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94221A - 切削工具 - Google Patents

切削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94221A
CN115194221A CN202210232459.9A CN202210232459A CN115194221A CN 115194221 A CN115194221 A CN 115194221A CN 202210232459 A CN202210232459 A CN 202210232459A CN 115194221 A CN115194221 A CN 1151942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inning
core thickness
angle
end portion
t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23245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堀一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ungalo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ungalo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ungaloy Corp filed Critical Tungalo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1942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9422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BTURNING; BORING
    • B23B51/00Tools for drilling machines
    • B23B51/02Twist dri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BTURNING; BORING
    • B23B51/00Tools for drilling mach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BTURNING; BORING
    • B23B2251/00Details of tools for drilling machines
    • B23B2251/04Angles, e.g. cutting ang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BTURNING; BORING
    • B23B2251/00Details of tools for drilling machines
    • B23B2251/18Configuration of the drill point
    • B23B2251/182Web thinn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BTURNING; BORING
    • B23B2251/00Details of tools for drilling machines
    • B23B2251/18Configuration of the drill point
    • B23B2251/188Variable point ang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BTURNING; BORING
    • B23B2251/00Details of tools for drilling machines
    • B23B2251/20Number of cutting edges
    • B23B2251/204Four cutting ed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BTURNING; BORING
    • B23B2251/00Details of tools for drilling machines
    • B23B2251/40Flutes, i.e. chip conveying grooves
    • B23B2251/402Flutes, i.e. chip conveying grooves with increasing depth in a direction towards the shank from the tool tip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BTURNING; BORING
