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97312B - 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 - Google Patents

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97312B
CN114097312B CN201980098114.5A CN201980098114A CN114097312B CN 114097312 B CN114097312 B CN 114097312B CN 201980098114 A CN201980098114 A CN 201980098114A CN 114097312 B CN114097312 B CN 1140973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automatic
unit
bin
fee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9811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097312A (zh
Inventor
吉野朋治
森川俊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0973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973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0973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973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2Feeding of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2Feeding of components
    • H05K13/021Loading or unloading of contain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65/00Loading or unload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015Orientation; Alignment; Position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3Feeding one by one by other means than belts
    • H05K13/0434Feeding one by one by other means than belts with contain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201/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handling devices, e.g. convey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product or load being conveyed or handled
    • B65G2201/02Articles
    • B65G2201/0235Containers
    • B65G2201/0258Trays, totes or bi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 Warehouses Or Storag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具备:装置主体;料仓,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保持于上述装置主体,且以上下排列的方式收纳多个排列有多个元件的托盘;梭动机构,能够从上述料仓拉出任一个上述料仓而供给上述元件;升降机构,使上述料仓或者上述梭动机构进行升降,来选择上述梭动机构拉出的上述托盘;及自动交换部,对要从上述装置主体回收的上述料仓和要向上述装置主体补给的上述料仓进行交换。

Description

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涉及一种使用托盘来供给元件的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生产安装有多个元件的基板产品的对基板作业机,存在焊料印刷机、元件安装机、回流焊机、基板检查机等。通常将这些对基板作业机设置成一列来构成基板生产线。其中,元件安装机有时具备使用排列有元件的托盘的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通常,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保持多个托盘,并且在元件消耗时交换托盘,从而供给多种元件。在专利文献1、2中公开了这种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的技术例。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通过搭载于在元件保管库与多个元件安装机之间行驶的行驶体的补给单元来进行托盘元件的补给的元件安装系统。在该系统中,通过托盘进给机构,在行驶体侧的料仓与元件安装机侧的料仓之间交接排列有托盘元件的托盘。这样一来,能够自动地进行托盘的补给及回收,能够自动且高效地补给所需的元件。
