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37528A - 车辆侧部的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侧部的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37528A
CN114537528A CN202111326522.7A CN202111326522A CN114537528A CN 114537528 A CN114537528 A CN 114537528A CN 202111326522 A CN202111326522 A CN 202111326522A CN 114537528 A CN114537528 A CN 1145375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enter pillar
vehicle
reinforcement
roof
side ra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32652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今田光彦
三崎利次
白木悠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Motor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Motor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Motors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Motor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5375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3752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6Fixed roof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在本发明的车辆侧部的结构中,中柱外加固部(40)的上部与形成帽状的中柱内加固部(36)的顶壁(3602)在同一接合点(P)与车顶纵梁外加固部(28)接合。在来自车辆侧方的斜上方的负重(F)施加于车顶纵梁(12)的情况下,通过同一接合点(P)分散地传递至中柱外加固部(40)、中柱内加固部(36)的2个构件。因此,提高负重的传递效率,即使在重量较重的车体(10)发生翻车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车顶纵梁(12)与中柱(16)的变形。

Description

车辆侧部的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侧部的结构。
背景技术
作为相关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在车体的两侧部,作为车辆框架构件,设有:车顶纵梁,沿着顶盖的车宽方向两侧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侧梁,沿着底板的车宽方向两侧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中柱,向上下方向延伸,并连接车顶纵梁的中间部与侧梁的中间部。
中柱包括中柱内部和中柱加固部,中柱内部位于车宽方向内侧,中柱加固部位于车宽方向外侧(参考日本专利文献特开第2012-76616号公报)。
这种车辆例如发生翻车而顶部碰撞,来自车辆侧方的斜上方的负重施加到车顶纵梁时,其负重从车顶纵梁传递至中柱加固部。
此时,车体的重量越大,越不利于仅通过中柱加固部有效地进行负重的传递,在抑制车顶纵梁与中柱的变形方面还有待改善。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侧部的结构,其有利于有效地进行负重的传递。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车辆侧部的结构具备:车顶纵梁,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中柱,向车辆上下方向延伸,上部与所述车顶纵梁结合,所述车顶纵梁具备:车顶纵梁内部;车顶纵梁外加固部,位于所述车顶纵梁内部的车宽方向外侧,所述中柱具备:中柱内部,上部与所述车顶纵梁内部接合;中柱外加固部,上部与所述车辆纵梁外加固部的所述车宽方向外侧的面接合;中柱内加固部,设于所述中柱内部与所述中柱外加固部之间,并与所述中柱内部接合,所述中柱内加固部的上部以在与所述中柱外加固部之间夹设所述车顶纵梁外加固部的状态,与所述车顶纵梁外加固部的所述车宽方向内侧的面接合,所述中柱外加固部、所述车顶纵梁外加固部以及所述中柱内加固部以同一接合点接合。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柱内加固部的上部以在与中柱外加固部之间夹设车顶纵梁外加固部的状态,与车顶纵梁外加固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面接合,中柱外加固部、车顶纵梁外加固部以及中柱内加固部以同一接合点接合。
发明效果
因此,车辆发生如翻车而顶部碰撞时,来自车辆侧方的斜上方的负重施加于车顶纵梁的情况下,其负重通过同一接合点分散地传递至中柱外加固部、中柱内加固部2个构件。
据此,与负重仅向中柱外部传递的情况相比,负重的传递效率变得较有效,即使在重量较重的车体发生翻车的情况下,也有利于抑制车顶纵梁与中柱的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实施方式的车辆侧部的结构的车辆的斜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车辆侧部的结构的分解斜视图,主要表示车宽方向外侧的构件。
图3是实施方式的车辆侧部的结构的分解斜视图,主要表示车宽方向内侧的构件。
