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62100B - 车辆的前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前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62100B
CN115362100B CN202180022954.0A CN202180022954A CN115362100B CN 115362100 B CN115362100 B CN 115362100B CN 202180022954 A CN202180022954 A CN 202180022954A CN 115362100 B CN115362100 B CN 1153621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nel
fixing portion
wiper
fixed
br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2295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362100A (zh
Inventor
中森友将
三根康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suzu Motors Ltd
Original Assignee
Isuzu Motor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suzu Motors Ltd filed Critical Isuzu Motor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3621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621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3621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621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SSERVICING, CLEANING, REPAIRING, SUPPORTING, LIFTING, OR MANOEUVRING OF VEH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S1/00Cleaning of vehicles
    • B60S1/02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 B60S1/04Wipers or the like, e.g. scrapers
    • B60S1/32Wipers or the like, e.g. scraper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wiper blade arms or blades
    • B60S1/34Wiper arms; Mounting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3/00Superstructures for load-carrying vehicles
    • B62D33/06Drivers' cab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仪表板梁(18)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被固定于驾驶室的左右的两侧面部。在仪表板梁(18)的前方立起的前围板(11)的凹部16通过连结构件(60)而连结于仪表板梁(18),该连结构件(60)在仪表板梁(18)与前围板(11)之间沿前后方向延伸。在前围板(11)的凹部(16)的前方空间(28)内配置有托架支承构件(29)。托架支承构件(29)的螺栓固定部(34)与连结构件(60)一起通过螺栓(31)而紧固固定于凹部(16)。刮水器托架(30)具有被固定于托架支承构件(29)的上侧固定部(46)和被固定于前围板(11)的下侧固定部(47),支承刮水器单元(6)。

Description

车辆的前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的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记载了一种平头型车的前部结构。在该平头型车的侧梁的上方配置有前围板,在该前围板的上端部组装有刮水器罩。刮水器罩形成用于收纳刮水器枢轴和刮水器驱动装置的空间。在刮水器罩上形成有车辆前方侧开口的开口部,构成为在拆下前面板的状态下能够将包括刮水器电机及刮水器连杆的刮水器驱动装置和刮水器枢轴从车厢外安装(或拆卸)。刮水器枢轴和刮水器驱动装置被配置于刮水器罩的空间内,被固定于刮水器罩的内表面。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891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像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那样将刮水器枢轴和刮水器驱动装置(以下,称为“刮水器单元”。)固定于车辆的前部面板(例如,前围板及刮水器罩)的车辆中,由于需要抑制刮水器单元的振动,因此需要确保刮水器单元的支承刚性。但是,为了确保刮水器单元的支承刚性,若在前部面板上设置向前方突出的凸部(筋等)来确保前部面板的强度,则在车辆与行人的碰撞时行人有可能与前部面板的强度高的凸部碰撞,因此有可能使车辆的行人保护性能降低。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该车辆的前部结构能够确保刮水器单元的支承刚性且提高行人保护性能。