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69814U - 车辆侧部的车体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侧部的车体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69814U
CN216969814U CN202123086982.5U CN202123086982U CN216969814U CN 216969814 U CN216969814 U CN 216969814U CN 202123086982 U CN202123086982 U CN 202123086982U CN 216969814 U CN216969814 U CN 2169698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reinforcement
front pillar
joined
pillar l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08698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今田光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Motor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Motor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Motors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Motors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698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698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的车辆侧部的车体结构,其有利于有效地传递载荷。该车体结构在前柱下外加固部(40)的下端部设置与侧梁外加固部(28)接合的接合面部(48),在远离侧梁外加固部(28)上方的位置处前柱下外加固部(4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面上接合铰链支架(50),从铰链支架(50)横跨前柱下外加固部(40)的接合面部(48)并延伸设置支撑加固部(54),使支撑加固部(54)与铰链支架(50)和前柱下外加固部(40)接合。

Description

车辆侧部的车体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侧部的车体结构。
背景技术
提出一种车辆,其设置有:车顶导轨,其作为车辆骨架部件,在车体的两侧部沿着车顶板的车宽方向两侧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侧梁,其沿着车底板的车宽方向两侧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前柱,其向上下方向延伸并连结车顶导轨的前端和侧梁的前端。
前柱包括前柱上部和前柱下部,前柱上部的上端与车顶导轨的前端连结,前柱下部的上端与前柱上部的下端连结,并且其下端与侧梁的前端连结。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8-247133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这种车辆中,会发生车体前侧与参照物在车宽方向上重叠量较小的碰撞(所谓的小重叠碰撞),在较大的载荷通过前轮输入到前柱下部的情况下,该载荷从前柱下部向侧梁传递。
此时,如何有效地从前柱下部向侧梁传递载荷,对抑制前柱下部变形十分重要。
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侧部的车体结构,其有利于有效地传递载荷。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为车辆侧部的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侧梁外加固部,其构成在车辆下部向前后方向延伸的侧梁;前柱下外加固部,其具有在下端部与所述侧梁外加固部接合的接合面部,并构成向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前柱下部;铰链支架,其在远离所述侧梁外加固部上方的位置处与所述前柱下外加固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面接合,并固定车门铰链;支撑加固部,其从所述铰链支架横跨所述前柱下外加固部的所述接合面部延伸设置,并与所述铰链支架和所述前柱下外加固部接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虽然仅有前柱下外加固部位于前柱下外加固部的接合面部与铰链支架之间,但支撑加固部横跨从铰链支架至接合面部的前柱下外侧进行接合。
因此,铰链支架的下端与前柱下外加固部的接合面部之间由前柱下外加固部和支撑加固部两个部件构成,因此确保了前柱下外加固部与侧梁外加固部的接合部分的强度与刚性。
因此,如果发生车体前侧与参照物在车宽方向上重叠量较小的小重叠碰撞的情况,在较大的载荷通过前轮输入到前柱下部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从前柱向侧梁传递载荷,有利于抑制前柱下部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实施方式的车辆侧部的车体结构的车辆的透视图。
图2是从车宽方向外侧观察实施方式的车辆侧部的车体结构的说明图。
图3是侧梁的分解透视图。
图4是前柱下部的分解透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车辆侧部的车体结构的透视图,显示前柱下外加固部、侧梁外加固部、铰链支架以及支撑加固部接合的状态。
