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62192U -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62192U
CN217562192U CN202221160251.2U CN202221160251U CN217562192U CN 217562192 U CN217562192 U CN 217562192U CN 202221160251 U CN202221160251 U CN 202221160251U CN 217562192 U CN217562192 U CN 2175621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backlight module
light
substrate
light emi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16025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艳
田伟杰
黄伟东
张运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nan Huarui Photo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nan Huarui Photo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nan Huarui Photo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nan Huarui Photo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16025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621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621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621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该背光模组包括基板;导电层,设置于基板上,导电层包括公共电极和驱动电极;发光单元,设置于导电层远离基板的一侧,发光单元包括表面处理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表面处理层设置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连接面,表面处理层用于增加连接面的导通接触能力,第一电极通过表面处理层与公共电极连接,第二电极通过表面处理层与驱动电极连接。降低了背光模组的设计周期以生产周期,同时减少了光罩需求,降低了背光模组的制作成本,同时可以降低背光模组的面内ESD风险。另外可以提高背光模组的可靠性,同时降低了第一电极与公共电极,以及第二电极与驱动电极连接时的阻抗,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发光效率。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面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迷你发光二极管(Mini-Light Emitting Diode,Mini-LED)显示装置具有亮度高、响应速度快、低功耗、长寿命和可拼接等优点,成为人们追求新一代显示技术的研究热点。Mini-LED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显示面板设置于背光模组上,背光模组用于为显示面板提供背光。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平面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背光模组包括基板101、设置于基板101上的至少两层导电层102、设置于导电层102上的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芯片103,以及设置于LED芯片103周围的反光层104。其中,至少两层导电层102的材料可以为金属,至少两层导电层102之间可以通过通孔A实现电连接。每个LED芯片103的两个电极通过至少两层导电层102与驱动器件105连接,使得驱动器件105可以驱动LED芯片103发光。反光层104可以对LED芯片103发出的光线进行调整,提高背光模组的光学效果。示例性的,反光层104的材料可以为白色油墨。现有技术提供的背光模组中设置有至少两层导电层102,使得在制作背光模组时需要至少两层导电层的制作工艺,增加了背光模组的设计周期及生产周期,同时需要的光罩数量比较多,增加了背光模组的制作成本。另外,至少两层导电层的设计增加了背光模组的面内电容耦合风险,从而增加了背光模组的面内静电放电(electrostatic discharge,ESD)的风险。而且,在LED芯片103与至少两层导电层102连接时,LED芯片103与至少两层导电层102之间的连接性比较差,容易产生比较大的阻抗,从而影响了背光模组的发光效率,降低了背光模组的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以提高背光模组的发光效率,同时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可靠性。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基板;
导电层,设置于所述基板上,所述导电层包括公共电极和驱动电极;
发光单元,设置于所述导电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发光单元包括表面处理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表面处理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连接面,所述表面处理层用于增加所述连接面的导通接触能力,所述第一电极通过所述表面处理层与所述公共电极连接,所述第二电极通过所述表面处理层与所述驱动电极连接。
可选地,背光模组还包括至少一层光线调整层,所述光线调整层用于调整所述发光单元提供的光线出射方向。
