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71235A - 车身前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前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71235A
CN104071235A CN201410111281.8A CN201410111281A CN104071235A CN 104071235 A CN104071235 A CN 104071235A CN 201410111281 A CN201410111281 A CN 201410111281A CN 104071235 A CN104071235 A CN 1040712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absorbing
absorbing member
width direction
vehicle
overall wid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1128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71235B (zh
Inventor
长屋广树
诹访恭平
末栋宽士
今村孝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bar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0712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712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712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7123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B60R19/26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comprising yieldable mounting means
    • B60R19/3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comprising yieldable mounting means destroyed upon impact, e.g. one-shot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 B60R2019/186Additional energy absorbing means supported on bumber beams, e.g. cellular structures or material
    • B60R2019/1873Cellular material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身前部构造,并且提供一种改善步行者大腿部保护性能且减轻了轻度碰撞时的车身损伤的车身前部构造。该车身前部构造构造为包括:车身构造部件(22),其设于发动机罩前端部的下方且大致沿着车宽方向延伸;以及能量吸收部件(100),其从车身构造部件向车辆前方侧突出且大致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而形成,并且通过在车辆碰撞时发生变形而吸收能量,其中能量吸收部件在车宽方向上的两端部被固定于车身构造部件且在车宽方向中央部与所述车身构造部件之间设有间隔(130a)。

Description

车身前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等的车身前部构造,特别涉及改善了步行者大腿部保护性能并且减轻了轻度碰撞时的车身损伤的车身前部构造。
背景技术
就汽车等车辆的车身前部构造而言,要求在与步行者碰撞的情况下减轻步行者的伤害的步行者保护性能的改善。
就一般的车高的轿车而言,由于大多情况是发动机罩前端部附近与步行者的大腿部碰撞,因此,为了抑制大腿部的伤害,要求在该区域形成能够有效地吸收能量的构造。
作为车身前部构造中的有关步行者大腿部保护的现有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利用从配置于发动机罩前端部的下侧的散热器上支承件向前方侧突出配置的托架,在步行者碰撞时吸收能量而减轻伤害的技术。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在保险杠横梁前方设置由金属板形成的步行者保护部件的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特愿2006-26449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愿2007-1358号公报
如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现有技术,通过在散热器上端的保持部件上安装能量吸收部件,可以实现步行者保护性能的改善。
但是,例如在与其他车辆或壁面等轻度碰撞时,在能量吸收部件受到比步行者碰撞时更大的负载的情况下,由于能量吸收部件推压车身构造部件产生车身构造部件的损伤,而导致修理需要的工数、费用等增加。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改善步行者大腿部保护性能并且减轻了轻度碰撞时的车身的损伤的车身前部构造。
本发明通过如下的解决手段解决上述课题。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具有:设于发动机罩前端部的下方且大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车身构造部件,以及从所述车身构造部件向车辆前方侧突出且大致沿车宽方向延伸形成并且通过在车辆碰撞时进行变形而吸收能量的能量吸收部件,其中,所述能量吸收部件在车宽方向上的两端部被固定于所述车身构造部件上,且在车宽方向中央部与所述车身构造部件之间设有间隔。
根据该构造,在由于与步行者大腿部的碰撞而在能量吸收部件的中央部被局部性地输入负荷的情况下,能量吸收部件通过弓形地进行弯曲变形而吸收能量。另外,在能量吸收部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区域被局部性地输入负荷的情况下,通过能量吸收部件的与车身构造部件的连结部发生压坏而吸收能量,从而能够抑制伤害。
另一方面,在由于与其他车辆等的轻度碰撞,能量吸收部件遍及车宽方向的比较广的范围被推向车辆后方侧的情况下,能量吸收部件通过弓形地进行变形而吸收能量。这时,因为在能量吸收部件的中央部和车身构造部件之间设有间隔,所以能够防止能量吸收部件直接推挤车身构造部件,从而抑制车身的损伤。
另外,在通过能量吸收部件的弯曲变形不能完全吸收能量的情况下,通过能量吸收部件和车身侧部件的连结部发生压坏而吸收能量,能够抑制向车身侧部件传递的负荷,从而抑制车身侧部件的损伤。