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的第一方案是在车辆的前部安装有刮水器单元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具备横梁、前部面板、连结构件、托架支承构件以及刮水器托架。横梁被配置于比刮水器单元靠后方处并沿车宽方向延伸,车宽方向的两端部被支承于车身侧。前部面板被配置于比横梁靠前方且比刮水器单元靠后方处并立起。连结构件具有前侧固定部和后侧固定部,在横梁与前部面板之间沿前后方向延伸,并连结横梁与前部面板,该前侧固定部被配置于前部面板的后表面侧并被固定于前部面板,该后侧固定部被固定于横梁。托架支承构件具有面板固定部和托架固定部,被配置于前部面板的前表面侧,该面板固定部被配置于前部面板的前表面侧并与连结构件的前侧固定部一起被固定于前部面板。刮水器托架具有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被配置于前部面板的前表面侧并支承刮水器单元,该第一固定部被固定于托架支承构件的托架固定部,该第二固定部被固定于前部面板。
在上述构成中,支承刮水器单元的刮水器托架的第一固定部被固定于托架支承构件的托架固定部。托架支承构件的面板固定部与连结构件的前侧固定部一起被固定于前部面板。连结构件的后侧固定部被固定于横梁。横梁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被支承于车身侧。即,支承刮水器单元的刮水器托架经由托架支承构件和连结构件而被支承于横梁,因此在向刮水器单元输入前后方向的载荷时,能够向横梁侧适当地传递载荷。因此,由于在向刮水器单元输入载荷时能够抑制前部面板的变形,因此能够确保刮水器单元的支承刚性。
另外,通过从横梁对支承刮水器单元的刮水器托架进行支承来确保刮水器单元的支承刚性,因此与在前部面板上设置向前方突出的凸起(筋等)的情况不同,能够提高行人与车辆的前表面碰撞时的行人保护性能。
本公开的第二方案是上述第一方案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具备转向单元。转向单元被支承于横梁。
在上述构成中,转向单元被支承于横梁。因此,转向单元的振动经由连结构件从横梁传递到前部面板,进而经由托架支承构件传递到刮水器托架侧。因此,与转向单元的振动不向刮水器托架侧传递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转向单元的振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确保刮水器单元的支承刚性且提高行人保护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II-II向视剖视图。
图3是图1的车辆的前部的分解图。
图4是拆下前面板的状态下的车辆的概略主视图。
图5是图4的V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图5的VI-VI向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此外,在各附图中,FR表示车辆的前方,UP表示上方,IN表示车宽方向内侧。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前后方向意味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意味着朝向车辆前方的状态下的左右方向。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对驾驶室2大致被配置于引擎(省略图示)的上方的平头型的车辆1的前部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驾驶室2形成为在内部界定车厢7的箱状,被配置于车辆1的前部。在车厢7的前方安装有设有车辆1的仪表类的仪表板17(参照图3)。仪表板17被固定于在其前方(车厢7的前部)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仪表板梁(横梁)18,并被仪表板梁18支承。仪表板梁18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18a被固定于驾驶室2的左右的两侧面部59(车身侧)。在仪表板梁18上,除了仪表板17之外,还固定有包括方向盘20(参照图3)和转向柱21的转向单元19。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向单元19的转向柱21被配置于仪表板梁18的后方,被仪表板梁18支承。此外,在图2中省略仪表板17的图示。
如图2和图3所示,驾驶室2具有在车辆1的前端部沿车宽方向立起而构成驾驶室2的前表面部的前面板10。前面板10由后述的多个面板11、12、13构成,在前面板10的上部形成有安装前窗玻璃3的车窗开口8。前面板10具有:前围板(前部面板)11,其在车窗开口8的下方立起而界定车辆7的前方;车颈上盖板(前部面板)12,其被固定于前围板11的上端部而在车窗开口8的下方沿车宽方向延伸;以及外装面板13,其被配置于从前围板11向前方分离的位置。前围板11在将车颈上盖板12固定于其上端部的状态下,在仪表板梁18的前方沿车宽方向立起。在前围板11与外装面板13之间界定有空间22。在车颈上盖板12的下方形成有前方开口15,该前方开口15能够将前围板11与外装面板13之间的空间22向前方开放。在前方开口15的后方的前围板11的前表面11a上固定有用于清扫前窗玻璃3的表面4(前表面)的刮水器单元6。即,前围板11被配置于比刮水器单元6靠后方处。外装面板13是从前方覆盖前围板11的前方的空间22的面板,能够拆卸地安装于前围板11,关闭前方开口15。此外,前部面板是指被配置于比车辆1的前部的仪表板梁(横梁)18靠前方且比刮水器单元6靠后方处而立起,经由后述的刮水器托架30安装有刮水器单元6的面板。
