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11038B - 驻车机构和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驻车机构和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11038B
CN114811038B CN202210094000.7A CN202210094000A CN114811038B CN 114811038 B CN114811038 B CN 114811038B CN 202210094000 A CN202210094000 A CN 202210094000A CN 114811038 B CN114811038 B CN 1148110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king
pawl
cam
gear
stop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9400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811038A (zh
Inventor
松尾秀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8110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110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8110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110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4Locking or disabling mechanisms
    • F16H63/3416Parking lock mechanisms or brakes in the transmission
    • F16H63/3425Parking lock mechanisms or brakes in the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ed by pawls or wheels
    • F16H63/3433Details of latch mechanisms, e.g. for keeping pawls out of engag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4Locking or disabling mechanisms
    • F16H63/3416Parking lock mechanisms or brakes in the transmission
    • F16H63/3425Parking lock mechanisms or brakes in the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ed by pawls or whe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1/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1/2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volving more than two intermeshing members
    • F16H1/2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volving more than two intermeshing member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3Mounting or installation of gears or shafts in the gearboxes, e.g. methods or means for assemb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2Gear shift yokes, e.g. shift fork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4Locking or disabling mechanisms
    • F16H63/3416Parking lock mechanisms or brakes in the transmis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2001/001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ne motor mounted on a propulsion axle for rotating right and left wheels of this ax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ar-Shifting Mechanisms (AREA)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驻车机构的一个方式包括:驻车齿轮,其与车辆的车轮联动并且以主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驻车棘爪,其具有与驻车齿轮的齿部相对的啮合部并且能围绕与主轴线平行的第一旋转轴线旋转;凸轮杆,其沿着与主轴线正交的第一方向延伸并且沿着第一方向动作;凸轮,其安装于凸轮杆并且与驻车棘爪的凸轮接触部接触,通过伴随凸轮杆的动作沿着第一方向移动,从而使驻车棘爪围绕第一旋转轴线旋转并且使啮合部向驻车齿轮侧移动;U字形的衬套,其向驻车棘爪侧开口并且支承凸轮;以及棘爪止动件,其通过与驻车棘爪的止动件接触部接触来限制驻车棘爪向凸轮杆侧移动。凸轮杆插通于衬套内。棘爪止动件配置于驻车棘爪与凸轮杆之间。

Description

驻车机构和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驻车机构和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在驱动车辆的驱动装置中装设有驻车机构。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驻车机构,通过利用驻车杆使凸轮移动,将驻车棘爪向驻车齿轮一侧按压,并且使驻车齿轮和驻车棘爪锁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9-158078号公报
近年,在推进驱动装置的进一步小型化。与此相伴,要求配置于驱动装置的外壳内的驻车机构小型化。以往的驻车机构由于使驻车杆和驻车棘爪互相正交配置,因而存在在外壳内需要较大的收容空间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实现小型化的驻车机构和驱动装置。
