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67421B - 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667421B CN114667421B CN202080077987.0A CN202080077987A CN114667421B CN 114667421 B CN114667421 B CN 114667421B CN 202080077987 A CN202080077987 A CN 202080077987A CN 114667421 B CN114667421 B CN 11466742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mperature
- heat exchanger
- air
- control device
- indo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7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1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9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4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3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3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4
- 230000005856 abnorma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7791 dehum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41000894006 Bacteri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102100036848 C-C motif chemokine 20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3
- 102100029860 Suppressor of tumorigenicity 20 protein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RWRIWBAIICGTTQ-UHFFFAOYSA-N difluoromethane Chemical group FCF RWRIWBAIICGTT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771 impai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7 de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735 defic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755 prolif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54 steril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659 sterilization and disinf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24F11/67—Switching between heating and cooling mod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7/00—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 F25B47/02—Defrosting cy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控制装置(C)对制冷剂回路(11)和送风机(52)进行控制,进行第1运转和第2运转。在第1运转中,使利用热交换器(53)作为蒸发器而产生结露水或冰。在第2运转中,在第1运转结束后使利用热交换器(53)作为散热器而对空气进行加热。而且,在室外温度比第1温度高的情况下、或室内温度比第2温度高的情况下,进行限制第2运转的限制处理。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有抑制霉菌、细菌的繁殖的功能的空调装置。
在专利文献1的空调装置中,在执行了除湿运转后,依次执行送风运转、制热运转。在除湿运转中,在室内热交换器的表面产生结露水。在送风运转中,压缩机停止,室内送风机运转。利用室内送风机输送的空气对室内热交换器进行干燥。在制热运转中,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室内送风机运转。室内热交换器借助其内部的制冷剂进一步被干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217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如上所述,专利文献1的空调装置进行制热运转,以使利用热交换器(室内热交换器)干燥。在制热运转中被加热的空气利用送风机被供给到对象空间。因此,在气温高的环境下,高温的空气被供给到对象空间,由此,对象空间的人感到不舒适。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使利用热交换器干燥的动作中,抑制对象空间的人感到不舒适。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1方式具有:制冷剂回路11,其包括压缩机21、热源热交换器22和利用热交换器53,并进行制冷循环;利用单元40,其设置有所述利用热交换器53,并具有将通过该利用热交换器53的空气供给到对象空间的送风机52;以及控制装置C,其对所述制冷剂回路11和所述送风机52进行控制,以便进行使所述利用热交换器53作为蒸发器而产生结露水或冰的第1运转、以及在该第1运转结束后使该利用热交换器53作为散热器而对空气进行加热的第2运转,所述控制装置C在室外温度比第1温度高的情况下、或室内温度比第2温度高的情况下,进行限制所述第2运转的限制处理。
在第1方式中,控制装置C对制冷剂回路11和送风机52进行控制,进行第1运转和第2运转。在第1运转中,使利用热交换器53作为蒸发器而产生结露水或冰。在第2运转中,在第1运转结束后使利用热交换器53作为散热器而对空气进行加热。而且,在室外温度比第1温度高的情况下、或室内温度比第2温度高的情况下,进行限制第2运转的限制处理。
由此,在气温高的环境下,限制高温的空气被供给到对象空间,因此,能够抑制对象空间的人感到不舒适。
本发明的第2方式在第1方式中,所述控制装置C在利用所述利用热交换器53对所述对象空间进行空气调节的空调运转结束后,使得依次执行所述第1运转和所述第2运转。
在第2方式中,在对对象空间进行空气调节的空调运转结束后,接着依次执行第1运转和第2运转。
本发明的第3方式在第1或第2方式中,所述控制装置C在利用所述利用热交换器53对所述对象空间进行空气调节的空调运转结束后,使得依次执行所述第1运转、在使该利用热交换器53停止的状态下使所述送风机52运转的第3运转、以及所述第2运转。
在第3方式中,在对对象空间进行空气调节的空调运转结束后,接着依次执行第1运转、在使利用热交换器53停止的状态下使送风机52运转的第3运转、以及第2运转。
本发明的第4方式在第1~第3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所述控制装置C在所述室外温度比所述第1温度高、且所述室内温度比所述第2温度高的情况下,进行所述限制处理。
在第4方式中,在室外温度比第1温度高、且室内温度比第2温度高的情况下进行限制处理。
这样,在判断对象空间的温度是否高时,确认室外温度和室内温度双方,由此,能够防止室外温度和室内温度的误检测。
本发明的第5方式在第1~第4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在所述限制处理中,不进行所述第2运转。
在第5方式中,在限制处理中,不进行第2运转。由此,在气温高的环境下,高温的空气不会被供给到对象空间,能够抑制对象空间的人感到不舒适。
本发明的第6方式在第1~第5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在所述限制处理中,使所述第2运转的执行时间比不执行该限制处理的情况下的该第2运转的执行时间短。
在第6方式中,在限制处理中,使第2运转的执行时间比不进行限制处理的情况下的第2运转的执行时间短。由此,在气温高的环境下,缩短高温的空气被供给到对象空间的时间,能够抑制对象空间的人感到不舒适。
本发明的第7方式在第1~第6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在所述限制处理中,不进行所述第2运转,而进行在使所述利用热交换器53停止的状态下使所述送风机52运转的第3运转。
在第7方式中,在限制处理中,不进行第2运转,而进行使送风机52运转的第3运转。由此,在气温高的环境下,高温的空气不会被供给到对象空间,能够进行利用热交换器53的干燥。