图4是从车宽方向外侧观察中柱内加固部与车顶纵梁外部的结合部位的斜视图。
图5是从车宽方向外侧观察中柱内加固部、车顶纵梁外部以及中柱外加固部的结合部位的斜视图。
图6是沿图5的A-A线的剖视图。
图7是沿图5的B-B线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0: 车体
12: 车顶纵梁
16: 中柱
20: 侧梁
22: 顶板
2202: 端部
28: 车顶纵梁外加固部
2802: 外主体板部
2804: 外上凸缘部(上凸缘)
2806: 外下板部
2808: 外下凸缘部(下凸缘)
2808A: 下凸缘的部位
36: 中柱内加固部
3602: 顶壁
3604: 加固侧板部
3606: 加固凸缘部(前后凸缘)
40: 中柱外加固部
42: 主体部
42A: 上部
4202: 外主体板部
4204: 外侧板部
4206: 外凸缘部
4208: 下安装板(上部安装部)
4210: 上安装板(上部安装部)
4211: 凹部
4212: 底壁
4214: 突脊(前后壁)
P: 同一接合点
R1: 棱线
R2: 界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以下附图中,符号UP表示车辆上方,符号FR表示车辆前方,符号IN表示车宽方向内侧,符号OUT表示车宽方向外侧。
如图1所示,在车辆车体10的两侧部,作为车辆框架构件,分别设有车顶纵梁12、前柱14、中柱16、后柱18以及侧梁20。
车顶纵梁12沿着覆盖车内空间上方的顶盖22的车宽方向两侧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后面将详细说明车顶纵梁12。
前柱14向上下方向延伸,并连接车顶纵梁12的前端与侧梁20的前端。
中柱16向上下方向延伸,并连接车顶纵梁12的中间部与侧梁20的中间部,因此,中柱16的上部与车顶纵梁12结合。后面将详细说明中柱16。
后柱18向上下方向延伸,并连接车顶纵梁12的后端与侧梁20的后端。
侧梁20沿着底板的车宽方向两侧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构成梁构件的顶梁24横跨在位于中柱16上端的车体10两侧的车顶纵梁12之间。
如图6所示,顶梁24由顶梁上部2402与顶梁下部2404接合而构成。
如图6、图7所示,车顶纵梁12由车顶纵梁内部26与位于车顶纵梁内部26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车顶纵梁外加固部28接合而构成,呈截面中空状。
车顶纵梁内部26配置于车顶纵梁外加固部28的车宽方向内侧。
如图6所示,车顶纵梁内部26具备:内主体板部2602;内上凸缘部2604,从内主体板部2602上端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设置;挡边部2606,设于内主体板部2602下端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并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内下凸缘部2608,从挡边部2606的下端向下方突出。
如图2、图6所示,车顶纵梁外加固部28呈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的斜上方的凸状。
车顶纵梁外加固部28具备:外主体板部2802,与内主体板部2602相对;外上凸缘部2804,从外主体板部2802的上端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设置;外下板部2806,从外主体板部2802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外下凸缘部2808,从外下板部2806下端向下方突出设置。
换而言之,车顶纵梁外加固部28具有上凸缘2804与下凸缘2808,在上下端边缘与车顶纵梁内部26接合。
如图2、图4以及图6所示,下凸缘2808形成为,与结合有中柱16上部的部位相对应的部位2808A从车顶纵梁内部26向车宽方向外侧远离,而与车顶纵梁内部26之间具有间隙。
如图6所示,内上凸缘部2604的外面与外上凸缘部2804的内面重合并通过焊接而接合,同时内下凸缘部2608的外面与外下凸缘部2808的内面通过后述的内加固部36及中柱内部32通过焊接而接合。
在这里,对顶盖22与车顶纵梁12的接合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顶盖22的车宽方向的两侧端部2202,依次以后述的侧外板部39的端部、顶梁下部2404的端部2404A、车顶纵梁外加固部28的外上凸缘部2804以及车顶纵梁内部26的内上凸缘部2604的顺序,通过将这些中的2片或3片合并而接合,由4片板重合而配置。
另外,在图6中,符号30表示内延伸梁,该内延伸梁作为其两端与顶梁下部2404和车顶纵梁内部26的内下凸缘部2608接合的加强构件。
如图2、图3、图6以及图7所示,中柱16包括中柱内部32、内下板部34、中柱内加固部36、铰链加固部38以及中柱外加固部40,并呈截面中空状。
如图3、图6以及图7所示,中柱内部32具备:内主体板部3202,是在中柱16中位于车宽方向最内侧的构件,并向上下方向延伸;一对内突脊部3204,从内主体板部320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同时向上下方向延伸;一对内凸缘部3206,从一对内突脊部3204彼此分离的端部向车辆前后方向突出。
另外,中柱内部32的上部(一对内突脊部3204)与车顶纵梁内部26(内下凸缘部2608)接合。
如图3所示,内下板部34是与中柱内部32的下部接合的构件。
内下板部34具备:下主体板部3402,与中柱内部32的内主体板部3202连续;一对下突脊部3404,从下主体板部340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同时向上下方向延伸;一对下凸缘部3406,从一对下突脊部3404的端部向车辆前后方向突出;安装部3408,设于下主体板部3402、一对下突脊部3404以及一对下凸缘部3406的下部。
