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01401A - 涂敷机、薄膜的制造系统和薄膜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涂敷机、薄膜的制造系统和薄膜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01401A
CN114901401A CN202080091168.1A CN202080091168A CN114901401A CN 114901401 A CN114901401 A CN 114901401A CN 202080091168 A CN202080091168 A CN 202080091168A CN 114901401 A CN114901401 A CN 1149014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nifold
coating
coating liquid
discharge port
base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9116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下裕司
大前通宏
品川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to Denk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tto Denk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tto Denko Corp filed Critical Nitto Denk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9014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014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APPARATU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1/00Apparatus in which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is applied to the surface of the work by contact with a member carrying the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e.g. a porous member loaded with a liquid to be applied as a coating
    • B05C1/04Apparatus in which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is applied to the surface of the work by contact with a member carrying the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e.g. a porous member loaded with a liquid to be applied as a coating for applying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to work of indefinite length
    • B05C1/08Apparatus in which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is applied to the surface of the work by contact with a member carrying the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e.g. a porous member loaded with a liquid to be applied as a coating for applying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to work of indefinite length using a roller or other rotating member which contacts the work along a generating li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APPARATU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05C1/00 - B05C9/00
    • B05C11/10Storage, supply or control of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Recovery of excess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1/00Processes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 B05D1/26Processes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performed by applying the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from an outlet device in contact with, or almost in contact with, the sur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3/00Pretreatment of surfaces to which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are to be applied; After-treatment of applied coatings, e.g. intermediate treating of an applied coating preparatory to subsequent applications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 B05D3/12Pretreatment of surfaces to which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are to be applied; After-treatment of applied coatings, e.g. intermediate treating of an applied coating preparatory to subsequent applications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by mechanical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7/00Processes, other than flock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particular surfaces or for applying particular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 B05D7/02Processes, other than flock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particular surfaces or for applying particular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e.g. rubber
