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02528A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02528A
CN114902528A CN202180008065.9A CN202180008065A CN114902528A CN 114902528 A CN114902528 A CN 114902528A CN 202180008065 A CN202180008065 A CN 202180008065A CN 114902528 A CN114902528 A CN 1149025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e
fastening
stator
receiving portion
fix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0806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堀竜
金井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a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9025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0252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8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magnetic stationary parts on to, or to, the stator structures
    • H02K1/185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magnetic stationary parts on to, or to, the stator structures to outer st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4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02K1/146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consisting of a generally annular yoke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1/00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 H02K21/12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 H02K21/14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with magnets rotating within the armatures
    • H02K21/16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with magnets rotating within the armatures having annular armature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SSERVICING, CLEANING, REPAIRING, SUPPORTING, LIFTING, OR MANOEUVRING OF VEH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S1/00Cleaning of vehicles
    • B60S1/02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 B60S1/04Wipers or the like, e.g. scrapers
    • B60S1/06Wipers or the like, e.g. scrap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drive
    • B60S1/16Means for transmitting drive
    • B60S1/166Means for transmitting drive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a motor-reduction unit and a mechanism for converting rotary into oscillatory movemen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24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ression or reduction of noise or vibr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 H02K7/11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ge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马达,其通过抑制定子的浮起来抑制定子的倾斜,进而可控制定子的倾斜方向。本发明的马达包括:定子,卷绕有线圈,形成使转子旋转的旋转磁场;以及第一马达壳体6,收纳定子。定子具有:芯本体部,形成环状的磁路;以及紧固部,从芯本体部的外周面向径方向外侧突出,紧固部具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沿着转子的旋转轴线方向贯通形成,供用于将定子固定于第一马达壳体6的紧固螺钉插通。第一马达壳体6具有:第一芯承受部71~第三芯承受部73,承受芯本体部中的旋转轴线方向的端部;以及第一紧固承受部81、第二紧固承受部82,承受紧固部中的旋转轴线方向的端部。

Description

