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264A - 制备一氧化碳和乙烯不饱和化合物的共聚物的催化剂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制备一氧化碳和乙烯不饱和化合物的共聚物的催化剂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264A
CN1147264A CN95192842A CN95192842A CN1147264A CN 1147264 A CN1147264 A CN 1147264A CN 95192842 A CN95192842 A CN 95192842A CN 95192842 A CN95192842 A CN 95192842A CN 1147264 A CN1147264 A CN 11472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talyst system
phenyl
acid
carbon monoxide
palla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951928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J·A·巴库姆
A·M·博拉夫德
A·布易斯
E·德雷特
D·H·L·佩罗
R·J·万加尔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ll Internationale Research Maatschappij BV
Original Assignee
Shell Internationale Research Maatschappij BV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ll Internationale Research Maatschappij BV filed Critical Shell Internationale Research Maatschappij BV
Publication of CN11472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26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7/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a linkage containing oxygen or oxygen and carbon,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08G2/00 - C08G65/00
    • C08G67/02Copolymers of carbon monoxide and aliphatic unsaturated compound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olyethers (AREA)

Abstract

一种适合用于一氧化碳与乙烯不饱和化合物共聚的催化剂体系,该体系基于:(a)一种钯阳离子源(b)一种通式R1R2P-CH2-CH2-PR3R4(I)的二齿配位体,其中R1表示苯基,该苯基在其相连的磷原子一个或两个邻位和/或对位被极性基团取代,和R2,R3和R4各自独立地表示取代或未取代的烃基,和一种在所述催化剂体系存在下通过一氧化碳和乙烯不饱和化合物共聚单体反应制备共聚物的方法。

Description

制备一氧化碳和乙烯不饱和化合物的 共聚物的催化剂和方法
本发明涉及制备一氧化碳和一种或多种乙烯不饱和化合物的共聚物的方法。
一氧化碳与一种或多种乙烯不饱和化合物的共聚物,其中一氧化碳单元和乙烯不饱和化合物单元以基本交替的方式出现,可通过在适宜的含钯催化剂存在下于聚合条件下共聚单体反应来制备。
