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25617U - 气密性检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密性检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25617U
CN220625617U CN202322276467.6U CN202322276467U CN220625617U CN 220625617 U CN220625617 U CN 220625617U CN 202322276467 U CN202322276467 U CN 202322276467U CN 220625617 U CN220625617 U CN 2206256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valve body
opening
air inlet
main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27646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太友
柴德望
曹忠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Meite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Meit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Meite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n Meit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27646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256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256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256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阀气密性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气密性检测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主体,主体上设置有检测面;主体内设有出气通道和第一进气通道;出气通道一端与外界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检测面处,并形成第一开口;第一进气通道一端与外界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检测面处,并形成第二开口。使用时,连通第一进气通道与主阀体的出气口,连通出气通道与主阀体的进气口。通过第一进气通道向主阀体内通入气体,检测出气通道和先导气工作腔内是否有气体流动,即实现对主阀体的组装合格率进行测试,相较于现有技术,在装配前提前进行主阀体的气密性测试,避免高速电磁阀在使用时存在无法及时响应或者存在介质泄漏的问题。

Description

气密性检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阀气密性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气密性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高速电磁阀是一种用来控制流体流动通断的自动化基础元件,其在选矿和选煤设备上广泛应用。
目前,在高速电磁阀的主阀体在组装过程中,因原料加工误差和组装装配误差的原因,会存在在某种状态下不能满足所有密封作用处的气密性要求,导致高速电磁阀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无法及时响应或者存在介质泄漏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一)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现有高速电磁阀因加工误差和组装误差等原因导致不能满足所有密封作用处的气密性要求,导致高速电磁阀使用时无法及时响应或者存在介质泄漏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密性检测装置,用于检测主阀体的气密性,所述主阀体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
所述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主体,所述主体上设置有检测面;
所述主体内设置有出气通道和第一进气通道;
所述出气通道一端与外界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检测面处,并在所述检测面上形成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进气口连通;
所述第一进气通道一端与外界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检测面处,并在所述检测面上形成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出气口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主阀体包括具有阀腔的本体和阀杆;
所述阀腔内设置有具有通孔的隔板,所述阀腔的两端设置有均与所述阀腔连通的滑孔;
所述阀杆穿设于所述通孔中,且所述阀杆的两端位于所述滑孔内;
