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27996A - 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粘结剂组合物、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浆料组合物、非水系二次电池用耐热层以及非水系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粘结剂组合物、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浆料组合物、非水系二次电池用耐热层以及非水系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27996A
CN114127996A CN202080052307.XA CN202080052307A CN114127996A CN 114127996 A CN114127996 A CN 114127996A CN 202080052307 A CN202080052307 A CN 202080052307A CN 114127996 A CN114127996 A CN 1141279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resistant layer
secondary battery
nonaqueous secondary
particulate polym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5230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北泽侑造
浅井一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e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e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eon Corp filed Critical Ze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1279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2799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1Binders
    • H01M4/622Binders being polym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3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0/00Homopolymers and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a salt, anhydride, ester, amide, imide or nitrile thereof
    • C08F20/02Monocarboxylic acids having less than ten carbon atom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F20/04Acids, Metal salts or ammonium salts thereof
    • C08F20/06Acrylic acid; Methacrylic acid; Metal salts or ammonium salts thereof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0/00Homopolymers and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a salt, anhydride, ester, amide, imide or nitrile thereof
    • C08F20/02Monocarboxylic acids having less than ten carbon atom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F20/42Nitriles
    • C08F20/44Acrylonitri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3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electrically insulating or thermally conductive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11Organic material
    • H01M50/414Synthetic resins, e.g. thermoplastics or thermosetting resi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31Inorgan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43Particulat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46Composite material consisting of a mixture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4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6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des
    • H01M50/461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des with adhesive layer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separa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Cell Sepa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粘结剂组合物,其包含颗粒状聚合物,上述颗粒状聚合物分别以1质量%以上且5质量%以下的含有比例包含含酸性基团单体单元、以4.5质量%以上且25质量%以下的含有比例包含含氰基单体单元。

Description

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粘结剂组合物、非水系二次电池耐 热层用浆料组合物、非水系二次电池用耐热层以及非水系二 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粘结剂组合物、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浆料组合物、非水系二次电池用耐热层以及非水系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二次电池等非水系二次电池(以下有时仅简称为“二次电池”)具有小型、轻质且能量密度高、进而能够反复充放电这些特性,已被用于广泛的用途。并且,二次电池通常具有电极(正极和负极),以及分隔正极和负极的间隔件等电池构件。而且一直以来,作为这样的电池构件,使用着具有用于提高耐热性的保护层即耐热层的电池部件。
在此,作为二次电池的耐热层,可举出通过粘结剂将非导电颗粒粘结而形成的耐热层。这样的耐热层通常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准备使非导电性颗粒、粘结剂溶解或分散在水等分散介质中而成的浆料组合物(以下,称为“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浆料组合物”,有时也简称为“耐热层用浆料组合物”),并将该耐热层用浆料组合物涂敷在间隔件基材、电极基材等基材上,使其干燥。
而且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二次电池的性能,尝试着改进用于形成耐热层的粘结剂组合物(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含有磺基琥珀酸酯和/或其盐和水的非水系二次电池多孔膜用粘结剂组合物,在该非水系二次电池多孔膜用粘结剂组合物中,颗粒状聚合物的表面酸量在规定范围内,并且粘结剂组合物中的液相中的酸量L与上述表面酸量的比也在规定范围内。更具体而言,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颗粒状聚合物优选含有0.1质量%以上且3质量%以下的含酸性基团单体单元,并且还可以含有(甲基)丙烯腈单体单元。专利文献1的粘结剂组合物是能与非导电性颗粒一同形成可发挥耐热性的多孔膜即耐热层的组合物。并且,根据专利文献1的粘结剂组合物,能够形成水分量少的多孔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8/180472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本发明。