这样制得的线性共聚物特别适合用于各种热塑性管道。它们可用常规技术加工成薄膜、片、板、纤维和家用成型物和汽车工业部件。用来制备所述共聚物适宜方法,通常用间歇法进行,描述在EP-A-181014和EP-A-121965。
在该方法中,使用一种催化剂,它由钯化合物、Pka小于2的羧酸的阴离子和通式Q1Q2M-X-MQ3Q4的二齿配位体反应来制备,在通式中,M代表磷、砷或锑,X代表有至少2个桥碳原子的二价桥基,没有一个带有引起空间位阻的取代基和Q1,Q2,Q3和Q4是类似或不类似的烃基。
应当明白在制备共聚物时,催化剂和聚合条件的选择应使得形成高分子量共聚物,因为通常较高分子量的产品更适合上述用途。
通过在低的反应温度下进行反应可提高高分子量共聚物的形成。遗憾的是,在适合制备具有足够高分子量的共聚物的低的反应温度下,最初使用的催化剂的活性被证明不适合达到可行的制备速率。通过提高温度,可改进共聚物生成速率,但共聚物的分子量将下降。
因此为找到以可接受速率制备高子量共聚物的方法进行了许多偿试。这些偿试特别集中在催化剂体系的改进,因此,具体地说研究了许多配位体的效果。虽然很快发现用二齿配位体获得的结果好于用单齿配位体获得的结果且通常膦配位体通常比相应的胂和弟更适合,但在上式配位体中各种基团Q1,Q2,Q3,Q4和X的变化所得的效果决不是可预见的。
从目前获得的结果看,很显然反应速率可通过使用式Q5Q6P-X-PQ7Q8的双膦配位体来大幅度地提高,式中基团Q5-Q8至少一个表示含至少一个在磷原子的邻位的极性取代基的芳基。这种类型的方法公开在EP-A-319083和EP-A-257663中。另外也很显然包括式Q1Q2M-X1-MQ3Q4(其中X1代表含3个桥原子即2个碳原子和一个杂原子或更优选3个碳原子的二价格基)的二齿配位体的催化剂的活性比包括类似配位体(其中桥基由仅2个或4个桥原子组成)的催化剂的活性高得多(见EP-A-121965)。
虽然确实有可能选择并入有适当活性的催化剂组合物中的配位体以制备设想的共聚物,但发现获得的产品的堆积密度仍有问题。
除分子量之外,堆积密度,用每m3反应介质Kg共聚物表示,代表了共聚物一个重要性能。堆积密度在共聚物的制备和在其处理、贮存、运输和加工中皆起重要作用。
出乎预料的,现在已发现通过使用含特殊类型双膦配位体(其中两个磷原子被亚乙基桥隔开)的催化剂体系,能以可接受的速率且在许多情况以很高的速率获得有高堆积密度的共聚物。
US-A-5010170公开了在钯/二齿配位体催化一氧化碳与烯烃的共聚反应中,使用磷二齿配位体混合物可减少反应器的结垢。配位体混合物包括在磷原子上带4个邻位烷氧基取代的芳基的二齿配位体和在磷原子带4个无烷氧基取代的芳基的二齿配位体。带邻位烷氧基取代的一个实例是1,2-双〔双(2,4-二乙氧基苯基)膦基〕乙烷。该文献没有提供能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想到本发明的任何教导。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合用于一氧化碳与乙烯不饱和化合物共聚的催化剂体系,该体系基于:(a)一种钯阳离子源(b)一种通式R1R2P-CH2-CH2-PR3R4(I)的二齿配位体,其中R1表示苯基,该苯基在其相连的磷原子一个或两个邻位和/或对位被极性基团取代,和R2,R3和R4各自独立地表示取代或未取代的烃基。
当催化剂体系基于二齿配位体的混合物时,在配位体混合物中通式(I)的二齿配位体的量,基于二齿配位体的总量,优选至少95%(摩尔),特别是大于98%(摩尔)。这类配位体混合物包括通式(I)的二齿配位体其中R1,R2,R3和R4都在相对磷原子的邻位带一个烷氧基和通式R5R6P-X-PR7R8的二齿配位体其中R5,R6,R7和R8独立地代表芳基,通常有至多10个碳原子,它们无烷氧基取代和X2代表通常有2-4个桥碳原子的二价烃基。这类配位体混合物的量通常为每克原子钯0.5-2摩尔,且可用在另外基于Pka小于4的酸的阴离子的催化剂体系中,通常量为每克原子钯0.5-50当量。
通式(I)的二齿配位优选作为单独配位体来使用。
另外,本发明涉及在本发明催化剂体系存在下通过一氧化碳和乙烯不饱和化合物共聚单体反应制备共聚物的方法。
