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14801B - 汽车车身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汽车车身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14801B
CN115214801B CN202210346438.XA CN202210346438A CN115214801B CN 115214801 B CN115214801 B CN 115214801B CN 202210346438 A CN202210346438 A CN 202210346438A CN 115214801 B CN115214801 B CN 1152148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r floor
floor
beams
sides
battery pa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4643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214801A (zh
Inventor
张书任
贺志杰
张涛
陈强
武文波
杨保垒
杜磊
李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346438.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14801B/zh
Publication of CN1152148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148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2148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148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5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 B60L50/6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using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 B60L5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车身及汽车,本发明的汽车车身,其中部设有与车身集成为一体的电池包壳体,电池包壳体具有边框,以及连接在边框顶部的前地板面板,汽车车身的后部设有一体压铸成型的后地板,后地板与边框相连,且后地板的前端搭接在前地板面板上;前地板面板的上端面上一体成型有上凸的中通道加强筋,中通道加强筋沿车身长度方向延伸,并沿车身宽度方向位于前地板面板的中部,且后地板的前端形成有凹槽,中通道加强筋的后端嵌入凹槽中。本发明的汽车车身,能够提高后地板和前地板面板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而提高结构整体的结构强度及稳定性,同时,还能够提升力的传递及分散效果,而使该汽车车身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Description

汽车车身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车身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车身,同时,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该汽车车身的汽车。
背景技术
目前,由于车身结构性能的优异程度,决定着汽车整体的性能的好坏,因而,车身结构的优化设计,是提升整车车体性能的关键。
为此,发明人在研究车身结构时发现,现有技术中的车身结构多采用拼焊件组成,结构复杂、装配难度大,且制作成本高,而且,在后地板与车身中部结构之间缺少有效的传力通道或传力结构设计,导致汽车在遭受正面碰撞时,碰撞力难以有效向后地板进行传递及分散,从而影响着整车性能,降低了汽车的使用品质。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汽车车身,以可提高结构强度,同时具有较好的力的传递及分散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汽车车身,所述汽车车身的中部设有与所述车身集成为一体的电池包壳体,所述电池包壳体具有边框,以及连接在所述边框顶部的前地板面板,所述汽车车身的后部设有一体压铸成型的后地板,所述后地板与所述边框相连,且所述后地板的前端搭接在所述前地板面板上;
所述前地板面板的上端面上一体成型有上凸的中通道加强筋,所述中通道加强筋沿车身长度方向延伸,并沿车身宽度方向位于所述前地板面板的中部,且所述后地板的前端形成有凹槽,所述中通道加强筋的后端嵌入所述凹槽中。
进一步的,所述前地板面板上一体成型有与所述后地板的前端抵接的限位筋,所述中通道加强筋后端的端部和所述凹槽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中通道加强筋为并排布置的多根,且各所述中通道加强筋的后端通过后端板连接在一起,所述后端板与所述凹槽的内壁之间形成有所述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后地板上成型有位于所述凹槽后侧的支撑筋,所述支撑筋为与各所述中通道加强筋一一对应布置的多根。
