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01770U - 一种用于汽车的顶盖与侧围的连接结构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汽车的顶盖与侧围的连接结构及汽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101770U CN210101770U CN201920618967.4U CN201920618967U CN210101770U CN 210101770 U CN210101770 U CN 210101770U CN 201920618967 U CN201920618967 U CN 201920618967U CN 210101770 U CN210101770 U CN 21010177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automobile
- panel
- reinforcing
- guide rai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9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37250 Clearanc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35512 clearanc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10000000614 Rib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026 adhesive bo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汽车的顶盖与侧围的连接结构及汽车,属于汽车技术领域。该连接结构包括:顶盖;侧围外板,与所述顶盖连接;侧围内板,与所述侧围外板通过上导轨加强板连接;连接加强件,连接于所述侧围外板与所述上导轨加强板之间;所述顶盖与所述侧围外板通过结构胶连接。汽车,包括上述用于汽车的顶盖与侧围的连接结构。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上导轨加强板上设置连接加强件,并通过连接加强件实现上导轨加强板与侧围外板和顶盖之间的有效支撑连接,提升了车身的整体刚度;连接加强件的设置,使得侧围外板与顶盖采用结构胶进行连接就能满足车身的刚度要求,无需采用激光焊接,能够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汽车的顶盖与侧围的连接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对于多用途汽车(Multi-Purpose Vehicle,MPV)来说,其后车门通常设计为滑移门,以方便人员乘坐车辆。滑移门的滑动需要借助设于车体上的导轨完成。导轨一般布置为上导轨、中导轨和下导轨。对于设于侧围上的上导轨来说,该区域的侧围内板需要弯折,从而为上导轨提供设置空间,使滑移门的走轮沿着上导轨滑动,与此同时,侧围内板与侧围外板之间沿着上导轨的路径会形成有一个封闭的空腔。
考虑到后期需要进行侧围外板与顶盖之间的连接,上述空腔的产生会导致点焊机的焊枪无法通过,而通过开孔的方式使焊枪通过无法满足车身密封性的要求。因此这种情况下,无法通过点焊的形式完成上述连接,只能通过激光焊接或者涂结构胶的方式进行连接。激光焊接的方式成本高,而胶接的方式不能提供足够的连接强度,导致整个车身的刚度无法满足要求。
因此,亟待提供一种用于汽车的顶盖与侧围的连接结构及汽车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汽车的顶盖与侧围的连接结构,以较低的成本实现顶盖与侧围外板的有效连接,解决车身刚度不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其车身刚度能够得到满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汽车的顶盖与侧围的连接结构,包括:
顶盖;
侧围外板,与所述顶盖连接;
侧围内板,与所述侧围外板通过上导轨加强板连接;
连接加强件,连接于所述侧围外板与所述上导轨加强板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侧围外板、所述上导轨加强板和所述侧围内板形成空腔;所述连接加强件设于所述空腔内。
进一步地,所述顶盖与所述侧围外板通过结构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加强件与所述上导轨加强板通过焊接工艺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加强件与所述上导轨加强板通过点焊工艺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加强件与所述侧围外板的内表面通过结构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加强件设置至少一个。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加强件为加强支架;所述加强支架包括支架本体和设于所述支架本体两端的翻边;所述翻边与所述上导轨加强板连接;所述支架本体与所述侧围外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本体呈U型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本体上设有至少一个溢胶孔。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本体上设有涂胶槽。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加强件为加强筋条。
