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07608B - Led光源装置、背光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Led光源装置、背光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07608B
CN102007608B CN2009801134091A CN200980113409A CN102007608B CN 102007608 B CN102007608 B CN 102007608B CN 2009801134091 A CN2009801134091 A CN 2009801134091A CN 200980113409 A CN200980113409 A CN 200980113409A CN 102007608 B CN102007608 B CN 1020076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light
light source
transparent resin
source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1340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07608A (zh
Inventor
重田博昭
山渕浩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0076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076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076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0760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8Optical field-shap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1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1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18Redirecting means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1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2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between the light guide and the light source, or around the light source
    • G02B6/0028Light guide, e.g. tap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7/00Reflectors for light sources
    • F21V7/0091Reflectors for light sources using 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15/00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light sources
    • F21Y2115/10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1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1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2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by shaping at least a portion of the light guide, e.g. with collimating, focussing or diverging surfa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2Wire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7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48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wire connector
    • H01L2224/4805Shape
    • H01L2224/4809Loop shape
    • H01L2224/48091Arched

Abstract

提供能够提高亮度特性的LED光源装置。该LED光源装置(1)具备装载在底部件(11)的装载面(11a)上的发光体(12)和形成在装载面(11a)上并且具有光出射面(13a)和侧端面(13b)的透明树脂部件(13)。并且,侧端面(13b)倾斜使得光出射面(13a)的横方向的长度大于装载面(11a)的横方向的长度,该侧端面(13b)与大气之间的界面成为光反射面。

Description

LED光源装置、背光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LED光源装置、背光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至少包括发光二极管元件的LED光源装置是已知的,被用作设置在中小型液晶显示装置中的背光装置的光源。下面,参照图39~图41说明被用作现有的背光装置和其光源的LED光源装置。此外,图39是将现有的背光装置简单化了的图,图40和图41是将现有的LED光源装置简单化了的图。
如图39所示,现有的背光装置110具备导光板101、LED光源装置102、光学片103以及反射片104等。此外,图39所示的背光装置110是边光型。
导光板101包括板状部件,具有四个侧端面和与该四个侧端面垂直的两个面(正面和背面)。该导光板101的四个侧端面中的规定侧端面发挥用于将来自LED光源装置102的光导入内部的光入射面的功能,导光板101的正面发挥用于使导入到内部的光面状地出射的光出射面的功能。LED光源装置102配置在导光板101的光入射面侧,光学片103和反射片104分别配置在导光板101的光出射面侧和背面侧。此外,为了确保充分的亮度,沿着导光板101的光入射面相互隔着规定的间隔配置有多个LED光源装置102。
另外,LED光源装置102具有例如如图40、图41所示的构造。具体地,图40所示的LED光源装置102具有发光二极管元件105被长方体形状的密封部件106密封的构造。另外,图41所示的LED光源装置102具有发光二极管元件105的周围被光反射部件(倾斜面)107包围的构造(参照例如专利文献1)。
并且,在图39所示的现有的背光装置110中,当LED光源装置102生成光时,该光从导光板101的光入射面(规定的侧端面)导入并且从导光板101的光出射面(正面)出射。其后,从导光板101的光出射面出射的光被光学片103扩散/聚敛,对液晶显示面板120的背面进行照明。由此,在液晶显示面板120的显示区域120a中,显示所期望的图像。此外,从导光板101的背面漏掉的光由于被反射片104反射而被再次导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5031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将上述现有的LED光源装置102用作背光装置110的光源的情况下,会产生如下的问题。
即,在使用图40所示的LED光源装置102的情况下,利用长方体形状的密封部件106来密封发光二极管元件105,因此在LED光源装置102的光出射面与大气之间的界面被全反射的光变多。因此,从LED光源装置102的光出射面出射的光量减少,亮度降低了。