本发明的第8方式在第7方式中,在所述第3运转中,进行第1送风运转和风量比该第1送风运转少的第2送风运转。
在第8方式中,在第3运转中,进行第1送风运转和第2送风运转。在第2送风运转中,以比第1送风运转少的风量进行送风。这样,通过使对象空间的空气和利用单元40内的空气进行循环,能够抑制细菌、霉菌的产生。
本发明的第9方式在第1~第8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所述空调装置还具有报知部80,该报知部80报知处于所述限制处理中。
在第9方式中,利用报知部80报知处于限制处理中。由此,用户能够掌握利用单元40处于限制处理中。
本发明的第10方式在第1~第9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所述控制装置C使得执行利用所述利用热交换器53对所述对象空间进行空气调节的空调运转,所述空调运转包括将使所述利用热交换器53作为散热器而进行加热后的空气供给到所述对象空间的制热运转,所述控制装置C在所述室外温度比第3温度高的情况下,对所述制热运转进行限制,所述第1温度比所述第3温度低。
在第10方式中,空调运转包括将使利用热交换器53作为散热器而进行加热后的空气供给到对象空间的制热运转。控制装置C在室外温度比第3温度高的情况下,对制热运转进行限制。而且,对第2运转进行限制的温度条件即第1温度比第3温度低。
这样,以比对制热运转进行限制的第3温度低的第1温度对第2运转进行限制,由此,在气温高的环境下,限制高温的空气被供给到对象空间,因此,能够抑制对象空间的人感到不舒适。
本发明的第11方式在第1~第10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所述控制装置C使得执行利用所述利用热交换器53对所述对象空间进行空气调节的空调运转,所述空调运转包括将使所述利用热交换器53作为散热器而进行加热后的空气供给到所述对象空间的制热运转,所述控制装置C在所述室内温度比第4温度高的情况下,对所述制热运转进行限制,所述第2温度比所述第4温度低。
在第11方式中,空调运转包括将使利用热交换器53作为散热器而进行加热后的空气供给到对象空间的制热运转。控制装置C在室内温度比第4温度高的情况下,对制热运转进行限制。而且,对第2运转进行限制的温度条件即第2温度比第4温度低。
这样,以比对制热运转进行限制的第4温度低的第2温度对第2运转进行限制,由此,在气温高的环境下,限制高温的空气被供给到对象空间,因此,能够抑制对象空间的人感到不舒适。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空调装置的配管系统图。
图3是示出室内单元的内部构造的纵剖视图。
图4是放大了室内单元的吹出口的附近的图,示出挡板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
图5是放大了室内单元的吹出口的附近的图,示出挡板位于水平吹出位置的状态。
图6是排水盘和排水路的概略结构图。
图7是示出控制装置和经由通信线而与控制装置连接的设备的框图。
图8是示出空调运转和第1模式下的各设备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9是第1模式开始前的判定的流程图。
图10是第1运转时的判定的流程图。
图11是第3运转时的判定的流程图。
图12是第2运转时的判定的流程图。
图13是排水动作时的判定的流程图。
图14是实施方式2的第1运转时的判定的流程图。
图15是限制处理中的第3运转时的判定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的实施方式是本质上优选的例示,并不意图限制本发明、其应用物或其用途的范围。
(实施方式1)
<空调装置的整体结构>
空调装置10对对象空间的空气的温度进行调节。本例的对象空间是室内空间。空调装置10进行制冷运转、制热运转和除湿运转。空调装置10进行第1模式。第1模式是用于清洗室内热交换器53的运转。
如图1和图2所示,空调装置10具有室外单元20、室内单元40、液体联络管12和气体联络管13。室外单元20和室内单元40经由液体联络管12和气体联络管13彼此连接。通过将它们连接起来,由此构成制冷剂回路11。
在制冷剂回路11中填充有制冷剂。本例的制冷剂是二氟甲烷。制冷剂回路11进行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循环。制冷剂回路11主要具有压缩机21、室外热交换器22、膨胀阀23、室内热交换器53和四通换向阀25。
<室外单元>
室外单元20设置于室外。如图2所示,室外单元20具有压缩机21、室外热交换器22、膨胀阀23、四通换向阀25和室外风扇26。
压缩机21吸入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并进行压缩。压缩机21喷出压缩后的制冷剂。压缩机21是从逆变器电路向电动机供给电力的可变容量式。换言之,压缩机21构成为能够调节电动机的运转频率(转速)。
室外热交换器22对应于热源热交换器。室外风扇26输送通过室外热交换器22的室外空气。室外热交换器22使室外风扇26输送的室外空气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膨胀阀23对应于减压机构。膨胀阀23对制冷剂进行减压。膨胀阀23是能够调节开度的电动膨胀阀。减压机构也可以是感温式的膨胀阀、膨胀机、毛细管等。膨胀阀23与制冷剂回路11的液体联络管12连接即可,也可以设置于室内单元40。
四通换向阀25具有第1阀口P1、第2阀口P2、第3阀口P3和第4阀口P4。第1阀口P1与压缩机21的喷出部连接。第2阀口P2与压缩机21的吸入部连接。第3阀口P3与室外热交换器22的气体端部连接。第4阀口P4与气体联络管13连接。
四通换向阀25切换为第1状态(图2的实线所示的状态)和第2状态(图2的虚线所示的状态)。第1状态的四通换向阀25使第1阀口P1和第3阀口P3连通、且使第2阀口P2和第4阀口P4连通。第2状态的四通换向阀25使第1阀口P1和第4阀口P4连通、且使第2阀口P2和第3阀口P3连通。
制冷剂回路11根据四通换向阀25的切换来进行第1制冷循环和第2制冷循环。第1制冷循环是使室内热交换器53成为蒸发器的制冷循环。第2制冷循环是使室内热交换器53成为散热器的制冷循环。
室外单元20具有喷出压力传感器27、喷出温度传感器28、吸入温度传感器29、外部空气温度传感器30和第1制冷剂温度传感器31。
喷出压力传感器27检测从压缩机21喷出的高压制冷剂的压力。吸入温度传感器29检测被吸入到压缩机21的低压制冷剂的压力。外部空气温度传感器30检测室外空气的温度。第1制冷剂温度传感器31检测室外热交换器22的内部的制冷剂的温度。
<室内单元>
室内单元40设置于室内。如图3所示,室内单元40是设置于天花板的天花板设置式。具体而言,室内单元40是悬吊于天花板背面的梁的天花板悬吊式。更具体而言,是嵌入天花板面的天花板嵌入式。室内单元40对应于利用单元。
室内单元40具有机壳41、过滤器50、喇叭口51、室内风扇52、室内热交换器53、排水盘54和风向调节部55。
机壳41具有机壳主体42和面板43。机壳主体42形成为在下侧形成有开放面的矩形箱状。面板43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设置于机壳主体42的开口面。面板43具有在俯视观察时为矩形框状的面板主体44和设置于面板主体44的中央的吸入格栅45。在面板主体44的中央形成有1个吸入口46。吸入格栅45安装于吸入口46。
在面板主体44的4个侧缘部分别各形成有1个吹出口47。各吹出口47沿着4个侧缘延伸。在机壳41的内部形成有从吸入口46到吹出口47之间的空气通路48。在面板43的4个角部分别以与各吹出口47连续的方式形成有辅助吹出口。
过滤器50配置于吸入格栅45的上方。过滤器50配置于空气通路48中的室内热交换器53的上游侧。过滤器50捕集从吸入口46吸入的空气即吸入空气中的尘埃。
喇叭口51配置于过滤器50的上方。喇叭口51对吸入空气进行整流。
室内风扇52配置于喇叭口51的上方。室内风扇52配置于空气通路48中的室内热交换器53的上游侧。室内风扇52对应于送风机。室内风扇52是离心式。室内风扇52输送通过室内热交换器53的空气。室内风扇52向径向外侧输送从喇叭口51侧吸入的空气。
室内风扇52构成为其风量能够以4个阶段进行切换。具体而言,这4个阶段的风量从小风量起依次为微风量LL、小风量L、中风量M、大风量H。控制装置C在这4个阶段的风量之间控制室内风扇52的风量。
室内热交换器53配置于室内风扇52的周围。室内热交换器53沿着机壳主体42的4个侧面折曲。室内热交换器53对应于利用热交换器。在室内热交换器53中,室内风扇52输送的空气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排水盘54配置于室内热交换器53的下侧。排水盘54承接室内单元40的机壳41的内部产生的结露水。
风向调节部55对从吹出口47吹出的空气即吹出空气的风向进行调节。风向调节部55具有未图示的马达、与马达连结的轴56、以及伴随着轴56的旋转而转动的挡板57。挡板57形成为沿着面板主体44的侧缘或吹出口47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板状。挡板57的纵截面的形状是大致圆弧状。
挡板57对吹出口47进行开闭。挡板57构成为阶段地改变倾斜角度。本例的挡板57被调节的位置包括6个位置。这6个位置包括图4所示的关闭位置和5个打开位置。5个打开位置包括图5所示的水平吹出位置。关闭位置的挡板57实质上关闭吹出口47。也可以在关闭位置的挡板57与吹出口47之间形成间隙。
水平吹出位置的挡板57将吹出空气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吹出。水平吹出位置是挡板57的从关闭位置起的角度的变化最小的位置。当挡板57位于水平吹出位置时,在多个打开位置中,吹出口47的内缘与挡板57之间的间隙最窄。