    • B23B2251/00Details of tools for drilling machines
    • B23B2251/40Flutes, i.e. chip conveying grooves
    • B23B2251/408Spiral groo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rilling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切削工具,能够提高对被切削件的咬入性及排屑性这两方面的性能。切削工具包括:绕中心轴线旋转的钻头主体;形成在钻头主体的一端部且朝向旋转方向前方侧的四个以上的切削刃;在周向上形成在切削刃之间且沿中心轴线略螺旋状延伸的刃槽。另外,(1)一端部具有第一前端部及第二前端部,第一前端部包含中心轴线且形成第一前端角,第二前端部从第一前端部延伸至钻头主体的外周缘,并且形成大于第一前端角的第二前端角,(2)钻头主体具有第一芯厚部及第二芯厚部,第一芯厚部形成为其芯厚从一端部朝向另一端部逐渐缩小,第二芯厚部形成为其芯厚从第一芯厚部朝向另一端部是恒定的。

Description

切削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4个以上的钻头刀刃的切削(钻孔)工具,其对被切削件的咬入性和排屑性均优异。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提高钻头对被切削件的加工效率的手段,提出了一种四刃钻头,四刃钻头的刃数是普通双刃钻头的两倍(参见专利文献1)。这种传统的四刃钻头旨在提高对被切削件的咬入性,并且抑制在被切削件背面侧产生毛刺,具有如下结构。即,在这种四刃钻头中,由两个主切削刃和两个副切削刃构成四刃,其中两个主切削刃在钻头的前端面从半径方向的外周侧端部一直连续至中心近旁,两个副切削刃在周向上位于主切削刃之间,从半径方向的外周侧端部连续至中心侧的中途。另外,沿副切削刃的长度方向观察前端面时,主切削刃的棱线等从半径方向外周侧经过中心侧朝向前端面侧形成为凸状,沿主切削刃的长度方向观察前端面时,副切削刃的棱线等从半径方向外周侧经过中心侧朝向前端面侧形成为凹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9-048347号公报
技术课题
但是,这种传统的四刃钻头虽然能够以较高的加工效率对被切削件进行钻孔加工,但为了确保钻头前端的强度,并且由于刃数较多,修磨容易受干扰等,因此与双刃钻头相比,凿变大(横刃变厚),其结果,导致对被切削件的咬入性不足。此外,在传统的四刃钻头中,一个刃槽的宽度不可避免地比普通的双刃钻头窄,因此刃槽的容积变得较小,其结果,存在排屑性差的问题。
因此,本公开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切削工具,能够提高对被切削件的咬入性及排屑性这两方面的性能。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采用以下结构。
[1]本公开所涉及的切削工具的一个示例包括:绕中心轴线旋转的钻头主体;形成在所述钻头主体的一端部且朝向旋转方向前方侧的四个以上的(主)切削刃;在周向上形成在所述切削刃之间且沿所述中心轴线略螺旋状延伸的刃槽。另外,(1)所述一端部具有第一前端部及第二前端部,所述第一前端部包含所述中心轴线且形成(具有)第一前端角,所述第二前端部从所述第一前端部延伸至所述钻头主体的外周缘,并且形成(具有)大于所述第一前端角的第二前端角,(2)所述钻头主体具有第一芯厚部及第二芯厚部,所述第一芯厚部形成为其芯厚从所述一端部朝向另一端部逐渐缩小,所述第二芯厚部形成为其芯厚从所述第一芯厚部朝向另一端部是恒定的。
在该结构中,形成有切削刃的钻头主体的一端部与被切削件抵接并旋转,从而进行被切削件的孔切削加工。此时由切削刃产生的切屑流到形成于周向上相邻的切削刃之间的前刀面侧(刃槽),并从加工孔排出。该孔切削加工中,由于一端部中具有较小(尖锐)的第一前端角的第一前端部(包括横刃)最先与被切削件接触,因此,与双刃钻头相比,即使横刃趋于变大,也能够充分提高对被切削件的咬入性。另外,在一端部中,从第一前端部延伸到钻头主体的外周缘的第二前端部的第二前端角比第一前端部的第一前端角大,因此,第一前端部咬入被切削件后到最外周的切削刃的中心轴线方向的距离变得较短。由此,缩短了第一前端部咬入被切削件并且用第二前端部进行切削时的钻头主体的旋转变得不稳定的时间,第二前端部的肩部容易且迅速地收纳在加工孔中,因此能够改善钻头主体的导向功能。
此外,由于从一端部朝向另一端部的部位的第一芯厚部的芯厚逐渐缩小,并且从此处进一步朝向另一端部的部位的第二芯厚部的芯厚较薄且恒定,因此通过适当地设定芯厚的缩小程度,能够从靠近一端部的部位开始减小芯厚,以增大刃槽的容积。其结果,可以进一步提高排屑性。
[2]在上述结构中,更具体而言,所述第一前端部可以是从所述中心轴线到所述钻头主体的半径的约20%的部位,所述第一前端角为约120°,所述第二前端角为约140°。根据本发明人的见解,通过采用该结构,能够有效防止第一前端部的缺损或破损,并且更容易实现对所述被切削件的优异的咬入性以及优异的钻头主体的导向功能。