图6是图5的X-X线截面图。
【符号说明】
10:车体
12:车顶导轨
14:前柱
20:侧梁
24:侧梁内侧
26:侧梁辅助加固部
28:侧梁外加固部
2802:外主体板部
34:前柱上部
36:前柱下部
38:前柱下内侧
40:前柱下外加固部
46:铰链加固部
48:接合面部
50:铰链支架
54:支撑加固部
5408:加强筋
56:第一接合点
58:第二接合点
R:棱线
P1、P2:接合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以下附图中,符号UP表示车辆上方,符号FR表示车辆前方,符号IN表示车宽方向内侧,符号OUT表示车宽方向外侧。
如图1所示,作为车辆骨架部件,在车辆的车体10的两侧部分别设有车顶导轨12、前柱14、中柱16、后柱18以及侧梁20。
车顶导轨12沿着覆盖车室空间上方的车顶板22的车宽方向两侧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前柱14向上下方向延伸并连结车顶导轨12的前端和侧梁20的前端。
中柱16向上下方向延伸并连结车顶导轨12的中央部和侧梁20的中央部。
后柱18向上下方向延伸并连结车顶导轨12的后端和侧梁20的后端。
侧梁20在车辆下部沿着车底板的车宽方向两侧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如图3所示,侧梁20具备侧梁内侧24、侧梁辅助加固部26、侧梁外加固部28、前盖部30以及后盖部32。
侧梁内侧24配置于侧梁外加固部28的车宽方向内侧。
侧梁内侧24在车宽方向内侧呈凸帽形状。
侧梁内侧24包括:内主体板部2402、从内主体板部2402的上下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上下内侧板部2404和2406、从上下内侧板部2404和2406的端部向上方或下方延伸的上下内法兰部2408和2410。
侧梁外加固部28包括:外主体板部2802、从外主体板部2802的上下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上下外侧板部2804和2806、从上下外侧板部2804和2806的端部向上方或下方延伸的上下外法兰部2808和2810。
侧梁内侧24的上下内法兰部2408和2410与侧梁外加固部28的上下外法兰部2808和2810接合,因此,通过侧梁内侧24与侧梁外加固部28形成有封闭截面结构。
侧梁辅助加固部26配置于侧梁外加固部28的车宽方向内侧。
侧梁辅助加固部26包括:加固主体板部2602,其与外主体板部2802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面重合;上下加固侧板部2604和2606,其分别与上下外侧板部2804和2806重合并通过焊接接合。
即,侧梁辅助加固部26与侧梁外加固部28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面接合。
前盖部30与成为封闭截面结构的侧梁20的前端接合,后盖部32与侧梁20的后端接合,使通过侧梁内侧24和侧梁外加固部28形成的封闭截面结构的内部空间在车辆前端和车辆后端封闭。
如图1所示,前柱14由前柱上部34和前柱下部36构成,前柱上部34的上端与车顶导轨12的前端连结,前柱下部36的上端与前柱上部34的下端接合,下端与侧梁20的前端接合,并向车辆上下方向延伸。
如图4所示,前柱下部36包括与车宽方向相对配置的前柱下内侧38和前柱下外加固部40,以及,配置于这些前柱下内侧38和前柱下外加固部40之间的上加强部件42、下加强部件44、铰链加固部46。
如图4所示,前柱下内侧38配置于前柱下外加固部40的车宽方向内侧。
前柱下内侧38具有:下内主体板部3802,其设有与前轮60(参考图2)对应的形状的圆弧状的缺口3801;下内上板部3804,其从下内主体板部3802的上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下内侧板部3806,其从下内主体板部3802的车辆后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下内法兰部3808,其从下内侧板部3806的车宽方向内侧端向车辆后方延伸。
如图6所示,在前柱下内侧38的下部,车辆后部与侧梁内侧24的车辆前部的内主体板部2402接合。
虽未进行图示,但上加强部件42与前柱下内侧38的车辆后部的上部的车宽方向外侧接合。
如图4、图6所示,下加强部件44与前柱下内侧38的车辆后部的下部的车宽方向外侧接合。
如图4所示,前柱下外加固部40在前柱下内侧38的车辆后部的车宽方向外侧向上下方向延伸。
前柱下外加固部40具有:外主体板部4002、外前板部4004、外前法兰部4006、外后板部4008、外后法兰部4010以及外上法兰部4012。
外主体板部4002具有:前部外主体板部4002A,其位于前柱下外加固部40的车宽最外侧并向上下方向延伸;上部外主体板部4002B,其从前部外主体板部4002A的上部向斜后方延伸;下部外主体板部4002C,其从前部外主体板部4002A的下部向车辆后方延伸。
外前板部4004从前部外主体板部4002A的车辆前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
外前法兰部4006从外前板部4004的车辆前端向车辆前方延伸。
外后板部4008从前部外主体板部4002A以及上部外主体板部4002B的车辆后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
外后法兰部4010从外后板部4008的车辆后端向车辆后方延伸。
外上法兰部4012从上部外主体板部4002B的上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
如图4所示,铰链加固部46具备:加固主体板部4602、加固前板部4604、加固后板部4606以及加固上法兰部4608。
加固主体板部4602具备:前加固主体板部4602A,其位于铰链加固部46的车宽最外侧并向上下方向延伸;上加固主体板部4602B,其从前加固主体板部4602A的上部向斜后方延伸。
加固前板部4604从前加固主体板部4602A的车辆前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