作为钯阳离子源,即催化剂体系组分(a),使用钯盐是方便的。适宜的盐包括无机酸如硫酸、硝酸、磷酸和磺酸的盐。优选使用羧酸的钯盐,例如带至多8个碳原子的羧酸如乙酸,三氟乙酸,三氯乙酸,丙酸和柠檬酸。乙酸钯(II)为特别优选的钯阳离子源。
在式(I)二齿配位体,催化剂体系组分(b)中,R1代表用一个或多个极性基团取代的苯基。极性基团可位于与R1相连的磷原子的邻位,对位或在有多于一个极性基团时,在两个邻位或在邻位和对位。位于邻位的单个极性取代基是优选的。
适宜的取代基包括烷氧基和硫代烷基如硫代甲基。
烷氧基是优选的,特别是C1-C4烷氧基,C1-C4有通常的意义,表示甲基,乙基,丙然,异丙基,正丁基,叔丁基,仲丁基,异丁基和叔丁基。
在R1中在磷原子的邻位有甲氧基是最优选的。
推荐使用包括式(I)配位体的催化剂体系,其中在式(I)中R2,R3和R4皆代表芳基,通常有至多10个碳原子,特别是苯基。芳基优选用极性基团取代。
优选R2,R3和R4与R1的定义相同。因此,特别优选的式(I)二齿配位体是1,2-双〔二(2-甲氧基苯基)膦基〕乙烷。
加到催化剂体系中二齿配位体的量可以变化,但通常相对于每克原子钯为0.5到2摩尔。优选相对于每克原子钯为0.75到1.5摩尔。
催化剂体系可基于一个附加组分,该组分被认为在聚合期间起与钯无配位或仅有弱的配位作用的酸源。适宜的附加组分是例如质子酸,质子酸的盐,路易斯酸,路易斯酸和质子酸的组合,可衍生自这类组合的盐。适宜的是强酸,特别是当在18℃的水溶液中测量时,Pka小于3的酸,更优选Pka小于2的酸。适宜的酸的例子是上述也可以参与在钯盐中的酸,例如三氟乙酸。其它适宜的酸是硼酸和1,2-二醇,儿茶酚或水杨酸的加合物。这些酸的盐也可使用。其它适宜的盐含一个或多个烃基硼酸根或碳硼酸根阴离子如四个〔双-3,5-(三氟甲基)苯基〕硼酸钠,四个(全氟苯基)硼酸锂和碳硼酸钴(Co(B11CH12)2)。适宜的路易斯酸是例如BF3,SnCl2,SnF2和Sn(CF3SO3)2和烃基硼烷如三苯基硼烷,三个(全氟苯基)硼烷和三个〔双-3,5-(三氟甲基)苯基〕硼烷。可与路易斯酸化合的质子酸是例如磺酸和氢卤酸,特别是HF。路易斯酸与质子酸化合的例子是四氟硼酸(HBF4)。可在该上下文提及的其它化合物是铝噁烷,特别是甲基铝噁烷和叔丁基铝噁烷。
当催化剂体系基于的附加组分含硼时是特别有利的。特别是含硼路易斯酸,质子酸或盐。用Pka小于2的含硼质子酸如四氟硼酸可获得很好的结果。
通常被认为起阴离子源作用的附加组分的量,基于每克原子钯,优选为0.5到50摩尔,特别是1到25摩尔。但铝噁烷也可以这样的量使用,使得铝与钯的摩尔比为4000∶1-10∶1,优选2000∶1-100∶1。
催化剂体系的活性使得基于每摩尔欲聚合的乙烯不饱和化合物,为10-8到10-1克原子钯是适当的,优选基于相同基准为10-7到10-2
关于作为本发明方法的原料的乙烯不饱和化合物,烯烃是优选的,特别是低级烯烃,即乙烯和丙烯或它们的混合物。作为与一氧化碳共聚的共聚单体,乙烯是最优选的,特别是作为唯一或基本唯一的乙烯不饱和化合物。术语“基本上”意味着另一种乙烯不饱和化合物的存在量可容忍,特别是并入到共聚物中的该其它乙烯不饱和化合物的量,基于并入的乙烯不饱和化合物总量计,为2%(摩尔),优选小于1%(摩尔)。原料通常的比例为每摩尔一氧化碳有0.25到4摩尔乙烯不饱和化合物,优选两个共聚单体间摩尔比为3∶1到1∶3,特别是1.5∶1到1∶1.5。
本发明方法通常在适宜的烯释剂存在下进行。因为本发明的共聚物在许多常规液体溶剂中是不溶的或基本不溶,因此在共聚反应期间,许多这些液体可用作稀释剂。推荐的稀释剂是极性有机液体如酮,醚,酯或酰胺。优选使用质子液体如一元和二元醇。
现在发现通过使用每分子有至多4个碳原子的低级伯醇,共聚反应的反应速度通常比在叔丁醇作稀释剂的介质中高。因此,特别推荐每分子有至多4个碳原子的低级伯醇,甲醇是特别适宜的稀释剂。
现在惊奇地发现使用有至多4个碳原子的伯醇和每分子有至多10个碳原子的叔丁醇的混合物,不仅可获得高反应速度,且获得的共聚物也呈现出高的特性粘数(LVN)(特性粘数或特性粘度是由60℃的不同聚合物浓度的间一甲酚溶液测定的粘度值计算的)。伯醇和叔醇优选的摩尔比为30∶70到70∶30。
