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98473A - 护线套 - Google Patents

护线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98473A
CN114498473A CN202111203212.6A CN202111203212A CN114498473A CN 114498473 A CN114498473 A CN 114498473A CN 202111203212 A CN202111203212 A CN 202111203212A CN 114498473 A CN114498473 A CN 1144984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ody
water stop
body panel
lip
gromm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0321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安东雄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4984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9847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 H02G3/04Protective tubing or conduits, e.g. cable ladders or cable troughs
    • H02G3/0406Detail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B60R16/0215Protecting, fastening and routing mean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B60R16/0215Protecting, fastening and routing means therefor
    • B60R16/0222Gromm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5/00Devices for use where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pass through walls or partitions
    • F16L5/02Sealing
    • F16L5/10Sealing by using sealing rings or sleeves on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 H02G3/04Protective tubing or conduits, e.g. cable ladders or cable troughs
    • H02G3/0462Tubings, i.e. having a closed s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22Installations of cables or lines through walls, floors or ceilings, e.g. into build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stallation Of Indoor Wiring (AREA)
  • Insulating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提高止水性的护线套。护线套具备:对置部(32),与车身面板(11)中的组装孔(12)的周围部分对置;第1止水部(33),从对置部(32)伸出并与车身面板(11)接触;以及第2止水部(34),从对置部(32)伸出并与车身面板(11)接触。第1止水部(33)及第2止水部(34)各自形成将组装孔(12)的周围包围的环状。并且,第2止水部(34)比第1止水部(33)靠外周侧设置。

Description

护线套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护线套。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护线套组装到形成于车身面板的组装孔,并构成为使穿过该组装孔的线束与组装孔之间止水。详细地,护线套具有与车身面板中的组装孔的周围部分密合的环状的密封部,通过该密封部抑制水等向组装孔的浸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335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人对如上述的护线套中能够提高止水性的密封部的结构进行了研究。
因此,以提供能提高止水性的护线套为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护线套组装于线束穿过的车身面板的组装孔,所述护线套具备:对置部,与所述车身面板中的所述组装孔的周围部分对置;第1止水部,从所述对置部伸出并与所述车身面板接触;以及第2止水部,从所述对置部伸出并与所述车身面板接触,所述第1止水部及所述第2止水部各自形成将所述组装孔的周围包围的环状,所述第2止水部设置于比所述第1止水部靠外周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提供能提高止水性的护线套。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护线套的侧视图。
