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15769A - 电磁继电器及电磁继电器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磁继电器及电磁继电器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15769A
CN115315769A CN202180021903.6A CN202180021903A CN115315769A CN 115315769 A CN115315769 A CN 115315769A CN 202180021903 A CN202180021903 A CN 202180021903A CN 115315769 A CN115315769 A CN 1153157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
movable
sealing member
core
electromagnetic re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2190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片上太辅
上岛直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3157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1576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23Details concerning sealing, e.g. sealing casing with resi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49/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manufacture of relays or part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4Mounting complete relay or separate parts of relay on a base or inside a case
    • H01H50/041Details concerning assembly of relays
    • H01H50/045Details particular to conta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4Terminal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36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e.g. yok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44Magnetic coils or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6Contact arrangements for contactors having bridging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23Details concerning sealing, e.g. sealing casing with resin
    • H01H2050/025Details concerning sealing, e.g. sealing casing with resin containing inert or dielectric gasses, e.g. SF6, for arc prevention or arc extinc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tacts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压入固定部(30)通过爪部(31)与凹部(32)之间的压入配合来将驱动部(10)与继电部(20)固定。密封构件(40)设置在继电部(20)和驱动部(10)的外侧。内侧罩(60)与密封构件(40)一起形成对灭弧气体进行密封的密闭空间。电磁继电器(1)构成为,将继电部(20)和驱动部(10)分别设为与向励磁线圈(11)通电时相同的状态,能够调整爪部(31)与凹部(32)的压入量,以及能够调整轴(15)的端部处的绝缘子(18)与可动件(23)的间隙(Gs)。

Description

电磁继电器及电磁继电器的制造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以2020年3月1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20-48078号为基础申请,基础申请的公开内容通过引用全部并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的公开涉及一种密闭型的电磁继电器及电磁继电器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密闭型的电磁继电器,其将具有可动件和固定端子的继电部、以及驱动该继电部所具有的可动件的驱动部容纳在密封有氢等灭弧气体的密闭空间内。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密闭型的电磁继电器为以下结构:在向驱动部的励磁线圈通电时,在继电部所具有的可动件与轴的端部之间形成间隙。该间隙在切断对驱动部的励磁线圈的通电时,在使轴的动能增加后,使得轴的端部与可动件接触。由此,可动件的可动触点离开固定端子的固定触点的速度(以下称为“离开速度”)得以增加,电流的断开性能得以提高。而且,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电磁继电器构成为,通过设置于驱动部所具有的可动芯和轴的丝杠机构来调整其间隙的大小。此外,该电磁继电器构成为,通过将容纳固定端子和可动件的密封容器、容纳固定芯和可动芯等的有底筒部、以及配置在该密封容器与有底筒部之间的多个接合构件接合,来形成对灭弧气体进行密封的密闭空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平9-2597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关于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电磁继电器,在制造工序中,在通过丝杠机构调整了轴的端部与可动件的间隙之后,需要通过例如焊接加工等将用于形成密闭空间的上述多个构件接合的工序。因此,若该焊接加工的热量传递到驱动部或继电部,则有可能使各个产品的间隙产生偏差。
