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52769A - 旋转电机的定子、旋转电机、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及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旋转电机的定子、旋转电机、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及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552769A CN115552769A CN202080100364.0A CN202080100364A CN115552769A CN 115552769 A CN115552769 A CN 115552769A CN 202080100364 A CN202080100364 A CN 202080100364A CN 115552769 A CN115552769 A CN 11555276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ator
- core
- coil
- teeth
- wi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8—Forming winding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or around core parts
- H02K15/085—Forming winding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or around core part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slotted stato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Abstract
具备:定子芯(1),其具有环状的轭部(11)及多个齿(12);线圈(7),其形成于多个齿(12);以及绝缘部(2),其配设于定子芯(1)与线圈(7)之间,并将定子芯(1)与线圈(7)绝缘,绝缘部(2)具有从定子芯(1)的轴向(Y)的一侧突出的第一突出部(21),第一突出部(21)在第一突出部(21)的径向(X)的外侧(X1)的外周面具有在轴向(Y)上由多级构成的槽部(91、92、93)及向径向(X)的内侧(X2)成为凹形状的成形凹部(96),将不同的齿(12)的线圈(7)彼此连接的跨接线(8)是连续线并且被保持在槽部(91、92、93)内及成形凹部(96)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旋转电机的定子、旋转电机、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及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用于电动机或发电机等旋转电机的定子由定子芯和安装于定子芯的齿之间的槽的线圈构成。形成线圈的线圈线被绝缘包覆,线圈与定子芯绝缘。但是,在旋转电机的定子中,为了确保线圈与定子芯的充分的绝缘,进一步在定子芯与线圈接触的部分配设有绝缘部。以往的定子在定子芯上经由绝缘部卷绕线圈线而设置线圈。所述绝缘部具有能够收纳压接端子的空腔。并且,在定子中,将线圈线和压接端子插入,将各齿之间用跳线进行接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号WO2016/519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一般而言,在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中,为了在保证品质的基础上降低价格,省材料化及制造时间的缩短是重要的。例如,在以往的定子中,在接线中使用压接端子和将各齿之间连接的跳线。在该情况下,例如在9齿的定子中,需要18个压接端子和8根跳线。因此,需要大量接线构件,存在无法实现省材料化而导致价格变高这样的问题。另外,在插入压接端子的工序中,在绝缘部的空腔部存在耐强度性的问题,存在品质降低这样的问题。
本申请公开了用于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的技术,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削减成本且品质提高的旋转电机的定子、旋转电机、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及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申请所公开的旋转电机的定子具备:
定子芯,所述定子芯具有配置成环状的轭部及多个齿,所述多个齿在所述轭部的径向的内侧的内周面沿周向隔开预定的间隔并向径向的内侧突出地形成;线圈,所述线圈在多个所述齿上分别卷绕线圈线而形成;以及绝缘部,所述绝缘部配设于所述定子芯与所述线圈之间,并将所述定子芯与所述线圈绝缘,
所述绝缘部具有从所述定子芯的轴向的一侧突出的第一突出部,
所述第一突出部在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径向的外侧的外周面具有在轴向上由多级构成的槽部及向径向的内侧成为凹形状的成形凹部,
将不同的所述齿的所述线圈彼此连接的跨接线是连续线并且被保持在所述槽部内及所述成形凹部内。
另外,本申请所公开的旋转电机在壳体内具备上述记载的旋转电机的定子和与所述定子隔着空隙相向配置的转子。
另外,本申请所公开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在将所述轭部变形为直线状或使所述齿的向径向突出的方向相反的反翘曲状,并在所述齿上卷绕所述线圈线而形成所述线圈之后,
将所述轭部以所述齿向径向的内侧突出的方式变形为环状,并且将所述跨接线插入所述第一突出部的所述槽部,并且向所述成形凹部内按压并收纳所述跨接线。
另外,本申请所公开的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在壳体内与通过上述记载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制造出的所述定子隔着空隙设置有转子。
发明效果
根据本申请所公开的旋转电机的定子、旋转电机、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及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能够削减成本,并且提高品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将图1所示的定子的定子芯的轭部变形为直线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将图1所示的定子的定子芯的轭部变形为圆环状且未吸收跨接线的余长部分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图1所示的定子的定子芯的2种芯板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将图4所示的2种芯板沿轴向层叠多块而成的定子芯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包含图5所示的定子芯的一个齿的芯部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图1所示的定子的第一绕线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图1所示的定子的第二绕线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在图6所示的芯部安装有图7所示的第一绕线架和图8所示的第二绕线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从箭头A所示的方向观察图9所示的芯部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11是示出从箭头B所示的方向观察图9所示的芯部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12是示出从箭头C所示的方向观察图9所示的芯部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3是示出图1所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14是示出图1所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15是示出图1所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16是示出图1所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17是示出图1所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18是示出图1所示的定子的另一制造方法的图。
