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15324A - 摄像机用致动器、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 Google Patents

摄像机用致动器、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15324A
CN114415324A CN202210112315.XA CN202210112315A CN114415324A CN 114415324 A CN114415324 A CN 114415324A CN 202210112315 A CN202210112315 A CN 202210112315A CN 114415324 A CN114415324 A CN 1144153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uator
ois
coil
magnet
le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1231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齐藤政大
山本庆一
松田裕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4153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1532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a remote control mechanism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9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for automatic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03B13/36Autofocus syste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5Control of camera operation in relation to power supp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2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 H04N23/685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 H04N23/687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by shifting the lens or sensor posi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Camera Bodies And Camera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REA)
  • Accessories Of Camera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摄像机用致动器、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中,摄像机用致动器具备:可动侧部件,保持透镜部;驱动部,使所述可动侧部件位移;以及固定侧部件,其包括基部,且在所述基部的上方以使所述可动侧部件可位移的方式容纳所述可动侧部件,在所述基部上设置有通孔且埋设有增强板,所述驱动部配置于所述通孔。

Description

摄像机用致动器、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9年4月10日、申请号为201980028827.4、发明名称为“摄像机用致动器、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申请人为三美电机株式会社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摄像机用致动器、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智能手机或数码摄像机等搭载有摄像机模块的薄型的摄像机搭载装置。摄像机模块具备:具有一个以上的透镜的透镜部和对通过透镜部成像的被拍摄物像进行摄像的摄像元件(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摄像机模块具有:自动进行拍摄被拍摄物时的对焦的自动聚焦功能(以下称作“AF功能”,AF:Auto Focus,自动聚焦)以及对摄像机中产生的手抖进行修正的抖动修正功能(以下称作“OIS功能”,OIS: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光学防抖)。这样的摄像机模块具有用于使透镜部沿光轴的方向移动的自动聚焦用致动器、以及用于使透镜部在与光轴的方向正交的平面内移动的抖动修正用致动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9228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上述那样的摄像机用模块中,在自动聚焦或抖动修正时,上述各致动器使透镜向特定方向(例如,光轴的方向或与光轴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位移。在这样的摄像机模块,期待摄像机用致动器能够使透镜向特定方向精度良好地位移。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透镜向特定方向精度良好地位移的摄像机用致动器、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摄像机用致动器的一个形态具备:可动侧部件,保持透镜部;驱动部,使所述可动侧部件位移;以及固定侧部件,其包括基部,且在所述基部的上方以使所述可动侧部件可位移的方式容纳所述可动侧部件,在所述基部上设置有通孔且埋设有增强板,所述驱动部配置于所述通孔。
本发明的摄像机用致动器的一个形态具备:固定侧部件;可动侧部件,以能够相对于固定侧部件位移的方式设置,保持透镜部;以及驱动部,在包含第一方向和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平面内,生成使可动侧部件位移的驱动力,驱动部生成将把以下的力合成而得的合力作为驱动力:使可动侧部件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中的任一个方向的特定方向位移的推力以及与以使可动侧部件从特定方向偏离的方式作用的外力相抗的阻力。
本发明的摄像机模块的一个形态具备:上述某个形态的摄像机用致动器;以及摄像元件,该摄像元件配置于透镜部的后段。
本发明的摄像机搭载装置的一个形态具有:上述的摄像机模块;以及控制部,该控制部控制该摄像机模块。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能够使透镜向特定方向精度良好地位移的摄像机用致动器、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摄像机模块的立体图。
图2是在省略了一部分的部件的状态下对摄像机模块的棱镜模块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3是在从与图2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状态下对省略了一部分的部件的棱镜模块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4是将支架组装到第一底座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第一底座的立体图。
图6是第一底座的俯视图。
图7是只取出摆动支撑弹簧而表示的立体图。
图8是棱镜模块的剖面图。
图9A是透镜模块的立体图。
图9B是从与图9A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透镜模块的立体图。
图9C是省略了一部分的部件的透镜模块的立体图。
图10是在从与图9C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状态下对省略了一部分的部件的透镜模块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11是省略了第二底座的透镜模块的侧视图。
图12是在从与图11相反的一侧观察的状态下对省略了第二底座的透镜模块进行表示的侧视图。
图13是关于省略了一部分的部件的透镜模块的、按图11中所示的A1箭头的视图。
图14是将弹簧以保持组装状态的配置的方式取出而表示的立体图。
图15是FPC、AF致动器、以及后侧OIS致动器的立体图。
图16是从与图15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FPC、AF致动器、以及后侧OIS致动器的立体图。
图17A是AF驱动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图17B是AF驱动控制电路的变形例1的电路图。
图18是第二底座的立体图。
图19是从与图18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第二底座的立体图。
图20是第二底座的分解立体图。
图21是第二底座、AF致动器、以及后侧OIS致动器的立体图。
图22是从与图21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第二底座、AF致动器、以及后侧OIS致动器的立体图。
图23A是省略了一部分的部件的透镜模块的俯视图。
图23B是透镜引导件及基准部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24是在省略了其一部分的状态下对实施方式2的透镜模块进行表示的俯视图。
图25是OIS驱动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图26是表示透镜模块的变形例1的立体图。
图27A及图27B是表示搭载有摄像机模块的摄像机搭载装置的一例的图。
图28A及图28B是表示作为搭载有车载用摄像机模块的摄像机搭载装置的汽车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图23B,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摄像机模块进行说明。以下,在对摄像机模块1的概要进行说明之后,对摄像机模块1具备的棱镜模块2、透镜模块3及摄像元件模块4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应予说明,本发明的摄像机用致动器、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既可以具备后述的全部结构,也可以不具备部分结构。
[摄像机模块]
摄像机模块1例如搭载于智能手机M(参照图27A、图27B)、便携电话、数码摄像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终端、便携式游戏机、车载摄像机等薄型的摄像机搭载装置。
下面,对于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摄像机模块1的各个部分,以装入到摄像机模块1的状态为基准进行说明。另外,在对本实施方式的摄像机模块1的结构进行说明时,使用正交坐标系(X,Y,Z)。在后述的图中,也用相同的正交坐标系(X,Y,Z)来表示。
例如以如下方式搭载摄像机模块1,即,在摄像机搭载装置实际进行拍摄的情况下,X方向为左右方向,Y方向为上下方向,Z方向为前后方向。来自被拍摄物的光如图2中单点划线α(也称作第一光轴。)所示,从Z方向+侧(正侧)入射至棱镜模块2的棱镜23。入射至棱镜23的光如图2及图9C中单点划线β(也称作第二光轴。)所示,由棱镜23的光路弯折面231(参照图8)弯折,并被引导至配置于棱镜23的后段(即X方向+侧)的透镜模块3的透镜部33。之后,由配置于透镜模块3的后段的摄像元件模块4(参照图1),对通过透镜部33(参照图9C)成像的被拍摄物像进行摄像。
上述的摄像机模块1通过装入到棱镜模块2的第一抖动修正装置24(参照图2)以及装入到透镜模块3的第二抖动修正装置35(参照图11),进行抖动修正(OIS:Optical ImageStabilization,光学防抖)。另外,上述的摄像机模块1通过装入到透镜模块3的AF装置34(参照图11)来使透镜部33在X方向上位移,从而进行自动聚焦。
下面,参照图1~图23B,对本实施方式的摄像机模块1具备的棱镜模块2、透镜模块3以及摄像元件模块4进行说明。
[棱镜模块]
参照图1~图8对棱镜模块2进行说明。棱镜模块2具备第一罩21、第一底座22、棱镜23以及第一抖动修正装置24。
[第一罩]
如图1所示,第一罩21例如为合成树脂制或非磁性金属制,且Z方向两侧及X方向+侧开口的箱状部件。来自被拍摄物侧的光能够通过第一罩21的Z方向+侧的开口部侵入至第一罩21的内部空间。上述那样的第一罩21被从Z方向+侧组合到后述的第一底座22。
[第一底座]
参照图5及图6对第一底座22进行说明。第一底座22是Z方向+侧和X方向+侧分别开口的箱状部件。第一底座22在Z方向-侧的底壁部229具有底座侧开口部220。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底座侧开口部220中配置有前侧OIS致动器244的第一线圈244c和第一霍尔元件244e。
第一底座22以使第一抖动修正装置24的支架241能够以与Y方向平行的第一轴为中心摆动的方式,支撑支架241。为此,第一底座22具有用于保持后述的摆动引导部件245的第一承接部225c和第二承接部225d。
