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16221A - 酚化合物的钠盐的制造方法及双亚磷酸酯化合物 - Google Patents

酚化合物的钠盐的制造方法及双亚磷酸酯化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16221A
CN114616221A CN202080076598.6A CN202080076598A CN114616221A CN 114616221 A CN114616221 A CN 114616221A CN 202080076598 A CN202080076598 A CN 202080076598A CN 114616221 A CN114616221 A CN 1146162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dium
phenol compound
carbon atoms
group
sodium sa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7659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藤崇
古城笃志
田中善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6162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1622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FACYCLIC, CARBOCYCLIC OR 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XYGEN, NITROGEN, 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
    • C07F9/00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f Groups 5 or 15 of the Periodic Table
    • C07F9/02Phosphorus compounds
    • C07F9/06Phosphorus compounds without P—C bo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37/00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having hydroxy or O-metal groups bound to a carbon atom of a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
    • C07C37/64Preparation of O-metal compounds with O-metal group bound to a carbon atom belonging to a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
    • C07C37/66Preparation of O-metal compounds with O-metal group bound to a carbon atom belonging to a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 by conversion of hydroxy groups to O-metal grou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37/00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having hydroxy or O-metal groups bound to a carbon atom of a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
    • C07C37/68Purification; separation; Use of additives, e.g. for stabilisation
    • C07C37/70Purification; separation; Use of additives, e.g. for stabilisation by physical treatment
    • C07C37/72Purification; separation; Use of additives, e.g. for stabilisation by physical treatment by liquid-liquid treatm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FACYCLIC, CARBOCYCLIC OR 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XYGEN, NITROGEN, 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
    • C07F9/00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f Groups 5 or 15 of the Periodic Table
    • C07F9/02Phosphorus compounds
    • C07F9/06Phosphorus compounds without P—C bonds
    • C07F9/08Esters of oxyacids of phosphorus
    • C07F9/141Esters of phosphorous acids
    • C07F9/145Esters of phosphorous acids with hydroxyaryl compound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Organic 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And Pr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短时间内高效地、高产率地从具有2个以上酚羟基的酚化合物制造目标钠盐。本发明涉及一种酚化合物的钠盐的制造方法,包括将溶解有具有2个以上酚羟基的酚化合物的酚化合物溶液和分散有钠粒子的钠分散液混合的工序。

Description