[3]在上述结构中,更具体而言,所述第一芯厚部可以具有芯厚锥形体,所述第一芯厚部在所述一端部的边外周位置具有所述钻头主体的直径的约35%的芯厚,从所述一端部的边外周位置朝着所述另一端部到所述钻头主体的直径的约2倍的距离的位置,芯厚以约-2%(约-2mm/100mm)的比例缩小。根据本发明人的见解,通过采用该结构,能够在保持钻头主体的刚性的同时,从更靠近一端部的部位开始减小芯厚,从而能够提早增大刃槽的容积,因此更容易实现所述切屑的优异的排出性。
[4]另外,在上述结构中,还可以包括形成在所述刃槽的前端且具有第一修磨部及第二修磨部的修磨部,所述第一修磨部配置在所述切削刃的后刀面侧,所述第二修磨部从所述第一修磨部朝向所述刃槽配置。在该结构中,通过修磨部对原横刃进行去除加工,从而形成修磨切削刃。另外,由于修磨部具有两段结构,所以与具有一段结构的修磨部相比,能够进一步增大用于排出在被切削件的孔切削加工中产生的切屑的修磨袋的容积。另外,与修磨部为一段的情况相比,修磨切削刃与(主)切削刃的交点处的钝角可以更大,因此能够抑制该交点及周边部位的缺损。
[5]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一修磨部的切入角及张角分别大于所述第二修磨部的切入角及张角。在该结构中,由于第一修磨部使得修磨袋的容积进一步增大,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排屑性。另外,第二修磨部能够减小所产生的切屑的卷曲(卷绕情形)。由此,缩小切屑的形状,切屑容易在刃槽内更紧密且快速地移动,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排屑性。
[6]另外,在上述结构中,更具体而言,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一修磨部的切入角及张角分别为约40°及约60°,所述第二修磨部的切入角及张角分别为约30°及约55°。根据本发明人的见解,通过采用该结构,能够有效提高修磨袋容积的扩大效果和切屑形状的缩小效果,从而实现优化。
另外,在本公开中,数值附带的“约”是指其数值±5%的范围。例如,如果该数值为“10%”,则“约10%”表示9.5%~10.5%,如果该数值为“100°”,则“约100°”表示95°~105°,如果该数值为“10倍”,则“约10倍”表示9.5倍~10.5倍。
根据本公开,钻头主体的一端部包括第一前端部及第二前端部,另外,钻头主体还包括第一芯厚部及第二芯厚部,因此,即使具有4个以上的切削刃,也能够同时提高对被切削件的咬入性以及排屑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切削工具的一个示例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切削工具的一个示例的一端部的俯视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切削工具的一个示例的一端部以及其附近,并且用于说明一端部的前端角的示意性主视图。
图4是用于说明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切削工具的一个示例中的钻头主体的芯厚的状态的示意性主视图。
图5A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沿图1中的线V-V的切削工具的一端部及其附近,并且用于说明第一修磨部的切入角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5B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沿图1中的线V-V的切削工具的一端部及其附近,并且用于说明第二修磨部的切入角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切削工具的一个示例的一端部,并且用于说明第一修磨部的张角的立体图。
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切削工具的一个示例的一端部,并且用于说明第二修磨部的张角的立体图。
图8是放大示出了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切削工具的一个示例中的主切削刃与修磨切削刃的交点的周边部位,并且用于说明该交点的状态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9是放大示出了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切削工具的另一个示例中的主切削刃与修磨切削刃的交点的周边部位,并且用于说明该交点的状态的示意性俯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钻头主体 1
刃槽 2
主切削刃(切削刃) 3
前端后刀面 4
修磨切削刃(切削刃) 5
修磨部 6
横刃 7
刃带 8
一端部 10
边外周位置 10g
第一前端部 11
第二前端部 12
