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14594B - 投影仪的控制方法以及投影仪 - Google Patents

投影仪的控制方法以及投影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14594B
CN115914594B CN202211196195.2A CN202211196195A CN115914594B CN 115914594 B CN115914594 B CN 115914594B CN 202211196195 A CN202211196195 A CN 202211196195A CN 115914594 B CN115914594 B CN 1159145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rection
projector
correction point
image
proj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9619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914594A (zh
Inventor
内山喜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9145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145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9145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145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79Video signal processing therefor
    • H04N9/3185Geometric adjustment, e.g. keystone or convergenc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ransforming Electric Information Into Light Information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投影仪的控制方法以及投影仪,能够简便地校正投射面中映现的输出图像的变形。投影仪的控制方法包含:使用投影仪将在4边中的第1边配置有多个校正点的矩形的校正图像投射到投射面;受理使所述多个校正点中包含的第1校正点向第1方向移动的操作;在基于所述操作的、所述第1校正点向所述第1方向的移动量为阈值以下时,根据所述操作来移动所述第1校正点;在所述移动量大于所述阈值时,使所述多个校正点中的所述第1校正点以外的校正点向与所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移动;以及将对输入图像应用了变形校正而得到的输出图像投射到所述投射面,变形校正是基于使所述第1校正点移动、和使所述第1校正点以外的校正点移动中的任意一方来进行的。

Description

投影仪的控制方法以及投影仪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投影仪的控制方法以及投影仪。
背景技术
在投影仪的投射光倾斜地入射到作为输入图像的投射目的地的投射面的情况下,映现在投射面的输出图像变形为梯形。投影仪的投射光倾斜地入射到投射面是指投射面的法线与投影仪的光轴相交的状态。在以往的投影仪中,将呈格子状地配置有校正点的校正图像投射到投射面,使这些呈格子状地配置的校正点分别移动,由此校正了因投影仪的投射光倾斜地入射到投射面而引起的变形(例如,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1-44813号公报
除了投影仪的投射光倾斜地入射到投射面的情况以外,在投射面存在凹陷或突出的情况下,输出图像也产生变形。近年来,提出了能够以较短的投射距离投射较大的图像的超短焦投影仪。在超短焦投影仪中,存在因投射面的凹陷或突出而引起的输出图像的变形变得显著的情况。如果遍及校正图像的整体配置多个校正点,即如果提高校正图像中的校正点的密度,则能够在投射面的凹陷或突出的位置配置校正点,能够校正输出图像的变形。但是,配置于校正图像的校正点的数量越多,校正所需的劳力以及时间越增加,校正作业变得繁杂。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投影仪的控制方法包含:将在从投影仪向投射面投射的矩形的校正图像的4边中的第1边配置了多个校正点的校正图像投射到所述投射面;受理使所述多个校正点中包含的第1校正点向第1方向移动的操作;在基于所述操作的、所述第1校正点向所述第1方向的移动量为规定的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根据所述操作来移动所述第1校正点;在所述移动量超过所述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使所述多个校正点中的所述第1校正点以外的校正点向与所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移动;以及将对输入图像应用了基于所述多个校正点各自的移动量和移动方向的变形校正后的输出图像投射到所述投射面。
本公开的投影仪包含投射光学系统和处理装置。所述处理装置执行以下处理:将在从所述投射光学系统向投射面投射的矩形的校正图像的4边中的第1边配置了多个校正点的所述校正图像投射到所述投射面;受理使所述多个校正点中包含的第1校正点向第1方向移动的操作;在基于所述操作的、所述第1校正点向所述第1方向的移动量为规定的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根据所述操作使所述第1校正点移动;在所述移动量超过所述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使所述多个校正点中的所述第1校正点以外的校正点向与所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移动;以及使所述投射光学系统投射对输入图像应用了基于所述多个校正点各自的移动量和移动方向的变形校正后的输出图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0相对于投射面PS的配置例的图。