本发明第二方面是在第一方面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的基础上,其中,在所述能量吸收部件和所述车身构造部件的结合部附近,设有降低了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压缩负荷的变形破坏强度的脆弱部。
据此,在步行者大腿部与能量吸收部件的两端部附近碰撞的情况下,通过脆弱部发生变形破坏而进行能量吸收,能够抑制伤害。
另外,在轻度碰撞时,通过脆弱部发生变形破坏而减小传递至车身构造部件的负荷,能够抑制车身的损伤。
本发明第三方面是在第一或第二方面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的基础上,其中,所述能量吸收部件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的后缘部形成向车辆前方侧凸起的拱形。
据此,能够使负荷输入时被输入的负荷沿车宽方向传输并使能量吸收部件的中央部可靠地弓形状地进行变形,能够可靠地获得上述效果。
本发明第四方面是在第一~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的基础上,其中,安装有所述能量吸收部件的所述车身构造部件是保持冷却装置的实质上为矩形的框状部件,所述能量吸收部件的两端部安装在所述框状部件的上边部和侧边部的连接部分附近。
据此,通过在作为车身构造部件比较牢固的框状部件的角部安装能量吸收部件,能够更可靠地获得上述效果。
本发明第五方面是在第一~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的基础上,其中,在所述能量吸收部件的下方设有保险杠横梁,所述能量吸收部件的前端部比连结所述发动机罩前端部和所述保险杠横梁的前端部的直线更向车辆前方侧突出而配置。
据此,在与步行者碰撞时,能够在步行者大腿部与发动机罩前端部发生干扰前,由能量吸收部件可靠地进行能量吸收,可以抑制发动机罩前端部对步行者大腿部的加害。
本发明第六方面是在第一~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的基础上,其中,所述能量吸收部件的前面部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凹凸形状。
据此,即使是由于与步行者脚部的碰撞而被局部性地输入负荷的情况,也可以使负荷沿车宽方向分散,良好地进行能量吸收。
发明效果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改善了步行者大腿部保护性能并且减轻了轻度碰撞时的车身的损伤的车身前部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辆前方侧的斜上方侧观察应用了本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的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从车辆前方侧的斜下方侧观察实施例的车身前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3是从上方观察实施例的车身前部构造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例的车身前部构造中的能量吸收部件周边的零件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3的V-V部向视的剖视图;
图6是图3的VI-VI部向视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例的车身前部构造中的能量吸收部件与步行者大腿部碰撞时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实施例的车身前部构造中的能量吸收部件与对方车辆轻度碰撞时的动作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  前部侧架    20  散热器板
21  散热器侧板    22  散热器上板
23  散热器下板    24  中间构件
30  支撑杆容纳部(ストラット収容部)    31  上支撑杆安装件
40  前上车架(フロントアッパフレーム)    41  前灯上部构件
50  发动机罩    51  密封件
60  保险杠面部    61  格栅
70  保险杠横梁    71  能量吸收材料
100  能量吸收部件    110  底板
120  托架    130  本体部
131  前面部    131a  加强筋
132  上面部    132a  凸缘部
132b  棱线    133  下面部
133a  凸缘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通过将其后缘部弯曲成向车辆前方侧凸起的弓形的能量吸收部件的两端部,经由脆弱部安装在散热器板上,且在能量吸收部件的中央部和散热器板之间设置间隔,来解决提供改善步行者大腿部保护性能并且减轻轻度碰撞时的车身损伤的车身前部构造的课题。
[实施例]
下面,对应用了本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的车身前部构造例如设于乘用车等汽车的车身前部。
图1是从车辆前方侧的斜上方侧观察实施例的车身前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2是从车辆前方侧的斜下方侧观察实施例的车身前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3是从上方观察实施例的车身前部构造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例的车身前部构造中的能量吸收部件周边的零件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5的图3的V-V部向视的剖视图。
图6是图3的VI-VI部向视的剖视图。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图4中,为了使理解容易而省略了车辆外装部件或发动机、辅机类、悬架装置等的图示。
车身前部构造1具有:前部侧架10、散热器板20、支撑杆容纳部30、前上车架40、发动机罩50、保险杠面部60、保险杠横梁70、能量吸收部件100等而构成。
前部侧架10是大致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在车宽方向分开配置有一对的车身主要构造部件。
前部侧架10从划分车室和车室前方侧的发动机室的隔壁,即未图示的脚踏板的下部向车辆前方侧突出。
前部侧架10沿着发动机室的左右而配置。
前部侧架10从车辆前方侧观察的截面形状为矩形的封闭截面。
散热器板20是安装在前部侧架10的前端部的框状部分,用于保持未图示的散热器芯子及空气调节装置的冷凝器。
散热器板20具有散热器侧板21、散热器上板22、散热器下板23、中间构件24等而构成。
散热器侧板21是构成散热器板20的左右侧边部的部件。
散热器侧板21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柱状。
散热器侧板21将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结合在前部侧架10的前端部附近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面部。
