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35087A -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35087A
CN114335087A CN202111552189.1A CN202111552189A CN114335087A CN 114335087 A CN114335087 A CN 114335087A CN 202111552189 A CN202111552189 A CN 202111552189A CN 114335087 A CN114335087 A CN 1143350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display panel
touch
refractive index
barr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5218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35087B (zh
Inventor
姚佳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55218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35087B/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40146 priority patent/WO2023108726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3350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350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350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350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该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发光层、触控层、第一折射率层、以及第二折射率层,第二折射率层的折射率大于第一折射率层的折射率,触控层包括设置在显示区的触控电极和与触控电极电连接的触控走线,触控走线从显示区延伸至非显示区,第一折射率层包括第一类凹槽和第二类凹槽,第一类凹槽覆盖触控走线设置,第二类凹槽包括至少一个不与触控走线重叠设置的子凹槽;本申请通过远离所述显示区的一侧设置至少一个不与触控走线重叠设置的子凹槽,减少了阻隔槽和触控走线的交叠面积,改善了因阻隔槽的过刻蚀而导致触控走线失效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目前,为降低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的功耗,以及提高OLED显示面板的效率,面板厂商不断推出新的技术。例如,借助几何光学,通过在OLED屏体内设置MLP(Microlens Pattern,微阵列),以将OLED屏体发出的较为发散的光汇聚至屏体正上方,是提高OLED显示面板出光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
然而,MLP技术中的微阵列图形通常需要一道喷墨打印制程来制备,并使其平坦,以方便后续制程。而喷墨打印制程需要提前在屏体周围设置狭缝,以阻挡墨水的流动,限制墨水的覆盖范围。而由于触控走线与MLP膜层相邻设置,且触控走线与狭缝存在交叠区域,在对狭缝进行蚀刻时,易出现过蚀刻使得触控走线暴露而导致触控失效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以解决现有显示面板中触控走线易出现触控失效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方案,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以及位于所述显示区至少一侧的非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基板:
发光层,设置于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发光层包括多个设置在所述显示区中的发光像素;
触控层,设置在所述发光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触控层包括设置在显示区的触控电极和与触控电极电连接的触控走线,所述触控走线从所述显示区延伸至所述非显示区;
第一折射率层,设置于所述触控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一折射率层包括分布于所述显示区内的多个与所述发光像素对应的第一开口;
第二折射率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折射率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并填充多个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折射率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一折射率层的折射率;
其中,所述第一折射率层还包括分布于所述非显示区内的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阻隔槽,所述多个阻隔槽包括第一类凹槽和第二类凹槽,所述第一类凹槽覆盖所述触控走线设置,所述第二类凹槽包括至少一个不与所述触控走线重叠设置的子凹槽。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驱动电路层,设置在所述基板和所述发光层之间,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多个与相应所述发光像素电连接的驱动电路和与驱动电路电连接的驱动走线,所述驱动走线从所述显示区延伸至所述非显示区;
所述非显示区包括弯折区和设置在所述弯折区和所述显示区之间的换线区,所述触控走线在所述换线区与所述驱动走线通过过孔电连接;
相邻所述子凹槽之间设置有换线区。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类凹槽与所述触控走线重叠的位置填充有覆盖部。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所述覆盖部包括多个至少覆盖一条所述触控走线的覆盖子部。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至少一所述阻隔槽内设置有沿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阻隔组,每一个所述阻隔组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阻隔体;