酚化合物的钠盐的制造方法及双亚磷酸酯化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酚化合物的钠盐的制造方法,特别涉及一种使具有2个以上酚羟基的酚化合物与钠反应,几乎全部的酚羟基顺利钠化,在短时间内高产率地制造对应的钠盐的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制造酚化合物的钠盐的方法,已知使酚化合物与金属钠反应的方法(非专利文献1)。
非专利文献1中,通过在酚和醚的混合物中添加细碎的金属钠、搅拌混合,生成钠的酚盐。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日本化学会志,1980,(5),p.733~737《使用金属钠的酚类的选择性邻烷基化反应(金属ナトリウ厶を用いたフエノ一ル類の選択的才ルトアルキル化反応)》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将金属钠加入酚化合物中反应的现有方法中,存在如下课题。
(1)反应完成需要长时间。
(2)具有多个反应点的酚化合物,即,将具有2个以上酚羟基的酚化合物作为底物使用时,难以将几乎全部的酚羟基钠化,目标物的产率低。
(3)由于金属钠活性低,相对于底物需要过量添加,未反应的钠需要在反应后,通过过滤等分离。另外,处理分离后的活性钠需要很多的工作量。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方法,其可解决上述现有方法的课题,在短时间内高效地、高产率地从具有2个以上酚羟基的酚化合物,制造目标钠盐。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人们为解决上述课题而反复研究的结果是发现了,在具有2个以上酚羟基的酚化合物的钠化中,使用分散有钠粒子的钠分散液(钠分散剂)时,钠粒子沉降前,钠在反应中消耗,在短时间内高效地进行反应,能够高产率地得到几乎全部的酚羟基都会钠化的酚化合物。
以往认为,底物在溶剂中溶解的溶液与分散有钠粒子的钠分散液混合时,由于钠该溶剂的比重的不同,钠粒子在混合后沉降,钠化反应难以完结,因此,并未想到在这样的反应中使用钠分散液。
即,本发明的主旨如下。
[1]一种酚化合物的钠盐的制造方法,包括将溶解有具有2个以上酚羟基的酚化合物的酚化合物溶液和分散有钠粒子的钠分散液混合的工序。
[2]根据[1]所述的酚化合物的钠盐的制造方法,所述酚化合物溶液是将所述酚化合物溶解于极性溶剂中而成。
[3]根据[2]所述的酚化合物的钠盐的制造方法,所述极性溶剂含有四氢呋喃。
[4]根据[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酚化合物的钠盐的制造方法,所述钠分散液是将所述钠粒子分散于有机溶剂中而成。
[5]根据[4]所述的酚化合物的钠盐的制造方法,所述有机溶剂含有石蜡。
[6]根据[4]或[5]所述的酚化合物的钠盐的制造方法,所述有机溶剂还含有四氢呋喃。
[7]根据[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酚化合物的钠盐的制造方法,所述钠分散液中的钠粒子的平均粒径(D50)为70μm以下。
[8]根据[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酚化合物的钠盐的制造方法,在所述钠粒子不聚集的条件下将所述钠分散液和所述酚化合物溶液混合。
[9]根据[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酚化合物的钠盐的制造方法,将所述酚化合物溶液和所述钠分散液在低于钠的熔点的温度下混合。
[10]根据[9]所述的酚化合物的钠盐的制造方法,将所述酚化合物溶液和所述钠分散液在低于其所含的溶剂的沸点中的最低沸点的温度下混合。
[11]根据[1]~[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酚化合物的钠盐的制造方法,所述钠分散液和所述钠分散液的混合液中存在的长径超过70μm的钠粒子为5个/mL以下。
[12]根据[1]~[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酚化合物的钠盐的制造方法,所述具有2个以上酚羟基的酚化合物为二羟基联苯。
[13]根据[12]所述的酚化合物的钠盐的制造方法,所述二羟基联苯为下述通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
【化1】
Figure BDA0003623947280000031
(式中,R1及R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1~12的烷基、碳原子数3~12的环烷基、碳原子数1~12的烷氧基、碳原子数1~12的硅烷基、碳原子数1~12的硅烷氧基或卤原子,R2、R3、R5及R6各自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1~20的烷基、碳原子数3~20的环烷基、碳原子数1~20的烷氧基、碳原子数6~20的芳基、碳原子数1~20的硅烷基或碳原子数1~20的硅烷氧基。)
[14]根据[13]所述的酚化合物的钠盐的制造方法,所述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为3,3’,5,5’-四叔丁基-6,6'-二甲基-2,2'-联苯酚。
[15]一种双亚磷酸酯化合物,使用通过[12]所述的方法制造的钠盐而制造。
[16]一种双亚磷酸酯化合物,使用通过[13]所述的方法制造的钠盐而制造,以下述通式(2)表示。
【化2】
Figure BDA0003623947280000041
(式中,R1及R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1~12的烷基、碳原子数3~12的环烷基、碳原子数1~12的烷氧基、碳原子数1~12的硅烷基、碳原子数1~12的硅烷氧基或卤原子,R2、R3、R5及R6各自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1~20的烷基、碳原子数3~20的环烷基、碳原子数1~20的烷氧基、碳原子数6~20的芳基、碳原子数1~20的硅烷基或碳原子数1~20的硅烷氧基,Z1、Z2、Z3及Z4各自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1~20的烷基、碳原子数3~20的环烷基、取代或非取代的碳原子数6~20的芳基、碳原子数7~20的芳烷基或碳原子数1~20的杂芳基。)
[17]一种双亚磷酸酯化合物,使用通过[14]所述的方法制造的钠盐而制造,以下述通式(3)表示。
【化3】
Figure BDA0003623947280000051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分散有钠粒子的钠分散液和酚化合物溶液混合这样的简易安全的操作,与现有方法相比,可在明显较短的时间内制造酚化合物的钠盐。而且,以具有2个以上酚羟基的酚化合物为底物,可将几乎全部的酚羟基顺利钠化,因而目标物产率高。
