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90403A -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90403A
CN116190403A CN202111431055.4A CN202111431055A CN116190403A CN 116190403 A CN116190403 A CN 116190403A CN 202111431055 A CN202111431055 A CN 202111431055A CN 116190403 A CN116190403 A CN 1161904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emitting unit
substrate
material layer
display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3105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金华
黄秀颀
王程功
崔永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Vistar Opt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Vistar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Vistar Opt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Vistar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43105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90403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21914 priority patent/WO2023093282A1/zh
Priority to TW111139702A priority patent/TWI824783B/zh
Publication of CN1161904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9040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 H01L27/153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 H01L27/156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two-dimensional arra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6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emiconductor body, e.g. lead-frames, wire-bonds or solder ba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33/00Details relating to devices covered by the group H01L33/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subgroups
    • H01L2933/0008Processes
    • H01L2933/0033Processes relating to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2933/0066Processes relating to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relating to 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emiconductor bod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isplay Devices Of Pinball Game Machines (AREA)
  • Control Of El Displays (AREA)
  • Illuminated Signs And Luminous Advertis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发光单元,设置于基板,发光单元包括接触电极,且发光单元朝向基板出射光线;驱动电极,位于接触电极朝向基板的一侧;设有支撑面的支撑单元,支撑面在接触电极和所述驱动电极之间延伸;连接导线,连接接触电极和驱动电极,至少部分连接导线支撑于支撑面上,且沿所述接触电极至所述驱动电极的方向倾斜延伸。本申请能提高显示面板的发光效果。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微发光二极管(Micro Light-Emitting Diode;Micro LED)是一种尺寸在几微米到几百微米之间的器件,由于其较普通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的尺寸要小很多,从而使得单一的LED作为像素(Pixel)用于显示成为可能。Micro LED显示器便是一种以高密度的Micro LED阵列作为显示像素阵列来实现图像显示的显示器。
目前在Micro LED显示技术中,通过将显示单元模块化,再通过多个显示单元的拼接实现大尺寸显示。但是这种拼接显示面板存在拼接位置会存在明显的显示界限,影响显示效果。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旨在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发光单元,设置于基板,发光单元包括接触电极,且发光单元朝向基板出射光线;驱动电极,位于接触电极朝向基板的一侧;设有支撑面的支撑单元,支撑面在接触电极和驱动电极之间延伸;连接导线,连接接触电极和驱动电极,至少部分连接导线支撑于支撑面上,且沿接触电极至驱动电极的方向倾斜延伸。
本申请第二方面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显示面板。
本申请第三方面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包括:
在基板表面布置多个间隔分布的驱动电极;
将发光单元设置于基板表面,且发光单元和驱动电极位于基板的同侧,发光单元包括接触电极,发光单元朝向基板出射光线;
在发光单元所在侧设置支撑材料层,对支撑材料层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设有支撑面的支撑单元;
在支撑单元上形成金属材料层,对金属材料层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连接导线,连接导线连接接触电极和驱动电极,至少部分连接导线沿接触电极至驱动电极的方向倾斜延伸。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和设置于基板的发光单元、支撑单元、驱动电极和连接导线。其中发光单元朝向基板出射光线,因此可以由发光单元的非出光侧通过连接导线连接接触电极和驱动电极,不会影响显示面板的发光,能够有效提高显示面板的发光效果。此外,连接导线沿倾斜路径连接接触电极和驱动电极,一方面能够简化连接导线的布线,另一方面能够尽量减小连接导线的长度,便于连接导线的制备成型,提高连接导线的稳定性,改善由于连接导线断线导致的显示面板不良。因此本申请实施例能够提高显示面板的发光效果和显示面板的良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和设置于基板的驱动电极、发光单元、支撑单元和连接导线。由于发光单元朝向基板发光,发光单元背离基板的一侧为非发光侧,因此可以在发光单元的非发光侧直接布置走线和芯片等结构,无需在显示面板的基板的侧面走线,当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多个显示面板拼接形成拼接显示屏时,能够减小相邻两个显示面板之间的拼接缝,有效提高拼接显示屏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以下参照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其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特征。