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52137A - 配线模块和包括该配线模块的电力分配装置 - Google Patents

配线模块和包括该配线模块的电力分配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52137A
CN115152137A CN202180016529.0A CN202180016529A CN115152137A CN 115152137 A CN115152137 A CN 115152137A CN 202180016529 A CN202180016529 A CN 202180016529A CN 115152137 A CN115152137 A CN 1151521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line
power
insulated wire
connector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1652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丹羽正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1521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5213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5/00Methods, circuits, or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the traction-motor speed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5/32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multiple-unit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B60R16/0215Protecting, fastening and routing mean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00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to auxiliary equipment of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4Co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2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rters located in the vehicl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 H02G3/04Protective tubing or conduits, e.g. cable ladders or cable trough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 H02J7/00714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in response to battery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04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9/00Screening of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against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10/00Converter types
    • B60L2210/10DC to DC conver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10/00Converter types
    • B60L2210/30AC to DC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dc mains or d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1/08Three-wire systems; Systems having more than three wir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7/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2207/4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adapted for charging from various sources, e.g. AC, DC or multivoltag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10/00The network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its spatial reach or by the load
    • H02J2310/40The network being an on-board power network, i.e. within a vehicle
    • H02J2310/48The network being an on-board power network, i.e. within a vehicle for electric vehicles [EV] or hybrid vehicles [HEV]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68Battery or charger load switching, e.g. concurrent charging and load supp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Rectifiers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低电压信号线(271)和高电压信号线(272)与用于进行电池组的充电及放电的电力分配ECU连接。在上述施加电压不同的低电压信号线与高电压信号线之间夹设有基部(292)和屏蔽部(291)。上述信号线和基部通过连结部(274)连结。

Description

配线模块和包括该配线模块的电力分配装置
相关申请的援引
本申请以2020年3月6日在日本提交申请的专利申请第2020-039336号为基础,将基础申请的内容整体地以参照的方式援引。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所记载的公开涉及一种配线模块和包括该配线模块的电力分配装置。
背景技术
如专利文献1所示,已知包括信号线连接器、充电·DCDC控制器和继电器控制器的电力转换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许第593674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中,将信号线连接器和充电·DCDC控制器连接的信号线与将充电·DCDC控制器和继电器控制器连接的信号线被捆扎在一起。
这样,如果多个信号线被捆绑在一起,则有可能由于多个信号线的导电部分的接触而形成不期望的电流路径。特别地,在施加电压不同的多个信号线导通时,有可能在不期望的电流路径中流过异常的电流。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抑制形成不期望的电流路径的配线模块和包括该配线模块的电力分配装置。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配线模块具有:
第一绝缘电线和施加的电压比第一绝缘电线高的第二绝缘电线,上述第一绝缘电线和第二绝缘电线与进行车载电源的充电及放电的控制的控制部电连接;
夹设部,上述夹设部夹设在第一绝缘电线与第二绝缘电线之间;以及
连结部,上述连结部对第一绝缘电线、第二绝缘电线和夹设部进行连结。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电力分配装置具有:
控制部,上述控制部进行车载电源的充电及放电的控制;
配线模块,上述配线模块与控制部电连接;
电力转换装置,上述电力转换装置通过控制部来控制驱动;以及
框体,上述框体分别收纳控制部、配线模块和电力转换装置,
配线模块具有:
第一绝缘电线和施加的电压比第一绝缘电线高的第二绝缘电线,上述第一绝缘电线和第二绝缘电线与控制部电连接;
夹设部,上述夹设部夹设在第一绝缘电线与第二绝缘电线之间;以及
连结部,上述连结部对第一绝缘电线、第二绝缘电线和夹设部进行连结。
根据本公开,能够抑制由于第一绝缘电线和第二绝缘电线的电连接而形成不期望的电流路径。由此,能够抑制与上述第一绝缘电线和第二绝缘电线连接的控制部中流过不期望的电流。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电力供给系统的电路图。
图2是用于说明信号线的示意图。
图3是用于说明配线模块的立体图。
图4是用于说明配线模块的剖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配线模块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配线模块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7是用于说明配线模块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配线模块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9是用于说明配线模块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配线模块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1是用于说明配线模块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2是用于说明配线模块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3是用于说明配线模块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公开的多个方式进行说明。在各方式中,有时对与在先前的方式中说明的事项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在各方式中对结构的仅一部分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对于结构的其他部分能应用在先说明的其他方式。
能够将各实施方式中明示为能具体组合的部分彼此进行组合。此外,只要组合并不产生阻碍,即使未明示为能组合,也能够将实施方式彼此、实施方式与变形例以及变形例彼此部分组合。
(第一实施方式)
基于图1~图4,对本实施方式的电力分配装置和包含在该电力分配装置中的配线模块进行说明。电力分配装置适用于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电动车辆。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电力分配装置适用于电动汽车的结构为一例进行说明。
<电力供给系统>
如图1所示,电力分配装置200包含在车辆的电力供给系统10中。电力供给系统10除了电力分配装置200以外,还包括电池包100、第一车载负载300、第二车载负载400、前PCU500、前MG 510、后PCU 600以及后MG 610。另外,电力供给系统10包括未图示的车载ECU和车载传感器。DC电源700和AC电源800从外部连接到上述电力供给系统10。
此外,PCU是电力控制单元(Power Control Unite)的缩写。MG是电动发电机(Motor Generator)的缩写。而且,在附图中,将第一车载负载300和第二车载负载400分别表示为LO。将前PCU 500表示为FrPCU。将前MG 510表示为FrMG。将后PCU 600表示为RrPCU。将后MG 610表示为RrMG。将DC电源700表示为DC。将AC电源800表示为AC。
作为电力供给路径,在车辆内,电池包100和电力分配装置200经由线束等电连接。第一车载负载300和第二车载负载400分别经由线束等与电力分配装置200电连接。另外,前PCU 500和后PCU 600经由线束等与电力分配装置200电连接。前MG 510与前PCU 500电连接,后MG 610与后PCU 600电连接。
由于该电连接结构,从电池包100输出的直流电力经由电力分配装置200供给到第一车载负载300和第二车载负载400。另外,上述直流电力被供给到前PCU 500和后PCU 600。
前PCU 500和后PCU 600分别包括用于进行电力转换的逆变器或转换器。前PCU500和后PCU 600将被供给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交流电力。相反,前PCU 500和后PCU 600将被供给的交流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
前MG 510和后MG 610分别是用于对车辆施加推进力的车辆行驶用的电动发电机。前MG 510和后MG 610通过从前PCU 500和后PCU 600供给的交流电力进行动力运行。通过前MG 510的动力运行,车辆的前轮旋转。通过后MG 610的动力运行,车辆的后轮旋转。
前MG 510和后MG 610中的至少一方通过车辆的推进力进行再生发电。由该再生发电产生的交流电力通过前PCU 500和后PCU 600转换为直流电力。上述直流电力经由电力分配装置200供给到第一车载负载300和第二车载负载400。另外,上述直流电力经由电力分配装置200供给到电池包100。
以下,为了使标记简便,将从电池包100供给的直流电力表示为电源电力。将由再生发电生成并通过前PCU 500和后PCU 600转换为直流电力的电力表示为再生电力。
第一车载负载300例如是装设于车辆的加热器、空调以及与车辆的插座连接的外部负载等。电源电力和再生电力经由电力分配装置200供给到上述第一车载负载300。另外,如后所述,在电源从外部连接到电力分配装置200的情况下,向第一车载负载300供给充电电力。
如图1所示,电力分配装置200包括DCDC转换器220。向DCDC转换器220供给电源电力、再生电力和充电电力。DCDC转换器220将被供给的电力降压到12V并将其供给到第二车载负载400。上述第二车载负载400例如是扬声器、电动窗以及动力转向装置等。
DC电源700从外部连接到电力分配装置200。从DC电源700输出的直流的充电电力被供给到电池包100、第一车载负载300以及DCDC转换器220。由此,电池包100被充电。向第一车载负载300供给充电电力,并且从DCDC转换器220向第二车载负载400供给12V的直流电力。
电力分配装置200包括ACDC转换器250。AC电源800从外部连接到该ACDC转换器250。ACDC转换器250将从AC电源800供给的交流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上述直流电力作为充电电力供给到电池包100。由此,电池包100被充电。此外,该充电电力通过后述的SMR 120的控制,也被供给到第一车载负载300和DCDC转换器220。DCDC转换器220和ACDC转换器250相当于电力转换装置。
如上所述,电力分配装置200起到将在车内输出的电源电力和再生电力供给到装设于车辆的各种电气设备的功能。电力分配装置200起到将从外部电源供给的充电电力供给到装设于车辆的各种电气设备的功能。以下,分别对电池包100和电力分配装置200所包括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
<电池包>
