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23190B - 筒形防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筒形防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23190B
CN114623190B CN202111271176.7A CN202111271176A CN114623190B CN 114623190 B CN114623190 B CN 114623190B CN 202111271176 A CN202111271176 A CN 202111271176A CN 114623190 B CN114623190 B CN 1146231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opper rubber
rubber
recess
vibration isolator
shaft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7117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623190A (zh
Inventor
石川亮太
畑中桂史
藤田香澄
川井基宽
吉田正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iko Co Ltd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iko Co Ltd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iko Co Ltd,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ik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6231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231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6231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231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0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 F16F15/04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using elastic means
    • F16F15/08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using elastic means with rubber springs ; with springs made of rubber and metal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结构的筒形防振装置,其能够实现止动抵接时的柔软的弹性特性并防止高动刚度化导致的振动、冲击等。本发明涉及的筒形防振装置(10)是将内轴构件(12)和外筒构件(14)通过主体橡胶弹性体(16)连结而成的筒形防振装置(10),内轴构件(12)具备在外周面开口的内凹处(26),内凹处(26)的周壁内表面(30)以从底面(28)朝向开口而不变窄的方式延伸,内凹处(26)被内止动橡胶(56)填充,内止动橡胶(56)的前端面具备与所述外筒构件(14)侧抵接的初始抵接面(58)、以及从该初始抵接面(58)偏离的避让面(60)。

Description

筒形防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汽车的发动机支架、马达支架、差速器支架等中的筒形防振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众所周知有如日本特开2009-216126号公报(专利文献1)这样的、具有将内轴构件和外筒构件通过主体橡胶弹性体连结而成的结构的筒形防振装置,其用作例如车辆用的支架。
然而,为了通过对内轴构件和外筒构件的与轴成直角的方向的相对位移量进行限制来确保主体橡胶弹性体的耐久性,筒形防振装置有时具备止动机构。亦如专利文献1中所示,止动机构例如借助使内轴构件和外筒构件隔着止动橡胶而抵接来构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1612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筒形防振装置因配设空间的限制、所要求的主体橡胶弹性体的特性等,有时对内轴构件和外筒构件的径向间的距离进行限制。在该情况下,无法充分地确保止动橡胶的厚度,由此在内轴构件和外筒构件隔着止动橡胶而进行抵接时,筒形防振装置的弹性特性骤然变硬,存在止动抵接时的振动、冲击会成为问题的隐患。在专利文献1中,由于设置于内轴构件的外周面处的止动橡胶为薄壁,因此也考虑在内轴构件和外筒构件隔着止动橡胶而进行抵接时,振动状态的恶化等会成为问题。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新结构的筒形防振装置,其能够实现止动抵接时的柔软的弹性特性并防止高动刚度化导致的振动等。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以下,对用于掌握本发明的优选方式进行记载,但以下所记载的各方式是例示性地记载的方式,不仅能够通过适当地相互组合而采用,对于各方式所记载的多个构成要素,也能够尽可能独立地识别以及采用,也能够通过适当地与其他方式所记载的任一构成要素组合而采用。由此,在本发明中,并不限定于以下记载的方式,能够实现各种其他方式。