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马达。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车辆的雨刮器装置等的马达,有在卷绕有线圈的定子的径方向内侧配置转子,在框架中收容定子及转子的马达(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此种马达中,有时收容于框架的定子在利用一对紧固螺钉而固紧的状态下支撑于框架的芯承受部。定子具有圆环状的芯本体部,在所述芯本体部的外周(即,径方向外侧)配置有一对紧固螺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9-18713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若在芯本体部的外周配置紧固螺钉并将所述紧固螺钉固紧,则有定子的径方向中央部以芯承受部为支点在轴方向上浮起地变形的可能性。通过定子的径方向中央部浮起,例如定子向相对于两个紧固螺钉的两点间交叉的方向倾斜,从而难以确保定子的内径圆度。因此,马达的动作音劣化,进而,有转子与定子发生干扰的可能性。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马达,其通过抑制定子的浮起来抑制定子的倾斜,进而可控制定子的倾斜方向。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发明的马达的特征在于,包括:定子,卷绕有线圈,形成使转子旋转的旋转磁场;以及框架,收纳所述定子,所述定子具有:芯本体部,形成环状的磁路;以及固定部,从所述芯本体部的外周面向径方向外侧突出,所述固定部具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沿着所述转子的旋转轴线方向贯通形成,供用于将所述定子固定于所述框架的固定构件插通,所述框架具有:芯承受部,承受所述芯本体部中的所述旋转轴线方向的端部;以及固定承受部,承受所述固定部中的所述旋转轴线方向的端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抑制定子的浮起来抑制定子的倾斜,进而可控制定子的倾斜方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马达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剖面图。
图3是从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马达拆下第二马达壳体的立体图。
图4是从轴方向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平面图。
图5是从旋转轴的轴方向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第一马达壳体的平面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第一马达壳体的第一紧固承受部及第一芯承受部的立体图。
图7是利用紧固螺钉将定子紧固固定于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第一马达壳体的概念图。
图8是将图7的VIII部放大的概念图。
图9是从轴方向观察比较例的第一马达壳体的平面图。
图10是利用紧固螺钉将定子紧固固定于比较例的第一马达壳体的概念图。
图11是夸张地表示利用紧固螺钉而紧固固定于比较例的第一马达壳体的定子的倾斜的模拟图。
图12是夸张地表示利用紧固螺钉而紧固于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第一马达壳体的定子的倾斜的模拟图。
图13是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及比较例中的定子的倾斜及内径位移的图表。
图1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变形例的第一紧固承受部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变形例的第一紧固承受部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第三变形例的第一紧固承受部的概念图。
图17是表示本发实施方式中的第四变形例的第一紧固承受部的概念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第五变形例的第一紧固承受部的概念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第六变形例的第一紧固承受部的概念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第七变形例的第一紧固承受部的概念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第八变形例的第一紧固承受部的概念图。
图22是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及比较例中的马达装置的动作音的大小的图表。
图23A是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及比较例中的马达装置的振动的大小的图表。
图23B是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及比较例中的马达装置的振动的大小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马达装置>
图1是用于车辆的马达装置1的立体图。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剖面图。
马达装置1例如用作车辆的雨刮器装置的驱动源。如图1、图2所示,马达装置1包括:马达2、对马达2的旋转进行减速而输出的减速部3、以及进行马达2的驱动控制的控制器4。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简称作“轴方向”的情况下,是指沿着马达2的旋转轴31的旋转轴线方向的方向。在简称作“周方向”的情况下,是指旋转轴31的周方向。在简称作“径方向”的情况下,是指旋转轴31的径方向。另外,在“轴方向”中,将旋转轴31的一端部侧(在图2、图3中箭头指向D1侧)称为“第一方向”,将旋转轴31的另一端部侧(在图2、图3中箭头指向D2侧)称为“第二方向”。
<马达>
马达2包括:马达壳体5;大致圆筒状的定子8,收纳于马达壳体5内;以及转子9,配置于定子8的径方向内侧,且相对于定子8能够旋转。本实施方式的马达2是在对定子8供给电力时不需要刷子的所谓的无刷马达。
