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61735B - 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61735B
CN114761735B CN202080079243.2A CN202080079243A CN114761735B CN 114761735 B CN114761735 B CN 114761735B CN 202080079243 A CN202080079243 A CN 202080079243A CN 114761735 B CN114761735 B CN 1147617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control device
air
indoor
use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7924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761735A (zh
Inventor
三浦脩
辻良行
西谷惠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7617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617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7617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617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7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 F24F1/0076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by electric means, e.g. ionisers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24F11/67Switching between heating and cooling mo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7/00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 F25B47/02Defrosting cy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20Humid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4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system states
    • F24F2140/20Heat-exchange fluid tempera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Devices For Blowing Cold Air, Devices For Blowing Warm Air, And Means For Preventing Water Condensation In Air 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包括控制装置(C),控制装置对所述制冷剂回路(11)和送风机(52)进行控制,以依次执行第一动作、第二动作和第三动作。第一动作是使所述送风机(52)运转并进行第一冷冻循环且使作为蒸发器的所述利用热交换器(53)产生结露水或冰的动作。第二动作是使所述送风机(52)运转并使所述利用热交换器(53)停止的动作。第三动作是使所述送风机(52)运转并进行第二冷冻循环且通过作为放热器的所述利用热交换器(53)来加热空气的动作。第三动作的执行时间比第二动作的执行时间短。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包括对霉菌和细菌的繁殖进行抑制的功能的空调装置。如该文献的图2所示,在空调装置中,在执行了除湿运转之后,依次执行送风运转、制热运转。在除湿运转中,在室内热交换器的表面会产生结露水。在送风运转中,压缩机停止,室内送风机运转。室内送风机所运送的空气被室内热交换器干燥。在制热运转中,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起作用,室内送风机运转。室内热交换器被其内部的制冷剂进一步干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217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如上所述,专利文献1的空调装置为了使利用热交换器(室内热交换器)干燥而进行第三动作(制热运转)。在第三动作中,在利用热交换器的表面蒸发的水分与被送风机运送的空气一起被供给到对象空间。因此,由于相对高温高湿的空气被供给到对象空间,会让对象空间的人感受到不适。
本公开的目的是在使送风机运转且将利用热交换器作为散热器而使该利用热交换器干燥的动作中,抑制对象空间的人感受到不适。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式是一种空调装置,上述空调装置包括:制冷剂回路11,上述制冷剂回路具有压缩机21、热源热交换器22、减压机构23和利用热交换器53,并且进行第一冷冻循环和第二冷冻循环,上述第一冷冻循环将上述利用热交换器53设为蒸发器,上述第二冷冻循环将该利用热交换器53设为放热器;利用单元40,上述利用单元设置有上述利用热交换器53,并且具有将经过该利用热交换器53的空气供给到对象空间的送风机52;以及控制装置C,上述控制装置对上述制冷剂回路11和送风机52进行控制,以依次执行第一动作、第二动作和第三动作,上述第一动作是使上述送风机52运转并进行上述第一冷冻循环且使作为蒸发器的上述利用热交换器53产生结露水或冰的动作,上述第二动作是使上述送风机52运转并使上述利用热交换器53停止的动作,上述第三动作是使上述送风机52运转并进行上述第二冷冻循环且通过作为放热器的上述利用热交换器53来加热空气的动作,上述第三动作的执行时间比上述第二动作的执行时间短。
根据第一方式,在第一动作中,在利用热交换器53的表面产生结露水或冰。在第二动作中,利用热交换器53在送风机52所运送的空气的作用下被干燥。在第三动作中,在作为放热器的利用热交换器53的制冷剂的作用下,利用热交换器53被干燥。该第三动作的执行时间比第二动作的执行时间短。因此,在第三动作中,能够抑制由于向对象空间供给相对高温高湿的空气而引起的对象空间的人感受到不适。
在第一方式的基础上,在第二方式中,上述控制装置C使第一运转和第二运转执行,所述第一运转是通过上述利用热交换器53对对象空间进行空气调节的运转,所述第二运转是包含上述第一动作、上述第二动作和上述第三动作的运转。
在第二方式中,在对对象空间进行空气调节的第一运转之后,执行第二运转。在第二运转中,使第一动作、第二动作和第三动作依次执行。
在第二方式的基础上,在第三方式中,上述控制装置C在上述第一运转结束时使上述第二运转开始。
在第三方式中,当对对象空间进行空气调节的第一运转结束时,开始第二运转,进行利用热交换器53的清洗和干燥。
在第二方式或第三方式的基础上,在第四方式中,上述第一运转包括冷却运转和加热运转,上述控制装置C在上述冷却运转结束时使上述第二运转开始,在上述加热运转结束时不使上述第二运转开始,上述冷却运转执行上述第一冷冻循环并由作为蒸发器的上述利用热交换器53对空气进行冷却,上述加热运转进行上述第二冷冻循环并由作为放热器的上述利用热交换器53对空气进行加热。
在第四方式中,在冷却运转之后,控制装置C使第二运转开始。冷却运转在夏季等高温高湿条件下实行。因此,通过执行第二运转的第一动作,容易在利用热交换器52生成结露水或冰。在加热运转之后,控制装置C不使第二运转开始。这是因为,加热运转大多在冬季等低湿低温条件下执行,即使执行第二运转的第一动作,也难以产生结露水或冰。
在第二方式至第四方式中的任一项的基础上,在第五方式中,当在上述第二运转的上述第一动作中,与上述利用热交换器53的蒸发温度相关的指标比流过上述利用热交换器53的空气的露点温度高的第一条件成立时,上述控制装置C禁止上述第一动作的执行。
在第五方式中,当在第二运转的第一动作中第一条件成立时,禁止第一动作的执行。这是因为,在与蒸发温度相关的指标比空气的露点温度高的情况下,难以生成结露水或冰。
在第二方式至第五方式中的任一项的基础上,在第六方式中,上述第一运转包括进行上述第一冷冻循环并由作为蒸发器的上述利用热交换器53对空气进行冷却的冷却运转,当在从上述冷却运转结束时到上述第二运转开始时为止的期间,与上述利用热交换器53的蒸发温度相关的指标比流过该利用热交换器53的空气露点温度高的第一条件成立时,上述控制装置C禁止上述第一动作的执行。
在第六方式中,当在从冷却运转结束时到第二运转开始为止的期间第一条件成立时,禁止第一动作的执行。这是因为,在与蒸发温度相关的指标比空气的露点温度高的情况下,难以生成结露水或冰。
在第五方式或第六方式的基础上,在第七方式中,当上述第一条件成立时,上述控制装置C禁止上述第一动作的执行并使上述第二动作执行。
在第七方式中,在与蒸发温度相关的指标比空气的露点温度高的情况下,禁止第一动作的执行并使第二动作执行。换言之,在难以产生结露水或冰的状况下,为了使利用热交换器53干燥,执行第二动作。
在第二方式至第七方式中的任一项的基础上,在第八方式中,上述第一运转是对上述对象空间进行制冷的制冷运转,上述第一动作中的上述利用热交换器53的蒸发温度域比上述制冷运转中的上述利用热交换器53的蒸发温度域低。