图2是该方式的护线套的剖视图。
图3是将该方式的护线套的主要部分放大示出的剖视图。
图4是将向车身面板组装的组装状态下的护线套的主要部分放大示出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护线套,
[1]组装于线束穿过的车身面板的组装孔,所述护线套具备:对置部,与所述车身面板中的所述组装孔的周围部分对置;第1止水部,从所述对置部伸出并与所述车身面板接触;以及第2止水部,从所述对置部伸出并与所述车身面板接触,所述第1止水部及所述第2止水部各自形成将所述组装孔的周围包围的环状,所述第2止水部比所述第1止水部靠外周侧设置。
根据该结构,在水从车身面板的一侧面侧通过组装孔向另一侧面侧浸入时,能够通过第1止水部及第2止水部以多个阶段抑制该水的浸入。由此,能够提高护线套的止水性。
[2]所述护线套具备:内构件,具有所述线束插通的筒部、及从所述筒部向外周侧延伸的凸缘部;和护线套主体,具有所述对置部、所述第1止水部以及所述第2止水部,所述内构件由刚性比所述护线套主体的刚性高的材料构成,所述筒部插通于所述组装孔,所述对置部、所述第1止水部以及所述第2止水部被所述凸缘部和所述车身面板夹持而压缩,所述第1止水部在与所述组装孔的中心轴线正交的第1方向上被所述组装孔的周缘和所述筒部夹持。
根据该结构,第1止水部被组装孔的周缘和内构件的筒部夹持。因此,能够通过第1止水部使组装孔的周缘与筒部之间的间隙适当地止水。
[3]所述车身面板具有所述组装孔的周缘向与所述对置部侧相反的一侧弯曲而成的弯曲部,所述第1止水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被所述弯曲部和所述筒部夹持。
根据该结构,第1止水部被设置于组装孔的周缘的弯曲部和内构件的筒部夹持。由此,能够设为第1止水部与组装孔的周缘的边缘不接触的结构。因此,能够抑制第1止水部的损伤,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第1止水部的止水性的劣化。
[4]所述车身面板是将车辆中的车室内和车室外隔开的面板,所述对置部、所述第1止水部以及所述第2止水部位于所述车身面板的车室内侧。
车身面板的车室外侧是水容易浸入的场所。在车室外的水将要通过组装孔的周缘与内构件的筒部之间的间隙向车室内侧浸入时,首先能由第1止水部抑制该水的浸入,接着能由第2止水部抑制。
[5]所述护线套具备从所述对置部伸出并与所述车身面板接触的支承部,所述支承部形成将所述组装孔的周围包围的环状,所述支承部比所述第2止水部靠外周侧设置。
根据该结构,通过与车身面板接触的支承部,组装于车身面板的状态下的护线套的姿势稳定。由此,能够抑制护线套的姿势由于例如从线束受到的力等而相对于组装孔倾斜。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第1止水部及第2止水部相对于车身面板的接触压力部分地降低。
[6]所述支承部从所述对置部的外缘伸出。
根据该结构,通过从对置部的外缘延伸的支承部,能够更适当地抑制护线套的倾斜。
[7]所述支承部的周向整体与所述车身面板密合。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支承部使沿着车身面板的水止动。
[8]所述第2止水部具有第1唇部和第2唇部,所述第1唇部从所述对置部侧朝向所述车身面板侧向外周侧倾斜并且延伸,所述第2唇部从所述对置部侧朝向所述车身面板侧向作为所述第1止水部侧的内周侧倾斜并且延伸。
根据该结构,在使第1唇部及第2唇部与车身面板密合时,能够使由第1唇部、第2唇部以及车身面板围成的空间为负压,从而使第2止水部吸附于车身面板。当第2止水部吸附于车身面板时,在车身面板与第2止水部之间不易产生间隙,其结果是,第2止水部的止水性提高。
[9]在相对于所述车身面板的组装状态下,所述第1唇部及所述第2唇部各自构成为相对于所述对置部分离。
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吸附于车身面板的第1唇部及第2唇部被对置部压扁。其结果是,能够适当地保持第1唇部及第2唇部吸附于车身面板的状态。
[10]所述第2止水部具有基部,所述基部从所述对置部延伸,并且所述第1唇部及所述第2唇部从所述基端的顶端伸出。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第1唇部及第2唇部与车身面板密合,并且能够通过基部的变形使将护线套向组装孔插入时的插入力减小。其结果是,能够有助于护线套的组装性的提高。
[11]所述基部朝向所述车身面板侧向外周侧或者内周侧倾斜并且延伸。
根据该结构,在将第2止水部向车身面板按压时,能够使第2止水部的基部向外周侧或者内周侧适当地弯曲。由此,能够使将护线套向组装孔插入时的插入力更适当地减小。其结果是,能够更进一步有助于护线套的组装性的提高。
[12]所述基部朝向所述车身面板侧向外周侧倾斜并且延伸,所述基部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1唇部的延伸方向是同一方向。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第1唇部与车身面板适当地密合。
[13]所述第2唇部具有从所述基部延伸的第1伸出部和从所述第1伸出部的顶端延伸的第2伸出部,所述第2伸出部的倾斜呈与所述第1伸出部的倾斜相比相对于所述车身面板接近垂直的倾斜。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第2唇部的顶端、即第2伸出部的顶端相对于车身面板以更接近垂直的角度接触。由此,能够使第2唇部与车身面板适当地密合。