如图6所示,室内单元40具有排水泵58和排水路70。
排水泵58对应于排出排水盘54内的水的泵。排水泵58经由排水路70向机壳41的外部排出排水盘54内的水。
本例的排水路70包括第1立起部70a、第1中继部70b、第2中继部70c、第2立起部70d和倾斜部70e。第1立起部70a和第1中继部70b配置于机壳41的内部。第2中继部70c、第2立起部70d和倾斜部70e配置于机壳41的外部。
第1立起部70a从排水泵58向上方延伸。第1立起部70a朝向由排水泵58输送的水的下游侧向上方延伸。第1中继部70b从第1立起部70a的上端部起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延伸。第2中继部70c由柔软的软管构成。第2中继部70c经由夹紧件与第1中继部70b连结。第2中继部70c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延伸。第2立起部70d从第2中继部70c的端部向上方延伸。第2立起部70d朝向由排水泵58输送的水的下游侧向上方延伸。倾斜部70e由柔软的软管构成。倾斜部70e从第2立起部70d的上端向斜下方延伸。在排水泵58停止的过程中,倾斜部70e的内部的水由于自重而向下方流落。在本例的排水路70中,通过设置第1立起部70a和第2立起部70d,确保用于使倾斜部70e的水由于自重而流动的扬程。
如图2所示,室内单元40具有内部空气温度传感器61、内部空气湿度传感器62和第2制冷剂温度传感器63。
内部空气温度传感器61检测对象空间的室内空气的温度作为室内温度T1。空气温度T1是吸入空气的温度。
内部空气湿度传感器62检测对象空间的室内空气的湿度作为室内湿度R1。室内湿度R1是吸入空气的湿度。本例的内部空气湿度传感器62检测室内空气的绝对湿度。内部空气湿度传感器62也可以检测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
第2制冷剂温度传感器63检测室内热交换器53的制冷剂的温度。第2制冷剂温度传感器63检测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室内热交换器53的蒸发温度Te。第2制冷剂温度传感器63检测作为散热器发挥功能的室内热交换器53的冷凝温度Tc。蒸发温度Te也可以通过与制冷剂的低压压力相当的饱和温度来求出。冷凝温度Tc也可以通过与制冷剂的高压压力相当的饱和温度来求出。
第2制冷剂温度传感器63兼用作检测室内单元40的机内温度T2的传感器。机内温度T2相当于室内单元40的机壳41的空气通路48的空气的温度。空调装置10也可以除第2制冷剂温度传感器63之外还具有检测机内温度T2的其他传感器。
<控制装置>
如图7所示,空调装置10具有控制装置C。控制装置C对制冷剂回路11进行控制。控制装置C对室内单元40和室外单元20进行控制。控制装置C包括室外控制部C1、室内控制部C2和遥控器C3。室外控制部C1设置于室外单元20。室内控制部C2设置于室内单元40。
遥控器C3设置于对象空间。遥控器C3位于用户能够操作的位置。遥控器C3具有显示部80。显示部80显示用于使用户或维护人员等得知规定的信息的符号。这里所说的符号包括字符、代码、记号、图案、图标等。显示部80例如由液晶监视器构成。显示部80对应于报知部。
室外控制部C1、室内控制部C2和遥控器C3分别具有控制基板。在控制基板分别设置有微计算机和存储用于使该微计算机进行动作的软件的存储器件。
控制装置C包括多个第1通信线。室外控制部C1、室内控制部C2和遥控器C3经由这些第1通信线进行信号的授受。第1通信线是有线方式。第1通信线也可以是无线方式。
控制装置C包括与压缩机21、膨胀阀23、四通换向阀25、室外风扇26、室内风扇52、风向调节部55、排水泵58和各传感器连接的多个第2通信线。
控制装置C具有至少向压缩机21、膨胀阀23、四通换向阀25、室外风扇26、室内风扇52、风向调节部55和排水泵58输出控制信号的输出部。控制装置C具有被输入各传感器的检测值的输入部。
-运转动作-
<运转动作的概要>
空调装置10进行空调运转和第1模式。
空调运转对对象空间进行空气调节。空调运转包括制冷运转、除湿运转和制热运转。
制冷运转是对对象空间的空气进行冷却的运转。除湿运转是对对象空间的空气进行除湿的运转。制冷运转和除湿运转对应于冷却运转。冷却运转是进行第1制冷循环而利用作为蒸发器的室内热交换器53对空气进行冷却的运转。
制热运转是对对象空间的空气进行加热的运转。制热运转是进行第2制冷循环而利用作为散热器的室内热交换器53对空气进行加热的运转。
第1模式是用于清洗室内热交换器53的运转。第1模式包括第1运转、第2运转和第3运转。第1模式还包括排水动作。
第1运转是使室内风扇52运转、并且进行第1制冷循环而使作为蒸发器的室内热交换器53产生结露水的动作。
第2运转是使室内风扇52运转、并且使室内热交换器53作为散热器的动作。
第3运转是使室内风扇52运转、并且使室内热交换器53停止的动作。
排水动作是向机壳41的外部排出排水盘54中滞留的水的动作。
<制冷运转>
在制冷运转中,控制装置C使压缩机21、室内风扇52、室外风扇26运转。控制装置C将四通换向阀25设定为第1状态。控制装置C适当调节膨胀阀23的开度。在制冷运转中,进行这样的第1制冷循环:由压缩机21压缩后的制冷剂利用室外热交换器22散热、且利用室内热交换器53蒸发。
在制冷运转中,压缩机21压缩后的制冷剂通过四通换向阀25且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流动。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制冷剂向室外空气散热而冷凝。利用室外热交换器22散热后的制冷剂利用膨胀阀23减压后,在室内热交换器53中流动。在室内热交换器53中,制冷剂从室内空气吸热而蒸发。由室内热交换器53冷却后的空气从吹出口47供给到对象空间。利用室内热交换器53蒸发后的制冷剂被吸入到压缩机21而再次被压缩。
在制冷运转中,控制装置C调节室内热交换器53的目标蒸发温度TeS,以使室内温度T1收敛于设定温度。控制装置C控制压缩机21的转速,以使室内热交换器53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Te收敛于目标蒸发温度TeS。
<除湿运转>
在除湿运转中,控制装置C使压缩机21、室内风扇52、室外风扇26运转。控制装置C将四通换向阀25设定为第1状态。控制装置C适当调节膨胀阀23的开度。在除湿运转中,进行由压缩机21压缩后的制冷剂利用室外热交换器22散热、且利用室内热交换器53蒸发的第1制冷循环。除湿运转的制冷剂的流动与制冷运转的制冷剂的流动相同。
在除湿运转中,控制装置C控制室内热交换器53的冷却能力,以使室内热交换器53的蒸发温度Te低于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Td。控制装置C根据由内部空气温度传感器61检测到的室内温度T1和由内部空气湿度传感器62检测到的室内湿度R1求出露点温度Td。控制装置C调节目标蒸发温度TeS,以使室内热交换器53的蒸发温度Te成为露点温度Td以下。控制装置C控制压缩机21的转速,以使室内热交换器53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Te收敛于目标蒸发温度TeS。
通过以上的控制,在除湿运转中,利用室内热交换器53冷却后的室内空气中的水分结露。由此,室内空气被除湿。排水盘54承接结露的水分。被除湿后的空气从吹出口47供给到对象空间。
<制热运转>
在制热运转中,控制装置C使压缩机21、室内风扇52、室外风扇26运转。控制装置C将四通换向阀25设定为第2状态。控制装置C适当调节膨胀阀23的开度。在制热运转中,进行由压缩机21压缩后的制冷剂利用室内热交换器53散热、且利用室外热交换器22蒸发的第2制冷循环。
在制热运转中,压缩机21压缩后的制冷剂通过四通换向阀25且在室内热交换器53中流动。在室内热交换器53中,制冷剂向室内空气散热而冷凝。利用室内热交换器53加热后的空气从吹出口47供给到对象空间。利用室内热交换器53散热后的制冷剂利用膨胀阀23减压后,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流动。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制冷剂从室外空气吸热而蒸发。利用室外热交换器22蒸发后的制冷剂被吸入到压缩机21而再次被压缩。
在制热运转中,控制装置C调节室内热交换器53的目标冷凝温度TcS,以使室内温度T1收敛于设定温度。控制装置C控制压缩机21的转速,以使室内热交换器53的制冷剂的冷凝温度Tc收敛于目标冷凝温度TcS。
<第1模式>
原则上在空调运转结束后,控制装置C使得执行第1模式。严格地讲,在制冷运转和除湿运转结束后,控制装置C使得开始第1模式。即使制热运转结束,控制装置C也不使第1模式开始。
在第1模式中,控制装置C原则上使得依次执行第1运转、第3运转、第2运转和排水动作。
将第1运转的执行时间设为ΔT1,将第3运转的执行时间设为ΔT2,将第2运转的执行时间设为ΔT3,将排水动作的执行时间设为ΔT4。原则上,第3运转的执行时间ΔT2比第2运转的执行时间ΔT3长。第3运转的执行时间ΔT2比第1运转的执行时间ΔT1长。第3运转的执行时间ΔT2比排水动作的执行时间ΔT4长。
参照图8对第1运转、第3运转、第2运转和排水动作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第1运转>
第1运转是使附着于室内热交换器53的表面的尘埃等污垢掉落的动作。第1运转的执行时间ΔT1原则上为10分钟。