另外,由于能得到高钠化活性,使用相对于底物基本与之为当量的钠即可,未反应钠的处理所需的工作量大幅减轻。
附图说明
【图1】图1为表示实施例1的结果的图表。
【图2】图2为表示比较例1的结果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以下说明,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任意变形实施。另外,本说明书中,使用“~”,其前后记载有数值或物性值时,视为包括其前后的值。
本发明涉及一种酚化合物的钠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溶解有具有2个以上酚羟基的酚化合物(以下,有时称为“原料酚化合物”)的酚化合物溶液和分散有钠粒子的钠分散液混合的工序。
<原料酚化合物>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酚化合物的钠盐的制造方法中的反应底物,即原料酚化合物,是具有2个以上酚羟基的酚化合物,其酚羟基的数量只要是2个以上即可,酚羟基的数量上限没有特别限制,但通常为14个以下。
酚羟基的数量为1个的酚化合物即便不采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方法,通过现有方法也能在较短时间内制造钠盐。
本实施方式中,将现有方法中反应需要较长时间,且难以反应到底的具有2个以上酚羟基的酚化合物作为原料酚化合物。
本实施方式中,酚化合物是指,包括全部具有苯环和酚羟基的化合物的广义酚化合物。酚羟基所结合的母体的环至少具有1个苯环即可,也可以是萘环等稠环,也可以是联苯、三联苯等的苯环通过单键或任意连接基团结合的多环化合物。
虽无特别限定,作为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原料酚化合物,可举例如二羟基苯、二羟基萘、二羟基联苯、二羟基三联苯、三羟基酚、四羟基酚等。其中,由于作为可适合用作催化剂的配体的双亚磷酸酯的原料有用,优选二羟基联苯,特别优选下述通式(1)表示的二羟基联苯。
【化4】
Figure BDA0003623947280000061
(式中,R1及R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1~12的烷基、碳原子数3~12的环烷基、碳原子数1~12的烷氧基、碳原子数1~12的硅烷基、碳原子数1~12的硅烷氧基或卤原子,R2、R3、R5及R6各自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1~20的烷基、碳原子数3~20的环烷基、碳原子数1~20的烷氧基、碳原子数6~20的芳基、碳原子数1~20的硅烷基或碳原子数1~20的硅烷氧基。)
所述通式(1)中,R1及R4优选甲基、乙基之类的碳原子数1~3的低级烷基,甲氧基、乙氧基之类的低级烷氧基,特别优选甲基、甲氧基。
R2、R3、R5及R6例如为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叔丁基、叔戊基、叔己基、壬基、癸基之类的碳原子数1~20的直链或分支的烷基,环丙基、环己基、环辛基之类的碳原子数3~20的环烷基,甲氧基、乙氧基、叔丁氧基之类的碳原子数1~20的烷氧基,苯基、对甲苯基之类的碳原子数6~20的芳基、三甲基硅烷基之类的碳原子数1~20的硅烷基、三甲基硅烷氧基之类的碳原子数1~20的硅烷氧基。其中优选异丙基、叔丁基、叔戊基、叔己基、环丙基、环己基之类的分支的烷基或环烷基。
作为其中所述通式(1)表示的二羟基联苯,优选含叔丁基作为取代基的2,2’-联苯酚、3,3’,5,5’-四叔丁基-2,2'-联苯酚、3,3’,5,5’-四叔丁基-6,6'-二甲基-2,2'-联苯酚。
<酚化合物溶液>
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酚化合物溶液可通过将所述原料酚化合物和溶剂混合来配制。此时,原料酚化合物优选预先在溶剂中完全溶解,但例如在与后述的钠分散液混合时或与钠分散液反应时,原料酚化合物在溶剂中溶解即可。另外,酚化合物溶液的配制可在空气下进行,也可在氮等惰性气体气氛下进行。
酚化合物溶液使用的溶剂,只要对原料酚化合物没有反应性即可,只要是无极性溶剂、极性溶剂中的任1种以上,没有特别限制。
基于原料酚化合物的溶解性的观点,作为溶剂,优选至少1种为极性溶剂。作为极性溶剂,可举出酮类、醚类、酯类等极性有机溶剂。
作为酮类,可举例如二甲基酮、二乙基酮、甲基乙基酮、甲基正丙基酮、甲基异丙基酮、甲基正丁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甲基正戊基酮、甲基异戊基酮、乙基正丙基酮、乙基异丙基酮、乙基正丁基酮、乙基异丁基酮等碳原子数1~10的低级烷酮类;环己酮、环戊酮等碳原子数3~10的环状酮类等。
作为醚类,可举例如二甲基醚、二乙基醚、甲基乙基醚、甲基正丙基醚、甲基异丙基醚、甲基正丁基醚、甲基异丁基醚、甲基正戊基醚、甲基异戊基醚、乙基正丙基醚、乙基异丙基醚、乙基正丁基醚、乙基异丁基醚、二甲氧基乙烷、二乙氧基乙烷等碳原子数2~10的低级烷基醚类;四氢呋喃等环状醚类及二苯基醚等二芳基醚类等。
作为酯类,可举例如甲酸烷基酯、醋酸烷基酯、丙酸烷基酯等低级脂肪族羧酸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甲乙酯、碳酸二丁酯等碳酸二烷基酯;草酸二甲酯、草酸二乙酯等草酸二酯;醋酸乙酯、醋酸丙酯、醋酸丁酯、乙二醇醋酸酯及乙二醇的脂肪酸酯等醋酸酯等。
其中,基于入手容易程度、操作容易程度等,优选醚类,更优选环状醚类,特别优选四氢呋喃。
酚化合物溶液的浓度,虽然取决于在使用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但没有特别限制。例如0.1~1mol/L左右。所述浓度在上述下限以上时反应效率更优。在上述上限以下时,反应速度快,同时可避免体系内温度变高而需要散热等的手段。
<钠分散液>
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钠分散液是钠粒子在溶剂中分散而成。分散是指溶剂中不溶的粒子,不沉淀而是在该溶剂中均匀存在的状态,本发明中是指,将钠粒子在溶剂中放置1周以上钠粒子也不沉降。
作为溶剂,通常可选择有机溶剂,非极性溶剂、无极性溶剂中的任一种均可,但优选烃溶剂。作为烃溶剂,可举例如变压器油、煤油、石蜡、己烷、甲苯、十二烷等。它们可以1种单独使用,也可以2种以上混合使用。
其中,基于入手容易程度、操作容易程度等,优选使用石蜡。
作为钠分散液的配制方法,可举出在有机溶剂中将金属钠加热熔融,使用高速搅拌装置、棒式搅拌机、均质混合器、均质机、转子旋转剪切机或其组合等(下文,有时将这些称为“搅拌机”)进行搅拌及分散的方法,将钠熔融物和加热至钠的熔点(约98℃)以上的有机溶剂用搅拌机进行搅拌和分散的方法。例如可使用日本国特开平9-209006号公报、日本国特开平10-110205号公报、日本国特开2004-300577号公报、日本国特开2006-218398号公报或日本国特开2007-224360号公报等记载的以往公知的方法。
