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64845U - 车辆的车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车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64845U
CN211764845U CN202020154659.3U CN202020154659U CN211764845U CN 211764845 U CN211764845 U CN 211764845U CN 202020154659 U CN202020154659 U CN 202020154659U CN 211764845 U CN211764845 U CN 2117648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nel
wall portion
door
joined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5465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竹和树
中野史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to CN20202015465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7648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648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648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的车门结构。该车辆的车门结构具备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防撞梁,该防撞梁的两个端部与车门内门板相接合,车门内门板的位于车身后方下部的角部被构成为,在水平方向的截面上,具有多个弯曲部和与该多个弯曲部相邻接的多个面板壁部;设置有具备分别与各面板壁部相重叠的多个加强壁部的加强构件,该加强构件的多个加强壁部中至少有三个加强壁部分别与车门内门板上的互不相同的面板壁部相接合;防撞梁的后端部上重叠并接合有,面板壁部和加强壁部相接合而构成的多个接合部中的一个接合部上的加强壁部。基于上述结构,能够减小传递到车门内门板的侧面碰撞载荷,从而能够减小车门向车厢内侧凹陷的凹陷量。

Description

车辆的车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的车门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在车辆的车门内部设置防撞梁的结构已被广泛采用。该防撞梁被安装在车门内门板上,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具体而言,防撞梁具备梁主体和安装在该梁主体的两端的支撑托架。并且,一侧的支撑托架被焊接在车门内门板的前端缘附近;另一侧的支撑托架被焊接在车门内门板的后端缘附近。这样,当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侧面碰撞载荷由防撞梁承受,从而能够抑制车门向车厢内侧凹陷。
然而,现有的防撞梁的支撑托架被直接接合在车门内门板上,因此,当侧面碰撞载荷较大时,防撞梁无法承受的侧面碰撞载荷将作用在由一张面板构成的车门内门板上,当该车门内门板无法充分吸收碰撞载荷时,有可能出现车门向车厢内侧凹陷的凹陷量增大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小受到侧面碰撞载荷作用时车门向车厢内侧凹陷的凹陷量的车辆的车门结构。
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的车门结构,该车辆的车门结构具备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防撞梁,该防撞梁的两个端部与车门内门板相接合,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内门板的位于车身后方下部的角部被构成为,在水平方向的截面上,具有多个弯曲部和与该多个弯曲部相邻接的多个面板壁部;设置有具备分别与所述各面板壁部相重叠的多个加强壁部的加强构件,该加强构件的所述多个加强壁部中至少有三个加强壁部分别与所述车门内门板上的互不相同的所述面板壁部相接合;所述防撞梁的后端部上重叠并接合有,所述面板壁部和所述加强壁部相接合而构成的多个接合部中的一个接合部上的所述加强壁部。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车辆的车门结构的优点在于,能够减小受到侧面碰撞载荷作用时车门向车厢内侧凹陷的凹陷量。具体而言,侧面碰撞载荷经由防撞梁作用在由车门内门板的面板壁部与加强构件的加强壁部相接合而构成的一个接合部上,并且,在该接合部,防撞梁与加强壁部相重叠并接合,因而,侧面碰撞载荷经由防撞梁作用于加强构件,通过该加强构件,侧面碰撞载荷能够被有效地吸收,其结果,能够减小传递到车门内门板的侧面碰撞载荷,抑制车门内门板变形,从而减小车门向车厢内侧凹陷的凹陷量。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车辆的车门结构中,较佳为,所述车门内门板的所述角部具备在所述截面上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第1面板壁部、从该第1面板壁部的后端缘向车门外门板侧延伸的第2面板壁部、从该第2面板壁部的靠车门外门板侧的端缘向车身后方延伸的第3面板壁部、从该第3面板壁部的后端缘向远离车门外门板一侧延伸的第4面板壁部、及从该第4面板壁部的远离车门外门板一侧的端缘向车身后方延伸的第5面板壁部,所述加强构件具有与所述第1面板壁部相重叠并接合的第1加强壁部、与所述第3面板壁部相重叠并接合的第3加强壁部、及与所述第5面板壁部相重叠并接合的第5加强壁部。
基于上述结构,对于在车门内门板上沿车身前后方向排列的多个面板壁部,通过分别将相间的各面板壁部(第1面板壁部、第3面板壁部、第5面板壁部)与加强构件的加强壁部(第1加强壁部、第3加强壁部、第5加强壁部)相接合,能够在减少接合部位的同时确保车门内门板与加强构件在车身前后方向上有较大的接合范围。其结果,即便是在侧面碰撞载荷传递到车门内门板的情况下,该侧面碰撞载荷也会被分散到车门内门板的较大范围而被吸收,由此也能够减小车门向车厢内侧凹陷的凹陷量。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车辆的车门结构中,较佳为,所述防撞梁的后端部与所述加强构件的所述第3加强壁部相重叠并接合。