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图2是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图3是另一实施例中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图4是又一实施例中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图5是再一实施例中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图6是再一实施例中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图7是再一实施例中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图8是再一实施例中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图9是再一实施例中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图10是再一实施例中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图11是再一实施例中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部分层结构的俯视图;
图13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部分层结构的俯视图;
图14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部分层结构的俯视图;
图15是另一实施例中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图16是又一实施例中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图17是图2的局部示意图;
图18是还一实施例中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图19是又一实施例中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图20是再一实施中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图21是图2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21的俯视图;
图23是图20中另一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图23的俯视图。
图25是本申请还一实施例中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图2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申请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申请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申请的示例来提供对本申请的更好的理解。在附图和下面的描述中,至少部分的公知结构和技术没有被示出,以便避免对本申请造成不必要的模糊;并且,为了清晰,可能夸大了部分结构的尺寸。此外,下文中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下述描述中出现的方位词均为图中示出的方向,并不是对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图1至图26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图,图2是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基板1和设置于基板1的发光单元2、驱动电极4、支撑单元31和连接导线5。发光单元2包括接触电极21,发光单元2朝向基板1出射光线;驱动电极4位于接触电极21朝向基板1的一侧;设有支撑面的支撑单元31,支撑面在接触电极21至驱动电极4之间延伸;连接导线5连接接触电极21和驱动电极4,且至少部分连接导线5在接触电极21至驱动电极4的方向倾斜延伸。
当连接导线5倾斜延伸设置时,连接导线5可以沿直线型、弧线型、台阶弯折型轨迹倾斜延伸。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显示面板包括基板1和设置于基板1的发光单元2、支撑单元31、驱动电极4和连接导线5。其中发光单元2朝向基板1出射光线,因此可以由发光单元2的非出光侧通过连接导线5连接接触电极21和驱动电极4,不会影响显示面板的发光,能够有效提高显示面板的发光效果。此外,连接导线5沿倾斜路径连接接触电极21和驱动电极4,一方面能够简化连接导线5的布线,另一方面能够尽量减小连接导线5的长度,便于连接导线5的制备成型,提高连接导线5的稳定性,改善由于连接导线5断线导致的显示面板不良。因此本申请实施例能够提高显示面板的发光效果和显示面板的良率。
可选的,基板1可以包括衬底层和设置于衬底层的驱动层,衬底层可以选用透明材料制备成型,以提高显示面板的发光效率。衬底层也可以选用玻璃等硬性材料,衬底层还可以选用聚酰亚胺等柔性材料。驱动层包括驱动电路,驱动电路可以包括驱动晶体管和信号线等。至少一个驱动晶体管的源漏电极和驱动电极4相互连接,使得驱动电路可以通过驱动电极4驱动发光单元2发光。
可选的,发光单元2为Micro-LED、Mini LED、μLED等,例如发光单元2为倒装Micro-LED。可选的,支撑单元31可以选用有机透明材料,例如支撑单元31可以选用聚酰亚胺等材料,以提高支撑单元31的透光率,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
可选的,支撑单元31可以为实心或空心结构,只要支撑单元31设有支撑面即可。如图3所示,图3是另一实施例中图1中A-A处的剖视图。支撑单元31呈空心结构状,至少部分发光单元2的侧面没有与支撑单元31相互接触。
连接导线5可以选用普通金属材料,例如连接导线5可以选用金、银、镁等反射金属材料,使得连接导线5可以反射发光单元2发出的光,能够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连接导线5的倾斜延伸方式有多种,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沿接触电极21至驱动电极4的方向,至少部分连接导线5沿直线型轨迹倾斜延伸,直线型轨迹可以沿远离发光单元2的方向倾斜延伸。直线型轨迹较短,能够进一步减小连接导线5的延伸路径,减短接触电极21和驱动电极4的信号传输路径。
请参阅图4和图5,图4是又一实施例中图1中A-A处的剖视图;图5是再一实施例中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沿接触电极21至驱动电极4的方向,至少部分连接导线5沿弧线型轨迹延伸,弧线型轨迹的切线可以沿远离发光单元2的方向倾斜延伸。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连接导线5沿弧形路径延伸成型,弧形轨迹更易制备成型。
如图4所示,当连接导线5沿弧形轨迹延伸成型时,弧形轨迹可以沿背离基板1的方向凸出成型。或者,如图5所示,弧形轨迹可以沿靠近基板1的方向凹陷成型。
请参阅图6,图6是再一实施例中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连接导线5还可以沿台阶弯折型轨迹延伸成型。只要连接导线5在沿接触电极21至驱动电极4的方向上总体呈靠近驱动电极4且远离发光单元2的方向倾斜即可。即沿接触电极21至驱动电极4的方向,连接导线5沿靠近驱动电极4且远离发光单元2的方向倾斜延伸。
可选的,驱动电极4可以设置于基板1表面,且驱动电极4和发光单元2位于基板1的同一表面。驱动电极4可以选用透光率较高的材料制备成型,例如驱动电极4的材料可以包括氧化铟锡。可选的,发光单元2包括朝向基板1的底面、背离基板1的顶面和连接顶面和底面的侧面。接触电极21位置的设置可以有多种方式,例如接触电极21可以设置于发光单元2的顶面或侧面。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接触电极21位于发光单元2背离基板1的一侧,即接触电极21位于发光单元2的顶面。
