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37359A - 气密性检测系统及气密性检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气密性检测系统及气密性检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37359A
CN116337359A CN202111535750.5A CN202111535750A CN116337359A CN 116337359 A CN116337359 A CN 116337359A CN 202111535750 A CN202111535750 A CN 202111535750A CN 116337359 A CN116337359 A CN 1163373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locking member
piece
cavity
tightness de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3575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宁
周海伦
钟惠英
连登伟
朱德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53575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337359A/zh
Publication of CN1163373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3735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3/00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 G01M3/02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 G01M3/26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by measuring rate of loss or gain of fluid, e.g. by pressure-responsive devices, by flow detec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气密性检测系统及气密性检测方法,属于电池制造技术领域。气密性检测系统,用于检测待测件的气密性,待测件具有内腔和与内腔连通的第一开口,气密性检测系统包括:密闭腔体,具有用于容纳待测件的容纳空间;第一气压提供单元,用于与第一开口密封连接以连通内腔;第二气压提供单元,与容纳空间连通,第二气压提供单元和第一气压提供单元中的一者被配置为对所连通的空间进行充气,另一者被配置为对所连通的空间进行抽真空;检测单元,用于检测内腔在预设时间内的压力变化。该气密性检测系统,能够提高待测件的气密性检测准确率,提高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气密性检测系统及气密性检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气密性检测系统及气密性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在电池制造过程中,需要对气密性要求高的部件进行气密性检测,例如,水冷板的气密性检测。
检测过程中,往往通过气压提供单元对水冷板的内腔充高压空气,稳定后测量水冷板内腔在预设时间内的压力变化。但是,现有技术中,水冷板的检测准确率较差,往往容易造成合格品误判为不合格品,进而影响产线生产效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密性检测系统及气密性检测方法。该气密性检测系统,能够提高待测件的气密性检测准确率,提高生产效率。
本申请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密性检测系统,用于检测待测件的气密性,所述待测件具有内腔和与所述内腔连通的第一开口,所述气密性检测系统包括:密闭腔体,具有用于容纳所述待测件的容纳空间;第一气压提供单元,用于与所述第一开口密封连接以连通所述内腔;第二气压提供单元,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所述第二气压提供单元和所述第一气压提供单元中的一者被配置为对所连通的空间进行充气,另一者被配置为对所连通的空间进行抽真空;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内腔在预设时间内的压力变化。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气密性检测系统,将待测件放置于密闭腔体内,使待测件的内腔与密闭腔体的容纳空间相互独立,在对待测件进行气密性检测过程中:当第一气压提供单元对内腔进行抽真空、第二气压提供单元对容纳空间进行充气时,能够使待测件的内部与外部的压差达到测试所需压力,由于待测件被抽真空,能够切断与待测件连接的其他部件的温度对待测件的内腔内气体温度的影响途径,抽走待测件内的空气介质,因待测件的内腔内几乎没有空气介质,也就不存在气体温度降低导致压力下降的现象;当第一气压提供单元对内腔进行充气、第二气压提供单元对容纳空间进行抽真空时,由于容纳空间被抽真空,因空气密度极低,空气介质的导热率几乎为0,与待测件连接的其他部件的热量传递给空气介质的热量极少,待测件的内腔内空气温度基本不会受与待测件连接的其他部件温度的影响。上述的两种气密性检测方式,均能够提高气密性检测准确率,提高生产效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气压提供单元包括:第一气泵,设置于所述密闭腔体的外部,所述密闭腔体的壁部设置有第一通孔;连通装置,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且与所述壁部密封连接,所述连通装置具有相互连通的气体通道、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所述气体通道连接于所述第一通气口和所述第二通气口之间,所述第一通气口用于与所述第一气泵连接,所述第二通气口用于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第一通气口与第一气泵连接、第二通气口与第一开口连通,以实现第一气泵与内腔的连通,便于通过第一气泵为内腔进行抽气或充气,便于装配,操作便捷。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通装置包括本体和第一封堵件,所述本体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且与所述壁部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封堵件浮动连接于所述本体,所述第一封堵件用于封堵所述第一开口。
在上述方案中,第一封堵件浮动连接于本体,也即第一封堵件与本体活动配合,第一封堵件能够相对于本体移动,当第一开口因加工公差导致位置发生微小偏移时,由于第一封堵件浮动连接于本体,第一封堵件能够适应第一开口的加工公差而相对于本体移动,保证第一封堵件与第一开口密封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封堵件的用于与所述第一开口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形成于所述第一封堵件的外周面,所述第一导向部呈锥形。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第一导向部能够引导第一封堵件与第一开口配合,便于实现第一封堵件与第一开口的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气体通道包括设置于所述本体的第一子通道和设置于所述第一封堵件的第二子通道,所述第一通气口设置于所述本体且与所述第一子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通气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封堵件且与所述第二子通道连通。
在上述方案中,第一通气口设置于本体且与第一子通道连通,以便于实现连通装置与第一气泵的连接以使第一气泵与第一子通道连通;第一封堵件设置于容纳空间内,第二通气口设置于第一封堵件且与第二子通道连通,以便于第一封堵件封堵第一开口时第二子通道与内腔连通,进而实现第一气泵与封堵件的内腔的连通。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通装置还包括柔性管,所述柔性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本体和所述第一封堵件,所述第一子通道与所述第二子通道通过所述柔性管连通。
