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33939A - 鞍乘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33939A
CN116133939A CN202180062023.3A CN202180062023A CN116133939A CN 116133939 A CN116133939 A CN 116133939A CN 202180062023 A CN202180062023 A CN 202180062023A CN 116133939 A CN116133939 A CN 1161339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ration input
indicator
input portion
cancel
swi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6202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前川恒治
渡辺政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1339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3393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14Handlebar constructions, or arrangements of controls thereon, specially adapted thereto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6/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on cycles;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
    • B62J6/05Direction indicators
    • B62J6/055Electrical means, e.g. lamps
    • B62J6/056Electrical means, e.g. lamps characterised by control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6/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on cycles;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
    • B62J6/16Arrangement of switch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3/00Rider-operated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control operations, e.g. levers, grips
    • B62K23/02Rider-operated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control operations, e.g. levers, grips hand actuat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Abstract

在安装于把手杆上的开关盒包括操作输入部的鞍乘型车辆中,提供了一种操作输入部的构造,其能够在针对具有不同手指长度的驾驶员时抑制便利性的变化。鞍乘型车辆(1)包括:左握把(51b);及开关盒(7),其在较左握把(51b)更靠近车辆中央的位置处固定于左把手杆(51a)且包括多个操作输入部。多个操作输入部包括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由按钮型开关构成,且当自后方观察开关盒(7)时,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沿与左握把(51b)的轴线交叉的方向布置于当驾驶员握持左握把(51b)时握持左握把(51b)的手的大拇指的可动范围(X)内。

Description

鞍乘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教导涉及一种将包括多个操作输入部的开关盒设置于把手杆上的鞍乘型车辆。
背景技术
在已知的鞍乘型车辆中,包括多个操作输入部的开关盒设置于把手杆上。在该鞍乘型车辆中,多个操作输入部包括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及取消操作输入部。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把手开关装置,该把手开关装置包括:开关盒,其在握持用握把附近固定于把手杆;及操作开关,其形成于该开关盒中,并且能够操作安装于搭乘单元上的各种电部件。
操作开关由触控传感器构成,该触控传感器检测操作者对接触部的触碰并且产生特定的电信号。该触控传感器能够检测操作者的手指相对于接触部沿特定方向的滑动,并能够根据该滑动方向来对电部件进行操作。开关盒在触控传感器的接触部的周围形成有仿照操作者的手指形状的凹部。
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转向信号开关,该转向信号开关利用操作旋钮的向左和向右的滑动操作而使得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接触,从而使二轮车上的所需侧(左侧或右侧)的指示灯点亮。在该转向信号开关中,通过对操作旋钮进行按压操作而使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分离,从而取消指示灯的点亮。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872263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申请特开第2012-9405号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在将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触控传感器应用于操作开关的情况下,如果驾驶员的手指较大,则有可能驾驶员的手指会同时接触到多个开关。另一方面,在扩大多个操作开关的间隔的情况下,如果驾驶员的手指较短,则难以对操作开关进行操作。以这种方式,在由触控传感器构成的操作开关中,难以将多个开关布置于方便的位置。
例如,先前包括左转向操作输入部及右转向操作输入部的指示灯开关的示例是具有上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构造的滑动式开关。
该滑动式指示灯开关并非如由上述触控传感器构成的操作开关那样仅仅由驾驶员的手指接触便进行操作。因此,滑动式指示灯开关对于驾驶员来说驾驶友好并且便于使用。
然而,即便在上述滑动式指示灯开关的情况下,如果驾驶员的手指较短,则当在朝手掌拉入的方向上操作操作旋钮时,手指也不容易触及操作旋钮。另一方面,如果驾驶员的手指较长,则在在远离手掌的方向上操作操作旋钮时,手指被迫在狭窄的空间内动作。以这种方式,在滑动式指示灯开关的情况下,难以使开关的构造能够适应于手指较短及手指较长这两种情况。
另一方面,寻求一种无论手指长度如何均便于驾驶员使用的开关构造。
因此,本教导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其中,设置于把手杆上的开关盒包括操作输入部,该操作输入部即便针对具有不同手指长度的驾驶员,也能削减便利性的变化。
问题的解决方案
本教导的发明人对于设置于把手杆的开关盒包括操作输入部的鞍乘型车辆,研究如下操作输入部的构造,该操作输入部即便针对具有不同手指长度的驾驶员,也能削减便利性的变化。
通过积极的研究,本教导的发明人想到以下构造。
本教导的一实施例的鞍乘型车辆包括:左指示器;右指示器;把手杆;握把,其设置于把手杆并且沿握把的轴线延伸;及开关盒,其在较握把更靠近车辆中央的位置处固定于把手杆,开关盒包括多个操作输入部。多个操作输入部包括: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其构造为使左指示器点亮;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其构造为使右指示器点亮;及取消操作输入部,其构造为使左指示器及右指示器停止点亮。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及取消操作输入部由按钮型开关构成,且自后方观察开关盒时,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及取消操作输入部沿与握把的轴线交叉的方向布置于当驾驶员握持握把时握持握把的手的大拇指的可动范围内。
该构造使得驾驶员能够握持握把以利用大拇指对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及取消操作输入部进行操作。即,驾驶员能够通过握持握把的手的大拇指在可动范围内进行旋转动作,来对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及取消操作输入部进行操作,而无需重新握持握把且无需使手与握把分离。
另外,即使针对具有不同大拇指长度的驾驶员,上述构造也使得驾驶员能够利用大拇指的任一部位(例如,指尖端部或近端部)对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及取消操作输入部进行操作。即,如上所述,即便针对具有不同大拇指长度的驾驶员,操作输入部也布置于握持握把的每个驾驶员的手的大拇指的可动范围内,使得也能利用大拇指的一部分对操作输入部进行操作。
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及取消操作输入部由按钮型开关构成。因此,驾驶员能够容易辨别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及取消操作输入部,并且即便驾驶员误触碰到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或取消操作输入部,也不易发生误操作。
另外,当自后方观察开关盒时,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及取消操作输入部沿与握把的轴线交叉的方向布置于当驾驶员握持握把时握持握把的手的大拇指的可动范围内。如果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及取消操作输入部沿握把的轴线布置,驾驶员在利用握持握把的手的大拇指进行操作的情况下,需要在使手与握把分离的状态下进行操作。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在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及取消操作输入部沿与握把的轴线交叉的方向布置的情况下,即使在驾驶鞍乘型车辆期间,驾驶员也能够在握持握把时通过使大拇指在可动范围内进行旋转动作,来容易地对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及取消操作输入部进行操作,而无需重新握持握把且无需使手与握把分离。
因此,能够提高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及取消操作输入部的便利性。
另一方面,根据本教导的鞍乘型车辆较佳地包括以下构造。取消操作输入部位于大拇指的可动范围内布置的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及取消操作输入部的中央处。
通过该构造,驾驶员能够容易直观地辨别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及取消操作输入部的布置。因此,可提高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及取消操作输入部的便利性。
另一方面,本教导的鞍乘型车辆较佳地包括以下构造。假设将大拇指的可动范围沿围绕大拇指的指根部的旋转方向分割为四个区域,取消操作输入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四个区域中的处于旋转方向的中央处的两个区域内。
通过该构造,驾驶员能够利用大拇指可容易地对取消操作输入部进行操作。因而,能够提高取消操作输入部的便利性。
另一方面,本教导的鞍乘型车辆较佳地包括以下构造。取消操作输入部的形状与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及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的形状不同。