图19是示出将实施方式2中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定子芯的轭部变形为直线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0是示出在图19所示的定子上安装第一绕线架、第二绕线架及膜部之前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21是示出图19所示的膜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2A是示出从轴向的上表面侧观察图19所示的第一绕线架的结构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2B是示出从轴向的下表面侧观察图19所示的第一绕线架的结构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3是示出图19所示的第二绕线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4是示出使用图1所示的定子的旋转电机的结构的径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25是示出使用图1所示的定子的旋转电机的结构的轴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26是示出图24所示的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27是示出图26所示的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的线圈的形成的流程图。
图28是示出图26所示的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的跨接线的成形的流程图。
图29是示出图1所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30是示出图1所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31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定子芯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2是示出图31所示的定子芯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放大俯视图。
图33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定子芯的分割芯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4是示出图33所示的分割芯部的固定夹具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旋转电机200中的各方向分别表示为周向Z、轴向Y、径向X、径向X的外侧X1、径向X的内侧X2。因此,在定子100及转子102中,另外,在其他附带的部分中,也以这些方向为基准来表示各方向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将图1所示的定子的定子芯的轭部变形为直线状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将图1所示的定子的定子芯的轭部变形为圆环状且未吸收跨接线的余长部分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图1所示的定子的定子芯的2种芯板的结构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将图4所示的2种芯板沿轴向层叠多块而成的定子芯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包含图5所示的定子芯的一个齿的芯部的结构的俯视图。图7是示出图1所示的定子的第一绕线架的结构的立体图。图8是示出图1所示的定子的第二绕线架的结构的立体图。图9是示出在图6所示的芯部安装有图7所示的第一绕线架和图8所示的第二绕线架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0是示出从箭头A所示的方向观察图9所示的芯部的结构的主视图。图11是示出从箭头B所示的方向观察图9所示的芯部的结构的侧视图。图12是示出从箭头C所示的方向观察图9所示的芯部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3至图17、图29、图30是示出图1所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的图。图18是示出图1所示的定子的另一制造方法的图。图24是示出使用图1所示的定子的旋转电机的结构的径向的剖视示意图。图25是示出使用图1所示的定子的旋转电机的结构的轴向的剖视示意图。图26是示出图24所示的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图27是示出图26所示的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的线圈的形成的流程图。图28是示出图26所示的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的跨接线的成形的流程图。
首先,使用图24及图25对旋转电机200的结构进行说明。在图中,旋转电机200具备定子100、转子102及壳体101。壳体101在内部收纳定子100和转子102。转子102在定子100的内周侧设置预定的空隙(气隙)G而配设。转子102具备轴221和转子芯223。轴221与设置于壳体101的轴承211的内圈嵌合而被保持为旋转自如。
转子芯223固定于轴221的外周,永久磁铁222以V字状埋入。此外,永久磁铁222的配置方向不限于V字状,也可以是直线状或其他形状的配置方向。另外,永久磁铁222也可以不埋入转子芯223,也可以以粘贴于转子芯223的外周的表面并与定子100相向的方式配置。此外,由永久磁铁222产生的磁极的个数不限于如图24所示的6极,根据定子100的后述的齿12的个数适当设定。
例如,在向在周向Z上相隔2个齿的齿12需要跨接线的情况(UVWUVW…)下,在将齿12的个数设为3·N个(N是2以上的整数)时,磁极的个数也可以是((3±1)·N)个。另外,在向在周向Z上相邻的齿12连续3个齿地进行绕线的方式(UU’UVV’VWW’W…)中,在对第二个齿进行绕线时需要与第一个齿、第三个齿反向旋转的绕线。
在将齿12的个数设为9·N个(N是1以上的整数)的情况下,磁极的个数也可以是8(9±1)·N个。另外,在向在周向Z上相邻的齿12沿周向Z连续2个齿地进行绕线的方式(UU’VV’WW’…)中,在将齿12的个数设为6·N个(N是1以上的整数)的情况下,磁极的个数也可以是(6±1)5·N个。在该情况下,在N为2以上的情况下,在沿周向Z连续2个齿地进行绕线之后,需要向在周向Z上相隔4个齿的下一个齿12进行绕线,因此需要在周向Z上相隔4个齿的跨接线动作。此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也能够与本实施方式1同样地构成旋转电机200,因此适当省略其说明。
接着,对这样的旋转电机200的定子100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说明的例如图2等各图中,即使在将定子100的定子芯1的轭部11变形为直线状或者变形为使齿12的突出的方向相反的反翘曲状的情况下,也以将定子100的轭部11配置成环状时的状态的方向为基准,在各图中示出各方向进行说明。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该方向也以同样的基准进行图示及说明。