图2是表示投影仪10相对于投射面PS的配置例的图。
图3是表示投影仪10的结构例的图。
图4是表示从投影仪10向投射面PS投射的校正图像G1的一例的图。
图5是表示以往的校正图像G2的一例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使用了校正图像G2的以往的变形校正的问题点的图。
图7是表示校正图像G1中的校正点的移动方向的一例的图。
图8是表示投射面PS中映现的校正图像G1的一例的图。
图9是表示用于受理校正点的指定的光标CR的显示例的图。
图10是表示第1生成部154对校正点的移动例的图。
图11是表示第2生成部155对校正点的移动例的图。
图12是表示处理装置150按照程序P执行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3是用于说明变形例(2)的图。
标号说明
10:投影仪;100:通信装置;110:图像处理装置;120:投射光学系统;130:输入装置;140:存储装置;150:处理装置;151:第1投射控制部;152:受理部;153:判定部;154:第1生成部;155:第2生成部;156:第2投射控制部;P:程序;PS:投射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在以下所述的实施方式中附加了在技术上优选的各种限定。但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以下所述的方式。
1.实施方式
图1和图2是表示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0相对于投射面PS的配置例的图。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是从天花板方向观察设置有投影仪10的房间R的透视图。图2是从图1中箭头X所示的方向观察房间R的透视图。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房间R的壁面中的一个成为投射面PS。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0是超短焦投影仪。如图1和图2所示,投影仪10配置在靠近作为投射面PS的壁面配置的桌子T上。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投影仪10配置于比基准线BL靠左侧且靠下侧的位置。基准线BL是通过作为投射面PS的壁面的中心C的、该壁面的法线。在本实施方式中,投影仪10以光轴朝向中心C的姿势配置于房间R。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投影仪10向投射面PS投射的投射光从左下侧倾斜地入射到投射面PS。
本实施方式中的投射面PS是房间R的壁面中的一个,不像投射屏幕那样平坦。即,在投射面PS上,根据场所而存在凹陷或突出。这样,当从以往的超短焦投影仪对不平坦的投射面PS投射图像时,产生因投射面PS的凹陷或突出而引起的变形。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0构成为,除了能够对因来自投影仪10的投射光倾斜地入射到投射面PS而引起的梯形变形进行校正以外,还能够简便地对因投射面PS的凹陷或突出而引起的变形进行校正。
图3是表示投影仪10的结构例的图。如图3所示,投影仪10具有通信装置100、图像处理装置110、投射光学系统120、输入装置130、存储装置140以及处理装置150。
通信装置100是经由有线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或无线LAN等通信网与其他装置进行通信的装置。作为经由有线LAN与其他装置进行通信的方式中的通信装置100的具体例,可举出经由LAN线缆与有线LAN连接的NIC(Network Interface Card:网络接口卡)。另外,作为经由无线LAN与其他装置进行通信的方式中的通信装置100的具体例,可举出接收该无线LAN中的通信电波的天线、以及进行该通信电波的调制和解调的电路。作为经由通信网与通信装置100进行通信的其他装置的具体例,可举出将表示从投影仪10向投射面PS投射的图像的图像数据发送到投影仪10的图像供给装置。以下,将从图像供给装置向投影仪10发送的图像数据称为输入图像数据。此外,由输入图像数据表示的图像被称为输入图像。通信装置100经由通信网接收从图像供给装置发送的输入图像数据。通信装置100将接收到的输入图像数据输出到图像处理装置110。在本实施方式中,对通信装置100经由有线LAN与其他装置进行通信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通信装置100可以是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或HDMI(High-Definition MultimediaInterface:高清晰度多媒体接口)。另外,HDMI是注册商标。
图像处理装置110是对从通信装置100输出的输入图像数据实施变形校正等图像处理的装置。在该变形校正中,包含因来自投影仪10的投射光倾斜地入射到投射面PS而引起的梯形变形的校正、和因投射面PS的凹陷或突出而引起的变形的校正。图像处理装置110根据存储在存储装置140中的校正数据来执行变形校正。校正数据是规定变形校正的内容的数据。详细内容将后述,校正数据由处理装置150生成。图像处理装置110通过对输入图像数据实施基于校正数据的变形校正,生成已校正图像数据。图像处理装置110将已校正图像数据输出到投射光学系统120。图像处理装置110也可以由单一的处理器构成。此外,也可以是多个处理器作为图像处理装置110发挥功能的结构。图像处理装置110也可以由与其他电路集成的SoC(Systemon Chip:片上系统)构成。可以采用将图像处理装置110的全部功能安装于硬件的结构,也可以使用可编程设备来构成图像处理装置110的全部功能。
