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69640B - 液压控制单元、制动系统及跨乘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液压控制单元、制动系统及跨乘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69640B
CN114269640B CN202080060472.XA CN202080060472A CN114269640B CN 114269640 B CN114269640 B CN 114269640B CN 202080060472 A CN202080060472 A CN 202080060472A CN 114269640 B CN114269640 B CN 1142696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unit
hydraulic control
winding
straddle
bas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6047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269640A (zh
Inventor
笃浩明
千叶和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obert Bosch GmbH
Original Assignee
Robert Bosch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obert Bosch GmbH filed Critical Robert Bosch GmbH
Publication of CN1142696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696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2696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696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3/00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3/02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 B62L3/023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acting on fluid pressure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3/0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 B60T13/1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with fluid assistance, drive, or release
    • B60T13/66Electrical control in fluid-pressure brake systems
    • B60T13/662Electrical control in fluid-pressure brake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ed functions of the control system compon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3/0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 B60T13/1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with fluid assistance, drive, or release
    • B60T13/66Electrical control in fluid-pressure brake systems
    • B60T13/68Electrical control in fluid-pressure brake systems by electrically-controlled valves
    • B60T13/686Electrical control in fluid-pressure brake systems by electrically-controlled valves in hydraulic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8/00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 B60T8/32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e.g.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 B60T8/321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e.g.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deceleration
    • B60T8/3225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ngle-track vehicles, e.g. motor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8/00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 B60T8/32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e.g.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 B60T8/34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e.g.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having a fluid pressure regulator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 B60T8/36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e.g.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having a fluid pressure regulator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including a pilot valve responding to an electromagnetic force
    • B60T8/3615Electromagnetic valv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nti-lock brake and traction control systems
    • B60T8/3675Electromagnetic valv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nti-lock brake and traction control systems integrated in modulator units
    • B60T8/368Electromagnetic valv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nti-lock brake and traction control systems integrated in modulator units combined with other mechanical components, e.g. pump units, master cylinders
