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03578A - 一种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以及应用该组件的逆变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以及应用该组件的逆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03578A
CN115103578A CN202210893968.6A CN202210893968A CN115103578A CN 115103578 A CN115103578 A CN 115103578A CN 202210893968 A CN202210893968 A CN 202210893968A CN 115103578 A CN115103578 A CN 1151035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verter
internal circulation
air duct
fan unit
heat dissip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89396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103578B (zh
Inventor
张勇波
秦赓
邓华杰
曾华全
叶传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Delian Minghai New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Poweroak Newen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Poweroak Newen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Poweroak Newen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89396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103578B/zh
Publication of CN1151035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035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1035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035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physical layout, assembly, wiring or busbar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45Means for directing air flow, e.g. ducts, deflectors, plenum or gui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以及应用该组件的逆变器,应用于逆变器上,包括散热基体和第一风扇单元,所述散热基体包括具有一面开口的腔体结构,所述第一风扇单元安装连接在所述腔体结构的内腔中且与所述开口相交设置,以通过所述第一风扇单元在所述开口处形成进风口和出风口,其中,所述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可拆卸地密封连接在逆变器的侧壁上,所述逆变器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孔洞,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分别对应于一个所述孔洞,在所述第一风扇单元的强制对流下形成逆变器的内循环风道。本发明不仅能够实现逆变器内部环境的扰流均温,而且具有很好的维护便利性。

Description

一种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以及应用该组件的逆变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逆变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以及应用该组件的逆变器。
背景技术
由于逆变器的内部设有逆变板(DC转AC的PCB板)、PV板(接受太阳能板输入电能的PCB板)、辅助电源板、控制板、WIFI板等等多块PCBA,因此在一般情况下,逆变器中发热器件较多且发热量较大,为避免热量聚集降低器件寿命甚至损坏器件,基本都需要配备内置散热器。而逆变器属于高压高电流产品,一般又要求满足防尘防水性能。所以逆变器的设计需要同时面对散热和防护要求有很多挑战。
现有的逆变器中常用的内置散热器有单面结构和双面结构,其中单面结构对应单面腔体结构逆变器,而逆变器中的PCBA多采用多层堆叠的方式,结构比较拥挤;而双面结构对应双面腔体结构逆变器,其中的PCBA布置在两侧,PCBA一般采用单层布置。然而现有的逆变器的内置散热器结构,通常都无法形成明显的内部风道,即使形成了内部风道,其内部风道也通常没有散热性或者散热性不足,使得逆变器内的局部高温无法及时有效地分散,导致影响逆变器的使用。
以上背景技术内容的公开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发明的构思及技术方案,其并不必然属于本专利申请的现有技术,在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上述内容在本专利申请的申请日已经公开的情况下,上述背景技术不应当用于评价本申请的新颖性和创造性。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以及应用该组件的逆变器,不仅能够实现逆变器内部环境的扰流均温,而且具有很好的维护便利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应用于逆变器上,包括散热基体和第一风扇单元,所述散热基体包括具有一面开口的腔体结构,所述第一风扇单元安装连接在所述腔体结构的内腔中且与所述开口相交设置,以通过所述第一风扇单元在所述开口处形成进风口和出风口,其中,所述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可拆卸地密封连接在逆变器的侧壁上,所述逆变器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孔洞,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分别对应于一个所述孔洞,以在所述第一风扇单元的强制对流下形成逆变器的内循环风道。