内下板部34的下主体板部3402、一对下突脊部3404以及一对下凸缘部3406,从车宽方向内侧与中柱内部的下部的内主体板部3202、一对内突脊部3204以及一对内凸缘部3206重合而接合。
内下板部34的安装部3408从车宽方向内侧与侧梁20重合而接合。
如图3、图6所示,中柱内加固部36是配置于中柱内部3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构件,并以其全长稍短于中柱内部32的全长的长度形成。
中柱内加固部36形成为其横截面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大致帽状,并沿中柱内部32向上下方向延伸设置。
即,中柱内加固部36具备:顶壁3602,构成帽状的顶部而位于车宽方向外侧,并与中柱内部32的内主体板部3202相对应的向上下方向延伸;一对加固侧板部3604,从顶壁360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一对加固凸缘部3606,从一对加固侧板部3604的端部向车辆前后方向突出。
如图3、图4以及图7所示,在一对加固侧板部3604与顶壁3602相交的部位,形成有分别向上下方向延伸的棱线R1。换而言之,这2条棱线R1位于顶壁3602的车辆前后端向上下方向延伸。
如图6所示,中柱内加固部36设于中柱内部32与中柱外加固部40之间,并与中柱内部32接合。
更具体地说,中柱内加固部36与中柱内部32以使中柱内加固部36的上端从中柱内部32的上端向下方位移的状态,如图7所示,中柱内加固部36的一对加固凸缘部3606从车宽方向外侧与中柱内部32的内突脊部3204的外面重合而接合。
另外,如图6所示,中柱内加固部36的顶壁3602上部的外面与车顶纵梁外加固部28的外下凸缘部2808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面的内面接合。
如图2所示,铰链加固部38是配置于中柱内加固部36的车宽方向外侧的构件,换而言之,是配置于中柱内部32与中柱外加固部40之间的构件。
铰链加固部38具备:铰链主体板部3802,向上下方向延伸;一对铰链侧板部3804,从铰链主体板部380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
铰链加固部38的全长比中柱外加固部40的全长短,铰链加固部38的上端位于低于中柱外加固部40的上端的部位。因此,在图6、图7的剖视图中没有图示铰链加固部38。
如图2、图6以及图7所示,中柱外加固部40位于铰链加固部38的车宽方向外侧,因此,是在中柱16中位于车宽方向最外侧的构件。
此外,在图6、图7中,覆盖车顶纵梁外加固部28及中柱外加固部4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符号39的构件,是构成车辆的侧部整体外板(装饰板)的侧外板部,该侧外板部39不具备作为车辆框架构件的功能。
如图2、图6所示,中柱外加固部40具备主体部42,该主体部42形成为其横截面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大致帽状并向车辆上下方向延伸设置,主体部42的上部42A与车顶纵梁外加固部28结合。
主体部42具备:外主体板部4202,与铰链加固部38的铰链主体板部3802相对应;一对外侧板部4204,从外主体板部420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一对外凸缘部4206,从一对外侧板部4204的端部向车辆前后方向突出。
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帽状由外主体板部4202、一对外侧板部4202以及一对外凸缘部4206构成。
在主体部42的车宽方向内侧,虽未图示,但主体部42的外主体板部4202与铰链加固部38的铰链主体板部3802重合而接合,并且主体部42的一对外侧板部4204与铰链加固部38的一对铰链侧板部3804分别重合而接合。
另外,如图7所示,主体部42的一对外凸缘部4206与中柱内部32的一对内凸缘部3206重合而接合。
另外,虽未图示,但中柱外加固部40(主体部42)的下部与侧梁20接合。
如图6所示,中柱外加固部40的上部与车顶纵梁外加固部28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面接合。
更具体地说,如图5所示,与车顶纵梁外加固部28结合的主体部42的上部42A包括:外主体板部4202的上部,形成为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随着朝向上方逐渐变大;一对外侧板部4204的上部,位于该外主体板部4202的两侧;外凸缘部4206的上部,位于外侧板部4204的两侧;下安装板部4208,连接于这些外主体板部4202、外侧板部4204以及外凸缘部4206的上端;上安装板部4210,通过弯曲部连接于下安装板部4208的上端。
如图5、图6以及图7所示,外主体板部4202的上部包括:底壁4212,设于该上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前后突脊4214,位于底壁4212的车辆前方与车辆后方。
如图5所示,底壁4212呈上边的尺寸大于下边的梯形。
前后突脊4214的外面与外主体板部4202连续,底壁4212位于比前后突脊4214的外面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部位。
前后突脊4214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彼此相对的同时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并向上下方向延伸,底壁4212使这些前后突脊4214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连接。
底壁4212的上端与下安装板部4208连接。
换而言之,在主体部42的大致帽状的顶部的外主体板部4202的上部形成有具有底壁4212的凹部4211,凹部4211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设置。