第一芯厚部 13
第二芯厚部 14
另一端部 20
第一修磨部 61
第二修磨部 62
四刃钻头(切削工具) 100
交点 CP
棱线 C1、C2
芯厚 d1、d2
中心轴线 P
半径 R
芯厚锥形体 ST
前端角(第一前端角) θ11
前端角(第二前端角) θ12
第一修磨部的切入角 θ21
第二修磨部的切入角 θ22
第一修磨部的张角 θ31
第二修磨部的张角 θ32
交点的内角 θ41、θ42
直径 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一个示例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以下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示例,并且本公开的一示例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来实施。另外,在附图的描述中,对相同或类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类似的符号,附图是示意性的,未必与实际的尺寸或比率等一致。此外,在附图彼此之间也可以包含彼此尺寸或比率不同的部分。此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基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方式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实施方式的结构)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切削工具的一个示例(四刃钻头)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另外,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切削工具的一个示例(四刃钻头)的一端部的俯视图,示出了该四刃钻头在轴线方向前端视图中的形状(x轴及y轴为基准)。
四刃钻头100(切削工具)是具有四个呈曲线状的主切削刃3的扭转超硬实心钻头,四个主切削刃3朝向旋转方向前方侧,例如在周向上以大约90°间隔形成在钻头主体1的一端部10。在钻头主体1中,在周向上相邻的主切削刃3之间形成有四个沿中心轴线P伴扭转大致螺旋状延伸的刃槽2。刃槽2的旋转方向的壁面与钻头主体1的一端部10的前端面相交的棱线构成主切削刃3,在轴向前端视图中,主切削刃3朝四刃钻头100的旋转方向形成平缓的凹曲线状。另外,在钻头主体1的外周面上,与各主切削刃3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有刃带部(margin)8。
此外,一端部10的前端面例如由扭曲面或曲面形成,并构成主切削刃3的前端后刀面4。该前端后刀面4的后角设定为既定角度,或者必要时可以根据被切削件的种类或切削条件适当地设定为随着远离主切削刃3而变大,以便防止被切削件的粘附等,或者通过抑制磨损来延长工具寿命。
另外,为了除去形成在钻头主体1的一端部10的中心部的原横刃(Chisel edge)的一部分,设置修磨部6,钻头主体1在一端部10的前端面的中心部残留除去加工后的横刃7。通过该修磨部6形成的4个修磨切削刃5在轴向前端视图中大致呈直线状,修磨切削刃5与主切削刃3相连,它们的交点(后述的交点CP)具有既定的钝角。在钻头主体1的一端部10,这4个修磨切削刃5也形成为朝向旋转方向前方侧。这样,由主切削刃3和修磨切削刃5构成本公开中的“切削刃”。
另外,修磨部6形成在刃槽2的前端,是具有第一修磨部61及第二修磨部62的两段结构的修磨部,第一修磨部61配置在主切削刃3的前端后刀面4侧,第二修磨部62从该第一修磨部61朝向刃槽2配置。
其中,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切削工具的一个示例(四刃钻头)的一端部及其附近,并且用于说明该一端部的前端角的示意性主视图(z轴为基准)。
钻头主体(1)的一端部(10)具有:第一前端部(11),具有包含中心轴线(P)的区域且呈尖头状;以及第二前端部(12),从该第一前端部(11)的周缘延伸至钻头主体(1)的外周缘。另外,如图3所示,第一前端部11及第二前端部12分别形成为具有前端角θ11(第一前端角)以及前端角θ12(第二前端角),该前端角θ11以及前端角θ12具有由下式(1)所示的关系。另外,在图3中,划定前端角θ11、θ12的虚线是与四刃钻头绕中心轴线P连续旋转时的大致直线状的旋转轨迹所划定的表面平行的虚拟线。
θ11<θ12…(1)
更具体而言,第一前端部11为从中心轴线P(工具中心)到钻头主体1的半径R的约20%的部位,换言之,第一前端部11的虚拟底面的直径优选为2R×约20%(参见图3)。例如,若四刃钻头100的直径
Figure BDA0003538998010000051
(半径R=5mm),则第一前端部11是其虚拟底面的直径为10mm×约20%=约2mm的部位。另外,优选第一前端部11的前端角θ11=约120°,且第二前端部12的前端角θ12=约140°。