通过该构造,驾驶员能够利用大拇指的触感容易地辨别出取消操作输入部。因而,能够提高取消操作输入部的便利性。
另一方面,本教导的鞍乘型车辆较佳地包括以下构造。使操作输入部各自进行操作的操作输入部的作用点之间的间隔为1/3英寸至1.5英寸。
大拇指较长的驾驶员利用大拇指中较指尖端更靠近指根部的部分按压开关。另一方面,大拇指较短的驾驶员利用大拇指中较指根部更靠近指尖端的部分按压开关。大拇指的长度一般为1英寸至1.5英寸。鞍乘型车辆的把手上的开关一般为1/3英寸(约8.5mm)。
因此,如针对以上构造所述,操作输入部的作用点之间的间隔设为1/3英寸至1.5英寸,使得能够将操作输入部布置于能够利用大拇指操作的范围内而开关不重叠的位置处。
因而,能够提高多个操作输入部的便利性。
另一方面,本教导的鞍乘型车辆较佳地包括以下构造。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及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由一个开关构成。
通过该构造,能够容易地构造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及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并且能够削减开关盒的零件数目。另外,能够通过对一个开关进行操作,来对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及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进行操作。
另一方面,本教导的鞍乘型车辆较佳地包括以下构造。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及取消操作输入部由一个开关构成。
通过该构造,能够容易地构造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及取消操作输入部,并且能够削减开关盒的零件数目。另外,能够通过对一个开关进行操作,来对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及取消操作输入部进行操作。
另一方面,本教导的鞍乘型车辆较佳地包括以下构造。当自后方观察开关盒时,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及取消操作输入部相对于与握把的轴线正交的方向倾斜地布置。
通过该构造,能够以当驾驶员握持握把时跟随大拇指在可动范围内的旋转动作的方式,布置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及取消操作输入部。因此,驾驶员可在驾驶员握持握把时通过使大拇指在可动范围内进行旋转动作,来轻松地对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及取消操作输入部进行操作。
另一方面,本教导的鞍乘型车辆较佳地包括以下构造。当自后方观察开关盒时,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位于较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更靠左的位置。
通过该构造,驾驶员可在驾驶员握持握把时通过使大拇指在可动范围内进行旋转动作,来轻松地对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及取消操作输入部进行操作。另外,由于当自驾驶员观察时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位于较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更靠左的位置,因此驾驶员无需确认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及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之间的位置关系,能够直观地对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及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进行操作。
本文中使用的专业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实施例,并且未意图限制本发明。
如本文中所使用的,用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联而列举的构成物的所有组合。
将进一步理解,用语“包括”、“包括”或“具有”及其变化例当在该说明书中使用时详列了所记载的特征、工序、操作、要素、部件、和/或其等价物的存在,但不排除步骤、操作、要素、部件、和/或其组合的存在或附加。
将进一步理解,用语“安装”、“连接”、“结合”和/或其等价物以广义含义使用,并且包括直接及间接安装、连接及结合。进一步地,“连接”及“结合”并不限于物理或机械连接或结合,并且可包括直接或间接地电性连接或结合。
除非另作其他定义,则本文中使用的所有用语(包括技术用语及科学用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一般理解的意思相同的意思。
将进一步理解,用语(诸如一般使用的辞典中定义的那些)应解释为具有与关联技术及本公开的上下文中的意思一致的意思,并且除非本文中另有明确定义,则不应按理想中的意思或过度按形式上的意思来解释。
在描述本发明时,将理解公开了若干技术及工序。这些技术及工序的各者具有各自的益处并且各者可与公开的其他技术的一者以上或有时所有者合并使用。
因而,为明确起见,本说明书将避免多余地重复各个步骤的每个可能的组合。然而,对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应作出如下理解及解读,即,这些组合全部处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本文中,将对根据本教导的鞍乘型车辆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以下描述中,阐述多个具体细节以提供本发明的完整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明白,即便没有这些具体细节,也可实施本发明。
本公开当认为本发明的例示,并且未意图将本发明限制在由以下附图或描述所示的特定实施例中。
[鞍乘型车辆]
本文中的鞍乘型车辆是指驾驶员以跨过座部的状态落座于座部上的车辆。因此,鞍乘型车辆不仅包括二轮车,只要驾驶员以跨过座部的状态落座于该座部上,也包括诸如三轮车及四轮车等的其他车辆。鞍乘型车辆也包括速可达型的车辆。
[按钮型开关]
本文中的按钮型开关是指通过按压开关而输出信号和停止信号输出的开关结构。具体而言,按钮型开关通过按压开关而关闭处于电性打开状态的电路,并且打开处于电性关闭状态的电路。
[大拇指的可动范围]
本文中的大拇指的可动范围是指在驾驶员握持握把的状态下大拇指可在开关盒上移动的范围。大拇指的可动范围是大拇指能够围绕大拇指的指根部旋转的范围。
[大拇指的指根部]
本文中的大拇指的指根部是指如下位置,当大拇指进行朝向或远离食指运动的旋转动作时,该位置用作大拇指的旋转中心。
[作用点]
本文中的作用点是指如下触点:在该触点处,当驾驶员对操作输入部进行输入操作时,操作输入部对装置输出信号。作用点例如是指电性触点。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在本教导的一实施例中,可在设置于把手杆的开关盒包括操作输入部的鞍乘型车辆中提供操作输入部的如下构造,该操作输入部即便针对具有不同手指长度的驾驶员,也能够削减便利性的变化。
附图说明
[图1]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鞍乘型车辆的整体构造的概略的左侧视图。
[图2]图2是示意性示出开关盒上的多个操作输入部的布置的后视图;
图2(a)是示出倾斜布置多个操作输入部的情况,图2(b)是示出在上下方向直线状布置多个操作输入部的情况,并且图2(c)是示出在与图2(a)不同的方向倾斜布置多个操作输入部的情况。
[图3]图3是示意性示出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变化例的鞍乘型车辆中开关盒上的多个操作输入部的布置的后视图;图3(a)是示出倾斜布置多个操作输入部的情况,图3(b)是示出在上下方向直线状布置多个操作输入部的情况,并且图3(c)是示出在与(a)不同的方向倾斜布置多个操作输入部的情况。
[图4]图4是示意性示出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鞍乘型车辆中开关盒上的多个操作输入部的布置的后视图。
[图5]图5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鞍乘型车辆中包括多个操作输入部的波动开关的概略构造的左侧视图。
[图6]图6是在根据第四实施例的鞍乘型车辆中包括多个操作输入部的波动开关的放大后视图。
[图7]图7是示意性示出在根据其他实施例的鞍乘型车辆中开关盒中的多个操作输入部的布置的后视图。
[图8]图8是示意性示出在根据其他实施例的鞍乘型车辆中开关盒中的多个操作输入部的布置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各实施例进行描述。在附图中,相同或相应的部分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并且不重复其描述。附图中的部件的尺寸并非严格地表示部件的实际尺寸及部件的实际尺寸比率。
在以下描述中,附图中的箭头F表示鞍乘型车辆1的前方向。附图中的箭头RR表示鞍乘型车辆1的后方向。附图中的箭头U表示鞍乘型车辆1的上方向。附图中的箭头D表示鞍乘型车辆1的下方向。附图中的箭头R表示鞍乘型车辆1的右方向。附图中的箭头L表示鞍乘型车辆1的左方向。当自鞍乘型车辆1的驾驶员观察时,鞍乘型车辆1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分别是指以鞍乘型车辆1为基准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
第一实施例
<整体构造>
图1包括示意性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鞍乘型车辆1的整体构造的概略的左侧视图、及示意性示出开关盒7中的多个操作输入部的布置的后视图。鞍乘型车辆1包括车体2、前轮3、后轮4、把手5、方向指示器6、及开关盒7。
车体2包括未图示的框架。车体2的框架设置有引擎单元8,该引擎单元8用以对作为驱动轮的后轮4供给旋转驱动力。引擎单元8包括作为驱动源的引擎及变速装置,该变速装置对自引擎输出的驱动力进行变速。将不详细描述引擎及变速装置。
把手5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杆状的把手。即,把手5是杆式把手。把手5包括:左杆式把手51,其在左右方向上位于车体2的中央的左方;及未图示的右杆式把手,其在左右方向上位于车体2的中央的右方。即,在该实施例中,把手5是分为左右杆式把手的分隔式把手。把手5不必为分隔式把手,并且可以为左、右杆式把手成一体的杆状把手。
左杆式把手51包括左把手杆51a(把手杆)及驾驶员用左手9握持的左握把51b(握把)。左杆式把手51包括左手柄10。左把手杆51a沿左右方向延伸。左握把51b设置于左把手杆51a上,且沿轴线M延伸。左握把51b的一部分位于左把手杆51a的左端部。
虽然未特别示出,但是左把手杆51a的右端部连接于车体2中使前轮3转向的转向轴。因而,左把手杆51a自转向轴向左延伸。左把手杆51a的右端部是左把手杆51a的近端部。
方向指示器6位于鞍乘型车辆1的前部及后部。方向指示器6包括:左指示器6a,其在左右方向上位于车体2的中央的左方;及未图示的右指示器,其在左右方向上位于车体2的中央的右方。左指示器6a位于鞍乘型车辆1的前部及后部。右指示器和左指示器6a在鞍乘型车辆1的前部及后部,相对于车体2而言在左右方向上对称。方向指示器6具有与左指示器6a及右指示器单独或同时点亮的典型的方向指示器的构造相同的构造。因此,将不详细描述方向指示器6。
<开关盒>
开关盒7设置在左杆式把手51上。开关盒7以较左握把51b更靠近车辆中央的方式固定于左把手杆51a中。开关盒7在左把手杆51a中位于左握把51b的右方。即,开关盒7在左把手杆51a中位于左握把51b与左把手杆51a的近端部之间。
开关盒7包括多个操作输入部。多个操作输入部包括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使位于鞍乘型车辆1的前、后方的左指示器6a点亮。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使位于鞍乘型车辆1的前、后方的右指示器点亮。取消操作输入部13使位于鞍乘型车辆1的前、后方的左指示器6a及右指示器停止点亮。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由按钮型开关构成。
开关盒7上的多个操作输入部在开关盒7中布置于如下位置处,在该位置处,握持左杆式把手51的驾驶员能够对操作输入部进行操作。
