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27217B - 车辆的通风格栅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通风格栅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27217B
CN115027217B CN202111530269.7A CN202111530269A CN115027217B CN 115027217 B CN115027217 B CN 115027217B CN 202111530269 A CN202111530269 A CN 202111530269A CN 115027217 B CN115027217 B CN 1150272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cover
width direction
space
vehicle wid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3026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027217A (zh
Inventor
茂木芳成
中村淳
森川秀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0272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272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0272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272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24Devices purely for ventilating or where the heating or cooling is irrelevant
    • B60H1/26Ventilating openings in vehicle exterior; Ducts for conveying ventilating air
    • B60H1/28Ventilating openings in vehicle exterior; Ducts for conveying ventilating air the openings being situated directly in front of vehicle front window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1Cow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07Nozzles; Air-diffusers providing an air stream in a fixed direction, e.g. using a grid or porous pan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8Details of structures as upper supports for springs or damp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0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9/00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 B62D29/04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predominantly of synthetic material
    • B62D29/043Superstruc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不让盖部结构复杂化的情况下,能够兼顾辅机类的防水及防止热损害的车辆的通风格栅结构。通风格栅(30)具备:在前风挡(11)的下方在车宽方向延伸并承接滴下前风挡(11)的水的横梁部(31)、位于横梁部(31)的前方并覆盖辅机类(27)的上方的盖部(33)、从盖部(33)向下方延伸并分隔发动机侧的空间(1)和辅机类侧的空间(34)的分隔部(35)、在车宽方向延伸并与发动机盖(18)接触、对车外空间和发动机舱(1)之间进行密封的前围密封件(37),其中,前围密封件(37)位于横梁部(31)的前部,盖部(33)由板状构件构成并对盖部(33)上方的空间(39)和盖部(33)下方的空间(34)进行隔热。

Description

车辆的通风格栅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通风格栅结构,详细来说,涉及具备以下部件的车辆的通风格栅结构:位于前风挡的下端部并在车宽方向延伸,在车辆前后方向分隔发动机舱和座舱的前围板;从上述前围板的车宽方向两端侧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左右成对的前方侧架;固定于上述前方侧架并向上方突出,支撑悬架装置的减震器上部的悬架支座部;在车辆前后方向设于上述悬架支座部和上述前围板之间的辅机类;位于上述前风挡的下方且上述前围板的车辆前方的通风格栅。
背景技术
上述例子的车辆的通风格栅结构目前有专利文献1公开的技术方案。
