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37536B - 车身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37536B
CN114537536B CN202111300748.XA CN202111300748A CN114537536B CN 114537536 B CN114537536 B CN 114537536B CN 202111300748 A CN202111300748 A CN 202111300748A CN 114537536 B CN114537536 B CN 11453753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r end
frame
vehicle
end portion
reinforc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30074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537536A (zh
Inventor
近藤武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5375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375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5375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375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 B62D21/155Sub-frames or underguar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18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front struc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7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for side impa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62D25/025Side sill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在从外部输入过大载荷时能够避免被支承框架与支承被支承框架的支承框架之间不慎弯折的车身构造。该车身构造设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配置的前侧车架(11、被支承框架);支承前侧车架(11)的车室侧端部的前侧后端部(12、支承框架);加强件(21),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配置在前侧后端部(12)内,与前侧后端部(12)一起形成闭合截面;以及隔板(22),其与加强件(21)的前侧车架(11)侧的部位邻接,并面向车辆前后方向配置在前侧后端部(12)内,将隔板(22)的上方缘部与加强件(21)的被支承框架侧端部构成为一体。

Description

车身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针对从外部输入的过大载荷保护车室内的乘员的车身构造。
背景技术
为了针对由碰撞等引起的过大输入载荷保护车室内的乘员,以往在车身各部设有用于吸收过大输入载荷的冲击吸收构造及用于针对冲击无变形而维持车室的内部空间的骨架构造等。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沿着车室的前侧下部表面配置的后车架(支承框架)以悬臂梁的方式支承从车室延伸的前车架(被支承框架)的后端部的构成。
并且,其构成为,在从外部向前车架输入过大载荷时,通过前车架被压溃来吸收载荷能量以抑制车室的变形,保护车室内的乘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218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构造中,在前车架(被支承框架)由于碰撞等而被输入有输入载荷时,存在前车架和支承前车架的后车架(支承框架)之间在前车架被压溃前弯折的可能。并且,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前车架无法充分地发挥能量吸收性能。
本发明是鉴于前述问题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在从外部输入过大载荷时能够避免被支承框架与支承被支承框架的支承框架之间不慎弯折的车身构造。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前述目的,本发明的车身构造的特征在于,包括:被支承框架,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配置在车室的前方或后方;支承框架,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并配置在所述车室的外周面,支承所述被支承框架的车室侧端部;加强件,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配置在所述支承框架内,与所述支承框架一起形成闭合截面;以及隔板,其与所述加强件的被支承框架侧的部位邻接,并面向车辆前后方向配置在所述支承框架内,所述隔板的上方缘部与所述加强件的被支承框架侧端部构成为一体。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在从外部输入过大载荷时能够避免被支承框架与支承被支承框架的支承框架之间不慎弯折的车身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的要部放大俯视图。