就第一方式而言,其是将内轴构件和外筒构件通过主体橡胶弹性体连结而成的筒形防振装置,所述内轴构件具备在外周面开口的内凹处,该内凹处的周壁内表面以从底面朝向开口而不变窄的方式延伸,该内凹处被内止动橡胶填充,该内止动橡胶的前端面具备与所述外筒构件侧抵接的初始抵接面、以及从该初始抵接面偏离的避让面。
根据形成为按照本方式的结构的筒形防振装置,通过在内凹处填充内止动橡胶,能够不改变内轴构件和外筒构件之间的间隙地使内止动橡胶厚壁化,实现内止动橡胶的柔软的弹性特性带来的缓冲性能的提高。
内止动橡胶与外筒构件侧局部地抵接,在外筒构件侧不被束缚的避让面处允许鼓出变形。因此,内凹处内的内止动橡胶在不会形成为实质上不能变形的前提下能够有效获得内止动橡胶的厚壁化所带来的缓冲性能。因此,止动抵接时的振动等被止动橡胶的缓冲性减小,从而能够有助于车辆的良好的乘坐舒适度的实现等。
第二方式在第一方式所记载的筒形防振装置的基础上,在所述内轴构件的轴向中央部分设置有朝向外周突出的突出部,所述内凹处形成为在该突出部的前端面开口。
根据形成为按照本方式的结构的筒形防振装置,能够通过内轴构件的突出部的突出尺寸,来调节内轴构件和外筒构件之间的距离、内轴构件向车辆等进行紧固的紧固位置等。通过在内轴构件中利用因突出部而形成厚壁的部分来设置内凹处,从而能够较大地获得内止动橡胶的厚度尺寸。通过在突出部设置内凹处,从而抑制突出部的形成导致的内轴构件的部分厚壁化,在例如对内轴构件进行模具成形的情况下容易避免气孔等成形不合格,无需将内轴构件的形成材料在模具的模腔中高压填充等特殊的成形手段。
第三方式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所记载的筒形防振装置的基础上,在所述外筒构件的内周面设置有与所述内止动橡胶对置的外止动橡胶。
根据形成为按照本方式的结构的筒形防振装置,在止动机构中,内轴构件和外筒构件不仅隔着内止动橡胶还隔着外止动橡胶而抵接,因此更加提高了止动抵接时的缓冲性能,更加减小了止动抵接时的振动等。
第四方式在第三方式所记载的筒形防振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内止动橡胶和所述外止动橡胶与所述主体橡胶弹性体一体形成。
根据形成为按照本方式的结构的筒形防振装置,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设置内止动橡胶和外止动橡胶。在与主体橡胶弹性体相比而要求特性不同的止动橡胶中,能够通过内凹处的形状、大小来调节特性,能够通过与主体橡胶弹性体一体的橡胶来实现止动橡胶所要求的弹性特性等。
第五方式在第三方式或第四方式所记载的筒形防振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外止动橡胶具备朝向所述内止动橡胶突出的抵接突部,该内止动橡胶中的与该抵接突部抵接的抵接面形成为所述初始抵接面。
根据形成为按照本方式的结构的筒形防振装置,通过利用抵接突部将外止动橡胶的厚度确保得较大,能够实现止动抵接时的缓冲性能的提高。通过在外止动橡胶局部地设置抵接突部,例如即使在内止动橡胶的突出前端面平坦的情况下,也容易区别地设定内止动橡胶中的初始抵接面和避让面。
第六方式在第一方式~第五方式中任一方式所记载的筒形防振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内止动橡胶从所述内凹处的开口突出到外侧并与该内凹处的开口周缘部固接。
根据形成为按照本方式的结构的筒形防振装置,将在止动抵接时作为内止动橡胶的自由表面的避让面确保得较大,容易实现柔软的弹性特性,并且还能够实现内止动橡胶的耐久性的提高。
第七方式在第一方式~第六方式中任一方式所记载的筒形防振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内凹处的周壁内表面形成为从所述底面朝向所述开口扩开的锥形形状。
根据形成为按照本方式的结构的筒形防振装置,在初始抵接面抵接到外筒构件侧的止动抵接时,内凹处内的内止动橡胶容易变形,从而内止动橡胶的柔软的弹性特性得以高效地实现。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止动抵接时的柔软的弹性特性并抑制高动刚度化导致的振动等。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架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发动机支架的剖视图,且是与图3的II-II剖面相当的图。
图3是图2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构成图1所示的发动机支架的内轴构件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筒形支架(筒形防振装置);