如图1所示,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位于开关盒7的后部。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布置于当驾驶员用左手9握持左杆式把手51的左握把51b时左手9的大拇指的可动范围X内。在第一实施例中,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位于开关盒7中,使得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的至少一部分、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的至少一部分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的至少一部分布置于当驾驶员用左手9握持左握把51b时左手9的大拇指的可动范围X内。
驾驶员用左手9握持左握把51b的状态意味着驾驶员在驾驶期间用左手9自上方握持左握把51b的状态。左手9的大拇指的可动范围X意味着当驾驶员用左手9握持左握把51b时,左手9的伸展开的大拇指围绕大拇指的指根部向上和向下旋转的范围。如图1所示,可动范围X是当自后方观察时由围绕左手9的大拇指的指根部的圆的两条半径与这些半径之间的圆弧所界定的扇形状,并且例如具有约70度的中心角。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布置于左手9的大拇指的可动范围X内,意味着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沿左手9的大拇指的可动方向布置于可动范围X内的状态。
例如,能够用左手9的大拇指对开关盒7的操作输入部进行操作的范围是当驾驶员用左手9握持左握把51b时自左手9的大拇指的指根部向右例如45mm至65mm的范围。
在第一实施例中,当自后方观察开关盒7时,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沿与左握把51b的轴线M交叉的方向布置于当驾驶员用左手9握持左握把51b时左手9的大拇指的可动范围X内。因此,当驾驶员用左手9握持左握把51b时,驾驶员可通过使大拇指在可动范围X内进行旋转动作,来毫不费力地对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进行操作。
当自后方观察开关盒7时,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可沿上下方向布置于当驾驶员用左手9握持左握把51b时左手9的大拇指的可动范围X内。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可在开关盒7的外周面上周向地布置于当驾驶员用左手9握持左握把51b时左手9的大拇指的可动范围X内。
在第一实施例中,鞍乘型车辆1包括:左指示器6a;右指示器;左把手杆51a;左握把51b,其固定于左把手杆51a上;及开关盒7,其在较左握把51b更靠近车辆中央的位置处固定于左把手杆51a,且包括多个操作输入部。多个操作输入部包括: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其使左指示器6a点亮;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其使右指示器点亮;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其使左指示器6a及右指示器停止点亮。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由按钮型开关构成,且当自后方观察开关盒7时,沿与左握把51b的轴线M交叉的方向布置于当驾驶员握持左握把51b时握持左握把51b的手的大拇指的可动范围X内。
该构造使得握持左握把51b的驾驶员能够用大拇指对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进行操作。即,驾驶员通过使握持左握把51b的手的大拇指在可动范围X内进行旋转动作,可对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进行操作,而无需重新握持左握把51b。
另外,即便针对具有不同大拇指长度的驾驶员,上述构造也能够使得驾驶员用大拇指中的任一部位(例如,远端部或近端部)对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进行操作。即,如上所述,如上所述,操作输入部布置在当驾驶员用左手9握持左握把51b时握持左握把51b的左手9的大拇指的可动范围X内,使得即便针对具有不同大拇指长度的驾驶员,也可用大拇指的一部分对操作输入部进行操作。
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由按钮型开关构成。因此,驾驶员能够容易辨别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并且即便驾驶员误触碰到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或取消操作输入部13,也不易发生误操作。
另外,当自后方观察开关盒7时,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沿与左握把51b的轴线M交叉的方向布置于当驾驶员用左手9握持左握把51b时左手9的大拇指的可动范围X内。如果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及取消操作输入部沿左握把51b的轴线M布置,则驾驶员在用握持左握把51b的左手9的大拇指进行操作的情况下,需要在左手9与左握把51b分离的同时对输入部进行操作。另一方面,上述构造能够使驾驶员即便在驾驶鞍乘型车辆1期间,也能够在用左手9握持左握把51b时通过使大拇指在可动范围X内进行旋转动作,来容易地对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进行操作,而无需重新握持左握把51b且无需使左手9与左握把51b分离。
因此,可提高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的便利性。
在第一实施例中,当自后方观察开关盒7时,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相对于与左握把51b的轴线M正交的方向倾斜布置。在图1和以下附图中,以附图标记N标示自后方观察开关盒时与轴线M正交的直线。直线N的延伸方向是自后方观察开关盒时与轴线M正交的方向。
因而,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能够以当驾驶员用左手9握持左握把51b时跟随左手大拇指在可动范围内的旋转动作的方式布置。因此,即便在驾驶鞍乘型车辆1期间,驾驶员也可在用左手9握持左握把51b时通过使左手大拇指在可动范围内进行旋转动作,来容易地对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进行操作,而无需重新握持左握把51b且无需使左手9与左握把51b分离。
例如,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以如下方式布置。
<操作输入部的布置的示例>
图2是示意性示出开关盒中的多个操作输入部的布置的示例的后视图。在图2(a)所示的多个操作输入部的布置的示例中,在开关盒7中设置有沿一方向细长的按钮型的方向指示器开关14。方向指示器开关14沿纵向方向的一端部构成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a,并且方向指示器开关14沿纵向方向的中央部构成取消操作输入部13a,并且方向指示器开关14沿纵向方向的另一端部构成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a。当自前方观察鞍乘型车辆1时,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a位于方向指示器开关14的左端部且上端部。当自前方观察鞍乘型车辆1时,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a位于方向指示器开关14的右端部且下端部。当自前方观察鞍乘型车辆1时,取消操作输入部13a位于方向指示器开关14的中央部。
以这种方式,当自前方观察鞍乘型车辆1时,方向指示器开关14在开关盒7上沿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使得方向指示器开关14包括位于上端部的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a、位于较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a更靠右且更靠下的位置的取消操作输入部13a、及位于较取消操作输入部13a更靠右且更靠下的位置的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a。当自后方观察开关盒7时,方向指示器开关14在与左握把51b的轴线M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当自后方观察开关盒7时,方向指示器开关14相对于与左握把51b的轴线M正交的方向倾斜延伸。
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a位于较取消操作输入部13a及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a更靠近左握把51b的位置。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a位于较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a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a更远离左握把51b的位置。取消操作输入部13a位于较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a更远离左握把51b的位置,且较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a更靠近左握把51b的位置。
即,当自后方观察开关盒7时,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a位于较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a更靠左的位置。
以这种方式,驾驶员在用左手9握持左握把51b时通过使左手大拇指在可动范围X内进行旋转动作,可轻松地对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a、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a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a进行操作。另外,由于当自驾驶员观察时,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a位于较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a更靠左的位置,因此驾驶员无需确认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a及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a的位置关系,而可直观地对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a及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a进行操作。
在图2(b)所示的多个操作输入部的布置的示例中,在开关盒7中设置有沿一方向细长的按钮型的方向指示器开关240。方向指示器开关240沿纵向方向的一端部构成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b,并且方向指示器开关240沿纵向方向的中央部构成取消操作输入部13b,并且方向指示器开关240沿纵向方向的另一端部构成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b。当自前方观察鞍乘型车辆1时,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b位于方向指示器开关240的上端部。当自前方观察鞍乘型车辆1时,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b位于方向指示器开关240的下端部。当自前方观察鞍乘型车辆1时,取消操作输入部13b位于方向指示器开关240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
