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43274B - 变速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变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43274B
CN115143274B CN202210197753.0A CN202210197753A CN115143274B CN 115143274 B CN115143274 B CN 115143274B CN 202210197753 A CN202210197753 A CN 202210197753A CN 115143274 B CN115143274 B CN 1151432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ift
center line
fork
shift fork
bo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9775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143274A (zh
Inventor
松永直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1432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432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1432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432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08Multip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common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 F16H63/16Multip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common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successively actuated by progressive movement of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 F16H63/18Multip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common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successively actuated by progressive movement of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comprising ca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2Gear shift yokes, e.g. shift fork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02Selector apparatu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7/00Casings, e.g. crankcases or frames
    • F02F7/006Camshaft or pushrod hou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68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epped gearings
    • F16H61/682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epped gearings with interruption of dri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2Gear shift yokes, e.g. shift forks
    • F16H2063/322Gear shift yokes, e.g. shift forks characterised by catches or notches for moving the fork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003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 F16H2200/0047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the gear ratios comprising five forward spee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003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 F16H2200/0052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the gear ratios comprising six forward spee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ar-Shifting Mech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变速装置,在多个换挡拨叉通过换挡鼓的共用引导槽而移动的变速装置中,能够提高内燃机的设计的自由度以及换挡拨叉布局的自由度。