    • B60T8/3685Electromagnetic valv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nti-lock brake and traction control systems integrated in modulator units combined with other mechanical components, e.g. pump units, master cylin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of the modulator unit onto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8/00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 B60T8/32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e.g.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 B60T8/34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e.g.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having a fluid pressure regulator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 B60T8/42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e.g.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having a fluid pressure regulator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having expanding chambers for controlling pressure, i.e. closed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30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 B62K19/38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for attaching brake memb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Regulating Braking Force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得到搭载于跨乘型车辆时与以往相比更能够抑制受到外力的液压控制单元。液压控制单元(1)具备形成有制动液流动的内部流路的基体(10)、防抱死制动控制时将内部流路开闭的进口阀及出口阀、作为进口阀的驱动源的第1绕组(61)、作为出口阀的驱动源的第2绕组、与第1绕组(61)及第2绕组电气连接而控制向第1绕组(61)及第2绕组的通电的回路基板(36),基体(10)被保持于前叉(216),正面观察搭载有液压控制单元(1)的跨乘型车辆时,回路基板(36)位于前叉(216)及基体(10)的后方,第1绕组(61)及第2绕组立设于基体(10)的后表面。

Description

液压控制单元、制动系统及跨乘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搭载于跨乘型车辆的制动系统的液压控制单元、具备该液压控制单元的制动系统及具备该制动系统的跨乘型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的跨乘型车辆中,存在具备通过控制制动液的液压来控制车轮的制动力的、能够执行防抱死制动控制的制动系统的车辆。这样的制动系统具备液压控制单元。此外,液压控制单元具备基体、进口阀及出口阀、作为进口阀的驱动源的第1绕组、作为出口阀的驱动源的第2绕组、与第1绕组及第2绕组电气连接而控制向第1绕组及第2绕组的通电的回路基板,前述基体形成有制动液流动的内部流路,前述进口阀及出口阀设置于基体,将内部流路开闭。
液压控制单元在搭载于跨乘型车辆时,被保持于跨乘型车辆的前叉(参照专利文献1)。此时,以往的液压控制单元在正面观察跨乘型车辆时,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前叉的外侧。换言之,在正面观察搭载有以往的液压控制单元的跨乘型车辆时,以往的液压控制单元的至少一部分以保持着该液压控制单元的前叉为基准,配置于位于与前轮相反的一侧的区域。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6118424号公报。
如上所述,以往的液压控制单元在正面观察跨乘型车辆时,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前叉的外侧。因此,以往的液压控制单元在跨乘型车辆的行进中容易由于飞石等碰撞等而受到外力。此外,以往的液压控制单元在跨乘型车辆倾倒时容易与地面等碰撞而受到外力。这样,以往的液压控制单元在搭载于跨乘型车辆时有呈容易受到外力的状态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以上述问题为背景作出的,目的在于得到搭载于跨乘型车辆时与以往相比更能够抑制受到外力的液压控制单元。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得到具备这样的液压控制单元的制动系统。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得到具备这样的制动系统的跨乘型车辆。
本发明的液压控制单元是搭载于前轮被旋转自如地保持于一对前叉之间的跨乘型车辆且能够执行防抱死制动控制的制动系统的液压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构成为,将前述防抱死制动控制的减压时从轮缸排出的制动液储存于储蓄器,将前述储蓄器内的制动液以无泵驱动的方式向前述储蓄器外排出,具备基体、进口阀及出口阀、第1绕组、第2绕组、回路基板,前述基体形成有主缸端口、轮缸端口、内部流路,前述主缸端口连接与主缸连通的液管,前述轮缸端口连接与前述轮缸连通的液管,前述内部流路使前述主缸端口和前述轮缸端口连通,前述进口阀及出口阀设置于前述基体,在前述防抱死制动控制时将前述内部流路开闭,前述第1绕组作为前述进口阀的驱动源,前述第2绕组作为前述出口阀的驱动源,前述回路基板与前述第1绕组及前述第2绕组电气连接,控制向前述第1绕组及前述第2绕组的通电,前述基体被保持于前述前叉,在正面观察搭载有前述液压控制单元的前述跨乘型车辆的状态下,前述回路基板位于前述前叉及前述基体的后方,前述第1绕组及前述第2绕组立设于基体的后表面。
此外,本发明的制动系统具备本发明的液压控制单元。
此外,本发明的跨乘型车辆具备本发明的制动系统。
发明效果
液压控制单元中,进口阀、第1绕组及回路基板的排列方向的长度变长。换言之,液压控制单元中,出口阀、第2绕组及回路基板的排列方向的长度变长。此外,液压控制单元中,在回路基板的周缘,回路基板的安装面延伸的方向的长度变长。本发明的液压控制单元中正面观察搭载有该液压控制单元的跨乘型车辆的状态下,进口阀、第1绕组及回路基板的排列方向为前后方向。换言之,本发明的液压控制单元中正面观察搭载有该液压控制单元的跨乘型车辆的状态下,出口阀、第2绕组及回路基板的排列方向为前后方向。此外,本发明的液压控制单元中正面观察搭载有该液压控制单元的跨乘型车辆的状态下,回路基板位于前叉的后方。
因此,本发明的液压控制单元能够将基体的至少一部分的横向宽度形成为比前叉和前轮之间的间隙小,能够将基体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前叉和前轮之间。因此,本发明的液压控制单元在正面观察搭载有该液压控制单元的跨乘型车辆时,能够使配置于前叉的外侧的区域比以往小,能够与以往相比更抑制受到外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搭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制动系统的自行车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制动系统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单元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单元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单元的侧视图,是将一部分剖视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单元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单元的基体的立体图,是将内部透视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单元的基体的立体图,是将内部透视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单元的另一例的俯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单元的回路基板的组装方法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附图,关于本发明的液压控制单元、制动系统及跨乘型车辆进行说明。
另外,以下,说明本发明被自行车(例如,二轮车、三轮车等)采用的情况,但本发明也可以被自行车以外的其他跨乘型车辆采用。自行车以外的其他跨乘型车辆是指,例如,以发动机及电动马达的至少一个作为驱动源的二轮机动车、三轮机动车及越野车等。此外,自行车意味着,能够借助施加于踏板的踏力在路上推进的全部交通工具。即,自行车包括普通自行车、电动辅助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等。此外,二轮机动车或三轮机动车意味着所谓的摩托车,摩托车包括脚踏车、踏板车、电动踏板车等。
此外,以下说明的结构、动作等为一例,本发明的液压控制单元、制动系统及跨乘型车辆不限于为这样的结构、动作等的情况。例如,以下,说明了本发明的制动系统仅相对于前轮处产生的制动力执行防抱死制动控制的情况,但本发明的制动系统也可以仅相对于后轮处产生制动力执行防抱死制动控制,此外,也可以相对于前轮处产生的制动力及后轮处产生制动力的两方执行防抱死制动控制。