进一步的,沿指向所述后地板的方向,各所述中通道加强筋后端的高度渐高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后地板上成型有分设于两侧的后地板纵梁,连接在各侧所述后地板纵梁上的后轮罩,以及连接在两侧所述后地板纵梁前端之间的后地板前横梁,和连接在两侧所述后地板纵梁后端之间的后地板后横梁,所述凹槽位于所述后地板前横梁上。
进一步的,所述后轮罩的边缘形成有与所述后地板纵梁相连的后轮罩翻边,且所述后地板前横梁、所述后地板后横梁和两侧的所述后地板纵梁连接形成第一传力环,各侧的所述后地板纵梁与对应侧的所述后轮罩翻边连接形成第二传力环。
进一步的,两侧所述后轮罩分别通过连接板与搁物板横梁相连,且所述后地板、所述搁物板横梁和两侧所述连接板连接形成第三传力环。
进一步的,所述后地板通过多个连接单元与所述边框相连,多个所述连接单元沿车身宽度方向间隔排布,且各所述连接单元沿车身高度方向将所述后地板和所述电池包壳体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单元包括固连在所述电池包壳体后端面上的连接座,以及形成在所述后地板底部的连接槽,所述连接座的一端嵌入所述连接槽内,并通过连接件和所述后地板可拆卸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后地板前端的两侧分别成型有前伸的连接梁,两侧的所述连接梁搭接在所述前地板面板上。
进一步的,两侧所述连接梁的前端之间连接有加强横梁,且所述电池包壳体的顶部连接有后排座椅安装横梁,所述后排座椅安装横梁并排布置在所述加强横梁的一侧。
进一步的,两侧所述连接梁的前端之间连接有加强横梁,所述加强横梁上设有后排座椅安装点;或者,所述电池包壳体的顶部连接有后排座椅安装横梁,所述后排座椅安装横梁与两侧的所述连接梁相连。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优势:
本发明所述的汽车车身,通过采用搭接连接形式,以可提高后地板和前地板面板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而提高结构整体的结构强度及稳定性,并通过中通道加强筋的设置,能够提高电池包壳体的结构强度,且在汽车发生正碰时,将电池包壳体上的碰撞力向后地板传递,而提升力的传递及分散效果,同时,将中通道加强筋的后端嵌入凹槽中,也能够利于实现后地板和电池包壳体之间便捷装配,从而使得该车身结构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具有如上所述的汽车车身。
本发明的汽车,通过设置上述的汽车车身,其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以及力的传递与分散效果,而可有效提高该汽车的使用品质。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汽车车身的其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D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汽车车身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电池包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后地板的其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后地板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搁物板横梁装配在车身中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后地板纵梁;101、纵梁加强筋;
2、后轮罩;201、后轮罩翻边;202、后轮罩加强筋;
3、后地板前横梁;301、后排座椅安装点;302、前横梁加强筋;303、凹槽;304、支撑筋;
4、后地板后横梁;401、后横梁加强筋;
5、连接梁;6、加强横梁;601、加强筋避让槽;
7、门槛梁;8、电池包壳体;801、边框;802、前地板面板;8021、限位筋;803、后排座椅安装横梁;8031、支撑梁;8032、座椅安装梁;804、中通道加强筋;805、后端板;
9、连接单元;901、连接座;9011、连接座主体;9012、嵌入部;902、连接块;9021、连接槽;
10、搁物板横梁;11、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外”、“前”、“后”、“左”、“右”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另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一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车身,在整体结构上,该汽车车身的中部设有与车身集成为一体的电池包壳体8,电池包壳体8具有边框801,以及连接在边框801顶部的前地板面板802,汽车车身的后部设有一体压铸成型的后地板,后地板与边框801相连,且后地板的前端搭接在前地板面板802上。
前地板面板802的上端面上一体成型有上凸的中通道加强筋804,中通道加强筋804沿车身长度方向延伸,并沿车身宽度方向位于前地板面板802的中部,且后地板的前端形成有凹槽303,中通道加强筋804的后端嵌入凹槽303中。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的后地板采用一体压铸成型,能够降低模具开发成本及装配难度,而电池包壳体8与车身集成设置,也能够提高车身的装配效率及精度,从而有效降低车身的制作成本。本实施例中未提及的车身的各结构,均可参照现有技术中的常见结构部分,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此外,现有技术中,电池包一般在后期装配在车身上,且局限于车身结构中的空间布置需求,而导致现有的电池包内部空间具有局限性,但上述电池包壳体8集成在车身上,与现有的电池包相比,还能够增大电池包壳体8内电池模组的安装空间,提高汽车的续航性能。