优选地,所述腔体结构具有一个所述开口,其中所述第一风扇单元垂直于所述开口所在的平面且对应设置于所述开口的中间位置处,以在所述开口位于所述第一风扇单元的两侧处分别形成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
优选地,所述腔体结构的内腔中设有多块间隔设置且相互平行的第一散热翅片,其中各块所述第一散热翅片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一风扇单元的风向相平行。
优选地,所述第一散热翅片的厚度为3~6mm,且每相邻的两块所述第一散热翅片的间距为2~7mm。
优选地,每块所述第一散热翅片设置于所述腔体结构的内侧壁、所述第一风扇单元和所述开口围成的空间内。
优选地,所述腔体结构与所述第一风扇单元的风向相垂直的外壁上设有间隔设置且相互平行的第二散热翅片。
优选地,每相邻的两块所述第二散热翅片的间距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散热翅片的厚度的2倍,且每相邻的两块所述第二散热翅片的间距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散热翅片的高度的1.2倍。
优选地,所述腔体结构的外壁上设有间隔设置的多根散热齿。
优选地,所述腔体结构的腔壁的厚度为5~10mm。
第二方面,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第一方面所述的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的逆变器,所述逆变器的内腔中设有内置散热器和PCBA,所述PCBA贴合设置于所述内置散热器上,所述逆变器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孔洞,所述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可拆卸地密封连接于所述逆变器的侧壁上,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分别对应于一个所述孔洞,且所述散热基体的开口所在的平面垂直于所述PCBA所在的平面,以在所述第一风扇单元的强制对流下形成逆变器的内循环风道。
优选地,所述逆变器还包括第二风扇单元,所述第二风扇单元密封连接于所述内置散热器的端部并形成所述逆变器的外部风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提出的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其中散热基体采用具有开口的腔体结构,能够直接通过开口处连接在逆变器上,结合第一风扇单元的设置,使得逆变器内能够形成完整的内部风道,实现了逆变器内部环境的扰流均温,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内部风道通常没有散热性或者散热性不足,使得逆变器内的局部高温无法及时有效地分散的问题;而且本发明的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采用可拆卸模块化设计,能够可拆卸地连接在逆变器上,具有很好的维护便利性,在应用于逆变器时,无需拆解逆变器的整机大盖,避免了逆变器的内部器件和防尘防水结构受意外损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的侧面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A-A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图3中的B-B的截面示意图;
图6是图3中的C-C的截面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应用实施例一的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的逆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的应用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的逆变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中的应用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的逆变器的风向示意图;
图10是图7中的应用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的逆变器的侧面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的D-D的截面示意图;
图12是图10中的E-E的截面示意图;
图13本发明实施例三的应用实施例一的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的逆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的应用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的逆变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3中的应用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的逆变器的风向示意图;
图16是图13中的应用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的逆变器的侧面示意图;
图17是图16中的F-F的截面示意图;
图18是图16中的G-G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应该强调的是,下述说明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及其应用。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另外,连接既可以是用于固定作用也可以是用于电路/信号连通作用。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该特征。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发明人通过对现有的逆变器中的内置散热器进行综合分析,发现现有逆变器的内置散热器存在以下缺陷:①双面腔体结构逆变器的两侧腔体的空气无法流通,一般两侧各单独设置绕流均温风扇,但无法形成明显的风道,造成内部空气流通较差,可能导致非贴附器件(非贴附器件是指没有贴在内置散热器表面上的发热器件)局部高温无法得到分散;②单面腔体结构逆变器的PCBA堆叠方式,即使腔体内部设置有均温风扇,但无法形成明显的风道,造成内部空气流通较差,可能导致非贴附器件局部高温无法得到分散;③内部风扇仅内部均温,无法把逆变器内部环境(包括贴附器件、非贴附器件、空气等)的热量传递到外部,其中贴附器件是指采用导热胶直接贴在内置散热器表面上的发热元器件;④风扇属于易损件,更换时一般要把整机大盖打开,容易损害防水圈,便利性差。