即,公开了以下技术方案:将易受热损害的电池等辅机类配设于悬架罩上部和前围板下板之间,用通风格栅的盖部覆盖上述辅机类的上方,并且在盖部的前端设置对发动机盖和该盖部之间进行密封的前围密封件,保护辅机类不受发动机的热损害。
在该现有技术方案中,在盖部的前端配置有前围密封件,因此能够有效使易受热损害的辅机类的上方空间成为冷却区(cool zone),这点是有利的,但是会有如下问题点。
即,在通风格栅需要设置从外部空气导入孔吸入的空气的通路和排水的通路,为了抑制辅机类碰到水、并抑制水进入与外部空气导入孔连通的空气通路下流端的供气口,在该现有技术方案中,会形成排水管,并使空气通路成为迷宫结构。
因此,不仅通风格栅的成型性会复杂化,材料成本会变大,而且会有通风格栅的质量会增加的问题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8-436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因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不会使盖部结构复杂化的情况下,能够实现辅机类的防水及热损害防止之两立的车辆的通风格栅结构。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车辆的通风格栅结构具备:位于前风挡的下端部并在车宽方向延伸,在车辆前后方向分隔发动机舱和座舱的前围板;从上述前围板的车宽方向两端侧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左右成对的前方侧架;固定于上述前方侧架并向上方突出,支撑悬架装置的减震器上部的悬架支座部;在车辆前后方向设于上述悬架支座部和上述前围板之间的辅机类;位于上述前风挡的下方且上述前围板的车辆前方的通风格栅;上述通风格栅具备:在上述前风挡的下方在车宽方向延伸并承接滴下该前风挡的水的横梁部;位于上述横梁部的前方并覆盖上述辅机类的上方的盖部;从上述盖部向下方延伸并分隔发动机侧的空间和辅机类侧的空间的分隔部;在车宽方向延伸并与发动机盖接触,对车外空间和发动机舱之间进行密封的前围密封件;上述前围密封件位于上述横梁部的前部,上述盖部由板状构件构成,对该盖部上方的空间和该盖部下方的空间进行隔热。
上述辅机类可以设定为电池,前围密封件可以使用挡风雨条。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在上述横梁部的前部配设对车外空间和发动机舱之间进行密封的前围密封件,因此位于横梁部前方的盖部不会碰到水。盖部不会碰到水,因此能够抑制该盖部的复杂化。
另外,盖部对该盖部上方的空间和该盖部下方的空间进行隔热,因此能够保护辅机类不受热损害。
简而言之,能够在不使盖部结构复杂化的情况下,兼顾辅机类的防水效果和热损害防止效果。
在本发明一实施形态中,上述盖部形成为无孔结构。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盖部是没有孔的无孔结构,因此能够抑制盖部上方空间的空气与辅机类所处盖部的下方空间连通,能够进一步实现辅机类的热损害防止效果。
在本发明一实施形态中,上述盖部由滑石粉增强树脂或者纤维增强树脂构成。
上述纤维增强树脂优选GFRP(玻璃纤维增强塑料)。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提高盖部的耐热性及隔热性,能够实现辅机类进一步的热损害防止效果。
在本发明一实施形态中,上述前围密封件的车宽方向端部位于支撑上述发动机盖的发动机盖铰链的附近。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用前围密封件提高发动机盖支撑刚性。
详细来说,发动机盖通过前端车宽方向中央的锁扣、后端车宽方向左右两侧的铰链这3点支撑于车身,在发动机盖关闭时,发动机盖后端侧由前围密封件支撑。
因此,假设在前围密封件的位置相对于发动机盖铰链位置向前方大幅分离的情况下,前围密封件对发动机盖的支撑刚性会降低,在车辆行驶时发动机盖的后端会浮动震动。
在现有技术方案中,为了抑制发动机盖的浮动震动,发动机盖自身由加强件等进行了过度加强,在本实施形态中,通过特定前围密封件位置,能够在不使对发动机盖的过度加强成为必须的情况下,提高发动机盖的支撑刚性。
在本发明一实施形态中,上述前围密封件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相对于上述盖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中央部来说位于车辆后方。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通过前围密封件的车宽方向中央部提高发动机盖支撑效果。
详细来说,需要确保在取下上述盖部进行维护时的维护用开口面积足够大,并且需要确保形成于通风格栅的横梁部的外部空气导入孔的面积也足够大。
因此,通过对前围密封件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的前后位置进行如上特定,能够确保维护用开口面积并确保外部空气导入孔的面积,并且能够通过前围密封件的车宽方向中央部提高发动机盖支撑效果。