基于上述整体介绍,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图2及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前地板面板802上一体成型有与后地板的前端抵接的限位筋8021,其该限位筋8021沿车身宽度方向布置,以利于提高电池包壳体8和后地板之间的装配便捷性,且中通道加强筋804后端的端部和凹槽303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间隙,还可在车辆发生较小碰撞时,避免中通道加强筋804和凹槽303内部发生硬碰撞而造成后地板损坏。
仍如图1及图2所示,作为优选的,上述的中通道加强筋804为并排布置的多根,且各中通道加强筋804的后端通过后端板805连接在一起,后端板805与凹槽303的内壁之间形成有上述的间隙。并作为进一步的设置,后地板上成型有位于凹槽303后侧的支撑筋304,支撑筋304为与各中通道加强筋804一一对应布置的多根,如此设置,有利于中通道加强筋804上的碰撞力向后地板传递,而可提高车身结构的力的传递及分散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具体实施时,上述间隙的数值优选设置为0.5~10mm便可,以在确保中通道加强筋804装配便捷性的同时,利于取得中通道加强筋804与凹槽303内壁之间较优的距离设定,如1mm、2mm、2.5mm或3mm等。
而上述的中通道加强筋804优选设置为沿车身宽度方向并排布置的四根,且各中通道加强筋804之间均匀间隔设置,并将支撑筋304也优选设置为与中通道加强筋804一一对应布置的四根。当然,中通道加强筋804的数量及布置形式,也能够根据电池包壳体8实际的强度需求及力的传递需求来进行相应的设定与调整,如设置为均匀间隔设置的三根、五根等。
同时作为优选的,再结合图1、图2及图5所示,沿指向后地板的方向,上述各中通道加强筋804后端的高度渐高设置,以进一步提升碰撞力向后地板的传递效果。此处,各中通道加强筋804的前端也可设置为与其后端相同的结构设计,也即各中通道加强筋804的前端通过前端板连接在一起,同时沿背向后地板的方向,前端的高度渐高设置,以提升中通道加强筋804的前端的结构强度,并进一步提升中通道加强筋804上的碰撞力的传递效果。
本实施例中,作为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图3、图7及图8所示,上述的后地板上成型有分设于两侧的后地板纵梁1,连接在各侧后地板纵梁1上的后轮罩2,以及连接在两侧后地板纵梁1前端之间的后地板前横梁3,和连接在两侧后地板纵梁1后端之间的后地板后横梁4,且上述的凹槽303位于后地板前横梁3上。
此处,通过将后地板纵梁1、后轮罩2、后地板前横梁3和后地板后横梁4集成设置,能够简化车身后部结构,减少零部件数量,并提高车身后部结构强度。
值得提及的是,在具体实施时,在电池包壳体8的沿车身宽度方向的两侧还分别设置有门槛梁7,且两侧的门槛梁7沿车身长度方向布置,以可提高电池包壳体8的结构强度。
同时,为进一步提高车身后部结构强度,在后地板纵梁1中设置有多个纵梁加强筋101,且各纵梁加强筋101之间交错布置,并部分延伸至后轮罩2外侧(面向车身外部的一侧)。而沿车身高度方向,在后地板前横梁3的顶部及底部均设置有前横梁加强筋302,并在后地板后横梁4的底部设置有后横梁加强筋401,以及在后轮罩2的内侧(面向车身内部的一侧)均设有后轮罩加强筋202。
同时,上述后地板纵梁1、后轮罩2、后地板前横梁3和后地板后横梁4中的加强筋的布置形式及数量,均可根据实际的结构加强需求进行相应的设定与调整,如将后地板前横梁3顶部的各加强筋设置为沿车身宽度方向均匀且间隔地排布的多个,而将后地板后横梁4底部的各加强筋大致呈“八”字型设置。
结合图7及图8所示,在具体实施时,作为优选的,上述后轮罩2的边缘形成有与后地板纵梁1相连的后轮罩翻边201,且后地板前横梁3、后地板后横梁4和两侧的后地板纵梁1连接形成第一传力环,各侧的后地板纵梁1与对应侧的后轮罩翻边201连接形成第二传力环。
由此,通过形成两个环状传力结构,以及两个传力结构之间的协同配合,能够有效提升后地板整体结构强度与力的传递及分散效果,进而提升车身后部整体碰撞传力性能。
并作为进一步的设置,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两侧后轮罩2分别通过连接板11与搁物板横梁10相连,且后地板、搁物板横梁10和两侧连接板11连接形成第三传力环,以提升车身后部整体的结构强度与力的传递及分散效果,而可再进一步地提升车身后部整体结构的碰撞传力性能。
本实施例中,仍如图3及图4所示,作为优选的,上述的后地板通过多个连接单元9与边框801相连,多个连接单元9沿车身宽度方向间隔排布,且各连接单元9沿车身高度方向将后地板和电池包壳体8连接在一起。并作为优选的,连接单元9包括固连在电池包壳体8后端面上的连接座901,以及形成在后地板底部的连接槽9021,连接座901的一端嵌入连接槽9021内,并通过连接件和后地板可拆卸相连。
此处,通过连接座901、连接槽9021及连接件的配合设置来构成连接单元9,以可使得该后地板连接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及操作,且连接单元9可拆卸设置,由此可将后地板设置为可拆卸形式,进而能够利于后期后地板的维修及更换。同时,将连接座901嵌入连接槽9021内设置,也能够起到较好的定位作用,提高连接操作的便捷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的连接单元9优选设置为沿车身宽度方向间隔排布的三个,且各个连接单元9之间均匀间隔设置,以取得后地板和电池包壳体8之间更加稳定的连接效果。