一种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使卡合突起部(15c、25c)与共用引导槽(41)卡合的多个换挡拨叉(15、25)中的至少一个换挡拨叉(15)在作为被该换挡拨叉(15)的拨叉轴(30)进行轴支承的圆筒凸台部(15b)的圆筒中心线的凸台部中心线(Lf1)与共用引导槽(41)通过换挡鼓(40)的转动而作用的卡合突起部(15c)的拨叉作用部(A1)之间,具有以换挡鼓(40)的鼓旋转中心线(Ld)为中心的打开角度(α)。

Description

变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速装置,在该变速装置中,通过换挡鼓的转动而移动的换挡拨叉对换挡器进行按压,从而变更分别轴支承于驱动轴和从动轴的齿轮组彼此的啮合状态来改变变速比。
背景技术
在这种变速装置中,在换挡鼓形成有供换挡拨叉的卡合突起部卡合的多条引导槽,通过换挡鼓的转动,卡合突起部被按压于引导槽而使换挡拨叉移动。
通常,在一条引导槽中卡合一个换挡拨叉的卡合突起部,但具有在一条引导槽中卡合多个换挡拨叉的卡合突起部的例子。
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例子中,在一条共用引导槽中卡合两个换挡拨叉的卡合突起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26043号公报
换挡鼓通过使用共用引导槽,能够减少引导槽的条数而减小换挡鼓的轴向宽度。
但是,在共用引导槽中,在换挡鼓的外周面沿周向错开地形成有使两个换挡拨叉移动的不同的两个引导槽部位,在各引导槽部位分别卡合两个换挡拨叉的各卡合突起部,因此,以两个卡合突起部之间的鼓旋转中心线为中心的卡合突起部间打开角度需要不小的规定量的卡合突起部间打开角度。
另外,所述打开角度为变速箱的进给角度的倍数。
例如,在5挡/6挡变速箱中,进给角度为60度,因此,打开角度为60度的倍数。
在专利文献1中,以两个卡合突起部之间的鼓旋转中心线为中心的卡合突起部间打开角度为120度。
而且,通常,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在换挡拨叉中,卡合突起部从被拨叉轴进行轴支承的圆筒凸台部朝向鼓旋转中心线突出。
因此,在专利文件1中,以对两个换挡拨叉进行轴支承的各拨叉轴之间的鼓旋转中心线为中心的打开角度被设定为120度。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如专利文献1所示,以往,根据以两个卡合突起部之间的鼓旋转中心线为中心的规定量的卡合突起部间打开角度,决定2根拨叉轴的相对位置,内燃机的设计的自由度受到限制,并且换挡拨叉布局的自由度也受到限制。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在多个换挡拨叉通过换挡鼓的共用引导槽而移动的变速装置中,能够提高内燃机的设计的自由度以及换挡拨叉布局的自由度。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变速装置,所述变速装置以根据分别轴支承于相互平行地配置的驱动轴和从动轴的齿轮组彼此的啮合状态而选择的变速比,从所述驱动轴向所述从动轴传递动力,
所述变速装置具备:
换挡器,所述换挡器轴支承于所述驱动轴和所述从动轴,与被轴支承的轴一体地旋转并且能够在轴向上移动;
牙嵌式离合器,所述牙嵌式离合器将所述换挡器和与该换挡器相邻的齿轮连接或脱离;
换挡拨,所述换挡拨叉按压所述换挡器而使其在轴向上移动;
拨叉轴,所述拨叉轴将所述换挡拨叉轴支承为能够在轴向上移动;以及
换挡鼓,所述换挡鼓在圆筒外周面具有供所述换挡拨叉的卡合突起部卡合的多条引导槽,通过转动而使所述换挡拨叉在轴向上移动,
所述换挡鼓的至少一条引导槽是多个换挡拨叉的各卡合突起部一起卡合的共用引导槽,
所述变速装置的特征在于,
使卡合突起部与所述共用引导槽卡合的多个换挡拨叉中的至少一个换挡拨叉在被该换挡拨叉的拨叉轴进行轴支承的圆筒凸台部的圆筒中心线即凸台部中心线与所述共用引导槽通过所述换挡鼓的转动而作用的所述卡合突起部的拨叉作用部之间,具有以所述换挡鼓的鼓旋转中心线为中心的打开角度。
根据该结构,使卡合突起部与共用引导槽卡合的多个换挡拨叉中的至少一个换挡拨叉在作为被该换挡拨叉的拨叉轴进行轴支承的圆筒凸台部的圆筒中心线的凸台部中心线与引导槽通过换挡鼓的转动而作用的卡合突起部的拨叉作用部之间,具有以换挡鼓的鼓旋转中心线为中心的打开角度,因此,即便以两个卡合突起部的各拨叉作用部之间的鼓旋转中心线为中心的卡合突起部间打开角度被设定为规定量,通过使凸台部中心线从拨叉作用部偏移打开角度,凸台部中心线的位置也能够不被卡合突起部间打开角度限制而自由地设计,能够提高内燃机的设计的自由度以及换挡拨叉布局的自由度。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
所述换挡拨叉的所述卡合突起部从臂部的基端部分的所述圆筒凸台部突出,在所述臂部的前端部分分成两股而形成有与作为所述换挡器的外周槽的拨叉槽卡合的卡合爪部,
按压所述换挡器的所述卡合爪部的拨叉按压部与所述卡合突起部在所述凸台部中心线的线方向上至少一部分重叠。