第一承接部225c设置于第一底座22中的Y方向+侧的第一侧壁部224a。另一方面,第二承接部225d设置于第一底座22中的Y方向-侧的第一侧壁部224b。
这样的第一承接部225c与第二承接部225d具有在Y方向上彼此对称的形状。具体而言,第一承接部225c和第二承接部225d分别为仅在第一侧壁部224a和第一侧壁部224b的Z方向+侧的端面(上表面)开口的圆柱状的凹部。
第一侧壁部224a在上表面的Y方向内端缘与第一承接部225c之间具有第一堰部224c1。另一方面,第一侧壁部224b在上表面的Y方向内端缘与第二承接部225d之间具有第一堰部224c2。这样的第一堰部224c1和第一堰部224c2分别有助于防止用于将摆动引导部件245固定于第一承接部225c和第二承接部225d的粘接剂向Y方向中央侧流出。
第一侧壁部224a在上表面中的部分具有第二堰部224d1,该部分包围第一承接部225c的Y方向外侧的一半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第一侧壁部224b在上表面中的部分具有第二堰部224d2,该部分包围第二承接部225d的Y方向外侧的一半中的一部分。这样的第二堰部224d1和第二堰部224d2分别有助于防止用于将摆动引导部件245固定于第一承接部225c和第二承接部225d的粘接剂向Y方向外侧流出。
第一侧壁部224a在上表面中比第二堰部224d1更靠Y方向外侧的部分具有弹簧配置空间224e1、224e2。在本实施方式中,弹簧配置空间224e1与弹簧配置空间224e2在X方向上间隔开。
另一方面,第一侧壁部224b在上表面中比第二堰部224d2更靠Y方向外侧的部分具有弹簧配置空间224f1、224f2。弹簧配置空间224f1与弹簧配置空间224f2在X方向上间隔开。在弹簧配置空间224e1、224e2和弹簧配置空间224f1、224f2中分别配置有后述的摆动支撑弹簧243(参照图7)的连续部243i的一部分(具体而言是基端侧连续部243j1)。
第一侧壁部224a在上表面中比第二堰部224d1更靠Y方向外侧的部分,从X方向+侧依次具有三个凸部224g1、224g2、224g3。凸部224g1与凸部224g3在X方向上间隔开,且在Y方向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凸部224g2在Y方向上配置于比凸部224g1和凸部224g3更靠外侧(图6中的下侧)的位置。
弹簧配置空间224e1存在于凸部224g1与凸部224g2之间。另一方面,弹簧配置空间224e2存在于凸部224g2与凸部224g3之间。
第一侧壁部224b在上表面中比第二堰部224d2更靠Y方向外侧的部分,从X方向+侧依次具有三个凸部224h1、224h2、224h3。凸部224h1与凸部224h3在X方向上间隔开,且在Y方向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凸部224h2配置于比凸部224h1和凸部224h3更靠Y方向外侧(图6中的上侧)的位置。
弹簧配置空间224f1设置于凸部224h1与凸部224h2之间。另一方面,弹簧配置空间224f2设置于凸部224h2与凸部224h3之间。
第一侧壁部224a、224b分别在上表面中的X方向两端部具有第一定位凸部226和第二定位凸部227。第一定位凸部226和第二定位凸部227分别与后述的一对摆动支撑弹簧243(参照图7)卡合,从而对一对摆动支撑弹簧243进行定位。
[第一抖动修正装置]
参照图4、图5及图8对第一抖动修正装置24进行说明。第一抖动修正装置24是驱动部,使棱镜23以与Y方向平行的第一轴为中心摆动,从而进行以该第一轴为中心的旋转方向的抖动修正。这样的第一抖动修正装置24配置于由第一底座22和第一罩21覆盖的第一收容空间223(参照图8)。
第一抖动修正装置24具备一对摆动引导部件245、一对摆动支撑弹簧243、支架241以及前侧OIS致动器244。
在第一抖动修正装置24中,支架241以能够相对于第一底座22摆动的方式支撑于第一底座22。在该状态下,支架241基于前侧OIS致动器244的驱动力,以第一轴为中心摆动。若在控制部5(参照图17A)的控制下前侧OIS致动器244驱动,则支架241和棱镜23以与Y方向平行的第一轴为中心摆动。由此修正以该第一轴为中心的旋转方向的抖动。下面,对第一抖动修正装置24具备的各部件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摆动引导部件]
参照图5及图6对一对摆动引导部件245进行说明。一对摆动引导部件245分别为例如陶瓷制、金属制、合成树脂制的球体。一对摆动引导部件245中的一方(即Y方向+侧)的摆动引导部件245配置于第一底座22的第一承接部225c。另一方面,另一方(即Y方向-侧)的摆动引导部件245配置于第一底座22的第二承接部225d。
一对摆动引导部件245分别通过粘接剂固定于第一承接部225c和第二承接部225d。在该状态下,一对摆动引导部件245的Z方向+侧的一半作为摆动引导面发挥功能。摆动引导面突出至比第一承接部225c和第二承接部225d更靠Z方向+侧的位置。
此外,摆动引导部件245不限于球体,例如也可以是半球体、圆柱、或半圆柱。另外,摆动引导部件245也可以是与第一底座22一体的。即,也可以由第一底座22的一部分构成摆动引导部件。
[摆动支撑弹簧]
参照图7对一对摆动支撑弹簧243进行说明。一对摆动支撑弹簧243以使后述的支架241能够相对于第一底座22摆动的方式,将该后述的支架241支撑于第一底座22。一对摆动支撑弹簧243分别为金属制的板簧,配置于一对摆动引导部件245的Z方向+侧。
下面,对一对摆动支撑弹簧243中的一方(即Y方向+侧)的摆动支撑弹簧243进行说明。另一方(即Y方向-侧)的摆动支撑弹簧243与一方的摆动支撑弹簧243在Y方向上对称。
一方的摆动支撑弹簧243具有一对第一卡止部243a、243b、第二卡止部243c、扭动允许部243g以及弹簧侧引导面243h。
一对第一卡止部243a、243b中的一方(即X方向+侧)的第一卡止部243a配置于一方的摆动支撑弹簧243中的X方向+侧的端部。上述一方的第一卡止部243a具有第一通孔243d。
另一方面,另一方(即X方向-侧)的第一卡止部243b配置于一方的摆动支撑弹簧243中的X方向-侧的端部。上述另一方的第一卡止部243b具有第一通孔243e。一对第一卡止部243a、243b通过在X方向上延伸的连续部243i彼此连接。
连续部243i具有:配置于比后述的扭动允许部243g更靠X方向+侧的位置的连续部元件243j、以及配置于比扭动允许部243g更靠X方向-侧的位置的连续部元件243k。连续部元件243j将扭动允许部243g与第一卡止部243a连接。另一方面,连续部元件243k将扭动允许部243g与第一卡止部243b连接。
下面,对连续部元件243j进行说明。连续部元件243j具有基端侧连续部243j1和蜿蜒连续部243j2。基端侧连续部243j1与蜿蜒连续部243j2连接。
基端侧连续部243j1在连续部元件243j中,设置于距扭动允许部243g较近的一侧的端部。基端侧连续部243j1的一端(距扭动允许部243g较近的一侧的端部)与扭动允许部243g连接。
蜿蜒连续部243j2为大致S字状。蜿蜒连续部243j2的一端(距扭动允许部243g较近的一侧的端部)与基端侧连续部243j1连接。蜿蜒连续部243j2的另一端(距扭动允许部243g较远的一侧的端部)与第一卡止部243a连接。连续部元件243k与连续部元件243j在X方向上对称。因此,关于连续部元件243k,标以与连续部元件243j的构成部件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一对第一卡止部243a、243b的Z方向-侧的面粘接固定于第一底座22的第一侧壁部224a中的Z方向+侧的端面。在该状态下,在第一通孔243d、243e中分别插通有第一底座22的第一定位凸部226和第二定位凸部227(参照图5)。
此外,在另一方(Y方向-侧)的摆动支撑弹簧243的情况下,一对第一卡止部243a、243b的Z方向-侧的面粘接固定于第一底座22的第一侧壁部224b中的Z方向+侧的端面。
第二卡止部243c隔着X方向上的间隙而设置于第一卡止部243a、243b彼此之间的X方向上的部分。第二卡止部243c具有一对第二通孔243f。
第二卡止部243c的Z方向+侧的面粘接固定于形成在后述的支架241的伸出部241q、241r的背面的弹簧座面(未图示)。在该状态下,在一对第二通孔243f中分别插通有形成在支架241的伸出部241q、241r的背面的一对支架侧定位凸部(未图示)。此外,在另一方(Y方向-侧)的摆动支撑弹簧243的情况下,第二卡止部243c的Z方向+侧的面粘接固定于形成在支架241的伸出部241q、241r的背面的弹簧座面(未图示)。
扭动允许部243g是在Y方向上延伸的板状部件,将连续部243i的X方向中间部(具体而言是各基端侧连续部243j1的一端)与第二卡止部243c连接。这样的扭动允许部243g通过扭动,允许第二卡止部243c相对于第一卡止部243a、243b的扭动。
另外,扭动允许部243g通过弹性变形,允许各第一卡止部243a、243b与第二卡止部243c的Z方向上的相对位移。
弹簧侧引导面243h由第二卡止部243c的背面(即Z方向-侧的面)构成。这样的弹簧侧引导面243h与上述的摆动引导部件245的摆动引导面抵接。
一对摆动支撑弹簧243在自由状态(也称作非组装状态。)下,整体上是平坦的板状部件。另一方面,在组装状态下,一对摆动支撑弹簧243中,第二卡止部243c基于扭动允许部243g的弹性变形,配置于比第一卡止部243a、243b更靠Z方向+侧的位置。
具体而言,在组装状态下,扭动允许部243g以越靠近第二卡止部243c则越靠近Z方向+侧的方式弹性变形。基于这样的弹性变形,一对摆动支撑弹簧243的弹簧侧引导面243h向Z方向-侧对摆动引导部件245施力。
在如上所说的一对摆动支撑弹簧243的组装状态下,在弹簧配置空间224e1、224e2和弹簧配置空间224f1、224f2中分别配置有一对摆动支撑弹簧243的基端侧连续部243j1。并且,在弹簧配置空间224e1、224e2和弹簧配置空间224f1、224f2中,以覆盖基端侧连续部243j1的方式配置有凝胶状的减振部件27(参照图5、图6及图7)。
减振部件27对于抑制一对摆动支撑弹簧243的共振而言,是有效的。从抑制共振的观点来看,优选减振部件27设置于一对摆动支撑弹簧243中的、使用时最大地变形的部分的附近。使用时最大地变形的部分是扭动允许部243g。因此,优选减振部件27覆盖一对摆动支撑弹簧243中的距扭动允许部243g较近的部分。
[支架]
参照图4及图8,对支架241进行说明。支架241例如为合成树脂制,以使棱镜23能够相对于第一底座22摆动的状态,将棱镜23保持于第一底座22。
支架241具备载置面241a、一对对置壁部241f、241g以及一对伸出部241q、241r。
载置面241a从背面侧(Z方向-侧)与棱镜23的光路弯折面231相对。载置面241a例如具有与光路弯折面231平行的面。此外,载置面241a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具有能够对棱镜23进行定位的形状的凸起等。
一对对置壁部241f、241g分别是与XZ平面平行的板状部件,以在Y方向上间隔开的状态配置。这样的一对对置壁部241f、241g沿Y方向隔着载置面241a而配置。
一对伸出部241q、241r分别设置于一对对置壁部241f、241g。这样的一对伸出部241q、241r分别以使支架241能够相对于第一底座22摆动的方式,将支架241支撑于第一底座22。
具体而言,一方(即Y方向+侧)的伸出部241q从对置壁部241f的Y方向+侧面向Y方向+侧伸出。
另一方面,另一方(即Y方向-侧)的伸出部241r从对置壁部241g的Y方向-侧面向Y方向-侧伸出。另外,一对伸出部241q、241r分别在背面(即Z方向-侧的面)具有平坦面状的弹簧座面(未图示)。弹簧座面在X方向上间隔开的两处具有向Z方向-侧突出的一对支架侧定位凸部(未图示)。
在弹簧座面上分别粘接固定有一对摆动支撑弹簧243的第二卡止部243c的Z方向+侧的面。在该状态下,一对支架侧定位凸部分别插通到摆动支撑弹簧243的一对第二通孔243f中。通过该结构,支架241以能够相对于第一底座22摆动的方式支撑于第一底座22。
此外,支架241的伸出部241q、241r的Y方向上的外端部位于比第一底座22的Y方向上的两端面更靠Y方向上的中央侧的位置。这样的结构有助于支架241的小型化与轻量化。
[前侧OIS致动器]
参照图5及图8,对作为光路弯折部件驱动用致动器的前侧OIS致动器244进行说明。前侧OIS致动器244使支架241以第一轴为中心摆动。第一轴是与Y方向平行的轴。具体而言,第一轴是指,通过一对摆动引导部件245的摆动引导面与一对摆动支撑弹簧243的弹簧侧引导面243h的抵接部的、与Y轴平行的轴。
前侧OIS致动器244以与棱镜23的光路弯折面231及支架241在Z方向(即第一光轴的方向)上重合的方式,配置于棱镜23和支架241的背面侧(即Z方向-侧)。前侧OIS致动器244具备第一磁体244a、第一线圈244c以及第一霍尔元件244e。
第一磁体244a固定于作为可动侧部件的支架241的背面侧的面(即Z方向-侧的面)。第一磁体244a由在X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磁体元件构成。这些各磁体元件分别在Z方向上被磁化,且在单侧具有一个磁极。各磁体元件的磁极的朝向彼此相反。
第一线圈244c和第一霍尔元件244e固定于柔性印刷电路基板(以下称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25的表面(即Z方向+侧的面),该FPC25固定于第一底座22的背面侧的面。
第一线圈244c和第一霍尔元件244e配置于第一底座22的底座侧开口部220。应予说明,第一线圈244c是长圆形形状的所谓的空心线圈。第一霍尔元件244e配置于第一线圈244c的径向内侧。
具有上述那样的结构的前侧OIS致动器244在控制部5(参照图17A)的控制下,使支架241以第一轴为中心摆动。
接着,参照图1及图9A~图23B对透镜模块3进行说明。
[透镜模块]
透镜模块3具备第二罩31、第二底座32、透镜部33、AF装置34以及第二抖动修正装置35。
[第二罩]
参照图1、图9A及图9B,对第二罩31进行说明。第二罩31例如为合成树脂制或非磁性金属制,且X方向两侧和Z方向-侧(即背面侧)开口的箱状部件。
具体而言,第二罩31具有顶板部31a、前板部31b、后板部31c、第一侧板部31d以及第二侧板部31e。
