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74268A - 隔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隔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74268A
CN105074268A CN201480009683.5A CN201480009683A CN105074268A CN 105074268 A CN105074268 A CN 105074268A CN 201480009683 A CN201480009683 A CN 201480009683A CN 105074268 A CN105074268 A CN 1050742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ial direction
internals
rubber
outer barrel
barrel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0968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74268B (zh
Inventor
石川亮太
吉井教明
堀田和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ik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i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i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ik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0742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742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742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742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36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 F16F1/38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with a sleeve of elastic material between a rigid outer sleeve and a rigid inner sleeve or pin, i.e. bushing-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36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 F16F1/38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with a sleeve of elastic material between a rigid outer sleeve and a rigid inner sleeve or pin, i.e. bushing-type
    • F16F1/3863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with a sleeve of elastic material between a rigid outer sleeve and a rigid inner sleeve or pin, i.e. bushing-type characterised by the rigid sleeves or pin, e.g. of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13/00Other supports for positioning apparatus or articles; Means for steadying hand-held apparatus or articles
    • F16M13/02Other supports for positioning apparatus or articles; Means for steadying hand-held apparatus or articles for supporting on, or attaching to, an object, e.g. tree, gate, window-frame, cyc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 Spring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与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动态刚度常数和轴线方向的动态刚度常数均能够以较高的自由度设定并且还能够实现轴线方向上的紧凑化的新颖的构造的隔振装置。隔振装置(10)是通过将内部构件(12)的端部插入外筒构件(14)并且利用主体橡胶弹性体(16)在与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弹性连结该内部构件(12)的端部和该外筒构件(14)而成的,其中,与内部构件(12)的轴线方向一方的端面相对的支承片(36)以向内周侧突出的方式一体地形成于外筒构件(14)的轴线方向一方的端部,该内部构件(12)的端面和该外筒构件(14)的支承片(36)利用设在相对面之间的连结橡胶(54)在轴线方向弹性连结。

Description