此外,对于各图中相同的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或者省略标注附图标记。此外,关于细节构造,适当简化或省略图示。此外,关于重复的说明,适当简化或省略。
<制动系统向自行车的搭载>
对实施方式的制动系统向自行车的搭载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搭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制动系统的自行车的概略结构的图。另外,图1中表示自行车200为二轮车的情况,但自行车200也可以是三轮车等其他自行车。
作为跨乘型车辆的一例的自行车200具备车架210、转弯部230、鞍座218、踏板219、后轮220、后轮制动部260。
车架210例如包括将转弯部230的转向柱231轴支承的头管211、与头管211连结的顶管212及下管213、与顶管212及下管213连结而保持鞍座218的座管214、与座管214的上下端连结而保持后轮220及后轮制动部260的撑条215。
在转弯部230包括转向柱231、保持于转向柱231的车把杆232、保持于车把杆232的车把233、安装于车把233的制动操作部240、与转向柱231连结的前叉216、旋转自如地保持于前叉216的前轮217、前轮制动部250。前叉216设置于前轮217的两侧。前叉216的一端与转向柱231连结,另一端与前轮217的旋转中心连接。即,前轮217被旋转自如地保持于一对前叉216之间。另外,前叉216也可以是带悬架的前叉。
制动操作部240包括被用作前轮制动部250的操作部的机构和被用作后轮制动部260的操作部的机构。例如,被用作前轮制动部250的操作部的机构被配设于车把233的右端侧,被用作后轮制动部260的操作部的机构被配设于车把233的左端侧。
在转弯部230的前叉216保持有液压控制单元1。液压控制单元1是发挥前轮制动部250的制动液的压力的控制的单元。另外,后轮制动部260可以是通过使制动液的压力增加来产生制动力的类型的制动部,此外,也可以是机械式地产生制动力的类型的制动部(例如,通过使线材产生张力来产生制动力的类型的制动部等)。
例如,在车架210的下管213安装有作为液压控制单元1的电源的电源单元270。电源单元270可以是电池,此外,也可以是发电机。发电机例如包括通过自行车200的行进发电的装置(例如,通过前轮217或后轮220的旋转来发电的轮毂发电机、作为前轮217或后轮220的驱动源的电动机而产生再生电力的装置等)、借助太阳光发电的装置等。
即,自行车200搭载有至少包括制动操作部240、前轮制动部250、液压控制单元1、电源单元270的制动系统100。制动系统100借助液压控制单元1控制前轮制动部250的制动液的压力,由此能够执行防抱死制动控制。
<制动系统的结构>
对实施方式的制动系统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制动系统的概略结构的图。
液压控制单元1具备基体10。基体10处形成有主缸端口11、轮缸端口12、使主缸端口11和轮缸端口12连通的内部流路13。
内部流路13是制动液的流路。内部流路13包括第1流路14、第2流路15、第3流路16、第4流路17。主缸端口11和轮缸端口12经由第1流路14及第2流路15连通。此外,在第2流路15的中途部连接有第3流路16的入口侧的端部。
在主缸端口11处,经由液管101连接制动操作部240。制动操作部240包括制动杆241、主缸242、贮存器243。主缸242具备与制动杆241的使用者的操作联动而移动的活塞部(图示省略),经由液管101及主缸端口11与第1流路14的入口侧连接。换言之,在主缸端口11处连接有与主缸242连通的液管101。通过活塞部的移动,第1流路14的制动液的压力上升或减少。此外,主缸242的制动液存储于贮存器243。
在轮缸端口12处,经由液管102连接前轮制动部250。前轮制动部250包括轮缸251和转子252。轮缸251安装于前叉216的下端部。轮缸251具备与液管102的压力联动而移动的活塞部(图示省略),经由液管102及轮缸端口12与第2流路15的出口侧连接。换言之,在轮缸端口12处连接有与轮缸251连通的液管102。转子252被保持于前轮217,与前轮217一同旋转。通过活塞部的移动,制动垫(图示省略)被推压至转子252,由此,前轮217被制动。
此外,液压控制单元1具备进行内部流路13的开闭的进口阀31及出口阀32。进口阀31及出口阀32设置于基体10。具体地,进口阀31设置于第1流路14的出口侧与第2流路15的入口侧之间,将第1流路14与第2流路15之间的制动液的流通开闭。出口阀32设置于第3流路16的出口侧与第4流路17的入口侧之间,将第3流路16与第4流路17之间的制动液的流通开闭。通过进口阀31及出口阀32的开闭动作,制动液的压力被控制。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制动系统100为仅相对于前轮处产生的制动力执行防抱死制动控制的单系统的制动系统。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进口阀31及出口阀32仅在基体10处设置一对。
此外,液压控制单元1具备作为进口阀31的驱动源的第1绕组61、作为出口阀32的驱动源的第2绕组62。例如,第1绕组61为非通电状态时,进口阀31开放朝向双方向的制动液的流动。并且,若第1绕组61通电,则进口阀31呈关闭状态,切断制动液的流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进口阀31为非通电时打开的电磁阀。此外,例如,第2绕组62为非通电状态时,出口阀32切断制动液的流动。并且,若第2绕组62通电,则出口阀32呈开放状态,将向双方向的制动液的流动开放。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出口阀32为非通电时关闭的电磁阀。
此外,液压控制单元1具备储蓄器33。储蓄器33与第4流路17的出口侧连接,通过出口阀32的制动液被存积。
此外,液压控制单元1具备用于检测制动液的压力的压力传感器103。压力传感器103设置于基体10。在本实施方式中,压力传感器103检测轮缸251的制动液的压力。压力传感器103与第2流路15连通。
此外,液压控制单元1具备控制部35。压力传感器103、用于检测前轮217的旋转速度的车轮速度传感器(图示省略)等各种传感器的信号被输入控制部35。另外,控制部35的各部分可以被聚集地配设,此外,也可以被分散地配设。控制部35例如构成为包括个人计算机、微处理器单元等,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包括固件等能够更新的结构,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包括根据来自中央处理器等的指令执行的程序模块等。
控制部35控制向第1绕组61及第2绕组62的通电。详细地说,控制部35通过控制向第1绕组61的通电来控制进口阀31的驱动(开闭动作)。此外,控制部35通过控制向第2绕组62的通电来控制出口阀32的驱动(开闭动作)。即,控制部35通过控制进口阀31及出口阀32的开闭动作,控制轮缸251的制动液的压力、即前轮217的制动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35如后所述地具备回路基板36。回路基板36与第1绕组61及第2绕组62电气连接,控制向第1绕组61及第2绕组62的通电。即,回路基板36通过控制向第1绕组61及第2绕组62的通电,控制进口阀31及出口阀32的驱动。
例如,控制部35在由于基于使用者的制动杆241的操作而前轮217被制动时,若根据车轮速度传感器(图示省略)的信号判断成前轮217抱死或有抱死的可能性,则开始防抱死制动控制。
若防抱死制动控制开始,则控制部35使第1绕组61呈通电状态,关闭进口阀31,切断从主缸242向轮缸251的制动液的流动,由此抑制轮缸251的制动液的增压。另一方面,控制部35使第2绕组62呈通电状态,打开出口阀32,能够进行从轮缸251向储蓄器33的制动液的流动,由此进行轮缸251的制动液的减压。由此,前轮217的抱死被解除或避免。控制部35若根据压力传感器103的信号判断成轮缸251的制动液减压至既定的值,则使第2绕组62呈非通电状态,关闭出口阀32,在短时间的期间使第1绕组61呈非通电状态,打开进口阀31,进行轮缸251的制动液的增压。控制部35可以仅进行一次轮缸251的制动液的增减压,此外,也可以重复进行多次。
若防抱死制动控制结束而制动杆241返回,则主缸242内呈大气压状态,轮缸251内的制动液返回。此外,防抱死制动控制结束而制动杆241返回时,使出口阀32呈开放状态。若内部流路13内的制动液的压力比储存于储蓄器33的制动液的压力低,则储存于储蓄器33的制动液被以不升压(即,无泵驱动)的方式向储蓄器33外排出。并且,被向储蓄器33外放出的制动液按照第4流路17、出口阀32、第3流路16、第2流路15、进口阀31及第1流路14的顺序流动,穿过主缸端口11及液管101返回主缸242。即,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单元1构成为,在防抱死制动控制的减压时将从轮缸251排出的制动液储存于储蓄器33,将储蓄器33内的制动液以无泵驱动的方式向储蓄器33外排出。此外,内部流路13构成为储蓄器33内的制动液不经由出口阀32就不能返回主缸端口11。
<液压控制单元的结构>
对实施方式的制动系统的液压控制单元的结构进行说明。