投射光学系统120是将从图像处理装置110输出的已校正图像数据所表示的输出图像投射到投射面PS的装置。如图3所示,投射光学系统120包含投射镜头121、液晶驱动部122、液晶面板123以及光源部124。液晶驱动部122按照从图像处理装置110输出的已校正图像数据来驱动液晶面板123,由此将已校正图像数据所表示的输出图像描绘于液晶面板123。光源部124例如包含卤素灯或激光二极管等光源。来自光源部124的光在液晶面板123中按照每个像素被调制,并经由投射镜头121投射到投射面PS。
输入装置130具有数字键等多个操作件。输入装置130在对多个操作件进行按下等操作时,将表示操作的内容的操作内容数据提供给处理装置150。由此,用户对输入装置130的操作内容被传递到处理装置150。输入装置130也可以是将从遥控器等外部操作设备接收到的操作内容数据提供给处理装置150的结构。
存储装置140包含作为易失性存储装置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和作为非易失性存储装置的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在非易失性存储装置中存储有使处理装置150执行显著地表示本公开的特征的控制方法的程序P。易失性存储装置作为执行程序P时的工作区域而被处理装置150利用。
另外,在易失性存储装置中存储有表示投射光学系统120相对于投射面PS的姿势的姿势信息。在本实施方式中,投影仪10的用户通过对输入装置130的输入操作,输入与将投影仪10设置于房间R时的投影仪10的姿势对应的姿势信息。在存储装置140中存储通过对输入装置130的输入操作而输入的姿势信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投影仪10以光轴朝向右上方的姿势配置在房间R中的比基准线BL靠左侧且靠下侧的位置。因此,投影仪10通过对输入装置130的操作来输入表示朝右上的姿势的姿势信息,该姿势信息被存储于存储装置140。
处理装置150包含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等处理器、即计算机。处理装置150中可以包含1个处理器,也可以包含多个处理器。处理装置150也可以由与存储装置140的一部分或全部、和/或其他电路集成的SoC构成。另外,处理装置150也可以由执行程序的CPU和执行规定的运算处理的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的组合构成。可以采用将处理装置150的全部功能安装于硬件的结构,也可以采用使用了可编程设备的结构。另外,处理装置150也可以兼具图像处理装置110的功能。即,处理装置150可以执行图像处理装置110的功能。处理装置150以投影仪10的电源接通为契机,从非易失性存储装置向易失性存储装置读出程序P,开始程序P的执行。
按照程序P工作的处理装置150作为图3所示的第1投射控制部151、受理部152、判定部153、第1生成部154、第2生成部155以及第2投射控制部156发挥功能。即,图3所示的第1投射控制部151、受理部152、判定部153、第1生成部154、第2生成部155以及第2投射控制部156是通过按照程序P使计算机工作而实现的软件模块。第1投射控制部151、受理部152、判定部153、第1生成部154、第2生成部155以及第2投射控制部156各自的功能如下。
第1投射控制部151在对输入装置130进行了指示变形校正的操作的情况下,使投射光学系统120投射图4所示的校正图像G1。校正图像G1是用于使用户指定在输出图像中校正变形的位置以及校正内容的图像。如图4所示,校正图像G1的外延为矩形。在校正图像G1中配置有多个校正变形的位置以及用于使用户指定校正内容的校正点。在本实施方式中,这多个校正点的配置方式具有特征。以下,为了与本实施方式进行对比,对以往的投影仪的变形校正中的校正图像G2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校正图像G2的一例的图。校正图像G2与校正图像G1同样是矩形的图像。如图5所示,在校正图像G2的4个角、即4个顶点分别各配置一个校正点A1~A4。另外,在校正图像G2的4个边的中点,分别各配置一个校正点A5~A8。以往的投影仪的用户通过指定校正点A1~A8中的1个或多个,能够指定校正变形的位置。此外,以往的投影仪的用户通过使指定的校正点移动,能够指定校正的方向和校正量、即校正内容。
例如,在本来应作为矩形映现的校正图像G2变形为短边L2比短边L4短的梯形而映现于投射面PS的情况下,以往的投影仪的用户能够通过使校正点A2以及校正点A3分别沿着短边L2在从校正图像G2的内侧朝向外侧的方向上移动来校正梯形变形。具体而言,以往的投影仪的用户通过使校正点A2沿着短边L2向远离校正点A6的方向移动,并且使校正点A3沿着短边L2向远离校正点A6的方向移动,能够校正梯形变形。
这样,如果是梯形变形,则在以往的投影仪中也简便地进行了校正。但是,如图6所示,在校正图像G2的长边L1的一部分、具体而言在从校正点A1到校正点A5的区间存在因投射面PS的凹陷等而从校正图像G2的外侧朝向内侧弯曲的变形E1的情况下,在以往的投影仪中,无法校正变形E1。这是因为在校正图像G2中的变形E1的位置处没有校正点。如果增加配置于校正图像G2的校正点的数量,则在以往的投影仪中也能够校正变形E1。但是,无法事先掌握因投射面PS的凹陷或突出而引起的变形在校正图像G2的哪个部分产生。因此,在以往的投影仪中,为了能够进行因投射面PS的凹陷或突出而引起的变形的校正,需要遍及校正图像G2整体均等地配置多个校正点,存在校正所需的劳力和时间增加的问题。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投射控制部151在校正图像G1的4个顶点分别配置校正点A1~A4。这一点与以往的投影仪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校正点A1~A4之外,如图4所示,按照以下的要领在校正图像G1配置校正点A5~A11。若更详细地说明,则第1投射控制部151首先参照姿势信息,确定校正图像G1的4个顶点中的在投射到投射面PS时位于距投射镜头121最远的位置的顶点。并且,第1投射控制部151在与所确定的顶点相接的2边中的长边配置校正点A5~A11。这是因为,与位于距投射镜头121最远的位置的顶点相接的2边相比于不与该顶点相接的2边更容易产生由投射面PS的凹陷或突出引起的变形,长边的变形比短边的变形更容易显眼。校正图像G1中的、与在投射到投射面PS时位于距投射镜头121最远的位置的顶点相接的长边是本公开中的第1边的一例。不与距投射镜头121最远的顶点接触的长边和短边是本公开中的第2边的一例。