搅拌、分散时的加热温度优选在使用的有机溶剂的沸点以下。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优选通过包含以下的第1及第2工序的方法配制钠分散液。
(1)第1工序:使用上述搅拌机将钠熔融物在第1溶剂中搅拌、分散,配制钠浓度为20~50重量%左右的高浓度钠分散液的工序。
(2)第2工序:然后通过再向所述高浓度钠分散液添加第2溶剂混合,配制钠浓度5~20重量%左右的钠分散液的工序。
作为第1工序中,将钠熔融物在第1溶剂中搅拌、分散的温度条件,优选钠的熔点以上的温度且第1溶剂的沸点以下的程度。另外,作为第2工序中混合第2溶剂时温度条件,例如优选钠的熔点以上的温度且第1和第2溶剂沸点以下程度。
这里,作为第1溶剂,优选烃溶剂。另外,作为第2溶剂,可使用烃溶剂或极性溶剂。极性溶剂可使用与前述的溶解原料酚化合物时说明的极性溶剂同样的。作为第2溶剂,基于从反应后的反应混合物容易回收溶剂再利用的观点,优选与第1溶剂相同的溶剂或与酚化合物溶液配制时使用的溶剂相同的溶剂。作为第2溶剂,优选醚类,更优选四氢呋喃。
另外,基于钠粒子的分散性及与原料酚化合物的反应性的观点,所述第2工序中,钠浓度优选浓度调整为10~20重量%左右的钠分散液。
钠分散液配制时的气氛优选不会引起最终得到的钠分散液劣化的气氛,例如优选氮等惰性气体气氛下。
最终配制的钠分散液中的钠粒子的平均粒径(D50)优选70μm以下,更优选1~70μm,进一步优选1~30μm,进一步更优选1~10μm。这样的微细钠粒子在溶剂中长时间不沉降,均匀存在。另外,由于反应活性高,可在更短时间进行酚羟基的钠化。
钠分散液中钠粒子的平均粒径,可通过搅拌机的旋转数、旋转速度及搅拌时间等调整。另外,钠粒子的平均粒径(D50)可使用激光衍射式粒度分布测定装置、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等求得。
<钠分散液和酚化合物溶液的混合·反应>
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通过将配制的钠分散液和酚化合物溶液混合,使原料酚化合物的酚羟基与钠反应生成钠盐。
(混合)
混合优选在混合液中钠粒子相互不聚集的条件下进行,为此作为方法,可举例如,以下(1)~(3)的混合方法。这些方法可使用1个,也可并用2个以上。
(1)将钠分散液和酚化合物溶液在低于钠的熔点的温度下混合。
(2)在钠分散液的搅拌下,每次少量添加酚化合物溶液。
(3)在酚化合物溶液的搅拌下,每次少量添加钠分散液。
其中,基于充分防止钠粒子聚集的观点,特别优选上述(1)记载的将钠分散液和酚化合物溶液在低于钠的熔点的温度下混合的方法。钠粒子的平均粒径(D50)为70μm以下时,与酚化合物溶液混合时钠粒子有容易聚集的倾向。混合液中钠粒子聚集时,反应活性降低,另外,相对于底物,可能需要比当量更多的钠。这样的问题可通过将二液混合在低于钠的熔点的温度下进行来避免。
进一步地,优选在低于钠的熔点的温度且低于钠分散液、酚化合物溶液所含的溶剂的沸点中的最低沸点的温度下混合。
另外,混合温度的下限没有特别限制,但优选原料酚化合物不析出的温度。进一步地,工业上制造该钠盐时,如上述(3)记载地,基于安全性的观点,优选并用在酚化合物溶液的搅拌下,每次少量添加钠分散液的方法。
二液的混合可在空气下进行,也可在氮等惰性气体气氛下进行。
钠分散液和酚化合物溶液的混合比例为,相对于酚化合物溶液中的原料酚化合物的酚羟基,钠分散液中的钠在反应当量以上即可。
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用钠分散液,可得到高反应活性,相对于反应当量,无需使用明显过剩的钠。一般而言,以相对于原料酚化合物的酚羟基为1~1.5当量倍,优选1~1.1当量倍,更优选1~1.05当量倍,特别优选1~1.01当量倍左右的钠量的方式,混合钠分散液和酚化合物溶液即可。
指定量的钠分散液和酚化合物溶液混合后,升温至反应温度,按照指定时间进行反应。该反应温度如前述,优选低于钠的熔点。进一步优选低于钠的熔点,且低于钠分散液、酚化合物溶液中使用的溶剂,具体的为有机溶剂及极性溶剂的沸点。
若为钠的熔点以上的温度,有钠聚集,容易产生聚集体的倾向。另外,若为钠分散液、酚化合物溶液中使用的有机溶剂及极性溶剂的沸点以上,由于沸腾的溶剂,有难以保持钠的良好分散性的倾向。
另外,反应温度下限没有特别限制,优选原料酚化合物不析出的温度。
该反应可在空气下进行,也可在氮等惰性气体气氛下进行,为了降低原料酚化合物的氧化导致的损失,优选在氮等惰性气体气氛下进行。
反应时间,即二液混合后在反应温度下保持的时间,虽然取决于反应温度、原料酚化合物的钠化反应性、参与反应的原料酚化合物和钠量,但通常为1~5小时左右。
(钠分散液和酚化合物溶液的混合液中的钠粒子)
酚化合物溶液和钠分散液的混合液中较大钠粒子大量存在时,钠粒子的分散性、钠化反应活性有劣化倾向。因此,该混合液中存在的长径超过70μm的钠粒子(以下,有时称为“粗大粒子”)的数量优选5个/mL以下,特别优选1个/mL以下。
此处,长径是指钠粒子的最大直径,即将钠粒子用2枚平行板夹住时,该板与板之间间隔最大的部位的粒径)。
为了长径超过70μm的粒子的个数在上述上限以下,优选将二液混合在混合液中钠粒子相互不聚集的条件下进行,作为所用的方法,可举例如,前述(1)~(3)的混合方法。
另外,长径超过70μm的钠粒子的数量可用以往公知的方法测定,例如可使用PSS粒度检测仪公司(Particle Sizing Systems LLC)的AccuSizerA9000系列来测定。
<酚化合物的钠盐的用途>
通过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酚化合物的钠盐的制造方法制造的酚化合物的钠盐,作为很多有机化合物的前驱体等在工业上有用。
另外,可将该酚化合物的钠盐作为前驱体,再与磷化合物反应制造亚磷酸酯化合物的衍生物,这些衍生物可用于催化剂的配体、医药品的中间体等。
例如,可使通过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钠盐的制造方法制造的二羟基联苯的钠盐与磷化合物反应,制造双亚磷酸酯化合物。作为该二羟基联苯,可举出前述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作为对应的双亚磷酸酯化合物可举出下述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
【化5】
Figure BDA0003623947280000121
(式中,R1及R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1~12的烷基、碳原子数3~12的环烷基、碳原子数1~12的烷氧基、碳原子数1~12的硅烷基、碳原子数1~12的硅烷氧基或卤原子,R2、R3、R5及R6各自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1~20的烷基、碳原子数3~20的环烷基、碳原子数1~20的烷氧基、碳原子数6~20的芳基、碳原子数1~20的硅烷基或碳原子数1~20的硅烷氧基,Z1、Z2、Z3及Z4各自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1~20的烷基、碳原子数3~20的环烷基、取代或非取代碳原子数6~20的芳基、碳原子数7~20的芳烷基或碳原子数1~20的杂芳基。)