在此,“第一动作中的上述利用热交换器53的蒸发温度域比制冷运转中的上述利用热交换器53的蒸发温度域低”的定义的含义包括下述两种情况:第一动作的蒸发温度域(以下,称为第一蒸发温度域)与制冷运转的蒸发温度域(以下,称为第二蒸发温度域)完全不重叠的情况;以及第一蒸发温度域与第二蒸发温度域的一部分重叠的情况。
具体地,在第一蒸发温度域和第二蒸发温度域完全不重叠的情况下,上述定义是指第一蒸发温度域的上限值低于第二蒸发温度的下限值。
在第一蒸发温度域和第二蒸发温度域的一部分重叠的情况下,上述定义例如包括以下含义:1)第一蒸发温度域的下限值比第二蒸发温度域的下限值低,并且第一蒸发温度域的上限值比第二蒸发温度域的上限值低;2)第一蒸发温度域的上限值和第二蒸发温度域的上限值相同,并且第一蒸发温度域的下限值比第二蒸发温度域的下限值低。
在第八方式中,在制冷运转之后,执行第二运转。第二运转的第一动作中的利用热交换器53的蒸发温度域比制冷运转中的利用热交换器53的蒸发温度域低。因此,在第一动作中,能够在利用热交换器53生成结露水或冰。
在第一方式至第八方式中的任一项的基础上,在第九方式中,上述利用单元40具有过滤器50和清扫机构59,当在上述第一动作、上述第二动作和上述第三动作中的至少一个动作的执行中,存在执行使上述清扫机构59运转的第三动作的请求时,上述控制装置C结束上述第一动作、上述第二动作和上述第三动作中的正在执行的动作并使上述第三运转执行,上述过滤器配置于上述利用热交换器53的上游侧,上述清扫机构获取附着于上述过滤器50的灰尘。
在第九方式中,与第一动作、第二动作和第三动作相比,优先执行使清扫机构59运转的第三运转。因此,能够使用户等对过滤器50的清扫请求优先于各动作。
在第一方式至第九方式中的任一项的基础上,在第十方式中,上述利用单元40具有托盘54和泵58,在上述第一动作、上述第二动作和上述第三动作中的至少一个动作的执行中发生异常时,上述控制装置C结束上述第一动作、上述第二动作和上述第三动作中的正在执行的动作,并将上述泵58设为运转状态,上述托盘接收在上述利用单元40内产生的结露水,上述泵排出上述托盘54内的水。另外,在此所说的泵58的运转状态不仅包括将停止中的泵58设为运转状态的意思,还包括使运转中的泵58继续处于运转状态的意思。
在第十方式中,在发生异常时,结束正在执行的动作并将泵58设为运转状态。由此,能够抑制异常时托盘54内的水的蒸发。
在第十方式的基础上,在第十一方式中,当在第三动作中发生异常时,上述控制装置C结束上述第三动作并将上述泵58设为运转状态。另外,在此所说的泵58的运转状态不仅包括将停止中的泵58设为运转状态的意思,还包括使运转中的泵58继续处于运转状态的意思。
在第十一方式中,当在第三动作中发生异常时,结束第三动作并将泵58设为运转状态。在第三动作中,由于利用热交换器53成为放热器,因此,利用单元40的机内温度容易变高。在这种状态下,托盘54内的水容易蒸发。此时,通过使泵58运转,能够排出托盘54内的水,并且能够抑制该水的蒸发。
在第一方式至第十一方式中的任一项的基础上,在第十二方式中,上述利用单元40具有在空气中进行放电的放电装置60,上述控制装置C在上述第二动作中使上述放电装置60运转。
在第十二方式中,在使送风机52运转的第二动作中,使放电装置60运转。在第二动作中的室内单元40中,机内的湿度相对较低。因此,在机内的湿度相对较高的条件下,能够抑制放电装置60的运转。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配管系统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室内单元的内部结构的纵剖视图。
图4是将实施方式的室内单元的吹出口附近放大后的图,并且示出了风门处于关闭位置的状态。
图5是将实施方式的室内单元的吹出口附近放大后的图,并且示出了风门处于水平吹出位置的状态。
图6是排水盘和排水路的概略结构图。
图7是表示控制装置和经由将通信线与控制装置连接的设备的框图。
图8是表示第一运转和第二运转中的各设备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9是第二运转的开始前的判定的流程图。
图10是第一动作时的判定的流程图。
图11是第二动作时的判定的流程图。
图12是第三动作时的判定的流程图。
图13是第四动作的判定的流程图。
图14是放电装置的控制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的实施方式本质上是优选的例示,而并非意图限制本发明、其适用物或其用途的范围。
<空调装置的整体结构>
空调装置10对对象空间的空气的温度进行调节。本例的对象空间是室内空间。空调装置10进行制冷运转、制热运转和除湿运转。空调装置10进行第二运转。第二运转是使室内热交换器53干净的运转。
如图1和图2所示,空调装置10包括室外单元20、室内单元40、液体连通管12和气体连通管13。室外单元20和室内单元40经由液体连通管12和气体连通管13彼此连接。通过将上述构件连接,构成制冷剂回路11。在制冷剂回路11中填充有制冷剂。本例的制冷剂是二氟甲烷。制冷剂回路11进行蒸气压缩式的冷冻循环。制冷剂回路11主要具有压缩机21、室外热交换器22、膨胀阀23、室内热交换器53和四通换向阀25。
<室外单元>
室外单元20设置于室外。如图2所示,室外单元20包括压缩机21、室外热交换器22、膨胀阀23、四通换向阀25和室外风扇26。
压缩机21将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吸入并压缩。压缩机21喷出压缩后的制冷剂。压缩机21是电力从逆变器电路向电动机供给的可变容量式压缩机。换言之,压缩机21构成为能够调节电动机的运转频率(转速)。
室外热交换器22对应于热源热交换器。室外风扇26对经过室外热交换器22的室外空气进行运送。室外热交换器22使室外风扇26所运送的室外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膨胀阀23对应于减压机构。膨胀阀23对制冷剂进行减压。膨胀阀23是能够调节开度的电动膨胀阀。减压机构也可以是感温式膨胀阀、膨胀机、毛细管等。膨胀阀23只要连接到制冷剂回路11的液体管线即可,也可以设置于室内单元40。
四通换向阀25具有第一端口P1、第二端口P2、第三端口P3和第四端口P4。第一端口P1与压缩机21的喷出部相连。第二端口P2压缩机21的吸入部相连。第三端口P3与室外热交换器22的气体端部相连。第四端口P4与气体连通管13相连。
四通换向阀25对第一状态(图2的实线所示的状态)和第二状态(图2的虚线所示的状态)进行切换。第一状态的四通换向阀25使第一端口P1与第三端口P3连通且使第二端口P2与第四端口P4连通。第二状态的四通换向阀25使第一端口P1与第四端口P4连通且使第二端口P2与第三端口P3连通。
制冷剂回路11根据四通换向阀25的切换,进行第一冷冻循环和第二冷冻循环。第一冷冻循环是将室内热交换器53设为蒸发器的冷冻循环。第二冷冻循环是将室内热交换器53设为放热器的冷冻循环。
室外单元20包括喷出压力传感器27、喷出温度传感器28、吸入温度传感器29、外部气体温度传感器30和第一制冷剂温度传感器31。
喷出压力传感器27对从压缩机21喷出的高压制冷剂的压力进行检测。吸入温度传感器29对吸入到压缩机21的低压制冷剂的压力进行检测。外部气体温度传感器30对室外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第一制冷剂温度传感器31对室外热交换器22的内部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
<室内单元>
室内单元40设置于室内。如图3所示,室内单元40是设置于天花板的天花板设置式单元。具体地,室内单元40是悬挂于天花板背面的梁的天花板悬挂式单元。更具体地,室内单元是埋入到天花板面的天花板埋入式单元。室内单元40包括外壳41、过滤器50、喇叭口51、室内风扇52、室内热交换器53、排水盘54和风向调节部55。
外壳41具有外壳主体42和面板43。外壳主体42形成为在下侧形成有开放面的矩形箱状。面板43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设置于外壳主体42的开口面。面板43具有在俯视观察时呈矩形框状的面板主体44和设置于面板主体44的中央的吸入栅格45。在面板主体44的中央形成有一个吸入口46。吸入格栅45安装于吸入口46。在面板主体44的四个侧缘部分别各形成有一个吹出口47。各吹出口47以沿着四个侧缘的方式延伸。外壳41的内部形成有从吸入口46到吹出口47之间的空气通路48。在面板43的四个角部,以与各吹出口47连续的方式分别形成有辅助吹出口。
过滤器50配置于吸入栅格45的上方。过滤器50配置于空气通路48中的室内热交换器53的上游侧。过滤器50对从吸入口46吸入的空气即吸入空气中的灰尘进行捕集。
喇叭口51配置于过滤器50的上方。喇叭口51对吸入空气进行整流。
室内风扇52配置于喇叭口51的上方。室内风扇52配置于空气通路48中的室内热交换器53的上游侧。室内风扇52对应于送风机。室内风扇52是离心式风扇。室内风扇52对经过室内热交换器53的空气进行运送。室内风扇52将从喇叭口51侧吸入的空气向径向外侧运送。
室内风扇52构成为能够将其风量切换为四个等级。具体地,上述四个等级的风量从较小的风量开始依次是微风量LL、小风量L、中风量M、大风量H。控制装置C在上述四个等级的风量之间对室内风扇52的风量进行控制。
室内热交换器53配置于室内风扇52的周围。室内热交换器53以沿着外壳主体42的四个侧面的方式弯折。室内热交换器53对应于利用热交换器。在室内热交换器53中,室内风扇52所运送的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排水盘54配置于室内热交换器53的下侧。排水盘54对应于托盘。排水盘54接收在室内单元40的外壳41的内部产生的结露水。
风向调节部55对从吹出口47吹出的空气即吹出空气的风向进行调节。风向调节部55具有未图示的电动机、连结到电动机的轴56以及伴随轴56的旋转而转动的风门57。风门57形成为沿面板主体44的侧缘或吹出口47的长边方向延伸的长板状。风门57的纵截面的形状呈大致圆弧状。
