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80709B - 一种双风道散热组件以及应用该组件的逆变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风道散热组件以及应用该组件的逆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80709B
CN114980709B CN202210896429.8A CN202210896429A CN114980709B CN 114980709 B CN114980709 B CN 114980709B CN 202210896429 A CN202210896429 A CN 202210896429A CN 114980709 B CN114980709 B CN 1149807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unit
air
duct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89642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980709A (zh
Inventor
秦赓
张勇波
邓华杰
徐安安
郭会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Delian Minghai New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Poweroak Newen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Poweroak Newen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Poweroak Newen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89642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80709B/zh
Publication of CN1149807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807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9807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807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09Forced ventilation, e.g. on heat dissipaters coupled to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physical layout, assembly, wiring or busbar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45Means for directing air flow, e.g. ducts, deflectors, plenum or guid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72Fan mounting or fan spec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风道散热组件以及应用该组件的逆变器,该双风道散热组件包括散热单元、压板单元和第一风扇单元,其中散热单元上设有至少一条内部风道和至少一条外部风道,内部风道和外部风道之间相互隔绝;压板单元密封连接设置在散热单元的两端以将各条内部风道的两端堵住,使得在散热单元的两端的压板单元上分别形成与各条外部风道相连通的外部风口;散热单元上还设有至少两个内部风口,各个内部风口均与各条内部风道相连通,且至少一个内部风口上连接设置有第一风扇单元以使得第一风扇单元与各个内部风口以及各条内部风道均相互连通。本发明集成设置了内部风道和外部风道,克服了内部风道无散热性和散热不足的瓶颈。

Description

一种双风道散热组件以及应用该组件的逆变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逆变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风道散热组件以及应用该组件的逆变器。
背景技术
由于逆变器的内部设有逆变板(DC转AC的PCB板)、PV板(接受太阳能板输入电能的PCB板)、辅助电源板、控制板、WIFI板等等多块PCBA,因此在一般情况下,逆变器中发热器件较多且发热量较大,为避免热量聚集降低器件寿命甚至损坏器件,基本都需要配备散热器。而逆变器属于高压高电流产品,一般又要求满足防尘防水性能。所以逆变器的设计需要同时面对散热和防护要求有很多挑战。
现有的逆变器中常用的散热器有单面结构和双面结构,其中单面结构对应单面腔体结构逆变器,而逆变器中的PCBA多采用多层堆叠的方式,结构比较拥挤;而双面结构对应双面腔体结构逆变器,其中的PCBA布置在两侧,PCBA一般采用单层布置。然而现有的逆变器的散热器结构,通常都无法形成明显的内部风道,即使形成了内部风道,其内部风道也通常没有散热性或者散热性不足,使得逆变器内的局部高温无法及时有效地分散,导致影响逆变器的使用。