    • B05D7/04Processes, other than flock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particular surfaces or for applying particular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e.g. rubber to surfaces of films or she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5/00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5/02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3Improving the adhesiveness of the coatings per se, e.g. forming pri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201/00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unspecified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7/00Features of coating composi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C09D5/00; Processes for incorporating ingredients in coating compositions
    • C09D7/40Additives
    • C09D7/60Additives non-macromolecular
    • C09D7/61Additives non-macromolecular inorganic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ating Apparatus (AREA)
  • Shaping By String And By Release Of Stress In Plastics And The Like (AREA)
  • Paints Or Removers (AREA)
  • Application Of Or Painting With Fluid Materials (AREA)
  •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AREA)
  • Manufacture Of Macromolecular Shaped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棒涂机(3)具备:棒(11);以及歧管块(12),其具有第1歧管(122),该歧管块(12)支承棒(11)。歧管块(12)具有:第1排出口(123),其在移动方向(MD)上配置于棒(11)的上游侧;第2排出口(125),其在移动方向(MD)上配置于棒(11)的下游侧;第1流路(124),其将第1歧管(122)和第1排出口(123)连接起来:以及第2流路(126),其从第1流路(124)分支并与第2排出口(125)连接。

Description

涂敷机、薄膜的制造系统和薄膜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涂敷机、薄膜的制造系统和薄膜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向树脂基材的表面涂布涂敷液的涂敷机,公知有棒涂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63835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那样的涂敷机中,有时含有气泡的涂敷液被涂布于基材。
本发明提供能够抑制含有气泡的涂敷液被涂布于基材的涂敷机、薄膜的制造系统和薄膜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1]提供一种涂敷机,其中,该涂敷机具备:涂敷构件,其用于对基材涂布涂敷液,该涂敷构件沿与所述基材的移动方向正交的轴向延伸;以及歧管块,其具有积存所述涂敷液的第1歧管,该歧管块支承所述涂敷构件,所述歧管块具有:第1排出口,其在所述移动方向上配置于所述涂敷构件的上游侧,该第1排出口排出所述涂敷液;第2排出口,其在所述移动方向上配置于所述涂敷构件的下游侧,该第2排出口排出所述涂敷液;第1流路,其将所述第1歧管和所述第1排出口连接起来;以及第2流路,其从所述第1流路分支并与所述第2排出口连接。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利用自第2排出口排出的涂敷液来去除涂敷构件的表面的空气。
因此,能够抑制在第1流路内的涂敷液中含有气泡。
其结果,能够抑制含有气泡的涂敷液被涂布于基材。
另外,第1歧管经由第1流路与第1排出口连通,并且还经由从第1流路分支的第2流路与第2排出口连通。
因此,同独立地设置与第1排出口连通的歧管和与第2排出口连通的歧管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小型化。
本发明[2]包含上述[1]的涂敷机,其中,所述歧管块具有:第1唇部,其在所述移动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涂敷构件配置于上游侧,相对于所述涂敷构件隔开间隔地面对;以及第2唇部,其在所述移动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涂敷构件配置于下游侧,相对于所述涂敷构件隔开间隔地面对,所述第1唇部与所述涂敷构件之间是所述第1排出口,所述第2唇部与所述涂敷构件之间是所述第2排出口,所述第2唇部在与所述移动方向和所述轴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比所述第1唇部远离所述基材地配置。
根据这样的结构,第2唇部在正交方向上比第1唇部远离基材地配置。
因此,能够将从第1排出口排出的涂敷液涂布于基材,另一方面,能够使在第2排出口内与涂敷构件接触的涂敷液以不与基材接触的方式越过第2唇部(从第2排出口溢出)而排出。
