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68708A - 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68708A
CN115268708A CN202210866902.8A CN202210866902A CN115268708A CN 115268708 A CN115268708 A CN 115268708A CN 202210866902 A CN202210866902 A CN 202210866902A CN 115268708 A CN115268708 A CN 1152687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lead
sub
touch electrode
e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86690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86690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68708A/zh
Publication of CN1152687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6870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包括触控有效区、位于触控有效区两侧的边框区和位于触控有效区底部的绑定区。该触控面板至少包括多行第一触控电极通道、第一边缘引线和第一面内引线。多行第一触控电极通道位于触控有效区、且包括第一子触控电极通道和第二子触控电极通道。第一边缘引线位于边框区且延伸至绑定区,第一面内引线位于触控有效区且延伸至绑定区,该第一边缘引线与第一子触控电极通道电连接,该第一面内引线与第二子触控电极通道电连接。本申请通过引入位于触控有效区的第一面内引线与第二子触控电极通道连接,使位于边框区的第一边缘引线的数量减少,从而使第一边缘引线占用的边框空间减小,进而减小触控面板的边框尺寸。

Description

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器具有主动发光、可视角度大,色域宽、亮度高、响应速度快、低功耗,以及结构上可弯曲等优点,越来越收到市场的欢迎,逐渐取代LCD成为显示技术的主流。
随着“全面屏”手机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客户的青睐,因此对整个手机触控显示模组的屏占比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其触摸屏和显示屏的边框越来越窄。
如何减小触摸屏左右两边的边框尺寸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旨在减小触控面板的边框尺寸。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触控面板,所述触控面板包括触控有效区、位于所述触控有效区两侧的边框区和位于所述触控有效区底部的绑定区,所述触控面板至少包括:
多行第一触控电极通道,位于所述触控有效区且包括第一子触控电极通道和第二子触控电极通道;
第一边缘引线,位于所述边框区且延伸至所述绑定区,所述第一边缘引线与所述第一子触控电极通道电连接;
第一面内引线,位于所述触控有效区且延伸至所述绑定区,所述第一面内引线与所述第二子触控电极通道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
第二边缘引线,位于所述边框区且延伸至所述绑定区,所述第二边缘引线与所述第二子触控电极通道电连接;
其中,连接相同第二子触控电极通道的第二边缘引线和第一面内引线并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
第二面内引线,位于所述触控有效区且延伸至所述绑定区,所述第二面内引线与所述第一子触控电极通道电连接;
其中,连接相同第一子触控电极通道的第二面内引线和第一边缘引线并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边缘引线和第一面内引线同层设置,所述第一触控电极通道位于所述第一边缘引线和第一面内引线的上层;所述第一边缘引线和第一面内引线通过第一接触孔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通道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边缘引线包括:
第一子边缘引线;
第二子边缘引线,位于所述第一子边缘引线的下层且与所述第一子边缘引线重叠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子边缘引线和第二子边缘引线通过第二接触孔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通道包括沿行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触控电极;所述第一面内引线包括:
多个引线图案,沿列方向排列且相互连接;
其中,每个所述引线图案围绕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外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
多列第二触控电极通道,位于所述触控有效区且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通道同层设置;
底部引线,位于所述触控有效区的底部且延伸至所述绑定区,所述底部引线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通道电连接;
其中,所述底部引线与所述第一边缘引线和第一面内引线同层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触控电极通道包括沿列方向排列且连接的多个第二触控电极,相邻两个第二触控电极通过导电桥连接,所述导电桥位于相邻两个第一触控电极之间、且与所述第一边缘引线和第一面内引线同层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电桥通过第三接触孔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连接。
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所述触控显示装置至少包括:
薄膜晶体管层;
发光层,位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层上,且包括多个发光子像素;
封装层,位于所述发光层上;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触控面板,所述触控面板位于所述封装层上;
