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99368B - 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99368B
CN114899368B CN202210314912.0A CN202210314912A CN114899368B CN 114899368 B CN114899368 B CN 114899368B CN 202210314912 A CN202210314912 A CN 202210314912A CN 114899368 B CN114899368 B CN 1148993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ve electrode
conductive
electrode material
coating layer
compos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1491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899368A (zh
Inventor
徐荣益
杨艺
孔令涌
李意能
刘其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Dynanonic Technology Co ltd
Qujing Defang Nano Technology Co ltd
Shenzhen Dynan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Dynanonic Technology Co ltd
Qujing Defang Nano Technology Co ltd
Shenzhen Dynan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Dynanonic Technology Co ltd, Qujing Defang Nano Technology Co ltd, Shenzhen Dynan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Dynan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31491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99368B/zh
Publication of CN1148993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99368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17376 priority patent/WO2023184871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8993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993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1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01M4/1391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0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 H01M4/50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manganese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Mn2O4 or LiMn2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2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 H01M4/52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iron, cobalt or nickel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NiO2, LiCoO2 or LiCo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3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01M4/587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申请复合正极材料包括导电核体和包覆导电核体的正极材料包覆层,其中,还包括导电骨架,且导电骨架一端与导电核体接触,另一端至少是延伸至正极材料包覆层中。本申请复合正极材料导电性能和结构稳定性以及压实密度高,具有高的循环性能,电化学性能。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能够保证制备的复合正极材料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稳定,而且效率高,节约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二次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20世纪60、70年代的石油能源危机问题迫使人们去寻找新的可替代的新能源,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能源危机意识的增强。锂离子电池因其具备较高的工作电压与能量密度、相对较小的自放电水平、无记忆效应、无铅镉等重金属元素污染、超长的循环寿命等优点,被认为是最具应用前景的能源之一。锂离子电池被广泛应用于电动车、电动工具、可移动电子消费品以及储能等诸多方面。
对于锂离子电池而言,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和电解质是决定其电化学性能的关键因素,而正极材料充当锂离子电池中的锂源的角色,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更是制约锂离子电池比能量和比功率等电化学性能的关键因素。目前常用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主要有:层状结构的正极材料,其中包括钴酸锂(LiCoO2)、镍酸锂(LiNiO2)、锰酸锂(LiMnO2),以及二/三元复合层状正极材料(LiNixCoyMnzO2)等;尖晶石结构的锰酸锂(LiMn2O2);橄榄石型结构的磷酸铁锂(LiFePO4)以及磷酸锰铁锂(LiMnxFe1-xPO4)等。