风门57打开、关闭吹出口47。风门57构成为逐级地改变倾斜角度。本示例的风门57被调节的位置包括六个位置。上述六个位置包括图4所示的关闭位置和五个打开位置。五个打开位置包括图5所示的水平吹出位置。关闭位置的风门57实质上关闭吹出口47。也可以在关闭位置的风门57与吹出口47之间形成间隙。
水平吹出位置的风门57沿大致水平方向吹出吹出空气。水平吹出位置是角度从风门57的关闭位置起的变化最小的位置。在风门57位于水平吹出位置时,在多个打开位置中,吹出口47的内缘与风门57之间的间隙变得最窄。
如图6所示,室内单元40具有排水泵58和排水路70。
排水泵58对应于排出排水盘54内的水的泵。排水泵58经由排水路70向外壳41的外部排出排水盘54内的水。
本例的排水路70包括第一立起部70a、第一中继部70b、第二中继部70c、第二立起部70d和倾斜部70e。第一立起部70a和第一中继部70b配置于外壳41的内部。第二中继部70c、第二立起部70d和倾斜部70e配置于外壳41的外部。
第一立起部70a从排水泵58向上方延伸。第一立起部70a朝向由排水泵58运送的水的下游侧向上方延伸。第一中继部70b从第一立起部70a的上端部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第二中继部70c由柔软的软管构成。第二中继部70c通过夹持金属件与第一中继部70b连接。第二中继部70c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第二立起部70d从第二中继部70c的端部向上方延伸。第二立起部70d朝向由排水泵58运送的水的下游侧向上方延伸。倾斜部70e由柔软的软管构成。倾斜部70e从第二立起部70d的上端向斜下方延伸。在排水泵58停止过程中,倾斜部70e内部的水由于自身的自重而向下滴落。在本例的排水路70中,通过设置第一立起部70a和第二立起部70d,确保用于使倾斜部70e的水在自重的作用下流动的扬程。
如图2示意性地所示,室内单元40具有清扫机构59。清扫机构59配置于空气通路48中的过滤器50的上游侧。清扫机构59包括电动机、去除部和捕集箱。电动机驱动去除部。去除部刮去过滤器50上的灰尘。捕集箱对由去除部刮去的灰尘进行储存。储存于捕集箱的灰尘被吸尘器回收。
如图2示意性地所示,室内单元40具有放电装置60。放电装置60配置于空气通路48中的室内热交换器53的上游侧。放电装置60包括高压电源部和与高压电源部电连接的一对电极。在从高压电源部对一对电极施加直流电压时,在一对电极之间产生放电。本例的放电装置60产生流光放电。放电装置60也可以是产生辉光放电或电晕放电的方式。在产生放电时,在空气中会生成活性物质。活性物质包括高速电子、离子、羟自由基和受激分子等氧化分解力高的物质。活性物质对空气中的有害成分、臭气成分、过敏原等进行分解。
如图2所示,室内单元40包括内部气体温度传感器61、内部气体湿度传感器62和第二制冷剂温度传感器63。
内部气体温度传感器61将对象空间的室内空气的温度检测为室内温度T1。空气温度T1是吸入空气的温度。
内部气体湿度传感器62将对象空间的室内空气的湿度检测为室内湿度R1。室内湿度R1是吸入空气的湿度。本例的内部气体湿度传感器62对室内空气的绝对湿度进行检测。内部气体湿度传感器62也可以对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进行检测。
第二制冷剂温度传感器63对室内热交换器53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第二制冷剂温度传感器63对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53的蒸发温度Te进行检测。第二制冷剂温度传感器63对作为放热器起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53的冷凝温度Tc进行检测。蒸发温度Te也可以根据相当于制冷剂的低压压力的饱和温度来确定。冷凝温度Tc也可以根据相当于制冷剂的高压压力的饱和温度来确定。
第二制冷剂温度传感器63兼用作对室内单元40的机内温度T2进行检测的传感器。机内温度T2相当于室内单元40的外壳41的空气通路48的空气的温度。空调装置10还可以具有与第二制冷剂温度传感器63分开的、检测机内温度T2的其他传感器。
<控制装置>
如图7所示,空调装置10具有控制装置C。控制装置C对制冷剂回路11进行控制。控制装置C对室内单元40和室外单元20进行控制。控制装置C包括室外控制部C1、室内控制部C2和遥控器C3。室外控制部C1设置于室外单元20。室内控制部C2设置于室内单元40。
遥控器C3设置于对象空间。遥控器C3位于用户能操作的位置。遥控器C3具有显示部80。显示部80显示用于向用户或维护作业人员等通知规定信息的标记。在此所说的标记包含文字、代码、记号、画、图标等。显示部80例如由液晶监视器构成。
室外控制部C1、室内控制部C2和遥控器C3分别具有控制基板。在控制基板中分别设置有微型计算机和对用于使该微型计算机动作的软件进行存储的存储设备。
控制装置C包括多个第一通信线。室外控制部C1、室内控制部C2和遥控器C3通过上述第一通信线进行信号发送、接收。第一通信线是有线的。第一通信线也可以是无线的。
控制装置C包括多个第二通信线,多个第二通信线与压缩机21、膨胀阀23、四通换向阀25、室外风扇26、室内风扇52、风向调节部55、排水泵58、清扫机构59、放电装置60以及各传感器连接。
控制装置C至少具有输出部,上述输出部向压缩机21、膨胀阀23、四通换向阀25、室外风扇26、室内风扇52、风向调节部55、排水泵58、清扫机构59和放电装置60输出控制信号。控制装置C具有供各传感器的检测值输入的输入部。
-运转动作-
<运转动作的概要>
空调装置10进行第一运转和第二运转。
第一运转是对对象空间进行空气调节的常规运转。第一运转包括制冷运转、除湿运转和制热运转。
制冷运转是对对象空间的空气进行冷却的运转。除湿运转是对对象空间的空气进行除湿的运转。制冷运转和除湿运转对应于冷却运转。冷却运转是进行第一冷冻循环并通过作为蒸发器的室内热交换器53对空气进行冷却的运转。
制热运转是对对象空间的空气进行加热的运转。制热运转对应于加热运转。加热运转是进行第二冷冻循环并通过作为放热器的室内热交换器53对空气进行加热的运转。
第二运转是用于对室内热交换器53进行清洗的运转。第二运转包括第一动作、第二动作和第三动作。第二动作还包括第四动作。第一动作是使室内风扇52运转且进行第一冷冻循环而使作为蒸发器的室内热交换器53产生结露水的动作。第二动作是使室内风扇52运转且使室内热交换器53停止的动作。第三动作是使室内风扇52运转且将室内热交换器53设为放热器的动作。第四动作是将积存于排水盘54的水向外壳41的外部排出的动作。
<制冷运转>
在制冷运转中,控制装置C使压缩机21、室内风扇52、室外风扇26运转。控制装置C将四通换向阀25设定为第一状态。控制装置C适当地调节膨胀阀23的开度。在制冷运转中,进行第一冷冻循环,在第一冷冻循环中,由压缩机21压缩后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放热,并在室内热交换器53中蒸发。
在制冷运转中,由压缩机21压缩后的制冷剂经过四通换向阀25流动至室外热交换器22。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制冷剂向室外空气放热而冷凝。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放热后的制冷剂在膨胀阀23中减压之后,流动至室内热交换器53。在室内热交换器53中,制冷剂从室内空气吸热而蒸发。在室内热交换器53中冷却后的空气从吹出口47被供给到对象空间。在室内热交换器53中蒸发后的制冷剂被吸入到压缩机21并被再次压缩。
在制冷运转中,控制装置C对室内热交换器53的目标蒸发温度TeS进行调节,以使室内温度T1收敛于设定温度。控制装置C对压缩机21的转速进行控制,以使室内热交换器53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Te收敛于目标蒸发温度TeS。
<除湿运转>
在除湿运转中,控制装置C使压缩机21、室内风扇52、室外风扇26运转。控制装置C将四通换向阀25设定为第一状态。控制装置C适当地调节膨胀阀23的开度。在除湿运转中,进行第一冷冻循环,在第一冷冻循环中,由压缩机21压缩后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放热并在室内热交换器53中蒸发。除湿运转中的制冷剂的流动与制冷运转中的制冷剂的流动相同。
在除湿运转中,控制装置C对室内热交换器53的冷却能力进行控制,以使室内热交换器53的蒸发温度Te低于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Td。控制装置C基于由内部气体温度传感器61检测出的室内温度T1和由内部气体湿度传感器62检测出的室内湿度R1,求出露点温度Td。控制装置C对目标蒸发温度TeS进行调节,以使室内热交换器53的蒸发温度Te达到露点温度Td以下。控制装置C对压缩机21的转速进行控制,以使室内热交换器53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Te收敛于目标蒸发温度TeS。
通过以上的控制,在除湿运转中,在室内热交换器53中冷却后的室内空气中的水分会结露。由此,室内空气被除湿。排水盘54接收结露后的水分。被除湿的空气从吹出口47供给到对象空间。
<制热运转>
在制热运转中,控制装置C使压缩机21、室内风扇52、室外风扇26运转。控制装置C将四通换向阀25设定为第二状态。控制装置C适当地调节膨胀阀23的开度。在制热运转中,进行第二冷冻循环,在第二冷冻循环中,由压缩机21压缩后的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53放热并在室外热交换器22蒸发。