隔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汽车的发动机支架等所使用的隔振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被安装在动力单元和车辆主体等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构件之间并将该构件相互隔振连结的隔振连结体或隔振支承体的一种,已知有隔振装置。该隔振装置例如具有这样的构造:将内部构件插入到外筒构件,并利用主体橡胶弹性体弹性连结该内部构件和该外筒构件。
然而,对于隔振装置,主体橡胶弹性体被设为在与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连结内部构件和外筒构件,因此与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刚度为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压缩刚度成分和拉伸刚度成分,而能够将动态刚度常数(日文:動ばね定数)设定得较高,另一方面,轴线方向的刚度为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剪切刚度成分,而难以将动态刚度常数设定得较高。
因此,在日本特许第3858908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这样的构造:使内部构件在轴线方向延伸至比外筒构件靠外侧的位置,将设于内部构件的延伸部分的第1凸缘部与设于外筒构件的轴线方向端部的第2凸缘部配置为在轴线方向上相对,并且利用连结橡胶在轴线方向上弹性连结该第1凸缘部和该第2凸缘部。由此,能够基于连结橡胶的压缩刚度成分和拉伸刚度成分将在轴线方向上的动态刚度常数设定得较高,因此不仅与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刚度常数能够以较高的自由度调节,而且轴线方向的刚度常数也能够以较高的自由度调节。
然而,对于专利文献1的构造,为了确保连结橡胶的配置空间较大,如专利文献1中的图5所示那样,需要根据内部构件的形状使内部构件相对于外筒构件在轴线方向延长并向轴线方向外侧大幅度突出,因此轴线方向尺寸的大型化、重量的增加等有可能成为问题。而且,需要在内部构件形成用于支承连结橡胶的第1凸缘部,对于内部构件而言,重量的进一步增加、形状的复杂化等有时也成为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8589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以所述情况为背景而做成的,其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与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动态刚度常数和轴线方向的动态刚度常数均能够以较高的自由度设定并且还能够实现轴线方向上的紧凑化的新颖的构造的隔振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以下,记载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做成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另外,以下所述的各技术方案所采用的构成要素尽可能地采用任意的组合。
即,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是一种隔振装置,该隔振装置是通过将内部构件的端部插入到外筒构件并利用主体橡胶弹性体在与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弹性连结该内部构件的端部和该外筒构件而成的,该隔振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外筒构件的轴线方向一方的端部一体地形成有支承片,该支承片向内周侧突出并且与所述内部构件的轴线方向一方的端面相对,该内部构件的端面与该外筒构件的支承片利用设在相对面之间的连结橡胶沿轴线方向弹性连结。
采用具有按照这样的第一技术方案的构造的隔振装置,基于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压缩刚度成分和拉伸刚度成分,能够在与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设定比较高的刚度常数,并且基于连结橡胶的压缩刚度成分和拉伸刚度成分,能够在轴线方向上也设定比较高的刚度常数。由此,能够提高与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和轴线方向的刚度比的设定自由度,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被要求的隔振特性。
而且,连结橡胶配置在被插入配置于外筒构件的内部构件的端面与外筒构件的支承片之间的轴线方向相对面之间,因此能够防止因配置连结橡胶而导致在轴线方向上大型化。
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以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隔振装置为基础,其中,所述内部构件在轴线方向一方的端面形成有凹部,所述连结橡胶固定粘接在该凹部的内表面。
采用第二技术方案,连结橡胶固定粘接在凹部的内表面,从而能够在不会造成在轴线方向上大型化的前提下确保连结橡胶的自由长度、橡胶量较大,能够谋求提高连结橡胶的耐久性。而且,还能够同时实现内部构件的部分除去所带来的轻量化。
本发明的第三技术方案以第二技术方案所述的隔振装置为基础,其中,所述凹部是在所述内部构件的外周面在周向上局部开口而形成的,并且在该内部构件的外周面,在周向上与该凹部的开口部分错开的位置固定粘接有所述主体橡胶弹性体。
采用第三技术方案,通过将凹部形成为缺口状,能够更容易地固定粘接连结橡胶,并且通过将主体橡胶弹性体固定粘接在内部构件的与凹部错开的位置,从而能够确保内部构件的供主体橡胶弹性体固定粘接的固定粘接面积较大,并能够有效地得到与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刚度。