根据该结构,由于换挡拨叉的拨叉按压部与卡合突起部在圆筒凸台部的凸台部中心线的线方向上至少一部分重叠,因此,按压换挡器的拨叉按压部相对于换挡鼓的引导槽作用的卡合突起部的拨叉作用部在凸台部中心线的线方向上的偏移量极小,因此,能够抑制偏斜的应力集中。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
作为所述换挡器的轴中心线的换挡中心线、所述凸台部中心线以及所述鼓旋转中心线位于同一直线上。
根据该结构,由于作为换挡器的轴中心线的换挡中心线、凸台部中心线以及鼓旋转中心线位于同一直线上,因此,即便在凸台部中心线与拨叉作用部之间具有以鼓旋转中心线为中心的打开角度,通过换挡鼓的引导槽而作用于换挡拨叉的卡合突起部的拨叉作用部的力也经由以位于与具有鼓旋转中心线和换挡中心线的直线相同的直线上的凸台部中心线为中心的圆筒凸台部,通过拨叉按压部高效地传递到换挡器。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
通过所述共用引导槽而移动的多个换挡拨叉是第一换挡拨叉和第二换挡拨叉,
所述第一换挡拨叉在该第一换挡拨叉的圆筒凸台部的第一凸台部中心线与该第一换挡拨叉的卡合突起部的第一拨叉作用部之间,具有以所述鼓旋转中心线为中心的打开角度,
所述第二换挡拨叉在该第二换挡拨叉的圆筒凸台部的第二凸台部中心线与该第二换挡拨叉的卡合突起部的第二拨叉作用部之间,具有以所述鼓旋转中心线为中心的打开角度。
根据该结构,具有通过共用引导槽而移动的第一换挡拨叉和第二换挡拨叉,第一换挡拨叉在第一凸台部中心线与第一拨叉作用部之间具有以鼓旋转中心线为中心的打开角度,第二换挡拨叉也在第二凸台部中心线与第二拨叉作用部之间具有以鼓旋转中心线为中心的打开角度,因此,即便以两个卡合突起部的各拨叉作用部之间的鼓旋转中心线为中心的卡合突起部间打开角度被设定为规定量(换挡进给角度的倍数),第一凸台部中心线以及第二凸台部中心线的位置也不会被卡合突起部间打开角度限制,能够更自由地设计,能够进一步提高内燃机的设计的自由度以及换挡拨叉布局的自由度。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
在所述第一换挡拨叉的卡合突起部的第一拨叉作用部与所述第二换挡拨叉的卡合突起部的第二拨叉作用部之间,在以所述鼓旋转中心线为中心而构成的卡合突起部间打开角度的区域内,配置有所述第一凸台部中心线和所述第二凸台部中心线中的至少一个。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第一拨叉作用部(A1)与第二拨叉作用部之间在以鼓旋转中心线为中心而构成的卡合突起部间打开角度的区域内配置有第一凸台部中心线和第二凸台部中心线中的至少一个,因此,第一凸台部中心线上的第一拨叉轴和第二凸台部中心线上的第二拨叉轴的至少一个设置在卡合突起部间打开角度的区域内,能够实现变速机构整体的紧凑的布局。如果第一凸台部中心线和第二凸台部中心线都配置在卡合突起部间打开角度的区域内,则能够实现变速机构整体的更紧凑的布局。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使卡合突起部与共用引导槽卡合的多个换挡拨叉中的至少一个换挡拨叉在作为被该换挡拨叉的拨叉轴进行轴支承的圆筒凸台部的圆筒中心线的凸台部中心线与引导槽通过换挡鼓的转动而作用的卡合突起部的拨叉作用部之间,具有以换挡鼓的鼓旋转中心线为中心的打开角度,因此,即便以两个卡合突起部的各拨叉作用部之间的鼓旋转中心线为中心的卡合突起部间打开角度被设定为规定量,通过使凸台部中心线从拨叉作用部偏移打开角度,凸台部中心线的位置也能够不被卡合突起部间打开角度限制而自由地设计,能够提高内燃机的设计的自由度以及换挡拨叉布局的自由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装配有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速装置的内燃机的曲轴箱内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向视的展开剖视图。
图3是换挡鼓的外周面的展开图。
图4是装配有第二实施方式的变速装置的内燃机的曲轴箱内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5是装配有第三实施方式的变速装置的内燃机的曲轴箱内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T1变速装置、Gm驱动齿轮组、Gc从动齿轮组、Ms第一换挡齿轮、Cs2第二换挡齿轮、Cs3第三换挡齿轮、
Lm主轴中心线(换挡中心线)、Lc副轴中心线(换挡中心线)、Lf1第一拨叉轴中心线(第一凸台部中心线)、Lf2第二拨叉轴中心线(第二凸台部中心线)、Ld鼓旋转中心线、
A1第一拨叉作用部。A2第二拨叉作用部。B拨叉按压部、C拨叉按压部、
1曲轴箱、10主轴、12牙嵌式离合器、
15第一换挡拨叉、15a臂部、15b圆筒凸台部、15bb伸出部、15c卡合突起部、15d卡合爪部、15e卡合爪部、20副轴、
25第二换挡拨叉、25a臂部、25b圆筒凸台部、25c卡合突起部、25d卡合爪部、25e卡合爪部、
26第三换挡拨叉、26a臂部、26b圆筒凸台部、26c卡合突起部、26d卡合爪部、26e卡合爪部、
30第一拨叉轴、35第二拨叉轴、
40换挡鼓、41共用引导槽、42引导槽、
T2变速装置、
55第一换挡拨叉、55a臂部、55b圆筒凸台部、55bb伸出部、55c卡合突起部、55d卡合爪部、55e卡合爪部、
60第一拨叉轴、
T3变速装置、
75第二换挡拨叉、75a臂部、75b圆筒凸台部、75bb伸出部、75c卡合突起部、75d卡合爪部、75e卡合爪部、76第三换挡拨叉、