在本发明一实施形态中,上述盖部相对于安装上述前围密封件的前围密封件安装部的上下方向位置来说位于下方。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会在设于前围密封件安装部的前围密封件和盖部之间、换言之,会在发动机盖下侧面和盖部之间形成上下方向的空间,对行人保护来说是有利的。简而言之,能够兼顾盖部对隔热结构的确保和行人保护。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有能够在不让盖部结构复杂化的情况下,兼顾辅机类的防水及热损害防止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具备本发明的通风格栅结构的车辆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2为从图1取下了前风挡、通风格栅的状态的车辆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3为沿图1的A-A线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4为沿图1的B-B线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5为盖部的斜视图;
图6为通风格栅的横梁部的放大截面图;
图7为车辆的通风格栅结构的斜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目的在于在不让盖部结构复杂化的情况下,兼顾辅机类的防水及热损害防止,并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了该目的。本发明具备:位于前风挡的下端部并在车宽方向延伸,在车辆前后方向分隔发动机舱和座舱的前围板;从上述前围板的车宽方向两端侧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左右成对的前方侧架;固定于上述前方侧架并向上方突出,支撑悬架装置的减震器上部的悬架支座部;在车辆前后方向设于上述悬架支座部和上述前围板之间的辅机类;位于上述前风挡的下方且上述前围板的车辆前方的通风格栅;其中,上述通风格栅具备:在上述前风挡的下方在车宽方向延伸并承接滴下该前风挡的水的横梁部;位于上述横梁部的前方并覆盖上述辅机类的上方的盖部;从上述盖部向下方延伸,分隔发动机侧的空间和辅机类侧的空间的分隔部;在车宽方向延伸并与发动机盖接触、对车外空间和发动机舱之间进行密封的前围密封件;上述前围密封件位于上述横梁部的前部;上述盖部由板状构件构成并对该盖部上方的空间和该盖部下方的空间进行隔热。
实施例
基于以下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进行详述。
附图图示车辆的通风格栅结构,图1为具备该通风格栅结构的车辆的主要部分俯视图,图2为从图1取下了前风挡、通风格栅的状态的车辆的主要部分俯视图,图3为沿着图1的A-A线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图4为沿着图1的B-B线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5为盖部的斜视图,图6为通风格栅的横梁部的放大截面图,图7为车辆的通风格栅结构的斜视图。
在说明车辆的通风格栅结构之前,首先对前部车身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3、图4、图7所示,设有在车辆前后方向分隔发动机舱1和座舱2的作为前围板的前围板下板3。该前围板下板3在车宽方向延伸,该前围板下板3的车宽方向左右两端部与无图示的铰链柱连结。
如图2所示,在上述前围板下板3的车宽方向中央下部形成有与前方底板4的地板通道5连续的通道部3a。
如图2所示,在前方底板4中的地板通道5和后述侧梁8之间的车宽方向中间上侧面接合固定地板架6,在该地板架6和前方底板4之间形成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地板架闭口截面,以提高下部车身刚性。
另外,如图2所示,在地板通道5的上侧面部接合固定通道加强件7,在该通道加强件7和地板通道5之间形成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口截面,以提高地板通道5的刚性。
在上述前围板下板3的车宽方向左右两侧部立设有在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的铰链柱。该铰链柱是对铰链柱内件和铰链柱外件进行接合固定,且具有在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铰链柱闭口截面的车身强度构件。
如图1、图2所示,在上述铰链柱的下端部设有从该下端部向车辆后方延伸的侧梁8。该侧梁8是对内侧梁和外侧梁进行接合固定,且具备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侧梁闭口截面的车身强度构件。
另外,如图1、图2所示,在上述铰链柱的上端部设有从该上端部向后方且上方,在斜向方向延伸的前立柱9。该前立柱9是对前立柱内件和前立柱外件进行接合固定,且具备向车辆的后上方向斜向延伸的前立柱闭口截面的车身强度构件。
如图1所示,在由左右成对的前立柱9,9、位于车辆上部前侧的前窗楣、后述整流罩面板23围绕形成的前风挡配置用的开口部10设有前风挡11(所谓的前窗玻璃)。
在此,上述前围板下板3是位于前风挡11的下端部,在车宽方向延伸并在车辆前后方向分隔发动机舱1和座舱2的板构件。
另一方面,如图1、图2、图7所示,在上述铰链柱的上端前部设有从该上端前部向车辆前方延伸的裙板加强件12。
如图1、图2、图7所示,设有从前围板下板3的车宽方向两端侧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左右成对的前方侧架13。该前方侧架13相对于上述裙板加强件12位于车宽方向内侧且车辆上下方向的下侧。
上述前方侧架13是对前方侧架内件和前方侧架外件进行接合固定,且具备在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前方侧架闭口截面的车身强度构件。