散热器上板22是连结左右散热器侧板21的上端部间的部件。
散热器上板22形成为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梁状。
散热器下板23是连结左右散热器侧板21的下端部间的部件。
散热器下板23形成为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梁状。
中间构件24是沿上下方向连结散热器上板22、散热器下板23的车宽方向上的中间部之间的梁状部件。
另外,在散热器上板22的车宽方向上的中央部,安装有卡止发动机罩50的前端部的未图示的发动机罩捕获件。
支撑杆容纳部30是容纳设于未图示的麦弗逊支撑杆式前悬架装置上的支撑杆的部分。
支撑杆容纳部30从前部侧架10的后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向上方且向车宽方向外侧鼓出而形成。
设于支撑杆容纳部30的上端部的上支撑杆安装件31支承支撑杆的上端部,使其能够绕杆中心轴转动。
前上车架40是与前灯上部构件41协作而连结支撑杆容纳部30的上部和散热器上板22的侧端部之间的部件。
前上车架40从支撑杆容纳部30的上部向前方侧突出而形成,其前端部与保持未图示的前灯单元的上部的前灯上部构件41连接。
前灯上部构件41从散热器上板22的左右侧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而形成。
图5、图6所示的发动机罩50是可开闭地设于发动机室的上部的盖。
发动机罩50被安装于车身,可以绕设于后端部的未图示的铰链转动。
在发动机罩50的前端部附近的下部,设有被安装于散热器上板22上的发动机罩捕获件卡止的未图示的撞针。
在发动机罩50的前端部设有橡胶制的密封件51。
图5、图6所示的保险杠面部60例如是由PP系等的树脂材料形成的外装部件,且设于车辆的前端部。
保险杠面部60的上端部与发动机罩50的前端部邻接配置。
在保险杠面部60的前面部,设有导入行驶风的框状体即格栅61等。
保险杠横梁70与保险杠面部60的车辆后方侧的面部对向而配置,是大致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梁状部件。
保险杠横梁70在车辆的前面碰撞时进行负荷传递。
保险杠横梁70的后面部经由未图示的支柱与前部侧架10的前端部结合。
保险杠横梁70例如通过将对钢板进行冲压成型而成的板材进行集成等以构成具有封闭截面的构件。
例如由泡沫材料等形成的能量吸收材料71向前方侧突出而安装在保险杠横梁70的前面部。
能量吸收部件100从散热器上板22向车辆前方侧突出而配置,且在与步行者大腿部碰撞时或者与其他车辆轻度碰撞时等发生变形而进行能量吸收。
能量吸收部件100具有底板110、托架120、本体部130等而构成。
这些各部件分别作为将钢板进行冲压成型而成的板形成,再通过点焊等相互接合。
底板110是成为安装有本体部130的基部的板状部件。
底板110大致沿着上下方向及车宽方向延伸,上部相对于下部台阶状地向前方侧突出而形成。
底板110的上端部固定于保险杠面部60的上端部。
托架120将底板110的左右侧端部结合于散热器板20中的散热器上板22的侧端部和散热器侧板21的上端部的接合部(角部)。
托架120从底板110的后面部向车辆后方侧突出配置。
本体部130是向前方侧突出安装在底板110的前面部,在碰撞时主要进行能量吸收的部件。
如图5、图6等所示,本体部130将前面部131、上面部132、下面部133等形成一体而构成。
前面部131是沿着上下方向及车宽方向延伸的面部。
前面部131相对于保险杠面部60的上端部附近的后面部,隔开间隔对向配置。
在前面部131的下部,形成有向车辆前方侧突出的加强筋131a。
加强筋131a沿着本体部130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实质上遍及全长而形成。
加强筋131a的前端部相对于连结发动机罩50前端部和保险杠横梁70的能量吸收材料71前端部的直线L(参照图6),向车辆前方侧突出配置。
上面部132从前面部131的上端部向后方侧突出。
在上面部132的后端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凸缘部132a。
凸缘部132a例如通过点焊等固定于底板110的前面部的上部。
在上面部132的车宽方向两端部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如图6所示,配置有以向上方凸起的方式使上面部132弯曲而形成的棱线132b。
棱线132b实质上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设置。
该棱线132b在本体部130作用有前后方向的压缩负荷的情况下,作为引起上面部132的翘曲变形的脆弱部起作用。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前面部131和上面部132的连接部的背面,设置未图示的补片(倍增件),以提高能量吸收部件的前端部的刚性,使碰撞初期的负荷上升更快。
下面部133从前面部131的下端部向后方侧突出。
在下面部133的后端部,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凸缘部133a。
凸缘部133a例如通过点焊等固定于底板110的前面部的下部。
前面部131以从上方观察时,以向车辆前方侧凸起的方式稍微弯曲而形成。
另外,在本体部130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的后部,形成有使上面部132、下面部133的后缘部向前方侧凹陷成拱形而形成的空间部130a。
在空间部130a中,上面部132、下面部133的后缘部相对于底板110隔开间隔而对向配置。
上面部132的棱线132b在该空间部130a被分断,配置于其两侧。
接下来,对上述实施例的碰撞时的动作、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实施例的车身前部构造中的能量吸收部件与步行者大腿部碰撞时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7(a)是从上方观察模仿步行者大腿部的冲击器与车宽方向中央部碰撞的状态的示意图。
冲击器I形成为模仿步行者大腿部的尺寸、质量、硬度等的圆柱状。
冲击器I与中央部发生碰撞时,本体部130通过中央部相对于侧端部进行后退且向空间部130a缩小的方向弯曲变形而吸收能量。
这时,形成于前面部131的加强筋131a具有沿车宽方向传递负荷的作用,以抑制本体部130的局部变形。
图7(b)是从上方观察冲击器与车宽方向上的侧端部附近碰撞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7(c)是图7(b)的c-c部示意向的剖视图。
在冲击器I与侧端部附近碰撞时,虽然本体部130也产生弯曲变形,但相对于中央部具有不易变形的倾向。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冲击器I与侧端部附近发生了碰撞的情况下,如图7(c)所示,通过上面部132、下面部133以翘曲变形的方式进行截面变形而吸收能量,不管冲击器I与中央部、侧端部哪一个发生了碰撞的情况下,都以产生的负荷实质上同等的方式进行调整。
