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62512A - 配线部件 - Google Patents

配线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62512A
CN115362512A CN202180026021.9A CN202180026021A CN115362512A CN 115362512 A CN115362512 A CN 115362512A CN 202180026021 A CN202180026021 A CN 202180026021A CN 115362512 A CN115362512 A CN 1153625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sheet
linear
fusion
we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2602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强翔
水野芳正
荒卷心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06808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49102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3625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625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17Protection against damage caused by external factors, e.g. sheaths or armour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 H02G3/04Protective tubing or conduits, e.g. cable ladders or cable trough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0045Cable-harnes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08Flat or ribbon cables
    • H01B7/0838Parallel wires, sandwiched between two insulat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4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with 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mounting or secu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s Of Indoor Wiring (AREA)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单地保护线状传输部件的两侧的技术。配线部件(10、110、210、310、410)具备:线状传输部件(20、20A、20B、20C、20D、50),包含传输线主体(21、51)和覆盖上述传输线主体的包覆层;第一片材(30、330),包含与上述线状传输部件相接的第一熔接层(32),并设置于上述线状传输部件的一侧;及第二片材(40、140、240、340、440),包含与上述线状传输部件相接的第二熔接层(42),并设置于上述线状传输部件的另一侧。上述包覆层与上述第一熔接层和上述第二熔接层分别熔接。

Description

配线部件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配线部件。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将电线熔敷于形成为片材状的功能性外装部件而成的线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372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期望能够简单地保护电线的两侧。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单地保护线状传输部件的两侧的技术。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配线部件具备:线状传输部件,包含传输线主体和覆盖上述传输线主体的包覆层;第一片材,包含与上述线状传输部件相接的第一熔接层,并设置于上述线状传输部件的一侧;及第二片材,包含与上述线状传输部件相接的第二熔接层,并设置于上述线状传输部件的另一侧,上述包覆层与上述第一熔接层和上述第二熔接层分别熔接。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简单地保护线状传输部件的两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配线部件的俯视图。