如图7所示,设有固定于上述前方侧架13并向上方突出,支撑无图示的前悬架装置的减震器上部的悬架支座部14。如同图所示,该悬架支座部14跨构成裙板加强件12内侧面的侧板15和上述前方侧架13之间安装。在此,上述悬架支座部14也可以采用支柱塔部。
如图1、图2所示,在上述前方侧架13的前端部,设有在车辆上下方向连结该前端部和裙板加强件12的前部的连结构件16。
而如图1、图2所示,上述发动机舱1的车宽方向左右两侧部由前翼子板(frontfender panel)17覆盖。如图3、图4所示,上述发动机舱1的上方由发动机盖18以能够开合的方式覆盖。
上述发动机盖18具备发动机盖外板19和发动机盖内板20,是对发动机盖外板19的周缘部进行包边加工,将发动机盖外板19和发动机盖内板20一体化而成。
关于该发动机盖18,在该发动机盖18关闭时其前端车宽方向中央部通过锁扣及锁支撑于车身,且发动机盖后端的车宽方向左右两侧由设于图1所示发动机盖铰链托架21的发动机盖铰链支撑。
如图3、图4、图7所示,在上述前围板下板3的上端弯折部3b,介由前围板上板22设有截面大致帽形状的整流罩面板23。在该整流罩面板23和上述前围板上板22之间形成在车宽方向延伸的前围闭口截面24,以提高前围部的刚性。
如图3、图4所示,在上述整流罩面板23的前低后高状倾斜的上壁部23a,介由粘合剂25安装有上述前风挡11。
如图3、图4所示,在上述整流罩面板23的前壁部23b,设有从该前壁部23b向车辆前方延伸的作为雨水槽构件的前围中央26。
如图2、图3、图4所示,在车辆前后方向,在上述悬架支座部14和前围板下板3之间设有作为辅机类的电池27。换言之,这些各要素14,3,27的位置关系为从车辆前方按照悬架支座部14、作为辅机类的电池27、前围板下板3的顺序配置。
在图3、图4中,28是承接上述电池27的电池托盘,29是电池支架。
接着对通风格栅结构进行详述。
如图1、图3、图4所示,在前风挡11的下方(该实施例中为前风挡11的倾斜下方),具备位于前围板下板3的车辆前方的通风格栅30。
该通风格栅30具备:在前风挡11的下方在车宽方向延伸并承接滴下该前风挡11的水的横梁部31、位于该横梁部31的前方并覆盖辅机类的上方的左右的盖部32,33。
在此,车辆左侧的盖部32覆盖配置于其下方的作为辅机类的储存箱的上方,车辆右侧的盖部33覆盖配置于其下方的作为辅机类的电池27的上方。
该实施例的车辆的通风格栅结构呈左右大致对称,在以下说明中对与车辆右侧的盖部33关联的结构、即车辆右侧的通风格栅结构进行叙述。
如图4、图7所示,上述通风格栅30具备:上述横梁部31、上述盖部33、从该盖部33向下方延伸对发动机侧的空间--发动机舱1和辅机类侧的空间--电池配置空间34进行分隔的前方分隔部35及侧方分隔部36、在车宽方向延伸并与发动机盖18(详细来说是发动机盖内板20)接触,并对车外空间和发动机舱1之间进行密封的前围密封件37。
如图6中放大截面图所示,横梁部31具备:在车宽方向及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上壁部31a、从该上壁部31a的前端及后端介由前角部31b及后角部31c向下方延伸的前侧纵壁部31d及后侧纵壁部31e。
并且,上述横梁部31具备:相较于上壁部31a的中间阶梯差部31f而言位于车辆前方的前边部31g、相较于中间阶梯差部31f而言位于车辆后方的后边部31h。
另外,上述横梁部31具备:从前侧纵壁部31d的下端向车辆前方延伸的法兰部31i、从中间阶梯差部31f向发动机盖18侧延伸并安装前围密封件37的安装座31j、从后侧纵壁部31e进一步向后方延伸并与前风挡11的倾斜下端上侧面抵接的抵接边部31k。
即,上述横梁部31将各要素31a~31k通过合成树脂一体形成。
如图6所示,由前边部31g和后边部31h构成的上壁部31a,以及抵接边部31k以车辆前方低、车辆后方高的前低后高状倾斜,而前侧纵壁部31d及后侧纵壁部31e以车辆前方高、车辆后方低的前高后低状倾斜。
另外,如图1、图7所示,在上壁部31a中的后边部31h开口形成有复数个网格结构的外部空气导入孔38。
如图3、图4所示,上述前围密封件37配置于横梁部31的车辆前部、详细来说,配置于位于横梁部31前部的安装座31j。上述盖部33由板状构件构成,通过该盖部33,对该盖部33的上方空间39和该盖部33的下方空间--电池配置空间34进行隔热。
这样,在横梁部31的前部配设对车外空间和发动机舱1之间进行密封的前围密封件37,由此位于横梁部31前方的盖部33不会碰到水,由此,能够抑制盖部33的复杂化。另外,通过盖部33对该盖部33的上方空间39和下方空间--电池配置空间34进行隔热,由此能够保护作为辅机类的电池27不受热损害。即,能够在不让盖部33的结构复杂化的情况下,兼顾作为辅机类的电池27的防水效果和热损害防止效果。
上述前围密封件37由挡风雨条形成,该前围密封件37如图7所示,其车宽方向端部介由端部构件40安装于裙板加强件12。该端部构件40可以与前围密封件37为一体,或者也可以为不同体。
如图1所示,上述前围密封件37的车宽方向端部位于支撑发动机盖18的发动机盖铰链(参照发动机盖铰链托架21)的附近。由此,通过上述前围密封件37能够提高发动机盖18的支撑刚性。
详细来说,前围密封件的位置相对于发动机盖铰链向前方大幅分离的话,前围密封件对发动机盖18的支撑刚性会降低,在车辆行驶时发动机盖18后端会浮动震动,通过如上所述将前围密封件37的车宽方向端部设于发动机盖铰链的附近位置,能够通过该前围密封件37提高发动机盖18的支撑刚性。
另外,如图1所示,前围密封件37的车宽方向中央部配设为相对于上述盖部33的车辆前后方向中央部而言位于车辆后方。由此,在前围密封件37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也能确保发动机盖支撑效果。