所述通孔与所述阀杆之间的区域的截面面积为S1,所述滑孔所述阀杆之间的区域的截面面积为S2,其中,S2>S1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形成一个测试工位,所述检测面内沿所述检测面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测试工位。
进一步的,所述主体内还设置有第二进气通道;
所述第二进气通道一端与外界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检测面处,并在所述检测面上形成有第三开口;
所述主阀体具有两个所述出气口,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分别与所述主阀体的两个所述出气口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主体内设置有一条所述出气通道;
所述第一进气通道远离外界的一端形成有多条第一支路,且每条所述第一支路均在所述检测面处形成有所述第二开口;
和/或;
所述主体内设置有一条所述第二进气通道;
所述第二进气通道远离外界的一端形成有多条第二支路,且每条所述第二支路均在所述检测面处形成有所述第三开口。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的总数量与每个所述主阀体的出气口数量相对应。
进一步的,还包括用于检测气体的检测件;
所述检测件设置于所述出气通道与外界连通的一端,和/或,所述检测件设置于所述主阀体的先导气工作腔内。
进一步的,所述检测面上还设置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用于固定所述主阀体。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部包括固定杆和设置于所述主体上的固定孔;
所述固定杆与所述固定孔配合将所述主阀体固定于所述检测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气密检测装置还包括推动机构,所述推动机构用于推动所述阀杆在所述主阀体内滑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气密性检测装置,用于检测主阀体的气密性,所述主阀体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主体,所述主体上设置有检测面;所述主体内设置有出气通道和第一进气通道;所述出气通道一端与外界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检测面处,并在所述检测面上形成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一进气通道一端与外界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检测面处,并在所述检测面上形成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出气口连通。
将第一进气通道与主阀体的出气口连通,将出气通道与主阀体的进气口连通。通过第一进气通道向主阀体内通入气体,并判断出气通道和先导气工作腔内是否有气体流动,即能够对主阀体的组装合格率进行测试,相较于现有技术,在装配前提前进行主阀体的气密性测试,能够避免高速电磁阀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无法及时响应或者存在介质泄漏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二位三通阀的主阀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气密性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A视角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在对二位三通阀的第二出气口一侧进行气密性测试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气密性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B-B视角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通孔与阀杆之间区域的截面面积和滑孔与阀杆之间区域的截面面积的对比图。
图标:1-主体;11-检测面;12-测试工位;13-出气通道;14-第一开口;15-第一进气通道;151-第一支路;16-第二开口;17-第二进气通道;171-第二支路;18-第三开口;19-固定孔;
2-主阀体;21-本体;211-阀腔;22-阀杆;23-隔板;231-第一隔板;2311-第一通孔;232-第二隔板;2321-第二通孔;233-通孔;241-第一密封结构;242-第二密封结构;25-第一端盖;26-第二端盖;271-进气口;272-出气口;2721-第一出气口;2722-第二出气口;28-滑孔;291-第一先导气工作腔;292-第二先导气工作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密性检测装置,用于检测主阀体2的气密性。
如图1和图4所示,首先对于主阀体2的结构做出简单介绍。
主阀体2包括具有阀腔211的本体21、阀杆22、具有通孔233的隔板23、第一密封结构241、第二密封结构242、第一端盖25和第二端盖26。
主阀体2上还开设有进气口271、出气口272和两个滑孔28。其中,进气口271的两端分别与外界和阀腔211连通,出气口272的两端分别与外界和阀腔211连通。隔板23位于阀腔211内,并将阀腔211分隔为多个腔体。进气口271和出气口272分别位于隔板23的两侧,进气口271和出气口272之间通过隔板23上的通孔233连通。使用时,气体由进气口271进入到腔体内,穿过通孔233再由出气口272排出。两个滑孔28同轴设置,且分别位于阀腔211相对的两端,两个滑孔28均一端与阀腔211连通,另一端与外界连通。