然而,近年来要求进一步提高二次电池的性能,对于上述现有的粘结剂组合物而言,在提高用粘结剂组合物形成的耐热层与形成有该耐热层的基材(例如,间隔件基材或电极基材)间的密合性这一方面仍有改善的余地。更具体而言,要求粘结剂组合物能够提高所得耐热层的剥离强度并提高耐热层与基材间的密合性。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粘结剂组合物,其能够制备可以形成剥离强度充分高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用耐热层的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浆料组合物。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也在于提供一种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浆料组合物,其可以形成剥离强度充分高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用耐热层。
并且,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剥离强度充分高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用耐热层、以及具有该耐热层的非水系二次电池。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人以解决上述问题为目的进行了深入研究。。于是,本发明人发现:当使用了包含含酸性基团单体单元的含有比例为1质量%以上且5质量%以下并且含氰基单体单元的含有比例为4.5质量%以上且25质量%以下的颗粒状聚合物的粘结剂组合物时,能够形成剥离强度充分高的耐热层,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有利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粘结剂组合物的特征在于,包含颗粒状聚合物,上述颗粒状聚合物包含含酸性基团单体单元和含氰基单体单元,上述颗粒状聚合物中的含酸性基团单体单元的含有比例为1质量%以上且5质量%以下、且上述含氰基单体单元的含有比例为4.5质量%以上且25质量%以下。这样一来,根据包含含酸性基团单体单元的含有比例为1质量%以上且5质量%以下并且含氰基单体单元的含有比例为4.5质量%以上且25质量%以下的颗粒状聚合物的粘结剂组合物,能够制备可以形成剥离强度充分高的耐热层的浆料组合物。
另外,聚合物“包含单体单元”的意思是“在用该单体得到的聚合物中包含来自单体的重复单元”。
此外,聚合物中的某单体单元的“含有比例”可以使用1H-NMR、13C-NMR等的核磁共振(NMR)法进行测定。
在此,本发明的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粘结剂组合物优选颗粒状聚合物的体积平均粒径为0.30μm以下。如果颗粒状聚合物的体积平均粒径为0.30μm以下,则能够提高得到的耐热层的耐热收缩性。
另外,颗粒状聚合物的“体积平均粒径”的意思是“在通过激光衍射法测定的粒度分布(体积基准)中从小粒径侧起计算的累积体积为50%的粒径(D50)”。
此外,在本发明的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粘结剂组合物中,优选上述含酸性基团单体单元包含含羧酸基单体单元。如果颗粒状聚合物中的含酸性基团单体单元包含含羧酸基单体单元,则能够进一步提高所得耐热层的剥离强度。
进而,本发明的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粘结剂组合物优选上述颗粒状聚合物还包含交联性单体单元。如果颗粒状聚合物除了包含上述的各种单体单元之外还包含交联性单体单元,则可以提高所得二次电池的倍率性能。
并且,本发明的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粘结剂组合物优选上述颗粒状聚合物为(甲基)丙烯酸酯系共聚物。如果颗粒状聚合物为(甲基)丙烯酸酯系共聚物,则能够进一步提高所得耐热层的剥离强度。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甲基)丙烯酸酯系共聚物”的意思是以共聚物中所含的全部重复单元(全部单体单元)作为100质量%时,共聚物中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单元的含有比例大于50质量%的共聚物。此外,在本说明书中,(甲基)丙烯酸的意思是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有利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浆料组合物的特征在于,包含非导电性颗粒和上述中的任一种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粘结剂组合物。如果像这样根据包含非导电性颗粒和上述中的任一种粘结剂组合物的浆料组合物,则能够形成剥离强度充分高的耐热层。
在此,在本发明的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浆料组合物中,优选上述非导电性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为0.7μm以下。如果非导电性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为0.7μm以下,则能够提高所得耐热层的耐热收缩性。
另外,非导电性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的意思是“在通过激光衍射法测定的粒度分布(体积基准)中从小粒径侧起计算的累积体积为50%的粒径(D50)”。
而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有利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用耐热层的特征在于,其是用上述的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浆料组合物形成的。像这样由上述的浆料组合物形成的耐热层的剥离强度充分高。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有利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用耐热层。像这样具有有上述耐热层的电池构件的二次电池具有优异的电池性能。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粘结剂组合物,其能够制备可以形成剥离强度充分高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用耐热层的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浆料组合物。
此外,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浆料组合物,其可以形成剥离强度充分高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用耐热层。
并且,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剥离强度充分高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用耐热层、以及具有该耐热层的非水系二次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此,本发明的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粘结剂组合物能够用于制备本发明的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浆料组合物。并且,本发明的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浆料组合物能够用于形成锂离子二次电池等非水系二次电池的耐热层。进而,本发明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用耐热层的特征在于,其由本发明的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浆料组合物形成。此外,本发明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的特征在于具有用本发明的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浆料组合物制作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用耐热层。
(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粘结剂组合物)
本发明的粘结剂组合物包含颗粒状聚合物,并且还可以任意地包含分散介质和其他成分。
在此,本发明的粘结剂组合物的特征在于上述颗粒状聚合物包含含酸性基团单体单元和含氰基单体单元,进而颗粒状聚合物中的含酸性基团单体单元的含有比例为1质量%以上且5质量%以下,且含氰基单体单元的含有比例为4.5质量%以上且25质量%以下。
并且,本发明的粘结剂组合物由于含有满足上述规定性状的颗粒状聚合物,所以能够使所得耐热层以充分的强度与基材粘接,结果能够充分提高耐热层的剥离强度。通过像这样使用包含上述规定的颗粒状聚合物的粘结剂组合物得到上述效果的理由并不明确,但推测其原因是通过使颗粒状聚合物以上述规定的范围含有含酸性基团单体单元和含氰基单体单元,含酸性基团单体单元容易偏向地存在于颗粒状聚合物的表面附近,由此颗粒状聚合物的稳定性提高而不易在浆料组合物中凝聚,能够良好地发挥对被粘接物的粘接力。
<颗粒状聚合物>
本发明的粘结剂组合物所包含的颗粒状聚合物是在使用浆料组合物形成的耐热层中能够作为粘合材料发挥功能的成分,是赋予用包含粘结剂组合物的浆料组合物形成的耐热层粘接性、并且能保持包含在耐热层中的非导电性颗粒不从该耐热层脱离的成分。
并且,颗粒状聚合物是由规定的聚合物形成的非水溶性的颗粒。另外,在本发明中,颗粒为“非水溶性”是指在温度25℃将0.5g的聚合物溶解在100g的水中时不溶成分在90质量%以上。
在此,颗粒状聚合物包含含酸性基团单体单元和含氰基单体单元,并且也可以任意地包含其他单体单元。以下,对各种单体单元进行详细叙述。
