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14593A - 投影仪的控制方法以及投影仪 - Google Patents
投影仪的控制方法以及投影仪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914593A CN115914593A CN202211187539.3A CN202211187539A CN115914593A CN 115914593 A CN115914593 A CN 115914593A CN 202211187539 A CN202211187539 A CN 202211187539A CN 115914593 A CN115914593 A CN 11591459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rrection
- image
- projector
- projection
- dist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4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3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9000002994 raw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36 hal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367 haloge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79—Video signal processing therefor
- H04N9/3185—Geometric adjustment, e.g. keystone or convergenc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91—Testing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 Transforming Electric Information Into Light Information (AREA)
Abstract
投影仪的控制方法以及投影仪。能够抑制校正所需的劳力和时间的增加,并且能够校正因投射面的凹陷或突出而引起的输出图像的变形。投影仪(10)具有包含投射镜头(121)的投射光学系统(120)和处理装置(150)。处理装置(150)使投射光学系统(120)投射矩形状的校正图像。配置于与该校正图像的4个顶点中的、在投射到投射面时距投射镜头(121)最远的顶点相接的2边中的长边的校正点的数量比配置于与该2边不同的边的校正点的数量多。处理装置(150)受理使校正点移动的操作,使投射光学系统(120)投射对输入图像应用基于该操作的变形校正而得到的输出图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投影仪的控制方法以及投影仪。
背景技术
在投影仪的投射光倾斜地入射到作为输入图像的投射目的地的投射面的情况下,映现在投射面的输出图像变形为梯形。投影仪的投射光倾斜地入射到投射面是指投射面的法线与投影仪的光轴相交的状态。在以往的投影仪中,将呈格子状地配置有校正点的校正图像投射到投射面,使这些呈格子状地配置的校正点分别移动,由此校正了因投影仪的投射光倾斜地入射到投射面而引起的变形(例如,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1-44813号公报
除了投影仪的投射光倾斜地入射到投射面的情况以外,在投射面存在凹陷或突出的情况下,输出图像也产生变形。近年来,提出了能够以较短的投射距离投射较大的图像的超短焦投影仪。在超短焦投影仪中,存在因投射面的凹陷或突出而引起的输出图像的变形变得显著的情况。如果如专利文献1那样,遍及校正图像的整体配置多个校正点,即如果提高校正图像中的校正点的密度,则能够在投射面的凹陷或突出的位置配置校正点,能够校正输出图像的变形。但是,配置于校正图像的校正点的数量越多,校正所需的劳力以及时间越增加,校正作业变得繁杂。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投影仪的控制方法包含:将从投影仪向投射面投射的矩形的校正图像投射到所述投射面,在所述校正图像中,配置于作为所述校正图像的2边中的一方的第1边的校正点的数量比配置于与所述2边不同的第2边的校正点的数量多,所述校正图像的所述2边与所述校正图像的4个顶点中的、在投射到所述投射面时距所述投影仪的投射镜头最远的顶点相接;受理使配置于所述第1边的校正点中包含的第1校正点移动的操作;以及将对输入图像应用了基于所述操作的变形校正后的输出图像投射到所述投射面。
本公开的投影仪包含投射光学系统和处理装置,所述投射光学系统包含投射镜头。所述处理装置执行以下处理:使所述投射光学系统投射从所述投射光学系统向投射面投射的矩形的校正图像,在所述校正图像中,配置于作为所述校正图像的2边中的一方的第1边的校正点的数量比配置于与所述2边不同的第2边的校正点的数量多,所述校正图像的所述2边与所述校正图像的4个顶点中的、在投射到所述投射面时距所述投射镜头最远的顶点相接;受理使配置于所述第1边的校正点中包含的第1校正点移动的操作;以及使所述投射光学系统投射对输入图像应用了基于所述操作的变形校正后的输出图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0相对于投射面PS的配置例的图。
图2是表示投影仪10相对于投射面PS的配置例的图。
图3是表示投影仪10的结构例的图。
图4是表示从投影仪10向投射面PS投射的校正图像G1的一例的图。