虽然锂离子电池材料具有诸多优点,但是在其应用过程中,它也面临着急需解决的诸多问题,如材料导电性能差,压实密度低,在大电流下容量的衰减严重和倍率性能差等问题。而且其制备方法也存在原料价格昂贵、成本高,难以实现工业化生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现有正极材料存在导电性差、压实密度低等技术问题。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正极片和含有该正极片的二次电池,以解决现有正极材料导致二次电池的容量衰减严重和倍率性能差等电化学性能不理想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申请目的,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复合正极材料。本申请复合正极材料包括导电核体和包覆导电核体的正极材料包覆层,其中,还包括导电骨架,且导电骨架一端与导电核体接触,另一端至少是延伸至正极材料包覆层中。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本申请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本申请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制备导电骨架与导电颗粒的复合物颗粒;其中,导电骨架的一端是结合在导电颗粒上,另一端背离导电颗粒形成自由延伸端;
在复合物颗粒表面形成包覆于复合物颗粒的正极材料包覆层,其中,导电骨架的自由延伸端至少延伸至正极材料包覆层中,形成复合正极材料。
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正极片。本申请正极片包括集流体和结合在集流体表面的正极活性层,正极活性层中含有本申请复合正极材料或由本申请复合正极材料制备方法制备的复合正极材料。
本申请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本申请包括正极片和负极片;正极片为本申请正极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具有以下的技术效果:
本申请复合正极材料在导电核体与正极材料包覆层之间增设导电骨架,并将导电骨架延伸至正极材料包覆层,这样,导电骨架增强了正极材料包覆层的导电性能,且其与导电核体连接,与导电核体一起在复合正极材料中构建良好的导电网络结构,赋予复合正极材料优异的导电性能。而且导电骨架能够构成电解液渗透的通道,使得电解液能够通过导电骨架向复合正极材料内部渗入,有效缩短了复合正极材料内部传导距离,显著提高了复合正极材料的压实密度和电化学性能,使得复合正极材料的电性能得到充分发挥。另外,导电骨架一端连接导电核体另一端延伸至正极材料包覆层中,其有效增强了正极材料包覆层包覆导电核体力学强度,增强了复合正极材料结构稳定性,从而赋予复合正极材料优异的电化学稳定性。
本申请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能够制备如上文核壳结构的本申请复合正极材料,并赋予制备的复合正极材料如上文所述的优异导电性能和电化学性能以及结构稳定性。另外,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能够保证制备的复合正极材料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等性能稳定,而且效率高,节约生产成本。
本申请正极片由于含有本申请复合正极材料,因此,本申请正极片容量高,倍率和循环性能好。
本申请二次电池由于含有本申请正极片,因此,本申请二次电池具有高的容量和倍率性能以及循环性能,寿命长,电化学性能稳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复合正极材料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复合正极材料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复合正极材料。本申请实施例复合正极材料的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导电核体1和包覆导电核体1的正极材料包覆层3以及导电骨架2。其中,该导电骨架2一端与导电核体1接触,另一端至少是延伸至正极材料包覆层3中。
其中,导电核体1与导电骨架2一起构成了本申请实施例复合正极材料的导电网络体系,赋予本申请实施例复合正极材料优异的导电性,赋予本申请实施例复合正极材料高的倍率性能。
另外,该导电核体1的粒径大小还是影响本申请复合正极材料的粒径因素之一,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导电核体1的粒径可以控制到80nm,如<80nm。在具体实施例中,导电核体的材料包括碳、正极材料中的至少一种。其中,碳可以包括烧结碳。正极材料可以是具有导电率低、比表高、压实低至少一种性能的正极材料,具体如LFP、锰酸锂、磷酸锰锂等中的至少一种。通过对导电核体1的粒径和材料种类的控制和选择,能够提高该导电核体1如上述的作用,从而提高本申请实施例复合正极材料导电性和倍率性能以及容量。而且还可以通过控制和调节导电核体1的粒径大小,结合正极材料包覆层3的厚度,可以控制和调节复合正极材料的粒径,如增大复合正极材料的粒径,从而提高本申请实施例复合正极材料的压实密度。
导电骨架2不仅与上述导电核体1在本申请实施例复合正极材料中构成导电网络体系,而且能够构成电解液渗透的通道,使得电解液能够通过导电骨架2向复合正极材料内部渗入,有效缩短了复合正极材料内部离子传导距离,显著提高了复合正极材料的压实密度和电化学性能,使得复合正极材料的电性能得到充分发挥。另外,由于导电骨架3一端连接导电核体1另一端延伸至正极材料包覆层3中,其有效增强了正极材料包覆层3包覆导电核体1的力学强度,增强了复合正极材料结构稳定性,从而赋予复合正极材料优异的电化学稳定性。
实施例中,该导电骨架2与导电核体1的质量比可以控制为(1-3):1。通过控制导电骨架2的含量如控制其与导电核体1的质量比,从而在保证复合正极材料容量的基础上,在复合正极材料中构件丰富的导电网络结构,也即是在复合正极材料中形成丰富的导电通道,从而显著提高复合正极材料的导电性能,增强复合正极材料的压实密度和电化学性能,同时提高其结构稳定性。
另些实施例中,导电骨架2的长度可以是6-8μm,具体如为碳纳米管、碳纤维等时,其长度可以是6-8μm。当为中空管结构如碳纳米管时,其中空管的中空管内径可以是2-20nm。如为石墨片、导电石墨、石墨烯时,其长度或宽度或粒径为可以是6-8μm。当为石墨片或石墨烯时,其厚厚度可以为2-40nm。导电骨架2的如长度等尺寸可以至少是要延伸至正极材料包覆层3中,也即是导电骨架2由导电核体1向外延伸的自由端至少是要延伸至正极材料包覆层3中。如导电核体1向外延伸的自由端可以是延伸至正极材料包覆层3中,也可以是在延伸至正极材料包覆层3中后弯曲或进一步与其他导电骨架2之间形成网络结构或者缠绕接触等,还可以是穿过正极材料包覆层3并延伸至正极材料包覆层3的外表面。该正极材料包覆层3外表面是指背离导电核体1的表面。通过控制导电骨架2的直径和长度等控制和优化,能够充分发挥导电骨架2起到如上述的导电通道作用和提高加强筋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复合正极材料的压实密度和电化学性能以及结构稳定性。
实施例中,导电骨架2可以是中空管结构。这样,能够使得导电液通过中空管的管路高效的进入到复合正极材料的内部。在具体实施例中,导电骨架2的材料可以包括碳纳米管、石墨片、导电石墨、碳纤维、石墨烯中的至少种。通过对导电骨架2材料的选用,提高导电骨架2的导电性能和增强力学加强筋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复合正极材料的压实密度和电化学性能以及结构稳定性。其中,碳纳米管由于为中空微管结构,其自身特殊的结构,当导电骨架2的材料为碳纳米管时,碳纳米管作为导电骨架分布在正极材料包覆层3中,赋予复合正极材料具体是其所含的正极材料包覆层3呈现丰富的孔道,该孔道能够使得电解液(导电液)通过孔道直接渗入复合正极材料内部,从而有效克服正极材料如磷酸锰铁锂颗粒内部因传导距离过长,导致电性能差的缺点。同时由于复合正极材料颗粒内部接触导电液距离被缩短,颗粒传导距离变短,电性能得到充分释放。