由此,能够抑制从涂敷构件的表面去除了空气的涂敷液混入第1流路内。
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抑制含有气泡的涂敷液被涂布于基材。
本发明[3]包含上述[2]的涂敷机,其中,所述歧管块具有与所述第2唇部连接的倾斜面,该倾斜面随着从所述第2唇部朝向所述移动方向的下游侧去而向远离所述基材的方向倾斜。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将越过了第2唇部的涂敷液沿着与第2唇部连接的倾斜面以不与基材接触的方式顺畅地排出。
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抑制含有气泡的涂敷液被涂布于基材。
本发明[4]包含上述[1]~[3]中任一涂敷机,其中,所述第1流路包含积存所述涂敷液的第2歧管,该第2歧管与所述第1排出口和所述第2流路连通。
在第1流路中没有第2歧管的情况下,存在如下情况:由于从第1流路向第2流路流动的涂敷液的流动的影响,导致从第1排出口排出的涂敷液的量在轴向上变得不均匀。
关于这一点,根据本发明[4]那样的结构,能够利用第2歧管来缓解从从第1流路向第2流路去的涂敷液的流动的影响。
其结果,能够从第1排出口在轴向上均匀地排出涂敷液。
本发明[5]包含上述[4]的涂敷机,其中,所述第1排出口的在与所述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窄于所述第2歧管的在与所述涂敷液在所述第2歧管内流动的方向和所述轴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第2歧管内的涂敷液自第1排出口过度地排出。
本发明[6]包含上述[4]或[5]的涂敷机,其中,所述第2排出口的在与所述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宽于所述第2流路的在与所述涂敷液在所述第2流路内流动的方向和所述轴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将通过第2流路后的涂敷液储存在第2排出口内。
本发明[7]包含上述[4]~[6]的涂敷机,其中,所述第2歧管与所述第1歧管分离地配置,所述第1流路还包含配置在所述第1歧管与所述第2歧管之间的隔挡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隔挡部的压力损失,能够抑制泵的脉动对从第1排出口和第2排出口排出的涂敷液的排出量造成的影响。
本发明[8]包含上述[1]~[7]中任一涂敷机,其中,所述第1歧管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是曲面。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涂敷液在第1歧管内长期滞留。
本发明[9]包含上述[1]~[8]中任一涂敷机,其中,所述歧管块具备:主体块,其具有所述第1歧管;以及支承块,其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块拆装,该支承块支承所述涂敷构件且具有所述第2流路。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更换支承块,从而无需将歧管块全部拆解,就能够容易地变更从第1排出口排出的涂敷液的量与从第2排出口排出的涂敷液的量的比率。
本发明[10]包含上述[1]~[9]中任一涂敷机,其中,所述涂敷构件是棒。
本发明[11]提供一种薄膜的制造系统,其中,该薄膜的制造系统具备:挤出成型机,其对所述基材进行挤出成型;上述[1]~[10]中任一涂敷机,该涂敷机向所述基材涂布所述涂敷液;以及拉伸机,其对涂布有所述涂敷液的所述基材进行拉伸。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具备上述涂敷机,因此能够抑制含有气泡的涂敷液被涂布于基材。
其结果,能够提高薄膜的成品率。
本发明[12]包含上述[11]的薄膜的制造系统,其中,所述薄膜是具备所述基材和配置在所述基材之上的易粘接层的易粘接薄膜,所述涂敷液是用于形成所述易粘接层的易粘接组合物,该涂敷液含有树脂成分和微粒。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提高易粘接薄膜的成品率。
本发明[13]提供薄膜的制造方法,其中,该薄膜的制造方法包含:挤出成型工序,在该挤出成型工序中,对所述基材进行挤出成型;涂布工序,在该涂布工序中,利用上述[1]~[10]中任一涂敷机向通过挤出成型工序挤出成型的所述基材涂布所述涂敷液;以及拉伸工序,在该拉伸工序中,对通过所述涂布工序涂布有所述涂敷液的所述基材进行拉伸。
根据这样的方法,由于能够利用上述涂敷机对基材涂布涂敷液,因此能够抑制含有气泡的涂敷液被涂布于基材。
其结果,能够提高薄膜的成品率。
本发明[14]包含上述[13]的薄膜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薄膜是具备所述基材和配置在所述基材之上的易粘接层的易粘接薄膜,所述涂敷液是用于形成所述易粘接层的易粘接组合物,该涂敷液含有树脂成分和微粒。
根据这样的方法,能够提高易粘接薄膜的成品率。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涂敷机、薄膜的制造系统和薄膜的制造方法,能够抑制含有气泡的涂敷液被涂布于基材。
附图说明
图1是通过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薄膜的制造系统制造的薄膜的剖视图。
图2是薄膜的制造系统的概略结构图。
图3是从移动方向的上游侧观察到的棒涂机的侧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的棒涂机的A-A剖视图。
图5是图4所示的棒涂机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图4所示的第2主体块的、从移动方向的上游侧观察到的侧视图。
图7是挡板的俯视图。
图8是图5所示的支承块的B-B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薄膜的制造系统
说明薄膜F的制造系统1。
如图1所示,薄膜F具备基材S和覆膜C。基材S在基材S的厚度方向上具有第1面S1和第2面S2。覆膜C配置在基材S的第1面S1上。覆膜C覆盖基材S的第1面S1。覆膜C可以是易粘接层。在覆膜C为易粘接层的情况下,薄膜F为易粘接薄膜。易粘接薄膜例如用于可移动设备、车辆导航装置、个人电脑用监视器、电视等图像显示装置的偏振片。详细而言,易粘接薄膜被用作保护偏振片的起偏镜的保护薄膜。易粘接薄膜经由粘接剂层与起偏镜贴合。易粘接薄膜通过易粘接层与起偏镜贴合。
如图2所示,薄膜F的制造系统1具备挤出成型机2、第1拉伸机4A、作为涂敷机的一个例子的棒涂机3、作为拉伸机的一个例子的第2拉伸机4B、分切加工机5、滚花加工机6和卷取机7。
(1)挤出成型机
挤出成型机2挤出成型基材S(挤出成型工序)。从挤出成型机2挤出的基材S具有片形状。
基材S由热塑性树脂构成。作为热塑性树脂,例如可举出丙烯酸树脂、聚烯烃树脂、环状聚烯烃树脂、聚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酰亚胺树脂、乙酸酯树脂(二乙酰纤维素、三乙酰纤维素等)等纤维素系聚合物。