图5是表示以往的校正图像G2的一例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使用了校正图像G2的以往的变形校正的问题点的图。
图7是表示校正图像G1中的校正点的移动方向的一例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效果的图。
图9是表示用于受理校正点的指定的光标CR的显示例的图。
图10是表示处理装置150按照程序P执行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变形例(1)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变形例(2)的图。
标号说明
10:投影仪;100:通信装置;110:图像处理装置;120:投射光学系统;130:输入装置;140:存储装置;150:处理装置;152:第1投射控制部;154:受理部;156:第2投射控制部;P:程序;PS:投射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在以下所述的实施方式中附加了在技术上优选的各种限定。但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以下所述的方式。
1.实施方式
图1和图2是表示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0相对于投射面PS的配置例的图。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是从天花板方向观察设置有投影仪10的房间R的透视图。图2是从图1中箭头X所示的方向观察房间R的透视图。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房间R的壁面中的一个成为投射面PS。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0是超短焦投影仪。如图1和图2所示,投影仪10配置在靠近作为投射面PS的壁面配置的桌子T上。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投影仪10配置于比基准线BL靠左侧且靠下侧的位置。基准线BL是通过作为投射面PS的壁面的中心C的、该壁面的法线。在本实施方式中,投影仪10以光轴朝向中心C的姿势配置于房间R。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投影仪10向投射面PS投射的投射光从左下侧倾斜地入射到投射面PS。
本实施方式中的投射面PS是房间R的壁面中的一个,不像投射屏幕那样平坦。即,在投射面PS上,根据场所而存在凹陷或突出。这样,当从以往的超短焦投影仪对不平坦的投射面PS投射图像时,产生因投射面PS的凹陷或突出而引起的变形。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0构成为,除了能够对因来自投影仪10的投射光倾斜地入射到投射面PS而引起的梯形变形进行校正以外,还能够简便地对因投射面PS的凹陷或突出而引起的变形进行校正。
图3是表示投影仪10的结构例的图。如图3所示,投影仪10具有通信装置100、图像处理装置110、投射光学系统120、输入装置130、存储装置140以及处理装置150。
通信装置100是经由有线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或无线LAN等通信网与其他装置进行通信的装置。作为经由有线LAN与其他装置进行通信的方式中的通信装置100的具体例,可举出经由LAN线缆与有线LAN连接的NIC(Network Interface Card:网络接口卡)。另外,作为经由无线LAN与其他装置进行通信的方式中的通信装置100的具体例,可举出接收该无线LAN中的通信电波的天线、以及进行该通信电波的调制和解调的电路。作为经由通信网与通信装置100进行通信的其他装置的具体例,可举出将表示从投影仪10向投射面PS投射的图像的图像数据发送到投影仪10的图像供给装置。以下,将从图像供给装置向投影仪10发送的图像数据称为输入图像数据。此外,由输入图像数据表示的图像被称为输入图像。通信装置100经由通信网接收从图像供给装置发送的输入图像数据。通信装置100将接收到的输入图像数据输出到图像处理装置110。在本实施方式中,对通信装置100经由有线LAN与其他装置进行通信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通信装置100可以是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或HDMI(High-Definition MultimediaInterface:高清晰度多媒体接口)。另外,HDMI是注册商标。
图像处理装置110是对从通信装置100输出的输入图像数据实施变形校正等图像处理的装置。在该变形校正中,包含因来自投影仪10的投射光倾斜地入射到投射面PS而引起的梯形变形的校正、和因投射面PS的凹陷或突出而引起的变形的校正。图像处理装置110根据存储在存储装置140中的校正数据来执行变形校正。校正数据是规定变形校正的内容的数据。详细内容将后述,校正数据由处理装置150生成。图像处理装置110通过对输入图像数据实施基于校正数据的变形校正,生成已校正图像数据。图像处理装置110将已校正图像数据输出到投射光学系统120。图像处理装置110也可以由单一的处理器构成。此外,也可以是多个处理器作为图像处理装置110发挥功能的结构。图像处理装置110也可以由与其他电路集成的SoC(System on Chip:片上系统)构成。可以采用将图像处理装置110的全部功能安装于硬件的结构,也可以使用可编程设备来构成图像处理装置110的全部功能。