80第二拨叉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至图3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第一实施方式的变速装置T1安装在将搭载于作为跨骑型车辆的机动二轮车的内燃机的驱动力向后轮传递的中途。
图1是装配有本变速装置T1的内燃机的曲轴箱1内的主要部分侧视图,图2是图1的II-II向视的展开剖视图。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的说明中,前后左右的方向是按照以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直行方向为前方的通常的基准,在附图中,FR表示前方,RR表示后方,LH表示左方,RH表示右方。
在曲轴箱1的前部配设有未图示的内燃机的曲轴等,在其后部设置有变速装置T1。
作为变速装置T1的驱动轴的主轴10和作为从动轴的副轴20相互平行地指向左右方向而旋转自如地架设于曲轴箱1的左右侧壁。
在经由离合器机构(未图示)传递曲轴的旋转动力的主轴10的后方,在稍下方配置有副轴20。
在主轴10轴支承有驱动齿轮组Gm,在副轴20轴支承有从动齿轮组Gc,驱动齿轮组Gm与从动齿轮组Gc各自的齿轮相互啮合。
在主轴10的下方,换挡鼓40旋转自如地轴支承于曲轴箱1的左右侧壁。
参照作为换挡鼓40的外周面的展开图的图3,在换挡鼓40的外周面,左右排列地沿周向延伸形成有两条引导槽41、42。
右侧的引导槽41是将不同的两个引导槽部位在周向上错开而形成的共用引导槽41。
左侧的引导槽42由一个引导槽部位构成。
在换挡鼓40的前斜上方,在主轴10的下方,第一拨叉轴30指向左右方向而架设于曲轴箱1的左右侧壁。
另外,在换挡鼓40的后方,第二拨叉轴35指向左右方向而架设于曲轴箱1的左右侧壁。
将主轴10的轴中心线设为主轴中心线Lm,将副轴20的轴中心线设为副轴中心线Lc,将第一拨叉轴30的轴中心线设为第一拨叉轴中心线Lf1,将第二拨叉轴35的轴中心线设为第二拨叉轴中心线Lf2,将圆筒形状的换挡鼓40的旋转中心线设为鼓旋转中心线Ld。
在轴支承于主轴10的驱动齿轮组Gm中,具有与主轴10花键嵌合而与主轴10一体地旋转并且能够在轴向上移动的第一换挡齿轮Ms,在第一换挡齿轮Ms与相邻的驱动齿轮之间形成有能够连接、脱离的牙嵌式离合器12。
需要说明的是,与第一换挡齿轮Ms相邻的驱动齿轮在主轴10的轴向固定位置旋转自如。
另外,在轴支承于副轴20的从动齿轮组Gc中,具有与副轴20花键嵌合而与副轴20一体地旋转并且能够在轴向上移动的第二换挡齿轮Cs2和第三换挡齿轮Cs3,在第二换挡齿轮Cs2和第三换挡齿轮Cs3与相邻的从动齿轮之间形成有能够连接、脱离的牙嵌式离合器12。
通过第一换挡齿轮Ms的轴向的移动来进行牙嵌式离合器12的连接、脱离。
第一换挡齿轮Ms通过滑动自如地轴支承于第一拨叉轴30的第一换挡拨叉15而移动。
另外,通过第二换挡齿轮Cs2和第三换挡齿轮Cs3的轴向的移动,分别进行牙嵌式离合器12的连接、脱离。
第二换挡齿轮Cs2和第三换挡齿轮Cs3通过滑动自如地轴支承于第二拨叉轴35的第二换挡拨叉25和第三换挡拨叉26而分别移动。
第一换挡拨叉15在作为中央的主体部的臂部15a的基端部分形成有第一拨叉轴30贯通而滑动自如地被轴支承的圆筒凸台部15b,卡合突起部15c从该圆筒凸台部15b突出,在臂部15a的前端部分分成两股而形成有一对卡合爪部15d和卡合爪部15e。
第一换挡拨叉15的一对卡合爪部15d和卡合爪部15e形成为圆弧形,与作为第一换挡齿轮Ms的外周槽的拨叉槽v卡合。
在卡合爪部15d、15e具有按压第一换挡齿轮Ms的拨叉按压部B、C(在图1中描绘了散点图案的部分)。
另外,第一换挡拨叉15的圆筒凸台部15b具有向侧方(在图1中为后方)稍微伸出的伸出部15bb,所述卡合突起部15c从稍微偏离圆筒凸台部15b的伸出部15bb的位置朝向换挡鼓40的鼓旋转中心线Ld突出。
该第一换挡拨叉15的卡合突起部15c与换挡鼓40的右侧的共用引导槽41的一个引导槽部位卡合。
在第一换挡拨叉15的卡合突起部15c,具有共用引导槽41通过换挡鼓40的转动而作用的第一拨叉作用部A1。
第一拨叉作用部A1是卡合突起部15c的中心线。
作为第一换挡拨叉15的圆筒凸台部15b的圆筒中心线的第一凸台部中心线与第一拨叉轴30的第一拨叉轴中心线Lf1大致一致,使用Lf1的附图标记作为第一凸台部中心线Lf1。
参照图1,第一拨叉作用部A1位于指向卡合突起部15c从稍微偏离圆筒凸台部15b的伸出部15bb的位置朝向鼓旋转中心线Ld突出的方向的线上。
因此,在包含第一换挡拨叉15的圆筒凸台部15b的第一凸台部中心线Lf1和鼓旋转中心线Ld在内的平面上,没有第一拨叉作用部A1。
即,在凸台部中心线Lf1与第一拨叉作用部A1之间具有以鼓旋转中心线Ld为中心的打开角度α。
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打开角度α为3度。
第二换挡拨叉25在作为中央的主体部的臂部25a的基端部分形成有第二拨叉轴35贯通而滑动自如地被轴支承的圆筒凸台部25b,卡合突起部25c从该圆筒凸台部25b朝向鼓旋转中心线Ld突出,在臂部25a的前端部分分成两股而形成有一对卡合爪部25d和卡合爪部25e。
第二换挡拨叉25的一对卡合爪部25d和卡合爪部25e形成为圆弧形,与作为第二换挡齿轮Cs2的外周槽的拨叉槽v卡合。
在卡合爪部25d、25e具有按压第二换挡齿轮Cs2的拨叉按压部B、C。
从第二换挡拨叉25的圆筒凸台部25b突出的卡合突起部25c与换挡鼓40的右侧的共用引导槽41的一个引导槽部位卡合。
在第二换挡拨叉25的卡合突起部25c,具有共用引导槽41通过换挡鼓40的转动而作用的第二拨叉作用部A2。
第二拨叉作用部A2是卡合突起部25c的中心线。
在包含作为第二换挡拨叉25的圆筒凸台部25b的圆筒中心线的第二凸台部中心线(第二拨叉轴35的第二拨叉轴中心线)Lf2和鼓旋转中心线Ld在内的平面上,具有第二拨叉作用部A2。