并且,在该情况下,从LED光源装置102出射的光向横方向的扩展变得不均匀。因此,如图42所示,当通过使从LED光源装置102到有效发光范围(与液晶显示面板120的显示区域120a对应的区域)为止的距离变小来实现背光装置110的窄边框化时,图42中的区域110a变暗,成为亮度不均匀(眼珠状不均匀)的原因。
另外,在使用图41所示的LED光源装置102的情况下,利用光反射部件(倾斜面)107来围着发光二极管元件105的周围,因此能够消除上述问题,但是LED光源装置102的厚度(LED光源装置102的光出射面的高度)变大了。因此,当使导光板101的厚度(导光板101的光入射面的高度)变小来实现背光装置110的薄型化时,从LED光源装置102出射的光难以被导入到导光板101中,亮度降低了。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亮度特性的LED光源装置、背光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1方案的LED光源装置具备:底部件,其具有朝向光出射方向的装载面;发光体,其装载在底部件的装载面上并且至少包含发光二极管元件;以及透明树脂部件,其覆盖发光体地形成在底部件的装载面上,并且具有光出射面和侧端面,导出由发光体生成的光并使之从光出射面出射,其中,上述光出射面朝向光出射方向,上述侧端面连接光出射面和底部件的装载面。并且,透明树脂部件的侧端面倾斜成光出射面的横方向的长度大于底部件的装载面的横方向的长度,透明树脂部件的倾斜的侧端面与大气之间的界面成为光反射面,上述透明树脂部件形成为上述光出射面侧的厚度小于上述底部件侧的厚度。
如上所述,在第1方案的LED光源装置中,使覆盖发光体地形成在底部件的装载面上的透明树脂部件的侧端面发生倾斜,由此由发光体生成的光在透明树脂部件的倾斜的侧端面发生反射,因此能够抑制光在透明树脂部件的光出射面与大气之间的界面被全反射。因此,能够增加从LED光源装置出射的光。因此,若将本发明的LED光源装置用作背光装置的光源,则被导光板导入的光会增加,因此能够提高亮度。
在该情况下,使透明树脂部件的侧端面倾斜使得透明树脂部件的光出射面的横方向的长度大于底部件的装载面的横方向的长度,因此透明树脂部件的光出射面在横方向变大,因此能够在横方向均匀地扩展从LED光源装置出射的光。因此,若将本发明的LED光源装置用作背光装置的光源,则通过使从LED光源装置到有效发光范围(与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对应的区域)为止的距离变小来实现背光装置的窄边框化的情况下,能够抑制产生亮度不均匀(眼珠状不均匀)的问题。
另外,通过将透明树脂部件的倾斜的侧端面与大气之间的界面设为光反射面,无需用另行准备的光反射部件等来围住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周围,因此能够减小LED光源装置的厚度(LED光源装置的光出射面的高度)。因此,若将本发明的LED光源装置用作背光装置的光源,则在使导光板的厚度(导光板的光入射面(规定的侧端面)的高度)变小来实现背光装置的薄型化的情况下,能够按照导光板的光入射面(规定的侧端面)的高度减小LED光源装置的光出射面的高度。由此,能够抑制由于从LED光源装置出射的光难以入射到导光板而导致的亮度降低的问题。
其结果是,即使通过将本发明的LED光源装置用作背光装置的光源来实现背光装置的小型化(薄型化和窄边框化)时,也能够抑制亮度特性的降低。
优选在上述第1方案的LED光源装置中,发光体包括发出蓝色光的发光二极管元件和吸收蓝色光来发出荧光的荧光体,出射由蓝色光和荧光相互混色而得到的白色光。通过这样地构成,与利用发出红色光的发光二极管元件、发出绿色光的发光二极管元件以及发出蓝色光的发光二极管元件来生成白色光的情况相比,能够使LED光源装置更为小型化。
优选在上述第1方案的LED光源装置中,透明树脂部件的侧端面倾斜成直线状,在将大气的折射率设为n0,将透明树脂部件的折射率设为n1的情况下,透明树脂部件的侧端面相对于光出射面的法线的倾斜角度θ1被设定成满足70°≥θ1≥sin-1(n0/n1)。
另外,优选在上述第1方案的LED光源装置中,透明树脂部件的侧端面倾斜成曲面状,透明树脂部件的侧端面的曲率被设定成来自发光体的光在透明树脂部件的侧端面与大气之间的界面朝向光出射方向发生全反射。
优选在上述第1方案的LED光源装置中,在透明树脂部件中形成有从光出射面朝向底部件侧挖成的凹部。通过这样地构成,透明树脂部件的凹部变成光扩散区域,能够使透明树脂部件的内部的光向横方向的扩展变得更大。因此,若将本发明的LED光源装置用作背光装置的光源,则无需在导光板中另行形成光扩散区域。即,无需对导光板施以复杂的加工,因此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另外,在导光板中形成光扩散区域的情况下,有时由于光扩散区域与LED光源装置的位置错开,光扩散效果会降低,但是在本发明中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在上述情况下,优选透明树脂部件的凹部形成为V字状,透明树脂部件的凹部的内面相对于光出射面的法线的倾斜角度θ2被设定成满足70°≥θ2≥45°。
另外,在上述情况下,优选透明树脂部件的凹部形成为半圆状,在将发光二极管元件的长边的长度设为L,将从发光二极管元件到光出射面为止的长度设为S的情况下,透明树脂部件的凹部的半径R被设定成满足S≥R≥L/2。若这样地构成,则能够使在透明树脂部件内部的光的扩散效果变得更大。
优选在上述第1方案的LED光源装置中,透明树脂部件形成为光出射面侧的厚度小于底部件侧的厚度。若这样地构成,则在将本发明的LED光源装置用作背光装置的光源的情况下,即使使导光板的厚度(导光板的光入射面(规定的侧端面)的高度)变得更小,也不会产生从LED光源装置出射的光难以入射到导光板的问题。由此,能够实现背光装置的更为小型化。
在上述的情况下,优选透明树脂部件形成为厚度以20°以上45°不到的倾斜角度从底部件侧朝向光出射面侧慢慢变小,并且,光出射面侧的厚度与底部件侧的厚度之差在0.1mm以上。
优选在上述第1方案的LED光源装置中,在底部件的装载面上形成有对发光二极管元件供给电力的电力供给线,在底部件的与装载面不同的规定面上形成有与电力供给线连接的外部端子。若这样地构成,则在将发光二极管元件装载在底部件的装载面上时,能够容易地进行发光二极管元件向电力供给线(外部端子)的电连接。由此,能够提高LED光源装置的生产率。另外,由于可获得大的外部端子的面积,因此能够容易进行LED光源装置向外部设备的安装(外部设备的外部端子与LED光源装置的外部端子之间的电连接),并且能够提高从外部设备向发光二极管元件的电传导性。
在上述的情况下,优选电力供给线和外部端子中的至少一方包括Cu镀层和Ni-Ag镀层的层叠体。若这样地构成,能够抑制Cu的氧化、Ag的迁移,并且能够更为提高从外部设备向发光二极管元件的电传导性。
另外,在上述的情况下,优选电力供给线包括Cu镀层和Ni-Ag镀层的层叠体,外部端子包括Au镀层。若这样地构成,则能够提高外部端子的耐久性。另外,在将种类相互不同的东西安装到外部设备中的情况下,能够容易进行它们向外部设备的安装。
本发明的第2方案的背光装置具备上述第1方案的LED光源装置。若这样地构成,则能够容易提高亮度特性。
另外,本发明的第3方案的液晶显示装置具备上述第2方案的背光装置和被来自背光装置的光照射的液晶显示面板。若这样地构成,则能够容易地提高亮度特性。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容易地得到能够提高亮度特性的LED光源装置、背光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的截面图。
图3是用于说明光在图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的内部的行进方向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的配线构造的第1例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的配线构造的第1例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的配线构造的第1例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的配线构造的第1例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的配线构造的第2例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的配线构造的第2例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的配线构造的第3例的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的配线构造的第3例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的配线构造的第3例的图。