此外,图4是用于说明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切削工具的一个示例(四刃钻头)中的钻头主体的芯厚的状态的示意性主视图。另外,在图4中,为了便于理解该构造,与图1相比,仅通过适当地放大径向尺寸来示出钻头主体1的比例尺。
如图4所示,若着眼于芯厚,则四刃钻头100的钻头主体1具有两段结构。即,钻头主体1具有第一芯厚部13和第二芯厚部14,该第一芯厚部13形成为芯厚从钻头主体1的一端部10向另一端部20从d1逐渐缩小到d2,该第二芯厚部14形成为芯厚从该第一芯厚部13向另一端部20恒定为d2。
更具体而言,第一芯厚部13具有芯厚锥形体ST,第一芯厚部13在一端部10的边外周位置10g具有钻头主体1的直径
Figure BDA0003538998010000054
的约35%的芯厚d1,从一端部10的边外周位置10g朝着另一端部20到钻头主体1的直径
Figure BDA0003538998010000053
的约2倍的距离
Figure BDA0003538998010000052
的位置,芯厚以约-2%(约-2mm/100mm)的比例缩小。例如,若四刃钻头100的直径
Figure BDA0003538998010000062
则第一芯厚部13的一端部10侧的最大芯厚d1=10mm×约35%=约3.5mm,芯厚锥形体ST的轴长为
Figure BDA0003538998010000061
第一芯厚部13的另一端部20侧的最小芯厚d2(也是第二芯厚部14的芯厚)=d1-(约-2%×20mm)=约3.5mm-约0.4mm=约3.1mm。
接着,图5A和图5B分别示意性地示出了沿图2中的VA-VA线和VB-VB线的切削工具的一端部及其附近的剖视图(z轴为基准)。另外,图5A是用于说明第一修磨部61的切入角的图,图5B是用于说明第二修磨部62的切入角的图。另外,如图2所示,图2中的VA-VA线与图2的x-y坐标的第4象限中的第一修磨部61的前刀面与前端后刀面4的交叉棱线(即修磨切削刃5中由第一修磨部61形成的部分)平行,如图5A所示,位于修磨部6附近,距离修磨切削刃5很短的既定距离。同样,如图2所示,图2中的VB-VB线与图2的x-y坐标的第4象限中的第二修磨部62的前刀面与前端后刀面4的交叉棱线(即修磨切削刃5中由第二修磨部62形成的部分)平行,如图5B所示,位于修磨部6附近,距离修磨切削刃很短的既定距离(与上述VA-VA线中的距离相同的距离)。
如图5A所示,第一修磨部61的切入角θ21是通过沿图2的VA-VA线的截面中第一修磨部61部分的截面(图5A的虚线圆框C1所包围的部分)的两端点的虚拟直线(图5A的虚线直线)与中心轴线P所形成的角度。同样,如图5B所示,第二修磨部62的切入角θ22是通过沿图2的VB-VB线的截面中第二修磨部62部分的截面(图5B的虚线圆框C2所包围的部分)的两端点的虚拟直线(图5B的虚线直线)与中心轴线P所成的角度。
并且,具体而言,优选第一修磨部61的切入角θ21和第二修磨部62的切入角θ22具有下式(2)所示的关系,更具体而言,进一步优选第一修磨部61的切入角θ21为约40°,第二修磨部62的切入角θ22为约30°。
θ21>θ22…(2)
接下来,图6和图7是从前端斜向观察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切削工具的一个示例(四刃钻头)的一端部的立体图(x轴和y轴为基准)。更具体而言,从与图2的比较可知,图6是在与图2的VA-VA线正交的方向上且沿第一修磨部61的切入角θ21(图5A)从前端侧观察四刃钻头100时的立体图。在图6的例子中,是从第一象限侧朝第一修磨部61的切入角方向观察图2的x-y坐标的第3象限中的修磨部6的凹空间时的立体图,第一修磨部61的张角θ31表示由图6中第一修磨部61的相对面所形成的张角(但是,除去第一修磨部61的凹底部的R形状的部分。)。同样,与图2的比较可知,图7是在与图2的VB-VB线正交的方向上且沿第二修磨部62的切入角θ22(图5B)从前端侧观察四刃钻头100时的立体图。在图7的例子中,是从第一象限侧朝第二修磨部62的切入角方向观察图2的x-y坐标的第3象限中的修磨部6的凹空间时的立体图,第二修磨部62的张角θ32表示由图7中第二修磨部62的相对面所形成的张角(但是,除去第二修磨部62的凹底部的R形状的部分。)。其中,具体而言,优选第一修磨部61的张角θ31和第二修磨部62的张角θ32具有下式(3)所示的关系,更具体而言,进一步优选第一修磨部61的张角θ31为约60°,第二修磨部62的张角θ32为约55°。
θ31>θ32…(3)
(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根据这样构成的四刃钻头100,与原横刃相比,由修磨部6形成的修磨切削刃5的前角较大,使得用于排出被切削件的孔切削加工中产生的切屑的修磨袋的容积变大,因此能够改善被切削件的切削阻力、咬入性、排屑性。另外,在孔切削加工中,由于钻头主体1的一端部10中具有较小(尖锐)的前端角θ11的第一前端部11最先与被切削件接触,因此,与双刃钻头相比,即使横刃7趋于变大,也能够充分提高对被切削件的咬入性。而且,在钻头主体1外周面的各主切削刃3对应位置上,在各主切削刃3的垂直方向上具有刃带8,因此能够容易地由刃带8承受施加在主切削刃3上的力,从而保护主切削刃3。另外,位于对面位置的主切削刃3上也一定有刃带8,因此能够容易测量钻头主体1的直径(外径、工具直径)。