图2是沿着图1中的II-II线切断而得到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配线部件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配线部件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配线部件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配线部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来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配线部件如下所述。
(1)一种配线部件,具备:线状传输部件,包含传输线主体和覆盖上述传输线主体的包覆层;第一片材,包含与上述线状传输部件相接的第一熔接层,并设置于上述线状传输部件的一侧;及第二片材,包含与上述线状传输部件相接的第二熔接层,并设置于上述线状传输部件的另一侧,上述包覆层与上述第一熔接层和上述第二熔接层分别熔接。通过包覆层与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分别熔接,而将第一片材及第二片材简单地固定于线状传输部件的两侧。由此,由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简单地保护线状传输部件的两侧。
(2)在(1)的配线部件中,也可以是在所述线状传输部件的侧方,所述第一熔接层与所述第二熔接层熔接。由此,能够抑制线状传输部件从第一片材及第二片材之间露出。
(3)在(1)的配线部件中,也可以是在所述线状传输部件的侧方,所述第一熔接层与所述第二熔接层未熔接。由此,配线部件的制造变得容易。另外,即使在线状传输部件的侧方不设置用于熔接第一片材与第二片材的熔接余量也可以,能够减小配线部件的宽度尺寸。
(4)在(1)至(3)中的任一种配线部件中,也可以是上述第一片材整面地设置上述第二片材,上述包覆层沿着上述线状传输部件的延伸方向断续地熔接于上述第一熔接层及上述第二熔接层。由此,能够在较大的区域中,保护线状传输部件的两侧并且减少熔接部位。
(5)在(1)至(3)中的任一种配线部件中,也可以是上述第一片材局部地设有上述第二片材。由此,通过在需要的部分设置第二片材,而能够抑制配线部件的质量增加。
(6)在(1)至(5)中的任一种配线部件中,也可以是上述第一片材及上述第二片材设置于包含上述线状传输部件的交叉部的区域,在上述交叉部,上述包覆层未熔接于上述第一熔接层及上述第二熔接层,在避开了上述交叉部的位置,上述包覆层熔接于上述第一熔接层及上述第二熔接层。由此,抑制在交叉部处线状传输部件发生破损。
(7)在(1)至(6)中的任一种配线部件中,也可以是在上述第二片材中的与朝向上述线状传输部件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熔接有其他线状传输部件。由此,将线状传输部件设置为多层。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细内容]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公开的配线部件的具体例子。此外,本公开不限定于这些示例,而由权利要求书表示,旨在包含与权利要求书均等的含义和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实施方式1]
以下,说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配线部件。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配线部件10的俯视图。图2是沿着图1中的II-II线切断而得到的剖视图。
配线部件10具备:线状传输部件20、第一片材30及第二片材40。
线状传输部件20是传输电或者光等的线状的部件。例如,线状传输部件20既可以是具有芯线和芯线周围的包覆的一般电线,也可以是屏蔽线、电缆、漆包线、镍铬合金线、光缆等。线状传输部件20具有传输线主体21和包覆层22。传输线主体21是传输电或者光的部分。传输线主体21相当于电线中的导体芯线,并相当于光缆中的芯和包层。包覆层22覆盖传输线主体21。包覆层22是将树脂材料等挤出包覆于传输线主体21的周围而形成的。上述树脂材料的种类不作特别限定,能够采用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酯(PET)等。