高LVN是共聚物高分子量的标志。
例如通过使用体积比为1∶1的甲醇和叔丁醇混合物,以高反应速率制备高LVN的共聚物。
另一方面,在使用包括示例在EP-A-319083中的二齿配位体的催化剂体系的聚合方法中使用伯醇和叔醇混合物作稀释剂反应速度相当低。
当稀释剂用于本发明方法中时,优选在共聚单体与催化剂体系接触前让固体颗粒物悬浮在稀释剂中。适宜的固体颗粒物是二氧化硅,聚乙烯和一氧化碳和乙烯不饱和化合物的共聚物,优选与欲制备的共聚物有相同的共聚单体的共聚物。固体颗粒物的量,基于100g稀释剂,优选为0.5-10g。
按照本发明方法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使用承载在固体载体材料上的催化剂体系。
通过使用这种类型的带载体催化剂,可获得有高堆积密度的共聚物,而使用基于EP-A-319083配位体的带载体催化剂体系获得的共聚物堆积密度低。
适宜的固体物料包括有机化合物如聚合物和树脂,特别是离子交换树脂和无机化合物如沸石和无机氧化物,例如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钛,氧化锆等。无机氧化物是优选的载体材料,其中特别优选二氧化硅或含二氧化硅的氧化物混合物。
用于带载体催化剂的载体材料的量可有相当大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载体材料的尺寸确定了催化剂优化性能所需的量。
特别推荐粒径在0.001到5微米,优选0.005到4微米的载体材料。所述粒径通常用D50值表示即这些颗粒的50%有特定直径(particulardiameter)的尺寸(用微米表示)。如果粒径范围给定,基本上所有颗粒的直径都在所述范围内。D50为0.1的材料是特别优选的。
如果需要,可使用另外包括有机氧化剂的催化剂体系。适宜的氧化剂的例子包括醌如1,4-苯醌,1,2-萘醌和1,4-萘醌。
实施本发明方法的条件包括使用升温和升压如20-200℃,特别是30-130℃和1-200巴,特别是5-100巴。
优选的反应温度在70到130℃,最优选80-100℃。
优选的反应压力为40-80巴,但不排除使用这一范围外的压力。
用下列实施例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一氧化碳/乙烯共聚物制备如下。在带搅拌的200ml高压釜中加入90ml甲醇,1.58g线性交替的一氧化碳/乙烯共聚物(前面实验获得的),和由10ml甲醇、0.0094mmol乙酸钯(II)、0.188mmol氟硼酸(HBF4)和0.0104mmol 1,2-双〔二(2-甲氧基苯基)膦基〕乙烷组成的催化剂溶液。
在高压釜中的空气用氮气(1巴)置换。然后将高压釜加热到90℃且用等摩尔一氧化碳和乙烯混合物加压直至压力达50巴。因此,开始聚合。在反应期间,通过用等摩尔一氧化碳/乙烯混合加压来维持压力。3小时后,通过降压并随后冷却到室温终止聚合反应。
产量是堆积密度为220kg/m3的26.5g共聚物。聚合速率是每克钯和每小时8.3kg共聚物。
实施例2
基本上如实施例1所述制备一氧化碳/乙烯共聚物,不同之处在于反应器用摩尔比为0.40∶1的一氧化碳和乙烯混合物代替等摩尔一氧化碳/乙烯混合物来加压。
产量是堆积密度为315kg/m3的36.1g共聚物。聚合速率为每克钯和每小时11.5kg共聚物。
实施例3
基本上如实施例1所述制备一氧化碳/乙烯共聚物,不同之处在于反应器用摩尔比为1.42∶1的一氧化碳和乙烯混合物代替等摩尔混合物来加压。
产量是堆积密度为230kg/m3的25.6g共聚物。聚合速率为每克钯和每小时8.0kg共聚物。
实施例4
基本上如实施例1所述制备一氧化碳/乙烯共聚物,不同之处在于反应温度为85℃而不是90℃。
产量是堆积密度为195kg/m3的20.2g共聚物。聚合速率为每克钯和每小时6.2kg共聚物。
实施例5
基本上如实施例1所述制备一氧化碳/乙烯共聚物,不同之处在于反应温度为95℃而不是90℃。
产量是堆积密度为255kg/m3的30.7g共聚物。聚合速率为每克钯和每小时9.7kg共聚物。
实施例A(供对比,不是本发明的)