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应用于逆变器上,包括散热基体和第一风扇单元,所述散热基体包括具有一面开口的腔体结构,所述第一风扇单元安装连接在所述腔体结构的内腔中且与所述开口相交设置,以通过所述第一风扇单元在所述开口处形成进风口和出风口,其中,所述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可拆卸地密封连接在逆变器的侧壁上,所述逆变器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孔洞,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分别对应于一个所述孔洞,以在所述第一风扇单元的强制对流下形成逆变器的内循环风道。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腔体结构设有一个所述开口,其中所述第一风扇单元垂直于所述开口所在的平面且对应设置于所述开口的中间位置处,以在所述开口位于所述第一风扇单元的两侧处分别形成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腔体结构的内腔中设有多块间隔设置且相互平行的第一散热翅片,其中各块所述第一散热翅片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一风扇单元的风向相平行。具体地,所述散热翅片的厚度为3~6mm,且每相邻的两块所述第一散热翅片的间距为2~7mm。其中,每块所述第一散热翅片设置于所述腔体结构的内侧壁、所述第一风扇单元和所述开口围成的空间内。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腔体结构与所述第一风扇单元的风向相垂直的外壁上设有间隔设置且相互平行的第二散热翅片,其中所述第二散热翅片与所述第一散热翅片相互平行设置。具体地,每相邻的两块所述第二散热翅片的间距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散热翅片的厚度的2倍,且每相邻的两块所述第二散热翅片的间距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散热翅片的高度的1.2倍。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腔体结构的外壁上设有间隔设置的多根散热齿。其中,所述腔体结构的腔壁的厚度大于或等于5mm,优选为5~10mm。
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应用上述的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的逆变器,所述逆变器的内腔中设有内置散热器和PCBA,所述PCBA贴合设置于所述内置散热器上,所述逆变器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孔洞,所述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可拆卸地密封连接于所述逆变器的侧壁上,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分别对应于一个所述孔洞,且所述散热基体的开口所在的平面垂直于所述PCBA所在的平面,以在所述第一风扇单元的强制对流下形成逆变器的内循环风道。
通过将逆变器内部的PCBA所在的平面设置为与所述开口所在的平面垂直,也即PCBA所在的平面不能与开口所在的平面相平行设置;通过该进一步的结构限制,使得通过该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结合连接在逆变器上时,能更有效地形成“立体环抱”的内部风道,即使逆变器内部设有多块PCBA,均能够有效地提高散热效率。而如果PCBA所在的平面与开口所在的平面相平行设置或者其他非垂直设置,当逆变器内部设有多块PCBA时,必然会存在有的PCBA距离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更远,使得内腔中形成的内部风道对于距离较远的PCBA的散热效果较弱,甚至可能无法在距离较远的PCBA处形成内部风道。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逆变器还包括第二风扇单元,所述第二风扇单元密封连接于所述内置散热器的端部并形成逆变器的外部风道。
下述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双风道散热组件以及应用该组件的逆变器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
如图1,本实施例公开的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100包括散热基体110和第一风扇单元120。
结合图2至图6,散热基体110采用具有开口112的腔体结构111,第一风扇单元120安装连接在腔体结构111的内腔中且与开口112相交设置,以通过第一风扇单元120在开口112处形成进风口1121和出风口1122。
具体地,腔体结构111具有一个开口112,其中第一风扇单元120垂直于开口112所在的平面且对应设置于开口112的中间位置,以在开口112位于第一风扇单元120的两侧处分别形成进风口1121和出风口1122。
在本实施例中,腔体结构111由顶壁1111、底壁1112和侧壁1113组成,侧壁1113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一体连接顶壁1111和底壁1112,本具体实例中,侧壁1113由一平面和相接在平面两端的两曲面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侧壁1113可以整体为一曲面,或者由三个平面组成,或者其他任意连贯的面所组成。开口112由顶壁1111的一边、底壁1112的一边和侧壁1113的两边围绕形成,其中第一风扇单元120是垂直于顶壁1111和底壁1112而设置的。
在腔体结构111的内腔中第一风扇单元120的两侧分别设有多块间隔设置且相互平行的第一散热翅片113,各块第一散热翅片113所在的平面与第一风扇单元120的风向相平行,也即各块第一散热翅片113所在的平面与顶壁1111和底壁1112均相平行。且每块第一散热翅片113设置于腔体结构111的内侧壁、第一风扇单元120和开口112围成的空间内。
在腔体结构111的侧壁1113的外壁上设有间隔设置且相互平行的第二散热翅片114,各块第二散热翅片114垂直于侧壁1113设置,也即第二散热翅片114与第一散热翅片113相互平行。
在腔体结构111的顶壁1111和底壁1112上分别设有间隔设置的多根散热齿115,散热齿115的高度较第二散热翅片114的更低一些,其截面结构可以类似于半圆结构。
如图4所示,腔体结构111的腔壁的厚度T大于或等于5mm,优选为5~10mm;第一散热翅片113的厚度D1为3~6mm,优选为4mm;每相邻的两块第一散热翅片的间距W1为2~7mm,优选为5mm;第一散热翅片113的宽度H1的尺寸由所安装的第一风扇单元120的尺寸相对应,以实现对第一风扇单元120形成的风道内的热量进行散热。腔体结构111的外部采用热辐射方式进行散热,散热翅片或散热齿间距尽量加大;其中,每相邻的两块第二散热翅片114的间距W2大于或等于第二散热翅片114的厚度D2的2倍,且每相邻的所述第二散热翅片114的间距W2大于或等于第二散热翅片114的高度H2的1.2倍。