第三换挡拨叉26形成为与第二换挡拨叉25相同的形状,第二拨叉轴35贯通作为中央的主体部的臂部26a的基端部分的圆筒凸台部26b而滑动自如地被轴支承,卡合突起部26c从圆筒凸台部26b突出,在臂部26a的前端部分分成两股而形成有一对卡合爪部26d和卡合爪部26e。
另外,从第三换挡拨叉26的圆筒凸台部26b朝向换挡鼓40的鼓旋转中心线Ld突出的卡合突起部26c与换挡鼓40的左侧的引导槽42卡合。
第三换挡拨叉26的一对卡合爪部26d和卡合爪部26e形成为圆弧形,与作为第三换挡齿轮Cs3的外周槽的拨叉槽v卡合。
在卡合爪部26d、26e具有按压第三换挡齿轮Cs3的拨叉按压部B、C。
与换挡鼓40的共用引导槽41卡合的第一换挡拨叉15的卡合突起部15c和第二换挡拨叉25的卡合突起部25c与共用引导槽41中的沿周向错开地形成于换挡鼓40的外周面的不同的两个引导槽部位卡合,因此,如图1所示,在第一换挡拨叉15的卡合突起部15c的第一拨叉作用部A1与第二换挡拨叉25的卡合突起部25c的第二拨叉作用部A2之间,以鼓旋转中心线Ld为中心而构成卡合突起部之间的打开角度(卡合突起部间打开角度)θ。
卡合突起部间打开角度θ根据换挡鼓40的换挡进给角度的设定而成为60度的倍数,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被设计为120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凸台部中心线Lf1与第一拨叉作用部A1之间,具有以鼓旋转中心线Ld为中心的打开角度α,即第一凸台部中心线Lf1从第一拨叉作用部A1偏移打开角度α,由此,即便卡合突起部间打开角度θ被设定为120度,第一凸台部中心线Lf1的位置也不会被卡合突起部间打开角度120度限制而能够自由地设计,在从第一拨叉作用部A1偏移了打开角度α(=3度)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凸台部中心线Lf1。
即,在第一凸台部中心线Lf1与第一拨叉作用部A1之间设置以鼓旋转中心线Ld为中心的打开角度α,通过改变该打开角度α,从而能够在不被卡合突起部间打开角度θ限制的情况下自由地设定第一凸台部中心线Lf1的位置,能够提高内燃机的设计的自由度以及换挡拨叉布局的自由度。
参照图2,第一换挡拨叉15的按压第一换挡齿轮Ms的卡合爪部15d、15e的拨叉按压部B、C与卡合突起部15c在第一凸台部中心线Lf1的线方向上至少一部分重叠。
在第一换挡拨叉15中,按压第一换挡齿轮Ms的拨叉按压部B、C相对于换挡鼓40的共用引导槽41作用的卡合突起部15c的拨叉作用部A1在第一凸台部中心线Lf1的线方向上的偏移量极小,因此,能够抑制偏斜的应力集中,能够实现换挡动作性的提高。
接着,基于图4对另一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第二实施方式的变速装置T2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变速装置T1的第一换挡拨叉15相当的第一换挡拨叉55的形状以及与第一拨叉轴30相当的第一拨叉轴60的配置与变速装置T1不同,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速装置T1相同,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
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拨叉轴60的第一拨叉轴中心线(第一凸台部中心线)Lf1位于与具有鼓旋转中心线Ld和第一换挡齿轮Ms的轴中心线即换挡中心线(主轴中心线)Lm的直线相同的直线上。
需要说明的是,换挡中心线与主轴中心线Lm大致一致,使用Lm的附图标记作为换挡中心线Lm。
第一换挡拨叉55在作为中央的主体部的臂部55a的基端部分形成有第一拨叉轴60贯通而滑动自如地被轴支承的圆筒凸台部55b,卡合突起部55c从向该圆筒凸台部55b的侧方(在图4中为前方)伸出的伸出部55bb朝向换挡鼓40的鼓旋转中心线Ld突出,臂部55a的前端部分被分成两股而形成有一对卡合爪部55d和卡合爪部55e。
第一换挡拨叉55的一对卡合爪部55d和卡合爪部55e形成为圆弧形,与作为第一换挡齿轮Ms的外周槽的拨叉槽v卡合。
在卡合爪部55d、55e具有按压第一换挡齿轮Ms的拨叉按压部B、C。
第一换挡拨叉55的卡合突起部55c与换挡鼓40的右侧的共用引导槽41的一个引导槽部位卡合。
在第一换挡拨叉55的卡合突起部55c,具有共用引导槽41通过换挡鼓40的转动而作用的第一拨叉作用部A1。
在第一凸台部中心线Lf1与第一拨叉作用部A1之间具有以鼓旋转中心线Ld为中心的打开角度α。
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打开角度α为21度。
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换挡拨叉55的卡合突起部55c的第一拨叉作用部A1与第二换挡拨叉25的卡合突起部25c的第二拨叉作用部A2之间,以鼓旋转中心线Ld为中心而构成的卡合突起部间打开角度θ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被设计为120度。
在第一凸台部中心线Lf1与第一拨叉作用部A1之间设置以鼓旋转中心线Ld为中心的打开角度α,通过改变该打开角度α,从而能够在不被卡合突起部间打开角度θ(=120度)限制的情况下自由地设定第一凸台部中心线Lf1的位置,能够提高内燃机的设计的自由度以及换挡拨叉布局的自由度。