在第1运转中,控制装置C使压缩机21、室内风扇52、室外风扇26运转。控制装置C将四通换向阀25设定为第1状态。控制装置C适当调节膨胀阀23的开度。在第1运转中,进行由压缩机21压缩后的制冷剂利用室外热交换器22散热、利用膨胀阀23减压、且利用室内热交换器53蒸发的第1制冷循环。
在第1运转中,控制装置C调节目标蒸发温度TeS,以使室内热交换器53的蒸发温度Te成为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Td以下。在制冷运转结束后执行了第1运转的情况下,第1运转时的目标蒸发温度TeS设定为比制冷运转结束时的目标蒸发温度TeS低的值。在除湿运转结束后执行了第1运转的情况下,第1运转时的目标蒸发温度TeS设定为与除湿运转结束时的目标蒸发温度TeS相同的值。
在第1运转中,从吸入口46吸入的空气通过室内热交换器53。在室内热交换器53中,利用制冷剂使空气冷却到露点温度以下。其结果是,在室内热交换器53的表面生成结露水。结露水使室内热交换器53的表面的尘埃等污垢掉落。室内热交换器53的清洗中利用的结露水滞留于排水盘54。通过室内热交换器53后的空气从吹出口47向对象空间流出。
在第1运转中,控制装置C将室内风扇52的风量控制成微风量LL。由此,吹出空气的风量减小,因此,能够抑制对象空间的人由于冷风而感到不舒适。
在第1运转中,控制装置C使排水泵58运转。由此,能够向机壳41的外部排出排水盘54中滞留的水。
在第1运转中,控制装置C将挡板57调节成水平吹出位置。由此,能够抑制冷风直接吹到对象空间的人。
第1运转中的室内热交换器53的蒸发温度域比制冷运转中的室内热交换器53的蒸发温度的蒸发温度域低。具体而言,第1运转中的室内热交换器53的蒸发温度的控制范围比制冷运转中的室内热交换器53的蒸发温度的控制范围低。例如,制冷运转的蒸发温度的控制范围为10℃~30℃,第1运转的蒸发温度的控制范围为4℃~30℃。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运转的蒸发温度域(以下称为第1蒸发温度域)的上限值和制冷运转的蒸发温度域(以下称为第2蒸发温度域)的上限值相同,第1蒸发温度域的下限值比第2蒸发温度域的下限值低。
另外,第1蒸发温度域和第2蒸发温度域也可以完全不重叠。该情况下,第1蒸发温度域的上限值比第2蒸发温度的下限值低。在第1蒸发温度域和第2蒸发温度域的一部分重叠的情况下,也可以是,第1蒸发温度域的下限值比第2蒸发温度域的下限值低、且第1蒸发温度域的上限值比第2蒸发温度域的上限值低。
<第3运转>
第3运转是利用室内风扇52输送的空气使室内热交换器53的表面的水干燥的动作。通过使室内热交换器53的表面的水干燥,能够抑制在室内热交换器53的表面产生的霉菌、细菌。第3运转的执行时间ΔT2原则上为100分钟。
在第3运转中,控制装置C使压缩机21和室外风扇26停止。控制装置C使室内风扇52运转。控制装置C将室内风扇52的风量控制成小风量L。在第3运转中,不进行第1制冷循环和第2制冷循环,制冷剂不在室内热交换器53中流动。因此,室内热交换器53停止。这里所说的“室内热交换器停止”意味着室内热交换器53不发挥作为散热器和蒸发器的功能。
在第3运转中,从吸入口46吸入的空气通过停止状态的室内热交换器53。其结果是,室内热交换器53的表面的水分蒸发。室内热交换器53的干燥中利用的空气从吹出口47向对象空间流出。
第3运转的执行时间ΔT2比第2运转的执行时间ΔT3长。在第3运转中,室内热交换器53不成为散热器而成为停止状态。因此,大量的水不会从室内热交换器53的表面蒸发。由此,限制高温高湿的空气长时间供给到对象空间,由此,能够抑制对象空间的人感到不舒适。
在第3运转中,控制装置C将室内风扇52的风量控制成小风量L。由此,与风量为微风量LL时相比,能够促进室内热交换器53的干燥。与风量为中风量M、大风量H时相比,能够抑制对象空间的人感到不舒适。
在第3运转中,控制装置C使排水泵58运转。严格地讲,控制装置C从第1运转到第3运转使排水泵58连续地运转。由此,能够向机壳41的外部排出排水盘54中残留的水。
在第3运转中,控制装置C将挡板57调节成水平吹出位置。由此,能够抑制潮湿的空气直接吹到对象空间的人。
<第2运转>
第2运转是利用制冷剂对室内热交换器53的表面进行加热而使该表面迅速干燥的动作。通过使室内热交换器53的表面的水干燥,能够抑制在室内热交换器53的表面产生霉菌、细菌。通过使室内热交换器53的表面的温度成为高温,还能够得到杀菌效果。第2运转的执行时间ΔT3原则上为10分钟~15分钟。
在第2运转中,控制装置C使压缩机21、室内风扇52、室外风扇26运转。控制装置C将四通换向阀25设定为第2状态。控制装置C适当调节膨胀阀23的开度。在第2运转中,进行由压缩机21压缩后的制冷剂利用室内热交换器53散热、利用膨胀阀23减压、且利用室外热交换器22蒸发的第2制冷循环。
在第2运转中,控制装置C将目标冷凝温度TcS调节成规定值。
在第2运转中,从吸入口46吸入的空气通过室内热交换器53。在室内热交换器53中,该室内热交换器53的表面被内部的制冷剂加热。其结果是,室内热交换器53的表面的水分进一步蒸发。包括蒸发后的水分的空气从吹出口47向对象空间流出。
第2运转的执行时间ΔT3比第3运转的执行时间ΔT2短。因此,限制高温高湿的空气供给到对象空间,由此,能够抑制对象空间的人感到不舒适。
在第2运转中,利用制冷剂的热使室内热交换器53干燥。因此,即使执行时间ΔT3比较短,也能够可靠地去除室内热交换器53的水分。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此后的霉菌、细菌的繁殖。
在第2运转中,控制装置C将室内风扇52的风量控制成小风量L。由此,吹出空气的风量比较小,因此,能够抑制对象空间的人由于高湿高温的风而感到不舒适。
在第2运转中,控制装置C使排水泵58运转。严格地讲,控制装置C从第3运转到第2运转使排水泵58连续地运转。由此,能够向机壳41的外部排出排水盘54中残留的水。
在第2运转中,控制装置C将挡板57调节成水平吹出位置。由此,能够抑制高温高湿的空气直接吹到对象空间的人。
<排水动作>
在排水动作中,控制装置C使压缩机21、室内风扇52和室外风扇26停止。在排水动作中,室内单元40实质上成为停止状态。
在排水动作中,控制装置C使排水泵58运转。严格地讲,控制装置C从第2运转到排水动作使排水泵58连续地运转。由此,能够向机壳41的外部排出排水盘54中残留的水。
在排水动作结束后,第1模式结束。在第1模式结束时,控制装置C将挡板57控制成关闭状态。
-各运转和各动作的切换的判定-
接着,参照图9~图13的流程图对上述的各运转和各动作的切换的判定进行详细说明。
<第1模式开始前的判定>
如图9所示,在步骤ST1中空调运转结束后,控制装置C判定哪个运转结束。在步骤ST2中,控制装置C判定制热运转是否结束。在步骤ST2中控制装置C判定为制热运转结束时,在步骤ST8中,控制装置C使得不执行第1模式。换言之,在制热运转结束后,控制装置C禁止执行第1模式。因此,不执行第1运转。
在步骤ST3中,控制装置C判定制冷运转是否结束。在步骤ST3中控制装置C判定为制冷运转结束时,进行步骤ST5。在步骤ST3中控制装置C判定为制冷运转未结束时,进行步骤ST4。
在步骤ST4中,控制装置C判定除湿运转是否结束。在步骤ST4中控制装置C判定为除湿运转结束时,进行步骤ST5。在步骤ST4中控制装置C判定为除湿运转未结束时,进行步骤ST8。
在步骤ST5中,控制装置C确认遥控器C3的设定。用户等能够在遥控器C3中选择是否执行第1模式。在步骤ST5中在遥控器C3中未进行执行第1模式的选择的情况下,在步骤ST8中,控制装置C使得不执行第1模式。在步骤ST5中在遥控器C3中进行了执行第1模式的选择的情况下,进行步骤ST6。
在步骤ST6中,控制装置C判定之前的冷却运转的执行时间是否比规定时间长。步骤ST6中使用的规定时间为1分钟。这里所说的冷却运转是之前执行的制冷运转或除湿运转。在冷却运转的执行时间过短的情况下,用户等可能错误地开始制冷运转、除湿运转、然后立即结束。因此,在步骤ST6的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在步骤ST8中,控制装置C使得不执行第1模式。在步骤ST6的条件成立时,进行步骤ST7。
在步骤ST7中,控制装置C判定露点温度Td是否比室内热交换器53的目标蒸发温度TeS的下限值小。这里所说的目标蒸发温度TeS的下限值是第1运转下的目标蒸发温度TeS的控制范围的下限值。在当前的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Td比目标蒸发温度TeS的下限值低的情况下,即使进行第1运转,也无法从室内空气中使水分结露。因此,在步骤ST7的条件成立的情况下,控制装置C使得不执行步骤ST10的第1运转,而执行步骤ST20的第3运转(参照图11)。
另外,在步骤ST7中,控制装置C也可以判定露点温度Td比规定的目标蒸发温度TeS低的条件是否成立。在步骤ST7中,控制装置C也可以判定露点温度Td比冷却运转结束时的室内热交换器53的蒸发温度Te低的条件是否成立。
在步骤ST7的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在步骤ST9中,控制装置C使得执行第1模式。控制装置C使得执行步骤ST10的第1运转(参照图10)。
<第1运转时的判定>
如图10所示,在步骤ST10中开始第1运转后,在步骤ST11中,控制装置C判定露点温度Td是否比室内热交换器53的目标蒸发温度TeS的下限值小。这里所说的目标蒸发温度TeS的下限值是第1运转下的目标蒸发温度TeS的控制范围的下限值。在当前的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Td比目标蒸发温度TeS的下限值低的情况下,即使继续进行第1运转,也无法从室内空气中使水分结露。因此,在步骤ST11的条件成立的情况下,控制装置C使得不继续执行第1运转,而执行步骤ST20的第3运转。