其中,所述触控面板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的俯视图形为网格状,且每个网格中对应一个所述发光子像素。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包括触控有效区、位于触控有效区两侧的边框区和位于触控有效区底部的绑定区。该触控面板至少包括多行第一触控电极通道、第一边缘引线和第一面内引线。多行第一触控电极通道位于触控有效区、且包括第一子触控电极通道和第二子触控电极通道。第一边缘引线位于边框区且延伸至绑定区,第一面内引线位于触控有效区且延伸至绑定区,该第一边缘引线与第一子触控电极通道电连接,该第一面内引线与第二子触控电极通道电连接。由于每行第一触控电极通道都需要通过信号引线引出到绑定区,而本申请通过引入位于触控有效区的第一面内引线,与部分第一触控电极通道(即第二子触控电极通道)连接,使得剩余部分第一触控电极通道(即第一子触控电极通道)连接的第一边缘引线的数量减少,从而可以使第一边缘引线占用的边框空间减小,进而可以减小触控面板的边框尺寸。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导电桥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引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引线和接触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面内引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面内引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子像素和触控电极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0中沿A-A1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子像素和触控电极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申请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此外,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申请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该触控面板100可以应用于各种显示器,例如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和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器(Micro-Light-Emitting Diode,Micro-LED)等。
该触控面板100包括触控有效区101、位于触控有效区101两侧的边框区102和位于触控有效区101底部(指图示的方位)的绑定区103。其中,“两侧”指的是触控有效区101的左右两侧。触控有效区101用于实现触控功能,边框区102和绑定区103用于布置一些金属走线。在相关技术中,通常将与金属走线都设置在边框区102并使其延伸到绑定区103进行绑定,导致左右边框的尺寸较大。而且远离绑定区103的金属走线的电阻电容较大,导致充电较慢、信号传输会存在失真和延迟。
在本实施例中,该触控面板100至少包括多行第一触控电极通道10(图1中仅显示了8行,但不限于此)、第一边缘引线11和第一面内引线12,其中第一边缘引线11和第一面内引线12可以沿列方向设置。多行第一触控电极通道10位于触控有效区101、且包括第一子触控电极通道10a和第二子触控电极通道10b。第一边缘引线11位于边框区102且延伸至绑定区103,第一面内引线12位于触控有效区101且延伸至绑定区103,该第一边缘引线11与所述第一子触控电极通道10a电连接,该第一面内引线12与第二子触控电极通道10b电连接。绑定区103中设置有多个绑定引脚1031,每条第一边缘引线11和第一面内引线12与一个绑定引脚1031连接。
其中,第一边缘引线11是对应连接第一子触控电极通道10a的,第一面内引线12是对应连接第二子触控电极通道10b的,可以根据第一边缘引线11和第一面内引线12的分布来划分第一子触控电极通道10a和第二子触控电极通道10b。
在本实施例中,将多行第一触控电极通道10分成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的第一触控电极通道10通过左边框的引线引出,下半部分的第一触控电极通道10通过右边框的引线引出。其中上部分或者下部分第一触控电极通道10中,越远离绑定区103的第一触控电极通道10连接的引线越远离触控有效区101,而越靠近绑定区103的第一触控电极通道10连接的引线越靠近触控有效区101,因此,为了减小边框,可以将远离触控有效区101的引线移到面内,也就是使第一面内引线12与远离绑定区103的第一触控电极通道10连接。按照这个设计思路,可以将各部分中远离绑定区103的第一触控电极通道10称为第二子触控电极通道10b,与第一面内引线12连接;同时将各部分中靠近绑定区103的第一触控电极通道10称为第一子触控电极通道10a,与第一边缘引线11连接。
以图1中8行第一触控电极通道10为例,在上面4行中,将远离绑定区103的两行第一触控电极通道10称为第二子触控电极通道10b(即第一行和第二行第一触控电极通道10),将靠近绑定区103的两行第一触控电极通道10称为第一子触控电极通道10a(即第三行和第四行第一触控电极通道10)。在下面4行中,同样将远离绑定区103的两行第一触控电极通道10称为第二子触控电极通道10b(即第五行和第六行第一触控电极通道10),将靠近绑定区103的两行第一触控电极通道10称为第一子触控电极通道10a(即第七行和第八行第一触控电极通道1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通道10包括沿行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011,且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011直接连通形成第一触控电极通道10。第一面内引线12沿列方向设置,且与第二子触控电极通道10b中的其中一个电极连接即可。
该触控面板100还包括多列第二触控电极通道20,所述第二触控电极通道20位于所述触控有效区101、且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通道10同层设置。所述第二触控电极通道20包括沿列方向排列且连接的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012。其中,第一触控电极1011和第二触控电极1012的俯视图形都为网格状。当第一触控电极1011为感测电极时,第二触控电极1012可以为驱动电极;当第一触控电极1011为驱动电极时,第二触控电极1012可以为感测电极。第一触控电极1011和第二触控电极1012一起组成互容式的触控电极,从而实现触控功能。
其中,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012通过导电桥15相互连接成第二触控电极通道20。所述导电桥15位于相邻两个第一触控电极1011之间,也就是说第二触控电极通道20与第一触控电极通道10相互交叉设置,且交叉的位置为导电桥15所在的位置,也为相邻两个第一触控电极1011之间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桥15的结构可以如图1所示,每个导电桥15由相互交叉的两条金属折线组成,且每条金属折线的两端通过第三接触孔133与第二触控电极1012连接。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导电桥的结构示意图。每个导电桥15a由四条金属折线组成,每条金属折线的一端通过两个第三接触孔133a与第二触控电极1012连接,另一端也通过两个第三接触孔133a与另一第二触控电极1012连接。