可选的,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当接触电极21位于发光单元2的顶面,接触电极21可以和发光单元2的侧面间隔设置,即接触电极21和发光单元2的侧面在第一方向(图2中的X方向)上具有预设距离。以保证接触电极21和发光单元2相对位置的稳定性。
可选的,当支撑单元31的厚度大于发光单元2的厚度时,支撑面还包括位于发光单元2背离基板1一侧的第一表面311,至少部分连接导线5可以支撑于第一表面311。
请参阅图7,图7是还一实施例中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如图7所示,当接触电极21位于发光单元2的顶面,接触电极21和发光单元2的侧面间隔设置。接触电极21和发光单元2的侧面之间在第一方向上具有预设距离时,支撑单元31和发光单元31的厚度相同,部分连接导线5位于发光单元2背离基板1的表面,且连接导线5在发光单元2的顶面和接触电极21相互连接。
可选的,请继续参阅图8和图9,图8和图9是再一实施例中图1中A-A处的剖视图。当接触电极21位于发光单元2的顶面,接触电极21可以位于顶面靠近侧面的一端,即接触电极21可以靠近发光单元2在第一方向上的侧面设置。连接导线5在支撑面上即可连接接触电极21,能够减小连接导线5的延伸长度。
如图8所示,当接触电极21位于发光单元2的顶面,接触电极21靠近发光单元2在第一方向上的侧面设置时,支撑单元31在厚度方向上的延伸尺寸小于或等于发光单元2在厚度方向上的延伸尺寸,使得发光单元2背离基板1的表面能够由支撑单元31露出。接触电极21位于发光单元2背离基板1的表面,使得支撑单元31不会遮挡接触电极21,不会影响接触电极21和连接导线5的相互连接。
可选的,当接触电极21位于发光单元2的顶面,接触电极21靠近发光单元2在第一方向上的侧面设置时,支撑单元31和发光单元2在厚度方向上的延伸尺寸相同,即支撑单元31覆盖发光单元2的侧面。
如图9所示,当接触电极21位于发光单元2的顶面,接触电极21靠近发光单元2在第一方向上的侧面设置时,支撑单元31在厚度方向上的最大延伸尺寸大于发光单元2在厚度方向上的最大尺寸,接触电极21由支撑单元31背离基板1的表面露出,连接导线5在支撑面上直接连接接触电极21。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2至图9,支撑面包括环绕至少部分发光单元2设置的周侧面312,沿接触电极21至驱动电极4的方向上,周侧面312沿远离发光单元2的方向倾斜延伸,至少部分连接导线5支撑于周侧面312。
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倾斜延伸的周侧面312,连接导线5可以直接沉积于周侧面312上,便于连接导线312的制备成型。
可选的,周侧面312呈环绕发光单元2的封闭环状结构,例如周侧面312呈圆锥状、棱锥状等,在靠近基板1的方向,支撑单元31沿垂直于厚度方向的截面尺寸逐渐增大。
可选的,如图2和图3所示,当至少部分连接导线5沿直线型轨迹延伸时,周侧面312的横截面呈直线型,使得周侧面312能够向连接导线5提供直线型轨迹。此时,周侧面312可以呈圆锥状或棱锥状。
可选的,如图4和图5所示,当至少部分连接导线5沿弧线型轨迹延伸时,周侧面312的横截面呈弧线型,使得周侧面312能够向连接导线5提供弧线型轨迹。如图4所示,当连接导线5沿背离基板1的方向凸出时,周侧面312的横截面沿背离基板1的方向凸出,周侧面312可以为球形外表面的一部分。如图5所示,当连接导线5沿朝向基板1的方向凹陷时,周侧面312的横截面沿朝向基板1的方向凹陷,周侧面312可以为球形内表面的一部分。
可选的,如图6所示,当至少部分连接导线5沿台阶弯折型轨迹延伸成型时,周侧面312沿台阶弯折型轨迹延伸成型,使得周侧面312能够向连接导线5提供台阶弯折型轨迹。
如图7所示,当接触电极21和发光单元2的侧面间隔设置,且支撑单元31的厚度和发光单元2的厚度相等时,连接导线5可以由周侧面312延伸至发光单元2的顶面。
如图8所示,当接触电极21靠近发光单元2的侧面设置,且支撑单元31的厚度等于发光单元2的厚度时,连接导线5可以由周侧面312直接连接接触电极21。
如图9所示,当接触电极21靠近发光单元2的侧面设置,且支撑单元31的厚度大于发光单元2的厚度时,连接导线5可以由周侧面312直接连接接触电极21。
支撑单元2的尺寸设置方式有多种,可选的,如图4和图5所示,支撑单元31的周侧面312可以由发光单元2的顶面和侧面的相交位置处朝向基板1延伸成型。
请参阅图10,图10是再一实施例中图1中A-A处的剖视图。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支撑单元31的尺寸较大,周侧面312在第一方向上与发光单元2的顶面间隔分布,连接导线5由支撑单元31背离基板1的表面延伸至发光单元2背离基板1的一侧。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11,图11是再一实施例中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如图1和图11所示,接触电极21位于发光单元2在第一方向上的侧面,且接触电极21由支撑单元31露出,连接导线5在周侧面312上连接接触电极21和驱动电极4。
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接触电极21位于发光单元2的侧面,能够减小接触电极21和驱动电极4之间的距离,减小连接导线5的走线长度,一方面能够节省材料,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接触电极21和驱动电极4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接触电极21由支撑单元31露出的方式有多种,例如支撑单元31上可以设置有令接触电极21露出的开口。
如图11所示,接触电极21位于发光单元2在第一方向上的侧面,接触电极21和基板1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支撑单元31在厚度方向上的最大延伸尺寸,即支撑单元31由基板1延伸至接触电极21朝向基板1的一侧,支撑单元31不会高于接触电极21,令接触电极21能够由支撑单元31露出。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2至图10,支撑单元31的设置方式有多种,支撑单元31可以与发光单元2同厚度设置,如图4至图7;或者,支撑单元31的厚度可以小于发光单元2的厚度,如图10;或者,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支撑单元31的厚度可以大于发光单元2的厚度,以图2和图3为例,支撑单元31还可以包括位于发光单元2背离基板1一侧的第一表面311,周侧面312连接于第一表面311的周侧,部分连接导线5位于第一表面311并在第一表面311与接触电极21相互连接。
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当支撑单元31具有第一表面311,支撑单元31的最大厚度大于发光单元2的厚度时,支撑单元31上设置有与第一表面311连通的第二开口33,接触电极21由第二开口33和连接导线5相互连接。或者,连接导线5可以延伸至第二开口33内与接触电极21接触连接,连接导线5由第一表面311开始延伸并经由周侧面312延伸至周侧面312的端部与驱动电极4相互连接。
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发光单元2的个数为多个,支撑单元31的个数为多个,各支撑单元31环绕各发光单元2设置,相邻的两个支撑单元31之间形成第一开口32,至少部分驱动电极4经由第一开口32和连接导线5连接。例如,至少部分驱动电极4由周侧面312背离接触电极21的一侧露出。即驱动电极4位于周侧面312背离接触电极21的末端,且至少部分驱动电极4未被支撑单元31遮挡。
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驱动电极4由第一开口32露出,即驱动电极4在基板1上形成的第一正投影与支撑单元31在基板1上形成的第二正投影至少部分错位设置。当在支撑层3上制备连接导线5时,连接导线5可以直接沉积在由第一开口32露出的驱动电极4上,能够简化连接导线5和驱动电极4的连接。
在本申请中,制备连接导线5时,可以在制备完支撑单元31,形成支撑单元31、第一开口32和第二开口33后,直接在支撑单元31上形成金属材料层,使得至少部分金属材料落入第一开口32和第二开口33并分别与驱动电极4和接触电极21电连接,然后对金属材料层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连接导线5,即形成连接驱动电极4和接触电极21的连接导线5。