通式(1)中,作为Z1,Z2,Z3及Z4,可举例如,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仲丁基、叔丁基、辛基、壬基、十二烷基之类的直链或分支的碳原子数1~20的烷基,环丙基、环己基、环辛基之类的碳原子数3~20的环烷基,苯基、α-萘基、β-萘基、甲氧苯基、二甲氧苯基、羧甲氧苯基、硝苯基、氰苯基、氯苯基、二氯苯基、氟苯基、二氟苯基、五氟苯基、甲苯基、乙基苯基、壬基苯基、三氟甲基苯基、全氟丁基苯基、甲基萘基、甲氧萘基、氯萘基、硝基萘基、四氢萘基等可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6~20的芳基,苄基等碳原子数7~20的芳烷基。另外,作为Z1、Z2、Z3、Z4,也可例如作为含杂元素的芳香族基的碳原子数1~20的杂芳基。作为其例子,可举出2-吡啶基、3-吡啶基、4-吡啶基、4-甲基-2-吡啶基、6-甲基-2-吡啶基、3-硝基-2-吡啶基、2-吡啶基、4-嘧啶基、4-甲基-2-嘧啶基、4-苯并呋喃基、5-苯并呋喃基、5-苯并噻吩基、2-喹啉基、4-喹啉基、6-喹啉基、8-喹啉基、5-硝基-8-喹啉基、1-异喹啉基、3-异喹啉基、5-异喹啉基、2-喹喔啉基、8-喹哪啶(quinaldine)基、4-喹唑啉基、1-甲基-2-苯并咪唑基、2-苯并噻唑基、N-甲基-2-咔唑基、2-苯并呋喃基、N-甲基-4-吲哚基、N-甲基-5-吲哚基、4-甲氧-9-吖啶基等。
进一步地,作为前述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使用3,3’,5,5’-四叔丁基-6,6’-二甲基-2,2’-联苯酚,通过使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制造方法制造的该联苯的钠盐与磷化合物反应,可制造下述通式(3)表示的双亚磷酸酯化合物。
【化6】
Figure BDA0003623947280000131
【实施例】
以下,用实施例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内容,但本发明只要不超出其主旨,不受以下实施例限定。以下实施例中的各种制造条件、评价结果的值,带有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上限或下限的优选值的意思,优选范围是上述上限或下限的值,和下述实施例的值或实施例之间值的组合所限定的范围。
[各种测定·分析方法]
以下实施例及比较例中,钠粒子的平均粒径、产物的分析等按以下方法进行。
<钠分散液中的钠粒子的平均粒径>
通过岛津制作所制激光衍射式粒径分布测定装置SALD-2300求得钠分散液中钠粒子的平均粒径(D50)。
<混合液中的粗大粒子数量>
通过岛津制作所制激光衍射式粒径分布测定装置SALD-2300对混合液中的钠粒子之中的长径超过70μm的粗大粒子的数量进行计数,求得混合液1mL中的粗大粒子的数量。
<产物的分析>
将经过指定反应时间后的反应生成液,用液相色谱分析求解。
另外,以下实施例及比较例中,为了能够进行基于液相色谱的分析,得到钠盐(-ONa)后,再与二氯二甲基硅烷(Si(CH3)2Cl2)反应,得到二甲基硅烷基醚化合物,对该二甲基硅烷基醚化合物进行液相色谱分析。
基于液相色谱分析得到的分析图表的面积百分率算出各产物的比例(重量%),得到Na化选择率。
即,不算硅烷基醚基,将原料酚化合物本身视为未反应物,具有1个硅烷基醚基和1个酚羟基的,即2个酚羟基中,仅1个钠化的为1Na化物,具有2个硅烷基醚基的,即2个酚羟基都钠化的为2Na化物。
[原料酚化合物]
以下实施例及比较例中,作为原料酚化合物使用具有2个酚羟基的酚化合物即3,3’,5,5’-四叔丁基-6,6'-二甲基-2,2'-联苯酚。
[实施例1]
<酚化合物溶液的配制>
将原料酚化合物在25℃下溶解于四氢呋喃(沸点约66℃),配制浓度0.345mol/L的酚化合物溶液1。
<钠分散液的配制>
向神钢环境舒立净公司制钠分散体30(钠的平均粒径:10μm,溶剂:石蜡,浓度26重量%)3.05mL在25℃下添加四氢呋喃45mL,搅拌,配制钠浓度0.690mol/L的钠分散液1。
<钠化和二甲基硅烷基化>
将钠分散液1(48.05mL)放入四口烧瓶,冷却到2℃,将该钠分散液1一边搅拌,一边用2分钟向其中滴加混合酚化合物溶液1(48.05mL)。从滴加结束后,将四口烧瓶内的混合液以3℃/min升温,加热到65℃,在65℃保持2小时,进行钠化反应。
上述混合和反应在氮气氛下进行。
反应使用的钠分散液1和酚化合物溶液1中,相对于原料酚化合物的酚羟基1当量,钠为1.00当量的量。
另外,对滴下结束时的混合液进行液相色谱分析时,为表1(反应时间0小时)所示的结果。
2小时反应后,向得到的反应生成液中添加混合液,该混合液为混合二氯二甲基硅烷和四氢呋喃,使二氯二甲基硅烷的浓度为0.75mol/L而获得,使二氯二甲基硅烷相对于反应底物为5倍当量,在氮气氛下,一边搅拌一边进行10分钟反应,进行二甲基硅烷基化反应。
对得到的反应生成液进行液相色谱分析时,得到表1(反应时间2小时)所示的结果。
另外,该实施例1中,配制的钠分散液1中的钠粒子的平均粒径(D50)为10μm。另外,钠分散液1和酚化合物溶液1的混合液中的粗大粒子个数为0个。
<钠化和二甲基硅烷基化(反应时间0.5或1小时)>
将钠化的反应时间从2小时变为0.5小时或1小时,除此以外,与上述同样地进行钠化和二甲基硅烷基化。将各反应时间中的液相色谱分析结果在表1(反应时间0.5小时)或表1(反应时间1小时)中分别显示。
这些液相色谱分析得到的Na化选择率和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表1】
Figure BDA0003623947280000161
通过表1及图1可知,根据本发明,0.5小时这样的短时间也能得到78.4重量%的2Na化物,反应时间1小时则为90%以上,以及能从几乎全部原料酚化合物得到2Na化物。
[比较例1]
<酚化合物溶液的配制>
将原料酚化合物在25℃下溶解于四氢呋喃(沸点约66℃),配制浓度0.380mol/L酚化合物溶液2。
<钠混合液的配制>
将棒状钠剪成5mm方形,与四氢呋喃混合,配制钠浓度0.836mol/L的钠混合液1。
该钠混合液1中的钠粒子的平均粒径(Ds0)为5mm,该混合液静置时钠会沉降。
<钠化和二甲基硅烷基化>
将钠混合液1(97.48mL)放入四口烧瓶,冷却到2℃,将该钠混合液1一边搅拌,一边向其中用2分钟滴加混合酚化合物溶液2(97.48mL)。从滴加结束后,将四口烧瓶内的混合液以3℃/min升温,加热到65℃,保持2小时65℃,进行钠化反应。
上述混合与反应在氮气氛下进行。
反应使用的钠混合液1和酚化合物溶液2中,相对于原料酚化合物的酚羟基1当量,钠为1.1当量的量。