中柱外加固部40的主体部42的上端侧呈随着朝向上方向车辆前后方向扩展的加宽形状。
前后突脊4214在凹部4211的前后构成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前后壁4214,该前后壁4214形成为符合中柱外加固部40的主体部42的形状,并随着朝向上方向车辆前后方向扩展。
形成有2个界线R2,形成于凹部4211的底壁4212与前后壁4214交差的部位,并向上下方向延伸。
如图5所示,2个界线R2分别以随着朝向下方接近中柱内加固部36的2条棱线R1的方式倾斜地延伸。
如图4、图5所示,底壁4212的2个界线R2的下端的位置与从车宽方向观察的中柱内加固部36的顶壁3602的2条棱线R1几乎一致。
如图5所示,外凸缘部4206的上端与车顶纵梁外加固部28的外下凸缘2808接合。
下安装板部4208与车顶纵梁外加固部28的外下板部2806接合,上安装板部4210与车顶纵梁外加固部28的外主体板部2802接合。
换而言之,下安装板部4208与上安装板部4210构成板状的上部安装部,该板状的上部安装部从主体部42的上端向上方延伸,并与比车顶纵梁外加固部28的下凸缘部2808上方的部位接合。
此外,如图6、图7所示,底壁4212的部位与车顶纵梁外加固部28的外下凸缘部2808与中柱内加固部36的顶壁3602重合,这些底壁4212、外下凸缘部2808以及顶壁3602通过焊接接合成一体。
即,如图6所示,中柱内加固部36的上部以在与中柱外加固部40之间夹设车顶纵梁外加固部28的状态,与车顶纵梁外加固部28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面接合,中柱外加固部40、车顶纵梁外加固部28以及中柱内加固部36以同一接合点P接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中柱内加固部36的上部、中柱外加固部40的上部以及车顶纵梁外加固部28在同一接合点P处3片重合,通过点焊而接合。
换而言之,中柱内加固部36,其构成大致帽状的帽檐部的前后凸缘部3606与中柱内部32接合,并且构成大致帽状的顶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顶壁3602与车顶纵梁外加固部28及中柱外加固部40以同一接合点P接合。
换而言之,中柱内部32的上部与车顶纵梁内部26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面接合,中柱内加固部36的上部与中柱内部32一起位于车顶纵梁内部26与车顶纵梁外加固部28的下凸缘2808之间,中柱内加固部36的上部以在与中柱外加固部40之间夹设下凸缘2808的状态,在下凸缘2808的部位2808A及车顶纵梁外加固部28以同一接合点P接合。
换而言之,凹部4211的底壁4212,与下凸缘2808及中柱内加固部36接合。
接下来对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中柱内加固部36的上部以在与中柱外加固部40之间夹设车顶纵梁外加固部28的状态,与车顶纵梁外加固部28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面接合,中柱外加固部40、车顶纵梁外加固部28以及中柱内加固部36以同一接合点P接合。
因此,如图6所示,例如车辆发生翻车而顶部碰撞时,来自车辆侧方的斜上方的负重F施加于车顶纵梁12的情况下,如图中箭头所示,其负重通过同一接合点P分散地传递至中柱外加固部40、中柱内加固部36的2个构件。
因此,与负重F仅向中柱外加固部40传递的情况相比,负重的传递效率变得较有效,即使在重量较重的车体10发生翻车的情况下,也有利于抑制车顶纵梁12与中柱16的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中柱内加固部36的构成大致帽状的帽檐部的前后凸缘3606与中柱内部32接合,并且中柱内加固部36的顶壁3602与车顶纵梁外加固部28及中柱外加固部40以同一接合点P接合。
因此,通过同一接合点P向中柱内加固部36传递的负重,分散成向中柱内加固部36的顶壁3602传递的负重,与从顶壁3602通过前后凸缘3606向中柱内部32传递的负重,负重的传递变得较为有效,因此较有利于抑制车顶纵梁12与中柱16的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车顶纵梁外加固部28的下凸缘2808,其与结合有中柱16的上部的部位相对应的部位2808A,从车顶纵梁内部26向车宽方向外侧分离,而在与车顶纵梁内部26之间具有间隔地形成,中柱内加固部36的上部,以在与中柱外加固部40之间夹设下凸缘2808的部位2808A的状态,与下凸缘2808及中柱外加固部40以同一接合点P接合。
因此,顶部碰撞时来自车辆侧方的斜上方的负重F施加于车顶纵梁12的情况下,负重F从车顶纵梁外加固部28的下凸缘2808的部位2808A通过同一接合点P有效地传递至中柱内加固部36,并分散地传递至中柱外加固部40与中柱内加固部36的2个构件,因此有利于抑制车顶纵梁12与中柱16的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中柱外加固部40形成凹部4211来确保凹部4211的强度、刚性,凹部4211的底壁4212与车顶纵梁外加固部28的下凸缘2808的部位2808A及中柱内加固部36接合。
因此,顶部碰撞时来自车辆侧方的斜上方的负重F施加于车顶纵梁12的情况下,负重F从车顶纵梁外加固部28的下凸缘2808的部位2808A通过确保强度、刚性的凹部4211的底壁4212有效地传递至中柱内加固部36,并分散地传递至中柱外加固部40与中柱内加固部36的2个构件,因此有利于抑制车顶纵梁12与中柱16的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凹部4211的前后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前后壁4214,形成为以符合中柱外加固部40的主体部42的形状朝向上方向车辆前后方向扩展,形成于凹部4211的底壁4212与前后壁4214的交差的部位的向上下方向延伸的2个界线R2,分别以朝向下方在中柱内加固部36的顶壁3602的前后端接近向上下方向延伸的2条棱线R1的方式倾斜地延伸。