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12,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部分层结构的俯视图。为了更好的展示显示面板的内部结构,图12中示意出了连接导线5所在层、发光单元2、驱动电极4在俯视图上的相对位置关系。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反射单元6,至少部分反射单元6在周侧面312上并环绕发光单元2设置,反射单元6用于反射发光单元2发出的光线。
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反射单元6,反射单元6能够反射发光单元2发出的光。反射单元6设置于周侧面312,周侧面312倾斜设置,使得反射单元6能够将更多的光反射至基板1,并由基板1出射,能够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率。
请一并参阅图12和图13,图13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部分层结构的俯视图。
反射单元6围合形成朝向基板1的出光口,发光单元2的出光可能不太均匀,即例如照射于周侧面312上不同位置的光量不同。可选的,如图12所示,反射单元6上还设置有透光开口64,透光开口64所在区域不会反射发光单元2发出的光,通过合理设置透光开口64的位置,以使光量一致,使得从出光口出射的光量更加均匀,显示面板的出光量更加均匀,改善显示面板的显色不均的缺陷。
如图13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反射单元6包括第一部分6a和第二部分6b,第一部分6a和第二部分6b中的一者上设置有透光开口64,以使第一部分6a和第二部分6b的反射光量差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图13中以点划线示意出了第一部分6a和第二部分6b的分界线,点划线并不构成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反射单元6结构上的限定。在其他实施例中,反射单元6还可以以其他方式分割为第一部分6a和第二部分6b。
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部分6a和第二部分6b中的一者上设置透光开口64,能够减小第一部分6a和第二部分6b反射光量之差,进而使得第一部分6a和第二部分6b的反射光量差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改善显示面板的显色不均。预设阈值的取值有多种,客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预设阈值的取值。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分6a和第二部分6b上均设置有透光开口64,通过使得第一部分6a和第二部分6b上透光开口64数量的不同,减小第一部分6a和第二部分6b的反射光量差。
反射单元6的材料可以选用金、银、镁等金属材料。例如反射单元6可以选用和连接导线5相同的材料制备成型。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12,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反射单元6和连接导线5同层设置。此时反射单元6可以选用和连接导线5相同的材料制备成型。
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反射单元6和连接导线5可以在同一工艺步骤中制备成型,能够简化显示面板的制备,提高显示面板的制备效率。
当反射单元6和连接导线5同层设置时,反射单元6可以复用为连接导线5,或者反射单元6可以与连接导线5相互绝缘设置。
请继续参阅图2至图14,图14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部分层结构的俯视图。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14所示,驱动电极4包括第一驱动电极41和第二驱动电极42,接触电极21包括第一接触电极211和第二接触电极212,连接导线5包括第一连接导线51和第二连接导线52,第一驱动电极41和第一接触电极211通过第一连接导线51连接,第二驱动电极42和第二接触电极212通过第二连接导线52连接,反射单元6和连接导线5同层设置,反射单元6包括相互绝缘的第一反射部61和第二反射部62。
可选的,如图12和图14所示,第一反射部61、第二反射部62与第一连接导线51、第二连接导线52相互绝缘且同层设置。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导线51和第二连接导线52可以设置的较小,以改善第一连接导线51和第二连接导线52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可选的,在这些实施例中,反射单元6和驱动电极4绝缘设置,以避免第一驱动电极41和第二驱动电极42通过反射单元6短路连接。
可选的,第一驱动电极41和第二驱动电极42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第一接触电极211和第二接触电极212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第一连接导线51由第一接触电极211经由发光单元2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的周侧面312连接至第一驱动电极41,第二连接导线52由第二接触电极212经由发光单元2在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的周侧面312连接至第二驱动电极42,第一连接导线51和第二连接导线52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第一反射部61和第二反射部62可以分设于第一连接导线51和第二连接导线52在第二方向(图1中的Y方向)上的两侧,且第一反射部61和第二反射部62与第一连接导线51和第二连接导线52之间均存在间隙,以使第一反射部61、第二反射部62也可以与第一连接导线51、第二连接导线52相互绝缘且同层设置。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第一反射部61复用为第一连接导线51,第二反射部62复用为第二连接导线52。
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反射单元6分隔为相互绝缘的第一反射部61和第二反射部62,第一反射部61连接于第一接触电极211和第一驱动电极41之间以复用为第一连接导线51,第二反射部62连接于第二接触电极212和第二驱动电极42之间以复用为第二连接导线52,能够进一步简化反射单元6和连接导线5的制备,提高显示面板的制备效率。
请参阅图15,图15是另一实施例中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如图15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反射单元6和连接导线5层叠设置,且反射单元6和连接导线5之间设置有绝缘层7。例如,反射单元6可以设置于连接导线5朝向发光单元2的一侧,或者反射单元6可以设置于连接导线5背离发光单元2的一侧。此时反射单元6可以选用和连接导线5不同的材料制备成型,例如反射单元6可以选用反射性能较好的金属材料制备形成,连接导线5可以选用导电性能较好的金属材料制备形成。
如图15所示,当反射单元6设置于连接导线5背离发光单元2的一侧时,反射单元6可以呈封闭环状设置,反射单元6还可以包括对应设置于第一表面311背离基板1一侧的反射底部以及位于周侧面312上的反射侧部,反射底部和反射侧部相互连接,使得反射单元6呈圆锥台状或棱锥台状,即反射单元6呈开口朝向基板1的碗状,发光单元2位于碗状的反射单元内,使得反射单元6能够更好的反射发光单元2发出的光。
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由于反射单元6和连接导线5不同层设置,且反射单元6设置于连接导线5背离发光单元2的一侧,反射单元6的设置不影响连接导线5,因此反射单元6可以环绕支撑单元的周侧面312设置成封闭环状,反射单元6呈不具有通孔的“碗状”结构体,使得反射单元6能够反射更多的光量,有效提高发光单元2的出光效果。