投射光学系统120是将从图像处理装置110输出的已校正图像数据所表示的输出图像投射到投射面PS的装置。如图3所示,投射光学系统120包含投射镜头121、液晶驱动部122、液晶面板123以及光源部124。液晶驱动部122按照从图像处理装置110输出的已校正图像数据来驱动液晶面板123,由此将已校正图像数据所表示的输出图像描绘于液晶面板123。光源部124例如包含卤素灯或激光二极管等光源。来自光源部124的光在液晶面板123中按照每个像素被调制,并经由投射镜头121投射到投射面PS。
输入装置130具有数字键等多个操作件。输入装置130在对多个操作件进行按下等操作时,将表示操作的内容的操作内容数据提供给处理装置150。由此,用户对输入装置130的操作内容被传递到处理装置150。输入装置130也可以是将从遥控器等外部操作设备接收到的操作内容数据提供给处理装置150的结构。
存储装置140包含作为易失性存储装置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和作为非易失性存储装置的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在非易失性存储装置中存储有使处理装置150执行显著地表示本公开的特征的控制方法的程序P。易失性存储装置作为执行程序P时的工作区域而被处理装置150利用。
另外,在易失性存储装置中存储有表示投射光学系统120相对于投射面PS的姿势的姿势信息。在本实施方式中,投影仪10的用户通过对输入装置130的输入操作,输入与将投影仪10设置于房间R时的投影仪10的姿势对应的姿势信息。在存储装置140中存储通过对输入装置130的输入操作而输入的姿势信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投影仪10以光轴朝向右上方的姿势配置在房间R中的比基准线BL靠左侧且靠下侧的位置。因此,投影仪10通过对输入装置130的操作来输入表示朝右上的姿势的姿势信息,该姿势信息被存储于存储装置140。
处理装置150包含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等处理器、即计算机。处理装置150中可以包含1个处理器,也可以包含多个处理器。处理装置150也可以由与存储装置140的一部分或全部、和/或其他电路集成的SoC构成。另外,处理装置150也可以由执行程序的CPU和执行规定的运算处理的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的组合构成。可以采用将处理装置150的全部功能安装于硬件的结构,也可以采用使用了可编程设备的结构。另外,处理装置150也可以兼具图像处理装置110的功能。即,处理装置150可以执行图像处理装置110的功能。处理装置150以投影仪10的电源接通为契机,从非易失性存储装置向易失性存储装置读出程序P,开始程序P的执行。
按照程序P工作的处理装置150作为图3所示的第1投射控制部152、受理部154以及第2投射控制部156发挥功能。即,图3所示的第1投射控制部152、受理部154以及第2投射控制部156是通过按照程序P使计算机工作而实现的软件模块。第1投射控制部152、受理部154以及第2投射控制部156各自的功能如下。
第1投射控制部152在对输入装置130进行了指示变形校正的操作的情况下,使投射光学系统120投射图4所示的校正图像G1。校正图像G1是用于使用户指定在输出图像中校正变形的位置以及校正内容的图像。如图4所示,校正图像G1的外延为矩形。在校正图像G1中配置有多个校正变形的位置以及用于使用户指定校正内容的校正点。在本实施方式中,这多个校正点的配置方式具有特征。以下,为了与本实施方式进行对比,对以往的投影仪的变形校正中的校正图像G2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校正图像G2的一例的图。校正图像G2与校正图像G1同样是矩形的图像。如图5所示,在校正图像G2的4个角、即4个顶点分别各配置一个校正点A1~A4。另外,在校正图像G2的4个边的中点,分别各配置一个校正点A5~A8。以往的投影仪的用户通过指定校正点A1~A8中的1个或多个,能够指定校正变形的位置。此外,以往的投影仪的用户通过使指定的校正点移动,能够指定校正的方向和校正量、即校正内容。
例如,在本来应作为矩形映现的校正图像G2变形为短边L2比短边L4短的梯形而映现于投射面PS的情况下,以往的投影仪的用户能够通过使校正点A2以及校正点A3分别沿着短边L2在从校正图像G2的内侧朝向外侧的方向上移动来校正梯形变形。具体而言,以往的投影仪的用户通过使校正点A2沿着短边L2向远离校正点A6的方向移动,并且使校正点A3沿着短边L2向远离校正点A6的方向移动,能够校正梯形变形。
这样,如果是梯形变形,则在以往的投影仪中也简便地进行了校正。但是,如图6所示,在校正图像G2的长边L1中的从校正点A1到校正点A5的区间存在由投射面PS的凹陷引起的变形E1,且在从校正点A5到校正点A2的区间存在由投射面PS的突出引起的变形E2的情况下,在以往的投影仪中,未能校正变形E1和变形E2。这是因为在校正图像G2中的变形E1和变形E2的位置处没有校正点。如果增加配置于校正图像G2的校正点的数量,则能够校正这些变形。但是,无法事先掌握因投射面PS的凹陷或突出而引起的变形在校正图像G2的哪个部分产生。因此,在以往的投影仪中,为了能够进行因投射面PS的凹陷或突出而引起的变形的校正,需要遍及校正图像G2整体均等地配置多个校正点,存在校正所需的劳力和时间增加的问题。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投射控制部152在校正图像G1的4个顶点分别配置校正点A1~A4。这一点与以往的投影仪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校正点A1~A4之外,如图4所示,按照以下的要领在校正图像G1配置校正点A5~A11。若更详细地说明,则第1投射控制部152首先参照姿势信息,确定校正图像G1的4个顶点中的在投射到投射面PS时距投射镜头121最远的顶点。并且,第1投射控制部152在与所确定的顶点相接的2边中的长边配置校正点A5~A11。这是因为,与距投射镜头121最远的顶点相接的2边相比于不与该顶点相接的2边更容易产生由投射面PS的凹陷或突出引起的变形,长边的变形比短边的变形更容易显眼。校正图像G1中的、与在投射到投射面PS时距投射镜头121最远的顶点相接的长边是本公开中的第1边的一例。不与距投射镜头121最远的顶点相接的长边和短边是本公开中的第2边的一例。