其中,相邻两个所述阻隔组中的所述阻隔体错位排布,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的夹角范围为0°至90°。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在所述显示面板的俯视图方向上,所述阻隔体的形状为正方形、菱形或圆形中的至少一者。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在相邻两个所述阻隔组中,相邻两个所述阻隔体的中心间距为6微米至9微米;
其中,所述阻隔体的对角线长度为8微米至12微米。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每一所述阻隔槽的尺寸相等,相邻两个所述阻隔槽的间距相等。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每一所述阻隔槽的尺寸为40微米,相邻两个所述阻隔槽的间距为40微米。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每一所述阻隔槽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开口的尺寸。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类凹槽包括一第一凹槽和一第二凹槽,所述第二类凹槽包括两个分离设置的所述子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和子凹槽之间,所述子凹槽位于所述第二凹槽远离所述显示区的一侧,所述第一凹槽位于所述第二凹槽靠近所述显示区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二折射率层的边界处于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一凹槽之间;
或者,所述第二折射率层的边界处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之间;
或者,所述第二折射率层的边界处于所述子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之间。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每一个所述子凹槽的尺寸为1000微米至2000微米。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凹槽或/所述第二凹槽包括第一阻隔段和第二阻隔段,所述第一阻隔段和所述第二阻隔段垂直设置,所述第一阻隔段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
其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阻隔段和所述子凹槽的间距为1000微米至2000微米。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类凹槽设置在所述显示区和弯折区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类凹槽的两端延伸至所述显示面板的边界,并与所述显示面板的边界相接触。
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移动终端,其中,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终端主体和上述显示面板,所述终端主体和所述显示面板组合为一体。
有益效果: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该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发光层、触控层、第一折射率层、以及第二折射率层,第二折射率层的折射率大于第一折射率层的折射率,触控层包括设置在显示区的触控电极和与触控电极电连接的触控走线,触控走线从显示区延伸至非显示区,第一折射率层包括第一类凹槽和第二类凹槽,第一类凹槽覆盖触控走线设置,第二类凹槽包括至少一个不与触控走线重叠设置的子凹槽;本申请通过远离所述显示区的一侧设置至少一个不与触控走线重叠的子凹槽,减少了阻隔槽和触控走线的交叠面积,改善了因阻隔槽的过刻蚀而导致触控走线失效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为现有显示面板的第一种俯视结构图;
图2为现有显示面板的第二种俯视结构图;
图3为现有显示面板的第三种俯视结构图;
图4为本申请显示面板的第一种俯视结构图;
图5为本申请显示面板的第一种剖面结构图;
图6为本申请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图;
图7为本申请显示面板中阻隔槽的放大图;
图8为本申请显示面板的第二种剖面结构图;
图9为本申请显示面板的第三种剖面结构图
图10为图4中区域AA的第一种放大图;
图11为图4中区域AA的第二种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1中的方形结构为显示面板在切割前的结构,该方形结构的外围实线为第一切割线GG,图1中的方形结构的内部的虚线为第二切割线DD,所述第一切割线GG为母板切割成该方形结构的切割线,所述第二切割线DD为待切割的显示面板的目标形状。
请参阅图2,MLP技术中的微阵列图形通常需要一道喷墨打印制程来制备,图2中方形结构内不规则的实线为油墨的非规则边界YM。请参阅图3,为了对油墨的边界进行控制,当前通常在显示面板外围设置多条阻隔槽62,但是由于下边界和其他三个边界的结构不相同,当前阻挡结构可能与纵向设置的触控走线交叠设置,而在对阻隔槽62进行蚀刻时,易出现过蚀刻使得触控走线暴露而导致触控失效的技术问题,因此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显示面板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请参阅图4至图11,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00,其中,所述显示面板100包括显示区200以及位于所述显示区200至少一侧的非显示区30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100还可以包括基板10、发光层30、触控层50、第一折射率层60以及第二折射率层7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层30设置于所述基板10的一侧,所述发光层30包括多个设置在所述显示区200中的发光像素;所述第一折射率层60设置于所述发光层30的一侧,所述第一折射率层60包括分布于所述显示区200内的多个与所述发光像素对应的第一开口61;所述第二折射率层70设置于所述第一折射率层60远离所述基板10的一侧,并填充多个所述第一开口61,所述第二折射率层70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一折射率层60的折射率。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触控层50设置在所述发光层30远离所述基板10的一侧,所述触控层50包括设置在显示区200的触控电极和与触控电极电连接的触控走线51,所述触控走线51从所述显示区200延伸至所述非显示区30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折射率层60还包括分布于所述非显示区300内的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多个阻隔槽62,所述多个阻隔槽62包括第一类凹槽D1和第二类凹槽D2,所述第一类凹槽D1覆盖所述触控走线51设置,所述第二类凹槽D2包括至少一个不与所述触控走线51重叠设置的子凹槽623。