进一步地,所述侧围内板包括侧围边梁内板,所述侧围边梁内板与所述侧围外板通过所述上导轨加强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上导轨加强板与所述侧围外板搭接连接;所述上导轨加强板与所述侧围边梁内板之间通过连接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上导轨加强板包括上导轨加强板本体、设于所述上导轨加强板本体两端的第一搭接部和第二搭接部;所述连接板包括连接板本体、设于所述连接板本体两端的第三搭接部和第四搭接部;
所述上导轨加强板通过所述第一搭接部与所述侧围外板搭接连接,所述上导轨加强板通过所述第二搭接部与所述连接板的第三搭接部搭接;所述连接板通过所述第四搭接部与所述侧围边梁内板搭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搭接部和所述第二搭接部于所述上导轨加强板本体的异侧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搭接部和所述第四搭接部于所述连接板本体的异侧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本体与所述第四搭接部之间设有第三弯折部;所述第三弯折部为弧形结构,其与所述连接板本体平滑过渡,与所述第四搭接部通过弯折角过渡;所述连接板本体与所述侧围边梁内板呈间隙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上导轨加强板上设有上导轨。
一种汽车,包括顶盖与侧围的连接结构;所述顶盖与侧围的连接结构包括:
顶盖;
侧围外板,与所述顶盖连接;
侧围内板,与所述侧围外板通过上导轨加强板连接;
连接加强件,连接于所述侧围外板与所述上导轨加强板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上导轨加强板上设置连接加强件,并通过连接加强件实现上导轨加强板与侧围外板和顶盖之间的有效支撑连接;不仅增强了侧围外板与上导轨加强板之间的支撑连接,对于顶盖与侧围外板之间的胶接也起到了支撑的积极作用,提升了车身的整体刚度;上述有效连接还可以改善车身的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的缩写,代表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模态性能,避免刚度不足导致的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噪声。
2)本实用新型中连接加强件的设置,使得顶盖、侧围外板和上导轨加强板连接形成一个稳定的整体,侧围外板与顶盖采用结构胶进行连接就能满足车身的刚度要求,而无需采用激光焊接,能够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导轨区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导轨区域(在图1虚线处)的断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设有连接加强件时上导轨区域(在图1虚线处)的断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强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强支架设于上导轨区域的剖面三维示意图。
附图标记:
1-顶盖;2-侧围外板;3-侧围边梁内板;31-第一弯折部;32-第二弯折部;4-上导轨加强板;41-上导轨加强板本体;42-第一搭接部;43-第二搭接部;5-连接板;51-连接板本体;52-第三搭接部;53-第四搭接部;54-第三弯折部;6-上导轨;7-连接加强件;71-加强支架;711-支架本体;712-翻边;713-溢胶孔;714-涂胶槽;
100-空腔;200-结构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汽车的顶盖与侧围的连接结构,主要应用于设有上导轨6的汽车车身上,能够提高整个车身的刚度。
车身的侧围一般包括侧围外板2和侧围内板,侧围外板2与侧围内板相互压合后再将侧围外板2与顶盖1进行连接,进而形成整个车身结构。一般地,车身结构均采用钣金件进行装配。如图1所示,一般地,侧围内板包括上部的侧围边梁内板3。对于采用滑移门的MPV车型的汽车来说,由于在侧围的上方需要设置上导轨结构,因此在车身的上导轨区域,侧围外板2与侧围内板之间的连接,主要指侧围外板2与侧围内板的侧围边梁内板3之间的连接。进一步地,当不设置上导轨6时,侧围边梁内板3与侧围外板2能够直接压合;但是若设置上导轨6,如图2所示,则需要将侧围边梁内板3进行弯折,并通过上导轨加强板4与侧围外板2形成连接。具体地,侧围边梁内板3的弯折角度需要与上导轨6的设置位置相匹配,便于最终与上导轨加强板4形成搭接连接。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侧围边梁内板3设有第一弯折部31和第二弯折部32,第一弯折部31和第二弯折部32的弯折角可选地均为钝角,且两个弯折角位于侧围边梁内板3的异侧设置。钝角的设置能够提高整个侧围边梁内板3的稳定性和连接强度。侧围边梁内板3在弯折部平滑过渡,避免该处发生应力集中的现象。
进一步地,侧围外板2与侧围边梁内板3通过上导轨加强板4和连接板5进行连接。上导轨加强板4包括上导轨加强板本体41、设于上导轨加强板本体41两端的第一搭接部42和第二搭接部43。可选地,第一搭接部42与第二搭接部43位于上导轨加强板本体41的异侧设置。可选地,第一搭接部42和第二搭接部43与上导轨加强板本体41呈90°角度设置,并平滑过渡。连接板5包括连接板本体51、设于连接板本体51两端的第三搭接部52和第四搭接部53。可选地,第三搭接部52和第四搭接部53也位于连接板本体51的异侧设置。可选地,第三搭接部52与连接板本体51呈90°角设置,并平滑过渡。搭接部的设置一方面能够方便车身钣金件之间搭接连接,提高连接强度;另一方面还能够减小钣金件加工的工艺难度,令钣金件一体成型即可。具体实施时,将上导轨加强板4的第一搭接部42与侧围外板2搭接,上导轨加强板4的第二搭接部43与连接板5的第三搭接部52搭接,同时连接板5的第四搭接部53与侧围边梁内板3搭接,如此便能够将侧围外板2与侧围边梁内板3连接成型,同时在上导轨加强板4和连接板5之间形成了上导轨6的安装空间。上导轨6设置于上导轨加强板4上,滑移门的走轮在上导轨6内滑动。