可选地,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至少一层第一光线调整层,所述第一光线调整层设置于所述导电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光线调整层至少部分覆盖所述导电层,且暴露所述发光单元。
可选地,所述基板为透明基板,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至少一层第二光线调整层,所述第二光线调整层设置于所述基板的至少一侧,所述第二光线调整层在所述基板上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与所述发光单元在所述基板上的垂直投影交叠。
可选地,所述第一光线调整层包括至少两层时,至少两层所述第一光线调整层的材料不同。
可选地,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多个分区,每个所述分区包括至少一个所述发光单元;多个所述分区阵列排布;
所述导电层包括多个所述驱动电极和多个所述公共电极,每个所述分区对应一对所述驱动电极和所述公共电极;
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所述分区对应的至少部分驱动电极横截面积和至少部分公共电极横截面积增加;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分区远离驱动单元的方向。
可选地,沿所述第一方向,每个所述驱动电极至少划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每个所述公共电极至少划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分别与所述驱动单元连接;
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部分的横截面积相等,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所述分区对应的第二部分的横截面积增加;至少两个所述第三部分的横截面积相等,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所述分区对应的第四部分的横截面积增加。
可选地,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多个分区,每个所述分区包括至少一个所述发光单元;多个所述分区阵列排布;
所述导电层包括多个所述驱动电极和多个所述公共电极,每个所述分区对应一对所述驱动电极和所述公共电极;
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所述分区对应的驱动电极和公共电极的弯曲程度减小;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分区远离驱动单元的方向。
可选地,所述公共电极和所述驱动电极中的至少一个,在所述基板上的垂直投影与所述发光单元在所述基板上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第一方面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基板上设置导电层包括公共电极和驱动电极,使得公共电极和驱动电极设置于同一导电层上,可以减少背光模组的制作工艺,降低了背光模组的设计周期及生产周期,同时减少了光罩需求,降低了背光模组的制作成本。同时可以减少背光模组的面内电容耦合风险,降低了背光模组的面内ESD风险。同时发光单元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通过表面处理层分别与公共电极和驱动电极连接,可以提高第一电极与公共电极,以及第二电极与驱动电极的导通接触能力,提高了第一电极与公共电极,以及第二电极与驱动电极的连接性,从而可以提高背光模组的可靠性,同时降低了第一电极与公共电极,以及第二电极与驱动电极连接时的阻抗,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发光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平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公共电极与多个发光单元共极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个发光单元与导电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多个发光单元与导电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多个发光单元与导电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多个发光单元与导电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多个发光单元与导电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背光模组包括:
基板110;
导电层120,设置于基板110上,导电层120包括公共电极121和驱动电极122;
发光单元130,设置于导电层120远离基板110的一侧,发光单元130包括表面处理层131、第一电极D1和第二电极D2,表面处理层131设置于第一电极D1和第二电极D2的连接面S1,表面处理层131用于增加连接面S1的导通接触能力,第一电极D1通过表面处理层131与公共电极121连接,第二电极D2通过表面处理层131与驱动电极122连接。
具体地,基板110用于承载导电层120。示例性的,基板110可以为透明基板,也可以为非透明基板。例如,透明基板可以为玻璃基板,非透明基板可以为印制电路板(PrintedCircuit Board,PCB)基板。导电层120设置于基板110上,通过对导电层120进行图案化,可以在导电层120上形成公共电极121和驱动电极122。示例性的,导电层120的材料可以为金属、合金或其他具有导通特性的材料或溶液。导电层120上的公共电极121和驱动电极122的数量可以根据发光单元130的数量设置,用于为发光单元130提供驱动信号。通过将公共电极121和驱动电极122设置于同一导电层120上,可以减少背光模组的制作工艺,降低了背光模组的设计周期以生产周期,同时减少了光罩需求,降低了背光模组的制作成本。同时可以减少背光模组的面内电容耦合风险,降低了背光模组的面内ESD风险。
发光单元130可以为LED芯片,每个发光单元13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LED芯片。当发光单元130包括多个LED芯片时,多个LED芯片串联。发光单元130为LED芯片时,发光单元130可以封装到基板110上。每个发光单元130可以包括第一电极D1和第二电极D2,示例性的,第一电极D1为正极,第二电极D2负极;或者,第一电极D1为负极,第二电极D2正极。通过对第一电极D1和第二电极D2提供驱动信号,可以使发光单元130根据驱动信号发光。