马达壳体5由铝合金等散热性优异的材料形成。马达壳体5包括在轴方向上能够分割地构成的第一马达壳体(框架)6以及第二马达壳体7。第一马达壳体6与第二马达壳体7分别形成为有底圆筒状。
第一马达壳体6以底部10与减速部3的齿轮箱(gear case)40连接的方式,与所述齿轮箱40一体成形。第一马达壳体6及齿轮箱40通过对所熔融的镁铝合金等进行铸造成形等而形成为规定形状。在底部10的径方向大致中央,形成有能够供马达2的旋转轴31插通的贯穿孔。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壳体5与齿轮箱40构成马达装置1的壳体(casing)。
另外,在第一马达壳体6与第二马达壳体7的各开口部6a、7a,分别形成有朝向径方向外侧伸出的外凸缘部16、外凸缘部17。马达壳体5使外凸缘部16、外凸缘部17彼此对接而形成了内部空间。在马达壳体5的内部空间,配置有定子8与转子9。定子8压入固定于第一马达壳体6的内周壁12上所形成的阶差部(后述的第一芯承受部71、第二芯承受部72、第三芯承受部73(参照图5)),并沿着转子9的外周配置。
关于第一马达壳体6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叙述。
<马达>
图3是从马达2拆下第二马达壳体7的立体图。图4是从轴方向观察定子8的平面图。
如图2至图4所示,定子8包括:定子芯20,包括层叠的钢板(电磁钢板);以及多个线圈27,卷绕于定子芯20。定子芯20具有:圆环状的芯本体部21;从芯本体部21的内周部朝向径方向内侧突出的多个(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齿(teeth)22;以及形成于芯本体部21的外周部的多个(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制造误差吸收部23、及多个(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紧固部(技术方案中的固定部的一例)24。
制造误差吸收部23吸收马达壳体5及定子8的制造误差。制造误差吸收部23是将芯本体部21的外周部的一部分切除而能够在径方向上可挠的舌片。制造误差吸收部23在径方向上配置于齿22的延长线上。另外,制造误差吸收部23设置于比芯本体部21的最外径(具体而言,芯本体部21的外周缘21a)更靠内周(即,径方向内侧)处。
基于此种结构,在马达壳体5内配置定子8时,防止因马达壳体5或定子8的制造误差而对定子8施加不合理的应力。即,在定子8向马达壳体5的碰触变强的情况下,防止通过制造误差吸收部23弹性地挠曲而对定子8施加不合理的应力。另外,由于制造误差吸收部23通过弹性地挠曲而相对于马达壳体5顶推,因此还具有在马达壳体5内在径方向上支撑定子8的作用。
在芯本体部21的外周部,在径方向上在齿22的延长线上配置有制造误差吸收部23的原因在于:定子8在设置有齿22的部位相对于向径方向的外力的机械性的强度提高,在设置有所述齿22的部位难以在径方向上变形。另外,通过在径方向上将制造误差吸收部23配置于齿22的延长线上,不阻碍由芯本体部21形成的磁路。关于此情况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
此处,六个制造误差吸收部23中的在周方向上空开120°的间隔而设置的三个制造误差吸收部23除了在径方向上支撑于第一马达壳体6之外,还在轴方向上支撑于第一马达壳体6。以下,将支撑于第一马达壳体6的三个制造误差吸收部23设为第一制造误差吸收部23A、第二制造误差吸收部23B、及第三制造误差吸收部23C来进行说明。
紧固部24以旋转轴31的旋转轴线(轴心C1)为中心在径方向上相向地设置有两个。两个紧固部24设置于比芯本体部21的最外径(具体而言,芯本体部21的外周缘21a)更靠外周(即,径方向外侧)处。两个紧固部24中的一个与第一制造误差吸收部23A在周方向上排列地配置。以下,将两个紧固部24中的与第一制造误差吸收部23A在周方向上排列地配置的一个紧固部24设为第一紧固部24A来进行说明。将两个紧固部24中的在周方向上设置于第二制造误差吸收部23B与第三制造误差吸收部23C之间的一个紧固部24设为第二紧固部24B来进行说明。
在第一紧固部24A及第二紧固部24B分别形成有在轴方向上贯通的安装孔(技术方案中的固定孔的一例)24a。在各安装孔24a插通紧固螺钉(技术方案中的固定构件的一例)28。通过插通至安装孔24a的紧固螺钉28与第一马达壳体6螺合,两个紧固部24(即,定子8)紧固固定于第一马达壳体6。
第一紧固部24A及第二紧固部24B配置于比芯本体部21的外周缘21a的切线中的与输出轴48的旋转轴线(轴心C4)垂直的线(切线C5)更靠旋转轴31侧处。另外,第一紧固部24A及第二紧固部24B配置于比芯本体部21的外周缘21a的切线中的与输出轴48的旋转轴线(轴心C4)平行的线(切线C6)更靠旋转轴31侧处。由此,可使得在与输出轴48的旋转轴线(轴心C4)垂直及平行的方向上,各紧固部24A、24B不从马达装置1的外表面突出,因此可使马达装置1小型化。
芯本体部21的内周面与各齿22由树脂制的绝缘子(insulator)26覆盖。线圈27从绝缘子26上卷绕至对应的规定的齿22。各线圈27通过来自控制器4的供电,生成用于使转子9旋转的磁场。芯本体部21形成圆环状的磁路。此时,在周方向上相邻的齿22间,从轴方向观察,磁路形成为弧状。因此,在芯本体部21的外周部,在径方向上,在齿22的延长线上几乎不形成磁通。因此,制造误差吸收部23不阻碍磁路。
<转子>
转子9隔着微小间隙而旋转自如地配置于定子8的径方向内侧,受到定子8的磁场而旋转。转子9包括:旋转轴31;大致筒状的转子芯32,在内周部具有压入固定旋转轴31的轴芯孔69;以及四个永磁体33(参照图3、图5、图6等),组装于转子芯32的外周部。
旋转轴31与构成减速部3的蜗杆轴(worm shaft)44一体地形成。但是,蜗杆轴44并不限于此,也可与旋转轴31分体地形成,并连结于旋转轴31的端部。旋转轴31与蜗杆轴44经由轴承46、轴承47而旋转自如地支撑于齿轮箱40(壳体)。旋转轴31与蜗杆轴44绕旋转轴线(轴心C1)旋转。此外,作为永磁体33,例如使用铁氧体(ferrite)磁体。但是,永磁体33并不限于此,也能够适用铷结合磁体或铷烧结磁体等。
<减速部>
减速部3包括:齿轮箱40,与马达壳体5一体化;以及减速机构41,收纳于齿轮箱40内。齿轮箱40由铝合金等散热性优异的金属材料形成。齿轮箱40形成为在一面具有开口部40a的箱状。齿轮箱40具有在内部收容减速机构41的齿轮收容部42。另外,在齿轮箱40的侧壁40b,在一体形成有第一马达壳体6的部位,形成有将第一马达壳体6的贯穿孔与齿轮收容部42连通的开口部43。
在齿轮箱40的底壁40c,突出设置有大致圆筒状的轴承凸台49。轴承凸台49用于旋转自如地支撑减速机构41的输出轴48,在内周侧配置有未图示的滑动轴承。在轴承凸台49的前端部内侧,装设有未图示的O型环。另外,在轴承凸台49的外周面,突出设置有用于确保刚性的多个肋52。