在制造用作起偏镜的保护薄膜的易粘接薄膜的情况下,作为基材S的材料,可优选举出丙烯酸树脂。
另外,在制造用作起偏镜的保护薄膜的易粘接薄膜的情况下,丙烯酸树脂可以为具有戊二酸酐构造的丙烯酸树脂、具有内酯环构造的丙烯酸树脂。具有戊二酸酐构造的丙烯酸树脂及具有内酯环构造的丙烯酸树脂具有较高的耐热性、较高的透明性和较高的机械强度,因此适于制造偏振度较高且耐久性优异的偏振片。具有戊二酸酐构造的丙烯酸树脂在日本特开2006-283013号公报、日本特开2006-335902号公报和日本特开2006-274118号公报中有记载。具有内酯环构造的丙烯酸树脂在日本特开2000-230016号公报、日本特开2001-151814号公报、日本特开2002-120326号公报、日本特开2002-254544号公报和日本特开2005-146084号公报中有记载。
另外,基材S除了含有丙烯酸树脂以外,还可以含有丙烯酸树脂以外的其他热塑性树脂。通过含有其他热塑性树脂,能够抵消丙烯酸树脂的双折射,得到光学各向同性优异的易粘接薄膜。另外,也能够提高易粘接薄膜的机械强度。
此外,基材S可以含有抗氧化剂、稳定剂、增强材料、紫外线吸收剂、阻燃剂、抗静电剂、着色剂、填充剂、增塑剂、润滑剂、填料等添加剂。
(2)第1拉伸机
第1拉伸机4A在对通过挤出成型工序得到的基材S进行加热之后,将其沿基材S的移动方向MD拉伸(第1拉伸工序)。
(3)棒涂机
棒涂机3对通过挤出成型工序挤出成型的基材S的第1面S1涂布涂敷液(涂布工序)。此外,也可以在挤出成型工序之后且在涂布工序之前,对基材S的第1面S1实施电晕处理、等离子体处理等表面处理。
制造易粘接薄膜时,涂敷液是用于形成易粘接层的易粘接组合物。
易粘接层含有粘合剂树脂和微粒。
作为粘合剂树脂,可举出例如聚氨酯树脂、环氧树脂等热固性树脂,例如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等热塑性树脂。在易粘接薄膜用作起偏镜的保护薄膜的情况下,粘合剂树脂优选为热固性树脂。粘合剂树脂能够组合使用多种。
作为微粒,可举出例如氧化硅(二氧化硅)、氧化钛(二氧化钛)、氧化铝(矾土)、氧化锆(二氧化锆)等氧化物;例如碳酸钙等碳酸盐;例如硅酸钙、硅酸铝、硅酸镁等硅酸盐;例如滑石、高岭土等硅酸盐矿物;例如磷酸钙等磷酸盐等。在易粘接膜用作起偏镜的保护薄膜的情况下,微粒优选为氧化物,更优选为氧化硅。微粒能够组合使用多种。
涂敷液(易粘接组合物)含有树脂成分、上述微粒和分散介质。
树脂成分通过后述的拉伸工序形成上述粘合剂树脂的覆膜(易粘接层)。在粘合剂树脂为聚氨酯树脂的情况下,作为树脂成分,例如可举出水性聚氨酯树脂。作为水性聚氨酯树脂,可举出例如作为聚氨酯树脂的乳化物的非反应型水性聚氨酯树脂、例如作为用封端剂保护了异氰酸酯基的聚氨酯树脂的乳化物的反应型水性聚氨酯树脂等。在粘合剂树脂为聚氨酯树脂的情况下,涂敷液可以含有聚氨酯固化催化剂(三乙胺等)、异氰酸酯单体。
作为分散介质,可举出例如水;例如甲醇、乙醇等醇;例如丙酮、甲乙酮等酮等。
(4)第2拉伸机
第2拉伸机4B对通过涂布工序涂布的涂敷液进行干燥。由此,涂敷液成为上述覆膜C。另外,第2拉伸机4B在对形成有覆膜C的基材S进行加热之后,将其沿基材S的宽度方向TD上拉伸(第2拉伸工序)。宽度方向TD与移动方向MD正交。通过第2拉伸工序,形成有覆膜C的基材S被拉伸,得到上述薄膜F。
(5)分切加工机
分切加工机5将通过拉伸工序拉伸后的薄膜F按规定的宽度切断(分切工序)。
(6)滚花加工机
滚花加工机6在通过分切工序按规定的宽度切断的薄膜F的宽度方向两端形成滚花(滚花工序)。滚花通过激光形成。滚花也可以通过加热的压花辊形成。
(7)卷取机
卷取机7将通过滚花工序形成有滚花的薄膜F卷取(卷取工序)。通过完成卷取工序,能够得到薄膜F的卷。
2.棒涂机的详细结构
如图3所示,棒涂机3具备作为涂敷构件的一个例子的棒11和歧管块12。
(1)棒
棒11在上述涂布工序中向基材S涂布涂敷液。棒11沿轴向延伸。轴向是与基材S的宽度方向TD相同的方向。也就是说,轴向与基材S的移动方向MD正交。棒11配置于棒涂机3的上端部。换言之,棒11在与轴向和移动方向MD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配置于棒涂机3的一端部。棒11具有圆柱形状。
棒11在轴向上具有一端部E1和另一端部E2。棒11的轴向上的长度长于歧管块12的轴向上的长度。一端部E1在轴向上配置在比歧管块12靠一侧的位置。棒11的一端部E1经由滚珠轴承B等轴承安装于未图示的基台。一端部E1与未图示的马达连接。另一端部E2在轴向上配置在比歧管块12靠另一侧的位置。换言之,另一端部E2在轴向上相对于歧管块12配置在一端部E1的相反侧。另一端部E2经由滚珠轴承B等轴承安装于未图示的基台。棒11通过来自未图示的马达的动力而相对于移动方向正向旋转(参照图4箭头)。
作为棒11,可举出例如在转轴上卷绕有线而成的线棒、例如在转轴上形成有凹槽的无线棒等。线棒在轴向上在线之间形成有槽。
也可以对棒11实施例如镀铬、类金刚石碳涂布等表面处理。在涂敷液含有上述微粒的情况下,从提高耐磨损性的观点考虑,棒11优选进行了类金刚石碳涂布。
(2)歧管块
如图3所示,歧管块12在轴向上配置在棒11的一端部E1与另一端部E2之间。歧管块12载置于未图示的基台上。歧管块12在轴向和正交方向上延伸。歧管块12支承棒11。
如图4所示,歧管块12具有供给口121、第1歧管122、第1排出口123、第1流路124、第2排出口125和第2流路126。
(2-1)供给口
如图3所示,供给口121配置于歧管块12的轴向上的中央。供给口121经由配管与泵连接。未图示出配管和泵。利用泵向供给口121供给涂敷液。供给口121与第1歧管122(参照图4)连通。
(2-2)第1歧管
如图4所示,第1歧管122在正交方向上与棒11分离地配置。第1歧管122在正交方向上配置在歧管块12的中央。第1歧管122沿轴向延伸。第1歧管122与供给口121连通。供给至供给口121的涂敷液积存于第1歧管122。
第1歧管122在剖视时具有大致半圆形状。详细而言,第1歧管122具有内表面122A和内表面122B。内表面122A为平面。内表面122A沿正交方向延伸。内表面122B相对于内表面122A配置于供给口121的相反侧。内表面122B为曲面。也就是说,第1歧管122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为曲面。通过使内表面122B为曲面,能够抑制涂敷液在第1歧管122内长期滞留。
(2-3)第1排出口
第1排出口123配置于歧管块12的正交方向上的一端部。第1排出口123在移动方向MD上配置于棒11的上游侧。第1排出口123排出涂敷液。从第1排出口123排出的涂敷液通过棒11的旋转而涂布于基材S。此外,如图4的假想线所示,从第1排出口123排出的涂敷液中的、未涂布于基材S的涂敷液L1在歧管块12的表面流动,被未图示的涂敷液罐回收。第1排出口123沿轴向延伸。
(2-4)第1流路
第1流路124在正交方向上配置在第1歧管122与第1排出口123之间。第1流路124将第1歧管122和第1排出口123连接起来。第1歧管122内的涂敷液通过第1流路124从第1排出口123排出。
详细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流路124具有第2歧管124A和隔挡部124B。
第2歧管124A在正交方向上配置于第1歧管122与第1排出口123之间。第2歧管124A在正交方向上与第1歧管122分离地配置。第2歧管124A沿正交方向延伸。另外,第2歧管124A沿轴向延伸。第2歧管124A的轴向上的长度与第1排出口123的轴向上的长度大致相同。第1歧管122内的涂敷液通过隔挡部124B流入第2歧管124A。流入至第2歧管124A的涂敷液积存于第2歧管124A。第2歧管124A与第1排出口123连通。第2歧管124A内的涂敷液自第1排出口123排出。