作为传输电的线状传输部件20,也可以是各种信号线、各种电力线。传输电的线状传输部件20的一部分等也可以被用作对空间发送或者从空间接收信号或者电力的天线、线圈等。另外,线状传输部件20既可以是单一的线状物,也可以是多个线状物的复合物(绞合线、使多个线状物集合并用护皮覆盖它而成的缆线等)。在线状传输部件20是缆线的情况下,护皮也包含在包覆层22中。
线状传输部件20的数量至少有一根即可,既可以是一根,也可以是多根。在此,线状传输部件20包含四根。在关于四根线状传输部件20需要进行区分的情况下,有时称为线状传输部件20A、20B、20C、20D。
设想多个线状传输部件20是对车辆中的构件彼此进行连接的部件。线状传输部件20的端部从片材30、40延伸出来,位于片材30、40的外侧。在线状传输部件20中除了端部以外的中间部配置于片材30、40上。在线状传输部件20的端部设置有例如连接器C。通过该连接器C与设置于对方侧构件的连接器连接,而线状传输部件20与对方侧构件连接。即,本配线部件10在车辆等中被用作对各种构件彼此进行电(或者以能够进行光通信的方式)连接的配线部件10。线状传输部件20的端部也可以位于片材30、40上。连接器C也可以固定于片材30、40。
第一片材30设置于线状传输部件20的一侧。第一片材30包含第一熔接层32。第一熔接层32与线状传输部件20相接。第一熔接层32熔接于线状传输部件20中的最外侧的包覆层22。
在此,第一片材30具有第一熔接层32与第一附加层34这样的两层构造。第一片材30既可以具有由第一熔接层32构成的一层构造,也可以具有三层以上的构造。
将第一熔接层32的一侧的表面设为与线状传输部件20相接的面。第一熔接层32包含树脂材料,优选包含热塑性树脂材料。第一熔接层32的树脂材料软化而熔接到熔接对方。上述树脂材料的种类不作特别限定,能够采用PVC、PE、PP、PET等。第一熔接层32的树脂材料优选与包覆层22的树脂材料相同。
第一熔接层32的构造不作特别限定。例如,第一熔接层32也可以是具有均匀填充剖面的片材(也称为非发泡片材或者实心片材等)。另外,例如,第一熔接层32还考虑是发泡片材等。另外,例如,第一熔接层32还考虑是针织布、织布或者无纺织布等纤维材料片材。
第一附加层34由与第一熔接层32不同的材料形成,或者具有不同的构造。第一附加层34提高第一熔接层32所具备的功能,或者对第一片材30追加第一熔接层32不具备的功能。构成第一附加层34的材料除了上述关于第一熔接层32说明的材料以外,还可以是金属等等。第一附加层34的构造也可以是上述关于第一熔接层32说明的构造中的某一种。将第一附加层34的一侧的表面设为在第一片材30中朝向与线状传输部件20相反的一侧的朝外的主面。
在第一熔接层32的另一侧的表面与第一附加层34的另一侧的表面接触,并且第一熔接层32与第一附加层34被固定。第一熔接层32与第一附加层34的固定方式不作特别限定,但最好通过熔接或者粘接来固定。例如,如果第一熔接层32和第一附加层34中的至少一方是如纤维材料片材或者发泡片材那样在表面有空隙的片材,则树脂材料或者粘接剂能够进入到空隙而进行固定。由此,发挥所谓的锚固效应,而第一熔接层32和第一附加层34被牢固地固定。
在此,设为第一熔接层32是树脂制的实心片材,第一附加层34是纤维材料片材来进行说明。在此,设为将第一熔接层32与第一附加层34熔接来进行说明。即,第一熔接层32的树脂在具有流动性的状态下进入到第一附加层34的纤维之间后硬化。由此,维持第一熔接层32的树脂进入到第一附加层34中的纤维之间的状态,第一熔接层32与第一附加层34被牢固地固定。
第一熔接层32及第一附加层34形成为相同的大小(相同的平面形状)。第一熔接层32及第一附加层34也可以形成为一方大于另一方。第一熔接层32及第一附加层34的接触的区域整体地被固定。第一熔接层32及第一附加层34也可以仅有接触的区域中的一部分被固定。
第一片材30也可以是柔软的部件。例如,通过使第一熔接层32是以软质PVC等软质的树脂为材料的具有均匀填充剖面的树脂层、第一附加层34是以PET为材料的无纺织布等,从而将第一片材30设为柔软的部件。例如,第一片材30也可以具有能够跟随线状传输部件20的弯曲的挠性。配线部件10也可以在设置有第一片材30的部分处能够实现厚度方向上的弯曲(折痕沿着第一片材30的主面那样的弯曲)。不过,第一片材30也可以是在厚度方向上无法弯曲的部件。第一片材30也可以是当在厚度方向上发生了弯曲时能够不裂开地弯折的部件。第一片材30也可以是当在厚度方向上发生了弯曲时不能不裂开地弯折的部件。第一片材30也可以具有不能跟随线状传输部件20的弯曲的刚性。
第二片材40设置于线状传输部件20的另一侧。第二片材40包含第二熔接层42。第二熔接层42与线状传输部件20相接。第二熔接层42熔接于线状传输部件20中的最外侧的包覆层22。
在此,作为构成第二片材40的片材,采用与构成第一片材30的片材相同种类的片材。第二片材40具有第二熔接层42与第二附加层44这样的两层构造。第二熔接层42是具有与第一熔接层32相同的材质、构造的层。第二附加层44是具有与第一附加层34相同的材质、构造的层。构成第二片材40的片材也可以是与构成第一片材30的片材不同种类的片材。第二片材40既可以具有由第二熔接层42构成的一层构造,也可以具有三层以上的构造。
第一片材30、第二片材40保持于多个线状传输部件20排列的状态。由此,配线部件10形成为扁平。另外,第一片材30、第二片材40保持于线状传输部件20沿着预定的路径延伸的状态。线状传输部件20的路径是在将配线部件10组装到组装对方(例如车辆等)时线状传输部件20相对于组装对方延伸的路径。由此,在配线部件10组装到车辆等时,容易成为线状传输部件20沿着车辆等中的预定的路径的状态。