正极材料包覆层3在复合正极材料中发挥正极材料的功能。而且在上文导电核体1和导电骨架2以及三者之间起到增效作用,赋予复合正极材料高的导电性能和结构稳定性以及压实密度,赋予复合正极材料优异的循环性能,电化学性能高。
实施例中,该正极材料包覆层3与导电核体1的质量比可以控制为(100-300):1。通过控制正极材料包覆层的含量如控制其与导电核体1的质量比,在提高复合正极材料容量的从基础上,提高与上文导电核体1和导电骨架2之间的增效作用,提高复合正极材料高导电性能、压实密度和电化学性能以及结构稳定性。
实施例中,正极材料包覆层3的厚度可以为3-6μm。在具体实施例中,正极材料包覆层3所含的正极材料包括磷酸盐系正极材料、锰酸锂中的至少一种。其中,磷酸盐系正极材料可以包括磷酸锰铁锂、磷酸铁锂、磷酸锰锂、锰酸锂中的至少一种。通过对导电包覆层3的厚度和材料的控制和优化,充分发挥复合正极材料中发挥正极材料的功能。
基于上文导电核体1、导电骨架2和正极材料包覆层3的质量比,实施例中,上文导电核体1、导电骨架2和正极材料包覆层3三者的质量比可以为1:(1-3):(100-300)。通过协调三者的含量比例,在成分发挥三者各自作用的基础上,成分发挥三者之间的增效作用,从而提高复合正极材料导电性能和结构稳定性以及压实密度,赋予复合正极材料优异的循环性能,电化学性能高。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复合正极材料具有上文所述的核壳结构,而且还含有导电骨架2,因此,在能够实现三者增效作用,提高复合正极材料高的导电性能和结构稳定性以提高本申请实施例复合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调节导电核体1和正极材料包覆层3的质量比,使得复合正极材料的粒径适当做大,进一步提高复合正极材料的压实密度,降低其制备成本。如实施例中,复合正极材料的D50可以控制在3-6μm。
基于上文各实施例复合正极材料所含的导电核体1、导电骨架2和正极材料包覆层3各自所选的材料,如复合正极材料所含的导电核体1为烧结碳,导电骨架2为碳纳米管,正极材料为磷酸锰铁锂。这样,该复合正极材料为核壳结构的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而且该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还具有丰富的孔道结构,该结构的酸锰铁锂正极材料不仅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和结构稳定性能,而且还能够使得导电液通过碳纳米管渗入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颗粒内部,克服了现有磷酸锰铁锂颗粒内部因传导距离过长而导致电性能差的缺点。由于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颗粒内部接触导电液距离被缩短的特点,颗粒传导距离变短,电性能得到完美和充分释放,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由此还可以将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颗粒的粒径适当做大,产生一定的小团聚,提高材料加工、循环性能的同时,能够有效提升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压实密度。
在进一步实施例中,在上文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复合正极材料还包括导电包覆层4,如图2所示。该导电包覆层4包覆在正极材料包覆层3的外表面,能够进一步增强复合正极材料的导电性能,进一步的还能够通过导电骨架2,实现导电核体1和导电包覆层4的导电连接,从而显著提高复合正极材料的倍率性能,如实施例中,该导电骨架2的延伸端延伸至导电包覆层4中或进一步延伸至导电包覆层4的外表面并裸露末端,如图2中所示的导电骨架2的延伸端至少部分是延伸至导电包覆层4的外表面,以提高电解液向内渗透效率。进一步地,通过控制导电包覆层4的厚度,协助导电核体1的粒径和正极材料包覆层3的厚度,可以进一步获得大粒径的复合正极材料,从而提高复合正极材料的压实及密度。
实施例中,该导电包覆层4的厚度为2-20nm;在具体实施例中,该导电包覆层4所含的导电材料包括碳材料,如可以是石墨、炭黑、乙炔黑中的至少一种。通过对导电包覆层4的厚度和材料的控制和优化,进一步发挥导电包覆层4的导电作用,提高复合正极材料的导电性能和倍率性能以及压实密度。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上文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本申请实施例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01:制备导电骨架与导电颗粒的复合物颗粒;其中,导电骨架的一端是结合在导电颗粒上,另一端背离导电颗粒形成自由延伸端;
S02:在复合物颗粒表面形成包覆于复合物颗粒的正极材料包覆层,其中,导电骨架的自由延伸端至少延伸至正极材料包覆层中,形成复合正极材料。
其中,步骤S01中的导电颗粒为上文复合正极材料所含的导电核体1,导电骨架为上文复合正极材料所含导电骨架2。步骤S02中的正极材料包覆层为上文复合正极材料所含的正极材料包覆层3,因此,为了节约篇幅,在此不再对步骤S01中的导电颗粒、导电骨架和步骤S02中的正极材料包覆层的材料尺寸等料进行赘述。
实施例中,步骤S01中的制备导电骨架与导电颗粒的复合物颗粒的方法可以是包括如下步骤:
S011:提供导电颗粒,对导电颗粒进行第一功能基团改性处理,得到改性导电颗粒;
S012:提供导电骨架,对导电骨架的其中一端进行第二功能基团改性处理,得到改性导电骨架;其中,第二功能基团为能够与第一功能基团进行化学反应形成化学键的功能基团;
S013:将改性导电颗粒与改性导电骨架进行第一混合处理并进行化学反应处理,使得导电骨架的改性端通过化学键结合在导电颗粒上,得到该复合物颗粒。
其中,步骤S011中对导电颗粒进行第一功能基团改性处理是为了在导电颗粒上接枝功能基团,使得改性导电颗粒与步骤S012中改性导电骨架之间能够在步骤S013中进行化学反应,使得导电骨架的改性端能够结合在导电颗粒上。因此,实施例中,该第一功能基团可以是包括羟基、醛基、羧基、氨基、酯基、酸酐中的至少一种。那么对导电颗粒的进行第一功能基团改性处理的方法也可以根据第一功能基团的种类进行灵活选择和控制。其中,当导电颗粒为碳材料如烧结碳时,其可以是由包括蔗糖、葡萄糖、草酸、水杨酸、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甘氨酸、乙二胺四乙酸、琥珀酸中至少一种碳化处理形成。
基于步骤S011中对导电颗粒进行第一功能基团改性处理,步骤S012中对导电骨架进行第二功能基团改性处理也是为了在导电骨架的一端部上接枝相应的功能基团,使得改性导电骨架与步骤S011中改性导电颗粒之间能够在步骤S013中进行反应,使得改性导电骨架的改性端能够结合在导电颗粒上。因此,实施例中,该第二功能基团可以是与上述第一功能基团相同或不相同,但是能够保证第一功能基团与第二功能基团能够进行化学反应,因此,第二功能基团可以包括羟基、醛基、羧基、氨基、酯基、酸酐中的至少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功能基团与第二功能基团的组合可以是羟基与醛基、羧基与氨基、醛基和醛基、酯基与酯基、醛基与酸酐等的组合。对导电骨架的进行第二功能基团改性处理的方法也可以根据第二功能基团的种类进行灵活选择和控制。
