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43339B - 一种双循环散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循环散热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43339B
CN112243339B CN202011396593.XA CN202011396593A CN112243339B CN 112243339 B CN112243339 B CN 112243339B CN 202011396593 A CN202011396593 A CN 202011396593A CN 112243339 B CN112243339 B CN 1122433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ace
heat
heat dissipation
air
box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9659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243339A (zh
Inventor
王文伟
吴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01139659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243339B/zh
Publication of CN1122433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433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2433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433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45Means for directing air flow, e.g. ducts, deflectors, plenum or guid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72Fan mounting or fan spec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209Thermal management, e.g. fan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3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the heat generating element to a dissipating body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3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the heat generating element to a dissipating body
    • H05K7/20409Outer radiating structures on heat dissipating housings, e.g. fins integrated with the hous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双循环散热系统,包括盒体、内置风机和外置风机,盒体具有第二空间、第一风口、第二风口和用于容纳热源模块的第一空间,第一空间通过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连通第二空间;内置风机设置在第一空间内,内置风机的吹风端对接连通第一风口;外置风机设置在盒体邻近第二空间的外壁上。通过内置风机来加强盒体内的空气流动,以在盒体内形成紊流效应,在空气流动的过程中完成与热源模块的热交换,实现对热源模块的内循环冷却效果;通过外置风机使盒体所处空间环境的空气进行流动,通过强制对流效应,使环境空间内的空气在流动过程中完成与盒体的热交换,从而将热量快速散发至环境空间内;其散热效率高,可以兼顾并满足不同的散热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双循环散热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源散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循环散热系统。
背景技术
周知,目前针对诸如DC-DC电压变换器、AC-DC转换器等电源模块的散热方案,主要有风冷散热系统和水冷散热系统两种,其中,风冷散热系统一般是将风机散装在电源壳体的散热齿上或者固定在电源壳体的一侧,电源内部所产生的热量以热辐射和热传导的方式传递至电源壳体上,利用风机进行强制对流,从而将热量散发出去;风冷散热系统的缺点在于,由于受电源内部温度高、温度分布不均匀、电源内部的空气不流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风冷散热系统的散热效率偏低,大多仅适用于功率不超过100KW的电源。水冷散热系统是利用布设于电源内部或者外部的水路管道,通过水的流动效应与电源完成热交换,从而实现对电源的冷却散热,虽然相较于风冷散热系统,其散热效率较高,可适用于功率超过100KW的电源,但由于需要布置水路管道,从而很容易增加散热系统及电源本身的结构复杂性;同时,受系统加工制作工艺等因素的影响,水冷散热系统的生产及使用成本偏高,且一旦发生密封问题,如水泄漏等,则很容导致整个散热系统、乃至电源受损。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循环散热系统,以达到提高散热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