在上述方案中,在第一封堵件相对于本体浮动时,柔性管依照其柔性的特性,保证第一子通道与第二子通道的连通。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本体可滑动地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以使所述第一封堵件能够封堵所述第一开口或与所述第一开口分离。
在上述方案中,本体与密封腔体滑动配合,以便于通过本体的移动来实现第一封堵件与第一开口的密封配合。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本体设置有第一容纳腔和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封堵件的一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第一封堵件与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间隙,以允许所述第一封堵件浮动,所述第一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封堵件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脱离。
在上述方案中,第一封堵件的一部分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且第一封堵件与第一容纳腔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间隙,能够实现第一封堵件相对于本体浮动,以适应第一开口的加工公差,保证第一封堵件与第一开口密封连接;通过第一限位部限制第一封堵件从第一容纳腔内脱离,在本体朝向密闭腔体的外部移动时,能够保证第一封堵件不与本体分离,便于实现第一密封件与第一开口的分离。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限位部具有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一限位孔的孔壁包括第一锥面,所述第一封堵件穿设于所述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一封堵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外周面包括与所述第一锥面相对设置的第二锥面。
在上述方案中,在第一封堵件与第一开口接触前,第二锥面与第一锥面配合形成限位,避免第一封堵件相对于本体晃动,以保证第一封堵件与本体配合稳定。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待测件还具有与所述内腔连通的第二开口,所述连通装置还包括第二封堵件,所述第二封堵件浮动连接于所述本体,所述第二封堵件用于封堵所述第二开口。
在上述方案中,第二封堵件与本体浮动配合,通过第二封堵件与第二开口连接,以实现对第二开口的封堵,保证密封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本体设置有第二容纳腔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封堵件的一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所述第二封堵件与所述第二容纳腔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间隙,以允许所述第二封堵件浮动,所述第二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第二封堵件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脱离。
在上述方案中,第二封堵件的一部分设置于第二容纳腔内、且第二封堵件与第二容纳腔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间隙,能够实现第二封堵件相对于本体浮动,以适应加工公差,保证第二封堵件与第二开口密封连接;通过第二限位部限制第二封堵件从第二容纳腔内脱离,在本体朝向密闭腔体的外部移动时,能够保证第二封堵件不与本体分离,便于实现第二密封件与第二开口的分离。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气压提供单元还包括第一阀,所述第一气泵与所述第一通气口之间通过所述第一阀连接。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第一阀实现第一气泵与第一通气口的连接,以便于通过第一阀的开启或闭合,实现第一气泵与第一通气口的连通或断开。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检测单元包括压差传感器、对照腔和第二阀,所述压差传感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通气口连接,所述压差传感器的第二端与所述对照腔的第一端连接。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压差传感器的第一端与第一通气口连接、第二端与对照腔的第一端连接,从而通过比对内腔的压力和对照腔的压力的差值,以确定内腔的压力变换。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气压提供单元包括第二气泵,所述第二气泵设置于所述密闭腔体的外部,所述密闭腔体的壁部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气泵与所述第二通孔密封连接以连通所述容纳空间。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第二气泵与第二通孔密封连接以连通容纳空间,以便于第二气泵对容纳空间抽气或充气。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气压提供单元还包括第三阀,所述第二气泵与所述第二通孔之间通过所述第三阀连接。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第三阀连接第二气泵与第二通孔,以便于通过第三阀的开启或关闭,实现第二气泵与第二通孔的连通或断开。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密闭腔体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用于承载所述待测件,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相互扣合且密封连接,以围成所述容纳空间。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相互扣合且密封连接,以围成容纳空间,结构简单,便于装配。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密性检测方法,包括:将待测件放置于密闭腔体的容纳空间内;对所述待测件的内腔进行抽真空;对所述容纳空间进行充气;检测所述内腔在预设时间内的压力变化。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气密性检测方法,对待测件的内腔进行抽真空、对容纳空间进行充气,能够使待测件的内部与外部的压差达到测试所需压差,由于待测件被抽真空,能够切断与待测件连接的其他部件的温度对待测件的内腔内气体温度的影响途径,抽走待测件内的空气介质,因待测件的内腔内几乎没有空气介质,也就不存在气体温度降低导致压力下降的现象,同时,负压条件下,待测件因外部高压内凹,受自身内部结构限位,待测件体积固定,不存在体积变化对压力变化的影响,提高气密性检测准确率,提高生产效率。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密性检测方法,包括:将待测件放置于密闭腔体的容纳空间内;对所述待测件的内腔进行充气;对所述容纳空间进行抽真空;检测所述内腔在预设时间内的压力变化。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气密性检测方法,对待测件的内腔进行充气、对容纳空间进行抽真空,由于容纳空间被抽真空,因空气密度极低,空气介质的导热率几乎为0,与待测件连接的其他部件的热量传递给空气介质的热量极少,待测件的内腔内空气温度基本不会受与待测件连接的其他部件温度的影响,提高气密性检测准确率,提高生产效率。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气密性检测系统的简图;