如图5所示,第1排出口123的在与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W1窄于第2歧管124A的在与涂敷液在第2歧管124A内流动的方向和轴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W2。因此,能够抑制第2歧管124A内的涂敷液自第1排出口123过度地排出。
如图4所示,隔挡部124B配置于第1歧管122与第2歧管124A之间。隔挡部124B沿正交方向延伸。在隔挡部124B内配置有后述的挡板13C(参照图7)。通过隔挡部124B的压力损失,能够抑制泵的脉动对涂敷液从第1排出口123和第2排出口125排出的排出量造成的影响。
(2-5)第2排出口
第2排出口125配置于歧管块12的正交方向上的一端部。第2排出口125在移动方向MD上配置于棒11的下游侧。第2排出口125在移动方向MD上相对于棒11配置于第1排出口123的相反侧。换言之,棒11在移动方向MD上配置于第1排出口123与第2排出口125之间。涂敷液积存在第2排出口125内。第2排出口125内的涂敷液与棒11接触。
在此,当棒11将从第1排出口123排出的涂敷液涂布于基材S时,棒11的槽内的涂敷液消失。此时,代替涂敷液,空气进入棒11的槽中。当在空气进入棒11的槽中的状态下棒11旋转时,该空气与第1流路124内的涂敷液(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2歧管124A内的涂敷液)混合,在涂敷液中成为气泡。于是,存在含有气泡的涂敷液从第1排出口123排出而涂布于基材S的情况。
关于这一点,当第2排出口125内的涂敷液与棒11接触时,第2排出口125内的涂敷液代替空气进入棒11的槽中。因此,能够去除进入棒11的槽中的空气,能够抑制在第1流路124内的涂敷液中含有气泡。其结果,能够抑制含有气泡的涂敷液被涂布于基材S。
与棒11接触的第2排出口125内的涂敷液从第2排出口125溢出。换言之,第2排出口125排出涂敷液。从第2排出口125排出的涂敷液L2如图4中假想线所示那样未涂布于基材S,而是在歧管块12的表面(后述的倾斜面142,参照图5)流动,被未图示的涂敷液罐回收。第2排出口125沿轴向延伸。
(2-6)第2流路
第2流路126从第1流路124分支并与第2排出口125连接。即,第1歧管122经由第1流路124与第1排出口123连通,并且还经由从第1流路124分支的第2流路126与第2排出口125连通。因此,同独立地设置与第1排出口123连通的歧管和与第2排出口125连通的歧管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小型化。
详细而言,第2流路126与第1流路124中的第2歧管124A连通。由此,能够抑制从第1排出口123排出的涂敷液的量与从第2排出口125排出的涂敷液的量的比率发生变动。第2歧管124A内的涂敷液通过第2流路126从第2排出口125排出。
如图5所示,第2排出口125的在与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W3宽于第2流路126的在与涂敷液在第2流路126内流动的方向和轴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W4。因此,能够将通过第2流路126后的涂敷液储存在第2排出口125内。
(3)歧管块的部件构成
接下来,说明歧管块12的部件构成。
如图4所示,歧管块12具备主体块13和支承块14。
(3-1)主体块
主体块13具有上述第1歧管122和上述隔挡部124B。主体块13具备第1主体块13A、第2主体块13B和挡板13C。
(3-1-1)第1主体块
第1主体块13A在移动方向MD上相对于棒11配置于上游侧。第1主体块13A沿正交方向和轴向延伸。第1主体块13A在移动方向MD上具有外表面S11和内表面S12。内表面S12与第2主体块13B接触。内表面S12在移动方向MD上配置于外表面S11与第2主体块13B之间。
如图5所示,第1主体块13A具有第1唇部131和凹部132。
第1唇部131配置于第1主体块13A的正交方向上的一端部。第1唇部131在移动方向MD上相对于棒11配置于上游侧。第1唇部131与棒11隔开间隔地面对。第1唇部131与棒11之间是上述第1排出口123。
凹部132配置于第1主体块13A的内表面122A。凹部132配置于第1唇部131的正交方向上的另一侧。凹部132与支承块14面对。凹部132与支承块14之间是第2歧管124A。
(3-1-2)第2主体块
如图4所示,第2主体块13B在移动方向MD上相对于第1主体块13A配置于下游侧。第2主体块13B在正交方向上与棒11隔开间隔地配置于棒11的另一侧。第2主体块13B沿正交方向和轴向延伸。第2主体块13B在移动方向MD上具有外表面S21和内表面S22。内表面S22与第1主体块13A接触。内表面S22在移动方向MD上配置于外表面S21与第1主体块13A之间。第2主体块13B具有凹部133。
凹部133配置于第2主体块13B的内表面S22。凹部133在剖视时为大致半圆形状。通过使凹部133为大致半圆形状,如上述那样,能够使第1歧管122的内表面122B为曲面,能够抑制涂敷液在第1歧管122内长期滞留。
如图6所示,凹部133沿轴向延伸。凹部133的轴向上的两端部分别具有圆弧形状。通过使凹部133的轴向上的两端部分别为圆弧形状,能够抑制涂敷液分别滞留于第1歧管122的轴向上的两端部。凹部133不具有角。凹部133与第1主体块13A的内表面S12面对。凹部133与第1主体块13A的内表面S12之间是第1歧管122。
(3-1-3)挡板
如图4所示,挡板13C在正交方向上配置在第1歧管122与第2歧管124A之间。挡板13C配置在第1主体块13A与第2主体块13B之间。
如图7所示,挡板13C沿轴向延伸。挡板13C在正交方向上具有一端部E11和另一端部E12。另一端部E12在正交方向上配置于一端部E11与第1歧管122之间。挡板13C具有缺口135。
缺口135配置于挡板13C的正交方向上的另一端部E12。缺口135沿轴向延伸。缺口135的轴向上的长度与第1歧管122的轴向上的长度大致相同。
(3-2)支承块
如图4所示,支承块14在正交方向上配置于棒11与第2主体块13B之间。支承块14具有第1支承块14A和第2支承块14B。
(3-2-1)第1支承块
第1支承块14A支承第2支承块14B。第1支承块14A能够相对于第2主体块13B拆装。由此,支承块14能够相对于主体块13拆装。通过更换支承块14,从而无需将歧管块12全部拆解,就能够容易地变更从第1排出口123排出的涂敷液的量与从第2排出口125排出的涂敷液的量的比率。另外,由于支承块14能够相对于主体块13拆装,由此,能够以最小限度的结构(仅支承块14)的更换来变更从第1排出口123排出的涂敷液的量与从第2排出口125排出的涂敷液的量的比率。第1支承块14A沿轴向延伸。
如图5所示,第1支承块14A在移动方向MD上具有外表面S31和内表面S32。内表面S32在移动方向MD上配置于外表面S31与第1主体块13A之间。第1支承块14A在剖视时具有大致L字形状。第1支承块14A具有第2唇部141、倾斜面142和凹部143。
第2唇部141配置于第1支承块14A的正交方向上的一端部。第2唇部141在移动方向MD上相对于棒11配置于下游侧。第2唇部141与棒11隔开间隔地面对。第2唇部141与棒11之间是上述第2排出口125。第2唇部141在正交方向上配置在比第1唇部131靠另一侧的位置。由此,第2唇部141在正交方向上比第1唇部131远离基材S地配置。