顶板部31a为矩形状的板部件。这样的顶板部31a配置于第二罩31中的Z方向+侧。顶板部31a在X方向上的一端部(是棱镜模块2(参照图1)侧的端部,且是X方向-侧的端部)具有切口部31f。
从顶板部31a的X方向-侧的端部向X方向+侧切出切口部31f。这样的切口部31f是在俯视时呈在Y方向上较长的矩形状。在这样的切口部31f中配置有后述的连接部件343d。
前板部31b是矩形状的板状部件,从顶板部31a的X方向-侧的端部向Z方向-侧延伸。前板部31b在包含中央部的部分具有前侧开口部31g。前侧开口部31g具有可供透镜部33的X方向-侧的端面向X方向-侧露出的大小。来自棱镜模块2的光通过前侧开口部31g进入透镜部33。
另外,前侧开口部31g与顶板部31a的切口部31f连续。因此,前侧开口部31g的Z方向+侧的边缘部不存在于由顶板部31a和前板部31b形成的角部31h。这样的结构可使前侧开口部31g的加工容易。
后板部31c为矩形状的板状部件,从顶板部31a的X方向+侧的端部向Z方向-侧延伸。后板部31c在包含中央部的部分具有后侧开口部31i。后侧开口部31i具有可供透镜部33的X方向+侧的端面向X方向+侧露出的大小。来自透镜部33的光通过后侧开口部31i进入摄像元件模块4。
第一侧板部31d为矩形状的板状部件,从顶板部31a的Y方向+侧的端部向Z方向-侧延伸。另外,第二侧板部31e为矩形状的板状部件,从顶板部31a的Y方向-侧的端部向Z方向-侧延伸。上述那样的第二罩31从Z方向+侧组合到后述的第二底座32。
[第二底座]
参照图9C、图10以及图18~图22,对第二底座32进行说明。第二底座32通过与上述的第二罩31组合,从而形成能够配置透镜部33、AF装置34以及第二抖动修正装置35的第二收容空间32c(参照图1)。
将下侧底座元件32a与上侧底座元件32b组合来构成第二底座32。
第二底座32具有底面部32d和一对第二侧壁部32g、32h。底面部32d具有合成树脂制的基部以及在该基部上嵌件成型的金属制的增强板32k。这样的增强板32k有助于底面部32d的高刚性化及薄壁化。
第二底座32的增强板32k在比后述的透镜引导件341更靠Z方向-侧的位置,以相对于透镜引导件341重合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当透镜引导件341存在于自动聚焦的动作时可移动的范围(即在X方向上可移动的范围)及抖动修正的动作时可移动的范围(即在Y方向上可移动的范围)内的任意位置的情况下,透镜引导件341都存在于增强板32k的Z方向+侧。因此,增强板32k的表面(即Z方向+侧的面)始终被透镜引导件341覆盖而不露出。由此,使得在增强板32k反射的反射光不会进入透镜部33也不会进一步进入后述的摄像元件模块4的摄像元件。
第二底座32在底面部32d中的增强板32k的Y方向两侧部分分别具有底面通孔32e、32f(参照图18、图19)。如图21及图22所示,在底面通孔32e、32f中分别配置有后述的AF致动器345的第一AF线圈346b和第二AF线圈347b。
第二侧壁部32g、32h分别从底面部32d的Y方向两端部向Z方向+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0所示,将下侧底座元件32a的第二下壁元件32a1、和上侧底座元件32b的第二上壁元件32b1组合,从而构成第二侧壁部32g。另外,将下侧底座元件32a的第二下壁元件32a2、和上侧底座元件32b的第二上壁元件32b2组合,从而构成第二侧壁部32h。
如图21及图22所示,第二侧壁部32g、32h分别具有线圈载置部32i、32j。在这样的线圈载置部32i、32j上分别载置有后述的第二抖动修正装置35的第一OIS线圈352b和第二OIS线圈353b。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载置部32i、32j设置于上侧底座元件32b的第二上壁元件32b1、32b2的上表面。
线圈载置部32i在Z方向上配置于透镜引导件341的第一伸出部34a1与第二伸出部34a3之间。另外,线圈载置部32j在Z方向上配置于透镜引导件341的第一伸出部34a2与第二伸出部34a4之间。
另外,如图21所示,在线圈载置部32i与底面部32d之间,配置有后述的AF致动器345的第一AF磁体346a。另外,如图22所示,在线圈载置部32j与底面部32d之间,配置有AF致动器345的第二AF磁体347a。第一AF磁体346a和第二AF磁体347a保持于后述的透镜引导件341。
在本实施方式中,底面通孔32e、32f与线圈载置部32i、32j在Z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而重合。因此,配置于底面通孔32e、32f的第一AF线圈346b及第二AF线圈347b、与载置于线圈载置部32i、32j的第一OIS线圈352b及第二OIS线圈353b在Z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而重合。
另外,第二侧壁部32g在Y方向+侧的侧面中的X方向两端部,具有用于配置后述的弹簧342a1、342a3的弹簧配置部32m1、32m3(参照图9C)。另一方面,第二侧壁部32h在Y方向-侧的侧面中的X方向两端部,具有用于配置后述的弹簧342a2、342a4的弹簧配置部32m2、32m4(参照图10)。
另外,第二底座32在X方向+侧端部具有基准部32n。基准部32n是设置于第二底座32的X方向+侧的端部的板状部件。这样的基准部32n的X方向+侧的侧面是后述的摄像元件模块4的X方向上的基准面。另一方面,基准部32n在X方向-侧的侧面具有作为后述的透镜引导件341的X方向上的基准面的第一基准面32n1(参照图23B)。这样的第一基准面32n1也是后述的校准时的基准。基准部32n在中央部具有用于将通过了透镜部33的光引导至摄像元件模块4的通孔。这样的基准部32n是用于对摄像元件模块4进行定位的部件。
[透镜部]
透镜部33以保持于后述的透镜引导件341的状态,配置于第二收容空间32c(参照图1)。这样的透镜部33如图9C~图12所示那样,具有筒状的透镜筒33A和保持于透镜筒33A的一个以上的透镜33B。作为一例,透镜部33具有固定于透镜筒33A的X方向-侧的端部与透镜筒33A的X方向+侧的端部之间的、例如光学变焦为三倍以上的望远透镜群。此外,透镜部33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的结构。
[AF装置]
参照图9C~图17A,对AF装置34进行说明。AF装置34是驱动部,且以自动聚焦为目的,使透镜部33在X方向上位移。具体而言,AF装置34具有透镜引导件341、第一支撑机构342、第二支撑机构343、FPC344以及AF致动器345。
[透镜引导件]
参照图11~图13,对透镜引导件341进行说明。图11是从Y方向+侧观察到的、省略了一部分的部件的状态的透镜模块3的图。图12是从Y方向-侧观察到的、省略了一部分的部件的状态的透镜模块3的图。图13是从X方向-侧观察到的、省略了第二底座32的状态的透镜模块3的图。
透镜引导件341具有筒状的透镜保持部341a、一对第一伸出部34a1、34a2以及一对第二伸出部34a3、34a4。这样的透镜引导件341以能够进行X方向(即第二光轴的方向)及Y方向上的位移的状态,配置于第二收容空间32c。
透镜保持部341a具有能够保持透镜筒33A的收容空间。
一对第一伸出部34a1、34a2分别以如下状态设置:自筒状的透镜保持部341a的外周面的两处向在Y轴方向上彼此相反的方向延伸。
一对第二伸出部34a3、34a4分别以如下状态设置:自筒状的透镜保持部341a的外周面中的、比一对第一伸出部34a1、34a2更靠Z方向+侧的两处向在Y轴方向上彼此相反的方向延伸。
一方(Y方向+侧)的第一伸出部34a1与一方(Y方向+侧)的第二伸出部34a3在Z方向上隔着空间34b1而重合。另一方(Y方向-侧)的第一伸出部34a2与另一方(Y方向-侧)的第二伸出部34a4在Z方向上隔着空间34b2而重合。
透镜引导件341具有保持后述的AF致动器345的第一AF磁体346a的第一磁体保持部34a5(参照图11)以及保持第二AF磁体347a的第一磁体保持部34a6(参照图12)。具体而言,第一磁体保持部34a5、34a6分别设置于一对第一伸出部34a1、34a2。
第一磁体保持部34a5、34a6分别为Z方向-侧开口的凹部。这样的第一磁体保持部34a5、34a6分别配置于第二底座32的一对线圈载置部32i、32j(参照图21及图22)的Z方向-侧。另外,这样的一对第一磁体保持部34a5、34a6与第二底座32的底面通孔32e、32f设置于与Z方向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一对第一磁体保持部34a5、34a6设置于比底面通孔32e、32f更靠Z方向+侧的位置。
透镜引导件341具有保持后述的后侧OIS致动器351的第一OIS磁体352a的第二磁体保持部34a7(参照图11)。另外,透镜引导件341具有保持后侧OIS致动器351的第二OIS磁体353a的第二磁体保持部34a8(参照图12)。具体而言,第二磁体保持部34a7、34a8分别设置于一对第二伸出部34a3、34a4。
一对第二磁体保持部34a7、34a8分别为Z方向-侧开口的凹部。这样的一对第二磁体保持部34a7、34a8、与第二底座32的线圈载置部32i、32j设置于与Z方向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一对第二磁体保持部34a7、34a8设置于比线圈载置部32i、32j更靠Z方向+侧的位置。
透镜引导件341在第一磁体保持部34a5的附近,具有保持AF致动器345的第一X位置检测磁体346d的第三磁体保持部34b3(参照图11)。另外,透镜引导件341在第一磁体保持部34a6的附近,具有保持AF致动器345的第二X位置检测磁体347d的第三磁体保持部34b4(参照图12)。
具体而言,第三磁体保持部34b3、34b4分别设置于一对第一伸出部34a1、34a2中的、比第一磁体保持部34a5、34a6更靠X方向-侧的位置。此外,对于第三磁体保持部34b3、34b4的位置,只要在第一磁体保持部34a5、34a6的附近即可,不限于上述的位置。
透镜引导件341在第一磁体保持部34a5、34a6的附近,具有保持后侧OIS致动器351的Y位置检测磁体352c、353c的一对第四磁体保持部34b5、34b6(参照图11及图12)。具体而言,一对第四磁体保持部34b5、34b6分别设置于一对第一伸出部34a1、34a2中的、比第一磁体保持部34a5、34a6更靠X方向+侧的位置。此外,对于一对第四磁体保持部34b5、34b6的位置,只要在第一磁体保持部34a5、34a6的附近即可,不限于上述的位置。
透镜引导件341具有保持后述的第二支撑机构343的多个球343e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六个)球保持部343a(参照图10)。具体而言,这些各球保持部343a在一对第二伸出部34a3和第二伸出部34a4的Z方向+侧的面上各设置有三个。
在透镜引导件341最大幅度地向X方向+侧位移了的状态下,透镜引导件341的X方向+侧的端面(以下,称作“透镜引导件侧基准面”。)与基准部32n的第一基准面32n1抵接。
透镜引导件341的透镜引导件侧基准面和第一基准面32n1分别是与YZ平面平行的平坦面。因此,在透镜引导件341的透镜引导件侧基准面与第一基准面32n1抵接(面接触)的状态下,透镜引导件341成为并未相对于X方向(即第二光轴的方向)向Y方向及Z方向倾斜的状态(以下,称作“透镜引导件341的基准状态”。)。
[第一支撑机构]
参照图9C~图12以及图14,对第一支撑机构342进行说明。第一支撑机构342以使透镜引导件341能够相对于第二底座32位移的状态,将透镜引导件341弹性地支撑于第二底座32。这样的第一支撑机构342也称作弹性支撑机构。
第一支撑机构342具有分别作为弹性支撑部件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弹簧342a1~342a4。弹簧342a1~342a4将透镜引导件341弹性地支撑于第二底座32。在该状态下,透镜部33能够相对于第二底座32在X方向和Y方向上位移。另外,透镜引导件341的、相对于第二底座32在Z方向上进行的位移通过第一支撑机构342被限制于规定范围内。规定范围是指,透镜引导件341能够基于弹簧342a1~342a4的弹性变形而位移的范围。
弹簧342a1将透镜引导件341的X方向+侧且Y方向+侧的端部支撑于第二底座32(参照图9C)。弹簧342a2将透镜引导件341的X方向+侧且Y方向-侧的端部支撑于第二底座32(参照图10)。弹簧342a3将透镜引导件341的X方向-侧且Y方向+侧的端部支撑于第二底座32(参照图9C)。并且,弹簧342a4将透镜引导件341的X方向-侧且Y方向-侧的端部支撑于第二底座32(参照图10)。
如图14所示,弹簧342a1~342a4分别具有第一固定部342b、第二固定部342c以及连接部342d。此外,图14表示保持组装状态的配置的弹簧342a1~342a4。
第一固定部342b固定于作为可动侧部件的透镜引导件341。第二固定部342c固定于作为固定侧部件的第二底座32。
连接部342d将第一固定部342b与第二固定部342c连接。连接部342d例如由至少一部分弯曲(具体而言,弯曲成形为蜿蜒状)的线状部件构成。
具体而言,连接部342d分别从Z方向+侧依次具有第一弯曲部342e和第二弯曲部342f。这样的弹簧342a1~342a4分别配置于第二底座32的弹簧配置部32m1~32m4(参照图9C及图10)。
第一弯曲部342e是弯曲成蜿蜒状的部分,设置于连接部342d中的一端部(Z方向+侧的端部)。在透镜部33相对于第二底座32在Z方向上位移时,这样的第一弯曲部342e在连接部342d的长度方向(Z方向)上弹性变形。
应予说明,第一弯曲部342e的位置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位置。优选地,第一弯曲部342e设置于连接部342d的一方侧的一半(即第一固定部342b侧的一半)。另外,更优选地,第一弯曲部342e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设置于连接部342d的一端部。虽然省略图示,但也可以是,在组装状态下,第一弯曲部342e分别被凝胶状的减振部件覆盖。
第二弯曲部342f是设置于连接部342d中的另一端部(Z方向-侧的端部)的、弯曲成蜿蜒状的线状部件。在透镜部33相对于第二底座32在Z方向上位移时,第二弯曲部342f在连接部342d的长度方向(Z方向)上弹性变形。透镜部33相对于第二底座32在Z方向上位移时的第二弯曲部342f的位移量比第一弯曲部342e的位移量小。