其中,腔体结构111可以采用铝合金或铜合金材质制成,第一散热翅片113、第二散热翅片114和散热齿115的所采用的材质与腔体结构111相同。在腔体结构111的开口112处围绕开口112的四周设置密封圈116,以能够该将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100密封连接在逆变器上。
第一风扇单元120包括风扇121、风扇支架122和螺丝123,风扇121通过螺丝123固定连接在风扇支架122上,风扇支架122通过螺丝123固定连接在腔体结构111的内腔中。
如图6所示,通过风扇121吹风,形成风道WF,风道WF从开口112的一侧(进风口1121)进入穿过风扇121一侧的第一散热翅片113后经过风扇121,再穿过风扇121另一侧的第一散热翅片113后从开口112的另一侧(出风口1122)穿出。
本实施例的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中的腔体结构111的内、外壁上分别自带散热翅片以及散热齿,腔体结构111的内侧可供安装一个或多个风扇121,腔体结构111的安装面带有一整圈的密封圈116,使得该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可以密封安装在逆变器的侧边,逆变器只需要在箱体侧边设计两个孔洞(分别对应进风口和出风口)或者一个完整的孔洞(对应于进风口和出风口的位置)即可,结构简单,拆装维护方便,不需要拆解整机大盖。通过在逆变器的侧壁安装该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使该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与逆变器的侧壁的孔洞匹配后,能够在逆变器内部形成完整的内部风道,进一步实现逆变器内部环境(包括贴附器件、非贴附器件、空气等)的扰流均温。具体地,逆变器内部的热量通过空气流通传递到腔体结构111的第一散热翅片113,由于腔体结构111本身的高导热性,热量很快传递到腔体结构111外壁上的第二散热翅片114和散热齿115,然后通过外部热辐射方式将热量带走,实现了逆变器的内部热量传递至外部。
本实施例一提出的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采用可拆卸式模块化设计,具有很好的维护便利性,在应用于逆变器时,无需拆解逆变器的整机大盖,避免了逆变器的内部器件和防尘防水结构受意外损坏;另外该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在开口处可自带密封圈,能够满足防尘防水要求。
实施例二(应用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的双面腔体结构的逆变器)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应用实施例一的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100的逆变器200。该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100外置密封连接在逆变器200的侧壁上,连通逆变器200内部腔体的两侧,从而形成一个内循环风道;逆变器200内的内置散热器设置在中央,形成独立的外部风道;其中的逆变器200不限定安装方式,通过改变外部结构可以实现立式和壁挂式安装形式。
如图8,逆变器200包括内置散热器201、第二风扇单元202、侧盖203、盖体204、密封圈205、PCBA 206、支架207、主体框架208和密封圈209,箱体主要由侧盖203、盖体204和主体框架208组成,其中两个内置散热器201分别安装设置于主体框架208内,PCBA 206再安装设置于内置散热器201上,其中,PCBA 206上的贴附器件安装在PCBA 206上面对内置散热器201的一面且贴附内置散热器201表面,PCBA 206上的非贴附器件安装在PCBA 206上背离内置散热器201的一面。侧盖203通过支架207连接在主体框架208的侧边,盖体204通过密封圈205密封连接在主体框架208的上下端口处,第二风扇单元202通过密封圈205密封连接在上下两端的盖体204上。主体框架208的侧面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100的安装位,在安装位处分别设有两个孔洞2081,两个孔洞2081分别对应于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100的进风口1121和出风口1122。在本实施例中,PCBA 206所在的平面与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100的开口112相垂直,且与第一风扇单元120相平行。
通过将两个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100安装在逆变器200的箱体外,能够形成如图9所示的内部风道F1,通过内置散热器201及第二风扇单元202形成外部风道F2,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其中的风向可以为正向和反向两种形式。结合图10和图11,内部风道F1(包含图6所示的风道WF)是通过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100形成,实现了逆变器200的腔体内部均温,同时实现了内部热量传递到外部,最大化地实现PCBA 206上非贴附器件的散热;结合图12,外部风道F2,是通过箱体上下两端的盖体204上的第二风扇单元202以及内置散热器201形成,其中的热量通过内置散热器201传递到外部散热齿,然后热量被第二风扇单元202吹出的风带走,实现内部热量(贴附器件的热量)传递至外部。
本实施例二中公开的应用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的双面腔体结构的逆变器,其中将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与逆变器进行装配后,能够形成完整的内部风道,实现了逆变器内部环境(包含贴附器件、非贴附器件、空气等)的扰流均温;同时实现了逆变器内部热量传递至外部。此结构提高了散热效率,可以满足大功率逆变器散热需求,克服功率提升的瓶颈。具体地,在应用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后,该双面腔体结构的逆变器的整个内腔形成一个“立体环抱”的风道,与外部风道一起形成双风道结构,提升逆变器的散热性能。
实施例三(应用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的单面腔体结构的逆变器)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应用实施例一的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100的逆变器300。该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100外置密封连接在逆变器300的侧边,连通逆变器300内部腔体的两侧,从而形成一个内循环风道;逆变器300内的内置散热器设置在底部,形成外部风道;其中的逆变器300不限定安装方式,通过改变外部结构可以实现立式和壁挂式安装形式。