本申请通过远离所述显示区200的一侧设置至少一个不与触控走线51重叠的子凹槽623,减少了阻隔槽62和触控走线51的交叠面积,改善了因阻隔槽62的过刻蚀而导致触控走线51失效的技术问题。
现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请参阅图4,所述显示面板100可以包括显示区200以及位于显示区200至少一侧非显示区300,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非显示区300可以为所述显示面板100的下边框区域。
请参阅图5和图6,所述显示面板100可以包括设置于所述基板10上的驱动电路层20、设置于所述驱动电路层20上的像素定义层80、与所述像素定义层80同层设置的所述发光层30、设置于所述像素定义层80上的封装层40、设置于所述封装层40上的触控层50、设置于所述触控层50上的所述第一折射率层60、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折射率层60上的所述第二折射率层7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板10的材料可以为玻璃、石英或聚酰亚胺等材料。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所述驱动电路层20可以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21,所述薄膜晶体管21可以为蚀刻阻挡型、背沟道蚀刻型,或者根据栅极与有源层的位置划分为底栅薄膜晶体管、顶栅薄膜晶体管等结构,具体没有限制。例如,图6中所示的薄膜晶体管21为顶栅型薄膜晶体管,该薄膜晶体管21可以包括设置于所述基板10上的遮光层211、设置于所述遮光层211缓冲层212、设置于所述缓冲层212上的有源层213、设置于所述有源层213上的栅绝缘层214、设置于所述栅绝缘层214上的栅极层215、设置于所述栅极层215上的间绝缘层216、设置于所述间绝缘层216上的源漏极层217、设置于所述源漏极层217上的平坦层218。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所述显示面板100还可以包括设置于所述平坦层218上的阳极层31、设置于所述阳极层31上的发光层30、以及设置于所述发光层30上的阴极层32。所述阳极层31包括多个阳极311,所述像素定义层80包括与多个所述阳极311一一对应的多个像素开口,且每一所述像素开口对应露出一所述阳极311的上表面,所述发光层30可包括与多个所述阳极311一一对应的多个发光像素。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所述封装层40覆盖于所述像素定义层80上,并连续地覆盖多个像素开口以及多个所述发光像素上;其中,所述封装层40可以至少包括层叠设置于像素定义层80上的第一无机封装层40、第一有机封装层40以及第二无机封装层40。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所述触控层50可以包括设置于封装层40上的第一触控金属层502与第二触控金属层504,以及设置于第一触控金属层502与第二触控金属层504之间的绝缘层。
在本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所述触控层50可为互容式或自容式。
在本实施例中,若所述触控层50为互容式,则第一触控金属层502可包括多个第一电极与多个第二电极,多个第一电极之间通过位于第一触控金属层502中的第一连接桥相连接,多个第二电极之间通过位于第二触控金属层504中的第二连接桥穿过绝缘层进行连接。若所述触控层50为自容式,则第一触控金属层502可包括阵列分布的多个触控电极,而第二触控金属层504可包括多个触控走线51,且每一触控走线51对应连接一触控电极。
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触控层50为自容式,该触控层50也可仅包含一层金属层,即该金属层包括多个触控电极以及位于相邻的触控电极之间的多个触控走线51,且每一触控走线51对应连接至一触控电极,且本申请实施例仅以上描述为例,但不限于此,具体触控层50的类型和结构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所述第一折射率层60可以设置于所述触控层50上,且第一折射率层60覆盖于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200内并延伸至非显示区300。所述第一折射率层60可以包括形成于显示区200内的多个第一开口61,每一所述第一开口61的下方皆对应一所述像素开口,即每一所述第一开口61皆对应一所述发光像素,且所述第一开口61的截面形状可设置为倒梯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折射率层60还可以包括位于所述非显示区300内的至少一所述阻隔槽62,每一条所述阻隔槽62包括多个所述阻隔体63,所述阻隔槽62的数量可以为1条、2条、3条及以上,每一条所述阻隔槽62用于阻挡所述第二折射率层70向非显示区300扩散。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所述第二折射率层70可以设置于所述第一折射率层60上,且第二折射率层70同样覆盖于显示区200内并延伸至非显示区300。所述第二折射率层70填充于多个第一开口61内,以在多个第一开口61处形成多个微透镜单元,进而可以对其对应的发光像素起到聚光作用,提高其对应的发光像素的出光效果,进而提高显示面板100的出光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折射率层70还向非显示区300扩散,以及填充所述阻隔槽62中至少部分所述阻隔体6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折射率层70的折射率可以大于所述第一折射率层60的折射率。