另外,在一端部10中,从第一前端部11延伸到钻头主体1的外周缘的第二前端部12的前端角θ12比第一前端部11的前端角θ11大,因此第一前端部11咬入被切削件后到最外周的主切削刃3的中心轴线P方向的距离变得较短。由此,缩短了第一前端部11咬入被切削件并且用第二前端部12进行切削时的钻头主体1的旋转变得不稳定的时间,第二前端部12的肩部容易且迅速地收纳在加工孔中,因此能够提高钻头主体1的导向功能。特别是,当第一前端部11为从中心轴线P到钻头主体1的半径R的约20%的部位、第一前端部11的前端角θ11为约120°、第二前端部12的前端角θ12为约140°时,能够有效防止第一前端部11的缺损或破损,并且能够更可靠地实现对被切削件的优异的咬入性以及钻头主体1的优异的导向功能。
此外,由于从一端部10朝向另一端部20的部位的第一芯厚部13具有芯厚锥形体ST并且逐渐缩小,从此处进一步朝向另一端部20的部位的第二芯厚部14的芯厚d2较薄且恒定,因此通过适当地设定芯厚的缩小程度,能够从更靠近一端部10的部位开始减小芯厚,从而提早快速地增大刃槽2的容积。其结果,可以进一步提高排屑性。特别是,第一芯厚部13在一端部10的边外周位置10g具有钻头主体1的直径
Figure BDA0003538998010000071
的约35%的芯厚d1,从一端部10的边外周位置10g朝着另一端部20到钻头主体1的直径
Figure BDA0003538998010000072
的约2倍的距离
Figure BDA0003538998010000073
的位置,芯厚以芯厚d1的约-2%(约-2mm/100mm)的比例缩小时,能够保持钻头主体1的刚性,并且能够更可靠地实现切屑的优异的排出性。
另外,由于设有具有第一修磨部61及第二修磨部62的两段结构的修磨部6,第一修磨部61配置在主切削刃3的前端后刀面4侧,第二修磨部62从该第一修磨部61朝向刃槽2配置,因此,与一段结构(仅有第一修磨部61或第二修磨部62)的修磨部相比,能够进一步增大修磨袋的容积,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排屑性。
其中,图8是放大示出了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四刃钻头的一个示例中的主切削刃3与修磨切削刃5的交点CP的周边部位,并且用于说明该交点CP的状态的示意性俯视图。另外,图9是放大示出了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四刃钻头的另一个示例中的相当于图8所示的区域的部分,并且与图8一样,用于说明主切削刃3和修磨切削刃5的交点CP的状态的示意性俯视图。另外,两个图中的xc轴及yc轴是交点CP的基准。
如这些附图所示,设置两段结构的修磨部6时的主切削刃3与修磨切削刃5的交点CP的内角θ41与设置一段结构的修磨部6时的主切削刃3与修磨切削刃5的交点CP的内角θ42相比,形成更大的钝角(即,具有由下式(4)所示的关系。)。其结果,具有能够抑制该交点CP及周边部位的缺损的优点。
θ41>θ42...(4)
另外,如果第一修磨部61的切入角θ21及张角θ31分别大于第二修磨部62的切入角θ22及张角θ32,则通过第一修磨部61修磨袋的容积进一步增大,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排屑性。另外,通过第二修磨部62可以减小所产生的切屑的卷曲(卷绕情形)。由此,缩小切屑的形状,切屑容易在刃槽2内更紧密且快速地移动,其结果,可以进一步提高排屑性。此外,如果将第一修磨部61的切入角θ21及张角θ31分别设为约40°及约60°,将第二修磨部62的切入角θ22以及张角θ32分别设为约30°及约55°,则可以有效地提高修磨袋容积的扩大效果和切屑形状的缩小效果,从而实现优化。
以上针对作为本公开的一个示例的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然而,如上所述,前述说明只是在所有方面示出了本公开的一个示例,显然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改良和变形。另外,上述各结构示例可以部分置换,也可以适当组合,进而,可以进行在各例中适当提及的更改。另外,本申请基于2021年4月5日申请的申请号为2021-063934的日本发明专利,并且其描述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另外,本公开还可以表述如下。
[1]一种切削工具,其包括:
绕中心轴线旋转的钻头主体;
形成在所述钻头主体的一端部且朝向旋转方向前方侧的四个以上的切削刃;
在周向上形成在所述切削刃之间且沿所述中心轴线略螺旋状延伸的刃槽;
形成在所述刃槽的前端且具有第一修磨部及第二修磨部的修磨部,所述第一修磨部配置在所述切削刃的后刀面侧,所述第二修磨部从所述第一修磨部朝向所述刃槽配置,