该触控面板100还包括底部引线14,所述底部引线14位于所述触控有效区101的底部且延伸至所述绑定区103,每条底部引线14与一列第二触控电极通道20电连接并与绑定区103的一个绑定引脚1031连接。
请参阅图3,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引线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边缘引线11、第一面内引线12和底部引线14设置在同一层,第二触控电极通道20和第一触控电极通道10设置在同一层,且第一触控电极通道10和第二触控电极通道20位于第一边缘引线11、第一面内引线12和底部引线14的上层。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导电桥15也可以与第一边缘引线11、第一面内引线12和底部引线14同层设置。
请参阅图4,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引线和接触孔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边缘引线11和第一面内引线12通过第一接触孔131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通道10连接,所述底部引线14也通过所述第一接触孔131与第二触控电极通道20连接。所述导电桥15通过第三接触孔133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1012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接触孔131和第三接触孔133形成在绝缘层中,所述绝缘层位于引线层与触控电极通道之间。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边缘引线11和第一面内引线12也可以设置在不同层(中间有绝缘层),且第一触控电极通道10和第二触控电极通道20位于第一边缘引线11和第一面内引线12的上层。
需要注意的是,如图1所示,在触控有效区101的底部,第一边缘引线11延伸至绑定区103时会与第一面内引线12交叉,当第一边缘引线11和第一面内引线12同层设置时,第一边缘引线11或第一面内引线12可以在交叉的位置设置桥接结构,以避免两者在交叉的位置发生短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边缘引线11包括第一子边缘引线和第二子边缘引线,所述第二子边缘引线位于所述第一子边缘引线的下层、且与所述第一子边缘引线重叠设置。由于第一子边缘引线与第二子边缘引线重叠,因此图1中没有显示出第一子边缘引线和第二子边缘引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子边缘引线可以与导电桥15同层设置且位于下层,第一子边缘引线位于中间层,第一触控电极通道10和第二触控电极通道20位于上层。
其中,第一子边缘引线与第二子边缘引线中间具有绝缘层,且每隔一段距离通过第二接触孔132连接,相当于第一子边缘引线与第二子边缘引线并联,即相当于增加了引线的横截面积,因此可以减小整体第一边缘引线11的阻抗,从而有效减少触控电极的信号失真和延迟,提高触控报点率、灵敏度等性能。
请参阅图5和图6,图5是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面内引线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面内引线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描述,两个实施例中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的标号。
该第一面内引线12包括多个引线图案121,所述多个引线图案121沿列方向排列且相互连接。如图5所示,多个引线图案121可以直接连接。如图6所示,多个引线图案121可以通过在列方向设置的连接引线122连接起来。
其中,每个引线图案121围绕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011的外围,即第一面内引线12和第一触控电极1011之间没有重叠区域,以减小第一面内引线12与第一触控电极1011之间的信号干扰和寄生电容,避免影响触控性能。
引线图案121的形状是根据第一触控电极1011的形状来设置的,例如,在图5中,引线图案121的形状为对应第一触控电极1011的多边形;在图6中,引线图案121的形状为对应第一触控电极1011的椭圆形。
请参阅图7,图7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理解和简要说明,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中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的标号,且相同的结构不再详细描述。
该触控面板200还包括沿列方向设置的第二边缘引线21,所述第二边缘引线21位于所述边框区102且延伸至所述绑定区103,所述第二边缘引线21与所述第二子触控电极通道10b电连接。也就是说第二子触控电极通道10b同时与第一面内引线12和第二边缘引线21连接,且连接相同第二子触控电极通道10b的第二边缘引线21和第一面内引线12并联。因此本实施例通过引入与第二边缘引线21并联的第一面内引线12,以减小整体引线的阻抗,从而有效减少触控电极的信号失真和延迟,提高触控报点率、灵敏度等性能。
其中,第二边缘引线21与第一边缘引线11同层设置,也通过第一接触孔131与第二子触控电极通道10b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边缘引线21也可以采用重叠的双层走线设计,以进一步减小阻抗,从而有效减少触控电极的信号失真和延迟,提高触控报点率、灵敏度等性能。
请参阅图8,图8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理解和简要说明,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中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的标号,且相同的结构不再详细描述。
该触控面板300还包括第二面内引线32(图中只显示出一条第二面内引线32),所述第二面内引线32位于所述触控有效区101且延伸至所述绑定区103,所述第二面内引线32与所述第一子触控电极通道10a电连接。也就是说第一子触控电极通道10a同时与第二面内引线32和第一边缘引线11连接,且连接相同第一子触控电极通道10a的第一边缘引线11和第二面内引线32并联。因此本实施例通过引入与第一边缘引线11并联的第二面内引线32,以减小整体引线的阻抗,从而有效减少触控电极的信号失真和延迟,提高触控报点率、灵敏度等性能。
请参阅图9,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该触控显示装置400至少包括薄膜晶体管层40、发光层41、封装层42和触控面板43。所述发光层41位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层40上,且包括多个发光子像素。所述封装层42位于所述发光层41上,所述触控面板43位于所述封装层42上。