图3是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沿着图2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沿着图2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中的与图2的III-III线对应的部位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S1、S2 车身构造
11 前侧车架(被支承框架)
12 前侧后端部(支承框架)
12a 后端部内壁
12b 后端部外壁
12c 后端部底面
12d 紧固点
13 外伸叉架
14 底板侧车架
20 加强机构
21 加强件
21a 加强件主体
21b 加强件内接片
21c 加强件外接片
21d 加强件前接片(安装部)
21e 长边
21f 短边
22 隔板
22a 隔板主体
22b 隔板内接片
22c 隔板外接片
22d 隔板底接片
22e 隔板接合部
23 连结部
CA 车室
ER 发动机室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5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S1。
需要说明的是,在说明中,对相同的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前”“后”、“上”“下”、“内”“外”是指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后”、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下”、车宽方向上的“内”“外”。
本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S1设定在设置于车室CA的前方的发动机室ER与车室CA的连结部分(参照图1)。
本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S1是在主要从车身前方及斜前方向与车身碰撞的情况下,用于保护车室内的乘员的构造。
作为构成车身的骨架的部件,本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S1包括前侧车架11(被支承框架)、前侧后端部12(支承框架)、外伸叉架13及底板侧车架14。
前侧车架11(被支承框架)沿着前后方向在发动机室ER内在左右配置有一对(参照图1)。
另外,各前侧车架11具有截面U字形状,以U字形状的开口部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的方式配置。
也就是说,各前侧车架11以U字形状的底部相互对置的方式配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S1中,各前侧车架11具有截面U字形状,车架的内部向外部开放,但不限定于这样的方式。例如,也可以设为在各前侧车架11的U字形状的开口部覆盖背板(未图示)并与背板一起形成闭合截面的构成。
并且,各前侧车架11在其后端部形成有前侧后端部12,并借助前侧后端部12配置在车室CA的前侧。
前侧后端部12(支承框架)沿着构成车室CA的外壳的仪表板底构件(未图示)的下表面向车身后方侧延伸(参照图1)。
并且,前侧后端部12支承前侧车架11的后端部,并与底板侧车架14的前端部连结。
也就是说,前侧后端部12随着从前侧趋向后侧而下降,并将前侧车架11与底板侧车架14连结。
另外,前侧后端部12具有由后端部内壁12a、后端部外壁12b、后端部底面12c构成的截面U字形状,以在上方开口的状态配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S1中,前侧后端部12具有截面U字形状,以在上方开口的方式配置,但不限定于这样的方式。例如,也能够设为在前侧后端部12的U字形状的开口部覆盖上板(未图示)并与上板一起形成闭合截面的构成。
后端部内壁12a构成前侧后端部12的截面U字形状中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壁(参照图1、图2)。
后端部内壁12a沿着前后方向并沿上下方向竖立设置,以面向车宽方向的状态配置。
后端部外壁12b构成前侧后端部12的截面U字形状中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壁。
后端部外壁12b与后端部内壁12a平行且沿着前后方向,并沿上下方向竖立设置,以面向车宽方向的状态配置。
后端部底面12c将后端部内壁12a的下端部与后端部外壁12b的下端部连结,并沿前后方向延伸,面向上下方向配置。
另外,在后端部底面12c设有支承车轮(未图示)的悬架底臂(未图示)的的紧固点12d(参照图3)。
并且,前侧后端部12的截面U字形状的开口侧缘部与仪表板底构件的下表面接合。
由此,前侧后端部12与仪表板底构件一起形成沿着车身前后方向的闭合截面。
此外,前侧后端部12在截面U字形状的内部配置有后述的加强机构20。
而且,在前侧后端部12连结有外伸叉架13。
外伸叉架13沿着车宽方向配置在车室CA的前侧下表面(参照图1)。
并且,外伸叉架13的内侧端部与前侧后端部12连结,外侧端部与构成车室CA的侧部的骨架部件即下纵梁(未图示)连结。
另外,外伸叉架13具有截面U字形状,以上方开口的状态配置,开口缘部与仪表板底构件的下表面接合。
由此,外伸叉架13与仪表板底构件一起构成沿着车宽方向的闭合截面。
底板侧车架14在底板通道部(未图示)与下纵梁(未图示)之间沿着前后方向左右配置有一对(参照图1)。
需要说明的是,底板通道部(未图示)为在车室地板部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前后延伸的构成,下纵梁(未图示)为在车室地板部的侧缘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骨架部件。
底板侧车架14具有截面U字形状,底板侧车架14以在上方开口的状态配置。
由此,底板侧车架14与仪表板底构件一起构成沿着车宽方向的闭合截面。
加强机构20为了提高前侧后端部12的刚性而配置在前侧后端部12的U字形状内部(参照图1、图2)。
加强机构20包括加强件21和隔板22。
加强件21包括加强件主体21a、加强件内接片21b、加强件外接片21c及加强件前接片21d(参照图2~图5)。