电池包100包括电池组110、SMR 120、电源继电器130、电池ECU 140和电池连接器150。SMR 120和电源继电器130各自的驱动由电池ECU 140控制。电池组110向电池连接器150侧的输出通过SMR 120和电源继电器130的驱动被控制为通电和切断。
另外,在附图中,将电源继电器130表示为rl。将电池ECU 140表示为BAECU。
电池组110具有串联连接的多个电池电芯。与串联连接的多个电池电芯中的最高电位的电池电芯的正极端子和最低电位的电池电芯的负极端子的电位差对应的电压相当于电池组110的电源电压。作为该电池组110中所包含的电池电芯,例如能够采用锂离子电池等二次电池。电池组110相当于车载电源。
第一电源线101的一端与串联连接的多个电池电芯中的位于最高电位的电池电芯的正极端子连接。第二电源线102的一端与位于最低电位的电池电芯的负极端子连接。上述第一电源线101和第二电源线102各自的另一端设置于电池连接器150。
在第一电源线101和第二电源线102上分别设置有SMR 120。SMR 120是机械式的开关元件。SMR 120是通过从电池ECU 140输出的驱动信号的输入而变为断开状态、在驱动信号的输入中断时变为接通状态的常闭式的开关元件。SMR是系统主继电器(System MainRelay)的缩写。
第三电源线103的一端与第一电源线101中的电池组110和SMR 120之间的中点连接。第四电源线104的一端与第二电源线102中的电池组110和SMR 120之间的中点连接。上述第三电源线103和第四电源线104各自的另一端设置于电池连接器150。
在第三电源线103和第四电源线104上分别设置有电源继电器130。电源继电器130是机械式的开关元件。电源继电器130是通过从电池ECU 140输出的驱动信号的输入而变为接通状态、在驱动信号的输入中断时变为断开状态的常开式的开关元件。
电池ECU 140经由未图示的配线与车载ECU、后述的电力分配ECU 260进行通信。电池ECU 140基于包含与上述ECU的通信或从车载传感器等输入的车辆信息的车辆信号,对SMR 120和电源继电器130的驱动进行控制。
如截至目前所说明的那样,在电池连接器150设置有第一电源线101~第四电源线104各自的另一端。通过从电池ECU 140向SMR 120和电源继电器130输出和不输出驱动信号,对上述四个电源线各自的另一端侧的与电池组110的通电和切断进行控制。上述四个电源线各自的另一端侧与电力分配装置200连接。
<电力分配装置>
电力分配装置200包括分配连接器210、DCDC转换器220、直流继电器230、保险丝240和ACDC转换器250。另外,电力分配装置200具有电力分配ECU 260和配线模块270。
在附图中,将DCDC转换器220表示为DCDC。将直流继电器230表示为rl。将ACDC转换器250表示为ACDC。将电力分配ECU 260表示为PDECU。另外,在图1中,用实线箭头表示配线模块270所包括的信号线。
分配连接器210具有电源连接器211、第一负载连接器212、第二负载连接器213、直流电源连接器214、前连接器215、后连接器216以及交流电源连接器217。
在电源连接器211设置有第一电力线201~第四电力线204各自的一端。电池包100的电池连接器150与上述电源连接器211连接。
第一电源线101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力线201的一端连接。第二电源线102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力线202的一端连接。由此,在电池组110的SMR 120变为接通状态时,第一电力线201和第二电力线202与电池组110电连接。相反,在SMR 120变为断开状态时,第一电力线201和第二电力线202的与电池组110的电连接被切断。
第一电力线201的另一端侧分支为第一正极线201a、第二正极线201b、第三正极线201c以及第四正极线201d这四个。第二电力线202的另一端侧分支为第一负极线202a、第二负极线202b、第三负极线202c以及第四负极线202d这四个。
第一正极线201a和第一负极线202a各自的前端设置于第一负载连接器212。由此,在SMR 120变为接通状态时,电池组110与第一车载负载300电连接。
第二正极线201b和第二负极线202b各自的前端设置于第二负载连接器213。在上述第二正极线201b和第二负极线202b上设置有DCDC转换器220。由此,在向DCDC转换器220供给电力时,12V的直流电力被供给到第二车载负载400。
第三正极线201c和第三负极线202c各自的前端设置于直流电源连接器214。在上述第三正极线201c和第三负极线202c上分别设置有直流继电器230。由此,在直流继电器230变为接通状态时,第一车载负载300和DCDC转换器220分别与DC电源700电连接。此外,在SMR 120变为接通状态时,电池组110与DC电源700电连接。
另外,直流继电器230是机械式的开关元件。直流继电器230是通过从电力分配ECU260输出的驱动信号的输入而变为接通状态、在驱动信号的输入中断时变为断开状态的常开式的开关元件。
第四正极线201d分支为正极前线201e和正极后线201f这两个。第四负极线202d分支为负极前线202e和负极后线202f这两个。在上述四个线上分别设置有保险丝240。
正极前线201e和负极前线202e各自的前端设置于前连接器215。前PCU 500与上述前连接器215连接。由此,第一车载负载300和DCDC转换器220分别与前PCU 500电连接。在SMR 120变为接通状态时,电池组110与前PCU 500电连接。
正极后线201f和负极后线202f各自的前端设置于后连接器216。后PCU 600与上述后连接器216连接。由此,第一车载负载300和DCDC转换器220分别与后PCU 600电连接。在SMR 120变为接通状态时,电池组110与后PCU 600电连接。
第三电源线103的另一端与第三电力线203的一端连接。第四电源线104的另一端与第四电力线204的一端连接。由此,在电池组110的电源继电器130变为接通状态时,第三电力线203和第四电力线204与电池组110电连接。在电源继电器130变为断开状态时,第三电力线203和第四电力线204的与电池组110的电连接被切断。
在第三电力线203和第四电力线204上设置有ACDC转换器250。第三电力线203和第四电力线204各自的另一端设置于交流电源连接器217。AC电源800从外部连接到上述交流电源连接器217。由此,在电源继电器130变为接通状态时,电池组110和AC电源800经由ACDC转换器250电连接。
电力分配ECU 260经由配线模块270的信号线与DCDC转换器220、直流继电器230和ACDC转换器250电连接。另外,电力分配ECU 260经由未图示的配线与车载ECU或电池ECU140进行通信。稍后对配线模块270进行详细说明。
电力分配ECU 260基于包含与上述ECU的通信或从未图示的车载传感器等输入的车辆信息的车辆信号,对DCDC转换器220、直流继电器230以及ACDC转换器250的驱动进行控制。电力分配ECU 260相当于控制部。
如截至目前所说明的那样,DC电源700、AC电源800从外部连接到电力分配装置200。在上述外部电源例如是充电桩的情况下,电力分配ECU 260与包含在该充电桩中的CPU进行通信。电力分配ECU 260将该通信结果输出到车载ECU或电池ECU 140。电力分配ECU260基于该通信结果和车辆信息,对DCDC转换器220、直流继电器230以及ACDC转换器250的驱动进行控制。同样地,电池ECU 140基于该通信结果和车辆信息,对SMR 120和电源继电器130的驱动进行控制。
<电力供给系统的动作>
以下,对电力供给系统10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车辆的驻停车时或通常行驶时等通常时,电池ECU 140使SMR 120处于接通状态。另外,电池ECU 140使电源继电器130处于断开状态。电力分配ECU 260使直流继电器230处于断开状态。
由此,电池组110的电源电力被供给到第一车载负载300、DCDC转换器220、前PCU500以及后PCU 600。相反,前MG 510和后MG 610的再生电力被供给到第一车载负载300、DCDC转换器220以及电池组110。
在驻停车状态下在DC电源700与电力分配装置200连接的DC充电时,电池ECU 140使SMR 120处于接通状态。另外,电池ECU 140使电源继电器130处于断开状态。电力分配ECU260使直流继电器230处于接通状态。
