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72832U - 下车体组件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下车体组件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672832U CN217672832U CN202220885878.8U CN202220885878U CN217672832U CN 217672832 U CN217672832 U CN 217672832U CN 202220885878 U CN202220885878 U CN 202220885878U CN 217672832 U CN217672832 U CN 21767283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ame
- cooling plate
- lower body
- body assembly
- roof bea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8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565 sea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5 weight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下车体组件及车辆。所述下车体组件包括框架、冷却板、第一门槛梁和第二门槛梁,框架内部具有容纳空间,冷却板与框架相连,且冷却板位于容纳空间内,第一门槛梁和第二门槛梁分别与框架相连,且第一门槛梁和第二门槛梁在框架的宽度方向上相对布置。本实用新型的下车体组件,可以提高电池包与下车体的装配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下车体组件及车辆。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凭借其能耗低、驾驶性能优异、环境友好、高科技加成等多种优势,在近几年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电池包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车的能量来源。相关技术中的,电池包是一个独立完整部件,其与车身之间通常采用螺栓连接,然而,电池包和车体彼此独立,为保证结构强度需要各自加强,产生结构冗余,导致装配效率低,且增加了车体的重量和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下车体组件,可以提高电池包与下车体的装配效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出一种车辆。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的下车体组件,包括:框架,所述框架内部具有容纳空间;冷却板,所述冷却板与所述框架相连,且所述冷却板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
第一门槛梁和第二门槛梁,所述第一门槛梁和所述第二门槛梁分别与所述框架相连,且所述第一门槛梁和所述第二门槛梁在所述框架的宽度方向上相对布置。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的下车体组件,将第一门槛梁、第二门槛梁、框架和冷却板连接组成下车体组件,集成度高,减少了零件装配数量,另外,冷却板不仅可以作为电池包的上冷却板对电池包进行冷却,而且还可以作为车身地板,进一步减少了零件装配数量,从而提高了下车体组件的装配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板与所述框架可拆卸地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车体组件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位于所述冷却板与所述框架之间,且所述密封圈环绕在所述冷却板邻近所述框架的四周端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车体组件还包括座椅梁,所述座椅梁在所述框架的宽度方向相对布置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框架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座椅梁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座椅梁在所述框架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座椅梁彼此平行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门槛梁与边框在所述边框的高度方向上交错布置以形成第一台阶面,第二门槛梁与边框在所述边框的高度方向上交错布置以形成第二台阶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门槛梁与所述第二门槛梁与所述框架一体成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框架邻近所述冷却板的一侧端面为曲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下车体,所述下车体为采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下车体组件;电池包,所述电池包与所述框架相连,且所述电池包的一端与所述冷却板相接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冷却板不仅可以作为电池包的上冷却板对电池包进行冷却,而且还可以作为车身地板,减少了零件装配数量,从而可以提高车辆的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车体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车体组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框架1,第一边框11,第二边框12,第三边框13,第四边框14,容纳空间15,第一门槛梁16,第一减薄槽161,第二门槛梁17,第二减薄槽171,第一台阶面18,冷却板2,
座椅梁3,第一座椅梁31,第二座椅梁32,第三座椅梁33,
纵梁4,第一纵梁41,第二纵梁4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下车体组件包括框架1和冷却板2。
框架1内部具有容纳空间15,冷却板2与框架1相连,且冷却板2位于容纳空间15内。第一门槛梁16和第二门槛梁17分别与框架1相连,且第一门槛梁16和第二门槛梁17在框架1的宽度方向上(如图中所示的前后方向)相对布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才车体组件,将第一门槛梁16、第二门槛梁17、框架1和冷却板2连接组成下车体组件,集成度高,减少了零件装配数量,提高了下车体组件的装配效率。