本发明的驻车机构的一个方式包括:驻车齿轮,该驻车齿轮与车辆的车轮联动并且以主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驻车棘爪,该驻车棘爪具有与所述驻车齿轮的齿部相对的啮合部并且能围绕与所述主轴线平行的第一旋转轴线旋转;凸轮杆,该凸轮杆沿着与所述主轴线正交的第一方向延伸并且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动作;凸轮,该凸轮安装于所述凸轮杆并且与所述驻车棘爪的凸轮接触部接触,通过伴随所述凸轮杆的动作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移动,从而使所述驻车棘爪围绕所述第一旋转轴线旋转并且使所述啮合部向所述驻车齿轮侧移动;U字形的衬套,该衬套向所述驻车棘爪侧开口并且支承所述凸轮;以及棘爪止动件,该棘爪止动件通过与所述驻车棘爪的止动件接触部接触来限制所述驻车棘爪向所述凸轮杆侧移动。所述凸轮杆插通于所述衬套内。所述棘爪止动件配置于所述驻车棘爪与所述凸轮杆之间。
本发明的驱动装置的一个方式包括:上述驻车机构;动力部,该动力部驱动所述车辆;以及传递机构部,该传递机构部与所述动力部连接。所述驻车机构安装于所述传递机构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可以提供能实现小型化的驱动装置和驻车机构。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概念图。
图2是一实施方式的驻车机构的立体图。
图3是一实施方式的驻车机构的一部分的分解图。
图4是一实施方式的锁定状态下的驻车机构的剖视图。
图5是一实施方式的解锁状态下的驻车机构的剖视图。
图6是从上侧观察一实施方式的驻车机构的俯视图。
图7是一实施方式的驻车机构的局部剖视图。
(符号说的明)
1驱动装置
2马达(动力部)
3齿轮部(传递机构部)
6外壳
8驻车机构
10驻车齿轮
11齿部
20驻车棘爪
21驻车棘爪主体部
23凸轮接触部
24止动件接触部
25啮合部
29棘爪轴
30凸轮杆
35凸轮
80衬套
84固定螺钉
85棘爪止动件
90手动轴
98螺钉
AX1第一旋转轴线
AX2第二旋转轴线
J1主轴线
O油
S包围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说明中,以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装设在位于水平路面上的未图示的车辆上的情况下的位置关系为基准来规定铅垂方向进行说明。此外,在附图中,作为三维直角坐标系,适当地示出XYZ坐标系。
在各图中,Z轴方向为铅垂方向。+Z侧为铅垂方向上侧,-Z侧为铅垂方向下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铅垂方向上侧简称为“上侧”,将铅垂方向下侧简称为“下侧”。X轴方向为与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其为供驱动装置1装设的车辆的前后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X侧为车辆的前侧,-X侧为车辆的后侧。Y轴方向为与X轴方向及Z轴方向两者都正交的方向,其为车辆的左右方向即车宽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Y侧为车辆的左侧,-Y侧为车辆的右侧。Y轴方向相当于后述的主轴线J1的轴向。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为与铅垂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Y侧相当于轴向一侧,-Y侧相当于轴向另一侧。各图适当所示的主轴线J1沿Y轴方向即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驱动装置1的概念图。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装设于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和电动汽车(EV)等以马达作为动力源的车辆,并用作其动力源。
驱动装置1包括马达(动力部)2、具有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的齿轮部(传递机构部)3、驻车机构8、外壳6以及油O。马达2驱动车辆。齿轮部3与马达2连接。驻车机构8安装于齿轮部3。
外壳6具有:收容马达2的马达收容部61;收容齿轮部3和驻车机构8的齿轮收容部62;以及设置在马达收容部61与齿轮收容部62之间的分隔壁61c。
在齿轮收容部62内储存油O。油O被齿轮部3扬起而提高齿轮部3的齿面的润滑性。此外,油O也可以向马达2供给。在这种情况下,油O对马达进行冷却。
也可以在齿轮收容部62的内壁部设有将被齿轮部3扬起的油接住的收集容器(省略图示)。在这种情况下,在收集容器上连接有用于将接住的油向外壳6内的各部分引导的流路。收集容器朝向重力方向的上侧开口。因此,能通过收集容器的开口方向来确认驱动装置1在使用时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姿势。
在马达收容部61设有通气装置69。即,外壳6具有通气装置69。通气装置69使外壳6的内外连通。通气装置69设于重力方向的上侧。由此,能抑制油O从通气装置69泄漏。能通过通气装置69的配置来确认驱动装置1在使用时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姿势。
马达2包括转子2a和定子2c。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2是内转子型的马达。因此,定子2c包围转子2a的径向外侧。转子2a能以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主轴线J1为中心进行旋转。转子2a具有以主轴线J1为中心沿着轴向延伸的马达轴2b。
马达轴2b以主轴线J1为中心进行旋转。马达轴2b跨越外壳6的马达收容部61以及齿轮收容部62而延伸。马达轴2b的左侧的端部朝齿轮收容部62的内部突出。在马达轴2b的左侧的端部固定有齿轮部3的后述的第一齿轮41。
齿轮部3收容于外壳6的齿轮收容部62。齿轮部3与马达2连接。更详细而言,齿轮部3连接在马达轴2b的轴向一侧。齿轮部3具有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经由减速装置4传递至差动装置5。
减速装置4与马达2连接。减速装置4使马达2的转速减小,并且使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根据减速比而增大。减速装置4将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传递至差动装置5。减速装置4具有第一齿轮41、第二齿轮42、第三齿轮43和中间轴45。