在此,线状传输部件20的路径包含弯曲部23和分支部24。弯曲部23是多个线状传输部件20A、20B、20C、20D按并行的状态地弯曲的部分。分支部24是一部分线状传输部件20A、20B以向与另一部分线状传输部件20C、20D不同的朝向延伸的方式分支的部分。
设置有多个线状传输部件20交叉的交叉部25、26。在此,交叉部25、26包含配置更换交叉部25和分支交叉部26。配置更换交叉部25是为了改变并行的线状传输部件20A、20B的排列顺序而交叉的部分。分支交叉部26是一部分线状传输部件20C为了与另一部分线状传输部件20A、20B分支而交叉的部分。
在此,第一片材30的形状形成为沿着线状传输部件20的路径的形状。具体来说,第一片材30具有与线状传输部件20的弯曲部23对应地弯曲的部分。另外,第一片材30具有与线状传输部件20的分支的路径对应地分支的部分。第一片材30也可以形成为一个较大的方形形状等。
在此,第二片材40的平面形状与第一片材30的平面形状不同。第二片材40局部地设置于第一片材30。具体来说,在此,第二片材40包含多个片材部分41。对于第一片材30,多个片材部分41设为覆盖互不相同的平面区域。多个片材部分41空出间隔地设置。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设置有五个片材部分41A、41B、41C、41D、41E。各片材部分41设置于直线部。片材部分41避开弯曲部23地设置。在弯曲部23处未设置片材部分41。片材部分41避开交叉部25、26地设置。在交叉部25、26处未设置片材部分41。
片材部分41A、41B设置于弯曲部23的两旁的位置。片材部分41C、41D设置于配置更换交叉部25的两旁的位置。片材部分41B、41C、41E设置于夹着分支部24的位置。
包覆层22熔接于第一熔接层32和第二熔接层42。包覆层22与第一熔接层32、第二熔接层42沿着线状传输部件20的延伸方向断续地熔接。在图1、图2中,将包覆层22与第一熔接层32熔接的部分作为熔接部WP1而示出,将包覆层22与第二熔接层42熔接的部分作为熔接部WP2而示出。熔接部WP1与熔接部WP2沿着线状传输部件20的延伸方向位于相同的位置。线状传输部件20在与第一熔接层32熔接的部分的相反侧,与第二熔接层42熔接。在各片材部分41的端部的位置设置有熔接部WP1、WP2。
形成上述熔接状态的手段不作特别限定。例如,线状传输部件20与第一片材30及第二片材40也可以被超声波熔接。超声波熔接例如如图2所示,在由超声波熔接机中的焊头80和砧座82夹着工件的状态下,通过由从焊头80附加于工件的超声波振动产生的摩擦热,使树脂等熔化而熔接。除此以外,能够采用加热加压熔接、热气熔接、高频熔接等各种熔接手段。另外,如果通过这些手段来形成熔接的状态,则线状传输部件20与第一片材30及第二片材40成为通过该手段实现的熔接固定的状态。具体来说,例如,在通过超声波熔接来将线状传输部件20与第一片材30及第二片材40熔接的情况下,熔接部WP1、WP2成为超声波熔接部。
在线状传输部件20的侧方,第一熔接层32与第二熔接层42未熔接。线状传输部件20的侧边是指与多个线状传输部件20中的沿着并列方向位于最外侧的两个线状传输部件20相比沿着并列方向更位于外侧的部分。在线状传输部件20的侧方,第一熔接层32与第二熔接层42未相接。
在此,多个线状传输部件20沿着并列方向空出间隔地设置。多个线状传输部件20也可以沿着并列方向不空出间隔而以相接的状态并行。
在此,在线状传输部件20之间,第一熔接层32与第二熔接层42未熔接。在线状传输部件20之间,第一熔接层32与第二熔接层42未相接。在线状传输部件20之间,第一熔接层32与第二熔接层42也可以相接。在线状传输部件20之间,第一熔接层32与第二熔接层42也可以熔接。
<实施方式1的效果等>
根据如以上那样构成的配线部件10,通过包覆层22与第一片材30和第二片材40分别熔接,而将第一片材30及第二片材40简单地固定于线状传输部件20的两侧。由此,通过第一片材30及第二片材40简单地保护线状传输部件20的两侧。
另外,在线状传输部件20的侧方,第一熔接层32与第二熔接层42未熔接。由此,配线部件10的制造变得容易。另外,即使在线状传输部件20的侧方不设置用于熔接第一片材30与第二片材40的熔接余量也可以,能够减小配线部件10的宽度尺寸。
另外,第一片材30局部地设有第二片材40。由此,通过将第二片材40设置于需要的部分,而能够抑制配线部件10的质量增加。
[实施方式2]
说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配线部件。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配线部件110的俯视图。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与至止说明的结构要素相同的结构要素,附以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在本例的配线部件110中设置第二片材140的部分与在上述配线部件10中设置第二片材40的部分不同。第二片材140包含一个片材部分141。片材部分141设置于包含交叉部25、26的区域。因此,第一片材30及第二片材140设置于包含线状传输部件20的交叉部25、26的区域。
