CN116615359A - 一种车辆翻滚保护结构及敞篷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翻滚保护结构及敞篷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15359A
CN116615359A CN202180078578.7A CN202180078578A CN116615359A CN 116615359 A CN116615359 A CN 116615359A CN 202180078578 A CN202180078578 A CN 202180078578A CN 116615359 A CN116615359 A CN 1166153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supporting rod
side frame
frame
str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7857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枫雨
宋永乐
傅强
郭岩峰
俞瑷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Zhim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Zhim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Zhim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Zhim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6153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1535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3Roll-over prot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翻滚保护结构,包括:翻滚保护框架,翻滚保护框架设于车辆的驾驶室;翻滚保护框架包括顶部框架(1)、第一侧部框架(2)和第二侧部框架(3);顶部框架(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部框架(2)的一端以及第二侧部框架(3)的一端连接;第一侧部框架(2)的另一端固定于车辆内地板上的第一预设位置,第二侧部框架(3)的另一端固定于车辆内地板上的第二预设位置;第一预设位置包括后排座椅的左后方位置,第二预设位置包括后排座椅的右后方位置;顶部框架(1)所在高度高于后排座椅顶部所在高度预设距离。该结构能够确保出现敞篷车型出现翻滚事故时,乘员处于翻滚保护框架的保护范围,有效提高安全性。还公开了一种敞篷车辆。

Description

一种车辆翻滚保护结构及敞篷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安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翻滚保护结构及敞篷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发生翻滚时,硬顶车型依靠顶盖、侧围上边梁的加强结构为乘员提供保护;而敞篷车型或软顶车型由于缺少顶盖和侧围上边梁,发生翻车事故时乘员安全性大大降低。
为保证翻车情况下乘员的安全,现有技术中敞篷或软顶车型通常会采的保护装置是弹出式防翻滚支撑装置,能够在敞篷车翻滚时弹出支撑臂,用于保护乘员生存空间;但此方案成本非常高,装置极复杂,另外会大量占用车辆空间,且有时会因弹出功能失效而无法保障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是现有技术中翻滚保护装置结构复杂、占用空间较大且安全可靠性较低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翻滚保护结构,包括:翻滚保护框架,所述翻滚保护框架设于车辆的后排座椅后方;
所述翻滚保护框架包括顶部框架、第一侧部框架和第二侧部框架;
所述顶部框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侧部框架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侧部框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侧部框架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车辆内地板上的第一预设位置,所述第二侧部框架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车辆内地板上的第二预设位置;
所述第一预设位置包括所述后排座椅的左后方位置,所述第二预设位置包括所述后排座椅的右后方位置;
所述顶部框架所在高度高于所述后排座椅顶部所在高度预设距离。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弧状连接部和第二弧状连接部;
所述第一弧状连接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顶部框架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一侧部框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弧状连接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顶部框架的另一端以及所述第二侧部框架的一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部框架形成有朝向车辆尾部的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二侧部框架形成有朝向车辆尾部第二弯折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部框架包括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所述第一支杆的一端与所述顶部框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杆的一端呈第一预设角度连接,所述第二支杆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预设位置;
所述第二侧部框架包括第三支杆和第四支杆;所述第三支杆的一端与所述顶部框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支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支杆的一端呈第二预设角度连接连接,所述第四支杆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预设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预设角度的范围为150-180度;所述第二预设角度的范围为150-180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杆向左倾斜设置,所述第四支杆向右倾斜设置;