因此,施加于车顶纵梁12的负重F,沿着底壁4212的2个界线R2与中柱内加固部36的2条棱线R1有效地传递,负重的传递变得较有效,更加有利于抑制车顶纵梁12与中柱16的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底壁4212的2个界线R2的下端的位置与从车宽方向观察的中柱内加固部36的顶壁3602的2条棱线R1几乎一致。
因此,施加于车顶纵梁12的负重F,沿着底壁4212的2个界线R2与中柱内加固部36的2条棱线R1更加有效地传递,负重的传递变得较有效,更加有利于抑制车顶纵梁12与中柱16的变形。

Claims (6)

1.一种车辆侧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具备:车顶纵梁,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中柱,向车辆上下方向延伸,上部与所述车顶纵梁结合,
所述车顶纵梁具备:车顶纵梁内部;车顶纵梁外加固部,位于所述车顶纵梁内部的车宽方向的外侧,
所述中柱具备:中柱内部,上部与所述车顶纵梁内部接合;中柱外加固部,上部与所述车顶纵梁外加固部的所述车宽方向外侧的面接合;中柱内加固部,设于所述中柱内部与所述中柱外加固部之间,并与所述中柱内部接合,
所述中柱内加固部的上部以在与所述中柱外加固部之间夹设所述车顶纵梁外加固部的状态,与所述车顶纵梁外加固部的所述车宽方向内侧的面接合,
所述中柱外加固部、所述车顶纵梁外加固部以及所述中柱内加固部以同一接合点接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侧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柱内加固部在该中柱内加固部的横截面中,具有朝向所述车宽方向外侧的凸状,沿着所述中柱内部向所述车辆上下方向延伸设置,构成所述凸状的帽檐部的前后凸缘与所述中柱内部接合,同时构成所述凸状的顶部的所述车宽方向外侧的顶壁与所述车顶纵梁外加固部及所述中柱外加固部以所述同一接合点接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侧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顶纵梁外加固部具有上下凸缘,在该车顶纵梁外加固部的上下端边缘与所述车顶纵梁内部接合,
所述车顶纵梁外加固部的所述下凸缘形成为,与结合有所述中柱上部的部位相对应的部位,从所述车顶纵梁内部向所述车宽方向外侧远离,与所述车顶纵梁内部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中柱内部的上部与所述车顶纵梁内部的所述车宽方向外侧的面接合,所述中柱内加固部的上部与所述中柱内部一起位于所述车顶纵梁内部与所述车顶纵梁外加固部的所述下凸缘之间,以在与所述中柱外加固部之间夹设所述下凸缘的状态,在所述下凸缘的所述部位及所述中柱外加固部以所述同一接合点接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侧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柱外加固部具有:主体部,在该中柱外加固部的横截面中具有朝向所述车宽方向外侧的凸状,并向所述车辆上下方向延伸设置;板状的上部安装部,从所述主体部的上端向上方延伸,并与所述车顶纵梁外加固部的所述下凸缘的上方的部位接合;凹部,形成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凸状的顶部的外主体板部的上部,朝向所述车宽方向内侧凹陷设置,
所述凹部的底壁与所述下凸缘的所述部位及所述中柱内加固部接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侧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柱外加固部的所述主体部的上端侧呈随着朝向上方向所述车辆前后方向扩展的加宽形状,
在所述凹部的前后向所述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前后壁形成为,符合所述中柱外加固部的所述主体部的形状随着朝向上方而向所述车辆前后方向扩展,
形成于所述凹部的所述底壁与所述前后壁交差的部位的向所述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2个界线R2,分别以朝向下方在所述中柱内加固部的顶壁的前后端接近向所述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2条棱线的方式倾斜地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侧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壁的所述2个界线的下端的位置与从所述车宽方向观察的所述中柱内加固部的顶壁的所述2条棱线几乎一致。
CN202111326522.7A 2020-11-11 2021-11-10 车辆侧部的结构 Pending CN11453752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88048A JP2022077269A (ja) 2020-11-11 2020-11-11 車両側部の構造
JP2020-188048 2020-11-1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37528A true CN114537528A (zh) 2022-05-27

Family

ID=816539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326522.7A Pending CN114537528A (zh) 2020-11-11 2021-11-10 车辆侧部的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077269A (zh)