该触控面板43可以为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触控面板,所述触控面板43包括触控有效区、位于所述触控有效区两侧的边框区和位于所述触控有效区底部的绑定区。该触控面板至少包括多行第一触控电极通道、第一边缘引线和第一面内引线。多行第一触控电极通道位于触控有效区、且包括第一子触控电极通道和第二子触控电极通道。第一边缘引线位于边框区且延伸至绑定区,第一面内引线位于触控有效区且延伸至绑定区,该第一边缘引线与所述第一子触控电极通道电连接,该第一面内引线与第二子触控电极通道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通道在俯视方向包括沿行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触控电极,所述第二触控电极通道包括沿列方向排列且连接的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其中,多个第二触控电极通过导电桥相互连接成第二触控电极通道。
在图9的剖面图中触控面板43只显示出了第一触控电极434、第二触控电极435和导电桥433,该触控面板43包括第一绝缘层431、第二绝缘层432、导电桥433、第一触控电极434、第二触控电极435和有机保护层436。其中,第二绝缘层432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431上,导电桥433形成于第二绝缘层432中且连接相邻两个第二触控电极435。第一触控电极434和第二触控电极435同层设置且位于第二绝缘层432上,第一触控电极434位于相邻两个第二触控电极435之间的区域(但不位于相邻两个第二触控电极435的连线上)。多个第二触控电极435连接形成第二触控电极通道,多个第一触控电极434连接形成第一触控电极通道,第一触控电极通道与第二触控电极通道交叉设置,且交叉的位置对应导电桥433的上方。
薄膜晶体管层40包括基板401、位于基板401上的缓冲层402、位于缓冲层402上的有源层403、覆盖有源层403的第一栅绝缘层404、位于第一栅绝缘层404上的第一栅极4051、覆盖第一栅极4051的第二栅绝缘层406、位于第二栅绝缘层406上的第二栅极4052、覆盖第二栅极4052的层间介质层407、位于层间介质层407上的源极4081和漏极4082和位于层间介质层407上且覆盖源极4081和漏极4082的平坦层409。所述源极4081和漏极4082通过过孔与有源层403的两端连接。
发光层41包括像素定义层411(具有发光区)、位于发光区中的阳极层412、位于阳极层412上的发光功能层413、位于发光功能层413上且覆盖像素定义层411的阴极层414。其中,所述阳极层412通过过孔与漏极4082连接。该发光层41还包括位于像素定义层411上的隔垫物415,所述阴极层414还覆盖所述隔垫物415。所述发光功能层413可以根据材料的不同发出红色、绿色和蓝色的光,因此形成多个发光子像素,例如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和蓝色子像素。
封装层42包括第一无机层421、位于第一无机层421上的有机层422和位于有机层422上的第二无机层423。
请参阅图10-图11,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子像素和触控电极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0中沿A-A1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0显示的触控电极T可以为第一触控电极T或第二触控电极T,触控电极T的俯视图形为网格状,且每个网格中对应一个发光子像素P。也就是说触控电极T的走线或图案位于多个发光子像素P中间的间隙处。图11也可以看出,触控电极T的走线位于发光子像素P的中间间隙处。
在本实施例中,当发光子像素P的形状为方形或其他多边形结构时,触控电极T的网格可以由直线组成。本申请并不对网格的形状进行限制,例如网格还可以由曲线组成,具体可以参阅图12,图12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子像素和触控电极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理解和简要说明,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中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的标号。
如图12所示,发光子像素P可以为椭圆形、大四角星形、小四角星形或其他曲边弧形结构,则触控电极T的网格的形状与发光子像素P的形状对应,即也可以为曲线型或弧形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电极T的网格可以形成有开口C,以提高发光子像素P光线的透过率。
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包括触控有效区、位于所述触控有效区两侧的边框区和位于所述触控有效区底部的绑定区,所述触控面板至少包括:
多行第一触控电极通道,位于所述触控有效区且包括第一子触控电极通道和第二子触控电极通道;
第一边缘引线,位于所述边框区且延伸至所述绑定区,所述第一边缘引线与所述第一子触控电极通道电连接;
第一面内引线,位于所述触控有效区且延伸至所述绑定区,所述第一面内引线与所述第二子触控电极通道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
第二边缘引线,位于所述边框区且延伸至所述绑定区,所述第二边缘引线与所述第二子触控电极通道电连接;
其中,连接相同第二子触控电极通道的第二边缘引线和第一面内引线并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
第二面内引线,位于所述触控有效区且延伸至所述绑定区,所述第二面内引线与所述第一子触控电极通道电连接;
其中,连接相同第一子触控电极通道的第二面内引线和第一边缘引线并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缘引线和第一面内引线同层设置,所述第一触控电极通道位于所述第一边缘引线和第一面内引线的上层;所述第一边缘引线和第一面内引线通过第一接触孔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通道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缘引线包括:
第一子边缘引线;
第二子边缘引线,位于所述第一子边缘引线的下层且与所述第一子边缘引线重叠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子边缘引线和第二子边缘引线通过第二接触孔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通道包括沿行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触控电极;所述第一面内引线包括:
多个引线图案,沿列方向排列且相互连接;
其中,每个所述引线图案围绕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外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