由此,从DC电源700供给的直流电力被供给到电池组110、第一车载负载300以及DCDC转换器220。另外,当然,根据第一车载负载300的要求电力来决定供给到第一车载负载300的电力量。
在驻停车状态下在AC电源800与电力分配装置200连接的AC充电时,电池ECU 140使SMR 120和电源继电器130分别处于接通状态。电力分配ECU 260使直流继电器230处于断开状态。
由此,从AC电源800供给的交流电力通过ACDC转换器250转换为直流电力。上述直流电力被供给到电池组110、第一车载负载300以及DCDC转换器220。在该AC充电时,当然,也根据第一车载负载300的要求电力来决定供给到第一车载负载300的电力量。
<电力分配装置的结构>
接着,基于图2,对电力分配装置200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图2中示意性地表示电力分配装置200的结构。省略了保险丝240的图示。仅示出多个电力线中的第三正极线201c和第三负极线202c的直流电源连接器214侧。
以下,将彼此处于正交关系的三个方向表示为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在附图中省略“方向”的记载,仅记载为x、y、z。x方向和y方向中的一方相当于车辆左右方向,另一方相当于车辆行进方向。z方向相当于车辆竖直方向。在车辆在水平面驻停车的情况下,z方向沿着铅锤方向。
电力分配装置200除了截至目前所说明的电气设备之外,还具有图2所示的框体280和对该框体280的开口进行封闭的盖体(省略图示)。框体280具有z方向的厚度较薄的底壁281和从底壁281的内底面281a沿z方向环状地立起的侧壁282。
内底面281a的背侧的外底面在z方向上设置于比内底面281a更靠车辆的底盘侧的位置。在包括该外底面的底壁281上一体地连结有用于将电力分配装置200螺纹固定于底盘的凸缘部281c。
侧壁282具有沿x方向分开排列的左壁283和右壁284和沿y方向分开排列的前壁285和后壁286。上述四个壁在围绕z方向的周向上排列并连结,由此侧壁282形成环状。
在侧壁282上形成有用于设置分配连接器210的切口或孔等。如图2所示,在左壁283上设置有第一负载连接器212和第二负载连接器213。为了缩短与上述连接器的分开距离,DCDC转换器220和ACDC转换器250在x方向上位于左壁283侧。
在前壁285上设置有直流电源连接器214和交流电源连接器217。直流电源连接器214在x方向上位于比交流电源连接器217更靠右壁284侧的位置。为了缩短与直流电源连接器214的分开距离,直流继电器230在y方向上位于前壁285侧,并且在x方向上位于右壁284侧。
在后壁286上设置有电源连接器211、前连接器215和后连接器216。上述三个连接器在x方向上位于右壁284侧。上述三个连接器以在x方向上相邻的方式排列。
电力分配ECU 260在x方向上位于右壁284侧,并且在y方向上位于后壁286侧。配线模块270所包括的信号线与该电力分配ECU 260连接。
<配线模块>
接着,基于图2~图4,对配线模块270进行说明。配线模块270具有低电压信号线271、高电压信号线272、配线盒273和连结部274。
低电压信号线271和高电压信号线272分别是绝缘电线。如图4所示,上述两种信号线分别具有导电配线275和对导电配线275进行覆盖的绝缘覆膜276。上述两种信号线的粗细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对低电压信号线271施加0V、5V、12V左右的低电压。对高电压信号线272施加与正极线和负极线之间的电位差对应的200V~400V左右的高电压。这样,对高电压信号线272施加的电压比对低电压信号线271施加的电压高出许多。以伏特为单位而言,对高电压信号线272施加的电压比对低电压信号线271施加的电压高10倍以上。
配线盒273对针对上述施加电压存在极端差异的低电压信号线271和高电压信号线272进行收纳。连结部274将上述两种信号线和配线盒273连结。低电压信号线271相当于第一绝缘电线。高电压信号线272相当于第二绝缘电线。
<低电压信号线>
如图2~图4所示,低电压信号线271具有第一继电器信号线271a、第二继电器信号线271b、直流电源连接器信号线271c、前连接器信号线271d以及后连接器信号线271e。另外,低电压信号线271具有DCDC信号线271f和ACDC信号线271g。在图3和图4中省略了DCDC信号线271f和ACDC信号线271g的图示。另外,在图4中,除了配线模块270之外,还图示了底壁281的一部分。
在上述各信号线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器277,在另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器278。上述各信号线的第一连接器277与电力分配ECU 260连接。而且,如以下所示,各信号线的第二连接器278与电力分配装置200的各种构成要素连接。
设置于第一继电器信号线271a的另一端的第二连接器278与设置于第三正极线201c的直流继电器230连接。设置于第二继电器信号线271b的另一端的第二连接器278与设置于第三负极线202c的直流继电器230连接。驱动信号分别经由上述第一继电器信号线271a和第二继电器信号线271b从电力分配ECU 260输出到直流继电器230。
低电压信号线271具有两根直流电源连接器信号线271c。上述两根直流电源连接器信号线271c的另一端设置于一个第二连接器278。该第二连接器278与直流电源连接器214连接。在DC电源700连接到直流电源连接器214时,两根直流电源连接器信号线271c的另一端被电连接。由此构成闭环。两根直流电源连接器信号线271c之间的电阻值发生变化,并且电流流过上述两根连接器信号线。由此,电力分配ECU 260判定为在电力分配装置200上连接有DC电源700。另外,在图3和图4中省略了两根直流电源连接器信号线271c中的一根的图示。
在前连接器215和后连接器216上设置有公共信号线218。公共信号线218的一端设置于前连接器215。公共信号线218的另一端设置于后连接器216。
在设置于前连接器信号线271d的另一端的第二连接器278与前连接器215连接时,在前连接器215上设置有前连接器信号线271d的另一端和公共信号线218的一端。在前PCU500连接到前连接器215时,前连接器信号线271d的另一端和公共信号线218的一端被电连接。
在设置于后连接器信号线271e的另一端的第二连接器278与后连接器216连接时,在后连接器216上设置有后连接器信号线271e的另一端和公共信号线218的另一端。在后PCU 600连接到后连接器216时,后连接器信号线271e的另一端和公共信号线218的另一端被电连接。
通过该电连接,构成包含前连接器信号线271d和后连接器信号线271e的闭环。前连接器信号线271d与公共信号线218之间的电阻值发生变化,并且后连接器信号线271e与公共信号线218之间的电阻值发生变化。前连接器信号线271d与后连接器信号线271e之间的电阻值发生变化。然后,电流流过上述两根连接器信号线。由此,电力分配ECU 260判定为在电力分配装置200上连接有前PCU 500和后PCU 600。
低电压信号线271具有多个DCDC信号线271f。设置于上述多个DCDC信号线271f各自的另一端的第二连接器278与DCDC转换器220连接。驱动信号经由DCDC信号线271f从电力分配ECU 260输出到DCDC转换器220。
低电压信号线271具有多个ACDC信号线271g。设置于上述多个ACAC信号线271g各自的另一端的第二连接器278与ACDC转换器250连接。驱动信号经由ACDC信号线271g从电力分配ECU 260输出到ACDC转换器250。
如上所述,直流电源连接器信号线271c、前连接器信号线271d和后连接器信号线271e由于闭环的形成而流过电流。用于将直流继电器230维持在关闭状态的电流流过第一继电器信号线271a和第二继电器信号线271b。流过上述信号线的电流难以产生时间上的变化。
与此相对,流过DCDC信号线271f和ACDC信号线271g的电流由于DCDC转换器220和ACDC转换器250的驱动控制而容易产生时间变化。因此,容易从DCDC信号线271f和ACDC信号线271g以及DCDC转换器220和ACDC转换器250产生电磁噪声。
<高电压信号线>
如图2和3所示,高电压信号线272包括第一电力信号线272a和第二电力信号线272b。在上述两个电力信号线的一端分别设置有公共的一个第一连接器277。该第一连接器277连接到电力分配ECU 260。