12:内轴构件;
14:外筒构件;
16:主体橡胶弹性体;
18:固接部;
20:上部;
22:下部;
24:凹部;
26:内凹处;
28:底面;
30:周壁内表面;
32:紧固部;
34:螺栓孔;
36:突出部;
38:橡胶臂;
40:第一通孔;
42:第二通孔;
44:第一外止动橡胶(外止动橡胶);
46:第一抵接突部(抵接突部);
48:第一缓冲突起;
50:第二外止动橡胶;
52:第二抵接突部;
54:第二缓冲突起;
56:第一内止动橡胶(内止动橡胶);
58:初始抵接面;
60:避让面;
62:第二内止动橡胶;
64:第一止动机构;
66:第二止动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1~图3中,作为形成为按照本发明的结构的筒形防振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表示了汽车用的筒形支架10。筒形支架10例如应用于汽车用的发动机支架、马达支架、差速器支架等。筒形支架10具有将内轴构件12和外筒构件14通过主体橡胶弹性体16弹性连结而成的结构。在以下的说明中,原则上上下方向是指图2中的上下方向,前后方向是指图3中的左右方向,左右方向是指作为支架中心左右方向的、图2中的左右方向。
内轴构件12由铝合金等金属形成,整体上形成为杆状。亦如图4所示,内轴构件1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分形成为大直径的固接部18。固接部18具备长圆柱状的上部20、以及从上部20向下方突出的宽度较窄的下部22。上部20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分具备在前后方向的侧面开口的一对凹部24、24。下部22在上部20的下方设置于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分。如图3所示那样,就下部22而言,其前后两侧面形成为凹状剖面的弯曲面,其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朝向作为突出前端侧的下侧而变小。
在内轴构件12的固接部18,设置有在上表面开口的内凹处26。内凹处26设置于相对于一对凹部24、24向前后方向的中央侧偏离的位置。内凹处26具有遍及固接部18的上部20的大致整体的、上下方向的深度尺寸。内凹处26具有左右方向形成为长边的细长的大致长方形的开口形状,左右方向的开口宽度尺寸La大于前后方向的开口宽度尺寸Wa。内凹处26的底面28形成为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并且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的端部呈弯曲状立起从而与周壁内表面30平滑地连续。内凹处26的周壁内表面30从内凹处26的底面28朝向开口而以大致恒定的剖面形状延伸,或从内凹处26的底面28朝向开口而剖面形状变大。总之,内凹处26的周壁内表面30不具有悬垂、底切(undercut)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周壁内表面30形成为在深度方向倾斜并从内凹处26的底面28朝向开口扩开的锥形形状,内凹处26的与深度方向、即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剖面随着去往作为开口侧的上方而变大。
内轴构件12具备从固接部18向左右方向两侧突出的一对紧固部32、32。紧固部32与固接部18一体形成,且一体地具备从固接部18的上部20突出的板状部分、以及从固接部18的下部突出的凸条部分。在紧固部32,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螺栓孔34。紧固部32的上表面位于比固接部18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由此,固接部18的上端部形成为与紧固部32的上表面相比而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36。内凹处26在突出部36的突出前端面开口,突出部36的突出方向形成为深度方向,因此形成为能够利用突出部36的突出高度而将内凹处26的深度尺寸设定得较大。
外筒构件14由金属等形成,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外筒构件14形成为其内径尺寸大于内轴构件12的最大外侧尺寸,从而形成为能够供内轴构件12插通。
内轴构件12的固接部18插通于外筒构件14,在这些内轴构件12的固接部18和外筒构件14的径向间配置主体橡胶弹性体16。如图3所示,主体橡胶弹性体16具备将内轴构件12和外筒构件14相互连结的前后一对的橡胶臂38、38。就橡胶臂38、38而言,其前后方向的内侧端部与内轴构件12的固接部18硫化粘接,并且其前后方向的外侧端部与外筒构件14的内周面硫化粘接。在内轴构件12中的橡胶臂38的固接部分设置有凹部24,从而能够将橡胶臂38的自由长度确保得较长,并较大地获得橡胶臂38的弹性特性的调谐自由度,并且实现橡胶臂38的耐久性的提高。