在姿势信息表示朝右上的姿势的情况下,校正图像G1的4个顶点中的在投射到投射面PS时位于距投射镜头121最远的位置的顶点是右上的顶点。在姿势信息表示朝右下的姿势的情况下,位于最远的位置的顶点是右下的顶点。在姿势信息表示朝左上的姿势的情况下,位于最远的位置的顶点是左上的顶点。在姿势信息表示朝左下的姿势的情况下,位于最远的位置的顶点是左下的顶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存储于存储装置140的姿势信息表示朝右上的姿势,因此,第1投射控制部151将校正图像G1的4个顶点中的右上的顶点确定为位于最远的顶点。并且,如图4所示,第1投射控制部151使投射光学系统120投射校正图像G1,该校正图像G1除了校正点A1~A4以外,还在与投射到投射面PS时距投射镜头121最远的顶点相接的长边L1配置有校正点A5~A11。参照图4可知,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于长边L1的校正点的数量比配置于短边L2、长边L3以及短边L4的各边的校正点的数量多。
投影仪10的用户通过对输入装置130的操作来指定校正点A1~A11中的1个或多个,由此能够指定校正变形的位置。校正点A1~A11中由用户指定的校正点是本公开中的第1校正点的一例。投影仪10的用户通过对输入装置130的操作使所指定的校正点移动,由此能够指定校正的方向和校正量。通过对输入装置130的操作而对所指定的校正点指定的移动方向是本公开中的第1方向的一例。图7是用于说明校正点能够移动的方向的图。在图7中,校正点能够移动的方向用方框箭头表示。如图7所示,如果是位于校正图像G1的左上顶点的校正点A1,则用户能够使其沿着与长边L1垂直的轴在从校正图像G1的内侧朝向外侧的方向或相反的方向上移动,和沿着与短边L4垂直的轴在从校正图像G1的内侧朝向外侧的方向或相反的方向上移动。对于校正点A2~A4的每一个也同样如此。与此相对,对于如校正点A5~A11那样配置于与顶点不同的位置的校正点,用户能够使其沿着与配置该校正点的边垂直的轴在从校正图像G1的内侧朝向外侧的方向或相反的方向上移动。以下,关于校正点A5~A11的每一个,将与长边L1垂直且从校正图像G1的内侧朝向外侧的方向称为上方。对于校正点A1以及校正点A2也同样如此。另外,关于校正点A5~A11的每一个,将与长边L1垂直且从校正图像G1的外侧朝向内侧的方向称为下方。对于校正点A1以及校正点A2也同样如此。此外,在图7中,校正点A5能够移动的方向用方框箭头表示。
图8是表示投射到具有凹陷或突出的投射面PS的校正图像G1的一例的图。在图8所示的校正图像G1中,与图5所示的校正图像G2同样地,在长边L1的一部分产生从校正图像G1的外侧朝向内侧弯曲的变形E1。在图8所示的校正图像G1中,校正点A6位于变形E1的位置。因此,投影仪10的用户指定校正点A6,使校正点A6根据变形的大小向与变形E1的变形方向相反的方向、即上方移动,由此能够校正变形E1。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基于移动操作的校正点A1~A11的移动量施加限制,用户能够在该限制的范围内使校正点A1~A11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变更利用液晶面板123描绘输出图像的各像素的位置,来变更投射面PS上的输出图像的形状。因此,无法超过能够在液晶面板123上描绘的范围地移动。作为一例,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描绘校正前的校正点A1~A11的像素设为基准位置。关于校正点A1~A4的每一个,是从基准位置起在上方、下方以及与它们垂直的方向的每一个上最大能够移动到5个像素的阈值。关于校正点A5~A11的每一个,是在上方以及下方的每一个上最大能够移动到5个像素的阈值。
例如,为了对图8所示的校正图像G1的变形E1进行校正,投影仪10的用户指定校正点A6,使校正点A6向与变形E1相反的方向、即上方移动。但是,如上所述,由于校正点A6具有能够移动的阈值,因此即便使校正点A6移动到能够向上方移动的阈值,有时也无法校正变形E1。这样,在无法通过校正点A6的阈值内的移动来校正变形E1的情况下,需要使校正点A1、A2以及A5~A11向下方移动,校正所需的劳力以及时间增加。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校正点A1~A11中指示了超过能够移动的阈值的移动的情况下,通过使指定的校正点以外的其他校正点向与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移动,能够抑制校正所需的劳力和时间的增加,详细内容将在后面叙述。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校正点A1~A11的移动施加限制。
受理部152经由输入装置130受理分别指定校正点A1~A11的指定操作、以及使所指定的校正点移动的移动操作。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受理部152每当从输入装置130接收到指示校正开始的操作内容数据时,执行以下的处理。首先,如图9所示,受理部152将用于指定校正点A1~A11的每一个并使其移动的光标CR与校正图像G1重叠地投射到投射光学系统120。当从输入装置130接收到表示移动光标CR的操作的操作内容数据时,受理部152根据由接收到的操作内容数据表示的操作来移动光标CR。当从输入装置130接收到表示确定光标CR的位置的操作的操作内容数据时,受理部152将在接收到该操作内容数据的时刻光标CR所在的校正点确定为操作对象校正点,并清除光标CR。接着,受理部152在从输入装置130接收到表示针对操作对象校正点的移动操作的操作内容数据时,根据该操作内容数据来确定移动方向。