步骤S013中改性导电颗粒与改性导电骨架之间的化学反应条件可以根据两者所含的功能基团种类的反应条件进行控制,使得第一功能基团与第二功能基团之间反应生成化学键,从而将导电骨架的改性端能够结合在导电颗粒上,另一端形成自由延伸端。
实施例中,改性导电颗粒与改性导电骨架可以是按照导电颗粒与导电骨架质量比为1:(1-3)的比例进行第一混合处理,使得生成的导电颗粒和导电骨架之间的质量比满足上文复合正极材料所含导电颗粒1和导电骨架2的质量比。
实施例中,步骤S01中的在复合物颗粒表面形成包覆于复合物颗粒的正极材料包覆层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014:将正极材料或正极材料前驱体与复合物颗粒进行第二混合处理,并包覆在复合物颗粒表面,后进行烧结处理。
在步骤S014中的经烧结处理后,正极材料或正极材料前驱体烧结形成正极材料包覆层。因此,正极材料为上文复合正极材料所含的正极材料包覆层3的正极材料,同理正极材料前驱体为形成上文复合正极材料所含的正极材料包覆层3的正极材料的前驱体。那么烧结处理的条件至少是能够使得正极材料或正极材料前驱体烧结形成正极材料包覆层的条件,如实施例中,烧结处理的温度可以为600-700℃,时间可以为5-8h。具体可以根据正极材料或正极材料前驱体的具体烧结特性而灵活控制。
由于复合物颗粒所含导电骨架的另一端背离导电颗粒形成自由延伸端,那么在第二混合处理中,该导电骨架的自由延伸端会延伸至正极材料或正极材料前驱体形成的包覆层中,那么经烧结处理后,该导电骨架的自由延伸端至少是延伸至正极材料包覆层中,形成上文图1所示的复合正极材料。实施例中,该第二混合处理可以是球磨处理,也可以是将正极材料或正极材料前驱体与复合物颗粒形成浆料进行如搅拌等混合处理,使得正极材料或正极材料前驱体在复合物颗粒表面形成包覆层。
实施例中,该正极材料或正极材料前驱体与复合物颗粒可以是按照导电骨架与正极材料的质量比为1-3:(100-300)的比例进行该第二混合处理,以使得经烧结处理后生成的正极材料包覆层和复合物颗粒之间的质量比满足上文复合正极材料所含导电颗粒1和正极材料包覆层3的质量比。
进一步实施例中,在复合物颗粒表面形成包覆于复合物颗粒的正极材料包覆层的步骤之后,还包括如下步骤S03:
在正极材料包覆层的表面形成包覆该正极材料包覆层的导电包覆层。
其中,该步骤S03中形成的导电包覆层为上文复合正极材料所含的导电包覆层4,也即是形成如图2中的复合正极材料。那么步骤S03中形成的导电包覆层的材料和厚度等均如上文复合正极材料所含的导电包覆层4。
实施例中,形成导电包覆层的方法可以采用导电材料或导电材料的前驱体的溶液包覆后烧结处理,也可以采用形成包覆层的其他方法形成导电包覆层,以包覆在正极材料包覆层3的外表面上。
由上文本申请实施例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可知,本申请实施例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能够制备如上文核壳结构的复合正极材料,并赋予制备的复合正极材料如上文所述的优异导电性能和电化学性能以及结构稳定性。另外,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能够保证制备的复合正极材料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等性能稳定。由于本申请实施例复合正极材料可以是相对较大的粒径,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可以降低对复合正极材料的控制和要求,从而使得本申请实施例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的效率高,节约生产成本。
另外,待上述步骤S02或步骤S03之后,还包括对材料进行粉碎或整形的步骤,以控制最终材料的粒径大小和均匀性。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正极片。本申请实施例正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和结合在正极集流体表面的正极活性层,正极活性层中含有上文本申请实施例电极复合正极材料。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正极片含有上述本申请实施例电极复合正极材料,因此,正极片的内阻低,容量高,倍率和循环性能好。
正极活性层包括除了该复合正极材料之外,还包括粘结剂和导电剂,其中,粘结剂可以是常用的电极粘结剂,如包括聚偏氯乙烯、可溶性聚四氟乙烯、丁苯橡胶、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丙烯腈共聚物、海藻酸钠、壳聚糖和壳聚糖衍生物中的一种或多种。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导电剂可以是常用的导电剂,如包括石墨、碳黑、乙炔黑、石墨烯、碳纤维、C60和碳纳米管中的一种或多种。或进一步地,正极活性层还可以含有补锂添加剂,以提高电池的首效。
实施例中,正极片制备过程可以为:将复合正极材料、导电剂与粘结剂混合得到电极浆料,将电极浆料涂布在电极集流体上,经干燥、辊压、模切等步骤制备得到电极片。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本申请实施例二次电池包括正极片、负极片、隔膜和电解质等必要的部件,当然还包括其他必要或辅助的部件。其中,正极片为上述本申请实施例正极片。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二次电池中含有上文本申请实施例正极片,而该本申请实施例正极片含有上文本申请实施例复合正极材料,基于上文本申请实施例复合正极材料所具有的特性,本申请实施例二次电池具有高的容量和倍率性能以及循环性能,寿命长,电化学性能稳定。
以下通过多个具体实施例来举例说明本申请实施例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等。
1.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实施例: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复合正极材料及制备方法。本实施例提供复合正极材料为单核-孔道结构的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具体包括炭黑颗粒和碳纳米管以及包覆炭黑颗粒的磷酸锰铁锂包覆层,在磷酸锰铁锂包覆层的外表面还包括碳包覆层。也即是,磷酸锰铁锂包覆层作为中间层,碳包覆层作为外包覆层。其中,碳纳米管的一端结合在炭黑颗粒的表面,另一端背离该炭黑颗粒形成自由延伸端,且该自由延伸端至少是延伸至磷酸锰铁锂包覆层中。其中,炭黑颗粒、碳纳米管、磷酸锰铁锂包覆层的质量比为1:1:100。
本实施例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碳纳米管与炭黑颗粒的复合物颗粒的制备:
S11.改性炭黑颗粒的制备:用1g炭黑使用0.01g氨基改性;
S12.改性碳纳米管的制备:取1g碳纳米管一端使用0.01g羧基改性;