如图14,逆变器300包括内置散热器301、第二风扇单元302、挡风支架303、盖体304、密封圈305、PCBA 306、支架307、主体框架308和密封圈309,箱体主要由挡风支架303、盖体304和主体框架308组成,其中PCBA 306分别通过支架307安装设置于主体框架308内,挡风支架303通过密封圈309密封连接在主体框架308的底部端口处,内置散热器301安装在挡风支架303内,第二风扇单元302连接在挡风支架303的两端侧,盖体304通过密封圈305密封连接在主体框架308的顶部端口处。主体框架308的侧面的设有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100的安装位,在安装位处设有两个孔洞(图中未示),两个孔洞分别对应于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100的进风口1121和出风口1122。在本实施例中,PCBA 306所在的平面与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100的开口112相垂直,且与第一风扇单元120相垂直。
通过将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100安装在逆变器300的箱体外,以及内置散热器301和第二风扇单元302,能够形成如图15所示的双风道TF1和TF2,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其中的风向可以为正向和反向两种形式。结合图16和图17,内部风道TF1(包含图6所示的风道WF)是通过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100形成,实现了逆变器300的腔体内部均温,同时实现了内部热量传递到外部;结合图18,外部风道TF2,是通过挡风支架303两端的第二风扇单元302以及内置散热器301形成,其中的热量通过内置散热器301传递到外部散热齿,然后热量被第二风扇单元302吹出的风带走,实现内部热量传递至外部。
本实施例三中公开的应用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的单面腔体结构的逆变器,其中将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与逆变器进行装配后,能够形成完整的内部风道,实现了逆变器内部环境(包含贴附器件、非贴附器件、空气等)的扰流均温;同时实现了逆变器内部热量传递至外部。此结构提高了散热效率,可以满足大功率逆变器散热需求,克服功率提升的瓶颈。具体地,在应用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后,该单面腔体结构的逆变器的整个内腔形成一个“平面环形”的风道,与外部风道一起形成双风道结构,提升逆变器的散热性能。
本发明的背景部分可以包含关于本发明的问题或环境的背景信息,而不是由其他人描述现有技术。因此,在背景技术部分中包含的内容并不是申请人对现有技术的承认。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其还可以对这些已描述的实施方式做出若干替代或变型,而这些替代或变型方式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种实施例”、“一些实施例”、“优选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尽管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及其优点,但应当理解,在不脱离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在本文中进行各种改变、替换和变更。

Claims (10)

1.一种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应用于逆变器上,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基体和第一风扇单元,所述散热基体包括具有一面开口的腔体结构,所述第一风扇单元安装连接在所述腔体结构的内腔中且与所述开口相交设置,以通过所述第一风扇单元在所述开口处形成进风口和出风口,其中,所述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可拆卸地密封连接在逆变器的侧壁上,所述逆变器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孔洞,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分别对应于一个所述孔洞,以在所述第一风扇单元的强制对流下形成逆变器的内循环风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结构具有一个所述开口,其中所述第一风扇单元垂直于所述开口所在的平面且对应设置于所述开口的中间位置处,以在所述开口位于所述第一风扇单元的两侧处分别形成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结构的内腔中设有多块间隔设置且相互平行的第一散热翅片,其中各块所述第一散热翅片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一风扇单元的风向相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每块所述第一散热翅片设置于所述腔体结构的内侧壁、所述第一风扇单元和所述开口围成的空间内,且所述第一散热翅片的厚度为3~6mm,且每相邻的两块所述第一散热翅片的间距为2~7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结构与所述第一风扇单元的风向相垂直的外壁上设有间隔设置且相互平行的第二散热翅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每相邻的两块所述第二散热翅片的间距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散热翅片的厚度的2倍,且每相邻的两块所述第二散热翅片的间距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散热翅片的高度的1.2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结构的外壁上设有间隔设置的多根散热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结构的腔壁的厚度为5~10mm。