判定部153判定所指定的校正点从基准位置起的移动量是否为前述的阈值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该阈值为5个像素。在操作对象校正点从基准位置起的移动量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例如在从基准位置向上方移动3个像素的移动量的情况下,判定部153的判定结果为“是”。相反,在对操作对象校正点指定的移动量超过阈值的情况下,例如在从基准位置向上方移动6个像素的移动量的情况下,判定部153的判定结果为“否”。在判定部153的判定结果为“是”的情况下,由第1生成部154执行与移动操作对应的校正点的移动、以及与该移动结果对应的校正数据的生成。与此相对,在判定部153的判定结果为“否”的情况下,由第2生成部155执行与移动操作对应的校正点的移动、以及与该移动结果对应的校正数据的生成。
第1生成部154使操作对象校正点向通过移动操作指定的方向、即第1方向移动规定量,生成与该移动结果对应的校正数据。在本实施方式中,规定量为1个像素,但并不限定于此。第2生成部155使位于与操作对象校正点相同的边的其他所有校正点向与通过移动操作指定的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移动规定量,生成与该移动结果对应的校正数据。例如,如果通过移动操作指定的方向是上方,则第2方向是下方。另外,第2生成部155对其他所有校正点的移动量可以全部相同,另外,也可以根据距操作对象校正点的距离而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前者的方式。第1生成部154和第2生成部155分别将所生成的校正数据存储在存储装置140中。
例如,假设如图8所示那样在校正图像G1的长边L1的一部分产生变形E1的状况下,由用户将校正点A6指定为操作对象校正点、并进行了使校正点A6向上方移动的移动操作。在该情况下,若通过移动操作指定的校正点A6的从基准位置向上方的移动量为阈值以下,则判定部153的判定结果为“是”,执行第1生成部154对校正点A6的移动。其结果,校正图像G1如图10那样被更新。此外,在图10中,用空心白圈表示根据用户的移动操作而移动的校正点,用箭头表示该校正点的移动方向。
另外,假设在图8所示的校正图像G1中,由用户将校正点A6指定为操作对象校正点、并进行了使校正点A6向上方移动的移动操作,通过移动操作指定的校正点A6从基准位置起的移动量超过了阈值。在该情况下,判定部153的判定结果为“否”,由第2生成部155执行校正点A1、校正点A2、校正点A5以及校正点A7~A11向第2方向的移动、即向下方的移动。其结果,校正图像G1如图11那样被更新。在图11中,也用空心白圈表示根据用户的移动操作而移动的校正点,用箭头表示该校正点的移动方向。
第2投射控制部156读出存储在存储装置140中的校正数据,提供给图像处理装置110。之后,图像处理装置110对从通信装置100提供的输入图像数据实施与校正数据对应的变形校正,将表示已校正了变形的输入图像的已校正图像数据提供给投射光学系统120。由此,将对输入图像应用了变形校正后的输出图像从投射光学系统120投射到投射面PS。
另外,按照程序P工作的处理装置150执行显著地表示本公开的特征的控制方法。图12是表示该控制方法的流程的流程图。如图12所示,该控制方法包含第1投射控制处理SB100、受理处理SB110、判定处理SB120、第1生成处理SB130、第2生成处理SB140以及第2投射控制处理SB150。第1投射控制处理SB100、受理处理SB110、判定处理SB120、第1生成处理SB130、第2生成处理SB140以及第2投射控制处理SB150各自的处理内容如下。
在第1投射控制处理SB100中,处理装置150作为第1投射控制部151发挥功能。在第1投射控制处理SB100中,处理装置150使投射光学系统120投射图4所示的校正图像G1。
在受理处理SB110中,处理装置150作为受理部152发挥功能。在受理处理SB110中,处理装置150经由输入装置130受理将校正点A1~A11的任意校正点指定为操作对象校正点的指定操作、以及使通过指定操作指定的校正点移动的移动操作。
在判定处理SB120中,处理装置150作为判定部153发挥功能。在判定处理SB120中,处理装置150判定通过移动操作指定的、校正点的从基准位置起的移动量是否在阈值以下。在通过移动操作指定的、校正点的从基准位置起的移动量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判定处理SB120的判定结果为“是”。在通过移动操作指定的、校正点从基准位置起的移动量超过阈值的情况下,判定处理SB120的判定结果为“否”。
在判定处理SB120的判定结果为“是”的情况下,执行第1生成处理SB130。在第1生成处理SB130中,处理装置150作为第1生成部154发挥功能。在第1生成处理SB130中,处理装置150首先使操作对象校正点以通过移动操作指定的方向以及移动量移动。接下来,处理装置150生成与操作对象校正点的移动结果对应的校正数据,并将生成的校正数据存储于存储装置140。
在判定处理SB120的判定结果为“否”的情况下,执行第2生成处理SB140。在第2生成处理SB140中,处理装置150作为第2生成部155发挥功能。在第2生成处理SB140中,处理装置150使位于与操作对象校正点相同的边的其他所有校正点向与通过移动操作指定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接下来,处理装置150生成与位于与操作对象校正点相同的边的其他全部校正点的移动结果对应的校正数据,并将生成的校正数据存储于存储装置140。
在第2投射控制处理SB150中,处理装置150作为第2投射控制部156发挥功能。在第2投射控制处理SB150中,处理装置150读出存储在存储装置140中的校正数据,并提供给图像处理装置110。之后,图像处理装置110对从通信装置100提供的图像数据实施与校正数据对应的变形校正而生成已校正图像数据,并将生成的已校正图像数据提供给投射光学系统120。由此,将对输入图像应用了变形校正后的输出图像从投射光学系统120投射到投射面PS。因此,由投射面PS的凹陷或突出引起的变形不会出现在输出图像中。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无需遍及校正图像G1的整体地设置多个校正点,就能够校正因投射面PS的凹陷或突出而引起的输出图像的变形。即,根据本实施方式,与遍及校正图像G1的整体地设置多个校正点的方式相比,能够抑制校正所需的劳力和时间的增加,并且能够校正由投射面PS的凹陷或突出引起的输出图像的变形。