具体地,框架1一体压铸成型,能够提高框架1的整体刚度和强度。
具体地,冷却板2适于对电池包进行冷却。
具体地,框架1为中空设置,即框架1在如图1所示的上下方向上为中空设置,框架1在平行于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投影面上,框架1的外轮廓呈“口”字形,冷却板2位于容纳空间15内,且冷却板2的外轮廓与容纳空间15的内轮廓相适配,冷却板2不仅可以作为电池包的上冷却板对电池包进行冷却,而且还可以作为车身地板,减少了零件装配数量,从而提高了下车体组件的装配效率。
可选地,第一门槛梁16上设有第一减薄槽161,第二门槛梁17上设有第二减薄槽171,第一减薄槽161和第二减薄槽171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多个第一减薄槽161在第一门槛梁16的左右方向上间隔布置,多个第二减薄槽171在第二门槛梁17的左右方向上间隔布置,第一减薄槽161与第二减薄槽的数量相同,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减薄槽161与第二减薄槽的数量也可以不同,通过第一减薄槽161和第二减薄槽171的设置,能够减轻第一门槛梁16和第二门槛梁17的重量,进而实现下车体组件的轻量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板2与框架1可拆卸地相连。
具体地,冷却板2与框架1之间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也可以通过螺栓的方式连接,还可以通过铆接的方式连接,提高冷却板2与框架1之间的装配效率,进而提高下车体组件的装配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下车体组件还包括密封圈(未示出),密封圈位于冷却板2与框架1之间,且密封圈环绕在冷却板2邻近框架1的四周端面上。
具体地,将密封圈设置在冷却板2与框架1之间,并将密封圈环绕在冷却板2四周侧面上,保证冷却板2与框架1连接处的密封效果,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采用密封胶对冷却板2与框架1之间进行密封,使冷却板2与框架1之间形成密封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下车体组件还包括座椅梁3,座椅梁3在框架1的宽度方向(如图1所示的前后方向)相对布置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与框架1相连。
具体地,如图1所示,框架1包括首尾相连的第一边框11、第二边框12、第三边框13和第四边框14,第一边框11和第三边框13在前后方向上相对布置,且第一边框11和第三边框13平行布置,第二边框12和第四边框14在左右方向上相对布置,第二边框12和第四边框14平行布置,且第二边框12与第一边框11和第三边框13正交布置,即第二边框12的前端与第一边框11垂直,第二边框12的后端与第三边框13垂直。
具体地,如图1所示,座椅梁3为横梁,座椅梁3的前端与第一边框11相连,座椅梁3的后端与第三边框13相连。座椅梁3与框架1通过焊接的方式相连,或者,座椅梁3与框架1一体成型。
具体地,相比于相关技术中单独设置座椅梁3的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座椅梁3设置在框架1中,减少下车体组件与座椅梁3之间的装配,提高下车体组件的装配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座椅梁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座椅梁3在框架1的长度方向上(如图1所示的左右方向)间隔布置。
具体地,通过设置多个座椅梁3,并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布置,多个座椅梁3与框架1一体成型,能够提高座椅梁3的强度,而且在受到外力时,多个座椅梁3可以对座椅提供更均匀的支撑,从而提高对座椅的支撑效果。
例如,座椅梁3的数量可以设置为三根、四根、五根、六根,座椅梁3的数量可以根据座椅梁3的材质和实际需要进行调整,本实施例中座椅梁3的数量为三根,从左至右顺次为第一座椅梁31、第二座椅梁32和第三座椅梁33。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座椅梁3彼此平行布置。
具体地,多个在左右方向上平行的座椅梁3在受到外力冲击时,受力会相对均衡,从而提高下车体组件的稳定性。
具体地,下车体组件还包括纵梁4,纵梁4的左端与第三座椅梁33连接,纵梁4的右端与第二边框12连接,通过设置纵梁4,可以提高座椅梁3及框架1的结构稳定性,从而提高下车体组件的稳定性。
可选地,纵梁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纵梁4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布置,多个纵梁4与框架1一体成型,多个纵梁4可以对框架1有更好的支撑作用,提高下车体组件的强度。
例如,纵梁4的数量可以设置为一根、两根或三根,纵梁4的数量可以根据纵梁4的材质和实际需要进行调整,本实施例中纵梁4的数量为两根,从前至后方向上顺次为第一纵梁41和第二纵梁42,第一纵梁41和第二纵梁42能够有更好的支撑作用,以提高下车体组件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门槛梁16与边框在边框的高度方向上交错布置以形成第一台阶面,第二门槛梁17与边框在边框的高度方向上交错布置以形成第二台阶面。
具体地,第一门槛梁16与第三边框13在上下方向上交错布置以形成第一台阶面18,第二门槛梁17与第一边框11在上下方向上交错布置以形成第二台阶面(未示出),第一台阶面18和第二台阶面处于同一高度,第一台阶面18和第二台阶面的设置能够对电池包进行定位,提高下车体组件与电池包下箱体的便捷连接和装配精度。
具体地,第一门槛梁16和第二门槛梁17与框架1一体成型,相比相关技术中单独设置门槛梁的结构,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一门槛梁16设在第三边框13的外侧,第二门槛梁17设在第一边框11的外侧,提高了下车体组件的集成化程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框架1邻近冷却板2的一侧端面为曲面。
具体地,如图1所示,框架1的下端面为曲面,曲面的设置能够预留出左右两侧的安装空间,提高了下车体组件结构紧凑性,并且还可以为其他零部件提供安装位置,使下车体组件上可以承载更多的零部件,从而提高下车体组件的集成化程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下车体,下车体为采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的下车体组件,电池包(未示出),电池包与框架1相连,且电池包的一端与冷却板2相接触。
具体地,相关技术中,冷却板2为电池包的一部分,框架1为车身的一部分,本实施例通过将冷却板2集成到框架1中,将冷却板2与框架1连接,使冷却板2作为电池包的上盖和上冷却板2,同时也作为车身地板,减少了车体的零部件,提高车辆的装配效率。