另外,在步骤ST11中,控制装置C也可以判定露点温度Td比规定的目标蒸发温度TeS低的条件是否成立。在步骤ST7中,控制装置C也可以判定露点温度Td比室内热交换器53的蒸发温度Te低的条件是否成立。
在步骤ST11的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进行步骤ST12。在步骤ST12中,控制装置C判定室内温度T1是否为规定的下限温度以下。下限温度是从冷却运转结束时的室内温度T1减去规定的温度(例如3℃)而得到的值。在步骤ST12中室内温度T1为下限温度以下的情况下,能够判断为借助第1运转使室内空间过度被冷却。因此,在步骤ST12的条件成立时,控制装置C使得不继续执行第1运转,而执行步骤ST20的第3运转。由此,能够抑制对象空间的人由于第1运转而过度地感到冷。
在步骤ST12的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进行步骤ST13。在步骤ST13中,控制装置C判定第1运转的执行时间是否为ΔT1以上。该ΔT1是10分钟。在步骤ST13的条件成立时,控制装置C使得结束第1运转,执行步骤ST20的第3运转。在步骤ST13的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进行步骤ST14。
在步骤ST14中产生空调装置10的异常时,控制装置C使得结束第1运转,执行步骤ST40的排水动作(参照图13)。这里所说的空调装置10的异常包括室内单元40的各设备的异常、室外单元20的各设备的异常、制冷剂回路11的各设备的异常、各传感器的异常、各通信线的异常等。在步骤ST14的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T11。
<第3运转时的判定>
如图11所示,在步骤ST20中开始第3运转后,在步骤ST21中,控制装置C判定第3运转的执行时间是否为ΔT2以上。ΔT2是100分钟。在步骤ST21的条件成立时,控制装置C使得结束第3运转,转移到步骤ST30的第2运转。在步骤ST21的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进行步骤ST22。
在步骤ST22中产生空调装置10的异常时,控制装置C使得结束第3运转,执行步骤ST40的排水动作。在步骤ST22的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T21。
<第2运转的判定>
如图12所示,在步骤ST30中,控制装置C判定室外温度T2是否比第1温度高。第1温度是比在空调运转时对制热运转进行控制的第3温度低的温度。第3温度例如设定在20℃~35℃之间。第1温度是从第3温度减去规定的温度(例如2℃)而得到的值。
在步骤ST30的条件成立时,进行步骤ST32。在步骤ST30的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进行步骤ST31。
在步骤ST31中,控制装置C判定室内温度T1是否比第2温度高。第2温度是从第4温度减去规定的温度(例如2℃)而得到的值。另外,第1温度和第2温度可以是相同的温度,也可以是不同的温度。
在步骤ST31的条件成立时,进行步骤ST32。在步骤ST31的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进行步骤ST33。
在步骤ST32中,控制装置C改变第2运转的执行时间ΔT3,以进行限制第2运转的动作的限制处理。具体而言,控制装置C改变ΔT3的值,以使第2运转的执行时间ΔT3变短。
由此,在限制处理中,第2运转的执行时间ΔT3比不进行限制处理的情况下的第2运转的执行时间短。例如,在通常的第2运转的执行时间是10分钟的情况下,将限制处理中的第2运转的执行时间设为5分钟即可。
另外,在本例中,在第3运转结束后、且开始第2运转之前,判定室外温度和室内温度是否比规定温度高,决定是否进行限制处理,但是不限于该方式。例如,也可以在空调运转结束后、且开始第1模式之前决定是否进行限制处理。
在步骤ST33中开始第2运转后,在步骤ST34中,控制装置C判定室内热交换器53的冷凝温度Tc为规定值以上的状态持续规定时间以上。在步骤ST34中,控制装置C也可以判定压缩机21的喷出制冷剂的温度为规定值以上的状态持续规定时间以上。在步骤ST34的条件成立时,控制装置C使得结束第2运转,执行步骤ST40的排水动作。在步骤ST34的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进行步骤ST35。
在步骤ST35中,控制装置C判定室内温度T1是否比规定的上限温度高。上限温度是对第2运转开始时的室内温度T1加上规定的温度(例如3℃)而得到的值。在步骤ST35中室内温度T1比上限温度高的情况下,能够判断为由于第2运转而使对象空间的空气过度被加热。因此,在步骤ST35的条件成立时,控制装置C使得不继续执行第2运转,而执行步骤ST40的排水动作。由此,能够抑制对象空间的人由于第2运转而过度地感到热。在步骤ST35的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进行步骤ST36。
在步骤ST36中,控制装置C判定对象空间的空气的不舒适指数是否比规定值大。利用控制装置C的运算部,根据室内空气的湿度和温度求出不舒适指数。具体而言,控制装置C的运算部根据由内部空气温度传感器61检测到的室内温度T1和由内部空气湿度传感器62检测到的室内湿度R1,求出不舒适指数。在步骤ST36中不舒适指数比规定值高的情况下,能够判断为对象空间的人的舒适性受损。因此,在步骤ST36的条件成立时,控制装置C使得不继续执行第2运转,而执行步骤ST40的排水动作。由此,能够抑制对象空间的人由于第2运转而感到不舒适、或者身体状况受损。在步骤ST36的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进行步骤ST37。另外,在步骤ST36中,控制装置C还能够使用不舒适指数以外的指标。优选该指标是使用室内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指标。作为该指标,还能够使用热指数。热指数是WBGT(Wet-BulbGlobe Temperature)。
在步骤ST37中,控制装置C判定第2运转的执行时间是否为ΔT3以上。ΔT3是10~15分钟。在步骤ST37的条件成立时,控制装置C使得结束第2运转,执行步骤ST40的排水动作。在步骤ST37的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进行步骤ST38。
在步骤ST38中产生空调装置10的异常时,控制装置C使得结束第2运转,执行步骤ST40的排水动作。在步骤ST38的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T34。
<排水动作时的判定>
如图13所示,在步骤ST40中开始排水动作后,如上所述,室内单元40实质上停止。控制装置C使排水泵58运转。
如上所述,在第1运转中产生异常的情况下、在第3运转中产生异常的情况下、以及在第2运转中产生异常的情况下的任意一种情况下,均执行排水动作。
假设在产生这些异常的情况下,不执行排水动作,排水泵58停止。在第1运转、第3运转和第2运转中,排水泵58运转,以可靠地排出排水盘54的水。当排水泵58运转时,排水盘54的水经由图6所示的排水路70输送到机壳41的外部。该状态下,在伴随着空调装置10的异常而使排水泵58停止时,位于第2立起部70d、第2中继部70c、第1中继部70b和第1立起部70a的水向排水盘54倒流。这是因为,如上所述,在排水路70中,确保某种程度的扬程,以由于自重而从倾斜部70e排出水。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运转、第3运转和第2运转中的任意一方中,控制装置C均执行排水动作,使排水泵58继续运转。因此,能够防止位于排水路70的水向排水盘54倒流。
特别地,在第2运转中产生异常后,当排水路70的水向排水盘54倒流时,排水盘54的水由于室内热交换器53的热而蒸发。该情况下,水分附着于室内热交换器53的表面,无法使室内热交换器53充分干燥。而且,高温高湿的空气供给到对象空间,由此,对象空间的人感到不舒适。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2运转中产生异常的情况下,也借助排水动作使排水泵58继续运转。因此,能够抑制排水路70的水的倒流,能够抑制排水盘54的水蒸发。
在步骤ST41中,控制装置C判定机内温度T2是否比规定的下限温度低。下限温度是对室内温度T1加上规定的温度(例如2℃)而得到的值。在机内温度T2比下限温度低的情况下,机壳41的内部的温度以某种程度较低,能够判断为即使水向排水盘54倒流、该水蒸发的可能性也较低。因此,控制装置C将步骤ST41的条件设为使排水动作结束的必要条件。换言之,控制装置C在空气通路48的空气的温度成为规定温度以下时,使第2运转结束。
在步骤ST42中,控制装置C判定机内湿度是否为规定的下限湿度以下。机内湿度是机壳41内的相对湿度。利用控制装置C的运算部,根据室内温度T1和室内湿度R1求出相对湿度。下限湿度例如是65%。
控制装置C在步骤ST41的条件成立、且步骤ST42的条件成立时,在步骤ST43中使排水动作结束。控制装置C也可以在步骤ST41和步骤ST42中的任意一个条件成立时,在步骤ST43中使排水动作结束。
在步骤ST41的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或步骤ST42的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进行步骤ST43。在步骤ST43中,控制装置C判定排水动作的执行时间是否为ΔT4以上。ΔT4是比ΔT2短的规定时间在。步骤ST43的条件成立时,控制装置C在步骤ST43中使排水动作结束。由此,第1模式结束(步骤ST44)。