另外,专利文献2的芯片供给装置具备:料仓,以上下排列的方式收纳多个托盘;保持件,悬吊地保持料仓;及使保持件上下移动的单元,在料仓的下方确保有供台车出入的下方空间。由此,作业者能够使用台车进行料仓的交换作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2014/010084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7-176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专利文献1的技术是逐个自动地交接托盘的技术,无法将收纳于料仓的多个托盘一并交换。因此,在变更所生产的基板的种类的换产调整作业等中交换多个托盘时,交换动作变得复杂,所需时间也变长。与此相对,专利文献2的技术虽然能够进行料仓的一并交换,但是由于是由作业者进行的交换作业,因此并未实现自动化。
在本说明书中,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能够自动地进行收纳多个托盘的料仓的交换的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说明书公开一种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其具备:装置主体;料仓,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保持于上述装置主体,且以上下排列的方式收纳多个排列有多个元件的托盘;梭动机构,能够从上述料仓拉出任一个上述托盘而供给上述元件;升降机构,使上述料仓或者上述梭动机构进行升降,来选择上述梭动机构拉出的上述托盘;及自动交换部,对要从上述装置主体回收的上述料仓和要向上述装置主体补给的上述料仓进行交换。
发明效果
根据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因为自动交换部对要从装置主体回收的料仓和要向装置主体补给的料仓进行交换,所以能够自动地进行收纳多个托盘的料仓的交换。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向视图,是包含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的料仓的侧面局部剖视图。
图3是图1的III-III向视图,是包含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的供料器装置的侧面局部剖视图。
图4是表示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的与料仓及托盘的操作相关的控制的结构的框图。
图5是表示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的与供料器装置的交换相关的控制的结构的框图。
图6是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交换自动料仓时的动作流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1.与实施方式的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1的料仓(3A、3M)相关的结构
参考图1~图3的装置结构图、及图4、图5的控制结构图来对实施方式的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1的结构进行说明。在图1的俯视图中,为了方便起见,对元件安装机9及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1确定共用的前后左右的方向。另外,在图1~图3中示出元件安装机9的外形线,在图2及图3中示出元件安装机9具备的安装头91及吸嘴92。
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1装备于元件安装机9的前侧。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1使用排列有多个元件的托盘Ty来向元件安装机9供给元件。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1由装置主体2、自动料仓3A、手动料仓3M、梭动机构4、升降机构5(参照图4)、料仓自动交换部6A、供料器装置3F、供料器自动交换部6F、两个高度检测部7A、7F、高度调整部7J及控制装置8(参照图4、图5)等构成。
装置主体2由主体壳体21、插入部25、下侧保持台26及上侧保持台28等构成。主体壳体21形成为纵长的长方体形状。主体壳体21与元件安装机9的前缘接近地配置。在主体壳体21的前表面的靠下部处开设有比自动料仓3A的尺寸大的自动交换窗22。在主体壳体21的前表面的靠上部处设有比手动料仓3M的尺寸大且能够开闭的维护门23。在主体壳体21的后表面的大致中间高度处开设有比托盘Ty的尺寸大的拉出窗24。
插入部25设于主体壳体21的后表面。插入部25插入到元件安装机9的内部。插入部25由梭动支撑部251及供料器保持部252构成。梭动支撑部251是水平地配置的矩形板状的部件。梭动支撑部251配置于元件安装机9的靠左的、比拉出窗24稍低的位置。供料器保持部252是水平地配置的矩形板状的部件。供料器保持部252配置于元件安装机9的靠右的、比梭动支撑部251高的位置。