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双循环散热系统,包括:
盒体,具有第一空间、第二空间、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所述第一空间通过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连通第二空间,所述第一空间用于容纳热源模块;
内置风机,具有吸风端和吹风端,所述内置风机设置在第一空间或第二空间内,所述内置风机的吸风端或吹风端对接连通第一风口;以及
外置风机,设置在所述盒体邻近第二空间的外壁上。
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若干个导热件,所述导热件设置在第二空间内,所述导热件的一端接触或连接第二空间靠近第一空间的内壁,所述导热件的另一端接触或连接第二空间远离第一空间的内壁。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空间内设有阻尼导热区,所述导热件位于阻尼导热区内,所述第一风口与第二风口位于阻尼导热区的两个相对侧。
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温度检测件,所述第一空间、第二空间、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温度检测件,所述温度检测件用于通过控制器电连接外置风机和/或内置风机,以使所述控制器根据温度检测件检测的温度信息调节外置风机和/或内置风机的转速,进而使所述盒体内的温度保持在预设温度范围内。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空间邻近第二空间的内壁用于接触或连接热源模块。
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隔热件,所述隔热件安装在盒体,且所述隔热件由盒体邻近第二空间的外侧延伸至第一空间内,以将所述第一空间分隔为至少两个第一腔室以及将第二空间分隔为至少两个与第一腔室一一对应的第二腔室;
每个所述第一腔室均用于容纳热源模块,且所述第一腔室与对应的第二腔室通过一一对应的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连通。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热件包括:
分隔部,位于盒体内,所述分隔部由第二空间延伸至第一空间内,所述分隔部具有用于容纳换热介质的容纳空间;以及
端口部,设置在盒体邻近第二空间的外壁上,所述端口部与分隔部连为一体,所述容纳空间通过端口部与盒体的外部连通。
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隔离件,所述隔离件设置在盒体邻近第二空间的外壁上,所述隔离件为若干个且与隔热件呈并排分布;
相邻的两个所述隔离件之间形成有用于容纳隔热件的第一对流散热区或用于与第二腔室对应的第二对流散热区,所述第一对流散热区和/或第二对流散热区内设有外置风机。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对流散热区和/或第二对流散热区内具有若干个散热鳍片,所述散热鳍片位于对应的外置风机在隔离件延伸方向的两端,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鳍片之间形成有用于与外置风机的风口端相衔接的空气流道。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鳍片设置在盒体邻近第二空间的外壁上,每个所述散热鳍片靠近对应的外置风机的一端均设置有导流凸起。
依据上述实施例的双循环散热系统,包括盒体、内置风机和外置风机,盒体具有第二空间、第一风口、第二风口和用于容纳热源模块的第一空间,第一空间通过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连通第二空间;内置风机设置在第一空间内,内置风机的吹风端对接连通第一风口;外置风机设置在盒体邻近第二空间的外壁上。通过内置风机来加强盒体内的空气流动,以在盒体内形成紊流效应,在空气流动的过程中完成与热源模块的热交换,实现对热源模块的内循环冷却效果;通过外置风机使盒体所处空间环境的空气进行流动,通过强制对流效应,使环境空间内的空气在流动过程中完成与盒体的热交换,从而将热量快速散发至环境空间内;其散热效率高,可以兼顾并满足不同的散热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双循环散热系统的结构装配示意图。
图2为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双循环散热系统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3为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双循环散热系统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为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双循环散热系统的盒体部分的结构分解示意图(一)。
图5为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双循环散热系统的盒体部分的结构分解示意图(二)。
图6为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双循环散热系统的控制部分的原理框图。
图7为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双循环散热系统的结构装配示意图。
图8为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双循环散热系统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9为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双循环散热系统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中:
10、盒体;11、散热盖;12、导热盖;13、底壳;
20、内置风机;30、外置风机;40、导热件;50、隔热件;51、分隔部;52、端口部;60、隔离件;70、散热鳍片;71、导流凸起;
a、第一空间;a2、第一腔室;b、第二空间;a1、第二腔室;c、第一风口;d、第二风口;e、第一对流散热区;f、第二对流散热区;g、空气流道;h容纳空间;A、热源模块;B、温度检测件;D、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不同实施方式中类似元件采用了相关联的类似的元件标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申请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申请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申请的核心部分被过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
另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特点、操作或者特征可以以任意适当的方式结合形成各种实施方式。同时,方法描述中的各步骤或者动作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显而易见的方式进行顺序调换或调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中的各种顺序只是为了清楚描述某一个实施例,并不意味着是必须的顺序,除非另有说明其中某个顺序是必须遵循的。
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本申请提供的双循环散热系统,主要用于热源模块进行冷却散热,该热源模块包括但不限于诸如DC-DC电压变换器、AC-DC转换器等电源模块,也可以为集成有电子元器件的电路控制板、功率模块或者其他能够产生热量并需要进行冷却散热的模块或装置。通过内置风机来加强盒体内的空气流动,以在盒体内形成紊流效应,在空气流动的过程中完成与热源模块的热交换,实现对热源模块的内循环冷却效果;通过外置风机使盒体所处空间环境的空气进行流动,通过强制对流效应,使环境空间的空气在流动过程中完成与盒体的热交换,从而将热量快速散发至环境空间内;以该双循环散热系统应用于电源模块为例,其既可以解决传统风冷系统散热效率低的问题,又可以解决传统水冷系统制作及使用成本高的问题,可有效兼顾并满足超过100KW的高功率电源或低于100KW的低功率电源的散热需求。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至图5以及图8,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双循环散热系统,包括盒体10、内置风机20、外置风机30和隔热件50,下面分别说明。
盒体10用于为热源模块A提供装配空间,主要是由散热盖11、导热盖12和底壳13以上下逐层分布的形式进行顺序拼装后,通过诸如螺丝等五金连接件锁固成型,从而使盒体10形成中空方体结构,在底壳13与导热盖12之间形成有第一空间a,在散热盖11与导热盖12之间形成有第二空间b;本实施例中,散热盖11和导热盖12可采用导热系数较高的诸如铜、铝等金属材料,以增强热传导的效果;同时,散热盖11、导热盖12和底壳13之间的锁固方式除采用诸如螺丝等五金连接件外,也可采用诸如卡扣连接等其他连接方式,而部分部件之间也可采用诸如一体式的结构形式,如将散热盖11与导热盖12一体制作成型,以在两者之间形成第二空间b;凡此种种,在此不作一一赘述。
隔热件50为一个,其安装在盒体10上且由盒体10邻近第二空间b的外侧延伸至第一空间a内,具体地,隔热件50的一端位于散热盖11的外侧、另一端贯穿导热盖12后延伸至底壳13内并与底壳13的内壁面相抵,从而利用隔热件50将第一空间a和第二空间b同步分隔为两个第一腔室a2和两个与第一腔室a2一一对应的第二腔室a1,可利用第一腔室a2来容纳热源模块A,如将热源模块A安装在第一腔室a2内;利用第二腔室a1作为盒体10内部的热传导空间,如在第二腔室a1内设置结构件,以增加空气流动的阻力、延长空气的流动路径,从而增强第二腔室a1内的热交换效果;以此,可将每个第一腔室a2及与其对应的第二腔室a1作为一个腔室单元组,在导热盖12上且位于每个腔室单元组内均开设有一个第一风口c和一个第二风口d,以利用第一风口c和第二风口d将腔室单元组内的第一腔室a2和第二腔室a1进行连通,从而在腔室单元组内形成可供空气流动的结构空间。同时,利用隔热件50可以隔离腔室单元组之间的热量,使每个腔室单元组均能够以一个独立的散热功能区的形式而存在,防止热源模块A所产生的热量在腔室单元组之间进行传递散发。
内置风机20主要作为盒体10内部的空气循环动力元件来使用,内置风机20的配置数量与腔室单元组的数量相同,即:每个腔室单元组均对应有一个内置风机20,内置风机20具有吸风端和吹风端,内置风机20安装在第一腔室a2内,并且内置风机20的吹风端对接连通第一风口c,从而使第一风口c作为第二腔室a1的进风口、第二风口d作为第二腔室a1的出风口;利用内置风机20所产生的动力效应,将第一腔室a2内的空气抽送至第二腔室a1内,并经由第二风口d形成完整的空气循环通道,以此,既可以通过扰动第一腔室a2内的空气状态,从而形成紊流(扰流)效应,使该第一腔室a2内的热源模块A所产生的热量能够快速散发至第一腔室a2内,又可以加快空气在第一腔室a2与第二腔室a1之间的循环,产生强制对流的效果,使热空气在进入第二腔室a1内后能够经传导至盒体10的外侧。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基于诸如盒体10结构差异、内置风机20的选型等等因素的考虑,也可将内置风机20安装在第二腔室a1内,并使内置风机20的吸风端对接连通第一风口c,或者利用第二风口d与内置风机20进行对接连通。
外置风机30主要作为盒体10外部的空气循环动力元件来使用,外置风机30安装在盒体10邻近第二空间b的外壁上,外置风机30的数量为三个并分别位于与第二腔室a1相对应的区域以及隔热件50上,利用外置风机30所产生的动力效应,可分别将每个腔室单元组所产生并传递至盒体10上的的热量以及隔热件50所吸收的部分热量以强制对流的方式,快速地散发至盒体10所处的空间环境内,从而最终实现对热源模块A的冷却和散热的目的。