刮水器单元6具有用于清扫前窗玻璃3的表面4的刮水器片5、用于驱动刮水器片5的刮水器电机(省略图示)、用于将来自刮水器电机的动力向刮水器片5传递的刮水器连杆14等,经由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刮水器托架30(参照图4)而被固定于前围板11。在本实施方式中,刮水器单元6经由3个刮水器托架30而被固定于前围板11的车宽方向两端部的2个部位和车宽方向中央部的1个部位的共计3个部位(参照图4)。刮水器电机与电池电源(省略图示)连接,通过来自该电池电源的通电而以切换旋转方向的一侧与另一侧的方式旋转,经由刮水器连杆14使刮水器枢轴57(参照图6)驱动旋转。刮水器枢轴57将刮水器电机的动力传递至刮水器片5,使刮水器片5向左右往复移动。
如图4~图6所示,前围板11是与前后方向交差的面板,将前围板11的前方的空间22与后方的车厢7分隔。前围板11具有:凹部16,其被配置于前围板11的上端部并在向后方凹陷的状态下沿车宽方向延伸;下面板部23,其从凹部16向下方延伸;以及凸缘部27,其从凹部16向上方延伸。凹部16具有从下面板部23的上端向后上方延伸的下板部24、从下板部24的后端向上方延伸的后板部25、以及从后板部25的上端向前方延伸的上板部26,凹部16沿车宽方向延伸。凹部16的下板部24、后板部25以及上板部26界定出配置刮水器单元6的一部分构件(刮水器电机、刮水器连杆14等)的前方空间28。凸缘部27沿凹部16的上板部26的前端缘立起。下面板部23沿凹部16的下板部24的前端缘向下方延伸。在下面板部23的上端部固定地设有用于固定3个刮水器托架30的3个桥接构件48(参照图3和图6)。3个桥接构件48具有被配置于从下面板部23向前方分离的位置的板状的托架固定部49,被配置于与3个刮水器托架30对应的位置。在托架固定部49上形成有螺栓插通孔,在托架固定部49的后表面侧预先焊接有螺母50。此外,在图6中,省略被配置于凹部16的前方空间28内的刮水器单元6的一部分部件(刮水器电机、刮水器连杆14等)的图示。
在前围板11的凹部16的前方空间28内配置有后述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截面L状的托架支承构件29(参照图3和图6)。3个托架支承构件29是支承3个刮水器托架30的构件,被配置于与各刮水器托架30对应的位置。3个托架支承构件29与后述的连结构件60一起通过螺栓31而紧固固定于凹部16的上板部26。
如图2和图6所示,前围板11的凹部16通过连结构件60而连结于仪表板梁18。连结构件60在仪表板梁18与前围板11的凹部16之间沿前后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构件60具有:3个臂部40a、40b、40c,该3个臂部在车宽方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并沿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前板部41,其将3个臂部40a、40b、40c中的车宽方向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右侧)的臂部40a的前端部与位于中间的臂部40b的前端部连结。3个臂部40a、40b、40c的后端部(后侧固定部)42被固定(例如,通过焊接固定)于仪表板梁18。上述一侧的臂部40a被配置于仪表板梁18中的比支承转向单元19的部分靠车宽方向外侧处,位于中间的臂部40b被配置于仪表板梁18中的比支承转向单元19的部分靠车宽方向内侧处。即,仪表板梁18中的支承转向单元19的部分被配置于上述一侧的臂部40a与中间的臂部40b之间。上述一侧的臂部40a的前端部具有螺栓固定部(前侧固定部)43,其通过螺栓31而紧固固定于凹部16的上板部26。上述一侧的臂部40a的螺栓固定部43与一侧的托架支承构件29一起通过螺栓31而紧固固定于凹部16的上板部26。车宽方向另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左侧)的臂部40c的前端部具有螺栓固定部(前侧固定部)44,其通过螺栓31而紧固固定于凹部16的上板部26。上述另一侧的臂部40c的螺栓固定部44与另一侧的托架支承构件29一起通过螺栓31而紧固固定于凹部16的上板部26。前板部41在前围板11的凹部16的上板部26的上方沿车宽方向延伸。前板部41具有螺栓固定部(前侧固定部)45,其通过螺栓31而紧固固定于凹部16的上板部26。前板部41的螺栓固定部45位于比中间的臂部40b靠车宽方向内侧处,与中间的托架支承构件29一起通过螺栓31而紧固固定于凹部16的上板部26。即,连结构件60的后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臂部40a、40b、40c的后端部42)被固定于仪表板梁18,连结构件60的前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螺栓固定部43、44、45)被配置于前围板11的后表面11b侧而被固定于前围板11。在各螺栓固定部43、44、45形成有供螺栓31插通的螺栓插通孔。另外,在前围板11的凹部16的上板部26中的与连结构件60的各螺栓固定部43、44、45的螺栓插通孔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供螺栓31插通的螺栓插通孔。
如图4~图6所示,车颈上盖板12被配置于前围板11的凸缘部27的前表面侧而被固定于凸缘部27。车颈上盖板12具有:上部区域12a,其在从前方与前围板11的凸缘部27重叠的状态下被固定于凸缘部27;以及下部区域12b,其从上部区域12a连续地向下方延伸,比前围板11的凹部16的上板部26向下方突出。在车颈上盖板12的上部区域12a固定(例如通过粘接剂固定)有前窗玻璃3的下端缘部。即,车颈上盖板12的上部区域12a和前围板11的凸缘部27支承前窗玻璃3。在车颈上盖板12的下部区域12b设有多个螺栓固定部(省略图示),在该螺栓固定部上通过螺栓35而紧固固定有3个刮水器托架30。