基本上如实施例1制备一氧化碳/乙烯共聚物,不同之处在于使用0.104mmol 1,3-双〔二(2-甲氧基苯基)膦基〕丙烷代替1,2-双〔二(2-甲氧基苯基)膦基〕乙烷。产量是堆积密度仅为70kg/m3的6.1g共聚物.聚合速率为每克钯和每小时1.5kg共聚物。
实施例6
基本上如实施例1所述制备一氧化碳/乙烯共聚物,不同之处在于使用0.188mmol三氟乙酸代替氟硼酸。产量是堆积密度为107kg/m3的16.9g共聚物。聚合速率为每克钯和每小时5.1kg共聚物。
实施例B(供对比,不是本发明的)
基本上如实施例6所述制备一氧化碳/乙烷共聚物,不同之处在于使用0.104mmol 1,3-双〔二(2-甲氧基苯基)膦基〕丙烷代替1,2-双〔二(2-甲氧基苯基)膦基〕乙烷。
1小时后不得不终止反应,因为生成了松散的产品,妨碍了反应器物料适当的混合。产量是堆积密度为80kg/m3的8.7g共聚物。聚合速率为每克钯和每小时8.1kg共聚物。
实施例7
一氧化碳/乙烯共聚物制备如下。向带搅拌的300ml高压釜中加入100ml甲醇。用一氧化碳加压除去空气,随后用摩尔比为1.5∶1的一氧化碳和乙烯混合物加压将压力增至50巴。
温度升至96℃,用5巴压力的一氧化碳流将催化剂溶液注入。催化剂溶液由0.01mmol乙酸钯(II),0.012mmol 1,2-双〔二(2-甲氧基苯基)膦基〕乙烷和在10ml甲醇中的0.2mmol氟硼酸组成。因此,反应开始并在1小时后终止。
共聚物产量是13g。聚合速率为每克钯和每小时13kg共聚物。共聚物特性粘数(LVN)为0.7ml/g。
实施例8
基本上如实施例7所述制备一氧化碳/乙烯共聚物,不同之处在于使用50ml叔丁醇和50ml甲醇的混合物代替100ml甲醇。
共聚物产量为10g。聚合速率为每克钯和每小时10kg共聚物。共聚物的LVN增至4.5dl/g。
在一个类似的实验中,其中使用100ml叔丁醇而无甲醇作为稀释剂。聚合速率为每克钯和每小时1.5kg共聚物。
实施例C(供对比,不是本发明的)
基本上如实施例7所述制备一氧化碳和乙烯共聚物,不同之处在于使用0.012mmol 1,3-双〔二(2-甲氧基苯基)膦基〕丙烷代替1,2-双〔二(2-甲氧基苯基)膦基〕乙烷。获得的共聚物LVN为2.0dl/g,聚合速率为每克钯和每小时10kg共聚物。
在一个类似的实验中,其中使用100ml叔丁醇而无甲醇。聚合速率为每克钯和每小时0.5kg共聚物。
在另一个类似实验中,使用50ml叔丁醇和50ml甲醇作稀释剂,2小时获得5g共聚物。共聚物的LVN为6.0dl/g,但聚合速率从每克钯和每小时10kg降到2.5kg共聚物。
实施例9
一氧化碳和乙烯共聚物制备如下。向300ml高压釜中加入5gCLA27252(一种可商购的粒径(D50)为3.5微米的二氧化碳),乙酸钯(II)(1.5mg Pd),1,2-双〔二(2-甲氧基苯基)膦基〕乙烷和氟硼酸-二甲醚(钯化合物∶双齿配位体∶酸阴离子的摩尔比为1.0∶1.1∶5.0)和150ml甲醇。除去空气,用等摩尔一氧化碳和乙烯将高压釜加压至最多50巴。将高压釜物料升温到90℃,开始聚合。反应在5小时后终止。
聚合速率为每克钯和每小时2.1kg共聚物。共聚物的堆积密度为290kg/m3
实施例D(供对比,不是本发明的)
基本上如实施例9制备一氧化碳/乙烯共聚物,不同之处在于使用1,3-双〔二(2-甲氧基苯基)膦基〕丙烷代替1,2-双〔二(2-甲氧基苯基)膦基〕乙烷。聚合速率为每克钯和每小时8.2kg共聚物。共聚物的堆积密度为123kg/m3
实施例10
基本上如实施例9所述制备一氧化碳和乙烯共聚物,不同之处在于有机二氧化硅溶胶(一种可商购的粒径(D50)为0.01微米的二氧化硅)用来代替CLA-27252。
聚合速率为每克钯和每小时5.8kg共聚物。共聚物的堆积密度为320g/m3
实施例E(供对比,不是本发明的)
基本上如实施例10制备一氧化碳/乙烯共聚物,不同之处在于使用1,3-双〔二(2-甲氧基苯基)膦基〕丙烷代替1,2-双〔二(2-甲氧基苯基)膦基〕乙烷。聚合速率为每克钯和每小时9.6kg共聚物。共聚物的堆积密度为120kg/m3
实施例11
基本上如实施例10所述制备一氧化碳/乙烯共聚物,不同之处在于使用三氟乙酸代替氟硼酸-二甲醚。聚合速率为每克钯和每小时5.1kg共聚物。共聚物的堆积密度为370kg/m3