如图1所示,定子100具备定子芯1、线圈7、作为为了使定子芯1与线圈7绝缘而配置的绝缘部的轴向Y的上侧的第一绕线架2以及轴向Y的下侧的第二绕线架3。定子芯1具有:轭部11,所述轭部11配置成环状;以及多个齿12(参照图6),所述多个齿12在轭部11的径向X的内侧X2的内周面112(参照图6)沿周向Z隔开预定的间隔并向径向X的内侧X2突出地形成。
定子芯1通过将对图4所示的薄壁的磁性钢板进行冲裁而形成的2种芯板6A、6B如图5所示那样在轴向Y上交替层叠多块而形成。由此,定子芯1的第一芯部61~第九芯部69的轭部11通过设置于周向Z的端部的连结部111连结而形成。在图5中,定子芯1由第一芯部61~第九芯部69这9个芯部通过连结部111呈直线状连结而构成。在此,以下说明轭部11中具有一个齿12的部位作为芯部60。
使用图6对芯部60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芯部60具备轭部11和齿12。轭部11具有径向X的外侧X1的沿着轴向Y的外周面113。在轭部11的外周面113形成有沿轴向Y延伸的第一凹部114。第一凹部114用于将定子芯1安装于形成线圈7的绕线机时的定位。轭部11具有径向X的内侧X2的沿着轴向Y的内周面112。在轭部11的内周面112具有齿12。另外,在齿12上,在径向X的内侧X2的顶端具备分别向周向Z突出的蹄部(shoe portions)13。
具有齿12的周向Z的两端的沿着轴向Y的第一侧面121。具有齿12的径向X的内侧X2的顶端的沿着轴向Y的顶端面122。具有蹄部13的径向X的外侧X1的沿着轴向Y的第二侧面131。并且,由轭部11的径向X的内侧X2的沿着轴向Y的内周面112、第一侧面121及第二侧面131包围的区域成为卷绕线圈线70而形成线圈7的槽14。定子芯1通过多个芯部60的轭部11在周向Z上由连结部111连结而形成。
在此,如图5所示,定子芯1通过9个芯部60由连结部111连结而构成。在该连结部111,定子芯1的轭部11能够自由地折弯,由此,形成为能够变形为直线状或使齿12的向径向X突出的方向相反的反翘曲状。
另外,如图2及图5所示,从线圈线70的卷绕开始侧起,将在周向Z上排列的芯部60设为第一芯部61、第二芯部62、第三芯部63、第四芯部64、第五芯部65、第六芯部66、第七芯部67、第八芯部68及第九芯部69。在此,是由U相、V相、W相这三相构成且在周向Z上按每个相邻芯部60排列不同的相的星形接线或三角接线的接线构造。在所有附图中,以星形接线的情况表示。
并且,如图15所示,第一芯部61为U相(U1),第二芯部62为V相(V1),第三芯部63为W相(W1),第四芯部64为U相(U2),第五芯部65为V相(V2),第六芯部66为W相(W2),第七芯部67为U相(U3),第八芯部68为V相(V3),第九芯部69为W相(W3)。此外,在不需要该顺序的说明的情况下,统称为芯部60进行说明。
另外,在芯部60同样地设置有线圈7、以及作为绝缘部的轴向Y的上侧的第一绕线架2、轴向Y的下侧的第二绕线架3。但是,不论是在芯部60设置有线圈7、作为绝缘部的轴向Y的上侧的第一绕线架2、轴向Y的下侧的第二绕线架3的状态还是在芯部60未设置有线圈7、作为绝缘部的轴向Y的上侧的第一绕线架2、轴向Y的下侧的第二绕线架3的状态,该芯部60均采用该记载。
接着,使用图7至图12对作为绝缘部的轴向Y的上侧的第一绕线架2、轴向Y的下侧的第二绕线架3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轴向Y的上侧的第一绕线架2由第一突出部21和第一腿部22构成。如图8所示,轴向Y的下侧的第二绕线架3由第二突出部31和第二腿部32构成。图9是示出在芯部60设置有轴向Y的上侧的第一绕线架2及轴向Y的下侧的第二绕线架3的状态的图,第一突出部21从芯部60的轴向Y的一侧突出地形成。另外,第二突出部31从芯部60的轴向Y的另一侧突出地形成。
如图7所示,在第一突出部21的径向X的外侧X1的外周面形成有在轴向Y上由多级构成的槽部。在此,槽部从在轴向Y上远离定子芯1的一侧起由第一槽部91、第二槽部92及第三槽部93这3级形成。各槽部91、92、93与周向Z平行地形成。例如,参照图14及图15,以第一芯部61的第一槽部91、在周向Z上相邻的第二芯部62的第一槽部91及第三芯部63的第一槽部91成为平行的方式形成。
此外,虽未图示,但例如也可以考虑使各槽部91、92、93不与周向Z平行而是在周向Z上倾斜地形成。在该情况下,能够在全部的齿12中使用共同的绝缘部。
在此,与周向Z平行地形成第一槽部91、第二槽部92及第三槽部93这3级,对将不同的齿12的线圈7彼此连接的跨接线8进行保持。该跨接线8是与线圈7彼此的连续线。为了将线圈线70卷绕于齿12,导入槽部94以从定子芯1的径向X的外侧X1向径向X的内侧X2导入的方式保持线圈线70。导出槽部95以从定子芯1的径向X的内侧X2向径向X的外侧X1导出的方式保持卷绕于齿12而形成线圈7后的跨接线8。
因此,形成于轴向Y的上侧的第一绕线架2的第一突出部21的导出槽部95以与设置于图10中的导出槽部95的周向Z的左侧的第一槽部91相连的方式在轴向Y上成为相同的高度。
如图30所示,在第一绕线架2的第一突出部21,在周向Z的中央部分具有向径向X的内侧X2成为凹形状的成形凹部96(参照图30)。成形凹部96在径向X的内侧X2具有内底部960。成形凹部96收纳在将定子芯1从绕线时的直线状态变形为实施接线的圆环状态时在跨接线8产生的余长部分。另外,跨接线8与成形凹部96的内底部960分离地被保持。
如图12所示,当将定子芯1的连结部位(连结部111)距径向X的中心Q的距离设为R1,将配置跨接线8的部位距中心Q的距离设为R2时,隔开周向Z上的2个齿而跨接到第3个齿的跨接线8的余长的余长长度S由
S=2π(R1―R2)/3
表示。因此,成形凹部96需要能够吸收跨接线8的余长长度S的径向X的内侧X2的凹形状的深度H、即到内底部960为止的深度H。此外,关于内底部960的深度H,在后面进行说明。
为了防止线圈线70的松弛,轴向Y的下侧的第二绕线架3在第二突出部31具备捆扎各线圈7的卷绕结束部的线圈线70的捆扎部310。第一绕线架2的第一腿部22及第二绕线架3的第二腿部32构成为覆盖芯部60的内周面112、第一侧面121及第二侧面131。即,各腿部22、32嵌合于槽14,使线圈7与定子芯1绝缘。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示出了以大致相同的长度形成第一腿部22和第二腿部32的轴向Y的长度的例子,但并不限于此,只要能够利用两个腿部22、32实现定子芯1与线圈7的绝缘即可,各腿部22、32的轴向Y的长度能够适当变更。
接着,使用图15对线圈线70进行说明。线圈线70是用于形成线圈7的线。在此,使用第一线圈线71、第二线圈线72及第三线圈线73这3根线圈线70。在各线圈线71、72、73中,将开始线圈7的卷绕的线设为第一卷绕开始线711、第二卷绕开始线721及第三卷绕开始线731。另外,在将第一卷绕开始线711、第二卷绕开始线721及第三卷绕开始线731从定子芯1的径向X的外侧X1向内侧X2移动而用作电源线的情况下,设为第一电源线713、第二电源线723及第三电源线733。
另外,在各线圈线71、72、73中,将线圈7的卷绕结束的线设为第一卷绕结束线712、第二卷绕结束线722及第三卷绕结束线732。第一卷绕结束线712、第二卷绕结束线722及第三卷绕结束线732被接线而形成中性点。此外,如上述所示,在不需要使用该线圈线70的各部位进行说明的情况下,统称为线圈线70进行说明。
接着,使用图15对跨接线8进行说明。此外,跨接线8由线圈线70形成。跨接线8具有第一跨接线81、第二跨接线82、第三跨接线83、第四跨接线84、第五跨接线85及第六跨接线86。第一跨接线81将第一芯部61的线圈7与在周向Z上相隔3个芯部的第四芯部64的线圈7连接。第二跨接线82将第二芯部62的线圈7与在周向Z上相隔3个芯部的第五芯部65的线圈7连接。第三跨接线83将第三芯部63的线圈7与在周向Z上相隔3个芯部的第六芯部66的线圈7连接。
第四跨接线84将第四芯部64的线圈7与第七芯部67的线圈7连接。第五跨接线85将第五芯部65的线圈7与在周向Z上相隔3个芯部的第八芯部68的线圈7连接。第六跨接线86将第六芯部66的线圈7与在周向Z上相隔3个芯部的第九芯部69的线圈7连接。此外,如上述所示,在不需要说明该跨接线8的各部位的情况下,统称为跨接线8进行说明。
接着,基于图26至图28的流程图对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实施方式1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及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对磁性钢板进行冲裁而形成图4所示那样的2种芯板6A、6B。然后,将所形成的2种芯板6A、6B在轴向Y上交替地层叠多块,并且利用轭部11的连结部111连结而形成图5所示那样的定子芯1(图26的步骤ST1)。
接着,例如通过绝缘性树脂的注塑成型来形成轴向Y的上侧的第一绕线架2、轴向Y的下侧的第二绕线架3。接着,将轴向Y的上侧的第一绕线架2的第一腿部22及轴向Y的下侧的第二绕线架3的第二腿部32从轴向Y的两端插入并嵌入第一芯部61,如图9所示那样安装于定子芯1(图26的步骤ST2)。