在制热运转中,由压缩机21压缩后的制冷剂经过四通换向阀25流动至室内热交换器53。在室内热交换器53中,制冷剂向室内空气放热而冷凝。在室内热交换器53中加热后的空气从吹出口47供给到对象空间。在室内热交换器53中放热的制冷剂在膨胀阀23中减压之后,流动至室外热交换器22。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制冷剂从室外空气吸热而蒸发。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蒸发后的制冷剂被吸入到压缩机21并被再次压缩。
在制热运转中,控制装置C对室内热交换器53的目标冷凝温度TeC进行调节,以使室内温度T1收敛于设定温度。控制装置C对压缩机21的转速进行控制,以使室内热交换器53的制冷剂的冷凝温度Tc收敛于目标冷凝温度TcS。
<第二运转>
原则上,控制装置C在常规运转结束时使第二运转执行。严格来讲,控制装置C在制冷运转和除湿运转结束时使第二运转开始。即使制热运转结束,控制装置C也不使第二运转开始。
在第二运转中,控制装置C原则上依次执行第一动作、第二动作、第三动作和第四动作。
将第一动作的执行时间设为ΔT1,将第二动作的执行时间设为ΔT2,将第三动作的执行时间设为ΔT3,将第四动作的执行时间设为ΔT4。原则上,第二动作的执行时间ΔT2比第三动作的执行时间ΔT3长。第二动作的执行时间ΔT2比第一动作的执行时间ΔT1长。第二动作的执行时间ΔT2比第四动作的执行时间ΔT4长。
参照图8对第一动作、第二动作、第三动作和第四动作的细节进行说明。
<第一动作>
第一动作是使附着于室内热交换器53表面的灰尘等污垢脱落的动作。第一动作的执行时间ΔT1原则上是10分钟。
在第一动作中,控制装置C使压缩机21、室内风扇52、室外风扇26运转。控制装置C将四通换向阀25设定为第一状态。控制装置C适当地调节膨胀阀23的开度。在第一动作中,进行第一冷冻循环,在第一冷冻循环中,由压缩机21压缩后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放热,在膨胀阀23中减压,并在室内热交换器53中蒸发。
在第一动作中,控制装置C对目标蒸发温度TeS进行调节,以使室内热交换器53的蒸发温度Te达到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Td以下。在制冷运转结束后执行了第一动作的情况下,第一动作时的目标蒸发温度TeS被设定为比制冷运转结束时的目标蒸发温度TeS低的值。在除湿运转结束后执行了第一动作的情况下,第一动作时的目标蒸发温度TeS被设定为与除湿运转结束时的目标蒸发温度TeS相同的值。
在第一动作中,从吸入口46吸入的空气经过室内热交换器53。在室内热交换器53中,空气被制冷剂冷却到露点温度以下。其结果是,在室内热交换器53的表面生成结露水。结露水使室内热交换器53表面的灰尘等污垢脱落。用于室内热交换器53的清洗的结露水积存于排水盘54。经过室内热交换器53后的空气从吹出口47流出到对象空间。
在第一动作中,控制装置C将室内风扇52的风量控制为微风量LL。由此,经过室内热交换器53的空气的流量变小,结露水的生成量增大。除此之外,由于吹出空气的风量变小,因此,能够抑制对象空间的人因冷风而感受到不适。
在第一动作中,控制装置C使排水泵58运转。由此,能够将积存于排水盘54的水排出到外壳41的外部。
在第一动作中,控制装置C将风门57调节成水平吹出位置。由此,能够抑制冷风直接地吹到对象空间的人。
第一动作中的室内热交换器53的蒸发温度域比制冷运转中的室内热交换器53的蒸发温度域低。具体地,第一动作中的室内热交换器53的蒸发温度的控制范围比制冷运转中的室内热交换器53的蒸发温度的控制范围低。例如,制冷运转的蒸发温度的控制范围为10℃~30℃,第一动作的蒸发温度的控制范围为4℃~30℃。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动作的蒸发温度域(以下,称为第一蒸发温度域)的上限值与制冷运转的蒸发温度域(以下,称为第二蒸发温度域)的上限值相同,第一蒸发温度域的下限值比第二蒸发温度域的下限值低。
另外,第一蒸发温度域和第二蒸发温度域也可以完全不重叠。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蒸发温度域的上限值变得比第二蒸发温度的下限值低。在第一蒸发温度域和第二蒸发温度域的一部分重叠的情况下,也可以是第一蒸发温度域的下限值比第二蒸发温度域的下限值低,并且第一蒸发温度域的上限值比第二蒸发温度域的上限值低。
<第二动作>
第二动作是通过室内风机52所运送的空气使室内热交换器53表面的水干燥的动作。通过使室内热交换器53表面的水干燥,能够抑制室内热交换器53表面上的霉菌和细菌的产生。第二动作的执行时间ΔT2原则上是100分钟。
在第二动作中,控制装置C使压缩机21和室外风扇26停止。控制装置C使室内风扇52运转。控制装置C将室内风扇52的风量控制为小风量L。在第二动作中,不进行第一冷冻循环及第二冷冻循环,制冷剂不流过室内热交换器53。因此,室内热交换器53停止。在此所说的“室内热交换器停止”是指室内热交换器53不发挥作为放热器和蒸发器的功能。
在第二动作中,从吸入口46吸入的空气经过处于停止状态的室内热交换器53。其结果是,室内热交换器53表面的水分逐渐蒸发。用于室内热交换器53干燥的空气从吹出口47流出到对象空间。
第二动作的执行时间ΔT2比第三动作的执行时间ΔT3长。因此,能够花费时间使室内热交换器53表面的水慢慢地干燥。在第二动作中,室内热交换器53不构成散热器而处于停止状态。因此,大量的水不会从室内热交换器53的表面蒸发。因此,能够抑制由于高温高湿的空气长时间地供给到对象空间而引起的对象空间的人感受到不适。
在第二动作中,控制装置C将室内风扇52的风量控制为小风量L。由此,与风量为微风量LL时相比,能够促进室内热交换器53的干燥。与风量为中风量M、大风量H时相比,能够抑制对象空间的人感受到不适。
在第二动作中,控制装置C使排水泵58运转。严格来讲,控制装置C在从第一动作到第二动作的期间使排水泵58连续地运转。由此,能够将残留于排水盘54的水排出到外壳41的外部。
在第二动作中,控制装置C将风门57调节成水平吹出位置。由此,能够抑制湿空气直接地吹到对象空间的人。
<第三动作>
第三动作是通过制冷剂对室内热交换器53的表面进行加热而使该表面迅速干燥的动作。通过使室内热交换器53表面的水干燥,能够抑制室内热交换器53表面上的霉菌和细菌的产生。通过将室内热交换器53的表面温度设定为高温,也能得到杀菌效果。第三动作的执行时间ΔT3原则上是10分钟~15分钟。
在第三动作中,控制装置C使压缩机21、室内风扇52、室外风扇26运转。控制装置C将四通换向阀25设定为第二状态。控制装置C适当地调节膨胀阀23的开度。在第一动作中,进行第二冷冻循环,由压缩机21压缩后的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53中放热,在膨胀阀23中减压,并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蒸发。
在第三动作中,控制装置C将目标冷凝温度TcS调节成规定值。
在第三动作中,从吸入口46吸入的空气经过室内热交换器53。在室内热交换器53中,室内热交换器53的表面被内部的制冷剂加热。其结果是,室内热交换器53表面的水分进一步蒸发。包含蒸发后的水分的空气从吹出口47流出到对象空间。
第三动作的执行时间ΔT3比第二动作的执行时间ΔT2短。因此,能够抑制由于高温高湿的空气供给到对象空间而引起的对象空间的人感受到不适。
在第三动作中,利用制冷剂的热量对室内热交换器53进行干燥。因此,即使执行时间ΔT3相对较短,也能够可靠地去除室内热交换器53的水分。其结果是,能够可靠地抑制之后的霉菌和细菌的繁殖。
在第三动作中,控制装置C将室内风扇52的风量控制为小风量L。由此,由于吹出空气的风量变得相对较小,因此,能够抑制对象空间的人因高温高湿的风而感受到不适。
在第三动作中,控制装置C使排水泵58运转。严格来讲,控制装置C在从第二动作到第三动作的期间使排水泵58连续地运转。换言之,控制装置C在从第一动作到第三动作的期间使排水泵58运转。由此,能够将残留于排水盘54的水充分地排出到外壳41的外部。
在第一动作、第二动作和第三动作的任一动作中,若使排水泵58停止,则排水路70的水有可能会逆流到排水盘54。具体地,如图6所示,排水路70存在两个立起部70a、70d。因此,当使运转中的排水泵58停止时,上述立起部70a、70d的水向下方流动并逆流到排水盘54内。其结果是,在第二动作或第三动作中排水泵58停止的情况下,排水盘54的水蒸发并附着于室内热交换器53的表面。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至少在从第一动作到第三动作的期间使排水泵58连续地运转,因此,能够抑制水逆流到排水盘54,并且能够抑制排水盘54的水的蒸发。
特别地,在第三动作中,由于室内热交换器53作为放热器或冷凝器起作用,因此,空气通路48的温度容易变高。因此,当在第三动作中水逆流到排水盘54时,排水盘54的水容易蒸发,从而损害到室内热交换器53的干燥。与此相对,通过从第三动作开始时使排水泵58运转,能够可靠地抑制这样的水的蒸发。
在第三动作中,控制装置C将风门57调节成水平吹出位置。由此,能够抑制高温高湿的空气直接吹到对象空间的人。
<第四动作>
在第四动作中,控制装置C使压缩机21、室内风扇52和室外风扇26停止。在第四动作中,室内单元40实质上处于停止状态。
在第四动作中,控制装置C使排水泵58运转。严格来讲,控制装置C在从第三动作到第四动作的期间使排水泵58连续地运转。换言之,控制装置C在从第一动作到第四动作的期间使排水泵58运转。由此,能够将残留于排水盘54的水可靠地排出到外壳41的外部。除此之外,能够可靠地抑制水逆流到排水盘54,并且能够抑制排水盘54的水的蒸发。
在第四动作中,控制装置C将风门57调节成水平吹出位置。紧接在第四动作之前执行了第三动作。因此,在第四动作中,空气通路48的温度仍然相对较高。在第四动作中,通过使吹出口47开口,能够使空气通路48的热量经过吹出口47排出到外壳41的外部。由此,在第四动作中,能够降低空气通路48的温度,并且能够抑制排水盘54的水的蒸发。
在风门57处于水平吹出位置时,吹出口47的实质开口面积最小。因此,能够抑制空气通路48内的水分经过吹出口47过度地泄漏到对象空间。由此,能够抑制对象空间的人感受到不适。
