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76927A - 一种车身接头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身接头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76927A
CN116476927A CN202210042019.7A CN202210042019A CN116476927A CN 116476927 A CN116476927 A CN 116476927A CN 202210042019 A CN202210042019 A CN 202210042019A CN 116476927 A CN116476927 A CN 1164769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column
pillar
pillar upper
inne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4201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莉芳
刘余运
杨艳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IC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IC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04201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76927A/zh
Publication of CN1164769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7692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辆门柱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身接头及车辆。车身接头中D柱上加强板位于D柱上内板的上侧;D柱上加强板的前上部和D柱上内板的前上部通过D柱连接板连接,D柱上加强板的前部外侧用于与C柱加强板连接,D柱上内板的前部内侧用于与C柱内板连接;D柱上加强板的后部和D柱上内板的后部连接,用于与顶盖后横梁连接;D柱上加强板的下部和D柱上内板的下部连接,用于与D柱下内板连接。车身接头中D柱上加强板、D柱连接板和D柱上内板的连接结构形式,以及与周边件C柱加强板、C柱内板、顶盖后横梁和D柱下内板的连接,使得车身接头提升了车身扭转刚度和扭转模态,并且具有工艺简单,可实施性强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车身接头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门柱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身接头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主要用于载运人员和/或货物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车辆被广泛的使用。且随着车辆设计水平和生产水平的日益提升,人们对车辆的驾驶性与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车身的扭转刚度和扭转模态是衡量驾驶性与舒适性性能的重要指标,现有技术中的车辆存在扭转刚度和扭转模态较差的缺点。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接头,解决或部分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辆存在扭转刚度和扭转模态较差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身接头,包括D柱上加强板、D柱连接板和D柱上内板,所述D柱上加强板位于所述D柱上内板的上侧;
所述D柱上加强板的前上部和所述D柱上内板的前上部通过所述D柱连接板连接,所述D柱上加强板的前部外侧用于与C柱加强板连接,所述D柱上内板的前部内侧用于与C柱内板连接;
所述D柱上加强板的后部和所述D柱上内板的后部连接,用于与顶盖后横梁连接;
所述D柱上加强板的下部和所述D柱上内板的下部连接,用于与D柱下内板连接。
可选地,所述D柱上加强板的后下部和所述D柱上内板的后下部具有两个连接位置,分别为第一连接位置和第二连接位置,所述第一连接位置位于所述D柱上加强板的后下部外周和所述D柱上内板的后下部外周,所述第二连接位置位于所述D柱上加强板的弯折处,且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位置的内侧;
所述D柱上加强板、所述D柱连接板、所述D柱上内板和所述第二连接位置围成第一腔体;
所述D柱上加强板、所述D柱上内板、所述第一连接位置和所述第二连接位置围成第二腔体。
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位置处,为所述D柱上加强板和所述D柱上内板焊接连接。
可选地,所述D柱上加强板的下部设有翻边,所述翻边与所述D柱上内板连接。
可选地,所述D柱上加强板的上部用于与顶盖天窗加强板连接。
可选地,所述车身接头还包括铰链安装板,所述铰链安装板位于所述D柱上加强板后部的上侧,所述铰链安装板的周边与所述D柱上加强板连接,所述铰链安装板和所述D柱上加强板连接后形成第三腔体。
可选地,所述D柱上加强板的后部上侧和所述D柱上内板的后部上侧的连接处与所述铰链安装板的上侧连接;
所述D柱上加强板的后部后侧和所述D柱上内板的后部后侧的连接处与所述铰链安装板的后侧连接;
所述D柱上加强板的后部下侧和所述D柱上内板的后部下侧的连接处与所述铰链安装板的下侧连接。
可选地,所述D柱上加强板的后部上侧和所述D柱上内板的后部上侧的连接处中有部分为所述第三腔体的腔壁。