接着,基于图27对形成线圈7(图26的步骤ST3)的工序进行说明。首先,使用第一芯部61的导入槽部94将第一线圈线71从径向X的外侧X1向内侧X2导入。另外,第二线圈线72及第三线圈线73也同样地使用第二芯部62及第三芯部63各自的导入槽部94,从径向X的外侧X1向内侧X2导入。
并且,如图13所示,使用3个绕线喷嘴51、52、53,将第一线圈线71、第二线圈线72及第三线圈线73同时如箭头511、521、531那样卷绕于第一芯部61、第二芯部62及第三芯部63各自的齿12(图27的步骤ST11)。但是,图13图示了卷绕于第七芯部67、第八芯部68及第九芯部69的例子。
并且,在第一芯部61、第二芯部62及第三芯部63各自的齿12上形成线圈7之后,将第一线圈线71、第二线圈线72及第三线圈线73捆扎于第一芯部61、第二芯部62及第三芯部63各自的轴向Y的下侧的第二绕线架3的捆扎部310而防止松弛。接着,从导出槽部95,从径向X的内侧X2向外侧X1导出(图14)。然后,判断是否在全部的齿12上形成线圈7(图27的步骤ST12)。
在此,步骤ST12成为“否”,如图14所示,使各绕线喷嘴51、52、53向箭头E的方向、周向Z移动3个齿的量,为了进行下一次卷绕工序,第一线圈线71移动至第四芯部64的位置,第二线圈线72移动至第五芯部65的位置,第三线圈线73移动至第六芯部66的位置。
此时,在各槽部91~93分别收纳各跨接线81~83(图27的步骤ST13)。接着,从第四芯部64、第五芯部65及第六芯部66的导入槽部94,从径向X的外侧X1向内侧X2导入各线圈线71、72、73。并且,与上述同样地,如图13所示,使用3个绕线喷嘴51、52、53,将第一线圈线71、第二线圈线72及第三线圈线73同时如箭头511、521、531那样卷绕于第四芯部64、第五芯部65及第六芯部66各自的齿12(图27的步骤ST11)。
并且,在第四芯部64、第五芯部65及第六芯部66各自的齿12上形成线圈7之后,将第一线圈线71、第二线圈线72及第三线圈线73捆扎于第四芯部64、第五芯部65及第六芯部66各自的轴向Y的下侧的第二绕线架3的捆扎部310而防止松弛。接着,从导出槽部95,从径向X的内侧X2向外侧X1导出。并且,判断是否在全部的齿12上形成线圈7(图27的步骤ST12)。
在此,步骤ST12成为“否”,使各绕线喷嘴51、52、53向箭头E的方向、周向Z移动3个齿的量,为了进行下一次卷绕工序,第一线圈线71移动至第七芯部67的位置,第二线圈线72移动至第八芯部68的位置,第三线圈线73移动至第九芯部69的位置。
此时,在各槽部91~93分别收纳各跨接线84~86(图27的步骤ST13)。接着,从各第七芯部67、第八芯部68及第九芯部69的导入槽部94,从径向X的外侧X1向内侧X2导入各线圈线71、72、73。并且,与上述同样地,如图13所示,使用3个绕线喷嘴51、52、53,将第一线圈线71、第二线圈线72及第三线圈线73同时如箭头511、521、531那样卷绕于第七芯部67、第八芯部68及第九芯部69各自的齿12(图27的步骤ST11)。
并且,在第七芯部67、第八芯部68及第九芯部69各自的齿12上形成线圈7之后,将第一线圈线71、第二线圈线72及第三线圈线73捆扎于第七芯部67、第八芯部68及第九芯部69各自的轴向Y的下侧的第二绕线架3的捆扎部310而防止松弛。接着,从导出槽部95,从径向X的内侧X2向外侧X1导出。
并且,判断是否在全部的齿12上形成线圈7(图27的步骤ST12)。在此,步骤ST12成为“是”,如图15所示,切断第一线圈线71、第二线圈线72及第三线圈线73,形成第一卷绕结束线712、第二卷绕结束线722及第三卷绕结束线732(图27的步骤ST14)。然后,形成线圈的工序结束。
接着,基于图28对将定子芯1的轭部11以齿12向径向X的内侧X2侧突出的方式变形为环状并且将各跨接线81~86成形于第一突出部21的成形凹部96(图26的步骤ST4)的工序进行说明。首先,如图16所示,形成线圈7后的定子芯1在直线状态下使按压部47从径向X的外侧X1向内侧X2移动,将第一跨接线81、第四跨接线84以不从第一槽部91内伸出的方式保持于第一槽部91,将第二跨接线82、第五跨接线85以不从第二槽部92内伸出的方式保持于第二槽部92,将第三跨接线83、第六跨接线86以不从第三槽部93内伸出的方式保持于第三槽部93(图28的步骤ST21)。
接着,如图3所示,利用按压部47,使各跨接线81~86在保持于各槽部91~93内的状态下从直线状态变形为圆环状态(图28的步骤ST22)。此外,在图3中,省略按压部47而示出。从图3可知,各跨接线81~86具有余长,成为从第一绕线架2向径向X的外侧X1远离的状态。
接着,如图17、图29、图30所示,使成形部48从径向X的外侧X1向内侧X2移动,以将各跨接线81~86收纳于成形凹部96内的方式进行按压并成形(图28的步骤ST23)。因此,在成形凹部96内,各跨接线81~86的余长部分被吸收。图29示出该成形后的定子芯1的俯视图。另外,图30示出图29的第一芯部61的放大图。为了可靠地吸收余长长度S,成形凹部96的到内底部960为止的深度H需要满足H=S×1/2以上。
当将成形部48压切至成形凹部96的径向X的内侧X2的内底部960时,对各跨接线81~86(线圈线70)施加过负荷,产生品质不良。因此,例如,设为相对于按压部47确定位置那样的构造,成为按压部47在能够可靠地成形余长长度S的位置且不过度按压的位置停止的构造。在上述说明中,在使按压部47移动之后,将成形的定时设为使定子芯1变形为圆环状态之后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在将各芯部60折弯的定时依次将各跨接线81~86的余长部分向成形凹部96内按压并收纳,成形并吸收。
例如,仅将第一芯部61折弯,仅向第一芯部61的成形凹部96内成形并收纳第一跨接线81,接着,仅将第二芯部62折弯,仅向第二芯部62的成形凹部96内成形并收纳第二跨接线82,依次反复该过程直至第九芯部69。这样,能够使吸收的余长量的剩余部分转嫁到端部。然后,使按压部47和成形部48退避而排出定子100(图28的步骤ST24)。
并且,这样形成的第一线圈线71不切断而作为连续线,成为第一卷绕开始线711、第一芯部61的线圈7、第一跨接线81、第四芯部64的线圈7、第四跨接线84、第七芯部67的线圈7以及第一卷绕结束线712。第二线圈线72不切断而作为连续线,成为第二卷绕开始线721、第二芯部62的线圈7、第二跨接线82、第五芯部65的线圈7、第五跨接线85、第八芯部68的线圈7以及第二卷绕结束线722。第三线圈线73不切断而作为连续线,成为第三卷绕开始线731、第三芯部63的线圈7、第三跨接线83、第六芯部66的线圈7、第六跨接线86、第九芯部69的线圈7以及第三卷绕结束线732。
接着,进行将第一卷绕开始线711、第二卷绕开始线721及第三卷绕开始线731用作电源线的情况下的处理。该3根第一卷绕开始线711、第二卷绕开始线721及第三卷绕开始线731在将定子100设为圆环状时,需要配置于定子100的径向X的内侧X2。因此,如图15的虚线所示,配置于定子100的径向X的内侧X2。各电源线713、723、733在径向X的内侧X2由绝缘管覆盖而保持绝缘来进行配线处理。
接着,使定子芯1为圆环状,通过焊接将定子芯1的端部彼此固定,形成定子100(图26的步骤ST5)。接着,在壳体101的内周面固定定子100的外周面(图26的步骤ST6)。接着,以在壳体101中使转子102旋转自如的方式,使轴承211支承轴221。然后,将转子102隔着空隙G与定子100相向配置,形成旋转电机200(图26的步骤ST7)。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示出了将定子芯1的轭部11变形为直线状并将线圈线70卷绕于齿12而形成线圈7的方法,但并不限于此,作为其他方法,对使用连结部111使定子芯1的轭部11变形为使齿的向径向X突出的方向相反的反翘曲状来进行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18的本实施方式1的定子100除了绕线的方式不同以外,与实施方式1的定子100相同。绕线机400具有六边形的卡盘机构40。卡盘机构40具有卡盘41、42、43、44、45、46。在与卡盘机构40中的卡盘41、42、43相向的位置设置有卷绕线圈线70的绕线喷嘴54、55、56。各绕线喷嘴54、55、56绕旋转轴T、旋转轴M、旋转轴N旋转,将线圈线70卷绕于各齿12。
但是,图18与图1的情况不同,将轴向Y反转而示出。即,图18是示出能够看到芯部60的第二绕线架3的状态的图。但是,省略第二绕线架3的捆扎部310的图示。另外,图18示出在各芯部61~69全部形成有线圈7之后的状态。
首先,定子芯1将第一芯部61、第二芯部62及第三芯部63分别固定于卡盘41、卡盘42及卡盘43。然后,使绕线喷嘴54、55、56绕旋转轴T、M、N旋转,将线圈线70卷绕于各齿12而形成线圈7。并且,在第一次卷绕结束后,使绕线喷嘴54、55、56前后上下地移动,并且将线圈线70捆扎于轴向Y的下侧的第二绕线架3的捆扎部310(其中,在图18中省略了捆扎部310的图示)。