<<含酸性基团单体单元>>
含酸性基团单体单元是将含酸性基团单体聚合而得到的单体单元。作为酸性基团,可举出例如-COOH基(羧酸基)、-SO3H基(磺酸基);-PO3H2基和-PO(OH)(OR)基(R表示烃基)等磷酸基等酸性官能团。因此,作为能够形成含酸性基团单体单元的含酸性基团单体,可举出例如具有这些酸性基团的单体。另外,作为含酸性基团单体,也可举出例如能够通过水解生成上述这些酸性基团的单体。当举出这样的含酸性基团单体的具体例子时,可举出能通过水解生成羧酸基的酸酐等。以下列举的各种含酸性基团单体,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按任意比率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作为具有羧酸基的单体,可举出例如单羧酸、二羧酸、二羧酸的酸酐以及它们的衍生物等。作为单羧酸,可举出例如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巴豆酸、2-乙基丙烯酸和异巴豆酸。作为二羧酸,可举出例如马来酸、富马酸、衣康酸、甲基马来酸等含有羧酸基的单体。作为二羧酸的酸酐,可举出例如马来酸酐、丙烯酸酐、甲基马来酸酐、二甲基马来酸酐等。
作为具有磺酸基的单体,可举出例如:乙烯基磺酸、甲基乙烯基磺酸、(甲基)烯丙基磺酸、苯乙烯磺酸、(甲基)丙烯酸-2-磺酸乙酯、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3-烯丙氧基-2-羟基丙磺酸、2-(N-丙烯酰基)氨基-2-甲基-1,3-丙烷-二磺酸等含磺酸基单体。
作为具有-PO3H2基及-PO(OH)(OR)基(R表示烃基)等磷酸基的单体,可举出例如:磷酸-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酯、磷酸甲基-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酯、磷酸乙基-(甲基)丙烯酰氧基乙酯等含磷酸基的单体。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甲基)丙烯酰基的意思是丙烯酰基或甲基丙烯酰基。
另外,上述的各种单体的盐也可以作为含酸性基团单体使用。并且,在上述的含酸性基团单体中,优选使用含羧酸基的单体,更优选使用上述的单羧酸,特别优选使用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中的至少一种。如果颗粒状聚合物含有用含羧酸基的单体形成的含羧酸基单体单元作为含酸性基团单体单元,则能进一步提高所得耐热层的剥离强度。
当以颗粒状聚合物中含有的全部重复单元(全部单体单元)的量作为100质量%时,颗粒状聚合物中的含酸性基团单体单元的含有比例优选为1质量%以上,更优选为1.5质量%以上,优选为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4质量%以下。如果颗粒状聚合物中的含酸性基团单体单元的含有比例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则能充分提高所得耐热层的剥离强度。此外,如果颗粒状聚合物中的含酸性基团单体单元的含有比例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则能充分提高所得耐热层的耐热收缩性。
<<含氰基单体单元>>
含氰基单体单元是将含氰基单体聚合而得到的单体单元。作为能够形成含氰基单体单元的含氰基单体,可举出丙烯腈、甲基丙烯腈等α,β-不饱和腈单体。这些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按任意比率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当以颗粒状聚合物中含有的全部重复单元的量作为100质量%时,颗粒状聚合物中的含氰基单体单元的含有比例优选为4.5质量%以上,更优选为6质量%以上,优选为2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22质量%以下。如果颗粒状聚合物中的含氰基单体单元的含有比例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则能够提高所得到的二次电池的倍率特性。此外,如果颗粒状聚合物中的含氰基单体单元的含有比例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则能够充分提高所得耐热层的剥离强度。
<<其他单体单元>>
作为其他单体单元,没有特别限定,可举出交联性单体单元、(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单元、烯属不饱和羧酸酰胺单体单元、芳香族乙烯基单体单元、含氟原子单体单元以及脂肪族共轭二烯单体单元。
[交联性单体单元]
交联性单体单元是具有将交联性单体聚合而形成的结构的结构单元。另外,交联性单体是能够在加热或能量射线照射等条件下、在聚合中或聚合后形成交联结构的单体。更具体而言,作为交联性单体单元,可举出具有热交联性的交联性基团和每1个分子具有1个烯属双键的交联性单体(以下有时称为“交联性单体1”)、每1个分子具有2个以上烯属双键的交联性单体(以下有时称为“交联性单体2”)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按任意比率组合使用两种以上。另外,交联性单体单元不包括属于上述和后述各种单体单元的单体单元。
作为交联性单体1能够包含的热交联性的交联基团的例子,可举出环氧基、羟甲基、氧杂环丁烷基、
Figure BDA0003477607510000081
唑啉基以及它们的组合。并且,作为交联性单体1的具体例,可举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热交联性的交联性基团:环氧基)、N-羟甲基(甲基)丙烯酰胺等具有羟甲基的(甲基)丙烯酰胺类(热交联性的交联性基团:羟甲基)。其中,优选使用N-羟甲基(甲基)丙烯酰胺,更优选使用N-羟甲基丙烯酰胺。
进而,作为交联性单体2的例子,可举出:(甲基)丙烯酸烯丙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四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等。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甲基)丙烯酸酯的意思是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其中,优选(甲基)丙烯酸烯丙酯,更优选甲基丙烯酸烯丙酯。
在颗粒状聚合物包含交联性单体单元的情况下,当以颗粒状聚合物中含有的全部重复单元的量作为100质量%时,颗粒状聚合物中的交联性单体单元的含有比例优选为0.001质量%以上且10质量%以下。如果颗粒状聚合物中的交联性单体单元的含有比例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则能够提高所得二次电池的倍率特性。
[(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单元]
(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单元是将(甲基)丙烯酸酯单体聚合而得到的单体单元。作为能够形成(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单元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单体,可举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丙酯、丙烯酸异丙酯、丙烯酸正丁酯(正丁基丙烯酸酯)、丙烯酸异丁酯、丙烯酸叔丁酯、丙烯酸正戊酯、丙烯酸异戊酯、丙烯酸正己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2-乙基己基丙烯酸酯)、丙烯酸-2-甲氧基乙酯、丙烯酸-2-乙氧基乙酯、丙烯酸己酯、丙烯酸壬酯、丙烯酸月桂酯、丙烯酸硬脂酯、丙烯酸苄酯等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异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甲基丙烯酸正戊酯、甲基丙烯酸异戊酯、甲基丙烯酸正己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异癸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甲基丙烯酸十三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硬脂酯、甲基丙烯酸苄酯等甲基丙烯酸酯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按任意比率组合使用两种以上。其中,作为(甲基)丙烯酸酯单体,优选丙烯酸正丁酯(正丁基丙烯酸酯)和丙烯酸2-乙基己酯(2-乙基己基丙烯酸酯)。
在颗粒状聚合物包含(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单元的情况下,当以颗粒状聚合物含有的全部重复单元(全部单体单元)的量作为100质量%时,颗粒状聚合物中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单元的含有比例优选大于50质量%,更优选为60质量%以上,优选为93质量%以下,更优选为90质量%以下。如果颗粒状聚合物中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单元的含有比例在上述范围内,则能够进一步提高所得耐热层的剥离强度。
[烯属不饱和羧酸酰胺单体单元]