S13.将改性炭黑颗粒与改性碳纳米管进行缩合反应:将改性碳纳米管与改性炭黑进行混合并进行酰胺化反应,将碳纳米管的改性端通过酰胺键连接在炭黑的表面;
S2:将100g磷酸锰铁锂于管式炉内,通氮气,加1g葡萄糖650℃焙烧5h,
S3:将步骤S2中磷酸锰铁锂利用砂磨工艺制备成浆料,然后利用喷雾干燥使得磷酸锰铁锂在复合物颗粒表面形成磷酸锰铁锂包覆层;
S4:将步骤S3中的复合材料于管式炉内,通氮气,加20g葡萄糖750℃焙烧5h,在磷酸锰铁锂包覆层外表面形成碳包覆层,得到复合正极材料;
S5:待步骤S4中生成的复合正极材料冷却后,进行粉碎、过筛制得粒径均一的复合正极材料。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复合正极材料及制备方法。该复合正极材料的结构与实施例1中的复合正极材料结构相同,不同在于所含的炭黑颗粒、碳纳米管、磷酸锰铁锂包覆层和碳包覆层的质量比有区别。其中,炭黑颗粒、碳纳米管、磷酸锰铁锂包覆层的质量比为1:2:200。
本实施例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导电骨架与导电颗粒的复合物颗粒的制备:
S11.改性炭黑颗粒的制备:用1g炭黑使用0.02g醛基改性;
S12.改性碳纳米管的制备:取2g碳纳米管一端使用0.02g醛基改性;
S13.将改性炭黑与改性碳纳米管进行缩合反应:将改性碳纳米管与改性炭黑颗粒进行混合并进行加成化反应,将碳纳米管的改性端通过化学键连接在导电石墨的表面;
S2:将200g磷酸锰铁锂于管式炉内,通氮气,加2g葡萄糖650℃焙烧5h;
S3:将步骤S2中磷酸锰铁锂利用砂磨工艺制备成浆料,然后利用喷雾干燥使得磷酸锰铁锂在复合物颗粒表面形成磷酸锰铁锂包覆层;
S4:将步骤S3中的复合材料于管式炉内,通氮气,加40g葡萄糖750℃焙烧5h,在磷酸锰铁锂包覆层外表面形成碳包覆层,得到复合正极材料;
S5:待步骤S4中生成的复合正极材料冷却后,进行粉碎、过筛制得粒径均一的复合正极材料。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复合正极材料及制备方法。该复合正极材料的结构与实施例1中的复合正极材料结构相同,不同在于所含的炭黑颗粒、碳纳米管、磷酸锰铁锂包覆层和碳包覆层的质量比有区别。其中,炭黑颗粒、碳纳米管、磷酸锰铁锂包覆层的质量比为1:3:300。
本实施例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导电骨架与导电颗粒的复合物颗粒的制备:
S11.改性炭黑的制备:用1g炭黑使用0.03g醛基改性;
S12.改性碳纳米管的制备:取3g碳纳米管一端使用0.03g酸酐改性;
S13.将改性碳源与改性碳纳米管进行缩合反应:将改性碳纳米管与改性炭黑颗粒进行混合并进行缩合化反应,将碳纳米管的改性端通过化学键连接在炭黑颗粒的表面;
S2:将300g磷酸锰铁锂于管式炉内,通氮气,加3g葡萄糖650℃焙烧5h;
S3:将步骤S2中磷酸锰铁锂利用砂磨工艺制备成浆料,然后利用喷雾干燥使得磷酸锰铁锂在复合物颗粒表面形成磷酸锰铁锂包覆层;
S4:将步骤S3中的复合材料于管式炉内,通氮气,加60g葡萄糖750℃焙烧5h,在磷酸锰铁锂包覆层外表面形成碳包覆层,得到复合正极材料;
S5:待步骤S4中生成的复合正极材料冷却后,进行粉碎、过筛制得粒径均一的复合正极材料。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复合正极材料及制备方法。该复合正极材料的结构与实施例1中的复合正极材料结构相同,不同在于炭黑颗粒被替换成LFP颗粒,磷酸锰铁锂包覆层被替换成LFP包覆层;其中,炭黑颗粒、碳纳米管、磷酸锰铁锂包覆层的质量比为1:1:200。
本实施例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1g LFP通氮气,加0.1g葡萄糖650℃焙烧5h;
S2.待步骤S1中生成的LFP冷却后,进行粉碎、过筛制得粒径均一的LFP材料颗粒;
S3.碳纳米管与LFP颗粒的复合物颗粒的制备:
S31.用1g LFP使用0.02g氨基改性;
S32.取1g碳纳米管末端使用0.02g羧基包覆;
S33.让含有氨基的LFP与羧基的碳纳米管球磨2h,使碳纳米管的改性端定向包覆于LFP表面,将骨架固定住。
S4:将200g磷酸锰铁锂于管式炉内,通氮气,加2g葡萄糖650℃焙烧5h;
S5:将步骤S2中磷酸锰铁锂利用砂磨工艺制备成浆料,然后利用喷雾干燥使得磷酸锰铁锂在复合物颗粒表面形成磷酸锰铁锂包覆层;
S5:将步骤S3中的复合材料于管式炉内,通氮气,加20g葡萄糖750℃焙烧5h,在磷酸锰铁锂包覆层外表面形成碳包覆层,得到复合正极材料;
S6:待步骤S4中生成的复合正极材料冷却后,进行粉碎、过筛制得粒径均一的复合正极材料。
对比例1
提供实施例1中的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也即是不含炭黑颗粒和碳纳米管,单纯的为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
对比例2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单核多壳结构的磷酸锰铁锂及其制备方法,本对比例磷酸锰铁锂包括LiMn0.7Fe0.29V0.01PO4核体、包覆LiMn0.7Fe0.29V0.01PO4核体的碳中间包覆层、包覆碳中间包覆层的LiMn0.5Fe0.5PO4中间包覆层和包覆LiMn0.5Fe0.5PO4中间包覆层的无定型碳外包覆层。
本对比例磷酸锰铁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称取化学计量比为0.7:0.29:1:1:0.005的Mn(CH3COO)2·4H2O、FeC2O4·2H2O、NH4H2PO4、LiOH·H2O和V2O5,再加入Mn(CH3COO)2·4H2O、FeC2O4·2H2O、NH4H2PO4、LiOH·H2O和V2O5总质量的20wt%的C12H22O11葡萄糖,加入1g柠檬酸作为抗氧化剂,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作为助磨剂,以400rpm的转速球磨10h,将球磨产物于烘箱内60℃下干燥后,研磨并过200目筛,得到第一固体混合物;
S2:将第一固体混合物置于氧化铝瓷舟内,压实,于管式炉内,氩氢气氛下进行预烧成,预烧成从室温开始,以3℃/min的速率升温至300℃温度,烧成时间为5h后得到含碳包覆层的预烧成产物;
S3:将预烧成产物研磨过筛后,加入一定量的Mn(CH3COO)2·4H2O、FeC2O4·2H2O、LiOH·H2O和NH4H2PO4使Mn:Fe:L:P=0.5:0.5:1:1,超声分散于去离子水后移入球磨罐中,400rpm下二次球磨5h;二次球磨产物于60℃下干燥后,研磨过200目筛,得到第二固体混合物;
S4:在液态碳源存在的条件下,将第二固体混合物在700℃下高温烧成10h,自然降温至室温得到核壳结构磷酸锰铁锂复合电极材料。
对比例3
提供一种复合正极材料,包括碳核体和包覆碳核体的LFMP包覆层。
本对比例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200g磷酸锰铁锂利用管式炉内通氮气,加2g葡萄糖650℃焙烧5h;
S2:得到的磷酸锰铁锂利用砂磨工艺制备成颗粒分散、均匀的浆料,然后利用喷雾干燥设备将磷酸锰铁锂浆料喷雾在2g固体碳源表面;
S3:取步骤2的磷酸锰铁锂利用管式炉内通氮气,加40g葡萄糖750℃焙烧5h;
S4:待步骤3获得的样品冷却后,进行粉碎、过筛制得粒径均一的纳米磷酸锰铁锂。
对比例4