另外,在透镜部33相对于第二底座32在X方向上位移时,连接部342d以以第二固定部342c侧的端部附近为支点摆动的方式位移。因此,连接部342d中越是距该支点越远(换言之,靠近第一固定部342b)的部分,在透镜部33相对于第二底座32在X方向上位移时的位移量越大。
应予说明,第二弯曲部342f的位置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位置。优选地,第二弯曲部342f设置于连接部342d的另一方侧的一半(即第二固定部342c侧的一半)。另外,更优选地,第二弯曲部342f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设置于连接部342d的另一端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第二弯曲部342f。即,连接部342d也可以是仅在一处具有弯曲部的结构。此外,虽然省略图示,但第二弯曲部342f也可以分别被凝胶状的减振部件覆盖。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342d在X方向上具有方向性。弹簧342a1与弹簧342a2以在X方向上朝向相同方向的方式配置。换言之,弹簧342a1与弹簧342a2例如以在沿Y方向+侧观察时至少连接部342d重合的方式配置。
弹簧342a3与弹簧342a4以在X方向上朝向相同方向的方式配置。换言之,弹簧342a3与弹簧342a4例如以在沿Y方向+侧观察时至少连接部342d重合的方式配置。
弹簧342a1与弹簧342a3以在X方向上连接部342d朝向相同方向的方式配置。弹簧342a2与弹簧342a4以在X方向上连接部342d朝向相同方向的方式配置。但是,作为变形例,弹簧342a1与弹簧342a3也可以是在沿Y方向观察时连接部342d以Z轴为对称轴而线对称的关系。另外,关于弹簧342a2与弹簧342a4也同样地,也可以是在沿Y方向观察时连接部342d以Z轴为对称轴而线对称的关系。优选地,在这样的变形例中也配置为,弹簧342a1与弹簧342a2、以及弹簧342a3与弹簧342a4在X方向上朝向相同方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例如,在将连结从Z方向+侧观察时配置于透镜引导件341的对角位置的弹簧342a1的中心和弹簧342a4的中心而成的直线设为直线L1,将连结弹簧342a2的中心和弹簧342a3的中心而成的直线设为直线L2的情况下,直线L1与直线L2的交点(也称作分散配置的中心位置。)与后述的基准位置的可动侧部件的重心G一致或基本一致。
此外,可动侧部件是指,透镜引导件341和固定于透镜引导件341且能够与透镜引导件341一起位移的各个部件。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侧部件构成为,包括透镜引导件341、透镜部33、AF致动器345的第一AF磁体346a和第二AF磁体347a以及后侧OIS致动器351的第一OIS磁体352a和第二OIS磁体353a等。
各弹簧342a1~342a4的中心例如是指,各弹簧342a1~342a4的Z方向上的中央位置且X方向的中央位置。另外,透镜引导件341的基准位置是指,透镜引导件341未通过自动聚焦功能而在X方向上位移、且未通过后述的第二抖动修正装置35而在Y方向上位移的状态。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减少通过上述可动侧部件的重心G且与Z方向平行的直线L3的周围的透镜引导件341的共振。
此外,上述那样的各弹簧342a1~342a4如以下方式配置。在将通过上述重心G且与第二光轴的方向(即X方向)平行的直线设为直线L4(参照图14)的情况下,X方向+侧的一对弹簧342a1、342a2配置于关于上述直线L4对称且从重心G向X方向+侧(图14的右侧)离开规定距离的两处位置。另一方面,X方向-侧的一对弹簧342a3、342a4配置于关于上述直线L4对称且从重心G向X方向-侧(图14的左侧)离开上述规定距离的两处位置。由此,上述直线L1与上述直线L2的交点与上述重心G一致。
[第二支撑机构]
参照图9A~图13,对第二支撑机构343进行说明。第二支撑机构343以使透镜引导件341能够相对于第二底座32在XY平面内位移的状态,将透镜引导件341支撑于第二底座32。但是,第二支撑机构343以限制了透镜引导件341的、相对于第二底座32的、向Z方向的位移的状态,将透镜引导件341支撑于第二底座32。具体而言,第二支撑机构343以使透镜引导件341不能相对于第二底座32向Z方向+侧位移的状态,将透镜引导件341支撑于第二底座32。
第二支撑机构343具有多个球保持部343a、一对轨道部件343b1、343b2、连接部件343d以及多个球343e。
多个球保持部343a设置于透镜引导件341的第二伸出部34a3、34a4的Z方向+侧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球保持部343a在第二伸出部34a3和第二伸出部34a4的Z方向+侧的面上各设置三个。
一对轨道部件343b1、343b2分别为例如与XY平面平行的板状部件。这样的一对轨道部件343b1、343b2分别为铁基合金等磁性金属制。
配置于Y方向+侧的轨道部件343b1与第一OIS磁体352a配置于与Z方向平行的同一直线上。另外,轨道部件343b1配置于比第一OIS磁体352a更靠Z方向+侧的位置。
另外,配置于Y方向-侧的轨道部件343b2与第二OIS磁体353a配置于与Z方向平行的同一直线上。另外,轨道部件343b2配置于比第二OIS磁体353a更靠Z方向+侧的位置。
通过这样的配置,第一OIS磁体352a基于自身的磁力,被向接近轨道部件343b1的方向(即Z方向+侧)吸引。
另外,第二OIS磁体353a基于自身的磁力,被向接近轨道部件343b2的方向(即Z方向+侧)吸引。
这样的作用于第一OIS磁体352a和第二OIS磁体353a、与轨道部件343b1和轨道部件343b2之间的力,例如在省略了弹簧342a1~342a4的情况下(即后述的实施方式2的情况下),能够使上述的可动侧部件从固定侧部件(第二底座32)浮起。
具体而言,一对轨道部件343b1、343b2分别在比透镜引导件341的第二伸出部34a3、34a4更靠Z方向+侧的位置,以与第二伸出部34a3、34a4的Z方向+侧的面对置的状态设置。
一对轨道部件343b1、343b2分别在Z方向-侧的面具有平坦面状的轨道面343c(参照图11及图12)。轨道面343c分别在Z方向上与第二伸出部34a3、34a4的Z方向+侧的面对置。
一对轨道部件343b1、343b2的X方向-侧的端部通过连接部件343d彼此连接。连接部件343d配置于第二罩31中的顶板部31a的切口部31f(参照图9A及图9C)。在该状态下,连接部件343d覆盖切口部31f的整体。由此,连接部件343d防止光从切口部31f进入透镜部33。另外,连接部件343d固定于第二罩31。由于第二罩31固定于第二底座32,所以连接部件343d和一对轨道部件343b1、343b2通过第二罩31固定于第二底座32。
多个球343e分别保持于多个球保持部343a。在这样被保持的状态下,多个球343e以旋转自如的状态,配置于多个球保持部343a的内表面与一对轨道部件343b1、343b2的轨道面343c之间。多个球343e分别与多个球保持部343a的内表面以及一对轨道部件343b1、343b2的轨道面343c抵接。
[FPC]
参照图15~图17A、图21以及图22,对FPC344进行说明。FPC344是柔性印刷电路基板,固定于第二底座32(参照图9C及图10)。
FPC344具有:FPC基部344a、第一端子部34d1、第二端子部34d2、第三端子部34d3、第一线圈固定部34d4、第二线圈固定部34d5、第一控制器固定部34d6、第二控制器固定部34d7、霍尔元件固定部34d8以及AF驱动控制电路344b(参照图17A)。
FPC基部344a是与XY平面平行的板状部件,固定于第二底座32(参照图9C及图10)。
第一端子部34d1和第二端子部34d2分别从FPC基部344a的X方向+侧的端部处的在Y方向上间隔开的两处,向Z方向+侧延伸。第一端子部34d1与第一OIS线圈352b电连接。另一方面,第二端子部34d2与第二OIS线圈353b电连接。
第三端子部34d3与安装有摄像元件模块4的传感器基板6(图17A)连接。如图17A所示,第三端子部34d3具有:电源端子T1、接地端子T2、数据信号端子T3、第一时钟端子T4以及第二时钟端子T5。在FPC344与传感器基板6连接的状态下,这样的第三端子部34d3的各端子分别与传感器基板6的基板侧电路6a中的所对应的各端子连接。
第一线圈固定部34d4和第二线圈固定部34d5分别配置于FPC基部344a的Z方向+侧的面上的、在Z方向上与透镜引导件341的第一磁体保持部34a5、34a6对置的位置。具体而言,第一线圈固定部34d4和第二线圈固定部34d5在FPC基部344a的Z方向+侧的面上,分离地设置于以第二光轴为中心的Y方向上的一方侧(Y方向+侧)和Y方向上的另一方侧(Y方向-侧)。
在这样的第一线圈固定部34d4和第二线圈固定部34d5上分别固定有第一AF线圈346b和第二AF线圈347b。第一线圈固定部34d4和第二线圈固定部34d5分别配置于第二底座32的底面通孔32e、32f(参照图18、图19)。
第一控制器固定部34d6和第二控制器固定部34d7分别设置于FPC基部344a的Z方向+侧的面上的、第一线圈固定部34d4和第二线圈固定部34d5的附近。具体而言,第一控制器固定部34d6和第二控制器固定部34d7分别设置于FPC基部344a的Z方向+侧的面上的、比第一线圈固定部34d4和第二线圈固定部34d5更靠X方向-侧的位置的附近。
在这样的第一控制器固定部34d6和第二控制器固定部34d7上分别固定有第一AF控制器346c和第二AF控制器347c。
霍尔元件固定部34d8设置于FPC基部344a的Z方向+侧的面上的、在Z方向上与透镜引导件341的第四磁体保持部34b6(参照图12)对置的位置。在霍尔元件固定部34d8上固定有后述的后侧OIS致动器351的OIS霍尔元件353d。
如图17A所示,AF驱动控制电路344b具有:第一电源线L1、第二电源线L2、第一接地线L3、第二接地线L4、第一数据信号线L5、第二数据信号线L6、第一时钟线L7、第二时钟线L8、第一线圈供电线L9、L10以及第二线圈供电线L11、L12。
第一电源线L1是从在传感器基板6上所安装的控制部5向第一AF控制器346c供给的电流的传输线路。第一电源线L1的一端与第三端子部34d3的电源端子T1连接。第一电源线L1的另一端与第一AF控制器346c的输入侧电源端子(未图示)连接。
第二电源线L2是从在传感器基板6上所安装的控制部5向第二AF控制器347c供给的电流的传输线路。第二电源线L2的一端与第三端子部34d3的电源端子T1连接。第二电源线L2的另一端与第二AF控制器347c的电源输入端子(未图示)连接。如上所述,第一电源线L1与第二电源线L2在中途分支。
第一接地线L3是接地用的传输线路。第一接地线L3的一端与第三端子部34d3的接地端子T2连接。第一接地线L3的另一端与第一AF控制器346c的接地端子(未图示)连接。
第二接地线L4是接地用的传输线路。第二接地线L4的一端与第三端子部34d3的接地端子T2连接。第二接地线L4的另一端与第二AF控制器347c的接地端子(未图示)连接。第一接地线L3与第二接地线L4在中途分支。
第一数据信号线L5是控制部5与第一AF控制器346c之间的控制信号的传输线路。第一数据信号线L5的一端与第三端子部34d3的数据信号端子T3连接。第一数据信号线L5的另一端与第一AF控制器346c的输入侧数据信号端子(未图示)连接。
第二数据信号线L6是控制部5与第二AF控制器347c之间的控制信号的传输线路。第二数据信号线L6的一端与第三端子部34d3的数据信号端子T3连接。第二数据信号线L6的另一端与第二AF控制器347c的输入侧数据信号端子(未图示)连接。第一数据信号线L5与第二数据信号线L6在中途分支。
第一AF控制器346c与第二AF控制器347c可以基于从控制部5接收到的控制信号,按规定的时间间隔交替地动作。换言之,控制部5可以以使第一AF控制器346c与第二AF控制器347c按规定的时间间隔交替地动作的方式,向第一AF控制器346c和第二AF控制器347c发送控制信号。
例如,可以是,控制部5同时向第一AF控制器346c和第二AF控制器347c发送控制信号。控制部5可以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发送控制信号。这样的控制信号可以包含对第一AF控制器346c和第二AF控制器347c中的任一个控制器(以下,称作“对象控制器”。)的动作进行指示的信息。
可以是,第一AF控制器346c和第二AF控制器347c对从控制部5接收到的控制信号中包含的对上述动作进行指示的信息进行分析,在自身是对象控制器的情况下,基于控制信号进行动作。
另外,例如,可以是,控制部5按规定的时间间隔交替地向第一AF控制器346c和第二AF控制器347c发送控制信号。第一AF控制器346c和第二AF控制器347c中的、从控制部5接收到控制信号的控制器,可以基于接收到的控制信号进行动作。
第一时钟线L7是控制部5与第一AF控制器346c之间的时钟信号的传输线路。第一时钟线L7的一端与第三端子部34d3的第一时钟端子T4连接。第一时钟线L7的另一端与第一AF控制器346c的时钟端子(未图示)连接。
第二时钟线L8是控制部5与第二AF控制器347c之间的时钟信号的传输线路。第二时钟线L8的一端与第三端子部34d3的第二时钟端子T5连接。第二时钟线L8的另一端与第二AF控制器347c的时钟端子(未图示)连接。
第一线圈供电线L9、L10是将第一AF控制器346c与第一AF线圈346b连接的传输线路。
第一线圈供电线L9的一端与第一AF控制器346c的输出侧电源端子中的第一端子(未图示)连接。第一线圈供电线L9的另一端与第一AF线圈346b的一端连接。
第一线圈供电线L10的一端与第一AF控制器346c的输出侧电源端子中的第二端子(未图示)连接。第一线圈供电线L10的另一端与第一AF线圈346b的另一端连接。
第二线圈供电线L11、L12是将第二AF控制器347c与第二AF线圈347b连接的传输线路。
第二线圈供电线L11的一端与第二AF控制器347c的输出侧电源端子中的第一端子(未图示)连接。第二线圈供电线L11的另一端与第二AF线圈347b的一端连接。