可选的,请继续参阅图15,反射单元6和连接导线5之间的绝缘层7覆盖驱动电极4,以避免反射单元6和驱动电极4电连接而导致驱动电极4短路。
请参阅图16,图16是又一实施例中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如图16所示,反射单元6设置于连接导线5朝向发光单元2的一侧,反射单元6上设置有绝缘开口,使得接触电极21可以通过绝缘开口和连接导线5相互连接。至少部分连接导线5通过绝缘层7和反射单元6对应设置于周侧面312上。可选的,反射单元6和连接导线5之间的绝缘层7上设置有第一连通孔,以使连接导线5能够通过第一连通孔连接驱动电极4。可选的,反射单元6和连接导线5之间的绝缘层7上设置有第二连通孔,以使连接导线5能够通过第二连通孔连接接触电极21。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当支撑单元31包括第一表面311时反射单元6还包括第三反射部63,第三反射部63位于第一接触电极211和第二接触电极212之间的第一表面311,第一反射部61、第二反射部62和第三反射部63相互绝缘设置。通过设置第三反射部63能够进一步提高反射单元6的反射光量,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
请参阅图17,图17是图2的局部示意图。
如图17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周侧面312和第一表面311之间的第一夹角α为91°~160°。例如第一夹角α为120°~150°。即周侧面312和参考平面之间的第一锐角为20°~89°,参考平面与基板1表面平行,基板1表面是指基板1用于放置发光单元2的表面。可选的,周侧面312和参考平面之间的第一锐角为30°~60°。当第一夹角α在上述范围之内时,既能够避免第一夹角α过大导致支撑单元31的尺寸过大,相邻两个发光单元2之间的间隙过大而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也能够避免第一夹角α过小,例如当第一夹角α为锐角时,连接导线5难以沉积在周侧面312上,第一夹角α过小也会影响反射单元6对发光单元2出光的反射。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18,图18是还一实施例中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18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封装层8,位于发光单元2背离基板1的一侧,封装层8包括交替设置的有机层81和无机层82。多个发光单元2在基板1表面间隔分布,相邻的发光单元2会形成缝隙,例如相邻的两个支撑单元31之间存在的第一开口32导致的缝隙,会导致显示面板的厚度不均。有机层81的材料包括有机材料,通过对有机层81进行图案化处理可以改善显示面板的厚度不均。无机层82的材料包括无机材料,无机层82具有致密性优势,能够提高封装层8的封装效果。
可选的,如图18所示,封装层8包括沿远离基板1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有机层811、无机层82和第二有机层812。通过第一有机层811、无机层82和第二有机层812的交替分布,能够提高封装层8的封装效果。
请参阅图19,图19是又一实施例中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如图19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无机层82包括第一无机层822和第二无机层821,第一无机层822位于第一有机层811和第二有机层812之间,第二无机层821设置于第一有机层811朝向基板1的一侧。通过增设第二无机层821能够进一步提高封装层8的密封效果。
第一有机层811和第二有机层812可以选用喷墨打印的方式制备成型,第一无机层822可以选用化学气相沉积的方式制备成型。
发明人发现,当将发光单元2设置于基板1上时,发光单元2需要设置在指定位置,例如发光单元2需要位于对应的第一驱动电极41和第二驱动电极42之间,才不会影响第一接触电极211和第一驱动电极41、第二接触电极212和第二驱动电极42的相互连接。
请参阅图20至图24,图20是再一实施中图1中A-A处的剖视图,图21是图2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2是图21的俯视图,图23是图20中另一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24是图23的俯视图。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0至图24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围绕发光单元2设置的围合部23,基板1上设置有限位部9,限位部9围合形成用于容纳围合部23的限位空间91,限位空间91和围合部23的形状相匹配。
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形状相适配的围合部23和限位部9,当将发光单元2设置于基板1上时,使得围合部23能够落入限位部9内,提高发光单元2和基板1之间的对位精度,进而提升显示面板的良率。
发光单元2例如为Micro-LED,围合部23为环绕发光单元2的有机胶层,在将发光单元2设置在基板1上时,在发光单元2上设置了围合部23以使发光单元2的外轮廓尺寸与限位空间91的尺寸相适配。
可选的,限位部9可以选用透明材料,以改善限位部9对发光单元2发出的光的影响。
可选的,限位部9可以位于第一驱动电极41和第二驱动电极42之间,支撑单元31围合限位部9设置,即限位部9位于周侧面312靠近发光单元2的一侧。
可选的,限位部9的形状设置方式有多种,如图22所示,限位部9可以呈封闭环状。在其他实施例中限位部9还可以为多个,多个限位部9围合形成用于容纳发光单元2的限位空间91即可。限位空间91在基板1上的正投影形状设置方式有多种,如图22所示,限位空间91在基板1上的正投影形状呈矩形,限位部9呈矩形环状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限位空间91在基板1上的正投影形状还可以为三角形、圆形、椭圆形等规则图形,或者限位空间91在基板1上的正投影形状还可以为由弧线和/或直线组成的不规则图形。围合部23的形状和限位空间91的形状相适配,使得围合部23能够精确落入限位空间91内。
发明人发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采用多个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拼接成拼接显示屏时,显示面板包括基板1和设置于基板1的驱动电极4、发光单元2、支撑单元31和连接导线5。由于发光单元2朝向基板1发光,发光单元2背离基板1的一侧为非发光侧,因此可以在发光单元2的非发光侧直接布置走线和芯片等结构,无需在显示面板的基板1的侧面走线,能够减小相邻两个显示面板之间的拼接缝,有效提高拼接显示屏的显示效果。
请参阅图1和图25,图25是本申请还一实施例中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5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驱动线10,设置于基板1的驱动电极4所在侧。将驱动线10设置于基板1的驱动电极4所在侧,使得驱动线10可以直接与驱动电极4相互连接,无需在基板1的侧面走线,能够减小相邻两个显示面板之间的拼接缝。
可选的,显示面板还包括支撑部34,支撑部34和支撑单元31同层同材料设置,至少部分驱动线10设置于支撑部34背离基板1的表面。支撑部34和支撑单元31可以在同一工艺步骤中制备成型,简化显示面板的制备工艺,提高显示面板的制备效率。且通过支撑部34可以向驱动线10提供柔性支撑,一方面能够减小部分驱动线10和发光单元2的高度差,便于对驱动线10进行绑定;另一方面能够改善绑定过程中驱动线10的受力,提高驱动线10和基板1的使用寿命。
可选的,支撑部34和支撑单元31之间也会形成第一开口32,驱动电极4由第一开口32露出。
可选的,显示面板还包括驱动器11,驱动器11在基板1的驱动电极4所在侧连接驱动线10。将驱动器11直接设置于发光单元2的非显示侧和驱动线10相互连接,一方面能够减小驱动线10和驱动器11之间的距离,减小驱动线10的走线长度;另一方面,驱动器11不会对显示面板显示效果产生影响。