收容于齿轮收容部42的减速机构41包括蜗杆轴44以及与蜗杆轴44啮合的蜗轮45。蜗杆轴44的轴方向的两端部经由轴承46、轴承47而能够旋转地支撑于齿轮箱40。蜗杆轴44与马达2的旋转轴31同轴且一体地设置。在蜗轮45,同轴且一体地设置有减速机构41的输出轴48。蜗轮45与输出轴48是以它们的旋转轴线与蜗杆轴44(马达2的旋转轴31)的旋转轴线(轴心C1)大致正交的方式配置。输出轴48经由齿轮箱40的轴承凸台49而突出至外部。在输出轴48的突出的前端,形成有能够与进行马达驱动的对象物品连接的花键(spline)48a。
另外,在蜗轮45,设置有未图示的传感器磁铁。所述传感器磁铁由后述的设置于控制器4的磁检测元件61来检测位置。即,蜗轮45的旋转位置由控制器4的磁检测元件61检测。
<控制器>
控制器4具有安装有磁检测元件61的控制器基板62。控制器基板62以磁检测元件61与蜗轮45的传感器磁铁(未图示)相向的方式,配置于齿轮箱40的开口部40a内。齿轮箱40的开口部40a由罩63封闭。
在控制器基板62,连接有从定子芯20引出的多个线圈27的末端部。而且,在控制器基板62,电连接有设置于罩63的连接器11(参照图1)的端子。在控制器基板62,除了磁检测元件61以外,还安装有包括对供给至线圈27的驱动电压进行控制的场效应晶体管(FieldEffect Transistor,FET)等开关元件的电源模块(未图示)、或进行电压的平滑化的电容器(未图示)等。
<第一马达壳体的详细结构>
图5是从旋转轴31的轴方向观察第一马达壳体6的平面图。图6是表示第一马达壳体6的第一紧固承受部81及第一芯承受部71的立体图。
如图5、图6所示,第一马达壳体6由底部10与内周壁12形成了在开口部6a开口的收容空间。内周壁12形成为以轴心C1为中心的圆形。
第一马达壳体6包括:多个芯承受部71、72、73,是在内周壁12的偏靠底部10处形成阶差部而成;多个芯承受部74、75、76,设置于与内周壁12的各芯承受部71、72、73对应的部位;以及多个安装座部77、78及多个紧固承受部(技术方案中的固定承受部的一例)81、82,用来载置定子8的紧固部24。
作为在内周壁12的偏靠底部10处形成阶差部而成的芯承受部(技术方案中的芯承受部的一例)71、72、73,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第一芯承受部71、第二芯承受部72、及第三芯承受部73此三个,但个数也可任意地选择。另外,作为内周壁12的多个芯承受部74、75、76,在实施方式中,例示第四芯承受部74、第五芯承受部75、及第六芯承受部76此三个,但个数也可任意地选择。
进而,作为多个安装座部77、78,在实施方式中,例示第一安装座部77、及第二安装座部78此两个,但个数也可任意地选择。另外,作为多个紧固承受部81、82,在实施方式中,例示第一紧固承受部81、及第二紧固承受部82此两个,但个数也可任意地选择。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芯20的轴方向一端由各芯承受部71、72、73此三点均衡地支撑,因此各紧固承受部81、82只要最低限度为两个即可。在此情况下,可将紧固螺钉28的数量设为两个,从而可削减零件件数。
此处,各芯承受部71、72、73由于要求轴方向上的高的尺寸精度,因此优选为通过切削加工而形成。假设在将各芯承受部71、72、73设置于各安装座部77、78的情况下,无法利用一个工具同时地切削各芯承受部71、72。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比各安装座部77、78更靠径方向内侧处设置有各芯承受部71、72、73。由此,可利用一个工具同时地切削各芯承受部71、72,因此可精度良好地形成各芯承受部71、72、73。进而,不需要定子芯20的径方向外侧的部分、且为各安装座部77、78以外的部分,因此可使定子芯20小型化。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在与输出轴48的旋转轴线(轴心C4)垂直的方向(沿着切线C5的方向)及平行的方向(沿着切线C6的方向)上,可减小定子芯20的尺寸。
在第一马达壳体6的底部10形成有供电开口部84。在供电开口部84配置有向定子8供电的供电部(未图示)。
第一芯承受部71、第二芯承受部72、及第三芯承受部73避开供电开口部84而设置于内周壁12,并在周方向上空开120°的间隔而配置于三个部位。即,第一芯承受部71至第三芯承受部73避开未图示的供电部而配置。
第一芯承受部71、第二芯承受部72、及第三芯承受部73从内周壁12朝向径方向内侧伸出,并以与开口部6a相向的各支撑面相对于轴线C正交的方式精度良好地形成(加工)。定子8的第一制造误差吸收部23A、第二制造误差吸收部23B、及第三制造误差吸收部23C(参照图4)中的轴方向的端部从开口部6a侧在轴方向上抵接(支撑)于第一芯承受部71、第二芯承受部72、及第三芯承受部73的各支撑面。
第四芯承受部74、第五芯承受部75、及第六芯承受部76成为从第一芯承受部71、第二芯承受部72、及第三芯承受部73的各支撑面朝向开口部6a突出的形状。定子8的第一制造误差吸收部23A、第二制造误差吸收部23B、及第三制造误差吸收部23C中的径方向的端部在径方向上抵接(支撑)于此种第四芯承受部74、第五芯承受部75、及第六芯承受部76中的与径方向内侧相向的各支撑面。
第一芯承受部71与第四芯承受部74、第二芯承受部72与第五芯承受部75、以及第三芯承受部73与第六芯承受部76分别在周方向上设置于相同位置。另外,第一芯承受部71及第二芯承受部72邻接地配置于供电开口部84的周方向两侧,第三芯承受部73相对于旋转轴31(轴心C1)配置于与供电开口部84相反的一侧。由此,各芯承受部71、72、73及各芯承受部74、75、76分别在周方向上以120°间隔配置,因此可均衡地支撑定子芯20。
第一安装座部77及第二安装座部78以与定子8的紧固部24对应的方式从内周壁12朝向径方向外侧突出。另外,第一安装座部77及第二安装座部78配置于比第一芯承受部71、第二芯承受部72、及第三芯承受部73更靠径方向外侧处。即,第一安装座部77及第二安装座部78以第一马达壳体6的旋转轴线(轴心C1)为中心在径方向上相向地在周方向上空开180°的间隔而设置。在第一安装座部77及第二安装座部78分别设置有在轴方向上延伸的螺纹孔(技术方案中的被固定孔的一例)86。
用于将定子8固定于第一马达壳体6的紧固螺钉28的螺纹部28a(参照图3)与螺纹孔86螺合。
第一安装座部77以与定子8的第一紧固部24A对应的方式与第一芯承受部71在周方向上排列地设置。即,第一安装座部77在周方向及径方向上设置于第一芯承受部71及第四芯承受部74的附近。
第二安装座部78以与定子8的第二紧固部24B对应的方式,在周方向上设置于第二芯承受部72及第五芯承受部75与第三芯承受部73及第六芯承受部76之间。