在姿势信息表示朝右上的姿势的情况下,校正图像G1的4个顶点中的在投射到投射面PS时距投射镜头121最远的顶点是右上的顶点。在姿势信息表示朝右下的姿势的情况下,位于最远的位置的顶点是右下的顶点。在姿势信息表示朝左上的姿势的情况下,位于最远的位置的顶点是左上的顶点。在姿势信息表示朝左下的姿势的情况下,位于最远的位置的顶点是左下的顶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存储于存储装置140的姿势信息表示朝右上的姿势,因此,第1投射控制部152将校正图像G1的4个顶点中的右上的顶点确定为位于最远的顶点。并且,如图4所示,第1投射控制部152使投射光学系统120投射校正图像G1,该校正图像G1除了校正点A1~A4以外,还在与投射到投射面PS时距投射镜头121最远的顶点相接的长边L1配置有校正点A5~A11。参照图4可知,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于长边L1的校正点的数量比配置于短边L2、长边L3以及短边L4的各边的校正点的数量多。
投影仪10的用户通过对输入装置130的操作来指定校正点A1~A11中的1个或多个,由此能够指定校正变形的位置。校正点A1~A11中由用户指定的校正点是本公开中的第1校正点的一例。投影仪10的用户通过对输入装置130的操作使所指定的校正点移动,由此能够指定校正的方向和校正量。图7是用于说明校正点能够移动的方向的图。在图7中,校正点能够移动的方向用方框箭头表示。如图7所示,如果是位于校正图像G1的左上顶点的校正点A1,则用户能够使其沿着与长边L1垂直的轴在从校正图像G1的内侧朝向外侧的方向或相反的方向上移动,和沿着与短边L4垂直的轴在从校正图像G1的内侧朝向外侧的方向或相反的方向上移动。对于校正点A2~A4的每一个也同样如此。与此相对,对于如校正点A5~A11那样配置于与顶点不同的位置的校正点,用户能够使其沿着与配置该校正点的边垂直的轴在从校正图像G1的内侧朝向外侧的方向或相反的方向上移动。以下,关于校正点A5~A11的每一个,将与长边L1垂直且从校正图像G1的内侧朝向外侧的方向称为上方。对于校正点A1以及校正点A2也同样如此。另外,关于校正点A5~A11的每一个,将与长边L1垂直且从校正图像G1的外侧朝向内侧的方向称为下方。对于校正点A1以及校正点A2也同样如此。此外,在图7中,校正点A5能够移动的方向用方框箭头表示。
例如,如图8所示,假设由于投射面PS的凹陷或突出,在投射面PS中映现的校正图像G1的长边L1产生了变形E1和变形E2。在该情况下,投影仪10的用户指定位于产生了变形E1的位置的校正点A6,使校正点A6向与变形E1的变形方向相反的方向、即向下方以与变形的大小对应的移动量移动,由此能够校正变形E1。此外,投影仪10的用户指定位于产生了变形E2的位置的校正点A10,使校正点A10向与变形E2的变形方向相反的方向、即上方以与变形的大小对应的移动量移动,由此能够校正变形E2。
受理部154经由输入装置130受理分别指定校正点A1~A11的指定操作、以及使所指定的校正点移动的移动操作。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受理部154每当从输入装置130接收到指示校正开始的操作内容数据时,执行以下的处理。首先,如图9所示,受理部154将用于指定校正点A1~A11的每一个并使其移动的光标CR与校正图像G1重叠地投射到投射光学系统120。当从输入装置130接收到表示移动光标CR的操作的操作内容数据时,受理部154根据由接收到的操作内容数据表示的操作来移动光标CR。当从输入装置130接收到表示确定光标CR的位置的操作的操作内容数据时,受理部154将在接收到该操作内容数据的时刻光标CR所在的校正点确定为操作对象校正点,并清除光标CR。接着,受理部154在从输入装置130接收到表示针对操作对象的校正点的移动操作的操作内容数据时,根据该操作内容数据确定移动方向和移动量,使操作对象的校正点在所确定的移动方向上以所确定的移动量移动。然后,接收部154在从输入装置130接收到表示校正完成的操作内容数据时,生成表示操作对象校正点、该校正点的移动方向以及移动量的校正数据,并将该校正数据存储到存储装置140中。
第2投射控制部156读出存储在存储装置140中的校正数据,提供给图像处理装置110。之后,图像处理装置110对从通信装置100提供的输入图像数据实施与校正数据对应的变形校正,将表示已校正了变形的输入图像的已校正图像数据提供给投射光学系统120。由此,将对输入图像应用了变形校正后的输出图像从投射光学系统120投射到投射面PS。
另外,按照程序P工作的处理装置150执行显著地表示本公开的特征的控制方法。图10是表示该控制方法的流程的流程图。如图10所示,该控制方法包含第1投射控制处理SA100、输入处理SA110、判定处理SA120、生成处理SA130以及第2投射控制处理SA140。第1投射控制处理SA100、输入处理SA110、判定处理SA120、生成处理SA130以及第2投射控制处理SA140各自的处理内容如下。
在第1投射控制处理SA100中,处理装置150作为第1投射控制部152发挥功能。在第1投射控制处理SA100中,处理装置150使投射光学系统120投射校正图像G1。
在输入处理SA110、判定处理SA120以及生成处理SA130中,处理装置150作为受理部154发挥功能。在输入处理SA110中,处理装置150经由输入装置130受理将校正点A1~A11的任意校正点指定为操作对象校正点的指定操作、以及使通过指定操作指定的校正点移动的移动操作。在判定处理SA120中,处理装置150判定是否对输入装置130进行了指示校正完成的操作。如图10所示,在判定处理SA120的判定结果为“否”的情况下,处理装置150再次执行输入处理SA110以后的处理。在判定处理SA120的判定结果为“是”的情况下,处理装置150执行生成处理SA130。在生成处理SA130中,处理装置150生成校正数据,并将所生成的校正数据存储于存储装置140。