加强件主体21a由大致长方形形状的板状部件构成,以其长边21e沿着前后方向、其短边21f沿着车宽方向且从后端部底面12c向上方分离的状态配置。
此外,加强件主体21a以其前端部位于前侧车架11与前侧后端部12的接合部附近,其中央部分位于紧固点12d的上方的方式配置(参照图3)。
另外,加强件主体21a以其前端侧与前侧后端部12的U字形状的开口部侧接近,其后端侧与前侧后端部12的U字形状的后端部底面12c侧接近的方式配置。
也就是说,加强件主体21a以随着从前侧趋向后侧而下降的方式配置。
加强件内接片21b由从加强件主体21a的内侧侧缘部朝向上方延伸设置的长方形形状的切片构成,并与前侧后端部12的后端部内壁12a接合。
加强件外接片21c由从加强件主体21a的外侧侧缘部朝向上方延伸设置的长方形形状的切片构成,并与前侧后端部12的后端部外壁12b接合。
加强件前接片21d(安装部)由从加强件主体21a的前侧端缘部以沿着隔板22的板面的方式朝向上方延伸设置的长方形形状的切片构成。并且,加强件前接片21d与后述的隔板接合部22e接合。
通过这样的构成,从而加强件21使前侧后端部12(支承框架)的截面U字形状的开口部侧闭合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配置,在前侧后端部12内形成闭合截面。另外,加强件21将由前侧后端部12和仪表板底构件形成的闭合截面分割为上下2个闭合截面。
隔板22由与加强件21分体的部件构成,与加强件21的前方(前侧车架11侧)邻接,并面向车辆前后方向配置(参照图2~图5)。
另外,隔板22包括隔板主体22a、隔板内接片22b、隔板外接片22c及隔板底接片22d。
隔板主体22a由形状与前侧后端部12的U字形状相同的板状部件构成,其板面以横切前侧后端部12的方式面向前后方向配置。
另外,隔板主体22a的上方侧缘部设定为隔板接合部22e。
隔板内接片22b由从隔板主体22a的内侧侧缘部朝向前方延伸设置的长方形形状的切片构成,并与前侧后端部12的后端部内壁12a接合。
隔板外接片22c由从隔板主体22a的外侧侧缘部朝向前方延伸设置的长方形形状的切片构成,并与前侧后端部12的后端部外壁12b接合。
隔板底接片22d由从隔板主体22a的下侧缘部朝向前方延伸设置的长方形形状的切片构成,并与前侧后端部12的后端部底面12c接合。
作为与加强件前接片21d接合为一体的部位,隔板接合部22e沿着车宽方向设定于隔板主体22a的上方缘部。
需要说明的是,隔板接合部22e以配置在前侧后端部12(支承框架)的U字形状内部的状态与加强件前接片21d接合。
并且,通过将隔板接合部22e与加强件前接片21d接合,从而加强件21与隔板22形成截面大致L字形状。
通过这样的构成,隔板22与加强件21的前侧车架11(被支承框架)侧的部位邻接,并面向车辆前后方向配置在前侧后端部12(支承框架)的截面U字形状内部。
并且,隔板接合部22e(隔板22的上方缘部)与设定为加强件21的前侧车架11(被支承框架)侧端部的加强件前接片21d(安装部)接合为一体。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S1中,加强件21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配置前侧后端部12(支承框架)内,在前侧后端部12内形成闭合截面。
另外,隔板22与加强件21的前端部邻接,并面向车辆前后方向配置在前侧后端部12的内部。
此外,隔板22的隔板接合部22e与加强件21的加强件前接片21d构成为一体。
在由于与前方车辆的追尾等从车辆前方及斜前侧向这样的车身构造S1输入冲击载荷时,冲击载荷从前侧车架11向前侧后端部12传递。
并且,针对隔板22引起的载荷,加强件21由隔板22的上部支承。因此,能够高效地承受向车架弯折方向的载荷,能够在前侧车架11与前侧后端部12之间抑制不慎弯折。
此外,由于在与前侧后端部12的后端部底面12c之间形成有闭合截面,因此能够更进一步抑制不慎弯折。
需要说明的是,在像本实施方式这样前侧后端部12具有朝向上方开口的截面U字形状的构成中,冲击载荷以前侧后端部12的截面U字形状的开口部侧向内侧倒塌或向外侧扩展的方式作用,并且,以前侧车架11侧向上方弯折的方式作用。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S1中,通过具备加强件21,从而在前侧后端部12的截面U字形状的内部形成闭合空间。
由此,前侧后端部12的刚性提高,能够抑制截面U字形状的开口部侧的变形及前侧车架11侧的向上方的弯折。
另外,在由于向车身侧面的碰撞等而从车辆侧方向车轮(未图示)输入冲击载荷时,冲击载荷从车轮经由悬架底臂(未图示)向前侧后端部12的紧固点12d传递。
并且,冲击载荷以紧固点12d相对于前侧后端部12向车宽方向内侧滑动的方式作用,并且,以前侧后端部12的截面U字形状向车宽方向内侧倒伏并被压溃的方式作用。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S1中,通过具备隔板22,从而能够抑制紧固点12d向车宽方向内侧滑动。
另外,通过加强件21与隔板22构成为一体,从而前侧后端部12的刚性进一步提高,能够进一步抑制弯折及压溃。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S1中,加强件21与隔板22由分体部件构成,并通过接合而构成为一体。
由此,能够容易地形成使加强件21与隔板22成为一体的加强机构20。
与此相对,在加强件21与隔板22由1张板状部件构成的情况下,执行对加强件21与隔板22的接头部分实施弯曲加工以形成为大致L字形状的工序。
然而,在该弯曲的工序中,存在根据接头部分所成的角度而L字形状的角部分破裂的可能性。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件21及隔板22由分体部件构成,为安装时相互接合的构成,因此能够形成为一体而避免在加强件21与隔板22的接头处发生破裂。
另外,加强件21与隔板22由分体部件构成,从而能够在将加强件21与隔板22独立配置在前侧后端部12内之后将二者接合。
由此,即使在前侧后端部12的截面形状复杂且加强件21与隔板22成为一体的状态时设置困难的情况下,也能够设置加强机构2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S1中,加强件21在前侧车架11(被支承框架)侧的端部具备沿着隔板22的板面并朝向上方而形成的加强件前接片21d(安装部)。