可选地,所述D柱上加强板的后部后侧和所述D柱上内板的后部后侧的连接处中有部分为所述第三腔体的腔壁。
本发明的车身接头中,D柱上加强板的前部和D柱上内板的前部通过D柱连接板连接的结构形式,D柱上加强板的后部和D柱上内板的后部连接的结构形式,D柱上加强板的下部和D柱上内板的下部连接的结构形式,以及D柱上加强板和D柱上内板与周边件C柱加强板、C柱内板、顶盖后横梁和D柱下内板的连接的结构形式,使得车身接头提升了车身扭转刚度和扭转模态,并且具有工艺简单,可实施性强的优点。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以解决或部分解决现有车辆存在扭转刚度和扭转模态较差的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身接头。
所述车辆与上述的车身接头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车身框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车身接头与周边件搭接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的车身接头分解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C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所述的车身接头正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所述的车身接头左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所述的车身接头俯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中D-D断面图的示意图;
图9为图7中E-E断面图的示意图;;
图10为图5中F-F断面图的示意图;;
图11为图5中G-G断面图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D柱上加强板;2-D柱连接板;3-D柱上内板;4-铰链安装板;5-C柱加强板;6-C柱内板;7-顶盖后横梁;8-D柱下内板;9-顶盖天窗加强板;10-第一连接位置;11-第二连接位置;12-第一腔体;13-第二腔体;14-第三腔体;15-第三连接位置;16-第四连接位置;17-第五连接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1至图11所示,本申请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车身接头,包括D柱上加强板1、D柱连接板2和D柱上内板3,所述D柱上加强板1位于所述D柱上内板3的上侧;所述D柱上加强板1的前上部和所述D柱上内板3的前上部通过所述D柱连接板2连接,所述D柱上加强板1的前部外侧用于与C柱加强板5连接,所述D柱上内板3的前部内侧用于与C柱内板6连接;所述D柱上加强板1的后部和所述D柱上内板3的后部连接,用于与顶盖后横梁7连接;所述D柱上加强板1的下部和所述D柱上内板3的下部连接,用于与D柱下内板8连接。
具体而言,车身接头是指车身框架结构的节点,例如B柱上端、B柱下端。车身接头由形成车体框架的加强板之间相互焊接构成,它的作用是力的传递和分散。车身接头部位的零件多且相互搭接,焊接边较多,焊点密集,所以此处的结构影响了车身重量与成本。车身接头的结构形式也影响了车身的碰撞、扭转刚度、扭转模态、耐久等性能等级。因此,提升车身接头的结构形式,能够有效提升扭转刚度和扭转模态。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车身接头是指图1所示的A处和B处,为D柱的上端,即后背门框的左上角和右上角,起着连接车身上、下、前、后4个方向的作用。其中,车身下、前、后三个方向,以及车身接头下、前、后三个方向如图2中箭头所示,车身的上方和车身接头的上方均为下方向的反方向。
本申请实施例中,图5所示的车身接头正视图是从车身左侧看向车身右侧的视角,图6所示的车身接头左视图是从车身前方看向车身后方的视角,图7所示的车身接头俯视图是从车身上部看向车身下部的视角。
如图2所示,车身接头与周边件搭接关系为,车身接头的前部外侧与C柱加强板5连接,车身接头的前部内侧与C柱内板6连接,车身接头的后部与顶盖后横梁7连接,车身接头的下部与D柱下内板8连接。具体的,D柱上加强板1的前部外侧与C柱加强板5连接,D柱上内板3的前部内侧与C柱内板6连接;D柱上加强板1的后部和D柱上内板3的后部与顶盖后横梁7连接;D柱上加强板1的下部和D柱上内板3的下部与D柱下内板8连接。
如图3和图4所示,车身接头的D柱上加强板1、D柱连接板2和D柱上内板3依次为从上到下布置。其中,D柱连接板2位于车身接头的前部。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车身接头中,D柱上加强板1的前部和D柱上内板3的前部通过D柱连接板2连接的结构形式,D柱上加强板1的后部和D柱上内板3的后部连接的结构形式,D柱上加强板1的下部和D柱上内板3的下部连接的结构形式,以及D柱上加强板1和D柱上内板3与周边件C柱加强板5、C柱内板6、顶盖后横梁7和D柱下内板8的连接的结构形式,使得车身接头提升了车身扭转刚度和扭转模态,并且具有工艺简单,可实施性强的优点。
如图2、图6和图8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D柱上加强板1的后下部和所述D柱上内板3的后下部具有两个连接位置,分别为第一连接位置10和第二连接位置11,所述第一连接位置10位于所述D柱上加强板1的后下部外周和所述D柱上内板3的后下部外周,所述第二连接位置11位于所述D柱上加强板1的弯折处,且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位置10的内侧;所述D柱上加强板1、所述D柱连接板2、所述D柱上内板3和所述第二连接位置11围成第一腔体12;所述D柱上加强板1、所述D柱上内板3、所述第一连接位置10和所述第二连接位置11围成第二腔体13。