第一齿轮41固定于马达轴2b的左侧的端部。第一齿轮41与马达轴2b一起以主轴线J1为中心进行旋转。中间轴45沿着与主轴线J1平行的中间轴线J2延伸。中间轴45以中间轴线J2为中心旋转。第二齿轮42和第三齿轮43以在轴向上互相空开间隔的方式固定于中间轴45的外周面。第二齿轮42和第三齿轮43经由中间轴45互相连接。第二齿轮42和第三齿轮43以中间轴线J2为中心旋转。第二齿轮42与第一齿轮41啮合。第三齿轮43与差动装置5的后述齿圈51啮合。
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依次经由马达轴2b、第一齿轮41、第二齿轮42、中间轴45以及第三齿轮43被向差动装置5的齿圈51传递。各齿轮的齿轮比和齿轮的个数等能根据需要的减速比进行适当变更。在本实施方式中,减速装置4是各齿轮的轴心平行配置的平行轴齿轮式减速器。
差动装置5经由减速装置4与马达2连接。差动装置5是用于将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传递至车辆的车轮的装置。差动装置5在车辆转弯时吸收左右车轮的速度差,并向左右两轮的车轴55传递相同扭矩。差动装置5具有齿圈51、未图示的齿轮外壳、未图示的一对小齿轮、未图示的小齿轮轴以及未图示的一对侧齿轮。齿圈51以与主轴线J1平行的差动轴线J3为中心旋转。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经由减速装置4传递至齿圈51。
另外,车轴55沿着与车辆的行进方向正交的方向(即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因此,根据车轴55的延伸方向来推定装设有驱动装置1的状态下的车辆的行进方向。
驻车机构8限制齿轮部3的驱动。驻车机构8由电动致动器9驱动。通过作为动力源的电动致动器9,驻车机构8的状态在阻止马达轴2b的旋转的锁定状态与允许马达轴2b的旋转的解锁状态之间切换。在车辆的齿轮处于驻车的情况下,驻车机构8变为锁定状态,在车辆的齿轮是驻车以外的情况下,驻车机构8变为解锁状态。车辆的齿轮是驻车以外的情况是指包括例如车辆的齿轮处于驱动、空挡、倒车等的情况。
图2是驻车机构8的立体图。
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上下方向(Z轴方向)称为第一方向,将车辆前后方向(X轴方向)称为第二方向。即,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是相互正交的方向。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与主轴线J1正交。此外,将下侧称为第一方向的一侧,将上侧称为第一方向的另一侧。
驻车机构8具有驻车齿轮10、棘爪轴29、驻车棘爪20、凸轮杆30、凸轮35、螺旋弹簧39、衬套80、棘爪止动件85、手动轴90、凸缘部91、弹性构件95以及电动致动器9。
如图1所示,驻车齿轮10固定于马达轴2b的外周面。驻车齿轮10在轴向上配置在第一齿轮41与分隔壁61c之间。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驻车齿轮10是以主轴线J1为中心的圆环状,与马达轴2b的外周面嵌合。驻车齿轮10与马达轴2b一起旋转。即,驻车齿轮10与车辆的车轮联动且以主轴线J1为中心旋转。在驻车齿轮10的外周设有沿着周向排列的多个齿部11。齿部11朝径向外侧突出。
棘爪轴29沿着与主轴线J1平行的第一旋转轴线AX1延伸。即,棘爪轴29是与马达轴2b平行的轴。棘爪轴29将驻车棘爪20支承为能够旋转。
在棘爪轴29上安装有螺旋弹簧29a。螺旋弹簧29a具有螺旋状的弹簧主体和从弹簧主体的两端部延伸出的弹簧端部。在螺旋弹簧29a的弹簧端部插入有棘爪轴29。螺旋弹簧29a的一方的弹簧端部钩挂在设于外壳6的内侧面的弹簧钩挂部(省略图示)。此外,螺旋弹簧29a的另一方的弹簧端部钩挂在设于驻车棘爪20的弹簧钩挂孔20h中。螺旋弹簧29a对驻车棘爪20施加使前端向衬套80侧退避的方向的弹力。
驻车棘爪20配置于驻车齿轮10的侧部。驻车棘爪20是以主轴线J1的轴向为厚度方向的板状。驻车棘爪20具有基端部22、从基端部22向上侧延伸的驻车棘爪主体部21、凸轮接触部23、止动件接触部24以及啮合部25。
驻车棘爪主体部21沿着上下方向延伸。从主轴线J1的轴向观察,驻车棘爪主体部21配置于驻车齿轮10与衬套80之间。驻车棘爪主体部21具有:朝向驻车齿轮10侧的齿轮相对面21a;以及朝向衬套80侧的衬套相对面21b。在本实施方式中,啮合部25位于齿轮相对面21a,凸轮接触部23和止动件接触部24位于衬套相对面21b。此外,啮合部25、凸轮接触部23以及止动件接触部24从基端部22侧(即下侧)朝向前端侧(即上侧)依次排列。
在基端部22设有以第一旋转轴线AX1为中心的支承孔22h。在支承孔22h中插入有棘爪轴29。由此,驻车棘爪20在基端部22处支承于棘爪轴29,并且利用棘爪轴29可以绕第一旋转轴线AX1旋转。即,驻车棘爪20可以绕第一旋转轴线AX1旋转。
啮合部25从驻车棘爪主体部21的齿轮相对面21a向驻车齿轮10侧突出。啮合部25与驻车齿轮10的齿部11相对。通过使驻车棘爪20绕着棘爪轴29旋转,啮合部25向相对于驻车齿轮10靠近以及远离的方向移动。在锁定状态的驻车机构8中,啮合部25嵌入驻车齿轮10的齿部11彼此之间。即,在锁定状态下,啮合部25与驻车齿轮10的齿部11啮合。在解除状态的驻车机构8中,啮合部25从齿部11之间退避。
凸轮接触部23从驻车棘爪主体部21的衬套相对面21b向衬套80侧突出。凸轮接触部23与衬套80的开口相对。凸轮接触部23与凸轮杆30相对。通过使凸轮35向上侧移动而使凸轮接触部23与凸轮35接触。凸轮接触部23在锁定状态下的驻车机构8中与凸轮35接触,并在解锁状态下的驻车机构8中远离凸轮35。
止动件接触部24位于驻车棘爪主体部21的衬套相对面21b且凸轮接触部23的上侧。止动件接触部24是从驻车棘爪主体部21向驻车齿轮10侧凹陷的凹形状。止动件接触部24在锁定状态下的驻车机构8中远离棘爪止动件85,并在解锁状态下的驻车机构8中与棘爪止动件85接触。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止动件接触部24是向驻车齿轮10侧凹陷的凹状,因此可以在解锁状态下使棘爪止动件85靠近驻车齿轮10侧地配置。由此,能使驻车机构8在第二方向(X轴方向)上小型化。
驻车棘爪20在凸轮接触部23处受到从凸轮35朝向驻车齿轮10侧的力,并在啮合部25处与驻车齿轮10的齿部11啮合。此外,驻车棘爪20在止动件接触部24处被限制了向衬套80侧的移动。
本实施方式的驻车棘爪20的各部分从下侧朝向上侧按照第一旋转轴线AX1、啮合部25、凸轮接触部23、止动件接触部24的顺序排列。根据本实施方式,凸轮接触部23与第一旋转轴线AX1的距离比啮合部25与第一旋转轴线AX1的距离大。因此,根据杠杆原理,可以使将啮合部25插入齿部11之间的力比在凸轮接触部23处从凸轮35受到的力大,从而可以将啮合部25顺利地插入齿部11之间。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止动件接触部24设于驻车棘爪主体部21的前端,可以确保距第一旋转轴线AX1的距离比其他部位更大。因此,在解锁状态下的驻车机构中,可以使从止动件接触部24施加于棘爪止动件85的力较小,从而能使棘爪止动件85小型化。
手动轴90沿着第二旋转轴线AX2延伸。第二旋转轴线AX2是沿着第二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轴线。因此,手动轴90沿着与马达轴2b以及棘爪轴29正交的方向延伸。