-排水动作中的显示部的控制-
在排水动作的执行中,遥控器C3的显示部80显示符号。该符号是使得得知正在执行排水动作的符号。当伴随着第2运转的结束而室内风扇52等停止时,用户等判断为第1模式结束。尽管如此,当在排水动作中排水泵58成为运转状态时,听到排水泵58的工作音的用户等也不知道当前是什么样的运转状况。通过在显示部80中显示使得得知正在执行排水动作的符号,用户能够掌握该情况。当排水动作结束时,显示部80的符号消失。
另外,显示部80也可以在排水动作中显示使得得知正在执行第1模式的符号。显示部80对应于报知部。显示部80也可以显示报知未进行第2运转等、处于限制处理中的符号。
显示部80也可以利用LED等的光显示正在执行第1模式。显示部80也可以设置于室内单元40等遥控器C3以外的设备。
-实施方式1的效果-
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具有:制冷剂回路11,其包括压缩机21、室外热交换器22(热源热交换器)和室内热交换器53(利用热交换器),并进行制冷循环;室内单元40(利用单元),其设置有室内热交换器53,并具有将通过该室内热交换器53的空气供给到对象空间的室内风扇52(送风机);以及控制装置C,其对制冷剂回路11和室内风扇52进行控制,以便进行使室内热交换器53作为蒸发器而产生结露水或冰的第1运转、以及在第1运转结束后使室内热交换器53作为散热器而对空气进行加热的第2运转,控制装置C在室外温度比第1温度高的情况下、或室内温度比第2温度高的情况下,进行限制第2运转的限制处理。
在实施方式的特征中,控制装置C对制冷剂回路11和室内风扇52进行控制,进行第1运转和第2运转。在第1运转中,使室内热交换器53作为蒸发器而产生结露水或冰。在第2运转中,在第1运转结束后使室内热交换器53作为散热器而对空气进行加热。而且,在室外温度比第1温度高的情况下、或室内温度比第2温度高的情况下,进行限制第2运转的限制处理。
这里,在室外温度高的环境下,对应于室外温度,室内温度也变高。而且,当高温的空气被供给到室内温度高的对象空间时,对象空间的人感到不舒适。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限制高温的空气被供给到室内温度高的对象空间,由此,能够抑制对象空间的人感到不舒适。
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控制装置C在利用室内热交换器53对对象空间进行空气调节的空调运转结束后,使得依次执行第1运转和第2运转。
根据实施方式的特征,在对对象空间进行空气调节的空调运转结束后,接着依次执行第1运转和第2运转。因此,在自动清洗了在空调运转中附着于室内热交换器53的尘埃后,能够使在室内热交换器53的表面产生的结露水自动干燥。
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控制装置C在利用室内热交换器53对对象空间进行空气调节的空调运转结束后,使得依次执行第1运转、在使室内热交换器53停止的状态下使室内风扇52运转的第3运转、以及第2运转。
根据实施方式的特征,在对对象空间进行空气调节的空调运转结束后,接着依次执行第1运转、在使室内热交换器53停止的状态下使室内风扇52运转的第3运转、以及第2运转。因此,在自动清洗了在空调运转中附着于室内热交换器53的尘埃后,能够使在室内热交换器53的表面产生的结露水自动干燥。
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控制装置C在室外温度比第1温度高、且室内温度比第2温度高的情况下,进行限制处理。
根据实施方式的特征,在室外温度比第1温度高、且室内温度比第2温度高的情况下进行限制处理。
这样,在判断对象空间的温度是否高时,确认室外温度和室内温度双方,由此,能够防止室外温度和室内温度的误检测。
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限制处理中,使第2运转的执行时间比不执行限制处理的情况下的第2运转的执行时间短。
根据实施方式的特征,在限制处理中,使第2运转的执行时间比不进行限制处理的情况下的第2运转的执行时间短。由此,缩短高温的空气被供给到室内温度高的对象空间的时间,能够抑制对象空间的人感到不舒适。
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还具有报知处于限制处理中的显示部80(报知部)。
根据实施方式的特征,利用显示部80报知处于限制处理中。由此,用户能够掌握利用单元40处于限制处理中。
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控制装置C使得执行利用室内热交换器53对对象空间进行空气调节的空调运转,空调运转包括将使室内热交换器53作为散热器而进行加热后的空气供给到对象空间的制热运转,控制装置C在室外温度比第3温度高的情况下,对制热运转进行限制,第1温度比第3温度低。
根据实施方式的特征,空调运转包括将使室内热交换器53作为散热器而进行加热后的空气供给到对象空间的制热运转。控制装置C在室外温度比第3温度高的情况下,对制热运转进行限制。而且,对第2运转进行限制的温度条件即第1温度比第3温度低。
这样,以比对制热运转进行限制的第3温度低的第1温度对第2运转进行限制,由此,限制高温的空气被供给到室内温度高的对象空间,因此,能够抑制对象空间的人感到不舒适。
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控制装置C使得执行利用室内热交换器53对对象空间进行空气调节的空调运转,空调运转包括将使室内热交换器53作为散热器而进行加热后的空气供给到对象空间的制热运转,控制装置C在室内温度比第4温度高的情况下,对制热运转进行限制,第2温度比第4温度低。
根据实施方式的特征,空调运转包括将使室内热交换器53作为散热器而进行加热后的空气供给到对象空间的制热运转。控制装置C在室内温度比第4温度高的情况下,对制热运转进行限制。而且,对第2运转进行限制的温度条件即第2温度比第4温度低。
这样,以比对制热运转进行限制的第4温度低的第2温度对第2运转进行限制,由此,限制高温的空气被供给到室内温度高的对象空间,因此,能够抑制对象空间的人感到不舒适。
(实施方式2)
下面,对与所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仅对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第1运转时的判定>
如图14所示,在步骤ST10中开始第1运转后,在步骤ST11中,控制装置C判定露点温度Td是否比室内热交换器53的目标蒸发温度TeS的下限值小。在步骤ST11的条件成立时,进行步骤ST15。在步骤ST11的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进行步骤ST12。
在步骤ST12中,控制装置C判定室内温度T1是否为规定的下限温度以下。在步骤ST12的条件成立时,进行步骤ST15。在步骤ST12的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进行步骤ST13。
在步骤ST13中,控制装置C判定第1运转的执行时间是否为ΔT1以上。在步骤ST13的条件成立时,进行步骤ST15。在步骤ST13的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进行步骤ST14。
在步骤ST14中产生空调装置10的异常时,控制装置C使得结束第1运转,执行步骤ST40的排水动作。在步骤ST14的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T11。
在步骤S15中,控制装置C判定室外温度T2是否比第1温度高。第1温度是比在空调运转时对制热运转进行控制的第3温度低的温度。第3温度例如设定在20℃~35℃之间。第1温度是从第3温度减去规定的温度(例如2℃)而得到的值。
在步骤ST15的条件成立时,执行步骤ST50的限制处理时的第3运转。在步骤ST15的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进行步骤ST16。
在步骤ST16中,控制装置C判定室内温度T1是否比第2温度高。第2温度是从第4温度减去规定的温度(例如2℃)而得到的值。另外,第1温度和第2温度可以是相同的温度,也可以是不同的温度。
在步骤ST16的条件成立时,执行步骤ST50的限制处理时的第3运转。在步骤ST16的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执行步骤ST20的通常的第3运转。
另外,在本例中,在第1运转结束后、且开始第3运转之前,判定室外温度和室内温度是否比规定温度高,决定是否进行限制处理,但是不限于该方式。例如,也可以在空调运转结束后、且开始第1模式之前决定是否进行限制处理。
<限制处理中的第3运转时的判定>
在限制处理中的第3运转中,控制装置C使得进行第1送风运转和风量比第1送风运转少的第2送风运转。
如图15所示,在步骤ST50中开始第3运转后,在步骤ST51中,开始第1送风运转。在第1送风运转中,控制装置C将室内风扇52的风量控制成小风量L。而且,在步骤ST52中,控制装置C判定第1送风运转的执行时间是否为ΔT5以上。ΔT5是100分钟。
在步骤ST52的条件成立时,进行步骤ST54。在步骤ST52的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进行步骤ST53。