以这种方式,当自前方观察鞍乘型车辆1时,方向指示器开关240在开关盒7上沿上下方向延伸,使得方向指示器开关240包括位于上端部的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b、位于较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b更靠下的位置的取消操作输入部13b、及位于较取消操作输入部13b更靠下的位置的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b。即,当自前方观察鞍乘型车辆1时,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b、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b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b位于距左握把51b大致相同的距离处。
在图2(b)所示的示例中,当自后方观察开关盒7时,方向指示器开关240沿与左握把51b的轴线M正交的方向延伸。在图2(b)所示的示例中,当自后方观察开关盒7时,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b、取消操作输入部13b及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b沿与左握把51b的轴线M正交的方向布置。
在图2(c)所示的多个操作输入部的布置示例中,在开关盒7中设置有沿一方向细长的按钮型的方向指示器开关340。方向指示器开关340沿纵向方向的一端部构成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c,并且方向指示器开关340沿纵向方向的中央部构成取消操作输入部13c,并且方向指示器开关340沿纵向方向的另一端部构成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c。当自前方观察鞍乘型车辆1时,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c位于方向指示器开关340的右端部且上端部。当自前方观察鞍乘型车辆1时,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c位于方向指示器开关340的左端部且下端部。当自前方观察鞍乘型车辆1时,取消操作输入部13c位于方向指示器开关340的中央部。
以这种方式,当自前方观察鞍乘型车辆1时,方向指示器开关340在开关盒7上沿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使得方向指示器开关340包括位于右端部的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c、位于较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c更靠左且更靠下的位置的取消操作输入部13c、及位于较取消操作输入部13c更靠左且更靠下的位置的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c。当自后方观察开关盒7时,方向指示器开关340沿与左握把51b的轴线M交叉的方向延伸。当自后方观察开关盒7时,方向指示器开关340相对于与左握把51b的轴线M正交的方向倾斜延伸。
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c位于较取消操作输入部13c及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c更远离左握把51b的位置。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c位于较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c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c更靠近左握把51b的位置。取消操作输入部13c位于较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c更远离左握把51b的位置,且位于较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c更靠近左握把51b的位置。
在上述任一情况下,在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a、11b、11c、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a、12b、12c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a、13b、13c布置在大拇指的可动范围X内的状态下,取消操作输入部13a、13b、13c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a、11b、11c、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a、12b、12c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a、13b、13c的中央。因此,驾驶员能够容易直观地辨别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a、11b、11c、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a、12b、12c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a、13b、13c的布置。因而,可提高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a、11b、11c、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a、12b、12c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a、13b、13c的便利性。
在上述任一情况下,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a、11b、11c、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a、12b、12c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a、13b、13c由一个开关构成。因此,可容易构造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a、11b、11c、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a、12b、12c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a、13b、13c,且可削减开关盒7的零件数目。另外,可通过对开关进行操作,而对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a、11b、11c、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a、12b、12c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a、13b、13c进行操作。
在上述任一情况下,当自后方观察开关盒7时,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a、11b、11c、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a、12b、12c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a、13b、13c在与左握把51b的轴线M交叉的方向上布置于当驾驶员用左手9握持左握把51b时左手大拇指的可动范围X内。因而,当驾驶员用左手9握持左握把51b时,驾驶员能够通过使左手大拇指在可动范围X内进行上下方向的旋转动作,来容易地对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a、11b、11c、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a、12b、12c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a、13b、13c进行输入操作。结果,可提高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a、11b、11c、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a、12b、12c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a、13b、13c的便利性。
在该实施例中,与左握把51b的轴线M交叉的方向例如是上下方向。该上下方向不仅包括铅直方向,还包括相对于该铅直方向倾斜的方向。与左握把51b的轴线M交叉的方向可为当自后方观察开关盒7时与鞍乘型车辆1的左右方向交叉的方向。与左握把51b的轴线M交叉的方向可为当自后方观察开关盒7时与左把手杆51a的轴线交叉的方向。
在图2(a)和图2(c)的情况下,当自后方观察开关盒7时,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a、11c、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a、12c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a、13c相对于与左握把51b的轴线M正交的方向而倾斜地布置。
因而,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a、11c、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a、12c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a、13c能以当驾驶员用左手握持左握把51b时跟随左手大拇指在可动范围内的旋转动作的方式布置。因此,即便在驾驶鞍乘型车辆1期间,驾驶员也能够在驾驶员用左手9握持左握把51b时通过使左手大拇指在可动范围内进行旋转动作,来容易地对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a、11c、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a、12c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a、13c进行操作,而无需重新握持左握把51b且无需使左手9与左握把51b分离。
如上所述,包括多个操作输入部的方向指示器开关14、240、340例如是波动开关。
方向指示器开关14、240、340例如是当自前方观察鞍乘型车辆1时,具有沿一方向细长的形状的按钮型开关。方向指示器开关14、240、340是进行包括左指示器6a的电路的连接或断开、及包括右指示器的电路的连接或断开的开关。
当按压构成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a、11b、11c、的纵向方向的一端部时,方向指示器开关14、240、340倾斜为使得纵向方向的一端部位于前方,并且构成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a、12b、12c的纵向方向的另一端部位于后方。因而,可连接包括左指示器6a的电路使得左指示器6a点亮。此时,断开包括右指示器的电路。
当按压构成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a、12b、12c的纵向方向的另一端部时,方向指示器开关14、240、340倾斜为使得纵向方向的另一端部位于前方,并且构成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a、11b、11c的纵向方向的一端部位于后方。因而,可连接包括右指示器的电路使得右指示器点亮。此时,断开包括左指示器6a的电路。
在包括左指示器6a的电路为连接状态、或包括右指示器的电路为连接状态下,当按压构成取消操作输入部13a、13b、13c的纵向方向的中央部时,方向指示器开关14、240、340断开上述连接状态的电路的连接。因而,使左指示器6a及右指示器停止点亮。
以这种方式,在方向指示器开关14、240、340中,能够选择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a、11b、11c或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a、12b、12c中的一者。当选择了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a、11b、11c或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a、12b、12c中的一者时,取消操作输入部13a、13b、13c解除该选择。