烯属不饱和羧酸酰胺单体单元是将烯属不饱和羧酸酰胺单体聚合而得到的单体单元。作为烯属不饱和羧酸酰胺单体,可举出例如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N-甲氧基甲基丙烯酰胺和N-甲氧基甲基甲基丙烯酰胺等。其中,优选丙烯酰胺和甲基丙烯酰胺,更优选丙烯酰胺。这些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按任意比率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在颗粒状聚合物包含烯属不饱和羧酸酰胺单体单元的情况下,当以颗粒状聚合物含有的全部重复单元(全部单体单元)的量作为100质量%时,颗粒状聚合物中的烯属不饱和羧酸酰胺单体单元的含有比例优选为1质量%以上,更优选为2质量%以上,优选为1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8质量%以下。如果颗粒状聚合物中的烯属不饱和羧酸酰胺单体单元的含有比例在上述范围内,则能够提高所得耐热层的剥离强度。
[芳香族乙烯基单体单元]
芳香族乙烯基单体单元是将芳香族乙烯基单体聚合而得到的单体单元。作为芳香族乙烯基单体,没有特别限定,可举出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乙烯基甲苯、二乙烯基苯等。另外,这些芳香族乙烯基单体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按任意比率组合使用两种以上。其中,作为芳香族乙烯基单体,优选苯乙烯。
[含氟原子单体单元]
含氟原子单体单元是将含氟原子单体聚合而得到的单体单元。作为含氟原子单体,可举出偏氟乙烯、四氟乙烯、六氟丙烯、三氟氯乙烯、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按任意比率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脂肪族共轭二烯单体单元]
脂肪族共轭二烯单体单元是将脂肪族共轭二烯单体聚合而得到的单体单元。作为脂肪族共轭二烯单体,可举出1,3-丁二烯、2-甲基-1,3-丁二烯、2,3-二甲基-1,3-丁二烯、2-氯-1,3-丁二烯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按任意比率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性状>>
[体积平均粒径]
此外,颗粒状聚合物的体积平均粒径优选为0.08μm以上,更优选为0.10μm以上,优选为0.30μm以下,更优选为0.25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20μm以下,特别优选为0.18μm以下。如果颗粒状聚合物的体积平均粒径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则能够抑制所得耐热层的透气度过低。此外,如果颗粒状聚合物的体积平均粒径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则能够提高所得耐热层的耐热收缩性。
并且,颗粒状聚合物的体积平均粒径能够通过改变例如制备颗粒状聚合物时使用的单体、聚合引发剂和/或聚合促进剂的种类或量来调节。
[在电解液中的溶胀度]
颗粒状聚合物在电解液中的溶胀度优选为2倍以上,更优选为4.5倍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倍以上,优选为11倍以下,更优选为10倍以下,进一步优选为9倍以下。如果颗粒状聚合物的溶胀度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则能够提高所得二次电池的倍率特性。如果颗粒状聚合物的溶胀度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则能够提高颗粒状聚合物的粘接性。另外,在本说明书中,颗粒状聚合物的“溶胀度”是指:在电解液(相对于碳酸亚乙酯与碳酸甲乙酯为3∶7(质量比)混合溶剂以1mol/L的浓度溶解LiPF6而得到的溶液)中的溶胀度,其能够通过实施例中记载的方法测定。
<<颗粒状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在此,颗粒状聚合物的聚合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例如溶液聚合法、悬浮聚合法、本体聚合法、乳液聚合法等中的任一种方法。此外,作为聚合反应,能够使用离子聚合、自由基聚合、活性自由基聚合等加成聚合。并且,聚合中能够使用的聚合溶剂、乳化剂、分散剂、聚合引发剂、链转移剂等,能够使用常用的那些,其使用量也能够为通常的使用量。
另外,在本发明的粘结剂组合物中,颗粒状聚合物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定。
<分散介质>
作为本发明的粘结剂组合物中可任意地含有的分散介质,可举出水、有机溶剂(例如酯类、酮类、醇类)以及它们的混合物。另外,本发明的粘结剂组合物可以含有一种有机溶剂,也可以含有两种以上有机溶剂。其中,作为分散介质,优选水。
<其他成分>
本发明的粘结剂组合物可以含有水溶性聚合物、补强材料、流平剂、润湿剂、分散剂、粘度调节剂、电解液添加剂、防腐剂、防霉剂、消泡剂、阻聚剂,以及除上述那样的颗粒状聚合物以外的粘结材料。这些物质只要不影响电池反应则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使用公知的物质。此外,其他成分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按任意比率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粘结剂组合物可任意地含有的水溶性聚合物是在粘结剂组合物以及包含该粘结剂组合物的浆料组合物中可作为粘度调节剂发挥功能的成分。
另外,聚合物为“水溶性”是指在温度25℃将0.5g的聚合物溶解于100g的水中时不溶成分小于1.0质量%。
作为水溶性聚合物,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各种增稠多糖类。作为增稠多糖类,优选使用羧甲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羟乙基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聚丙烯酸或它们的盐,特别优选使用羧甲基纤维素或其盐。
并且,作为羧甲基纤维素盐,可举出例如钠盐、铵盐等。增稠多糖类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按任意比率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此外,作为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粘结剂组合物可以任意地含有的润湿剂,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使用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系表面活性剂(EO·PO系表面活性剂)、氟系表面活性剂、硅系表面活性剂等。其中,优选使用EO·PO系表面活性剂、氟系表面活性剂,更优选使用EO·PO系表面活性剂。
此外,作为分散剂,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使用聚丙烯酸等聚羧酸、聚丙烯酸钠等聚羧酸钠、聚丙烯酸铵等聚羧酸铵、聚羧酸磺酸共聚物、聚羧酸磺酸共聚物钠、聚羧酸磺酸共聚物铵等。其中,优选使用聚丙烯酸钠。
作为除上述润湿剂、分散剂以外的其他成分的具体例,没有特别限定,可举出例如国际公开第2012/115096号中记载的成分。
<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粘结剂组合物的制备>
并且,本发明的粘结剂组合物能够通过用已知的方法将上述的颗粒状聚合物与根据需要使用的任意的其他成分混合来制备。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使用球磨机、砂磨机、珠磨机、颜料分散机、磨碎机、超声波分散机、均质器、行星式混合机、Filmix等混合机将上述各成分混合来制备粘结剂组合物。
另外,例如在水溶液中将颗粒状聚合物聚合而制备的情况下,能够将颗粒状聚合物的水分散体的状态直接作为粘结剂组合物。
(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浆料组合物)
本发明的浆料组合物是用于形成耐热层的组合物,含有非导电性无机颗粒和上述粘结剂组合物,并且还任意地含有其他成分。即,本发明的浆料组合物通常含有非导电性颗粒、颗粒状聚合物和分散介质,任意地还含有其他成分。并且,本发明的浆料组合物由于包含上述粘结剂组合物,所以能够形成剥离强度充分高的耐热层。
<非导电性颗粒>
在此,作为耐热层用浆料组合物中包含的非导电性颗粒,没有特别限定,可举出在二次电池的使用环境下稳定存在且电化学稳定的由无机材料构成的颗粒(即,非导电性无机颗粒)和由有机材料构成的颗粒(即,非导电性有机颗粒)。其中,优选非导电性无机颗粒。如果举出非导电性无机颗粒的优选例,则可举出:氧化铝(氧化铝,Al2O3)、氧化铝的水合物(勃姆石,AlOOH)、三水铝石(Al(OH)3)、氧化硅、氧化镁(镁砂)、氢氧化镁、氧化钙、氧化钛(二氧化钛)、钛酸钡(BaTiO3)、ZrO、氧化铝-二氧化硅复合氧化物等无机氧化物颗粒;氮化铝、氮化硼等氮化物颗粒;硅、金刚石等共价键性晶体颗粒;硫酸钡、氟化钙、氟化钡等难溶性离子晶体颗粒;滑石、蒙脱石等粘土微粒等。这些之中,从提高耐热层与基材之间的密合性的观点出发,作为非导电性颗粒,优选由氧化铝构成的颗粒(氧化铝颗粒)、由勃姆石构成的颗粒(勃姆石颗粒)、由二氧化钛构成的颗粒(二氧化钛颗粒)以及由硫酸钡构成的颗粒(硫酸钡颗粒),更优选氧化铝颗粒、勃姆石颗粒和硫酸钡颗粒,进一步优选氧化铝颗粒和硫酸钡颗粒。