从发光像素中发出的大角度光线从所述封装层40入射至所述第一折射率层60中的所述第一开口61内,其次入射至所述第一折射率层60和所述第二折射率层70之间的交界面,而由于所述第二折射率层70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一折射率层60的折射率,因此入射至所述第一折射率层60和所述第二折射率层70之间的交界面大角度光线将会发生全反射,以实现对应发光像素的聚光作用,提高其对应的发光像素的出光效果,进而提高显示面板100的出光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折射率层60中的一个所述第一开口61形成一个具有聚光效果的微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折射率层60以及所述第二折射率层70的材料可以为高透光性材料,其透过率一般要求大于90%,即所述第一折射率层60以及所述第二折射率层70的透过率远远大于常规偏光片的透过率(42%),通过设置高透过率的材料替代偏光片,能够有效提升所述显示面板100的出光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折射率层60的折射率可为1.4至1.6,且所述第一折射率层60的材料可包括具有低折射率的透光有机材料。例如,所述第一折射率层60的材料可以为丙烯酸树脂、聚酰亚胺树脂、聚酰胺树脂和/或Alq3[三(8-羟基喹啉)铝]等。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折射率层70的折射率可为1.61至1.8,且所述第二折射率层70的材料可包括具有高折射率的透光有机材料。例如,所述第二折射率层70的材料可以为聚(3,4-乙撑二氧噻吩)(PEDOT)、4,4'-双[N-(3-甲基苯基)-N-苯基氨基]联苯(TPD)、4,4',4”-三[(3-甲基苯基)苯基氨基]三苯胺(m-MTDATA)、1,3,5-三[N,N-双(2-甲基苯基)-氨基]苯(o-MTDAB)、1,3,5-三[N,N-双(3-甲基苯基)-氨基]苯(m-MTDAB)、1,3,5-三[N,N-双(4-甲基苯基)氨基]苯(p-MTDAB)、4,4'-双[N,N-双(3-甲基苯基)-氨基]二苯基甲烷(BPPM)、4,4'-二咔唑基-1,1'-联苯(CBP)、4,4',4”-三(N-咔唑)三苯胺(TCTA)、2,2',2”-(1,3,5-苯三基)三-[1-苯基-1H-苯并咪唑](TPBI)和/或3-(4-联苯基)-4-苯基-5-叔丁基苯基-1,2,4-三唑(TAZ)。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100中,由于下边界和其他三个边界的结构不相同,当前阻挡结构无法满足油墨在下边界的截止边界的控制,因此本申请将靠近下边框区域的阻隔槽62进行图案化处理,即由常规的挖空的连续凹槽替换为本申请的阻隔体63。
请参阅图4,图4中区域AA中的阻隔槽62需要重新设计。请参阅图7,图7为多条阻隔槽62中的一条阻隔槽62的示意图。所述阻隔槽62内设置有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多个阻隔组65,每一个所述阻隔组65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方向X排列的多个所述阻隔体63;相邻两个所述阻隔组65中的所述阻隔体63错位排布,所述第一方向X与所述第二方向Y的夹角范围为0°至9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X可以为所述阻隔槽62的延伸方向,也可以与所述显示面板100的下边框平行设置,所述第二方向Y可以为所述显示区200至所述非显示区300的方向,即所述第一方向X可以与所述第二方向Y垂直。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阻隔体63沿所述第一方向X和所述第二方向Y排列,相邻两行的所述阻隔体63错位设置,一所述阻隔组65中的相邻两个所述阻隔体63的间距小于所述阻隔体63在所述第一方向X上的尺寸。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阻隔体63可以为设置于所述阻隔槽62的凸起结构,例如在对阻隔槽62进行蚀刻挖空的同时,保留部分凸起结构,以增加第二折射率材料与阻隔槽62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第二折射率材料的表面张力;另外,所述阻隔体63还可以为设置于所述阻隔槽62内的孔结构,例如阻隔槽62内的凹槽深度未蚀刻至触控层50的膜层结构,进而在该膜层的基础上进行挖孔,以增加第二折射率材料与阻隔槽62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第二折射率材料的表面张力。
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阻隔体63为凸起结构时,每一所述阻隔体63的深度和所述第一折射率层60的厚度相同;当所述阻隔体63为孔结构时,每一所述阻隔体63的深度和所述阻隔槽的深度之和与所述第一折射率层60的厚度相同。
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一折射率层60中挖空的连续凹槽替换为多个非连续的阻隔体63,增加了所述第二折射率层70与所述第一折射率层60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了所述第二折射率层70的表面张力,减小了所述第二折射率层70向非显示区300的扩张力,对所述第二折射率层70的边界进行了有效控制,节省非显示区300的空间,以实现窄边框显示。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100中,在所述显示面板100的俯视图方向上,所述阻隔体63的形状为正方形、菱形或圆形中的至少一者。
请参阅图7,所述阻隔体63的形状可以为旋转了45°的正方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折射率层70从所述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200域向非显示区300扩散时,所述第二折射率层70将经过至少部分所述阻隔体63,由于所述阻隔体63为旋转了45°的正方形,因此第二折射率层70的流动方向和阻隔体63的边界呈夹角,存在较多的阻力点,可以增加阻隔体63对第二折射率层70的阻挡力。
在本实施例中,常规的正方形虽然同样可以对第二折射率层70的截止边界进行有效的控制,但是相比图7中的方案,常规正方形有两条边界与第二折射率层70的流动方向平行,其对第二折射率层70的阻挡力小于图7中的方案。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100中,基于所述阻隔槽62的尺寸和阻隔体63数量的考量,在相邻两个所述阻隔组65中,相邻两个所述阻隔体63的中心点的间距可以为6微米至9微米,每一所述阻隔体63的对角线长度为8微米至12微米。