手动轴90在外壳6的内外延伸。手动轴90在外壳6的内部经由凸缘部91与凸轮杆30连接。手动轴90在外壳60的外部与电动致动器9连接。手动轴90通过电动致动器9的动力而绕着第二旋转轴线AX2旋转。
图3是驻车机构8的一部分的分解图。
凸缘部91固定于手动轴90的外周面。凸缘部91相对于第二旋转轴线AX2向径向外侧延伸。凸缘部91是与第二旋转轴线AX2正交的板状。凸缘部91和手动轴90一起绕着第二旋转轴线AX2旋转。
凸缘部91具有朝向第二旋转轴线AX2的径向外侧的外侧面91c。在凸缘部91的外侧面91c设有第一槽部91a和第二槽部91b。第一槽部91a和第二槽部91b沿着第二旋转轴线AX2的周向排列。第一槽部91a和第二槽部91b向第二旋转轴线AX2的径向外侧开口。
在凸缘部91设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连接孔91h。凸轮杆30的下端部通过连接孔91h。由此,凸轮杆30的下端部能够以连接孔91h为中心旋转。
弹性构件95具有板簧部96以及辊97。板簧部96是板面朝向主轴线J1的轴向的板状。板簧部96沿上下方向延伸。板簧部96的下端部通过螺钉98固定于外壳6的内侧面。板簧部96的上端部位于手动轴90的侧部。板簧部96的上端部能够以被螺钉98固定的板簧部96的下端部为支点在主轴线J1的轴向上发生弹性变位。
板簧部96具有基部96a和一对臂部96b、96c。基部96a例如是板簧部96的下侧部分。在基部96a设有供将板簧部96固定于外壳6的螺钉98插入的贯通孔。一对臂部96b、96c从基部96a的上侧的端部向上侧延伸。一对臂部96b、96c沿第二方向(X轴方向)空开间隔地排列配置。
辊97可以绕着沿第二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旋转。辊97安装于板簧部96的上端部。辊97沿第二方向(X轴方向)延伸。辊97具有:将一对臂部96b、96c的上端部彼此连接的轴部;以及供轴部通过的旋转部。辊97在旋转部处相对于板簧部96旋转。辊97与凸缘部91的外侧面91c接触。伴随凸缘部91的绕着第二旋转轴线AX2的旋转,辊97在外侧面91c中的第一槽部91a与第二槽部91b之间一边滚动一边移动。
辊97可以嵌入第一槽部91a和第二槽部91b。由此,弹性构件95钩挂到第一槽部91a或者第二槽部91b,绕着第二旋转轴线AX2定位凸缘部91。
辊97在锁定状态下的驻车机构8中嵌入第一槽部91a,在解锁状态下的驻车机构8中嵌入第二槽部91b。当在锁定状态与解锁状态之间切换驻车机构8的状态时,板簧部96发生弹性变形,同时,辊97在第一槽部91a与第二槽部91b之间移动。
凸轮杆30具有连接端部30a、中继部30b、杆主体30c以及筒状盖38。在凸轮杆30中,在连接端部30a与中继部30b之间设有第一弯曲部31,在中继部30b与杆主体30c之间设有第二弯曲部32。凸轮杆30是在第一弯曲部31和第二弯曲部32处弯曲的截面圆形的棒状。
连接端部30a沿着第二方向(X轴方向)延伸。连接端部30a插入凸缘部91的连接孔91h。在连接端部30a的外周具有在连接端部30a的长度方向上排列的两个卡定突起33。两个卡定突起33配置在凸缘部91的两面侧。由此,使连接端部30a与凸缘部91连接。即,凸轮杆30在连接端部30a处经由凸缘部91与手动轴90连接。如上所述,手动轴90与电动致动器9连接并且绕着第二旋转轴线AX2旋转。凸轮杆30被手动轴90沿着上下方向驱动。
中继部30b沿着主轴线J1的轴向延伸。中继部30b的一端与连接端部30a连接。此外,中继部30b的另一端与杆主体30c的下端连接。
如图2所示,杆主体30c沿着上下方向(第一方向)延伸。即,凸轮杆30在杆主体30c处沿上下方向延伸。杆主体30c通过衬套80的内部。即,凸轮杆30在杆主体30c处插通于衬套80。由此,杆主体30c被衬套80引导。此外,伴随凸缘部91沿着第二旋转轴线AX2旋转,凸轮杆30沿着上下方向动作。
在杆主体30c的外周面设有卡定突起33。螺旋弹簧39、凸轮35以及筒状盖38通过杆主体30c。
螺旋弹簧39位于凸轮35的下侧。螺旋弹簧39的下端与卡定突起33接触。另一方面,螺旋弹簧39的上端与凸轮35的下端面接触。螺旋弹簧39在相对于自然长度被压缩的状态下配置于卡定突起33与凸轮35之间。螺旋弹簧39相对于凸轮35向上侧施加力。
筒状盖38固定于杆主体30c。筒状盖38位于凸轮35的上侧。筒状盖38的下端与凸轮35的上端面接触。筒状盖38限制凸轮35向上侧移动。
如图3所示,凸轮35从上下方向观察为环状。在凸轮35上设有供杆主体30c通过的贯通孔35h。贯通孔35h的内径比杆主体30c的外径大。在凸轮35的驱动范围的上端部配置有筒状盖38。筒状盖38限制凸轮35向上侧移动。另一方面,凸轮35的下端与螺旋弹簧39的上端接触。螺旋弹簧39伴随凸轮35向下侧移动而被压缩。当在下侧受到了比螺旋弹簧39的排斥力强的力时,凸轮35相对于杆主体30c向下侧移动。
凸轮35在外周面上与驻车棘爪20的凸轮接触部23接触。在凸轮35的外周面设有第一圆锥面35a和第二圆锥面35b。第一圆锥面35a和第二圆锥面35b是在同轴上配置并且分别随着从下侧朝向上侧外径逐渐减小的圆锥状的锥面。第二圆锥面35b位于第一圆锥面35a的上侧。第二圆锥面35b的下端的外径和第一圆锥面35a的上端的外径互相一致。第一圆锥面35a的锥形角与第二圆锥面35b的锥形角相比非常小。第二圆锥面35b的锥形角是在从锁定状态向解锁状态转移时,凸轮35可以从衬套80与凸轮接触部23之间顺利地脱离的足够的角度。另外,第一圆锥面35a也可以不是圆锥状而是圆柱状的圆柱面。
图4是锁定状态下的驻车机构8的剖视图,图5是解锁状态下的驻车机构8的剖视图。
凸轮35安装于凸轮杆30,和凸轮杆30一起沿上下方向移动。如图4所示,在锁定状态下的驻车机构8中,凸轮35位于可动范围的上端部,在第一圆锥面35a中与凸轮接触部23接触。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在解锁状态下的驻车机构8中,凸轮35和凸轮杆30位于可动范围的下端部。由此,凸轮35在第二圆锥面35b处与驻车棘爪20的凸轮接触部23接触。
当在锁定状态与解锁状态之间切换驻车机构8的状态时,凸轮35伴随凸轮杆30的动作沿着上下方向移动。此时,凸轮35在第二圆锥面35b上与凸轮接触部23滑动接触。由此,凸轮35使驻车棘爪20围绕第一旋转轴线AX1旋转并且使啮合部25向驻车齿轮10侧移动。
现有结构(例如专利文献1)的凸轮和凸轮杆的动作方向是与驻车棘爪的旋转轴线相同的方向。即,现有结构的凸轮和凸轮杆在驻车齿轮的轴向上动作。因此,现有结构的驻车机构为了确保凸轮和凸轮杆的动作范围而在驻车齿轮的轴向上大型化。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凸轮35的动作方向与驻车棘爪20的旋转轴线(第一旋转轴线AX1)正交。因此,驻车机构8不需要在主轴线J1的轴向上配置动作机构。即,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抑制驻车机构8整体在主轴线J1的轴向上的大型化。
图6是从上侧观察驻车机构8的俯视图。
衬套80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衬套80具有:衬套主体82;以及相对于衬套主体82位于驻车齿轮10的相反侧的固定部83。固定部83呈沿着与主轴线J1正交的平面的板状。