第二线圈供电线L12的一端与第二AF控制器347c的输出侧电源端子中的第二端子(未图示)连接。第二线圈供电线L12的另一端与第二AF线圈347b的另一端连接。
以上那样的AF驱动控制电路344b通过第三端子部34d3与传感器基板6连接。由此,第一AF控制器346c和第二AF控制器347c与在传感器基板6上所安装的控制部5连接。
[AF致动器]
参照图11、图12、图16以及图17A,对AF致动器345进行说明。AF致动器345是在自动聚焦时使透镜引导件341在X方向(第二光轴的方向)上位移的驱动机构。
AF致动器345具有配置于Y方向+侧的第一AF致动器346及配置于Y方向-侧的第二AF致动器347。
第一AF致动器346是驱动机构部,具有第一AF磁体346a、第一AF线圈346b、第一X位置检测磁体346d以及第一AF控制器346c。
第二AF致动器347是驱动机构部,具有第二AF磁体347a、第二AF线圈347b、第二X位置检测磁体347d以及第二AF控制器347c。
这样的第一AF致动器346和第二AF致动器347是如下的动磁式的致动器:第一AF磁体346a和第二AF磁体347a固定于作为可动侧部件的透镜引导件341并且第一AF线圈346b和第二AF线圈347b固定于作为固定侧部件的第二底座32。
此外,第一AF致动器346和第二AF致动器347也可以是动圈式的致动器。下面,对构成AF致动器345的各部的配置进行说明。
第一AF磁体346a和第二AF磁体347a分别保持于透镜引导件341的第一磁体保持部34a5、34a6。在该状态下,第一AF磁体346a和第二AF磁体347a分别配置于第二底座32的一对线圈载置部32i、32j(参照图9C及图10)的Z方向+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AF磁体346a和第二AF磁体347a分别由以在Y方向上相邻的方式并排的两个磁体元件(省略附图标记)构成。这些各磁体元件在Z方向上被磁化,以磁极的朝向相反的方式配置。
另外,第一AF磁体346a和第二AF磁体347a分别是在X方向上较长且例如沿Y方向观察到(图11及图12所示的状态)的形状为大致矩形状的长方体。
第一AF线圈346b和第二AF线圈347b分别是在自动聚焦时被供电的长圆形形状的所谓的空心线圈。第一AF线圈346b和第二AF线圈347b分别以长轴与Y方向一致的状态,通过基板(未图示)固定于FPC344的第一线圈固定部34d4和第二线圈固定部34d5。
如图17A所示,第一AF线圈346b通过第一线圈供电线L9、L10与第一AF控制器346c连接。第一AF线圈346b的电流值由第一AF控制器346c控制。
第一X位置检测磁体346d和第二X位置检测磁体347d是在Z方向上被磁化,且例如沿Y方向观察到(图11及图12所示的状态)的形状为大致矩形状的长方体。这样的第一X位置检测磁体346d和第二X位置检测磁体347d分别保持于透镜引导件341的一对第三磁体保持部34b3、34b4。
第一AF控制器346c固定于FPC344的第一控制器固定部34d6。如图17A所示,这样的第一AF控制器346c具有第一检测部346e、第一驱动控制部346f。
第一检测部346e对第一AF磁体346a与第一X位置检测磁体346d之间的磁通(也称作与位置有关的信息。)进行检测。第一检测部346e将检测值传送至第一驱动控制部346f。
第一驱动控制部346f基于从第一检测部346e接收到的检测值,求得第一AF磁体346a的X方向上的位置(也称作第一位置。)。而且,第一驱动控制部346f基于从第一检测部346e接收到的检测值,控制第一AF线圈346b的电流值。此外,第一AF控制器346c不进行与第二AF线圈347b的电流值有关的控制。
如上所述,在第一AF致动器346中,基于第一检测部346e的检测值进行闭环控制。此外,也可以省略第一驱动控制部346f。在该情况下,第一驱动控制部346f进行的处理例如也可以由在传感器基板6上所安装的控制部5进行。
另外,第二AF控制器347c固定于FPC344的第二控制器固定部34d7。如图17A所示,这样的第二AF控制器347c具有第二检测部347e、第二驱动控制部347f。
第二检测部347e对第二AF磁体347a与第二X位置检测磁体347d之间的磁通(也称作与位置有关的信息。)进行检测。第二检测部347e将检测值传送至第二驱动控制部347f。
第二驱动控制部347f基于从第二检测部347e接收到的检测值(与位置有关的信息),求得第二AF磁体347a的X方向上的位置(也称作第二位置。)。另外,第二驱动控制部347f基于从第二检测部347e接收到的检测值,对第二AF线圈347b的电流值进行控制。此外,第二AF控制器347c不进行与第一AF线圈346b的电流值有关的控制。
如上所述,在第二AF致动器347中,基于第二AF控制器347c的检测值进行闭环控制。此外,也可以省略第二驱动控制部347f。在该情况下,第二驱动控制部347f进行的处理例如也可以由在传感器基板6上所安装的控制部5进行。
在具有上述那样的结构的第一AF致动器346和第二AF致动器347中,若在第一AF控制器346c和第二AF控制器347c的控制下,电流流经第一AF线圈346b和第二AF线圈347b,则产生使第一AF磁体346a和第二AF磁体347a在X方向上位移的洛伦兹力(推力)。
通过对流经第一AF线圈346b和第二AF线圈347b的电流的方向进行控制,来切换这样的推力。由此,能够切换透镜引导件341的位移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通过对第一AF致动器346的第一AF线圈346b的电流值和第二AF致动器347的第二AF线圈347b的电流值分别独立地进行控制,从而能够使第一AF致动器346产生的推力、与第二AF致动器347产生的推力不同。
具体而言,在第一AF致动器346产生的推力、与第二AF致动器347产生的推力相同的情况下,AF致动器345产生的推力仅由X方向的第一推力构成。另一方面,在第一AF致动器346产生的推力、与第二AF致动器347产生的推力不同的情况下,AF致动器345产生的推力具有X方向的第一推力、和作为围绕可动侧部件的重心G的力矩的第二推力。
这样的第二推力在自动聚焦时,成为与要使透镜引导件341从X方向偏离的外力相抗的阻力。由此,AF致动器345在自动聚焦时,能够使透镜引导件341从X方向偏离的量减少或成为零。此外,关于上述的外力,将在后面说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AF致动器345也是在后述的第二抖动修正装置35进行抖动修正时生成阻力的第二驱动机构部,该阻力与以使可动侧部件(透镜引导件341)从Y方向偏离的方式作用的外力相抗。
也就是说,AF致动器345在后述的第二抖动修正装置35进行抖动修正时,通过第一AF控制器346c和第二AF控制器347c,对第一AF磁体346a和第二AF磁体347a的X方向上的位置进行检测。
而且,第一AF控制器346c和第二AF控制器347c分别基于检测值控制第一AF线圈346b和第二AF线圈347b的电流值。由此,AF致动器345在第二抖动修正装置35进行抖动修正时,生成与要使透镜引导件341从Y方向偏离的外力相抗的阻力。其结果,AF致动器345在抖动修正时,能够使透镜引导件341从Y方向偏离的量减少或成为零。
[AF致动器的变形例]
图17B是包含AF致动器345的变形例1的AF致动器345A的AF驱动控制电路的电路图。AF致动器345A具有配置于Y方向+侧的第一AF致动器346A及配置于Y方向-侧的第二AF致动器347A。
第一AF致动器346A是驱动机构部,具有第一AF磁体346a、第一AF线圈346b、第一X位置检测磁体346d(参照图11)、第一检测部346e2以及第一AF控制器346c2。
第二AF致动器347A是驱动机构部,具有:第二AF磁体347a、第二AF线圈347b、第二X位置检测磁体347d(参照图12)、第二检测部347e2以及第二AF控制器347c2。
在第一AF致动器346A中,第一AF磁体346a、第一AF线圈346b以及第一X位置检测磁体346d(参照图11)与已述的第一AF致动器346的情况相同。另外,在第二AF致动器347A中,第二AF磁体347a、第二AF线圈347b以及第二X位置检测磁体347d(参照图12)与已述的第二AF致动器347的情况相同。
第一检测部346e2独立于第一AF控制器346c2而设置。具体而言,第一检测部346e2固定于FPC344B。第一检测部346e2的功能与已述的第一检测部346e的功能相同。另外,FPC344B具有与已述的FPC344几乎相同的结构。
另一方面,第一AF控制器346c2设置于传感器基板6B。第一AF控制器346c2具有第一驱动控制部346f。第一驱动控制部346f与已述的第一AF致动器346相同。第一驱动控制部346f与第一检测部346e2通过信号线L13连接。第一检测部346e2对第一AF磁体346a与第一X位置检测磁体346d之间的磁通(也称作与位置有关的信息。)进行检测。第一检测部346e2将检测值传送至第一驱动控制部346f。
第二检测部347e2独立于第二AF控制器347c2而设置。具体而言,第二检测部347e2固定于FPC344B。第二检测部347e2的功能与已述的第二检测部347e的功能相同。
另一方面,第二AF控制器347c2设置于传感器基板6B。第二AF控制器347c2具有第二驱动控制部347f。第二驱动控制部347f与已述的第二AF致动器347相同。第二驱动控制部347f与第二检测部347e2通过信号线L14连接。第二检测部347e2对第二AF磁体347a与第二X位置检测磁体347d之间的磁通(也称作与位置有关的信息。)进行检测。第二检测部347e2将检测值传送至第二驱动控制部347f。其他AF致动器345A的结构及作用和效果与已述的AF致动器345相同。
[第二抖动修正装置]
参照图11、图12以及图16,对第二抖动修正装置35进行说明。第二抖动修正装置35是驱动部,通过使透镜部33在Y方向上位移,来进行Y方向上的抖动修正。这样的第二抖动修正装置35配置于上述的第二收容空间32c(参照图1)。
第二抖动修正装置35具有:上述的透镜引导件341、上述的多个弹簧342a1~342a4、上述的FPC344以及后侧OIS致动器351。
透镜引导件341、弹簧342a1~342a4以及FPC344是与AF装置34通用的。
后侧OIS致动器351是驱动机构,具有配置于Y方向+侧的第一OIS致动器352和配置于Y方向-侧的第二OIS致动器353。
如图11所示,第一OIS致动器352是驱动机构部,以与第一AF致动器346在Z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而重合的状态配置。这样的第一OIS致动器352具有第一OIS磁体352a、第一OIS线圈352b以及Y位置检测磁体352c。
如图12所示,第二OIS致动器353是驱动机构部,以与第二AF致动器347在Z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而重合的状态配置。这样的第二OIS致动器353具有第二OIS磁体353a、第二OIS线圈353b、Y位置检测磁体353c以及OIS霍尔元件353d。
通过将第一OIS致动器352及第二OIS致动器353、与第一AF致动器346及第二AF致动器347如上述那样配置,从而后侧OIS致动器351的驱动力的中心与AF致动器345的驱动力的中心一致或接近。通过该结构,在自动聚焦和抖动修正时,透镜引导件341不易倾斜位移(也就是说,以与Y方向或Z方向平行的轴为中心的摆动位移)。
上述那样的后侧OIS致动器351是如下的动磁式的致动器:第一OIS磁体352a和第二OIS磁体353a固定于作为可动侧部件的透镜引导件341并且第一OIS线圈352b和第二OIS线圈353b固定于作为固定侧部件的第二底座32。但是,后侧OIS致动器351也可以是动圈式的致动器。
第一OIS磁体352a和第二OIS磁体353a分别保持于透镜引导件341的第二磁体保持部34a7和第二磁体保持部34a8。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OIS磁体352a和第二OIS磁体353a分别由以在Y方向上相邻的方式并排的两个磁体元件(省略附图标记)构成。这些各磁体元件在Z方向上被磁化,以磁极的朝向彼此相反的方式配置。
第一OIS线圈352b和第二OIS线圈353b分别是在抖动修正时被供电的长圆形形状的所谓的空心线圈。第一OIS线圈352b和第二OIS线圈353b分别以长轴与X方向一致的状态,固定于第二底座32的线圈载置部32i、32j。在该状态下,第一OIS线圈352b和第二OIS线圈353b分别与第一OIS磁体352a和第二OIS磁体353a在Z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而重合。
如上所述,第一OIS致动器352(第一OIS磁体352a和第一OIS线圈352b)的至少一部分在Z方向上配置于透镜引导件341的第一伸出部34a1与第二伸出部34a3之间。另一方面,第二OIS致动器353(第二OIS磁体353a和第二OIS线圈353b)的至少一部分在Z方向上配置于透镜引导件341的第一伸出部34a2与第二伸出部34a4之间。这样的结构对于透镜模块3的低高度化是有效的,进而对于摄像机模块1的低高度化也是有效的。
Y位置检测磁体352c保持于透镜引导件341的第四磁体保持部34b5。另外,Y位置检测磁体353c保持于透镜引导件341的第四磁体保持部34b6。
如图12所示,OIS霍尔元件353d固定于FPC344的霍尔元件固定部34d8(参照图15)。OIS霍尔元件353d对Y位置检测磁体353c的磁通(也称作与位置有关的信息。)进行检测,将检测值传送至在传感器基板6上所安装的控制部5(参照图17A)。控制部5基于从OIS霍尔元件353d接收到的检测值,求得Y位置检测磁体353c(即透镜引导件341)的Y方向上的位置。
在具有以上那样的结构的后侧OIS致动器351中,若在控制部5的控制下电流通过FPC344流经第一OIS线圈352b和第二OIS线圈353b,则产生使第一OIS磁体352a和第二OIS磁体353a在Y方向上位移的洛伦兹力。由于第一OIS磁体352a和第二OIS磁体353a分别固定于透镜引导件341,所以透镜引导件341基于上述洛伦兹力在Y方向上位移。此外,通过对流经第一OIS线圈352b和第二OIS线圈353b的电流的方向进行控制,来切换透镜引导件341的位移方向。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防止后侧OIS致动器351与AF致动器345之间的串扰,在第一OIS磁体352a与第一AF磁体346a的Z方向上之间、以及第二OIS磁体353a与第二AF磁体347a的Z方向上之间,配置有磁性金属制的屏蔽板7a、7b(参照图15、图16)。