下侧保持台26以能够升降的方式配置于主体壳体21的内部。下侧保持台26是矩形的厚板状的部件。下侧保持台26具有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各并排配置有多个移送辊27。上侧保持台28以能够升降的方式配置于主体壳体21的内部的比下侧保持台26靠上侧处。上侧保持台28是矩形的厚板状的部件。
自动料仓3A形成为具有小于主体壳体21的一半的高度的箱形状。自动料仓3A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保持于下侧保持台26的上侧。被保持的自动料仓3A的载荷由移送辊27支撑。移送辊27是通过在载置有自动料仓3A的状态下进行旋转来移送自动料仓3A的主体侧料仓驱动部的一个实施方式。
在自动料仓3A的内部上下并排地设有多个保持架31。在各保持架31分别收纳托盘Ty。在各托盘Ty呈二维格子状地排列有多个元件。自动料仓3A的后部开放,能够将托盘Ty向后方拉出。另外,也可以是,载置有托盘Ty的省略图示的托盘用料盘收纳于各保持架31,托盘Ty及托盘用料盘能够被一起拉出。
自动料仓3A通过调整高度位置而与自动交换窗22相向。自动料仓3A通过移送辊27的反向旋转而被移送到下侧保持台26的前侧,并通过自动交换窗22而向前方前进。由此,将自动料仓3A从装置主体2拆下。另外,自动料仓3A通过移送辊27的正向旋转而从前方通过自动交换窗22并被向下侧保持台26移送。由此,自动料仓3A被补给到装置主体2。
手动料仓3M与自动料仓3A相同地形成为具有小于主体壳体21的一半的高度的箱形状。手动料仓3M被保持于上侧保持台28的上侧。在手动料仓3M的内部上下并排地设有多个保持架33。在各保持架33分别收纳有托盘Ty。在各托盘Ty呈二维格子状地排列有多个元件。另外,手动料仓3M及自动料仓3A也可以是相同形状。
手动料仓3M的后部开放,能够将托盘Ty向后方拉出。手动料仓3M通过调整高度位置而与维护门23相向。手动料仓3M的前部开放,通过维护门23来进行维护。例如,操作者能够通过维护门23交换托盘Ty而补给元件或者检查手动料仓3M的内部。此外,操作者也能够交换手动料仓3M整体。
升降机构5使自动料仓3A及手动料仓3M独立地进行升降。升降机构5进行控制以避免自动料仓3A与手动料仓3M的碰撞。升降机构5起到选择从拉出窗24拉出的托盘Ty的作用。如图4所示,升降机构5包括:第一升降机构51,对自动料仓3A和下侧保持台26一起进行升降驱动;及第二升降机构52,对手动料仓3M和上侧保持台28一起进行升降驱动。作为第一升降机构51及第二升降机构52,能够例示由电动机驱动的滚珠丝杠进给机构。
梭动机构4设于梭动支撑部251的上侧。梭动机构4能够从自动料仓3A或者手动料仓3M拉出任一个托盘Ty来供给元件。梭动机构4具有卡定部,该卡定部对设于托盘Ty或者托盘用料盘的被卡定部进行卡定而将其从主体壳体21拉出或者放回主体壳体21。在图2中,手动料仓3M的最上侧的托盘Ty被拉出。吸嘴92朝着被拉出的托盘Ty下降,通过被供给负压来吸附元件。
料仓自动交换部6A对要从装置主体2回收的自动料仓3A和要向装置主体2补给的自动料仓3A进行交换。如图2所示,料仓自动交换部6A具备相当于行驶部的行驶轮6A1,而构成为无人搬运车的形态。行驶轮6A1沿与元件仓库63连续的行驶路62行驶。由此,料仓自动交换部6A在元件仓库63与元件安装机9之间往复行驶。在行驶路62的附近适当地配置有用于对料仓自动交换部6A的行驶位置进行控制的位置标记。料仓自动交换部6A检测位置标记来识别当前位置。
在料仓自动交换部6A的上侧设有收纳自动料仓3A的两个收纳部6A5。在一个收纳部6A5载置要补给的自动料仓3A。在另一个收纳部6A5载置要回收的自动料仓3A。在图1中,用实线表示要补给的自动料仓3A,用虚线表示要回收的自动料仓3A。不限定于此,料仓自动交换部6A可以收纳两个自动料仓3A而行驶、或者也可以一个自动料仓3A都不收纳而行驶。
收纳部6A5具有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各并排配置有多个移送辊6A6。收纳于收纳部6A5的自动料仓3A的载荷由移送辊6A6支撑。移送辊6A6是通过在载置有自动料仓3A的状态下旋转来移送自动料仓3A的交换侧料仓驱动部的一个实施方式。移送辊6A6与装置主体2侧的移送辊27共同交接自动料仓3A。
详细而言,在交接之前,移送辊6A6和移送辊27在前后方向上并排配置。要补给的自动料仓3A通过移送辊6A6的正向旋转而从收纳部6A5向后方前进。进而,要补给的自动料仓3A通过移送辊27的正向旋转而从自动交换窗22向装置主体2的内部补给。另外,要回收的自动料仓3A通过移送辊27的反向旋转而从装置主体2的内部通过自动交换窗22而被拆下。进而,要回收的自动料仓3A通过移送辊6A6的反向旋转而被收纳于收纳部6A5。
因料仓自动交换部6A在元件仓库63与元件安装机9之间往复而装置主体2与料仓自动交换部6A的高度关系有可能发生变动。例如,因行驶路62及地面F的状况变化或多个料仓自动交换部6A的个体差异等而导致收纳部6A5的高度位置发生变动。作为其对策,设有高度检测部7A,第一升降机构51作为高度调整部发挥功能。
高度检测部7A配置于主体壳体21的前表面的自动交换窗22的下侧。高度检测部7A检测大致正对的收纳部6A5的高度。作为高度检测部7A,能够例示读取以沿着收纳部6A5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粘贴的线性标尺的检测方式的传感器,不限定于此。