请参阅图7,以旋转了45°的正方形的为例,所述阻隔体63的两条对角线的尺寸可以为10微米,所述阻隔体63的任一条边的尺寸为7.07微米。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在不同阻隔组65中,相邻两个所述阻隔体63的间距可以为所述阻隔体63的边长的一半,即3.54微米;其次,在相邻两个所述阻隔组65中,相邻两个所述阻隔体63的中心点在所述第二方向Y上的间距可以为7.5微米。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阻隔槽62在所述第二方向Y上的尺寸可以为40微米。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100中,以图4的结构为例,所述第一折射率层60可以包括两个所述第一类凹槽D1和一个所述第二类凹槽D2,两个所述第一类凹槽D1可以分别为第一凹槽621和第二凹槽622,一条所述第二类凹槽D2可以两个分离设置的子凹槽623,所述第二凹槽622位于所述第一凹槽621和子凹槽623之间,所述子凹槽623位于所述第二凹槽622远离所述显示区200的一侧,所述第一凹槽621位于所述第二凹槽622靠近所述显示区200的一侧。
请参阅图8,述第二折射率层70的截止边界处于所述第一开口61和所述第一凹槽621之间。在所述第二折射率70向所述第一凹槽621延伸时,可能由于所述第二折射率70自身的表面张力足够大,其并未覆盖所述第一凹槽621,使得所述第二折射率70的截止边界位于所述第一凹槽621和所述显示区200之间。
请参阅图9,所述第二折射率70的截止边界可以处于所述第二凹槽622和所述第一凹槽621之间。在所述第二折射率70向所述第二凹槽622延伸时,可能由于所述第一凹槽621的阻挡作用以及所述第二折射率70自身的表面张力足够大,其并未覆盖所述第二凹槽622,使得所述第二折射率70的截止边界位于所述第一凹槽621和所述第二凹槽622之间。
请参阅图5,所述第二折射率层70的截止边界可以处于所述子凹槽623和所述第二凹槽622之间。在所述第二折射率层70向所述子凹槽623延伸时,可能由于所述第二凹槽622的阻挡作用以及所述第二折射率层70自身的表面张力足够大,其并未覆盖所述第二凹槽622,使得所述第二折射率层70的截止边界位于所述子凹槽623和所述第二凹槽622之间。
另外,所述第二折射率层70还可能覆盖所述子凹槽623,以及向远离所述子凹槽623的方向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第二折射率层70在跨过第二凹槽622之后,继续向远离所述显示面板100中显示区200的方向延伸,无法对第二折射率层70的截止边界进行有效控制,其在第二凹槽622的远离所述显示区200的一侧还设置有所述子凹槽623,所述子凹槽623内可以包括多个非连续的所述阻隔体6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621、所述第二凹槽622、以及所述子凹槽623中的所述阻隔体63的协同作用,进一步增加了所述第二折射率层70的表面张力,减小了所述第二折射率层70向非显示区300的扩张力,使得所述第二折射率的截止边界得到有效控制。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方向X上,每一个所述子凹槽623的尺寸C可以为1000微米至2000微米。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0,在所述第一方向X上,每一个所述子凹槽623的尺寸C可以为2000微米。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100中,请参阅图10,所述第一凹槽621或/所述第二凹槽622包括第一阻隔段621a和第二阻隔段621b,所述第一阻隔段621a和所述第二阻隔621b段垂直设置,所述第一阻隔段621a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X平行,图10中的结构以所述第二凹槽622为例进行标注。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方向X上,所述第二阻隔段621b和所述子凹槽623的第一间距A为1000微米至2000微米。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0,所述第一间距A可以为2000微米。
请参阅图10,由于图10中虚线为第二切割线DD,即所述第二切割线DD所围成的区域为显示面板100的最终形状,因此虚线外的结构将不存在于最终的产品中。但是在所述第一凹槽621中的所述第一阻隔段621a至拐角区域的第二间距B一般设定为300微米至500微米。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0,所述第二间距B可以为500微米。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100中,请参阅图5和图11,所述触控层50可以设置于所述封装40和所述第一折射率层60之间,所述触控层50包括从所述显示区200向所述非显示区300延伸的多条触控走线51,多条所述触控走线51包括与至少一所述阻隔槽62重叠设置的多个重叠部。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所述触控层50可以包括设置在所述封装层40上的第一绝缘层501、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501上的第一触控金属层502、设置于所述第一触控金属层502上的第二绝缘层503、设置于所述第二绝缘层503上的第二触控金属层504,所述第二绝缘层503覆盖所述第一触控金属层502,所述第一折射率层60覆盖所述第二触控金属层504;而在图11中,当触控走线51从显示区200向非显示区300延伸时,多条所述触控走线51将跨过所述第一凹槽621或/和所述第二凹槽622,因此多条所述触控走线51和所述第一类凹槽D1重叠的位置填充有覆盖部64。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覆盖部64可以为未进行蚀刻的第一折射率层60的材料。
请参阅图11,所述覆盖部64包括多个至少覆盖一条所述触控走线51的覆盖子部641,本实施例中一覆盖子部641覆盖一条所述触控走线51,以及相邻两个所述覆盖子部641之间可以设置多个所述阻隔体63。
请参阅图5和图11,由于所述第一折射率层60覆盖所述第二触控金属层504,因此当所述触控走线51为所述第二触控金属层504时,所述阻隔体63将与所述触控走线51干涉,因此为了避免二者的干涉,本申请在所述第一凹槽621或/和所述第二凹槽622上设置与多条所述触控走线51对应的覆盖子部641,所述第一凹槽621或/和所述第二凹槽622上的覆盖子部641将不设置阻隔体63,即避免了阻隔体63和触控走线51的干涉。
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触控走线51为所述第一触控金属层502,由于第二绝缘层503的厚度较薄,在对第一折射率层60进行蚀刻以形成阻隔体63时,易出现过蚀刻的风险。