基于上述结构,沿车身前后方向排列的三处接合部(第1面板壁部与第1加强壁部间的接合部、第3面板壁部与第3加强壁部间的接合部、第5面板壁部与第5加强壁部间的接合部)中,位于中间的接合部与防撞梁的后端部相接合。因此,从防撞梁的后端部传递到加强构件的侧面碰撞载荷分别被传递到前侧的接合部(第1面板壁部与第1加强壁部间的接合部)以及后侧的接合部(第5面板壁部与第5加强壁部间的接合部),从而被分散到车门内门板的较大范围而被吸收。由此也能够减小车门向车厢内侧凹陷的凹陷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车门内门板的正视图(从车宽方向外侧看到的)。
图2是沿图1中的II-II线截面的后车门的局部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车辆的后车门的情形进行说明。
图1是从车宽方向的外侧看到的本实施方式中的车门内门板2的正视图。图2是沿图1中的II-II线截面的后车门1的局部截面图。各图中,箭头FR的方向表示车辆的前方;箭头RR的方向表示车辆的后方;箭头UP的方向表示车辆的上方;箭头OUT的方向表示车宽方向的外侧;箭头IN的方向表示车宽方向的内侧。
如图1及图2所示,车门(后车门)1是通过将车门内门板2和车门外门板3组装成一体而构成的。
在车门内门板2的前端缘安装有未图示的铰链。该铰链与接合在车身的车身面板4(参照图2的虚线)上的未图示的B柱相接合。这样,后车门1被铰链所支撑,可使车门开口自由开闭。在车门内门板2的前端缘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位,具有为了焊接后述的防撞梁5的前端部而被构成为平坦部的前侧面板壁部20。
另外,车门内门板2的位于车身后方下部的角部C是焊接防撞梁5的后端部用的接合部分。以下,对该接合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车门内门板2的角部C在其水平方向的截面上具有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第1面板壁部21、从该第1面板壁部21的后端缘向车门外门板3侧延伸的第2面板壁部22、从该第2面板壁部22的靠车门外门板3侧的端缘向车身后方延伸的第3面板壁部23、从该第3面板壁部23的后端缘向远离车门外门板3的一侧延伸的第4面板壁部24、及从该第4面板壁部24的远离车门外门板3一侧的端缘向车身后方延伸的第5面板壁部25。
并且,第1面板壁部21和第2面板壁部22之间有第1弯曲部26;第2面板壁部22和第3面板壁部23之间有第2弯曲部27;第3面板壁部23和第4面板壁部24之间有第3弯曲部28;第4面板壁部24和第5面板壁部25之间有第4弯曲部29。这样,车门内门板2的角部C在水平方向的截面上具有多个弯曲部26~29和与这些弯曲部26~29相邻接的多个面板壁部21~25。
在车门内门板2的角部C的位于车门外门板3侧的面(车宽方向外侧的表面)上,接合有加强构件6。该加强构件6具备与第1面板壁部21相重叠的第1加强壁部61、与第2面板壁部22相重叠的第2加强壁部62、与第3面板壁部23相重叠的第3加强壁部63、与第4面板壁部24相重叠的第4加强壁部64、及与第5面板壁部25相重叠的第5加强壁部65。
并且,第1面板壁部21与第1加强壁部61之间、第3面板壁部23与第3加强壁部63之间、第5面板壁部25与第5加强壁部65之间分别通过焊接(例如点焊)相接合。
在车门内门板2上安装有防撞梁5。该防撞梁5具备梁主体51、和安装在该梁主体51的两端的支撑托架52、53。梁主体51由金属管构成。
支撑托架52、53具备供梁主体51的前端部分插入的圆筒部52a、53a;和与该圆筒部52a、53a安装成一体的法兰部52b、53b。该法兰部52b、53b为与车门内门板2接合的接合部。
被安装在梁主体51的前端部的前侧支撑托架52的法兰部52b与车门内门板2的前侧面板壁部20相接合。
另一方面,被安装在梁主体51的后端部的后侧支撑托架53的法兰部53b与加强构件6的第3加强壁部63相接合。这样,在该部分,从车宽方向的内侧朝着外侧,按照车门内门板2的第3面板壁部23、加强构件6的第3加强壁部63、防撞梁5的后侧支撑托架53的法兰部53b的顺序重叠并通过焊接(例如点焊)而接合在一起。
基于上述结构,本实施方式中,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产生的侧面碰撞载荷经由防撞梁5而作用在由车门内门板2的第3面板壁部23与加强构件6的第3加强壁部63相接合而构成的接合部上。并且,在该接合部,防撞梁5的后侧支撑托架53与加强壁部6的第3加强壁部63重叠并接合。由此,侧面碰撞载荷经由防撞梁5而施加于加强构件6,通过该加强构件6,侧面碰撞载荷能够被有效地吸收。因而,能够减小传递到车门内门板2的侧面碰撞载荷,抑制车门内门板2变形,从而减小后车门1向车厢内侧凹陷的凹陷量。另外,在减小后车门1向车厢内侧凹陷的凹陷量的同时,还能够减小防撞梁5向车厢内侧凹陷的凹陷量。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对于车门内门板2上的沿车身前后方向排列的多个面板壁部21~25,通过分别使相间的各面板壁部(第1面板壁部21、第3面板壁部23、第5面板壁部25)与加强构件6的加强壁部(第1加强壁部61、第3加强壁部63、第5加强壁部65)相接合,能够在减少接合部位的同时确保车门内门板2与加强构件6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具有较大的接合范围。其结果,即便在侧面碰撞载荷传递到车门内门板2的情况下,该侧面碰撞载荷也会被分散到车门内门板2的较大范围而被吸收。由此也能够减小后车门1向车厢内侧凹陷的凹陷量。
进一步,本实施方式中,沿车身前后方向排列的三处的接合部(第1面板壁部21与第1加强壁部61间的接合部、第3面板壁部23与第3加强壁部63间的接合部、第5面板壁部25与第5加强壁部65间的接合部)中,位于中间的接合部与防撞梁5的后侧支撑托架53相接合。由此,从防撞梁5的后侧支撑托架53传递到加强构件6的侧面碰撞载荷被分别传递到前侧的接合部(第1面板壁部21与第1加强壁部61间的接合部)以及后侧的接合部(第5面板壁部25与第5加强壁部65间的接合部),从而分散到车门内门板2的较大范围而被吸收。由此也能够减小后车门1向车厢内侧凹陷的凹陷量。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进行适当的变更。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对于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车辆的后车门1的情形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此,本实用新型也适用于车辆的前车门。