另外,这些颗粒可以根据需要来实施元素置换、表面处理、固溶体化等。此外,这些颗粒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按任意比率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另外,非导电性有机颗粒是与作为粘结材料的颗粒状聚合物不同的有机化合物。即,非导电性有机颗粒不具有粘结性。如果举出非导电性有机颗粒的优选例,则有:交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交联聚苯乙烯、交联聚二乙烯基苯、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共聚物交联产物、聚苯乙烯、聚酰亚胺、聚酰胺、聚酰胺酰亚胺、三聚氰胺树脂、酚醛树脂、苯基胍胺-甲醛缩合物等各种交联高分子颗粒;以及聚砜、聚丙烯腈、聚芳酰胺、聚缩醛和热塑性聚酰亚胺等耐热性高分子颗粒。此外,作为非导电性有机颗粒,也能使用它们的改性物和衍生物。这些颗粒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按任意比率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另外,作为非导电性颗粒的有机颗粒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优选大于20℃,通常为350℃以下。有机颗粒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能够基于JIS K7121测定。
非导电性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优选为0.7μm以下,更优选为0.5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4μm以下。如果非导电性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则能够提高所得耐热层的耐热收缩性。另外,非导电性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通常可以为0.05μm以上。非导电性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能够对按照JIS Z 8824进行了前处理的非导电性颗粒应用基于JIS Z8825的激光解析法来测定。
<粘结剂组合物>
作为粘结剂组合物,使用上述本发明的粘结剂组合物。
另外,从抑制所得耐热层的透气度过低的观点出发,浆料组合物中的上述规定的颗粒状聚合物的含量相对于100质量份的非导电性颗粒以固体成分换算计优选为10质量份以下,更优选为8质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质量份以下。此外,从进一步提高所得耐热层的剥离强度的观点出发,浆料组合物中的规定的颗粒状聚合物的含量相对于100质量份的非导电性颗粒以固体成分换算计优选为1质量份以上,更优选为1.2质量份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质量份以上。另外,在浆料组合物含有后述的作为任意成分的水溶性聚合物的情况下,优选颗粒状聚合物的含量比水溶性聚合物的含量多。
<其他成分>
作为浆料组合物中能够配合的其他成分,没有特别限定,可举出与在本发明的粘结剂组合物中能够配合的其他成分相同的成分。另外,其他成分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按任意比率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并且,从提高所得耐热层的耐热收缩性的观点出发,浆料组合物中作为任意成分的水溶性聚合物的含量相对于100质量份的非导电性颗粒(尤其是非导电性无机颗粒)以固体成分换算计优选为0.5质量份以上,更优选为1质量份以上。此外,从抑制所得耐热层的透气度过低的观点出发,浆料组合物中作为任意成分的水溶性聚合物的含量相对于100质量份的非导电性颗粒(尤其是非导电性无机颗粒)以固体成分换算计优选为5质量份以下,更优选为4质量份以下。
此外,浆料组合物中作为任意成分的上述润湿剂的含量相对于100质量份的非导电性颗粒(尤其是非导电性无机颗粒)优选为0.01质量份以上,优选为3质量份以下,更优选为2质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质量份以下。如果润湿剂的含量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则能够进一步提高得到的耐热层的剥离强度。此外,如果润湿剂的含量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则能够提高二次电池的循环特性。
另外,浆料组合物中作为任意成分的上述分散剂的含量相对于100质量份的非导电性颗粒(尤其是非导电性无机颗粒)优选为0.1质量份以上,优选为3质量份以下,更优选为2质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质量份以下。如果分散剂的含量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则能够提高耐热层的耐热收缩性。此外,如果分散剂的含量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则能够提高二次电池的倍率特性。
<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浆料组合物的制备>
上述的浆料组合物能够通过将上述各成分使用在<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粘结剂组合物的制备>项目中记载的上述已知的混合方法进行混合来制备。
(非水系二次电池用耐热层)
本发明的耐热层是由上述本发明的浆料组合物形成的,能够通过例如将上述浆料组合物涂敷于适当的基材的表面形成涂膜后、将所形成的涂膜干燥来形成。即,本发明的耐热层由上述浆料组合物的干燥产物形成,通常至少含有非导电性颗粒和颗粒状聚合物。另外,耐热层中包含的各成分是上述浆料组合物中包含的各成分,因此这些各成分的优选的存在比与浆料组合物中的各成分的优选的存在比相同。
并且,本发明的耐热层由包含本发明的粘结剂组合物的本发明的浆料组合物形成,因此剥离强度充分高。
<基材>
在此,对涂敷浆料组合物的基材没有限制,例如可以在脱模基材的表面形成浆料组合物的涂膜,将该涂膜干燥而形成耐热层,从耐热层剥离脱模基材。像这样从脱模基材剥离下来的耐热层也能够作为自支承膜用于二次电池的电池构件的形成。
但是,从省略剥离耐热层的工序从而提高电池构件的制造效率的观点出发,作为基材,优选使用间隔件基材或电极基材。具体而言,优选将浆料组合物涂敷在间隔件基材或电极基材上,更优选涂敷在间隔件基材上。
<<间隔件基材>>
作为间隔件基材,没有特别限定,可举出有机间隔件基材等已知的间隔件基材。有机间隔件基材是由有机材料构成的多孔构件,当举出有机间隔件基材的例子时,可举出包含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树脂、芳香族聚酰胺树脂等的微多孔膜或无纺布等,从强度优异的观点出发,优选聚乙烯制的微多孔膜、无纺布。
<<电极基材>>
作为电极基材(正极基材和负极基材),没有特别限定,可举出在集流体上形成有包含电极活性物质和粘结材料的电极复合材料层的电极基材。
集流体、电极复合材料层中的电极活性物质(正极活性物质、负极活性物质)和电极复合材料层用粘结材料(正极复合材料层用粘结材料、负极复合材料层用粘结材料)以及在集流体上形成电极复合材料层的方法可以使用已知的那些,可举出例如在日本特开2013-145763号公报中记载的那些。
<耐热层的形成方法>
作为在上述间隔件基材、电极基材等基材上形成耐热层的方法,可举出以下的方法。
1)将本发明的浆料组合物涂敷在基材的表面(在为电极基材的情况下为电极复合材料层侧的表面,下同),接着进行干燥的方法;
2)在本发明的浆料组合物中浸渍基材后将其干燥的方法;以及
3)将本发明的浆料组合物涂敷在脱模基材上,进行干燥制造耐热层,将所得耐热层转印到基材的表面的方法。
这些之中,从容易控制耐热层的层厚的观点出发,特别优选上述1)的方法。上述1)的方法具体包括:将浆料组合物涂敷在基材上的工序(涂敷工序)、以及使涂敷在基材上的浆料组合物干燥而形成耐热层的工序(干燥工序)。
<<涂敷工序>>
然后在涂敷工序中,作为将浆料组合物涂敷在基材上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举出例如刮刀法、逆转辊法、直接辊法、凹版印刷法、挤压法、刷涂法等方法。
<<干燥工序>>
此外,在干燥工序中,作为将基材上的浆料组合物干燥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使用公知的方法。作为干燥方法,可举出例如:通过温风、热风、低湿度风进行的干燥、真空干燥、通过照射红外线或电子束等进行的干燥。
<耐热层的厚度>
耐热层的厚度优选为4μm以下,更优选为3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5μm以下,特别优选为2μm以下。另外,耐热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为例如0.2μm以上。如果耐热层的厚度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则能够提高所得二次电池的倍率特性。此外,如果耐热层的厚度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则该耐热层的耐热收缩性优异。
(非水系二次电池)
本发明的二次电池具有上述的本发明的耐热层。更具体而言,本发明的二次电池具有正极、负极、间隔件和电解液,上述耐热层包含在作为电池构件的正极、负极和间隔件中的至少一个中。
<正极、负极和间隔件>
本发明的二次电池中使用的正极、负极和间隔件之中的至少一个是具有上述本发明的耐热层的电池构件。另外,作为不具有本发明的耐热层的正极、负极及间隔件则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已知的正极、负极及间隔件。
<电解液>