在该实施例中,在方向指示器开关14、240、340中,构成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a、11b、11c的纵向方向的一端部的开关的高度、构成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a、12b、12c的纵向方向的另一端部的开关的高度、及构造取消操作输入部13a、13b、13c的纵向方向中央部的开关的高度相同。
图3是示意性示出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变化例的鞍乘型车辆中配置在开关盒70中的多个操作输入部的布置的示例的后视图。该变化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操作输入部的构造。以下描述中,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部件类似的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且将不再进行描述,并且将描述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部件不同的部件。
如图3所示,在该变化例中,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0a、110b、110c、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0a、120b、120c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0a、130b、130c分别由不同的开关构成。
该变化例中的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0a、110b、110c、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0a、120b、120c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0a、130b、130c的功能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的那些功能相同。该变化例中的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0a、110b、110c、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0a、120b、120c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0a、130b、130c的各者由按钮型开关构成。该变化例中的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0a、110b、110c、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0a、120b、120c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0a、130b、130c,以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11a、11b、11c、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12a、12b、12c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13a、13b、13c类似的方式位于开关盒70的后部,使得驾驶员可在握持左杆式把手51时进行操作。
由不同开关构成的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0a、110b、110c、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0a、120b、120c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0a、130b、130c布置于当驾驶员用左手9握持左杆式把手51的左握把51b时左手9的大拇指的可动范围X内。即,在该变化例中,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0a、110b、110c、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0a、120b、120c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0a、130b、130c位于开关盒70中,使得在自后方观察开关盒70时,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0a、110b、110c、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0a、120b、120c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0a、130b、130c各者的至少一部分沿与左握把51b的轴线M交叉的方向布置于可动范围X内。
在该变化例中,由不同开关构成的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0a、110b、110c、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0a、120b、120c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0a、130b、130c例如以如下方式布置。
在图3(a)所示的多个操作输入部的布置示例中,在开关盒70中设置有三个按钮型开关。三个开关构成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0a、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0a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0a。在图3(a)所示的示例中,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0a、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0a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0a的布置与图2(a)所示的多个操作输入部的布置示例类似。即,在图3(a)所示的示例中,图2(a)所示的多个操作输入部由三个不同开关构成。
在图3(b)所示的多个操作输入部的布置示例中,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0b、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0b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0b的布置与图2(b)所示的多个操作输入部的布置示例类似。即,在图3(b)所示的示例中,图2(b)所示的多个操作输入部由三个不同开关构成。
在图3(c)所示的多个操作输入部的布置示例中,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0c、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0c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0c的布置与图2(c)所示的多个操作输入部的布置的示例类似。即,图3(c)所示的示例中,图2(c)所示的多个操作输入部由三个不同开关构成。
在该变化例中,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0a、110b、110c、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0a、120b、120c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0a、130b、130c由不同开关构成。因此,鞍乘型车辆的驾驶员能够更可靠地区分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0a、110b、110c、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0a、120b、120c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0a、130b、130c。结果,可减少驾驶员操作开关时的失误。
第二实施例
图4是示意性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鞍乘型车辆中设置于开关盒700中的多个操作输入部的布置的示例的后视图。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在于操作输入部相对于可动范围X的布置。以下,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部件类似的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且将不再进行描述,并且将对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部件不同的部件进行描述。
第二实施例中的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210、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220及取消操作输入部330的功能,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的功能类似。第二实施例中的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210、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220及取消操作输入部330以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多个操作输入部类似的方式位于开关盒700的后部,使得驾驶员能够在握持左杆式把手51时进行操作。
如图4所示,在开关盒700中设置有沿一方向细长的按钮型的方向指示器开关140。方向指示器开关140是波动开关。具体而言,方向指示器开关140在开关盒700上沿相对于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使得当自前方观察鞍乘型车辆1时方向指示器开关140包括位于左端部的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210、位于较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210更靠右且更靠下的位置的取消操作输入部330、及位于较取消操作输入部330更靠右且更靠下的位置的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220。
当自后方观察开关盒700时,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210、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220及取消操作输入部330沿与左握把51b的轴线M交叉的方向布置于当驾驶员用左手9握持左杆式把手51的左握把51b时左手9的大拇指的可动范围X内。当自后方观察开关盒700时,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210、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220及取消操作输入部330相对于与左握把51b的轴线M正交的方向倾斜地布置。在第二实施例中,当自后方观察开关盒700时,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210、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220及取消操作输入部330位于开关盒700中,使得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210的至少一部分、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220的至少一部分及取消操作输入部330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与左握把51b的轴线M正交的方向倾斜地布置于可动范围X内。当自后方观察开关盒700时,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210、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220及取消操作输入部330可以沿与左握把51b的轴线M正交的方向布置。