具备橡胶臂38、38的主体橡胶弹性体16对内轴构件12的固接部18的表面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分进行覆盖,并且覆盖外筒构件14的内周面。此外,内轴构件12的固接部18和外筒构件14的左右方向端部与主体橡胶弹性体16相比而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突出。
在内轴构件12的固接部18以及一对橡胶臂38、38的上侧,设置有将主体橡胶弹性体16沿左右方向贯通的第一通孔40。第一通孔40沿周向以不足半周的长度延伸。在内轴构件12的固接部18以及一对橡胶臂38、38的下侧,设置有将主体橡胶弹性体16沿左右方向贯通的第二通孔42。第二通孔42沿周向以不足半周的长度延伸。而且,在第一通孔40和第二通孔42的周向端部间配置一对橡胶臂38、38。
主体橡胶弹性体16一体地具备作为构成第一通孔40的上侧壁部的外止动橡胶的第一外止动橡胶44。第一外止动橡胶44固接于外筒构件14的内周面。第一外止动橡胶44具备作为在周向的中央部分朝向下方突出的抵接突部的第一抵接突部46。第一抵接突部46在第一通孔40的周向中央部分朝向内轴构件12的内凹处26的开口而向下突出。第一抵接突部46形成为大致矩形块状。第一抵接突部46形成为前端部分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小于基端部分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的阶梯形状。第一抵接突部46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尺寸形成得比第一外止动橡胶44中的覆盖外筒构件14的内周面的橡胶层部分小,第一抵接突部46在该橡胶层部分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分朝向内周突出。就第一抵接突部46的前端面而言,其左右方向的长度尺寸Lb小于内凹处26的开口的左右长度尺寸La,并且其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Wb与内凹处26的开口的前后宽度尺寸Wa大致相同或更小。在第一抵接突部46的前端面,以尖头的山形剖面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缓冲突起48设置于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抵接突部46设置于第一外止动橡胶44的中央处,但也可以设置于从第一外止动橡胶44的中央偏离的位置。
主体橡胶弹性体16具备构成第二通孔42的下壁部并固接于外筒构件14的内周面的第二外止动橡胶50。第二外止动橡胶50具备在周向的中央部分朝向上方突出的第二抵接突部52。第二抵接突部52在第二通孔42的周向的中央部分朝向内轴构件12的内凹处26的开口而向上突出。第二抵接突部52形成为大致矩形块状。第二抵接突部52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尺寸形成为与第二外止动橡胶50中的覆盖外筒构件14的内周面的橡胶层部分大致相同,第二抵接突部52在该橡胶层部分的左右方向的整体朝向内周突出。第二抵接突部52在左右方向上具有比后述的第二内止动橡胶62大的长度尺寸,并且在前后方向上也具有比第二内止动橡胶62大的宽度尺寸。在第二抵接突部52的前端面,以尖头的山形剖面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缓冲突起54设置于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分。
在内轴构件12的固接部18的上部20,固接有作为内止动橡胶的第一内止动橡胶56。第一内止动橡胶56以填充状态配置于内凹处26内,并且与内凹处26的开口相比而突出到上侧。第一内止动橡胶56以相对于第一外止动橡胶44向下方离开的方式配置,第一外止动橡胶44和第一内止动橡胶56以至少一部分沿上下对置的方式配置。第一内止动橡胶56因内凹处26的深度而使填充到内凹处26内的部分的上下方向的高度尺寸形成得比从内凹处26的开口向上侧突出的部分的高度尺寸大。由此,在降低了自内轴构件12起的第一内止动橡胶56的突出高度的同时,通过填充到内凹处26内的部分而有效地实现后述的第一内止动橡胶56的低刚度化、缓冲特性、非线形特性等要求特性。第一内止动橡胶56在前后方向上与一对橡胶臂38、38连续,并与主体橡胶弹性体16设置为一体。第一内止动橡胶56的与内凹处26的开口相比而突出到上侧的部分,在内凹处26的开口周缘部处固接于固接部18的上表面。第一内止动橡胶56在左右两侧固接于内凹处26的开口周缘部的部分,随着从内凹处26离开而在上下方向上形成薄壁,其上表面以随着从内凹处26离开而靠近下方的方式倾斜。
第一内止动橡胶56的上表面具有相对于上下方向而大致正交地扩展的平面,该平面部分形成为与第一外止动橡胶44的第一抵接突部46相比而左右方向的长度尺寸较大。由此,在第一内止动橡胶56的上表面,与第一抵接突部46的前端面对置的部分形成为在后述的第一止动机构64的抵接初始阶段与第一外止动橡胶44抵接的初始抵接面58。另外,在第一内止动橡胶56的上表面,位于比第一抵接突部46的前端面靠左右方向外侧偏离的位置的部分形成为在后述的第一止动机构64的抵接初始阶段不与第一外止动橡胶44抵接的避让面60。此外,避让面60通过随着第一内止动橡胶56和第一外止动橡胶44的抵接深入而被更大地压缩,从而形成为与第一外止动橡胶44抵接。