在如图8所示那样,投射面PS中映现的校正图像G1的长边L1产生了变形E1和变形E2的情况下,用户指定位于产生变形E1的位置的校正点A6,进行使校正点A6向下方移动的操作。在输入处理SA110中,处理装置150根据该用户的操作使校正点A6移动。另外,用户指定位于产生变形E2的位置的校正点A10,进行使校正点A10向上方移动的操作。在输入处理SA110中,处理装置150根据该用户的操作使校正点A10移动。然后,当用户进行指示校正完成的操作时,判定处理SA120的判定结果为“是”,执行生成处理SA130。在生成处理SA130中,处理装置150生成与校正点A6以及校正点A10各自的移动方向以及移动量对应的校正数据,并存储于存储装置140。
在第2投射控制处理SA140中,处理装置150作为第2投射控制部156发挥功能。在第2投射控制处理SA140中,处理装置150读出存储在存储装置140中的校正数据,并提供给图像处理装置110。之后,图像处理装置110对从通信装置100提供的图像数据实施与校正数据对应的变形校正而生成已校正图像数据,并将生成的已校正图像数据提供给投射光学系统120。由此,将对输入图像应用了变形校正后的输出图像从投射光学系统120投射到投射面PS。因此,在输出图像中不会出现由投射面PS的凹陷引起的变形(即,与变形E1对应的变形)以及由投射面PS的突出引起的变形(即,与变形E2对应的变形)。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无需遍及校正图像G1的整体地设置多个校正点,就能够校正因投射面PS的凹陷或突出而引起的输出图像的变形。即,根据本实施方式,与遍及校正图像G1的整体地设置多个校正点的方式相比,能够抑制校正所需的劳力和时间的增加,并且能够校正由投射面PS的凹陷或突出引起的输出图像的变形。
2.变形
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可以如下变形。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与校正图像G1的4个顶点中的、校正图像G1被投射到投射面PS时距投射镜头121最远的顶点相接的2边中的长边,配置有比该2边以外的第2边更多的校正点。但是,配置于与距投射镜头121最远的顶点相接的2边中的和第1边不同的边、即短边的校正点的数量也可以比配置于第2边的校正点的数量多。这是因为,在与距投射镜头121最远的位置的顶点相接的2边中的短边,仅次于与该顶点相接的长边,容易出现由投射面PS的凹陷或突出引起的变形。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校正图像G3的4个顶点中的右上的顶点是距投射镜头121最远的顶点。如图11所示,长边L1和短边L2与校正图像G3的右上的顶点相接。在图11所示的校正图像G3中,在长边L1配置有校正点A1、A2以及A5~A11,在短边L2配置有校正点A2、A3以及A12~A14。另外,在图11所示的校正图像G3中,在长边L3配置有校正点A3以及校正点A4,在短边L4配置有校正点A1以及校正点A4。图11中的长边L1是本公开中的第1边的一例。图11中的长边L3和短边L4是本公开中的第2边的一例。图11中的短边L2是本公开中的第3边的一例。根据本方式,与在第3边和第2边配置相同数量的校正点的方式相比,能够抑制校正所需的劳力和时间的增加,并且能够校正用户容易看到的第3边的变形。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针对校正点A5的移动操作是使校正点A5沿着与校正点A5所处的长边L1垂直的轴移动的操作,针对校正点A6~A11各自的移动操作也同样如此。但是,对于校正点A5的移动操作只要是使校正点A5沿着与长边L1相交的轴移动的操作即可,例如,如图12所示,也可以是使校正点A5沿着轴AX1移动的操作,该轴AX1通过长边L1中配置校正点A5的位置和校正图像G1的中心。对于针对校正点A6~A11各自的移动操作,也同样可以是使校正点An沿着通过长边L1中配置校正点An的位置、和校正图像G1的中心的轴移动的操作。另外,n为6至11的整数中的任意整数。
(3)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投影仪10是超短焦投影仪。但是,投影仪10也可以是投射大的图像时所需的、投射距离比超短焦投影仪长的通常的投影仪。即使投影仪10是通常的投影仪,通过执行本公开的控制方法,也能够抑制校正所需的劳力和时间的增加,并且校正因投射面PS的凹陷或突出而引起的输出图像的变形。
(4)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第1投射控制部152、受理部154以及第2投射控制部156是软件模块,但也可以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等硬件模块。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输入处理SA110、判定处理SA120以及生成处理SA130这3个处理也可以统称为受理处理。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处理装置150执行第1投射控制处理SA100、受理处理以及第2投射控制处理SA140的程序P预先存储于存储装置140,但程序P既可以单独制造,也可以有偿或者无偿地发布。作为程序P的具体发布方法,可以考虑在闪存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等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中写入程序P来发布的方式、或者通过经由因特网等电气通信线路的下载来发布的方式。按照通过这些方式发布的程序P,使以往的投影仪的计算机工作,由此能够使该投影仪执行本公开的控制方法。