接着,通过使卡盘机构40旋转,使跨接线8与上述所示的情况同样地跨接到预定的芯部60。此时,卡盘机构40以60°间距旋转。即,第四芯部64反复进行3次60°间距的旋转而移动至在第一次卷绕中固定有第一芯部61的卡盘41的位置。其他的芯部60也同时移动。由于从卡盘46的位置被排出,因此定子芯1不固定于卡盘45的位置。
根据该方法,能够较大地确保在周向Z上相邻的齿12彼此之间的间隔并将线圈线70卷绕于齿12而形成线圈7。即,如图18所示,能够将绕线喷嘴54、55、56的旋转轴T、M、N始终朝向齿12侧进行卷绕。因此,能够相对于齿12高速地卷绕线圈线70,能够缩短卷绕的循环时间。
根据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实施方式1的旋转电机的定子,具备:
定子芯,所述定子芯具有配置成环状的轭部及多个齿,所述多个齿在所述轭部的径向的内侧的内周面沿周向隔开预定的间隔并向径向的内侧突出地形成;线圈,所述线圈在多个所述齿上分别卷绕线圈线而形成;以及绝缘部,所述绝缘部配设于所述定子芯与所述线圈之间,并将所述定子芯与所述线圈绝缘,
所述绝缘部具有从所述定子芯的轴向的一侧突出的第一突出部,
所述第一突出部在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径向的外侧的外周面具有在轴向上由多级构成的槽部及向径向的内侧成为凹形状的成形凹部,
将不同的所述齿的所述线圈彼此连接的跨接线是连续线并且被保持在所述槽部内及所述成形凹部内,因此,能够防止跨接线的绝缘不良,并且能够提高生产率,因此能够削减成本,并且提高品质。
另外,能够防止跨接线的绝缘不良,因此能够减少接线构件,并且能够缩短制造时间而提高生产率。因此,可得到能够在抑制接线构件的材料成本及加工费的基础上防止脉动及振动且电特性稳定的定子。另外,能够实现由省材料化带来的低成本,由绝缘部的耐强度性带来的品质能够提高。
另外,绝缘部在轴向的一侧具有吸收跨接线的余长的成形凹部和将各相的跨接线绝缘并收纳于预定的位置的槽部,例如能够在上段、中段、下段这样的高度不同的槽部实施跨接线,将从直线状态变形为圆环状态时产生的跨接线的余长部分收纳于成形凹部内来进行吸收,因此能够防止在高电压的旋转电机中作为连续线进行绕线的跨接线的品质不良。另外,能够防止线圈形成时的线圈线的松弛,能够减少接线构件,并且能够缩短制造时间而提高生产率。
而且,根据旋转电机,在壳体内具备上述记载的旋转电机的定子和与所述定子隔着空隙相向配置的转子,因此,能够防止跨接线与壳体接触而短路,能够防止跨接线的绝缘不良。
而且,根据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在将所述轭部变形为直线状或使所述齿的向径向突出的方向相反的反翘曲状并在所述齿上卷绕所述线圈线而形成所述线圈之后,将所述轭部以所述齿向径向的内侧突出的方式变形为环状,并且将所述跨接线插入所述第一突出部的所述槽部内,并且向所述成形凹部内按压并收纳所述跨接线,因此,在将跨接线的余长部分成形于成形凹部内时,将跨接线保持于不同的多级的槽部内,因此能够防止多根跨接线的干涉。
而且,根据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在壳体内,与通过上述记载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制造出的所述定子隔着空隙设置有转子,因此,在形成于绝缘部的槽部及成形凹部内收纳并保持跨接线,因此能够防止由于跨接线的伸出而导致的与壳体的短路。
而且,根据旋转电机的定子,所述成形凹部在径向的内侧具有内底部,所述跨接线与所述成形凹部的所述内底部分离地被保持,因此,能够减少对跨接线的过负荷,能够提高品质。
而且,根据旋转电机的定子,所述绝缘部具有从所述定子芯的轴向的另一侧突出的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具有捆扎各所述线圈的卷绕结束部的所述线圈线的捆扎部,因此,能够防止线圈间的跨接线的松弛,能够防止线圈的卷绕紊乱,能够实现线圈的均匀化。
而且,根据旋转电机的定子,所述轭部形成为能够变形为直线状或使所述齿的向径向突出的方向相反的反翘曲状,因此,能够简便地进行线圈线向定子芯的齿的卷绕。
实施方式2
图19是示出在实施方式2的旋转电机的定子中将定子芯1的轭部11变形为直线状并安装有作为绝缘部的第一突出部21、第二突出部31及膜部230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0是示出将图19所示的第一突出部21、第二突出部31及膜部230安装于定子芯1之前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21是示出图19所示的膜部230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2A是示出从轴向的上表面侧观察图19所示的第一绕线架的结构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2B是示出从轴向的下表面侧观察图19所示的第一绕线架的结构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3是示出图19所示的第二突出部31的结构的立体图。
在各图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如图所示,在实施方式2的定子100中,将上述实施方式1所示的定子芯1与线圈7绝缘的绝缘部的结构不同。在本实施方式2中,为了将定子芯1与线圈7绝缘,绝缘部由轴向Y的上侧的第一突出部21、轴向Y的下侧的第二突出部31及膜部230构成。
因此,实施方式2的轴向Y的上侧的第一绕线架2是仅具有第一突出部21而不具有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第一腿部22的结构。另外,轴向Y的下侧的第二绕线架3是仅具有第二突出部31而不具有上述实施方式1的第二腿部32的结构。
第一突出部21具备用于固定后述的膜部230的爪部411、412、413、414。另外,第二突出部31具备用于固定膜部230的爪部421、422、423、424。另外,在第一突出部21及第二突出部31分别具备用于决定与定子芯1的位置的凸部415、425。定子芯1在齿12的轴向Y的两端具备第二凹部115。凸部415、425分别嵌合设置于定子芯1的第二凹部115。
膜部230由薄壁的具有绝缘性的膜材料形成,例如可以考虑使用厚度为0.125mm的膜材料。然后,在该膜材料上,以如图21所示那样的形状设置折痕而形成。通过该折痕,膜部230具备覆盖轭部11的径向X的内侧X2的沿着轴向Y的内周面112的第一侧面231、覆盖齿12的沿着轴向Y的第一侧面121及蹄部13的沿着轴向Y的第二侧面131的第二侧面232、以及覆盖齿12的沿着轴向Y的顶端面122的第三侧面233。
另外,膜部230在安装于定子芯1时,在轴向Y上与第一突出部21及第二突出部31连接。另外,膜部230与定子芯1的各芯部61~69的全部对应地连续形成。在线圈7卷绕于齿12之后,膜部230的第三侧面233的周向Z的中央部沿轴向Y被切断,以覆盖线圈7的周向Z的侧面的方式向线圈7间折弯。此外,其他结构及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
根据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实施方式2的旋转电机的定子、旋转电机、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及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并且,由于所述绝缘部具备: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从所述定子芯的轴向的另一端侧突出;以及膜部,所述膜部在轴向上与所述第一突出部及所述第二突出部连接并且覆盖所述齿的轴向的侧面及所述轭部的径向的内侧的轴向的侧面,因此能够由薄壁的膜部构成绝缘部。
实施方式3
本实施方式3的旋转电机的定子具有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定子芯不同的结构。因此,除了定子芯的结构不同以外,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以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31是示出实施方式3中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定子芯的结构的立体图。图32是示出图31所示的定子芯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放大俯视图。在各图中,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如图所示,轭部11在沿周向Z相邻的齿12之间具备薄壁连结部152。因此,芯部60彼此通过薄壁连结部152连结。