本实施例通过将与触控走线51交叠的区域未进行阻隔体63的设计,避免了在进行阻隔体63蚀刻时与所述触控走线51的干涉,避免了对所述触控走线51进行过蚀刻的技术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电路层20还可以包括多个与相应所述发光像素电连接的驱动电路和与驱动电路电连接的驱动走线,所述驱动走线从所述显示区200延伸至所述非显示区300,所述非显示区300包括弯折区400和设置在所述弯折区400和所述显示区200之间的换线区500,所述触控走线51在所述换线区500与所述驱动走线通过过孔52电连接,相邻所述子凹槽623之间设置有换线区500。
请参阅图11,触控走线51从显示区200向非显示区300延伸,而为了减少触控驱动芯片的设置,通常将触控层50中的触控走线51换线至阵列层,以通过一个芯片同时对显示和触控进行驱动。同时,在所述显示面板100的俯视图方向上,多条所述触控走线51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子凹槽623之间。由于所述子凹槽623为分离设置,因此相邻两个所述子凹槽623之间的间距只要保证能让多条所述触控走线51通过即可。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100中,请参阅图4,在多条所述阻隔槽62中,在第二方向Y上,每一所述阻隔槽62的尺寸可以相等,相邻两个所述阻隔槽62的间距可以相等。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100中,在多条所述阻隔槽62中,在第二方向Y上,每一所述阻隔槽62的尺寸可以为40微米,相邻两个所述阻隔槽62的间距可以为40微米。
例如,所述第一凹槽621、所述第二凹槽622以及所述子凹槽623在第二方向Y上的尺寸可以相等,该尺寸可以为40微米。所述第一凹槽621、所述第二凹槽622以及所述子凹槽623在第二方向Y上的相邻间距可以相等,该间距可以为40微米。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100中,在第二方向Y上,每一所述阻隔槽62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开口61的尺寸。本实施例将所述第一凹槽621、所述第二凹槽622以及所述子凹槽623在第二方向Y上的尺寸设置的较大,进而可以更加有效地阻挡制程中墨水的流动。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100中,请参阅图10,所述非显示区300包括用于弯折的弯折区400,所述阻隔槽62设置在所述显示区200和所述弯折区400之间。由于显示面板100的弯折区400与最终产品的下边框对应,因此弯折区400的位置相当于最终产品中下边框的位置。而本实施例将多条所述阻隔槽62设置在所述显示区200和所述弯折区400之间,通过阻隔槽62将第二折射率的截止边界限制在所述显示区200和所述弯折区400之间,实现了窄边框的设计。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类凹槽D1的两端延伸至所述显示面板100的边界,并与所述显示面板100的边界相接触。请参阅图10中,所述第一凹槽621和所述第二凹槽622的两端可以向所述显示面板100的边界延伸,并与所述显示面板100的边界接触;而所述子凹槽623则与所述显示面板100存在一定的间距。
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移动终端,其包括终端主体和上述显示面板,所述终端主体和所述显示面板组合为一体。该终端主体可以为绑定于显示面板的电路板等器件以及覆盖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盖板等。所述移动终端可以包括手机、电视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该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发光层、触控层、第一折射率层、以及第二折射率层,第二折射率层的折射率大于第一折射率层的折射率,触控层包括设置在显示区的触控电极和与触控电极电连接的触控走线,触控走线从显示区延伸至非显示区,第一折射率层包括第一类凹槽和第二类凹槽,第一类凹槽覆盖触控走线设置,第二类凹槽包括至少一个不与触控走线重叠设置的子凹槽;本申请通过远离所述显示区的一侧设置至少一个不与触控走线重叠设置的子凹槽,减少了阻隔槽和触控走线的交叠面积,改善了因阻隔槽的过刻蚀而导致触控走线失效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5)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以及位于所述显示区至少一侧的非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基板:
发光层,设置于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发光层包括多个设置在所述显示区中的发光像素;
触控层,设置在所述发光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触控层包括设置在显示区的触控电极和与触控电极电连接的触控走线,所述触控走线从所述显示区延伸至所述非显示区;
第一折射率层,设置于所述触控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一折射率层包括分布于所述显示区内的多个与所述发光像素对应的第一开口;
第二折射率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折射率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并填充多个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折射率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一折射率层的折射率;
其中,所述第一折射率层还包括分布于所述非显示区内的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阻隔槽,所述多个阻隔槽包括第一类凹槽和第二类凹槽,所述第一类凹槽覆盖所述触控走线设置,所述第二类凹槽包括至少一个不与所述触控走线重叠设置的子凹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驱动电路层,设置在所述基板和所述发光层之间,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多个与相应所述发光像素电连接的驱动电路和与驱动电路电连接的驱动走线,所述驱动走线从所述显示区延伸至所述非显示区;
所述非显示区包括弯折区和设置在所述弯折区和所述显示区之间的换线区,所述触控走线在所述换线区与所述驱动走线通过过孔电连接;