实施例F(供对比,不是本发明的)
基本上如实施例11制备一氧化碳/乙烯共聚物,不同之处在于使用1,3-双〔二(2-甲氧基苯基)膦基〕丙烷代替1,2-双〔二(2-甲氧基苯基)膦基〕乙烷。聚合速率为每克钯和每小时8.3kg共聚物。共聚物的堆积密度为127kg/m3

Claims (16)

1.一种适合用于一氧化碳与乙烯不饱和化合物共聚的催化剂体系,该体系基于:(a)一种钯阳离子源(b)一种通式R1R2P-CH2-CH2-PR3R4(I)的二齿配位体,其中R1表示苯基,该苯基在其相连的磷原子一个或两个邻位和/或对位被极性基团取代,和R2,R3和R4各自独立地表示取代或未取代的烃基,条件是当该催化剂体系基于一种配位体混合物,该配位体混合物包括通式(I)的一种二齿配位体其中R2,R2,R3和R4每一个在磷原子的邻位带一个烷氧基和通式R5R6P-X2-PR7R8的一种二齿配位体其中R5,R6,R7和R8各自独立地表示有至多10个碳原子的芳基,这些芳基无烷氧基取代基且X2表示有2-4个桥碳原子的二价烃基且该配位体混合物的量为每克原子钯0.5-2摩尔,且该催化剂体系另外基于Pka小于4的酸的一种阴离子,其量为每克原子钯0.5-50当量,在配位体混合物中通式(I)二齿配位体的量占两种类型配位体总量的至少95%(摩尔)。
2.一种适合用于一氧化碳与乙烯不饱和化合物共聚的催化剂体系,该体系基于:(a)一种钯阳离子源(b)一种通式(I)的二齿配位体,其中R1表示苯基,该苯基在其相连的磷原子一个或两个邻位和/或对位被极性基团取代,和R2,R3和R4各自独立地表示取代或未取代的烃基,且该催化剂体系被载负在一种固体载体如二氧化硅,优选粒径为0.005到4微米的二氧化硅上。
3.权利要求1或2的催化剂体系,其特征在于它另外基于阴离子源,具体为Pka小于2的酸,更具体为四氟硼酸。
4.一种适合用于一氧化碳与乙烯不饱和化合物共聚的催化剂体系,该体系基于:(a)一种钯阳离子源(b)一种通式(I)的二齿配位体,其中R1表示苯基,该苯基在其相连的磷原子一个或两个邻位和/或对位被极性基团取代,和R2,R3和R4各自独立地表示取代或未取代的烃基,和(c)一种含硼组分。
5.权利要求4的催化剂体系,其特征在于含硼组分是路易斯酸、质子酸或盐,特别是质子酸即四氟硼酸。
6.权利要求1-5任一项的催化剂体系,其特征在于,作为(b),它基于通式(I)的二齿配位体,其中R1表示一个苯基,该苯基在与其相连的磷原子的邻位被C1-4烷氧基取代,且其中R1特别表示邻-甲氧基苯基。
7.权利要求1-6任一项的催化剂体系,其特征在于在式(I)二齿配位体中,R2,R3和R4的定义同R1
8.权利要求7的催化剂体系,其特征在于式(I)的二齿配位体是1,2-双〔二(2-甲氧基苯基)膦基〕乙烷。
9.权利要求1-8任一项的催化剂体系,其特征在于,作为(a),它基于羧酸的钯盐,特别是乙酸钯(II)。
10.权利要求3-9任一项的催化剂体系,其特征在于式(I)二齿配位体的量为每克原子钯0.75到1.5摩尔,和阴离子或含硼组分(如果有的话)的量为每克原子钯1-25摩尔。
11.制备一氧化碳和乙烯不饱和化合物的共聚物的方法,包括在权利要求1-10任一项的催化剂存在下共聚单体反应。
12.权利要求1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催化剂的量基于每摩尔欲共聚的乙烯不饱和化合物,为10-7到10-2克原子钯,一氧化碳与乙烯不饱和化合物的摩尔比为1.5∶1到1∶1.5,和共聚是在30到130℃的温度和50到100巴的压力下进行的。
13.权利要求11或12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作为乙烯不饱和化合物,使用乙烯。
14.权利要求11-13任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共聚是在共聚物在其中不溶或基本上不溶的稀释剂,特别是有机质子液体存在下进行的。
15.权利要求14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作为稀释剂,使用每分子有至多4个碳原子的伯醇,特别是甲醇。