以上背景技术内容的公开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发明的构思及技术方案,其并不必然属于本专利申请的现有技术,在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上述内容在本专利申请的申请日已经公开的情况下,上述背景技术不应当用于评价本申请的新颖性和创造性。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双风道散热组件以及应用该组件的逆变器,集成设置了内部风道和外部风道,克服了内部风道无散热性和散热不足的瓶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风道散热组件,包括散热单元、压板单元和第一风扇单元,其中所述散热单元上设有至少一条内部风道和至少一条外部风道,所述内部风道和所述外部风道之间相互隔绝;所述压板单元密封连接设置在所述散热单元的两端以将各条所述内部风道的两端堵住,使得在所述散热单元的两端的所述压板单元上分别形成与各条所述外部风道相连通的外部风口;所述散热单元上还设有至少两个内部风口,各个所述内部风口均与各条所述内部风道相连通,且至少一个所述内部风口上连接设置有所述第一风扇单元以使得所述第一风扇单元与各个所述内部风口以及各条所述内部风道均相互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风扇单元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一风扇组,所述第一支架为空心腔体结构,在所述空心腔体结构上设有第一孔洞部和第二孔洞部,所述第一风扇组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孔洞部处,所述第二孔洞部对应密封连接设置于所述内部风口处。
优选地,所述双风道散热组件还包括第二风扇单元,所述第二风扇单元连接设置于所述散热单元至少一端的所述压板单元的外侧以使得所述第二风扇单元与各个所述外部风口以及各条所述外部风道均相互连通。
优选地,所述压板单元上设置至少一个孔洞,所述孔洞的位置与所述外部风道的端部位置相对应,且所述孔洞的形状与所述外部风道的端部处的形状相对应。
优选地,所述散热单元上设有多条内部风道和多条外部风道,其中各条所述内部风道和各条所述外部风道相互交替地沿前后方向平行排列设置于所述散热单元的前后两端之间。
优选地,所述散热单元包括多块散热翅片、两块侧板和一块顶板,多块所述散热翅片和两块所述侧板的顶端均固定连接在所述顶板的下端面上,且多块所述散热翅片相互平行地间隔设置于两块所述侧板之间;且在所述顶板上设有至少两个所述内部风口,其中至少一个所述内部风口上连接设置有第一风扇单元。
优选地,所述散热单元还包括底板,多块所述散热翅片和两块所述侧板的底端均固定连接在所述底板的上端面上,且在所述底板上也设有至少两个所述内部风口,其中至少一个所述内部风口上连接设置有第一风扇单元。
优选地,多块所述散热翅片和两块所述侧板分成相邻的多组连接板,每组所述连接板由相邻的两块所述散热翅片组成或者由相邻的一块侧板和一侧散热翅片组成,且组成各组所述连接板中的相邻的两块所述散热翅片或者相邻的一块侧板和一侧散热翅片的底端相互密封连接。
优选地,所述双风道散热组件还包括第二风扇单元,所述第二风扇单元包括第二支架和第二风扇组,所述第二支架包括底板基体和第二风扇组安装部,所述底板基体固定连接在所述散热单元的底部,所述第二风扇组安装部垂直连接在所述底板基体的至少一端以设置于所述散热单元至少一端的所述压板单元的外侧,所述第二风扇组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风扇组安装部处。
第二方面,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应用第一方面所述的双风道散热组件的逆变器,所述双风道散热组件密封连接在所述逆变器上。
优选地,所述逆变器包括一侧开口的腔体结构,所述腔体结构的内腔中设置有PCBA;所述双风道散热组件密封连接在所述逆变器的开口处,所述第一风扇单元设置于所述逆变器的内腔中,且所述第一风扇单元所在的平面垂直于所述PCBA所在的平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提出的双风道散热组件以及应用该组件的逆变器,其中在散热单元上集成设置了内部风道和外部风道,且其中内部风道通过结合第一风扇单元以及散热单元上设置的内部风口形成完整的内部风道,外部风道通过结合设置在散热单元两端的压板单元形成的外部风口形成完整的外部风道,使得完整的内部风道中循环的热量能够通过完整的外部风道将热量快速散出,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内部风道无散热性和散热不足的瓶颈。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本发明还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在完整的外部风道上还配置了第二风扇单元,通过集成在压板单元外侧的第二风扇单元,可以更快速地将逆变器内的热量散出。
(2)通过在散热单元内设置交错布置的散热翅片,使得多条内部风道和多条外部风道相互交错布置,进一步地提高了内部风道与外部风道之间的热量的交互,使得完整的外部风道能够更快地将内部风道上的热量散出,进一步提高整体设备的散热性。
(3)该双风道散热组件可以分别应用于单面腔体结构逆变器和双面腔体结构逆变器,使其具有散热性能。
(4)在该双风道散热组件可以方便地设置密封圈,可满足高防尘防水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单面双风道散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单面双风道散热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P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单面双风道散热组件的俯视图;
图5a是图4中的A-A的截面示意图;
图5b是图5a中A1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6a是图4中的B-B的截面示意图;
图6b是图6a中B1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7是图4中的C-C的截面示意图;
图8是图4中的D-D的截面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应用实施例一的单面双风道散热组件的逆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的应用单面双风道散热组件的逆变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9中的应用单面双风道散热组件的逆变器的风向示意图;