这样,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定子芯1与本实施方式3的定子芯1的不同之处在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定子芯1的轭部11的在周向Z上相邻的芯部60彼此通过能够旋转的连结部111连结,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3的定子芯1的芯部60彼此通过能够折弯的薄壁连结部152连结。
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定子芯1如图4所示那样将对薄壁的磁性钢板进行冲裁而形成的2种芯板6A、6B沿轴向Y交替层叠,形成连结部111,但在本实施方式3中,将对薄壁的磁性钢板进行冲裁而形成的1种芯板6C沿轴向Y层叠多块。
芯板6C以层叠而成为轭部11的部分呈直线状排列的方式、即以齿12平行地排列的方式形成,在周向Z上相邻的轭部11彼此不被物理分离,而是通过薄壁连结部152连结。因此,仅通过将1种芯板6C沿轴向Y层叠多块,就能够利用薄壁连结部152将相邻的芯部60之间连结而形成。
在将芯板6C沿轴向Y层叠多块的状态下,各芯部60的轭部11保持呈直线状排列的状态。本实施方式3的定子100具备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绝缘部。在对各齿12完成绕线之后,使薄壁连结部152塑性变形,以轭部11成为环状的方式折弯。此时,轭部11及各齿12的位置关系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
根据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实施方式3的旋转电机的定子,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地,具备:定子芯,所述定子芯具有配置成环状的轭部及多个齿,所述多个齿在所述轭部的径向的内侧的内周面沿周向隔开预定的间隔并向径向的内侧突出地形成;线圈,所述线圈在多个所述齿上分别卷绕线圈线而形成;以及绝缘部,所述绝缘部配设于所述定子芯与所述线圈之间,并将所述定子芯与所述线圈绝缘,
所述绝缘部具有从所述定子芯的轴向的一侧突出的第一突出部,
所述第一突出部在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径向的外侧的外周面具有在轴向上由多级构成的槽部及向径向的内侧成为凹形状的成形凹部,
将不同的所述齿的所述线圈彼此连接的跨接线是连续线并且被保持在所述槽部内及所述成形凹部内,因此,能够防止跨接线的绝缘不良,并且能够提高生产率,因此能够削减成本,并且提高品质。
另外,能够防止跨接线的绝缘不良,因此能够减少接线构件,并且能够缩短制造时间而提高生产率。因此,可得到能够在抑制接线构件的材料成本及加工费的基础上防止脉动及振动且电特性稳定的定子。另外,能够实现由省材料化带来的低成本,由绝缘部的耐强度性带来的品质能够提高。
另外,绝缘部在轴向的一侧具有吸收跨接线的余长的成形凹部和将各相的跨接线绝缘并收纳于预定的位置的槽部,例如能够在上段、中段、下段这样的高度不同的槽部实施跨接线,将从直线状态变形为圆环状态时产生的跨接线的余长部分收纳于成形凹部内来进行吸收,因此能够防止在高电压的旋转电机中作为连续线进行绕线的跨接线的品质不良。另外,能够防止线圈形成时的线圈线的松弛,能够减少接线构件,并且能够缩短制造时间而提高生产率。
而且,根据旋转电机,在壳体内具备上述记载的旋转电机的定子和与所述定子隔着空隙相向配置的转子,因此,能够防止跨接线与壳体接触而短路,能够防止跨接线的绝缘不良。
而且,根据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在将所述轭部变形为直线状或使所述齿的向径向突出的方向相反的反翘曲状并在所述齿上卷绕所述线圈线而形成所述线圈之后,将所述轭部以所述齿向径向的内侧突出的方式变形为环状,并且将所述跨接线插入所述第一突出部的所述槽部内,并且向所述成形凹部内按压并收纳所述跨接线,因此,在将跨接线的余长部分成形于成形凹部内时,将跨接线保持于不同的多级的槽部内,因此能够防止多根跨接线的干涉。
而且,根据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在壳体内,与通过上述记载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制造出的所述定子隔着空隙设置有转子,因此,在形成于绝缘部的槽部及成形凹部内收纳并保持跨接线,因此能够防止由于跨接线的伸出而导致的与壳体的短路。
而且,根据旋转电机的定子,所述成形凹部在径向的内侧具有内底部,所述跨接线与所述成形凹部的所述内底部分离地被保持,因此,能够减少对跨接线的过负荷,能够提高品质。
而且,根据旋转电机的定子,所述绝缘部具有从所述定子芯的轴向的另一侧突出的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具有捆扎各所述线圈的卷绕结束部的所述线圈线的捆扎部,因此,能够防止线圈间的跨接线的松弛,能够防止线圈的卷绕紊乱,能够实现线圈的均匀化。
而且,根据旋转电机的定子,所述轭部在沿周向相邻的所述齿之间具备薄壁连结部,因此,能够通过薄壁连结部的塑性变形而简便地形成。
而且,根据旋转电机的定子,所述轭部形成为能够变形为直线状或使所述齿的向径向突出的方向相反的反翘曲状,因此,能够简便地进行线圈线向定子芯的齿的卷绕。
实施方式4
本实施方式4的旋转电机的定子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1、2的定子芯不同的结构。因此,除了定子芯的结构不同以外,与上述实施方式1、2相同,因此以与上述实施方式1、2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33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定子芯的分割芯部的结构的立体图。图34是示出图33所示的分割芯部的固定夹具的立体图。在各图中,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如图所示,对于分割芯部600,轭部11按在周向Z上相邻的每个齿12分割而形成。该分割芯部600相当于上述实施方式1、2的芯部60。
这样,上述实施方式1、2的定子芯1与本实施方式4的定子芯1的不同之处在于,上述各实施方式1、2的定子芯1的轭部11的在周向Z上相邻的芯部60彼此通过能够旋转的连结部111连结,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4的定子芯1的分割芯部600彼此不连结,分别独立地形成。
上述实施方式1、2的定子芯1如图4所示那样将对薄壁的磁性钢板进行冲裁而形成的2种芯板6A、6B沿轴向Y交替层叠,形成连结部111,但在本实施方式4中,分割芯部600通过将对薄壁的磁性钢板进行冲裁而形成的1种芯板6D沿轴向Y层叠多块而形成。这样,本实施方式4的定子芯1由9个独立的分割芯部600构成。
本实施方式4的定子100具备与上述实施方式1、2相同的绝缘部。为了向分割芯部600绕线,如图34所示,将全部的分割芯部600以轭部11呈直线状排列的方式配置并保持于固定夹具17,连续地进行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绕线。之后,拆下固定夹具17,将分割芯部600的轭部11以成为环状的方式组合,将在周向Z上相邻的分割芯部600彼此固定,由此形成定子100。固定方法可以考虑焊接、热压配合等。
根据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实施方式4的旋转电机的定子,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地,具备:定子芯,所述定子芯具有配置成环状的轭部及多个齿,所述多个齿在所述轭部的径向的内侧的内周面沿周向隔开预定的间隔并向径向的内侧突出地形成;线圈,所述线圈在多个所述齿上分别卷绕线圈线而形成;以及绝缘部,所述绝缘部配设于所述定子芯与所述线圈之间,并将所述定子芯与所述线圈绝缘,
所述绝缘部具有从所述定子芯的轴向的一侧突出的第一突出部,
所述第一突出部在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径向的外侧的外周面具有在轴向上由多级构成的槽部及向径向的内侧成为凹形状的成形凹部,