图13是将图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用作光源的背光装置的立体图。
图14是图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被安装在柔性印刷配线板中的状态的图。
图15是图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被安装在柔性印刷配线板中的状态的图。
图16是将图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用作光源的背光装置的立体图。
图17是将图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用作光源的背光装置的立体图。
图18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的图。
图1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的制造工艺的平面图。
图2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的制造工艺的截面图。
图2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的制造工艺的平面图。
图2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的制造工艺的截面图。
图2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的制造工艺的截面图。
图2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的制造工艺的截面图。
图25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的立体图。
图26是图25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的截面图。
图27是用于说明光在图25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的内部的行进方向的图。
图28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的立体图。
图29是图28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的截面图。
图30是用于说明光在图28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的内部的行进方向的图。
图31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的立体图。
图32是图31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的截面图。
图33是用于说明光在图31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的内部的行进方向的图。
图34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的立体图。
图35是图34所示的第5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的截面图。
图36是用于说明图34所示的第5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的透明树脂部件的形状的图。
图37是用于说明图34所示的第5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的透明树脂部件的形状的图。
图38是用于说明第5实施方式的效果的图。
图39是将现有的背光装置简单化了的图。
图40是将现有的LED光源装置简单化了的图。
图41是将现有的LED光源装置简单化了的图
图42是用于说明现有的问题点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21、31、41、51:LED光源装置;2:导光板;3:柔性印刷配线板(外部设备);10:背光装置;11:底部件;11a:装载面;11b:侧端面(规定面);12:发光体;13、23、33、43、53:透明树脂部件;13a、23a、33a、43a、53a:光出射面;13b、23b、33b、43b、53b:侧端面;13c、23c、33c、43c、53c:凹部;14:发光二极管元件;15:荧光体;16:电力供给线;17:外部端子;20:液晶显示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图3,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的整体结构。
如图1~图3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1具备底部件11、发光体12以及透明树脂部件13。底部件11作为封装部件包括以往使用的材料(例如,高耐热聚合物树脂、陶瓷等),并且具有朝向光出射方向(从LED光源装置1出射的光的行进方向)的装载面11a。
发光体12用于生成从LED光源装置1出射的光,在一个底部件11的装载面11a上仅装载一个。该发光体12的构造是:包含发出蓝色光的发光二极管元件14和被蓝色光激发发出黄色荧光的荧光体15,并且发光二极管元件14被荧光体15覆盖。在这种构造中,当发光二极管元件14被驱动时,从发光二极管元件14发出蓝色光,从吸收了该蓝色光的荧光体15发出黄色的荧光。由此,在发光体12中生成蓝色光和黄色的荧光混色的光(白色光)。此外,发光体12所包含的荧光体15是YAG:Ce。
透明树脂部件13作为密封部件包括以往使用的材料(例如,环氧树脂、硅树脂等具有耐热性的树脂),并且在底部件11的装载面11a上覆盖发光体12。另外,透明树脂部件13具有朝向光出射方向的光出射面13a和连接该光出射面13a和底部件11的装载面11a的一对侧端面(朝向横方向(A方向)的侧端面)13b。并且利用该透明树脂部件13,导出由发光体12生成的光并使之朝向光出射方向出射。即,由发光体12生成的光从透明树脂部件13的光出射面13a出射。此外,该透明树脂部件13不盖住后述的外部端子17地形成在底部件11的装载面11a上(参照图5)。
在此,在第1实施方式中,透明树脂部件13的侧端面13b倾斜成直线状,以使透明树脂部件13的光出射面13a的横方向(A方向)的长度大于底部件11的装载面11a的横方向的长度。并且,使透明树脂部件13的倾斜成直线状的侧端面13b与大气之间的界面发挥用于使光在透明树脂部件13的内部朝向光出射方向反射的光反射面的功能。在将大气的折射率设为n0、将透明树脂部件13的折射率设为n1的情况下,该透明树脂部件13的倾斜成直线状的侧端面13b的倾斜角度θ1被设定成满足下面的公式(1)。此外,倾斜角度θ1是以透明树脂部件13的光入射面13a的法线为基准的。
70°≥θ1≥sin-1(n0/n1)   …   (1)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用于使来自发光体12的光扩散的光扩散区域设置在透明树脂部件13中。该光扩散区域配置在与发光体12对置的区域,并且包括从透明树脂部件13的光出射面13a向底部件11侧挖成的V字状的凹部13c。并且,透明树脂部件13的V字状的凹部13c的内面的倾斜角度θ2被设定成满足下面的公式(2)。此外,倾斜角度θ2是以透明树脂部件13的光入射面13a的法线为基准的。
70°≥θ2≥45°  …   (2)
由此,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透明树脂部件13的内部,来自发光体12的光向图3中的箭头方向行进。即,在透明树脂部件13的倾斜成直线状的侧端面13b与大气之间的界面来自发光体12的光朝向光出射方向反射,并且被反射使得在透明树脂部件13的V字状的凹部13c的内面与大气之间的界面来自发光体12的光向横方向(A方向)扩展。