另外,以下,在液压控制单元1被保持于自行车200的前叉216的状态下,以前叉216的轴216a的延伸方向为液压控制单元1的上下方向的方式观察液压控制单元1的同时对液压控制单元1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单元的俯视图。该图3中,与液压控制单元1一同图示前轮217、保持液压控制单元1的前叉216。图3中纸面左侧为自行车200的前方。即,正面观察搭载有液压控制单元1的自行车200的状态是指,从图3的纸面左侧观察液压控制单元1、前叉216及前轮217的状态。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单元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单元的侧视图,是将一部分剖视的图。另外,图5为沿图4所示的箭头A方向观察液压控制单元1的局部截面侧视图。此外,图5中,内部流路13的第2流路15位于截面部分的前方。因此,图5中,将第2流路15的一部分用作为想像线的双点划线表示。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单元的俯视图。图7及图8是表示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单元的基体的立体图,是将内部透视的图。详细地说,图7是沿图4的箭头B方向观察基体10的图。此外,图8是沿图4的箭头C方向观察基体10的图。另外,图7及图8中,为了容易观察基体10内的内部流路13,省略在基体10的前表面27形成的内螺纹27a的图示。
以下,利用图3〜图8,对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1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说明液压控制单元1的结构时,将图4所示的连接方向X、宽度方向Y及轴向Z如下所述地定义。连接方向X是后述的壳朝向基体连接的连接方向。宽度方向Y是与接续方向垂直的方向。宽度方向Y也是前叉216和前轮217相向的方向,表示液压控制单元1的横向宽度。轴向Z是与前叉216的轴216a平行的方向。轴向Z也是与宽度方向Y垂直的方向。更详细地说,轴向Z是与连接方向X垂直且与宽度方向Y垂直的方向。另外,基体10的后述的上表面25及下表面26沿轴向Z排列。因此,轴向Z也可以称作上表面25和下表面26排列的方向。
液压控制单元1具备基体10、进口阀31、出口阀32、第1绕组61、第2绕组62、回路基板36、壳40。
基体10例如是以铝合金为材料的大致长方体的部件。另外,基体10的各面可以平坦,也可以包括弯曲部,此外,也可以包括台阶。基体10处如上所述,形成有主缸端口11、轮缸端口12、使主缸端口11和轮缸端口12连通的内部流路13。此外,基体10处形成有设置有进口阀31的进口阀用凹部18、设置有出口阀32的出口阀用凹部19。
如图7及图8所示,主缸端口11形成于基体10的上表面25。进口阀用凹部18形成为向基体10的后表面28开口。进口阀用凹部18具备第1凹部18a及第2凹部18b。第1凹部18a是向基体10的后表面28开口的大致圆筒形状的凹部。第2凹部18b被比第1凹部18a靠基体10的前表面27侧地配置。第2凹部18b为比第1凹部18a直径小的大致圆筒形状,与第1凹部18a的底部连通。此外,主缸端口11与进口阀用凹部18的第2凹部18b被内部流路13的第1流路14连接。
在进口阀用凹部18的第1凹部18a处连接有内部流路13的第2流路15。第1凹部18a和第2流路15可以直接连接,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凹部18a和第2流路15被经由进口阀用切口23连接。进口阀用切口23在第1凹部18a的内周面形成为向外侧凹陷。此外,进口阀用切口23的上端部23a位于比第1凹部18a的内周面的上端部18c靠下侧的位置。
出口阀用凹部19形成为向基体10的后表面28开口。出口阀用凹部19和进口阀用凹部18在轴向Z上排列。出口阀用凹部19具备第1凹部19a及第2凹部19b。第1凹部19a是向基体10的后表面28开口的大致圆筒形状的凹部。第2凹部19b被比第1凹部19a靠基体10的前表面27侧地配置。第2凹部19b为比第1凹部19a直径小的大致圆筒形状,与第1凹部19a的底部连通。
出口阀用凹部19的第1凹部19a和进口阀用凹部18的第1凹部18a被内部流路13的第2流路15连接。即,出口阀用凹部19的第1凹部19a与内部流路13的第2流路15的连接部位作为图2所示的第3流路16发挥功能。第2流路15的将进口阀用凹部18和出口阀用凹部19连接的部分为直线状地延伸的流路。此外,第2流路15与在基体10的下表面26(与上表面25相向的面)形成的轮缸端口12连接。即,主缸端口11和轮缸端口12被分开地形成于上表面25及下表面26。换言之,主缸端口11和轮缸端口12被分开地形成于在轴向Z上相向的一对侧面。此外,第2流路15的将进口阀用凹部18、出口阀用凹部19、轮缸端口12连接的部分也是呈直线状地延伸的流路。另外,出口阀用凹部19的第1凹部19a和第2流路15也可以被直接连接,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凹部19a和第2流路15被经由出口阀用切口24连接。出口阀用切口24在第1凹部19a的内周面形成为向外侧凹陷。此外,出口阀用切口24的上端部24a位于比第1凹部19a的内周面的上端部19c靠下侧的位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基体10处,形成有设置有压力传感器103的压力传感器用凹部22。压力传感器用凹部22形成为向基体10的后表面28开口。进口阀用凹部18、出口阀用凹部19、压力传感器用凹部22在轴向Z上排列。压力传感器用凹部22与内部流路13的第2流路15的将出口阀用凹部19和轮缸端口12连接的部分连通。即,压力传感器103与内部流路13的第2流路15的将出口阀用凹部19和轮缸端口12连接的部分连通。
此外,在基体10的下表面26处形成有储蓄器33。储蓄器33借助内部流路13的第4流路17与出口阀用凹部19的第2凹部19b连接。
如图5所示,在进口阀用凹部18的第1凹部18a,沿作为第1凹部18a的轴向的连接方向X滑动自如地设置有进口阀31。进口阀31的一部分从基体10的后表面28向后方突出。此外,在基体10的后表面28处立设有第1绕组61。第1绕组61被以包围进口阀31的从基体10的后表面28向后方突出的部位的方式设置。即,第1绕组61的轴61a与第1凹部18a及进口阀31的轴相同地沿连接方向X延伸。此外,在第1绕组61的顶面61b设置有端子63。第1绕组61经由该端子63与配置于该第1绕组61的后方的回路基板36电气连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被弯折形成的端子63。通过这样形成端子63,在端子63的位置和回路基板36的端子63的插入孔的位置偏离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端子63变形来吸收两者的位置偏离,容易将端子63与回路基板36电气连接。
通过控制从回路基板36向第1绕组61的通电,进口阀31在进口阀用凹部18的第1凹部18a内沿连接方向X滑动。由此,进口阀31将进口阀用凹部18的第1凹部18a和第2凹部18b之间的流路开闭。由此,第1凹部18a与第2凹部18b之间的流路打开时,如图7所示,制动液能够经由第1流路14及第2流路15从主缸242向轮缸251流动。此外,第1凹部18a与第2凹部18b之间的流路关闭时,如图7所示,制动液从主缸242向轮缸251的流动被切断。
此外,如图5所示,在出口阀用凹部19的第1凹部19a,沿作为第1凹部19a的轴向的连接方向X滑动自如地设置有出口阀32。出口阀32的一部分从基体10的后表面28向后方突出。此外,在基体10的后表面28处立设有第2绕组62。第2绕组62被以包围出口阀32的从基体10的后表面28向后方突出的部位的方式设置。即,第1绕组62的轴62a与第1凹部19a及出口阀32的轴相同地沿连接方向X延伸。此外,在第2绕组62的顶面62b设置有端子64。第2绕组62经由该端子64与配置于该第2绕组62的后方的回路基板36电气连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被弯折形成的端子64。通过这样形成端子64,在端子64的位置和回路基板36的端子64的插入孔的位置偏离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端子64变形来吸收两者的位置偏离,容易将端子64与回路基板36电气连接。
通过控制从回路基板36向第2绕组62的通电,出口阀32在出口阀用凹部19的第1凹部19a内沿连接方向X滑动。由此,出口阀32将出口阀用凹部19的第1凹部19a和第2凹部19b之间的流路开闭。由此,第1凹部19a与第2凹部19b之间的流路打开时,如图7所示,制动液能够经由第2流路15及第4流路17从轮缸251向主缸33流动。
这里,如上所述,进口阀用凹部18和出口阀用凹部19在轴向Z上排列。因此,以包围设置于进口阀用凹部18的进口阀31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的第1绕组61、以包围设置于出口阀用凹部19的出口阀32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的第2绕组62在轴向Z上排列。此外,如上所述,进口阀用凹部18、出口阀用凹部19、压力传感器用凹部22在轴向Z上排列。因此,第1绕组61、第2绕组62、设置于压力传感器用凹部22的压力传感器103在轴向Z上排列。
如图5所示,壳40收纳有进口阀31、出口阀32、第1绕组61、第2绕组62及回路基板36。壳40例如是大致长方体的部件,为箱形形状。另外,壳40的各面可以平坦,也可以包括弯曲部,此外,也可以包括台阶。在本实施方式中,壳40由树脂形成。此外,壳40的前表面43与基体10的后表面28连接。即,上述的第1绕组61及第2绕组62立设于基体10的连接壳40的面。