相当于高度调整部的第一升降机构51基于收纳部6A5的被检测出的高度来调整要回收的自动料仓3A的高度、即下侧保持台26的高度位置。由此,要回收的自动料仓3A的下端的高度与收纳部6A5的上部的高度一致。另外,第一升降机构51基于收纳部6A5的被检测出的高度,与要补给的自动料仓3A相匹配地调整自身的高度、即下侧保持台26的高度位置。由此,要补给的自动料仓3A的下端的高度与下侧保持台26的上部的高度一致。因此,由于在移送自动送料料仓3A时不存在高度方向上的高差,因此能够实现顺畅的交换动作。
2.与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1的供料器装置3F相关的结构
供料器装置3F配置于供料器保持部252的上侧,由省略图示的锁定机构定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供料器装置3F由省略附图标记的供料器用托板及多个供料器构成。详细而言,在板状的供料器用托板上形成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多条插槽。并且,在各插槽中嵌入并装备有供料器。各供料器送出保持多个元件的载带而供给元件。不限定于此,供料器装置3F也可以由单一的供料器装置构成。
供料器保持部252具有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各排列配置有多个的移送辊29。保持于供料器保持部252的供料器装置3F的载荷由移送辊29支撑。移送辊29是通过在载置有供料器装置3F的状态下旋转来移送供料器装置3F的主体侧供料器驱动部的一个实施方式。
供料器自动交换部6F对要从装置主体2回收的供料器装置3F和要向装置主体2补给的供料器装置3F进行交换。如图3所示,供料器自动交换部6F具备相当于行驶部的行驶轮6F1,构成为无人搬运车的形态。由于行驶轮6F1沿着与元件仓库63接续的行驶路62行驶,因此供料器自动交换部6F在元件仓库63与元件安装机9之间往复行驶。供料器自动交换部6F可以是与料仓自动交换部6A相同的形状,也可以是不同的形状。
元件仓库63保管供料器装置3F及载带中的至少一方。此外,元件仓库63保管自动料仓3A及托盘Ty中的至少一方。因此,操作者能够在元件仓库63内实施要补给的自动料仓3A和供料器装置3F的准备作业。供料器自动交换部6F搬运所准备的供料器装置3F并向装置主体2补给。另外,供料器自动交换部6F搬运回收到的供料器装置3F并带回元件仓库63。
相同地,料仓自动交换部6A搬运所准备的自动料仓3A并向装置主体2补给。另外,料仓自动交换部6A搬运回收到的自动料仓3A并带回元件仓库63。另外,元件仓库63及行驶路62对于供料器自动交换部6F及料仓自动交换部6A共用,但是也可以分别设置。
在供料器自动交换部6F的上侧设有收纳供料器装置3F的两个收纳部6F5。在一个收纳部6F5载置要补给的供料器装置3F。在另一个收纳部6F5载置要回收的供料器装置3F。在图1中,用实线表示要补给的供料器装置3F,用虚线表示要回收的供料器装置3F。不限定于此,供料器自动交换部6F也可以收纳两台供料器装置3F而行驶、或者也可以一台供料器装置3F也不收纳而行驶。
收纳部6F5具有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各并排配置有多个的移送辊6F6。收纳于收纳部6F5的供料器装置3F的载荷由移送辊6F6支撑。移送辊6F6是通过在载置有供料器装置3F的状态下旋转来移送供料器装置3F的交换侧供料器驱动部的一个实施方式。移送辊6F6与装置主体2侧的移送辊29及后述的高度调整部7J的移送辊73共同地交接供料器装置3F。
因供料器自动交换部6F在元件仓库63与元件安装机9之间往复而装置主体2与供料器自动交换部6F的高度关系有可能发生变动。例如,因行驶路62及地面F的状况变化或多个供料器自动交换部6F的个体差异等而导致收纳部6F5的高度位置发生变动。作为其对策,设有高度检测部7F及高度调整部7J。
高度调整部7J配置于供料器自动交换部6F与装置主体2之间。高度调整部7J由主体71及相对于主体71进行升降动作的中间收纳部72构成。中间收纳部72的高度位置与供料器保持部252的高度位置和供料器自动交换部6F的收纳部6F5的高度位置大致一致,在上下两个方向上设定有调整范围。中间收纳部72暂时收纳在前后方向上穿过的供料器装置3F。
中间收纳部72具有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各并排配置有多个的移送辊73。收纳于中间收纳部72的供料器装置3F的载荷由移送辊73支撑。移送辊73是通过在载置有供料器装置3F的状态下旋转来移送供料器装置3F的中间供料器驱动部的一个实施方式。
高度检测部7F配置于中间收纳部72的前表面。高度检测部7F检测大致正对的收纳部6F5的高度。高度检测部7F可以是与料仓自动交换部6A的高度检测部7A相同的检测方式,也可以是不同的检测方式。
高度调整部7J基于收纳部6F5的被检测出的高度,使中间收纳部72进行升降动作而使供料器装置3F进行升降。由此,在收纳部6F5与中间收纳部72之间移送供料器装置3F时,消除高度方向上的高差。进而,在中间收纳部72与供料器保持部252之间移送供料器装置3F时,消除高度方向上的高差。因此,实现供料器装置3F的顺畅的交换动作。
在供料器装置3F的交接之前,移送辊6F6、移送辊73及移送辊29在前后方向上直线地并排配置。要补给的供料器装置3F通过移送辊6F6、移送辊73及移送辊29的正向旋转而从供料器自动交换部6F经由高度调整部7J被移送至装置主体2。另外,要回收的供料器装置3F首先被解除锁定机构。然后,要回收的供料器装置3F通过移送辊29、移送辊73及移送辊6F6的反向旋转而从装置主体2经由高度调整部7J被移送至供料器自动交换部6F。
3.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1的控制的结构