在步骤ST53中产生空调装置10的异常时,控制装置C使得结束第3运转中的第1送风运转,执行步骤ST40的排水动作。在步骤ST53的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T52。
在步骤ST54中,开始第2送风运转。在第2送风运转中,控制装置C将室内风扇52的风量控制成微风量LL。而且,在步骤ST55中,控制装置C判定第2送风运转的执行时间是否为ΔT6以上。ΔT6是4小时。
在步骤ST55的条件成立时,控制装置C使得结束第3运转中的第2送风运转,不进行第2运转,而执行步骤ST40的排水动作。在步骤ST55的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进行步骤ST56。
在步骤ST56中产生空调装置10的异常时,控制装置C使得结束第3运转中的第2送风运转,执行步骤ST40的排水动作。在步骤ST56的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T55。
-实施方式2的效果-
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限制处理中,不进行第2运转。
根据实施方式的特征,在限制处理中,不进行第2运转。由此,高温的空气不会被供给到室内温度高的对象空间,能够抑制对象空间的人感到不舒适、或者身体状况受损。
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限制处理中,不进行第2运转,而进行在使室内热交换器53停止的状态下使室内风扇52运转的第3运转。
根据实施方式的特征,在限制处理中,不进行第2运转,而进行在使室内热交换器53停止的状态下使室内风扇52运转的第3运转。由此,高温的空气不会被供给到室内温度高的对象空间,能够进行室内热交换器53的干燥。
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3运转中,进行第1送风运转和风量比第1送风运转少的第2送风运转。
根据实施方式的特征,在第3运转中,进行第1送风运转和第2送风运转。在第2送风运转中,以比第1送风运转少的风量进行送风。这样,通过使对象空间的空气和室内单元40内的空气进行循环,能够抑制细菌、霉菌的产生。
具体而言,当在水附着于室内热交换器53的表面的状态下结束第3运转时,室内热交换器53未干透,细菌、霉菌繁殖,或者产生臭气。与此相对,根据实施方式的特征,通过长时间进行第3运转,能够抑制水附着于室内热交换器53。因此,能够抑制细菌、霉菌的繁殖、以及臭气的产生。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可应用的范围内设为以下的结构。
<对象空间>
空调装置10的对象空间不限于室内空间。对象空间也可以是仓库等库内空间,还可以是工厂内的空间。
<空调装置的方式>
空调装置10也可以是具有多个室内单元40的多联式。多联式的空调装置10也可以是在一部分室内单元40中进行制热、同时在其他室内单元40中进行制冷的方式。空调装置10也可以是具有多个系统的制冷剂回路的空调系统。空调装置10也可以是在室内单元40的机壳41中一体地收纳有制冷剂回路11的形式。作为该例子的空调装置,举出窗型空调装置。
<室内单元的方式>
室内单元40也可以是配置于天花板面的表侧、并且悬吊于天花板面的方式。室内单元40也可以是配置于天花板面的背侧、且悬吊于天花板的梁的方式。室内单元40也可以是具有吸入管道和吹出管道中的一方或双方的方式。吸入管道构成将室内空气吸入到空气通路的流路。吹出管道构成将通过室内热交换器53后的空气供给到室内的流路。室内单元40也可以是壁挂式,还可以是落地式。
<控制装置>
控制装置C可以仅设置于室内单元40,也可以仅设置于室外单元20。控制装置C也可以是与室内单元40和室外单元20分体的集中管理装置。
<第1运转>
第1运转也可以是使作为蒸发器的室内热交换器53生成冰的动作。在第1运转中,在室内热交换器53的表面生成冰。利用此后的第3运转和第2运转使该冰从室内热交换器53的表面剥离。由此,能够使室内热交换器53的污垢掉落。
第1运转是在室内热交换器53的表面生成结露水的运转即可,包括制冷运转和除湿运转。具体而言,控制装置C也可以进行作为第1运转的制冷运转或除湿运转,然后,依次执行第3运转和第2运转。
以上说明了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但是,能够理解为能够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进行方式和详细情况的多种改变。此外,只要不损害本发明的对象的功能,则以上的实施方式、变形例、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适当组合或置换。
以上所述的“第1”、“第2”、“第3”…这样的记载用于区分被赋予这些记载的语句,并不限定该语句的数量、顺序。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发明对于空调装置是有用的。
标号说明
10空调装置
11制冷剂回路
21压缩机
22室外热交换器(热源热交换器)
40室内单元(利用单元)
52室内风扇(送风机)
53室内热交换器(利用热交换器)
80显示部(报知部)
C控制装置
Claims (7)
1.一种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装置具有:
制冷剂回路(11),其包括压缩机(21)、热源热交换器(22)和利用热交换器(53),并进行制冷循环;
利用单元(40),其设置有所述利用热交换器(53),并具有将通过该利用热交换器(53)的空气供给到对象空间的送风机(52);以及
控制装置(C),其对所述制冷剂回路(11)和所述送风机(52)进行控制,以便进行使所述利用热交换器(53)作为蒸发器而产生结露水或冰的第1运转、以及在该第1运转结束后使该利用热交换器(53)作为散热器而对空气进行加热的第2运转,
所述控制装置(C)在室外温度比第1温度高的情况下、或室内温度比第2温度高的情况下,进行限制所述第2运转的限制处理,
所述控制装置(C)在利用所述利用热交换器(53)对所述对象空间进行空气调节的空调运转结束后,使得依次执行所述第1运转、在使该利用热交换器(53)停止的状态下使所述送风机(52)运转的第3运转、以及所述第2运转。
2.一种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装置具有:
制冷剂回路(11),其包括压缩机(21)、热源热交换器(22)和利用热交换器(53),并进行制冷循环;
利用单元(40),其设置有所述利用热交换器(53),并具有将通过该利用热交换器(53)的空气供给到对象空间的送风机(52);以及
控制装置(C),其对所述制冷剂回路(11)和所述送风机(52)进行控制,以便进行使所述利用热交换器(53)作为蒸发器而产生结露水或冰的第1运转、以及在该第1运转结束后使该利用热交换器(53)作为散热器而对空气进行加热的第2运转,
所述控制装置(C)在室外温度比第1温度高的情况下、或室内温度比第2温度高的情况下,进行限制所述第2运转的限制处理,
在所述限制处理中,不进行所述第2运转,而进行在使所述利用热交换器(53)停止的状态下使所述送风机(52)运转的第3运转,
在所述第3运转中,进行第1送风运转和风量比该第1送风运转少的第2送风运转。
3.一种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装置具有:
制冷剂回路(11),其包括压缩机(21)、热源热交换器(22)和利用热交换器(53),并进行制冷循环;
利用单元(40),其设置有所述利用热交换器(53),并具有将通过该利用热交换器(53)的空气供给到对象空间的送风机(52);以及
控制装置(C),其对所述制冷剂回路(11)和所述送风机(52)进行控制,以便进行使所述利用热交换器(53)作为蒸发器而产生结露水或冰的第1运转、以及在该第1运转结束后使该利用热交换器(53)作为散热器而对空气进行加热的第2运转,
所述控制装置(C)在室外温度比第1温度高的情况下、或室内温度比第2温度高的情况下,进行限制所述第2运转的限制处理,
所述控制装置(C)使得执行利用所述利用热交换器(53)对所述对象空间进行空气调节的空调运转,
所述空调运转包括将使所述利用热交换器(53)作为散热器而进行加热后的空气供给到所述对象空间的制热运转,
所述控制装置(C)在所述室外温度比第3温度高的情况下,对所述制热运转进行限制,
所述第1温度比所述第3温度低。
4.一种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装置具有:
制冷剂回路(11),其包括压缩机(21)、热源热交换器(22)和利用热交换器(53),并进行制冷循环;
利用单元(40),其设置有所述利用热交换器(53),并具有将通过该利用热交换器(53)的空气供给到对象空间的送风机(52);以及
控制装置(C),其对所述制冷剂回路(11)和所述送风机(52)进行控制,以便进行使所述利用热交换器(53)作为蒸发器而产生结露水或冰的第1运转、以及在该第1运转结束后使该利用热交换器(53)作为散热器而对空气进行加热的第2运转,
所述控制装置(C)在室外温度比第1温度高的情况下、或室内温度比第2温度高的情况下,进行限制所述第2运转的限制处理,
所述控制装置(C)使得执行利用所述利用热交换器(53)对所述对象空间进行空气调节的空调运转,
所述空调运转包括将使所述利用热交换器(53)作为散热器而进行加热后的空气供给到所述对象空间的制热运转,
所述控制装置(C)在所述室内温度比第4温度高的情况下,对所述制热运转进行限制,
所述第2温度比所述第4温度低。