一方面,通过设置的内置风机20和外置风机30,可形成内外双循环散热的效果;即:利用内置风机20所产生的动力效应,来扰动第一腔室a2内的空气状态,以强制盒体10内部的空气进行流动,使冷空气在经过热源模块A时能够将其所产生的热量带走,并使得热空气在流动至第二腔室a1内后,能够以热传导和热辐射的方式将热量传递至散热盖11上,从而在盒体10的内部空间进行强制对流冷却或散热;与此同时,利用外置风机30在盒体10外部进行强制对流,加快盒体10与所处空间环境的热交换效果,实现热量的快速散发,提高散热效率;既可以解决传统风冷散热系统因系统内部空间(如热源模块A所处空间)的空气不流动、热源模块A的温度分布不均匀而导致散热效率低的问题,又可以解决因采用水冷散热系统而导致系统生产及使用成本高、水路结构复杂等问题。
另一方面,通过设置的隔热件50可将整个盒体10的内部空间及外部空间分隔为多个独立的散热单元,各散热单元之间通过隔离件50进行热量的隔离,每个散热单元可根据自身的热源模块A规格类型(如功率、发热量等等)、热源模块A的运行时所需要的环境温度、散热的标准等等进行自我的双循环散热,而不会干扰到其他散热单元;并可通过对各散热单元的内置风机20和外置风机30的配置(如功率、转速)等等来实现各散热单元的自我温度调节,使相应的热源模块A能够运行在最佳或最适宜温度的环境空间内。
一个实施例中,隔热件50也可为两个或两个以上,通过将隔热件50按预设距离进行并排设置,则可将第一空间a和第二空间b分隔为多个第一腔室a2和第二腔室a1,以此,可对盒体10的内部空间进行无限的分隔扩展,以利用同一个盒体10来容纳并装配多个相同规格或不同规格的热源模块A,并且基于对每个腔室单元组所对应的外置风机30和内置风机20的独立控制,实现对热源模块A的冷却散热的适应性且独立地调节。
一个实施例中,根据热源模块A的冷却散热需求的不同,可灵活地在与第一腔室a2相对应的区域以及在隔热件50上设置或不设置外置风机30,如此,亦可降低整个系统的配置成本,满足不同的实际使用需求。
一些实施例中,散热盖11、导热盖12和底壳13也可采用内外逐层分布的形式进行拼装,从而形成近似于中空柱体结构的盒体10,而隔热件50则沿盒体10的径向方向环绕盒体10的轴心进行分布,从而在盒体10内沿圆周方向形成两个或多个腔室单元组。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5,隔热件50采用中空板状结构体,利用其内部的空间来容纳诸如空气等换热介质,以增强隔热件50对相邻腔室单元组之间的隔离效果;具体地,隔热件50包括分隔部51和端口部52;其中:
分隔部51为一中空板状结构体,以使其具有可容纳换热介质的容纳空间h,分隔部51位于盒体10内且有第二空间b延伸至第一空间a内,从而将第二空间b分隔为两个或多个第二腔室a1以及将第一空间a分隔为两个或多个第一腔室a2;利用分隔部51的结构形式,在完成对第一空间a和第二空间b的空间区隔划分的同时,亦可在一定程度上阻隔相邻第一腔室a2之间的热量传递和相邻的第二腔室a1之间的热量传递,进而实现对相邻腔室单元组之间热量阻隔的效果,而其本身所吸收的部分热量则可传递至换热介质内,进而藉由诸如空气等换热介质的流动效应将热量散发至盒体10所处的空间环境内。
端口部52则位于与分隔部51连为一体,并且设置在盒体10邻近第二空间b的外壁上,端口部52的作用为:一是作为隔离件50与盒体10的装配固定部件来使用,确保隔热件50对盒体10的内部空间进行稳定地区隔划分;二是作为分隔部51的容纳空间h与盒体10的外部空间相连通的结构通道来使用,为以换热介质在吸收部分热量后能够通过端口部52散热至环境空间内创造条件;三是可作为外置风机30的安装载体来使用,以使得外置风机30能够加快容纳空间h内的换热介质的流动效应,实现对隔热件50快速冷却,使其本身所吸收热量进行散发。
请参阅图1至图5,一种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循环散热系统,还包括用于对盒体10邻近第二空间b的外部区域进行区隔的隔离件60,设置在盒体10邻近第二空间b的外壁上,隔离件60为多个且与隔热件50呈并排分布;具体地,在盒体10采用上下逐层分布的结构形式时,多个隔离件60并排地分布于散热盖11的上表面上;在盒体10采用内外逐层分布的结构形式时,多个隔离件60则沿盒体10的周向并排地分布于散热盖11的外周壁上。从而可在两两相邻的隔离件60之间形成不同的对流散热区,如用于容纳隔热件50的第一对流散热区e、用于与第二腔室a1对应的第二对流散热区f,而根据实际散热需求,则可将外置风机30设置在相应的对流散热区内,以从腔室单元组的外部进行腔室对流散热或者对隔热件50进行强制对流散热。基于此,利用隔离件60可在盒体10的外侧形成与各个第一腔室a2和隔热件50相对应地且相互隔离地的空气流动区域,在某一对流散热区内的外置风机30或全部外置风机30运行时,可确保各外置风机30的风路不会发生相互干扰,从而使各腔室单元组均具有各自独立的外部空气循环的条件。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4,在盒体10邻近第二空间b的外壁上(具体为两两相邻的隔离件60之间,即:第一对流散热区e和第二对流散热区f内)设置有多个与隔离件60呈并排分布的散热鳍片70,散热鳍片70位于对应的外置风机30在隔离件60延伸方向的两端,以此利用相邻的两个散热鳍片70之间的空间以及散热鳍片70与隔离件60之间的空间可形成能够与外置风机30的风口端(即:吸风端或吹风端)相衔接的空气流道g,从而在外置风机30驱使冷空气经由空气流道g进行流动时,可将传递至散热鳍片70和散热盖11上的热量以及隔热件50内的换热介质所吸收的热量带走散发,以达到对各第一对流散热区e和各第二对流散热区f进行强制对流散热的目的。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4,散热鳍片70设置在盒体10邻近第二空间b的外壁上(具体为:散热盖11上),在每个散热鳍片70靠近外置风机30的一端均设置有导流凸起71,该导流凸起71可采用凸棱状结构形式,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变空气的流动角度或方向来起到对空气导流的作用,以使由外置风机30所驱使的空气能够均匀地进入相邻的两个散热鳍片70之间;另一方面,也可增加散热鳍片70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冷空气能够带走更多的热量,进而增强对流散热效果。本实施例中,外置风机30的本体可通过导流凸起71以架设的方式被安装在盒体10上,从而使外置风机30的吸风端或吹风端能够与盒体10的外壁保持一定的间隔距离,为空气的快速流动创造有利条件。