[摄像元件模块]
摄像元件模块4配置于比透镜部33更靠X方向+侧的位置。摄像元件模块4构成为例如包含CCD(charge-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型图像传感器、CMOS(complementary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型图像传感器等摄像元件。摄像元件模块4的摄像元件对通过透镜部33成像的被拍摄物像进行摄像,并输出与被拍摄物像对应的电信号。传感器基板6与摄像元件模块4电连接,通过传感器基板6进行向摄像元件模块4的供电、以及由摄像元件模块4拍摄到的被拍摄物像的电信号的输出。这样的摄像元件模块4可以采用以往已知的结构。
[第二抖动修正装置和AF装置的动作]
下面,参照图17A及图23B,对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抖动修正装置35和AF装置34的动作进行说明。此外,关于第一抖动修正装置24的动作,省略说明。
在第二抖动修正装置35中进行抖动修正的情况下,进行向第一OIS线圈352b和第二OIS线圈353b的供电。具体而言,在第二抖动修正装置35中,以使摄像机模块1的Y方向上的抖动被抵消的方式,基于来自抖动检测部(省略图示,例如陀螺仪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控制第一OIS线圈352b和第二OIS线圈353b的电流值。例如,由控制部5进行这样的控制。这时,通过将OIS霍尔元件353d的检测值反馈至控制部5,能够准确地控制透镜引导件341的位移。
若对第一OIS线圈352b和第二OIS线圈353b供电,则基于流经第一OIS线圈352b的电流与第一OIS磁体352a的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流经第二OIS线圈353b的电流与第二OIS磁体353a的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在第一OIS线圈352b和第二OIS线圈353b产生洛伦兹力(弗莱明左手定则)。
在本实施方式中,洛伦兹力的方向是Y方向上的一方和另一方中的任一个方向(也称作特定方向。)。由于第一OIS线圈352b和第二OIS线圈353b固定于第二底座32,因此反作用力作用于第一OIS磁体352a和第二OIS磁体353a。该反作用力成为OIS用音圈电机的驱动力,对第一OIS磁体352a和第二OIS磁体353a进行保持的透镜引导件341在XY平面内沿Y方向位移,从而进行抖动修正。
对于如上所述的抖动修正,优选地,使透镜引导件341例如向如图23A的箭头AY1那样与Y方向平行的方向位移。然而,在抖动修正时,有时使透镜引导件341的位移从Y方向偏离的外力(例如,图23A的箭头Af的方向的力矩)会作用于透镜引导件341。若这样的外力作用于透镜引导件341,且只有第二抖动修正装置35生成的与Y方向平行的推力(第一推力)是作用于透镜引导件341的推力,则透镜引导件341向如图23A的箭头AY2那样从Y方向偏离的方向位移。此外,有可能例如由于构成上述的第一支撑机构342的弹簧342a1~342a4的分散配置的中心位置(图14的直线L1与直线L2的交点)、与上述的可动侧部件的重心G之间的错开,而导致产生上述的外力。或者,有可能例如由于构成第一支撑机构342的弹簧342a1~342a4的个体差异而导致产生上述的外力。不仅有上述外力是上述的力矩的情况,有时例如也有上述外力是朝向X方向的力的情况。或者,外力有时也会包含力矩及朝向X方向的力。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抖动修正时,在控制部5的控制下驱动AF致动器345而生成与上述外力相抗的阻力(第二推力。)。具体而言,在抖动修正时,AF致动器345通过第一AF控制器346c(即第一检测部346e)检测第一AF磁体346a的位置,并且通过第二AF控制器347c(即第二检测部347e)检测第二AF磁体347a的位置。
而且,第一AF控制器346c(即第一驱动控制部346f)基于从控制部5接收到的控制信号(例如,用于抖动修正的位移方向和位移量)以及第一检测部346e的检测值,控制第一AF线圈346b的电流值(以下,称作第一电流值。)。与此同时,第二AF控制器347c(即第二驱动控制部347f)基于第二检测部347e的检测值,控制第二AF线圈347b的电流值(以下,称作第二电流值。)。由此,AF致动器345基于第一AF致动器346的推力和第二AF致动器347的推力,来生成上述的阻力(例如,力矩)。
此外,对于第一电流值和第二电流值,例如从通过事先进行的校准而在第一驱动控制部346f和第二驱动控制部347f中所存储的预备数据中选择。该预备数据例如包括:由在通过第二抖动修正装置35使透镜引导件341在Y方向上位移的情况下的位移方向(例如,图23A的箭头AY1的方向)、位移量D1(参照图23A)、透镜引导件341的自Y方向的偏离方向(例如,图23A的箭头AY的方向)以及透镜引导件341的自Y方向的偏离量D2(参照图23A)构成的抖动修正用参数;以及使与该修正用参数对应地存储的上述偏离量D2(包含倾斜。)成为零的第一电流值和第二电流值。在上述的校准中,在透镜引导件341的Y方向上的整个行程的范围内,求得与上述抖动修正用参数对应的第一电流值和第二电流值。
AF致动器345相对于上述的外力生成的阻力例如是图23A的箭头Ar的方向的旋转力矩。而且,AF致动器345使所生成的阻力作用于透镜引导件341。其结果,受到了如下合力的透镜引导件341,能够在上述外力作用的状态下,在如图23A的箭头AY1那样与Y方向平行的方向上位移,该合力为第二抖动修正装置35生成的与Y方向(也称作特定方向。)平行的推力、与由AF致动器345所生成的阻力的合力。
另外,在由AF装置34进行自动聚焦的情况下,进行向第一AF线圈346b和第二AF线圈347b的供电。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AF线圈346b中的电流值由第一AF控制器346c控制。另外,第二AF线圈347b中的电流值由第二AF控制器347c控制。
具体而言,第一AF控制器346c基于从控制部5通过第一数据信号线L5接收到的控制信号、和第一AF控制器346c的第一检测部346e的检测值,控制第一AF线圈346b的电流值(第一电流值)。
另外,第二AF控制器347c基于从控制部5通过第二数据信号线L6接收到的控制信号、和第二AF控制器347c的第二检测部347e的检测值,控制第二AF线圈347b的电流值(第二电流值)。
若对第一AF线圈346b和第二AF线圈347b供电,则通过流经第一AF线圈346b的电流与第一AF磁体346a的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流经第二AF线圈347b的电流与第二AF磁体347a的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第一AF线圈346b和第二AF线圈347b产生洛伦兹力。
在从第一AF线圈346b产生的洛伦兹力、与从第二AF线圈347b产生的洛伦兹力的方向及大小相等的情况下,这些各洛伦兹力的合力的方向是X方向上的一方或另一方中的任一方。由于第一AF磁体346a和第二AF磁体347a固定于第二底座32,因此反作用力作用于第一AF线圈346b和第二AF线圈347b。该反作用力成为AF用音圈电机的驱动力,从而保持第一AF线圈346b和第二AF线圈347b的透镜引导件341在X方向(第二光轴的方向)上移动,由此进行自动聚焦。
对于如上所述的自动聚焦,优选地,使透镜引导件341例如向如图23A的箭头Ax1那样与X方向平行的方向位移。然而,在自动聚焦时,有时使透镜引导件341的位移从X方向偏离的外力(例如,图23A的箭头Af的方向的力矩)会作用于透镜引导件341。若这样的外力作用于透镜引导件341,且只有与X方向平行的推力(第一推力)是作用于透镜引导件341的推力,则透镜引导件341如图23A的箭头AX2那样向从X方向偏离的方向位移。不仅有上述外力是上述的力矩的情况,有时例如也有上述外力是朝向Y方向的力的情况。或者,外力有时也会包含力矩及朝向Y方向的力。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自动聚焦时,通过使第一AF致动器346产生的推力与第二AF致动器347产生的推力不同,从而生成包含与X方向平行的推力(第一推力)和与上述外力相抗的阻力(第二推力)的推力。具体而言,在自动聚焦时,AF致动器345通过第一AF控制器346c(即第一检测部346e)对第一AF磁体346a的位置进行检测,并且通过第二AF控制器347c(即第二检测部347e)对第二AF磁体347a的位置进行检测。
而且,AF致动器345通过第一AF控制器346c(即第一驱动控制部346f)控制第一AF线圈346b的电流值,并且通过第二AF控制器347c(即第二驱动控制部347f)控制第二AF线圈347b的电流值。由此,使第一AF致动器346产生的推力与第二AF致动器347产生的推力不同。基于这样的推力的差异,AF致动器345生成包含与X方向平行的推力(第一推力)和上述的阻力(第二推力)的推力。具体而言,与X方向平行的推力是第一AF致动器346产生的推力与第二AF致动器347产生的推力的合力。另外,上述的阻力(第二推力)是基于第一AF致动器346产生的推力与第二AF致动器347产生的推力之间的差异而产生的力矩(参照图23A的箭头Ar)。
此外,对于上述第一电流值和上述第二电流值,例如从通过事先进行的校准而在第一驱动控制部346f和第二驱动控制部347f中所存储的预备数据中选择。该预备数据例如包括:由在通过AF致动器345使透镜引导件341在X方向上位移的情况下的位移方向(例如,图23A的箭头Ax1的方向)、位移量D3(参照图23A)、透镜引导件341的自X方向的偏离方向(例如,图23A的箭头AX的方向)以及透镜引导件341的自X方向偏离的量D4(参照图23A)构成的AF用参数;以及使与该AF用参数对应地存储的上述偏离量D4(包含倾斜。)成为零的第一电流值和第二电流值。在上述的校准中,在透镜引导件341的X方向上的整个行程的范围内,求得与上述AF用参数对应的第一电流值和第二电流值。
AF致动器345相对于上述的外力生成的阻力例如是图23A的箭头Ar的方向的旋转力矩。而且,AF致动器345使所生成的推力(第一推力与第二推力的合力)作用于透镜引导件341。其结果,受到了这样的推力的透镜引导件341能够在上述外力作用的状态下,向如图23A的箭头Ax1那样与X方向平行的方向位移。
此外,如图23B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在透镜引导件341的停止状态下,有时会出现使透镜引导件341相对于Y方向和Z方向(具体而言,基准部32n的第一基准面32n1)倾斜的力。由于组装的误差或构成第一支撑机构342的弹簧342a1~342a4的个体差异等,而导致产生上述那样的力。若存在这样的倾斜,则在自动聚焦时,透镜引导件341维持该倾斜而位移。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3B中实线所示,以使透镜引导件341的X方向+侧的端面与基准部32n的第一基准面32n1抵接的状态(即透镜引导件341的基准状态)为基准,进行上述的校准。由此,在上述的自动聚焦时,透镜引导件341能够一边维持相对于基准部32n的第一基准面32n1不倾斜的状态(即图23B的实线所示的透镜引导件341的状态),一边在X方向上位移。另外,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在摄像机模块1的装配工序中,有可能可以将棱镜模块2与透镜模块3之间的主动校准的操作省略或简化。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摄像机模块1,在抖动修正时,能够使透镜引导件341向作为特定方向的Y方向精度良好地位移。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摄像机模块1,在自动聚焦时,能够使透镜引导件341向作为特定方向的X方向精度良好地位移。
[实施方式2]
参照图24及图25,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摄像机模块中,第二抖动修正装置的后侧OIS致动器351B的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不同。下面,关于本实施方式的摄像机模块,以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
后侧OIS致动器351B是驱动机构,具有配置于Y方向+侧的第一OIS致动器352B和配置于Y方向-侧的第二OIS致动器353B。
第一OIS致动器352B具有第一OIS磁体352a以及一对第一OIS线圈352b1、352b2。第一OIS磁体352a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相同。
一对第一OIS线圈352b1、352b2分别是在抖动修正时被供电的长圆形形状的所谓的空心线圈。一对第一OIS线圈352b1、352b2分别在长轴与X方向一致的状态下,以在X方向上间隔开的状态固定于第二底座32的线圈载置部32i。
第二OIS致动器353B具有第二OIS磁体353a、一对第二OIS线圈353b1、353b2、第一OIS控制器353e以及第二OIS控制器353f。第二OIS磁体353a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相同。
一对第二OIS线圈353b1、353b2分别是在抖动修正时被供电的长圆形形状的所谓的空心线圈。一对第二OIS线圈353b1、353b2分别在长轴与X方向一致的状态下,以在X方向上间隔开的状态固定于第二底座32的线圈载置部32j。
虽然省略图示,但第二OIS线圈353b1与第一OIS线圈352b1电连接。第二OIS线圈353b2与第一OIS线圈352b2电连接。
如图25所示,第一OIS线圈352b1和第二OIS线圈353b1通过第一线圈供电线L9a、L10a与第一OIS控制器353e连接。第一OIS线圈352b1和第二OIS线圈353b1的电流值由第一OIS控制器353e控制。