2.变形
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可以如下变形。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与校正图像G1的4个顶点中的、校正图像G1被投射到投射面PS时位于距投射镜头121最远的位置的顶点相接的2边中的长边,配置有比该2边以外的第2边更多的校正点。但是,可以在与距投射镜头121最远的顶点相接的2边中的另一边、即短边也配置比第2边更多的校正点。这是因为,在与距投射镜头121最远的位置的顶点相接的2边中的短边,仅次于与该顶点相接的长边,容易出现由投射面PS的凹陷或突出引起的变形。另外,在校正图像G1中设置多个校正点的边并不限定于在校正图像G1被投射到投射面PS时与位于距投射镜头121最远的位置的顶点相接的2边,也可以是其他2边。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针对校正点A5的移动操作是使校正点A5沿着与校正点A5所处的长边L1垂直的轴移动的操作,针对校正点A6~A11各自的移动操作也同样如此。但是,对于校正点A5的移动操作只要是使校正点A5沿着与长边L1相交的轴移动的操作即可,例如,如图13所示,也可以是使校正点A5沿着轴AX1移动的操作,该轴AX1通过长边L1中配置校正点A5的位置和校正图像G1的中心。对于针对校正点A6~A11各自的移动操作,也同样可以是使校正点An沿着通过长边L1中配置校正点An的位置、和校正图像G1的中心的轴移动的操作。另外,n为6至11的整数中的任意整数。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移动操作对象校正点时的规定量为1个像素。但是,也可以是,用户能够自由地设定规定量,使操作对象校正点向通过移动操作指定的方向移动用户设定的规定量。另外,也可以将第1生成部154中的规定量和第2生成部155中的规定量设定为不同的值。例如,也可以是,第1生成部154中的规定量为1个像素,第2生成部155中的规定量为10个像素。根据本方式,在从基准位置起的移动量为阈值以下的5个像素之前,判定部153的判定结果为“是”,因此由第1生成部154执行校正数据的生成,在从基准位置起的移动量超过阈值的6个像素以后,判定部153的判定结果为“否”,因此由第2生成部155执行校正数据的生成。根据本方式,能够以较少的操作步骤使对象校正点较大程度地移动。
(4)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投影仪10是超短焦投影仪。但是,投影仪10也可以是投射大的图像时所需的、投射距离比超短焦投影仪长的通常的投影仪。即使投影仪10是通常的投影仪,通过执行本公开的控制方法,也能够抑制校正所需的劳力和时间的增加,并且校正因投射面PS的凹陷或突出而引起的输出图像的变形。
(5)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第1投射控制部151、受理部152、判定部153、第1生成部154、第2生成部155以及第2投射控制部156是软件模块,但也可以是ASIC(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等硬件模块。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判定处理SB120、第1生成处理SB130以及第2生成处理SB140这3个处理也可以统称为校正数据生成处理。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处理装置150执行第1投射控制处理SB100、受理处理、校正数据生成处理以及第2投射控制处理SB150的程序P预先存储于存储装置140,但程序P既可以单独制造,也可以有偿或者无偿地发布。作为程序P的具体发布方法,可以考虑在闪存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等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中写入程序P来发布的方式、或者通过经由因特网等电气通信线路的下载来发布的方式。按照通过这些方式发布的程序P,使以往的投影仪的计算机工作,由此能够使该投影仪执行本公开的控制方法。
3.从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掌握的方式
本公开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实现。例如,本公开也能够通过以下的方式来实现。为了解决本公开的课题的一部分或全部,或者为了实现本公开的效果的一部分或全部,与以下记载的各方式中的技术特征对应的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技术特征能够适当地进行替换、组合。另外,如果该技术特征在本说明书中没有作为必需的技术特征进行说明,则能够适当地删除。
本公开的投影仪的控制方法的一个方式包含以下的第1投射控制处理、受理处理、校正数据生成处理和第2投射控制处理。第1投射控制处理是将矩形的校正图像G1从投影仪10投射到投射面PS的处理。在该校正图像G1的4边中的第1边配置有多个校正点。受理处理是受理指定多个校正点中的操作对象校正点的指定操作、以及使通过指定操作指定的校正点向第1方向移动的移动操作的处理。操作对象校正点是本公开中的第1校正点的一例。校正数据生成处理包含如下处理:在基于移动操作的校正点的移动量为规定的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根据该移动操作使第1校正点移动。另外,校正数据生成处理包含如下处理:在移动量超过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使多个校正点中的第1校正点以外的校正点向与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移动。第2投射控制处理是将对输入图像应用了基于多个校正点各自的移动量和移动方向的变形校正后的输出图像投射到投射面PS的处理。根据本方式,能够简便地校正投射面PS中映现的输出图像的变形。