如图7(c)所示,若在前后方向负载规定以上的压缩负荷,则以上面部132向上方凸起、下面部133向下方凸起的方式翘曲变形。
上面部132通过设置棱线132b使产生翘曲变形的负荷降低,且以向托架120、散热器板20等传递的负荷降低的方式来调整。
图8是表示实施例的车身前部构造中的能量吸收部件与对方车辆轻度碰撞时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8是从上方观察模仿其他车辆的前部的障碍物B与本体部130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发生了正面碰撞的状态的示意图。
障碍物B遍及车宽方向上的比较宽的范围向本体部130的前面部131加载负荷。
由此,本体部130通过中央部向侧端部后退、空间部130a缩小的方向弯曲变形而吸收能量,另外,利用与图7(c)所示的例子同样的截面变形而吸收未被该弯曲变形吸收的能量。
这时,从本体部130的上面部132、下面部133的侧端部传递至底板110、托架120的负荷,设定为在考虑不使散热器板20产生变形破坏而设定的规定值以下。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例,可以获得以下的效果。
(1)通过将本体部130的后缘部形成拱形而在其与底板110之间形成空间部130a,可以在与步行者大腿部碰撞或与对方车辆轻度碰撞时,在本体部130的中央部后退的方向上弯曲变形而进行能量吸收。
这时,由于本体部130不会推压设于发动机罩捕获件等的后方侧的其他零件,因此可以防止其他零件的损伤。
(2)在仅仅利用本体部130的弯曲变形不能进行充分的能量吸收的情况下,通过设定为使上面部132、下面部133的侧端部附近的区域发生翘曲变形的结构,可以在本体部130的侧端部附近与步行者的大腿部发生碰撞时或轻度碰撞时有效地进行能量吸收。
另外,由此,即使步行者的大腿部碰撞的位置沿车宽方向改变,也可防止负荷极端地变化,可以改善步行者保护性能。
(3)通过在本体部130的前面部131设置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加强筋131a,即使是步行者大腿部局部性地发生碰撞的情况,也可以使负荷在车宽方向分散以更高效地进行能量吸收。
(变形例)
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上说明的实施例,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形或变更,这些变形或变更都在本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内。
例如,构成车身前部构造的各部件的形状、构造、材质、制法等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能够适当变更。

Claims (7)

1.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包括:
车身构造部件,其设于发动机罩前端部的下方且沿着车宽方向延伸,以及
能量吸收部件,其从所述车身构造部件向车辆前方侧突出且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而形成,并且通过在车辆碰撞时发生变形而吸收能量,
其中,所述能量吸收部件在车宽方向上的两端部被固定于所述车身构造部件,且在车宽方向中央部与所述车身构造部件之间设有间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中,在所述能量吸收部件和所述车身构造部件的结合部附近,设有降低了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压缩负荷的变形破坏强度的脆弱部。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中,所述能量吸收部件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的后缘部形成向车辆前方侧凸起的拱形。
4.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中,安装有所述能量吸收部件的所述车身构造部件是保持冷却装置的矩形状的框状部件,
所述能量吸收部件的两端部安装于所述框状部件的上边部和侧边部的连接部位附近。
5.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中,在所述能量吸收部件的下方设有保险杠横梁,
所述能量吸收部件的前端部比连结所述发动机罩前端部和所述保险杠横梁的前端部的直线更向车辆前方侧突出而配置。
6.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中,所述能量吸收部件的前面部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凹凸形状。
7.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中,在所述能量吸收部件的前面部和上面部的连接部的背面设置倍增件,以提高所述能量吸收部件的前端部的刚性。
CN201410111281.8A 2013-03-25 2014-03-24 车身前部构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712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62102 2013-03-25
JP2013062102A JP5969417B2 (ja) 2013-03-25 2013-03-25 車体前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71235A true CN104071235A (zh) 2014-10-01
CN104071235B CN104071235B (zh) 2018-02-09

Family

ID=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84084A (zh) * 2015-05-29 2016-12-07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能量吸收支架
CN106741188A (zh) * 2015-11-20 2017-05-31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前端的碰撞保护系统
CN109760749A (zh) * 2017-11-10 2019-05-1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具有托架连结构造的前部车身构造
CN113492928A (zh) * 2020-04-02 2021-10-12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CN115027217A (zh) * 2021-03-04 2022-09-09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通风格栅结构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416A (zh) * 1991-12-23 1993-09-22 东杜邦株式会社 弹性体的保险杆缓冲弹簧