在内轴构件12的固接部18的下部22,固接有与主体橡胶弹性体16一体形成的第二内止动橡胶62。第二内止动橡胶62覆盖下部22的下表面,以相对于第二外止动橡胶50而向上方离开的方式配置。第二内止动橡胶62在前后方向上与一对橡胶臂38、38连续。就第二内止动橡胶62而言,与第二外止动橡胶50的第二抵接突部52相比,其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形成得较小,并且其左右方向的长度尺寸形成得较大。
就形成为如上结构的筒形支架10而言,例如其内轴构件12安装于动力单元等振动源,并且其外筒构件14安装于车辆车身等防振对象。然后,若在内轴构件12和外筒构件14之间输入振动,则产生内轴构件12和外筒构件14的相对位移,通过将这些内轴构件12和外筒构件14连接的一对橡胶臂38、38的弹性变形,从而发挥出以基于橡胶的内部摩擦而实现的能量衰减作用等为基础的防振效果。
然而,当在车辆驶过高低不平处等时而在内轴构件12和外筒构件14之间输入上下方向的冲击性的大振幅振动时,内轴构件12和外筒构件14的上下方向的相对位移量被第一止动机构64和第二止动机构66限制。
即,当内轴构件12相对于外筒构件14而向上方进行较大相对位移时,内轴构件12的固接部18的上部20和外筒构件14隔着第一内止动橡胶56以及第一外止动橡胶44而抵接,构成了第一止动机构64。而且,通过第一止动机构64,对内轴构件12和外筒构件14的相对位移量进行限制。另外,当内轴构件12相对于外筒构件14而向下方进行较大相对位移时,内轴构件12的固接部18的下部22和外筒构件14隔着第二内止动橡胶62以及第二外止动橡胶50而抵接,构成了第二止动机构66。而且,通过第二止动机构66,对内轴构件12和外筒构件14的相对位移量进行限制。
这样,内轴构件12相对于外筒构件14的上下方向的相对位移量通过第一止动机构64、第二止动机构66而在上下方向的两侧被限制。因此,内轴构件12和外筒构件14的过大的相对位移所导致的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损伤等得以防止。
在第一止动机构64,由于第一内止动橡胶56被填充到内凹处26,因此第一内止动橡胶56的上下方向的厚度尺寸形成得较大。进一步而言,在第一止动机构64的抵接初始阶段抵接于第一抵接突部46的初始抵接面58局部地设置在第一内止动橡胶56的上表面,其他部分形成为在初始阶段不与第一外止动橡胶44抵接的避让面60。由此,在第一止动机构64的抵接初始阶段,填充到内凹处26的第一内止动橡胶56允许与避让面60的变形相伴随的弹性变形,第一内止动橡胶56的弹性常量相对地变小。其结果是,在止动抵接初期,第一内止动橡胶56和第一外止动橡胶44的抵接引起的振动等得以缓和,并实现车辆的乘坐舒适度的改善等。
此外,在第一止动机构64的抵接初始阶段,第一内止动橡胶56并非仅与第一缓冲突起48抵接,第一内止动橡胶56还与在第一缓冲突起48的左右两侧扩展的第一抵接突部46的突出前端的平面部分抵接。即,如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缓冲突起48那样,关于在第一外止动橡胶44、第一内止动橡胶56的前端部分设置的用于缓冲、减小击打声音等改善初始时特性的凹凸,该凹凸的有无不会影响到与外筒构件14侧抵接的第一内止动橡胶56的初始抵接面58的区域(大小)。
第一内止动橡胶56的初始抵接面58的区域实质上是在开始发挥止动功能时的形成与外筒构件14侧(第一抵接突部46)进行抵接的抵接状态的区域,具体而言,例如能够作为第一止动机构64的弹性特性的线形区域的开始阶段中的第一内止动橡胶56向外筒构件14侧抵接的抵接面的区域(第一内止动橡胶56的表面)进行掌握。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内凹处26形成为朝向开口扩开的形状,内凹处26内的第一内止动橡胶56容易允许与避让面60的变形相伴随的弹性变形。因此,配置在内凹处26内的第一内止动橡胶56难以实质上变成被束缚为不能变形的死橡胶,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第一内止动橡胶56的低刚度化。
另外,第一外止动橡胶44具备朝向第一内止动橡胶56突出的第一抵接突部46,在第一止动机构64的抵接初始阶段与第一抵接突部46接触的第一内止动橡胶56的上表面形成为初始抵接面58。由此,能够在第一内止动橡胶56的上表面更加可靠地设定从初始抵接面58偏离的避让面60,能够有效地允许内凹处26内的第一内止动橡胶56的变形。
第一内止动橡胶56比内凹处26的开口向上方突出,也与内凹处26的开口周缘部固接。由此,能够一边在第一止动机构64中确保止动载荷的受压面积,一边更宽大地获得避让面60,从而有效地实现第一内止动橡胶56的低刚度化。
进一步而言,通过使第一缓冲突起48在第一抵接突部46的前端面突出,从而使第一内止动橡胶56和第一外止动橡胶44的抵接初始的弹性特性的变化变得较为平缓。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止由急剧的弹性特性的变化引起的振动等的产生。
在第二止动机构66,第二内止动橡胶62在前后方向上局部地抵接于第二外止动橡胶50的第二抵接突部52。因此,就第二抵接突部52而言,不仅其侧面,连前端面中的从与第二内止动橡胶62抵接的部位偏离的部分也形成为自由表面。因此,第二抵接突部52与通过第二内止动橡胶62的抵接而前端面的整个面被束缚的情况相比弹性常量变得更小,从而能够防止在止动抵接时的振动、冲击等。