将不同的所述齿的所述线圈彼此连接的跨接线是连续线并且被保持在所述槽部内及所述成形凹部内,因此,能够防止跨接线的绝缘不良,并且能够提高生产率,因此能够削减成本,并且提高品质。
另外,能够防止跨接线的绝缘不良,因此能够减少接线构件,并且能够缩短制造时间而提高生产率。因此,可得到能够在抑制接线构件的材料成本及加工费的基础上防止脉动及振动且电特性稳定的定子。另外,能够实现由省材料化带来的低成本,由绝缘部的耐强度性带来的品质能够提高。
另外,绝缘部在轴向的一侧具有吸收跨接线的余长的成形凹部和将各相的跨接线绝缘并收纳于预定的位置的槽部,例如能够在上段、中段、下段这样的高度不同的槽部实施跨接线,将从直线状态变形为圆环状态时产生的跨接线的余长部分收纳于成形凹部内来进行吸收,因此能够防止在高电压的旋转电机中作为连续线进行绕线的跨接线的品质不良。另外,能够防止线圈形成时的线圈线的松弛,能够减少接线构件,并且能够缩短制造时间而提高生产率。
而且,根据旋转电机,在壳体内具备上述记载的旋转电机的定子和与所述定子隔着空隙相向配置的转子,因此,能够防止跨接线与壳体接触而短路,能够防止跨接线的绝缘不良。
而且,根据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在将所述轭部变形为直线状或使所述齿的向径向突出的方向相反的反翘曲状并在所述齿上卷绕所述线圈线而形成所述线圈之后,将所述轭部以所述齿向径向的内侧突出的方式变形为环状,并且将所述跨接线插入所述第一突出部的所述槽部内,并且向所述成形凹部内按压并收纳所述跨接线,因此,在将跨接线的余长部分成形于成形凹部内时,将跨接线保持于不同的多级的槽部内,因此能够防止多根跨接线的干涉。
而且,根据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在壳体内,与通过上述记载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制造出的所述定子隔着空隙设置有转子,因此,在形成于绝缘部的槽部及成形凹部内收纳并保持跨接线,因此能够防止由于跨接线的伸出而导致的与壳体的短路。
而且,根据旋转电机的定子,所述成形凹部在径向的内侧具有内底部,所述跨接线与所述成形凹部的所述内底部分离地被保持,因此,能够减少对跨接线的过负荷,能够提高品质。
而且,根据旋转电机的定子,所述绝缘部具有从所述定子芯的轴向的另一侧突出的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具有捆扎各所述线圈的卷绕结束部的所述线圈线的捆扎部,因此,能够防止线圈间的跨接线的松弛,能够防止线圈的卷绕紊乱,能够实现线圈的均匀化。
而且,根据旋转电机的定子,所述轭部按在周向上相邻的每个所述齿分割而形成,因此,能够将轭部简便地变更为直线状。
而且,根据旋转电机的定子,所述轭部形成为能够变形为直线状或使所述齿的向径向突出的方向相反的反翘曲状,因此,能够简便地进行线圈线向定子芯的齿的卷绕。
本公开记载了各种各样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及实施例,但一个或者多个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各种特征、方式及功能并不限于特定的实施方式的应用,能够单独或者以各种组合应用于实施方式。
因此,在本申请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的范围内设想了未例示的无数个变形例。例如,包括对至少一个构成要素进行变形、追加或省略的情况、以及提取至少一个构成要素并与其他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组合的情况。
附图标记说明
1定子芯、100定子、101壳体、102转子、11轭部、111连结部、112内周面、113外周面、114第一凹部、115第二凹部、12齿、121第一侧面、122顶端面、13蹄部、131第二侧面、14槽、152薄壁连结部、17固定夹具、2第一绕线架、200旋转电机、21第一突出部、211轴承、22第一腿部、221轴、222永久磁铁、223转子芯、230膜部、231第一侧面、232第二侧面、233第三侧面、3第二绕线架、31第二突出部、310捆扎部、32第二腿部、40卡盘机构、400卷线机、41卡盘、42卡盘、43卡盘、44卡盘、45卡盘、46卡盘、47按压部、48成形部、411爪部、412爪部、413爪部、414爪部、415凸部、421爪部、422爪部、423爪部、424爪部、425凸部、51绕线喷嘴、511箭头、52绕线喷嘴、521箭头、53绕线喷嘴、531箭头、54绕线喷嘴、55绕线喷嘴、56绕线喷嘴、6A芯板、6B芯板、6C芯板、6D芯板、60芯部、600分割芯部、61第一芯部、62第二芯部、63第三芯部、64第四芯部、65第五芯部、66第六芯部、67第七芯部、68第八芯部、69第九芯部、7线圈、70线圈线、71第一线圈线、711第一卷绕开始线、712第一卷绕结束线、713第一电源线、72第二线圈线、721第二卷绕开始线、722第二卷绕结束线、723第二电源线、73第三线圈线、731第三卷绕开始线、732第三卷绕结束线、733第三电源线、8跨接线、81第一跨接线、82第二跨接线、83第三跨接线、84第四跨接线、85第五跨接线、86第六跨接线、91第一槽部、92第二槽部、93第三槽部、94导入槽部、95导出槽部、96成形凹部、960内底部、G空隙、H深度、T旋转轴、M旋转轴、N旋转轴、X径向、X1外侧、X2内侧、Y轴向、Z周向。
Claims (10)
1.一种旋转电机的定子,具备:定子芯,所述定子芯具有配置成环状的轭部及多个齿,所述多个齿在所述轭部的径向的内侧的内周面沿周向隔开预定的间隔并向径向的内侧突出地形成;线圈,所述线圈在多个所述齿上分别卷绕线圈线而形成;以及绝缘部,所述绝缘部配设于所述定子芯与所述线圈之间,并将所述定子芯与所述线圈绝缘,其中,
所述绝缘部具有从所述定子芯的轴向的一侧突出的第一突出部,
所述第一突出部在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径向的外侧的外周面具有在轴向上由多级构成的槽部及向径向的内侧成为凹形状的成形凹部,
将不同的所述齿的所述线圈彼此连接的跨接线是连续线并且被保持在所述槽部内及所述成形凹部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定子,其中,
所述成形凹部在径向的内侧具有内底部,
所述跨接线与所述成形凹部的所述内底部分离地被保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定子,其中,
所述绝缘部具备: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从所述定子芯的轴向的另一端侧突出;以及
膜部,所述膜部在轴向上与所述第一突出部及所述第二突出部连接,并且覆盖所述齿的轴向的侧面及所述轭部的径向的内侧的轴向的侧面。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定子,其中,
所述绝缘部具有从所述定子芯的轴向的另一侧突出的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具有捆扎各所述线圈的卷绕结束部的所述线圈线的捆扎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定子,其中,
所述轭部在沿周向相邻的所述齿之间具备薄壁连结部。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定子,其中,
所述轭部按在周向上相邻的每个所述齿分割而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定子,其中,
所述轭部形成为能够变形为直线状或使所述齿的向径向突出的方向相反的反翘曲状。
8.一种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旋转电机在壳体内具备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定子和与所述定子隔着空隙相向配置的转子。
9.一种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所述旋转电机是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在将所述轭部变形为直线状或使所述齿的向径向突出的方向相反的反翘曲状并在所述齿上卷绕所述线圈线而形成所述线圈之后,
将所述轭部以所述齿向径向的内侧突出的方式变形为环状,并且将所述跨接线插入所述第一突出部的所述槽部内,并且向所述成形凹部内按压并收纳所述跨接线。