本发明的第四技术方案以第一技术方案~第三技术方案中的任意一技术方案所述的隔振装置为基础,其中,所述主体橡胶弹性体和所述连结橡胶实际上位于相对于所述内部构件的中心轴线而言的相反侧。
采用第四技术方案,内部构件在隔着中心轴线的两侧利用主体橡胶弹性体和连结橡胶与外筒构件弹性连结,因此该内部构件和该外筒构件不宜在轴线方向或者与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输入的作用下发生撬动位移(日文:こじり変位)、扭转位移,能够简单且有效地得到作为目标的隔振性能。
本发明的第五技术方案以第一技术方案~第四技术方案中的任意一技术方案所述的隔振装置为基础,其中,所述连结橡胶与所述主体橡胶弹性体一体形成。
采用第五技术方案,不需要将连结橡胶与主体橡胶弹性体彼此独立地成形,能够实现作业工序数的削减、模具构造的简单化、部件个数的削减等。另外,连结橡胶与主体橡胶弹性体的一体形成例如能够通过在内部构件的表面、外筒构件的内周面粘接形成用于将该连结橡胶和该主体橡胶弹性体一体地连接起来的橡胶弹性体而实现。
本发明的第六技术方案以第一技术方案~第五技术方案中的任意一技术方案所述的隔振装置为基础,其中,所述外筒构件嵌装于托架构件的筒状部,在该托架构件的该筒状部的轴线方向一方的端部设有加强片,该加强片从轴线方向外侧叠合于该外筒构件的所述支承片。
采用第六技术方案,设于外筒构件的支承片通过加强片被加强,从而在输入有轴向的载荷时不易发生变形从而能够避免支承片损伤,并且能够有效地发挥作为目标的轴线方向刚度。特别是,即使支承片单体的变形刚性比较小,也能够利用加强片的叠合来充分地防止发生变形,因此能够采用轻量的铝合金等作为外筒构件的形成材料,还能够降低重量。
本发明的第七技术方案以第六技术方案所述的隔振装置为基础,其中,在所述外筒构件的所述支承片与所述托架构件的所述加强片的叠合面之间设有橡胶层。
采用第七技术方案,橡胶层的厚度方向上的弹性变形能够容许由于构件的尺寸公差等而引起的支承片与加强片在叠合方向上的相对位置的误差,因此例如能够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在轴线方向上输入时因支承片与加强片之间的抵接而产生碰撞声音等。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形成于外筒构件的轴线方向端部的支承片与内部构件在轴线方向上相对地配置,该支承片与该内部构件的轴线方向端面利用连结橡胶在轴线方向弹性连结。由此,能够基于连结橡胶的压缩刚度成分和拉伸刚度成分设定轴线方向的刚度,因此在轴线方向上能够设定比较大的刚度常数,能够提高轴线方向和与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刚度比的调节自由度。而且,插入外筒构件的内部构件的轴线方向端面与支承片利用连结橡胶弹性连结,因此还能够避免轴线方向尺寸大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架的主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发动机支架的后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发动机支架的俯视图。
图4是图1中的IV-IV剖视图。
图5是构成图1所示的发动机支架的内部构件的后视图。
图6是图5所示的内部构件的俯视图。
图7是图5所示的内部构件的左视图。
图8是构成图1所示的发动机支架的外筒构件的主视图。
图9是图8中的IX-IX剖视图。
图10是构成图1所示的发动机支架的支架主体的后视图。
图11是构成图1所示的发动机支架的外托架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在图1~图4中示出了汽车用发动机支架10作为按照本发明构造的隔振装置的一实施方式。发动机支架10包括支架主体11,该支架主体11是利用主体橡胶弹性体16弹性连结内部构件12和外筒构件14而成的构造。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原则上,上下方向是指安装车辆状态下的铅垂上下方向,即图1中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是指安装车辆状态下的车辆左右方向,即图1中的左右方向,前后方向是指安装车辆状态下的车辆前后方向,即图3中的上下方向。
更详细而言,内部构件12是由铁、铝合金等形成的高刚性构件,如图5~图7所示,该内部构件12一体地包括固定粘接部18和安装部20,该固定粘接部18构成轴线方向一方(在图6中,左方)的端部,该安装部20构成轴线方向另一方(在图6中,右方)的端部。
固定粘接部18是下部呈随着朝向下方去而逐渐变窄的锥形的实心块状,且固定粘接部18在轴线方向一方的端部形成有凹部22。该凹部22形成于固定粘接部18的轴线方向一方的端面,并且是在固定粘接部18的周上局部地在外周面开口而形成的,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凹部22在固定粘接部18的上表面开口。而且,凹部22为随着下部朝向上方去而宽度扩大,在上部确保较大的宽度。
此外,在固定粘接部18的轴线方向另一方的端部一体地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止动突部24。而且,在固定粘接部18的构成凹部22的前侧的壁部的部分形成有在上表面开口且沿轴线方向延伸的槽部26,在隔着槽部26的宽度方向两侧分别形成有抵接突部28。
安装部20为以大致恒定的剖面形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实心块状,具有上下贯通的螺栓孔30。该安装部20一体地形成为自固定粘接部18向轴线方向另一方突出。
另一方面,外筒构件14与内部构件12同样地是由铁、铝合金等形成的高刚性构件,如图8、图9所示,呈薄壁大径的筒状。其中,外筒构件14也可以是圆筒形状,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呈长圆筒形状,在上下两侧形成有以规定的宽度沿轴线方向延伸的平板部32。