因此,能够在将加强件21与隔板22独立配置在前侧后端部12内后,从前侧后端部12的U字形状开口部侧进行将加强件前接片21d与隔板接合部22e接合的作业。
由此,能够不影响前侧后端部12而将加强件21与隔板22接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将隔板接合部22e与加强件前接片21d接合的手段采用点焊,但不限定于点焊。例如,能够对应于所设想的输入载荷的大小适当采用其他焊接方法、螺栓、铆钉等多种接合手段。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6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说明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S2与前述第1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S1的区别主要在于构成加强机构20的加强件21与隔板22为1个部件。
加强件21与隔板22经由连结部23而连续。
连结部23的一端与加强件主体21a的前侧端缘部连续,另一端与隔板主体22a的上方缘部连续。
另外,连结部23由连续的多个圆弧形成弯曲的曲面。
并且,即使在设为这样的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前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通过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构成,从而能够在将加强机构20配置于前侧后端部12时简化加强件21与隔板22的定位作业。

Claims (2)

1.一种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
被支承框架,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配置在车室的前方或后方;
支承框架,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并配置在所述车室的外周面,支承所述被支承框架的车室侧端部;
加强件,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配置在所述支承框架内,与所述支承框架一起形成闭合截面;以及
隔板,其与所述加强件的被支承框架侧的部位邻接,并面向车辆前后方向配置在所述支承框架内,
所述加强件具备安装部,该安装部朝向上方而竖立设置于所述被支承框架侧的端部,
所述隔板的上方缘部与所述加强件的所述安装部构成为一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由与所述加强件分体的部件构成,
通过接合与所述加强件构成为一体。
CN202111300748.XA 2020-11-25 2021-11-04 车身构造 Active CN11453753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94958 2020-11-25
JP2020194958A JP7213224B2 (ja) 2020-11-25 2020-11-25 車体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37536A CN114537536A (zh) 2022-05-27
CN114537536B true CN114537536B (zh) 2024-04-30

Family

ID=816589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300748.XA Active CN114537536B (zh) 2020-11-25 2021-11-04 车身构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643148B2 (zh)
JP (1) JP7213224B2 (zh)
CN (1) CN11453753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103537A (ja) * 2022-01-14 2023-07-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50083A (ja) * 1990-06-15 1992-02-19 Toyota Motor Corp 車体のフロントサイドメンバ構造
CN101070079A (zh) * 2006-05-12 2007-11-14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JP2007296932A (ja) * 2006-04-28 2007-11-15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車体後部構造
CN202029898U (zh) * 2010-11-24 2011-11-09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发舱总成与前地板总成的连接结构
CN102905960A (zh) * 2010-05-25 2013-01-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前部车身构造
CN104290821A (zh) * 2014-09-23 2015-01-21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舱纵梁结构
JP2015151053A (ja) * 2014-02-17 2015-08-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骨格構造