请参阅图2和图4,一种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循环散热系统,还包括若干个导热件40,导热件40设置在第二腔室a1内,导热件40的一端接触或连接第二腔室a1靠近第一腔室a2的内壁,导热件40的另一端接触或连接第二腔室a1远离第一腔室a2的内壁。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导热件40设置于导热盖12上,即:导热件40的一端与导热盖12位于第二腔室a1内的壁面连为一体、另一端则与散热盖11位于第二腔室a1内的壁面相接触。通过将导热件40以规则排列方式或无序排列方式布置于第二腔室a1内,可利用导热件40来有效增加第二腔室a1的风阻以及延长空气在第二腔室a1内的流动距离,使由内置风机20抽送至或排送至第二腔室a1内的热空气能够最大限度地与导热件40进行接触,从而将热量传导至导热件40上,进而再利用导热件40与散热盖11的接触关系将热量传导至盒体10。本实施例中,导热件40可以采用柱状结构体,并且根据第二腔室a1的形状构造以诸如矩形阵列或环形阵列的方式进行排列;导热件40也可采用诸如鳍片状结构体或者其他形式的结构体,依第二腔室a1的形状构造进行规则排列或无序排列。另外,在其他具体实施例中,导热件40也可以设置在散热盖11上或者夹持于散热盖11与导热盖12之间。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4和图5,在第二腔室a1内设有阻尼导热区(图中未标注),多个导热件40位于阻尼导热区内,而第一风口c与第二风口d位于阻尼导热区的两个相对侧;如阻尼导热区整体为一矩形面域的情况下,第一风口c和第二风口d分别位于阻尼导热区的最长对角线的两端;在阻尼导热区整体为一圆形面域时,第一风口c和第二风口则可布置于阻尼导热区的某一直径方向的两端。要点在于:充分利用第二腔室a1的形状构造以及导热件40的排列形式,以最大间距来设置第一风口c与第二风口d,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延长热空气在第二腔室a1内的流动的时间或路径,保证导热件40能够充分吸收热空气中的热量,增强热传导效果。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5,为进一步增强热源模块A的热量散发的效率,可利用第一腔室a2邻近第二腔室a1的内壁(亦或者导热盖12)作为热源模块A的装配载体,使热源模块A能够直接接触导热盖12,从而使热源模块A所产生的部分热量能够以热传导的方式直接传递至导热盖12上,进而通过导热件40传递至散热盖11。基于此,在整个散热系统中,存在接触关系的部件之间可以以热传导的方式进行热量的散发以及传递,不存在接触关系的部件之间则可在内置风机20的作用下进行强制对流传热,进而在外置风机30的配合下,使热量最终散热至环境空间内或者盒体10外,极大地提高了散热效率。
请参阅图6,一种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循环散热系统,还包括诸如温度传感器等温度检测件B,每个腔室单元组均对应有温度检测件B,而温度检测件B则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设置在第一腔室a2、第二腔室a1、第一风口c和第二风口d等位置,如设置在热源模块A的底面等与导热盖12相接触的位置,又如设置在内置风机20的吹风端等。从而利用诸如控制器D等控制装置将温度检测件B、内置风机20和外置风机30等进行线路连接或功能关联,使控制器D能够温度检测件B所实时检测并反馈的温度信息,来调节内置风机20和外置风机30的转速,从而使每个腔室单元的内部温度能够保持在预设的最佳温度范围内,以为各自所容纳的热源模块A的正常运行创造有利的条件。另外,利用控制器D可根据各个腔室单元组内部的温度对相对应的风机分别进行调节,以适应性地来控制每个腔室单元组的散热效果。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6、图7、图8和图9,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双循环散热系统,其与实施例一的差别在于:省略隔热件50。
通过省略隔热件50,可直接利用散热盖11、导热盖12和底壳13以上下逐层分布的形式顺序拼装成盒体10,此时,无需对形成于散热盖11与导热盖12之间的第二空间b以及形成于导热盖12与底壳13之间的第一空间a进行空间分隔划分,即:第一空间a相当于一个独立的第一腔室a2,第二空间b相当于一个独立的第二腔室a1,亦可理解为此时的盒体10仅具有一个腔室单元组,将热源模块A装配于第一腔室a2内,亦可利用外置风机30与内置风机20的配合构成内外双循环散热系统,有利于使系统满足不同应用条件。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中,隔离件60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如在设置隔离件60的情况下,可使得外置风机30能够沿特定方向驱使空气进行流动;在不设置隔离件60的情况下,则可使空气的流动路径不受过多限制。
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进行阐述,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变形或替换。

Claims (8)

1.一种双循环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盒体,具有第一空间、第二空间、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所述第一空间通过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连通第二空间,所述第一空间用于容纳热源模块;