所述第二支杆与所述顶部框架在所述车辆内地板上的投影呈第三预设角度;所述第四支杆与所述顶部框架在所述车辆内地板上的投影呈第四预设角度;
所述第三预设角度的范围为75-90度,所述第四预设角度的范围为75-90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杆、所述第二支杆、所述第三支杆和所述第四支杆均为管状支杆。
进一步地,还包括支撑横梁;
所述支撑横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杆和所述第二支杆的连接处连接;所述支撑横梁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杆和所述第四支杆的连接处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
所述第一侧部框架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于所述第一预设 位置,所述第二侧部框架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固定于所述第二预设位置。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敞篷车辆,包括所述车辆翻滚保护结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车辆翻滚保护装置中只采用一个固定于车辆内地板上的翻滚保护框架,结构简单,节省空间;且翻滚保护框架中顶部框架布置于座椅上部后方,能够确保出现敞篷车型出现翻滚事故时,乘员处于顶部框架的保护范围,有效提高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车辆翻滚保护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顶部框架的位置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第二支杆的位置示意图。
以下对附图作补充说明:
1-顶部框架;11-第一弧状连接部;12-第二弧状连接部;2-第一侧部框架;21-第一支杆;22-第二支杆;3-第二侧部框架;31-第三支杆;32-第四支杆;4-支撑横梁;5-第一连接件;6-第二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发明至少一 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的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而且,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请参见图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车辆翻滚保护结构的示意图,该车辆翻滚保护结构可以包括:翻滚保护框架,翻滚保护框架设于车辆的后排座椅后方;
翻滚保护框架可以包括顶部框架1、第一侧部框架2和第二侧部框架3;
顶部框架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部框架2的一端以及第二侧部框架3的一端连接;第一侧部框架2的另一端固定于车辆内地板上的第一预设位置,第二侧部框架3的另一端固定于车辆内地板上的第二预设位置;第一预设位置可以包括后排座椅的左后方位置,第二预设位置可以包括后排座椅的右后方位置;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侧部框架2和第二侧部框架3均可以固定于车辆的后排座椅的侧后方,能够确保出现敞篷车型出现翻滚事故时,乘员处于翻滚保护支架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中,顶部框架1位于后排座椅后上方位置,且顶部框架所在高度高于所述后排座椅顶部所在高度预设距离,该预设距离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在一个示例中,如图2所示,顶部框架1所在高度可以高于常规的95百分位的人体头部包络20mm以上。
本发明实施例中,顶部框架1、第一侧部框架2和第二侧部框架3均可以采用管状结构,能够有效避免和减少敞篷车型发生翻滚事故时翻滚保护支架对乘员造成二次伤害。
本发明提供的车辆翻滚保护装置中只采用一个固定于车辆内地板上的翻滚保护框架,结构简单,节省空间;且翻滚保护框架中顶部框架1布置于座椅上部后方,第一侧部框架2和第二侧部框架3均可以固定于车辆的后排座椅的侧后方;能够确保出现敞篷车型出现翻滚事故时,乘员处于翻滚保护支架的保护范围,有效提高安全性。其次,该翻滚保护结构能够根据后排座椅的靠背位置进行设计,利用车内的闲置空间,避免侵占小型敞篷车后背厢空间。
且如图1中箭头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翻滚保护装置,在发生翻滚事故时,首先是顶部框架1单侧受力,冲击力能够分别沿顶部框架1横向和竖向传递。在受力过程中,能够保证顶部框架1横梁不发生变形,乘员头部始终处于保护区域。
本发明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第一弧状连接部11和第二弧状连接部12;第一弧状连接部11的两端分别与顶部框架1的一端以及第一侧部框架2的一端连接;第二弧状连接部12的两端分别与顶部框架1的另一端以及第二侧部框架3的一端连接;即本发明实施例中,顶部框架1的两端可以分别与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平滑过渡连接,平滑过渡连接能够有效避免在车辆翻滚时翻滚保护框架对车辆或行人造成损伤。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侧部框架2形成有朝向车辆尾部的第一弯折部,第二侧部框架3形成有朝向车辆尾部第二弯折部;可实施的,第一侧部框架2包括第一支杆21和第二支杆22,第一支杆21的一端与顶部框架1的一端连接;如图2所示,第一支杆21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杆22的一端呈第一预设角度α连接,第二支杆22的另一端固定于第一预设位置;第一支杆21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杆22的一端呈第一预设角度连接形成第一弯折部;可实施的,第一支杆21和第二支杆22可以均为管状结构,第一支杆21和第二支杆22可以直接呈第一预设角度连接;可实施的,第一支杆21和第二支杆22也可以圆滑过渡连接;即第一支杆21和第二支杆22之间可以设置一弧状连接部,第一支杆21和第二支杆22可以呈第一预设弧度连接。第一预设弧度与第一预设角度可以为相同数值。