如图4及图6等所示,壳40的宽度方向Y的尺寸比基体10的宽度方向Y的尺寸大。这里,壳40具备宽度方向Y上相向的一对侧面。以下,将这些侧面中的一方设为第1侧面45,将这些侧面中的另一方设为第2侧面46。这样定义第1侧面45及第2侧面46的情况下,从连接方向X观察液压控制单元1的状态下,基体10的宽度方向Y的中心位于比壳40的宽度方向Y的中心靠第1侧面45侧的位置。
通过这样地构成液压控制单元1,壳40相对于基体10的宽度方向Y的突出量为,与第2侧面46侧相比,第1侧面45侧的一方变小。因此,如从图3可知,通过使壳40的第1侧面45与前轮217相向来使前叉216保持液压控制单元1,容易将基体1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前叉216和前轮217之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侧面46包括随着接近基体10而宽度方向Y的尺寸变小的倾斜部47。然而,第2侧面46的形状不限于这样的形状。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单元的另一例的俯视图。
如图9所示,第2侧面46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台阶状。即使这样形成第2侧面46,通过使壳40的第1侧面45与前轮217相向来使前叉216保持液压控制单元1,容易将基体1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前叉216和前轮217之间。但是,第2侧面46包括倾斜部47,由此,能够使第2侧面46和前叉216之间的间隙变小,能够使壳40的收纳容量增大。
如图4〜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壳40具备主体部51及盖部58。主体部51的前表面与基体10的后表面28连接。此外,在主体部51,在和连接有基体10的面相向的面,即在该主体部51的后表面形成有开口部52。盖部58是覆盖主体部51的开口部52的部件。即,盖部58构成壳40的后表面44。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51处,作为开口部52的周缘的一部分的第1侧面45侧的边53和作为开口部52的周缘的与边53相向的另一部分的边54在连接方向X上呈图6所示的位置关系。具体地,在连接方向X上,边53相对于回路基板36位于距基体10较近的一侧。此外,边54相对于边53位于距基体10较远的一侧。之所以将边53及边54配置于这样的位置是因为以下的理由。
图1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单元的回路基板的组装方法的图。
准备进口阀31、出口阀32、第1绕组61、第2绕组62及壳40的主体部51与基体10连接的装配体,在将装配体保持成基体10的前表面27为下表面的姿势的状态下,回路基板36被组装于装配体。此时,将回路基板36组装于装配体时,有在回路基板36的下方配置夹具75的情况。例如,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利用被弯折形成的端子63及端子64。这样的情况下,将端子63及端子64插入回路基板36的插入孔时,在回路基板36的下方配置支承端子63及端子64的夹具75,使得不会对端子63及端子64过负荷。
为了在回路基板36的下方配置夹具75,需要将主体部51的开口部52的周缘的与夹具75相向的部位在图10中配置于为夹具75的下方的位置。此时,将主体部51的开口部52的周缘整体在连接方向X上距基体10等距离地配置的情况下,倾斜部47相对于连接方向X的倾斜角度变大。换言之,图3中,倾斜部47接近前叉216。此外,壳40的第2侧面46如图9所示地构成的情况下,壳40的从基体10向第2侧面46侧突出的部分与图10所示的位置相比接近基体10。如图3所示,正面观察搭载有液压控制单元1的自行车200时,壳40的从基体10向第2侧面46侧突出的部分配置于前叉216的后方。因此,将主体部51的开口部52的周缘整体在连接方向X上距基体10等距离地配置的情况下,为了将壳40的从基体10向第2侧面46侧突出的部分配置于前叉216的后方,不得不使液压控制单元1的连接方向X的长度比图4及图9中所示的状态长。即,将主体部51的开口部52的周缘整体在连接方向X上距基体10等距离地配置的情况下,液压控制单元1与图4及图9所示的状态相比大型化。
另一方面,通过将边53及边54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地配置,能够将夹具75配置于回路基板36的下方,且与将主体部51的开口部52的周缘整体在连接方向X上距基体10等距离地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倾斜部47相对于连接方向X的倾斜角度变大。此外,壳40的第2侧面46如图9所示地构成的情况下,将边53及边54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地配置,由此,能够将夹具75配置于回路基板36的下方,且与将主体部51的开口部52的周缘整体在连接方向X上距基体10等距离地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壳40的从基体10向第2侧面46侧突出的部分接近基体10。即,通过将边53及边54如本实施方式地配置,能够将夹具75配置于回路基板36的下方,且与将主体部51的开口部52的周缘整体在连接方向X上距基体10等距离地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液压控制单元1小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51的开口部52的周缘的将边53和边54连接的边55为直线形状。即,边53被与边54连续地连接。然而,边55不限于直线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台阶形状。但是,通过将边53与边54连续地连接,能够抑制在主体部51的开口部52的周缘和盖部58之间形成间隙。因此,通过将边53与边54连续地连接,能够使主体部51的开口部52的周缘与盖部58之间的气密性提高。
液压控制单元1在壳40处具备与回路基板36电气连接的接头48。接头48与压力传感器103、用于检测前轮217的旋转速度的车轮速度传感器(图示省略)等各种传感器的信号线(图示省略)、从电源单元270延伸的电源线(图示省略)等缆线连接。这里,如图3〜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头48设置于壳40的上表面41及下表面42中的至少一方。换言之,接头48配置于壳40的轴向Z上相向的一对侧面中的至少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了接头48被设置于壳40的上表面41及下表面42的双方的例子。
在本实施方式中,液压控制单元1如图3所示,被保持于前叉216,搭载于自行车200。具体地,如图4所示,在基体10的前表面27形成有内螺纹27a。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前叉216具备向前轮217突出的托架70。将被插入托架70的未图示的贯通孔的螺栓71拧入液压控制单元1的内螺纹27a,由此,液压控制单元1被保持于前叉216。另外,液压控制单元1被保持于前叉216的结构不限于图3所示的结构。也可以是,使用例如固定带那样的与前叉216分体的保持部件,液压控制单元1被保持于前叉216。
这里,如根据图3〜图6可知,正面观察搭载有液压控制单元1的自行车200的状态下,回路基板36位于前叉216及基体10的后方。此外,第1绕组61及第2绕组62立设于基体10的后表面28。换言之,将搭载有液压控制单元1的自行车200在前叉216的轴216a方向观察的状态下,回路基板36位于前叉216及基体10的后方。此外,第1绕组61及第2绕组62立设于基体10的后表面28。
此外,如图3所示,液压控制单元1搭载于自行车200的状态下,基体1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前叉216和前轮217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体10的全部位于前叉216和前轮217之间。
此外,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正面观察搭载有液压控制单元1的自行车200的状态下,基体10不具有位于前叉216的前方的区域。换言之,将搭载有液压控制单元1的自行车200在前叉216的轴216a方向观察的状态下,基体10不具有位于前叉216的前方的区域。
此外,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正面观察搭载有液压控制单元1的自行车200的状态下,基体10相对于前叉216不具有位于与前轮217相反的一侧的区域。换言之,将搭载有液压控制单元1的自行车200在前叉216的轴216a方向观察的状态下,基体10相对于前叉216不具有位于与前轮217相反的一侧的区域。进一步换言之,正面观察搭载有液压控制单元1的自行车200的状态下,基体10不具有比前叉216靠外侧地配置的区域。