下面,参照图4~图7,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的配线构造的第1例。
如图4~图7所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底部件11的装载面11a上,用于对发光二极管元件14供给电力的电力供给线16形成为分割成两个的状态。另外,在底部件11的朝向横方向(A方向)的一对侧端面(规定面)11b上分别形成有延伸到位于装载面11a的相反侧的面上的外部端子17。该电力供给线16和外部端子17由相互相同的材料形成,包括Cu镀层和Ni-Ag镀层的层叠体。
一方电力供给线16(16a)与形成在底部件11的一方侧端面11b上的外部端子17(17a)连接,并且另一方电力供给线16(16b)与形成在底部件11的另一方侧端面11b上的外部端子17(17b)连接。并且,发光二极管元件14的一方电极与电力供给线16a(外部端子17a)连接,并且发光二极管元件14的另一方电极通过电线18与电力供给线16b(外部端子17b)连接。此外,LED光源装置1的阳极电极(Anode)和阴极电极(Cathode)的配置位置与现有的LED光源装置的阳极电极和阴极电极的配置位置相同。
作为LED光源装置1的配线构造,除了图4~图7所示的以外,如图8~图12所示的构造亦可。
即,如图8和图9所示的第2例所示,将电力供给线16a和电力供给线16b二者延长至发光二极管元件14的装载区域14a,以倒装片方式安装发光二极管元件14亦可。
另外,如图10~图12所示的第3例所示,利用相互不同的材料来形成电力供给线16和外部端子17亦可。具体地,以Cu镀层和Ni-Ag镀层的层叠体构成电力供给线16、以Au镀层构成外部端子17亦可。并且,使外部端子17在沿着横方向(A方向)的侧面上延长亦可。
然而,如图13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1能够用作设置在液晶显示装置中的背光装置10的光源。例如,当背光装置10是边光型时,在液晶显示装置20的背面侧配置导光板2,相互隔着规定的间隔(例如,0.1mm以上)排列的多个LED光源1配置成安装在柔性印刷配线板(外部设备)3中的状态,以与该导光板2的四个侧端面中的一个对置。该情况下,从LED光源装置1出射的光从与导光板2的LED光源装置1对置的规定的侧端面导入到内部后,从导光板2的正面放出并对液晶显示面板20的背面进行照射。由此,在液晶显示面板20的显示区域20a中,显示所期望的图像。此外,在这种背光装置10中,在导光板2的正面侧配置有光学片4,在导光板2的背面侧配置有反射片5。并且,从导光板2的正面放出的光被光学片4扩散/聚敛,从导光板2的背面漏掉的光被反射片5反射后再次导入。
另外,在将第1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1用作背光装置10的光源的情况下,如图14和图15所示,LED光源装置1向柔性印刷配线板3的安装使用焊锡19连接LED光源装置1的外部端子17和柔性印刷配线板3的外部端子3a即可。该LED光源装置1向柔性印刷配线板3的安装与将现有的LED光源装置1安装在柔性印刷配线板3的情况相同。因此,将LED光源装置1用于背光装置10的光源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进行从现有的LED光源装置的更换。
此外,在将第1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1用于背光装置10的光源的情况下,也能够如图16和图17所示地配置该LED光源装置1。即,通过将第1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1用于背光装置10的光源,LED光源装置1的配置位置的变更变得容易,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
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使透明树脂部件13的侧端面13b倾斜成直线状,使得由发光体12生成的光被透明树脂部件13的倾斜成直线状的侧端面13b反射,因此能够抑制光在透明树脂部件13的光出射面13a与大气之间的界面被全反射。因此,能够增加从LED光源装置1出射的光。因此,若将第1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1用于背光装置10的光源,则会增加被导光板2导入的光,因此能够提高亮度。
该情况下,使透明树脂部件13的侧端面13b倾斜成直线状,以使透明树脂部件13的光出射面13a的横方向的长度大于底部件11的装载面11a的横方向的长度,使得透明树脂部件13的光出射面13a在横方向变大,因而能够使从LED光源装置1出射的光在横方向均匀地扩展。因此,若将第1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1用于背光装置10的光源,则在减小从LED光源装置1到有效发光范围(与液晶显示面板20的显示区域20a对应的区域)为止的距离来实现背光装置10的窄边框化的情况下,能够抑制产生亮度不均匀(眼珠状不均匀)的问题。
并且,使透明树脂部件13的倾斜成直线状的侧端面13a与大气之间的界面作为用于使光在透明树脂部件13内部朝向光出射方向反射的光反射面,由此无需利用另行准备的反射部件等围住发光二极管元件14的周围,因此能够使LED光源装置1的厚度(LED光源装置1的光出射面的高度)变小。因此,若将第1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1用于背光装置10的光源,则在使导光板2的厚度(导光板2的光入射面(规定的侧端面)的高度)变小来实现背光装置10的薄型化的情况下,如图18所示,能够按照导光板2的光入射面(规定的侧端面)的高度来减小(例如,约0.5mm)LED光源装置1的光出射面的高度。由此,能够抑制从LED光源装置1出射的光难以入射到导光板2而导致的亮度降低的问题。
其结果,即使通过将第1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1用于背光装置10的光源,来实现背光装置10的小型化(薄型化和窄边框化),也能够抑制亮度特性的降低。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通过将发光二极管元件14被荧光体15覆盖的构造体用作发光体12,与利用发出红色光的发光二极管元件、发出绿色光的发光二极管元件以及发出蓝色光的发光二极管元件这三种发光二极管元件的情况相比,能够使LED光源装置1更为小型化。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透明树脂部件13的光出射面13a上形成V字状的凹部13c,由此该透明树脂部件13的凹部13c成为光扩散区域,因此能够使光在透明树脂部件13内部向横方向的扩展变得更大。因此,若将第1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1用于背光装置10的光源,则无需在导光板2上另行形成光扩散区域。即,无需对导光板2施以复杂的加工,因此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另外,在导光板2中形成光扩散区域的情况下,有时由于光扩散区域与LED光源装置1的位置错开而导致光扩散效果低下,但是在第1实施方式中没有这些问题。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采用对一个底部件11仅装载一个发光体12的构造,因此与在底部件11上装载多个发光体12的构造相比,能够使底部件11的横方向的长度变小。由此,能够抑制在底部件11上产生翘曲等。因此,在将第1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1用于背光装置10的光源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由于在底部件11上产生翘曲等而导致的从LED光源装置1向导光板2的入光效率低下的问题。另外,与在底部件11上装载多个发光体12的构造相比能够提高制造成品率。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底部件11的装载面11a上分割成两个而形成用于对发光二极管元件14供给电力的电力供给线16,在朝向底部件11的横方向的一对侧端面11b上分别形成与电力供给线16连接的外部端子17,因此在将发光二极管元件14装载在底部件11的装载面11a上时,能够容易地进行发光二极管元件14向电力供给线16(外部端子17)的电连接。由此,能够提高LED光源装置1的生产率。另外,由于外部端子17的面积获取得大,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LED光源装置1向柔性印刷配线板3的安装(利用焊锡19的柔性印刷配线板3的外部端子3a与LED光源装置1的外部端子17之间的电连接),并且能够提高从柔性印刷配线板3向发光二极管元件14的电传导性。