详细来说,在取下上述盖部33进行维护时,需要较大的维护用开口面积,另一方面,形成于横梁部31的外部空气导入孔38也需要较大面积。因此,通过如上特别规定了前围密封件37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的前后位置,能够兼顾确保维护用开口的面积和确保外部空气导入孔38的面积,通过前围密封件37的车宽方向中央部能够提高发动机盖支撑效果。
如图5所示,上述盖部33具备: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外边部33a、位于车辆前方的前边部33b、从该前边部33b的车宽方向内端向车宽方向内侧且车辆后方倾斜延伸的前侧倾斜边部33c、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内边部33d、位于车辆后方的后边部33e。
上述盖部33还具备与上述各边部33a~33e连续形成并覆盖电池配置空间34的上方的盖主体33f。
在与上述前边部33b对应的盖主体33f的前部,经由裙部33g一体形成有法兰部33h,在与上述前侧倾斜边部33c对应的盖主体33f的前部,也经由裙部33i一体形成有法兰部33j。
如图3~图5所示,上述盖部33中的盖主体33f是不存在孔的无孔结构,且盖主体33f的上侧面为平滑的大致平坦形状。
由此,能够抑制盖部33的上方空间39的空气与作为辅机类的电池27所处盖部33的下方空间(电池配置空间34)连通,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池27的热损害防止效果。
上述盖部33由滑石粉增强树脂(talc reinforced resin)或者纤维增强树脂构成。由此,能够提高盖部33的耐热性及隔热性,进一步提高作为辅机类的电池27的热损害防止效果。上述纤维增强树脂优选为GFRP(Glass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玻璃纤维增强塑料)。
并且,如图3、图4所示,上述盖部33相对于作为安装前围密封件37的前围密封件安装部的横梁部31的安装座31j的上下方向位置而言位于下方。
由此,在设于安装座31j的前围密封件37和盖部33之间、换言之,在发动机盖18的发动机盖内板20下侧面和盖部33上侧面之间形成上下方向的空间,对行人保护来说是有利的。即,能够兼顾盖部33对隔热结构的确保和行人保护。
另外,如图3所示,在上述盖部33中的后边部33e,一体形成有从盖主体33f的后侧下侧面向后方延伸的支撑片33k,在该支撑片33k和盖主体33f后端部之间夹入横梁部31的法兰部31i并进行支撑。
在该法兰部31i的夹入位置,在盖部33的盖主体33f后端部下侧面和法兰部31i上侧面之间设有隔热密封材料41。
如图4、图7所示,上述前方分隔部35从盖部33的法兰部33h,33j向下方延伸并对发动机舱1和电池配置空间34之间进行分隔。
如图4所示,在该前方分隔部35的上下一体形成有上部法兰35a和下部法兰35b。在前方分隔部35的上部法兰35a和盖部33的法兰部33h,33j之间设有隔热密封材料42。
另外,如图4所示,在前方分隔部35的下部法兰35b和悬架支座部14之间也设有隔热密封材料43。
图7所示侧方分隔部36从盖部33的法兰部33j向下方延伸并对发动机舱1和电池配置空间34之间进行分隔。侧方分隔部36的下垂前部36a介由隔热密封材料(无图示)与悬架罩44抵接。
另外,侧方分隔部36的朝向下方的下垂尾部36b介由隔热密封材料(无图示)与前方侧架13的上部抵接。
并且,在该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具备:覆盖通风格栅30的横梁部31的下侧面整体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且车宽方向延伸的上端分隔部45、从前围板下板3向前方分离并覆盖该前围板下板3的前方的后方分隔部46、在车宽方向延伸并覆盖上述上端分隔部45的前部下侧面和后方分隔部46的上端弯折部46a的前部上侧面之间的上方分隔部47。
上述前方分隔部35、侧方分隔部36及上端分隔部45使用使聚丙烯材料含有30%作为增强材料的玻璃纤维而成的绝缘体,上述后方分隔部46及上方分隔部47使用玻璃棉(glass wool)制的绝缘体。
玻璃棉除了隔热性优越之外,吸声性也优越,因此后方分隔部46、上方分隔部47采用玻璃棉能够抑制发动机噪声向座舱2内传播,也能确保吸声效果。
图中箭头F表示车辆前方,箭头R表示车辆后方,箭头OUT表示车宽方向外方,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
这样,上述实施例的车辆的通风格栅结构具备:位于前风挡11的下端部并在车宽方向延伸,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隔发动机舱1和座舱2的前围板(前围板下板3);从上述前围板(前围板下板3)的车宽方向两端侧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左右成对的前方侧架13;固定于上述前方侧架13并向上方突出,支撑悬架装置的减震器上部的悬架支座部14;在车辆前后方向设于上述悬架支座部14和上述前围板(前围板下板3)之间的辅机类(电池27);位于上述前风挡11的下方且上述前围板(前围板下板3)的车辆前方的通风格栅30;其中,上述通风格栅30具备:在上述前风挡11的下方在车宽方向延伸并承接滴下该前风挡11的水的横梁部31;位于上述横梁部31的前方并覆盖上述辅机类(电池27)的上方的盖部33;从上述盖部33向下方延伸并分隔发动机侧的空间(发动机舱1)和辅机类(电池27)侧的空间(电池配置空间34)的分隔部(前方分隔部35、侧方分隔部36);在车宽方向延伸并与发动机盖18接触,对车外空间和发动机舱1之间进行密封的前围密封件37;上述前围密封件37位于上述横梁部31的前部;上述盖部33由板状构件构成,对该盖部33上方的空间(上方空间39)和该盖部33下方的空间(电池配置空间34)进行隔热(参照图1、图3、图4)。