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气密性检测系统的部分结构的分解图;
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密闭腔体与连通装置的装配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剖视图;
图5为连通装置的剖视图;
图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连通装置的立体图;
图7为图5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2的右视图;
图9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气密性检测系统的简图;
图10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气密性检测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11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气密性检测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标:100-气密性检测系统;10-密闭腔体;101-容纳空间;11-第一通孔;12-第二通孔;13-第一部分;14-第二部分;141-第二凸缘;15-密封圈;16-支撑块;20-第一气压提供单元;21-第一气泵;22-连通装置;221-气体通道;2211-第一子通道;2212-第二子通道;222-第一通气口;223-第二通气口;224-本体;2241-第三通气口;2242-第一容纳腔;2243-第一限位部;22431-第一锥面;2244-第一限位面;2245-第二容纳腔;2246-第二限位部;225-第一封堵件;2251-第一导向部;2252-第四通气口;2253-第二限位面;2254-第二锥面;226-柔性管;227-第二封堵件;228-安装座;2281-座体;2282-第一凸缘;23-第一阀;24-第一压力表;30-第二气压提供单元;31-第二气泵;32-第三阀;33-第二压力表;40-检测单元;41-压差传感器;42-对照腔;43-第二阀;200-待测件;201-第一开口;202-第二开口;300-电池模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申请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定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
在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附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申请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申请中出现的“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同理,“多组”指的是两组以上(包括两组),“多片”指的是两片以上(包括两片)。
在本申请中,所提及的电池是指包括一个或多个电池单体以提供更高的电压和容量的单一的物理模块。例如,本申请中所提及的电池可以包括电池模块或电池包等。
电池包括热管理部件,热管理部件是用于容纳流体以给多个电池单体调节温度。这里的流体可以是液体或气体,调节温度是指给多个电池单体加热或者冷却。在给电池单体冷却或降温的情况下,该热管理部件用于容纳冷却流体以给多个电池单体降低温度,此时,热管理部件也可以称为冷却部件、冷却系统或冷却板等,其容纳的流体也可以称为冷却介质或冷却流体,更具体的,可以称为冷却液或冷却气体。另外,热管理部件也可以用于加热以给多个电池单体升温。可选地,所述的流体可以是循环流动的,以达到更好的温度调节的效果,可选地,流体可以为水、水和乙二醇的混合液或者空气等。
热管理部件可以为水冷板,水冷板与电池模组装配,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电池单体,通过水冷板对电池模组进行温度调节。水冷板具有内腔和与内腔连通的第一开口,以通过第一开口允许流体进入或流出内腔。
电池制造过程中,需要对气密性要求高的部件进行气密性检测,例如,电池箱体的气密性检测、水冷板的气密性检测等。其中,水冷板的气密性检测较为重要,水冷板的气密性差,将会影响电池的安全性。
在水冷板的气密性检测过程中,往往通过气压提供单元对水冷板的内腔充高压空气,稳定后测量水冷板内腔在预设时间内的压力变化,也可以称为测量水冷板的压力降。但是,现有技术中,水冷板的检测准确率较差,往往容易造成合格品误判为不合格品,进而影响产线生产效率。发明人发现,造成水冷板的检测准确率较差的原因为:水冷板气密性检测是在水冷板与电池模组装配完成后进行的,水冷板的气密性检测是在电池模组性能检测之后,电池模组性能检测时,电池模组通常会高温加热,在测试水冷板气密性时,第一方面,电池模组温度下降使水冷板内腔内气体温度也下降,导致内腔压力下降过快,造成合格品误判为不合格品,内腔内气体量越大,造成合格品误判的程度越大,产线优率越低;第二方面,水冷板壁薄,水冷板内腔充高压气体会向外膨胀,内腔体积变化会导致水冷板内腔压力不稳定,测试阶段压降值偏大,造成合格品误判为不合格品,降低生产优率;第三方面,高压充气阶段会产生压缩热,热量变化导致水冷板内压力值变化,压力变化率越大,热变化越大,充气过程气体温度升高,停止充气后不会产生压缩热,气体温度降低,从而导致充气完成后的稳压和测试过程气体温度降低,温度降低会直接导致压降值偏大,造成合格品误判为不合格品,影响生产效率。
鉴于此,为了提高气密性检测准确率、提高生产效率,发明人经过大量研究,设计了一种气密性检测系统,用于检测待测件的气密性,待测件具有内腔和与内腔连通的第一开口,气密性检测系统包括密闭腔体、第一气压提供单元、第二气压提供单元及检测单元,进行气密性检测时,待测件设置于密闭腔体的容纳空间内,一方面,能够通过第一气压提供单元对内腔进行抽真空、通过第二气压提供单元对容纳空间进行充气;另一方面,还能够通过第一气压提供单元对内腔进行充气、通过第二气压提供单元对容纳空间进行抽真空,以满足对待测件进行气密性检测需求。
当第一气压提供单元对内腔进行抽真空、第二气压提供单元对容纳空间进行充气时,由于待测件被抽真空无法实现气密性检测所需的压力值(100-400kpa),利用第二气压提供单元对容纳空间进行充气,以使待测件的内腔内外的压差达到检测所需压力值。由于待测件被抽真空,能够切断与待测件连接的其他部件的温度对待测件的内腔内气体温度的影响途径,抽走待测件的内腔内的空气介质,因待测件的内腔内几乎没有空气介质,故气体温度不发生变化,也就不存在气体温度降低导致压力下降的现象,能够提高气密性检测准确率,提高生产效率。
另外,相对于向待测件的内腔内充气的检测方式,本申请的对待测件的内腔进行抽真空、对密闭腔体的容纳空间进行充气的检测方式,待测件的内腔处于负压状态,待测件因外部高压具有向内凹陷的趋势,但受自身内部结构(如流道)限位,待测件不会发生凹陷,使得待测件体积固定,因此,内腔的体积不变,不存在体积变化对压力变化的影响。
当第一气压提供单元对内腔进行充气、第二气压提供单元对容纳空间进行抽真空时,待测件的内腔与容纳空间相互不连通,对内腔充气即可达到检测所需气压,由于容纳空间被抽真空,因空气密度极低,空气介质的导热率几乎为0,与待测件连接的其他部件的热量传递给空气介质的热量极少,待测件的内腔内空气温度基本不会受与待测件连接的其他部件温度的影响,能够提高气密性检测准确率,提高生产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的待测件可以为用于电池模组的水冷板,水冷板与电池模组装配后,对水冷板与电池模组的装配结构进行气密性检测,以检测水冷板的气密性。
请参见图1,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气密性检测系统100的简图,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气密性检测系统100的部分结构的分解图。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气密性检测系统100,用于检测待测件200的气密性,待测件200具有内腔和与内腔连通的第一开口201,气密性检测系统100包括密闭腔体10、第一气压提供单元20、第二气压提供单元30及检测单元40。密闭腔体10具有用于容纳待测件200的容纳空间101。第一气压提供单元20用于与第一开口201密封连接以连通内腔。第二气压提供单元30与容纳空间101连通,第二气压提供单元30和第一气压提供单元20中的一者被配置为对所连通的空间进行充气,另一者被配置为对所连通的空间进行抽真空。检测单元40用于检测内腔在预设时间内的压力变化。