该情况下,形成在底部件11的装载面11a上的透明树脂部件13不盖住外部端子17,由此光在透明树脂部件13内部不会被外部端子17反射,因此能够抑制产生不想要的光成分。另外,也能够抑制在端子之间产生短路。
此外,若电力供给线16和外部端子17包括Cu镀层和Ni-Ag镀层的层叠体,则能够抑制Cu的氧化、Ag的迁移,并且能够更为提高从柔性印刷配线板3向发光二极管元件14的电传导性。另外,能够同时形成电力供给线16和外部端子17,因此能够更为提高LED光源装置1的生产率。并且,能够使构成电力供给线16和外部端子17的各层成为连续的层,因此能够抑制电阻,提高电力换算的发光效率(lm/W)。
另外,若采用能够以倒装片方式安装发光二极管元件14的配线构造,则能够省略电线搭接工序,因此能够实现进一步地提高LED光源装置1的生产率。并且,若以倒装片方式安装发光二极管元件14,则易于向底部件11传导热,因此能够抑制在发光二极管元件14中的发热,提高发光效率。
另外,若外部端子17包括Au镀层,则能够提高外部端子17的耐久性。另外,在将种类相互不同的东西安装到柔性印刷配线板3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进行它们向柔性印刷配线板3的安装。
下面,参照图19~图24,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的制造工艺。
在制造第1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1(参照图1和图2)时,首先如图19和图20所示,准备包括高耐热聚合物树脂、陶瓷等的细长状的底部件11。并且,在该底部件11中,形成从上表面侧向下表面侧贯通、并且在长边方向(A方向)相互隔着规定间隔排列的多个通孔11c。此外,图中的多个区域1a是在后面成为LED光源装置1的区域。
下面,如图21和图22所示,在底部件11的上表面上的多个区域1a上分别形成包括Cu镀层和Ni-Ag镀层的层叠体的电力供给线16(16a和16b)。另外,同时在底部件11的多个通孔11c的内面侧上分别形成包括Cu镀层和Ni-Ag镀层的层叠体的外部端子17(17a和17b)。此外,在此时,电力供应线16a和外部端子17a被连接,变成电力供应线16a和外部端子17a被连接的状态。
下面,如图23所示,准备发出蓝色光的多个发光二极管元件14后,将该多个发光二极管元件14在底部件11的上表面的多个区域1a中各配置一个。并且,将多个发光二极管元件14各自的下表面电极连接到对应的电力供应线16a。另外,将多个发光二极管元件14各自的上表面电极通过电线18连接到对应的电力供应线16b。之后,利用由YAG:Ce构成的荧光体15分别覆盖多个发光二极管元件14的每一个。由此,成为底部件11的上表面上的多个区域1a各装载一个发光体12的状态。
下面,如图24所示,在底部件11的上表面上,形成包括环氧树脂、硅树脂等具有耐热性的树脂的透明树脂构件13,以连续地覆盖多个发光体12。之后,通过利用模具的冲切加工,将图24所示的构造体沿着图中的虚线切断。由此,一起制作出多个LED光源装置1(参照图1和图2)。
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制造工艺中,用一次冲切加工能够制作出多个LED光源装置1。另外,能够容易地在透明树脂构件13上形成倾斜成直线状的侧端面13b、成为光扩散区域的凹部13c。
(第2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25~图27,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的整体结构。
在第2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21中,利用如图25~图27所示的透明树脂构件23。该透明树脂构件23,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透明树脂构件13同样,在底部件11的装载面11a上覆盖发光体12,并且具有朝向光出射方向的光出射面23a和连接该光出射面23a和底部件11的装载面11a的一对侧端面(朝向横方向(A方向)的侧端面)23b。
在此,在第2实施方式中,透明树脂构件23的侧端面23b倾斜成曲面状,使得透明树脂构件23的光出射面23a的横方向(A方向)的长度大于底部件11的装载面11a的横方向的长度。并且,使透明树脂构件23的倾斜成曲面状的侧端面23b与大气之间的界面发挥用于使光在透明树脂构件23的内部朝向光出射方向反射的光反射面的功能。该透明树脂构件23的倾斜成曲面状的侧端面23b的曲率被设定成在透明树脂构件23的倾斜成曲面状的侧端面23b与大气之间的界面来自发光体12的光朝向光出射方向发生全反射。
在第2实施方式中,用于扩散来自发光体12的光的光扩散区域被设定在透明树脂构件23中。该光扩散区域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光扩散区域相同,被配置在与发光体12对置的区域,并且包括从透明树脂构件23的光出射面23a向底部件11侧挖成的V字状的凹部23c。此外,透明树脂构件23的V字状的凹部23c的内表面的倾斜角度θ2满足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公式(2)。
由此,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透明树脂构件23内部中,来自发光体12的光会向图27中的箭头方向行进。即,在透明树脂构件23的倾斜成曲面状的侧端面23b与大气之间的界面来自发光体12的光朝向光出射方向反射并且在透明树脂构件23的V字状的凹部23c的内表面与大气的界面来自发光体12的光向横方向(A方向)扩展地反射。
此外,第2实施方式的其它结构都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在第2实施方式中,通过这样地构成,能够得到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3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28~图30,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的整体结构。
在第3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31中,利用如图28~图30所示的透明树脂构件33。该透明树脂构件33,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透明树脂构件13同样,在底部件11的装载面11a上覆盖发光体12,并且具有朝向光出射方向的光出射面33a和连接该光出射面33a和底部件11的装载面11a的一对侧端面(朝向横方向(A方向)的侧端面)33b。
在此,在第3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透明树脂构件33的侧端面33b倾斜成直线状,使得透明树脂构件33的光出射面33a的横方向(A方向)的长度大于底部件11的装载面11a的横方向的长度。并且,使透明树脂构件33的倾斜成直线状的侧端面33b与大气之间的界面发挥用于使光在透明树脂构件33的内部朝向光出射方向反射的光反射面的功能。此外,透明树脂构件33的侧端面33b的倾斜角度θ1满足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公式(1)。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用于使来自发光体12的光扩散的光扩散区域被设定在透明树脂构件33中。该光扩散区域被配置在与发光体12对置的区域,并且包括从透明树脂构件33的光出射面33a向底部件11侧挖成的半圆状的凹部33c。并且,当将发光二极管元件14的长边的长度设为L、将从透明树脂构件33的光出射面33a到发光二极管元件14为止的长度设为S的情况下,透明树脂构件33的半圆状的凹部33c的半径R被设定成满足下面的公式(3)。