表面处理层131具有很好的电性连接性,通过在第一电极D1和第二电极D2的连接面S1上设置表面处理层131,可以在第一电极D1与公共电极121连接,第二电极D2与驱动电极122连接时,提高第一电极D1与公共电极121,以及第二电极D2与驱动电极122的导通接触能力,提高了第一电极D1与公共电极121,以及第二电极D2与驱动电极122的连接性,从而可以提高背光模组的可靠性,同时降低了第一电极D1与公共电极121,以及第二电极D2与驱动电极122连接时的阻抗,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发光效率。示例性的,表面处理层131的材料可以为银、铂、镍、钯、金、SiNx、Al2O3等的一种或者多种,表面处理层131可以设置为单层或者叠层,当然表面处理层131还可以为其他金属、合金和合金溶液等具有导通特性的材料或溶液,对此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制。
背光模组还包括驱动单元140,驱动单元140可以为驱动芯片,通过设置驱动单元140与公共电极121和驱动电极122连接,使驱动单元140通过公共电极121和驱动电极122分别为第一电极D1和第二电极D2提供驱动信号,从而驱动发光单元130发光。
需要说明的是,公共电极121可以与多个发光单元130的第一电极D1连接,以实现多个发光单元130的共极连接。示例性的,当第一电极D1为阴极时,多个发光单元130可以实现共阴极连接,当第一电极D1为阳极时,多个发光单元130可以实现共阳极连接。示例性的,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公共电极与多个发光单元共极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背光模组上示例性的示出了包括四列发光单元130,每列发光单元130对应一个公共电极121,每列发光单元130的第一电极D1均与对应的该公共电极121连接,实现每列发光单元130共极连接。同时每个发光单元130的第二电极D2与不同的驱动电极122连接,从而可以实现驱动单元可以分别驱动每个发光单元130的发光状态,实现背光模组的独立控制和区域调光。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基板上设置导电层包括公共电极和驱动电极,使得公共电极和驱动电极设置于同一导电层上,可以减少背光模组的制作工艺,降低了背光模组的设计周期及生产周期,同时减少了光罩需求,降低了背光模组的制作成本。同时可以减少背光模组的面内电容耦合风险,降低了背光模组的面内ESD风险。同时发光单元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通过表面处理层分别与公共电极和驱动电极连接,可以提高第一电极与公共电极,以及第二电极与驱动电极的导通接触能力,提高了第一电极与公共电极,以及第二电极与驱动电极的连接性,从而可以提高背光模组的可靠性,同时降低了第一电极与公共电极,以及第二电极与驱动电极连接时的阻抗,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发光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背光模组还包括至少一层光线调整层,光线调整层用于调整发光单元提供的光线出射方向。
具体的,光线调整层可以为光线反射层或散射折射层,通过光线调整层对发光单元提供的光线进行反射折射,从而使得发光单元提供的光线更多的从背光模组的出光面射出,提高背光模组的发光效率。示例性的,光线调整层的材料可以为白油或金属。
示例性的,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背光模组包括至少一层第一光线调整层151,第一光线调整层151设置于导电层120远离基板110的一侧,第一光线调整层151至少部分覆盖导电层120,且暴露发光单元130。
具体的,图5中示例性的示出了背光模组包括一层第一光线调整层151,且第一光线调整层151完全覆盖导电层120,同时暴露发光单元130,使得发光单元130提供的光线射入第一光线调整层151时,第一光线调整层151对入射的光线进行反射或折射,然后由背光模组的出光面射出,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发光效率。其中,背光模组的出光面为发光单元130远离基板110一侧的表面。示例性的,第一光线调整层151的材料可以为白油、金属或其他白色或亮色的高反射率材料。当第一光线调整层151的材料为金属时,第一光线调整层151还可以包括氮化硅/氧化硅层,使得第一光线调整层151为金属和氮化硅/氧化硅的多层重叠层。另外,第一光线调整层151可以采用涂覆或等离子体增强化学的气相沉积(Plasma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PECVD)方法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光线调整层151还可以部分覆盖导电层120,在第一光线调整层151对入射的光线进行反射或折射,以实现提高背光模组的发光效率的基础上,可以减少第一光线调整层151的用量,从而可以优化背光模组的制作成本。示例性的,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在形成第一光线调整层151时,可以对第一光线调整层151进行图案化,使得第一光线调整层151围绕发光单元130设置,可以尽可能的对发光单元130提供的光线进行反射或折射,以提高背光模组的发光效率,同时可以在发光单元130之间的区域减少第一光线调整层151的设置,从而可以优化背光模组的制作成本。
在其他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还可以包括至少两层第一光线调整层,通过设置至少两层第一光线调整层,可以增加发光单元130周围的光线调整层的高度,从而可以减少发光单元130提供的光线向四周分散射出的光量,进一步的增加发光单元130提供的光线沿基板110垂直方向出射的光量,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发光效率。示例性的,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背光模组包括两层层叠设置的第一光线调整层151,两层第一光线调整层151的厚度大于发光单元130的厚度,从而可以减少发光单元130提供的光线向四周分散射出,增加了发光单元130提供的光线垂直射出的光量,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发光效率。