本实施例中,采用连接板5连接上导轨加强板4和侧围边梁内板3,避免了上导轨加强板4与侧围边梁内板3的直接连接,提高了上导轨加强板4与侧围之间的连接强度和连接稳定性,使得滑移门的走轮不会轻易从上导轨6脱离,造成安全隐患。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连接板本体51与第四搭接部53之间通过第三弯折部54过渡,第三弯折部54为弧形结构,其与连接板本体51平滑过渡,与第四搭接部53呈一定的弯折角过渡。上述结构使得第四搭接部53搭接于侧围边梁内板3上时,连接板本体51与侧围边梁内板3呈间隙设置,既不影响侧围边梁内板3与连接板5之间的稳定连接,还可以为侧围边梁内板3提供一定的活动空间,以缓冲滑移门滑动的冲击力。当然,具体实施时,侧围边梁内板3、侧围外板2、连接板5以及上导轨加强板4的具体形状结构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形状结构,根据不同车型车身与上导轨结构设计的不同,相应的钣金形状结构设计会有所不同,本实施例只是提供了其中一种结构形式。
上述上导轨6的设置,使得侧围边梁内板3、连接板5、上导轨加强板4和侧围外板2形成了一个密封的空腔100,当将侧围外板2与顶盖1进行连接时,密闭的空腔100限制了点焊机焊枪的通过,使得该区域的顶盖1与侧围外板2之间无法通过点焊进行连接。而只能通过结构胶进行连接,显然无法满足车身的刚度要求。因此,如图3所示,在空腔100内设置连接加强件7,连接加强件7连接于侧围外板2与上导轨加强板4之间,使得顶盖1、侧围外板2和上导轨加强板4连接形成一个稳定的整体,增强了侧围外板2与上导轨加强板4之间的支撑连接,对于顶盖1与侧围外板2之间的胶接也起到了支撑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提高车身的整体强度。
本实施例中,可选地,连接加强件7与侧围外板2的内表面之间通过结构胶200连接,但并不仅限于结构胶200,还可以采用铆接、螺纹连接等方式。采取结构胶200连接的优势是:能够减少设计成本,简化生产工艺,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同时结构胶200存在于侧围外板2的内表面,相比于铆接与螺纹连接的方式,能够美观车身。可选地,连接加强件7与上导轨加强板4之间通过焊接工艺连接,能够提高连接强度;可选地,焊接工艺采用点焊,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具体实施时,需要先将连接加强件7预焊到上导轨加强板4上,再将连接加强件7与侧围外板2通过结构胶200连接。
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加强件7的具体结构,可选地,该连接加强件7为加强支架71。该加强支架71包括U型的支架主体711和设于支架主体711两端的翻边712。具体实施时,如图5所示,翻边712与上导轨加强板4之间通过点焊工艺进行连接。支架主体711与侧围外板2的内表面之间通过结构胶200进行连接。从而有效连接了侧围外板2、顶盖1和上导轨加强板4,提高了车身的整体刚度。可选地,在支架主体711上开设有至少一个溢胶孔713,以增加加强支架71与侧围外板2的连接强度。可选地,在支架主体711上还设有涂胶槽714,将结构胶200设于涂胶槽714中,防止胶体溢流的同时,还能够提高胶接的稳定性。具体实施时,加强支架71的数目可以设置为至少一个,还可以为两个、三个或者更多,设置多个加强支架71能够进一步增强侧围外板2与上导轨加强板4之间的连接强度。可选地,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加强支架71采用一体成型,能够保证连接加强件7具有较好的加工工艺性能和强度,保证对侧围外板2稳固的支撑作用。
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加强件7可以根据空腔100的空间结构、以及上导轨加强板4和侧围外板2的具体结构进行适形的设计,并不仅限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U型加强支架71的结构。比如,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加强件7可以为加强筋条结构,采用筋条形式与侧围外板2连接,容易操作的同时,由于筋条结构易变形,使连接加强件7能更好地与侧围外板2的内表面相贴合,便于采用胶接工艺完成连接。同样地,加强筋条的数量也设置为至少一个。
通过在上导轨加强板4上设置连接加强件7,并通过连接加强件7实现上导轨加强板4与侧围外板2和顶盖1之间的有效支撑连接,提升了车身的整体刚度;上述有效连接还可以改善车身的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的缩写,代表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模态性能,避免刚度不足导致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噪声。此外,连接加强件7的设置,使得顶盖1、侧围外板2和上导轨加强板4连接形成一个稳定的整体,使得侧围外板2与顶盖1采用结构胶200进行连接就能完成有效连接,满足车身刚度要求,而无需采用激光焊接,这样能够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本实施例还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用于汽车的顶盖1与侧围的连接结构,通过连接加强件7的设计实现了顶盖1与侧围的有效连接,提高了车身的整体刚度。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20)
1.一种用于汽车的顶盖与侧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顶盖(1);
侧围外板(2),与所述顶盖(1)连接;
侧围内板,与所述侧围外板(2)通过上导轨加强板(4)连接;