加固后板部4606从前加固主体板部4602A以及上加固主体板部4602B的车辆后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
加固上法兰部4608从上加固主体板部4602B的上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并与加固前板部4604的上端连接。
前加固主体板部4602A和上加固主体板部4602B,与前柱下外加固部40的前部外主体板部4002A和上部外主体板部4002B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面接合。
加固前板部4604与朝向前柱下外加固部40的外前板部4004的车辆后方的面接合,加固上法兰部4608与朝向前柱下外加固部40的外上法兰部4012的下方的面接合,加固后板部4606与朝向前柱下外加固部40的外后板部4008的车辆前方的面接合。
即,铰链加固部46与前柱下外加固部40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面接合。
如图6所示,铰链加固部46的下端部与下述的前柱下外加固部40和铰链支架50通过同一接合点P0接合。
如图4所示,前柱下外加固部40,使外主体板部4002与前柱下内侧38的下内主体板部3802相对,使外前法兰部4006与前柱下内侧38的下内主体板部3802接合,使外上法兰部4012与前柱下内侧38的下内上板部3804接合,使外后法兰部4010与前柱下内侧38的下内法兰部3808接合。
此外,如图5所示,下部外主体板部4002C与侧梁外加固部28的外主体板部2802的车辆前部的上部接合,外后板部4008的下端与侧梁外加固部28的上侧的外侧板部2804接合,外后法兰部4010的车辆后端与侧梁外加固部28的上侧的外法兰部2808接合。
另外,虽未进行图示,但前柱下内侧38的下内法兰部3808与结合外后法兰部4010的侧梁外加固部28的上侧的外法兰部2808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面接合,因此,外后法兰部4010与下内法兰部3808除侧梁外加固部28的上侧的外法兰部2808的部分以外相互接合。
此外,如图5所示,外前板部4004的下端与前盖部30的前面板部3002接合,外前法兰部4006的下端与前盖部30的法兰部3004接合。
这些前柱下外加固部40的下端即下部外主体板部4002C的下端、外后板部4008的下端、外后法兰部4010的车辆后端、外前板部4004的下端、外前法兰部4006的下端与侧梁外加固部28的前端接合。
并且,如图5、图6所示,通过与侧梁外加固部28的外主体板部2802接合的下部外主体板部4002C的部分,换而言之,通过与侧梁外加固部28接合的侧梁外加固部28的下端部构成接合面部48。
另外,图中符号×表示焊接部分。
如图4、图5所示,结合前门下部的铰链的铰链支架50与在远离接合面部48上方的前柱下外加固部40的前部外主体板部4002A的下部接合。
换而言之,铰链支架50在远离侧梁外加固部28上方的位置与前柱下外加固部4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面接合。
如图5、图6所示,铰链支架50的下部从铰链加固部46的下端部向下方延长。
图4、图5所示,铰链支架50具备:铰链支架主体板部5002、安装座5004、铰链支架前法兰部5006以及铰链支架后法兰部5008。
铰链支架主体板部5002是向上下方向延伸并与前部外主体板部4002A接合的部分,安装座5004设置于铰链支架主体板部5002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
如图5所示,安装座5004具备:上侧板部5004A以及下侧板部5004B,其从铰链支架主体板部5002在上下方向上相互相对并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前侧板部5004C以及后侧板部5004D,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互相对并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安装板部5004E,其连接这4个侧板部5004A~5004D的前端。
如图6所示,车门支架52横跨上侧板部5004A、安装板部5004E以及下侧板部5004B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部分进行安装。
如图4、图5所示,铰链支架前法兰部5006从铰链支架主体板部5002的车辆前部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铰链支架后法兰部5008从铰链支架主体板部5002的车辆后部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
铰链支架前法兰部5006与前柱下外加固部40的外前板部4004接合,铰链支架后法兰部5008与前柱下外加固部40的外后板部4008接合。
如图5、图6所示,支撑加固部54从铰链支架50横跨前柱下外加固部40的接合面部48延伸设置,支撑加固部54与铰链支架50和前柱下外加固部40接合。
如图6所示,支撑加固部54的上端位于远离铰链加固部46的下端的下方的部分。
如图5所示,支撑加固部54具备:支撑加固主体板部5402、支撑加固前板部5404以及支撑加固后板部5406。
支撑加固主体板部5402是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
如图6所示,支撑加固主体板部5402的上部与前柱下外加固部40的外主体板部4002以及铰链支架50的安装座5004下方的铰链支架主体板部5002重合,这3个部件通过同一部分P1接合。
换而言之,支撑加固部54的上端部与铰链支架50下部的延长部位以及前柱下外加固部40通过同一接合点P1接合。
如图5所示,支撑加固主体板部5402的下部随着向下方车辆后部的部分向车辆后方发生位移,因此,支撑加固主体板部5402的下部随着向下方逐渐变宽。
如图2、图4、图5、图6所示,支撑加固主体板部5402的下部设有向车宽方向外侧突设并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加强筋5408。