[14]所述第1唇部的顶端位置位于比所述第2唇部的顶端位置远离所述对置部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在将护线套向组装孔插入时,在第2止水部中,首先第1唇部与车身面板接触,接着第2唇部与车身面板接触。由此,在相对于车身面板的组装状态下,能够使第1唇部及第2唇部更适当地压缩变形。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公开的护线套的具体例。在各附图中,说明便利起见,有时将结构的一部分放大或简化示出。另外,关于各部分的尺寸比率,有时在各附图中不同。另外,本说明书中的“平行”、“正交”、“垂直”不仅包括严格为平行、正交、垂直的情况,也包括在起到本实施方式中的作用及效果的范围内大致平行、正交、垂直的情况
另外,本说明书的说明中使用的“筒状”不仅包括遍及周向全周连续地形成有周壁的筒状,也包括将多个部件组合而形成筒状的形状、如C字状那样在周向的一部分具有缺口等的形状。另外,“筒状”形状包括圆形、椭圆形、以及具有尖角或者圆角的多边形。另外,本说明书的说明中使用的“环状”的用语有时指代形成环的任意结构、或者没有端部的连续形状及如C字形的具有间隙的一般为环形状的结构。另外,“环状”形状包括圆形、椭圆形以及具有尖角或者圆角的多边形,但是不限于这些。
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护线套10安装于组装孔12,组装孔12形成于汽车的车身面板11。在组装孔12插通线束W。线束W构成为包括至少一条电线。护线套10确保组装孔12与线束W之间的止水性。另外,护线套10也起到防止线束W与组装孔12的周缘干扰的作用。
车身面板11例如是将汽车中的车室内与车室外隔开的面板。该车室外例如是发动机室。将车身面板11的两面中、面向车室内的面作为第1面13,将面向车室外的面作为第2面14。车身面板11具有从组装孔12的周缘向第2面14侧弯曲而构成的弯曲部15。弯曲部15例如通过翻边加工而形成。弯曲部15遍及组装孔12的全周而形成。护线套10例如从第1面13侧组装到组装孔12。
(护线套10的整体结构)
如图2所示,护线套10具备内构件20和护线套主体30。
护线套主体30由可挠性高的材料构成。即,护线套主体30在整体上构成为容易变形。作为护线套主体30的构成材料,例如能使用EPDM(详细为乙烯-丙烯-二烯烃橡胶)等弹性体。内构件20由刚性比护线套主体30的刚性高的材料构成。即,内构件20在整体上构成为不易变形。作为内构件20的构成材料,例如能够使用PP(详细为聚丙烯)等合成树脂材料。
(内构件20的结构)
内构件20具有插通于组装孔12的筒部21。筒部21形成沿着组装孔12的周缘的环状。另外,筒部21形成比组装孔12的周缘稍小的环状。在筒部21插通线束W。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将与组装孔12的中心轴线L正交的方向称为第1方向D。
筒部21具有卡止片22。卡止片22设置有例如多个。卡止片22构成为沿着第1方向D挠曲。护线套10通过卡止片22钩挂于组装孔12的周缘而固定于车身面板11。在筒部21的外周面21a形成有例如沿着组装孔12的中心轴线L延伸的槽部23。槽部23形成于与卡止片22在第1方向D对置的位置。
内构件20具有从筒部21向外周侧延伸的凸缘部24。凸缘部24例如设置于筒部21的轴方向一端。从中心轴线L方向观看的凸缘部24的外形形成比组装孔12大的形状。在护线套10组装于车身面板11的状态下,凸缘部24位于车身面板11的第1面13侧。另外,以下有时将“护线套10组装于车身面板11的状态”仅称为“组装状态”。
(护线套主体30的结构)
护线套主体30具有包覆部31、对置部32、第1止水部33、第2止水部34以及支承部35。
包覆部31将凸缘部24中的中心轴线L方向的一侧面和筒部21的一端部覆盖。如图1所示,包覆部31具有筒状的插通部36。在插通部36以确保止水性的状态插通线束W。
如图2及图3所示,对置部32与包覆部31的外缘相连地形成。对置部32形成例如沿着组装孔12的周缘的环状。凸缘部24进入到对置部32与包覆部31之间。由此,护线套主体30保持于凸缘部24。在组装状态下,对置部32在沿着中心轴线L的方向上与车身面板11中的组装孔12的周围部分对置。
对置部32中与车身面板11对置的对置面例如形成与中心轴线L正交的平面状。第1止水部33、第2止水部34以及支承部35从该对置面伸出。该对置面中、例如相对于第2止水部34的内周侧的面和相对于第2止水部34的外周侧的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如图4所示,第1止水部33、第2止水部34以及支承部35各自从对置部32伸出并与车身面板11接触。第1止水部33、第2止水部34以及支承部35各自形成将组装孔12的周围包围的环状。第2止水部34设置于比第1止水部33靠外周侧。支承部35设置于比第2止水部34靠外周侧。对置部32、第1止水部33、第2止水部34以及支承部35被凸缘部24和车身面板11夹持而压缩。另外,在组装状态下,对置部32、第1止水部33、第2止水部34以及支承部35例如位于车身面板11的第1面13侧、即车室内侧。在该情况下,第1止水部33、第2止水部34以及支承部35与车身面板11的第1面13接触。
(第1止水部33的结构)
第1止水部33例如从对置部32的内缘伸出。第1止水部33例如大致沿着组装孔12的中心轴线L延伸。在非组装状态下,第1止水部33例如在沿着中心轴线L的方向上与卡止片22对置。第1止水部33例如在其外周侧的侧面上具有倾斜面37。倾斜面37从对置部32侧朝向车身面板11侧向内周侧倾斜。第1止水部33的内周侧的侧面及对置部32的内周侧的侧面在第1方向D上与筒部21的外周面21a对置。