图12是图9中的应用单面双风道散热组件的逆变器的俯视图;
图13是图12中的E-E的截面示意图;
图14是图12中的F-F的截面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的双面双风道散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的双面双风道散热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5中的双面双风道散热组件的俯视图;
图18a是图17中的G-G的截面示意图;
图18b是图18a中G1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9a是图17中的H-H的截面示意图;
图19b是图19a中H1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20是图17中的I-I的截面示意图;
图21是图17中的J-J的截面示意图;
图22是本发明实施例四的应用实施例三的双面双风道散热组件的逆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22中的应用双面双风道散热组件的逆变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图22中的应用双面双风道散热组件的逆变器的风向示意图;
图25是图22中的应用双面双风道散热组件的逆变器的左视图;
图26是图25中的K-K的截面示意图;
图27是图26中的L-L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应该强调的是,下述说明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及其应用。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另外,连接既可以是用于固定作用也可以是用于电路/信号连通作用。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该特征。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发明人通过对现有的逆变器中的散热器进行综合分析,发现现有逆变器的散热器存在以下缺陷:①双面腔体结构逆变器,即使内部设置有绕流均温风扇,但无法形成明显的风道,两侧腔体的空气流通性差,可能导致非贴附器件(非贴附器件是指没有贴在散热器表面上的发热器件)局部高温无法得到分散;②单面腔体结构逆变器,即使腔体内部设置有均温风扇,但无法形成明显的风道,内部空气流通较差,可能导致非贴附器件局部高温无法得到分散;③内部风扇仅内部均温,并没有把热量传递到外部;④因受限于防尘防水要求,非贴附器件和内部空气的热量散热困难;⑤普通散热组件无法同时满足贴附器件(贴附器件是指采用导热胶直接贴在散热器表面上的发热元器件)、非贴附器件和内部空气等的散热需求。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双风道散热组件,包括散热单元、压板单元和第一风扇单元,其中散热单元上设有至少一条内部风道和至少一条外部风道,内部风道和外部风道之间相互隔绝;压板单元密封连接设置在散热单元的两端以将各条内部风道的两端堵住,使得在散热单元的两端的压板单元上分别形成与各条外部风道相连通的外部风口;散热单元上还设有至少两个内部风口,各个内部风口均与各条内部风道相连通,且至少一个内部风口上连接设置有第一风扇单元以使得第一风扇单元与各个内部风口以及各条内部风道均相互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扇单元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一风扇组,第一支架为空心腔体结构,在空心腔体结构上设有第一孔洞部和第二孔洞部,第一风扇组固定连接在第一孔洞部处,第二孔洞部对应密封连接设置于内部风口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双风道散热组件还包括第二风扇单元,第二风扇单元连接设置于散热单元至少一端的压板单元的外侧以使得第二风扇单元与各个外部风口以及各条外部风道均相互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单元上设有多条内部风道和多条外部风道,其中各条内部风道和各条外部风道相互交替地沿前后方向平行排列设置于散热单元的前后两端之间。进一步地,散热单元包括多块散热翅片、两块侧板和一块顶板,多块散热翅片和两块侧板的顶端均固定连接在顶板的下端面上,且多块散热翅片相互平行地间隔设置于两块侧板之间;且在顶板上设有至少两个内部风口,其中至少一个内部风口上连接设置有第一风扇单元。更进一步地,在部分实施例中,散热单元还包括底板,多块散热翅片和两块侧板的底端均固定连接在底板的上端面上,且在底板上也设有至少两个内部风口,其中至少一个内部风口上连接设置有第一风扇单元。在另一部分实施例中,双风道散热组件还包括第二风扇单元,第二风扇单元包括第二支架和第二风扇组,第二支架包括底板基体和第二风扇组安装部,底板基体固定连接在散热单元的底部,第二风扇组安装部垂直连接在底板基体的至少一端以设置于散热单元至少一端的压板单元的外侧,第二风扇组固定连接在第二风扇组安装部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压板单元上设置至少一个孔洞,孔洞的位置与外部风道的端部位置相对应,且孔洞的形状与外部风道的端部处的形状相对应。
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应用上述双风道散热组件的逆变器,其中双风道散热组件密封连接在逆变器上。
所述逆变器包括一侧开口的腔体结构,腔体结构的内腔中设置有PCBA;所述双风道散热组件密封连接在所述逆变器的开口处,所述第一风扇单元设置于所述逆变器的内腔中,且所述第一风扇单元所在的平面垂直于所述PCBA所在的平面。
下述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双风道散热组件以及应用该组件的逆变器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单面双风道散热组件)