根据该技术方案,在上述横梁部31的前部配设对车外空间和发动机舱1之间进行密封的前围密封件37,因此位于横梁部31前方的盖部33不会碰到水。盖部33不会碰到水,因此能够抑制该盖部33的复杂化。
另外,盖部33对该盖部33上方的空间(上方空间39)和该盖部33下方的空间进行隔热,因此能够保护辅机类(电池27)不受热损害。
简而言之,能够在不会让盖部33的结构复杂化的情况下,兼顾辅机类(电池27)的防水效果和热损害防止效果。
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盖部33形成为无孔结构(参照图3、图4、图5)。
根据该技术方案,盖部33为无孔结构,因此能够抑制盖部33的上方空间39的空气与辅机类(电池27)所处盖部33的下方空间(电池配置空间34)连通,能够实现辅机类(电池27)进一步的热损害防止效果。
并且,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盖部33由滑石粉增强树脂或者纤维增强树脂构成(参照图3、图4)。
根据该技术方案,能够提高盖部33的耐热性及隔热性,能够实现辅机类(电池27)进一步的热损害防止效果。
再者,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前围密封件37的车宽方向端部位于支撑上述发动机盖18的发动机盖铰链(参照发动机盖铰链托架21)的附近(参照图1)。
根据该技术方案,能够用前围密封件37提高发动机盖支撑刚性。
详细来说,发动机盖18在其关闭时,通过前端车宽方向中央的锁扣和后端车宽方向左右两侧的铰链这3点支撑于车身,在发动机盖18关闭时,发动机盖18的后端侧由前围密封件37支撑。
因此,假设在前围密封件的位置相对于发动机盖铰链位置而言向前方大幅分离的情况下,前围密封件对发动机盖18的支撑刚性会降低,在车辆行驶时发动机盖18的后端会浮动震动。
在现有技术方案中,为了抑制发动机盖的浮动震动,发动机盖自身由加强件等进行了过度加强,而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特定前围密封件37的位置,能够在不使对发动机盖18的过度加强成为必须的情况下,提高发动机盖18的支撑刚性。
再者,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前围密封件37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相对于上述盖部33的车辆前后方向中央部而言位于车辆后方(参照图1)。
根据该技术方案,通过前围密封件37的车宽方向中央部能够提高发动机盖支撑效果。
详细来说,需要确保在取下上述盖部33进行辅机类的维护时的维护用开口面积足够大,并且需要确保形成于通风格栅30的横梁部31的外部空气导入孔38的面积也足够大。
因此,通过如上特定前围密封件37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的前后位置,能够兼顾确保维护用开口面积和确保外部空气导入孔38的面积,并且能够通过前围密封件37的车宽方向中央部提高发动机盖支撑效果。
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盖部33相对于安装上述前围密封件37的前围密封件安装部(横梁部31中的安装座31j)的上下方向位置来说位于下方(参照图3、图4)。
根据该技术方案,在设于前围密封件安装部(安装座31j)的前围密封件37和盖部33之间、换言之,在发动机盖18下侧面和盖部33之间会形成上下方向的空间,对行人保护来说是有利的。简而言之,能够兼顾盖部33对隔热结构的确保和行人保护。
在本发明结构和上述实施例的对应关系中,本发明的发动机侧的空间与实施例的发动机舱1对应,以下同样地,发动机盖铰链与发动机盖铰链托架21对应,辅机类与电池27对应,前围密封件安装部与横梁部31中的安装座31j对应,辅机类侧的空间、盖部下方的空间与电池配置空间34对应,分隔部与前方分隔部35、侧方分隔部36对应,盖部上方的空间与上方空间39对应,本发明不为上述实施例的结构所限定,能够获得很多实施方式。
实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具备:位于前风挡的下端部并在车宽方向延伸,在车辆前后方向分隔发动机舱和座舱的前围板、从上述前围板的车宽方向两端侧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左右成对的前方侧架、固定于上述前方侧架并向上方突出,并支撑悬架装置的减震器上部的悬架支座部、在车辆前后方向设于上述悬架支座部和上述前围板之间的辅机类、位于上述前风挡的下方且上述前围板的车辆前方的通风格栅的车辆的通风格栅结构是有用的。
编号说明
1…发动机舱(发动机侧的空间)
2…座舱
3…前围板下板(前围板)
11…前风挡
13…前方侧架
14…悬架支座部
18…发动机盖
21…发动机盖铰链托架(发动机盖铰链)
27…电池(辅机类)
30…通风格栅
31…横梁部
31j…安装座(前围密封件安装部)
33…盖部
34…电池配置空间(辅机类侧的空间、盖部下方的空间)
35…前方分隔部(分隔部)
36…侧方分隔部(分隔部)
37…前围密封件
39…上方空间(盖部上方的空间)

Claims (5)

1.一种车辆的通风格栅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位于前风挡的下端部并在车宽方向延伸,在车辆前后方向分隔发动机舱和座舱的前围板;