此外,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正面观察搭载有液压控制单元1的自行车200的状态下,第1绕组61的轴61a及第2绕组62的轴62a相对于前叉216的轴216a位于距前轮217较近的一侧。换言之,将搭载有液压控制单元1的自行车200在前叉216的轴216a方向观察的状态下,第1绕组61的轴61a及第2绕组62的轴62a相对于前叉216的轴216a位于距前轮217较近的一侧。
此外,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正面观察搭载有液压控制单元1的自行车200的状态下,基体10相对于壳40不具有位于与前轮217相反的一侧的区域。换言之,将搭载有液压控制单元1的自行车200在前叉216的轴216a方向观察的状态下,基体10相对于壳40不具有位于与前轮217相反的一侧的区域。即,正面观察搭载有液压控制单元1的自行车200的状态下,基体10不具有从壳40向前叉216侧突出的部位。
<液压控制单元的效果>
对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单元的效果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单元1是搭载于前轮217被旋转自如地保持于一对前叉216之间的自行车200且能够执行防抱死制动控制的制动系统100的液压控制单元1。液压控制单元1构成为,在防抱死制动控制的减压时将从轮缸251排出的制动液储存于储蓄器33,将储蓄器33内的制动液以无泵驱动的方式向储蓄器33外排出。液压控制单元1具备基体10。在基体10处形成有主缸端口11、轮缸端口12、内部流路13,前述主缸端口11连接与主缸242连通的液管101,前述轮缸端口12连接与轮缸251连通的液管102,前述内部流路13使主缸端口11和轮缸端口12连通。此外,液压控制单元1具备设置于基体10而在防抱死制动控制时将内部流路13开闭的进口阀31及出口阀32、作为进口阀31的驱动源的第1绕组61、作为出口阀32的驱动源的第2绕组62、与第1绕组61及第2绕组62电气连接而控制向第1绕组61及第2绕组62的通电的回路基板36。基体10被保持于前叉216。并且,在正面观察搭载有液压控制单元1的自行车200的状态下,回路基板36位于前叉216及基体10的后方,第1绕组61及第2绕组62立设于基体10的后表面28。
液压控制单元中,进口阀、第1绕组及回路基板的排列方向的长度变长。换言之,液压控制单元中,出口阀、第2绕组及回路基板的排列方向的长度变长。此外,液压控制单元中,在回路基板的周缘,回路基板的安装面延伸的方向(本实施方式中为轴向Z及宽度方向Y)的长度变长。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单元1中正面观察搭载有该液压控制单元1的自行车200的状态下,进口阀31、第1绕组61及回路基板36的排列方向为前后方向。换言之,本发明的液压控制单元1中正面观察搭载有该液压控制单元1的自行车200的状态下,出口阀32、第2绕组62及回路基板36的排列方向为前后方向。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单元1中正面观察搭载有该液压控制单元1的自行车200的状态下,回路基板36位于前叉216的后方。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单元1能够将基体10的至少一部分的宽度方向Y的尺寸形成为比前叉216和前轮217之间的间隙小,能够将基体1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前叉216和前轮217之间。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单元1在正面观察搭载有该液压控制单元1的自行车200时,能够使配置于前叉216的外侧的区域比以往小,能够与以往相比更抑制受到外力。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单元1在正面观察搭载有该液压控制单元1的自行车200时,能够使配置于前叉216的外侧的区域比以往小,所以能够使自行车200更美观。
优选地,正面观察搭载有液压控制单元1的自行车200的状态下,第1绕组61及第2绕组62在与前叉216的轴216a平行的轴向Z上排列。通过这样地构成,容易将基体10的宽度方向Y的尺寸较小地形成,能够将基体10的更多的部分配置于前叉216和前轮217之间。因此,这样构成的液压控制单元1中能够使正面观察搭载有液压控制单元1的自行车200时配置于前叉216的外侧的区域更小。结果,能够进一步抑制液压控制单元1受到外力,进一步使自行车200美观。
优选地,液压控制单元1具备设置于基体10来检测制动液的压力的压力传感器103。并且,第1绕组61、第2绕组62及压力传感器103在正面观察搭载有液压控制单元1的自行车200的状态下在与前叉216的轴216a平行的轴向Z上排列。通过这样地构成,液压控制单元1具备压力传感器103的情况下,也容易将基体10的宽度方向Y的尺寸较小地形成。因此,液压控制单元1具备压力传感器103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单元1在正面观察搭载有该液压控制单元1的自行车200时,也能够使配置于前叉216的外侧的区域比以往小,能够与以往相比更抑制受到外力。
优选地,正面观察搭载有液压控制单元1的自行车200的状态下,基体10不具有位于前叉216的前方的区域。通过这样地构成,能够进一步抑制自行车200的行进中飞石等碰撞液压控制单元1,能够进一步抑制液压控制单元1受到外力。
优选地,正面观察搭载有液压控制单元1的自行车200的状态下,基体10相对于前叉216不具有位于与前轮217相反的一侧的区域。这样构成的液压控制单元1中能够使正面观察搭载有液压控制单元1的自行车200时配置于前叉216的外侧的区域更小。结果,能够进一步抑制液压控制单元1受到外力,进一步使自行车200美观。
优选地,正面观察搭载有液压控制单元1的自行车200的状态下,第1绕组61的轴61a及第2绕组62的轴62a相对于前叉216的轴216a位于距前轮217较近的一侧。通过这样地构成,能够将基体10的更多的部分配置于前叉216和前轮217之间。因此,这样构成的液压控制单元1中能够使正面观察搭载有液压控制单元1的自行车200时配置于前叉216的外侧的区域更小。结果,能够进一步抑制液压控制单元1受到外力,进一步使自行车200美观。
优选地,在第1绕组61的顶面61b设置有端子63,在第2绕组62的顶面62b设置有端子64。并且,第1绕组61经由端子63与回路基板36电气连接,第2绕组62经由端子64与回路基板36电气连接。通过这样地构成,能够抑制基体10在宽度方向Y上变大,且能够将第1绕组61及第2绕组62与回路基板36电气连接。因此,容易将基体10的宽度方向Y的尺寸较小地形成,能够将基体10的更多的部分配置于前叉216和前轮217之间。因此,这样构成的液压控制单元1中能够使正面观察搭载有液压控制单元1的自行车200时配置于前叉216的外侧的区域更小。结果,能够进一步抑制液压控制单元1受到外力,进一步使自行车200美观。
优选地,正面观察搭载有液压控制单元1的自行车200的状态下,主缸11形成于基体10的上表面25,轮缸端口12形成于基体10的下表面26。通过这样地构成,能够抑制基体10在宽度方向Y上变大,且能够在基体10处形成主缸端口11及轮缸端口12。此外,能够抑制与主缸端口11连接的液管101及与轮缸端口12连接的液管102从基体10沿宽度方向Y突出。因此,能够将基体10的更多的部分在前叉216和前轮217之间配置。因此,这样构成的液压控制单元1中能够使正面观察搭载有液压控制单元1的自行车200时配置于前叉216的外侧的区域更小。结果,能够进一步抑制液压控制单元1受到外力,进一步使自行车200美观。
优选地,液压控制单元1具备与基体10连接而在内部容纳有第1绕组61、第2绕组62及回路基板36的壳40。并且,正面观察搭载有液压控制单元1的自行车200的状态下,基体10相对于前叉40不具有位于与前轮217相反的一侧的区域。通过这样地构成,能够将基体10的更多的部分配置于前叉216和前轮217之间。因此,这样构成的液压控制单元1中能够使正面观察搭载有液压控制单元1的自行车200时配置于前叉216的外侧的区域更小。结果,能够进一步抑制液压控制单元1受到外力,进一步使自行车200美观。
优选地,壳40具备与回路基板36电气连接的接头48。并且,接头48在正面观察搭载有液压控制单元1的自行车200的状态下设置于壳40的上表面41及下表面42中的至少一方。通过这样地构成,能够抑制与接头48连接的缆线的接头从基体10沿宽度方向Y突出。因此,能够将基体10的更多的部分在前叉216和前轮217之间配置。因此,这样构成的液压控制单元1中能够使正面观察搭载有液压控制单元1的自行车200时配置于前叉216的外侧的区域更小。结果,能够进一步抑制液压控制单元1受到外力,进一步使自行车200美观。
优选地,内部流路13构成为储蓄器33内的制动液不经由出口阀32就不能返回主缸端口11。以往,在形成于基体的内部流路,也存在储蓄器内的制动液不经由出口阀也能返回主缸端口的结构的流路。这样的以往的内部流路具备一端与储蓄器连接、另一端与主缸和进口阀之间的流路连接的旁路流路。此外,这样的以往的内部流路为了防止制动时从主缸流入内部流路的制动液穿过旁路流路流入储蓄器,在旁路流路设置有限制制动液从主缸侧流向储蓄器侧的止回阀。该止回阀被从储蓄器的下端插入储蓄器,设置于储蓄器的上端部。该止回阀不能将横向宽度较小地形成,所以储蓄器的横向宽度也被较大地形成。即,由于具备该止回阀,基体的宽度方向Y的尺寸变大。与此相对,通过将内部流路13构成为,储蓄器33内的制动液不经由出口阀32就不能返回主缸端口11,无需上述的止回阀。由此,容易将基体10的宽度方向Y的尺寸较小地形成,能够将基体10的更多的部分配置于前叉216和前轮217之间。因此,这样构成的液压控制单元1中能够使正面观察搭载有液压控制单元1的自行车200时配置于前叉216的外侧的区域更小。结果,能够进一步抑制液压控制单元1受到外力,进一步使自行车200美观。