衬套主体92从上下方向观察为U字形。即,衬套80是向驻车棘爪20侧开口的U字形。此处,将被衬套主体82的内侧面包围的区域称为开口内部81。衬套主体82的开口内部81向驻车棘爪20侧开口。
如图2所示,衬套主体82的开口内部81沿着中心线L延伸,该中心线L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在开口内部81设有小径部81a、锥部81b以及大径部81c。小径部81a、锥部81b以及大径部81c沿着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线,从上侧朝向下侧依次排列。小径部81a从外侧包围凸轮杆30。大径部81c是与小径部81a相比相对于中心线L的直径更大的区域。大径部81c从外侧包围凸轮35。因此,在大径部81c的内侧设有凸轮35的可动区域。锥部81b平滑地将大径部81c和小径部81a连接。
如图4和图5所示,在衬套80的开口内部81配置有凸轮杆30和凸轮35。凸轮35的外周面与衬套80的开口内部81的内侧面接触。此外,也可以是凸轮杆30的一部分与衬套80的开口内部81的内侧面接触。由此,衬套80支承凸轮35和凸轮杆30,并引导凸轮35和凸轮杆30的上下方向的动作。
如图2所示,棘爪止动件85是沿着主轴线J1的轴向延伸的圆柱状。棘爪止动件85与凸轮杆30正交地配置。棘爪止动件85配置于衬套80的上侧。
在图5所示的解锁状态的驻车机构8中,棘爪止动件85与驻车棘爪20的止动件接触部24接触。由此,棘爪止动件85限制了驻车棘爪20向凸轮杆30侧的移动。
如图6所示,棘爪止动件85相对于凸轮杆30位于驻车棘爪20侧,并且与凸轮杆30正交地配置。因此,棘爪止动件85配置于驻车棘爪20与凸轮杆30之间。
如上所述,凸轮杆30插通衬套80的开口内部81。因此,从上下方向观察,凸轮杆30向衬套80的开口方向之外的移动被衬套80的内侧面限制。根据本实施方式,棘爪止动件85相对于凸轮杆30配置于衬套80的开口侧。因此,凸轮杆30的倾倒被衬套80和棘爪止动件85抑制。即,通过棘爪止动件85抑制了凸轮杆30从衬套80脱离。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棘爪止动件85覆盖衬套80的开口侧并且抑制了凸轮杆30向驻车棘爪20侧移动,从而能抑制凸轮杆30因振动等而在衬套80的开口内部81晃动的情况。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驻车机构8收容于外壳6的储存油O的区域,衬套80配置于比油O的油面靠近重力方向的上侧的位置。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衬套80没有浸渍于油O,与凸轮杆30之间的晃动容易形成噪音。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通过棘爪止动件85抑制了凸轮杆30相对于衬套80的晃动,因此在没有浸渍于油O的情况下也能充分抑制由晃动引起的噪声。
此外,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凸轮杆30沿着与车辆的行进方向即第二方向(X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因此,凸轮杆30容易因车辆的加速减速而受到惯性力,与凸轮杆30之间的晃动容易形成噪声。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通过棘爪止动件85抑制了凸轮杆30相对于衬套80的晃动,因此即使是容易因车辆的加速减速而受到惯性力的结构,也能充分抑制由晃动引起的噪声。
另外,凸轮杆30容易因车辆的加速减速而受到惯性力是凸轮杆30相对于车辆的行进方向倾斜的情况。此处,“相对于车辆的行进方向倾斜”是指与车辆的行进方向不平行,包括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在与车辆的行进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情况。另外,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在凸轮杆30沿着与车辆的行进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情况下,更加容易因车辆的加速减速而受到惯性力。
如图6所示,从凸轮杆30的长度方向观察,凸轮杆30通过被衬套80和棘爪止动件85封闭的区域。由此,可靠地抑制了凸轮杆30从衬套80脱离。
图7是与凸轮杆30的长度方向正交且穿过棘爪止动件85的驻车机构8的剖视图。凸轮杆30在图7所示的截面中被衬套80和棘爪止动件85包围。由此,可靠地抑制了凸轮杆30从衬套80脱离。
在图7中,将主轴线J1的轴向称为第三方向D3。此外,与主轴线J1的轴向正交的方向是第二方向D2。如上所述,第二方向D2是与X轴平行的方向。此外,第三方向D3是与Y轴平行的方向。如图7所示,将从凸轮杆30的长度方向观察被衬套80的开口内部81和棘爪止动件85包围的区域称为包围区域S。此外,将包围区域S的第二方向D2上的尺寸称为第二方向尺寸P2,将包围区域S的第三方向D3上的尺寸称为第三方向尺寸P3。凸轮杆30的直径d比第二方向尺寸P2和第三方向尺寸P3小。凸轮杆30通过被衬套80和棘爪止动件85包围的包围区域S。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凸轮杆30的长度方向(上下方向)观察,第二方向D2(与主轴线J1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包围区域S与凸轮杆30的尺寸之差(P2-d)比第三方向D3(即主轴线J1的轴向)上的包围区域S与凸轮杆30的尺寸之差(P3-d)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凸轮杆30与包围区域S的内侧面之间,设有即使在凸轮杆30倾斜的情况下也能供凸轮35顺利地进入衬套80的开口内部81的程度的足够的间隙。
凸轮杆30在第三方向D3的两侧与衬套80的内侧面相对。因此,需要使间隙的第三方向D3的分量在第三方向D3的两侧分别是足够的大小。其结果是,需要使第三方向D3上的包围区域S与凸轮杆30的尺寸之差(P3-d)较大。
凸轮杆30在第二方向D2的一侧与棘爪止动件85相对,在另一侧与衬套80相对。在间隙的第二方向D2的分量中的衬套80和凸轮杆30相对的一侧,需要足够的大小以将凸轮35顺利地引导至衬套80的开口内部81。与此相对,在间隙的第二方向D2的分量中的棘爪止动件85和凸轮杆30相对的另一侧,不存在凸轮35与棘爪止动件85干涉的问题,不需要充分确保间隙。对于这点,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在图4所示的锁定状态下的驻车机构8中,凸轮35到达可动区域内的上端,最接近棘爪止动件85,但是不会彼此接触。即,在凸轮35和凸轮杆30的可动范围中,不会发生凸轮35和棘爪止动件85的干涉。因此,如图7所示,可以将棘爪止动件85和凸轮杆30在第二方向D2上靠近配置,从而能使间隙的第二方向D2的分量较小。其结果是,能使第二方向D2上的包围区域S与凸轮杆30的尺寸之差(P2-d)较小。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锁定状态下,棘爪止动件85位于凸轮35的上侧(第一方向的另一侧)。通过如上所述地配置棘爪止动件85,能在棘爪止动件85和凸轮35不会发生干涉的情况下,使上述间隙的第二方向D2的分量较小。其结果是,可以实现驻车机构8的第二方向D2的小型化。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分别单独设置衬套80和棘爪止动件85。因此,与在衬套的一部分上设置棘爪止动件的情况相比,可以简化衬套80和棘爪止动件85的形状。其结果是,提高了棘爪止动件85的刚度,从而容易抑制驻车棘爪20与棘爪止动件85碰撞时的损伤。此外,由于能简化棘爪止动件85的形状,因而即使棘爪止动件85小型化也能确保足够的强度,从而能有助于驻车机构8的小型化。