提供一种复合正极材料,包括LFP核体和包覆碳核体的LFMP包覆层。
本对比例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2g磷酸铁锂和利用管式炉内通氮气,加0.1g葡萄糖650℃焙烧5h;
S2:待步骤1获得的样品冷却后,进行粉碎、过筛制得粒径均一的纳米磷酸铁锂;
S3:200g磷酸锰铁锂和利用管式炉内通氮气,加2g葡萄糖650℃焙烧5h;
S4:得到的磷酸锰铁锂利用砂磨工艺制备成颗粒分散、均匀的浆料,然后利用喷雾干燥设备将磷酸锰铁锂浆料喷雾在2g固体磷酸铁锂表面;
S5:取步骤4的磷酸锰铁锂利用管式炉内通氮气,加40g葡萄糖750℃焙烧5h;
S6:待步骤5获得的样品冷却后,进行粉碎、过筛制得粒径均一的纳米磷酸锰铁锂。
2.锂离子电池实施例:
将上述实施例1至实施例4的复合正极材料和对比例提供的正极材料分别按照如下方法组装成正极电极和锂离子电池:
正电极:在相同的条件下,按照正极材料:Super P-Li:PVDF质量比为90:5:5的比例进行混合,溶剂采用NMP,混合方式为球磨机混合或者脱泡混料机混合,如果采用球磨机,则球磨时间为30min;转速频率设置为20HZ,如果采用匀浆脱泡机混合,则采用600rpm转速先混合30秒,再用2000rpm转速混合15min即可。经过匀浆-涂布-烘干-裁片操作,制备成正极片,正极片在100℃真空烘箱中烘烤,除去痕量水。其中,正极材料分别为上述实施例1至实施例4和对比例1至对比例3提供的正极材料;
负电极:石墨;
电解液:六氟磷酸锂(天赐导电液);
隔膜:PE隔膜;
锂离子电池组装:在充满氩气,且水氧含量均低于10ppm的手套箱内组装成锂离子电池。
3.锂离子电池相关性能测试
将上述锂离子电池实施例中组装的各锂离子电池相关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测试条件为:
1.将导电剂SuperP-Li,粘结剂PVDF,活性物质LMFP,溶剂NMP,按一定比例加入到球磨杯中球磨至材料溶解并分散均匀。环境温度控制在25±10℃
2.将配置好的浆料进行涂布并烘干得到LMFP极片。环境温度控制在25±10℃
3.将极片进行裁圆,组装制作成扣电。环境温度控制在25±10℃
4.将制作好的电池装上测试架进行测试。测试环境恒温25±2℃。
测得的结果如下表1所示。
表1
通过上表1的实施例以及对比例可以看出,本发明由于大大缩短了锂离子传输距离,能够将颗粒做大,且不影响产品循环性能,因此拥于循环性能好,放电效率高,压实性能高,电导率好等优点。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复合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电核体和包覆所述导电核体的正极材料包覆层,其中,还包括导电骨架,且所述导电骨架一端与所述导电核体接触,另一端至少是延伸至所述正极材料包覆层中;
所述导电骨架的材料包括碳纳米管、石墨片、导电石墨、石墨烯导电剂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导电骨架为中空管结构,所述中空管结构的长度为6-8μm,内径为2-20nm;
所述导电核体、导电骨架和正极材料包覆层的质量比为1:(1-3):(100-300);
所述导电核体的粒径为<80nm;
所述正极材料包覆层的厚度为3-6μm;
所述正极材料包覆层所含的正极材料包括磷酸盐系正极材料、锰酸锂中的至少一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电包覆层,所述导电包覆层包覆在所述正极材料包覆层的外表面;和/或
所述导电骨架的所述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正极材料包覆层的外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包覆层的厚度为2-20nm;和/或
所述导电包覆层所含的导电材料包括石墨、炭黑、乙炔黑中的至少一种;和/或
所述导电骨架的所述另一端至少是延伸至所述导电包覆层的外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骨架的长度为6-8μm和/或
所述复合正极材料的D50为3-6μm。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核体的材料包括正极材料、碳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核体为碳,所述导电骨架为碳纳米管,所述正极材料为磷酸锰铁锂。
7.一种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制备导电骨架与导电颗粒的复合物颗粒;其中,所述导电骨架的一端是结合在所述导电颗粒上,另一端背离所述导电颗粒形成自由延伸端,所述导电骨架的材料包括碳纳米管、石墨片、导电石墨、碳纤维、石墨烯导电剂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导电骨架为中空管结构,所述中空管结构的长度为6-8μm,内径为2-20nm;
在所述复合物颗粒表面形成包覆于所述复合物颗粒的正极材料包覆层,其中,所述导电骨架的所述自由延伸端至少延伸至所述正极材料包覆层中,形成复合正极材料,所述正极材料包覆层所含的正极材料包括磷酸盐系正极材料、锰酸锂中的至少一种;
导电核体、导电骨架和正极材料包覆层的质量比为1:(1-3):(100-300);
所述导电核体的粒径为<80nm;
所述正极材料包覆层的厚度为3-6μ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导电骨架与导电颗粒的复合物颗粒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导电颗粒,对所述导电颗粒进行第一功能基团改性处理,得到改性导电颗粒;
提供所述导电骨架,对所述导电骨架的其中一端进行第二功能基团改性处理,得到改性导电骨架;其中,所述第二功能基团为能够与所述第一功能基团进行化学反应形成化学键的功能基团;
将所述改性导电颗粒与所述改性导电骨架进行第一混合处理并进行化学反应处理,使得所述导电骨架的改性端结合在所述导电颗粒上,得到所述复合物颗粒;
和/或
在所述复合物颗粒表面形成包覆于所述复合物颗粒的正极材料包覆层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正极材料或正极材料前驱体与所述复合物颗粒进行第二混合处理,并包覆在所述复合物颗粒表面,后进行烧结处理;
和/或
在所述复合物颗粒表面形成包覆于所述复合物颗粒的正极材料包覆层的步骤之后,还包括在所述正极材料包覆层的表面形成包覆所述正极材料包覆层的导电包覆层的步骤。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导电颗粒与所述改性导电骨架是按照所述导电颗粒与导电骨架质量比为1:(1-3)的比例进行所述第一混合处理;和/或
所述导电颗粒包括导电颗粒;和/或
所述第一功能基团和所述第二功能基团各自独立的包括羟基、醛基、羧基、氨基、酯基、酸酐中的至少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材料或正极材料前驱体与所述复合物颗粒是按照所述导电骨架与正极材料的质量比为1-3:(100-300)的比例进行所述第二混合处理;和/或
所述烧结处理的温度为600-700℃,时间为5-8h。