JP2017121883A (ja) * 2016-01-07 2017-07-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CN107922015A (zh) * 2016-02-04 2018-04-17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框架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84334B2 (ja) * 2000-04-26 2009-12-16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フレーム構造
JP4325351B2 (ja) * 2003-10-08 2009-09-02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シャシ取付構造
JP5082691B2 (ja) * 2007-08-31 2012-11-2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BR112012004838A2 (pt) * 2009-09-02 2016-04-12 Honda Motor Co Ltd estrutura da parte frontal de carroceria de veículo
WO2018016173A1 (ja) * 2016-07-21 2018-01-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EP3587222B1 (en) * 2018-06-26 2021-12-22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50083A (ja) * 1990-06-15 1992-02-19 Toyota Motor Corp 車体のフロントサイドメンバ構造
JP2007296932A (ja) * 2006-04-28 2007-11-15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車体後部構造
CN101070079A (zh) * 2006-05-12 2007-11-14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CN102905960A (zh) * 2010-05-25 2013-01-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前部车身构造
CN202029898U (zh) * 2010-11-24 2011-11-09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发舱总成与前地板总成的连接结构
JP2015151053A (ja) * 2014-02-17 2015-08-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骨格構造
CN104290821A (zh) * 2014-09-23 2015-01-21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舱纵梁结构
JP2017121883A (ja) * 2016-01-07 2017-07-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CN107922015A (zh) * 2016-02-04 2018-04-17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框架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161859A1 (en) 2022-05-26
CN114537536A (zh) 2022-05-27
US11643148B2 (en) 2023-05-09
JP2022083565A (ja) 2022-06-06
JP7213224B2 (ja) 2023-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04572B (zh) 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
EP3556591B1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for electric vehicle
EP3106373B1 (en) Vehicle body bottom structure
JP4483592B2 (ja) ダッシュパネル補強構造
EP2783951B1 (en) Vehicle body superstructure
CN108791509B (zh) 车身前部构造
CN112441125B (zh) 车身前部结构
CN111434569B (zh) 车体下部构造
CN114537536B (zh) 车身构造
JP2010228642A (ja) 車両の車体下部構造
CN108974132B (zh) 车身构造
JP5076718B2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14125140A (ja) 剛性支持部構造
JP6094364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2013023163A (ja) バッテリ搭載車両の構造
US20200122780A1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14590324A (zh) 车体前部结构
JP2018134974A (ja) 車両用補機の配設構造
JP6981187B2 (ja) 車体構造
JP4354331B2 (ja) 車両のカウル構造
JP6101722B2 (ja) 車室前部用支持体
JP6724077B2 (ja) 自動車のドア構造
JP2020062952A (ja) 車両側部構造
EP2428432B1 (en) Front side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20220402557A1 (en) Vehicle front portion structu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