16.制备一氧化碳和乙烯不饱和化合物的共聚物的方法,包括共聚单体在一适宜的催化剂体系存在下反应,该催化剂体系基于:(a)一种钯阳离子源(b)一种通式R1R2P-CH2-CH2-PR3R4(I)的二齿配位体,其中R1表示苯基,该苯基在其相连的磷原子一个或两个邻位和/或对位被极性基团取代,和R2,R3和R4各自独立地表示取代或未取代的烃基,和使用每分子有至多4个碳原子的伯醇作为稀释剂,进一步在每分子有至多10个碳原子的叔醇,特别是叔丁醇存在下,伯醇和叔醇之间的摩尔比优选在30∶70到70∶30范围内。
CN95192842A 1994-04-29 1995-04-28 制备一氧化碳和乙烯不饱和化合物的共聚物的催化剂和方法 Pending CN114726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94201202 1994-04-29
EP94201202.2 1994-04-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264A true CN1147264A (zh) 1997-04-09

Family

ID=82168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5192842A Pending CN1147264A (zh) 1994-04-29 1995-04-28 制备一氧化碳和乙烯不饱和化合物的共聚物的催化剂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1) EP0757700A1 (zh)
JP (1) JPH09512576A (zh)
CN (1) CN1147264A (zh)
CA (1) CA2188921A1 (zh)
WO (1) WO1995029946A1 (zh)
ZA (1) ZA95338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90128A (zh) * 2020-06-24 2020-09-22 黄河三角洲京博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复配催化剂和聚酮的制备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702045A3 (en) * 1994-09-15 1996-07-17 Shell Int Research Gas phase process for the copolymerization of carbon monoxide and olefinically unsaturated compounds
JPH09241376A (ja) * 1996-03-07 1997-09-16 Shell Internatl Res Maatschappij Bv 一酸化炭素のコポリマーの製造方法
DE19746279A1 (de) * 1997-10-20 1999-04-22 Basf Ag Verfahren zur heterogen-katalytischen Herstellung von Kohlenmonoxidcopolymeren
CN111607077A (zh) * 2020-06-24 2020-09-01 黄河三角洲京博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聚酮的制备方法
CN113912836B (zh) * 2021-12-03 2023-05-12 黄河三角洲京博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有效提升聚酮产品热稳定性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8701799A (nl) * 1987-07-30 1989-02-16 Shell Int Research Bereiding van polymeren.