内置风机,具有吸风端和吹风端,所述内置风机设置在第一空间或第二空间内,所述内置风机的吸风端或吹风端对接连通第一风口;
外置风机,设置在所述盒体邻近第二空间的外壁上;以及
隔热件,所述隔热件安装在盒体,且所述隔热件由盒体邻近第二空间的外侧延伸至第一空间内,以将所述第一空间分隔为至少两个第一腔室以及将第二空间分隔为至少两个与第一腔室一一对应的第二腔室;每个所述第一腔室均用于容纳热源模块,且所述第一腔室与对应的第二腔室通过一一对应的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连通;
所述隔热件包括:
分隔部,位于盒体内,所述分隔部由第二空间延伸至第一空间内,所述分隔部具有用于容纳换热介质的容纳空间;以及
端口部,设置在盒体邻近第二空间的外壁上,所述端口部与分隔部连为一体,所述容纳空间通过端口部与盒体的外部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循环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干个导热件,所述导热件设置在第二空间内,所述导热件的一端接触或连接第二空间靠近第一空间的内壁,所述导热件的另一端接触或连接第二空间远离第一空间的内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循环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空间内设有阻尼导热区,所述导热件位于阻尼导热区内,所述第一风口与第二风口位于阻尼导热区的两个相对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循环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度检测件,所述第一空间、第二空间、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温度检测件,所述温度检测件用于通过控制器电连接外置风机和/或内置风机,以使所述控制器根据温度检测件检测的温度信息调节外置风机和/或内置风机的转速,进而使所述盒体内的温度保持在预设温度范围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循环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间邻近第二空间的内壁用于接触或连接热源模块。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循环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隔离件,所述隔离件设置在盒体邻近第二空间的外壁上,所述隔离件为若干个且与隔热件呈并排分布;
相邻的两个所述隔离件之间形成有用于容纳隔热件的第一对流散热区或用于与第二腔室对应的第二对流散热区,所述第一对流散热区和/或第二对流散热区内设有外置风机。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循环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流散热区和/或第二对流散热区内具有若干个散热鳍片,所述散热鳍片位于对应的外置风机在隔离件延伸方向的两端,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鳍片之间形成有用于与外置风机的风口端相衔接的空气流道。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循环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设置在盒体邻近第二空间的外壁上,每个所述散热鳍片靠近对应的外置风机的一端均设置有导流凸起。
CN202011396593.XA 2020-12-04 2020-12-04 一种双循环散热系统 Active CN11224333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96593.XA CN112243339B (zh) 2020-12-04 2020-12-04 一种双循环散热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96593.XA CN112243339B (zh) 2020-12-04 2020-12-04 一种双循环散热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43339A CN112243339A (zh) 2021-01-19
CN112243339B true CN112243339B (zh) 2021-03-19

Family

ID=741754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96593.XA Active CN112243339B (zh) 2020-12-04 2020-12-04 一种双循环散热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24333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60238B (zh) * 2021-07-08 2021-12-10 北京理工大学深圳汽车研究院(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深圳研究院) 一种用于开关电源的恒温系统
CN113784585A (zh) * 2021-08-25 2021-12-10 西安航天精密机电研究所 一种高集成、多功能、小型化星箭惯组散热系统