S≥R≥L/2   …   (3)
由此,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透明树脂构件33的内部,来自发光体12的光会向图30中的箭头方向行进。即,在透明树脂构件33的倾斜成直线状的侧端面33b与大气之间的界面来自发光体12的光朝向光出射方向反射,并且在透明树脂构件33的半圆状的凹部33c的内表面与大气之间的界面来自发光体12的光向横方向(A方向)扩展地反射。
此外,第3实施方式的其它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在第3实施方式中,通过这样地构成,能够得到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透明树脂构件33的光出射面33a上形成半圆状的凹部33c,使该半圆状的凹部33c发挥光扩散区域的功能,由此能够使光在透明树脂构件33内部的扩散效果变得更大。
(第4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31~图33,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的整体结构。
在第4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41中,利用如图31~图33所示的透明树脂构件43。该透明树脂构件43,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透明树脂构件13同样,在底部件11的装载面11a上覆盖发光体12,并且具有朝向光出射方向的光出射面43a和连接该光出射面43a和底部件11的装载面11a的一对侧端面(朝向横方向(A方向)的侧端面)43b。
在此,在第4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相同,透明树脂构件43的侧端面43b倾斜成曲面状,使得透明树脂构件43的光出射面43a的横方向(A方向)的长度大于底部件11的装载面11a的横方向的长度。并且,使透明树脂构件43的倾斜成曲面状的侧端面43b与大气之间的界面发挥用于使光在透明树脂构件43的内部朝向光出射方向反射的光反射面的功能。
另外,在第4实施方式中,用于使来自发光体12的光扩散的光扩散区域被设定在透明树脂构件43中。该光扩散区域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光扩散区域相同,被配置在与发光体12对置的区域,并且包括从透明树脂构件43的光出射面43a向底部件11侧挖成的半圆状的凹部43c。此外,透明树脂构件43的半圆状的凹部43c的半径R满足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公式(3)。
由此,在第4实施方式中,在透明树脂构件43的内部,来自发光体12的光会向图33中的箭头方向行进。即,在透明树脂构件43的倾斜成曲面状的侧端面43b与大气之间的界面来自发光体12的光朝向光出射方向反射并且在透明树脂构件43的半圆状的凹部43c的内表面与大气之间的界面来自发光体12的光向横方向(A方向)扩展地反射。
此外,第4实施方式的其它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在第4实施方式中,通过这样地构成,能够得到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和第3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5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34~图37,说明第5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的整体结构。
在第5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51中,利用如图34~图37所示的透明树脂构件53。该透明树脂构件53,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透明树脂构件13同样,在底部件11的装载面11a上覆盖发光体12,并且具有朝向光出射方向的光出射面53a和连接该光出射面53a和底部件11的装载面11a的一对侧端面(朝向横方向(A方向)的侧端面)53b。
在此,在第5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透明树脂构件53的侧端面53b倾斜成直线状,使得透明树脂构件53的光出射面53a的横方向(A方向)的长度大于底部件11的装载面11a的横方向的长度。并且,使透明树脂构件53的倾斜成直线状的侧端面53b与大气之间的界面发挥用于使光在透明树脂构件53的内部朝向光出射方向反射的光反射面的功能。
另外,在第5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用于使来自发光体12的光在横方向(A方向)上扩散的光扩散区域(V字状的凹部53c)被形成在透明树脂构件53的光出射面53a中。
并且,在第5实施方式中,透明树脂构件53的光出射面53a侧的厚度小于底构件11侧的厚度。具体地,透明树脂构件53的厚度以20°以上45°不到的倾斜角度θ3从底构件11侧向光出射面53a侧慢慢地变小,并且透明树脂构件53的光出射面53a侧的厚度与底构件11侧的厚度之差T在0.1mm以上。
此外,第5实施方式的其它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在第5实施方式中,通过这样地构成,能够得到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第5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透明树脂构件53的光出射面53a侧的厚度小于底构件11侧的厚度,因此若将第5实施方式的LED光源装置51用作背光装置10(参照图13)的光源,则如图38所示,即使在使导光板2的厚度(导光板2的光入射面(规定的侧端面)的高度)与第1实施方式的相比要小(例如,约0.35mm),也不会产生从LED光源装置51出射的光难以入射到导光板2的问题。由此,能够实现背光装置10的更为薄型化。
此外,应该认为本次所公开的实施方式,全部的内容均是例示而不起限制作用。本发明的范围不是以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说明而是以权利要求示出,并且,还包括与权利要求均等的含意和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Claims (13)

1.一种LED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底部件,其具有朝向光出射方向的装载面;
发光体,其装载在上述底部件的装载面上,并且至少包含发光二极管元件;以及
透明树脂部件,其覆盖上述发光体地形成在上述底部件的装载面上,并且具有光出射面和侧端面,导出由上述发光体生成的光并使之从上述光出射面出射,其中,上述光出射面朝向上述光出射方向,上述侧端面连接上述光出射面和上述底部件的装载面,
上述透明树脂部件的侧端面倾斜使得上述光出射面的横方向的长度大于上述底部件的装载面的上述横方向的长度,
上述透明树脂部件的倾斜的侧端面与大气之间的界面成为光反射面,
上述透明树脂部件形成为上述光出射面侧的厚度小于上述底部件侧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发光体包括发出蓝色光的发光二极管元件和吸收上述蓝色光来发出荧光的荧光体,出射由上述蓝色光和上述荧光相互混色而得到的白色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明树脂部件的侧端面倾斜成直线状,
在将上述大气的折射率设为n0,将上述透明树脂部件的折射率设为n1的情况下,上述透明树脂部件的侧端面相对于上述光出射面的法线的倾斜角度θ1被设定成满足70°≥θ1≥sin-1(n0/n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明树脂部件的侧端面倾斜成曲面状,