从上述前围板的车宽方向两端侧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左右成对的前方侧架;
固定于上述前方侧架并向上方突出,并支撑悬架装置的减震器上部的悬架支座部;
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设于上述悬架支座部和上述前围板之间的辅机类;
位于上述前风挡的下方且位于上述前围板的车辆前方的通风格栅;其中,
上述通风格栅具备:
在上述前风挡的下方,在车宽方向延伸并承接滴下该前风挡的水的横梁部;
位于上述横梁部的前方并覆盖上述辅机类的上方的盖部;
从上述盖部向下方延伸并分隔发动机侧的空间和辅机类侧的空间的分隔部;
在车宽方向延伸并与发动机盖接触,对车外空间和发动机舱之间进行密封的前围密封件;
上述前围密封件位于上述横梁部的前部,
上述盖部由板状构件构成,对该盖部上方的空间和该盖部下方的空间进行隔热;
上述前围密封件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相对于上述盖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中央部来说位于车辆后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通风格栅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盖部形成为无孔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通风格栅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盖部由滑石粉增强树脂或者纤维增强树脂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通风格栅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前围密封件的车宽方向端部位于支撑上述发动机盖的发动机盖铰链的附近。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通风格栅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盖部相对于安装上述前围密封件的前围密封件安装部的上下方向位置来说位于下方。
CN202111530269.7A 2021-03-04 2021-12-15 车辆的通风格栅结构 Active CN1150272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34253A JP2022134827A (ja) 2021-03-04 2021-03-04 車両のカウルグリル構造
JP2021-034253 2021-03-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27217A CN115027217A (zh) 2022-09-09
CN115027217B true CN115027217B (zh) 2024-03-19

Family

ID=801226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30269.7A Active CN115027217B (zh) 2021-03-04 2021-12-15 车辆的通风格栅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772457B2 (zh)
EP (1) EP4052999A1 (zh)
JP (1) JP2022134827A (zh)
CN (1) CN11502721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21886B2 (ja) * 2020-01-17 2023-02-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
USD1015961S1 (en) * 2022-04-14 2024-02-27 Zhejiang ZEEKR Automobile Research & DevCo., Ltd. Air grille for cowl of a vehicl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811189C1 (de) * 1998-03-14 1999-09-16 Daimler Chrysler Ag Fahrzeugkarosserie
CN104071235A (zh) * 2013-03-25 2014-10-01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73341A (en) * 1992-11-23 1993-12-28 Ford Motor Company Hood sealing apparatus for a motor vehicle
EP1308373A1 (en) * 2001-11-06 2003-05-07 Dario Di Camillo Multi-functional container for the engine compartment of motor vehicles
DE10248188B4 (de) * 2002-10-16 2008-10-02 Daimler Ag Aggregateraum in einem Kraftfahrzeug