因此,能够将从第1排出口123排出的涂敷液L1(参照图4)涂布于基材S,另一方面,能够使在第2排出口125内与棒11接触的涂敷液L2(参照图4)以不与基材S接触的方式越过第2唇部141(从第2排出口125溢出)而排出。由此,能够抑制从棒11的表面去除了空气的涂敷液L2混入第1流路124的第2歧管124A内。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抑制含有气泡的涂敷液被涂布于基材S。
倾斜面142是第1支承块14A的正交方向上的一端面。倾斜面142与第2唇部141连接。倾斜面142随着从第2唇部141朝向移动方向MD的下游侧去而向远离基材S的方向倾斜。从第2排出口125排出的涂敷液L2(参照图4)在倾斜面142上向远离基材S的方向流动。由此,能够将越过了第2唇部141的(从第2排出口125排出的)涂敷液L2沿着倾斜面142以不与基材S接触的方式顺畅地排出。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抑制含有气泡的涂敷液被涂布于基材S。
凹部143配置于第1支承块14A的内表面S32。凹部143在正交方向上配置于第2唇部141的另一侧。凹部143与第1主体块13A的凹部132面对。
(3-2-2)第2支承块
第2支承块14B配置在第1支承块14A的凹部143内。第2支承块14B支承于第1支承块14A。第2支承块14B在正交方向上配置于棒11的另一侧。第2支承块14B与棒11接触。换言之,棒11载置于第2支承块14B。由此,支承块14支承棒11。换言之,歧管块12支承棒11。另外,棒11未安装在歧管块12上。第2支承块14B沿轴向延伸。
如图5和图8所示,第2支承块14B具备多个突起144和多个突起145(参照图5)。
多个突起144中的各突起144配置于第2支承块14B的正交方向上的另一端面。多个突起144中的各突起144沿正交方向延伸。多个突起144中的各突起144在正交方向上与第1支承块14A的凹部143的内表面接触。由此,在第2支承块14B的正交方向上的另一端面与凹部143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第2流路126的一部分。另外,多个突起144在轴向上排列。多个突起144中的各突起144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多个突起144中的各突起144之间也是第2流路126的一部分。
另外,多个突起145中的各突起145配置于第2支承块14B的移动方向MD上的下游侧的端面。多个突起145中的各突起145沿移动方向MD延伸。多个突起145中的各突起145在移动方向MD上与第1支承块14A的凹部143的内表面接触。由此,在第2支承块14B的移动方向MD上的另一端面与凹部143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第2流路126的一部分。另外,与多个突起144同样地,多个突起145在轴向上排列。与多个突起144中的各突起144同样地,多个突起145中的各突起145也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多个突起145中的各突起145之间也是第2流路126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支承块14具有第2流路126。第2支承块14B能够相对于第1支承块14A拆装。
在此,通过在第2流路126的中途配置多个突起144和多个突起145,从而在轴向上,在配置有多个突起144和多个突起145的部分与未配置多个突起144和多个突起145的部分会在压力损失上产生差异。具体而言,配置有多个突起144和多个突起145的部分的压力损失大于未配置多个突起144和多个突起145的部分的压力损失。
因此,从第1流路124向第2流路126流动的涂敷液的量在轴向上变得不均匀。
在第1流路124中没有第2歧管124A的情况下,从第1流路124向第2流路126流动的涂敷液的量的“不均匀性”对从第1排出口123排出的涂敷液的量产生影响,存在从第1排出口123排出的涂敷液的量在轴向上变得不均匀的情况。
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第2歧管124A来缓解从第1流路124向第2流路126流动的涂敷液的量的“不均匀性”的影响。
其结果,能够自第1排出口123在轴向上均匀地排出涂敷液。
另外,通过第2歧管124A的缓解作用,能够抑制从第1排出口123排出的涂敷液的量与从第2排出口125排出的涂敷液的量的比率发生变动。
4.变形例
(1)棒涂机3也可以不具有第2歧管124A。在该情况下,棒涂机3具有与第1排出口123连通的流路来代替第2歧管124A。流路的在与涂敷液在流路内流动的方向和轴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也可以与第1排出口123的在与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W1相同。
(2)棒涂机3也可以不具有支承块14。在该情况下,第2主体块13B可以具有第2唇部141和第2流路126。
(3)也可以是,多个突起144和多个突起145中的至少一方设于第1支承块14A。
(4)棒涂机3的用途不限于挤出成型。例如,也可以是,从基材S的卷放出基材S,利用棒涂机3向被放出的基材S涂布涂敷液。
(5)涂敷机不限于棒涂机3。例如,作为涂敷机,可举出凹版涂布机、吻合式涂布机。
(6)薄膜F的制造系统1也可以不具备第1拉伸机4A。基材S可以在涂布工序之后通过第2拉伸机4B在移动方向MD和宽度方向TD上进行拉伸(双轴同时拉伸)。
(7)薄膜F的制造系统1也可以具备放出掩蔽薄膜的掩蔽薄膜放出机和使所放出的掩蔽薄膜贴合于薄膜F的贴合机来代替滚花加工机6。
此外,上述发明作为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而提供,但这只不过是单纯的例示,不作限定性解释。对于该技术领域的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本发明的变形例包含在权利要求书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涂敷机、薄膜的制造系统和薄膜的制造方法用于易粘接薄膜等薄膜的制造。
附图标记说明
1、制造系统;2、挤出成型机;3、棒涂机;4A、第1拉伸机;4B、第2拉伸机;11、棒;12、歧管块;13、主体块;14、支承块;122、第1歧管;122A、内表面;123、第1排出口;124、第1流路;124A、第2歧管;124B、隔挡部;125、第2排出口;126、第2流路;F、薄膜;S、基材;W1、宽度;W2、宽度;W3、宽度;W4、宽度。

Claims (14)

1.一种涂敷机,其特征在于,
该涂敷机具备:
涂敷构件,其用于对基材涂布涂敷液,该涂敷构件沿与所述基材的移动方向正交的轴向延伸;以及
歧管块,其具有积存所述涂敷液的第1歧管,该歧管块支承所述涂敷构件,
所述歧管块具有:
第1排出口,其在所述移动方向上配置于所述涂敷构件的上游侧,该第1排出口排出所述涂敷液;
第2排出口,其在所述移动方向上配置于所述涂敷构件的下游侧,该第2排出口排出所述涂敷液;
第1流路,其将所述第1歧管和所述第1排出口连接起来;以及