本说明书的公开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磁继电器及该电磁继电器的制造方法,该电磁继电器在将驱动部和继电部容纳于密封有灭弧气体的密闭空间的结构中,能够降低在向励磁线圈通电时所形成的轴的端部与可动件的间隙的偏差。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电磁继电器具有以下结构。驱动部包括:通过通电而形成磁场的励磁线圈、配置在励磁线圈的内径侧的固定芯、容纳励磁线圈和固定芯的磁轭、能够相对于固定芯进行相对移动的可动芯、固定于可动芯并能够沿轴向进行往复移动的轴、以及对可动芯向远离固定芯的方向施力的复位弹簧。继电部包括:由绝缘性材料形成的框架、固定于框架的固定端子、相对于固定端子设置在与可动芯相反的一侧并能够相对于固定端子进行相对移动的可动件、以及对该可动件向固定端子侧施力的抵压弹簧。压入固定部通过设置于磁轭或框架中的一方的爪部与设置于磁轭或框架中的另一方的凹部的压入配合来将驱动部与继电部固定。板状的密封构件设置于继电部和驱动部的外侧。外部连接端子在插入并贯穿密封构件所具有的孔的状态下固定于密封构件,并且与固定端子接合。内侧罩以将驱动部和继电部容纳在内侧的状态与密封构件接合,与密封构件一起在内侧形成对灭弧气体进行密封的密闭空间。
并且,电磁继电器构成为,在安装密封构件及内侧罩之前的状态下,设为使可动件所具有的可动触点与固定端子所具有的固定触点抵接且使可动部与固定芯抵接的状态,能够调整爪部与凹部的压入量,以及能够调整轴的端部与可动件的间隙。另外,可动部是指轴、可动芯以及与它们成为一体而移动的部件中的任一个。
由此,在该电磁继电器的制造工序中,在将密封构件及内侧罩安装于将驱动部和继电部组合而成的中间部件之前的状态下,能够对轴的端部与可动件之间的在励磁线圈通电时所形成的间隙进行调整。并且,在调整了间隙之后,将固定于密封构件的外部连接端子与固定端子接合,将密封构件与内侧罩接合,向由该密封构件和内侧罩形成的密闭空间中注入灭弧气体。因此,在调整了轴的端部与可动件之间的间隙之后,仅有的有可能对驱动部或继电部作用应力的工序为将外部连接端子与固定端子接合,因此能够抑制该间隙发生变化。因此,该电磁继电器在将驱动部和继电部容纳在密封有灭弧气体的密闭空间的结构中,能够降低各个产品的间隙的偏差。
另外,轴的端部是指,在轴的可动件侧的端部固定有绝缘子等绝缘构件的情况下该绝缘构件的端部。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电磁继电器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首先,准备驱动部,该驱动部组装有:通过通电而形成磁场的励磁线圈、配置在励磁线圈的内径侧的固定芯、容纳励磁线圈和固定芯的磁轭、能够相对于固定芯进行相对移动的可动芯、固定于可动芯并能够沿轴向进行往复移动的轴、以及将可动芯向远离固定芯的方向施力的复位弹簧。准备继电部,该继电部组装有:由绝缘性材料形成的框架、固定于框架的固定端子、相对于固定端子设置在与可动芯相反的一侧并能够相对于固定端子进行相对移动的可动件、以及对该可动件向固定端子侧施力的抵压弹簧。设为使可动件所具有的可动触点与固定端子所具有的固定触点抵接且使可动部与固定芯抵接的状态,调整设置于磁轭或框架中的一方的爪部与设置于磁轭或框架中的另一方的凹部的压入量,使得轴的端部与可动件之间的间隙为预定的大小,将驱动部与继电部固定。在将外部连接端子插入并贯穿板状的密封构件所具有的孔的状态下,将密封构件与外部连接端子固定。将固定有外部连接端子的密封构件配置在继电部和驱动部的外侧,将外部连接端子与固定端子接合。将在内侧容纳驱动部和继电部的内侧罩与密封构件接合,在内侧罩和密封构件的内侧形成密闭空间。将灭弧气体密封在形成于内侧罩和密封构件的内侧的密闭空间内。
由此,在通过设置于磁轭或框架中的一方的爪部与设置于磁轭或框架中的另一方的凹部的压入配合来将驱动部与继电部固定时,轴的端部与可动件之间的间隙被调整。之后,将固定于密封构件的外部连接端子与固定端子接合,并将密封构件与内侧罩接合,由此形成在密封有灭弧气体的密闭空间内容纳驱动部和继电部的电磁继电器。因此,在调整了间隙之后仅有的对驱动部或继电部作用应力的工序为将外部连接端子与固定端子接合的工序,因此能够抑制该间隙发生变化。因此,该电磁继电器的制造方法在将驱动部和继电部容纳在密封有灭弧气体的密闭空间的结构中,能够降低各个产品的间隙的偏差。
另外,对各构成要素等标注的带括号的附图标记表示该构成要素等与后述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具体的构成要素等之间的对应关系的一个示例。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断开状态的剖面图。
图2是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接通状态的剖面图。
图3是图2的III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图2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图2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通过压入来将驱动部和继电部固定的情况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图9是将驱动部与继电部压入配合并固定后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0是将密封构件、外部连接端子、气体填充用管、框构件接合的情形的示意图。
图11是示出了将密封构件、外部连接端子、气体填充用管、框构件接合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将固定端子与外部连接端子接合的情形的示意图。
图13是示出了将固定端子与外部连接端子接合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4是外部连接端子与固定端子的接合方法的第一例的说明图。
图15是外部连接端子与固定端子的接合方法的第一例的说明图。
图16是外部连接端子与固定端子的接合方法的第二例的说明图。
图17是外部连接端子与固定端子的接合方法的第二例的说明图。
图18是外部连接端子与固定端子的接合方法的第三例的说明图。
图19是外部连接端子与固定端子的接合方法的第三例的说明图。
图20是将密封构件与内侧罩接合的情形的示意图。
图21是示出了在图2的XXI-XXI线剖面中,卸下外侧罩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2是在图21的XXII部分的放大图中,对框构件与内侧罩的焊接方法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23是图2的XXI-XXI线的剖视图。
图24是示出了比较例的电磁继电器的断开状态的剖面图。
图25是示出了比较例的电磁继电器的接通状态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说明书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将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图4所示,电磁继电器1包括驱动部10、继电部20、压入固定部30、密封构件40、外部连接端子50、内侧罩60、外侧罩70等。