9.一种应用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器的内腔中设有内置散热器和PCBA,所述PCBA贴合设置于所述内置散热器上,所述逆变器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孔洞,所述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可拆卸地密封连接于所述逆变器的侧壁上,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分别对应于一个所述孔洞,且所述散热基体的开口所在的平面垂直于所述PCBA所在的平面,以在所述第一风扇单元的强制对流下形成逆变器的内循环风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器还包括第二风扇单元,所述第二风扇单元密封连接于所述内置散热器的端部并形成所述逆变器的外部风道。
CN202210893968.6A 2022-07-27 2022-07-27 一种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以及应用该组件的逆变器 Active CN11510357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93968.6A CN115103578B (zh) 2022-07-27 2022-07-27 一种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以及应用该组件的逆变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93968.6A CN115103578B (zh) 2022-07-27 2022-07-27 一种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以及应用该组件的逆变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03578A true CN115103578A (zh) 2022-09-23
CN115103578B CN115103578B (zh) 2022-11-11

Family

ID=833001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93968.6A Active CN115103578B (zh) 2022-07-27 2022-07-27 一种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以及应用该组件的逆变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10357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406148A (zh) * 2023-06-09 2023-07-07 深圳市德兰明海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储能设备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97633A1 (en) * 2005-11-01 2007-05-03 Foxconn Technology Co., Ltd.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having a fan duct
WO2008071190A1 (en) * 2006-12-11 2008-06-19 Danfoss Drives A/S Electronic device and frequency converter of motor
TW201104209A (en) * 2009-07-16 2011-02-01 Xin-Yi Wang Heat dissipation fin structure for heat dissipater
CN102355149A (zh) * 2011-10-18 2012-02-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逆变器、密封风道和散热系统
JP3175871U (ja) * 2011-11-25 2012-06-07 微端電子股▲ふん▼有限公司 放熱装置
CN203353025U (zh) * 2013-06-29 2013-12-18 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控制器及其应用的风机系统
CN204559426U (zh) * 2015-02-13 2015-08-12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逆变器及其冷却风道结构
CN207082858U (zh) * 2016-09-13 2018-03-09 祁门县集强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大功率车载电子充电机的散热结构
CN207200591U (zh) * 2017-09-12 2018-04-06 青海能高新能源有限公司 低噪音风冷散热器及光伏逆变器
CN209627906U (zh) * 2018-12-24 2019-11-12 深圳市英威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电气设备机箱及电气设备
CN209897502U (zh) * 2018-12-26 2020-01-03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三研究所 密闭机柜背包式全空气换热装置
CN112055519A (zh) * 2020-09-21 2020-12-08 清能德创电气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伺服驱动器的独立风道结构
CN212571673U (zh) * 2020-07-01 2021-02-19 上海厦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器散热装置
CN113141749A (zh) * 2020-01-20 2021-07-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机柜散热器及机柜
WO2022037030A1 (zh) * 2020-08-17 2022-02-24 广东高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电动车控制器散热装置
CN114630549A (zh) * 2020-12-14 2022-06-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机柜组件及换热器

Patent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97633A1 (en) * 2005-11-01 2007-05-03 Foxconn Technology Co., Ltd.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having a fan duct