相邻所述子凹槽之间设置有换线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凹槽与所述触控走线重叠的位置填充有覆盖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部包括多个至少覆盖一条所述触控走线的覆盖子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所述阻隔槽内设置有沿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阻隔组,每一个所述阻隔组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阻隔体;
其中,相邻两个所述阻隔组中的所述阻隔体错位排布,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的夹角范围为0°至9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显示面板的俯视图方向上,所述阻隔体的形状为正方形、菱形或圆形中的至少一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相邻两个所述阻隔组中,相邻两个所述阻隔体的中心间距为6微米至9微米;
其中,所述阻隔体的对角线长度为8微米至12微米。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每一所述阻隔槽的尺寸相等,相邻两个所述阻隔槽的间距相等。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每一所述阻隔槽的尺寸为40微米,相邻两个所述阻隔槽的间距为40微米。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每一所述阻隔槽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开口的尺寸。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凹槽包括一第一凹槽和一第二凹槽,所述第二类凹槽包括两个分离设置的所述子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和子凹槽之间,所述子凹槽位于所述第二凹槽远离所述显示区的一侧,所述第一凹槽位于所述第二凹槽靠近所述显示区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二折射率层的边界处于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一凹槽之间;
或者,所述第二折射率层的边界处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之间;
或者,所述第二折射率层的边界处于所述子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每一个所述子凹槽的尺寸为1000微米至2000微米。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或/所述第二凹槽包括第一阻隔段和第二阻隔段,所述第一阻隔段和所述第二阻隔段垂直设置,所述第一阻隔段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
其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阻隔段和所述子凹槽的间距为1000微米至2000微米。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凹槽设置在所述显示区和弯折区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类凹槽的两端延伸至所述显示面板的边界,并与所述显示面板的边界相接触。
15.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终端主体和如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终端主体和所述显示面板组合为一体。
CN202111552189.1A 2021-12-17 2021-12-17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Active CN1143350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52189.1A CN114335087B (zh) 2021-12-17 2021-12-17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PCT/CN2021/140146 WO2023108726A1 (zh) 2021-12-17 2021-12-21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52189.1A CN114335087B (zh) 2021-12-17 2021-12-17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35087A true CN114335087A (zh) 2022-04-12
CN114335087B CN114335087B (zh) 2022-11-08

Family

ID=810516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52189.1A Active CN114335087B (zh) 2021-12-17 2021-12-17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35087B (zh)
WO (1) WO202310872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60773A1 (zh) * 2022-09-21 2024-03-28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062515A1 (en) * 2013-09-03 2015-03-05 Japan Display In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7180852A (zh) * 2017-05-18 2017-09-19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7783691A (zh) * 2016-08-31 2018-03-09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具有触摸传感器的有机发光显示器