更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棘爪止动件85是圆柱形状。因此,在棘爪止动件85的外周面没有棱边,即使在棘爪止动件85与驻车棘爪20发生碰撞的情况下,也能抑制碰撞力局部集中,从而能抑制它们产生损伤。此外,驻车棘爪20的止动件接触部24是圆弧状的凹形状。因此,止动件接触部24不会与棘爪止动件85产生棱边碰撞。其结果是,可以抑制碰撞时的碰撞力集中,从而抑制棘爪止动件85和驻车棘爪20产生损伤。
根据本实施方式,衬套80和棘爪止动件85是不同构件。因此,与它们是单个构件的情况相比,可以提高棘爪止动件85的配置自由度。本实施方式的棘爪止动件85相对于衬套80位于上侧(第一方向的另一侧)。因此,与棘爪止动件85配置于衬套80的下侧的情况相比,可以将棘爪止动件85配置成可靠地与凸轮35的动作范围分开。其结果是,能使棘爪止动件85即使靠近凸轮杆30也不易与凸轮35发生干涉,从而能使驻车机构8在第二方向(X轴方向)上小型化。
如图4和图5所示,衬套80的上下方向位置的所有区域与驻车棘爪20的上下方向位置重叠。因此,衬套80不会相对于驻车棘爪20向上侧或者下侧突出,能使驻车机构8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小型化。
接着,对衬套80和棘爪止动件85相对于外壳6的固定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在外壳6的内侧面设有螺纹孔6a和嵌合孔6b。螺纹孔6a和嵌合孔6b均与主轴线J1平行地延伸并且向相同的方向开口。另一方面,在衬套80的固定部83设有在板厚方向贯通的固定孔83h。在固定孔83h中插入有紧固到螺纹孔6a的固定螺钉84。衬套80被与主轴线J1平行地延伸的固定螺钉84固定于外壳6的内侧面。此外,棘爪止动件85嵌合于嵌合孔6b。由此,将棘爪止动件85固定于外壳6的内侧面。
如图2所示,从固定螺钉84的插入方向观察,衬套主体82和棘爪止动件85在顺时针的方向上排列配置。此外,衬套主体82和棘爪止动件85彼此接触。换言之,在固定螺钉84紧固时的旋转方向上,衬套80与棘爪止动件85接触。根据本实施方式,能通过紧固一个固定螺钉84而在固定螺钉84的旋转方向上将衬套80定位。因此,不需要多个固定螺钉84,可以减少驻车机构8的部件数量,并且可以简化驻车机构8的组装工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6收容衬套80和棘爪止动件85等驻车机构8的各结构。此处,可以将外壳6看作驻车机构8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驻车机构8包括外壳6。
在本实施方式中,棘爪轴29和手动轴90相对于衬套80位于下侧(第一方向的一侧)。在棘爪轴29的周围,驻车棘爪20沿棘爪轴29的周向旋转,在手动轴90的周围,凸缘部91沿手动轴90的周向旋转。根据本实施方式,将驻车机构8的驱动部集中地配置在衬套80的下侧。驱动部的周围需要设置足够的空间来抑制与驱动部发生干涉。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将驱动部集中配置,因此不需要将用于抑制干涉的空间分散地配置,可以在整体上使驻车机构8的收容空间小型化。
以上对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各实施方式中的各结构及其组合等为一例,能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替换及其他变更。而且,本发明并不受实施方式限定。
例如,作为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也可以采用手动轴配置于驻车棘爪的上侧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凸轮的姿势、棘爪的止动件的位置也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相比上下反转地配置。除此之外,驻车棘爪的凸轮接触部、止动件接触部以及啮合部25中的任意一个也可以在驻车棘爪的长度方向上夹着旋转轴线配置于相反侧。这样,驻车棘爪的各部分(凸轮接触部、止动件接触部以及啮合部)、衬套以及凸轮等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适当变更。
此外,动力部也可以不是马达。动力部例如也可以是发动机。齿轮部(传递机构部)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以上,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结构以及各方法能够在相互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

Claims (15)

1.一种驻车机构,其中,包括:
驻车齿轮,该驻车齿轮与车辆的车轮联动并且以主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
驻车棘爪,该驻车棘爪具有与所述驻车齿轮的齿部相对的啮合部并且能围绕与所述主轴线平行的第一旋转轴线旋转;
凸轮杆,该凸轮杆沿着与所述主轴线正交的第一方向延伸并且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动作;
凸轮,该凸轮安装于所述凸轮杆并且与所述驻车棘爪的凸轮接触部接触,通过伴随所述凸轮杆的动作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移动,从而使所述驻车棘爪围绕所述第一旋转轴线旋转并且使所述啮合部向所述驻车齿轮侧移动;
U字形的衬套,该衬套向所述驻车棘爪侧开口并且支承所述凸轮;以及
棘爪止动件,该棘爪止动件通过与所述驻车棘爪的止动件接触部接触来限制所述驻车棘爪向所述凸轮杆侧移动,
所述凸轮杆插通于所述衬套内,
所述棘爪止动件配置于所述驻车棘爪与所述凸轮杆之间,
在所述啮合部与所述驻车齿轮的齿部啮合的锁定状态下,所述棘爪止动件位于比所述凸轮靠近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的位置,
从所述凸轮杆的长度方向观察,所述凸轮杆穿过被所述衬套和所述棘爪止动件包围的包围区域内,
从所述凸轮杆的长度方向观察,与所述主轴线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所述包围区域和所述凸轮杆的尺寸之差比所述主轴线的轴向上的所述包围区域和所述凸轮杆的尺寸之差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驻车机构,其中,