可选的,驱动线10和连接导线5同层同材料设置,使得驱动线10和连接导线5可以在同一工艺步骤中制备成型,简化显示面板的制备工艺,提高显示面板的制备效率。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缓冲层12,缓冲层12包括第三开口122和位于基板1和发光单元2之间的缓冲单元121,驱动电极4由第三开口122与连接导线5相互连接。通过设置缓冲层12,在发光单元2落在基板1上时,能够减小发光单元2的回弹和发光单元2和基板1之间的摩擦,提高发光单元2的良率。
可选的,当显示面板包括限位部9时,缓冲单元121可以位于限位部9围合形成的限位空间91内。
本申请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由于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因此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具有上述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具有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包括但不限于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简称:PDA)、平板电脑、电子书、电视机、门禁、智能固定电话、控制台等具有显示功能的设备。
本申请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请参阅图26,图2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案的制备方法流程示意图。该显示面板可以为上述任一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
如图1至图26所示,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包括:
步骤S01:在基板1表面布置多个间隔分布的驱动电极4。
可以在基板1表面形成金属材料层,对金属材料层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驱动电极4。
步骤S02:将发光单元2设置于基板1表面,且发光单元2和驱动电极4位于基板1的同侧,发光单元2包括接触电极21,且发光单元2朝向基板1出射光线。
步骤S03:在发光单元2所在侧设置支撑材料层,对支撑材料层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设有支撑面的支撑单元31。
可选的,至少部分驱动电极4和接触电极21由支撑单元31露出。
可选的,支撑单元31形成上述的第一开口32和第二开口33,驱动电极4由第一开口32露出,接触电极21由第二开口33露出。
步骤S04:在支撑单元31上形成金属材料层,对金属材料层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连接导线5,连接导线5连接接触电极21和驱动电极4,且至少部分连接导线沿接触电极21至驱动电极4的方向倾斜延伸。
经过本申请实施提供的方法制备成型的显示面板中,发光单元2的接触电极21位于其背离基板1的一侧,且发光单元2朝向基板1出射光线,因此可以由发光单元2的非出光侧通过连接导线5连接接触电极21和驱动电极4,不会影响显示面板的发光,能够有效提高显示面板的发光效果。此外,连接导线5沿倾斜路径连接接触电极21和驱动电极4,一方面能够简化连接导线5的布线,另一方面能够尽量减小连接导线5的长度,便于连接导线5的制备成型,提高连接导线5的稳定性,改善由于连接导线5断线导致的显示面板不良。因此本申请实施例能够提高显示面板的发光效果和显示面板的良率。
可选的,在步骤S03中,支撑单元31还可以包括环绕至少部分发光单元2设置的周侧面312,在接触电极21至驱动电极4的方向上,周侧面312沿远离发光单元2的方向倾斜延伸。在步骤S04中,至少部分连接导线5支撑于所述周侧面312,以使连接导线5能够沿周侧面312倾斜延伸。
可选的,在步骤S04中还形成反射单元6,反射单元6可以与连接导线5同层或异层设置。如上所述,反射单元6能够反射发光单元2发出的光,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
当反射单元6和连接导线5同层设置时,在步骤S04中,对金属材料层进行图案化处理以形成反射单元6和连接导线5,至少部分反射单元6设置于周侧面312并环绕发光单元2设置,至少部分连接导线5位于周侧面312并连接接触电极21和驱动电极4。在同一工艺步骤S04中同时形成连接导线5和反射单元6,能够简化显示面板的制备,提高显示面板的制备效率。
当反射单元6和连接导线5异层设置时,反射单元6可以设置于连接导线5朝向或背离发光单元2的一侧。
如图15所示,当反射单元6设置于连接导线5背离发光单元2的一侧时,在步骤S04之后还包括:在连接导线5上形成绝缘材料层;在绝缘材料层上形成反射材料层,对反射材料层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反射单元6,至少部分反射单元6设置于周侧面312并环绕发光单元2设置。
如图16所示,当反射单元6设置于连接导线5朝向发光单元2的一侧时,在步骤S04之前还包括:在支撑单元31上形成反射材料层,对反射材料层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反射单元6,至少部分反射单元6设置于周侧面312并环绕发光单元2设置。可选的,反射单元6上设置有绝缘开口,接触电极21由绝缘开口露出。在步骤S04中:在反射单元6上形成绝缘材料层;在绝缘材料层上形成金属材料层,对金属材料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连接导线5。可选的,还可以对绝缘材料层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第一连通孔,驱动电极4由第一连通孔露出,以使连接导线5能够通过第一连通孔连接驱动电极4。可选的,还可以对绝缘材料层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第二连通孔,接触电极21由第二连通孔露出,以使连接导线5能够通过第二连通孔连接接触电极21。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导线5也可以伸入第一连通孔内与驱动电极4连接,连接导线5也可以伸入绝缘开口、第二连通孔内与接触电极21相互连接。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在步骤S03中:在发光单元2所在侧设置支撑材料层,对支撑材料层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支撑单元31和支撑部34。那么在步骤S04中,在支撑单元31和支撑部34上形成金属材料层,对金属材料层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连接导线5和驱动线10,至少部分连接导线5位于周侧面312,至少部分驱动线10设置于支撑部34背离基板1的表面。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在步骤S04中:在支撑单元31和支撑部34上形成金属材料层,对金属材料层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连接导线5和驱动线10。使得驱动线10能够位于基板1的驱动电极4所在侧,驱动线10可以直接与驱动电极4相互连接,无需在基板1的侧面走线,能够减小相邻两个显示面板之间的拼接缝。
支撑部34和支撑单元31可以在同一工艺步骤中制备成型,简化显示面板的制备工艺,提高显示面板的制备效率。且通过支撑部34可以向驱动线10提供柔性支撑,一方面能够减小部分驱动线10和发光单元2的高度差,便于对驱动线10进行绑定;另一方面能够改善绑定过程中驱动线10的受力,提高驱动线10和基板1的使用寿命。
可选的,在步骤S04之后还包括:将驱动线10连接于驱动器11。可选的,驱动器11在基板1的驱动电极4所在侧连接驱动线10。将驱动器11直接设置于发光单元2的非显示侧和驱动线10相互连接,一方面能够减小驱动线10和驱动器11之间的距离,减小驱动线10的走线长度;另一方面,驱动器11不会对显示面板显示效果产生影响。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申请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20)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
发光单元,设置于所述基板,所述发光单元包括接触电极,且所述发光单元朝向所述基板出射光线;
驱动电极,位于所述接触电极朝向所述基板的一侧;