进一步而言,通过在第二抵接突部52的突出前端面设置第二缓冲突起54,第二内止动橡胶62和第二外止动橡胶50的抵接初始的弹性特性的变化变得较为平缓。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止由急剧的弹性特性的变化引起的振动等的产生。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但本发明不限于其具体的记载。例如,第一内止动橡胶56不一定必须从内凹处26的开口向外周(上方)突出,也可以将其整体配置在内凹处26内。另外,在第一内止动橡胶56的前端面,也能够通过局部地设置朝向第一外止动橡胶44突出的突部,以该突部的前端面为初始抵接面58,以从该突部偏离的部分的第一内止动橡胶56的前端面作为避让面60。
第一外止动橡胶44的第一抵接突部46可以在前后方向形成比内凹处26的开口宽度尺寸小的宽度尺寸。在该情况下,由于第一内止动橡胶56的前端面中的前后方向的两端部分也能够构成避让面60,因此能够在止动抵接初期将第一内止动橡胶56的自由表面的面积确保得较大。当然,也可以将第一抵接突部46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形成为比内凹处26的前后方向的开口宽度尺寸大,通过调节避让面60的面积,能够对止动抵接时的弹性特性进行调谐。
第一抵接突部46可以配置为相对于内凹处26的开口向左右方向的任意一方错位。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使第一抵接突部46的左右任意一方的端部位于内凹处26的开口上,第一抵接突部46的左右任意另一方的端部从内凹处26的开口向外周侧偏离。总之,只要在第一内止动橡胶56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设置避让面60即可,而不特别限定避让面60的位置、大小、数量等。
当然,优选的是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通过第一抵接突部46等构成的外筒构件14侧的朝向第一内止动橡胶56的前端面的初始抵接面,在内凹处26的深度方向的投影中,至少一部分位于比内凹处26的开口边缘靠内侧的位置。总之,优选的是,在第一内止动橡胶56的前端面,未形成为初始抵接面58的区域设定在内凹处26的开口上。由此,在第一内止动橡胶56的前端面,在向外筒构件14侧的初始抵接状态下的自由表面(不向外筒构件14侧抵接的面)在内凹处26的开口上得以确保,并能够实现第一止动机构64中的缓冲性能等特性的进一步的提高。此外,如上述实施方式,在第一内止动橡胶56具有从内凹处26的开口端向外侧突出预定高度的外侧突出橡胶部的情况下,在内凹处26的深度方向的投影下的内凹处26的开口端的整体可以形成为初始抵接面58。在以上情况下,通过将在内凹处26的深度方向的投影下的避让面60设定在从内凹处26的开口端向外周侧偏离的区域,从而即使在第一止动机构64的初始抵接状态下也能够确保第一内止动橡胶56中的自由表面并实现缓冲性能等特性的提高。另外,第一内止动橡胶56只要是处于相对于内凹处26从底部朝向开口部进行填充的填充状态即可。具体而言,例如可以使第一内止动橡胶56填充为与内凹处26的开口端大致共面,从而内凹处26的开口端形成为第一内止动橡胶56的前端面,也可以带有从内凹处26的开口端起略微凹陷的(例如被挖出那样的)前端面来形成第一内止动橡胶56。此外,在第一内止动橡胶56中采用未到达内凹处26的开口端处的前端面的情况下,例如能够通过设置在带有比开口端小的突出端面的前提下进入到内凹处26内那样的第一外止动橡胶来设定避让面60。
第一外止动橡胶44的第一抵接突部46并非是必需的。另外,可以没有第一外止动橡胶44,也可以使第一内止动橡胶56直接抵接于外筒构件14。
为了实现振动、击打声音的降低而优选设置缓冲突起48、54,但其并非是必需的。另外,例如还能够在第一抵接突部46设置多个缓冲突起48。缓冲突起48、54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出的突条形状,还可以采用点状的大致半球状的突起、基于多个凹部、槽的凹凸结构等。
内轴构件12的具体形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圆柱形状、多棱柱形状等。另外,内轴构件12不一定必须限于仅由一个部件构成,例如,还能够在柱状构件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分使分体的筒状构件进行外套,通过该柱状构件构成内凹处26的底面28,通过该筒状构件构成内凹处26的周壁内表面30。
例如,还能够通过与筒形防振装置独立地设置与第二止动机构66相当的止动机构等,从而在筒形防振装置中省略第二止动机构66。通过在内轴构件12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内凹处26,不仅能在第一止动机构64中,还能够在第二止动机构66中也应用本发明所涉及的结构。

Claims (7)

1.一种筒形防振装置(10),其是将内轴构件(12)和外筒构件(14)通过主体橡胶弹性体(16)连结而成的筒形防振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轴构件(12)具备在外周面开口的内凹处(26),该内凹处(26)的周壁内表面(30)以从底面(28)朝向开口而不变窄的方式延伸,