密闭腔体10为具有容纳空间101、且内部与外部隔离的腔体,容纳空间101与外部不进行气体交换。
在对待测件进行气密性检测时,电池模组300与待测件200已装配于一体,电池模组300与待测件200的装配结构放置于密闭腔体10的容纳空间101内。因此,本申请的气密性检测对象为电池模组300与待测件200的装配结构。
第一气压提供单元20与第一开口201密封连接,能够实现第一气压提供单元20与内腔的连通。第一气压提供单元20为对内腔进行抽气或充气的机构,既可以对内腔进行抽气,又可以对内腔进行充气。
第二气压提供单元30为对容纳空间101进行充气或抽气的机构,既可以对容纳空间101进行充气,又可以对容纳空间101进行抽气。
第二气压提供单元30和第一气压提供单元20中的一者被配置为对所连通的空间进行充气,另一者被配置为对所连通的空间进行抽真空是指:第二气压提供单元30对容纳空间101进行充气时,第一气压提供单元20对内腔进行抽真空;或者,第二气压提供单元30对容纳空间101进行抽真空时,第一气压提供单元20对内腔进行充气。
第一气压提供单元20和第二气压提供单元30给对应的空间进行抽真空时,使得对应的空间的压力接近-100kpa。
检测单元40为用于检测待测件200的内腔在预设时间内的压力变化的部件,例如,检测待测件200在单位时间内的压力降。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气密性检测系统100,将待测件200放置于密闭腔体10的容纳空间101内,使待测件200的内腔与密闭腔体10的容纳空间101相互独立,以便于对待测件200进行气密性检测。在对待测件200进行气密性检测过程中:当第一气压提供单元20对内腔进行抽真空、第二气压提供单元30对容纳空间101进行充气时,能够使待测件200的内腔内外的压差达到测试所需压力(100-400kpa),由于待测件200被抽真空,能够切断与待测件200连接的其他部件的温度对待测件200的内腔内气体温度的影响途径,抽走待测件200内的空气介质,因待测件200的内腔内几乎没有空气介质,也就不存在气体温度降低导致压力下降的现象;当第一气压提供单元20对内腔进行充气、第二气压提供单元30对容纳空间101进行抽真空时,由于容纳空间101被抽真空,因空气密度极低,空气介质的导热率几乎为0,与待测件200连接的其他部件的热量传递给空气介质的热量极少,待测件200的内腔内空气温度基本不会受与待测件200连接的其他部件温度的影响。上述的两种气密性检测方式,均能够提高气密性检测准确率,提高生产效率。
另外,相对于向待测件200的内腔内充气的检测方式,本申请的对待测件200的内腔进行抽真空、对密闭腔体10的容纳空间101进行充气的检测方式,待测件200的内腔处于负压状态,待测件200因外部高压具有向内凹陷的趋势,但受自身内部结构(如流道)限位,待测件200不会发生凹陷,使得待测件200体积固定,因此,内腔的体积不变,不存在体积变化对压力变化的影响,提高了气密性检测准确率。
请参见图3至图5,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密闭腔体10与连通装置22的装配示意图,图4为图3的剖视图,图5为连通装置22的剖视图。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至图5所示,第一气压提供单元20包括第一气泵21及连通装置22。第一气泵21设置于密闭腔体10的外部。如图4所示,密闭腔体10的壁部设置有第一通孔11,连通装置22穿设于第一通孔11且与壁部密封连接。如图4和图5所示,连通装置22具有相互连通的气体通道221、第一通气口222和第二通气口223,气体通道221连接于第一通气口222和第二通气口223之间,第一通气口222用于与第一气泵21(参见图1)连接,第二通气口223用于与第一开口201连通。
第一气泵21为从一个封闭空间排除空气或向封闭空间添加空气的装置。第一气泵21主要分为电动气泵和手动气泵、脚动气泵。电动气泵,以电力为动力的气泵,通过电力不停压缩空气,产生气压。可选地,第一气泵21为电动气泵。
密闭腔体10的壁部是指密闭腔体10的用于围成容纳空间101的部分,第一通孔11连通容纳空间101和外部环境。
连通装置22穿设于第一通孔11且与壁部密封连接,使得连通装置22与第一通孔11的孔壁密封配合,容纳空间101与外部环境无法通过第一通孔11连通。
由于第一通气口222用于与第一气泵21连接,第一气泵21位于密闭腔体10的外部,第二通气口223用于与第一开口201连通,待测件200放置于容纳空间101内,连通装置22的一部分位于容纳空间101内,另一部分位于密闭腔体10的外部,以便于通过连通装置22的气体通道221连通第一气泵21和内腔。
第一通气口222和第二通气口223与气体通道221连通,使得第一通气口222和第二通气口223连通,当第一通气口222与第一气泵21连接、第二通气口223与第一开口201连通时,第一气泵21与内腔连通。
通过第一通气口222与第一气泵21连接、第二通气口223与第一开口201连通,以实现第一气泵21与内腔的连通,便于通过第一气泵21为内腔进行抽气或充气,便于装配,操作便捷。
请参见图6,图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连通装置22的立体图。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5和图6所示,连通装置22包括本体224和第一封堵件225,本体224穿设于第一通孔11且与壁部密封连接,第一封堵件225浮动连接于本体224,第一封堵件225用于封堵第一开口201。
本体224穿设于第一通孔11且与壁部密封连接,实现本体224与密闭腔体10的装配。
第一封堵件225浮动连接于本体224是指,第一封堵件225与本体224活动配合,第一封堵件225能够相对于本体224移动。
第一封堵件225用于封堵第一开口201是指,第一封堵件225与第一开口201密封连接,并且第一开口201与第一气泵21连通。
当第一开口201因加工公差导致位置发生微小偏移时,由于第一封堵件225浮动连接于本体224,第一封堵件225能够适应第一开口201的加工公差而相对于本体224移动,保证第一封堵件225与第一开口201密封连接。
可选地,如图4和图6所示,第一通孔11与本体224之间设置有安装座228,本体224穿设于安装座228,安装座228用于实现本体224与密闭腔体10的连接。安装座228包括座体2281和第一凸缘2282,第一凸缘2282设置于座体2281的外周面且与密闭腔体10的壁部的表面贴合,座体2281穿设于第一通孔11内且套设于本体224的外部。安装座228的设置,增大了本体224与密闭腔体10的壁部的接触面积,保证本体224相对于密闭腔体10移动稳定,以便于实现连通装置22与待测件200的密封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6所示,第一封堵件225的用于与第一开口201(请参见图4)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导向部2251,第一导向部2251形成于第一封堵件225的外周面,第一导向部2251呈锥形。
第一导向部2251为第一封堵件225的用于引导第一封堵件225与第一开口201连接的部位。
第一导向部2251形成于第一封堵件225的外周面,在第一封堵件225与第一开口201连接时,第一导向部2251先与第一开口201的内壁接触,随着第一封堵件225朝向第一开口201内的伸入,第一封堵件225的外周面与第一开口201的内壁密封配合,实现第一封堵件225与第一开口201的装配。
第一导向部2251呈锥形,换句话说,第一导向部2251的直径由端部指向本体224逐渐增大,也即,第一导向部2251为直径渐变结构。
通过第一导向部2251能够引导第一封堵件225与第一开口201配合,便于实现第一封堵件225与第一开口201的连接。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导向部2251可以为弹性件,第一导向部2251还能够适应第一开口201的加工公差,以便于通过第一导向部2251的变形而引导第一封堵件225与第一开口201的装配。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气体通道221包括设置于本体224的第一子通道2211和设置于第一封堵件225的第二子通道2212,第一通气口222设置于本体224且与第一子通道2211连通,第二通气口223设置于第一封堵件225且与第二子通道2212连通。
第二子通道2212设置于第一封堵件225,第二通气口223与第二子通道2212连通,当第一封堵件225封堵第一开口201时,第二通气口223与第一开口201连通,以使内腔与第二子通道2212连通。
第一子通道2211设置于本体224、第一通气口222与第一子通道2211连通,当第一通气口222与第一气泵21连接时,第一气泵21与第一子通道2211连通。