继续参考图7,第一光线调整层151包括至少两层时,至少两层第一光线调整层151的材料不同。
具体的,当第一光线调整层151设置于发光单元130的周围时,第一光线调整层151的材料可以为白油或其他白色或亮色材料。此时第一光线调整层151的厚度比较薄。通过设置另外一层第一光线调整层151,可以增加光线调整层的整体厚度,从而提高背光模组的发光效率。在设置另外一层第一光线调整层151时,另外一层的第一光线调整层151的材料可以为银或氧化硅/氮化硅/铝/钼等多层重叠层结构,从而可以根据至少两层第一光线调整层151的整体厚度设置另外一层的第一光线调整层151。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基板110为透明基板,背光模组包括至少一层第二光线调整层152,第二光线调整层52设置于基板110的至少一侧,第二光线调整层152在基板110上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与发光单元130在基板110上的垂直投影交叠。
具体的,当基板110为透明基板时,基板110具有比较高的透光率,此时在基板110的至少一侧设置第二光线调整层152,使发光单元130提供的光线在射向基板110后由第二光线调整层152进行反射折射,从而调整发光单元130提供的光线由背光模组的出光面射出,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发光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图8中示例性的示出了背光模组包括一层第二光线调整层152,且第二光线调整层152设置于基板110靠近导电层120的一侧,此时第二光线调整层152可以调整射向基板110的光线方向,使其由背光模组的出光面射出,从而提高背光模组的发光效率。示例性的,第二光线调整层152的材料可以为银或氧化硅/氮化硅等多层重叠层结构。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光线调整层152还可以设置于基板110远离导电层120的一侧。示例性的,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第二光线调整层152设置于基板110远离导电层120的一侧,此时第二光线调整层152可以调整射出基板110的光线方向,使其由背光模组的出光面射出,从而提高背光模组的发光效率。示例性的,第二光线调整层152的材料为白油或其他白色或亮色材料。
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还可以包括至少两层第二光线调整层152,且至少两层第二光线调整层152分别设置于基板110的两侧。示例性的,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背光模组包括两层第二光线调整层152,两层第二光线调整层152分别设置于基板110的两侧,此时设置于基板110靠近导电层120一侧的第二光线调整层152可以对射入基板110的光线进行调整,设置于基板110远离导电层120一侧的第二光线调整层152可以对射出基板110的光线进行调整,进一步的保证光线由背光模组的出光面射出,提高背光模组的发光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8至图10中,第二光线调整层152在基板110上的垂直投影覆盖基板110,使得第二光线调整层152在基板110上的垂直投影覆盖发光单元130在基板110上的垂直投影,从而可以将射向基板110的光线尽可能多的调整至由背光模组的出光面射出,提高背光模组的发光效率。
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第二光线调整层152在基板110上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与发光单元130在基板110上的垂直投影交叠。示例性的,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可以对第二光线调整层152进行图案化,使得第二光线调整层152在基板110上的垂直投影与发光单元130在基板110上的垂直投影重合,不仅可以将发光单元130提供的光线尽可能多的调整为由背光模组的出光面射出,提高背光模组的发光效率,同时可以减少第二光线调整层152的设置,有利于优化背光模组的制作成本。
在其他实施例中,背光模组可以同时包括至少一层第一光线调整层和至少一层第二光线调整层,以进一步的提高背光模组的发光效率。示例性的,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背光模组可以同时包括一层第一光线调整层151和一层第二光线调整层152,第一光线调整层151设置于导电层120远离基板110的一侧,且暴露发光单元130。第二光线调整层152设置于基板110靠近导电层120的一侧。第一光线调整层151可以对发光单元130提供的光线进行方向调整,增加背光模组出光面的光量,第二光线调整层152可以对射向基板110的光线进行方向调整,使其由背光模组的出光面射出。通过同时设置第一光线调整层151和第二光线调整层152,可以同时增加背光模组出光面的光量,提高背光模组的发光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当背光模组同时包括第一光线调整层151和第二光线调整层152时,第一光线调整层151可以为至少两层,和/或,第二光线调整层152为至少两层,此处不作限定。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个发光单元与导电层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背光模组包括多个分区R,每个分区R包括至少一个发光单元130;多个分区R阵列排布;导电层120包括多个驱动电极122和多个公共电极121,每个分区R对应一对驱动电极122和公共电极121;沿第一方向X排列的多个分区R对应的至少部分驱动电极122横截面积和至少部分公共电极121横截面积增加;其中,第一方向X为分区R远离驱动单元的方向。