在组装状态下,第1止水部33在第1方向D上被组装孔12的周缘和筒部21夹持。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组装孔12的周缘形成有向与对置部32侧相反的一侧弯曲的所述弯曲部15。由此,第1止水部33在第1方向D上被弯曲部15和筒部21夹持。弯曲部15通过使构成车身面板11的板材弯曲而形成。由此,弯曲部15具有弯曲面。第1止水部33与弯曲部15中的弯曲面接触。
(第2止水部34的结构)
如图2及图3所示,第2止水部34具有基部40、第1唇部41以及第2唇部42。
基部40形成沿着组装孔12的周缘的环状。基部40朝向车身面板11侧向外周侧倾斜并且延伸。由此,如图4所示,通过第2止水部34的顶端和车身面板11的接触,基部40容易向外周侧倾倒。因此,将护线套10组装到组装孔12时的插入力减小。另外,通过基部40的倾斜形状,组装状态下的基部40的变形被限定为向外周侧的变形。由此,组装状态下的第2止水部34的变形姿势稳定。
如图2及图3所示,第1唇部41及第2唇部42各自从基部40的顶端延伸。第1唇部41及第2唇部42形成沿着组装孔12的周缘的环状。第2唇部42设置于第1唇部41的内周侧。第1唇部41及第2唇部42在第1方向D相互对置。第1唇部41从对置部32侧朝向车身面板11侧向外周侧倾斜并且延伸。第2唇部42从对置部32侧朝向车身面板11侧向作为第1止水部33侧的内周侧倾斜并且延伸。
基部40的延伸方向和第1唇部41的延伸方向例如是同一方向。即,基部40和第1唇部41以与中心轴线L平行、且通过中心轴线L的截面形状呈一直线状延伸的方式形成。第2唇部42以从基部40和第1唇部41形成的呈一直线延伸的部分的中间部分支的方式延伸。在非组装状态下,第1唇部41的顶端位置位于比第2唇部42的顶端位置远离对置部32的位置。在组装状态下,第1唇部41的顶端与车身面板11的第1面13接触。
第2唇部42具有从基部40延伸的第1伸出部51和从第1伸出部51的顶端延伸的第2伸出部52。第1伸出部51的倾斜角度和第2伸出部52的倾斜角度相互不同。即,第2唇部42在第1伸出部51与第2伸出部52之间具有弯曲部53。第2伸出部52的倾斜形成与第1伸出部51的倾斜相比相对于车身面板11更接近垂直的倾斜。在组装状态下,第2伸出部52与车身面板11的第1面13接触。
(支承部35的结构)
如图2及图3所示,支承部35形成沿着组装孔12的周缘的环状。支承部35从对置部32的外缘朝向车身面板11伸出。在非组装状态下,支承部35的顶端部例如向内周侧、即第2止水部34侧移位并且向车身面板11侧延伸。
如图4所示,支承部35的周向整体与车身面板11密合。支承部35如上所述在非组装状态下,顶端部向内周侧移位,因此在组装状态下,通过与车身面板11的接触,支承部35的顶端部以朝向内周侧的方式折弯。支承部35起到使组装状态下的护线套10的姿势稳定的作用。
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车身面板11中容易附着水的是作为车室外侧的第2面14侧。第2面14侧的水将要通过组装孔12的周缘与内构件20的筒部21之间的间隙向第1面13侧浸入。在此,第1止水部33遍及其全周被组装孔12的周缘和筒部21的外周面21a夹持而压缩。由此,可抑制第2面14侧的水浸入到组装孔12与筒部21之间的间隙。
用第1止水部33防不住浸入的水向第1止水部33与第2止水部34之间浸入。该水被第2止水部34以使其不向第2止水部34的外周侧浸入的方式止水。在此,第2止水部34在组装状态下由于第1唇部41及第2唇部42的形状而吸附于车身面板11的第1面13。即,由第1唇部41、第2唇部42以及车身面板11围成的空间变成负压,其结果是,第1唇部41及第2唇部42由于大气压的作用而贴到车身面板11。在第2止水部34吸附于车身面板11的状态下,第1唇部41及第2唇部42相对于车身面板11不歪斜地接触。因此,变为在第1唇部41及第2唇部42与车身面板11之间极其不易产生间隙的状态。
另外,在组装状态下,第1唇部41及第2唇部42各自相对于对置部32分离。由此,吸附于车身面板11的第1唇部41及第2唇部42不被对置部32压扁。因此,可适当地保持第1唇部41及第2唇部42吸附于车身面板11的状态。
将要从车身面板11的第2面14侧向第1面13侧浸入的水的大部分被第1止水部33及第2止水部34止水。但是,也有时用第2止水部34也不能止水,水稍微向第2止水部34的外周侧浸入。此时,向第2止水部34的外周侧浸入的水被与第1面13密合的支承部35止水。即,支承部35在护线套10中构成为第3止水部。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护线套10具有针对从车身面板11的第2面14侧向第1面13侧浸入的水用第1止水部33、第2止水部34以及支承部35这三个阶段止水的止水结构。
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1)第1止水部33及第2止水部34各自形成将组装孔12的周围包围的环状。并且,第2止水部34设置于比第1止水部33靠外周侧。根据该结构,例如在水从车身面板11的第2面14侧通过组装孔12向第1面13侧浸入时,能够通过第1止水部33及第2止水部34以多个阶段抑制该水的浸入。由此,能够提高护线套10的止水性。
(2)第1止水部33在与组装孔12的中心轴线L正交的第1方向D上被组装孔12的周缘和内构件20的筒部21夹持。因此,能够通过第1止水部33使组装孔12的周缘与筒部21之间的间隙适当地止水。
另外,因为内构件20是刚性比较高的构件,所以为了防止由于尺寸偏差导致的内构件20的筒部21和组装孔12的干扰,在筒部21与组装孔12之间设定间隙。并且,在筒部21与组装孔12之间的间隙夹设具有可挠性的第1止水部33。由此,通过第1止水部33可抑制内构件20的晃动。