在更优选方式的控制方法中,也可以是,在受理处理中受理的移动操作是使第1校正点沿着与所述第1边相交的轴移动的操作。根据本方式,能够对沿着与第1边相交的轴的方向上的、第1边的变形进行校正。
另外,本公开的投影仪的一个方式包含投射光学系统120和处理装置150。处理装置150执行从投射光学系统120向投射面PS投射校正图像的第1投射控制处理、受理处理、校正数据生成处理以及第2投射控制处理。根据本方式,也能够简便地校正投射面PS中映现的输出图像的变形。

Claims (3)

1.一种投影仪的控制方法,其中,该投影仪的控制方法包含:
使用投影仪将在4边中的第1边配置有多个校正点的矩形的校正图像投射到投射面;
受理使所述多个校正点中包含的第1校正点向第1方向移动的操作;
在基于所述操作的、所述第1校正点向所述第1方向的移动量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根据所述操作使所述第1校正点移动;
在所述移动量大于所述阈值的情况下,使所述多个校正点中的所述第1校正点以外的校正点向与所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移动;以及
将对输入图像应用了变形校正而得到的输出图像投射到所述投射面,所述变形校正是基于使所述第1校正点移动、和使所述第1校正点以外的校正点移动中的任意一方来进行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的控制方法,其中,
所述操作是使所述第1校正点沿着与所述第1边相交的轴移动的操作。
3.一种投影仪,其中,该投影仪包含:
投射光学系统;以及
处理装置,
所述处理装置执行以下处理:
使用投射光学系统将在4边中的第1边配置有多个校正点的矩形的校正图像投射到投射面;
受理使所述多个校正点中包含的第1校正点向第1方向移动的操作;
在基于所述操作的、所述第1校正点向所述第1方向的移动量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根据所述操作使所述第1校正点移动;
在所述移动量大于所述阈值的情况下,使所述多个校正点中的所述第1校正点以外的校正点向与所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移动;以及
使所述投射光学系统投射对输入图像应用了变形校正而得到的输出图像,所述变形校正是基于使所述第1校正点移动、和使所述第1校正点以外的校正点移动中的任意一方来进行的。
CN202211196195.2A 2021-09-30 2022-09-28 投影仪的控制方法以及投影仪 Active CN1159145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60700A JP2023050543A (ja) 2021-09-30 2021-09-30 プロジェクター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21-160700 2021-09-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14594A CN115914594A (zh) 2023-04-04
CN115914594B true CN115914594B (zh) 2024-05-28

Family

ID=857378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96195.2A Active CN115914594B (zh) 2021-09-30 2022-09-28 投影仪的控制方法以及投影仪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05646A1 (zh)
JP (1) JP2023050543A (zh)
CN (1) CN115914594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185985A (ja) * 2014-03-24 2015-10-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の制御方法
CN106133821A (zh) * 2014-04-08 2016-11-1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机、投影机的控制方法以及程序
JP2017027311A (ja) * 2015-07-21 2017-02-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JP2017102473A (ja) * 2017-01-20 2017-06-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プロジェクターの黒レベル領域設定方法
CN107621743A (zh) * 2016-07-14 2018-01-23 张修诚 投影系统及投影影像的变形修正方法
JP2018180130A (ja) * 2017-04-07 2018-11-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投写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66738A (ja) * 2009-09-18 2011-03-31 Sanyo Electric Co Ltd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JP5958072B2 (ja) * 2012-05-18 2016-07-27 株式会社Jvcケンウッド 投射装置および画像補正方法