电磁继电器1所包括的驱动部10包括励磁线圈11、固定芯12、磁轭13、可动芯14、轴15、复位弹簧16等。
励磁线圈11卷绕在绕线管17上,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励磁线圈11在通电时形成磁场。固定芯12等配置在形成于励磁线圈11的内径侧、即绕线管17的内侧的中央孔171中。
固定芯12是由磁性体构成的圆筒状的构件,形成为与绕线管17的中央孔171对应的大小。固定芯12具有沿着中心轴的通孔121。轴15的一部分可滑动地配置在该通孔121中。
磁轭13是由磁性体构成的构件,并且容纳励磁线圈11和固定芯12。磁轭13被配置成覆盖励磁线圈11的外周侧和轴向端部。磁轭13包括第一磁轭构件131和第二磁轭构件132。
第一磁轭构件131是被称为固定件(stationary)的构件,是将由磁性体构成的板材弯折成大致U字形的形状,并覆盖励磁线圈11的外周侧和励磁线圈11的轴向一端侧。在第一磁轭构件131中,在覆盖励磁线圈11的轴向一端侧的部位形成有开口部133。通过将固定芯12的一部分嵌入在该开口部133的内侧,从而使固定芯12与第一磁轭构件131接合。
第二磁轭构件132是被称为顶板的构件,其利用由磁性体构成的板材形成,与第一磁轭构件131连接,并且覆盖励磁线圈11的轴向的另一端侧。在第二磁轭构件132中,在与固定芯12和可动芯14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磁轭孔134。第二磁轭构件132的内周的形状为与可动芯14相对应的形状。
可动芯14是由磁性体构成的圆盘状的构件,以能够相对于固定芯12进行相对移动的方式配置在与第二磁轭构件132所具有的磁轭孔134对应的位置。可动芯14的外周的形状为与第二磁轭构件132的内周的形状对应的形状。在可动芯14上形成有通孔141,轴15以贯穿的状态被固定于该通孔141。
轴15以插入形成于可动芯14的通孔141的状态被固定于可动芯14。此外,轴15的固定芯12侧的部位可滑动地插入形成于固定芯12的通孔121。因此,轴15能够与可动芯14一体地沿轴向进行往复移动。
另外,在轴15上形成有将其外径扩大而成的凸缘部151。可动芯14的固定芯12侧的表面与凸缘部151抵接。因此,防止轴15与可动芯14之间的位置偏移。
并且,在轴15的与固定芯12相反一侧的端部固定有绝缘子18。在没有向励磁线圈11通电时,绝缘子18与可动件23抵接。
此外,在可动芯14的励磁线圈11侧的部位处设置有弹簧保持部142,复位弹簧16嵌入到该弹簧保持部142中。弹簧保持部142由从可动芯14的复位弹簧16侧的一个面以圆环状突出的突起构成,复位弹簧16嵌入到该突起的外周面中。
关于复位弹簧16,其一端由设置于可动芯14的弹簧保持部142保持,其另一端与设置于绕线管17的台阶部172抵接。复位弹簧16对可动芯14向远离固定芯12的方向施力。
上述驱动部10所具有的固定芯12、磁轭13以及可动芯14等构成在向励磁线圈11通电时供由励磁线圈11感应的磁通流动的磁路。
如图1所示,在没有向励磁线圈11通电、即不通电时,由于复位弹簧16的作用力,可动芯14位于远离固定芯12的位置。与此相对,如图2所示,当向励磁线圈11通电、即通电时,可动芯14克服复位弹簧16的作用力而被磁吸引到固定芯12侧,从而可动部与固定芯12抵接。另外,可动部是指轴15、可动芯14以及与它们成为一体而移动的部件中的任一个。本实施方式构成为,构成可动部的轴15的凸缘部151与固定芯12抵接,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构成可动部的可动芯14与固定芯12抵接。
接着,如图1~图4所示,电磁继电器1所包括的继电部20具有框架21、固定端子22、可动件23及抵压弹簧24等。
框架21由例如树脂等绝缘材料制成。框架21包括基框架(base frame)25和中间框架26。基框架25与中间框架26被固定为一体。基框架25设置成跨越继电部20与驱动部10。中间框架26设置成覆盖固定端子22、可动件23及抵压弹簧24的一部分。
在基框架25上固定有由导电金属制成的第一固定端子221及第二固定端子222。这些第一固定端子221和第二固定端子222连接到未图示的外部电路,该外部电路为由电磁继电器1进行接通/断开控制的对象。在第一固定端子221上安装有第一固定触点271,在第二固定端子222上安装有第二固定触点272。另外,第一固定端子221和第二固定端子222具有沿垂直于图1的纸面的方向延伸的形状。
可动件23是由导电金属制成的板状构件,并且相对于固定端子22设置在与可动芯14相反的一侧。可动件23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固定端子22沿轴15的轴向移动。可动件23的固定芯12侧的表面能够与固定于轴15的端部的绝缘子18抵接。
在可动件23上固定有第一可动触点281及第二可动触点282。在向励磁线圈11通电时,第一可动触点281能够与第一固定触点271抵接,第二可动触点282能够与第二固定触点272抵接。
在中间框架26的中央部形成有供抵压弹簧24的一端嵌入的环状槽261。关于抵压弹簧24,其一端嵌入该环状槽261,其另一端与可动件23抵接。抵压弹簧24对可动件23向轴15侧及固定端子22侧施力。因此,当励磁线圈11通电时,若可动芯14被向固定芯12侧磁吸引,则可动件23由于抵压弹簧24的弹力向固定端子22侧移动。并且,第一可动触点281与第一固定触点271抵接,第二可动触点282与第二固定触点272抵接。另外,抵压弹簧24的弹力设定得比复位弹簧16的弹力小。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构成为,在向励磁线圈11通电时,在设置于轴15的端部的绝缘子18与可动件23的轴11侧的表面之间形成间隙(以下,有时简称为“间隙Gs”)。向励磁线圈11通电时所形成的间隙Gs在切断向驱动部10的励磁线圈11的通电时,使可动件23的可动触点281、282离开固定端子22的固定触点271、272的离开速度增加,提高电流的切断性能。另外,离开速度由与可动触点281、282和可动件23抵接的抵压弹簧24及复位弹簧16的弹性势能决定,其弹性势能由上述间隙Gs和弹簧常数的大小决定。另外,弹性势能与动能具有以下等式1的关系。
1/2·k·x2=1/2·m·v2…(等式1)
在上述等式1中,左项表示弹性势能,右项表示动能。k是弹簧常数。x是间隙Gs的距离。v是离开速度。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以下说明所述,构成为能够降低各个产品的间隙Gs的偏差发生的结构。
如图4所示,压入固定部30包括设置于磁轭13的多个爪部31、和分别设置于基框架25及中间框架26的多个凹部32。
将设置于基框架25的凹部32称为第一凹部321,将中间框架26的设置于基框架25侧的凹部32称为第二凹部322,将中间框架26的相对于第二凹部322设置于远离基框架25的位置的凹部32称为第三凹部323。另一方面,在设置于磁轭13的多个爪部31中,将设置于与第一凹部321、第二凹部322、第三凹部323对应的位置的爪部31分别称为第一爪部311、第二爪部312、第三爪部313。第一爪部311通过压入而被固定于第一凹部321,第二爪部312通过压入而被固定于第二凹部322,第三爪部313通过压入而被固定于第三凹部323。由此,上述继电部20与驱动部10被固定。