如图8所示,D柱上加强板1的后下部和D柱上内板3的后下部通过第二连接位置11局部连接。D柱上加强板1的后下部和D柱上内板3的后下部通过两个连接位置连接,使得D柱上加强板1和D柱上内板3的连接结构稳定,提升了车身扭转刚度和扭转模态,且由于形成了第一腔体12和第二腔体13,又减轻了车身重量,具有更好的可实施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位置11处,为所述D柱上加强板1和所述D柱上内板3焊接连接。
焊接是一种以加热、高温或者高压的方式接合金属或其他热塑性材料如塑料的制造工艺及技术。具有连接性能好,焊接结构刚度大,整体性好的优点。D柱上加强板1和D柱上内板3焊接使得车身接头具有工艺简单、可实施性强的优点。
在一实施例中,D柱上加强板1、D柱连接板2和D柱上内板3之间均为焊接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为了实现不同的加工需求和功能,D柱上加强板1和D柱上内板3连接方式可以做相应调整,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如图5和图1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D柱上加强板1的下部设有向下延伸的翻边,所述翻边与所述D柱上内板3连接。
翻边指的是在坯料的平面部分或曲面部分上,利用模具的作用,使之沿封闭或不封闭的曲线边缘形成有一定角度的直壁或凸缘的结构。通常,翻边工序是冲压件的轮廓形状或立体形状成形的最后一道加工工序。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翻边部分主要用于D柱上加强板1的下部和D柱上内板3的连接,翻边与D柱上内板3连接形成封口结构。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D柱上加强板1的上部用于与顶盖天窗加强板9连接。
D柱上加强板1的上部与顶盖天窗加强板9连接,能够提升车身扭转刚度和扭转模态。
在一实施例中,D柱上加强板1与顶盖天窗加强板9为焊接连接。
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车身接头还包括铰链安装板4,所述铰链安装板4位于所述D柱上加强板1后部的上侧,所述铰链安装板4的周边与所述D柱上加强板1连接,所述铰链安装板4和所述D柱上加强板1连接后形成第三腔体14。
铰链安装板4用于安装功能件,以使得车身接头与功能件连接,并且能过够增加车身接头的强度,进而提升车身扭转刚度和扭转模态。
如图5、图7、图9和图10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D柱上加强板1的后部上侧和所述D柱上内板3的后部上侧的连接处与所述铰链安装板4的上侧连接;所述D柱上加强板1的后部后侧和所述D柱上内板3的后部后侧的连接处与所述铰链安装板4的后侧连接;所述D柱上加强板1的后部下侧和所述D柱上内板3的后部下侧的连接处与所述铰链安装板4的下侧连接。
且如图10所示,D柱上加强板1与铰链安装板4的前侧连接。
如图7和图9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D柱上加强板1的后部上侧和所述D柱上内板3的后部上侧的连接处中有部分为所述第三腔体14的腔壁。
具体的,如图9所示,D柱上加强板1的右侧和D柱上内板3的右侧的连接处为第三连接位置15,铰链安装板4的右侧与第三连接位置15处连接。D柱上加强板1的左侧和D柱上内板3的左侧为第四连接位置16,铰链安装板4的左侧与第四连接位置16处连接,且第四连接位置16的部分为第三腔体14的腔壁,这样的结构能够增加车身接头的强度,提升车身扭转刚度和扭转模态。
如图9所示,D柱上加强板1、D柱上内板3和铰链安装板4的连接,在车身接头的后部形成了第一腔体12和第三腔体14两个腔体。
如图5和图10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D柱上加强板1的后部后侧和所述D柱上内板3的后部后侧的连接处中有部分为所述第三腔体14的腔壁。
具体的,如图10所示,D柱上加强板1的上侧和D柱上内板3的上侧的连接处为第五连接位置17,铰链安装板4的上侧与第五连接位置17处连接,且第五连接位置17的部分为第三腔体14的腔壁,这样的结构能够增加车身接头的强度,提升车身扭转刚度和扭转模态。
如图10所示,D柱上加强板1、D柱上内板3和铰链安装板4在车身接头的上部形成了第一腔体12和第三腔体14两个腔体。
如图1至图11所示,车身接头中铰链安装板4在最上层,位于车身接头的后部,铰链安装板4的下层是D柱上加强板1,最下层是D柱上内板3,在车身接头的前部,D柱上加强板1和D柱上内板3之间通过D柱连接板2连接,D柱上加强板1和D柱上内板3贯通上、下、前、后四个方向。
本申请一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所述的车身接头。
由于车身接头提升了车身的扭转刚度和扭转模态,使得车辆的驾驶性与舒适性性能更好。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车身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D柱上加强板(1)、D柱连接板(2)和D柱上内板(3),所述D柱上加强板(1)位于所述D柱上内板(3)的上侧;
所述D柱上加强板(1)的前上部和所述D柱上内板(3)的前上部通过所述D柱连接板(2)连接,所述D柱上加强板(1)的前部外侧用于与C柱加强板(5)连接,所述D柱上内板(3)的前部内侧用于与C柱内板(6)连接;
所述D柱上加强板(1)的后部和所述D柱上内板(3)的后部连接,用于与顶盖后横梁(7)连接;
所述D柱上加强板(1)的下部和所述D柱上内板(3)的下部连接,用于与D柱下内板(8)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上加强板(1)的后下部和所述D柱上内板(3)的后下部具有两个连接位置,分别为第一连接位置(10)和第二连接位置(11),所述第一连接位置(10)位于所述D柱上加强板(1)的后下部外周和所述D柱上内板(3)的后下部外周,所述第二连接位置(11)位于所述D柱上加强板(1)的弯折处,且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位置(10)的内侧;