另外,第1止水部33遍及全周进入筒部21与组装孔12之间的间隙。因此,第1止水部33起到以筒部21的中心轴线与组装孔12的中心轴线L一致的方式引导筒部21的作用。这样,内构件20被第1止水部33定位于适当的位置,因此能提供发挥稳定的止水性的护线套10。
(3)车身面板11具有组装孔12的周缘向与对置部32侧相反的一侧弯曲的弯曲部15。并且,第1止水部33在第1方向D上被组装孔12的弯曲部15和筒部21夹持。由此,能够设为第1止水部33与组装孔12的周缘的边缘不接触的结构。因此,能够抑制第1止水部33的损伤,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第1止水部33的止水性的劣化。
(4)车身面板11是将车辆中的车室内和车室外隔开的面板。并且,对置部32、第1止水部33以及第2止水部34位于车身面板11的车室内侧。车身面板11的车室外侧是水容易浸入的场所。在车室外的水将要通过组装孔12的周缘与内构件20的筒部21之间的间隙向车室内侧浸入时,首先能由第1止水部33抑制该水的浸入,接着能由第2止水部34抑制。
(5)具备从对置部32伸出并与车身面板11接触的支承部35。支承部35形成将组装孔12的周围包围的环状。并且,支承部35设置于比第2止水部34靠外周侧。根据该结构,通过与车身面板11接触的支承部35,组装于车身面板11的状态下的护线套10的姿势稳定。由此,能够抑制护线套10由于例如从线束W受到的力等而相对于组装孔12倾斜。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第1止水部33及第2止水部34相对于车身面板11的接触压力部分地降低。
(6)支承部35从对置部32的外缘伸出。根据该结构,通过从对置部32的外缘延伸的支承部35,能够更适当地抑制护线套10的倾斜。
(7)支承部35的周向整体与车身面板11密合。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支承部35使沿着车身面板11的水止动。
(8)第2止水部34具有第1唇部41和第2唇部42,第1唇部41从对置部32侧朝向车身面板11侧向外周侧倾斜并且延伸,第2唇部42从对置部32侧朝向车身面板11侧向作为第1止水部33侧的内周侧倾斜并且延伸。根据该结构,在使第1唇部41及第2唇部42与车身面板11密合时,能够使由第1唇部41、第2唇部42以及车身面板11围成的空间为负压,从而使第2止水部34吸附于车身面板11。当第2止水部34吸附于车身面板11时,在车身面板11与第2止水部34之间不易产生间隙,其结果是,第2止水部34的止水性提高。
(9)在相对于车身面板11的组装状态下,第1唇部41及第2唇部42各自构成为相对于对置部32分离。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吸附于车身面板11的第1唇部41及第2唇部42被对置部32压扁。其结果是,能够适当地保持第1唇部41及第2唇部42吸附于车身面板11的状态。
(10)第2止水部34具有基部40,基部40从对置部32延伸,且从顶端伸出第1唇部41及第2唇部42。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第1唇部41及第2唇部42与车身面板11密合,并且能够通过基部40的变形使将护线套10向组装孔12插入时的插入力减小。其结果是,能够有助于护线套10的组装性提高。
(11)基部40朝向车身面板11侧向外周侧倾斜并且延伸。根据该结构,在将第2止水部34向车身面板11按压时,能够使第2止水部34的基部40向外周侧或者内周侧适当地弯曲。由此,能够使将护线套10向组装孔12插入时的插入力更适当地减小。其结果是,能够更进一步有助于护线套10的组装性提高。
(12)基部40的延伸方向和第1唇部41的延伸方向是同一方向。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第1唇部41与车身面板11适当地密合。
(13)第2唇部42具有从基部40延伸的第1伸出部51和从第1伸出部51的顶端延伸的第2伸出部52。并且,第2伸出部52的倾斜形成与第1伸出部51的倾斜相比相对于车身面板11更接近垂直的倾斜。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第2唇部42的顶端、即第2伸出部52的顶端相对于车身面板11以更接近垂直的角度接触。由此,能够使第2唇部42与车身面板11适当地密合。
(14)第1唇部41的顶端位置位于比第2唇部42的顶端位置远离对置部32的位置。根据该结构,在将护线套10向组装孔12插入时,在第2止水部34中,首先第1唇部41与车身面板11接触,接着第2唇部42与车身面板11接触。由此,在相对于车身面板11的组装状态下,能够使第1唇部41及第2唇部42更适当地压缩变形。
本实施方式能够按如下变更而实施。本实施方式及以下变更例能够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相互组合而实施。
·在第1方向D上,作为第1止水部33不被组装孔12的周缘和筒部21夹持的结构,也可以设为第1止水部33仅与车身面板11的例如第1面13接触的结构。
·基部40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适当变更。例如,基部40也可以为朝向车身面板11侧向内周侧倾斜并且延伸的结构。根据该结构,在将第2止水部34向车身面板11按压时,能够使第2止水部34的基部40向内周侧适当地弯曲。另外,例如基部40也可以构成为相对于车身面板11垂直地延伸。