接下来,参考图4及图5来对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1的控制的结构进行说明。控制装置8使用具有CPU并通过软件进行动作的计算机装置而构成。控制装置8设于装置主体2,其配置位置不作特别限制。如图4所示,控制装置8控制升降机构5的第一升降机构51及第二升降机构52来选择托盘Ty,并控制梭动机构4来执行托盘Ty的出入。
控制装置8包含进行与自动料仓3A的交换相关的控制的主体侧控制部81。主体侧控制部81从高度检测部7A取得检测结果。此外,主体侧控制部81对移送辊27的正向旋转、反向旋转及停止进行切换控制。并且,主体侧控制部81控制作为高度调整部的第一升降机构51的动作。
另一方面,料仓自动交换部6A具有进行与自动料仓3A的交换相关的控制的交换侧控制部82。交换侧控制部82控制行驶轮6A1,来将料仓自动交换部6A定位于预定的交换实施位置。交换实施位置是某一个收纳部6A5与自动交换窗22正对的位置,有两处。另外,交换侧控制部82对移送辊6A6的正向旋转、反向旋转及停止进行切换控制。
主体侧控制部81及交换侧控制部82通过省略图示的无线通信部来收发与自动料仓3A的交接相关的控制信息CA。在从交换侧控制部82向主体侧控制部81发送的控制信息CA中,存在有料仓自动交换部6A被定位于交换实施位置的信息、已开始要补给的自动料仓3A的送出的信息及要回收的自动料仓3A的接收已结束的信息等。
另外,在从主体侧控制部81向交换侧控制部82发送的控制信息CA中,存在有由第一升降机构51进行的下侧保持台26的高度位置的调整已结束的信息、已开始要回收的自动料仓3A的送出的信息及要补给的自动料仓3A的接收已结束的信息等。主体侧控制部81及交换侧控制部82参照相互收发的控制信息CA,共同控制自动料仓3A的交换动作。
此外,如图5所示,控制装置8包含进行与供料器装置3F的交换相关的控制的主体侧控制部85。主体侧控制部85从高度检测部7F取得检测结果。此外,主体侧控制部85对移送辊29及移送辊73的正向旋转、反向旋转及停止进行切换控制。并且,主体侧控制部85控制高度调整部7J的中间收纳部72的高度位置。
另一方面,供料器自动交换部6F具有进行与供料器装置3F的交换相关的控制的交换侧控制部86。交换侧控制部86控制行驶轮6F1,来将供料器自动交换部6F定位于预定的交换实施位置。交换实施位置是某一个收纳部6F5与供料器保持部252正对的位置,有两处。另外,交换侧控制部86对移送辊6F6的正向旋转、反向旋转及停止进行切换控制。
主体侧控制部85及交换侧控制部86通过省略图示的无线通信部收发与供料器装置3F的交接相关的控制信息CF。在从交换侧控制部86向主体侧控制部85发送的控制信息CF中,存在有供料器自动交换部6F被定位于交换实施位置的信息、已开始要补给的供料器装置3F的送出的信息及要回收的供料器装置3F的接收已结束的信息等。
另外,在从主体侧控制部85向交换侧控制部86发送的控制信息CF中,存在有高度调整部7J的高度位置的调整已结束的信息、已开始要回收的供料器装置3F的送出的信息及要补给的供料器装置3F的接收已结束的信息等。主体侧控制部85及交换侧控制部86参照相互收发的控制信息CF,共同控制供料器装置3F的交换动作。
4.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1的动作
接着,参考图6的动作流程对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1交换自动料仓3A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在执行动作流程之前,收纳向料仓自动交换部6A的一个收纳部6A5补给的自动料仓3A,另一个收纳部6A5为空的状态。并且,料仓自动交换部6A行驶至元件安装机9的附近位置。
在图6的步骤S1中,料仓自动交换部6A被定位于第一交换实施位置。此时,空的收纳部6A5与自动交换窗22正对。在接下来的步骤S2中,高度检测部7A检测用于空的收纳部6A5回收自动料仓3A的交换高度。此外,第一升降机构51基于收纳部6A5的被检测出的交换高度来调整要回收的自动料仓3A的高度。在接下来的步骤S3中,按照主体侧控制部81及交换侧控制部82的共同控制,移送辊27及移送辊6A6共同动作,将收纳于装置主体2的自动料仓3A向空的收纳部6A5回收。
在接下来的步骤S4中,料仓自动交换部6A被定位于第二交换实施位置。此时,收纳有要补给的自动料仓3A的收纳部6A5与自动交换窗22正对。在接下来的步骤S5中,通过主体侧控制部81及交换侧控制部82的共同控制,移送辊6A6及移送辊27共同动作,将收纳部6A5的自动料仓3A向装置主体2补给。
另外,在供料器装置3F的交换动作中,在先进行回收、接着进行补给这一点上也是相同的,省略详细的说明。但是,高度调整部7J在回收及补给这两方调整要移送的供料器装置3F的高度。
根据实施方式的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1,因为料仓自动交换部6A对从装置主体2回收的自动料仓3A和向装置主体2补给的自动料仓3A进行交换,所以能够自动地进行收纳多个托盘Ty的自动料仓3A的交换。
另外,因为并用手动料仓3M,所以在交换自动料仓3A时能够从手动料仓3M供给元件,元件安装机9的安装作业不会被中断。此外,因为料仓自动交换部6A行驶至元件仓库63,所以能够有助于元件仓库63的省人化、自动化。此外,因为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1具备供料器自动交换部6F,所以也能够一并实现供料器装置3F的交换。
5.实施方式的应用及变形
另外,高度检测部(7A、7F)、高度调整部7J也可以设于料仓自动交换部6A、供料器自动交换部6F侧。另外,能够采用省略了供料器装置3F、供料器自动交换部6F及高度调整部7J的结构。此外,也可以使用梭动机构4来在自动料仓3A与手动料仓3M之间进行托盘Ty的替换。由此,操作者对手动料仓3M的作业省力化。