当然,在具体实施时,连接单元9除了设置为均匀且间隔地排布的三个外,也可根据后地板实际的连接需求进行相应的设定与调整,以便于取得更优的连接效果,如设置为间隔排布的两个或者设置为均匀且间隔地排布的四个等。
另外,本实施例的连接件优选采用螺栓,以使连接座901和后地板之间连接更可靠,且连接操作简单,同时,还能够降低车身整体的制作成本。而该连接件具体的数量设置,根据连接座901和后地板之间的实际连接需求进行相应的设定与调整便可,如间隔设置的两个、三个或四个。
本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时,如图5、图6、图8及图9所示,作为优选的,本实施例的连接座901位于电池包壳体8的后端面上,后地板的底部成型有下凸的连接块902,连接槽9021位于连接块902的底部。如此设置,能够有效提高连接座901和后地板之间装配的便捷性。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电池包壳体8的后端面,即指在车身长度方向下的后端面,而上述的后地板及连接块902的底部,即指在车身高度方向下的底部。
仍如图5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示例性结构,上述的连接座901包括一端连接在电池包壳体8的后端面上的连接座主体9011,以及设于连接座主体9011另一端的嵌入部9012,而连接槽9021具有供嵌入部9012嵌装的结构设计,且该连接座901优选采用与电池包壳体8一体成型设置,以可在确保连接单元9结构稳定性的同时,降低制作成本。
作为优选的,仍结合图1及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后地板前端的两侧分别成型有前伸的连接梁5,两侧的连接梁5搭接在前地板面板802上。而采用搭接的形式,能够提高后地板与车身中部结构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且连接梁5的设置,也便于后地板与车身侧围部分的连接,进而有效提升车身整体结构的强度及稳定性。
在具体实施时,两侧连接梁5的前端之间优选设置为连接有加强横梁6,且电池包壳体8的顶部连接有后排座椅安装横梁803,后排座椅安装横梁803并排布置在加强横梁6的一侧。通过设置加强横梁6,能够提升后地板前端的结构强度,同时,还能够与两侧连接梁5及后地板前横梁3配合,而形成第四传力环,以提升正碰时对由中通道加强筋804传递的碰撞力的传递及分散效果,从而而提升整体车身结构的结构强度。
结合图7及图8所示,上述的加强横梁6的底部(沿车身高度方向)还设有对应于中通道加强筋804设置的加强筋避让槽601,以避免对后地板与电池包壳体8之间的装配造成干涉。
上述的后排座椅安装横梁803在具体实施时,优选地,其包括设置在电池包壳体8顶部的支撑梁8031,以及设于支撑梁8031顶部的座椅安装梁8032,而支撑梁8031和座椅安装梁8032的具体结构设计,根据座椅实际的安装需求进行相应的设定与调整便可,如将座椅安装梁8032在车身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尺寸小于支撑梁8031的长度尺寸,或者在座椅安装梁8032内加设加强筋等。
本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除了上述加强横梁6和后排座椅安装横梁803均设置在车身中的形式之外,也可根据车身结构的实际强度及布置需求,也可仅在车身中设置加强横梁6或后排座椅安装横梁803。
其中,当仅在两侧连接梁5的前端之间连接有加强横梁6,而并不在电池包壳体8上设置后排座椅安装横梁803时,在加强横梁6上设有后排座椅安装点301,以在提升后地板前端结构强度的同时,能够用于支撑及安装后排座椅。当仅在电池包壳体8的顶部连接有后排座椅安装横梁803,而并未在两侧连接梁5的前端之间设置加强横梁6时,将后排座椅安装横梁803与两侧的连接梁5相连,以取得在用于支撑及安装后排座椅的同时,提升后地板前端的结构强度。
本实施例的汽车车身,通过采用搭接连接形式,以可提高后地板和前地板面板802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而提高结构整体的结构强度及稳定性,并通过中通道加强筋804的设置,能够提高电池包壳体8的结构强度,且在汽车发生正碰时,将电池包壳体8上的碰撞力向后地板传递,而提升力的传递及分散效果,同时,将中通道加强筋804的后端嵌入凹槽303中,也能够利于提高后地板和电池包壳体8之间便捷装配,从而使得该车身结构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此外,通过分别设置第一传力环、第二传力环及第三传力环,能够有效提升车身后部整体的结构强度与力的传递及分散效果,并通过将三者协同使用,还可更进一步地提升车声整体结构的碰撞传力性能。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汽车,该汽车即具有实施例一中的汽车车身。
而且,本实施例的汽车通过设置实施例一的汽车车身,其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以及力的传递与分散效果,而可有效提高该汽车的使用品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
所述汽车车身的中部设有与所述车身集成为一体的电池包壳体(8),所述电池包壳体(8)具有边框(801),以及连接在所述边框(801)顶部的前地板面板(802),所述汽车车身的后部设有一体压铸成型的后地板,所述后地板与所述边框(801)相连,且所述后地板的前端搭接在所述前地板面板(802)上;