另外,对滴下结束时的混合液进行液相色谱分析时,结果如表2(反应时间0小时)所示。
2小时反应后,向得到的反应生成液添加混合液,该混合液是混合二氯二甲基硅烷和四氢呋喃,使二氯二甲基硅烷的浓度为0.75mol/L而得到,使二氯二甲基硅烷相对于反应底物为5倍当量,在氮气氛下,一边搅拌一边进行10分钟反应,进行二甲基硅烷基化反应。
进行得到的反应生成液的液相色谱分析时,得到表2(反应时间2小时)所示的结果。
另外,该比较例1中,反应后的钠混合液1和酚化合物溶液2的混合液中,存在长径约3mm的粗大粒子6个/mL。
<钠化和二甲基硅烷基化(反应时间3、4、6、7、8小时)>
钠化的反应时间从2小时变为3小时、4小时、6小时、7小时或8小时,除此以外与上述同样地,进行钠化和二甲基硅烷基化。各反应时间中的液相色谱分析结果分别在表2(反应时间3小时)、表2(反应时间4小时)、表2(反应时间6小时)、表2(反应时间7小时)或表2(反应时间8小时)中显示。
将这些液相色谱分析结果作为Na化选择率,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表2】
Figure BDA0003623947280000171
如表2及图2可知,现有方法的比较例1中,2小时反应时间下,目标的2Na化物只能得到67.3重量%,即便是8小时的长时间反应,反应成绩也不如实施例1的2小时的情况。
本发明详细地并参考特定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清楚,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可添加各种变更、修改。本申请是基于2019年10月31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9-198915)及2020年5月2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20-088188),其内容在此作为参照引入。

Claims (17)

1.一种酚化合物的钠盐的制造方法,包括将溶解有具有2个以上酚羟基的酚化合物的酚化合物溶液和分散有钠粒子的钠分散液混合的工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酚化合物的钠盐的制造方法,所述酚化合物溶液是将所述酚化合物溶解于极性溶剂中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酚化合物的钠盐的制造方法,所述极性溶剂含四氢呋喃。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酚化合物的钠盐的制造方法,所述钠分散液是将所述钠粒子分散于有机溶剂中而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酚化合物的钠盐的制造方法,所述有机溶剂含石蜡。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酚化合物的钠盐的制造方法,所述有机溶剂还含四氢呋喃。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酚化合物的钠盐的制造方法,所述钠分散液中的钠粒子的平均粒径D50为70μm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酚化合物的钠盐的制造方法,在所述钠粒子不聚集的条件下混合所述钠分散液及所述酚化合物溶液。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酚化合物的钠盐的制造方法,将所述酚化合物溶液和所述钠分散液,在低于钠的熔点的温度下混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酚化合物的钠盐的制造方法,将所述酚化合物溶液和所述钠分散液,在低于它们中所含溶剂的沸点中的最低沸点的温度下混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酚化合物的钠盐的制造方法,所述钠分散液以及所述钠分散液的混合液中存在的长径超过70μm的钠粒子为5个/mL以下。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酚化合物的钠盐的制造方法,所述具有2个以上酚羟基的酚化合物为二羟基联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酚化合物的钠盐的制造方法,所述二羟基联苯为下述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
【化1】
Figure FDA0003623947270000021
式中,R1及R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1~12的烷基、碳原子数3~12的环烷基、碳原子数1~12的烷氧基、碳原子数1~12的硅烷基、碳原子数1~12的硅烷氧基或卤原子,R2、R3、R5及R6各自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1~20的烷基、碳原子数3~20的环烷基、碳原子数1~20的烷氧基、碳原子数6~20的芳基、碳原子数1~20的硅烷基或碳原子数1~20的硅烷氧基。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酚化合物的钠盐的制造方法,所述通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为3,3’,5,5’-四叔丁基-6,6’-二甲基-2,2’-联苯酚。
15.一种双亚磷酸酯化合物,使用通过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制造的钠盐来制造。
16.一种双亚磷酸酯化合物,使用通过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制造的钠盐来制造,以下述通式(2)表示,
【化2】
Figure FDA0003623947270000031
式中,R1及R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1~12的烷基、碳原子数3~12的环烷基、碳原子数1~12的烷氧基、碳原子数1~12的硅烷基、碳原子数1~12的硅烷氧基或卤原子,R2、R3、R5及R6各自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1~20的烷基、碳原子数3~20的环烷基、碳原子数1~20的烷氧基、碳原子数6~20的芳基、碳原子数1~20的硅烷基或碳原子数1~20的硅烷氧基,Z1、Z2、Z3及Z4各自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1~20的烷基、碳原子数3~20的环烷基、取代或非取代的碳原子数6~20的芳基、碳原子数7~20的芳烷基或碳原子数1~20的杂芳基。
