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39993A - 元件供给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元件供给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39993A
CN116939993A CN202310402455.5A CN202310402455A CN116939993A CN 116939993 A CN116939993 A CN 116939993A CN 202310402455 A CN202310402455 A CN 202310402455A CN 116939993 A CN116939993 A CN 1169399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llet
bin
storage
component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40245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野泽瑞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9399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3999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 H05K3/30Assembling printed circuit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e.g. with resistor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2Feeding of components
    • H05K13/021Loading or unloading of contain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2Feeding of compon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00Storing articles, individually or in orderly arrangement, in warehouses or magazines
    • B65G1/02Storage devices
    • B65G1/04Storage devices mechanical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3Feeding one by one by other means than belts
    • H05K13/0434Feeding one by one by other means than belts with contain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8Monitoring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 H05K13/085Production planning, e.g. of allocation of products to machines, of mounting sequences at machine or facility level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8Monitoring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 H05K13/086Supply management, e.g. supply of components or of substrat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元件供给装置,与以往相比进一步减轻作业者的负担。元件供给装置具备:料仓单元,设有收纳对多个元件分别进行保持的多个托板的料仓;托板拉出机构,从所述料仓选择性地拉出所述托板并移送至元件装配机的元件供给位置;保管库,与所述料仓单元相比能够保管数量多的多个所述托板;以及更换机构,在所述料仓与所述保管库之间更换所述托板。

Description

元件供给装置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涉及使用对多个元件进行保持的托板的元件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对形成了电路图案的基板实施对基板作业来量产基板产品的技术正在普及。作为实施对基板作业的对基板作业机的代表例,有实施元件的装配作业的元件装配机。元件装配机具备的元件供给装置有使用对在多个保持分区分别收纳元件的托盘进行保持的托板的类型、使用在多个空腔分别收纳元件的载带的类型。专利文献1~3中公开了与使用托板的元件供给装置有关的技术例。
专利文献1的元件供给装置具备能够收纳多个托板的托板收纳部、在元件装配机的供给处放置托板的托板放置部、使托板在托板收纳部与托板放置部之间移动的第一托板移动部、能够进行托板的补给以及回收的托板补给回收部、使托板在托板收纳部与托板补给回收部之间移动的第二托板移动部。托板补给回收部构成为配置于托板收纳部的紧前侧,能够供作业者放置预定使用的托板并且取出使用完的托板。
专利文献2的元件供给装置具备能够保持多个托板的料仓、从保持的料仓将托板搬运到元件供给位置的料仓保持部、向料仓保持部供给料仓的料仓供给部、接收从料仓保持部排出的料仓的料仓排出部。据此,能够对保持了多个托板的料仓进行搬运并自动地进行元件的补给,抑制操作员的元件补充的作业负担。
专利文献3的芯片供给装置具备将芯片收纳用的托盘堆叠并以在水平方向上滑动自如的方式收纳的料仓、将收纳于料仓的托盘向拾取头的下方拉出的第一拉出单元、将料仓悬吊并保持的支架、使支架上下移动的上下移动单元,进行料仓的更换。据此,料仓的更换变成轻作业而能够顺利地进行。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73021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700812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318298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元件供给装置中,作业者对托板一张一张地进行补给以及回收,因此向元件供给装置的移动容易变频繁。相对于此,在专利文献2的元件供给装置以及专利文献3的芯片供给装置中,能够进行保持了多个托板的料仓的更换。据此,作业者能够在一次换产调整作业中更换多个托板,因此作业效率提高,并且削减了向元件供给装置的移动的次数。
然而,即便为以料仓为单位的换产调整作业,也不能说充分地削减了作业次数,作业的工夫、移动的时间成为作业者的负担。尤其,在为了应对近年来处于增加倾向的多品种少量生产而按照基板的每个种类来分配料仓时,虽然料仓内的托板还没用完,但是由于以料仓为单位的换产调整作业变频繁,所以作业者的负担增大。
因此,在本说明书中,将提供一种与以往相比进一步减轻作业者的负担的元件供给装置作为应解决的课题。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说明书公开了一种元件供给装置,具备:料仓单元,设有收纳对多个元件分别进行保持的多个托板的料仓;托板拉出机构,从所述料仓选择性地拉出所述托板并移送至元件装配机的元件供给位置;保管库,与所述料仓单元相比能够保管数量多的多个所述托板;以及更换机构,在所述料仓与所述保管库之间更换所述托板。
发明效果