在配置更换交叉部25,包覆层22未熔接于第一熔接层32及第二熔接层42。在避开配置更换交叉部25的位置,包覆层22熔接于第一熔接层32及第二熔接层42。在分支交叉部26,包覆层22未熔接于第一熔接层32及第二熔接层42。在避开分支交叉部26的位置,包覆层22熔接于第一熔接层32和第二熔接层42。因此,在交叉部25、26,包覆层22未熔接于第一熔接层32及第二熔接层42。在避开交叉部25、26的位置,包覆层22熔接于第一熔接层32及第二熔接层42。由此,抑制在交叉部25、26处线状传输部件20发生破损。
此外,在配线部件110中,在设置第一片材30并且不设置第二片材40的区域,设置有熔接部WP1。配线部件110中的熔接部WP1的位置与配线部件10中的熔接部WP1的位置相同。
[实施方式3]
说明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配线部件。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配线部件210的俯视图。
在本例的配线部件210中,第二片材240的平面形状与上述配线部件10、110中的第二片材40、140的平面形状不同。在此,第一片材30整面地设置第二片材240。第一片材30及第二片材240具有相同的平面形状。此时,包覆层22沿着线状传输部件20的延伸方向断续地熔接于第一熔接层32及第二熔接层42。由此,能够在较大的区域中,保护线状传输部件20的两侧并且减少熔接部位。
在此,第一片材30及第二片材240设置于包含线状传输部件20的弯曲部23的区域。在弯曲部23,包覆层22未熔接于第一熔接层32及第二熔接层42。在避开弯曲部23的位置,包覆层22熔接于第一熔接层32及第二熔接层42。在弯曲部23的两旁的位置,包覆层22熔接于第一熔接层32及第二熔接层42。
配线部件210中的熔接部WP1、WP2的位置与配线部件10中的熔接部WP1、WP2的位置相同。在本例中,也是在交叉部25、26未设置有熔接部WP1、WP2,在避开交叉部25、26的位置(在此是直线部的端部)设置有熔接部WP1、WP2。
[实施方式4]
说明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配线部件。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配线部件310的剖视图。
本例的配线部件310在将第一片材330与第二片材340熔接这一点上与上述配线部件10、110、210不同。第一片材330及第二片材340具有向线状传输部件20的侧方突出的部分。将该突出部分设为熔接余量。在线状传输部件20的侧方,将熔接余量处的第一熔接层32与第二熔接层42熔接。第一熔接层32与第二熔接层42的熔接部WP3设置于线状传输部件20的侧方。由此,能够抑制线状传输部件20从第一片材330及第二片材340之间露出。在图5中,熔接部WP3设置于线状传输部件20的两侧方。熔接部WP3也可以仅设置于线状传输部件20的单侧方。
熔接部WP3也可以沿着线状传输部件20的延伸方向遍及整体地连续设置。熔接部WP3也可以与熔接部WP1、WP2相同地,沿着线状传输部件20的延伸方向断续地设置。在该情况下,熔接部WP3既可以设置于与熔接部WP1、WP2相同的位置,也可以设置于不同的位置。
在线状传输部件20之间,第一片材330与第二片材340未熔接。在线状传输部件20之间,第一片材330与第二片材340也可以熔接。
[实施方式5]
说明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配线部件。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配线部件410的剖视图。
本例的配线部件410在还具备其他线状传输部件50这一点上与上述配线部件10、110、210、310不同。
其他线状传输部件50熔接于第二片材440中的与朝向线状传输部件20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由此,线状传输部件20、50设置为多层。具体来说,其他线状传输部件50与线状传输部件20相同地包含传输线主体51及包覆层52。另外,在第二片材440中在与其他线状传输部件50相接的面设置熔接层。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第二片材440是第二熔接层42、第二附加层44及第三熔接层46这样的三层构造。在第三熔接层46熔接其他线状传输部件50的包覆层52。第二片材440也可以是由第二熔接层42构成的一层构造,将线状传输部件20、50熔接于第二熔接层42的两面。
第二片材440既可以与上述第二片材40、140相同地覆盖第一片材30的一部分,也可以与上述第二片材240相同地覆盖第一片材30的整个面。