·第1唇部41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适当变更。例如,也可以使第1唇部41的倾斜角度与基部40的倾斜角度不同。另外,也可以设为第1唇部41在其中间部弯曲的结构。
·第2唇部42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适当变更。例如,作为在第2唇部42中没有弯曲部53的结构,也可以设为第2唇部42在一直线上延伸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第2止水部34中,也可以将第2唇部42的顶端位置设定于比第1唇部41的顶端位置远离对置部32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构成为:在将护线套10向组装孔12插入时,在第2止水部34中,首先第2唇部42与车身面板11接触,接着第1唇部41与车身面板11接触。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第2止水部34中,第1唇部41及第2唇部42从基部40延伸,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在将基部40省略的基础上构成为,第1唇部41及第2唇部42从对置部32伸出。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组装状态下,第1唇部41及第2唇部42各自相对于对置部32分离,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在组装状态下,第1唇部41及第2唇部42与对置部32接触。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第2止水部34中,具备从基部40分支的第1唇部41及第2唇部42,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设为不使基部40分支的结构。
·也可以将支承部35的根部的位置从对置部32的外缘变更为内周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支承部35的周向整体与车身面板11密合,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支承部35的周向的一部分与车身面板11接触。另外,例如也可以设为支承部35在对置部32的周向上分散多个的结构。也就是说,如这些变更例那样,不必使支承部35具有止水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支承部35省略。
·护线套主体30及内构件20的形成材料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根据结构适当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适用于从室内侧组装于组装孔12的护线套10,但是也可以适用于从室外侧组装的护线套。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适用于安装于形成有弯曲部15的组装孔12的护线套10,但是不限于此,能够适用于安装于没有弯曲部15的组装孔12的护线套。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适用于由弹性体等由可挠性高的材料构成的护线套主体30和刚性比该护线套主体30的刚性高的内构件20构成的护线套10。但是,并不特别限定于此,能够适用于仅由可挠性高的材料构成的护线套。
·应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及变更例在所有方面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并不是上述的意思,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0 护线套
11 车身面板
12 组装孔
13第1面
14 第2面
15 弯曲部
20 内构件
21 筒部
21a 外周面
22 卡止片
23 槽部
24 凸缘部
30 护线套主体
31 包覆部
32 对置部
33 第1止水部
34 第2止水部
35 支承部
36 插通部
37 倾斜面
40 基部
41 第1唇部
42 第2唇部
51 第1伸出部
52 第2伸出部
53 弯曲部
D 第1方向
L 中心轴线
W 线束

Claims (14)

1.一种护线套,组装于线束穿过的车身面板的组装孔,所述护线套具备:
对置部,与所述车身面板中的所述组装孔的周围部分对置;
第1止水部,从所述对置部伸出并与所述车身面板接触;以及
第2止水部,从所述对置部伸出并与所述车身面板接触,
所述第1止水部及所述第2止水部各自形成将所述组装孔的周围包围的环状,
所述第2止水部比所述第1止水部靠外周侧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线套,其中,
所述护线套具备:
内构件,具有所述线束插通的筒部、及从所述筒部向外周侧延伸的凸缘部;和
护线套主体,具有所述对置部、所述第1止水部以及所述第2止水部,
所述内构件由刚性比所述护线套主体的刚性高的材料构成,
所述筒部插通于所述组装孔,
所述对置部、所述第1止水部以及所述第2止水部被所述凸缘部和所述车身面板夹持而压缩,
所述第1止水部在与所述组装孔的中心轴线正交的第1方向上被所述组装孔的周缘和所述筒部夹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护线套,其中,
所述车身面板具有所述组装孔的周缘向与所述对置部侧相反的一侧弯曲而成的弯曲部,