如图4所示,将可动范围X沿围绕左手9的大拇指的指根部的可动方向分割为四个区域。在四个区域中,将最上方的区域设为A,将区域A下方的区域设为B,将区域B下方的区域设为C,并且将区域C下方的区域设为D,区域A至D沿左手9的大拇指的指根部的可动方向具有相同的角度。
在如上所述将左手9的大拇指的可动范围X分割为四个区域A至D的情况下,取消操作输入部330位于区域B、C内,该区域B、C在四个区域A至D中沿左手9的大拇指的可动方向位于中央区域。
上述构造使得驾驶员能够用左手9的大拇指容易地对取消操作输入部330进行操作。因而,可提高取消操作输入部330的便利性。
第三实施例
图5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鞍乘型车辆中包括多个操作输入部的波动开关540的概略构造的左侧视图。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在于操作输入部的构造。以下描述中,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部件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且将不再进行描述,并且将对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部件不同的部件进行描述。
波动开关540设置于开关盒7000中。波动开关540包括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540a、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540b及取消操作输入部540c。当在左右方向观察波动开关540时,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540a、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540b及取消操作输入部540c自上向下以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540a、取消操作输入部540c及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540b的顺序布置。
取消操作输入部540c较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540a及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540b更向后方突出。具体而言,取消操作输入部540c自开关盒7000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长度大于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540a自开关盒7000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长度和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540b自开关盒7000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长度。即,在第三实施例中,在波动开关540中,构成取消操作输入部540c的纵向方向的中央部的开关的高度高于构成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540a的纵向方向的一端部的开关的高度和构成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540b的纵向方向的另一端部的开关的高度。
取消操作输入部540c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小于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540a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且短于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540b的上下方向的长度。
以这种方式,取消操作输入部540c的形状与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540a及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540b的形状不同。因此,驾驶员可通过大拇指的触感而容易地辨别出取消操作输入部540c。结果,可提高取消操作输入部540c的便利性。
第四实施例
图6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鞍乘型车辆中包括多个操作输入部的波动开关640的放大后视图。第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在于操作输入部的构造。在以下描述中,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部件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且将不再进行描述,并且将对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部件不同的部件进行描述。
波动开关640是以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地方式布置有多个操作输入部的波动开关。具体而言,当自前方观察鞍乘型车辆1时,波动开关640包括:位于左端部的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640a、位于较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640a更靠右且更靠下的位置的取消操作输入部640c及位于较取消操作输入部640c更靠右且更靠下的位置的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640b。
如图6所示,波动开关640具有使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640a致动的作用点P、使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640b致动的作用点Q及使取消操作输入部640c致动的作用点T。使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640a致动的作用点P是如下触点:在该触点处,当按压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640a时,将使左指示器6a点亮的信号输出至控制器。使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640b致动的作用点Q是如下触点:在该触点处,当按压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640b时,将使右指示器点亮的信号输出至控制器。使取消操作输入部640c致动的作用点T是如下触点:在该触点处,当按压取消操作输入部640c时,将使左右指示器停止点亮的信号输出至控制器。控制器是控制左指示器6a及右指示器的点亮及该点亮的停止的装置。
使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640a致动的作用点P与使取消操作输入部640c致动的作用点T之间的间隔S1为1/3英寸至1.5英寸。使取消操作输入部640c致动的作用点T与使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640b致动的作用点Q之间的间隔S2为1/3英寸至1.5英寸。作用点之间的间隔是指相邻的作用点之间的最短距离。使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640a致动的作用点P与使取消操作输入部640c致动的作用点T之间的间隔S1、及使取消操作输入部640c致动的作用点T与使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640b致动的作用点Q之间的间隔S2可相同或者不同。
大拇指较长的驾驶员用大拇指的较指尖端更靠近指根部的部分按压开关。另一方面,大拇指较短的驾驶员用大拇指的较指根部更靠近指尖端的部分按压开关。大拇指的长度一般为1英寸至1.5英寸。车辆的把手5上的开关一般为1/3英寸(约8.5mm)。
因此,如针对以上构造所述,操作输入部的作用点之间的间隔设为1/3英寸至1.5英寸,使得能够将操作输入部布置于用大拇指可操作的范围内而开关不重叠的位置。
因而,可提高多个操作输入部的便利性。
其他实施例
以上,对本教导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上述实施例仅仅是用以实施本教导的示例。因此,本教导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并且能够在不脱离本教导的主旨的范围内根据需要对实施例加以修改。
在实施例中,开关盒7、70、700、7000固定于位于车体2的左方的左杆式把手51的左把手杆51a。替代地,开关盒也可固定于位于车体2的右方的未图示的右杆式把手的右把手杆。在该情况下,当自后方观察开关盒时,开关盒的操作输入部沿上下方向,即与右握把的轴线交叉的方向布置。
在实施例中,当自后方观察开关盒7、70、700、7000时,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11a、11b、11c、110a、110b、110c、210、540a、640a、取消操作输入部13、13a、13b、13c、130a、130b、130c、330、540c、640c及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12a、12b、12c、120a、120b、120c、220、540b、640b沿上下方向布置于当驾驶员用左手9握持左握把51b时左手9的大拇指的可动范围X内。
替代地,如图7及图8所示,只要当自后方观察开关盒7、70时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d、110d、取消操作输入部13d、130d及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d、120d沿与左握把51b的轴线M交叉的方向布置于当驾驶员用左手9握持左握把51b时左手9的大拇指的可动范围X内,则这些操作输入部也可沿左右方向布置。在该情况下,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取消操作输入部及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也彼此不同。
在图7及图8中,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d、110d位于较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d、120d更靠上的位置,但是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d、120d可位于较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d、110d更靠上的位置。例如,可将图7及图8所示的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d、110d、取消操作输入部13d、130d及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d、120d的布置应用于第三及第四实施例的构造。