如图1,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单面双风道散热组件100,包括散热单元110、压板单元120、第一风扇单元130和第二风扇单元140。
结合图2至图6b,散热单元110包括多块散热翅片111、两块侧板112和一块顶板113,多块散热翅片111和两块侧板112的顶端均固定连接在顶板113的下端面,且多块散热翅片111相互平行地间隔设置于两块侧板112之间;其中,如图5b和6b,多块散热翅片111和两块侧板112分成相邻的多组连接板150,每组连接板150由相邻的两块散热翅片111组成或者由相邻的一块侧板112和一块散热翅片111组成,且组成各组连接板150的相邻的两块散热翅片111或者相邻的一块侧板112和一块散热翅片111的底端相互密封连接。通过该结构设置,在散热单元上形成了多条内部风道NF和多条外部风道WF,且各条内部风道NF和各条外部风道WF相互交替地沿前后方向平行排列设置于散热单元110的前后两端之间(即内部风道NF和各条外部风道WF交错布置),其中内部风道NF和外部风道WF之间是相互隔绝的。顶板113上设有两个内部风口114,各个内部风口114均与各条内部风道NF相连通,其中第一风扇单元130连接设置于其中一个内部风口114上以使得第一风扇单元130与各个内部风口114以及各条内部风道NF均相连通。具体地,第一风扇单元130包括第一支架131和第一风扇组132,第一支架131为空心腔体结构,在空心腔体结构上设有第一孔洞部1311和第二孔洞部1312,第一风扇组132固定连接在第一孔洞部1311处,第二孔洞部1312对应密封连接设置于内部风口114处。此外,在顶板113上还设有密封圈1131,顶板113上设有凹槽以将密封圈1131嵌入设置于该凹槽中,通过在顶板113上设置密封圈1131,可以使得在将该单面双风道散热组件100安装于逆变器上时,能够与逆变器的箱体密封连接。
如图2,压板单元120密封连接设置在散热单元110的两端以将各条内部风道NF的两端堵住,使得在散热单元110的两端的压板单元120上分别形成与各条外部风道WF相连通的外部风口。具体地,压板单元120包括两块压板121和两块密封板122,各块密封板122分别固定连接在其中一块压板121和散热单元110的其中一个端部之间,以使得两块压板121分别密封连接在散热单元110的前后两端,实现将各条内部风道NF的两端堵住的效果。具体地,压板121上设有多个孔洞1211,密封板122上设有多个孔洞1221,其中多个孔洞1211与多个孔洞1221分别相互对应,且多个孔洞1211与多个孔洞1221的位置均和外部风道WF的端部位置相对应,多个孔洞1211与多个孔洞1221的形状均和外部风WF道的端部处的形状相对应,从而实现将各条内部风道NF的两端堵住且保持外部风道WF相通的效果。
其中,压板单元120中的压板121和密封板122上的各个位置与散热单元110的端部的对应情况如图3所示,其中位置S对应压板121和密封板122的实心结构部分以及散热单元110的内部风道NF部分,即位置S为压板121和密封板122的封闭结构部分,一方面可以保证内部风道NF由两个内部风口出入风形成完整的内部风道,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内部风道NF进水、进尘;位置T对应压板121的孔洞1211、密封板122的孔洞1221以及散热单元110的外部风道WF部分,即位置T为压板121和密封板122的掏空结构部分,以利于第二风扇单元140驱动空气流通,将散热单元110内的热量都分散出去。本实施例中将位置S和位置T的封闭/掏空结构依次交错地布置在压板121和密封板122上,从而使该单面双风道散热组件形成交错的内部风道和外部风道。
第二风扇单元140连接设置于散热单元110的前端的压块121的外侧以使得第二风扇单元140与各个外部风口以及各条外部风道WF相互连通,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风扇单元140也可以连接设置于散热单元110的后端的压块121的外侧,或者散热单元110的前端和后端的压块121的外侧均设置。具体地,第二风扇单元140包括第二支架141和第二风扇组142,第二支架141包括底板基体1411和第二风扇组安装部1412,底板基体1411固定连接在散热单元110的底部,在本实施例中,底板基体1411密封设置于多块散热翅片111和两块侧板112的底端,也即底板基体1411相当于作为散热单元110的底板以形成多条与内部风道NF隔绝的外部风道WF;第二风扇组安装部1412垂直连接在底板基体1411的前端以设置于压块121的外侧,第二风扇组142固定连接在第二风扇组安装部1412处。
该单面双风道散热组件可以安装在逆变器的底部,逆变器只需要在箱体底部设计装配孔即可,结构简单、拆装维护方便。
该单面双风道散热组件与逆变器匹配安装后,能够形成完整的内部风道NWF和完整的外部风道WWF,结合图7,完整的内部风道NWF从其中一个内部风口114、多条内部风道NF、再经过另一个内部风口114至空心腔体结构的第一支架131、再从第一风扇组132导出,从而能够将逆变器内部的热量通过该完整的内部风道进行循环散热;结合图8,完整的外部风道WWF从第二风扇组142、其中一个外部风口、多条外部风道WF、再经过另一外部风口导出,其中由于多条内部风道NF和多条外部风道WF相互间隔交替设置,从而使得完整的内部风道循环散热至多条内部风道的热量可以通过完整的外部风道散出至设备以外。
因此,通过将该单面双风道散热组件100安装于逆变器上之后,其中的完整的内部风道NWF实现了逆变器内部环境(包含贴附器件、非贴附器件、空气等)的扰流均温,由于该单面双风道散热组件100中散热单元110是通过多块散热翅片111形成内部交错、紧密布置的两个风道,内部风道NF的热量可以高效地传递到外部风道WF,所以内部风道NF同时兼顾了内部热量传递至外部。其中,贴附器件和内部风道NF的热量能够分别通过散热单元110表面和交错布置的散热翅片111传递到外部风道WF,然后热量被第二风扇组42吹出的风带走,完整的外部风道WWF实现了将内部热量传递至外部。
实施例二(应用单面双风道散热组件的逆变器)