JP6194595B2 (ja) * 2013-02-27 2017-09-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プロジェクター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JP6155717B2 (ja) * 2013-03-14 2017-07-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プロジェクター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185985A (ja) * 2014-03-24 2015-10-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の制御方法
CN106133821A (zh) * 2014-04-08 2016-11-1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机、投影机的控制方法以及程序
JP2017027311A (ja) * 2015-07-21 2017-02-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CN107621743A (zh) * 2016-07-14 2018-01-23 张修诚 投影系统及投影影像的变形修正方法
JP2017102473A (ja) * 2017-01-20 2017-06-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プロジェクターの黒レベル領域設定方法
JP2018180130A (ja) * 2017-04-07 2018-11-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投写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一种基于透视变换的多投影三维显示系统校正方法;于海洋;蒋晓瑜;严志强;闫兴鹏;王晨卿;;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200928(09);168-170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14594A (zh) 2023-04-04
JP2023050543A (ja) 2023-04-11
US20230105646A1 (en) 2023-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46940B2 (en) Display device, projector, and display method
JP3844076B2 (ja)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プロジェクタ、プログラム、情報記憶媒体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US10025400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control method
US20190116356A1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gram
JP6205777B2 (ja) 投影装置、投影方法、及び投影のためのプログラム
EP1583370A1 (en) Image processing system, projector, information storage medium, an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CN108628563B (zh) 显示装置、显示方法以及存储介质
JP4525945B2 (ja)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プロジェクタ、プログラムおよび情報記憶媒体
US9167218B2 (en) Projector, image correction method, and program
JP6217100B2 (ja) 画像処理装置、プロジェクター、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3315959A (zh) 激光投影设备及投影图像的校正方法
JP2015139087A (ja) 投影装置
CN115914594B (zh) 投影仪的控制方法以及投影仪
JP2018170556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の制御方法
US10349024B2 (en)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display device
JP2020178221A (ja) 投影制御装置、投影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11095405A (ja)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US20200204698A1 (en) Smart Internet High-Definition Scanner with Laser Correction
JP7400788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US11832031B2 (en) Projection system controlling method, and projector
JP6316010B2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
CN114245094B (zh) 信息生成方法、信息生成系统以及记录介质
JP5915001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の制御方法
US12022241B2 (en) Image projection method and projector
US11330236B2 (en) Projector controlling method and projec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