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换挡拨叉55中,通过将打开角度α设定为21度,能够将第一凸台部中心线Lf1配置在与具有鼓旋转中心线Ld和换挡中心线(主轴中心线)Lm的直线相同的直线上。
即,由于作为第一换挡齿轮Ms的轴中心线的换挡中心线Lm、第一凸台部中心线Lf1以及鼓旋转中心线Ld位于同一直线上,因此,即便在第一凸台部中心线Lf1与第一拨叉作用部A1之间具有以鼓旋转中心线Ld为中心的打开角度α,通过换挡鼓40的共用引导槽41作用于第一换挡拨叉55的卡合突起部55c的第一拨叉作用部A1的力也经由以位于与具有鼓旋转中心线Ld和换挡中心线Lm的直线相同的直线上的第一凸台部中心线Lf1为中心的圆筒凸台部55b,通过拨叉按压部B、C高效地传递到第一换挡齿轮Ms。
在第一拨叉作用部A1与第二拨叉作用部A2之间,在以鼓旋转中心线Ld为中心而构成的卡合突起部间打开角度θ的区域内配置有第一凸台部中心线Lf1,因此,第一拨叉轴60以及第一换挡拨叉55设置在卡合突起部间打开角度θ的区域内,构成变速机构整体的紧凑的布局。
接着,基于图5对另一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第三实施方式的变速装置T3的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变速装置T2的第二换挡拨叉25相当的第二换挡拨叉75的形状、与第三换挡拨叉26相当的第三换挡拨叉76的形状以及与第二拨叉轴35相当的第二拨叉轴80的配置与变速装置T2不同,其他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变速装置T2相同,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
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二拨叉轴80的第二拨叉轴中心线(第二凸台部中心线)Lf2在鼓旋转中心线Ld的后方斜上方,位于作为第二换挡齿轮Cs2的轴中心线的换挡中心线(副轴中心线)Lc的下方。
需要说明的是,换挡中心线与副轴中心线Lc大致一致,使用Lc的附图标记作为换挡中心线Lc。
第二换挡拨叉75在作为中央的主体部的臂部75a的基端部分形成有第二拨叉轴80贯通而滑动自如地被轴支承的圆筒凸台部75b,卡合突起部75c从向该圆筒凸台部75b的侧方(在图5中为下方)伸出的伸出部75bb朝向鼓旋转中心线Ld突出,在臂部75a的前端部分分成两股而形成有一对卡合爪部75d和卡合爪部75e。
第二换挡拨叉75的一对卡合爪部75d和卡合爪部75e形成为圆弧形,与第二换挡齿轮Cs2的拨叉槽v卡合。
在卡合爪部75d、75e具有按压第二换挡齿轮Cs2的拨叉按压部B、C。
第二换挡拨叉75的卡合突起部75c与换挡鼓40的右侧的共用引导槽41的一个引导槽部位卡合。
在第二换挡拨叉75的卡合突起部75c,具有共用引导槽41通过换挡鼓40的转动而作用的第二拨叉作用部A2。
在第二凸台部中心线Lf2与第二拨叉作用部A2之间具有以鼓旋转中心线Ld为中心的打开角度β。
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打开角度β为28度。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换挡拨叉76与第二换挡拨叉75的形状大致相同。
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换挡拨叉55的卡合突起部55c的第一拨叉作用部A1与第二换挡拨叉75的卡合突起部75c的第二拨叉作用部A2之间,以鼓旋转中心线Ld为中心而构成的卡合突起部间打开角度θ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被设计为120度。
在第一拨叉作用部A1与第二拨叉作用部A2之间,在以鼓旋转中心线Ld为中心而构成的卡合突起部间打开角度θ的区域内,一起配置有第一凸台部中心线Lf1和第二凸台部中心线Lf2。
因此,以第一凸台部中心线Lf1为中心线的第一拨叉轴60和以第二凸台部中心线Lf2为中心线的第二拨叉轴80、以及第一换挡拨叉55和第二换挡拨叉75的各主体部设置在卡合突起部间打开角度θ的区域内,构成变速机构整体的紧凑的布局。
在第一凸台部中心线Lf1与第一拨叉作用部A1之间设置以鼓旋转中心线Ld为中心的打开角度α,进而在第二凸台部中心线Lf2与第二拨叉作用部A2之间设置以鼓旋转中心线Ld为中心的打开角度β,通过改变该打开角度α和打开角度β,从而能够在不被卡合突起部间打开角度θ(=120度)限制的情况下自由地设定第一凸台部中心线Lf1的位置以及第二凸台部中心线Lf2的位置,能够进一步提高内燃机的设计的自由度以及换挡拨叉布局的自由度。
以上,对本发明的三个实施方式的变速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方式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要点的范围内包含以多种方式实施的方式。
在本发明的三个实施方式中,被换挡拨叉按压而移动的换挡齿轮为齿轮,但也可以不是齿轮而是仅与轴一体地旋转并且能够在轴向上移动的换挡器,通过牙嵌式离合器与相邻的齿轮连接或脱离。

Claims (5)

1.一种变速装置,所述变速装置以根据分别轴支承于相互平行地配置的驱动轴(10)和从动轴(20)的齿轮组(Gm、Gc)彼此的啮合状态而选择的变速比,从所述驱动轴(10)向所述从动轴(20)传递动力,
所述变速装置具备:
换挡器(Ms),所述换挡器(Ms)轴支承于所述驱动轴(10)和所述从动轴(20),与被轴支承的轴一体地旋转并且能够在轴向上移动;
牙嵌式离合器(12),所述牙嵌式离合器(12)将所述换挡器(Ms)和与该换挡器(Ms)相邻的齿轮(Mn)连接或脱离;