11.一种正极片,包括集流体和结合在集流体表面的正极活性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活性层中含有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正极材料或由权利要求7-10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备的复合正极材料。
12.一种二次电池,包括正极片和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片为权利要求11所述的正极片。
CN202210314912.0A 2022-03-28 2022-03-28 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ctive CN11489936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14912.0A CN114899368B (zh) 2022-03-28 2022-03-28 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CT/CN2022/117376 WO2023184871A1 (zh) 2022-03-28 2022-09-06 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14912.0A CN114899368B (zh) 2022-03-28 2022-03-28 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99368A CN114899368A (zh) 2022-08-12
CN114899368B true CN114899368B (zh) 2024-05-31

Family

ID=827160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14912.0A Active CN114899368B (zh) 2022-03-28 2022-03-28 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899368B (zh)
WO (1) WO202318487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99368B (zh) * 2022-03-28 2024-05-31 深圳市德方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5939330A (zh) * 2022-08-16 2023-04-0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磷酸锰铁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正极极片、电池及用电设备
CN118511314A (zh) * 2022-08-31 2024-08-16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正极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二次电池和用电装置
CN116154156B (zh) * 2023-04-18 2023-06-30 江苏集萃分子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球形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74633A (zh) * 2012-06-07 2013-12-25 中国人民解放军63971部队 一种具有网络双核壳结构的碳-硫-外壳物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3975468A (zh) * 2011-11-15 2014-08-06 电气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复合粒子及其制造方法、二次电池用电极材料及二次电池
CN105637685A (zh) * 2013-10-07 2016-06-01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电极材料、以及使用了其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电极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6803574A (zh) * 2016-12-26 2017-06-06 宁波中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WO2017222113A1 (ko) * 2016-06-24 2017-12-28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음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CN111048756A (zh) * 2019-12-04 2020-04-21 兰溪致德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 高电导率硅氧负极材料及其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86907B2 (ja) * 2009-11-18 2014-05-07 電気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5118874A (ja) * 2013-12-19 2015-06-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電池用正極材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0739460B (zh) * 2019-10-25 2021-08-27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一种复合导电剂、其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电极材料
CN114430027B (zh) * 2020-10-28 2023-11-1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正极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CN113013393A (zh) * 2021-03-26 2021-06-22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正极材料及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3013395A (zh) * 2021-03-26 2021-06-22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3845155B (zh) * 2021-09-17 2023-08-04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包覆型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4899368B (zh) * 2022-03-28 2024-05-31 深圳市德方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75468A (zh) * 2011-11-15 2014-08-06 电气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复合粒子及其制造方法、二次电池用电极材料及二次电池