3.从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掌握的方式
本公开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实现。例如,本公开也能够通过以下的方式来实现。为了解决本公开的课题的一部分或全部,或者为了实现本公开的效果的一部分或全部,与以下记载的各方式中的技术特征对应的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技术特征能够适当地进行替换、组合。另外,如果该技术特征在本说明书中没有作为必需的技术特征进行说明,则能够适当地删除。
本公开的投影仪的控制方法的一个方式包含以下的第1投射控制处理、受理处理和第2投射控制处理。第1投射控制处理是将矩形的校正图像投射到投射面的处理。配置在与该校正图像的4个顶点中的在投射到投射面时距投射镜头最远的顶点相接的、该校正图像的2边中的一方即第1边上的校正点的数量比配置在与该2边不同的第2边上的校正点的数量多。受理处理是使配置于第1边的校正点中包含的第1校正点移动的处理。第2投射控制处理是将对输入图像应用了变形校正后的输出图像投射到所述投射面的处理,该变形校正基于在受理处理中受理的操作。根据本方式的控制方法,由于在第1边上配置有比第2边多的校正点,因此对于第1边,能够比第2边上的变形更细致地校正因投射面的凹陷或突出而引起的变形。第1边是与矩形的校正图像的4个顶点中的、在投射到投射面时距投射镜头最远的顶点相接的2边中的一方。由投射面的凹陷或突出引起的第1边的变形比第2边的变形大,容易显眼。根据本方式,与在第1边和第2边配置相同数量的校正点的方式相比,能够抑制校正所需的劳力和时间的增加,并且校正容易显眼的第1边的变形。
在更优选方式的控制方法中,也可以是,在受理处理中受理的操作是使所述第1校正点沿着与所述第1边相交的轴移动的操作。根据本方式,能够对沿着与第1边相交的轴的方向上的、第1边的变形进行校正。
另一优选方式的控制方法中的第1投射控制处理也可以包含:在所述2边中的与第1边不同的第3边,配置比第2边更多的校正点。根据本方式,与在第3边和第2边配置相同数量的校正点的方式相比,能够抑制校正所需的劳力和时间的增加,并且能够校正用户容易看到的第3边的变形。
另外,本公开的投影仪的一个方式包含投射光学系统和处理装置,所述投射光学系统包含投射镜头。处理装置执行从投射光学系统向投射面投射校正图像的第1投射控制处理、受理处理以及第2投射控制处理。根据本方式,与在第1边和第2边配置相同数量的校正点的方式相比,能够抑制校正所需的劳力和时间的增加,并且能够校正用户容易看到的第1边的变形。
Claims (4)
1.一种投影仪的控制方法,其中,该投影仪的控制方法包含:
将从投影仪向投射面投射的矩形的校正图像投射到所述投射面,在所述校正图像中,配置于作为所述校正图像的2边中的一方的第1边的校正点的数量比配置于与所述2边不同的第2边的校正点的数量多,所述校正图像的所述2边与所述校正图像的4个顶点中的、在投射到所述投射面时距所述投影仪的投射镜头最远的顶点相接;
受理使配置于所述第1边的校正点中包含的第1校正点移动的操作;以及
将对输入图像应用了基于所述操作的变形校正后的输出图像投射到所述投射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的控制方法,其中,
所述操作是使所述第1校正点沿着与所述第1边相交的轴移动的操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投影仪的控制方法,其中,
在所述校正图像中,配置于所述2边中的与所述第1边不同的第3边的校正点的数量比配置于所述第2边的校正点的数量多。
4.一种投影仪,其中,该投影仪包含:
包含投射镜头的投射光学系统;以及
处理装置,
所述处理装置执行以下处理:
使所述投射光学系统投射从所述投射镜头向投射面投射的矩形的校正图像,在所述校正图像中,配置于作为所述校正图像的2边中的一方的第1边的校正点的数量比配置于与所述2边不同的第2边的校正点的数量多,所述校正图像的所述2边与所述校正图像的4个顶点中的、在投射到所述投射面时距所述投射镜头最远的顶点相接;
受理使配置于所述第1边的校正点中包含的第1校正点移动的操作;以及
使所述投射光学系统投射对输入图像应用了基于所述操作的变形校正后的输出图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160691 | 2021-09-30 | ||
JP2021160691A JP7400788B2 (ja) | 2021-09-30 | 2021-09-30 | プロジェクター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914593A true CN115914593A (zh) | 2023-04-04 |
CN115914593B CN115914593B (zh) | 2024-10-18 |
Family
ID=857216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187539.3A Active CN115914593B (zh) | 2021-09-30 | 2022-09-28 | 投影仪的控制方法以及投影仪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950028B2 (zh) |
JP (1) | JP7400788B2 (zh) |
CN (1) | CN115914593B (zh)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40061838A1 (en) * | 2002-07-23 | 2004-04-01 | Nec Viewtechnology, Ltd | Projector |