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其他线状传输部件50以不与线状传输部件20重叠的方式,位于线状传输部件20之间或者侧方。其他线状传输部件50的包覆层52与第三熔接层46之间的熔接部WP4沿着线状传输部件20的并列方向,与熔接部WP1、WP2错开。其他线状传输部件50也可以以与线状传输部件20重叠的方式定位。熔接部WP4也可以沿着线状传输部件20的并列方向,处于与熔接部WP1、WP2相同的位置。
其他线状传输部件50的数量比线状传输部件20的数量少。其他线状传输部件50的数量也可以与线状传输部件20的数量相同或者比它多。
线状传输部件20的路径和其他线状传输部件50的路径能够适当地设定。其他线状传输部件50也可以沿着与线状传输部件20相同的路径延伸。其他线状传输部件50也可以沿着与线状传输部件20不同的路径延伸。例如,其他线状传输部件50也可以在一部分区间沿着与线状传输部件20相同的路径延伸,在另一部分区间沿着与线状传输部件20不同的路径延伸。线状传输部件20与其他线状传输部件50也可以至少在沿着相同路径延伸的区间熔接于第二片材440。
其他线状传输部件50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也可以连接于与线状传输部件20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相同的连接器C。其他线状传输部件50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也可以连接于与线状传输部件20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不同的连接器。也可以在其他线状传输部件50的一端部连接于与线状传输部件20的一端部相同的连接器C,并且其他线状传输部件50的另一端部连接于与线状传输部件20的另一端部不同的连接器。
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其他线状传输部件50中的与第二片材440相反的一侧露出。也可以设置有从与第二片材440相反的一侧覆盖其他线状传输部件50的第三片材。第三片材也可以与其他线状传输部件50熔接。
[变形例]
至止,设为熔接部WP1、WP2沿着线状传输部件20的延伸方向断续地设置而进行了说明,但这不是必需的结构。熔接部WP1、WP2也可以沿着线状传输部件20的延伸方向遍及整体地连续设置。
也可以上述配线部件10在侧方连结多个而设为配线模块。例如,也可以将多个配线部件10的第一片材30或者第二片材40彼此熔接。在所连结的多个配线部件中的一个配线部件与另一个配线部件之间,线状传输部件的种类也可以不同。例如,也可以将多个细的线状传输部件配置于一个配线部件,将多个粗的线状传输部件配置于另一个配线部件。由此,根据各配线部件而使线状传输部件的粗细度一致,从而第一熔接层32及第二熔接层42能够良好地与线状传输部件接触。另外,例如,也可以将具有PVC制的包覆层的线状传输部件配置于一个配线部件,将具有聚烯烃制的包覆层的线状传输部件配置于另一个配线部件。由此,根据各配线部件而使线状传输部件的包覆层的材料一致。并且,在各配线部件中,第一熔接层32及第二熔接层42由与包覆层对应的材料形成,从而能够良好地熔接于线状传输部件。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中说明的各结构只要不相互矛盾,就能够适当地组合。
附图标记说明
10、110、210、310、410 配线部件
20、20A、20B、20C、20D、50 线状传输部件
21、51 传输线主体
22、52 包覆层
23 弯曲部
24 分支部
25 配置更换交叉部
26 分支交叉部
30、330 第一片材
32 第一熔接层
34 第一附加层
40、140、240、340、440 第二片材
41、41A、41B、41C、41D、41E、141 片材部分
42 第二熔接层
44 第二附加层
46 第三熔接层
80 焊头
82 砧座
WP1、WP2、WP3、WP4 熔接部。

Claims (7)

1.一种配线部件,具备:
线状传输部件,包含传输线主体和覆盖所述传输线主体的包覆层;
第一片材,包含与所述线状传输部件相接的第一熔接层,并设置于所述线状传输部件的一侧;及
第二片材,包含与所述线状传输部件相接的第二熔接层,并设置于所述线状传输部件的另一侧,
所述包覆层与所述第一熔接层和所述第二熔接层分别熔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线部件,其中,
在所述线状传输部件的侧方,所述第一熔接层与所述第二熔接层熔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线部件,其中,
在所述线状传输部件的侧方,所述第一熔接层与所述第二熔接层未熔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线部件,其中,
所述第一片材整面地设置所述第二片材,
所述包覆层沿着所述线状传输部件的延伸方向断续地熔接于所述第一熔接层及所述第二熔接层。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线部件,其中,