CN2612575Y (zh) * 2002-08-26 2004-04-21 刘德伟 轿车防撞击自恢复保险杠
CN201484342U (zh) * 2009-07-31 2010-05-26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轿车保险杠吸能装置
JP2011218911A (ja) * 2010-04-07 2011-11-04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歩行者保護装置
US8267446B2 (en) * 2008-11-24 2012-09-18 Faurecia Bloc Avant Motor vehicle front-end panel assembly comprising a shield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416A (zh) * 1991-12-23 1993-09-22 东杜邦株式会社 弹性体的保险杆缓冲弹簧
CN2612575Y (zh) * 2002-08-26 2004-04-21 刘德伟 轿车防撞击自恢复保险杠
US8267446B2 (en) * 2008-11-24 2012-09-18 Faurecia Bloc Avant Motor vehicle front-end panel assembly comprising a shield
CN201484342U (zh) * 2009-07-31 2010-05-26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轿车保险杠吸能装置
JP2011218911A (ja) * 2010-04-07 2011-11-04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歩行者保護装置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84084A (zh) * 2015-05-29 2016-12-07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能量吸收支架
CN106741188A (zh) * 2015-11-20 2017-05-31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前端的碰撞保护系统
CN109760749A (zh) * 2017-11-10 2019-05-1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具有托架连结构造的前部车身构造
CN109760749B (zh) * 2017-11-10 2021-07-2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具有托架连结构造的前部车身构造
CN113492928A (zh) * 2020-04-02 2021-10-12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CN113492928B (zh) * 2020-04-02 2023-09-15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CN115027217A (zh) * 2021-03-04 2022-09-09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通风格栅结构
CN115027217B (zh) * 2021-03-04 2024-03-19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通风格栅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4204387A1 (de) 2014-09-25
JP5969417B2 (ja) 2016-08-17
US20140284947A1 (en) 2014-09-25
US9132794B2 (en) 2015-09-15
JP2014184903A (ja) 2014-10-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55971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with impact absorbing part
CN102730075B (zh) 车身前部构造
JP6236046B2 (ja) 車体構造
JP5776885B2 (ja) 車両の車体前部構造
US7341299B1 (en) Double cell crushable joint for automotive front end
CN105882762A (zh) 散热器支撑结构
US20110121586A1 (en) Bumper shield for a motor vehicle
US9327675B2 (en) Vehicle-body front structure of vehicle
JP5836418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US20150158445A1 (en) Front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KR101575335B1 (ko) 전방 차체 보강구조
JP2010184706A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19038310A (ja) 車体構造
CN108001210B (zh) 用于行人安全的可塌缩散热器支撑件支架
JP4894270B2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06175987A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01920685B (zh) 车身前部结构
JP5949518B2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US9637077B2 (en) Frontal impact energy absorption members
KR20200128922A (ko) 차량의 프런트엔드모듈 프레임
CN104071235A (zh) 车身前部构造
KR101755495B1 (ko) 전방 충돌대응 차체보강구조
JP4905678B2 (ja) 車両前部の車体構造
JP5880414B2 (ja) 自動車の脚払い構造
CN104071235B (zh) 车身前部构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Subaru Co.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209

Termination date: 2019032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