第一紧固承受部81及第二紧固承受部82分别设置于第一安装座部77及第二安装座部78上。即,第一紧固承受部81及第二紧固承受部82以定子8的轴心C1为中心相向地在周方向上空开180°的间隔而设置。另外,第一紧固承受部81及第二紧固承受部82设置于以定子8的轴心C1为中心并穿过螺纹孔86的中心C2的圆弧C3的外周(即,径方向外侧)。
图7是利用紧固螺钉28将定子8紧固固定于第一马达壳体6的概念图。图8是将图7的VIII部放大的概念图。
如图5所示,第一紧固承受部81及第二紧固承受部82从轴方向观察形成为大致圆弧状。即,第一紧固承受部81及第二紧固承受部82的外周沿着第一安装座部77及第二安装座部78的外周而分别形成为大致圆弧形。另外,第一紧固承受部81及第二紧固承受部82的内周沿着螺纹孔86而分别形成为圆弧形。
进而,从轴方向观察,第一紧固承受部81及第二紧固承受部8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沿着圆弧C3而形成为直线状。第一紧固承受部81及第二紧固承受部82的沿着轴方向的剖面形状形成为四边形(矩形)。由此,第一紧固承受部81及第二紧固承受部82的各承受面(上端面)81a、82a平坦地形成。其结果,第一紧固承受部81及第二紧固承受部82的各承受面81a、82a被确保得相对较大。
进而,如图7、图8所示,第一紧固承受部81及第二紧固承受部82设置于在轴方向上与紧固螺钉28的头部28b重叠的位置。
此处,如图6、图7、图8所示,第一芯承受部71、第二芯承受部72、及第三芯承受部73的各支撑面距底部10的轴方向上的高度、及第一紧固承受部81及第二紧固承受部82的各承受面81a、82a距底部10的轴方向上的高度比第一安装座部77及第二安装座部78距底部10的轴方向上的高度高。即,换言之,第一芯承受部71、第二芯承受部72、及第三芯承受部73的各支撑面、及第一紧固承受部81及第二紧固承受部82的各承受面81a、82a在轴方向上向比第一安装座部77及第二安装座部78更靠定子8(芯本体部21,参照图7)的方向(即,开口部6a方向)突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相对于各芯承受部71、72、73的支撑面将底部10的方向设为“-”(负)、将定子8的方向设为“+”(正)时,第一紧固承受部81及第二紧固承受部82的各承受面81a、82a的位置例如处于相对于各芯承受部71、72、73的支撑面为-0.1mm~0.3mm的位置。然而,第一紧固承受部81及第二紧固承受部82的各承受面81a、82a相对于各芯承受部71、72、73的支撑面并不限于此。
此外,通过将各承受面81a、82a相对于各芯承受部71、72、73的支撑面的突出量设为0.3mm以内,可通过紧固螺钉28的固紧转矩而使定子8的芯本体部21与各芯承受部71、72、73的支撑面抵接。
<定子的组装>
接着,对定子8的组装进行说明。
如图3至图5、图7所示,在定子8的组装时,首先,将定子8从第一马达壳体6的开口部6a配置于收容空间。在定子8设置有第一制造误差吸收部23A、第二制造误差吸收部23B(参照图4)、及第三制造误差吸收部23C。
第一芯承受部71、第二芯承受部72、及第三芯承受部73在轴方向上承受第一制造误差吸收部23A、第二制造误差吸收部23B、及第三制造误差吸收部23C。即,第一制造误差吸收部23A、第二制造误差吸收部23B、及第三制造误差吸收部23C由第一芯承受部71、第二芯承受部72、及第三芯承受部73在轴方向上支撑。
另外,第一制造误差吸收部23A、第二制造误差吸收部23B、及第三制造误差吸收部23C以在径方向上顶推的形状支撑于第四芯承受部74、第五芯承受部75、及第六芯承受部76。
在所述状态下,第一紧固承受部81及第二紧固承受部82的各承受面81a、82a在轴方向上承受定子8的第一紧固部24A及第二紧固部24B。即,定子8的第一紧固部24A及第二紧固部24B由第一紧固承受部81及第二紧固承受部82的各承受面81a、82a在轴方向上支撑。
接着,从所述状态起,将紧固螺钉28从所述第一安装座部77及第二安装座部78上插通至第一安装座部77及第二安装座部78的各螺纹孔86。然后,将紧固螺钉28的螺纹部28a固紧于各安装座部77、78的螺纹孔86。此时,由第一紧固承受部81及第二紧固承受部82的各承受面81a、82a承受利用紧固螺钉28而紧固固定的第一紧固部24A及第二紧固部24B。
由此,定子8以在轴方向上支撑于第一芯承受部71、第二芯承受部72、及第三芯承受部73、且在径方向上支撑于第四芯承受部74、第五芯承受部75、及第六芯承受部76的状态紧固固定于第一马达壳体6。
<马达装置的动作>
接着,对马达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马达装置1中,转子9隔着微小间隙而旋转自如地配置于定子8的径方向内侧。转子9受到定子8所形成的旋转磁场而旋转。
此处,在转子芯32的轴芯孔69压入(嵌合)有旋转轴31的与蜗杆轴44侧为相反侧的端部(一端部)。由此,通过转子芯32旋转,旋转轴31与所述转子芯32成为一体地旋转。通过旋转轴31旋转,经由蜗杆轴44及蜗轮45而输出轴48旋转。
<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图5、图7、图8所示,所述实施方式的马达装置1由第一马达壳体6的第一紧固承受部81及第二紧固承受部82的各承受面81a、82a承受利用紧固螺钉28而紧固固定的定子8的第一紧固部24A及第二紧固部24B的轴方向的端部。由第一芯承受部71、第二芯承受部72、及第三芯承受部73承受定子8的芯本体部21(第一制造误差吸收部23A、第二制造误差吸收部23B、第三制造误差吸收部23C)的轴方向的端部。
因此,可经由第一紧固部24A及第二紧固部24B由第一紧固承受部81及第二紧固承受部82承受由紧固螺钉28所带来的固紧力F1的一部分。由此,可抑制因由紧固螺钉28所带来的固紧力F1而以第一芯承受部71、第二芯承受部72、及第三芯承受部73为支点的定子8的径方向中央部向轴方向的浮起,从而将定子8的变形抑制得小。
因此,抑制定子8的倾斜,进而可控制定子8的倾斜方向。由此,可良好地确保定子8的内径圆度,可提高马达2(参照图2)的组装精度。因此,可降低马达2的动作音,进而,定子8与转子9之间的气隙的确保变得容易,从而可防止定子8与转子9的干扰。
另外,第一紧固承受部81及第二紧固承受部82设置于以定子8的轴心C1为中心并穿过螺纹孔86的中心C2的圆弧C3的外周(即,径方向外侧)。因此,在相对于紧固螺钉28的径方向上,在第一芯承受部71、第二芯承受部72、及第三芯承受部73(特别是第一芯承受部71)的相反侧,可承受紧固螺钉28的固紧力F1的一部分。由此,可适宜地抑制因紧固螺钉28的固紧力F1而定子8的径方向中央部以第一芯承受部71为支点在轴方向上浮起的变形。