如图3所示,在第一电力信号线272a和第二电力信号线272b各自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器278。设置于第一电力信号线272a的另一端的第二连接器278连接在第三正极线201c中的直流继电器230与直流电源连接器214之间。设置于第二电力信号线272b的另一端的第二连接器278连接在第三负极线202c中的直流继电器230与直流电源连接器214之间。另外,在图2中,为了明示电力信号线与电力线的电连接部位,省略了第二连接器278的图示。
如上所述,在驻停车状态下,在DC电源700与电力分配装置200连接的DC充电时,电力分配ECU 260使直流继电器230处于接通状态。电力分配ECU 260在DC充电时以外使直流继电器230处于断开状态。
因此,期待在DC充电时对第一电力信号线272a和第二电力信号线272b施加与DC电源700的直流电力对应的电压。期望除了DC充电时以外,第一电力信号线272a和第二电力信号线272b不产生显著的电位差。
电力分配ECU 260在DC充电时,基于第一电力信号线272a和第二电力信号线272b的电位差,对从DC电源700供给的直流电力的电压进行测定。电力分配ECU 260在DC充电时以外,基于第一电力信号线272a和第二电力信号线272b的电位差,对正极线和负极线是否发生漏电进行判定。
另外,如果只是简单地检测正极线和负极线的漏电的发生,则电力信号线的连接部位不限于上述示例。例如,第一电力信号线272a也可以连接到第一电力线201的一端侧。第二电力信号线272b也可以连接到第二电力线的一端侧。
<低电压信号线的配置>
如基于图2所说明的那样,电力分配装置200的各种构成要素沿x方向和y方向分开配置。由于该配置结构,第一继电器信号线271a、第二继电器信号线271b以及直流电源连接器信号线271c在x方向上位于右壁284侧,并且从电力分配ECU 260向前壁285侧延伸。前连接器信号线271d和后连接器信号线271e在x方向上位于右壁284侧,并且从电力分配ECU260向后壁286侧延伸。
另外,DCDC信号线271f和ACDC信号线271g从电力分配ECU 260向左壁283侧延伸。
由于该配置结构,如图2中的实线箭头所示,第一继电器信号线271a、第二继电器信号线271b以及直流电源连接器信号线271c与ACDC信号线271g和DCDC信号线271f分开。同样地,前连接器信号线271d和后连接器信号线271e与DCDC信号线271f和ACDC信号线271g分开。
进一步而言,第一继电器信号线271a、第二继电器信号线271b、直流电源连接器信号线271c、前连接器信号线271d以及后连接器信号线271e与ACDC转换器250和DCDC转换器220分开。此外,包含在高电压信号线272中的第一电力信号线272a和第二电力信号线272b也与DCDC信号线271f和ACDC信号线271g分开,并且与ACDC转换器250和DCDC转换器220分开。
<配线盒>
配线盒273具有由绝缘性的树脂材料构成的主体部290和埋入到主体部290中的高导磁率的屏蔽部291。主体部290形成为与低电压信号线271和高电压信号线272在框体280内的穿行对应地延伸的形状。虽然未图示,但是在主体部290上形成有多个用于将各信号线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引出到主体部290之外的切口。
图3示出了主体部290中的沿y方向延伸的部位及其截面形状。在该主体部290的沿y方向延伸的部位中收纳有第一继电器信号线271a、第二继电器信号线271b、直流电源连接器信号线271c、前连接器信号线271d以及后连接器信号线271e。另外,在该主体部290的沿y方向延伸的部位中收纳有第一电力信号线272a和第二电力信号线272b。虽然未图示,但是在主体部290的其他部位中收纳有DCDC信号线271f和ACDC信号线271g。
如图4所示,主体部290的与延长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具有在z方向上开口方向相反的第一槽部290a和第二槽部290b的形状。上述槽部沿延长方向延伸。在图4中,用虚线包围上述槽部并示出。
细分化地进行说明,主体部290具有基部292、上侧部293和下侧部294。基部292具有沿z方向分开排列的上表面292a和下表面292b。基部292将上述上表面292a和下表面292b连结,并且具有沿主体部290的延长方向延伸的第一侧面292c和第二侧面292d。基部292相当于绝缘部。
上侧部293具有从上表面292a的第一侧面292c侧沿z方向立起的第一上侧部295和从上表面292a的第二侧面292d侧沿z方向立起的第二上侧部296。上述两个上侧部沿延长方向延伸。而且,上述两个上侧部的z方向的长度比低电压信号线271和高电压信号线272的z方向的长度(直径)长。
第一上侧部295具有基部292的中央侧的第一上内侧面295a和其背侧的第一上外侧面295b。第二上侧部296具有基部292的中央侧的第二上内侧面296a和其背侧的第二上外侧面296b。
第一上内侧面295a和第二上内侧面296a分开并相对。由上述第一上内侧面295a和第二上内侧面296a以及上表面292a划分出第一槽部290a。第一槽部290a的z方向的开口在与第一上侧部295和第二上侧部296各自的基部292分开的前端侧处被划分。上表面292a相当于第一配置面。
在该第一槽部290a中收纳有低电压信号线271。在图3和图4所示的示例而言,在该第一槽部290a中收纳有第一继电器信号线271a、第二继电器信号线271b、直流电源连接器信号线271c、前连接器信号线271d以及后连接器信号线271e。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上侧部295的第一上外侧面295b与主体部290的第一侧面292c相连。同样地,第二上侧部296的第二上外侧面296b与主体部290的第二侧面292d相连。
下侧部294具有从下表面292b的第一侧面292c侧沿z方向立起的第一下侧部297和从下表面292b的第二侧面292d侧沿z方向立起的第二下侧部298。上述两个下侧部以在z方向上与两个上侧部分开的方式延伸。上述两个下侧部沿延长方向延伸。而且,上述两个下侧部的z方向的长度比低电压信号线271和高电压信号线272的z方向的长度长。
第一下侧部297具有基部292的中央侧的第一下内侧面297a和其背侧的第一下外侧面297b。第二下侧部298具有基部292的中央侧的第二下内侧面298a和其背侧的第二下外侧面298b。
第一下内侧面297a和第二下内侧面298a分开并相对。由上述第一下内侧面297a和第二下内侧面298a以及下表面292b划分出第二槽部290b。第二槽部290b的z方向的开口在与第一下侧部297和第二下侧部298各自的基部292分开的前端侧处被划分。下表面292b相当于第二配置面。
在该第二槽部290b中收纳有高电压信号线272的第一电力信号线272a和第二电力信号线272b。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下侧部297的第一下外侧面297b与主体部290的第一侧面292c相连。同样地,第二下侧部298的第二下外侧面298b与主体部290的第二侧面292d相连。
屏蔽部291由导磁率比主体部290高的材料制造。作为屏蔽部291的形成材料,例如能够采用铜等金属材料。屏蔽部291相当于高导磁率构件。
如图4所示,屏蔽部291被埋入到基部292的上表面292a与下表面292b之间的内部。屏蔽部291形成为z方向的厚度较薄的扁平形状。屏蔽部291沿主体部290的延长方向延伸。
将穿过基部292的中心且沿着与z方向正交的平面的中心线CL在图4中用单点划线表示。屏蔽部291位于该中心线CL。基部292的屏蔽部291与上表面292a之间的厚度与屏蔽部291和下表面292b之间的厚度相等。
另外,屏蔽部291的第一侧面292c侧在z方向上位于第一上侧部295与第一下侧部297之间。与此同时,屏蔽部291的第二侧面292d侧在z方向上位于第二上侧部296与第二下侧部298之间。
由于以上所示的结构,在收纳于配线盒273的状态下,在低电压信号线271与高电压信号线272之间夹设有绝缘性的基部292和高导磁率的屏蔽部291。基部292和屏蔽部291包含在夹设部中。
另外,也可以不在主体部290的第一电力信号线272a和第二电力信号线272b的非收纳部位中形成下侧部294。另外,也可以不在该主体部290的下侧部294的非形成部位中埋入屏蔽部291。
<连结部>