另外,在安装密封构件40和内侧罩60之前的状态下,在压入配合爪部31和凹部32时,能够调整轴15的端部(即绝缘子18)与可动件23的间隙Gs。在与向励磁线圈11通电时相同的状态下调整该间隙Gs。具体地,在压入配合爪部31和凹部32时,使继电部20和驱动部10处于与向励磁线圈11通电时相同的状态。与向励磁线圈11通电时相同的状态是指,继电部20所具有的可动件23的触点和固定端子22的触点彼此抵接且驱动部10所具有的可动部与固定芯12抵接的状态。并且,通过以使间隙Gs为预定的大小的方式调节爪部31和凹部32的压入量,能够将间隙Gs设定为预定的大小。另外,间隙Gs的调整例如可以使用未图示的夹具或量规,或者也可以使用由摄像机拍摄的图像。
后述的密封构件40、外部连接端子50、内侧罩60、外侧罩70是在进行了上述间隙Gs的调整之后进行组装的部件。
密封构件40由例如陶瓷等具有绝缘性且不使灭弧气体透过的材料形成为大致矩形的板状。密封构件40设置在继电部20和驱动部10的外侧。在密封构件40上设置有分别供外部连接端子50、线圈用外部连接端子51及气体填充用管52插入并贯穿的多个孔43。外部连接端子50、线圈用外部连接端子51以及气体填充用管52分别在插入并贯穿密封构件40所具有的孔43的状态下,通过钎焊等固定于密封构件40。并且,外部连接端子50与固定端子22接合,并且线圈用外部连接端子51与励磁线圈11的端子111接合。
在此,如图5所示,固定端子22与外部连接端子50的接合面22a、50a形成为与轴15的轴线Ax平行。接合面22a、50a平行于轴线Ax扩展。固定端子22具有向外部连接端子50突出的凸部。凸部限定形成接合面22a。外部连接端子50具有向固定端子22突出的凸部。凸部限定形成接合面50a。由此,在外部连接端子50与固定端子22接合时,能够降低沿轴15的轴向作用于固定端子22的应力。因此,当外部连接端子50与固定端子22接合时,抑制了固定端子22沿轴15的轴向的移位。因此,能够抑制在设定间隙Gs之后该间隙Gs发生变化。
如图1~图5所示,内侧罩60由例如金属等不使灭弧气体透过的材料形成为箱形状。在内侧罩60的内侧容纳有驱动部10和继电部20。内侧罩60在配置有密封构件40的一侧具有开口部。在该内侧罩60的开口部侧配置有密封构件40。另外,在该内侧罩60的开口部设有向外侧延伸的凸缘61。
在密封构件40与内侧罩60之间设置有框构件41。框构件41由例如金属等不使灭弧气体透过的材料制成。框构件41以与内侧罩60的开口部大致相同的大小形成为环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构件41的截面形成为L字形。框构件41的一个外缘(即,L字形的一个顶端部)的整周与密封构件40通过钎焊接合。此外,框构件41的另一个外缘(即,L字形的另一个表面)的整周与内侧罩60所具有的凸缘61通过电阻焊接合。因此,密封构件40与内侧罩60经由框构件41气密地接合。并且,通过密封构件40、框构件41和内侧罩60,形成了密封有灭弧气体的密闭空间。在该密闭空间中容纳有继电部20和驱动部10。
外侧罩70由例如树脂等绝缘性材料形成为箱形状,并设置成覆盖内侧罩60的外侧。外侧罩70在配置有密封构件40的一侧具有开口部。设置密封构件40,以对该外侧罩70的开口部进行闭塞。密封构件40的外缘部42与外侧罩70的开口部的内壁通过嵌合而被固定。由此,由外侧罩70和密封构件40构成电磁继电器1的外廓。
根据上述结构,构成了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1所示,在没有向励磁线圈11通电、即不通电时,可动芯14由于复位弹簧16的弹力而位于远离固定芯12的位置。固定于轴15(固定于可动芯14)的端部的绝缘子18与可动件23抵接,可动件23向远离固定端子22的方向移动。因此,第一可动触点281及第二可动触点282呈远离第一固定触点271及第二固定触点272的状态。因此,第一固定端子221与第二固定端子222之间电分离,电磁继电器1呈断开状态。
接着,如图2所示,在使电磁继电器1接通时,进行向励磁线圈11的通电。由此,由于向励磁线圈11的通电而感应出的磁通流过由可动芯14、固定芯12、磁轭13等构成的磁路,可动芯14克服复位弹簧16的弹力被磁吸引到固定芯12侧。并且,随着可动芯14的移动,轴15和固定于轴15的端部的绝缘子18也向固定芯12移动。因此,由于抵压弹簧24的弹力,可动件23向固定端子22侧移动,第一可动触点281与第一固定触点271抵接,第二可动触点282与第二固定触点272抵接。因此,第一固定端子221与第二固定端子222通过可动件23而电导通,因此电磁继电器1呈接通状态。由此,作为由电磁继电器1进行接通/断开控制的对象的未图示的外部电路呈电导通的状态。另外,在这种状态下,在轴15的端部处的绝缘子18与可动件23之间形成预定的大小的间隙Gs。
接着,在要将电磁继电器1从接通状态切换为断开状态时,切断向励磁线圈11的通电。由此,通过向励磁线圈11通电而产生的磁通消失,可动芯14由于复位弹簧16的弹力向远离固定芯12的方向(即,可动芯14侧)移动。此时,可动芯14、轴15和绝缘子18在移动间隙Gs的距离的期间增加动能而与可动件23碰撞。这样,当第一固定端子221与第二固定端子222的电连接被切断时,电磁继电器1呈断开状态。
接着,参照图6的流程图和图7~图23的说明图,对上述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在图6的步骤S1中,准备驱动部10,在该驱动部10中组装有上述励磁线圈11、固定芯12、磁轭13、可动芯14、轴15、复位弹簧16等。
接着,在步骤S2中,准备继电部20,在该继电部20中组装有框架21、固定端子22、可动件23以及抵压弹簧24等。
接着,在步骤S3中,将继电部20和驱动部10固定,并且设定轴15的端部处的绝缘子18与可动件23之间的间隙Gs。具体地,如图7所示,在继电部20与驱动部10的固定方法中,将设置于驱动部10所具有的磁轭13的第一爪部311、第二爪部312、第三爪部313分别压入并固定于设置在继电部20所具有的框架21的第一凹部321、第二凹部322、第三凹部323。此时,如图8所示,继电部20和驱动部10均处于与通电时相同的状态。具体地,继电部20被设为可动件23的触点与固定端子22的触点彼此抵接的状态。并且,驱动部10被设为可动部与固定芯12抵接的状态。箭头PD表示压入工序中的插入方向。在该状态下,如图9所示,调整爪部31与凹部32的压入量,使得间隙Gs为预定的大小。由此,在将间隙Gs设定为预定的大小的状态下,将继电部20与驱动部10固定。即,调整爪部31与凹部32的压入量,来将间隙Gs直接调整为目标值,由此能够吸收构成继电部20以及驱动部10的各部件尺寸、组装的偏差。
接着,在图6的步骤S4中,将外部连接端子50等固定于密封构件40。具体地,如图10及图11所示,将外部连接端子50、线圈用外部连接端子51及气体填充用管52分别插入并贯穿密封构件40所具有的多个孔43,并通过钎焊等无间隙地将外部连接端子、线圈用外部连接端子及气体填充用管固定。此外,通过钎焊等将框构件41的一个外缘(L字形的一个顶端部)的整周无间隙地接合于密封构件40。由此,如图11所示,外部连接端子50、线圈用外部连接端子51、气体填充用管52以及框构件41被固定于密封构件40。