进而,第一紧固承受部81及第二紧固承受部82设置于在轴方向上与紧固螺钉28的头部28b重叠的位置。因此,可由第一紧固承受部81及第二紧固承受部82效率良好地承受紧固螺钉28的固紧力F1。由此,可适宜地抑制因紧固螺钉28的固紧力F1而定子8的径方向中央部以第一芯承受部71、第二芯承受部72、及第三芯承受部73为支点在轴方向上浮起的变形。
另外,第一紧固承受部81及第二紧固承受部82以第一马达壳体6的轴心C1为中心相向地设置。由此,可由定子8的两侧的第一紧固承受部81及第二紧固承受部82均衡地承受由紧固螺钉28所带来的固紧力F1。
进而,在一个第一紧固承受部81,在周方向上排列地配置有第一芯承受部71。由此,可由第一紧固承受部81与最靠近所述第一紧固承受部81的第一芯承受部71承受由第一紧固承受部81承受的紧固螺钉28的固紧力F1。换言之,可由夹着紧固螺钉28(安装孔24a、螺纹孔86)而位于两侧的第一紧固承受部81及第一芯承受部71承受紧固螺钉28的固紧力F1。因此,可进一步适宜地抑制因紧固螺钉28的固紧力F1而定子8的径方向中央部以第一芯承受部71为支点在轴方向上浮起的变形。
此处,第一芯承受部71、第二芯承受部72、及第三芯承受部73的各支撑面、及第一紧固承受部81及第二紧固承受部82的各承受面81a、82a在轴方向上向比第一安装座部77及第二安装座部78更靠定子8(芯本体部21)的方向突出。因此,在利用紧固螺钉28将芯本体部21固紧于第一马达壳体6时,可将芯本体部21的与第一马达壳体6抵接的部位(被第一马达壳体6承受的部位)可靠地在周方向上均衡地配置。因此,可均衡地分散通过紧固螺钉28的固紧力F1而施加至芯本体部21的载荷。
除此以外,第一芯承受部71、第二芯承受部72、及第三芯承受部73在周方向上空开120°的间隔而配置于三个部位。由此,利用第一芯承受部71、第二芯承受部72、及第三芯承受部73此三个,可在轴方向上更进一步均衡地支撑定子8的第一制造误差吸收部23A、第二制造误差吸收部23B、及第三制造误差吸收部23C。
进而,在相对于各芯承受部71、72、73的支撑面将底部10的方向设为“-”(负)、将定子8的方向设为“+”(正)时,第一紧固承受部81及第二紧固承受部82的各承受面81a、82a的位置例如设为相对于各芯承受部71、72、73的支撑面为-0.1mm~0.3mm的位置。因此,可由处于最靠近产生所述固紧力F1的部位的第一紧固承受部81及第二紧固承受部82适宜地承受由紧固螺钉28所带来的固紧力F1。由此,可进一步适宜地抑制因紧固螺钉28的固紧力F1而定子8的径方向中央部以第一芯承受部71、第二芯承受部72、及第三芯承受部73(特别是第一芯承受部71)为支点在轴方向上浮起的变形。
另外,第一芯承受部71、第二芯承受部72、及第三芯承受部73避开供电开口部84(供电部)而配置。因此,可不受第一芯承受部71、第二芯承受部72、及第三芯承受部73影响地将供电部布局(配置)于最佳的位置。
以下,基于图7至图13及图22、图23A、图23B将实施方式的效果与比较例进行比较来说明。
图9是从轴方向观察比较例的第一马达壳体100的平面图。图10是利用紧固螺钉28将定子8紧固固定于比较例的第一马达壳体100的概念图。图11是夸张地表示利用紧固螺钉28而紧固固定于比较例的第一马达壳体100的定子8的倾斜(变形)的模拟图。
如图9、图10、图11所示,比较例的第一马达壳体100不包括实施方式的第一紧固承受部81及第二紧固承受部82。因此,可确认,定子8中,圆环状的芯本体部21中的与齿22中的齿22A相当的部位21b如箭头A那样向径方向内侧相对较大地倾斜。另外,可确认,与齿22中的齿22B相当的部位21c如箭头B那样向径方向外侧相对较大地倾斜。
图12是夸张地表示利用紧固螺钉28而紧固固定于实施方式的第一马达壳体6的定子8的倾斜(变形)的模拟图。
如图5、图8、图12所示,实施方式的第一马达壳体6包括实施方式的第一紧固承受部81及第二紧固承受部82。由此,定子8的芯本体部21中,与多个(在实施方式中为六个)齿22相当的部位的倾斜得到抑制。即,可确认能够抑制芯本体部21的整个区域的倾斜。
进而,芯本体部21被均衡地控制,以使与多个(在实施方式中为六个)齿22相当的部位的倾斜方向不发生偏差。即,可均衡地控制芯本体部21的整个区域的倾斜方向。
图13是说明利用紧固螺钉28将定子8紧固于第一马达壳体6时的、紧固后的定子8相对于紧固前的定子8的倾斜(mm)及内径位移(mm)的图表。阴影部G1表示实施方式中的与各承受面81a、82a的突出量对应的范围,阴影部G2表示比较例中的与各承受面81a、82a的突出量对应的范围。
在图13中,由实线表示的图表的纵轴表示定子8的倾斜(mm)。所谓定子8的倾斜,是在紧固螺钉28的紧固前后对在沿着定子8的轴方向设置的多个部位的测定点测定的芯本体部21的径方向中心比较时的向径方向的位移量。纵轴中,以紧固前的芯本体部21的径方向中心为原点,将在输出轴48(轴心C4)的轴方向上向齿轮箱40侧的倾斜示为+、将在输出轴48(轴心C4)的轴方向上向罩63侧的倾斜示为-。此外,在图13中仅记载了各测定点中位移量最大的测定点的数据。横轴表示第一紧固承受部81及第二紧固承受部82的各承受面81a、82a相对于各芯承受部71、72、73的支撑面的突出量。
另外,由虚线表示的图表的纵轴表示定子8的内径位移(mm)。所谓定子8的内径位移,是在紧固螺钉28的紧固前后对设置于齿22的测定点进行比较时的向径方向的位移量。纵轴中,将各测定点中位移最大的测定点的位移方向示为-、将其相反方向示为+。横轴表示第一紧固承受部81及第二紧固承受部82的各承受面81a、82a相对于各芯承受部71、72、73的支撑面的突出量。此外,在图13中,仅记载了各齿22中位移量最大的齿22A的数据。
如图13的阴影部G2所示,比较例的定子8中,各承受面81a、82a的突出量设定为-0.4mm~0mm。在图11至图13中,可确认,比较例的定子8中,芯本体部21中的与齿22A相当的部位的倾斜方向如箭头A那样偏向径方向内侧,位移量变大。
另一方面,如图13的阴影部G1所示,实施方式的定子8中,各承受面81a、82a的突出量设定为-0.1mm~0.3mm。在图11至图13中,可确认,实施方式的定子8中,芯本体部21中的与齿22A相当的部位的倾斜方向被均衡地控制在径方向内侧或外侧,定子8的倾斜或内径位移的位移量被抑制得小。
由此,可良好地确保定子8的内径圆度,可提高马达2(参照图2)的组装精度。
图22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及比较例中的马达装置1的动作音的各频率(Hz)下的声压(dB(A))。另外,由实线表示的图表表示实施方式的数据,由虚线表示的图表表示比较例的数据。在图22中,可确认,与比较例相比,实施方式的马达装置1特别是在400Hz的频带中降低了声压。