该内凹处(26)被内止动橡胶(56)填充,
该内止动橡胶(56)的前端面具备与所述外筒构件(14)侧抵接的初始抵接面(58)、以及从该初始抵接面(58)偏离的避让面(6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筒形防振装置(1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轴构件(12)的轴向中央部分设置有朝向外周突出的突出部(36),
所述内凹处(26)形成为在该突出部(36)的前端面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筒形防振装置(1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筒构件(14)的内周面设置有与所述内止动橡胶(56)对置的外止动橡胶(4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筒形防振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止动橡胶(56)和所述外止动橡胶(44)与所述主体橡胶弹性体(16)一体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筒形防振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止动橡胶(44)具备朝向所述内止动橡胶(56)突出的抵接突部(46),该内止动橡胶(56)中的与该抵接突部(46)抵接的抵接面形成为所述初始抵接面(58)。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筒形防振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止动橡胶(56)从所述内凹处(26)的开口突出到外侧并与该内凹处(26)的开口周缘部固接。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筒形防振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凹处(26)的周壁内表面(30)形成为从所述底面(28)朝向所述开口扩开的锥形形状。
CN202111271176.7A 2020-12-08 2021-10-29 筒形防振装置 Active CN1146231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203474 2020-12-08
JP2020203474A JP2022090897A (ja) 2020-12-08 2020-12-08 筒形防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23190A CN114623190A (zh) 2022-06-14
CN114623190B true CN114623190B (zh) 2023-05-16

Family

ID=818969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71176.7A Active CN114623190B (zh) 2020-12-08 2021-10-29 筒形防振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090897A (zh)
CN (1) CN114623190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98484A (ja) * 2003-08-29 2005-04-14 Tokai Rubber Ind Ltd 流体封入式筒型防振装置
CN102966691A (zh) * 2011-08-29 2013-03-13 东海橡塑工业株式会社 筒形隔振装置
JP2014059019A (ja) * 2012-09-18 2014-04-03 Tokai Rubber Ind Ltd トルクロッド
CN203784173U (zh) * 2013-03-28 2014-08-20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防振装置
CN104520606A (zh) * 2012-08-06 2015-04-15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防振连结杆
CN104736879A (zh) * 2013-06-13 2015-06-24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隔振装置
CN105074268A (zh) * 2013-03-12 2015-11-18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隔振装置
CN206386428U (zh) * 2016-12-15 2017-08-08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筒形防振装置
CN206636969U (zh) * 2017-03-21 2017-11-14 环宇东海橡塑(天津)有限公司 一种橡胶衬套