接着,在图6的步骤S5中,将外部连接端子50与固定端子22接合。具体地,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继电部20和驱动部10的外侧配置密封构件40,将外部连接端子50与固定端子22接合。另外,线圈用外部连接端子51与励磁线圈11的端子111接合。
在此,关于外部连接端子50与固定端子22的接合方法,对多种接合方法的示例进行说明。
图14和图15示出了外部连接端子50与固定端子22的接合方法的第一例。另外,在图14中,用箭头Ax表示轴15的轴向。
在该第一例中,使设置于外部连接端子50的端部的接合面50a与设置于固定端子22的端部的接合面22a抵接,对这些接合面彼此进行加压,并通过超声波焊接进行接合。箭头PD表示加压工序中的加压方向。箭头VD表示施加超声波工序中的激振方向。此时,外部连接端子50的接合面50a与固定端子22的接合面22a均形成为与轴15的轴线Ax平行。因此,当外部连接端子50与固定端子22接合时,沿轴15的轴向作用于固定端子22的应力降低,抑制了固定端子22沿轴15的轴向的移位。因此,能够抑制间隙Gs发生变化。
图16和图17示出了外部连接端子50与固定端子22的接合方法的第二例。
在该第二例中,在外部连接端子50的端部设置孔50b,在固定端子22的端部设置凸起部22b。并且,在加热外部连接端子50的端部以对孔50b进行扩大之后,将固定端子22的凸起部22b插入到该孔50b中。图16中的箭头HT表示用于对孔50b进行扩大的加热工序。然后,对外部连接端子50的端部进行冷却,利用其压缩应力,将外部连接端子50与固定端子22接合。因此,在该第二例的接合方法中,作用于固定端子22的热应力或机械应力比作用于外部连接端子50的热应力或机械应力小。由此,当外部连接端子50与固定端子22接合时,沿轴15的轴向作用于固定端子22的应力降低,抑制了固定端子22沿轴15的轴向的移位。图17中的箭头TD表示对凸起部22b进行紧固的压缩方向。因此,能够抑制间隙Gs发生变化。
图18和图19示出了外部连接端子50与固定端子22的接合方法的第三例。另外,在图18中也用箭头Ax表示轴15的轴向。
在该第三例中,在外部连接端子50的端部设置槽50c,在固定端子22的端部设置突起22c。然后,在将固定端子22的突起22c插入到外部连接端子50的槽50c中之后,从外部连接端子50的两侧进行铆接加工,从而将外部连接端子50与固定端子22接合。在该第三例的接合方法中,外部连接端子50的槽50c和固定端子22的突起22c均形成为与轴15的轴线Ax平行。槽50c限定形成上述接合面50a。突起22c限定形成上述接合面22a。因此,当外部连接端子50与固定端子22接合时,沿轴15的轴向作用于固定端子22的应力降低,抑制了固定端子22沿轴15的轴向发生移位。图19中的箭头DD表示对突起22c进行紧固的塑性变形的方向。因此,能够抑制间隙Gs发生变化。
接着,在图6的步骤S6中,将密封构件40与内侧罩60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密封构件40上设置有框构件41,因此,将该框构件41与内侧罩60接合。具体地,如图20、图21及图22所示,例如通过缝焊将框构件41的L字形的表面与内侧罩60的凸缘61接合。另外,在图22中,用单点划线R1、R2示出缝焊所使用的辊电极的一个示例。由此,框架构件41的L字形的表面与内侧罩60的凸缘61在整周上被焊接接合,从而在内侧罩60与密封构件40之间形成密闭空间。
接着,在图6的步骤S7中,将灭弧气体密封到密闭空间内。作为灭弧气体,例如使用氢。但是,灭弧气体不限于此,只要是用于消灭电弧的气体即可。灭弧气体通过设置于密封构件40的气体填充用管52填充到密闭空间中。在密闭空间中充满灭弧气体后,将气体填充用管52堵塞等从而进行闭塞。由此,能够防止灭弧气体从密闭空间泄漏。
接着,在步骤S8中,将密封构件40与外侧罩70固定。具体地,如图23所示,通过嵌合来将外侧罩70的开口部的内壁与密封构件40的外缘部42固定。由此,完成电磁继电器1。
在此,为了与上述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进行比较,参照图24及图25对比较例的电磁继电器100进行说明。
在比较例的电磁继电器100中,驱动部10的可动芯14相对于固定芯12配置在与继电部20相反的一侧。在可动芯14与固定芯12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16。可动芯14、固定芯12和复位弹簧16容纳在设置于励磁线圈11的中央孔中的有底筒部101的内侧。在可动芯14的中央孔的内壁和轴15的外壁上设置有丝杠机构102。轴15和可动芯14通过丝杠机构102固定。
在励磁线圈11的靠继电部20侧设置有板状的第一接合构件103。在该第一接合构件103的与励磁线圈11相反的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筒状的第二接合构件104。在该第二接合构件104的与第一接合构件103相反的一侧的部位上设置有有底筒状的密封容器105。上述有底筒部101、第一接合构件103、第二接合构件104以及密封容器105气密地接合,在它们的内侧形成有密封有灭弧气体的密闭空间。
第一固定端子221和第二固定端子222分别插入并贯穿密封容器105的内侧和外侧,并固定于密封容器105。可动件23相对于该第一固定端子221和第二固定端子222配置在励磁线圈11侧。可动件23在其中央部分具有插通孔231。轴15插入并贯穿可动件23的插通孔231。此外,在轴15的、可动件23与固定芯12之间设置有弹簧支承部153。关于抵压弹簧24,其一端与可动件23抵接,其另一端与弹簧支承部153抵接,对可动件23向轴15的前端部侧施力。另外,抵压弹簧24的弹力设定得比复位弹簧16的弹力小。
如图24所示,在没有向励磁线圈11通电、即不通电时,可动芯14由于复位弹簧16的作用力位于远离固定芯12的位置。因此,可动件23抵接并支承于轴15的前端部,并移动至远离固定端子22的位置。因此,第一固定端子221与第二固定端子222之间电分离,比较例的电磁继电器100呈断开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将固定芯12与可动芯14的距离设为A,将可动触点281、282与固定触点271、272的距离设为B。
与此相对,如图25所示,当向励磁线圈11通电、即通电时,可动芯14克服复位弹簧16的作用力而被磁吸引到固定芯12侧,从而与固定芯12抵接。因此,轴15向固定端子22侧移动,可动件23的触点与固定端子22的触点彼此抵接。因此,第一固定端子221与第二固定端子222通过可动件23而电导通,因此电磁继电器100呈接通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在轴15的前端部与可动件23之间形成间隙Gs。该间隙Gs通过以下等式2表示。
Gs=A-B…(等式2)
以上说明的比较例的电磁继电器100是通过设置在可动芯14的中央孔的内壁和轴15的外壁上的丝杠机构102来调整间隙Gs的大小的结构。因此,其为无法直接调整间隙Gs的大小的结构。
此外,比较例的电磁继电器100构成为,通过将有底筒部101、第一接合构件103、第二接合构件104以及密封容器105接合,来形成对灭弧气体进行密封的密闭空间。因此,在电磁继电器1的制造工序中,在进行间隙Gs的调整之后,若例如通过焊接加工等将用于形成密闭空间的多个构件接合,则该焊接加工的热量传递到驱动部10或继电部20,有可能各个产品的间隙Gs产生偏差。