从所述凸轮杆的长度方向观察,所述凸轮杆通过被所述衬套和所述棘爪止动件封闭的区域。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驻车机构,其中,
所述凸轮杆在与所述凸轮杆的长度方向正交且穿过所述棘爪止动件的截面上,被所述衬套和所述棘爪止动件包围。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驻车机构,其中,
包括外壳,该外壳收容所述衬套和所述棘爪止动件,
所述棘爪止动件固定于所述外壳的内侧面,
所述衬套通过与所述主轴线平行地延伸的固定螺钉固定于所述外壳的内侧面,
在所述固定螺钉的紧固时的旋转方向上所述衬套与所述棘爪止动件接触。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驻车机构,其中,
包括:棘爪轴,该棘爪轴沿着所述第一旋转轴线延伸并且支承所述驻车棘爪;以及
手动轴,该手动轴围绕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旋转轴线旋转并且沿着所述第一方向驱动所连接的所述凸轮杆,
所述棘爪轴和所述手动轴相对于所述衬套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驻车机构,其中,
所述棘爪止动件相对于所述衬套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
7.如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驻车机构,其中,
所述驻车棘爪的各部分从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朝向另一侧按照所述第一旋转轴线、所述啮合部、所述凸轮接触部、所述止动件接触部的顺序排列。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驻车机构,其中,
所述驻车棘爪具有驻车棘爪主体部,
所述止动件接触部是从所述驻车棘爪主体部向驻车齿轮侧凹陷的凹形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驻车机构,其中,
所述止动件接触部是圆弧状的凹形状。
10.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驻车机构,其中,
所述驻车棘爪具有驻车棘爪主体部,
所述凸轮接触部从所述驻车棘爪主体部向所述衬套侧突出。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驻车机构,其中,
所述衬套的所述第一方向的位置的全部区域与所述驻车棘爪的所述第一方向的位置重叠。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驻车机构,其中,
所述凸轮杆在相对于所述车辆的行进方向倾斜的方向上延伸。
13.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驻车机构,其中,
收容于储存有油的区域,
所述衬套配置于比所述油的油面靠近重力方向的上侧的位置。
14.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驻车机构,其中,
所述棘爪止动件具有圆柱形状。
15.一种驱动装置,其中,包括:
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驻车机构;
动力部,该动力部驱动所述车辆;以及
传递机构部,该传递机构部与所述动力部连接,
所述驻车机构安装于所述传递机构部。
CN202210094000.7A 2021-01-29 2022-01-26 驻车机构和驱动装置 Active CN1148110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12964 2021-01-29
JP2021012964A JP2022116666A (ja) 2021-01-29 2021-01-29 パーキング機構、および駆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11038A CN114811038A (zh) 2022-07-29
CN114811038B true CN114811038B (zh) 2024-04-12

Family

ID=824032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94000.7A Active CN114811038B (zh) 2021-01-29 2022-01-26 驻车机构和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739839B2 (zh)
JP (1) JP2022116666A (zh)
CN (1) CN114811038B (zh)
DE (1) DE10202210167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2119866A1 (de) * 2022-08-08 2024-02-08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Parksperre für ein Fahrzeuggetrieb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19250A (ja) * 1992-11-12 1994-08-09 Aisin Aw Co Ltd 自動変速機のパーキング装置
JPH0710614U (ja) * 1993-07-16 1995-02-14 ジャトコ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のパーキング装置
CN105555560A (zh) * 2014-08-28 2016-05-04 三菱制钢株式会社 附有橡胶衬套的稳定器的制造方法及附有橡胶衬套的稳定器
CN107606145A (zh) * 2017-10-23 2018-01-19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P挡驻车机构和车辆
CN108916376A (zh) * 2018-07-24 2018-11-30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驻车机构导向装置和驻车机构
CN211693492U (zh) * 2019-11-18 2020-10-16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P挡驻车机构和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25603B2 (ja) * 2005-09-21 2009-09-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のパーキングロック機構