如图9,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应用实施例一的单面双风道散热组件100的逆变器200。其中逆变器200不限定安装方式,通过改变外部结构可以实现立式和壁挂式安装形式,如图10,逆变器200包括箱体201、上盖202、密封圈203、PCBA 204和支架205,其中PCBA 204通过支架205安装设置于箱体201内,上盖202通过密封圈203密封连接在箱体201的上端口处,该单面双风道散热组件100通过密封圈1131密封连接在箱体201的下端口处。第一风扇单元130伸入固定在逆变器200的内腔中,且第一风扇单元130所在的平面垂直于所述PCBA204所在的平面。
如图11,在该逆变器200内形成风道F1和风道WWF,图中所示的箭头仅代表一种风向,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风道F1和风道WWF可以有正向和反向两种形式。
结合图12和图13所示的内部风道F1(包含实施例一中所述的风道NWF),实现了逆变器200内部环境(包含贴附器件、非贴附器件、空气等)的扰流均温;由于该单面双风道散热组件100的散热单元内部交错、紧密布置了两个风道的散热翅片,内部风道的热量可以高效地传递到外部风道,所以完整的内部风道NWF同时兼顾了内部热量传递至外部。结合图14所示的完整的外部风道WWF,贴附器件和内部风道的热量分别通过散热单元表面和交错布置的散热翅片传递到外部风道,然后热量被风带走,实现内部热量传递至外部。
从本实施例二可以看出,本发明提出的双风道散热组件应用于单面腔体结构逆变器,能够形成明显的完整的内部风道,大大提高内部空气流通,而且其中的内部风道与外部风道的热量能够进行交互,通过外部风道能够迅速地将内部风道的热量散出,一方面能够方便地设置密封圈,满足于防尘防水要求,另一方面能够使得非贴附器件局部高温能够很好地得到分散,且能够同时满足贴附器件、非贴附器件和内部空气等的散热需求。
实施例三(双面双风道散热组件)
如图15,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双面双风道散热组件300,包括散热单元310、压板单元320、第一风扇单元330。
如图16至图19b,散热单元310包括多块散热翅片311、两块侧板312、一块顶板313和一块底板315,多块散热翅片311和相互平行地间隔设置于两块侧板312之间,且多块散热翅片311和两块侧板312的顶端均固定连接在顶板313的下端面,多块散热翅片311和两块侧板312的底端均固定连接在底板315的上端面。
其中,在散热单元310上形成了多条内部风道TNF和多条外部风道TWF,且各条内部风道TNF和各条外部风道TWF相互交替地沿前后方向平行排列设置于散热单元310的前后两端之间,其中内部风道TNF和外部风道TWF之间是相互隔绝的。顶板313和底板315上分别设有两个内部风口314,各个内部风口314均与各条内部风道TNF相连通,其中在顶板313和底板315的其中一个内部风口314上分别连接设置有第一风扇单元330,以使得第一风扇单元330与各个内部风口314以及各条内部风道TNF均相连通。具体地,第一风扇单元330包括第一支架331和第一风扇组332,第一支架331为空心腔体结构,在空心腔体结构上设有第一孔洞部3311和第二孔洞部3312,第一风扇组332固定连接在第一孔洞部3311处,第二孔洞部3312对应密封连接设置于内部风口314处。此外,在顶板313和底板315上还分别设有密封圈3131、3151,顶板313和底板315上分别设有凹槽以将密封圈3131、3151嵌入设置于对应的凹槽中,通过在顶板313和底板315上设置密封圈3131、3151,可以使得在将该双面双风道散热组件200安装于逆变器上时,能够与逆变器的箱体密封连接。
压板单元320密封连接设置在散热单元310的两端以将各条内部风道TNF的两端堵住,使得在散热单元310的两端的压板单元320上分别形成与各条外部风道TWF相连通的外部风口。具体地,压板单元320包括两块压板321和两块密封板322,各块密封板322分别固定连接在其中一块压板321和散热单元310的其中一个端部之间,以使得两块压板321分别密封连接在散热单元310的前后两端,实现将各条内部风道TNF的两端堵住的效果。具体地,压板321上设有多个孔洞3211,密封板322上设有多个孔洞3221,其中多个孔洞3211与多个孔洞3221分别相互对应,且多个孔洞3211与多个孔洞3221的位置均和外部风道TWF的端部位置相对应,多个孔洞3211与多个孔洞3221的形状均和外部风道TWF的端部处的形状相对应,从而实现将各条内部风道TNF的两端堵住且保持外部风道相通的效果。
其中,压板单元320中的压板321和密封板322上的各个位置与散热单元310的端部的对应情况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该双面双风道散热组件300中在散热单元310的两端的压块321的外侧不设置第二风扇单元,但是可以在使用过程中在对应的逆变器的箱体内对应的位置设置相应的第二风扇单元,以实现外部风道的散热。
该双面双风道散热组件300安装在逆变器的中央,逆变器内部结构主体框架设计相应的装配孔即可,结构简单、拆装维护方便。
该双面双风道散热组件与逆变器匹配安装后,能够形成完整的内部风道TNWF和完整的外部风道TWWF,如图20所示,完整的内部风道TNWF从顶板313和底板315上的其中一个内部风口314、多条内部风道TNF、再经过顶板313和底板315上的另一个内部风口314至空心腔体结构的第一支架331、再从第一风扇组332导出,从而能够将逆变器内部的热量通过该完整的内部风道TNWF进行循环散热;如图21所示,完整的外部风道TWWF从其中一个外部风口、多条外部风道TWF、再经过另一外部风口导出,其中由于多条内部风道TNF和多条外部风道TWF相互间隔交替设置,从而使得完整的内部风道TNWF循环散热至内多条内部风道TWF的热量可以通过完整的外部风道TWWF散出至设备以外。
因此,通过将该双面双风道散热组件300安装于逆变器上之后,其中的完整的内部风道TNWF实现了逆变器内部环境(包含贴附器件、非贴附器件、空气等)的扰流均温,由于该双面双风道散热组件300中散热单元310是通过多块散热翅片311形成内部交错、紧密布置的两个风道,内部风道TNF的热量可以高效地传递到外部风道TWF,所以内部风道TNF同时兼顾了内部热量传递至外部。其中,贴附器件和内部风道TNF的热量能够分别通过散热单元310表面和交错布置的散热翅片311传递到外部风道TWF,然后热量被风带走,完整的外部风道TWWF实现了将内部热量传递至外部。
实施例四(应用双面双风道散热组件的逆变器)