另外,也可以不具备手动料仓3M而仅使用自动料仓3A。在该方式中,也可以构成为,将自动料仓3A的高度位置设为恒定,升降机构5对梭动机构4进行升降驱动而选择拉出的托盘Ty。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在上侧保持台28及下侧保持台26设置移送辊27,料仓自动交换部6A相对于上侧保持台28及下侧保持台26中的任一个自动交换自动料仓3A。
另外,料仓自动交换部6A、供料器自动交换部6F不一定是无人搬运车的形态,也可以是固定型。或者,即使是无人搬运车的形态,也能够将收纳部(6A5、6F5)的高度位置的变动较小地构成为能够忽视的程度。在这些方式中,无需高度检测部(7A、7F)及高度调整部7J。实施方式除此以外还能够进行各种应用和变形。
附图标记说明
1、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2、装置主体;21、主体壳体;26、下侧保持台;27、移送辊;28、上侧保持台;29、移送辊;3A、自动料仓;3M、手动料仓;3F、供料器装置;4、梭动机构;5、升降机构;51、第一升降机构;52、第二升降机构;6A、料仓自动交换部;6A1、行驶轮;6A5、收纳部;6A6、移送辊;6F、供料器自动交换部;6F1、行驶轮;6F5、收纳部;6F6、移送辊;63、元件仓库;7A、高度检测部;7F、高度检测部;7J、高度调整部;72、中间收纳部;73、移送辊;8、控制装置;81、主体侧控制部;82、交换侧控制部;85、主体侧控制部;86、交换侧控制部;Ty、托盘;CA、控制信息;CF、控制信息。

Claims (13)

1.一种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具备:
装置主体;
料仓,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保持于所述装置主体,且以上下排列的方式收纳多个排列有多个元件的托盘;
梭动机构,能够从所述料仓拉出任一个所述托盘而供给所述元件;
升降机构,使所述料仓或者所述梭动机构进行升降,来选择所述梭动机构要拉出的所述托盘;
自动交换部,对要从所述装置主体回收的所述料仓和要向所述装置主体补给的所述料仓进行交换,且具有行驶部,所述行驶部行驶至对所述料仓及所述托盘中的至少一方进行保管的元件仓库;
高度检测部,检测所述装置主体与所述自动交换部的高度关系;及
高度调整部,基于检测出的所述高度关系,对交换所述料仓的动作进行调整,
所述装置主体包括主体壳体、下侧保持台及上侧保持台,
在所述主体壳体的前表面的靠下部处开设有自动交换窗,
在所述主体壳体的前表面的靠上部处设有能够开闭的维护门(23),
在所述主体壳体的后表面的大致中间高度处开设有拉出窗,
所述下侧保持台以能够升降的方式配置于所述主体壳体的内部,
所述上侧保持台以能够升降的方式配置于所述主体壳体的内部的比所述下侧保持台靠上侧处,
自动料仓被保持于所述下侧保持台的上侧,
手动料仓被保持于所述上侧保持台的上侧,
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第一升降机构,对所述自动料仓和所述下侧保持台一起进行升降驱动;及第二升降机构,对所述手动料仓和所述上侧保持台一起进行升降驱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自动交换部具有收纳部,所述收纳部收纳要回收的所述料仓及要补给的所述料仓,
所述高度检测部设于所述装置主体,检测所述自动交换部的所述收纳部的高度,
所述升降机构兼作所述高度调整部,基于所述收纳部的被检测出的所述高度,来调整要回收的所述料仓的高度,并且根据要补给的所述料仓来调整自身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自动交换部具有交换侧料仓驱动部及控制所述交换侧料仓驱动部的交换侧控制部,
所述装置主体具有:主体侧料仓驱动部,与所述交换侧料仓驱动部共同地交接所述料仓;及主体侧控制部,通过与所述交换侧控制部相互收发与所述料仓的交接相关的控制信息,来控制所述主体侧料仓驱动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自动交换部具有交换侧料仓驱动部及控制所述交换侧料仓驱动部的交换侧控制部,
所述装置主体具有:主体侧料仓驱动部,与所述交换侧料仓驱动部共同地交接所述料仓;及主体侧控制部,通过与所述交换侧控制部相互收发与所述料仓的交接相关的控制信息,来控制所述主体侧料仓驱动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交换侧料仓驱动部及所述主体侧料仓驱动部是通过在载置有所述料仓的状态下旋转来移送所述料仓的移送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交换侧料仓驱动部及所述主体侧料仓驱动部是通过在载置有所述料仓的状态下旋转来移送所述料仓的移送辊。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料仓包括由所述自动交换部来交换的自动料仓及由操作者来进行所述元件的补给的手动料仓,
所述升降机构使多个所述料仓独立地进行升降。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装置主体对供料器装置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进行保持,所述供料器装置通过送出保持多个元件的载带来供给所述元件,