作为电解液,通常可使用在有机溶剂中溶解有支持电解质的有机电解液。作为支持电解质,在例如锂离子二次电池中可使用锂盐。作为锂盐,可举出例如:LiPF6、LiAsF6、LiBF4、LiSbF6、LiAlCl4、LiClO4、CF3SO3Li、C4F9SO3Li、CF3COOLi、(CF3CO)2NLi、(CF3SO2)2NLi、(C2F5SO2)NLi等。其中,由于易溶于溶剂而显示出高解离度,所以优选LiPF6、LiClO4、CF3SO3Li。另外,电解质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按任意比率组合使用两种以上。通常,存在使用解离度越高的支持电解质则锂离子导电率越高的倾向,因此能够通过支持电解质的种类来调节锂离子导电率。
作为在电解液中使用的有机溶剂,只要是能够溶解支持电解质的有机溶剂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在锂离子二次电池中,优选使用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亚乙酯(E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亚丙酯(PC)、碳酸亚丁酯(BC)、碳酸甲乙酯(EMC)等碳酸烷基酯类;以及,γ-丁内酯、甲酸甲酯等酯类;1,2-二甲氧基乙烷、四氢呋喃等醚类;环丁砜、二甲基亚砜等含硫化合物类等。此外,也可以使用这些溶剂的混合液。其中,由于碳酸酯类的介电常数高、稳定的电位区域宽,所以优选。
另外,电解液中的电解质的浓度能够适当调节。此外,电解液中也可以添加碳酸亚乙烯酯(VC)等已知的添加剂。
<非水系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非水系二次电池能够通过例如如下方式来制造:将正极和负极隔着间隔件重叠,根据需要将其对应于电池形状进行卷绕、折叠等并装入电池容器,向电池容器注入电解液并封口,由此来制造。另外,将正极、负极、间隔件之中的至少一个构件设为带耐热层的构件。为了防止二次电池内部的压力升高、过充放电等的产生,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保险丝、PTC元件等防过电流元件、多孔金属网、导板等。二次电池的形状可以为例如硬币型、纽扣型、片型、圆筒型、方形、扁平型等中的一种形状。
[实施例]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地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表示量的“%”和“份”为质量基准。
此外,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在将多种单体聚合而制造的聚合物中,将某单体聚合所形成的单体单元在上述聚合物中的比例通常与该某单体在用于聚合该聚合物的全部单体中所占的比例(投料比)一致。并且,在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各种属性的测定和评价按照以下的方法实施。
<颗粒状聚合物的体积平均粒径>
实施例、比较例中制备的颗粒状聚合物的体积平均粒径通过激光衍射法进行测定。具体而言,将包含测定对象物(颗粒状聚合物)的水分散液(固体成分浓度调节为0.1质量%)作为试样。然后,在使用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Beckman Coulter,Inc.制,产品名“LS-13 320”)测定的粒径分布(体积基准)中,将从小粒径侧起计算的累积体积为50%的粒径D50作为体积平均粒径。
<在电解液中的溶胀度>
将实施例、比较例中制备的颗粒状聚合物成型为约0.1mm厚的膜,将其切成约2英寸的方形作为试验片,测定该试验片的质量(浸渍前质量)。然后,将试验片在温度60℃的电解液中浸渍72小时。将浸渍后的试验片提起,擦去电解液后立即测定质量(浸渍后质量),将(浸渍后质量)/(浸渍前质量)的值作为溶胀度。
另外,作为电解液,使用在碳酸亚乙酯与碳酸甲乙酯为3∶7(质量比)混合溶剂中以1mol/L的浓度溶解了LiPF6的溶液。所得到的溶胀度的值越小,意味着颗粒状聚合物的耐电解液性越高。
<颗粒状聚合物的水溶性>
对于实施例、比较例中制备的颗粒状聚合物,在温度25℃将0.5g的聚合物溶解于100g的水中。在所有的实施例、比较例中,确认到不溶成分在90质量%以上。
<非水系二次电池用耐热层的密合性>
将实施例、比较例中制作的带耐热层的间隔件分别切成宽10mm、长50mm,作为试验片。
接着,准备粘贴有双面胶带(NITTO DENKO CORPORATION制,No.5608)的SUS(stainless steel)板,在该双面胶带上粘贴上述试验片的耐热层侧的面。然后,将间隔件基材的一端以与剥离面成180°的方式并以50mm/分钟的速度进行拉扯,测定剥离时的剥离强度,按照以下基准进行评价。剥离强度越高,意味着间隔件基材与耐热层之间的密合性越高。
A:剥离强度为40N/m以上;
B:剥离强度为30N/m以上且小于40N/m;
C:剥离强度为20N/m以上且小于30N/m;
D:剥离强度小于20N/m。
<透气度上升值>
使用数字式王研式透气度/平滑度测试仪(旭精工株式会社制,EYO-5-1M-R),对制造带耐热层的间隔件时使用的间隔件基材和所制作的带耐热层的间隔件测定葛尔莱(Gurley)值(秒/100cc)。具体而言,根据“间隔件基材”的葛尔莱值G0和所制造的“带耐热层的间隔件”的葛尔莱值G1,求出葛尔莱值的增加量ΔG(=G1-G0),并按照以下基准进行评价。该葛尔莱值的增加量ΔG越小,表示间隔件的离子导电率越优异。
A:葛尔莱值的增加量小于70秒/100cc;
B:葛尔莱值的增加量为70秒/100cc以上且小于100秒/100cc;
C:葛尔莱值的增加量为100秒/100cc以上。
<非水系二次电池用耐热层的耐热收缩性>
将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制作的带耐热层的间隔件切成宽度12cm×长度12cm的正方形,在该正方形的内部描绘单边为10cm的正方形,制成试验片。然后,将试验片放入150℃的恒温槽中放置1小时后,求出内部描绘的正方形的面积变化(={(放置前的正方形的面积-放置后的正方形的面积)/放置前的正方形的面积}×100%)作为热收缩率,按照以下的基准进行评价。该热收缩率越小,表示耐热层的耐热收缩性越优异。
A:热收缩率小于10%;
B:热收缩率在10%以上且小于20%;
C:热收缩率在20%以上。
<非水系二次电池的倍率特性>
对于实施例、比较例中制作的锂离子二次电池,通过0.1C的恒电流法充电至4.3V,然后以0.1C放电至3.0V,求出0.1C放电容量。然后,以0.1C充电至4.3V,然后以4C放电至3.0V,求出2C放电容量。对10个锂离子二次电池电池单元进行这些测定,将各测定值的平均值作为0.1C放电容量a、2C放电容量b。求出以2C放电容量b与0.1C放电容量a的电容量的比(b/a(%))表示的容量保持率,按照以下基准评价倍率特性。容量保持率的值越高,则倍率特性越优异。
A:容量保持率为90%以上;
B:容量保持率为60%以上且小于90%;
C:容量保持率小于60%。
(实施例1)
<包含颗粒状聚合物A的水分散液的制备>
在具有搅拌机的反应器中分别供给90份的离子交换水、0.05份的作为乳化剂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Kao Chemical Corporatio制、“NEOPELEX G-15”)以及0.23份的过硫酸铵,用氮气置换气相部,升温至70℃。
另一方面,在另外的容器中混合50份的离子交换水、0.1份的作为乳化剂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5份的作为含酸性官能团单体的甲基丙烯酸(MAA)、10份的作为含氰基单体的丙烯腈(AN)、以及作为其他单体的85.3份的作为(甲基)丙烯酸酯单体的丙烯酸正丁酯(BA)、0.2份的作为交联性单体的甲基丙烯酸烯丙酯(AMA)以及2.0份的作为烯属不饱和羧酸酰胺单体的丙烯酰胺(AAm),得到单体组合物。用4小时将该单体组合物连续地添加到上述反应器中进行聚合。在添加中,在80℃进行反应。添加终止后,再在80℃搅拌3小时,终止反应,制造包含颗粒状聚合物A的水分散液(耐热层用粘结剂组合物)。对于所得到的颗粒状聚合物A,按照上述方法测定或计算体积平均粒径和在电解液中的溶胀度。结果示于表1中。另外,所得到的颗粒状聚合物A是(甲基)丙烯酸酯系共聚物(ACL),其中,作为丙烯酸酯单体单元的丙烯酸丁酯单元的含有比例为85.3质量%。
<耐热层用浆料组合物的制备>
作为非导电性颗粒使用氧化铝颗粒(Sumitomo Chemical Co.Ltd.制、AKP-30、体积平均粒径D50(目录值):0.3μm),作为分散剂使用聚丙烯酸钠(Toa Gosei Co.,Ltd.制、Aron T-50),作为水溶性聚合物使用醚化度为0.8~1.0的羧甲基纤维素(Daicel FineChemLtd.制、D1220)。另外,水溶性聚合物的1%水溶液的粘度为10~20mPa·s。
将100份的非导电性颗粒、0.5份的分散剂和离子交换水混合,用珠磨机(AshizawaFinetech Ltd.制、LMZ015)处理1小时,得到分散液。进而,将用上述方式制备的耐热层用粘结剂组合物以颗粒状聚合物A的固体成分相当量计为3份的量、羧甲基纤维素的4%水溶液以固体成分相当量计为1.5份的量以及0.3份的作为润湿剂的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系表面活性剂(San Nopco Limited制、Noptex ED-052)进行混合,制备固体成分浓度为40重量%的耐热层用浆料组合物。
<在单面具有耐热层的带耐热层的间隔件的制作>
准备聚乙烯制的间隔件基材(Asahi Kasei Corporation制、ND509、厚度:9μm)。在准备的间隔件基材的表面涂敷上述制作的耐热层用浆料组合物,在温度50℃下干燥3分钟,得到在单面具有耐热层的带耐热层的间隔件(耐热层的厚度:2μm)。使用所得到的带耐热层的间隔件,按照上述方法,评价透气度上升值、耐热层的密合性和耐热收缩性。结果示于表1中。
<负极的制作>