此外,如图2、图5、图6所示,侧梁外加固部28的外主体板部2802和上侧的外侧板部2804的边界部分形成有棱线R,从车宽方向观察,加强筋5408在与棱线R重叠的位置或附近的位置沿着棱线R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此外,从车宽方向观察,加强筋5408在与前柱下外加固部40的接合面部48重叠的位置或附近的位置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如图6所示,在支撑加固主体板部5402的下部比加强筋5408靠近上方的部分,在侧梁外加固部28的外主体板部2802的车宽方向外侧与前柱下外加固部40的外主体板部4002重合接合。
另外,在侧梁外加固部28的外主体板部2802的车宽方向外侧,支撑加固主体板部5402的下部不与侧梁外加固部28的外主体板部2802接合。
如图5、图6所示,在支撑加固主体板部5402的下部比加强筋5408靠近下方的部分,在侧梁外加固部28的外主体板部2802的车宽方向外侧与前柱下外加固部40的接合面部48通过多个第一接合点56接合。
此外,前柱下外加固部40的接合面部48与朝向侧梁外加固部28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主体板部2802重叠,在比第一接合点56靠近下方的位置通过多个第二接合点58与外主体板部2802接合。
此外,如图5所示,第一接合点56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以规定的间隔设置,第二接合点58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以规定的间隔设置,第一接合点56和第二接合点58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交替配置,以使位置在上下方向上不重叠。
此外,前柱下外加固部40的下部外主体板部4002C、侧梁外加固部28的外主体板部2802以及侧梁辅助加固部26的加固主体板部2602通过第二接合点58接合。
另外,在侧梁外加固部28的外主体板部2802的车宽方向外侧,支撑加固主体板部5402的下部不与侧梁外加固部28的外主体板部2802接合。
因此,前柱下外加固部40和支撑加固部54相对于侧梁外加固部28的接合结构,在侧梁外加固部28的侧梁外加固部28的车宽方向外侧,第一接合点56和第二接合点58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交替排列,其中,第一接合点56不与侧梁外加固部28接合,前柱下外加固部40与支撑加固部54相接合;第二接合点58不与支撑加固部54接合,前柱下外加固部40与侧梁外加固部28相接合。
支撑加固前板部5404从支撑加固主体板部5402的前端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支撑加固前板部404的上部与铰链支架50的铰链支架前法兰部5006接合,支撑加固前板部5404的下部与前柱下外加固部40的外前板部4004接合。
支撑加固后板部5406从支撑加固主体板部5402的后端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支撑加固后板部5406的上部与铰链支架50的铰链支架后法兰部5008接合,支撑加固后板部5406的下部横跨前柱下外加固部40的外后板部4008进行接合。
接下来,对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前柱下外加固部40的下端部设置与侧梁外加固部28接合的接合面部48,在远离侧梁外加固部28上方的位置处前柱下外加固部4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面上接合铰链支架50,从铰链支架50横跨前柱下外加固部40的接合面部48延伸设置支撑加固部54,使支撑加固部54与铰链支架50和前柱下外加固部40接合。
因此,虽然仅有前柱下外加固部40位于前柱下外加固部40的接合面部48与铰链支架50之间,但支撑加固部54横跨从铰链支架50至接合面部48的前柱下外加固部40进行接合。
因此,铰链支架50的下端与接合面部48之间由前柱下外加固部40和支撑加固部54两个部件构成,因此确保了前柱下外加固部40与侧梁外加固部28的接合部分的强度与刚性。
因此,如果发生车体10的前侧与参照物在车宽方向上重叠量较小的碰撞的情况(所谓的小重叠碰撞),如图2所示,在较大的载荷通过前轮60输入到前柱14的下部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从前柱14向侧梁20传递载荷,有利于抑制前柱下部36变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支撑加固主体板部5402的下部设有向车宽方向外侧突设并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加强筋5408,因此在小重叠碰撞时,施加于前柱下外加固部40的载荷通过沿着支撑加固部54的加强筋5408有效地向侧梁20传递,载荷能够更有效地传递到侧梁20,更有利于抑制前柱下部36变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侧梁外加固部28上形成有棱线R,从车宽方向观察,加强筋5408在与棱线R重叠的位置或附近的位置沿着棱线R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因此在小重叠碰撞时,施加于前柱下外加固部40的载荷通过沿着支撑加固部54的加强筋5408和侧梁外加固部28的棱线R有效地向侧梁20传递,载荷能够更有效地传递到侧梁20,更加有利于抑制前柱下部36变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车宽方向观察,加强筋5408在与前柱下外加固部40的接合面部48重叠的位置或附近的位置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因此在小重叠碰撞时,施加于前柱下外加固部40的载荷通过沿着支撑加固部54的加强筋5408和前柱下外加固部40的接合面部48有效地向侧梁20传递,载荷能够更有效地传递到侧梁20,更加有利于抑制前柱下部36变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加固部54的下部与前柱下外加固部40的接合面部48通过多个第一接合点56接合,该接合面部48与朝向侧梁外加固部28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主体板部2802重叠,在比第一接合点56下方的位置通过多个第二接合点58与外主体板部2802接合。