所述一端部具有第一前端部及第二前端部,所述第一前端部包含所述中心轴线且形成第一前端角,所述第二前端部从所述第一前端部延伸至所述钻头主体的外周缘,并且形成大于所述第一前端角的第二前端角,
所述钻头主体具有第一芯厚部及第二芯厚部,所述第一芯厚部形成为其芯厚从所述一端部朝向另一端部逐渐缩小,所述第二芯厚部形成为其芯厚从所述第一芯厚部朝向另一端部是恒定的,
所述第一修磨部的切入角及张角分别大于所述第二修磨部的切入角及张角。
[2]根据上述[1]所述的切削工具,所述第一前端部为从所述中心轴线到所述钻头主体的半径的约20%的部位,
所述第一前端角为约120°,
所述第二前端角为约140°。
[3]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切削工具,所述第一芯厚部具有芯厚锥形体,所述第一芯厚部在所述一端部的边外周位置具有所述钻头主体的直径的约35%的芯厚,从所述一端部的边外周位置朝着所述另一端部到所述钻头主体的直径的约2倍的距离的位置,芯厚以约-2%的比例缩小。
[4]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切削工具,所述第一修磨部的切入角及张角分别为约40°及约60°,
所述第二修磨部的切入角及张角分别为约30°及约55°。

Claims (6)

1.一种切削工具,其包括:
绕中心轴线旋转的钻头主体;
形成在所述钻头主体的一端部且朝向旋转方向前方侧的四个以上的切削刃;
在周向上形成在所述切削刃之间且沿所述中心轴线略螺旋状延伸的刃槽;
所述一端部具有第一前端部及第二前端部,所述第一前端部包含所述中心轴线且形成第一前端角,所述第二前端部从所述第一前端部延伸至所述钻头主体的外周缘,并且形成大于所述第一前端角的第二前端角,
所述钻头主体具有第一芯厚部及第二芯厚部,所述第一芯厚部形成为其芯厚从所述一端部朝向另一端部逐渐缩小,所述第二芯厚部形成为其芯厚从所述第一芯厚部朝向另一端部是恒定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削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端部为从所述中心轴线到所述钻头主体的半径的约20%的部位,
所述第一前端角为约120°,
所述第二前端角为约14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切削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芯厚部具有芯厚锥形体,所述第一芯厚部在所述一端部的边外周位置具有所述钻头主体的直径的约35%的芯厚,从所述一端部的边外周位置朝着所述另一端部到所述钻头主体的直径的约2倍的距离的位置,芯厚以约-2%的比例缩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切削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削工具还包括形成在所述刃槽的前端且具有第一修磨部及第二修磨部的修磨部,所述第一修磨部配置在所述切削刃的后刀面侧,所述第二修磨部从所述第一修磨部朝向所述刃槽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切削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修磨部的切入角及张角分别大于所述第二修磨部的切入角及张角。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切削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修磨部的切入角及张角分别为约40°及约60°,
所述第二修磨部的切入角及张角分别为约30°及约55°。
CN202210232459.9A 2021-04-05 2022-03-09 切削工具 Pending CN11519422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63934 2021-04-05
JP2021063934A JP6994166B1 (ja) 2021-04-05 2021-04-05 切削工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94221A true CN115194221A (zh) 2022-10-18

Family

ID=808089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32459.9A Pending CN115194221A (zh) 2021-04-05 2022-03-09 切削工具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14341A1 (zh)
JP (1) JP6994166B1 (zh)
CN (1) CN115194221A (zh)