第一端盖25和第二端盖26均安装于本体21上,并且,第一端盖25用来封闭其中一个滑孔28远离阀腔211的一端,第二端盖26用来封闭另一个滑孔28远离阀腔211的一端。
第二密封结构242配置有两个,两个第二密封结构242分别设置于阀杆22的两端。第一密封结构241设置于阀杆22上,并位于两个第二密封结构242之间。
装配时,阀杆22穿设于通孔233内,阀杆22两端分别通过两个第二密封结构242滑动安装于两个滑孔28中。
第二密封结构242用于阀杆22与滑孔28的内壁之间的密封。第一密封结构241用于打开或者封闭通孔233。
其中,第一密封结构241通过与通孔233的外缘相抵的方式封闭通孔233。
并且,优选的,第一密封结构241设置于与进气口271连通的腔体(腔体通过隔板23分隔阀腔211形成)内。
进一步的,阀杆22的其中一端的端面、滑孔28和第一端盖25共同围成第一先导气工作腔291,阀杆22的另一端的端面、滑孔28和第二端盖26共同围成第二先导气工作腔292。
使用时,通过向第一先导气工作腔291内通入气体,可驱使阀杆22向第二先导气工作腔292的方向滑动;通过向第二先导气工作腔292内通入气体,可驱使阀杆22向第一先导气工作腔291的方向滑动。
当主阀体2为二位二通阀时,主阀体2具有一个进气口271、一个出气口272和一个隔板23。
为了方便理解,设定第一先导气工作腔291位于进气口271一侧,第二先导气工作腔292位于出气口272一侧。
使用时,向第一先导气工作腔291内通入气体,阀杆22向第二先导气工作腔292的方向滑动,第一密封结构241能够封闭通孔233;向第二先导气工作腔292内通入气体,阀杆22向第一先导气工作腔291的方向滑动,第一密封结构241能够打开通孔233。
当主阀体2为二位三通阀时,主阀体2具有一个进气口271、两个出气口272和两个隔板23。
为了便于描述,两个出气口272分别为第一出气口2721和第二出气口2722;两个隔板23分别为第一隔板231和第二隔板232;第一隔板231上的通孔233为第一通孔2311,第二隔板232上的通孔233为第二通孔2321;靠近第一隔板231的先导气工作腔为第一先导气工作腔291,靠近第二隔板232的先导气工作腔为第二先导气工作腔292。
其中,进气口271位于第一隔板231和第二隔板232之间,第一出气口2721位于第一隔板231远离进气口271的一侧,第二出气口2722位于第二隔板232远离进气口271的一侧。第一密封结构241设置于第一隔板231和第二隔板232之间。
使用时,通过向第一先导气工作腔291内通入气体,阀杆22向第二先导气工作腔292的方向滑动,阀杆22能够打开第一通孔2311,封闭第二通孔2321;通过向第二先导气工作腔292内通入气体,阀杆22向第一先导气工作腔291的方向滑动,阀杆22能够封闭第一通孔2311,打开第二通孔232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气密性监测装置,如图2至图6所示,所述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主体1,所述主体1上设置有检测面11;所述主体1内设置有出气通道13和第一进气通道15;所述出气通道13一端与外界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检测面11处,并在所述检测面11上形成第一开口14,所述第一开口14与所述进气口271连通;所述第一进气通道15一端与外界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检测面11处,并在所述检测面11上形成第二开口16,所述第二开口16与所述出气口272连通。
根据本实施例提供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主体1,主体1上设置有检测面11,在检测主阀体2的气密性时,需将主阀体2固定于检测面11上。主体1内形成有出气通道13和第一进气通道15。使用时,可通过第一进气通道15向主阀体2内通入气体,并通过检测出气通道13和先导气工作腔(包括第一先导气工作腔291和第二先导气工作腔292)内是否有气体流动来判断主阀体2的气密性。出气通道13的其中一端与外界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检测面11处,并且,出气通道13远离外界的一端在检测面11上形成第一开口14;第一进气通道15的一端与外界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检测面11处,并且,第一进气通道15远离外界的一端在检测面11上形成第二开口16。
使用时,首先,以主阀体2为二位二通阀为例。
将主阀体2的第一端盖25和第二端盖26拆卸,并将主阀体2放置于检测面11上。连通第一开口14与主阀体2的进气口271,连通第二开口16与主阀体2的出气口272。推动阀杆22向第二先导气工作腔292的方向滑动,使第一密封结构241能够封闭通孔233。
准备工作完成后,通过第一进气通道15向主阀体2的出气口272通入气体。之后检测出气通道13和第二先导气工作腔292处是否有气体流动即可。
当出气通道13与第二先导气工作腔292处均无气体流动时,则主阀体2气密性合格。
当出气通道13处存在气体流动,则说明第一密封结构241与通孔233之间存在密封不严的问题。
当第二先导气工作腔292处有气体流动,则说明第二先导气工作腔292一侧的第二密封结构242与滑孔28之间存在密封不严的问题,进而说明第二先导气工作腔292存在泄漏,会导致主阀体2无法及时响应。
当主阀体2为二位三通阀时,将主阀体2的第一端盖25和第二端盖26拆卸,并将主阀体2放置于检测面11上。
以首先对于进气口271和第一出气口2721进行气密性检测为例。
连通第一开口14与进气口271,连通第二开口16与第一出气口2721。推动阀杆22向第一先导气工作腔291的方向滑动,使第一密封结构241封闭第一通孔2311,打开第二通孔2321。
通过第一进气通道15向主阀体2的第一出气口2721通入气体。检测出气通道13和第一先导气工作腔291处是否有气体流动。
当出气通道13与第一先导气工作腔291处均无气体流动时,则主阀体2的第一出气口2721一侧的气密性合格。
当出气通道13处存在气体流动,则说明第一密封结构241与第一通孔2311之间存在密封不严的问题。