3个托架支承构件29是从前围板11侧支承刮水器托架30的支承构件,被配置于前围板11的凹部16的前方空间28内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及车宽方向中央部。各托架支承构件29形成为截面大致L状,具有:横板部32,其沿着前围板11的凹部16的上板部26的下表面延伸;以及纵板部33,其从横板部32的前端向下方延伸并沿着车颈上盖板12的下部区域12b的后表面延伸。横板部32具有螺栓固定部(面板固定部)34,其通过螺栓31而紧固固定于凹部16的上板部26。在横板部32的螺栓固定部34形成有供螺栓31插通的螺栓插通孔,在螺栓固定部34的下表面侧预先焊接有螺母51。纵板部33具有螺栓固定部(托架固定部)36,其通过螺栓35而紧固固定于车颈上盖板12的下部区域12b及刮水器托架30。在纵板部33的螺栓固定部36形成有供螺栓35插通的螺栓插通孔,在螺栓固定部36的后表面侧预先焊接有螺母53。各托架支承构件29的横板部32的螺栓固定部34在与连结构件60的前端侧的各螺栓固定部43、44、45之间夹着前围板11的凹部16的上板部26的状态下,与连结构件60的前端侧的各螺栓固定部43、44、45一起,通过螺栓31而紧固固定于前围板11的凹部16的上板部26。即,托架支承构件29的横板部32的螺栓固定部34被配置于前围板11的前表面11a侧,并与连结构件60的螺栓固定部43、44、45一起被固定于前围板11。由此,托架支承构件29的横板部32的螺栓固定部34被固定于连结构件60的螺栓固定部43、44、45。
3个刮水器托架30是用于将刮水器单元6向前围板11侧安装的板状的托架,具有被固定于车颈上盖板12及托架支承构件29的上侧固定部(第一固定部)46、以及被固定于前围板11的下侧固定部(第二固定部)47,支承刮水器单元6。各刮水器托架30位于前围板11及车颈上盖板12的前方。刮水器托架30的下侧固定部47具有螺栓插通孔,在从前方与前围板11的下面板部23的桥接构件48的托架固定部49抵接的状态下,通过螺栓55紧固固定于托架固定部49的螺母50。即,刮水器托架30的下侧固定部47经由桥接构件48固定于前围板11。刮水器托架30的上侧固定部46具有螺栓插通孔,在从前方与车颈上盖板12的下部区域12b抵接并在与托架支承构件29的纵板部33之间夹着车颈上盖板12的下部区域12b的状态下,通过螺栓35而紧固固定于托架支承构件29的纵板部33的螺栓固定部36的螺母53。在将刮水器托架30向前围板11侧固定的状态下,前围板11的凹部16、下面板部23、桥接构件48、刮水器托架30以及车颈上盖板12在侧视时形成闭合截面(参照图6)。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3个刮水器托架30中的车宽方向上述一侧以及中间的刮水器托架30上,形成有供刮水器单元6的刮水器枢轴57插通的枢轴插通孔。
在如上述这样构成的车辆1中,支承刮水器单元6的刮水器托架30的上侧固定部46被固定于托架支承构件29(纵板部33的螺栓固定部36)。托架支承构件29(横板部32的螺栓固定部34)被固定于连结构件60(螺栓固定部43、44、45)。连结构件60的后端部(臂部40a、40b、40c的后端部42)被固定于仪表板梁18。仪表板梁18的左右的两端部18a被固定于驾驶室2的左右的两侧面部59(车身侧)。即,支承刮水器单元6的刮水器托架30经由托架支承构件29和连结构件60而被支承于仪表板梁18,因此在向刮水器单元6输入前后方向的载荷时,能够向仪表板梁18侧适当地传递载荷。因此,由于在向刮水器单元6输入载荷时能够抑制前围板11或车颈上盖板12的变形,因此能够确保刮水器单元6的支承刚性,能够抑制刮水器单元6的振动。
另外,通过从仪表板梁18对支承刮水器单元6的刮水器托架30进行支承来确保刮水器单元6的支承刚性,因此在前围板11或车颈上盖板12中的固定刮水器托架30的部分的附近(例如,车颈上盖板12的上部区域12a),不需要设置用于确保刮水器单元6的支承刚性的凸部等结构。例如,凸部是指以向前方突出的状态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筋。因此,与在前围板11或车颈上盖板12上设置向前方突出的凸部的情况不同,能够提高行人与车辆1的前表面碰撞时的行人保护性能。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确保刮水器单元6的支承刚性且提高行人保护性能。
另外,转向单元19被仪表板梁18支承。因此,转向单元19的振动经由连结构件60从仪表板梁18传递到前围板11,进而经由托架支承构件29传递到刮水器托架30侧。像这样,由于能够将转向单元19的振动向刮水器托架30侧传递,因此与不向刮水器托架30侧传递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转向单元19的振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关闭前面板10的前方开口15的外装面板13能够拆卸地设于前围板11,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外装面板13也可以作为经由铰链而旋转自如地安装于车颈上盖板12,并开闭自如地关闭前面板10的前方开口15的前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转向单元19固定于仪表板梁18,但并不限定于此。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刮水器托架30的上侧固定部46以夹着车颈上盖板12的下部区域12b的状态固定于托架支承构件29的纵板部33,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刮水器托架30的上侧固定部46不夹着车颈上盖板12的下部区域12b而直接地固定于托架支承构件29的纵板部33。