图23A、图23B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及比较例中的马达装置1的振动的各频率(Hz)下的振动的大小(dB)。另外,由实线表示的图表表示实施方式的数据,由虚线表示的图表表示比较例的数据。图23A表示实施方式及比较例的与向径方向的振动有关的数据。图23B表示实施方式及比较例的与向轴方向的振动有关的数据。在图23A、图23B中,分别可确认,与比较例相比,实施方式的马达装置1特别是在200Hz的频带中降低了振动。
此处,一般在将马达装置配置于车辆的情况下,担心因马达装置的动作音或振动引起的噪声向车室内传播。特别是,与高频的声音相比,低频的声音更容易传播至车室内。因此,在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搭载于车辆的情况下,可在低频带中抑制马达装置1的动作音、振动,因此可有效果地抑制声音向车室内的传播。
<变形例>
以下,基于图14至图21说明第一紧固承受部81的第一变形例至第八变形例。此外,在第一变形例至第八变形例中,对与实施方式相同、类似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14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第一紧固承受部110的立体图。
如图14所示,第一变形例的第一紧固承受部110与实施方式的第一紧固承受部81同样地,外周沿着第一安装座部77的外周而形成为圆弧形,内周沿着螺纹孔86而形成为圆弧形。另外,第一紧固承受部110的从轴方向观察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从螺纹孔86的中心C2向径方向外侧以规定角度沿着呈放射状延伸的直线形成。进而,第一紧固承受部110与第一紧固承受部81同样地,径方向的断裂形状形成为四边形(矩形),承受面110a平坦地形成。
图15是表示第二变形例的第一紧固承受部111的立体图。
如图15所示,第二变形例的第一紧固承受部111与实施方式的第一紧固承受部81同样地,外周沿着第一安装座部77的外周而形成为弯曲状。另外,第一紧固承受部110的内周沿着外周而形成为多边形。进而,第一紧固承受部110的从轴方向观察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从螺纹孔86的中心C2向径方向外侧以规定角度沿着呈放射状延伸的直线形成。第一紧固承受部110的从轴方向观察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形成于内周与外周交叉的部位。进而,第一紧固承受部111与第一紧固承受部81同样地,径方向的断裂形状形成为四边形(矩形),承受面111a平坦地形成。
图16是表示第三变形例的第一紧固承受部112的概念图。
如图16所示,第三变形例的第一紧固承受部112的径方向的断裂形状形成为圆弧形。
图17是表示第四变形例的第一紧固承受部113的概念图。
如图17所示,第四变形例的第一紧固承受部113的径方向的断裂形状形成为三角形。
图18是表示第五变形例的第一紧固承受部114的概念图。
如图18所示,第五变形例的第一紧固承受部114的径方向的断裂形状形成为梯形。
图19是表示第六变形例的第一紧固承受部115的概念图。
如图19所示,第六变形例的第一紧固承受部115的径方向的断裂形状形成为拱状的半圆柱状。
图20是表示第七变形例的第一紧固承受部116的概念图。
如图20所示,第七变形例的第一紧固承受部116的径方向的断裂形状形成为五边形的本垒形。
图21是表示第八变形例的第一紧固承受部117的概念图。
如图21所示,第八变形例的第一紧固承受部117的径方向的断裂形状形成为凸形。此外,第一紧固承受部117的前端也可形成为凸形的弯曲。
如上所述,即使如各变形例那样构成,也可起到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本发明并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还包含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对所述实施方式施加了各种变更者。
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紧固螺钉28作为固定构件,但并不限于此。只要为可将定子8的芯本体部21固定于第一马达壳体6的构件即可。例如,作为固定构件,也可使用铆钉等来代替紧固螺钉28。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对马达装置1例如用作车辆的雨刮器装置的驱动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于此,可将所述马达装置1适用于各种电动设备。
符号的说明
1:马达装置
2:马达
3:减速部
4:控制器
5:马达壳体
6:第一马达壳体(框架)
6a、7a:开口部
7:第二马达壳体
8:定子
9:转子
10:底部
11:连接器
12:内周壁
16:外凸缘部
17:外凸缘部
20:定子芯
21:芯本体部
21a:外周缘
21b:部位
21c:部位
22、22A、22B:齿
23:制造误差吸收部
23A:第一制造误差吸收部
23B:第二制造误差吸收部
23C:第三制造误差吸收部
24:紧固部(固定部)
24a:安装孔(固定孔)
24A:第一紧固部(固定部)
24B:第二紧固部(固定部)
26:绝缘子
27:线圈
28:紧固螺钉(固定构件)
28a:螺纹部
28b:头部
31:旋转轴
32:转子芯
33:永磁体
40:齿轮箱
40a:开口部
40b:侧壁
40c:底壁
41:减速机构
42:齿轮收容部
43:开口部
44:蜗杆轴
45:蜗轮
46、47:轴承
48:输出轴
48a:花键
49:轴承凸台
52:肋
61:磁检测元件
62:控制器基板
63:罩
69:轴芯孔
71:第一芯承受部(芯承受部)
72:第二芯承受部(芯承受部)
73:第三芯承受部(芯承受部)
74:第四芯承受部
75:第五芯承受部
76:第六芯承受部
77:第一安装座部
78:第二安装座部
81、110、111、112、113、114、115、116、117:第一紧固承受部(固定承受部)
81a、82a、110a、111a:承受面
82:第二紧固承受部(固定承受部)
84:供电开口部
86:螺纹孔(被固定孔)
100:第一马达壳体
110:第一紧固承受部(紧固承受部)
C1:轴心
C2:螺纹孔的中心
C3:圆弧

Claims (8)

1.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包括:
定子,卷绕有线圈,形成使转子旋转的旋转磁场;以及
框架,收纳所述定子,
所述定子具有:
芯本体部,形成环状的磁路;以及
固定部,从所述芯本体部的外周面向径方向外侧突出,