所述第1止水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被所述弯曲部和所述筒部夹持。
4.根据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护线套,其中,
所述车身面板是将车辆中的车室内和车室外隔开的面板,
所述对置部、所述第1止水部以及所述第2止水部位于所述车身面板的车室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护线套,其中,
所述护线套具备从所述对置部伸出并与所述车身面板接触的支承部,
所述支承部形成将所述组装孔的周围包围的环状,
所述支承部比所述第2止水部靠外周侧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护线套,其中,
所述支承部从所述对置部的外缘伸出。
7.根据权利要求5或权利要求6所述的护线套,其中,
所述支承部的周向整体与所述车身面板密合。
8.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护线套,其中,
所述第2止水部具有第1唇部和第2唇部,所述第1唇部从所述对置部侧朝向所述车身面板侧向外周侧倾斜并且延伸,所述第2唇部从所述对置部侧朝向所述车身面板侧向作为所述第1止水部侧的内周侧倾斜并且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护线套,其中,
在相对于所述车身面板的组装状态下,所述第1唇部及所述第2唇部各自构成为相对于所述对置部分离。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者权利要求9所述的护线套,其中,
所述第2止水部具有基部,所述基部从所述对置部延伸,并且所述第1唇部及所述第2唇部从所述基部的顶端伸出。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护线套,其中,
所述基部朝向所述车身面板侧向外周侧或者内周侧倾斜并且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护线套,其中,
所述基部朝向所述车身面板侧向外周侧倾斜并且延伸,
所述基部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1唇部的延伸方向是同一方向。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护线套,其中,
所述第2唇部具有从所述基部延伸的第1伸出部和从所述第1伸出部的顶端延伸的第2伸出部,
所述第2伸出部的倾斜呈与所述第1伸出部的倾斜相比相对于所述车身面板接近垂直的倾斜。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权利要求13所述的护线套,其中,
所述第1唇部的顶端位置位于比所述第2唇部的顶端位置远离所述对置部的位置。
CN202111203212.6A 2020-10-28 2021-10-15 护线套 Pending CN11449847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80660 2020-10-28
JP2020180660A JP2022071604A (ja) 2020-10-28 2020-10-28 グロメッ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98473A true CN114498473A (zh) 2022-05-13

Family

ID=812590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03212.6A Pending CN114498473A (zh) 2020-10-28 2021-10-15 护线套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780388B2 (zh)
JP (1) JP2022071604A (zh)
CN (1) CN114498473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7687A (ja) * 1994-06-17 1996-01-12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グロメット
JP2004187357A (ja) * 2002-11-29 2004-07-02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グロメット
CN101420149A (zh) * 2007-10-26 2009-04-2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起动器的连接导体的引出装置
JP2011116176A (ja) * 2009-12-01 2011-06-16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のグロメット
JP2012016254A (ja) * 2010-07-05 2012-01-19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グロメット装着部の遮音構造
US20160039368A1 (en) * 2013-04-22 2016-02-11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Grommet