具体的,图13中示例性的示出了一个分区R包括一个发光单元130。当多个分区R阵列排布时,多个发光单元130阵列排布。每个分区R对应一对驱动电极122和公共电极121,可以实现每个分区R内的发光单元130的单独控制,实现单一分区电压可调。当每个分区R内的发光单元130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通过分区R对应的公共电极121和驱动电极122与驱动单元连接时,远离驱动单元的分区R内的发光单元130对应的公共电极121和驱动电极122的延伸长度,大于靠近驱动单元的分区R内的发光单元130对应的公共电极121和驱动电极122的延伸长度。此时可以设置远离驱动单元的分区R内的发光单元130对应的公共电极121的至少部分横截面积,大于靠近驱动单元的分区R内的发光单元130对应的公共电极121的至少部分横截面积,使得远离驱动单元的分区R内的发光单元130对应的公共电极121的等效阻抗,与靠近驱动单元的分区R内的发光单元130对应的公共电极121的等效阻抗接近,实现阻抗补偿,从而可以减小不同的公共电极121对驱动单元提供的驱动信号的影响差异,进而可以优化背光模组的光学特性以及功耗,提高背光模组的发光效果。同时,设置远离驱动单元的分区R内的发光单元130对应的驱动电极122的至少部分横截面积,大于靠近驱动单元的分区R内的发光单元130对应的驱动电极122的至少部分横截面积,使得远离驱动单元的分区R内的发光单元130对应的驱动电极122的等效阻抗,与靠近驱动单元的分区R内的发光单元130对应的驱动电极122的等效阻抗接近,实现阻抗补偿,从而可以减小不同的驱动电极122对驱动单元提供的驱动信号的影响差异,进而可以优化背光模组的光学特性以及功耗,提高背光模组的发光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当驱动单元设置于分区R排列的列方向的一侧时,第一方向X为分区R排列的列方向,且向分区R远离驱动单元的方向延伸。当驱动单元设置于分区R排列的行方向的一侧时,第一方向X为分区R排列的行方向,且向分区R远离驱动单元的方向延伸。图13中示例性的示出了沿第一方向X,多个分区R对应的公共电极121的线宽逐渐增大,使得公共电极121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多个分区R对应的驱动电极122的线宽逐渐增大,使得驱动电极122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另外,当一个分区R包括多个发光单元130时,多个发光单元130可以串联后与对应的驱动电极122和公共电极121连接。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多个发光单元与导电层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沿第一方向X,每个驱动电极122至少划分为第一部分122A和第二部分122B,每个公共电极121至少划分第三部分121A和第四部分121B;第一部分122A和第三部分121A分别与驱动单元连接;至少两个第一部分122A的横截面积相等,沿第一方向X排列的多个分区R对应的第二部分122B的横截面积增加;至少两个第三部分121A的横截面积相等,沿第一方向X排列的多个分区R对应的第四部分121B的横截面积增加。
具体的,当背光模组包括多个分区R时,每个分区R分别通过一对公共电极121和驱动电极122连接至驱动单元。示例性的,每个第一部分122A和第三部分121A与驱动单元连接,实现驱动单元驱动每个分区R内的发光单元130。基板110的面积有限,当驱动单元与多个第一部分122A和多个第三部分121A连接时,可以使得第一部分122A和第三部分121A的线宽不变,以增加设置第一部分122A和第三部分121A的数量,同时沿第一方向X,逐渐增加第二部分122B和第四部分121B的横截面积,使得远离驱动单元的分区R内的发光单元130对应的公共电极121的等效阻抗,与靠近驱动单元的分区R内的发光单元130对应的公共电极121的等效阻抗接近。同时远离驱动单元的分区R内的发光单元130对应的驱动电极122的等效阻抗,与靠近驱动单元的分区R内的发光单元130对应的驱动电极122的等效阻抗接近,实现阻抗补偿。在满足布线需求的基础上减小不同的驱动电极122对驱动单元提供的驱动信号的影响差异,进而可以优化背光模组的光学特性以及功耗,提高背光模组的发光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图14中示例性的示出了每个驱动电极122包括一个第一部分122A,同时包括多个第二部分122B。通过设置多个第二部分122B的线宽,调节多个第二部分122B的横截面积,从而可以调节驱动电极122的等效阻抗。同理,每个公共电极121包括一个第三部分121A,同时包括多个第四部分121B。通过设置多个第四部分121B的线宽,调节多个第四部分121B的横截面积,从而可以调节公共电极121的等效阻抗。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多个发光单元与导电层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5所示,背光模组包括多个分区R,每个分区R包括至少一个发光单元130;多个分区R阵列排布;导电层120包括多个驱动电极122和多个公共电极121,每个分区R对应一对驱动电极122和公共电极121;沿第一方向X排列的多个分区R对应的驱动电极122和公共电极121的弯曲程度减小;其中,第一方向X为分区R远离驱动单元的方向。
具体的,驱动电极122的长度越长,等效阻抗越大;同理,公共电极121的长度越长,等效阻抗越大。沿第一方向X,设置远离驱动单元的分区R内的发光单元130对应的公共电极121的弯曲程度小于靠近驱动单元的分区R内的发光单元130对应的公共电极121的弯曲程度,从而可以在第一方向X的相同距离内,远离驱动单元的分区R内的发光单元130对应的公共电极121的延伸长度小于靠近驱动单元的分区R内的发光单元130对应的公共电极121的延伸长度,从而可以减小远离驱动单元的分区R内的发光单元130对应的公共电极121与靠近驱动单元的分区R内的发光单元130对应的公共电极121的延伸长度差异,实现阻抗补偿,从而可以减小不同的公共电极121对驱动单元提供的驱动信号的影响差异,进而可以优化背光模组的光学特性以及功耗,提高背光模组的发光效果。
在上述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公共电极和驱动电极中的至少一个,在基板上的垂直投影与发光单元在基板上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具体的,当背光模组包括多个发光单元时,公共电极和驱动电极的数量比较多,占用面积比较大。通过设置公共电极和驱动电极中的至少一个与发光单元在基板上的相对位置,使公共电极和驱动电极中的至少一个,在基板上的垂直投影与发光单元在基板上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可以在发光单元占用基板面积的基础上,减少公共电极和驱动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的占用面积,从而可以在基板面积受限的基础上有效的减少了公共电极和驱动电极的占用比例,在基板面积不变的基础上可以增加分区的数量,从而可以增加背光模组的发光效率。