所述前地板面板(802)的上端面上一体成型有上凸的中通道加强筋(804),所述中通道加强筋(804)沿车身长度方向延伸,并沿车身宽度方向位于所述前地板面板(802)的中部,且所述后地板的前端形成有凹槽(303),所述中通道加强筋(804)的后端嵌入所述凹槽(303)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地板面板(802)上一体成型有与所述后地板的前端抵接的限位筋(8021),所述中通道加强筋(804)后端的端部和所述凹槽(303)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通道加强筋(804)为并排布置的多根,且各所述中通道加强筋(804)的后端通过后端板(805)连接在一起,所述后端板(805)与所述凹槽(303)的内壁之间形成有所述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地板上成型有位于所述凹槽(303)后侧的支撑筋(304),所述支撑筋(304)为与各所述中通道加强筋(804)一一对应布置的多根。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
沿指向所述后地板的方向,各所述中通道加强筋(804)后端的高度渐高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地板上成型有分设于两侧的后地板纵梁(1),连接在各侧所述后地板纵梁(1)上的后轮罩(2),以及连接在两侧所述后地板纵梁(1)前端之间的后地板前横梁(3),和连接在两侧所述后地板纵梁(1)后端之间的后地板后横梁(4),所述凹槽(303)位于所述后地板前横梁(3)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轮罩(2)的边缘形成有与所述后地板纵梁(1)相连的后轮罩翻边(201),且所述后地板前横梁(3)、所述后地板后横梁(4)和两侧的所述后地板纵梁(1)连接形成第一传力环,各侧的所述后地板纵梁(1)与对应侧的所述后轮罩翻边(201)连接形成第二传力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
两侧所述后轮罩(2)分别通过连接板(11)与搁物板横梁(10)相连,且所述后地板、所述搁物板横梁(10)和两侧所述连接板(11)连接形成第三传力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地板通过多个连接单元(9)与所述边框(801)相连,多个所述连接单元(9)沿车身宽度方向间隔排布,且各所述连接单元(9)沿车身高度方向将所述后地板和所述电池包壳体(8)连接在一起。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单元(9)包括固连在所述电池包壳体(8)后端面上的连接座(901),以及形成在所述后地板底部的连接槽(9021),所述连接座(901)的一端嵌入所述连接槽(9021)内,并通过连接件和所述后地板可拆卸相连。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地板前端的两侧分别成型有前伸的连接梁(5),两侧的所述连接梁(5)搭接在所述前地板面板(802)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
两侧所述连接梁(5)的前端之间连接有加强横梁(6),且所述电池包壳体(8)的顶部连接有后排座椅安装横梁(803),所述后排座椅安装横梁(803)并排布置在所述加强横梁(6)的一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
两侧所述连接梁(5)的前端之间连接有加强横梁(6),所述加强横梁(6)上设有后排座椅安装点(301);或者,所述电池包壳体(8)的顶部连接有后排座椅安装横梁(803),所述后排座椅安装横梁(803)与两侧的所述连接梁(5)相连。
14.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汽车具有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车身。
CN202210346438.XA 2022-03-31 2022-03-31 汽车车身及汽车 Active CN11521480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46438.XA CN115214801B (zh) 2022-03-31 2022-03-31 汽车车身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46438.XA CN115214801B (zh) 2022-03-31 2022-03-31 汽车车身及汽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14801A CN115214801A (zh) 2022-10-21
CN115214801B true CN115214801B (zh) 2024-03-19

Family

ID=836069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46438.XA Active CN115214801B (zh) 2022-03-31 2022-03-31 汽车车身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214801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213246A (ja) * 2010-03-31 2011-10-27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104648491A (zh) * 2013-11-19 2015-05-27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的地板构造