换挡拨叉(15),所述换挡拨叉(15)按压所述换挡器(Ms)而使其在轴向上移动;
拨叉轴(30),所述拨叉轴(30)将所述换挡拨叉(15)轴支承为能够在轴向上移动;以及
换挡鼓(40),所述换挡鼓(40)在圆筒外周面具有供所述换挡拨叉(15)的卡合突起部(15c)卡合的多条引导槽(41),通过转动而使所述换挡拨叉(15)在轴向上移动,
所述换挡鼓(40)的至少一条引导槽是多个换挡拨叉(15)的各卡合突起部(15c)一起卡合的共用引导槽(41),
所述变速装置的特征在于,
使卡合突起部(15c)与所述共用引导槽(41)卡合的多个换挡拨叉(15)中的至少一个换挡拨叉(15)在被该换挡拨叉(15)的拨叉轴(30)进行轴支承的圆筒凸台部(15b)的圆筒中心线即凸台部中心线(Lf1)与所述共用引导槽(41)通过所述换挡鼓(40)的转动而作用的所述卡合突起部(15c)的拨叉作用部(A1)之间,具有以所述换挡鼓(40)的鼓旋转中心线(Ld)为中心的打开角度(α)。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挡拨叉(15)的所述卡合突起部(15c)从臂部(15a)的基端部分的所述圆筒凸台部(15b)突出,在所述臂部(15a)的前端部分分成两股而形成有与作为所述换挡器(Ms)的外周槽的拨叉槽(v)卡合的卡合爪部(15d、15e),
按压所述换挡器(Ms)的所述卡合爪部(15d、15e)的拨叉按压部(B、C)与所述卡合突起部(15c)在所述凸台部中心线(Lf1)的线方向上至少一部分重叠。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换挡器(Ms)的轴中心线的换挡中心线(Lm)、所述凸台部中心线(Lf1)以及所述鼓旋转中心线(Ld)位于同一直线上。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共用引导槽(41)而移动的多个换挡拨叉是第一换挡拨叉(15)和第二换挡拨叉(25),
所述第一换挡拨叉(15)在该第一换挡拨叉(15)的圆筒凸台部(15b)的第一凸台部中心线(Lf1)与该第一换挡拨叉(15)的卡合突起部(15c)的第一拨叉作用部(A1)之间,具有以所述鼓旋转中心线(Ld)为中心的打开角度(α),
所述第二换挡拨叉(25)在该第二换挡拨叉(25)的圆筒凸台部(25b)的第二凸台部中心线(Lf2)与该第二换挡拨叉(25)的卡合突起部(25c)的第二拨叉作用部(A2)之间,具有以所述鼓旋转中心线(Ld)为中心的打开角度(β)。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换挡拨叉(15)的卡合突起部(15c)的第一拨叉作用部(A1)与所述第二换挡拨叉(25)的卡合突起部(25c)的第二拨叉作用部(A2)之间,在以所述鼓旋转中心线(Ld)为中心而构成的卡合突起部间打开角度(θ)的区域内,配置有所述第一凸台部中心线(Lf1)和所述第二凸台部中心线(Lf2)中的至少一个。
CN202210197753.0A 2021-03-31 2022-03-02 变速装置 Active CN1151432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62211 2021-03-31
JP2021062211A JP7336479B2 (ja) 2021-03-31 2021-03-31 変速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43274A CN115143274A (zh) 2022-10-04
CN115143274B true CN115143274B (zh) 2023-10-13

Family

ID=834049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97753.0A Active CN115143274B (zh) 2021-03-31 2022-03-02 变速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725729B2 (zh)
JP (1) JP7336479B2 (zh)
CN (1) CN115143274B (zh)
ES (1) ES2926400B2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U1379525A1 (ru) * 1986-09-17 1988-03-07 Предприятие П/Я В-2897 Механизм переключени передач
JP2016070355A (ja) * 2014-09-30 2016-05-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変速駆動機構
CN110319159A (zh) * 2018-03-29 2019-10-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变速装置
CN112460250A (zh) * 2020-11-23 2021-03-09 东风格特拉克汽车变速箱有限公司 一种换挡鼓换挡槽驱动的驻车系统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950433C (de) 1952-04-29 1956-10-11 Adlerwerke Kleyer Ag H Schaltgetriebe fuer Motoren von Kraftfahrzeugen
CS247967B1 (en) 1985-05-23 1987-01-15 Jaroslav Spanily Gearing device of the motocycles and other vehicles