示例性的,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多个发光单元与导电层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6所示,背光模组包括多个发光单元130,多个发光单元130的第一电极D1与同一公共电极121连接,实现多个发光单元130的共极连接。每个发光单元130的第二电极D2通过一驱动电极122与驱动单元连接。如图16所示,公共电极121可以沿发光单元130排列的方向延伸,且公共电极121在基板110上的垂直投影覆盖第一电极D1在基板110上的垂直投影,从而可以使发光单元130至少部分覆盖公共电极121,减少公共电极121单独占用基板110的面积,从而可以在基板110的面积有限的基础上有效的减少了公共电极121的占用比例,在基板110面积不变的基础上可以增加分区的数量,从而可以增加背光模组的发光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图16中仅是示例性的示出了一种公共电极121的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公共电极121还可以包括不同延伸方向的结构,以满足公共电极121的分布需求。示例性的,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多个发光单元与导电层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7所示,公共电极121可以包括沿发光单元130排列方向延伸的部分,以及垂直于发光单元130排列方向延伸的部分,通过设置发光单元130在基板110上的垂直投影同时覆盖公共电极121的不同部分在基板110上的垂直投影,可以尽可能多的减少公共电极121单独占用基板110的面积,从而可以在基板110的面积有限的基础上有效的减少了公共电极121的占用比例,在基板110面积不变的基础上可以增加分区的数量,从而可以增加背光模组的发光效率。
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驱动电极122在基板110上的垂直投影与发光单元130在基板110上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以减少驱动电极122单独占用基板110的面积,从而可以在基板110的面积有限的基础上有效的减少了驱动电极122的占用比例,在基板110面积不变的基础上可以增加分区的数量,从而可以增加背光模组的发光效率。
当发光单元130的面积比较大时,可以同时设置公共电极121在基板110上的垂直投影,以及驱动电极122在基板110上的垂直投影均与发光单元130在基板110上的垂直投影交叠,可以进一步的减少公共电极121和驱动电极122单独占用基板110的面积,从而可以在基板110的面积有限的基础上有效的减少了公共电极121和驱动电极122的占用比例,在基板110面积不变的基础上可以增加分区的数量,从而可以增加背光模组的发光效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8所示,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200和本实用新型任意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100,显示面板200设置于背光模组100上。
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内设置有本实用新型任意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100,使得显示装置具有背光模组100相同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
导电层,设置于所述基板上,所述导电层包括公共电极和驱动电极;
发光单元,设置于所述导电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发光单元包括表面处理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表面处理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连接面,所述表面处理层用于增加所述连接面的导通接触能力,所述第一电极通过所述表面处理层与所述公共电极连接,所述第二电极通过所述表面处理层与所述驱动电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层光线调整层,所述光线调整层用于调整所述发光单元提供的光线出射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至少一层第一光线调整层,所述第一光线调整层设置于所述导电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光线调整层至少部分覆盖所述导电层,且暴露所述发光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为透明基板,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至少一层第二光线调整层,所述第二光线调整层设置于所述基板的至少一侧,所述第二光线调整层在所述基板上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与所述发光单元在所述基板上的垂直投影交叠。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线调整层包括至少两层时,至少两层所述第一光线调整层的材料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多个分区,每个所述分区包括至少一个所述发光单元;多个所述分区阵列排布;
所述导电层包括多个所述驱动电极和多个所述公共电极,每个所述分区对应一对所述驱动电极和所述公共电极;
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所述分区对应的至少部分驱动电极横截面积和至少部分公共电极横截面积增加;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分区远离驱动单元的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每个所述驱动电极至少划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每个所述公共电极至少划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分别与所述驱动单元连接;