如图22,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应用实施例三的双面双风道散热组件300的逆变器400。其中,逆变器400不限定安装方式,通过改变外部结构可以实现立式和壁挂式安装形式,如图23,逆变器400包括风扇组件401、盖体402、密封圈403、PCBA 404、支架405、侧盖406、主体框架407、防护板408,其中PCBA 404通过支架405安装设置于主体框架407内,侧盖406连接在主体框架407的侧边,盖体402通过密封圈403密封连接在主体框架407的上下端口处,该双面双风道散热组件300通过密封圈3131、3151密封连接在主体框架407的上下端口之间。风扇组件401通过密封圈403密封连接在一个盖体402上,防护板408通过密封圈403密封连接在另一个盖体402上,且防护板408上设有多个孔洞4081,且多个孔洞4081与单面双风道散热组件300上压板单元320的多个孔洞3211、3221相对应设置,且风扇组件401和防护板408的位置分别与散热单元310两端的压板单元320的位置相对应,使得通过风扇组件401吹出的风能够依次经过外部风口——多个外部风道TWF——外部风口——防护板408形成完整的外部风道TWWF,以将逆变器内部风道TNF循环的热量散出。顶板313和底板315的内部风口314上连接设置的第一风扇单元330均固定在逆变器400的内腔中,且第一风扇单元330所在的平面垂直于所述PCBA 404所在的平面。
如图24,在该逆变器400内形成风道TF1和风道TWWF,图中所示的箭头仅代表一种风向,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风道TF1和风道TWWF可以有正向和反向两种形式。
结合图25至图27所示的内部风道TF1(包含实施例三中所述的风道TNWF),实现了逆变器400内部环境(包含贴附器件、非贴附器件、空气等)的扰流均温;由于该双面双风道散热组件300的散热单元内部交错、紧密布置了两个风道的散热翅片,内部风道的热量可以高效地传递到外部风道,所以完整的内部风道TNWF同时兼顾了内部热量传递至外部。结合图26所示的完整的外部风道TWWF,贴附器件和内部风道的热量分别通过散热单元表面和交错布置的散热翅片传递到外部风道,然后热量被风带走,实现内部热量传递至外部。
从本实施例四可以看出,本发明提出的双风道散热组件应用于双面腔体结构逆变器内能够形成明显的完整的内部风道,使得两侧腔体的空气流通性好,而且其中的内部风道与外部风道的热量能够进行交互,通过外部风道能够迅速地将内部风道的热量散出,一方面能够方便地设置密封圈,满足于防尘防水要求,另一方面能够使得非贴附器件局部高温能够很好地得到分散,且能够同时满足贴附器件、非贴附器件和内部空气等的散热需求。
综合上述各个实施例,本发明提出的双风道散热组件集成了内部风道和外部风道,而且结构紧凑,节省空间;其中采用了新型的散热单元结构,内外风道采用交错布置,内部风道利用了外部风道的高散热性,克服了内部风道无散热性和散热不足的瓶颈。而且该双风道散热组件可以分别应用于单面腔体结构逆变器和双面腔体结构逆变器,使其具有散热性能;与此同时,在该双风道散热组件可以方便地设置密封圈,可满足高防尘防水要求。
本发明的背景部分可以包含关于本发明的问题或环境的背景信息,而不是由其他人描述现有技术。因此,在背景技术部分中包含的内容并不是申请人对现有技术的承认。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其还可以对这些已描述的实施方式做出若干替代或变型,而这些替代或变型方式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种实施例”、“一些实施例”、“优选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尽管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及其优点,但应当理解,在不脱离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在本文中进行各种改变、替换和变更。

Claims (9)

1.一种双风道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单元、压板单元和第一风扇单元,其中所述散热单元上设有至少一条内部风道和至少一条外部风道,所述内部风道和所述外部风道之间相互隔绝;
所述压板单元密封连接设置在所述散热单元的两端以将各条所述内部风道的两端堵住,使得在所述散热单元的两端的所述压板单元上分别形成与各条所述外部风道相连通的外部风口;
所述散热单元上还设有至少两个内部风口,各个所述内部风口均与各条所述内部风道相连通,且至少一个所述内部风口上连接设置有所述第一风扇单元以使得所述第一风扇单元与各个所述内部风口以及各条所述内部风道均相互连通;
其中,所述压板单元上设置至少一个孔洞,所述孔洞的位置与所述外部风道的端部位置相对应,且所述孔洞的形状与所述外部风道的端部处的形状相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风道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扇单元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一风扇组,所述第一支架为空心腔体结构,在所述空心腔体结构上设有第一孔洞部和第二孔洞部,所述第一风扇组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孔洞部处,所述第二孔洞部对应密封连接设置于所述内部风口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风道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风扇单元,所述第二风扇单元连接设置于所述散热单元至少一端的所述压板单元的外侧以使得所述第二风扇单元与各个所述外部风口以及各条所述外部风道均相互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风道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单元上设有多条内部风道和多条外部风道,其中各条所述内部风道和各条所述外部风道相互交替地沿前后方向平行排