CN107431344A (zh) * 2015-03-26 2017-12-01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护线环以及带护线环的线束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39475A (en) * 1994-04-21 1998-04-14 Inoac Corporation Grommet for protecting a wire harness with structure for ensuring flush seating
JP4783141B2 (ja) * 2005-12-26 2011-09-2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防水グロメット
JP5736963B2 (ja) * 2011-05-26 2015-06-1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
JP5922527B2 (ja) 2012-08-06 2016-05-2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
JP7110258B2 (ja) * 2020-02-18 2022-08-0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7687A (ja) * 1994-06-17 1996-01-12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グロメット
JP2004187357A (ja) * 2002-11-29 2004-07-02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グロメット
CN101420149A (zh) * 2007-10-26 2009-04-2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起动器的连接导体的引出装置
JP2011116176A (ja) * 2009-12-01 2011-06-16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のグロメット
JP2012016254A (ja) * 2010-07-05 2012-01-19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グロメット装着部の遮音構造
US20160039368A1 (en) * 2013-04-22 2016-02-11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Grommet
CN107431344A (zh) * 2015-03-26 2017-12-01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护线环以及带护线环的线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71604A (ja) 2022-05-16
US20220126768A1 (en) 2022-04-28
US11780388B2 (en) 2023-10-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0349598B2 (en) Grommet for wire harness
WO2014024785A1 (ja) グロメット
US9096185B2 (en) Grommet
US20210241944A1 (en) Grommet and wire harness
US20200231103A1 (en) Grommet
JP2021132422A (ja) グロメット、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5633353B2 (ja) グロメット
US6815615B1 (en) Two-part grommet
CN108352692B (zh) 护线套以及线束
CN114498497A (zh) 护线套
CN114498473A (zh) 护线套
US10518723B2 (en) Grommet
US10562471B2 (en) Grommet
CN115053422A (zh) 护线套
JP6933678B2 (ja) グロメットシール構造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CN115606061A (zh) 护线套
JP2018046683A (ja) グロメット
JP2020198699A (ja) カバー固定式グロメット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7256484B2 (ja) グロメット
JP2019058059A (ja) グロメットおよ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7463984B2 (ja) グロメットアセンブリ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7344913B2 (ja) グロメット
WO2017163801A1 (ja) グロメット
US11081262B2 (en) Grommet
CN117378109A (zh) 护线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