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部分的横截面积相等,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所述分区对应的第二部分的横截面积增加;至少两个所述第三部分的横截面积相等,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所述分区对应的第四部分的横截面积增加。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多个分区,每个所述分区包括至少一个所述发光单元;多个所述分区阵列排布;
所述导电层包括多个所述驱动电极和多个所述公共电极,每个所述分区对应一对所述驱动电极和所述公共电极;
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所述分区对应的驱动电极和公共电极的弯曲程度减小;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分区远离驱动单元的方向。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公共电极和所述驱动电极中的至少一个,在所述基板上的垂直投影与所述发光单元在所述基板上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和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上。
CN202221160251.2U 2022-05-13 2022-05-13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2175621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60251.2U CN217562192U (zh) 2022-05-13 2022-05-13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60251.2U CN217562192U (zh) 2022-05-13 2022-05-13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62192U true CN217562192U (zh) 2022-10-11

Family

ID=834738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160251.2U Active CN217562192U (zh) 2022-05-13 2022-05-13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6219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69933B (zh) 具有多单元阵列的半导体发光器件、发光模块和照明设备
CN100546036C (zh) 透射反射型液晶显示板及其制造方法
JP7398993B2 (ja) 電極基板及び発光装置
CN113287059B (zh) 背板以及玻璃基线路板
CN110632795B (zh) 背光源及其背板、制作方法
CN110045874B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13471181A (zh) 一种发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模组和背光模组
CN111162157A (zh) 一种led显示模组
CN217562192U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3646910A (zh) 光电组件、光电装置和方法
US20230038765A1 (en) Circuit board for light-emitting diode assembly, backlight unit including the sam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11681182B2 (en) Circuit board for light-emitting diode assembly, backlight unit including the sam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14743463A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US20200302858A1 (en) Conductive substrate of a display device
TWM615450U (zh) 發光顯示裝置
CN112242413B (zh) 灯板及显示装置
US11835816B2 (en) Circuit board for light-emitting diode assembly, backlight unit including the sam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WO2024092594A1 (zh) 显示基板及透明显示装置
CN116435296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US20230216012A1 (en) Back-Light Unit Having Light-Emitting Chips and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11187397B2 (en) LED lighting apparatuses for backlight unit of a display
WO2022205343A1 (zh) 发光基板及显示装置
US20230246152A1 (en) Light-emitting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backlight module
US20220173293A1 (en)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7673234A (zh) 一种布线基板、发光基板、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