在第四动作结束时,第二运转结束。在第二运转结束时,控制装置C将风门57控制为关闭状态。
-各运转和各动作的切换判断-
接着,参照图9~图13的流程图,对上述各运转和各动作的切换的判定的细节进行说明。
<第二运转开始前的判定>
如图9所示,当在步骤ST1中常规运转结束时,控制装置C对哪个运转结束进行判定。在步骤ST2中,控制装置C对制热运转是否结束进行判定。当在步骤ST2中控制装置C判定为制热运转结束时,在步骤ST8中,控制装置C不使第二运转执行。换言之,在制热运转结束之后,控制装置C禁止第二运转的执行。因此,第一动作未被执行。
在步骤ST3中,控制装置C对制冷运转是否结束进行判定。当在步骤ST3中控制装置C判定为制冷运转结束时,执行步骤ST5。当在步骤ST3中控制装置C判定为制冷运转未结束时,执行步骤ST4。
在步骤ST4中,控制装置C对除湿运转是否结束进行判定。当在步骤ST4中控制装置C判定为除湿运转结束时,执行步骤ST5。当在步骤ST4中控制装置C判定为除湿运转未结束时,执行步骤ST8。
在步骤ST5中,控制装置C确认遥控器C3的设定。用户等能够在遥控器C3中选择是否使第二运转执行。在步骤ST5中且在遥控器C3中未选择执行第二动作的情况下,在步骤ST8中,控制装置C不使第二运转执行。在步骤ST5中且在遥控器C3中选择执行第二动作的情况下,执行步骤ST6。
在步骤ST6中,控制装置C对紧接其前的冷却运转的执行时间是否比规定时间长进行判定。在步骤ST6中使用的规定时间是1分钟。在此所说的冷却运转是紧接其前执行的制冷运转或者除湿运转。在冷却运转的执行时间过短的情况下,用户等有可能会误使制冷运转或除湿运转开始并随后立刻使之结束。因此,在步骤ST6的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在步骤ST8中,控制装置C不使第二运转执行。在步骤ST6的条件成立的情况下,执行步骤ST7。
在步骤ST7中,控制装置C对露点温度Td是否比室内热交换器53的目标蒸发温度TeS的下限值小进行判定。在此所说的目标蒸发温度TeS的下限值是第一动作中的目标蒸发温度TeS的控制范围的下限值。在当前的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Td比目标蒸发温度TeS的下限值低的情况下,即使进行第一动作,也无法从室内空气中使水分结露。因此,在步骤ST7的条件成立的情况下,控制装置C不使步骤ST10的第一动作执行,并且使步骤ST20的第二动作执行(参照图11)。步骤ST7的条件对应于第一条件。
此外,在步骤ST7中,控制装置C也可以对露点温度(Td)比规定的目标蒸发温度TeS低的条件是否成立进行判定。也可以是,在步骤ST7中,控制装置C对露点温度Td比冷却运转结束时的室内热交换器53的蒸发温度Te低的条件是否成立进行判定。
在步骤ST7的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在步骤ST9中,控制装置C使第二动作执行。控制装置C使步骤ST10的第一动作执行。
<第一动作中的判定>
如图10所示,当在步骤ST10中开始第一动作时,在步骤ST11中,控制装置C对露点温度Td是否比室内热交换器53的目标蒸发温度TeS的下限值小进行判定。在此所说的目标蒸发温度TeS的下限值是第一动作中的目标蒸发温度TeS的控制范围的下限值。在当前的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Td比目标蒸发温度TeS的下限值低的情况下,即使继续进行第一动作,也无法从室内空气中使水分结露。因此,在步骤ST11的条件成立的情况下,控制装置C不使第一动作继续执行,而是使步骤ST20的第二动作执行。步骤ST20的条件对应于第一条件。
此外,在步骤ST11中,控制装置C也可以对露点温度Td比规定的目标蒸发温度TeS低的条件是否成立进行判定。在步骤ST7中,控制装置C也可以对露点温度Td比室内热交换器53的蒸发温度Te低的条件是否成立进行判定。
在步骤ST11的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执行步骤ST12。在步骤ST12中,控制装置C对室内温度T1是否为规定温度以下进行判定。该规定温度是从冷却运转结束时的室内温度T1减去规定值(例如3℃)后的值。在步骤ST12中,在室内温度T1为规定温度以下的情况下,能够判断为室内空间由于第一动作被过度冷却。因此,在步骤ST12的条件成立的情况下,控制装置C不使第一动作继续执行,而是使步骤ST20的第二动作执行。由此,能够抑制对象空间的人由于第一动作而感到过度寒冷。
在步骤ST12的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执行步骤ST13。在步骤ST13中,控制装置C对第一动作的执行时间是否为ΔT1以上进行判定。该ΔT1是10分钟。在步骤ST13的条件成立时,控制装置C使第一动作结束,并且使步骤ST20的第二动作执行。在步骤ST13的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执行步骤ST14。
在步骤ST14中,当空调装置10发生异常时,控制装置C使第一动作结束,并且使步骤ST40的第四动作执行(参照图13)。在此所说的空调装置10的异常包括室内单元40的各设备的异常、室外单元20的各设备的异常、制冷剂回路11的各设备的异常、各传感器的异常、各通信线的异常等。在步骤ST14的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执行步骤ST15。
在步骤ST15中,控制装置C对是否存在清扫运转的请求进行判定。清扫运转对应于第三运转。清扫运转是使清扫机构59运转并去除过滤器50的灰尘的运转。当用户等在遥控器C3中选择清扫运转时,控制装置C对是否存在清扫运转的请求进行判断。在该情况下,在步骤ST16中,控制装置C使清扫运转执行。在清扫运转结束时,控制装置C不使第一动作再次开始,而是使步骤ST20的第二动作执行。
这样,在第一动作中存在清扫运转的请求的情况下,室内单元40使清扫运转优先于第一动作执行。由此,能够使清扫运转可靠地执行而对过滤器50进行清扫。
<第二动作中的判定>
如图11所示,当在步骤ST20中开始第二动作时,在步骤ST21中,控制装置C对第二动作的执行时间是否为ΔT2以上进行判定。ΔT2是100分钟。在步骤ST21的条件成立时,控制装置C使第二动作结束,并且使步骤ST30的第三动作执行。在步骤ST21的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执行步骤ST22。
当在步骤ST22中空调装置10发生异常时,控制装置C使第二动作结束,并且使步骤ST40的第四动作执行。在步骤ST22的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执行步骤ST23。
在步骤ST23中,控制装置C对是否存在清扫运转的请求进行判定。在存在清扫运转的请求的情况下,在步骤ST23中,控制装置C使清扫运转执行。在清扫运转结束时,控制装置C使步骤ST20的第二动作再次开始。之后,在步骤ST21中,在第二动作的累计的执行时间ΔT2达到规定时间(100分钟)以上时,控制装置C使第二动作结束,并且使步骤ST30的第三动作执行。
这样,即使在第二动作中执行清扫运转,也会使第二动作再次开始。因此,能够通过空气使室内热交换器53充分干燥。
<第三动作中的判定>
如图12所示,当在步骤ST30中开始第三动作时,在步骤ST31中,控制装置C对室内热交换器53的冷凝温度Tc为规定值以上的状态是否持续规定时间以上进行判定。在步骤ST31中,控制装置C也可以对压缩机21的喷出制冷剂的温度为规定值以上的状态是否持续规定时间以上进行判定。在步骤ST30的条件成立时,控制装置C使第三动作结束,并且使步骤ST40的第四动作执行。在步骤ST31的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执行步骤ST32。
在步骤ST32中,控制装置C对室内温度T1是否比规定温度高进行判定。该规定温度是将第三动作开始时的室内温度T1与规定温度(例如3℃)相加后的值。在步骤ST32中,在室内温度T1比规定温度高的情况下,能够判断为对象空间的空气由于第三动作被过度加热。因此,当步骤ST32的条件成立时,控制装置C不使第三动作继续执行,而是使步骤ST40的第四动作执行。由此,能够抑制对象空间的人由于第三动作而感到过度炎热。在步骤ST32的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执行步骤ST33。
在步骤ST33中,控制装置C对对象空间的空气的不适指数否比规定值大进行判定。不适指数是由控制装置C的运算部基于室内空气的湿度和温度求出的。具体地,控制装置C的运算部基于由内部气体温度传感器61检测出的室内温度T1和由内部气体湿度传感器62检测出的室内湿度R1,求出不适指数。在步骤ST33中不适指数高于规定值的情况下,能够判断为对象空间中的人的舒适性受到损害。因此,当步骤ST33的条件成立时,控制装置C不使第三动作继续执行,而是使步骤ST40的第四动作执行。由此,能够抑制对象空间的人由于第三动作而感受到不适或是身体状况受损。在步骤ST33的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执行步骤ST34。此外,在步骤ST33中,控制装置C也可以使用不适指数以外的指标。该指标优选是使用室内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指标。作为该指标,也可以使用炎热指数。炎热指数是WBGT(Wet-Bulb Globe Temperature)。
在步骤ST34中,控制装置C对第三动作的执行时间是否为ΔT3以上进行判定。该ΔT3是10~15分钟。在步骤ST34的条件成立时,控制装置C使第三动作结束,并且使步骤ST40的第四动作执行。在步骤ST34的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执行步骤ST35。