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刮水器托架30安装于前围板(前部面板)11和车颈上盖板12(前部面板)的双方,但安装刮水器托架30的前部面板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刮水器托架30仅安装于前围板1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构件60由3个臂部40a、40b、40c和前板部41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将仪表板梁18与前围板11连结,则也可以是其他构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托架支承构件29的螺栓固定部34与连结构件60的螺栓固定部43、44、45一起固定于前围板11的凹部16的上板部26,但对托架支承构件29的螺栓固定部34以及连结构件60的螺栓固定部43、44、45进行固定的位置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托架支承构件29的螺栓固定部34与连结构件60的螺栓固定部43、44、45一起固定于前围板11的凹部16的下板部24或后板部2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围板11上设置有凹部16,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不在前围板11上设置凹部16。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将托架支承构件29的螺栓固定部34与连结构件60的螺栓固定部43、44、45一起固定于前围板11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刮水器单元6经由3个刮水器托架30而固定于前围板11的车宽方向两端部的2个部位和车宽方向中央部的1个部位的共计3个部位,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刮水器单元6固定于前围板11的左右的2个部位或者4个部位以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本公开的前部结构(将刮水器托架30经由托架支承构件29和连结构件60向仪表板梁18连结的结构)设于前围板11的车宽方向两端部的2个部位和车宽方向中央部的1个部位的共计3个部位,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仅设于上述3个部位中的至少1个部位。
以上,基于上述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内容,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内当然能够进行适当变更。即,基于本实施方式由本领域技术人员等完成的其他的实施方式、实施例以及运用技术等当然全部包含在本发明的范畴内。
本申请基于2020年3月30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特愿2020-059837),并将其内容作为参考援引至此。
工业可利用性
本公开的车辆的前部结构能够广泛应用于在车辆的前部安装有刮水器单元的车辆。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
6:刮水器单元
11:前围板(前部面板)
11a:前围板的前表面
12:车颈上盖板(前部面板)
18:仪表板梁(横梁)
18a:仪表板梁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
19:转向单元
29:托架支承构件
30:刮水器托架
34:托架支承构件的螺栓固定部(面板固定部)
36:托架支承构件的螺栓固定部(托架固定部)
42:连结构件的后端部(后侧固定部)
43、44、45:连结构件的前侧的螺栓固定部(前侧固定部)
46:刮水器托架的上侧固定部(第一固定部)
47:刮水器托架的下侧固定部(第二固定部)
60:连结构件

Claims (2)

1.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是在车辆的前部安装有刮水器单元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横梁,其被配置于比所述刮水器单元靠后方处并沿车宽方向延伸,车宽方向的两端部被支承于车身侧;
前部面板,其被配置于比所述横梁靠前方且比所述刮水器单元靠后方处并立起;
连结构件,其具有前侧固定部和后侧固定部,在所述横梁与所述前部面板之间沿前后方向延伸,并连结所述横梁与所述前部面板,其中,所述前侧固定部被配置于所述前部面板的后表面侧并被固定于所述前部面板,所述后侧固定部被固定于所述横梁;
托架支承构件,其具有面板固定部和托架固定部,并被配置于所述前部面板的前表面侧,其中,所述面板固定部被配置于所述前部面板的所述前表面侧并与所述连结构件的所述前侧固定部一起被固定于所述前部面板;以及
刮水器托架,其具有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被配置于所述前部面板的所述前表面侧并支承所述刮水器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被固定于所述托架支承构件的所述托架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被固定于所述前部面板,
所述连结构件的所述前侧固定部、所述托架支承构件的所述面板固定部以及所述前部面板在所述前侧固定部与所述面板固定部之间夹着所述前部面板的状态下重叠,并通过将所述前侧固定部、所述前部面板以及所述面板固定部插通的螺栓而被紧固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托架支承构件在车宽方向上分离地设置有多个,
所述连结构件具有:前板部,其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分别被固定于多个所述托架支承构件的所述前侧固定部;以及多个臂部,其在车宽方向上分离地排列,从所述前板部向后方延伸并被固定于所述横梁。
CN202180022954.0A 2020-03-30 2021-03-18 车辆的前部结构 Active CN1153621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59837 2020-03-30