第2流路,其从所述第1流路分支并与所述第2排出口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涂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歧管块具有:
第1唇部,其在所述移动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涂敷构件配置于上游侧,相对于所述涂敷构件隔开间隔地面对;以及
第2唇部,其在所述移动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涂敷构件配置于下游侧,相对于所述涂敷构件隔开间隔地面对,
所述第1唇部与所述涂敷构件之间是所述第1排出口,
所述第2唇部与所述涂敷构件之间是所述第2排出口,
所述第2唇部在与所述移动方向和所述轴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比所述第1唇部远离所述基材地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涂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歧管块具有与所述第2唇部连接的倾斜面,该倾斜面随着从所述第2唇部朝向所述移动方向的下游侧去而向远离所述基材的方向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涂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流路包含积存所述涂敷液的第2歧管,该第2歧管与所述第1排出口和所述第2流路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涂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排出口的在与所述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窄于所述第2歧管的在与所述涂敷液在所述第2歧管内流动的方向和所述轴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涂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排出口的在与所述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宽于所述第2流路的在与所述涂敷液在所述第2流路内流动的方向和所述轴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涂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歧管与所述第1歧管分离地配置,
所述第1流路还包含配置在所述第1歧管与所述第2歧管之间的隔挡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涂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歧管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是曲面。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涂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歧管块具备:
主体块,其具有所述第1歧管;以及
支承块,其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块拆装,该支承块支承所述涂敷构件且具有所述第2流路。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涂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涂敷构件是棒。
11.一种薄膜的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薄膜的制造系统具备:
挤出成型机,其对所述基材进行挤出成型;
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涂敷机,该涂敷机向所述基材涂布涂敷液;以及
拉伸机,其对涂布有所述涂敷液的所述基材进行拉伸。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薄膜的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薄膜是具备所述基材和配置在所述基材之上的易粘接层的易粘接薄膜,
所述涂敷液是用于形成所述易粘接层的易粘接组合物,该涂敷液含有树脂成分和微粒。
13.一种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薄膜的制造方法包含:
挤出成型工序,在该挤出成型工序中,对所述基材进行挤出成型;
涂布工序,在该涂布工序中,利用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涂敷机向通过所述挤出成型工序挤出成型的所述基材涂布所述涂敷液;以及
拉伸工序,在该拉伸工序中,对通过所述涂布工序涂布有所述涂敷液的所述基材进行拉伸。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薄膜是具备所述基材和配置在所述基材之上的易粘接层的易粘接薄膜,
所述涂敷液是用于形成所述易粘接层的易粘接组合物,该涂敷液含有树脂成分和微粒。
CN202080091168.1A 2020-01-14 2020-12-25 涂敷机、薄膜的制造系统和薄膜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490140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03913A JP7084433B2 (ja) 2020-01-14 2020-01-14 塗工機、フィルムの製造システム、および、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20-003913 2020-01-14
PCT/JP2020/048879 WO2021145202A1 (ja) 2020-01-14 2020-12-25 塗工機、フィルムの製造システム、および、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01401A true CN114901401A (zh) 2022-08-12

Family

ID=768637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91168.1A Pending CN114901401A (zh) 2020-01-14 2020-12-25 涂敷机、薄膜的制造系统和薄膜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7084433B2 (zh)
KR (1) KR102475550B1 (zh)
CN (1) CN114901401A (zh)
TW (1) TWI782383B (zh)