优选地,进口阀31及出口阀32仅设置有一对。希望仅设置一对进口阀及出口阀的单系统的制动系统的液压控制单元小型化,搭载于跨乘型车辆的不显眼的位置。因此,优选地,将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单元1用作单系统的制动系统的液压单元。
以上对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实施方式的说明。例如,也可以仅实施实施方式的说明的一部分。此外,例如,保持本发明的液压控制单元的部位不限于前叉。显然也可以将本发明的液压控制单元保持于跨乘型车辆的前叉以外的车架等。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液压控制单元能够在以往不使用的空间配置本发明的液压控制单元的至少一部分。因此,即使使跨乘型车辆的前叉以外的车架等保持本发明的液压控制单元,也能够与以往相比抑制本发明的液压控制单元受到外力,能够使跨乘型车辆更美观。
附图标记说明
1液压控制单元、10基体、11主缸端口、12轮缸端口、13内部流路、14第1流路、15第2流路、16第3流路、17第4流路、18进口阀用凹部、18a第1凹部、18b第2凹部、18c上端部、19出口阀用凹部、19a第1凹部、19b第2凹部、19c上端部、22压力传感器用凹部、23进口阀用切口、23a上端部、24出口阀用切口、24a上端部、25上表面、26下表面、27前表面、27a内螺纹、28后表面、31进口阀、32出口阀、33储蓄器、35控制部、36回路基板、40壳、41上表面、42下表面、43前表面、44后表面、45第1侧面、46第2侧面、47倾斜部、48接头、51主体部、52开口部、53边、54边、55边、58盖部、61第1绕组、61a轴、61b顶面、62第2绕组、62a轴、62b顶面、63端子、64端子、70托架、71螺栓、75夹具、100制动系统、101液管、102液管、103压力传感器、200自行车、210车架、211头管、212顶管、213下管、214座管、215撑条、216前叉、216a轴、217前轮、218鞍座、219踏板、220后轮、230转弯部、231转向柱、232车把杆、233车把、240制动操作部、241制动杆、242主缸、243贮存器、250前轮制动部、251轮缸、252转子、260后轮制动部、270电源单元。

Claims (15)

1.一种液压控制单元(1),是制动系统(100)的液压控制单元(1),前述制动系统(100)搭载于前轮(217)被旋转自如地保持于一对前叉(216)之间的跨乘型车辆(200),且能够执行防抱死制动控制,其特征在于,
构成为,将前述防抱死制动控制的减压时从轮缸(251)排出的制动液储存于储蓄器(33),将前述储蓄器(33)内的制动液以无泵驱动的方式向前述储蓄器(33)外排出,
前述液压控制单元(1)具备基体(10)、进口阀(31)及出口阀(32)、第1绕组(61)、第2绕组(62)、回路基板(36),
前述基体(10)形成有主缸端口(11)、轮缸端口(12)、内部流路(13),前述主缸端口(11)连接与主缸(242)连通的液管(101),前述轮缸端口(12)连接与前述轮缸(251)连通的液管(102),前述内部流路(13)使前述主缸端口(11)和前述轮缸端口(12)连通,
前述进口阀(31)及出口阀(32)设置于前述基体(10),在前述防抱死制动控制时将前述内部流路(13)开闭,
前述第1绕组(61)作为前述进口阀(31)的驱动源,
前述第2绕组(62)作为前述出口阀(32)的驱动源,
前述回路基板(36)与前述第1绕组(61)及前述第2绕组(62)电气连接,控制向前述第1绕组(61)及前述第2绕组(62)的通电,
前述基体(10)被保持于前述前叉(216),
在正面观察搭载有前述液压控制单元(1)的前述跨乘型车辆(200)的状态下,从前侧依次排列前述基体(10)、前述第1绕组(61)及第2绕组(62)、前述回路基板(36),前述回路基板(36)位于前述前叉(216)及前述基体(10)的后方,前述第1绕组(61)及前述第2绕组(62)立设于基体(10)的后表面(28)。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控制单元(1),其特征在于,
正面观察搭载有前述液压控制单元(1)的前述跨乘型车辆(200)状态下,前述第1绕组(61)及前述第2绕组(62)在与前述前叉(216)的轴(216a)平行的方向(Z)上排列。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压控制单元(1),其特征在于,
具备设置于前述基体(10)来检测制动液的压力的压力传感器(103),
前述第1绕组(61)、前述第2绕组(62)及前述压力传感器(103)在正面观察搭载有前述液压控制单元(1)的前述跨乘型车辆(200)的状态下,在与前述前叉(216)的轴(216a)平行的方向(Z)上排列。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压控制单元(1),其特征在于,
前述基体(1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前述前叉(216)和前述前轮(217)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压控制单元(1),其特征在于,
正面观察搭载有前述液压控制单元(1)的前述跨乘型车辆(200)的状态下,前述基体(10)不具有位于前述前叉(216)的前方的区域。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压控制单元(1),其特征在于,
正面观察搭载有前述液压控制单元(1)的前述跨乘型车辆(200)的状态下,前述基体(10)相对于前叉(216)不具有位于与前述前轮(217)相反的一侧的区域。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压控制单元(1) ,其特征在于,
正面观察搭载有前述液压控制单元(1)的前述跨乘型车辆(200)的状态下,前述第1绕组(61)的轴(61a)及前述第2绕组(62)的轴(62a)相对于前述前叉(216)的轴(216a)位于距前述前轮(217)较近的一侧。
8.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压控制单元(1),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第1绕组(61)及前述第2绕组(62)的顶面(61b,62b)设置有端子(63,64),
前述第1绕组(61)及前述第2绕组(62)经由前述端子(63,64)与前述回路基板(36)电气连接。
9.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压控制单元(1),其特征在于,
正面观察搭载有前述液压控制单元(1)的前述跨乘型车辆(200)的状态下,前述主缸端口(11)形成于前述基体(10)的上表面(25),前述轮缸端口(12)形成于前述基体(10)的下表面(26)。
10.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压控制单元(1),其特征在于,
具备与前述基体(10)连接而在内部容纳有前述第1绕组(61)、前述第2绕组(62)及前述回路基板(36)的壳(40),
正面观察搭载有前述液压控制单元(1)的前述跨乘型车辆(200)的状态下,前述基体(10)相对于壳(40)不具有位于与前述前轮(217)相反的一侧的区域。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压控制单元(1),其特征在于,
前述壳(40)具备与前述回路基板(36)电气连接的接头(48),
前述接头(48)在正面观察搭载有前述液压控制单元(1)的前述跨乘型车辆(200)的状态下,设置于前述壳(40)的上表面(41)及下表面(42)中的至少一方。
12.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压控制单元(1),其特征在于,
前述内部流路(13)构成为,前述储蓄器(33)内的制动液不经由前述出口阀(32)就不能返回前述主缸端口(11)。
13.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压控制单元(1),其特征在于,
前述进口阀(31)及前述出口阀(32)仅被设置一对。
14.一种制动系统(100),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压控制单元(1)。
15.一种跨乘型车辆(200),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动系统(100)。
CN202080060472.XA 2019-08-29 2020-08-17 液压控制单元、制动系统及跨乘型车辆 Active CN1142696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56222 2019-08-29
JP2019156222A JP2021030996A (ja) 2019-08-29 2019-08-29 液圧制御ユニット、ブレーキシステム及び鞍乗型車両
PCT/IB2020/057749 WO2021038377A1 (ja) 2019-08-29 2020-08-17 液圧制御ユニット、ブレーキシステム及び鞍乗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69640A CN114269640A (zh) 2022-04-01