JP2020059837A JP7256995B2 (ja) 2020-03-30 2020-03-30 車両の前部構造
PCT/JP2021/011021 WO2021200202A1 (ja) 2020-03-30 2021-03-18 車両の前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62100A CN115362100A (zh) 2022-11-18
CN115362100B true CN115362100B (zh) 2023-12-22

Family

ID=779168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22954.0A Active CN115362100B (zh) 2020-03-30 2021-03-18 车辆的前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256995B2 (zh)
CN (1) CN115362100B (zh)
WO (1) WO2021200202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13653A (ja) * 1985-11-11 1987-05-25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カウル構造
JPS62150260U (zh) * 1986-03-18 1987-09-22
JPH02117273U (zh) * 1989-03-09 1990-09-19
JPH0443173A (ja) * 1990-06-08 1992-02-13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における物品組付構造及び組付方法
CN109941344A (zh) * 2017-12-06 2019-06-28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构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13653A (ja) * 1985-11-11 1987-05-25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カウル構造
JPS62150260U (zh) * 1986-03-18 1987-09-22
JPH02117273U (zh) * 1989-03-09 1990-09-19
JPH0443173A (ja) * 1990-06-08 1992-02-13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における物品組付構造及び組付方法
CN109941344A (zh) * 2017-12-06 2019-06-28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200202A1 (ja) 2021-10-07
JP7256995B2 (ja) 2023-04-13
CN115362100A (zh) 2022-11-18
JP2021154983A (ja) 2021-10-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179877B1 (en) Rear door structure
CN101353059B (zh) 行李箱盖骨架结构
EP2740650B1 (en) Vehicle body rear structure
US8205925B2 (en) Vehicle body reinforcing structure
EP2540597B1 (en) Front vehicle body structure with reinforced area for the mounting of hood hinges
US20100019533A1 (en) Vehicle door structure
US9914487B2 (en) Work vehicle
JP7106974B2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CN115362100B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CN111688814B (zh) 车辆后部结构
JP5076718B2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6094364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6055745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CN110920757B (zh) 车辆的下部结构
JP5982328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4022846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CN111989258B (zh) 汽车车身结构
CN114590324A (zh) 车体前部结构
JP2017144884A (ja) キャブの後面部構造
JP2021054141A (ja) 車両のバックドア構造
KR20060109632A (ko) 자동차의 카울사이드패널 보강구조
JP2017206044A (ja) キャブの前面部構造
JPH0725361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2019001383A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WO2017151067A1 (en) Vehicle body front part structu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