在带有搅拌机的5mPa耐压容器中,加入33份的1,3-丁二烯、3.5份的衣康酸和63.5份的苯乙烯、0.4份的作为乳化剂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50份的离子交换水以及0.5份的作为聚合引发剂的过硫酸钾,充分搅拌后,加热至50℃开始聚合。在聚合转化率达到96%的时刻冷却,终止聚合反应,得到包含颗粒状的粘结剂(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的混合物。向上述混合物中添加5%氢氧化钠水溶液调节pH至8,然后通过加热减压蒸馏除去未反应单体。然后,将混合物冷却至30℃以下,得到包含负极用粘结材料的水分散液。
在行星式混合机中,投入48.75份的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人造石墨(理论容量:360mAh/g)、48.75份的天然石墨(理论容量:360mAh/g)和以固体成分相当量计为1份的作为增稠剂的羧甲基纤维素。进而,用离子交换水稀释至固体成分浓度为60%,然后以转速45rpm混炼60分钟。然后,投入以固体成分相当量计为1.5份的上述得到的负极用粘结材料,以40rpm的转速混炼40分钟。然后,加入离子交换水以使得粘度成为3000±500mPa·s(B型粘度计、在25℃、60rpm测定),由此制备负极复合材料层用浆料组合物。
用缺角轮涂敷机,将上述负极复合材料层用浆料组合物以涂敷量为11±0.5mg/cm2的方式涂敷在作为集流体的厚度15μm的铜箔的表面,。然后,将涂敷有负极复合材料层用浆料组合物的铜箔以400mm/分钟的速度在温度80℃的烘箱内运送2分钟,再在温度110℃的烘箱内运送2分钟,由此使铜箔上的浆料组合物干燥,得到在集流体上形成有负极复合材料层的负极原材料。
然后,将制作的负极原材料的负极复合材料层侧在温度25±3℃的环境下,以线压11t(吨)的条件进行辊压,得到负极复合材料层密度为1.60g/cm3的负极。然后,将该负极在温度25±3℃、相对湿度50±5%的环境下放置1周。
<正极的制作>
在行星式混合机中,添加96份的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Co-Ni-Mn的锂复合氧化物系的活性物质(NMC111,LiNi1/3Co1/3Mn1/3O2)、2份的作为导电材料的乙炔黑(Denka Co.,Ltd.制,HS-100)和2份的作为粘结材料的聚偏氟乙烯(KUREHA CORPORATION制,KF-1100),再加入作为分散介质的N-甲基-2-吡咯烷酮(NMP)并混合,使总固体成分浓度成为67%,制备正极复合材料层用浆料组合物。
接着,用缺角轮涂敷机将所得到的正极复合材料层用浆料组合物以涂敷量为20±0.5mg/cm2的方式涂敷在作为集流体的厚度20μm的铝箔上。
进而,以200mm/分钟的速度在温度90℃的烘箱内运送2分钟,再在温度120℃的烘箱内运送2分钟,由此使铝箔上的浆料组合物干燥,得到在集流体上形成有正极复合材料层的正极原材料。
然后,将制作的正极原材料的正极复合材料层侧在温度25±3℃的环境下、以线压14t(吨)的条件进行辊压,得到正极复合材料层密度为3.40g/cm3的正极。然后,将该正极在温度25±3℃、相对湿度50±5%的环境下放置1周。
<二次电池的制作>
使用上述负极、正极和间隔件,制作卷绕电池单元(放电容量相当于520mAh),配置在铝包装材料内。然后,在铝包装材料内填充作为电解液的浓度1.0M的LiPF6溶液(溶剂:碳酸亚乙酯(EC)/碳酸甲乙酯(EMC)=3/7(质量比)的混合溶剂、含有添加剂:2体积%(溶剂比)的碳酸亚乙烯酯)。进而,为了将铝包装材料的开口密封,进行温度150℃的热密封来封闭铝包装材料,制造锂离子二次电池。使用该锂离子二次电池来评价倍率特性。结果示于表1中。
(实施例2~6、8~9、12~13)
在合成颗粒状聚合物时,根据需要改变聚合中使用的单体组合物的组成等从而使所得颗粒状聚合物中的各种单体单元的种类、含有比例、粒径以及在电解液中的溶胀度分别成为如表1所示那样,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实施了各种操作、测定和评价。结果示于表1中。
另外,在表1中,对于组成等与实施例1不同的、在这些实施例中分别制备的各颗粒状聚合物,分别记为颗粒状聚合物B~F、J~K、L~N。
(实施例7)
在合成颗粒状聚合物I时,改变单体组合物的聚合条件(具体为将加入反应器内的乳化剂的量变更为0.02份),使得到的颗粒状聚合物I的粒径如表1所示。除了这一点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实施各种操作、测定和评价。结果示于表1中。
(实施例10)
在<耐热层用浆料组合物的制备>工序中,作为非导电性颗粒,使用了更大粒径的氧化铝颗粒(Sumitomo Chemical Co.Ltd.制,AKP-3000、体积平均粒径D50(目录值):0.7μm),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实施各种操作、测定及评价。结果示于表1中。
(实施例11)
在<耐热层用浆料组合物的制备>工序中,将使用的非导电性颗粒从氧化铝颗粒变更为硫酸钡颗粒(Takehara Kagaku KogyoCo.,Ltd.制,TS-2、体均粒径D50(目录值):0.3μm),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实施各种操作、测定和评价。结果示于表1中。
(比较例1~4)
在合成颗粒状聚合物时,根据需要而改变聚合中使用的单体组合物的组成等从而使所得颗粒状聚合物中的各种单体单元的种类、含有比例、粒径以及在电解液中的溶胀度分别成为如表1所示那样,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实施了各种操作、测定和评价。结果示于表1中。
另外,在表1中,对于组成等与实施例1不同的、在这些比较例中分别制备的各颗粒状聚合物,分别记为颗粒状聚合物O~R。
另外,在以下所示的表1中
“MAA”表示甲基丙烯酸单元;
“AN”表示丙烯腈单元;
“AMA”表示甲基丙烯酸烯丙酯单元;
“BA”表示丙烯酸正丁酯单元;
“Aam”表示丙烯酰胺单元;
“ACL”表示(甲基)丙烯酸酯系共聚物;
“CMC”表示羧甲基纤维素;
“MAN”表示甲基丙烯腈单元;
“AA”表示丙烯酸单元;
“NMA”表示N-羟甲基丙烯酰胺单元;
“2EHA”表示2-乙基己基丙烯酸酯单元;
“MMA”表示甲基丙烯酸甲酯单元;
“Al2O3”表示氧化铝颗粒;
“BaSO4”表示硫酸钡颗粒。
[表1]
Figure BDA0003477607510000271
由表1可知,在实施例1~13中,使用了包含分别以1质量%以上且5质量%以下的含有比例含有含酸性基单体单元并且以4.5质量%以上且25质量%以下的含有比例含有含氰基单体单元的颗粒状聚合物的粘结剂组合物,得到了剥离强度充分高并且与基材之间能呈现高密合性的耐热层。此外可知,实施例1~13的耐热层能够使二次电池发挥优异的倍率特性。
另一方面可知,在比较例1~4中,使用了包含含氰基单体单元或含酸性基单体单元的含有比例不满足上述规定范围的颗粒状聚合物的粘结剂组合物,无法形成剥离强度充分高的耐热层,该耐热层对于基材的密合性也不足。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粘结剂组合物,其能够制备可以形成剥离强度充分高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用耐热层的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浆料组合物。
此外,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浆料组合物,其可以形成剥离强度充分高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用耐热层。
并且,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剥离强度充分高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用耐热层、以及具有该耐热层的非水系二次电池。

Claims (9)

1.一种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粘结剂组合物,其包含颗粒状聚合物,
所述颗粒状聚合物包含含酸性基团单体单元和含氰基单体单元,
所述颗粒状聚合物中的所述含酸性基团单体单元的含有比例为1质量%以上且5质量%以下,且所述含氰基单体单元的含有比例为4.5质量%以上且25质量%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粘结剂组合物,其中,所述颗粒状聚合物的体积平均粒径为0.30μm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粘结剂组合物,其中,所述含酸性基团单体单元包含含羧酸基单体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粘结剂组合物,其中,所述颗粒状聚合物还包含交联性单体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粘结剂组合物,其中,所述颗粒状聚合物为(甲基)丙烯酸酯系共聚物。
6.一种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浆料组合物,其包含非导电性颗粒和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粘结剂组合物。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浆料组合物,其中,所述非导电性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为0.7μm以下。
8.一种非水系二次电池用耐热层,其是使用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浆料组合物形成的。
9.一种非水系二次电池,其具有权利要求8所述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用耐热层。