AU612173B2 (en) * 1987-08-28 1991-07-04 Shell Internationale Research Maatschappij B.V. Preparation of olefin/CO copolymers
NL9000812A (nl) * 1990-04-06 1991-11-01 Shell Int Research Bereiding van polymeren.
NL9001255A (nl) * 1990-06-01 1992-01-02 Shell Int Research Bereiding van polymeren.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90128A (zh) * 2020-06-24 2020-09-22 黄河三角洲京博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复配催化剂和聚酮的制备方法
CN111690128B (zh) * 2020-06-24 2022-09-09 黄河三角洲京博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复配催化剂和聚酮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448695A (en) 1995-11-29
JPH09512576A (ja) 1997-12-16
WO1995029946A1 (en) 1995-11-09
ZA953387B (en) 1995-11-29
CA2188921A1 (en) 1995-11-09
AU690269B2 (en) 1998-04-23
EP0757700A1 (en) 1997-0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268611B1 (en) Epoxy alkoxy siloxane oligomers
CN1082514C (zh) 热塑性模塑料
EP0336762B1 (en) Process for acrylamidoacylation of alcohols
CN87104306A (zh) 催化剂组合物及烯烃/一氧化碳共聚合方法
CN86105214A (zh) 一氧化碳和乙烯的新型聚合物
CN1074429C (zh) 热塑性聚酯的连续制备方法
JPH02196812A (ja) カチオン重合性組成物、重合触媒および重合方法
CN1147264A (zh) 制备一氧化碳和乙烯不饱和化合物的共聚物的催化剂和方法
CN1824640A (zh) 利用路易斯酸催化剂制备(甲基)丙烯酸羟烷基酯的方法
CN101906114B (zh) 一种含阳离子光固化基团的硅氧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08628B (zh) α-烯烃溶液法聚合中催化剂的减活性
CN1019017B (zh) 一氧化碳与不饱和化合物制备聚合物的方法
JPH0317101A (ja) カチオン重合触媒および重合性組成物、その重合方法
CN112552483B (zh) 一种自感光环氧甲基丙烯酸酯树脂及其合成方法
CN1215097C (zh) 从1-辛烯制备聚α烯烃的方法
CA1193390A (en) Catalytic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polyester of bisphenol and dicarboxylic acid by transesterification polymerization and product thereof
JPS6335659B2 (zh)
CN1212000A (zh) 制备共聚物的方法
JP4403576B2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製造用触媒及び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782106B2 (ja) 重合性組成物、重合用触媒およびその使用法
CN87107589A (zh) 乙烯聚合催化剂
CN1136253C (zh) 聚烷基酚树脂及其制法
NO151734B (no) Fremgangsmaate og innretning for bretting av kartong langs en rett brettelinje
KR930006256B1 (ko) 폴리에스테르 결합제의 제조방법
CN1265103A (zh) 环氧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1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patent law 199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04004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