设有支撑面的支撑单元,所述支撑面在所述接触电极和所述驱动电极之间延伸;
连接导线,连接所述接触电极和所述驱动电极,至少部分所述连接导线支撑于所述支撑面上,且沿所述接触电极至所述驱动电极的方向倾斜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接触电极至所述驱动电极的方向,至少部分所述连接导线沿直线型轨迹倾斜延伸,
优选地,所述直线型轨迹沿远离所述发光单元的方向倾斜延伸;
或者,沿所述接触电极至所述驱动电极的方向,至少部分所述连接导线沿弧线型轨迹倾斜延伸,
优选地,所述弧线型轨迹的切线沿远离所述发光单元的方向倾斜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电极位于所述发光单元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优选地,所述接触电极靠近所述发光单元在第一方向上的侧面设置;或者,所述接触电极与所述发光单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侧面间隔设置;
优选地,至少部分所述连接导线在所述发光单元背离所述基板的表面连接所述接触电极;或者,所述支撑面包括位于所述发光单元背离所述基板一侧的第一表面,至少部分所述连接导线支撑于所述第一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电极位于所述发光单元在第一方向上的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面包括环绕至少部分所述发光单元设置的周侧面,沿所述接触电极至所述驱动电极的方向上,所述周侧面沿远离所述发光单元的方向倾斜延伸,至少部分所述连接导线支撑于所述周侧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反射单元,至少部分所述反射单元在所述周侧面上环绕所述发光单元设置,所述反射单元用于反射所述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线;
优选地,所述反射单元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有透光开口,以使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的反射光量差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单元和至少部分所述连接导线同层设置;或者,
所述反射单元和至少部分所述连接导线层叠设置,且所述反射单元和所述连接导线之间设置有绝缘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反射单元和至少部分所述连接导线同层设置;
所述驱动电极包括第一驱动电极和第二驱动电极,所述接触电极包括第一接触电极和第二接触电极,所述连接导线包括第一连接导线和第二连接导线,所述第一驱动电极和所述第一接触电极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导线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电极和所述第二接触电极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导线连接;
所述反射单元包括相互绝缘的第一反射部和第二反射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反射部复用为所述第一连接导线,所述第二反射部复用为所述第二连接导线;或者,
所述第一反射部、所述第二反射部与所述第一连接导线、所述第二连接导线相互绝缘且同层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5-8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周侧面和参考平面之间的第一锐角为20°~89°,所述参考平面与所述基板表面平行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锐角为30°~6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封装层,位于所述发光单元和所述支撑单元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封装层包括交替设置的有机层和无机层;
优选地,所述封装层包括沿远离所述基板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有机层、第一无机层和第二有机层;
优选地,所述第一有机层朝向所述基板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二无机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围合所述发光单元的围合部;
所述基板上设置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围合形成用于容纳所述围合部的限位空间,所述限位空间和所述围合部的形状相匹配。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线,设置于所述基板的所述驱动电极所在侧;
优选地,还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和所述支撑单元同层同材料设置,至少部分所述驱动线设置于所述支撑部背离所述基板的表面;
优选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驱动器,所述驱动器在所述基板的所述发光单元所在侧连接所述驱动线;
优选地,所述驱动线和所述连接导线同层同材料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缓冲层,所述缓冲层包括第一开口和位于所述基板和所述发光单元之间的缓冲单元,所述驱动电极由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连接导线相互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单元和所述发光单元均为多个,各所述支撑单元环绕各所述发光单元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单元之间形成第一开口,至少部分所述驱动电极经由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连接导线连接。
15.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4任一项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16.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基板表面布置多个间隔分布的驱动电极;
将发光单元设置于基板表面,且所述发光单元和所述驱动电极位于所述基板的同侧,所述发光单元包括接触电极,所述发光单元朝向所述基板出射光线;
在所述发光单元所在侧设置支撑材料层,对所述支撑材料层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设有支撑面的支撑单元;
在所述支撑单元上形成金属材料层,对所述金属材料层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连接导线,所述连接导线连接所述接触电极和所述驱动电极,至少部分所述连接导线沿所述接触电极至所述驱动电极的方向倾斜延伸。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发光单元所在侧设置支撑材料层,对所述支撑材料层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设有支撑面的支撑单元的步骤中:所述支撑面包括环绕至少部分所述发光单元设置的周侧面,所述周侧面沿所述接触电极至所述驱动电极的方向倾斜延伸;