上述透明树脂部件的侧端面的曲率被设定成来自上述发光体的光在上述透明树脂部件的侧端面与上述大气之间的界面朝向上述光出射方向发生全反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透明树脂部件中,形成有从上述光出射面朝向上述底部件侧挖成的凹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LED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明树脂部件的凹部形成为V字状,
上述透明树脂部件的凹部的内面相对于上述光出射面的法线的倾斜角度θ2被设定成满足70°≥θ2≥45°。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LED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明树脂部件的凹部形成为半圆状,
在将上述发光二极管元件的长边的长度设为L,将从上述发光二极管元件到上述光出射面为止的长度设为S的情况下,上述透明树脂部件的凹部的半径R被设定成满足S≥R≥L/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明树脂部件形成为厚度以20°以上45°不到的倾斜角度从上述底部件侧朝向上述光出射面侧慢慢变小,并且,上述光出射面侧的厚度与上述底部件侧的厚度之差在0.1mm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底部件的装载面上,形成有对上述发光二极管元件供给电力的电力供给线,在与上述底部件的装载面不同的规定面上形成有与上述电力供给线连接的外部端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LED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力供给线和上述外部端子中的至少一方包括Cu镀层和Ni-Ag镀层的层叠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LED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力供给线包括Cu镀层和Ni-Ag镀层的层叠,
上述外部端子包括Au镀层。
12.一种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LED光源装置。
13.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装置;和
被来自上述背光装置的光照射的液晶显示面板。
CN2009801134091A 2008-05-27 2009-01-08 Led光源装置、背光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076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38311 2008-05-27
JP2008-138311 2008-05-27
PCT/JP2009/050109 WO2009144963A1 (ja) 2008-05-27 2009-01-08 Led光源装置、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07608A CN102007608A (zh) 2011-04-06
CN102007608B true CN102007608B (zh) 2012-11-14

Family

ID=413768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13409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07608B (zh) 2008-05-27 2009-01-08 Led光源装置、背光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032450A1 (zh)
CN (1) CN102007608B (zh)
WO (1) WO200914496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224042A (ja) * 2010-04-15 2011-11-10 Fujifilm Corp 光源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内視鏡装置
US20110140148A1 (en) * 2010-07-15 2011-06-16 Pinecone Energies, Inc. Optical device for semiconductor based lamp
JP5877992B2 (ja) 2010-10-25 2016-03-08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表示装置
US8891051B2 (en) * 2010-10-25 2014-11-1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Backlight and display device
US8953120B2 (en) 2011-01-07 2015-02-1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US9194541B2 (en) * 2011-11-10 2015-11-24 Epistar Corporation Illumination apparatus
TWI444718B (zh) * 2011-11-18 2014-07-11 Au Optronics Corp 背光模組
JP2013172006A (ja) * 2012-02-21 2013-09-02 Rohm Co Ltd 発光装置、および、光学装置
KR20140025743A (ko) 2012-08-22 2014-03-0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05465744A (zh) * 2014-06-16 2016-04-06 法雷奥照明湖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光图案化装置以及照明和/或信号指示设备
KR102333959B1 (ko) * 2015-04-16 2021-12-0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곡면표시장치
JP6345875B2 (ja) * 2015-05-07 2018-06-20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光束制御部材、発光装置、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US10656465B2 (en) * 2015-05-29 2020-05-19 Harman International Industries, Incorporated Wide color-gamut vehicle infotainment display system with quantum dot element
US11112653B2 (en) 2015-05-29 2021-09-07 Harman International Industries, Incorporated Wide color-gamut vehicle infotainment display system with quantum dot element
WO2016196387A1 (en) 2015-05-29 2016-12-08 Harman International Industries, Incorporated Wide color-gamut vehicle infotainment display system
US10520660B2 (en) 2015-10-06 2019-12-31 Corning Incorporated Spatial multiplexing coupler for light guide plates