当在步骤ST35中空调装置10发生异常时,控制装置C使第三动作结束,并且使步骤ST40的第四动作执行。在步骤ST35的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执行步骤ST36。
在步骤ST36中,控制装置C对是否存在清扫运转的请求进行判定。在存在清扫运转的请求的情况下,在步骤ST37中,控制装置C使清扫运转执行。在清扫运转结束时,控制装置C不使第三动作再次开始,而是使步骤ST40的第四动作执行。
<第四动作中的判定>
如图13所示,当在步骤ST40中开始第四动作时,如上所述,室内单元40实质上停止。控制装置C使排水泵58运转。
如上所述,在第一动作中发生异常的情况、第二动作中发生异常的情况和第三动作中发生异常的情况的任一情况下,均执行第四动作。
假定,在发生了这些异常的情况下,第四动作未被执行,而是使排水泵58停止。在第一动作、第二动作和第三动作中,为了可靠地排出排水盘54的水,使排水泵58运转。在使排水泵58运转时,排水盘54的水经由图6所示的排水路70输送到外壳41的外部。在该状态下,当伴随空调装置10的异常而使排水泵58停止时,位于第二立起部70d、第二中继部70c、第一中继部70b和第一立起部70a的水会逆流到排水盘54。如上所述,这是因为,在排水路70中,为了使水由于自重从倾斜部70e排出,使一定程度的扬程得以确保。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动作、第二动作和第三动作中的任一动作中,控制装置C使第四动作执行,并且使排水泵58继续运转。因此,能够防止位于排水路70的水逆流到排水盘54。
特别地,当在第三动作中发生异常之后排水路70的水逆流到排水盘54时,排水盘54的水会由于室内热交换器53的热量而蒸发。在这种情况下,水分会附着于室内热交换器53的表面,从而无法使室内热交换器53充分干燥。除此之外,由于高温高湿的空气被供给到对象空间,会让对象空间的人感受到不适。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第三动作中发生异常的情况下,也会通过第四动作使排水泵58继续运转。因此,能够抑制排水路70的水的逆流,并且能够抑制排水盘54的水蒸发。
在步骤ST41中,控制装置C对机内温度T2是否比规定温度低进行判定。规定温度是将室内温度T1与规定温度(例如2℃)相加后的值。在机内温度T2低于规定温度的情况下,能够判断的是,外壳41的内部的温度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即使水逆流到排水盘54,该水蒸发的可能性也较低。因此,控制装置C将步骤ST41的条件设为使第四动作结束的必要条件。换言之,控制装置C在空气通路48的空气的温度达到规定温度以下时使第三动作结束。
在步骤ST42中,控制装置C对机内湿度是否为规定湿度以下进行判定。机内湿度是外壳41内的相对湿度。相对湿度是由控制装置C的运算部基于室内温度T1和室内湿度R1求出的。规定湿度例如是65%。
控制装置C在步骤ST41的条件成立且步骤ST42的条件成立时,在步骤ST43中使第四动作结束。控制装置C也可以在步骤ST41和ST42中的任一个条件成立时,在步骤ST43中使第四动作结束。
在步骤ST41的条件不成立或步骤ST42的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执行步骤ST43。在步骤ST43中,控制装置C对第四动作的执行时间是否为ΔT4以上进行判定。ΔT4是比ΔT2短的规定时间。在步骤ST43的条件成立时,控制装置C在步骤ST43中使第四动作结束。由此,第二运转结束(步骤ST44)。
-第四动作中的显示部的控制-
在第四动作的执行中,遥控器C3的显示部80显示标记。该标记是通知第二运转处于执行中的标记。严格来讲,该标记是通知第二运转的第三动作处于执行中的标记。在室内风扇52等伴随第三动作的结束而停止时,用户等判断为第二运转结束。尽管如此,若在第四动作中排水泵58处于运转状态时,听到排水泵58的工作声音的用户等无法知晓当前是怎样的运转状况。通过在显示部80上显示通知第四动作处于执行中的标记,用户能够掌握该情况。显示部80的标记在第四动作结束时消失。
此外,显示部80也可以在第四动作中显示通知第二运转处于执行中的标记。显示部80也可以通过LED等的光显示第二运转处于执行中。显示部80也可以设置于室内单元40等的遥控器C3以外的设备。
-放电装置的控制-
接着,参照图14对第二运转中的放电装置60的控制进行说明。
在第二运转中,在步骤ST50中,控制装置C对第二动作是否已开始进行判断。在步骤ST50的条件成立时,控制装置C在步骤ST51中使放电装置60运转。当放电装置60运转时,在室内单元40内部产生活性物质。包含活性物质的空气经过室内热交换器53。由此,能够分解室内热交换器53表面的细菌、过敏原、霉菌、有害成分、臭气成分等。
在步骤ST52中,控制装置C对放电装置60的运转时间是否为ΔT5以上进行判断。ΔT5比ΔT2短。ΔT5例如是60分钟。在步骤ST52的条件成立时,控制装置C使放电装置60停止。这样,在送风运转中,通过限制放电装置60的运转时间,能够延长放电装置60的电极的寿命。在步骤ST53中,在第二动作结束的条件成立的情况下,控制装置C也会使放电装置60停止。
如上所述,在第二运转中,仅在第二动作中允许放电装置60的运转,禁止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中的放电装置60的运转。在第一动作中,由于在外壳41内产生结露水,因此,由于水分的影响,放电装置60有可能无法正常地工作。在第二动作中,由于在外壳41内流过高温高湿的空气,因此,放电装置60有可能无法正常地工作。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放电装置60在上述动作中不运转,因此,能够避免放电装置60的异常放电或故障等。
在第二动作中,外壳41内的湿度变得不那么高。因此,能够在放电装置60中进行期望的放电。
-实施方式的效果-
实施方式的特征1包括:制冷剂回路11,上述制冷剂回路具有压缩机21、热源热交换器22、减压机构23和利用热交换器53,并且进行第一冷冻循环和第二冷冻循环,上述第一冷冻循环将上述利用热交换器53设为蒸发器,上述第二冷冻循环将该利用热交换器53设为放热器;利用单元40,上述利用单元40设置有上述利用热交换器53,并且具有将经过该利用热交换器53的空气供给到对象空间的送风机52;以及控制装置C,上述控制装置对上述制冷剂回路11和送风机52进行控制,以依次执行第一动作、第二动作和第三动作,上述第一动作是使上述送风机52运转并进行上述第一冷冻循环且使作为蒸发器的上述利用热交换器53产生结露水或冰的动作,上述第二动作是使上述送风机52运转并使上述利用热交换器53停止的动作,上述第三动作是使上述送风机52运转并进行上述第二冷冻循环且通过作为放热器的上述利用热交换器53来加热空气的动作,上述第三动作的执行时间比上述第二动作的执行时间短。
在实施方式的特征1中,第三动作的执行时间ΔT3比第二动作的执行时间ΔT2短。在第三动作中,由于室内热交换器53作为放热器、冷凝器起作用,因此,相对高温高湿的空气会被供给到对象空间。但是,通过缩短第三动作的执行时间,能够抑制对象空间的人感受到不适。
根据实施方式的特征1,由于第二动作的执行时间相对较长,因此,能够使室内热交换器53的表面的水充分地干燥。在第二动作中,由于使室内热交换器53慢慢地干燥,因此,能够抑制大量的水分被供给到对象空间。其结果是,在第二动作中,能够抑制对象空间的人感受到不适。
根据实施方式的特征1,在第二动作中,通过使室内热交换器53的表面上的水充分地干燥,在之后的第三动作中,能够抑制大量的水从室内热交换器53的表面蒸发。因此,能够抑制对象空间的人感受到不适。
实施方式的特征2是:上述控制装置C使第一运转以及第二运转执行,上述第一运转是通过上述利用热交换器53对对象空间进行空气调节的运转,上述第二运转是包含上述第一动作、上述第二动作和上述第三动作的运转。
根据实施方式的特征2,在进行对象空间的空气调节的常规运转(第一运转)之后,执行第二运转。因此,能够对通常运转中附着于室内热交换器53的灰尘进行清洗。能够使在常规运转中在室内热交换器53表面产生的结露水干燥。
实施方式的特征3是:上述控制装置C在上述第一运转结束时使上述第二运转开始。
根据实施方式的特征3,在常规运转结束之后,控制装置C使第二运转自动开始。因此,能够对常规运转中附着于室内热交换器53的灰尘进行自动清洗。能够使在常规运转中在室内热交换器53表面产生的结露水自动干燥。
实施方式的特征4是:上述第一运转包括冷却运转和加热运转,上述控制装置C在上述冷却运转结束时使上述第二运转开始,在上述加热运转结束时不使上述第二运转开始,上述冷却运转执行上述第一冷冻循环并通过作为蒸发器的上述利用热交换器53对空气进行冷却,上述加热运转进行上述第二冷冻循环并通过作为放热器的上述利用热交换器53对空气进行加热。
根据实施方式的特征4,在冷却运转结束后开始第二运转。在包括制冷运转和除湿运转的冷却运转中,容易在室内热交换器53的表面产生结露水。通过在冷却运转之后执行第二运转,能够使室内热交换器53可靠地干燥。
根据实施方式的特征4,在包含制热运转的加热运转结束后不开始第二运转。当执行制热运转时,存在对象空间的空气温度和湿度低且空气的露点温度也低的倾向。因此,即使进行第一动作,也难以在室内热交换器53的表面生成结露水。除此之外,在制热运转中,由于未在室内热交换器53的表面生产结露水,因此,不需要使该结露水干燥。因此,禁止在制热运转结束之后不必要地执行第二运转。
实施方式的特征5是:当在上述第二运转的上述第一动作中,与上述利用热交换器53的蒸发温度相关的指标比流过上述利用热交换器53的空气的露点温度高的第一条件成立时,上述控制装置C禁止上述第一动作的执行。
根据实施方式的特征5,在第一动作中,当与室内热交换器53的蒸发温度相关的指标比空气的露点温度高的第一条件成立时,禁止第一动作的执行。这是因为,在第一条件成立的情况下,难以在室内热交换器53的表面生成结露水。由此,在第二运转中,能够迅速执行下一动作。