此外,在外筒构件14的轴线方向一方的端部的整周范围内一体地形成有向内周侧突出的内凸缘部34。而且,内凸缘部34在上侧的平板部32处向内周侧突出的突出量较大,在该部位形成有沿与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向内周侧扩开的平板状的支承片36。另外,在外筒构件14的轴线方向另一方的端部一体地设有向外周侧突出的凸缘状部38。
对于具有这样的构造的内部构件12和外筒构件14,将构成内部构件12的端部的固定粘接部18插入配置在外筒构件14的内周侧,并且利用主体橡胶弹性体16在与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弹性连结该外筒构件14和该内部构件12的固定粘接部18。
主体橡胶弹性体16在内部构件12与外筒构件14之间上下延伸,随着朝向下方去而周向长度逐渐增大,并且在周向的中央部分形成有在轴线方向贯通的凹缺部40,由此该主体橡胶弹性体16呈以随着朝向下方去而在周向扩开的方式倾斜的一对腿状。并且,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上端部硫化粘接于内部构件12的呈锥形的下部,并且下端部在隔着下侧的平板部32的周向两侧硫化粘接于外筒构件14的内周面。由此,支架主体11被形成为是包括内部构件12和外筒构件14在内的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一体硫化成形品。其中,主体橡胶弹性体16在内部构件12的外周面(上下表面和前后面)固定粘接于在周向上与凹部22的开口部错开的位置。并且,内部构件12的止动突部24的周向的中央部分朝向凹缺部40突出。
此外,外筒构件14的大致整个内周面由与主体橡胶弹性体16一体地形成的覆盖橡胶42覆盖。而且,覆盖橡胶42在凹缺部40的周向中央部分处的部分较厚,朝向内部构件12的止动突部24突出的止动橡胶44与覆盖橡胶42一体地形成。并且,通过使内部构件12的止动突部24与外筒构件14隔着止动橡胶44抵接,能够构成用于限制内部构件12相对于外筒构件14向下方的相对位移量的弹跳限制构件。另外,内部构件12的止动突部24由与主体橡胶弹性体16一体地形成的下缓冲橡胶46覆盖。
此外,在内部构件12的抵接突部28、28的上表面分别固定粘接有与主体橡胶弹性体16一体形成的上缓冲橡胶48,通过使抵接突部28、28与外筒构件14隔着上缓冲橡胶48、48抵接,能够构成用于限制内部构件12相对于外筒构件14向上方的相对位移量的回弹限制构件。而且,在隔着内部构件12的左右两侧分别固定粘接有与主体橡胶弹性体16一体形成的左缓冲橡胶50、右缓冲橡胶52,通过使内部构件12与外筒构件14隔着左右的缓冲橡胶50、52抵接,能够构成用于限制内部构件12与外筒构件14之间的左右方向的相对位移量的左右止动部件。
另外,如图4所示,内部构件12的固定粘接部18和外筒构件14的支承片36配置于在轴线方向的投影中彼此重叠的位置,固定粘接部18的轴线方向端面与支承片36的轴线方向内表面在轴线方向上隔开规定距离地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片36自外筒构件14的上侧的平板部32突出,支承片36的突出顶端部分与固定粘接部18的凹部22开口的上端部分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h的范围内相对。
另外,在相对配置的固定粘接部18与支承片36之间配置有连结橡胶54。连结橡胶54固定粘接于凹部22的内表面的构成固定粘接部18的轴线方向端面的部分并且固定粘接于外筒构件14的支承片36的轴线方向内表面,该固定粘接部18和该支承片36利用连结橡胶54弹性连结。而且,本实施方式的连结橡胶54与主体橡胶弹性体16一体地形成,从而能够减少成形工序数并且减少部件个数。其中,连结橡胶54的上表面相对于外筒构件14的内周面向下方隔开,并且下表面相对于凹部22的下壁内表面向上方隔开。
此外,连结橡胶54在轴线方向上随着朝向内部构件12侧去而逐渐向下倾斜,上下两面为倾斜面。由此,能够确保连结橡胶54的自由长度较长而谋求提高连结橡胶54的耐久性,并且在利用沿轴线方向分为两部分的简单的模具构造成形连结橡胶54时,能够容易地自连结橡胶54的表面取下成形用模具。
另外,相对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内部构件12的中心轴线:m而言,连结橡胶54位于上侧,并且主体橡胶弹性体16位于下侧,主体橡胶弹性体16和连结橡胶54实际上位于相对于内部构件12的中心轴线:m而言的相反侧,内部构件12在上下两侧与外筒构件14弹性连结。而且,连结橡胶54的前后方向的弹性主轴随着朝向后方(在图4中,左方)去而向下倾斜,因此内部构件12被主体橡胶弹性体16和连结橡胶54在上下方向稳定地定位并保持。
如所述那样,内部构件12和外筒构件14在与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利用主体橡胶弹性体16弹性连结,并且在轴线方向上利用连结橡胶54弹性连结,由此与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的刚度常数主要基于主体橡胶刚度体16的压缩刚度成分和拉伸刚度成分设定,并且轴线方向(前后方向)的刚度常数主要基于连结橡胶54的压缩刚度成分和拉伸刚度成分设定。另外,不言而喻,通过调节主体橡胶弹性体16和连结橡胶54这两者的剖面形状等,能够实现在各方向上与被要求的刚度特性相对应的刚度的调整。
另外,具有如下构造,即具有利用主体橡胶弹性体16和连结橡胶54将内部构件12和外筒构件14弹性连结而成的构造的支架主体11安装有作为托架构件的外托架56。如图11所示,外托架56具有这样的构造:能够安装于未图示的车辆主体的固定部60通过焊接等方法固定设置于长圆筒状的筒状部58,该筒状部58具有与外筒构件14的外周面大致对应的内周面。其中,固定部60形成有多个螺栓孔62。
此外,在筒状部58的上部固定设置有向内周侧突出的加强片64。该加强片64呈在与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扩展开并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平板形状,并且以叠合于筒状部58的轴线方向端面的方式通过焊接等方法固定于筒状部58的轴线方向端面,筒状部58的刚性由于加强片64而得到提高。