CN109425925A (zh) * 2017-08-28 2019-03-05 夏普株式会社 导光单元、导光装置和电气设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64569A (zh) * 2002-06-26 2003-12-31 诠兴开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三波长白光发光二极管的制造方法
CN1910762A (zh) * 2004-04-19 2007-02-0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Led照明光源的制造方法及led照明光源
CN101123286A (zh) * 2006-08-09 2008-02-13 刘胜 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13751A (en) * 1995-06-27 1997-03-25 Lumitex, Inc. Light emitting panel assemblies
JP3506021B2 (ja) * 1998-11-09 2004-03-1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面照明装置及びこの面照明装置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JP2000307807A (ja) * 1999-04-22 2000-11-02 Citizen Electronics Co Ltd 線状光源ユニット
JP2002250820A (ja) * 2001-02-26 2002-09-06 Kawaguchiko Seimitsu Co Ltd 導光板の構造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JP2004272055A (ja) * 2003-03-11 2004-09-30 Kawaguchiko Seimitsu Co Ltd サイドライト型面光源装置
JP4182783B2 (ja) * 2003-03-14 2008-11-1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Ledパッケージ
CN100466308C (zh) * 2003-09-29 2009-03-0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线光源装置、其制造方法以及表面发光装置
JP2005252646A (ja) * 2004-03-04 2005-09-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画像読取装置
JP2006147444A (ja) * 2004-11-24 2006-06-08 Nippon Seiki Co Ltd 導光体及び照明装置
TWI317829B (en) * 2004-12-15 2009-12-01 Epistar Corp Led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JP4318663B2 (ja) * 2005-04-28 2009-08-26 シーシーエス株式会社 光照射装置
JP3917165B2 (ja) * 2006-03-10 2007-05-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照明光学系
JP4979299B2 (ja) * 2006-08-03 2012-07-18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光学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64569A (zh) * 2002-06-26 2003-12-31 诠兴开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三波长白光发光二极管的制造方法
CN1910762A (zh) * 2004-04-19 2007-02-0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Led照明光源的制造方法及led照明光源
CN101123286A (zh) * 2006-08-09 2008-02-13 刘胜 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和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4-281605A 2004.10.07
JP特开2006-310521A 2006.11.09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9144963A1 (ja) 2009-12-03
CN102007608A (zh) 2011-04-06
US20110032450A1 (en) 2011-0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07608B (zh) Led光源装置、背光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TWI440208B (zh) 低側面的側發光之發光二極體
KR100732267B1 (ko) 선형 광원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그리고 면 발광장치
US20090296389A1 (en) Light source module, related light bar and relate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00380698C (zh) 半导体发光器件和面发光器件
CN102738367A (zh) 发光设备
KR20060121701A (ko) Led 다이 장치 및 표면 조명 방법
KR20120122048A (ko) 발광 소자 패키지
US8625053B2 (en) Light emitting diode and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ith the same
CN101981714B (zh) 发光器件封装及其制造方法和发光装置
CN102804431B (zh) 发光二极管封装件、背光单元以及使用该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
KR101494705B1 (ko) 멀티칩 엘이디 패키지
CN101452924A (zh) 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具有该发光装置的液晶显示器
CN102261605A (zh) 背光单元
KR20050022820A (ko) LED 칩(chip)을 이용한 면광원 장치
CN115047674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KR102340515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2012059737A (ja) 発光装置、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KR101323401B1 (ko) 광원소자, 그 제조방법,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유닛 및액정표시장치
JP2013127996A (ja) 発光装置及び発光装置モジュール
JP2020038760A (ja) 発光装置
KR101888603B1 (ko) 발광 소자 패키지 및 표시장치
KR101859148B1 (ko) 리드 프레임 어셈블리 및 그의 발광 칩 어레이 모듈
CN101114636B (zh) 混光式发光元件
JP2009099881A (ja) 発光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発光モジュールと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114

Termination date: 201301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