由于第一子通道2211与第二子通道2212连通,当第一封堵件225封堵第一开口201、第一通气口222与第一气泵21连接时,能够实现第一气泵21与内腔的连通。
可选地,为了便于本体224与第一气泵21的连接,第一通气口222位于本体224的位于密闭腔体10的外部的一端。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5所示,连通装置22还包括柔性管226,柔性管226的两端分别连接本体224和第一封堵件225,第一子通道2211与第二子通道2212通过柔性管226连通。
柔性管226为用于连通第一子通道2211和第二子通道2212的柔性的管道,在第一封堵件225相对于本体224移动的同时,柔性管226能够跟随第一封堵件225的移动而弯折或者拉伸,始终保持第一子通道2211和第二子通道2212的连通。
在第一封堵件225相对于本体224浮动时,柔性管226依照其柔性的特性,保证第一子通道2211与第二子通道2212的连通。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5所示,本体224设置有与第一子通道2211连通的第三通气口2241,第一封堵件225设置有与第二子通道2212连通的第四通气口2252,柔性管226连接第三通气口2241和第四通气口2252。
为了便于柔性管226与第三通气口2241和第四通气口2252的连接,第三通气口2241和第四通气口2252分别设置有气管接头,柔性管226与对饮的气管接头可拆卸地连接,便于柔性管226与本体224和第一封堵件225的快速装配与拆卸。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本体224可滑动地穿设于第一通孔11,以使第一封堵件225能够封堵第一开口201或与第一开口201分离。
本体224可滑动地穿设于第一通孔11,本体224能够在第一通孔11内相对于密闭腔体10移动且保证本体224与密闭腔体10的密封连接。例如,本体224与密闭腔体10之间设置直线轴承,以提高本体224相对于密闭腔体10移动的灵活性。
本体224与密闭腔体10滑动配合,以便于通过本体224的移动来实现第一封堵件225与第一开口201的密封配合。当本体224朝向容纳空间101内移动时,能够实现第一封堵件225封堵第一开口201,以使气体通道221与内腔连通;当本体224背离容纳空间101移动时,能够实现第一封堵件225与第一开口201分离,以使气体通道221与内腔断开。
请参见图7,图7为图5的A处局部放大图。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5和图7所示,本体224设置有第一容纳腔2242和第一限位部2243,第一封堵件225的一部分设置于第一容纳腔2242内,第一封堵件225与第一容纳腔2242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间隙,以允许第一封堵件225浮动,第一限位部2243用于限制第一封堵件225从第一容纳腔2242内脱离。
第一封堵件225的一部分设置于第一容纳腔2242内,并且第一封堵件225与第一容纳腔2242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间隙,使得第一封堵件225与本体224之间具有可以相对移动的空间,进而允许第一封堵件225相对于本体224浮动。
为了便于第一封堵件225与第一容纳腔2242的装配,本体224可以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子本体和第二子本体,第一子本体的相对两端各形成开口,两端的开口均与第一容纳腔2242连通,第一子本体的一端开口能够允许第一封堵件225进入第一容纳腔2242,第二子本体盖设于第一子本体的一端开口,以实现该端开口的封闭;第一封堵件225穿设于第一子本体的另一端开口,第一限位部2243形成于第一子本体的另一端开口,以使得第一封堵件225的一部分位于第一容纳腔2242内,限制第一封堵件225从第一容纳腔2242内脱离。
在第一封堵件225与第一容纳腔2242装配时,先将第一封堵件225从第一子本体的一端开口伸入第一容纳腔,使得第一封堵件225的一部分位于第一容纳腔2242内,另一部分从第一子本体的另一端开口伸出,然后将第二子本体盖设于第一子本体的一端开口实现对该端开口的封闭。第一限位部2243限制第一封堵件225离开第一容纳腔2242,完成第一封堵件225与第一容纳腔2242的装配。
第一限位部2243可以为形成于第一容纳腔2242的内壁上的凸起,第一限位部2243凸出于第一容纳腔2242的内壁,以限制第一封堵件225从第一容纳腔2242内脱离。
第一封堵件225的一部分设置于第一容纳腔2242内、且第一封堵件225与第一容纳腔2242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间隙,能够实现第一封堵件225相对于本体224浮动,以适应第一开口201的加工公差,保证第一封堵件225与第一开口201密封连接;通过第一限位部2243限制第一封堵件225从第一容纳腔2242内脱离,在本体224朝向密闭腔体10的外部移动时,能够保证第一封堵件225不与本体224分离,便于实现第一封堵件225与第一开口201的分离。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7所示,第一容纳腔2242的内壁具有第一限位面2244,第一封堵件225具有与第一限位面2244配合的第二限位面2253,当第一限位面2244与第二限位面2253贴合时,本体224与第一封堵件225抵接,能够使第一封堵件225封堵第一开口201。第一限位面2244和第二限位面2253可以为平面,也可以为球面。
可选地,第一限位面2244和第二限位面2253为平面,第一限位面2244与第二限位面2253平行,并且第一限位面2244与本体224的中心轴线垂直。当本体224相对于密闭腔体10朝向容纳空间101移动时,第一封堵件225插入第一开口201,并且对着本体224的移动,第一限位面2244与第二限位面2253接触并抵接,从而使得第一封堵件225与第一开口201密封配合,实现第一封堵件225封堵第一开口201。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7所示,第一限位部2243具有与第一容纳腔2242连通的第一限位孔,第一限位孔的孔壁包括第一锥面22431,第一封堵件225穿设于第一限位孔,第一封堵件225包括位于第一容纳腔2242内的第二限位部,第二限位部的外周面包括与所述第一锥面22431相对设置的第二锥面2254。
第一限位孔连通第一容纳腔2242与外部环境。第一封堵件225穿设于第一限位孔,以使第一封堵件225的一部分位于第一容纳腔2242内,另一部分位于第一容纳腔2242外。
第一封堵件225包括位于第一容纳腔2242内的第二限位部,第二限位部用于与第一限位部2243配合,以限制第一封堵件225从第一容纳腔2242内脱离。第二限位部的外周面包括第二锥面2254,第二锥面2254绕第一封堵件225的中心轴线设置。
在第一封堵件与第一开口接触前,第一封堵件225与第一限位部2243接触,第二锥面2254与第一锥面22431贴合,第二锥面2254与第一锥面22431配合形成限位,避免第一封堵件225相对于本体224晃动,以保证第一封堵件225与本体224配合稳定。
请参见图8,图8为图2的右视图。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8所示,待测件200还具有与内腔连通的第二开口202,连通装置22还包括第二封堵件227,第二封堵件227浮动连接于本体224,第二封堵件227用于封堵第二开口202。
第二封堵件227为用于封堵第二开口202的部件,当第二封堵件227封堵第二开口202时,第二封堵件227与第二开口202密封配合。
第二封堵件227浮动连接于本体224,也即,第二封堵件227与本体224浮动配合,第二封堵件227能够相对于本体224移动,通过第二封堵件227与第二开口202连接,以适应第二开口202的加工公差,实现对第二开口202的封堵,保证密封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5所示,本体224设置有第二容纳腔2245和第二限位部2246,第二封堵件227的一部分设置于第二容纳腔2245内,第二封堵件227与第二容纳腔2245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间隙,以允许第二封堵件227浮动,第二限位部2246用于限制第二封堵件227从第二容纳腔2245内脱离。
第二封堵件227的一部分设置于第二容纳腔2245内,并且第二封堵件227与第二容纳腔2245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间隙,使得第二封堵件227与本体224之间具有可以相对移动的空间,进而允许第二封堵件227相对于本体224浮动。