另外,通过将支架主体11的外筒构件14压入到外托架56的筒状部58并将筒状部58外套固定于外筒构件14,从而将外托架56安装于支架主体11。在此,如图4所示,外托架56的加强片64自轴线方向外侧重叠于外筒构件14的支承片36,支承片36的变形刚性由于加强片64而得到提高,从而能够防止支承片36在厚度方向上发生变形。
此外,在支承片36的轴线方向外表面固定粘接有与连结橡胶54一体形成的橡胶层66,支承片36与加强片64的叠合面之间夹有橡胶层66,从而能够容许出现尺寸误差。由此,能够防止支承片36与加强片64的叠合面之间出现间隙,能够避免因该支承片36与该加强片64之间的抵接而产生碰撞声音等。
具有这样的构造的发动机支架10通过如下这样安装于车辆,即:通过贯穿于螺栓孔30的未图示的安装用螺栓将内部构件12的安装部20固定在未图示的动力单元侧,并且通过贯穿于螺栓孔62的未图示的安装用螺栓将外托架56的固定部60固定在未图示的车辆主体侧,从而借助外托架56将外筒构件14安装在车辆主体侧。
在该安装于车辆状态下,在车辆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能够基于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压缩刚度成分和拉伸刚度成分设定比较高的刚度常数,从而能够将动力单元隔振支承在适当的位置,并且对于上下的跳动(bounce)、左右的侧倾(roll)等这样的输入能够发挥作为目标的隔振效果。
另一方面,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也能够基于连结橡胶54的压缩刚度成分和拉伸刚度成分设定比较高的刚度常数,从而能够将动力单元隔振支承在适当的位置,并且还能够得到针对扭矩反作用力等前后输入的隔振效果。由此,对于发动机支架10,能够提高轴线方向同与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刚度比的调整自由度,从而能够更加高度地实现被要求的隔振性能。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内部构件12和外筒构件14在比内部构件12的中心轴线:m靠下侧的位置利用主体橡胶弹性体16弹性连结,并且在比中心轴线:m靠上侧的位置利用连结橡胶54弹性连结。由此,内部构件12被稳定且弹性地定位于外筒构件14,并且能够避免在输入荷重时内部构件12相对于外筒构件14发生撬动位移、扭转位移等,从而能够得到作为目标的隔振性能。
另外,在发动机支架10中,内部构件12的轴线方向端面与外筒构件14的支承片36相对地配置,用于设定前后方向的刚度常数的连结橡胶54配置在该内部构件12与该支承片36之间。像这样通过利用内部构件12的端面,从而不需要在内部构件12特别设置连结橡胶54的固定粘接构造,能够通过简单的构造实现基于连结橡胶54的轴线方向的弹性连结。
而且,能够在使内部构件12的轴线方向前端相对于外筒构件14的轴线方向前端不向轴线方向的外侧突出的前提下,将内部构件12的轴线方向前端插入配置于外筒构件14的轴线方向前端,从而不需要使内部构件12在轴线方向延长,因此能够谋求在轴线方向上的紧凑化以及重量的减轻。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内部构件12的固定粘接部18形成有在该固定粘接部18的轴线方向的前端面开口的凹部22,连结橡胶54固定粘接于凹部22的内表面,因此能够避免在轴线方向上大型化,并且能够充分确保连结橡胶54的橡胶量(自由长度)。而且,凹部22呈在轴线方向前端面和上表面开口的缺口形状,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连结橡胶54相对于凹部22的硫化粘接。
此外,主体橡胶弹性体16固定粘接于在内部构件12的外周面的在周向上与凹部22的开口部分错开的下表面,因此能够在确保连结橡胶54在固定粘接部18的上部的配置空间较大的同时,使主体橡胶弹性体16在固定粘接部18的下部的固定粘接面在轴线方向上较大。因此,连结橡胶54的橡胶量和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橡胶量均能够增大,从而能够实现轴线方向刚度和与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刚度的调整自由度的进一步提高,而且不仅能够实现连结橡胶54的耐久性的提高等还能够实现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耐久性的提高等。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受该具体的记载限定。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主体橡胶弹性体16和连结橡胶54一体形成,但也可以是该主体橡胶弹性体和该连结橡胶彼此独立。即,若主体橡胶弹性体和连结橡胶采用彼此不同的橡胶材料等,则能够分别设定彼此不同的要求特性。
另外,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具体构造、连结橡胶54的具体构造只是例示,例如,既可以是主体橡胶弹性体以不在周向上被凹缺部40分割的方式在上下方向延伸,也可以是连结橡胶在周上形成有多个。
另外,为了高效地得到连结橡胶的橡胶量(自由长度),优选形成有凹部22,但在能够充分确保连结橡胶的耐久性的情况等下,也能够省略凹部22。此外,凹部的形状并不特别限定,既可以仅在内部构件的轴线方向端面开口,也可以在轴线方向端面、上表面以及左右两面均开口。
另外,托架构件是根据需要而设置的构件,并不是必须设置的构件。此外,在设有托架构件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与支承片叠合的加强片。
另外,本发明不仅能够应用于汽车用隔振装置,而且还能够应用于机动二轮车、铁路用车辆、工业用车辆等所使用的隔振装置。而且,本发明的应用范围并不限定于发动机支架,也能够应用于马达支架、车身支架、副车架支架等。
附图标记说明