当第一先导气工作腔291处有气体流动,则说明第一先导气工作腔291一侧的第二密封结构242与滑孔28之间存在密封不严的问题,进而说明第一先导气工作腔291存在泄漏,导致会导致主阀体2无法及时响应。
当第一出气口2721一侧的气密性测试完成后,还需对第二出气口2722一侧的气密性进行测试。
具体为,将主阀体2由检测面11取下并调转180°后再放置于检测面11上。连通第一开口14与进气口271,连通第二开口16与第二出气口2722。推动阀杆22向第二先导气工作腔292的方向滑动,使第一密封结构241封闭第二通孔2321,打开第一通孔2311。
通过第一进气通道15向主阀体2的第二出气口2722通入气体。检测出气通道13和第二先导气工作腔292处是否有气体流动。
当出气通道13与第二先导气工作腔292处均无气体流动时,则主阀体2第二出气口2722一侧的气密性合格。
当出气通道13处存在气体流动,则说明第一密封结构241与第二通孔2321之间存在密封不严的问题。
当第二先导气工作腔292处有气体流动,则说明第二先导气工作腔292一侧的第二密封结构242与滑孔28之间存在密封不严的问题,进而说明第二先导气工作腔292存在泄漏,会导致主阀体2无法及时响应。
其中,上述测试流程中,第一开口14与主阀体2的进气口271之间可以是直接连通,也可以是通过管路连通;第二开口16与主阀体2的出气口272之间可以是直接连通,也可以是通过管路连通。
上述测试流程中,推动阀杆22,可以是采用人工手动推动,也可以采用机械设备辅助推动,具体下文详细介绍。
上述测试流程中,检测出气通道13处是否有测试气体泄漏,以及检测先导气工作腔处是否有气体泄漏,可以是检测人员将手置于检测位置(出气通道13和先导气工作腔)处,通过感知的方式判定是否有气体泄漏,也可以采用一些检测设备等,具体下文详细阐述。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当主阀体2为二位三通阀时,第一出气口2721与进气口271之间的间距和第二出气口2722与进气口271之间的间距是相同的。因此,当对第一出气口2721进行测试后,将主阀体2调换方向,即能够对第二出气口2722进行气密性测试。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在使用时,将第一进气通道15与主阀体2的出气口272连通,将出气通道13与主阀体2的进气口271连通。通过第一进气通道15向主阀体2内通入气体,并判断出气通道13和先导气工作腔内是否有气体流动,即能够对主阀体2的组装合格率进行测试,相较于现有技术,在装配前提前进行主阀体2的气密性测试,能够避免高速电磁阀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无法及时响应或者存在介质泄漏的问题。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测试的准确性,主阀体2在进行气密性检测时,还具有自密封功能。
具体的,如图1、图4和图7所示,上述内容已经提及,阀杆22上设置有第一密封结构241和第二密封结构242,第一密封结构241用于打开或者封闭通孔233,第二密封结构242用于滑孔28与阀杆22之间的密封,以将由阀杆22、滑孔28和端盖共同围成的先导气工作腔与外界隔绝。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主阀体2在测试时能够实现自密封,设定通孔233与阀杆22之间的区域的截面面积为S1,滑孔28与阀杆22之间的区域的截面面积为S2,并且,S2>S1
参照图7,左侧图中的阴影部分即为S1,右侧图中的阴影部分即为S2
其设定原理参照公式F=P×S,式中,F为压力,P为压强,S为受力面积。
对于第一密封结构241,其受力面积即为S1,对于第二密封结构242,其受力面积即为S2,根据F=P×S可知,第二密封结构242处的压力更大,因此,在进行测试时,在压力差的作用下,阀杆22能够实现自动密封,无需外力推动。
并且,如果在测试时仍然推动阀杆22,可能对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产生不利影响。
也就是说,在测试准备过程中,将阀杆22推动至预定位置;之后在向出气口272通入气体时,将推动阀杆22的力撤掉即可。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为满足S2>S1,可将阀杆22设置为各处直径均相同,将通孔233的内径设置为小于滑孔28的内径。
也可以,将通孔233的内径和滑孔28的内径设置为相同,阀杆22位于通孔233处的直径大于阀杆22位于滑孔28处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开口14和所述第二开口16形成一个测试工位12,所述检测面11内沿所述检测面1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测试工位12。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测试工位12均是由一个第一开口14和一个第二开口16组成,为了提高气密性检测装置的测试效率,在检测面11内沿检测面1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测试工位12,用以同时对多个主阀体2进行气密性测试。
也即,在检测面11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开口14和多个第二开口16,第一开口14和第二开口16一一对应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每个工位的出气通道13需要单独设置,而对于第一进气通道15,为了降低成本,可以多个测试工位12共享一条第一进气通道15。
具体的,第一进气通道15远离外界的一端形成有多条第一支路151,每条第一支路151均在检测面11上形成有一个第二开口16。
测试时,可通过第一进气通道15向多个主阀体2供气,以提高检测效率,同时降低测试成本。
本实施例提供的气密性检测装置,上述内容提及,在对于二位三通阀检测时,还需调换二位三通阀的方向,影响测试效率。