CN113708123A (zh) * 2021-08-30 2021-11-26 菲尼克斯(南京)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冷却功能的电连接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93037A (zh) * 2005-07-01 2007-01-10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系统
CN104752374A (zh) * 2013-12-26 2015-07-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器及散热器组
CN211378620U (zh) * 2020-01-20 2020-08-28 上海计源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耐高温散热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25262A (zh) * 2007-06-15 2008-12-17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冷凝器结构
CN102355149A (zh) * 2011-10-18 2012-02-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逆变器、密封风道和散热系统
CN104869784B (zh) * 2014-02-20 2018-03-16 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装置以及通信设备
TW201628484A (zh) * 2015-01-23 2016-08-01 Tai Sol Electronics Co Ltd 使用制冷晶片的散熱系統
CN104684363B (zh) * 2015-02-13 2017-07-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室外显示屏及通信设备
EP3538826B1 (en) * 2016-12-15 2022-04-0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Refrigerator
CN206441108U (zh) * 2017-02-20 2017-08-25 王馨羽 一种笔记本电脑散热器
CN106993395A (zh) * 2017-04-27 2017-07-28 歌尔丹拿音响有限公司 一种功率放大器
CN209627986U (zh) * 2019-01-09 2019-11-12 珠海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结构及具有其的电机变频控制器
CN110958820B (zh) * 2019-12-13 2021-08-06 深圳市瀚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车载obc壳体
CN212064565U (zh) * 2020-04-13 2020-12-01 廊坊宙成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风冷电气控制柜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93037A (zh) * 2005-07-01 2007-01-10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系统
CN104752374A (zh) * 2013-12-26 2015-07-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器及散热器组
CN211378620U (zh) * 2020-01-20 2020-08-28 上海计源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耐高温散热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43339A (zh) 2021-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243339B (zh) 一种双循环散热系统
KR100689940B1 (ko) 구동 장치
CN108281590B (zh) 电池热管理装置及设有该装置的电池
CN209358435U (zh) 一种紧凑型svg功率单元
CN108766946B (zh) 液冷散热装置及电机控制器
CN210008133U (zh) 散热装置及通信设备
CN112885798A (zh) 服务器用一体式相变传热元件液冷散热模组
CN113939152A (zh) 水冷散热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1587046B (zh) 散热设备
CN220156945U (zh) 散热组件、电控盒及空调器
US9766668B2 (en) Forced and natural convection liquid cooler for personal computer
CN113038781A (zh) 一种具有独立风道结构的伺服驱动器
CN114449841A (zh) 散热器机柜
CN115664165A (zh) 逆变器及电源设备
CN115413200A (zh) 一种功率设备及光伏系统
CN213125826U (zh) 一种高效散热型变频器
CN210199680U (zh) 一种硅脂冷却装置
KR101897931B1 (ko) 전자 장치의 프로세서 냉각 시스템
CN213987398U (zh) 散热结构及服务器
CN116406148B (zh) 一种储能设备
CN112040721B (zh) 散热结构、伺服驱动器和电机
CN221261492U (zh) 单lcd投影光机及单lcd投影仪
CN219536639U (zh) 电力电子设备的散热结构、散热风道、电力电子设备
CN113260237B (zh) 一种光模块散热系统、光模块
CN219536687U (zh) 电气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