CN110196656A (zh) * 2019-05-16 2019-09-03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2186007A (zh) * 2019-07-02 2021-01-05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2181204A (zh) * 2020-09-29 2021-01-05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670429A (zh) * 2019-10-16 2021-04-16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2820739A (zh) * 2021-01-04 2021-05-18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Tft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3571561A (zh) * 2021-07-19 2021-10-29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725259A (zh) * 2020-05-22 2021-11-30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设备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062515A1 (en) * 2013-09-03 2015-03-05 Japan Display In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7783691A (zh) * 2016-08-31 2018-03-09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具有触摸传感器的有机发光显示器
CN107180852A (zh) * 2017-05-18 2017-09-19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196656A (zh) * 2019-05-16 2019-09-03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2186007A (zh) * 2019-07-02 2021-01-05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2670429A (zh) * 2019-10-16 2021-04-16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3725259A (zh) * 2020-05-22 2021-11-30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设备
CN112181204A (zh) * 2020-09-29 2021-01-05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820739A (zh) * 2021-01-04 2021-05-18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Tft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3571561A (zh) * 2021-07-19 2021-10-29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60773A1 (zh) * 2022-09-21 2024-03-28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35087B (zh) 2022-11-08
WO2023108726A1 (zh) 2023-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820766B (zh)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0642118B2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7978625B (zh) 柔性显示装置
KR20230049523A (ko) 디스플레이 패널
US9750140B2 (en) Display device
KR101484022B1 (ko) 액정표시장치용 어레이 기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US10324345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substrate
US20240032400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KR20230124779A (ko) 디스플레이 기판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200124600A (ko) 전자 장치
WO2022047763A1 (zh) 触控显示面板、触控显示装置和制造方法
KR20240038943A (ko)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14335087B (zh)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US9977304B2 (en) Display device
KR20180075002A (ko) 액정표시장치용 어레이 기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US11903273B2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3327942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5808826A (zh) 半导体装置
CN216749900U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US11895878B2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5528076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268708A (zh) 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14551532A (zh) 显示装置及制造该显示装置的方法
CN115707309A (zh) 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
CN111146253A (zh) 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