CN114269640B true CN114269640B (zh) 2023-10-20

Family

ID=723562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60472.XA Active CN114269640B (zh) 2019-08-29 2020-08-17 液压控制单元、制动系统及跨乘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24533A1 (zh)
EP (1) EP4023541B1 (zh)
JP (2) JP2021030996A (zh)
CN (1) CN114269640B (zh)
ES (1) ES2968383T3 (zh)
PL (1) PL4023541T3 (zh)
WO (1) WO202103837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44669A1 (ja) * 2022-01-31 2023-08-03 ロベルト·ボッシュ·ゲゼルシャフト·ミト•ベシュレンクテル·ハフツング 液圧制御ユニット
WO2023248038A1 (ja) * 2022-06-22 2023-12-28 ロベルト•ボッシュ•ゲゼルシャフト•ミト•ベシュレンクテル•ハフツング 液圧制御ユニット及び鞍乗型車両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17076A (ja) * 2004-10-21 2006-05-11 Nissin Kogyo Co Ltd 車両用ブレーキ液圧制御装置
CN101190680A (zh) * 2006-11-29 2008-06-0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轮制动控制装置
JP2016011077A (ja) * 2014-06-30 2016-01-21 株式会社アドヴィックス アンチロック液圧制御装置
WO2016174531A1 (ja) * 2015-04-28 2016-11-03 ローベルト ボッシュ ゲゼルシャフト ミット ベシュ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ブレーキ液圧制御装置、及び、アンチロックブレーキシステム
CN108367743A (zh) * 2015-12-18 2018-08-03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液压控制装置、液压式制动系统及自行车
JP2019018777A (ja) * 2017-07-20 2019-02-07 日信工業株式会社 バーハンドル車両用ブレーキ液圧制御装置
WO2019159029A1 (ja) * 2018-02-14 2019-08-22 ローベルト ボッシュ ゲゼルシャフト ミット ベシュ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自転車の液圧制御ユニット
WO2019159046A1 (ja) * 2018-02-14 2019-08-22 ローベルト ボッシュ ゲゼルシャフト ミット ベシュ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液圧制御ユニット
WO2019159060A1 (ja) * 2018-02-14 2019-08-22 ローベルト ボッシュ ゲゼルシャフト ミット ベシュ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液圧制御ユニッ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203923A (ja) * 2015-04-28 2016-12-08 ローベルト ボッシュ ゲゼルシャフト ミット ベシュ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ブレーキ液圧制御装置、及び、アンチロックブレーキ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17076A (ja) * 2004-10-21 2006-05-11 Nissin Kogyo Co Ltd 車両用ブレーキ液圧制御装置
CN101190680A (zh) * 2006-11-29 2008-06-0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轮制动控制装置
JP2016011077A (ja) * 2014-06-30 2016-01-21 株式会社アドヴィックス アンチロック液圧制御装置
WO2016174531A1 (ja) * 2015-04-28 2016-11-03 ローベルト ボッシュ ゲゼルシャフト ミット ベシュ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ブレーキ液圧制御装置、及び、アンチロックブレーキシステム
JP2016203924A (ja) * 2015-04-28 2016-12-08 ローベルト ボッシュ ゲゼルシャフト ミット ベシュ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ブレーキ液圧制御装置、及び、アンチロックブレーキシステム
CN108367743A (zh) * 2015-12-18 2018-08-03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液压控制装置、液压式制动系统及自行车
JP2019018777A (ja) * 2017-07-20 2019-02-07 日信工業株式会社 バーハンドル車両用ブレーキ液圧制御装置
WO2019159029A1 (ja) * 2018-02-14 2019-08-22 ローベルト ボッシュ ゲゼルシャフト ミット ベシュ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自転車の液圧制御ユニット
WO2019159046A1 (ja) * 2018-02-14 2019-08-22 ローベルト ボッシュ ゲゼルシャフト ミット ベシュ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液圧制御ユニット
WO2019159060A1 (ja) * 2018-02-14 2019-08-22 ローベルト ボッシュ ゲゼルシャフト ミット ベシュ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液圧制御ユニッ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023541A1 (en) 2022-07-06
WO2021038377A1 (ja) 2021-03-04
ES2968383T3 (es) 2024-05-09
CN114269640A (zh) 2022-04-01
EP4023541B1 (en) 2023-10-11
PL4023541T3 (pl) 2024-03-25
US20220324533A1 (en) 2022-10-13
JP2021030996A (ja) 2021-03-01
JP7404376B2 (ja) 2023-12-25
JPWO2021038377A1 (zh) 2021-03-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61135B2 (en) Hydraulic pressure control unit, braking system, and bicycle
EP3753833B1 (en) Hydraulic pressure control unit
CN114269640B (zh) 液压控制单元、制动系统及跨乘型车辆
JP2019137293A (ja) 液圧制御ユニット、ブレーキシステム、及び、自転車
EP3647137B1 (en) Hydraulic pressure control device, brake system for saddle-type vehicle, and saddle-type vehicle
CN114258370B (zh) 液压控制单元、制动系统及跨乘型车辆
KR102646451B1 (ko) 액압 제어 유닛, 브레이크 시스템 및 안승형 차량
RU2788536C1 (ru) Транспортное средство с верховой посадкой водителя
EP4378768A1 (en) Brake hydraulic pressure control apparatus and straddle-type vehicle
TWI799009B (zh) 液壓控制裝置、剎車系統及跨騎式車輛
EP4242075A1 (en) Brake hydraulic pressure control device and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7157166B2 (ja) ブレーキ液圧制御装置
EP4265492A1 (en) Brake system and saddle riding-type vehicle
JP2023181015A (ja) 液圧制御ユニット及び鞍乗型車両
JP2024049451A (ja) 液圧制御ユニット及び鞍乗型車両
KR20230118655A (ko) 액압 제어 장치 및 안장 탑승형 차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