JP4752961B2 (ja) * 2009-07-13 2011-08-17 マツダ株式会社 変速機のパーキング装置
DE102010043260B4 (de) * 2010-05-12 2021-07-01 Zf Friedrichshafen Ag Parksperrenvorrichtung für ein Automatgetriebe eines Kraftfahrzeugs
JP5821870B2 (ja) * 2013-02-18 2015-11-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パーキングロック装置
JP6061039B2 (ja) 2013-11-06 2017-01-1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自動変速機
JP6663095B2 (ja) 2014-07-30 2020-03-11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自動変速機
JP6442736B2 (ja) 2014-07-30 2018-12-2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自動変速機
JP6504952B2 (ja) 2015-07-21 2019-04-24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パーキング機構
JP6633900B2 (ja) 2015-12-02 2020-01-22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パーキング機構
JP6714483B2 (ja) 2016-09-23 2020-06-24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パークロックデバイス
JP6714482B2 (ja) 2016-09-23 2020-06-24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パークロックデバイス
JP2018158619A (ja) * 2017-03-22 2018-10-11 Ntn株式会社 パークロック機構、およびこれを具備する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JP2019158078A (ja) 2018-03-15 2019-09-19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パーキング機構
JP7210107B2 (ja) 2019-02-08 2023-01-23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パークロック機構
CN112539269A (zh) * 2019-09-20 2021-03-23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驻车锁止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19250A (ja) * 1992-11-12 1994-08-09 Aisin Aw Co Ltd 自動変速機のパーキング装置
JPH0710614U (ja) * 1993-07-16 1995-02-14 ジャトコ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のパーキング装置
CN105555560A (zh) * 2014-08-28 2016-05-04 三菱制钢株式会社 附有橡胶衬套的稳定器的制造方法及附有橡胶衬套的稳定器
CN107606145A (zh) * 2017-10-23 2018-01-19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P挡驻车机构和车辆
CN108916376A (zh) * 2018-07-24 2018-11-30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驻车机构导向装置和驻车机构
CN211693492U (zh) * 2019-11-18 2020-10-16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P挡驻车机构和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22101675A1 (de) 2022-08-04
US11739839B2 (en) 2023-08-29
CN114811038A (zh) 2022-07-29
US20220243811A1 (en) 2022-08-04
JP2022116666A (ja) 2022-08-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87546B (zh) 用于驻车锁定机构的手动释放装置
JP4837338B2 (ja) 車両用電動開閉装置
CN114811038B (zh) 驻车机构和驱动装置
JP5240364B2 (ja) 車両用パーキングロック装置
JP7350460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2022091762A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CN115013527B (zh) 驻车机构和驱动装置
CN114593206B (zh) 驱动装置
CN213185780U (zh) 齿轮传动马达
EP3402013B1 (en) Rotary connector device
JP2020139579A (ja) 駆動装置
CN107074263B (zh) 转向盘用发电装置
US11946543B2 (en) Parking mechanism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parking mechanism
CN111817498B (zh) 驱动装置
JP6716174B2 (ja) 動力伝達ユニット
JP2022089131A (ja) 駆動装置
JP2020003041A (ja) 車両駆動装置のパークロック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JP6727726B2 (ja) 動力伝達ユニット
CN215835224U (zh) 一种用于汽车暖通空调的驱动器
EP4265876A1 (en) Power sliding door actuator
WO2022168849A1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22085712A (ja) シフト装置
JP2021017960A (ja) パークロック装置
JP2008251281A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2010052594A (ja) 車両用パーキン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