另外,如图25所示,第一OIS线圈352b2和第二OIS线圈353b2通过第二线圈供电线L11a、L12a与第二OIS控制器353f连接。第一OIS线圈352b2和第二OIS线圈353b2的电流值由第二OIS控制器353f控制。
第一OIS控制器353e固定于FPC344B。这样的第一OIS控制器353e具有第一检测部353g和第一驱动控制部353h。
第一检测部353g对固定有第一检测部353g的位置处的第二OIS磁体353a的磁通(也称作与位置有关的信息。)进行检测。第一检测部353g将检测值传送至第一驱动控制部353h。
第一驱动控制部353h基于从第一检测部353g接收到的检测值,控制第一OIS线圈352b1和第二OIS线圈353b1的电流值。此外,第一驱动控制部353h不进行与第一OIS线圈352b2和第二OIS线圈353b2的电流值有关的控制。
第二OIS控制器353f固定于FPC344B。这样的第二OIS控制器353f具有第二检测部353i和第二驱动控制部353j。
第二检测部353i对固定有第二检测部353i的位置处的第二OIS磁体353a的磁通(也称作与位置有关的信息。)进行检测。第二检测部353i将检测值传送至第二驱动控制部353j。
第二驱动控制部353j基于从第二检测部353i接收到的检测值,控制第一OIS线圈352b2和第二OIS线圈353b2的电流值。此外,第二驱动控制部353j不进行与第一OIS线圈352b1和第二OIS线圈353b1的电流值有关的控制。
如上所述的后侧OIS致动器351B通过图25所示的OIS驱动控制电路344c与控制部5连接。OIS驱动控制电路344c设置于FPC344B。
如图25所示,OIS驱动控制电路344c具有:第一电源线L1a、第二电源线L2a、第一接地线L3a、第二接地线L4a、第一数据信号线L5a、第二数据信号线L6a、第一时钟线L7a、第二时钟线L8a、第一线圈供电线L9a、L10a以及第二线圈供电线L11a、L12a。这样的OIS驱动控制电路344c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的AF驱动控制电路344b几乎相同。因此,省略与OIS驱动控制电路344c有关的详细说明。可以将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的AF驱动控制电路344b有关的说明适当援用于对驱动控制电路344c的说明。
在上述那样的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通过对第一OIS线圈352b1及第二OIS线圈353b1的电流值、与第一OIS线圈352b2及第二OIS线圈353b2的电流值分别独立地进行控制,从而能够使由第一OIS线圈352b1、第二OIS线圈353b1、第一OIS磁体352a以及第二OIS磁体353a构成的致动器(以下,称作第一致动器。)产生的推力、与由第一OIS线圈352b2、第二OIS线圈353b2、第一OIS磁体352a以及第二OIS磁体353a构成的致动器(以下,称作第二致动器。)产生的推力不同。
具体而言,在第一致动器产生的推力、与第二致动器产生的推力相同的情况下,后侧OIS致动器351B产生的推力仅由Y方向的第一推力构成。另一方面,在第一致动器产生的推力、与第二致动器产生的推力不同的情况下,后侧OIS致动器351B产生的推力具有:作为第一致动器产生的推力与第二致动器产生的推力的合力的Y方向的第一推力、以及基于该合力产生的围绕可动侧部件的重心G的力矩的第二推力。
这样的第二推力在抖动修正时,成为与要使透镜引导件341从Y方向偏离的外力相抗的阻力。由此,后侧OIS致动器351B在抖动修正时,能够使透镜引导件341从X方向偏离的量减少或成为零。其他的结构及作用和效果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相同。
此外,对于抖动修正时的本实施方式的摄像机模块的动作,只要对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摄像机模块的动作进行适当替换即可。另外,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可以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结构适当组合来实施。
[附记]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由本发明者完成的发明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要点的范围内进行变更。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摄像机模块具备:相对于固定侧部件弹性地支撑可动侧部件的第一支撑机构、以及以相对于固定侧部件而使可动侧部件能够在XY平面内位移且不能向Z方向位移的方式对可动侧部件进行支撑的第二支撑机构。
但是,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以使可动侧部件能够相对于固定侧部件位移的方式对可动侧部件进行支撑的支撑机构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的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
例如,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上述的第一支撑机构及第二支撑机构中的至少一个支撑机构。例如,图26所示的透镜模块3B具有从上述的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的透镜模块3中,省略了第一支撑机构342(参照图9C、图10、以及图14)而成的结构。
即,图26所示的透镜模块3B中,作为以使可动侧部件能够相对于固定侧部件位移的方式对可动侧部件进行支撑的支撑机构,仅具有上述的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中的第二支撑机构343(参照图9C及图10)。第二支撑机构343的结构与所述的实施方式1相同。另外,图26所示的透镜模块3B由于不具有第一支撑机构342,所以也不具有与第一支撑机构342对应的结构(例如,第二底座32的弹簧配置部32m1~32m4等,参照图9C及图10)。
此外,虽然省略图示,但透镜模块中,也可以是,作为以使可动侧部件能够相对于固定侧部件位移的方式对可动侧部件进行支撑的支撑机构,仅具有上述的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中的第一支撑机构342。另外,对于相对于固定侧部件而弹性地支撑可动侧部件的第一支撑机构,也可以由多个吊线(未图示)构成,来代替弹簧配置部32m1~32m4。
另外,例如,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作为具备摄像机模块1的摄像机搭载装置的一例,举出作为带有摄像机的便携终端的智能手机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如下的摄像机搭载装置,该摄像机搭载装置具有摄像机模块和对由摄像机模块所得到的图像信息进行处理的图像处理部。摄像机搭载装置包括信息设备和运输设备。信息设备例如包括带有摄像机的便携电话、笔记本电脑、平板终端、便携式游戏机、web摄像机、带有摄像机的车载装置(例如,后方监控装置、行车记录仪装置)。另外,运输设备例如包括汽车。
图28A、图28B是表示作为搭载车载用摄像机模块VC(Vehicle Camera,车用摄像机)的摄像机搭载装置的汽车V的图。图28A是汽车V的主视图,图28B是汽车V的后方立体图。汽车V搭载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摄像机模块1作为车载用摄像机模块VC。如图28所示,车载用摄像机模块VC例如朝向前方安装于挡风玻璃,或者朝向后方安装于尾门。该车载用摄像机模块VC作为后方监控用、行车记录仪用、碰撞避免控制用、自动驾驶控制用等被使用。
另外,本发明中的AF用音圈电机和OIS用音圈电机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的结构。
另外,作为将可动侧部件支撑于固定侧部件的支撑机构,例如也可以应用由弹性体等构成的弹性支撑部件,来代替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的第一支撑机构342的弹簧342a1~342a4。
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不具有OIS功能而仅具有AF功能的透镜驱动装置。另外,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不具有AF功能而仅具有OIS功能的透镜驱动装置。
应该认为此次公开的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均为例示,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并非由上述说明表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表示,并且还会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含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在2018年4月27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8-87355号中包含的说明书、附图及说明书摘要的公开内容全部引用于本申请。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摄像机用致动器和摄像机模块例如能够搭载于智能手机、便携电话、数码摄像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终端、便携式游戏机、车载摄像机等薄型的摄像机搭载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 摄像机模块
2 棱镜模块
21 第一罩
22 第一底座
220 底座侧开口部
223 第一收容空间
224a、224b 第一侧壁部
224c1、224c2 第一堰部
224d1、224d2 第二堰部
224e1、224e2、224f1、224f2 弹簧配置空间
224g1、224g2、224g3 凸部
224h1、224h2、224h3 凸部
225c 第一承接部
225d 第二承接部
226 第一定位凸部
227 第二定位凸部
229 底壁部
23 棱镜
231 光路弯折面
24 第一抖动修正装置
241 支架
241a 载置面
241f、241g 对置壁部
241q、241r 伸出部
243 摆动支撑弹簧
243a、243b 第一卡止部
243c 第二卡止部
243d、243e 第一通孔
243f 第二通孔
243g 扭动允许部
243h 弹簧侧引导面
243i 连续部
243j、243k 连续部元件
243j1 基端侧连续部
243j2 蜿蜒连续部
244 前侧OIS致动器
244a 第一磁体
244c 第一线圈
244e 第一霍尔元件
245 摆动引导部件
25 FPC
27 减振部件
3、3B 透镜模块
31 第二罩
31a 顶板部
31b 前板部
31c 后板部
31d 第一侧板部
31e 第二侧板部
31f 切口部
31g 前侧开口部
31h 角部
31i 后侧开口部
32 第二底座
32a 下侧底座元件
32b 上侧底座元件
32c 第二收容空间
32d 底面部
32e、32f 底面通孔
32g、32h 第二侧壁部
32a1 第二下壁元件
32a2 第二下壁元件
32b1 第二上壁元件
32b2 第二上壁元件
32i、32j 线圈载置部
32k 增强板
32m1、32m2、32m3、32m4 弹簧配置部
32n 基准部
32n1 第一基准面
33 透镜部
34 AF装置
341 透镜引导件
341a 透镜保持部
34a1、34a2 第一伸出部
34a3、34a4 第二伸出部
34a5、34a6 第一磁体保持部
34a7、34a8 第二磁体保持部
34b1、34b2 空间
34b3、34b4 第三磁体保持部
34b5、34b6 第四磁体保持部
342 第一支撑机构
342a1、342a2、342a3、342a4 弹簧
342b 第一固定部
342c 第二固定部
342d 连接部
342e 第一弯曲部
342f 第二弯曲部
343 第二支撑机构
343a 球保持部
343b1、343b2 轨道部件
343c 轨道面
343d 连接部件
343e 球
344、344B FPC
344a FPC基部
34d1 第一端子部
34d2 第二端子部
34d3 第三端子部
34d4 第一线圈固定部
34d5 第二线圈固定部
34d6 第一控制器固定部
34d7 第二控制器固定部
34d8 霍尔元件固定部
344b AF驱动控制电路
L1、L1a 第一电源线
L2、L2a 第二电源线
L3、L3a 第一接地线
L4、L4a 第二接地线
L5、L5a 第一数据信号线
L6、L6a 第二数据信号线
L7、L7a 第一时钟线
L8、L8a 第二时钟线
L9、L10、L9a、L10a 第一线圈供电线
L11、L12、L11a、L12a 第二线圈供电线
L13、L14 信号线
T1、T1a 电源端子
T2、T2a 接地端子
T3、T3a 数据信号端子
T4、T4a 第一时钟端子
T5、T5a 第二时钟端子
344c OIS驱动控制电路
345、345A AF致动器
346、346A 第一AF致动器
346a 第一AF磁体
346b 第一AF线圈
346c、346c2 第一AF控制器
346d 第一X位置检测磁体
346e、346e2 第一检测部
346f 第一驱动控制部
347、347A 第二AF致动器
347a 第二AF磁体
347b 第二AF线圈
347c、347c2 第二AF控制器
347d X位置检测第二磁体
347e 第二检测部
347f 第二驱动控制部
35 第二抖动修正装置
351、351B 后侧OIS致动器
352、352 B第一OIS致动器
352a 第一OIS磁体
352b、352b1、352b2 第一OIS线圈
352c Y位置检测磁体
353、353B 第二OIS致动器
353a 第二OIS磁体