在实施例中,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11a、11b、11c、110a、110b、110c、210、540a、640a位于较取消操作输入部13、13a、13b、13c、130a、130b、130c、330、540c、640c更靠上的位置。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12a、12b、12c、120a、120b、120c、220、540b、640b位于较取消操作输入部13、13a、13b、13c、130a、130b、130c、330、540c、640c更靠下的位置。替代地,在开关盒中,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可位于较取消操作输入部更靠上的位置,并且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可位于取消操作输入部的下方。即,在实施例的开关盒中,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的位置可以代替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的位置。
在实施例中,取消操作输入部13、13a、13b、13c、130a、130b、130c、330、540c、640c位于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11a、11b、11c、110a、110b、110c、210、540a、640a、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12a、12b、12c、120a、120b、120c、220、540b、640b及取消操作输入部13、13a、13b、13c、130a、130b、130c、330、540c、640c的布置的中央。具体而言,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1、11a、11b、11c、110a、110b、110c、210、540a、640a位于较取消操作输入部13、13a、13b、13c、130a、130b、130c、330、540c、640c更靠上的位置,并且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12、12a、12b、12c、120a、120b、120c、220、540b、640b位于较取消操作输入部13、13a、13b、13c、130a、130b、130c、330、540c、640c更靠下的位置。
替代地,取消操作输入部可位于较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更靠上的位置,且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可位于较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更靠下的位置,或者取消操作输入部可位于较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更靠上的位置,且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可位于较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更靠下的位置。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可位于较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更靠上的位置,且取消操作输入部可位于较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更靠下的位置,或者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可位于较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更靠上的位置,且取消操作输入部可位于较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更靠下的位置。
在第三实施例中,构成取消操作输入部540c的纵向方向的中央部的开关的高度大于构成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540a的纵向方向的一端部的开关的高度和构成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540b的纵向方向的另一端部的开关的高度。取消操作输入部540c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小于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540a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且小于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540b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以这种方式,取消操作输入部540c的形状与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540a及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540b的形状不同。
替代地,取消操作输入部的高度可等于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及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中的至少一者的高度,或者可低于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及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中的至少一者的高度。取消操作输入部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可等于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及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中的至少一者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或者可短于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及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中的至少一者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当自前方观察鞍乘型车辆时,取消操作输入部的形状可与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或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中的至少一者的形状不同。
在实施例中,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的形状、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的形状或取消操作输入部的形状中的至少两者的形状可以相同。
在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多个操作输入部由一个开关构成。替代地,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及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可由一个开关构成,而取消操作输入部可由另一开关构成。
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及取消操作输入部可由一个开关构成,而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可由另一开关构成。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及取消操作输入部可由一个开关构成,而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可由另一开关构成。
在第二实施例中,取消操作输入部330位于区域B和C中。替代地,取消操作输入部的至少一部分可位于区域B和C中。取消操作输入部可位于其他区域中。
在第四实施例中,波动开关640中的操作输入部的作用点之间的间隔为1/3英寸至1.5英寸。替代地,波动开关中的操作输入部的作用点之间的间隔可小于1/3英寸,或者可大于1.5英寸。
附图标记列表
1 鞍乘型车辆
7、70、700、7000 开关盒
51a左把手杆(把手杆)
51b左握把(握把)
6a左指示器
11、11a、11b、11c、11d、110a、110b、110c、110d、210、540a、640a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
12、12a、12b、12c、12d、120a、120b、120c、120d、220、540b、640b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
13、13a、13b、13c、13d、130a、130b、130c、130d、330、540c、640c 取消操作输入部
X 可动范围
P 使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致动的作用点
Q 使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致动的作用点
R 使取消操作输入部致动的作用点
M 轴线

Claims (9)

1.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包括:
左指示器;
右指示器;
把手杆;
握把,其设置于所述把手杆上并且沿所述握把的轴线延伸;及
开关盒,其在较所述握把更靠近车辆中央的位置处固定于所述把手杆,所述开关盒包括多个操作输入部,其中
所述多个操作输入部包括
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其构造为使所述左指示器点亮;
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其构造为使所述右指示器点亮;及
取消操作输入部,其构造为使所述左指示器及所述右指示器停止点亮;并且
所述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所述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及所述取消操作输入部由按钮型开关构成,且在自后方观察所述开关盒时,所述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所述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及所述取消操作输入部沿与所述握把的轴线交叉的方向布置于当驾驶员握持所述握把时握持所述握把的手的大拇指的可动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的鞍乘型车辆,其中
所述取消操作输入部在所述大拇指的可动范围内,位于沿与所述轴线交叉的方向布置的所述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所述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及所述取消操作输入部的中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鞍乘型车辆,其中
假设将所述大拇指的可动范围沿围绕所述大拇指的指根部的旋转方向分割为四个区域,所述取消操作输入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四个区域中的处于所述旋转方向的中央处的两个区域内。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的鞍乘型车辆,其中
所述取消操作输入部的形状与所述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的形状及所述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的形状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的鞍乘型车辆,其中
使所述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所述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及所述取消操作输入部各自致动的作用点之间的间隔为1/3英寸至1.5英寸。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的鞍乘型车辆,其中