第二侧部框架3包括第三支杆31和第四支杆32;第三支杆31的一端 与顶部框架1的另一端连接,第三支杆31的另一端与第四支杆32的一端呈第二预设角度连接,第四支杆32的另一端固定于第二预设位置。第三支杆31的另一端与第四支杆32的一端呈第一预设角度连接形成第二弯折部;可实施的,第三支杆31和第四支杆32可以均为管状结构,第三支杆31和第四支杆32可以直接呈第一预设角度连接;可实施的,第三支杆31和第四支杆32可以圆滑过渡连接;即第三支杆31和第四支杆32之间可以设置一弧状连接部,第一支杆21和第二支杆22可以呈第一预设弧度连接。第二预设弧度与第二预设角度可以为相同数值。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侧部框架2和第二侧部框架3可以为相同结构,且可以沿顶部框架1的中线对称设置。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预设角度的范围可以为150-180度;第二预设角度的范围为150-180度。可实施的,第一预设角度的范围可以为155-180度;第二预设角度的范围可以为155-180度;该角度范围的设计能够有效避免车辆翻滚时翻滚保护支架形成折弯点。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支杆22可以向左倾斜设置,第四支杆32可以向右倾斜设置;第二支杆22与顶部框架1在车辆内地板上的投影呈第三预设角度;第四支杆32与顶部框架1在车辆内地板上的投影呈第四预设角度;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三预设角度的范围可以为75-90度,第四预设角度的范围可以为75-90度。即第二支杆22延长后与顶部框架1所在的横向直线的垂直线所呈角度可以为0-15度,如图3中β所示;第四支杆32延长后与顶部框架1所在的横向直线所呈角度可以为0-15度;可实施的,第二支杆22延长后与顶部框架1所在的横向直线所呈角度可以为10-15度;第四支杆32延长后与顶部框架1所在的横向直线所呈角度可以为10-15度,,该角度设计能够有效保证翻滚保护框架初始受力时形成类似“八”字形支撑,增加翻滚保护框架的稳定性。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支杆21、第二支杆22、第三支杆31和第四支杆32可以均为管状支杆;在一个示例中,顶部框架1的横截面面积可以大于78.5mm 2,或横截面直径不小于50mm;顶部框架1的管壁厚度可以为1.6-2.0mm。
可实施的,第一支杆21、第二支杆22、第三支杆31和第四支杆32也可以为方形状或菱形状等其他形状的。
本发明实施例中,车辆翻滚保护结构还可以包括支撑横梁4;
支撑横梁4的一端与第一支杆21和第二支杆22的连接处连接;支撑横梁4的另一端与第三支杆31和第四支杆32的连接处连接。本发明实施例中,支撑横梁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部框架2和第二侧部框架3的弯折部连接,能够有效分解弯折部的冲击力;提升翻滚保护框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本发明实施例中,支撑横梁4也可以管状结构;支撑横梁4的截面面积可以大于1800mm 2,管壁厚度可以采用1.6-2.0mm;
本发明实施例中,车辆翻滚保护结构还可以包括第一连接件5和第二连接件6;第一侧部框架2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连接件5固定于第一预设位置,第二侧部框架3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件6固定于第二预设位置,可视化寺的,第一连接件5和第二连接件6可以均包括螺栓等紧固件。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敞篷车辆,包括车辆翻滚保护结构。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 一种车辆翻滚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翻滚保护框架,所述翻滚保护框架设于车辆的后排座椅后方;
    所述翻滚保护框架包括顶部框架(1)、第一侧部框架(2)和第二侧部框架(3);
    所述顶部框架(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侧部框架(2)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侧部框架(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侧部框架(2)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车辆内地板上的第一预设位置,所述第二侧部框架(3)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车辆内地板上的第二预设位置;
    所述第一预设位置包括所述后排座椅的左后方位置,所述第二预设位置包括所述后排座椅的右后方位置;
    所述顶部框架(1)所在高度高于所述后排座椅顶部所在高度预设距离。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翻滚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弧状连接部(11)和第二弧状连接部(12);
    所述第一弧状连接部(1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顶部框架(1)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一侧部框架(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弧状连接部(1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顶部框架(1)的另一端以及所述第二侧部框架(3)的一端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翻滚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部框架(2)形成有朝向车辆尾部的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二侧部框架(3)形成有朝向车辆尾部第二弯折部。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翻滚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部框架(2)包括第一支杆(21)和第二支杆(22),所述第一支杆(21)的一端与所述顶部框架(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杆(2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杆(22)的一端呈第一预设角度连接,所述第二支杆(22)的 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预设位置;
    所述第二侧部框架(3)包括第三支杆(31)和第四支杆(32);所述第三支杆(31)的一端与所述顶部框架(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支杆(3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支杆(32)的一端呈第二预设角度连接,所述第四支杆(32)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预设位置。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翻滚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设角度的范围为150-180度;所述第二预设角度的范围为150-180度。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翻滚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支杆(22)向左倾斜设置,所述第四支杆(32)向右倾斜设置;