相对于上述比较例的电磁继电器100,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起到如下的作用效果。
(1)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构成为,在制造工序中,将继电部20和驱动部10设为分别处于与向励磁线圈11通电时相同的状态,能够调整爪部31与凹部32的压入量,以及能够调整轴15的端部处的绝缘子18与可动件23的间隙Gs。
由此,电磁继电器1在其制造工序中,在将密封构件40及内侧罩60安装于将驱动部10和继电部20组合而成的中间部件之前的状态下,能够在调整爪部31和凹部32的压入量的同时进行间隙Gs的调整。并且,在调整了间隙Gs之后,将固定于密封构件40的外部连接端子50与固定端子22接合,将密封构件40与内侧罩60接合,向由该密封构件40与内侧罩60形成的密闭空间注入灭弧气体。因此,在调整了轴15的端部处的绝缘子18与可动件23的间隙Gs之后,仅有的有可能对驱动部10或继电部20作用应力的工序为将外部连接端子50与固定端子22接合,因此抑制该间隙Gs发生变化。因此,该电磁继电器1在将驱动部10和继电部20容纳在密封有灭弧气体的密闭空间的结构中,能够降低间隙Gs的偏差。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能够抑制间隙Gs调整后的加工所引起的变形,不需要为了满足性能要求值而考虑间隙Gs的偏差时使复位弹簧16、励磁线圈11大型化,能够减小电磁继电器1的体积。通过使电磁继电器1的体积小型化,能够抑制材料费,从而降低制造成本。此外,由于能够使电磁继电器1轻质化,因此能够改善搭载该电磁继电器1的车辆的燃料消耗率。
(2)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中,外部连接端子50与固定端子22之间的接合面22a、50a形成为与轴15的轴线Ax平行。由此,在外部连接端子50与固定端子22接合时,能够降低沿轴15的轴向作用于固定端子22的应力。因此,在外部连接端子50与固定端子22接合时,抑制了固定端子22沿轴15的轴向发生移位。因此,能够防止在向励磁线圈11通电的状态下与固定端子22抵接的可动件23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够抑制在设定间隙Gs之后该间隙Gs的变化。
(3)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在密封构件40与内侧罩60之间具有环状的框构件41。该框构件41的一个外缘的整周与密封构件40通过钎焊接合,框构件41的另一个外缘的整周与内侧罩60的凸缘61通过电阻焊接合。
由此,在由例如陶瓷等绝缘性材料形成密封构件40、由金属形成内侧罩60的情况下,通过在密封构件40与内侧罩60之间设置环状的框构件41,能够可靠地形成用于对灭弧气体进行密封的密闭空间。
(4)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包括绝缘性的外侧罩70。该外侧罩70与密封构件40接合,由该外侧罩70和密封构件40构成电磁继电器1的外廓。
由此,通过将内侧罩60和外侧罩70均接合在密封构件40上,能够减少部件数量。此外,通过将外侧罩70和密封构件40均用绝缘性材料形成,能够防止电磁继电器1与外部的电气部件之间的短路。
(5)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的制造方法中,在通过设置于框架21的凹部32和设置于磁轭13的爪部31的压入配合来将驱动部10和继电部20固定时,间隙Gs被调整。之后,将固定于密封构件40的外部连接端子50与固定端子22接合,并将密封构件40与内侧罩60接合,由此形成将驱动部10和继电部20容纳于密闭空间的电磁继电器1。因此,在调整了间隙Gs之后仅有的对驱动部10或继电部20作用应力的工序为将外部连接端子50与固定端子22接合的工序,因此抑制了该间隙Gs发生变化。因此,根据该电磁继电器1的制造方法,在将驱动部10和继电部20容纳在密封有灭弧气体的密闭空间的结构中,能够降低各个产品的间隙Gs的偏差。
(6)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的制造方法中,在外部连接端子50与固定端子22的接合方法中,作用于固定端子22的热应力或机械应力比作用于外部连接端子50的热应力或机械应力小。
由此,在外部连接端子50与固定端子22接合时,抑制了固定端子22沿轴15的轴向的移位。因此,能够抑制在设定间隙Gs之后该间隙Gs的变化。
(7)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的制造方法中,内侧罩60与密封构件40的接合是通过框构件41进行的。即,采用了如下的方法:通过钎焊将框构件41的一个外缘的整周与密封构件40接合之后,通过缝焊将框构件41的另一个外缘的整周与内侧罩60接合。
由此,在由例如陶瓷等绝缘性材料形成密封构件40、由金属形成内侧罩60的情况下,通过在密封构件40与内侧罩60之间设置框构件41,能够可靠地形成对灭弧气体进行密封的密闭空间。
(8)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的制造方法包括:将覆盖内侧罩60的绝缘性的外侧罩70与密封构件40接合,利用外侧罩70和密封构件40构成电磁继电器1的外廓的工序。
由此,通过将内侧罩60和外侧罩70均接合在密封构件40上,能够减少部件数量。此外,通过将外侧罩70和密封构件40均用绝缘性材料形成,能够防止电磁继电器1与外部的电气部件之间的短路。
(其他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的公开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并且可以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范围内进行适当改变。
(1)例如,也可以通过调整绝缘端子18相对于轴15的压入量来调整间隙Gs。
(2)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密封构件40与内侧罩60之间配置有框构件41,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去除框构件41,将密封构件40与内侧罩60直接接合。在这种情况下,由密封构件40和内侧罩60形成对灭弧气体进行密封的密闭空间。
(3)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在内侧罩60的外侧具备绝缘性的外侧罩70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去除外侧罩70。