因此,在向前柱下外加固部40上接合铰链支架50和支撑加固部54并进行组装的状态下,由于能够使前柱下外加固部40与侧梁外加固部28接合,因此有利于提高组装操作的效率,并且有利于提高生产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接合点56和第二接合点58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以规定的间隔设置,第一接合点56与第二接合点58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交替配置,以使位置在上下方向上不重叠。
因此,在小重叠碰撞时,载荷从支撑加固部54的第一接合点56经过前柱下外加固部40的接合面部48向侧梁外加固部28的第二接合点58、从第二接合点58经过接合面部48向支撑加固部54的第一接合点56、从第一接合点56经过接合面部48向侧梁外加固部28的第二接合点58交替向车辆后方传递。
即,虽然未将支撑加固部54、侧梁外加固部28以及前柱下外加固部40三个部件一体接合,但有利于使输入到前柱下外加固部40的载荷经过第一接合点56和第二接合点58有效地向侧梁外加固部28传递。
另外,可以认为,通过使前柱下外加固部40的下端延伸至侧梁外加固部28的外主体板部2802的下部,能够确保进行焊接(点焊)的足够空间,从而使支撑加固部54、侧梁外加固部28以及前柱下外加固部40三个部件一体接合。
然而,如果这样使前柱下外加固部40的下端延伸至侧梁外加固部28的外主体板部2802的下部,则前柱下外加固部40的重量增加,不利于车辆轻型化。
即,如本实施方式这样,通过设置第一接合点56和第二接合点58,抑制车辆重量增加,在小重叠碰撞时,能够使输入到前柱下外加固部40的载荷从第一接合点56经过与其后方相邻的第二接合点58有效地向侧梁外加固部28传递,有利于抑制前柱下部36变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与侧梁外加固部28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面接合的侧梁辅助加固部26,前柱下外加固部40、侧梁外加固部28以及侧梁辅助加固部26通过第二接合点58接合。
因此,通过增加侧梁外加固部28的强度与刚性,在小重叠碰撞时,从前柱下外加固部40施加于侧梁20的载荷F有效地向通过第二接合点58接合的侧梁外加固部28以及侧梁辅助加固部26传递,换而言之,通过从侧梁20的前方向后方有效地传递,载荷更有效地向侧梁20传递,有利于抑制前柱下部36变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与前柱下外加固部40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面接合的铰链加固部40,铰链支架50的下部从铰链加固部40的下端部向下方延长,铰链加固部46的下端部与前柱下外加固部40以及铰链支架50通过同一接合点P0接合,支撑加固部54的上端部与铰链支架50的下部以及前柱下外加固部40通过同一接合点P1接合。
因此,通过铰链加固部40能够增加前柱下部36的强度与刚性,并且在确保铰链支架50的下部、前柱下外加固部40以及铰链加固部46的下端部的接合部分的强度与刚性的同时,还能够确保支撑加固部54的上端部、铰链支架50的下部以及前柱下外加固部40的接合部分的强度与刚性。
因此,在小重叠碰撞时,施加于前柱下外加固部40的载荷有效地向侧梁外加固部28传递,因此有利于抑制前柱下部36变形。

Claims (8)

1.一种车辆侧部的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侧梁外加固部,其构成在车辆下部向前后方向延伸的侧梁;
前柱下外加固部,其具有在下端部与所述侧梁外加固部接合的接合面部,并构成向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前柱下部;
铰链支架,其在远离所述侧梁外加固部上方的位置处与所述前柱下外加固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面接合,并固定车门铰链;以及
支撑加固部,其从所述铰链支架横跨所述前柱下外加固部的所述接合面部延伸设置,并与所述铰链支架和所述前柱下外加固部接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侧部的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撑加固部上设有向车宽方向外侧突设并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加强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侧部的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侧梁外加固部上形成有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棱线,
从车宽方向观察,在与所述棱线重叠的位置或附近的位置处所述加强筋沿着所述棱线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侧部的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从车宽方向观察,在与所述前柱下外加固部的所述接合面部重叠的位置或附近的位置处所述加强筋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侧部的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加固部,其下部在所述前柱下外加固部的所述接合面部上通过多个第一接合点接合,