CN106314114A (zh) * 2016-09-22 2017-01-11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电池包固定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身地板结构
CN206384049U (zh) * 2016-12-26 2017-08-08 上海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中通道盖板中空加筋斜撑结构
CN110884572A (zh) * 2018-09-11 2020-03-17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身地板
CN113998009A (zh) * 2021-12-17 2022-02-01 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汽车及其后地板骨架总成
CN215883809U (zh) * 2021-08-13 2022-02-22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后端加强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22124B2 (ja) * 2003-01-24 2005-11-3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213246A (ja) * 2010-03-31 2011-10-27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104648491A (zh) * 2013-11-19 2015-05-27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的地板构造
CN106314114A (zh) * 2016-09-22 2017-01-11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电池包固定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身地板结构
CN206384049U (zh) * 2016-12-26 2017-08-08 上海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中通道盖板中空加筋斜撑结构
CN110884572A (zh) * 2018-09-11 2020-03-17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身地板
CN215883809U (zh) * 2021-08-13 2022-02-22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后端加强结构
CN113998009A (zh) * 2021-12-17 2022-02-01 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汽车及其后地板骨架总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14801A (zh) 2022-10-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883809U (zh) 车身后端加强结构
CN215883810U (zh) 汽车后地板结构及汽车
WO2023016106A1 (zh) 下车身后部结构及汽车
US20200338975A1 (en) Electric vehicle
CN115214801B (zh) 汽车车身及汽车
CN217100199U (zh) 后地板连接结构及车辆车身
CN115214333B (zh) 下车身的中部结构及车辆
CN115214780A (zh)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CN217918116U (zh) 车身顶盖前横梁及汽车
CN220164005U (zh)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CN219728368U (zh) 后地板总成及车辆
CN219806886U (zh) 后地板总成及车辆
CN217672832U (zh) 下车体组件及车辆
CN219727934U (zh) 车辆的车身及车辆
CN219728325U (zh) 车身中部结构与车辆
CN218929602U (zh) 汽车前地板结构及汽车
CN220465632U (zh) 车身传力结构及车辆
CN218858531U (zh) 汽车座舱结构及汽车
CN220164014U (zh) 连接支架及设有其的车辆
CN218505995U (zh) 车身c环的横梁总成、车身c环结构总成及车辆
CN219838619U (zh) 扭力盒及车辆
CN220164015U (zh) 车身传力结构及车辆
CN220164006U (zh)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CN220615977U (zh) 连接结构及车辆
CN217672875U (zh) 车身前地板结构及汽车车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