另外,不言自明的是,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除了特别明示为必须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确认为是必须的情况等以外,均为非必须的要素。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的个数、数值、数量、范围等数值的情况下,除了特别明示为必须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确限定为特定的数值的情况等以外,并不限定于该特定数值。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提及组成要素等的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了明确表示或在原理上限定为特定的形状、位置关系等情形以外,并不限于其形状、位置关系等。

Claims (8)

1.一种电磁继电器,其包括:
驱动部(10),所述驱动部包括:通过通电而形成磁场的励磁线圈(11)、配置在所述励磁线圈的内径侧的固定芯(12)、容纳所述励磁线圈和所述固定芯的磁轭(13)、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芯进行相对移动的可动芯(14)、固定于所述可动芯并能够沿轴向进行往复移动的轴(15)、以及对所述可动芯向远离所述固定芯的方向施力的复位弹簧(16);
继电部(20),所述继电部包括:由绝缘性材料形成的框架(21)、固定于所述框架的固定端子(22)、相对于所述固定端子设置在与所述可动芯相反的一侧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端子进行相对移动的可动件(23)、以及对所述可动件向所述固定端子侧施力的抵压弹簧(24);
压入固定部(30),所述压入固定部通过设置于所述磁轭或所述框架中的一方的爪部(31)与设置于所述磁轭或所述框架中的另一方的凹部(32)的压入配合来将所述驱动部与所述继电部固定;
板状的密封构件(40),所述密封构件设置于所述继电部和所述驱动部的外侧;
外部连接端子(50),所述外部连接端子在插入并贯穿所述密封构件所具有的孔(43)的状态下固定于所述密封构件,并且与所述固定端子接合;以及
内侧罩(60),所述内侧罩以将所述驱动部和所述继电部容纳在内侧的状态与所述密封构件接合,与所述密封构件一起在内侧形成对灭弧气体进行密封的密闭空间;其中,
所述电磁继电器构成为,在安装所述密封构件及所述内侧罩之前的状态下,设为使所述可动件所具有的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端子所具有的固定触点抵接且使可动部与所述固定芯抵接的状态,能够调整所述爪部与所述凹部的压入量,以及能够调整所述轴的端部(18)与所述可动件的间隙(Gs)。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所述外部连接端子与所述固定端子的接合面(22a、50a)形成为与所述轴的轴线(Ax)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还包括环状的框构件(41),
所述框构件设置在所述密封构件与所述内侧罩之间,
所述框构件的一个外缘的整周与所述密封构件通过钎焊接合,所述框构件的另一个外缘的整周与所述内侧罩通过焊接或钎焊接合。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还包括覆盖所述内侧罩的绝缘性的外侧罩(70),
所述外侧罩与所述密封构件被固定,电磁继电器的外廓由所述外侧罩和所述密封构件构成。
5.一种电磁继电器的制造方法,其包括:
准备驱动部(10)(S1),所述驱动部组装有:通过通电而形成磁场的励磁线圈(11)、配置在所述励磁线圈的内径侧的固定芯(12)、容纳所述励磁线圈和所述固定芯的磁轭(13)、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芯进行相对移动的可动芯(14)、固定于所述可动芯并能够沿轴向进行往复移动的轴(15)、以及对所述可动芯向远离所述固定芯的方向施力的复位弹簧(16);
准备继电部(20)(S2),所述继电部组装有:由绝缘性材料形成的框架(21)、固定于所述框架的固定端子(22)、相对于所述固定端子设置在与所述可动芯相反的一侧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端子进行相对移动的可动件(23)、以及对所述可动件向所述固定端子侧施力的抵压弹簧(24);
设为使所述可动件所具有的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端子所具有的固定触点抵接且使可动部与所述固定芯抵接的状态,调整设置于所述磁轭或所述框架中的一方的爪部(31)与设置于所述磁轭或所述框架中的另一方的凹部(32)的压入量,使得所述轴的端部与所述可动件之间的间隙(Gs)为预定的大小,将所述驱动部与所述继电部固定(S3);
在将外部连接端子(50)插入并贯穿板状的密封构件(40)所具有的孔(43)的状态下,将所述密封构件和所述外部连接端子固定(S4);
将固定有所述外部连接端子的所述密封构件配置在所述继电部和所述驱动部的外侧,将所述外部连接端子与所述固定端子接合(S5);
将在内侧容纳所述驱动部和所述继电部的内侧罩(60)与所述密封构件接合,在所述内侧罩和所述密封构件的内侧形成密闭空间(S6);以及
将灭弧气体密封在形成于所述内侧罩和所述密封构件的内侧的所述密闭空间内(S7)。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继电器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所述外部连接端子与所述固定端子的接合方法中,作用于所述固定端子的热应力或机械应力比作用于所述外部连接端子的热应力或机械应力小。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磁继电器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内侧罩与所述密封构件的接合是通过如下方式进行的:通过钎焊将设置于所述密封构件与所述内侧罩之间的环状的框构件的一个外缘的整周与所述密封构件接合之后,通过焊接或钎焊将所述框构件的另一个外缘的整周与所述内侧罩接合。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的制造方法,还包括:
将覆盖所述内侧罩的绝缘性的外侧罩(70)与所述密封构件接合,利用所述外侧罩和所述密封构件构成电磁继电器的外廓(S8)。
CN202180021903.6A 2020-03-18 2021-02-24 电磁继电器及电磁继电器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531576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48078 2020-03-18
JP2020048078A JP7067580B2 (ja) 2020-03-18 2020-03-18 電磁継電器、および、電磁継電器の製造方法
PCT/JP2021/006741 WO2021187021A1 (ja) 2020-03-18 2021-02-24 電磁継電器、および、電磁継電器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15769A true CN115315769A (zh) 2022-11-08