JP2004116545A (ja) * 2002-09-24 2004-04-15 Honda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の変速装置
JP4372480B2 (ja) * 2003-08-05 2009-11-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変速機用チェンジ装置
JP4906596B2 (ja) 2007-05-29 2012-03-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軸動機器の取付構造
US8276473B2 (en) * 2009-12-30 2012-10-02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Sift-drum apparatus and four wheeled vehicle with the same
JP6368266B2 (ja) * 2015-03-27 2018-08-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パワーユニットの変速装置
JP6130881B2 (ja) * 2015-07-23 2017-05-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パワーユニットの変速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U1379525A1 (ru) * 1986-09-17 1988-03-07 Предприятие П/Я В-2897 Механизм переключени передач
JP2016070355A (ja) * 2014-09-30 2016-05-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変速駆動機構
CN110319159A (zh) * 2018-03-29 2019-10-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变速装置
CN112460250A (zh) * 2020-11-23 2021-03-09 东风格特拉克汽车变速箱有限公司 一种换挡鼓换挡槽驱动的驻车系统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S2926400A2 (es) 2022-10-25
JP7336479B2 (ja) 2023-08-31
US20220316593A1 (en) 2022-10-06
ES2926400R1 (es) 2023-03-15
ES2926400B2 (es) 2024-06-24
JP2022157782A (ja) 2022-10-14
US11725729B2 (en) 2023-08-15
CN115143274A (zh) 2022-10-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27430B2 (en) Shift drum structure for drum-type transmission
CN102909681B (zh) 电动工具
US7730800B2 (en) Power unit
JP6315812B2 (ja) パワーユニットの駆動トルクダンパ構造
JP2007100739A5 (zh)
US10364889B2 (en) Speed change apparatus for power unit
US9506563B2 (en) Parking brake system for vehicle
CN115143274B (zh) 变速装置
US9664272B2 (en) Vibration isolating structure for power unit
EP1403559B1 (en) Variable speed gear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JP2582080B2 (ja) 車両の変速装置
US20220099180A1 (en) Vehicle transmission
US2819626A (en) Motion-transmitting mechanism for a speed change transmission of a motor vehicle
JP2012026480A (ja) 車両用変速機のシフト装置
JP2014070649A (ja)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JP4374900B2 (ja) 変速機の変速操作機構
JPH081251B2 (ja) 鞍乗型車輛の変速装置
JP7176261B2 (ja) 車両用変速機
US10995823B2 (en) Power unit for saddled vehicle
AU2014200259B2 (en) Vehicle driving force transmission structure
JP7322647B2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02213611A (ja) 不整地走行車の変速位置検出装置
JP5470125B2 (ja) エンジンの動力伝達装置
JP2010052492A (ja) 車両用パワーユニット
JP2024046143A (ja) 車両用変速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