JP4329469B2 (ja) * 2003-09-29 2009-09-09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4415692B2 (ja) * 2004-02-13 2010-02-1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カウル構造
DE102008053767B4 (de) * 2008-10-22 2017-12-28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karosserie
KR101262972B1 (ko) * 2011-07-25 2013-05-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언더 카울 커버 일체형 스트럿 타워 브레이스 바
JP6330841B2 (ja) * 2016-03-29 2018-05-30 マツダ株式会社 保温カバーの取付構造
JP6308269B2 (ja) 2016-09-13 2018-04-1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カウル構造
JP6565889B2 (ja) * 2016-12-19 2019-08-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JP6575575B2 (ja) * 2017-10-11 2019-09-1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カウルグリル構造
JP7028017B2 (ja) * 2018-03-27 2022-03-02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US11505143B2 (en) * 2019-02-27 2022-11-2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upercapacitor mounting assemblies and vehicle mounting locations
JP7359017B2 (ja) * 2020-02-13 2023-10-1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構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811189C1 (de) * 1998-03-14 1999-09-16 Daimler Chrysler Ag Fahrzeugkarosserie
CN104071235A (zh) * 2013-03-25 2014-10-01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27217A (zh) 2022-09-09
US20220281289A1 (en) 2022-09-08
US11772457B2 (en) 2023-10-03
EP4052999A1 (en) 2022-09-07
JP2022134827A (ja) 2022-09-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027217B (zh) 车辆的通风格栅结构
JP6547665B2 (ja) 周辺情報検出センサの配設構造
KR101704393B1 (ko) 자동차 트렁크 덮개
CN108688731B (zh) 车辆前部结构
JP6840114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US11485421B2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JP6764453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14379656A (zh) 封闭体积夹层式罩
JP3309655B2 (ja) 電気自動車のバッテリフレーム構造
JP6821642B2 (ja) カウルトップ構造
JP2007106368A (ja) 自動車の遮音構造
JP7234515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US11679811B2 (en) Front vehicle-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
JP7106975B2 (ja) 車両の車体構造
CN112677924B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JP6630975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6694591B2 (ja) 車両の上部構造
JP5494500B2 (ja) 車両の後部構造
EP3808606B1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and vehicle
US20230058886A1 (en) Front structure of vehicle
JP2022134828A (ja) 車両のカウルグリル構造
JP5237749B2 (ja) 車両用カウルルーバの衝撃力吸収構造
US20220315124A1 (en) Front structure of vehicle
JP2000025649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2008230437A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