所述自动交换部除了交换所述料仓以外,还对要从所述装置主体回收的所述供料器装置和要向所述装置主体补给的所述供料器装置进行交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自动交换部具有行驶部,所述行驶部行驶至对所述供料器装置及所述载带中的至少一方进行保管的元件仓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还具备:
高度检测部,检测所述装置主体与所述自动交换部的高度关系;及
高度调整部,基于检测出的所述高度关系,对交换所述供料器装置的动作进行调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自动交换部具有收纳部,所述收纳部收纳要回收的所述供料器装置及要补给的所述供料器装置,
所述高度检测部设于所述装置主体,检测所述自动交换部的所述收纳部的高度,
所述高度调整部配置于所述自动交换部与所述装置主体之间,基于所述收纳部的被检测出的所述高度使所述供料器装置进行升降。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自动交换部具有交换侧供料器驱动部及控制所述交换侧供料器驱动部的交换侧控制部,
所述高度调整部具有中间供料器驱动部,
所述装置主体具有:主体侧供料器驱动部,与所述交换侧供料器驱动部及所述中间供料器驱动部共同地交接所述供料器装置;及主体侧控制部,通过与所述交换侧控制部相互收发与所述供料器装置的交接相关的控制信息,来控制所述主体侧供料器驱动部及所述中间供料器驱动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交换侧供料器驱动部、所述中间供料器驱动部及所述主体侧供料器驱动部是通过在载置有所述供料器装置的状态下旋转来移送所述供料器装置的移送辊。
CN201980098114.5A 2019-07-22 2019-07-22 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 Active CN1140973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9/028710 WO2021014545A1 (ja) 2019-07-22 2019-07-22 トレイ式部品供給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97312A CN114097312A (zh) 2022-02-25
CN114097312B true CN114097312B (zh) 2023-10-10

Family

ID=741935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98114.5A Active CN114097312B (zh) 2019-07-22 2019-07-22 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56747A1 (zh)
EP (1) EP4007474A4 (zh)
JP (2) JP7210741B2 (zh)
CN (1) CN114097312B (zh)
WO (1) WO202101454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44865A1 (ja) * 2020-01-14 2021-07-22 株式会社Fuji 部品供給ユニットの入出庫システム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8130A (ja) * 1991-07-05 1993-01-19 Hitachi Ltd 部品供給装置
JPH10242689A (ja) * 1997-02-28 1998-09-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子部品装着装置における部品供給装置
JP2000091795A (ja) * 1998-09-11 2000-03-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子部品装着装置
JP3123037B2 (ja) * 1992-03-30 2001-01-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
JP2006019353A (ja) * 2004-06-30 2006-01-19 Hitachi High-Tech Instruments Co Ltd 部品供給装置
WO2016208069A1 (ja) * 2015-06-26 2016-12-29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機
CN206634712U (zh) * 2017-03-24 2017-11-14 武汉喧越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料仓装置
EP3419403A1 (en) * 2012-07-13 2018-12-26 FUJI Corporation Component mounting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80138A (en) * 1987-08-07 1995-01-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Automatic article feeding system