CN202080052307.XA 2019-08-30 2020-08-21 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粘结剂组合物、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浆料组合物、非水系二次电池用耐热层以及非水系二次电池 Pending CN11412799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58925 2019-08-30
JP2019-158925 2019-08-30
PCT/JP2020/031738 WO2021039672A1 (ja) 2019-08-30 2020-08-21 非水系二次電池耐熱層用バインダー組成物、非水系二次電池耐熱層用スラリー組成物、非水系二次電池用耐熱層、及び非水系二次電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27996A true CN114127996A (zh) 2022-03-01

Family

ID=746835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52307.XA Pending CN114127996A (zh) 2019-08-30 2020-08-21 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粘结剂组合物、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浆料组合物、非水系二次电池用耐热层以及非水系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11003A1 (zh)
EP (1) EP4024504A1 (zh)
JP (1) JPWO2021039672A1 (zh)
KR (1) KR20220054787A (zh)
CN (1) CN114127996A (zh)
WO (1) WO2021039672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19755A (zh) * 2010-07-23 2013-05-22 日本瑞翁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多孔膜、二次电池多孔膜用浆料及二次电池
CN103250273A (zh) * 2010-10-07 2013-08-14 日本瑞翁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多孔膜浆料、二次电池多孔膜、二次电池电极、二次电池隔板与二次电池
JP2014229406A (ja) * 2013-05-20 2014-12-08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多孔膜用スラリー組成物、二次電池用多孔膜の製造方法、二次電池用多孔膜、二次電池用セパレーター、二次電池用電極および二次電池
CN104364938A (zh) * 2012-09-28 2015-02-18 日本瑞翁株式会社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多孔膜隔板的制造方法、及锂离子二次电池用叠层体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330622A1 (en) 2011-02-23 2013-12-12 Zeon Corporation Secondary cell negative electrode, secondary cell slurry composition for negative electrod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secondary cell negative electrode
JP6186852B2 (ja) 2013-04-30 2017-08-30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多孔膜用スラリー組成物、二次電池用電極、二次電池用セパレータおよび二次電池
WO2018180472A1 (ja) 2017-03-31 2018-10-04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非水系二次電池多孔膜用バインダー組成物、非水系二次電池多孔膜用スラリー組成物、非水系二次電池用多孔膜、および非水系二次電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19755A (zh) * 2010-07-23 2013-05-22 日本瑞翁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多孔膜、二次电池多孔膜用浆料及二次电池
CN103250273A (zh) * 2010-10-07 2013-08-14 日本瑞翁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多孔膜浆料、二次电池多孔膜、二次电池电极、二次电池隔板与二次电池
CN104364938A (zh) * 2012-09-28 2015-02-18 日本瑞翁株式会社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多孔膜隔板的制造方法、及锂离子二次电池用叠层体的制造方法
JP2014229406A (ja) * 2013-05-20 2014-12-08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多孔膜用スラリー組成物、二次電池用多孔膜の製造方法、二次電池用多孔膜、二次電池用セパレーター、二次電池用電極および二次電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1039672A1 (zh) 2021-03-04
WO2021039672A1 (ja) 2021-03-04
US20220311003A1 (en) 2022-09-29
KR20220054787A (ko) 2022-05-03
EP4024504A1 (en) 2022-07-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97634B2 (ja) 非水系二次電池用バインダー、非水系二次電池機能層用組成物、非水系二次電池用機能層および非水系二次電池
JP6809466B2 (ja) 非水系二次電池機能層用組成物、非水系二次電池用機能層および非水系二次電池
KR102569981B1 (ko) 2차 전지 다공막용 조성물, 2차 전지용 다공막 및 2차 전지
JP7115463B2 (ja) 非水系二次電池用バインダー組成物、非水系二次電池機能層用スラリー組成物、非水系二次電池用機能層、および非水系二次電池
JP7259746B2 (ja) 電気化学素子機能層用バインダー組成物、電気化学素子機能層用組成物、電気化学素子用機能層、及び電気化学素子
JP6515574B2 (ja) 非水系二次電池機能層用バインダー、非水系二次電池機能層用組成物、非水系二次電池用機能層および非水系二次電池
JP7388506B2 (ja) 非水系二次電池
CN113454838B (zh) 非水系二次电池功能层用浆料组合物、非水系二次电池用间隔件以及非水系二次电池
WO2019004459A1 (ja) 電気化学素子用バインダー組成物、電気化学素子機能層用スラリー組成物、電気化学素子接着層用スラリー組成物、および複合膜
CN114097117A (zh) 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粘结剂组合物、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浆料组合物、非水系二次电池用耐热层及非水系二次电池
JP6406066B2 (ja) 非水系二次電池多孔膜用バインダー、非水系二次電池多孔膜用組成物、非水系二次電池用多孔膜および非水系二次電池
CN113892202B (zh) 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粘结剂组合物、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浆料组合物、非水系二次电池用耐热层以及非水系二次电池
JP6492741B2 (ja) 非水系二次電池機能層用バインダー組成物、非水系二次電池機能層用スラリー組成物、非水系二次電池用機能層、非水系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485269B2 (ja) 非水系二次電池多孔膜用バインダー組成物、非水系二次電池多孔膜用組成物、非水系二次電池用多孔膜および非水系二次電池
CN114127996A (zh) 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粘结剂组合物、非水系二次电池耐热层用浆料组合物、非水系二次电池用耐热层以及非水系二次电池
WO2018163761A1 (ja) 非水系二次電池機能層用組成物、非水系二次電池用機能層および非水系二次電池
WO2024024574A1 (ja) 二次電池機能層用バインダー、二次電池機能層用スラリー組成物、二次電池用機能層、及び二次電池
KR20240035763A (ko) 이차 전지 기능층용 바인더, 이차 전지 기능층용 슬러리 조성물, 이차 전지용 기능층, 및 이차 전지
WO2022114033A1 (ja) 二次電池機能層用バインダー、二次電池機能層用スラリー組成物、二次電池用機能層、および二次電池
WO2023189442A1 (ja) 非水系二次電池機能層用スラリー組成物、非水系二次電池用セパレータ及び非水系二次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