具体地,电池包包括下箱体,框架1与下箱体连接,位于框架1内的冷却板2与下箱体形成密闭空间,用以放置电池包,框架1下端面的曲面与下箱体上端面的曲面形成曲面配合,构成曲面密封,曲面密封能够提高框架1与下箱体之间的密封效果,保证电池包处于密封环境,提高电池包的性能,进而提高车辆的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下车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框架,所述框架内部具有容纳空间;
冷却板,所述冷却板与所述框架相连,且所述冷却板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
第一门槛梁和第二门槛梁,所述第一门槛梁和所述第二门槛梁分别与所述框架相连,且所述第一门槛梁和所述第二门槛梁在所述框架的宽度方向上相对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板与所述框架可拆卸地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体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位于所述冷却板与所述框架之间,且所述密封圈环绕在所述冷却板邻近所述框架的四周端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体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座椅梁,所述座椅梁在所述框架的宽度方向相对布置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框架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下车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梁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座椅梁在所述框架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下车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座椅梁彼此平行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车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门槛梁与边框在所述边框的高度方向上交错布置以形成第一台阶面,第二门槛梁与边框在所述边框的高度方向上交错布置以形成第二台阶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下车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门槛梁与所述第二门槛梁与所述框架一体成型。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下车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邻近所述冷却板的一侧端面为曲面。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车体,所述下车体为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下车体组件;
电池包,所述电池包与所述框架相连,且所述电池包的一端与所述冷却板相接触。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885878.8U CN217672832U (zh) | 2022-04-17 | 2022-04-17 | 下车体组件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885878.8U CN217672832U (zh) | 2022-04-17 | 2022-04-17 | 下车体组件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672832U true CN217672832U (zh) | 2022-10-28 |
Family
ID=837343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885878.8U Active CN217672832U (zh) | 2022-04-17 | 2022-04-17 | 下车体组件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672832U (zh) |
-
2022
- 2022-04-17 CN CN202220885878.8U patent/CN21767283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697172B (zh) | 电池托盘、动力电池包和车辆 | |
KR20240110647A (ko) | 차량 | |
CN113964439A (zh) | 车辆的动力电池包与车身集成结构及车辆 | |
CN210040302U (zh) | 一种轻量化电池包及其安装结构 | |
JP2012056395A (ja) | 車両用フロア構造 | |
JP2019169290A (ja) | 電池パック | |
CN217672832U (zh) | 下车体组件及车辆 | |
CN217672129U (zh) | 电池包上箱体、电池包和车辆 | |
KR101990593B1 (ko) | 냉각 핀, 상기 냉각 핀을 포함하는 냉각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 모듈 | |
CN218919124U (zh) | 一种电池包下箱体结构 | |
CN212676404U (zh) | 电池包 | |
KR102066910B1 (ko) | 3층 적층 구조의 전지팩용 베이스 플레이트 | |
CN212517339U (zh) | 电池包底板、电池包外壳以电池包 | |
CN111697173B (zh) | 电池托盘、动力电池包和车辆 | |
CN112670647B (zh) | 电池托盘、电池包和电动汽车 | |
CN218055359U (zh) | 下车身架和车辆 | |
CN217691442U (zh) | 电池箱体、电池包和车辆 | |
CN217903273U (zh) | 电池箱、电池包和车辆 | |
CN218274919U (zh) | 电池支撑组件和车辆 | |
CN220233337U (zh) | 电池包及车辆 | |
CN219106378U (zh) | 电池包下箱体、电池包及车辆 | |
CN112670649B (zh) | 动力电池箱体下箱壳及其与动力电池连接步骤 | |
CN115214801B (zh) | 汽车车身及汽车 | |
CN221049794U (zh) | 车身骨架总成和车辆 | |
CN218229134U (zh) | 用于车辆的车架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