10、发动机支架(隔振装置);12、内部构件;14、外筒构件;16、主体橡胶弹性体;22、凹部;36、支承片;54、连结橡胶;56、外托架(托架构件);58、筒状部;64、加强片;66、橡胶层。

Claims (7)

1.一种隔振装置,该隔振装置是通过将内部构件的端部插入到外筒构件并利用主体橡胶弹性体沿与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弹性连结该内部构件的端部和该外筒构件而成的,
该隔振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筒构件的轴线方向一方的端部一体地形成有支承片,该支承片向内周侧突出并且与所述内部构件的轴线方向一方的端面相对,该内部构件的端面和该外筒构件的支承片利用设在相对面之间的连结橡胶沿轴线方向弹性连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振装置,其中,
所述内部构件在轴线方向一方的端面形成有凹部,所述连结橡胶固定粘接在该凹部的内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振装置,其中,
所述凹部是在所述内部构件的外周面在周向上局部开口而形成的,并且在该内部构件的外周面,在周向上与该凹部的开口部分错开的位置固定粘接有所述主体橡胶弹性体。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隔振装置,其中,
所述主体橡胶弹性体和所述连结橡胶实际上位于相对于所述内部构件的中心轴线而言的相反侧。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隔振装置,其中,
所述连结橡胶与所述主体橡胶弹性体一体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隔振装置,其中,
所述外筒构件嵌装于托架构件的筒状部,在该托架构件的该筒状部的轴线方向一方的端部设有加强片,该加强片从轴线方向外侧叠合于该外筒构件的所述支承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隔振装置,其中,
在所述外筒构件的所述支承片与所述托架构件的所述加强片的叠合面之间设有橡胶层。
CN201480009683.5A 2013-03-12 2014-03-03 隔振装置 Active CN1050742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48638 2013-03-12
JP2013048638A JP6002607B2 (ja) 2013-03-12 2013-03-12 防振装置
PCT/JP2014/055337 WO2014141929A1 (ja) 2013-03-12 2014-03-03 防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74268A true CN105074268A (zh) 2015-11-18
CN105074268B CN105074268B (zh) 2016-09-07

Family

ID=515365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9683.5A Active CN105074268B (zh) 2013-03-12 2014-03-03 隔振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382961B2 (zh)
JP (1) JP6002607B2 (zh)
CN (1) CN105074268B (zh)
DE (1) DE112014001241B4 (zh)
WO (1) WO2014141929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90892A (zh) * 2016-10-06 2019-05-21 法国库博标准公司 用于机动交通工具的抗振支撑件和配备它的机动交通工具
CN114623190A (zh) * 2020-12-08 2022-06-14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筒形防振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10861B2 (ja) * 2015-03-31 2019-05-08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用アウタブラケットとそれを用いたブラケット付き防振装置
KR102479485B1 (ko) * 2016-12-13 2022-12-1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분산된 스토퍼들을 가지는 자동차의 트랜스미션 마운트
JP2019143718A (ja) * 2018-02-21 2019-08-29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
JP7072543B2 (ja) * 2019-07-12 2022-05-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防振ユニット取付構造
JP2022175117A (ja) * 2021-05-12 2022-11-25 株式会社プロスパイラ 防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34318B2 (ja) * 1988-04-30 1996-09-11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動力工具の防振ハンドル
US5655758A (en) * 1995-03-28 1997-08-12 Toyoda Gosei Co., Ltd. Bushing for vehicle suspension
JP3642826B2 (ja) * 1995-03-30 2005-04-27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に用いられるブッシュ