所述前柱下外加固部的所述接合面部与朝向所述侧梁外加固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主体板部重叠,并在所述第一接合点下方的位置处通过多个第二接合点与所述外主体板部接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侧部的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合点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以规定的间隔设置,
所述第二接合点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以规定的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接合点与所述第二接合点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交替配置,以使位置在上下方向上不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车辆侧部的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备侧梁辅助加固部,其与所述侧梁外加固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面接合,
所述前柱下外加固部、所述侧梁外加固部以及所述侧梁辅助加固部通过所述第二接合点接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侧部的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备铰链加固部,其与所述前柱下外加固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面接合,
所述铰链支架的下部比所述铰链加固部的下端部向下方延长,
所述铰链加固部的下端部与所述前柱下外加固部和所述铰链支架通过同一接合点接合,
所述支撑加固部的上端部与所述铰链支架的下部和所述前柱下外加固部通过同一接合点接合。
CN202123086982.5U 2020-12-11 2021-12-09 车辆侧部的车体结构 Active CN21696981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205751 2020-12-11
JP2020205751A JP2022092823A (ja) 2020-12-11 2020-12-11 車両側部の車体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69814U true CN216969814U (zh) 2022-07-15

Family

ID=820690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086982.5U Active CN216969814U (zh) 2020-12-11 2021-12-09 车辆侧部的车体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092823A (zh)
CN (1) CN216969814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92823A (ja) 2022-06-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87130B2 (en) Vehicle body lateral structure
EP1808362B1 (en) vehicle body
EP2186665B1 (en) Rear door structure
JP4032702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7259506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WO2013094133A1 (ja) 車両の車体下部構造
JP7457928B2 (ja) 車体下部構造
JP6579131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CN216969814U (zh) 车辆侧部的车体结构
JP2022097811A (ja) 車両下部構造
KR20220045422A (ko) 차체구조물
CN111688814A (zh) 车辆后部结构
JP4442987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側部構造
JP4592399B2 (ja) 車両の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
US11628886B2 (en) Vehicle body side structure
JP4022846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JP4154918B2 (ja)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JP4778153B2 (ja) 車両のリヤフレーム構造
WO2023062676A1 (ja) 車体構造
US11634180B2 (en) Vehicle body rear part structure
CN111434571B (zh) 车体下部构造
CN114475792A (zh) 车辆的中柱下部的连接结构
US20230311722A1 (en) Vehicle structure with anchor unit
CN112172923B (zh) 前柱构造
CN211764845U (zh) 车辆的车门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