WO2008071190A1 (en) * 2006-12-11 2008-06-19 Danfoss Drives A/S Electronic device and frequency converter of motor
TW201104209A (en) * 2009-07-16 2011-02-01 Xin-Yi Wang Heat dissipation fin structure for heat dissipater
CN102355149A (zh) * 2011-10-18 2012-02-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逆变器、密封风道和散热系统
JP3175871U (ja) * 2011-11-25 2012-06-07 微端電子股▲ふん▼有限公司 放熱装置
CN203353025U (zh) * 2013-06-29 2013-12-18 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控制器及其应用的风机系统
CN204559426U (zh) * 2015-02-13 2015-08-12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逆变器及其冷却风道结构
CN207082858U (zh) * 2016-09-13 2018-03-09 祁门县集强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大功率车载电子充电机的散热结构
CN207200591U (zh) * 2017-09-12 2018-04-06 青海能高新能源有限公司 低噪音风冷散热器及光伏逆变器
CN209627906U (zh) * 2018-12-24 2019-11-12 深圳市英威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电气设备机箱及电气设备
CN209897502U (zh) * 2018-12-26 2020-01-03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三研究所 密闭机柜背包式全空气换热装置
CN113141749A (zh) * 2020-01-20 2021-07-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机柜散热器及机柜
CN212571673U (zh) * 2020-07-01 2021-02-19 上海厦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器散热装置
WO2022037030A1 (zh) * 2020-08-17 2022-02-24 广东高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电动车控制器散热装置
CN112055519A (zh) * 2020-09-21 2020-12-08 清能德创电气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伺服驱动器的独立风道结构
CN114630549A (zh) * 2020-12-14 2022-06-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机柜组件及换热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406148A (zh) * 2023-06-09 2023-07-07 深圳市德兰明海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储能设备
CN116406148B (zh) * 2023-06-09 2023-08-04 深圳市德兰明海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储能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03578B (zh) 2022-1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278664U (zh) 适于电子设备液冷散热的液冷板及具有其的散热单元
CN115103578B (zh) 一种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以及应用该组件的逆变器
CN111799238B (zh) 一种双面水冷igbt散热器及其散热安装结构
WO2024045981A1 (zh) 一种功率设备及光伏系统
CN210120760U (zh) 电器盒及空调器
US20220271515A1 (en) Power cabinet
CN215412220U (zh) 电控盒、空调外机及空调器
CN202696480U (zh) 逆变器及逆变器散热结构
CN212628953U (zh) 一种显示设备的散热结构
CN211908641U (zh) 一种变频器
CN114980709B (zh) 一种双风道散热组件以及应用该组件的逆变器
CN210183748U (zh) 一种太阳能光伏逆变器
CN218395870U (zh) 一种压铸箱体
CN116406148B (zh) 一种储能设备
CN220156912U (zh) 一种散热结构和逆变器
CN219329930U (zh) 电子设备以及用电设备
CN215868895U (zh) 电抗器散热装置及逆变器
CN219834738U (zh) 电源转换装置及电源转换模组
CN220554249U (zh) 一种磁悬浮压缩机电控模块散热装置
CN208690051U (zh) 一种高效散热型变压器
CN219322837U (zh) 一种具有散热结构的机壳及焊机
CN208191121U (zh) 具有水冷散热器的光伏逆变器
CN219536687U (zh) 电气设备
CN213300521U (zh) 一种涂覆散热涂料的高效散热器
CN220087770U (zh) 电控箱组件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00 19th floor, building 1, kaidar group center building, No. 168, Tongsha Road, Xinwei community, Xil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Delian Minghai New Ener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19th floor, building 1, kaidar group center building, No. 168, Tongsha Road, Xinwei community, Xil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Poweroak Newener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