多列第二触控电极通道,位于所述触控有效区且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通道同层设置;
底部引线,位于所述触控有效区的底部且延伸至所述绑定区,所述底部引线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通道电连接;
其中,所述底部引线与所述第一边缘引线和第一面内引线同层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通道包括沿列方向排列且连接的多个第二触控电极,相邻两个第二触控电极通过导电桥连接,所述导电桥位于相邻两个第一触控电极之间、且与所述第一边缘引线和第一面内引线同层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桥通过第三接触孔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连接。
10.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装置至少包括:
薄膜晶体管层;
发光层,位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层上,且包括多个发光子像素;
封装层,位于所述发光层上;
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所述触控面板位于所述封装层上;
其中,所述触控面板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的俯视图形为网格状,且每个网格中对应一个所述发光子像素。
CN202210866902.8A 2022-07-22 2022-07-22 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526870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66902.8A CN115268708A (zh) 2022-07-22 2022-07-22 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66902.8A CN115268708A (zh) 2022-07-22 2022-07-22 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68708A true CN115268708A (zh) 2022-11-01

Family

ID=837683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66902.8A Pending CN115268708A (zh) 2022-07-22 2022-07-22 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26870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85752B2 (en) Touch module, touch display substrate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CN109524441B (zh) Oled显示基板、显示面板
CN212515770U (zh) 触控结构、触控显示基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14003143B (zh)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WO2021147175A1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US20220328611A1 (en) Display substrat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KR102443121B1 (ko)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그 제조 방법 및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US11980068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with multiplexed photosensitive and display region
US11921963B2 (en) Touch structure, touch display structure,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WO2022000614A1 (zh) 触控显示屏及电子装置
CN113437233A (zh)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1736726B (zh) 一种触控基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US11538835B2 (en) Array substrate with dummy lead including disconnected conducting wires,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1384136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2062879A9 (zh) 触控基板及显示面板
WO2023207108A1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1248489A1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US11387310B2 (en) Array substrate with connection portion connecting power bus and power line and display panel
WO2021196076A1 (zh) 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WO2021196083A1 (zh) 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WO2022032704A1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12277199U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20240074257A1 (en)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23141836A1 (zh) 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40036687A1 (en) Display panel and touch compon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