17.一种双亚磷酸酯化合物,使用通过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制造的钠盐来制造,以下述通式(3)表示,
【化3】
Figure FDA0003623947270000032
CN202080076598.6A 2019-10-31 2020-10-29 酚化合物的钠盐的制造方法及双亚磷酸酯化合物 Pending CN11461622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98915 2019-10-31
JP2019198915 2019-10-31
JP2020088188A JP6798636B1 (ja) 2019-10-31 2020-05-20 フェノール化合物のナトリウム塩の製造方法
JP2020-088188 2020-05-20
PCT/JP2020/040693 WO2021085557A1 (ja) 2019-10-31 2020-10-29 フェノール化合物のナトリウム塩の製造方法及びビスホスファイト化合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16221A true CN114616221A (zh) 2022-06-10

Family

ID=736468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76598.6A Pending CN114616221A (zh) 2019-10-31 2020-10-29 酚化合物的钠盐的制造方法及双亚磷酸酯化合物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51122A1 (zh)
EP (1) EP4053095A4 (zh)
JP (2) JP6798636B1 (zh)
CN (1) CN114616221A (zh)
WO (1) WO2021085557A1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63403A (en) * 1995-01-24 1997-09-02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 Bisphosphite compound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ldehydes
CN1167769A (zh) * 1996-04-30 1997-12-17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双亚磷酸酯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和使用它的醛化方法
JPH10110205A (ja) * 1996-10-04 1998-04-28 Nippon Soda Co Ltd 安定化した金属ナトリウムディスパージョン
JP2002177763A (ja) * 2000-12-14 2002-06-25 Tosoh Corp アルカリ金属分散体の製造法
CN102432638A (zh) * 2010-09-29 2012-05-0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亚磷酸酯配位体的合成方法
CN109369722A (zh) * 2018-12-14 2019-02-22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双亚磷酸酯的制备方法
WO2019203095A1 (ja) * 2018-04-16 2019-10-24 大塚化学株式会社 トリジオキシビフェニルシクロトリホスファゼン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09006A (ja) 1996-01-31 1997-08-12 Nippon Soda Co Ltd アルカリ金属分散体の製造方法
JPH1045775A (ja) * 1996-04-30 1998-02-17 Mitsubishi Chem Corp ビスホスファイト化合物の製造方法
US6610891B1 (en) * 1999-12-03 2003-08-26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 Method of producing aldehydes
JP2001232201A (ja) * 2000-02-23 2001-08-28 Tosoh Corp 高反応性金属ナトリウム分散体
JP2001231882A (ja) * 2000-02-23 2001-08-28 Tosoh Corp 有機ハロゲン化合物の脱ハロゲン化処理方法
AU2003219901A1 (en) * 2003-02-27 2004-09-28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 Optically active phosphites and phosphoramides bearing biphenol skeletons with axial chirality, and their use in catalytic asymmetric reactions
JP2004300577A (ja) 2003-03-19 2004-10-28 Kobelco Eco-Solutions Co Ltd ナトリウム分散体の製造方法
US7115785B2 (en) * 2003-08-25 2006-10-03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ethod for making salts hydroxy-substituted hydrocarbons
JP4575046B2 (ja) * 2004-06-25 2010-11-04 帝人化成株式会社 芳香族ジヒドロキシ化合物金属塩水溶液を得る方法
JP4746886B2 (ja) 2005-02-10 2011-08-10 日本曹達株式会社 アルカリ金属分散体の製造方法
JP4848192B2 (ja) 2006-02-23 2011-12-28 株式会社神鋼環境ソリューション ナトリウム分散体製造方法および該ナトリウム分散体製造方法により製造されるナトリウム分散体
US8940904B2 (en) * 2006-06-26 2015-01-27 Basf Se Use of transition metal-carbene complexes which do not comprise any cyclometallation via non-carbenes in OLEDs
JP7126857B2 (ja) 2018-05-15 2022-08-29 株式会社ディスコ 加工装置