连接加强件(7),连接于所述侧围外板(2)与所述上导轨加强板(4)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的顶盖与侧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外板(2)、所述上导轨加强板(4)和所述侧围内板形成空腔(100);所述连接加强件(7)设于所述空腔(100)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的顶盖与侧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1)与所述侧围外板(2)通过结构胶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的顶盖与侧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加强件(7)与所述上导轨加强板(4)通过焊接工艺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的顶盖与侧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加强件(7)与所述上导轨加强板(4)通过点焊工艺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的顶盖与侧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加强件(7)与所述侧围外板(2)的内表面通过结构胶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的顶盖与侧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加强件(7)设置至少一个。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的顶盖与侧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加强件(7)为加强支架(71);所述加强支架(71)包括支架本体(711)和设于所述支架本体(711)两端的翻边(712);所述翻边(712)与所述上导轨加强板(4)连接;所述支架本体(711)与所述侧围外板(2)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的顶盖与侧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711)呈U型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的顶盖与侧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711)上设有至少一个溢胶孔(713)。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的顶盖与侧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711)上设有涂胶槽(714)。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的顶盖与侧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加强件(7)为加强筋条。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的顶盖与侧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内板包括侧围边梁内板(3),所述侧围边梁内板(3)与所述侧围外板(2)通过所述上导轨加强板(4)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的顶盖与侧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轨加强板(4)与所述侧围外板(2)搭接连接;所述上导轨加强板(4)与所述侧围边梁内板(3)之间通过连接板(5)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的顶盖与侧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轨加强板(4)包括上导轨加强板本体(41)、设于所述上导轨加强板本体(41)两端的第一搭接部(42)和第二搭接部(43);所述连接板(5)包括连接板本体(51)、设于所述连接板本体(51)两端的第三搭接部(52)和第四搭接部(53);
所述上导轨加强板(4)通过所述第一搭接部(42)与所述侧围外板(2)搭接连接,所述上导轨加强板(4)通过所述第二搭接部(43)与所述连接板(5)的第三搭接部(52)搭接;所述连接板(5)通过所述第四搭接部(53)与所述侧围边梁内板(3)搭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的顶盖与侧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搭接部(42)和所述第二搭接部(43)于所述上导轨加强板本体(41)的异侧设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的顶盖与侧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搭接部(52)和所述第四搭接部(53)于所述连接板本体(51)的异侧设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的顶盖与侧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本体(51)与所述第四搭接部(53)之间设有第三弯折部(54);所述第三弯折部(54)为弧形结构,其与所述连接板本体(51)平滑过渡,与所述第四搭接部(53)通过弯折角过渡;所述连接板本体(51)与所述侧围边梁内板(3)呈间隙设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的顶盖与侧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轨加强板(4)上设有上导轨(6)。
2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顶盖与侧围的连接结构;所述顶盖与侧围的连接结构包括:
顶盖(1);
侧围外板(2),与所述顶盖(1)连接;
侧围内板,与所述侧围外板(2)通过上导轨加强板(4)连接;
连接加强件(7),连接于所述侧围外板(2)与所述上导轨加强板(4)之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618967.4U CN210101770U (zh) | 2019-04-30 | 2019-04-30 | 一种用于汽车的顶盖与侧围的连接结构及汽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618967.4U CN210101770U (zh) | 2019-04-30 | 2019-04-30 | 一种用于汽车的顶盖与侧围的连接结构及汽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101770U true CN210101770U (zh) | 2020-02-21 |
Family
ID=695387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618967.4U Active CN210101770U (zh) | 2019-04-30 | 2019-04-30 | 一种用于汽车的顶盖与侧围的连接结构及汽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101770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386537A (zh) * | 2021-07-26 | 2021-09-14 |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天窗加强环总成、天窗顶盖总成及车辆 |
CN113602354A (zh) * | 2021-07-26 | 2021-11-05 |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支撑结构、空腔结构及其连接方法 |
-
2019
- 2019-04-30 CN CN201920618967.4U patent/CN21010177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386537A (zh) * | 2021-07-26 | 2021-09-14 |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天窗加强环总成、天窗顶盖总成及车辆 |
CN113602354A (zh) * | 2021-07-26 | 2021-11-05 |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支撑结构、空腔结构及其连接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126411B2 (ja) | 車両側部結合部構造 | |
JP6122969B2 (ja) | 車体上部構造 | |
CN210101770U (zh) | 一种用于汽车的顶盖与侧围的连接结构及汽车 | |
JP5515778B2 (ja) | 車両のバックドア構造 | |
JP5734461B2 (ja) | 車体側部構造 | |
JP4416807B2 (ja) | 側面衝突性能を強化させた自動車用ドア | |
JP5014476B2 (ja) | 自動車のサイドシル構造 | |
JP3610927B2 (ja) | 自動車の車体上部構造 | |
JP6200518B2 (ja) | 車体側部構造 | |
JP3765244B2 (ja) | 自動車の車体後部構造 | |
EP1741619B1 (en) | Underbody structure of sliding-door vehicle | |
CN111301535A (zh) | C柱门槛梁连接结构及汽车 | |
JP2000085634A (ja) | 自動車のピラー下部補強構造 | |
CN211364229U (zh) | 一种汽车及其滑移门 | |
JP2012035646A (ja) | 車体下部構造 | |
JP6073280B2 (ja) | 車体上部構造 | |
KR101982863B1 (ko) | 차량의 프런트루프레일과 프런트필러인너의 연결구조 및 방법 | |
JP4245895B2 (ja) | 自動車の車体側部構造 | |
JPH09202262A (ja) | 車体結合部構造 | |
JP2011194945A (ja) | 車両側部結合部構造 | |
JP3857055B2 (ja) | 自動車のサイドアウタパネルの分割部結合構造 | |
CN108705922B (zh) | 内嵌式滑门下导轨安装结构 | |
JP6916139B2 (ja) | 車両の車体後側部構造 | |
JP4431161B2 (ja) | 側面衝突性能を強化させた自動車用ドア | |
JP3827061B2 (ja) | 自動車車体の車輪周り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300450 1108, No. 2, Huatian Road, Huayuan Industrial Zone, Binhai New Area, Tianjin (settled in No. 32 of Tianjin yundun business secretary Co., Ltd.) Patentee after: Tianjin Tianqi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Unit 516, block a, No. 3, Huatian Road, Huayuan Industrial Zone, Binhai New Area, Tianjin (settled in innovation service company) Patentee before: Tianjin aICan Nick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Ltd.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