CN (1) CN114537528A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31054A (ja) * 2005-11-08 2007-05-31 Toyota Motor Corp ルーフサイド構造
CN102341294A (zh) * 2009-03-26 2012-02-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上部构造
JP2012076616A (ja) * 2010-10-01 2012-04-19 Mitsubishi Motors Corp 車体構造
JP2018083508A (ja) * 2016-11-22 2018-05-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側部構造
JP2019089488A (ja) * 2017-11-15 2019-06-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ボディ骨格構造
JP2019093814A (ja) * 2017-11-20 2019-06-20 株式会社Subaru 車体構造
JP2019130973A (ja) * 2018-01-30 2019-08-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上部構造
CN110171483A (zh) * 2018-02-20 2019-08-2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侧部结构
CN111907602A (zh) * 2019-05-08 2020-11-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侧部构造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31054A (ja) * 2005-11-08 2007-05-31 Toyota Motor Corp ルーフサイド構造
CN102341294A (zh) * 2009-03-26 2012-02-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上部构造
JP2012076616A (ja) * 2010-10-01 2012-04-19 Mitsubishi Motors Corp 車体構造
JP2018083508A (ja) * 2016-11-22 2018-05-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側部構造
JP2019089488A (ja) * 2017-11-15 2019-06-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ボディ骨格構造
JP2019093814A (ja) * 2017-11-20 2019-06-20 株式会社Subaru 車体構造
JP2019130973A (ja) * 2018-01-30 2019-08-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上部構造
CN110171483A (zh) * 2018-02-20 2019-08-2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侧部结构
CN111907602A (zh) * 2019-05-08 2020-11-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侧部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77269A (ja) 2022-05-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91768B (zh) 车辆侧部结构
EP1808362B1 (en) vehicle body
JP5427895B2 (ja) 車体側部構造
CN102470899B (zh) 汽车的上部车身构造
JP4265647B2 (ja) 車体側部構造
JP5515778B2 (ja) 車両のバックドア構造
US11192593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JP7259506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2015089792A (ja) 車両のセンタピラー下部構造
JP2001219873A (ja) 車両の車体下部構造
JP5353364B2 (ja) 車両の車体下部構造
JP6579131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5115393B2 (ja) シート取付け部構造
US11142251B2 (en) Upp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JP2006193037A (ja) 車体上部構造
CN112046611B (zh) 上部车身构造
JP2007168700A (ja) 車体側部構造
JP6073280B2 (ja) 車体上部構造
CN114537528A (zh) 车辆侧部的结构
JP4731734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後部構造
JP4592399B2 (ja) 車両の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
JP6873192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CN216969814U (zh) 车辆侧部的车体结构
JP4736639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7153236B2 (ja) 車両のルーフ取付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