JP2008103990A (ja) * | 2006-10-19 | 2008-05-01 | Seiko Epson Corp | リアプロジェクタおよび歪み補正方法 |
US20130083058A1 (en) * | 2011-09-30 | 2013-04-04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Projector and control method for the projector |
JP2013077988A (ja) * | 2011-09-30 | 2013-04-25 | Seiko Epson Corp | プロジェクター、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の制御方法 |
JP2014074825A (ja) * | 2012-10-05 | 2014-04-24 | Seiko Epson Corp | プロジェクター、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の制御方法 |
US20140240358A1 (en) * | 2013-02-27 | 2014-08-28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projector, an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
JP2014212467A (ja) * | 2013-04-19 | 2014-11-1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ジェクター、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の制御方法 |
US20200329221A1 (en) * | 2019-04-10 | 2020-10-15 | Coretronic Corporation | Projection device and image adjusting method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149490A (ja) * | 1994-09-21 | 1996-06-07 | Sony Corp | コンバージェンス補正装置 |
JP2019191443A (ja) | 2018-04-27 | 2019-10-3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投影装置 |
JP6787375B2 (ja) | 2018-08-29 | 2020-11-1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表示システム、制御装置、表示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JP7258572B2 (ja) * | 2019-01-23 | 2023-04-17 | 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 映像表示装置および方法 |
JP2020191586A (ja) | 2019-05-23 | 2020-11-2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投影装置 |
JP7268666B2 (ja) | 2020-10-28 | 2023-05-0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投射方法 |
-
2021
- 2021-09-30 JP JP2021160691A patent/JP7400788B2/ja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9-28 CN CN202211187539.3A patent/CN115914593B/zh active Active
- 2022-09-29 US US17/956,340 patent/US11950028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40061838A1 (en) * | 2002-07-23 | 2004-04-01 | Nec Viewtechnology, Ltd | Projector |
JP2008103990A (ja) * | 2006-10-19 | 2008-05-01 | Seiko Epson Corp | リアプロジェクタおよび歪み補正方法 |
US20130083058A1 (en) * | 2011-09-30 | 2013-04-04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Projector and control method for the projector |
JP2013077988A (ja) * | 2011-09-30 | 2013-04-25 | Seiko Epson Corp | プロジェクター、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の制御方法 |
JP2014074825A (ja) * | 2012-10-05 | 2014-04-24 | Seiko Epson Corp | プロジェクター、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の制御方法 |
US20140240358A1 (en) * | 2013-02-27 | 2014-08-28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projector, an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