JP2018169014A (ja) * 2017-03-30 2018-11-01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
JP2019124283A (ja) * 2018-01-16 2019-07-25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筒形防振装置
CN111448403A (zh) * 2018-03-30 2020-07-24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筒形防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98484A (ja) * 2003-08-29 2005-04-14 Tokai Rubber Ind Ltd 流体封入式筒型防振装置
CN102966691A (zh) * 2011-08-29 2013-03-13 东海橡塑工业株式会社 筒形隔振装置
CN104520606A (zh) * 2012-08-06 2015-04-15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防振连结杆
JP2014059019A (ja) * 2012-09-18 2014-04-03 Tokai Rubber Ind Ltd トルクロッド
CN105074268A (zh) * 2013-03-12 2015-11-18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隔振装置
CN203784173U (zh) * 2013-03-28 2014-08-20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防振装置
CN104736879A (zh) * 2013-06-13 2015-06-24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隔振装置
CN206386428U (zh) * 2016-12-15 2017-08-08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筒形防振装置
CN206636969U (zh) * 2017-03-21 2017-11-14 环宇东海橡塑(天津)有限公司 一种橡胶衬套
JP2018169014A (ja) * 2017-03-30 2018-11-01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
JP2019124283A (ja) * 2018-01-16 2019-07-25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筒形防振装置
CN111448403A (zh) * 2018-03-30 2020-07-24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筒形防振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山下和男 ; 黎冠中 ; .机车车辆用防振橡胶.国外内燃机车.(第05期),第39-42页. *
王进 ; 彭立群 ; 侯海彪 ; 林达文 ; .轨道交通用橡胶关节的结构与特性.世界橡胶工业.(第08期),第22-25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90897A (ja) 2022-06-20
CN114623190A (zh) 2022-06-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63391B2 (ja) トルクロッドのストッパ構造
JP2015021613A (ja) 防振装置
CN111448403B (zh) 筒形防振装置
JP2015209968A (ja) 防振装置
JP6783162B2 (ja) ブラケット付き防振装置
JP6768395B2 (ja) 筒形防振装置
JP2018071768A (ja) 防振装置
CN114623190B (zh) 筒形防振装置
JP6537958B2 (ja) ブラケット付き防振装置
JP2007292150A (ja) ゴムマウント
JP6207320B2 (ja) 防振装置
JP2005291228A (ja) 防振用弾性ブッシュ
JP4016323B2 (ja) 筒型マウント
JP7329429B2 (ja) ブラケット付き筒型防振装置
JP2008240987A (ja) 防振装置
JPWO2002025138A1 (ja) 防振装置
JP7432455B2 (ja) 筒形防振装置
JP2022087722A (ja) 防振装置
WO2022202187A1 (ja) 防振装置
JP7460512B2 (ja) 防振装置
JP2023159960A (ja) 筒形マウント
JP2001165242A (ja) 防振装置及びそのストッパ金具
JP2019052725A (ja) トルクロッド
JP3456286B2 (ja) 筒型防振マウント
JP2019210946A (ja) 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