连结部274由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制造。如图3和图4所示,连结部274沿围绕主体部290的延长方向的周向延伸。连结部274形成为在该周向上不间断地环状地延伸的形状。通过连结部274,对主体部290的第一槽部290a和第二槽部290b各自的开口的一部分进行覆盖。该连结部274在主体部290上至少设置有一个。作为连结部274,具体而言能够采用捆扎带或环状的橡胶。
如上所述,通过将连结部274设置于主体部290,能够抑制设置于第一槽部290a的低电压信号线271移动到第一槽部290a之外。能够抑制设置于第二槽部290b的高电压信号线272移动到第二槽部290b之外。
<配线模块的配置>
配线模块270与电力分配ECU 260一起收纳在框体280中。在该收纳状态下,配线模块270所包括的主体部290的第一槽部290a配置于框体280的开口侧。如图4所示,第二槽部290b配置于框体280的底壁281的内底面281a侧。
由于该配置结构,对第二槽部290b的一部分进行划分的下表面292b在z方向上与内底面281a分开并相对。收纳在第二槽部290b中的高电压信号线272的周围被对第二槽部290b进行划分的第一下内侧面297a、第二下内侧面298a、下表面292b以及底壁281的内底面281a包围。
另外,在车辆在水平面驻停车的情况下,z方向沿着铅锤方向。第一槽部290a在铅锤方向上位于比第二槽部290b更靠上方的位置。因此,如图4所示,收纳在第一槽部290a中的低电压信号线271在z方向上位于对第一槽部290a的一部分进行划分的上表面292a侧。收纳在第二槽部290b中的高电压信号线272在z方向上位于第二槽部290b的开口侧。高电压信号线272在z方向上与对第二槽部290b的一部分进行划分的下表面292b分开并相对,并且由连结部274支撑。
<作用效果>
如截至目前所说明的那样,低电压信号线271和高电压信号线272与电力分配ECU260连接。上述施加电压不同的两个信号线被收纳在配线模块270中。在两个信号线之间夹设有绝缘性的基部292。
由此,能够抑制因绝缘覆膜276被损伤的低电压信号线271和高电压信号线272各自的导电配线275的接触而产生漏电。能够抑制由于漏电而使电流不期望地在电力分配ECU260中流动。能够抑制由于不期望的电流的流动,电力分配ECU 260发生损伤而对电动车辆的行驶产生影响。
高导磁率的屏蔽部291与绝缘性的基部292一起夹设在低电压信号线271与高电压信号线272之间。
由此,能够抑制施加电压较高的高电压信号线272中产生的电磁噪声透过低电压信号线271。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基于经由电力分配ECU 260的低电压信号线271输入的信号而导致运算处理变得不适当。
屏蔽部291被埋入到基部292的上表面292a与下表面292b之间的内部。
由此,能够抑制绝缘覆膜276被损伤的低电压信号线271和高电压信号线272各自的导电配线275与屏蔽部291接触。能够抑制高电压信号线272和低电压信号线271经由屏蔽部291电连接。
主体部290的第一槽部290a配置于框体280的开口侧,第二槽部290b配置于底壁281的内底面281a侧。高电压信号线272设置在基部292与底壁281之间。
由此,例如能够抑制从框体280的开口向其内部放入手的车辆的用户与施加电压较高的高电压信号线272接触。z方向相当于连接方向。
在车辆在水平面驻停车的情况下,在z方向上,低电压信号线271位于上表面292a侧,高电压信号线272位于第二槽部290b的开口侧。由此,低电压信号线271与高电压信号线272分开。因此,能够抑制高电压信号线272中产生的电磁噪声透过低电压信号线271。
第一继电器信号线271a、第二继电器信号线271b、直流电源连接器信号线271c、前连接器信号线271d以及后连接器信号线271e与DCDC信号线271f和ACDC信号线271g分开。
由此,能够抑制由输入到DCDC信号线271f和ACDC信号线271g的驱动信号产生的电磁噪声透过与它们分开的信号线。
此外,如图2所示,第一继电器信号线271a、第二继电器信号线271b以及直流电源连接器信号线271c与DCDC转换器220和ACDC转换器250分开。同样地,前连接器信号线271d和后连接器信号线271e与DCDC转换器220和ACDC转换器250分开。
由此,能够抑制DCDC转换器220和ACDC转换器250中产生的电磁噪声透过与它们分开的信号线。
(第一变形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2示意性地所示,示出了配线模块270相对于DCDC转换器220和ACDC转换器250分别在z方向上不相对的示例。但是,也可以采用配线模块270在z方向上与DCDC转换器220和ACDC转换器250中的至少一方相对的结构。
而且,在该变形例的情况下,例如如图5所示,能够采用低电压信号线271比高电压信号线272更远离ACDC转换器250的结构。由此,能够抑制ACDC转换器250中产生的电磁噪声透过低电压信号线271。
另外,虽然未图示,但是也可以采用低电压信号线271比高电压信号线272更远离DCDC转换器220的结构。由此,能够抑制DCDC转换器220中产生的电磁噪声透过低电压信号线271。
(第二变形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屏蔽部291位于穿过基部292的中心且沿着与z方向正交的平面的中心线CL的示例。但是,例如图6所示,也可以采用屏蔽部291的整体位于比中心线CL更靠下表面292b侧的结构。
由此,屏蔽部291与高电压信号线272的分开距离变窄。因此,能够使高电压信号线272中产生的电磁噪声积极地透过屏蔽部291。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电磁噪声透过低电压信号线271。
(第三变形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屏蔽部291仅埋入到基部292的内部的示例。但是,也可以采用屏蔽部291不仅埋入到基部292,还埋入到上侧部293和下侧部294中的至少一方的内部的结构。例如,如图7所示,能够采用屏蔽部291埋入到基部292和下侧部294的内部的结构。
由此,通过屏蔽部291对高电压信号线272的周围进行包围。因此,能够抑制高电压信号线272中产生的电磁噪声向第一槽部290a侧流动。
虽然未图示,但是能够采用屏蔽部291埋入到基部292和上侧部293的内部的结构。由此,通过屏蔽部291对低电压信号线271的周围进行包围。因此,能够抑制电磁噪声透过低电压信号线271。
另外,也可以采用屏蔽部291埋入到基部292、上侧部293、下侧部294各自的内部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屏蔽部291埋入到主体部290且其一部分从主体部290露出的结构。
另外,在图7所示的变形例中,第一下侧部297和第二下侧部298的分开距离比上侧部293所包括的第一上侧部295和第二上侧部296的分开距离窄。这样,也可以根据所收纳的信号线的数量来决定各侧部的分开距离。
(第四变形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屏蔽部291埋入到基部292的内部的示例。但是,也可以采用屏蔽部291形成于主体部290的表面的结构。例如,通过蒸镀,能够将屏蔽部291的形成材料(金属材料)形成于主体部290的表面。
如图8所示,例如能够采用在对第二槽部290b进行划分的第一下内侧面297a、第二下内侧面298a以及下表面292b上设置屏蔽部291的结构。在本变形例中,通过屏蔽部291对第二槽部290b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划分。
由此,屏蔽部291与高电压信号线272的分开距离变窄,并且通过屏蔽部291对高电压信号线272的周围进行包围。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高电压信号线272中产生的电磁噪声向第一槽部290a侧流动。
虽然未图示,但是也可以采用在对第一槽部290a进行划分的第一上内侧面295a、第二上内侧面296a以及上表面292a上设置屏蔽部291的结构。由此,屏蔽部291与低电压信号线271的分开距离变窄,并且通过屏蔽部291对低电压信号线271的周围进行包围。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电磁噪声透过低电压信号线271。