10.一种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壳体内,与通过权利要求9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制造出的所述定子隔着空隙设置有转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091012 | 2020-05-26 | ||
JP2020-091012 | 2020-05-26 | ||
PCT/JP2020/045780 WO2021240849A1 (ja) | 2020-05-26 | 2020-12-09 |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回転電機、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552769A true CN115552769A (zh) | 2022-12-30 |
Family
ID=787441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80100364.0A Pending CN115552769A (zh) | 2020-05-26 | 2020-12-09 | 旋转电机的定子、旋转电机、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及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270846B2 (zh) |
CN (1) | CN115552769A (zh) |
WO (1) | WO2021240849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176753A (ja) * | 2000-12-07 | 2002-06-21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電動機固定子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固定子 |
JP3722712B2 (ja) * | 2001-03-22 | 2005-11-30 | 山洋電気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用固定子 |
JP5143581B2 (ja) * | 2008-01-31 | 2013-02-1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電動機の固定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圧縮機 |
JP5558903B2 (ja) * | 2010-04-28 | 2014-07-23 | アスモ株式会社 | 電機子の製造方法、電機子及びモータ |
JP5751927B2 (ja) * | 2011-05-13 | 2015-07-2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
JP6107386B2 (ja) * | 2013-04-26 | 2017-04-05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モータ及び圧縮機 |
-
2020
- 2020-12-09 WO PCT/JP2020/045780 patent/WO202124084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0-12-09 JP JP2022527485A patent/JP7270846B2/ja active Active
- 2020-12-09 CN CN202080100364.0A patent/CN115552769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1240849A1 (ja) | 2021-12-02 |
JPWO2021240849A1 (zh) | 2021-12-02 |
JP7270846B2 (ja) | 2023-05-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626303B2 (en) | Stator for inner rotor type mold brushless motor | |
US8497618B2 (en) | Stator for rotatry electrical machine including an insulating bobbin | |
US20050138793A1 (en) | Abduction-type motor and fabrication method of motor stator thereof | |
EP2273654A2 (en) |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US10193405B2 (en) |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JP5738385B2 (ja) | 固定子およびその固定子を備えた回転電機 | |
JP2003180044A (ja) | ステ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US8256100B2 (en) | Stator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 |
JP7038894B2 (ja) |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回転電機、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 |
JP5181627B2 (ja) | 回転電機およ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 |
CN216056720U (zh) | 电连接到电机的汇流条单元 | |
JP5245781B2 (ja) | 回転電機およ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 |
WO2021140714A1 (ja) |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回転電機、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 |
JP2010183660A (ja) | ステータ、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及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 |
EP2940836B1 (en) | Rotating machine | |
CN115552769A (zh) | 旋转电机的定子、旋转电机、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及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 | |
JP5563876B2 (ja) | コイ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モータ | |
WO2023149252A1 (ja) |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回転電機、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 |
WO2021140715A1 (ja) |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回転電機、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 |
JP6968215B2 (ja) | 回転電機 | |
JP7365971B2 (ja) | 回転電機のコイル巻線方法及びコイル巻装用治具 | |
CN110140280A (zh) | 旋转电机的定子和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 |
CN114256997A (zh) | 旋转电机和旋转电机的定子绕组的制造方法 | |
JP2014087186A (ja) | ステータ及びモータ | |
JP5549753B2 (ja) | 回転電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