DE (1) DE10202210787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10572A1 (ja) * 2022-04-29 2023-11-02 株式会社不二越 ドリ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11563A (en) * 1981-07-31 1983-10-25 Elwood Moon Cutter device
JPH0256517U (zh) * 1988-10-17 1990-04-24
JP2006205277A (ja) * 2005-01-26 2006-08-10 Nachi Fujikoshi Corp 穴あけ工具
JP4996278B2 (ja) * 2007-02-13 2012-08-08 オーエスジー株式会社 深穴加工用超硬質材料製ロングドリル
JP5358806B2 (ja) * 2007-05-23 2013-12-04 Uht株式会社 ドリル
JP4954044B2 (ja) * 2007-12-11 2012-06-13 オーエスジー株式会社 ドリル
WO2010055559A1 (ja) * 2008-11-12 2010-05-20 Next I&D株式会社 ドリル
DE102009025223A1 (de) * 2009-06-08 2010-12-09 MAPAL Fabrik für Präzisionswerkzeuge Dr. Kress KG Bohrer
JP5368384B2 (ja) * 2010-06-30 2013-12-18 オーエスジー株式会社 深穴加工用ドリル
GB201109864D0 (en) * 2011-06-13 2011-07-27 Element Six Ltd Blank bodies for drill tip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same
JP6589462B2 (ja) * 2015-08-27 2019-10-16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ドリル
JP2019048347A (ja) 2017-09-08 2019-03-28 三菱日立ツール株式会社 4枚刃ドリル
WO2019176452A1 (ja) * 2018-03-16 2019-09-19 三菱日立ツール株式会社 ドリル
WO2020048590A1 (de) * 2018-09-04 2020-03-12 Mk-Tools-Service Gmbh Bohrer
JP7358901B2 (ja) 2019-10-16 2023-10-11 株式会社Jvcケンウッド ヘッドマウントディスプレイ、及びその調整方法
DE102020204035A1 (de) * 2020-03-27 2021-09-30 Kennametal Inc. Bohr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314341A1 (en) 2022-10-06
JP2022159631A (ja) 2022-10-18
JP6994166B1 (ja) 2022-02-03
DE102022107870A1 (de) 2022-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70498B2 (en) Ball end mill
EP2441543B1 (en) Drilling tool
WO2017047700A1 (ja) 切削インサート及び刃先交換式切削工具
CN108472751B (zh) 切削刀片及可转位刀片式切削工具
US8845241B2 (en) Radius end mill and cutting insert
WO2010146839A1 (ja) クーラント穴付きドリル
EP2913131B1 (en) Small-diameter drill
JPWO2010035870A1 (ja) 切削インサートおよび切削工具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切削方法
JP2017042879A (ja) ドリル
WO2019188135A1 (ja) エンドミル本体及びエンドミル
JP4120185B2 (ja) ドリル
JP2019171493A (ja) ドリル
CN115194221A (zh) 切削工具
JP3166427B2 (ja) 穴明け工具
CN111587160B (zh) 钻头
JP2003275913A (ja) ドリル
CN113993644A (zh) 钻头
JP7138927B2 (ja) ドリル
JP3166426B2 (ja) 穴明け工具
JP3795278B2 (ja) エンドミル
JP7491105B2 (ja) ボールエンドミル
JP7491104B2 (ja) ボールエンドミル
JP2023140443A (ja) エンドミル
JP2585714Y2 (ja) 切削工具
JP2023140813A (ja) エンドミ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