所述固定部具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沿着所述转子的旋转轴线方向贯通形成,供用于将所述定子固定于所述框架的固定构件插通,
所述框架具有:
芯承受部,承受所述芯本体部中的所述旋转轴线方向的端部;以及
固定承受部,承受所述固定部中的所述旋转轴线方向的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承受部设置于以所述芯本体部的轴心为中心并穿过用来固定所述固定构件的被固定孔的中心的圆弧的径方向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承受部设置于在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与所述固定构件重叠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承受部以所述芯本体部的轴心为中心相向地设置有两个,在至少一个所述固定承受部排列地配置有所述芯承受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具有用来载置所述固定部的安装座部,
在所述安装座部上设置有所述固定承受部,
所述芯承受部及所述固定承受部向比所述安装座部更靠所述芯本体部侧处突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在相对于所述芯承受部将所述芯本体部侧设为+、将与所述芯本体部为相反的一侧设为-时,
所述固定承受部的位置处于相对于所述芯承受部为-0.1mm~0.3mm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芯承受部至少在周方向上空开120°的间隔而设置于三个部位。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芯承受部避开向所述定子供电的供电部而配置。
CN202180008065.9A 2020-10-15 2021-09-01 马达 Pending CN11490252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74064 2020-10-15
JP2020-174064 2020-10-15
PCT/JP2021/032107 WO2022080030A1 (ja) 2020-10-15 2021-09-01 モー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02528A true CN114902528A (zh) 2022-08-12

Family

ID=812083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08065.9A Pending CN114902528A (zh) 2020-10-15 2021-09-01 马达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59962A1 (zh)
EP (1) EP4231504A4 (zh)
JP (1) JP7356600B2 (zh)
CN (1) CN114902528A (zh)
WO (1) WO202208003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306842A (ja) * 2007-06-07 2008-12-18 Aisin Aw Co Ltd ステータの調整締結方法及びステータの調整締結システム
CN107112823B (zh) * 2014-11-11 2020-02-07 株式会社美姿把 无刷雨刷电机
JP7080702B2 (ja) 2018-04-12 2022-06-06 株式会社ミツバ モータ及びブラシレスワイパーモー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2080030A1 (zh) 2022-04-21
EP4231504A4 (en) 2024-03-27
US20230059962A1 (en) 2023-02-23
JP7356600B2 (ja) 2023-10-04
WO2022080030A1 (ja) 2022-04-21
EP4231504A1 (en) 2023-08-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62374B2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モータ
JP4774888B2 (ja) モータ
JP7110872B2 (ja)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6645582B2 (ja) 電動過給機
CN110771016A (zh) 电子设备
JP2023068175A (ja) ロータ、モータ、及びワイパモータ
JP2006304558A (ja) モータ組込みハイポサイクロイド減速機
WO2018128165A1 (ja) ロータおよび電動モータ
CN114902528A (zh) 马达
CN107306513B (zh) 电动机和换气扇
JP2017082723A (ja) 電動オイルポンプ装置
JP2008061307A (ja) 回転電機
CN111434012B (zh) 带马达的齿轮系统
JP7330010B2 (ja) ロータ、モータ及びブラシレスワイパーモータ
JP7091799B2 (ja)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US11888355B2 (en) Rotor and motor including same
JP2018064310A (ja) ロータ組立体
JP2012231564A (ja) モータ
WO2018180657A1 (ja)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7380381B2 (ja) 電動ポンプ
US7843096B2 (en) Method for accomodating an electric motor
EP3719974A1 (en) Motor device
EP3546288A1 (en) Actuator, head lamp comprising same, and actuator control method
JP2021156232A (ja) 電動ポンプ
CN212338103U (zh) 驱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