所述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及所述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由一个开关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6的鞍乘型车辆,其中
所述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所述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及所述取消操作输入部由一个开关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的鞍乘型车辆,其中
当自后方观察所述开关盒时,所述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所述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及所述取消操作输入部相对于与所述握把的轴线正交的方向倾斜地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8的鞍乘型车辆,其中
当自后方观察所述开关盒时,所述左指示器操作输入部位于较所述右指示器操作输入部更靠左的位置。
CN202180062023.3A 2020-10-06 2021-10-04 鞍乘型车辆 Pending CN11613393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0/037899 WO2022074742A1 (ja) 2020-10-06 2020-10-06 鞍乗型車両
JPPCT/JP2020/037899 2020-10-06
PCT/JP2021/036710 WO2022075285A1 (ja) 2020-10-06 2021-10-04 鞍乗型車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33939A true CN116133939A (zh) 2023-05-16

Family

ID=811267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62023.3A Pending CN116133939A (zh) 2020-10-06 2021-10-04 鞍乘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33939A (zh)
DE (1) DE112021004206T5 (zh)
TW (1) TWI821753B (zh)
WO (2) WO2022074742A1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88386U (ja) * 1982-06-11 1983-12-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二輪車のハンドルスイツチ装置
US4508944A (en) * 1982-04-05 1985-04-02 Honda Motor Co., Ltd. Handle switch assembly for motorcycles
US4565909A (en) * 1982-06-09 1986-01-21 Hond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Handle switch assembly for a motor vehicle
US4847454A (en) * 1987-01-14 1989-07-11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witch device for motorcycle or the like
JP2003208831A (ja) * 2002-01-11 2003-07-25 Asahi Denso Co Ltd ハンドルバー用スイッチケース
CN1683205A (zh) * 2004-04-16 2005-10-1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方向把装置
CN1697752A (zh) * 2003-02-21 2005-11-16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鞍座型车辆
JP2011194993A (ja) * 2010-03-18 2011-10-06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用ハンドルスイッチ
JP2013071592A (ja) * 2011-09-28 2013-04-22 Yamah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ハンドルスイッチ装置
JP2013112018A (ja) * 2011-11-25 2013-06-10 Asahi Denso Co Ltd ハンドルスイッチ装置
US20150274246A1 (en) * 2014-03-28 2015-10-01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handle switch and vehicle incorporating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70186A (ja) * 1987-01-08 1988-07-14 エイマ−電子株式会社 オ−トバイ搭載用音響機器
JP2001039317A (ja) * 1999-08-02 2001-02-13 Techno Life Japan:Kk ハンドルグリップ
JP4565909B2 (ja) * 2004-07-02 2010-10-20 Hoya株式会社 カメラ
US20070051552A1 (en) * 2005-09-02 2007-03-08 Camas Reed All terrain vehicle and integrated control panel for attachment to handlebar of all terrain vehicle
JP5213551B2 (ja) * 2008-07-02 2013-06-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ハンドルスイッチ
TWM386224U (en) * 2009-12-18 2010-08-11 Team Design Group A Device of alarm sign on bicycle
JP5598180B2 (ja) * 2010-09-02 2014-10-0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スイッチおよび車両用操作システム
JP2015067027A (ja) * 2013-09-27 2015-04-1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のハンドルスイッチ装置
JP6723295B2 (ja) * 2018-07-05 2020-07-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操作部構造、および鞍乗型車両
JP7026164B2 (ja) 2020-05-15 2022-02-25 ホーチキ株式会社 無線防災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08944A (en) * 1982-04-05 1985-04-02 Honda Motor Co., Ltd. Handle switch assembly for motorcycles
US4565909A (en) * 1982-06-09 1986-01-21 Hond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Handle switch assembly for a motor vehicle
JPS58188386U (ja) * 1982-06-11 1983-12-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二輪車のハンドルスイツチ装置
US4847454A (en) * 1987-01-14 1989-07-11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witch device for motorcycle or the like
JP2003208831A (ja) * 2002-01-11 2003-07-25 Asahi Denso Co Ltd ハンドルバー用スイッチケース
CN1697752A (zh) * 2003-02-21 2005-11-16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鞍座型车辆
CN1683205A (zh) * 2004-04-16 2005-10-1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方向把装置
JP2011194993A (ja) * 2010-03-18 2011-10-06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用ハンドルスイッチ
JP2013071592A (ja) * 2011-09-28 2013-04-22 Yamah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ハンドルスイッチ装置
JP2013112018A (ja) * 2011-11-25 2013-06-10 Asahi Denso Co Ltd ハンドルスイッチ装置
US20150274246A1 (en) * 2014-03-28 2015-10-01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handle switch and vehicle incorporating same
DE102015204512A1 (de) * 2014-03-28 2015-10-01 Honda Motor Co., Ltd. Fahrzeuggriffschalt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74742A1 (ja) 2022-04-14
TWI821753B (zh) 2023-11-11
DE112021004206T5 (de) 2023-06-01
WO2022075285A1 (ja) 2022-04-14
TW202216519A (zh) 2022-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6298241A (ja) 車両用表示装置
JPH07397Y2 (ja) 自動二輪車等のスイッチ装置
US20110198201A1 (en) Steering wheel having a direction light button
US20050167252A1 (en) Steering wheel incorporating user-friendly switches
JP5872263B2 (ja) ハンドルスイッチ装置
JP2016510286A (ja) ハンドル搭載型指示システム
US20150033899A1 (en) Control Element for an Industrial Truck
CN213465685U (zh) 电动车辆的操作装置
US20180148083A1 (en) Vehicle steering device
CN109458453B (zh) 车用换挡装置
US11643056B2 (en) Driving assistance apparatus
US20090120233A1 (en) Control for a vehicle
JP2009056872A (ja) ハンドル用変速スイッチ
JP2000071801A (ja) 作業車両の操向操作レバ―
JP5898157B2 (ja)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スイッチ
JP2007210548A (ja) 操作装置
CN116133939A (zh) 鞍乘型车辆
JP2011194993A (ja) 自動二輪車用ハンドルスイッチ
JP4316179B2 (ja) ハンドルバー用スイッチケース
JP6220513B2 (ja) シフト装置
CN112392943B (zh) 一种按键式电子换挡器
JP2020172135A (ja) 操舵装置
JP5828511B2 (ja) ハンドルスイッチ装置
EP4092706B1 (en) Handle switch and straddled vehicle
JP2013071592A (ja) 車両用ハンドルスイッ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