列设置于所述散热单元的前后两端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风道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单元包括多块散热翅片、两块侧板和一块顶板,多块所述散热翅片和两块所述侧板的顶端均固定连接在所述顶板的下端面上,且多块所述散热翅片相互平行地间隔设置于两块所述侧板之间;且在所述顶板上设有至少两个所述内部风口,其中至少一个所述内部风口上连接设置有第一风扇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风道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单元还包括底板,多块所述散热翅片和两块所述侧板的底端均固定连接在所述底板的上端面上,且在所述底板上也设有至少两个所述内部风口,其中至少一个所述内部风口上连接设置有第一风扇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风道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多块所述散热翅片和两块所述侧板分成相邻的多组连接板,每组所述连接板由相邻的两块所述散热翅片组成或者由相邻的一块侧板和一侧散热翅片组成,且组成各组所述连接板中的相邻的两块所述散热翅片或者相邻的一块侧板和一侧散热翅片的底端相互密封连接。
8.一种应用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双风道散热组件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风道散热组件密封连接在所述逆变器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器包括一侧开口的腔体结构,所述腔体结构的内腔中设置有PCBA;所述双风道散热组件密封连接在所述逆变器的开口处,所述第一风扇单元设置于所述逆变器的内腔中,且所述第一风扇单元所在的平面垂直于所述PCBA所在的平面。
CN202210896429.8A 2022-07-28 2022-07-28 一种双风道散热组件以及应用该组件的逆变器 Active CN1149807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96429.8A CN114980709B (zh) 2022-07-28 2022-07-28 一种双风道散热组件以及应用该组件的逆变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96429.8A CN114980709B (zh) 2022-07-28 2022-07-28 一种双风道散热组件以及应用该组件的逆变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80709A CN114980709A (zh) 2022-08-30
CN114980709B true CN114980709B (zh) 2022-09-30

Family

ID=829698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96429.8A Active CN114980709B (zh) 2022-07-28 2022-07-28 一种双风道散热组件以及应用该组件的逆变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980709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39156A (zh) * 2020-12-09 2021-04-30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模块、散热器及功率设备
WO2021169042A1 (zh) * 2020-02-28 2021-09-02 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 变流器散热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监控方法
CN214592516U (zh) * 2020-11-13 2021-11-02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逆变器及其散热结构
CN215379663U (zh) * 2021-08-02 2021-12-31 坎德拉(深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控制器散热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37383A (ja) * 2001-07-25 2003-02-07 Toshiba Corp 電子機器及び空冷式の冷却装置
US7228889B1 (en) * 2006-01-09 2007-06-12 Fu Zhun Precision Industry (Shen Zhen) Co., Ltd.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CN101202529A (zh) * 2006-12-11 2008-06-18 丹佛斯传动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及电动机变频器
JP2010016957A (ja) * 2008-07-02 2010-01-21 Sanyo Electric Co Ltd インバータ装置
CN202634974U (zh) * 2012-04-09 2012-12-26 深圳市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结构及具有该散热结构的功率单元
CN203167506U (zh) * 2013-03-19 2013-08-28 深圳市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结构及具有该散热结构的设备