第二容纳腔2245具有开口,以供第二封堵件227进入第二容纳腔2245内,并且第二封堵件227与第二容纳腔2245的开口活动配合。
第二限位部2246设置于第二容纳腔2245,可以为第二限位部2246设置于第二容纳腔2245的开口处,使得第二封堵件227能够在第二容纳腔2245内具有较大的活动空间。第二限位部2246限制第二封堵件227从第二容纳腔2245内脱离,将第二封堵件227限制于容纳腔内。
第二限位部2246可以为形成于第二容纳腔2245的内壁上的凸起,第二限位部2246凸出于第二容纳腔2245的内壁,以限制第二封堵件227从第二容纳腔2245内脱离。
第二封堵件227的一部分设置于第二容纳腔2245内、且第二封堵件227与第二容纳腔2245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间隙,能够实现第二封堵件227相对于本体224浮动,以适应第二开口202的加工公差,保证第二封堵件227与第二开口202密封连接;通过第二限位部2246限制第二封堵件227从第二容纳腔2245内脱离,在本体224朝向密闭腔体10的外部移动时,能够保证第二封堵件227不与本体224分离,便于实现第二封堵件227与第二开口202的分离。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第二封堵件227的结构可以与第一封堵件225的结构相同,以便于加工制造。关于第二封堵件227的结构可以参加第一封堵件225的结构,本申请实施例不再赘述。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第二封堵件227可以设置有第三子通道(图中未示出),第二子通道2212与第一子通道2211连通,以在第二封堵件227封堵第二开口202时,以通过第三子通道连通第一子通道2211与内腔;或者,第二封堵件227可以单独封堵第二开口202,以封闭第二开口202。
请参见图9,图9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气密性检测系统100的简图。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9所示,第一气压提供单元20还包括第一阀23,第一气泵21与第一通气口222之间通过第一阀23连接。
第一阀23为用于连通或断开第一气泵21与第一通气口222的阀,通过调节第一阀23的开度,能够控制第一气泵21朝向第一通气口222输送的气流量,或者,控制第一气泵21从第一通气口222抽出的气流量。
通过第一阀23实现第一气泵21与第一通口气的连接,以便于通过第一阀23的开启或闭合,实现第一气泵21与第一通气口222的连通或断开,以便于第一气泵21对内腔进行抽真空或充气。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9所示,检测单元40包括压差传感器41、对照腔42和第二阀43,压差传感器41的第一端与第一通气口222连接,压差传感器41的第二端与对照腔42的第一端连接。
压差传感器41为用于测量两个压力之间差值的传感器。压差传感器41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用于连接两个独立的空间,以检测两个空间的压力变化。
对照腔42为标准腔,用于与待测件200进行对照。对照腔42的第一端与压差传感器41的第二端连接,以便于压差传感器41比较对照腔42与内腔的压力变化。
通过压差传感器41对内腔和对照腔42进行对照时,内腔的压力与对照腔42的压力相同,可以通过第一气泵21向对照腔42进行抽真空或者充气,也可以为通过另外的气泵向对照腔42进行抽真空或者充气。
通过压差传感器41的第一端与第一通气口222连接、第二端与对照腔42的第一端连接,从而通过比对内腔的压力和对照腔42的压力的差值,以确定内腔的压力变换。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9所示,第一气泵21连接第一通气口222和对照腔42的第二端,以使得内腔与对照腔42具有相同的气压。
通过第一气泵21连接第一通气口222和对照腔42的第二端,以使得第一气泵21能够同时对内腔和对照腔42抽真空,或者,第一气泵21同时对内腔和对照腔42充气。同时,在第一通气口222与对照腔42的第二端之间通过第四阀连接。在对内腔和对照腔42进行压力变化检测时,关闭第一阀23和第四阀,以使得内腔和对照腔42相互独立,并且压差传感器41分别连通内腔和对照腔42。
可选地,如图9所示,第一气压提供单元20还包括第一压力表24,第一压力表24设置于第一气泵21与第一通气口222之间,用于检测进入第一通气口222的气压或者从第一通气口222抽出的气体的压力。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9所示,第二气压提供单元30包括第二气泵31,第二气泵31设置于密闭腔体10的外部,密闭腔体10的壁部设置有第二通孔12(请参见图8),第二气泵31与第二通孔12密封连接以连通容纳空间101。
第二气泵31为从一个封闭空间排除空气或向封闭空间添加空气的装置。第二气泵31主要分为电动气泵和手动气泵、脚动气泵。电动气泵,以电力为动力的气泵,通过电力不停压缩空气,产生气压。可选地,第二气泵31为电动气泵。
通过第二气泵31与第二通孔12密封连接以连通容纳空间101,以便于第二气泵31对容纳空间101抽气或充气。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9所示,第二气压提供单元30还包括第三阀32,第二气泵31与第二通孔12之间通过第三阀32连接。
第三阀32为用于连通或断开第二气泵31与第二通孔12的阀。第二气泵31与第二通孔12之间通过第三阀32连接,可以为,第二气泵31与第二通孔12之间设置管道,管道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二气泵31和第二通孔12,第三阀32设置于该管道上,以断开或连通该管道。
通过第三阀32连接第二气泵31与第二通孔12,以便于通过第三阀32的开启或关闭,实现第二气泵31与第二通孔12的连通或断开。
可选地,如图9所示,第二气压提供单元30还包括第二压力表33,第二压力表33设置于第二气泵31与第二通孔12之间,用于检测进入容纳空间101的气压或者从容纳空间101抽出的气体的压力。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4和图8所示,密闭腔体10包括第一部分13和第二部分14,第一部分13用于承载待测件200,第二部分14与第一部分13相互扣合且密封连接,以围成容纳空间101。
第一部分13可以为板状结构,第二部分14可以为罩状结构,第二部分14的开口用于供待测件200进入第二部分14的内部,第二部分14与第一部分13相互扣合且密封连接围成容纳空间101。
可选地,第一部分13上可以设置有支撑块16,以便于承载待测件200。
通过第二部分14与第一部分13相互扣合且密封连接,以围成容纳空间101,结构件的,便于装配。
在第二部分14与第一部分13装配时,可以先将第一部分13放于工作台,再将待测件200放置于第一部分13上,然后将第二部分14扣合于第一部分13,并且通过加压装置保证第二部分14与第一部分13的扣合。
为了保证第二部分14与第一部分13的密封连接,如图4所示,第二部分14可以设置有第二凸缘141,第二凸缘141设置于第二部分14的开口的外侧,第二凸缘141与第一部分13贴合,保证第二部分14与第一部分13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同时,在第二凸缘141与第一部分13之间设置密封圈15,以保证第二部分14与第一部分13的密封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第二通孔12设置于第二部分14,以便于实现与第二气泵31的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气密性检测系统100,如图1至图9所示,用于待测件200的气密性检测,待测件200具有内腔和与内腔连通的第一开口201,气密性检测系统100包括密闭腔体10、第一气压提供单元20、第二气压提供单元30及检测单元40。密闭腔体10具有用于容纳待测件200的容纳空间101,待测件200可以放置于容纳空间101内。第一气压提供单元20用于与第一开口201密封连接以连通内腔。第二气压提供单元30与容纳空间101连通,使得内腔与容纳空间101相互独立。第一气压提供单元20对所连通的内腔进行抽真空时,第二气压提供单元30对所连通的容纳空间101进行充气,从而使得待测件200的内腔的内外压差达到测试所需压力(如100-400kpa),检测单元40用于检测待测件200的内腔在预设时间内的压力变化。第一气压提供单元20对所连通的内腔进行充气时,第二气压提供单元30对所连通的容纳空间101进行抽真空,第一气压提供单元20对内腔充气时使得内腔的压力达到(0-300kpa),进而使得内腔的内外压力差达到100-400kpa。