Claims (3)

1.一种车辆的车门结构,具备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防撞梁,该防撞梁的两个端部与车门内门板相接合,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门内门板的位于车身后方下部的角部被构成为,在水平方向的截面上,具有多个弯曲部和与该多个弯曲部相邻接的多个面板壁部;
设置有具备分别与所述各面板壁部相重叠的多个加强壁部的加强构件,该加强构件的所述多个加强壁部中至少有三个加强壁部分别与所述车门内门板上的互不相同的所述面板壁部相接合;
所述防撞梁的后端部上重叠并接合有,所述面板壁部和所述加强壁部相接合而构成的多个接合部中的一个接合部上的所述加强壁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门内门板的所述角部具备
在所述截面上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第1面板壁部、从该第1面板壁部的后端缘向车门外门板侧延伸的第2面板壁部、从该第2面板壁部的靠车门外门板侧的端缘向车身后方延伸的第3面板壁部、从该第3面板壁部的后端缘向远离车门外门板一侧延伸的第4面板壁部、及从该第4面板壁部的远离车门外门板一侧的端缘向车身后方延伸的第5面板壁部,
所述加强构件具有
与所述第1面板壁部相重叠并接合的第1加强壁部、与所述第3面板壁部相重叠并接合的第3加强壁部、及与所述第5面板壁部相重叠并接合的第5加强壁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撞梁的后端部与所述加强构件的所述第3加强壁部相重叠并接合。
CN202020154659.3U 2020-02-06 2020-02-06 车辆的车门结构 Active CN2117648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54659.3U CN211764845U (zh) 2020-02-06 2020-02-06 车辆的车门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54659.3U CN211764845U (zh) 2020-02-06 2020-02-06 车辆的车门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64845U true CN211764845U (zh) 2020-10-27

Family

ID=729045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54659.3U Active CN211764845U (zh) 2020-02-06 2020-02-06 车辆的车门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6484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41834B2 (ja) 車体構造
JP6624526B2 (ja) 車体構造
US4471992A (en) Automobile body structure
US8205925B2 (en) Vehicle body reinforcing structure
US20110179719A1 (en) Back door structure of vehicle
EP1741619B1 (en) Underbody structure of sliding-door vehicle
JP5369624B2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JP3876279B2 (ja) 自動車のピラー補強構造
EP2412612A1 (en) Side sill structure for automobile
EP2371678B1 (en) Automotive vehicle body side structure
JP6579131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5170188B2 (ja) スライドドア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JP2007015637A (ja) スライドドア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CN108349547B (zh) 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
CN112046611B (zh) 上部车身构造
CN109987142B (zh) 车身前部构造
CN211764845U (zh) 车辆的车门结构
CN108163055B (zh) 用于车辆的门槛结构
GB2345671A (en) Fastening arrangement for a door sill of a motor vehicle
JP4749904B2 (ja) 自動車の側部車体構造
JP2020040502A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6221164B2 (ja) 車体構造
JP4431161B2 (ja) 側面衝突性能を強化させた自動車用ドア
JP4022846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JP6588073B2 (ja) 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