另外,如本变形例所记载的那样,在主体部290的表面上设置有屏蔽部291的情况下,只要在上表面292a和下表面292b中的至少一方上设置屏蔽部291即可。
另外,也可以采用屏蔽部291的一部分埋入到主体部290的内部,并且屏蔽部291的剩余部分形成于主体部290的表面的结构。
(第五变形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配线模块270具有屏蔽部291的示例。但是,例如如图7和图8所示,配线模块270也可以不具有屏蔽部291。
(第六变形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4所示,示出了上侧部293和下侧部294的z方向的长度相等的示例。但是,上侧部293和下侧部294的z方向的长度也可以不同。例如,如图9所示,能够采用下侧部294的z方向的长度比上侧部293短的结构。
(第七变形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图4所示,示出了上侧部293和下侧部294的z方向的长度比低电压信号线271和高电压信号线272的z方向的长度(直径)长的示例。但是,也可以采用上侧部293和下侧部294中的至少一方的z方向的长度比低电压信号线271和高电压信号线272的z方向的长度短的结构。例如,如图10所示,能够采用上侧部293和下侧部294各自的z方向的长度比低电压信号线271和高电压信号线272的z方向的长度短的结构。
(第八变形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主体部290具有基部292、上侧部293和下侧部294的示例。但是,主体部290只要包括基部292即可,也可以不包括上侧部293和下侧部294中的至少一方。例如,如图11所示,能够采用主体部290仅包括基部292的结构。
(第九变形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连结部274是在围绕主体部290的延长方向的周向上不间断地环状地延伸的捆扎带或环状的橡胶的示例。但是,作为连结部274,并不限定于该形式。例如,能够采用图12所示的形式的连结部274。
该连结部274具有上盖部274a和上铰链部274b、下盖部274c和下铰链部274d。上盖部274a通过上铰链部274b与上侧部293连结。上盖部274a能够以上铰链部274b为中心转动。上盖部274a能够以上铰链部274b为中心靠近、远离第一槽部290a的开口。通过使上盖部274a与上侧部293所包括的第一上侧部295及第二上侧部296各自的上端面接触,利用上盖部274a对第一槽部290a的开口进行封闭。
同样地,下盖部274c通过下铰链部274d与下侧部294连结。下盖部274c能够以下铰链部274d为中心转动。下盖部274c能够以下铰链部274d为中心靠近、远离第二槽部290b的开口。通过使下盖部274c与下侧部294所包括的第一下侧部297及第二下侧部298各自的下端面接触,利用下盖部274c对第二槽部290b的开口进行封闭。
(第十变形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主体部290具有基部292、与基部292的上表面292a连结的上侧部293、与基部292的下表面292b连结的下侧部294的示例。而且,示出了上侧部293具有在上表面292a处分开的第一上侧部295和第二上侧部296且在它们之间构成第一槽部290a的示例。示出了下侧部294具有在下表面292b处分开的第一下侧部297和第二下侧部298且在它们之间构成第二槽部290b的示例。即,示出了在上表面292a侧构成收纳低电压信号线271的槽部,在下表面292b侧构成收纳高电压信号线272的槽部的示例。
但是,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表面292a侧和下表面292b侧中的任一方收纳低电压信号线271的槽部和收纳高电压信号线272的槽部。例如,如图13所示,也可以在上表面292a构成第三槽部290c和第四槽部290d。
本变形例的主体部290具有基部292、与基部292的上表面292a连结的上侧部293以及与上侧部293一起与上表面292a连结的夹设壁299。夹设壁299位于上侧部293所具有的第一上侧部295与第二上侧部296之间。第三槽部290c在上表面292a上在第一上侧部295与夹设壁299之间构成。第四槽部290d在上表面292a上在夹设壁299与第二上侧部296之间构成。
在该第三槽部290c中收纳有低电压信号线271,在第四槽部290d中收纳有高电压信号线272。而且,在夹设壁299和基部292中埋入有屏蔽部291。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因绝缘覆膜276被损伤的低电压信号线271和高电压信号线272各自的导电配线275的接触而产生漏电。与此同时,能够抑制高电压信号线272中产生的电磁噪声透过低电压信号线271。在本变形例中,夹设壁299相当于绝缘部。夹设壁299和屏蔽部291包含在夹设部中。
(第十一变形例)
在本实施方式和截至目前所说明的变形例中,示出了主体部290的形成材料为绝缘性的树脂材料的示例。但是,作为主体部290的形成材料,也可以采用金属材料。
(第十二变形例)
在本实施方式和截至目前所说明的变形例中,示出了屏蔽部291局部地埋入到主体部290的示例。但是,也可以采用在主体部290中含有作为高导磁率的导电性填料的屏蔽部291的结构。这样,也可以采用多个微小的屏蔽部291均匀地埋入到主体部290的结构。
(第十三变形例)
在本实施方式和截至目前所说明的变形例中,示出了DCDC信号线271f和ACDC信号线271g与其他信号线分开的示例。但是,也可以采用上述DCDC信号线271f和ACDC信号线271g与其他信号线不分开的结构。
例如,也可以采用DCDC信号线271f、ACDC信号线271g与低电压信号线271所包含的其他信号线的至少一个设置于第一槽部290a的同一路径的结构。低电压信号线271所包含的其他信号线是第一继电器信号线271a、第二继电器信号线271b、直流电源连接器信号线271c、前连接器信号线271d以及后连接器信号线271e。
(其他变形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车辆上设置有前MG 510和后MG 610这两者的示例。但是,也可以采用在车辆上仅设置前MG 510和后MG 610中的任一个的结构。在车辆上仅设置上述两个MG中的一个的情况下,在车辆上仅设置前MG 510和后MG 610中的一个。
虽然基于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了记述,但是应当理解,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结构。本公开也包含各种各样的变形例、等同范围内的变形。除此之外,各种各样的组合、方式、进一步在此基础上包含有仅单个要素、其以上或以下的其他组合、方式也属于本公开的范畴、思想范围。

Claims (7)

1.一种配线模块,具有:
第一绝缘电线(271)和施加的电压比所述第一绝缘电线高的第二绝缘电线(272),所述第一绝缘电线和所述第二绝缘电线与进行车载电源(110)的充电及放电的控制的控制部(260)电连接;
夹设部(291、292、299),所述夹设部夹设在所述第一绝缘电线与所述第二绝缘电线之间;以及
连结部(274),所述连结部对所述第一绝缘电线、所述第二绝缘电线和所述夹设部进行连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线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设部具有绝缘性的绝缘部(292、299)和导磁率比所述绝缘部高的高导磁率构件(29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配线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导磁率构件设置于所述绝缘部的所述第一绝缘电线侧的第一配置面(292a)与所述绝缘部的所述第二绝缘电线侧的第二配置面(292b)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配线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导磁率构件位于比所述第一配置面更靠所述第二配置面侧的位置。