353b、353b1、353b2 第二OIS线圈
353c Y位置检测磁体
353d OIS霍尔元件
353e 第一OIS控制器
353f 第二OIS控制器
353g 第一检测部
353h 第一驱动控制部
353i 第二检测部
353j 第二驱动控制部
4 摄像元件模块
5 控制部
6、6B 传感器基板
6a 基板侧电路
7a、7b 屏蔽板
V 汽车
VC 车载用摄像机模块
M 智能手机。

Claims (6)

1.一种摄像机用致动器,其具备:
可动侧部件,保持透镜部;
驱动部,使所述可动侧部件位移;以及
固定侧部件,其包括基部,且在所述基部的上方以使所述可动侧部件可位移的方式容纳所述可动侧部件,在所述基部上设置有通孔且埋设有增强板,所述驱动部配置于所述通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机用致动器,其中,
所述增强板具有从所述基部露出且被所述可动侧部件覆盖的表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机用致动器,其中,
以夹着所述增强板的方式设置有一对所述通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机用致动器,其中,
还具备固定于所述基部的背面的基板,
所述驱动部固定于所述基板。
5.一种摄像机模块,其具备:
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摄像机用致动器;以及
摄像元件,该摄像元件配置于透镜部的后段。
6.一种摄像机搭载装置,其具有:
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像机模块;以及
控制部,该控制部控制所述摄像机模块。
CN202210112315.XA 2018-04-27 2019-04-10 摄像机用致动器、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Pending CN11441532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87355 2018-04-27
JP2018087355 2018-04-27
CN201980028827.4A CN112055833B (zh) 2018-04-27 2019-04-10 摄像机用致动器、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PCT/JP2019/015690 WO2019208227A1 (ja) 2018-04-27 2019-04-10 カメラ用アクチュエータ、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28827.4A Division CN112055833B (zh) 2018-04-27 2019-04-10 摄像机用致动器、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15324A true CN114415324A (zh) 2022-04-29

Family

ID=6829540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28827.4A Active CN112055833B (zh) 2018-04-27 2019-04-10 摄像机用致动器、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CN202210112315.XA Pending CN114415324A (zh) 2018-04-27 2019-04-10 摄像机用致动器、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28827.4A Active CN112055833B (zh) 2018-04-27 2019-04-10 摄像机用致动器、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2) JP7328562B2 (zh)
CN (2) CN112055833B (zh)
TW (1) TWI818010B (zh)
WO (1) WO201920822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55793A (zh) * 2020-12-29 2022-07-15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照相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14755791A (zh) * 2020-12-29 2022-07-15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照相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TWI761058B (zh) * 2021-02-03 2022-04-11 大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鏡頭驅動模組、攝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CN115524824A (zh) * 2021-06-08 2022-12-27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光学致动器、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45002B2 (ja) * 1994-12-28 2003-09-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装置
JP4630467B2 (ja) * 2001-01-19 2011-02-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装置および撮影装置
JP2003167180A (ja) 2001-09-20 2003-06-13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光学機器
JP3926707B2 (ja) 2002-08-20 2007-06-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入力装置
JP5106998B2 (ja) * 2007-11-16 2012-12-2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駆動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JP2009222899A (ja) * 2008-03-14 2009-10-01 Canon Inc 像振れ補正装置
JP2010128386A (ja) * 2008-11-28 2010-06-10 Panasonic Corp 振れ補正装置
JP2010128387A (ja) * 2008-11-28 2010-06-10 Panasonic Corp 振れ補正装置
JP2012008379A (ja) * 2010-06-25 2012-01-12 Shicoh Engineering Co Ltd レンズ駆動装置、オートフォーカスカメラ及びカメラ付きモバイル端末装置
JP2013125228A (ja) * 2011-12-16 2013-06-24 Canon Inc 像ブレ補正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光学機器、撮像装置
JP6057510B2 (ja) * 2011-12-16 2017-01-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振れ補正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光学機器、撮像装置
JP5866487B2 (ja) * 2013-06-26 2016-02-1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撮像装置
JP6223757B2 (ja) 2013-09-12 2017-11-0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105005169B (zh) * 2015-07-13 2017-07-18 成都西纬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ois矢量动态加权控制的拍照防抖动装置及方法
JP2017037254A (ja) * 2015-08-12 2017-02-16 Hoya株式会社 電磁駆動ユニット、防振機構、及び撮像ユニット
TWI610109B (zh) * 2016-02-04 2018-01-01 台灣東電化股份有限公司 電磁驅動模組及應用該電磁驅動模組之鏡頭驅動裝置
JP6853487B2 (ja) 2016-05-31 2021-03-31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CN111580238B (zh) * 2016-07-12 2022-07-12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镜头驱动模块
US10303042B2 (en) 2016-07-12 2019-05-28 Tdk Taiwan Corp. Lens driving module
KR101863279B1 (ko) * 2016-09-12 2018-05-3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의 액츄에이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55833B (zh) 2023-03-24
JP2022058668A (ja) 2022-04-12
JP7295475B2 (ja) 2023-06-21
TW202001320A (zh) 2020-01-01
JP7328562B2 (ja) 2023-08-17
CN112055833A (zh) 2020-12-08
TWI818010B (zh) 2023-10-11
JPWO2019208227A1 (ja) 2021-05-20
US20210231906A1 (en) 2021-07-29
WO2019208227A1 (ja) 2019-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239772B1 (en) Actuator, camera module, and device including the camera module
CN112334826B (zh) 摄像机用致动器、摄像机模块、以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CN112055833B (zh) 摄像机用致动器、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CN108351573B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WO2016194345A1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ー、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JP6311434B2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ー、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付き携帯端末
CN109564373B (zh) 致动器、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JP6492976B2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ー、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CN113168071B (zh) 摄像机用致动器、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CN212255972U (zh) 光学部件驱动装置、照相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WO2016208156A1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JP2017015772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ー、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JP7376782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US11982863B2 (en) Camera actuator, camera module, and camera mounting device
JP2024004874A (ja) 光学素子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CN114296295A (zh) 光学部件驱动装置、照相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13589467A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CN116547602A (zh) 光学致动器、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