实施方式的特征6是:上述第一运转包括进行上述第一冷冻循环并通过作为蒸发器的上述利用热交换器53对空气进行冷却的冷却运转,当在从上述冷却运转结束时到上述第二运转开始时为止的期间,与上述利用热交换器(53)的蒸发温度相关的指标比流过该利用热交换器53的空气露点温度高的第一条件成立时,上述控制装置C禁止上述第一动作的执行。
根据实施方式的特征6,当在从冷却运转结束时到第二运转开始时为止的期间,与室内热交换器53的蒸发温度相关的指标比空气的露点温度高的第一条件成立时,禁止第一动作的执行。这是因为,在第一条件成立的情况下,难以在室内热交换器53的表面生成结露水。由此,在第二运转中,能够迅速执行下一动作。
实施方式的特征7是:上述第一条件成立时,上述控制装置C禁止上述第一动作的执行并使上述第二动作执行。
根据实施方式的特征7,当与室内热交换器53的蒸发温度相关的指标比空气的露点温度高的第一条件成立时,第一动作的执行被禁止且第二动作被执行。由此,能够避免不必要地进行第一动作,并且能够使室内热交换器53迅速干燥。
实施方式的特征8是:上述第一运转是对上述对象空间进行制冷的制冷运转,上述第一动作中的上述利用热交换器53的蒸发温度域比上述制冷运转中的上述利用热交换器53的蒸发温度域低。
根据实施方式的特征8,能够在第一动作中的室内热交换器53中可靠地生成结露水。
实施方式的特征9是:上述利用单元40具有过滤器50和清扫机构59,当在上述第一动作、上述第二动作和上述第三动作中的至少一个动作的执行中,存在执行使上述清扫机构59运转的第三运转的请求时,上述控制装置C结束上述第一动作、上述第二动作和上述第三动作中的正在执行的动作并使上述第三动作执行,上述过滤器配置于上述利用热交换器53的上游侧,上述清扫机构获取附着于上述过滤器50的灰尘。
根据实施方式的特征9,在第一动作、第二动作和第三动作的任一动作中存在清扫运转的请求的情况下,结束上述动作并优先执行清扫运转。由此,能够避免由于各动作与清扫运转的干涉而无法发挥清扫机构59的功能。能够根据清扫运转的请求可靠地清扫过滤器50。
实施方式的特征10是:上述利用单元40具有托盘54和泵58,在上述第一动作、上述第二动作和上述第三动作中的至少一个动作的执行中发生异常时,上述控制装置C结束上述第一动作、上述第二动作和上述第三动作中的正在执行的动作并将上述泵58设为运转状态,上述托盘接收在上述利用单元40内产生的结露水,上述泵排出上述托盘54内的水。
根据实施方式的特征10,当在第一动作、第二动作和第三动作的任一动作中空调装置10发生异常时,结束上述动作并执行第四动作。由此,能够抑制异常发生时排水盘54的水的蒸发。其结果是,能够避免由于排水盘54的水蒸发而引起水附着于室内热交换器53的表面、高湿的空气供给到对象空间。
在室内热交换器53的表面附着有水的状态下,当第二运转结束时,室内热交换器53会变得半干,细菌和霉菌会繁殖,会产生臭气。与此相对,根据实施方式9的特征,能够抑制水附着于室内热交换器53。因此,能够抑制细菌和霉菌的繁殖以及臭气的产生。
实施方式的特征11是:当在第三动作中发生异常时,上述控制装置C结束上述第三动作并将上述泵58设为运转状态。
根据实施方式的特征11,当在第三动作中空调装置10发生异常时,结束第三动作并执行第四动作。在第三动作中,由于室内热交换器53作为放热器、冷凝器起作用,因此,外壳41内的温度变高。当在这种状态下发生异常时,排水盘54的水容易蒸发。此时,通过第四动作将水排出到排水盘54,从而能够抑制排水盘54的水蒸发。其结果是,能够避免由于排水盘54的水蒸发而引起的水附着于室内热交换器53的表面、高湿的空气供给到对象空间。
实施方式的特征12是:上述利用单元40具有在空气中进行放电的放电装置60,上述控制装置C在上述第二动作中使上述放电装置60运转。
根据实施方式的特征12,放电装置60在第二动作中运转。在第一动作和第三动作中,放电装置60不运转。第二动作与第一动作、第三动作不同,外壳41内的空气的湿度不容易变高。因此,能够避免由于湿度的影响而使放电装置60进行异常放电、发生故障。除此之外,在第二动作中,通过伴随放电装置60的放电而生成的活性物质,能够在室内热交换器53中去除细菌、霉菌、过敏原、臭气成分、有害成分等。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适用范围内设为以下结构。
<对象空间>
空调装置10的对象空间不限于室内空间。对象空间可以是仓库等的库内空间,也可以是工厂内的空间。
<空调装置的方式>
空调装置10也可以是具有多个室内单元40的多联式空调装置。多联式的空调装置10也可以是在一部分的室内单元40中进行制热的同时在其他室内单元40中进行制冷的方式。空调装置10也可以是具有多个系统的制冷剂回路的空调系统。空调装置10也可以是使制冷剂回路11一体地收容于室内单元40的外壳41的形式。作为该例的空调装置,可以列举窗型的空调装置。
<室内单元的方式>
室内单元40也可以是配置于天花板面的正面侧且悬挂于天花板面的方式。室内单元40也可以是配置于天花板面的背面侧且悬挂于天花板的梁的方式。室内单元40也可以是具有吸入管道和吹出管道中的一者或两者的方式。吸入管道构成将室内空气吸入到空气通路的流路。吹出管道构成将经过利用热交换器53的空气供给到室内的流路。室内单元40可以是壁挂式的,也可以是落地式的。
<控制装置>
控制装置C可以仅设置于室内单元40,也可以仅设置于室外单元20。控制装置C也可以是与室内单元40和室外单元20分体的集中管理装置。
<第一动作>
第一动作也可以是使作为蒸发器的室内热交换器53生成冰的动作。在第一动作中,在室内热交换器53的表面生成冰。通过之后的第二动作和第三动作,从室内热交换器53的表面剥离上述冰。由此,能够使室内热交换器53的污垢脱落。
第一动作只要是在室内热交换器53的表面生成结露水的运转即可,包括制冷运转和除湿运转。具体地,控制装置C也可以进行作为第一动作的制冷运转或除湿运转,之后使作为第二动作的第二动作、作为第三动作的第三动作依次执行。在该控制中,也最好使第三动作的执行时间比第二动作的执行时间短。
以上,对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应当理解的是,能够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形式和细节的多种变更。此外,只要不损害本公开的对象的功能,则以上实施方式、变形例以及其他实施方式可以进行适当组合及替换。
以上所述的“第一”、“第二”、“第三”…这样的记载用于对带有这些记载的语句进行区分,并非是对该语句的数量、顺序进行限定。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对于空调装置而言是有用的。
符号说明
C控制装置
10空调装置
11制冷剂回路
21压缩机
22室外热交换器(热源热交换器)
23膨胀阀(减压机构)
40室内单元(利用单元)
50过滤器
52室内风扇(送风机)
53室内热交换器(利用热交换器)
54排水盘(托盘)
58排水泵(泵)
59清扫机构
60放电装置

Claims (9)

1.一种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制冷剂回路(11),所述制冷剂回路具有压缩机(21)、热源热交换器(22)、减压机构(23)和利用热交换器(53),并且进行第一冷冻循环和第二冷冻循环,所述第一冷冻循环将所述利用热交换器(53)设为蒸发器,所述第二冷冻循环将该利用热交换器(53)设为放热器;
利用单元(40),所述利用单元设置有所述利用热交换器(53),并且具有将经过该利用热交换器(53)的空气供给到对象空间的送风机(52);以及
控制装置(C),所述控制装置对所述制冷剂回路(11)和送风机(52)进行控制,以依次执行第一动作、第二动作和第三动作,
所述第一动作是使所述送风机(52)运转并进行所述第一冷冻循环且使作为蒸发器的所述利用热交换器(53)产生结露水或冰的动作,
所述第二动作是使所述送风机(52)运转并使所述利用热交换器(53)停止的动作,
所述第三动作是使所述送风机(52)运转并进行所述第二冷冻循环且通过作为放热器的所述利用热交换器(53)来加热空气的动作,
所述第三动作的执行时间比所述第二动作的执行时间短,
所述控制装置(C)使第一运转以及第二运转执行,所述第一运转是通过所述利用热交换器(53)对对象空间进行空气调节的运转,所述第二运转是包含所述第一动作、所述第二动作和所述第三动作的运转,
所述第一运转包括冷却运转和加热运转,所述冷却运转进行所述第一冷冻循环并由作为蒸发器的所述利用热交换器(53)对空气进行冷却,所述加热运转进行所述第二冷冻循环并由作为放热器的所述利用热交换器(53)对空气进行加热,
所述控制装置(C)在所述冷却运转结束时使所述第二运转开始,在所述加热运转结束时不使所述第二运转开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在所述第二运转的所述第一动作中,与所述利用热交换器(53)的蒸发温度相关的指标比流过所述利用热交换器(53)的空气的露点温度高的第一条件成立时,所述控制装置(C)禁止所述第一动作的执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运转包括进行所述第一冷冻循环并由作为蒸发器的所述利用热交换器(53)对空气进行冷却的冷却运转,
当在从所述冷却运转结束时到所述第二运转开始时为止的期间,与所述利用热交换器(53)的蒸发温度相关的指标比流过该利用热交换器(53)的空气露点温度高的第一条件成立时,所述控制装置(C)禁止所述第一动作的执行。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第一条件成立时,所述控制装置(C)禁止所述第一动作的执行并使所述第二动作执行。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运转是对所述对象空间进行制冷的制冷运转,
所述第一动作中的所述利用热交换器(53)的蒸发温度域比所述制冷运转中的所述利用热交换器(53)的蒸发温度域低。
6.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利用单元(40)具有过滤器(50)和清扫机构(59),