在所述支撑单元上形成金属材料层,对所述金属材料层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连接导线的步骤中:至少部分所述连接导线支撑于所述周侧面。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撑单元上形成金属材料层,对所述金属材料层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连接导线的步骤中:对所述金属材料层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反射单元和连接导线,至少部分所述反射单元设置于所述周侧面并环绕所述发光单元设置,至少部分所述连接导线支撑于所述周侧面并连接所述接触电极和所述驱动电极。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撑单元上形成金属材料层,对所述金属材料层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连接导线的步骤之前还包括:在所述支撑单元上形成反射材料层,对所述反射材料层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反射单元,至少部分所述反射单元设置于所述周侧面并环绕所述发光单元设置;
在所述支撑单元上形成金属材料层,对所述金属材料层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连接导线的步骤中:在所述反射单元上形成绝缘材料层,在所述绝缘材料层上形成金属材料层,对所述金属材料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连接导线;或者,
在所述支撑单元上形成金属材料层,对所述金属材料层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连接导线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连接导线上形成绝缘材料层;
在所述绝缘材料层上形成反射材料层,对所述反射材料层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反射单元,至少部分所述反射单元设置于所述周侧面并环绕所述发光单元设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发光单元所在侧设置支撑材料层,对所述支撑材料层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设有支撑面的支撑单元的步骤中:对支撑材料层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支撑单元和支撑部;和/或,
在所述支撑单元上形成金属材料层,对所述金属材料层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连接导线的步骤中:在支撑单元和支撑部上形成金属材料层,对金属材料层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连接导线和驱动线。
CN202111431055.4A 2021-11-29 2021-11-29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Pending CN11619040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31055.4A CN116190403A (zh) 2021-11-29 2021-11-29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PCT/CN2022/121914 WO2023093282A1 (zh) 2021-11-29 2022-09-27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TW111139702A TWI824783B (zh) 2021-11-29 2022-10-19 顯示面板、顯示裝置及顯示面板的製備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31055.4A CN116190403A (zh) 2021-11-29 2021-11-29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90403A true CN116190403A (zh) 2023-05-30

Family

ID=864475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31055.4A Pending CN116190403A (zh) 2021-11-29 2021-11-29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90403A (zh)
TW (1) TWI824783B (zh)
WO (1) WO202309328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55998A (ja) * 2008-08-29 2010-03-11 Toshiba Corp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CN103376939A (zh) * 2012-04-11 2013-10-30 联胜(中国)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板以及触控显示板以及其制造方法
TWI662334B (zh) * 2018-02-06 2019-06-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模組與顯示裝置
CN109920814B (zh) * 2019-03-12 2022-10-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08152A (zh) 2023-02-16
WO2023093282A1 (zh) 2023-06-01
TWI824783B (zh) 2023-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76950B (zh) 發光單元及顯示裝置
US8961043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package and backlight unit using the same
CN102007608B (zh) Led光源装置、背光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0487935C (zh) 发光器件组件和使用这种发光器件组件的背光单元
CN102738367A (zh) 发光设备
CN105607340B (zh) 显示装置
CN110050512B (zh) 使用半导体发光元件的显示装置
JP5531823B2 (ja) 発光装置およびその検査方法、製造方法
US9024337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unit
CN102117878A (zh) 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WO2020255535A1 (ja) 電子機器及び表示装置
CN102185077A (zh) 发光器件、用于制造发光器件的方法、以及背光单元
EP3597989A1 (en) Car lamp using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20130163241A1 (en) Mounting method of light-emitting element and lighting device including light-emitting element
CN117832366A (zh) 发光单元、显示面板以及电子设备
TWI798473B (zh) 發光裝置
CN116190403A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JP7193744B2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
JP7286481B2 (ja) 半導体発光装置
KR101859148B1 (ko) 리드 프레임 어셈블리 및 그의 발광 칩 어레이 모듈
TWI750700B (zh) 觸控顯示裝置
CN217562192U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US10734364B2 (en) Aligned arrangement of LEDs
JP4954664B2 (ja) 発光素子実装用基板、発光素子実装パッケージおよび面光源装置
CN117939960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