5.根据权利要求1、3、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限制处理中,使所述第2运转的执行时间比不执行该限制处理的情况下的该第2运转的执行时间短。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C)在所述室外温度比所述第1温度高、且所述室内温度比所述第2温度高的情况下,进行所述限制处理。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装置还具有报知部(80),该报知部(80)报知处于所述限制处理中。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207096 | 2019-11-15 | ||
JP2019207096A JP6915668B2 (ja) | 2019-11-15 | 2019-11-15 | 空気調和装置 |
PCT/JP2020/038651 WO2021095422A1 (ja) | 2019-11-15 | 2020-10-13 | 空気調和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667421A CN114667421A (zh) | 2022-06-24 |
CN114667421B true CN114667421B (zh) | 2024-03-08 |
Family
ID=759119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80077987.0A Active CN114667421B (zh) | 2019-11-15 | 2020-10-13 | 空调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915668B2 (zh) |
CN (1) | CN114667421B (zh) |
WO (1) | WO202109542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566704B2 (ja) | 2021-09-01 | 2024-10-15 | 日本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CN113819630B (zh) * | 2021-09-13 | 2023-06-23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用于控制空调的方法、装置及空调 |
WO2023210734A1 (ja) * | 2022-04-28 | 2023-11-02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240307A (ja) * | 2002-02-20 | 2003-08-27 | Fujitsu General Ltd | 空気調和機の制御方法 |
CN104930669A (zh) * | 2015-07-07 | 2015-09-2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运行方法 |
CN107525216A (zh) * | 2017-07-26 | 2017-12-29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具有自清洁功能的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WO2018198397A1 (ja) * | 2017-04-28 | 2018-11-01 |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297625B2 (ja) * | 2001-03-23 | 2009-07-15 |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WO2018198390A1 (ja) * | 2017-04-28 | 2018-11-01 |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CN110173846A (zh) * | 2019-05-29 | 2019-08-27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室内换热器的自清洁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2019
- 2019-11-15 JP JP2019207096A patent/JP6915668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10-13 WO PCT/JP2020/038651 patent/WO202109542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0-10-13 CN CN202080077987.0A patent/CN11466742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240307A (ja) * | 2002-02-20 | 2003-08-27 | Fujitsu General Ltd | 空気調和機の制御方法 |
CN104930669A (zh) * | 2015-07-07 | 2015-09-2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运行方法 |
WO2018198397A1 (ja) * | 2017-04-28 | 2018-11-01 |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CN107525216A (zh) * | 2017-07-26 | 2017-12-29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具有自清洁功能的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1095422A1 (ja) | 2021-05-20 |
CN114667421A (zh) | 2022-06-24 |
JP6915668B2 (ja) | 2021-08-04 |
JP2021081100A (ja) | 2021-05-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667421B (zh) | 空调装置 | |
JP6017068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2016070582A (ja)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 |
WO2020053929A1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CN111630326B (zh) | 空调装置 | |
JPH11270892A (ja) | 空気調和機のドライ運転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
WO2019146377A1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2019138521A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2021103053A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2018025337A (ja) | 空調機 | |
KR20060089432A (ko) | 쾌적한 냉방을 위한 제습운전이 가능한 에어컨과 그에사용되는 실내기 및 제습운전 방법 | |
JP7212283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CN114761735B (zh) | 空调装置 | |
JP7189472B2 (ja) | 空調システム | |
JP7041365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7041366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2021103054A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H10267358A (ja) | 集合ダクト型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 |
JP6745895B2 (ja) | 空調システム | |
JP2008116136A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2722419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2021103052A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WO2022234857A1 (ja)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 |
WO2021132413A1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2006336923A (ja) | 空気調和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