所述过滤器配置于所述利用热交换器(53)的上游侧,
所述清扫机构获取附着于所述过滤器(50)的灰尘,
当在所述第一动作、所述第二动作和所述第三动作中的至少一个动作的执行中,存在执行使所述清扫机构(59)运转的第三运转的请求时,所述控制装置(C)结束所述第一动作、所述第二动作和所述第三动作中的正在执行的动作并使所述第三运转执行。
7.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利用单元(40)具有托盘(54)和泵(58),
所述托盘接收在所述利用单元(40)内产生的结露水,
所述泵排出所述托盘(54)内的水,
在所述第一动作、所述第二动作和所述第三动作中的至少一个动作的执行中发生异常时,所述控制装置(C)结束所述第一动作、所述第二动作和所述第三动作中的正在执行的动作并将所述泵(58)设为运转状态。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三动作中发生异常时,所述控制装置(C)结束所述第三动作并将所述泵(58)设为运转状态。
9.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利用单元(40)具有在空气中进行放电的放电装置(60),
所述控制装置(C)在所述第二动作中使所述放电装置(60)运转。
CN202080079243.2A 2019-11-15 2020-10-13 空调装置 Active CN1147617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07228A JP7022286B2 (ja) 2019-11-15 2019-11-15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9-207228 2019-11-15
PCT/JP2020/038680 WO2021095423A1 (ja) 2019-11-15 2020-10-13 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61735A CN114761735A (zh) 2022-07-15
CN114761735B true CN114761735B (zh) 2023-12-19

Family

ID=759121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79243.2A Active CN114761735B (zh) 2019-11-15 2020-10-13 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022286B2 (zh)
CN (1) CN114761735B (zh)
WO (1) WO2021095423A1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45986A (ja) * 1993-09-30 1995-06-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のドレンポンプ制御装置
JP2001041542A (ja) * 1999-07-30 2001-02-16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2257394A (ja) * 2001-02-27 2002-09-11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の制御方法
JP2003329290A (ja) * 2002-05-13 2003-11-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運転制御方法
CN105783199A (zh) * 2016-04-27 2016-07-20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智能自清洁方法
CN106642585A (zh) * 2016-12-27 2017-05-10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的清洁方法及装置
JP2018189355A (ja) * 2018-03-21 2018-11-29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018200127A (ja) * 2017-05-26 2018-12-20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109253525A (zh) * 2018-08-31 2019-01-22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定频空调室外换热器自清洁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97625B2 (ja) * 2001-03-23 2009-07-15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45986A (ja) * 1993-09-30 1995-06-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のドレンポンプ制御装置
JP2001041542A (ja) * 1999-07-30 2001-02-16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2257394A (ja) * 2001-02-27 2002-09-11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の制御方法
JP2003329290A (ja) * 2002-05-13 2003-11-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運転制御方法
CN105783199A (zh) * 2016-04-27 2016-07-20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智能自清洁方法
CN106642585A (zh) * 2016-12-27 2017-05-10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的清洁方法及装置
JP2018200127A (ja) * 2017-05-26 2018-12-20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018189355A (ja) * 2018-03-21 2018-11-29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109253525A (zh) * 2018-08-31 2019-01-22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定频空调室外换热器自清洁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095423A1 (ja) 2021-05-20
CN114761735A (zh) 2022-07-15
JP2021081104A (ja) 2021-05-27
JP7022286B2 (ja) 2022-0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132509B2 (ja) 空気処理装置
JP2019190822A5 (zh)
TW202104807A (zh) 空調機
KR20080043550A (ko)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JP2018200127A (ja) 空気調和機
CN114667421B (zh) 空调装置
JP2007303744A (ja) 空気調和機
JP2008190789A (ja) 空気調和装置
TW200406565A (en) Air-conditioning device
JP2002323250A (ja) 空気調和機
KR101870571B1 (ko) 무급수 가습 모듈을 구비한 공기조화기
JP2021103053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14761735B (zh) 空调装置
JP7041366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7212080A (ja) 空気調和機
JP2010032111A (ja) 一体型空気調和機
CN113899059B (zh) 空气处理系统的控制方法和空气处理系统
WO2022014145A1 (ja) 画像処理装置、空気処理システム、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CN117693652A (zh) 空调装置
JP2007315713A (ja) 空調装置及び建物
JP2021103052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21103054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4178906B2 (ja)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の制御方法
JPH1183091A (ja) 壁掛型空気調和機用の加湿器
WO2022044530A1 (ja) 室内空調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