本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为了适配二位三通阀,所述主体1内还设置有第二进气通道17。所述第二进气通道17一端与外界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检测面11处,并在所述检测面11上形成有第三开口18;所述主阀体2具有两个所述出气口272,所述第二开口16和所述第三开口18分别与所述主阀体2的两个所述出气口272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主体1内还设置有第二进气通道17,并且,第二进气通道17一端与外界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检测面11处,并在检测面11处形成有第三开口18。
接上文两个出气口272分别为第一出气口2721和第二出气口2722,在对二位三通阀的主阀体2进行测试时,第一开口14与进气口271连通,第二开口16与第一出气口2721连通,第三开口18与第二出气口2722连通。
通过在主体1内开设第二进气通道17,当第一出气口2721一侧的气密性测试完成后,首先将第一进气通道15关闭,之后推动阀杆22,使阀杆22打开第一通孔2311,封闭第二通孔2321,再开启第二进气通道17,即可对第二出气口2722一侧进行气密性测试,无需再将主阀体2调换方向,测试效率更高。
具体的,测试时,将第二开口16和第三开口18分别与主阀体2的第一出气口2721和第二出气口2722连通,将第一开口14与主阀体2的进气口271连通。
向第一先导气工作腔291的方向推动阀杆22,使第一密封结构241封闭第一通孔2311。通过第一进气通道15向第一出气口2721通入气体,在主阀体2自密封的作用下,第一密封结构241能够封闭第一通孔2311。
之后,检测出气通道13以及第一先导气工作腔291处是否有气体流动。
当出气通道13和第一先导气工作腔291处均无气体流动时,说明第一出气口2721一侧气密性良好,不存在密封不严的问题。
如果出气通道13处存在气体流动,则说明第一密封结构241与第一通孔2311之间存在密封不严的问题。
如果第一先导气工作腔291处存在气体流动,则说明第一先导气工作腔291一侧的第二密封结构242与滑孔28之间存在密封不严的问题,主阀体2使用时第一先导气工作腔291处可能会存在漏气,导致主阀体2无法及时响应。
第一出气口2721一侧气密性测试完成后,第一进气通道15不再通气,推动阀杆22向第二先导气工作腔292方向移动并封闭第二通孔2321。之后通过第二进气通道17向第二出气口2722通入气体,在主阀体2自密封的作用下,第一密封结构241能够封闭第二通孔2321。
之后,检测出气通道13以及第二先导气工作腔292处是否有气体流动。
当出气通道13和第二先导气工作腔292处均无气体流动时,说明第二出气口2722一侧气密性良好,不存在密封不严的问题。
如果出气通道13处存在气体流动,则说明第一密封结构241与第二通孔2321之间存在密封不严的问题。
如果第二先导气工作腔292处存在气体流动,则说明第二先导气工作腔292一侧的第二密封结构242与滑孔28之间存在密封不严的问题,主阀体2使用时第二先导气工作腔292处可能会存在漏气,导致主阀体2无法及时响应。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二进气通道17的结构和第一进气通道15的结构相同,也在第二进气通道17远离外界的一端形成有多条第二支路171,故而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气密性检测装置,所述第三开口18的数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开口14的数量。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当第三开口18的数量与第一开口14和第二开口16的数量相等时,第三开口18与第一开口14和第二开口16是一一对应的,全部的测试工位12均由三个开口形成,且均能够在对二位三通阀进行气密性测试时无需调换主阀体2的方向。
可选的,第三开口18的数量也可以少于第一开口14和第二开口16的数量,此时,检测面11上具有两种测试工位12,一种包括三个开口(第一开口14、第二开口16和第三开口18),另一种则包括两个开口(第一开口14和第二开口16)。
对于三个开口的测试工位12,优选用于二位三通阀的主阀体2测试,对于两个开口的测试工位12,优选用于二位二通阀的主阀体2测试。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气密性检测装置,第一开口14、第二开口16和第三开口18之间的排布方式与进气口271、第一出气口2721和第二出气口2722的排布方式相对应。
本实施例中,出气通道13分为两段,其中一段横向布置于主体1内,另一段纵向布置于主体1内,以使出气通道13能够延伸至检测面11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如图2和图5所示,所述检测面11上还设置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用于固定所述主阀体2。
本实施例中,检测面11上还设置有固定部,固定部用于将主阀体2固定在检测面11的测试工位12上,以方便操作人员进行操作。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当主体1上设置有多个测试工位12时,每个测试工位12处均对应设置有至少一个用来固定主阀体2的固定部。
具体的,如图2和图5所示,所述固定部包括固定杆和设置于所述主体1上的固定孔19。所述固定杆与所述固定孔19配合将所述主阀体2固定于所述检测面11上。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包括固定杆和设置于主体1上的固定孔19,固定孔19设置于检测面11的测试工位12处,使用时,通过固定杆与固定孔19配合,将主阀体2固定于检测面11的测试工位12处。