JP2014212467A (ja) * | 2013-04-19 | 2014-11-1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ジェクター、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の制御方法 |
US20200329221A1 (en) * | 2019-04-10 | 2020-10-15 | Coretronic Corporation | Projection device and image adjusting method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孙芳;: "多通道视景仿真投影系统交互式几何校正技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no. 09, 15 September 2013 (2013-09-15) * |
张立民;邓向阳;赵瑞行;: "通用加速计算在环幕失真校正中的应用研究",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 no. 03, 15 May 2008 (2008-05-15)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7400788B2 (ja) | 2023-12-19 |
JP2023050537A (ja) | 2023-04-11 |
US20230101765A1 (en) | 2023-03-30 |
CN115914593B (zh) | 2024-10-18 |
US11950028B2 (en) | 2024-04-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3742027B2 (ja) | 投射映像の歪補正方法、歪補正プログラム及び投射型映像表示装置 | |
JP4232042B2 (ja) | 投写制御システム、プロジェクタ、プログラム、情報記憶媒体および投写制御方法 | |
JP5970879B2 (ja) | 投映システム、投映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 |
JP6205777B2 (ja) | 投影装置、投影方法、及び投影のためのプログラム | |
US9667927B2 (en) | Projector | |
US9167218B2 (en) | Projector, image correction method, and program | |
US9046747B2 (en) |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projector,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 |
CN113994662B (zh) | 信息处理设备及对应方法、系统、介质和投影设备 | |
US20110242421A1 (en) | Image distortion correc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 |
JP2018170556A (ja) | プロジェクター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の制御方法 | |
JP2011095405A (ja) |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
CN115914593B (zh) | 投影仪的控制方法以及投影仪 | |
CN115914594B (zh) | 投影仪的控制方法以及投影仪 | |
US20230124225A1 (en) | Image projection method and projector | |
US11832031B2 (en) | Projection system controlling method, and projector | |
US20230098053A1 (en) | Image projection method and projector | |
CN114979599A (zh) | 激光投影设备及投影图像的校正方法 | |
JP5915001B2 (ja) | プロジェクター、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の制御方法 | |
JP3882938B2 (ja) | 投射型映像表示装置 | |
US11917341B2 (en) | Control method for projector and projector | |
JP2002176601A (ja) |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 |
JP2011248185A (ja) |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 |
JP2024002800A (ja) |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JP2004347775A (ja) |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プロジェクタ、プログラム、情報記憶媒体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 |
JP2023125177A (ja) | 投写画像の調整方法、投写システム及び制御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