JP3182985B2 (ja) 1993-07-01 2001-07-0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チップ供給装置およびチップ供給装置におけるマガジンの交換方法
JP3777760B2 (ja) * 1997-11-28 2006-05-2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
JP4230026B2 (ja) * 1998-11-19 2009-02-25 Juki株式会社 トレイ部品供給装置
TW200604060A (en) 2004-06-11 2006-02-01 Assembleon Nv Component placement apparatus, component fee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4429174B (zh) 2012-07-13 2017-03-08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元件安装系统
CN111465311B (zh) * 2015-11-17 2021-02-26 株式会社富士 安装处理方法、安装系统及元件安装机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8130A (ja) * 1991-07-05 1993-01-19 Hitachi Ltd 部品供給装置
JP3123037B2 (ja) * 1992-03-30 2001-01-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
JPH10242689A (ja) * 1997-02-28 1998-09-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子部品装着装置における部品供給装置
JP2000091795A (ja) * 1998-09-11 2000-03-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子部品装着装置
JP2006019353A (ja) * 2004-06-30 2006-01-19 Hitachi High-Tech Instruments Co Ltd 部品供給装置
EP3419403A1 (en) * 2012-07-13 2018-12-26 FUJI Corporation Component mounting system
WO2016208069A1 (ja) * 2015-06-26 2016-12-29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機
CN206634712U (zh) * 2017-03-24 2017-11-14 武汉喧越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料仓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014545A1 (ja) 2021-01-28
US20220256747A1 (en) 2022-08-11
JPWO2021014545A1 (zh) 2021-01-28
JP2023029563A (ja) 2023-03-03
EP4007474A1 (en) 2022-06-01
JP7210741B2 (ja) 2023-01-23
EP4007474A4 (en) 2022-10-26
CN114097312A (zh) 2022-0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40949B2 (en) Component mounting line
CN110892345B (zh) 作业系统
JP2010228819A (ja) パーツ供給装置
CN114868466B (zh) 元件供给单元的换产调整系统
US11765876B2 (en) Exchange device
JP3974912B2 (ja) トレーフィーダ
JP7436609B2 (ja) 部品実装ラインおよび部品供給方法
KR101110172B1 (ko) 부품이송장치 및 방법
CN114097312B (zh) 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
KR20150116216A (ko) 전자부품 케이싱 장비 및 라벨링 장비
CN116939993A (zh) 元件供给装置
CN112205095A (zh) 更换系统及更换装置
JP7130826B2 (ja) ローディング組立体
JP5009602B2 (ja) リードフレーム供給装置
CN114846921B (zh) 元件供给单元的换产调整系统
CN114762471B (zh) 元件供给单元的入库出库系统
JP3660470B2 (ja) 電子部品装着装置における部品供給装置
KR20140082871A (ko) 트레이 피더
CN117694029A (zh) 换产调整管理装置及换产调整管理方法
CN113170605B (zh) 安装系统
WO2022079858A1 (ja) 部品実装システム
WO2023007739A1 (ja) 搬送ロボットおよび部品実装システム
CN117581647A (zh) 换产调整装置、元件安装系统及运送托盘
CN117501820A (zh) 料仓收纳装置
CN112753292A (zh) 元件供给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