无论采用第一气压提供单元20对内腔进行抽真空、第二气压提供单元30对容纳空间101进行充气的检测方式,还是采用第一气压提供单元20对内腔进行充气、第二气压提供单元30对容纳空间101进行抽真空的检测方式,均能够提高气密性检测准确率,提高生产效率。
图10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气密性检测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如图1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密性检测方法,包括:
301,将待测件200放置于密闭腔体10的容纳空间101内;
302,对待测件200的内腔进行抽真空;
303,对容纳空间101进行充气;
304,检测内腔在预设时间内的压力变化。
需要指出的是,步骤“302,对待测件200的内腔进行抽真空”与步骤“303,对容纳空间101进行充气”可以同步进行,也可先进行步骤“302,对待测件200的内腔进行抽真空”,再进行步骤“303,对容纳空间101进行充气”,或者,也可以先进行步骤“303,对容纳空间101进行充气”,再进行步骤“302,对待测件200的内腔进行抽真空”。在步骤“304,检测内腔在预设时间内的压力变化”时,待内腔及对照腔42内的压力稳定后,检测内腔的压力变化。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气密性检测方法,对待测件200的内腔进行抽真空,内腔的压力接近-100kpa,但是内腔的压力无法达到测试所需的检测压力,通过对容纳空间101进行充气,使容纳空间101的压力达到0-300kpa,进而使得内腔的内外压差达到测试所需的压力100-400kpa。由于待测件200被抽真空,能够切断与待测件200连接的其他部件的温度对待测件200的内腔内气体温度的影响途径,抽走待测件200内的空气介质,因待测件200的内腔内几乎没有空气介质,也就不存在气体温度降低导致压力下降的现象,同时,负压条件下,待测件200因外部高压内凹,受自身内部结构限位,待测件200体积固定,不存在体积变化对压力变化的影响,提高气密性检测准确率,提高生产效率。
图11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气密性检测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如图1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密性检测方法,包括:
401,将待测件200放置于密闭腔体10的容纳空间101内;
402,对待测件200的内腔进行充气;
403,对容纳空间101进行抽真空;
404,检测内腔在预设时间内的压力变化。
需要指出的是,步骤“402,对待测件200的内腔进行充气”与步骤“403,对容纳空间101进行抽真空”可以同步进行,也可先进行步骤“402,对待测件200的内腔进行充气”,再进行步骤“403,对容纳空间101进行抽真空”,或者,也可以先进行步骤“403,对容纳空间101进行抽真空”,再进行步骤“402,对待测件200的内腔进行充气”。在步骤“404,检测内腔在预设时间内的压力变化”时,待内腔及对照腔42内的压力稳定后,检测内腔的压力变化。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气密性检测方法,对待测件200的内腔进行充气、对容纳空间101进行抽真空,由于容纳空间101被抽真空,因空气密度极低,空气介质的导热率几乎为0,与待测件200连接的其他部件的热量传递给空气介质的热量极少,待测件200的内腔内空气温度基本不会受与待测件200连接的其他部件温度的影响,提高气密性检测准确率,提高生产效率。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申请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8)

1.一种气密性检测系统,用于检测待测件的气密性,所述待测件具有内腔和与所述内腔连通的第一开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密性检测系统包括:
密闭腔体,具有用于容纳所述待测件的容纳空间;
第一气压提供单元,用于与所述第一开口密封连接以连通所述内腔;
第二气压提供单元,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所述第二气压提供单元和所述第一气压提供单元中的一者被配置为对所连通的空间进行充气,另一者被配置为对所连通的空间进行抽真空;
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内腔在预设时间内的压力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密性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压提供单元包括:
第一气泵,设置于所述密闭腔体的外部,所述密闭腔体的壁部设置有第一通孔;
连通装置,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且与所述壁部密封连接,所述连通装置具有相互连通的气体通道、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所述气体通道连接于所述第一通气口和所述第二通气口之间,所述第一通气口用于与所述第一气泵连接,所述第二通气口用于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密性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装置包括本体和第一封堵件,所述本体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且与所述壁部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封堵件浮动连接于所述本体,所述第一封堵件用于封堵所述第一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密性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堵件的用于与所述第一开口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形成于所述第一封堵件的外周面,所述第一导向部呈锥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密性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通道包括设置于所述本体的第一子通道和设置于所述第一封堵件的第二子通道,所述第一通气口设置于所述本体且与所述第一子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通气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封堵件且与所述第二子通道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密性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装置还包括柔性管,所述柔性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本体和所述第一封堵件,所述第一子通道与所述第二子通道通过所述柔性管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密性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可滑动地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以使所述第一封堵件能够封堵所述第一开口或与所述第一开口分离。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密性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设置有第一容纳腔和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封堵件的一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第一封堵件与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间隙,以允许所述第一封堵件浮动,所述第一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封堵件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脱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密性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具有与第一容纳腔连通的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一限位孔的孔壁包括第一锥面,所述第一封堵件穿设于所述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一封堵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外周面包括与所述第一锥面相对设置的第二锥面。