所述第一片材局部地设有所述第二片材。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线部件,其中,
所述第一片材及所述第二片材设置于包含所述线状传输部件的交叉部的区域,
在所述交叉部,所述包覆层未熔接于所述第一熔接层及所述第二熔接层,
在避开了所述交叉部的位置,所述包覆层熔接于所述第一熔接层及所述第二熔接层。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线部件,其中,
在所述第二片材中的与朝向所述线状传输部件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熔接有其他线状传输部件。
CN202180026021.9A 2020-04-06 2021-03-24 配线部件 Pending CN11536251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68087A JP7491027B2 (ja) 2020-04-06 配線部材
JP2020-068087 2020-04-06
PCT/JP2021/012320 WO2021205883A1 (ja) 2020-04-06 2021-03-24 配線部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62512A true CN115362512A (zh) 2022-11-18

Family

ID=780221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26021.9A Pending CN115362512A (zh) 2020-04-06 2021-03-24 配线部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54647A1 (zh)
CN (1) CN115362512A (zh)
WO (1) WO202120588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69821A (ja) * 1996-08-29 1998-03-1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7091800A (ja) * 2015-11-10 2017-05-25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導電部材
WO2018235788A1 (ja) * 2017-06-19 2018-12-27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およ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の製造方法
JP6911717B2 (ja) * 2017-11-09 2021-07-28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DE112019006980T5 (de) * 2019-03-06 2021-11-25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Verkabelungselemen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66123A (ja) 2021-10-14
WO2021205883A1 (ja) 2021-10-14
US20230154647A1 (en) 2023-05-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204836B (zh) 配线构件
JP2023178314A (ja) 配線部材
WO2021210325A1 (ja) 配線部材
US20230047047A1 (en) Wiring member
JP7384084B2 (ja) 配線部材
WO2022181290A1 (ja) 配線部材付き被着体
CN115362512A (zh) 配线部件
JP7491027B2 (ja) 配線部材
WO2023276609A1 (ja) 配線部材
CN114730647A (zh) 配线构件
JP7453927B2 (ja) 融着シート及び配線部材
JP2021163568A (ja) 配線部材
JP7428073B2 (ja) 配線部材
JP7459583B2 (ja) 配線部材
JP7419920B2 (ja) 配線部材
WO2023276687A1 (ja) 配線部材
CN117836873A (zh) 带配线构件的被粘物
JP2023066058A (ja) 配線部材付き被着体及び配線部材付き被着体の製造方法
CN114651313A (zh) 配线构件
CN118103927A (zh) 带配线部件的被粘物及带配线部件的被粘物的制造方法
CN113614856A (zh) 配线部件
CN116982125A (zh) 配线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