CN103474633A (zh) * 2012-06-07 2013-12-25 中国人民解放军63971部队 一种具有网络双核壳结构的碳-硫-外壳物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637685A (zh) * 2013-10-07 2016-06-01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电极材料、以及使用了其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电极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WO2017222113A1 (ko) * 2016-06-24 2017-12-28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음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CN106803574A (zh) * 2016-12-26 2017-06-06 宁波中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048756A (zh) * 2019-12-04 2020-04-21 兰溪致德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 高电导率硅氧负极材料及其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99368A (zh) 2022-08-12
WO2023184871A1 (zh) 2023-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899368B (zh) 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420939B (zh) 一种高倍率球状硬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1714627A (zh) 一种碳纳米管/磷酸铁锂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原位制备方法
CN111193019A (zh) 一种补锂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CN103441269A (zh) 一种焦磷酸锂/碳包覆磷酸铁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4447305B (zh) 一种多元碳基快充负极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2701281B (zh) 复合橄榄石结构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4122372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所用低膨胀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4613974A (zh) 一种长寿命快充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4393291A (zh) 一种掺杂、包覆共改性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532108B (zh) 具有多孔结构的磷酸铁锂/碳纳米管复合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CN114695894A (zh) 一种高容量硬碳快充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7219777B (zh) 一种补锂剂及其制备方法、正极极片与二次电池
CN118136801A (zh) 含锂磷酸盐类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7559013A (zh) 一种补锂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7096279A (zh) 一种含锂复合负极的制备,其在锂二次电池中的应用
JP2012033438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N116565168A (zh) 一种磷银硅共掺杂硬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911669A (zh) 一种多层复合结构正极的制备方法
CN114583137B (zh) 一种在碳表面进行硫掺杂磷修饰的方法及其应用
CN115275168A (zh) 一种高倍率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9638233A (zh) 一种固态离子导体与富锂锰基材料复合电极及锂离子电池
CN115084481A (zh) 一种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二次电池和用电设备
CN114864897A (zh) 一种快充的石墨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4975918A (zh) 一种快离子导体包覆的石墨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824

Address after: 518000 1001, building 1, Chongwen Park, Nanshan Zhiyuan garden, no.3370 Liuxian Avenue, Fuguang community, Taoyuan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SHENZHEN DYNANONIC Co.,Ltd.

Applicant after: FOSHAN DYNANONIC TECHNOLOGY CO.,LTD.

Applicant after: Qujing Defang Nano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28500 No.1 Qiaotou Road, Mingcheng Town, Gaoming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FOSHAN DYNANONIC TECHNOLOGY CO.,LTD.

Applicant before: Qujing Defang Nano Technology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