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密性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待测件还具有与所述内腔连通的第二开口,所述连通装置还包括第二封堵件,所述第二封堵件浮动连接于所述本体,所述第二封堵件用于封堵所述第二开口。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密性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设置有第二容纳腔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封堵件的一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所述第二封堵件与所述第二容纳腔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间隙,以允许所述第二封堵件浮动,所述第二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第二封堵件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脱离。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密性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压提供单元还包括第一阀,所述第一气泵与所述第一通气口之间通过所述第一阀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气密性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单元包括压差传感器、对照腔和第二阀,所述压差传感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通气口连接,所述压差传感器的第二端与所述对照腔的第一端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密性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压提供单元包括第二气泵,所述第二气泵设置于所述密闭腔体的外部,所述密闭腔体的壁部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气泵与所述第二通孔密封连接以连通所述容纳空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气密性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压提供单元还包括第三阀,所述第二气泵与所述第二通孔之间通过所述第三阀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密性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密闭腔体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用于承载所述待测件,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相互扣合且密封连接,以围成所述容纳空间。
17.一种气密性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待测件放置于密闭腔体的容纳空间内;
对所述待测件的内腔进行抽真空;
对所述容纳空间进行充气;
检测所述内腔在预设时间内的压力变化。
18.一种气密性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待测件放置于密闭腔体的容纳空间内;
对所述待测件的内腔进行充气;
对所述容纳空间进行抽真空;
检测所述内腔在预设时间内的压力变化。
CN202111535750.5A 2021-12-15 2021-12-15 气密性检测系统及气密性检测方法 Pending CN11633735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35750.5A CN116337359A (zh) 2021-12-15 2021-12-15 气密性检测系统及气密性检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35750.5A CN116337359A (zh) 2021-12-15 2021-12-15 气密性检测系统及气密性检测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37359A true CN116337359A (zh) 2023-06-27

Family

ID=868808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35750.5A Pending CN116337359A (zh) 2021-12-15 2021-12-15 气密性检测系统及气密性检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33735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70293A (zh) * 2024-01-15 2024-02-20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浮动对插装置、气密性检测设备及气密性检测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70293A (zh) * 2024-01-15 2024-02-20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浮动对插装置、气密性检测设备及气密性检测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337359A (zh) 气密性检测系统及气密性检测方法
KR20180028472A (ko) 센서 유닛 및 기밀성 검사 장치
CN112816141B (zh) 气密性检测装置及其气密性检测方法
CN104215290A (zh) 差压式容积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CN216746670U (zh) 一种航空飞行器油箱口盖的气密性检测工装
CN210426918U (zh) 一种外接式气密性测试装置
CN111301291B (zh) 汽车前行李箱及电动汽车
CN204043747U (zh) 差压式容积检测装置
CN212646334U (zh) 一种水压强度加载装置
CN218937674U (zh) 用于燃气表的气密性检测装置
CN211525054U (zh) 流量传感装置及水电泵
CN210426950U (zh) 一种便携式的流阻测试装置
CN206387545U (zh) 一种水下密封舱体双向承压充气气密检查装置
CN220256746U (zh) 一种空气压力波治疗仪
CN213985580U (zh) 阀岛及密封性测试设备
CN215726573U (zh) 一种气密性检测装置
CN216695459U (zh) 气密性测试系统
CN220625617U (zh) 气密性检测装置
CN117553995A (zh) 漏率检测系统及漏率检测方法
CN216899475U (zh) 软包电池测漏装置
CN219064789U (zh) 用于管路的气密性检测装置
CN213779390U (zh) 一种气密性检测机构
CN218239319U (zh) 温度驱动泄压阀的测试装置
CN220884721U (zh) 一种多气室充气船用连通装置
CN219623304U (zh) 流体控制机构及血压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