WO (1) WO202114520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49985B2 (ja) * 2020-11-20 2023-03-31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213323A2 (en) * 1985-07-04 1987-03-11 Fuji Photo Film Co., Ltd. Applic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device
JPH06269715A (ja) * 1993-03-17 1994-09-27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塗布方法及び装置
JP2003033702A (ja) * 2001-07-26 2003-02-04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塗布方法及び塗布装置
JP2005034729A (ja) * 2003-07-14 2005-02-10 Tomoegawa Paper Co Ltd グラビア塗布装置
JP2013071099A (ja) * 2011-09-29 2013-04-22 Toray Ind Inc 塗液塗布方法、塗布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塗液塗布装置
CN105413957A (zh) * 2014-09-17 2016-03-23 东丽工程株式会社 涂布器、涂布装置和涂布方法
CN105451894A (zh) * 2013-07-04 2016-03-30 三键精密化学有限公司 涂敷装置及涂敷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6132562A (zh) * 2014-03-28 2016-11-16 东丽株式会社 涂布装置、涂布方法及带涂膜的树脂膜的制造方法
CN109954628A (zh) * 2017-12-26 2019-07-02 株式会社小林制作所 双面涂布方法及装置
CN110394278A (zh) * 2018-04-25 2019-11-01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涂布装置和涂膜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98023B2 (ja) * 2007-11-08 2012-12-12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塗布装置
JP6269715B2 (ja) 2016-04-08 2018-01-3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監視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213323A2 (en) * 1985-07-04 1987-03-11 Fuji Photo Film Co., Ltd. Applic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device
JPH06269715A (ja) * 1993-03-17 1994-09-27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塗布方法及び装置
JP2003033702A (ja) * 2001-07-26 2003-02-04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塗布方法及び塗布装置
JP2005034729A (ja) * 2003-07-14 2005-02-10 Tomoegawa Paper Co Ltd グラビア塗布装置
JP2013071099A (ja) * 2011-09-29 2013-04-22 Toray Ind Inc 塗液塗布方法、塗布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塗液塗布装置
CN105451894A (zh) * 2013-07-04 2016-03-30 三键精密化学有限公司 涂敷装置及涂敷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6132562A (zh) * 2014-03-28 2016-11-16 东丽株式会社 涂布装置、涂布方法及带涂膜的树脂膜的制造方法
CN105413957A (zh) * 2014-09-17 2016-03-23 东丽工程株式会社 涂布器、涂布装置和涂布方法
CN109954628A (zh) * 2017-12-26 2019-07-02 株式会社小林制作所 双面涂布方法及装置
CN110394278A (zh) * 2018-04-25 2019-11-01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涂布装置和涂膜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20100103A (ko) 2022-07-14
WO2021145202A1 (ja) 2021-07-22
JP7084433B2 (ja) 2022-06-14
TWI782383B (zh) 2022-11-01
KR102475550B1 (ko) 2022-12-08
TW202138069A (zh) 2021-10-16
JP2021109161A (ja) 2021-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901401A (zh) 涂敷机、薄膜的制造系统和薄膜的制造方法
JP2023090816A (ja) 塗工装置、フィルムの製造システム、および、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5329847B2 (ja) ダイ塗布方法
JPH06254466A (ja) 塗布装置
WO2021256006A1 (ja) 押出成形装置、フィルムの製造システム、および、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5253038B2 (ja) シート・フィルムのロール成形装置およびロール成形方法
JP7249985B2 (ja) 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KR102658145B1 (ko) 터치 롤러, 권취기, 필름 롤의 제조 시스템, 및 필름 롤의 제조 방법
KR102654079B1 (ko) 권취 장치, 필름 롤의 제조 시스템, 및 필름 롤의 제조 방법
CN115003423B (zh) 薄膜的制造方法
JP2009254958A (ja) 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7407694B2 (ja) 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TW202202560A (zh) 薄膜之製造方法、薄膜之製造系統、及開縫加工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