EP2983460A1 (en) * 2014-08-07 2016-02-10 Alcatel Lucent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oling an electronics chassis
CN104202954A (zh) * 2014-09-28 2014-12-10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逆变器散热装置及逆变器
TWI618477B (zh) * 2016-02-25 2018-03-11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射頻放大系統及其散熱裝置
CN208370092U (zh) * 2018-05-29 2019-01-11 太原斯泰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散热装置
CN111327208B (zh) * 2018-12-14 2022-06-03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具散热机制的逆变器装置
CN111817661B (zh) * 2020-06-04 2022-06-07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以及光伏逆变器
CN215187943U (zh) * 2020-12-17 2021-12-14 深圳市科泰新能源车用空调技术有限公司 电控盒及冷藏车用制冷机组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69042A1 (zh) * 2020-02-28 2021-09-02 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 变流器散热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监控方法
CN214592516U (zh) * 2020-11-13 2021-11-02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逆变器及其散热结构
CN112739156A (zh) * 2020-12-09 2021-04-30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模块、散热器及功率设备
CN215379663U (zh) * 2021-08-02 2021-12-31 坎德拉(深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控制器散热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80709A (zh) 2022-08-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62938B2 (en) Inverter power cabinet
EP3885821B1 (en) Display device with heat exchange module and heat exchange method thereof
TWI405945B (zh) 氣冷式熱交換器及其適用之電子設備
CN209358435U (zh) 一种紧凑型svg功率单元
WO2022000940A1 (zh) 一种散热结构及功率模块
WO2018018794A1 (zh) Led灯的散热系统
CN112243339B (zh) 一种双循环散热系统
CN107211556A (zh) 散热系统及具有散热系统的飞行器
CN2791583Y (zh) 片式热交换器
CN114980709B (zh) 一种双风道散热组件以及应用该组件的逆变器
CN115103578B (zh) 一种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以及应用该组件的逆变器
WO2021239043A1 (zh) 散热设备
CN110012647B (zh) 一种模块化增强散热的风冷机箱结构
CN210298360U (zh) 一种层叠式散热器
US20220271515A1 (en) Power cabinet
CN212434709U (zh) 散热板、散热组件及电池模组
CN219834738U (zh) 电源转换装置及电源转换模组
CN211090372U (zh) 地面站防水散热结构及地面站
CA2843751A1 (en) 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 heat dissipation structure of motor controller
CN112153876A (zh) 一种均热板热交换器
CN216054663U (zh) 双面液冷igbt散热器
CN220629894U (zh) 一种散热单元及电气模块
CN220156912U (zh) 一种散热结构和逆变器
CN219107128U (zh) 一种ups不间断电源装置
CN211702710U (zh) 密封散热机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00 19th floor, building 1, kaidar group center building, No. 168, Tongsha Road, Xinwei community, Xil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Delian Minghai New Ener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19th floor, building 1, kaidar group center building, No. 168, Tongsha Road, Xinwei community, Xil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Poweroak Newener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