5.一种电力分配装置,具有:
控制部(260),所述控制部进行车载电源(110)的充电及放电的控制;
配线模块(270),所述配线模块与所述控制部电连接;
电力转换装置(220、250),所述电力转换装置通过所述控制部来控制驱动;以及
框体(280),所述框体分别收纳所述控制部、所述配线模块和所述电力转换装置,
所述配线模块具有:
第一绝缘电线(271)和施加的电压比所述第一绝缘电线高的第二绝缘电线(272),所述第一绝缘电线和所述第二绝缘电线与所述控制部电连接;
夹设部(291、292、299),所述夹设部夹设在所述第一绝缘电线与所述第二绝缘电线之间;以及
连结部(274),所述连结部对所述第一绝缘电线、所述第二绝缘电线和所述夹设部进行连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力分配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框体的底壁(281)和所述框体的开口连接的方向上,所述第二绝缘电线位于所述底壁与所述夹设部之间。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力分配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绝缘电线比所述第二绝缘电线更远离所述电力转换装置。
CN202180016529.0A 2020-03-06 2021-01-11 配线模块和包括该配线模块的电力分配装置 Pending CN11515213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39336 2020-03-06
JP2020039336A JP7251500B2 (ja) 2020-03-06 2020-03-06 配線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電力分配装置
PCT/JP2021/000596 WO2021176844A1 (ja) 2020-03-06 2021-01-11 配線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電力分配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52137A true CN115152137A (zh) 2022-10-04

Family

ID=776136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16529.0A Pending CN115152137A (zh) 2020-03-06 2021-01-11 配线模块和包括该配线模块的电力分配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410825A1 (zh)
JP (1) JP7251500B2 (zh)
CN (1) CN115152137A (zh)
DE (1) DE112021001447T5 (zh)
WO (1) WO202117684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4006353A (ja) * 2022-07-01 2024-01-1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力供給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99200U (zh) * 1975-02-05 1976-08-09
JP5081068B2 (ja) 2008-06-06 2012-11-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JP5480124B2 (ja) 2010-12-22 2014-04-23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鞘管及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JP5811892B2 (ja) 2012-02-24 2015-11-1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の外装材
JP2015207751A (ja) 2014-04-10 2015-11-19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電磁シールド部材及び電磁シールド部材付電線モジュール
JP5936745B1 (ja) 2015-05-18 2016-06-22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車両用電力変換装置
JP6937711B2 (ja) 2018-02-28 2021-09-22 トヨタ自動車九州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保護ケース
JP7351663B2 (ja) 2019-07-26 2023-09-27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ダクト
JP2021041855A (ja) 2019-09-12 2021-03-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配策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51500B2 (ja) 2023-04-04
WO2021176844A1 (ja) 2021-09-10
JP2021141768A (ja) 2021-09-16
US20220410825A1 (en) 2022-12-29
DE112021001447T5 (de) 2022-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83037B2 (en) Vehicle
US9487163B2 (en) Charging/discharging harness routing structure in electric vehicle
US7786386B2 (en) High-voltage vehicle component conne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20160229293A1 (en) Electrically driven vehicle
US10414351B2 (en) Electric interconnect structure for fuel cell vehicles
CN103072490B (zh) 车辆用的电源装置和具备该电源装置的车辆
JP6731902B2 (ja) 電源供給システム
CN204323097U (zh) 纯电动汽车的高压动力控制系统的集成总成和动力系统
US8593789B2 (en) Device for distributing high-voltage power for vehicle
CN104302506B (zh) 具有高压供电系统的机动车
US11247573B2 (en) Electric vehicle
CN115152137A (zh) 配线模块和包括该配线模块的电力分配装置
US11155173B2 (en) Electric vehicle
US20220297556A1 (en) Power distribution device
US11325550B2 (en) Electric power distribution apparatus
CN117096965A (zh) 分相双向车载充电器
JP7415979B2 (ja) 電力分配装置
WO2024134746A1 (ja) 切替システムおよび切替装置
US20200207297A1 (en) Electric vehicle
CN115498717A (zh) 电力供应单元和车辆
KR20170103231A (ko) 배터리 팩 및 이러한 배터리 팩을 포함하는 자동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