Family

ID=777719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21903.6A Pending CN115315769A (zh) 2020-03-18 2021-02-24 电磁继电器及电磁继电器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05687A1 (zh)
JP (1) JP7067580B2 (zh)
CN (1) CN115315769A (zh)
DE (1) DE112021001718T5 (zh)
WO (1) WO202118702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26739B2 (ja) * 2018-12-27 2023-08-1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
JP2023081001A (ja) * 2021-11-30 2023-06-09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及び電磁接触器の組立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07288B2 (ja) * 1996-03-26 2000-11-06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封止接点装置
JP4038950B2 (ja) * 1999-12-16 2008-01-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磁継電器
JP4281251B2 (ja) * 2001-01-12 2009-06-1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磁継電器
JP4190379B2 (ja) * 2003-09-12 2008-12-03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複合型電磁継電器
US8395463B2 (en) * 2008-03-19 2013-03-12 Panasonic Corporation Contact device
JP5163318B2 (ja) * 2008-06-30 2013-03-13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石装置
JP5163317B2 (ja) * 2008-06-30 2013-03-13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
JP5206157B2 (ja) * 2008-06-30 2013-06-12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5131219B2 (ja) * 2009-02-02 2013-01-30 アンデ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933060B2 (ja) * 2017-09-05 2021-09-08 株式会社Soken 電磁継電器
JP7115137B2 (ja) * 2018-08-21 2022-08-0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JP6698129B2 (ja) 2018-09-19 2020-05-27 株式会社ビデオリサーチ 視聴分析装置及び視聴分析方法
JP7206831B2 (ja) * 2018-11-16 2023-01-1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
JP7124758B2 (ja) * 2019-02-20 2022-08-24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JP7443842B2 (ja) * 2020-03-11 2024-03-0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7380455B2 (ja) * 2020-07-02 2023-11-1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2023046405A (ja) * 2021-09-23 2023-04-04 シァメン ホンファ エレクトリック パワー コントロールズ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補助接点付き高電圧直流リレ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21001718T5 (de) 2022-12-29
JP2021150137A (ja) 2021-09-27
US20230005687A1 (en) 2023-01-05
WO2021187021A1 (ja) 2021-09-23
JP7067580B2 (ja) 2022-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10014B2 (ja) 接点装置および当該接点装置を搭載した電磁継電器
US20230005687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4765761B2 (ja) 電磁継電器
EP2365508B1 (en) Sealed contact device
CN111211011B (zh) 电磁继电器
JP3985628B2 (ja) 開閉装置
JP6003740B2 (ja) 電磁継電器
JP3107288B2 (ja) 封止接点装置
WO2016047020A1 (ja) 電磁継電器
EP2963668B1 (en) Relay
JP2007134122A (ja) 電磁スイッチ
KR102159887B1 (ko) 전자기 릴레이
JP4586861B2 (ja) 電磁継電器
JP6945171B2 (ja) 電磁継電器
JPH10125196A (ja) 封止接点装置
JP6003771B2 (ja) 電磁継電器
CN111863537A (zh) 触点装置和电磁继电器
JP2006310251A (ja) リレー用導電バー及びこの製造方法
JPH09320437A (ja) 封止接点装置
JPH07153340A (ja) 封止接点装置
WO2013175727A1 (ja) 接点装置
JP2022109028A (ja) 接点開閉機構、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磁継電器
JP2004247199A (ja) スタータ用電磁スイッ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