所述D柱上加强板(1)、所述D柱连接板(2)、所述D柱上内板(3)和所述第二连接位置(11)围成第一腔体(12);
所述D柱上加强板(1)、所述D柱上内板(3)、所述第一连接位置(10)和所述第二连接位置(11)围成第二腔体(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位置(11)处,为所述D柱上加强板(1)和所述D柱上内板(3)焊接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上加强板(1)的下部设有翻边,所述翻边与所述D柱上内板(3)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上加强板(1)的上部用于与顶盖天窗加强板(9)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接头还包括铰链安装板(4),所述铰链安装板(4)位于所述D柱上加强板(1)后部的上侧,所述铰链安装板(4)的周边与所述D柱上加强板(1)连接,所述铰链安装板(4)和所述D柱上加强板(1)连接后形成第三腔体(1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接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D柱上加强板(1)的后部上侧和所述D柱上内板(3)的后部上侧的连接处与所述铰链安装板(4)的上侧连接;
所述D柱上加强板(1)的后部后侧和所述D柱上内板(3)的后部后侧的连接处与所述铰链安装板(4)的后侧连接;
所述D柱上加强板(1)的后部下侧和所述D柱上内板(3)的后部下侧的连接处与所述铰链安装板(4)的下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接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D柱上加强板(1)的后部上侧和所述D柱上内板(3)的后部上侧的连接处中有部分为所述第三腔体(14)的腔壁。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接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D柱上加强板(1)的后部后侧和所述D柱上内板(3)的后部后侧的连接处中有部分为所述第三腔体(14)的腔壁。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接头。
CN202210042019.7A 2022-01-14 2022-01-14 一种车身接头及车辆 Pending CN11647692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42019.7A CN116476927A (zh) 2022-01-14 2022-01-14 一种车身接头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42019.7A CN116476927A (zh) 2022-01-14 2022-01-14 一种车身接头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76927A true CN116476927A (zh) 2023-07-25

Family

ID=872237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42019.7A Pending CN116476927A (zh) 2022-01-14 2022-01-14 一种车身接头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7692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69264B (zh) 车身部件的制造方法及车辆的车身部件
CA2991565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press component
CN210101770U (zh) 一种用于汽车的顶盖与侧围的连接结构及汽车
CN213921230U (zh) 车身上部的传力机构及汽车
CN116476927A (zh) 一种车身接头及车辆
CN210555169U (zh) 门槛梁及车辆
CN114248846B (zh) 一种后侧围后支柱结构、总成及车辆
CN113581294B (zh) 汽车侧围后上内板的加强结构及车辆
CN213442783U (zh) 一种新型车身c柱加强结构
CN209534710U (zh) 一种全景天窗加强板的连接结构
CN206749477U (zh) 车门和车辆
CN216580722U (zh) 车辆的顶盖后横梁结构、车身以及车辆
CN219668338U (zh) 车辆的a柱以及车辆
CN216709442U (zh) 一种分段式d柱外板总成及汽车
CN213892667U (zh) 前风窗下横梁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JPS6326298Y2 (zh)
CN220114699U (zh) 发动机罩铰链安装结构和车辆
CN220662239U (zh) 一种车门铰链安装加强板、侧围总成及汽车
CN216783638U (zh) 敞篷车的后侧围结构及敞篷车
CN219406608U (zh) 一种双门环侧围结构及汽车
CN114670927B (zh) 一种后侧围焊接总成及一种车身结构
CN216833927U (zh) 一种塑料后背门安装点加强结构
CN220884558U (zh) 用于车辆cd柱区域的一体化结构及车辆
CN219601395U (zh) D柱组件、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9728333U (zh) 车身侧围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