可选的,固定杆为螺杆,固定孔19为与螺杆对应的内螺纹孔,通过螺杆与内螺纹孔配合,能够将主阀体2固定于检测面11的测试工位12处。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孔19设置有多个,并且,全部固定孔19沿测试工位12的周向间隔设置。相应的,每个固定孔19处均设置有一个所述的固定杆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可选的,本体21上设置有多个用于组装装配的穿孔,在进行测试时,将螺杆的一端穿过穿孔并旋拧于固定孔19内将主阀体2固定于主体1上。
可选的,还可以在螺杆的端部设置压块,通过旋拧螺杆带动压块向检测面11的方向移动,以将主阀体2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可选的,固定杆与固定孔19之间还可以为卡接,或者过盈配合等。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还以为伸缩缸,如气缸或者油缸等,通过在伸缩杆的伸缩端布置压块,使用时,伸缩缸带动压块下压,同样能够起到固定主阀体2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气密性检测装置,还包括检测件,检测件用于检测是否存在气体流动。
上述内容已经提及,在检测气密性时,是通过是否存在气体流动完成的,因此,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检测件用于检测是否有气体流动,能够提高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检测件设置于所述出气通道13内,和/或,所述检测件设置于所述先导气工作腔内。
也就是说,检测件可以设置于出气通道13内,用来检测出气通道13内是否有气体流动,进而判断第一密封结构241与通孔233之间的气密性。也可以设置于先导气工作腔内,用来检测先导气工作腔处的气密性。如,当检测第一先导气工作腔291时,可将检测件布置于第一先导气工作腔291内,当检测第二先导气工作腔292时,可将检测件布置于第二先导气工作腔292内。或者,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同时在出气通道13和先导气工作腔内布置检测件。本实施例优选采用后者。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进气通道15和第二进气通道17作为进气通道,其与外界连通的一端在使用时与气源接通,用于向主阀体2的阀腔211内通入气体。
可选的,所述的气源可以为压缩空气。
上述内容提及,可通过操作人员用手感知的方式判断是否存在气体泄漏。
本实施例中,除上述方式外,还可以通过设置用于检测是否有气体流动检测件的方式,以判定是否存在气体泄漏。
可选的,检测件可以为气球,当气球鼓起,则说明存在气体泄漏。
可选的,检测件还可以为具有柔性的线,或者条状结构等,如布条,当有气体流过时,线或者条状结构会发生摆动。
可选的,检测件还可以为传感器,如流量检测传感器,当存在流量变化时,即能够判定存在气体泄漏。
以检测件为气球为例,如,在检测出气通道13处是否有气体流动时,出气通道13与外界连通的一端套设有气球,当出气通道13处的气球鼓起,则说明第一密封结构241与通孔233之间存在气体泄漏,其气密性存在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气密性检测装置,所述主阀体2内设置有能够在所述主阀体2内滑动的阀杆22。所述气密检测装置还包括推动机构,所述推动机构用于推动所述阀杆22在所述主阀体2内滑动。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内容提及,阀杆22的推动可以是人工推动,为了提高测试效率,同时使气密性检测装置更加的智能化,主阀体2可采用推动机构推动,推动机构连接于主体1上,并用于推动阀杆22滑动,同时,当执行完推动操作后,推动机构将对阀杆22进行抵接,保证在检测过程中的密封性。
上述内容提及,检测面11上可设置有多个测试工位12,相应的,每个测试工位12处均设置有推动机构。
在本实施例中,可选的,推动机构可以为丝杆电机,通过电机带动丝杆转动,进而能够推动阀杆22在阀腔211内滑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通”、“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通,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通,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检测主阀体(2)的气密性,所述主阀体(2)具有进气口(271)和出气口(272);
所述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主体(1),所述主体(1)上设置有检测面(11);
所述主体(1)内设置有出气通道(13)和第一进气通道(15);
所述出气通道(13)一端与外界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检测面(11)处,并在所述检测面(11)上形成第一开口(14),所述第一开口(14)与所述进气口(271)连通;
所述第一进气通道(15)一端与外界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检测面(11)处,并在所述检测面(11)上形成第二开口(16),所述第二开口(16)与所述出气口(272)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阀体(2)包括具有阀腔(211)的本体(21)和阀杆(22);
所述阀腔(211)内设置有具有通孔(233)的隔板(23),所述阀腔(211)的两端设置有均与所述阀腔(211)连通的滑孔(28);
所述阀杆(22)穿设于所述通孔(233)中,且所述阀杆(22)的两端滑动安装于所述滑孔(28)内;