JP7448309B2 (ja) 2018-11-27 2024-03-12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配線回路基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63403A (en) * 1995-01-24 1997-09-02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 Bisphosphite compound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ldehydes
CN1167769A (zh) * 1996-04-30 1997-12-17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双亚磷酸酯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和使用它的醛化方法
JPH10110205A (ja) * 1996-10-04 1998-04-28 Nippon Soda Co Ltd 安定化した金属ナトリウムディスパージョン
JP2002177763A (ja) * 2000-12-14 2002-06-25 Tosoh Corp アルカリ金属分散体の製造法
CN102432638A (zh) * 2010-09-29 2012-05-0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亚磷酸酯配位体的合成方法
WO2019203095A1 (ja) * 2018-04-16 2019-10-24 大塚化学株式会社 トリジオキシビフェニルシクロトリホスファゼンの製造方法
CN109369722A (zh) * 2018-12-14 2019-02-22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双亚磷酸酯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251122A1 (en) 2022-08-11
JPWO2021085557A1 (zh) 2021-05-06
EP4053095A4 (en) 2023-01-04
JP6798636B1 (ja) 2020-12-09
EP4053095A1 (en) 2022-09-07
WO2021085557A1 (ja) 2021-05-06
JP2021075514A (ja) 2021-05-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E19858856A1 (d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Arylmetallverbindungen und deren Umsetzung mit Elektrophilen
US11078419B2 (en) Substituted benzotriazole phenolate salts and antioxidant compositions formed therefrom
Leonhardt et al. Tin nanoparticles in carbon/silica hybr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twin polymerization
JP7028405B2 (ja) ジフルオロリン酸リチウムの製造方法
EP2824130B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polydialkylsilane
JPWO2018105672A1 (ja) 有機金属錯体触媒
JPS60123507A (ja) 有機ニツケル化合物、その製造及びオレフイン重合触媒としての使用
CN114616221A (zh) 酚化合物的钠盐的制造方法及双亚磷酸酯化合物
JPH0193560A (ja) ジアリールカーボネートの製造法
EP0277032A2 (en) Thermochromic double-complex salts
Puri et al. New silatranes possessing urea functionality: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their structural aspects
EP3766890A1 (en) Method for preparing cyclic polysilane compound
TWI516522B (zh) 聚環氧烷粒子及其製造方法
CA1152511A (en) Functionally substituted phenoxyalkyl alkoxysilanes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same
CA2166770A1 (en) Improved alkyllithium process
EP0537858A2 (en) Silane compound and processes for the preparation thereof
JPWO2020045614A1 (ja) 環状ポリシラン化合物の製造方法
TW201249887A (en) Polyalkylene oxide particle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2863321B2 (ja) ジアルキル亜鉛の製造方法
Dornhaus 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Structur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Group 13–15 Element Addition Compounds tBu2PH· EX3 (E= B, Al, Ga, In; X= Cl, Br)
US2626957A (en) Hexa (alkoxy) and hexa (alkylthio) disiloxanes
CN101143874B (zh) 一种含不同取代基的烯丙基氯硅烷的制备方法
Rausch et al. Synthesis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New Zirconium (IV) Bent Metallocenes comprising η8‐Cyclooctatetraenyl and Bulky Cyclopentadienyl Ligands
JP3570835B2 (ja) アルキルリチウムの製造方法
US6544446B2 (en) Method of preparing magnesium alcoholat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