    所述第二支杆(22)与所述顶部框架(1)在所述车辆内地板上的投影呈第三预设角度;所述第四支杆(32)与所述顶部框架(1)在所述车辆内地板上的投影呈第四预设角度;
    所述第三预设角度的范围为75-90度,所述第四预设角度的范围为75-90度。
  7.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翻滚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杆(21)、所述第二支杆(22)、所述第三支杆(31)和所述第四支杆(32)均为管状支杆。
  8.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翻滚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横梁(4);
    所述支撑横梁(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杆(21)和所述第二支杆(22)的连接处连接;所述支撑横梁(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杆(31)和所述第四支杆(32)的连接处连接。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翻滚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 一连接件(5)和第二连接件(6);
    所述第一侧部框架(2)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5)固定于所述第一预设位置,所述第二侧部框架(3)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6)固定于所述第二预设位置。
  10. 一种敞篷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车辆翻滚保护结构。
CN202180078578.7A 2021-02-02 2021-02-02 一种车辆翻滚保护结构及敞篷车辆 Pending CN11661535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1/074890 WO2022165637A1 (zh) 2021-02-02 2021-02-02 一种车辆翻滚保护结构及敞篷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15359A true CN116615359A (zh) 2023-08-18

Family

ID=827406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78578.7A Pending CN116615359A (zh) 2021-02-02 2021-02-02 一种车辆翻滚保护结构及敞篷车辆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4289677A1 (zh)
CN (1) CN116615359A (zh)
WO (1) WO202216563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621309T3 (es) * 2013-05-31 2017-07-03 Polaris Industries Inc. Vehículo utilitario con los asientos uno al lado del otro
CN103332157B (zh) * 2013-07-10 2016-04-06 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客车侧翻缓冲器及客车抗侧翻系统
CN204095898U (zh) * 2014-09-11 2015-01-14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防滚杠蒙皮的汽车
CN108791163B (zh) * 2017-04-29 2021-03-23 益阳天华两栖车艇有限公司 一种防翻滚护杠总成
CN108791164A (zh) * 2018-08-02 2018-11-13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震源车驾驶室加强顶罩式侧翻防冲击保护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65637A1 (zh) 2022-08-11
EP4289677A1 (en) 2023-1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978546B2 (ja)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CN112874637B (zh) 一种车身后舱框架总成及车辆
CN106956721A (zh) 车身结构
US7416243B2 (en) Driver's cab supporting structure for a commercial vehicle having a safety cell
CN101157355B (zh) 具有底架、座椅安全带和座椅安全带收缩器的机动车座椅
US7506911B2 (en) Front pillar apparatus
CN113264114A (zh) 汽车侧围钣金结构及汽车
KR20190065609A (ko) 버스용 루프 프레임구조
CN101121421A (zh) 乘用车车顶横梁
CN108082290A (zh) 客车的侧面结构
CN116615359A (zh) 一种车辆翻滚保护结构及敞篷车辆
CN216783637U (zh) 敞篷车的侧围结构及敞篷车
CN214355643U (zh) 一种前排座椅四连杆极限位置挡点结构
CN212685325U (zh) 一种翻转型座椅的车身安装结构
JP4069833B2 (ja) キャブオーバー型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CN114834535A (zh) 一种车身支撑结构及车辆
CN210760647U (zh) 一种防滚杠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3415221A (zh) 一种座椅靠背骨架安装结构及车辆
JP3461723B2 (ja) 自動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H0568353U (ja) バックフレーム
CN220220930U (zh) 地板横梁总成
CN220262898U (zh) 一种中通道总成结构
CN214565667U (zh) 一种c、d柱区域加强结构以及汽车
CN219584327U (zh) 车厢护栏和汽车
CN112722084B (zh) 一种汽车前舱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