US5941511A (en) * 1997-12-16 1999-08-2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Bushing apparatus
JP3509602B2 (ja) * 1998-03-23 2004-03-22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
FR2818718B1 (fr) * 2000-12-22 2003-07-25 Hutchinson Manchon antivibratoire et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ortant un tel manchon
JP4016323B2 (ja) * 2002-06-27 2007-12-05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筒型マウント
JP3858908B2 (ja) * 2004-03-30 2006-12-20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マウント
JP2006132688A (ja) * 2004-11-08 2006-05-25 Nissan Motor Co Ltd ブッシュ及びこのブッシュを用いた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支持構造
US8066266B2 (en) * 2008-03-06 2011-11-29 The Pullman Company End plated shear-hub isolator
US8376331B2 (en) * 2008-03-06 2013-02-19 The Pullman Company External shear-hub isolator
JP5386380B2 (ja) * 2010-01-15 2014-01-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防振ブッシュ及び防振ブッシュ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90892A (zh) * 2016-10-06 2019-05-21 法国库博标准公司 用于机动交通工具的抗振支撑件和配备它的机动交通工具
CN109790892B (zh) * 2016-10-06 2021-01-12 法国库博标准公司 用于机动交通工具的抗振支撑件和配备它的机动交通工具
CN114623190A (zh) * 2020-12-08 2022-06-14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筒形防振装置
CN114623190B (zh) * 2020-12-08 2023-05-16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筒形防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141929A1 (ja) 2014-09-18
DE112014001241T5 (de) 2016-01-21
US9382961B2 (en) 2016-07-05
JP2014173692A (ja) 2014-09-22
DE112014001241B4 (de) 2019-02-14
US20150240901A1 (en) 2015-08-27
JP6002607B2 (ja) 2016-10-05
CN105074268B (zh) 2016-09-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74268A (zh) 隔振装置
US9422003B2 (en) Subframe mounting bush
JP5290260B2 (ja) タンク用ゴムクッション
EP3184853B1 (en) Vibration isolation device
JP5276627B2 (ja) カウルボックス
JP2012056563A (ja) 車両のロールロッド構造
CN105264259A (zh) 隔振装置
CN102537203A (zh) 防振连杆
CN106838113B (zh) 液封防振装置
CN105378330A (zh) 隔振装置
CN104912997A (zh) 隔振装置
JP2009108912A (ja) 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及び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構成部材の組合せ構造体
US20230174153A1 (en) A vibration damper assembly, a method of tuning such an assembly,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vibration damper assemblies
JP2008144921A (ja) エンジンマウント
JP4086854B2 (ja) 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
JP2010159861A (ja) 防振装置
JP2005090600A (ja) 防振装置
JP7348738B2 (ja) エンジンマウント
JP5384379B2 (ja) 車両用内装部品
JP2007168699A (ja) 自動車のルーフ部構造
JP2006219013A (ja) フェンダーサイドプロテクタ
WO2006012217A2 (en) Multipurpose powertrain mount with integral restrictor
JP2006160023A (ja) 車両用アンダーカバー
JP4959489B2 (ja) 自動車用制振装置
JPH0914341A (ja) 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