所述通孔(233)与所述阀杆(22)之间的区域的截面面积为S1,所述滑孔(28)所述阀杆(22)之间的区域的截面面积为S2,其中,S2>S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14)和所述第二开口(16)形成一个测试工位(12),所述检测面(11)内沿所述检测面(1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测试工位(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内还设置有第二进气通道(17);
所述第二进气通道(17)一端与外界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检测面(11)处,并在所述检测面(11)上形成有第三开口(18);
所述主阀体(2)具有两个所述出气口(272),所述第二开口(16)和所述第三开口(18)分别与所述主阀体(2)的两个所述出气口(272)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内设置有一条所述出气通道(13);
所述第一进气通道(15)远离外界的一端形成有多条第一支路(151),且每条所述第一支路(151)均在所述检测面(11)处形成有所述第二开口(16);
和/或;
所述主体(1)内设置有一条所述第二进气通道(17);
所述第二进气通道(17)远离外界的一端形成有多条第二支路(171),且每条所述第二支路(171)均在所述检测面(11)处形成有所述第三开口(18)。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16)和所述第三开口(18)的总数量与每个所述主阀体(2)的出气口(272)数量相对应。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检测气体的检测件;
所述检测件设置于所述出气通道(13)与外界连通的一端,和/或,所述检测件设置于所述主阀体(2)的先导气工作腔内。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面(11)上还设置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用于固定所述主阀体(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包括固定杆和设置于所述主体(1)上的固定孔(19);
所述固定杆与所述固定孔(19)配合将所述主阀体(2)固定于所述检测面(11)上。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推动机构,所述推动机构用于推动所述阀杆(22)在所述主阀体(2)内滑动。
CN202322276467.6U 2023-08-23 2023-08-23 气密性检测装置 Active CN2206256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76467.6U CN220625617U (zh) 2023-08-23 2023-08-23 气密性检测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76467.6U CN220625617U (zh) 2023-08-23 2023-08-23 气密性检测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25617U true CN220625617U (zh) 2024-03-19

Family

ID=902138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276467.6U Active CN220625617U (zh) 2023-08-23 2023-08-23 气密性检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256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04603B2 (en) Valve manifold
CN108458844B (zh) 一种智能化波纹管气密性批量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CN113237615A (zh) 一种管状医疗器械气密性测试装置
CN220625617U (zh) 气密性检测装置
CN216746670U (zh) 一种航空飞行器油箱口盖的气密性检测工装
CN105444845B (zh) 燃气表机芯容量和机芯内漏检测方法
CN217687759U (zh) 一种阀门密封性检测设备
CN105114664A (zh) 一种适用于中高压压差密封检测的气驱组合阀
CN105444968B (zh) 一种气密保压测试设备
CN211318131U (zh) 气体箱
CN219552203U (zh) 可测试多种厚度试样的测试腔结构及气体透过率测试仪
CN212458870U (zh) 一种气压调节阀检测装置
CN219737201U (zh) 一种可测试薄膜和包装容器的气体透过率测试系统
CN220870138U (zh) 一种具有双重密封的主阀体
CN207649840U (zh) 一种比例阀密封性检测装置
CN220366972U (zh) 一种液压阀气密性检验装置
CN208999032U (zh) 一种三通阀以及内外漏检测转换装置
CN219692373U (zh) 一种气密测试设备的集成式阀岛结构
CN217108321U (zh) 气动活塞式真空隔离阀
CN112033665A (zh) 一种气压调节阀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CN211852892U (zh) 气密检测切换阀
CN217385032U (zh) 一种用于对混凝土的使用环境进行模拟测试的测试设备
CN215893936U (zh) 一种滑阀性能测试装置
CN116067862A (zh) 可测试多种厚度试样的测试腔结构及气体透过率测试仪
CN209542005U (zh) 过滤器固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