根据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元件供给装置,在更换料仓内的托板的情况下,更换机构在料仓与保管库之间更换托板。在此,保管库与料仓单元相比能够保管数量多的托板,在将保管的托板全部使用之前不需要托板的换产调整作业。因此,将保管库内的托板更换为其它托板的换产调整作业与更换料仓的以往的换产调整作业相比为低频率。即,作业者能够以比以往低的频率进行一次更换比以往多的托板的换产调整作业。由此,与以往相比进一步减轻作业者的负担。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的省略了外装壳体的结构的立体图,示出了配备于元件装配机的状态。
图2是示出元件供给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示出了无人搬运车已到达的状态。
图3是料仓单元以及保管库的从后方观察的图。
图4是托板拉出机构、保管库以及更换机构的从右方向观察的图,示出了无人搬运车已到达的状态。
图5是更换机构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与元件供给装置的控制有关的结构的框图。
图7是说明元件供给装置的元件供给作业的图。
图8是示出信息管理部显示了对应建立信息的显示画面的一例的图。
图9是安装于托板的一例的托盘的俯视图。
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的俯视图。
图11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的立体图。
图12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的立体图。
图13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的俯视图。
图14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的俯视图。
图15是示意性地示出第六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第一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1的结构
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1的结构,参考图1~图5来进行说明。如图1以及图2的左上部的箭头所示的那样规定元件供给装置1以及元件装配机91的前后左右的方向。根据该规定,左右方向相当于元件装配机91搬运基板的基板搬运方向。并且,从后朝向前的方向相当于后述的托板拉出机构3从料仓单元2拉出托板PT的方向。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图3以及图4中,图示省略了外装壳体7。
图1所示的元件装配机91具备搬运基板的基板搬运装置、进行元件PA的拾取以及向基板的装配的元件转装装置,并且以能够拆装的方式配备元件供给装置1。元件装配机91反复进行使用元件转装装置的元件装配件在元件供给位置92(参照图7)拾取元件PA并将该元件PA装配于基板上设定的装配位置的元件装配作业。
元件供给装置1配备于元件装配机91的后侧并使用。元件供给装置1进行使用保持多个元件PA的托板PT向元件装配机91的元件供给位置92供给元件PA的元件供给作业。元件供给装置1由料仓单元2、托板拉出机构3、保管库4、更换机构5、控制部6(参照图6)以及外装壳体7等构成。
料仓单元2配置于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外装壳体7的内部空间的前部右侧。料仓单元2具有前侧以及后侧开口的竖长的大致长方体的壳体形状,其宽度尺寸比托板PT的宽度尺寸大。如图3所示,在料仓单元2的内部设置上侧料仓21,在比上侧料仓21靠下侧处设置下侧料仓22。上侧料仓21以及下侧料仓22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大致为彼此相同的形状。上侧料仓21以及下侧料仓22能够沿着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省略图示的共用导轨进行升降,相对于托板拉出机构3而能够相对地进行升降。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为在料仓单元2的内部设置一个料仓的结构。
上侧料仓21以及下侧料仓22分别具有沿上下方向排列的多个插槽23。插槽23通过使用沿水平架设的薄板材或沿左右分离地配置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薄板材来分区形成。插槽23分别以能够从前后两方向存取托板PT的方式收纳托板PT。托板PT分别在其上表面上保持多个元件PA。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托板PT具有将在呈格子状排列的多个保持分区内保持元件PA的托盘TY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的构造。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为托板PT本身具有多个保持分区的构造。在图5中,图示省略了托盘TY。托板PT具有用于在其上表面上安装托盘TY的安装件TG。并且,在托板PT的前缘以及后缘的左右方向上分离的两处设有用于存取操作、更换操作的操作突起HT。
而且,托板PT附有表示确定托板PT的托板编号的识别标签。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识别标签,将利用无线信号发送托板编号的RFID标签内置于托板PT。并不限定于此,识别标签也可以显示各种标签阅读器能够读取的条形码、二维码、字符串等。
在料仓单元2的内部设有料仓升降机构24(参照图6)。料仓升降机构24对上侧料仓21以及下侧料仓22独立地进行升降驱动。并且,料仓升降机构24被以避免上侧料仓21与下侧料仓22的碰撞的方式控制。由此,料仓升降机构24对多个托板PT的高度进行调整,使作为拉出操作的对象的托板PT的高度与托板拉出机构3的拉出高度一致。作为料仓升降机构24,能够使用滚珠丝杠进给机构、线性电动机机构。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料仓单元2内的料仓(21、22)固定并使托板拉出机构3升降,使作为拉出操作对象的托板PT的高度和托板拉出机构3的拉出高度一致。
托板拉出机构3配置于料仓单元2的前侧。在元件供给装置1配备于元件装配机91的状态下,托板拉出机构3进入元件装配机91的内部(参照图7)。托板拉出机构3从某个料仓(21、22)选择性地将托板PT向前方拉出并移送至元件装配机91的元件供给位置92(参照图7)。在元件装配件拾取了元件PA之后,托板拉出机构3使该托板PT返回至原来的料仓(21、22)的原来的插槽23。
保管库4配置于外装壳体7的内部空间的前部左侧、换言之为料仓单元2的左侧。因此,料仓单元2以及保管库4在元件装配机91的后侧沿基板搬运方向排列配置。需要说明的是,料仓单元2以及保管库4的配置也可以相互替换。保管库4具有后侧开口的竖长的大致长方体的箱体形状,其宽度尺寸比托板PT的宽度尺寸稍大。保管库4具有从大致中间高度到上部沿上下方向排列的多个托板保管架41。托板保管架41分别以能够从后方存取托板PT的方式保管托板PT。托板保管架41的数量比将两个料仓(21、22)的插槽23加在一起的数量多。因此,保管库4与料仓单元2相比能够保管数量多的托板PT。
并且,保管库4具有从大致中间高度到下部沿上下排列配置的上侧料仓保管架42以及下侧料仓保管架43。两个料仓保管架(42、43)分别以能够从后方存取搬运料仓45的方式保管搬运料仓45。两个料仓保管架(42、43)区分用途。即,上侧料仓保管架42作为对搬入到元件供给装置1的搬运料仓45进行保管的搬入架来使用。下侧料仓保管架43作为对从元件供给装置1搬出的搬运料仓45进行保管的搬出架来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上侧料仓保管架42和下侧料仓保管架43并不分别限定于搬入架和搬出架,也可以使上侧料仓保管架42为搬出架,使下侧料仓保管架43为搬入架。并且,也可以根据保管库4内的托板PT的配置状况来使上侧料仓保管架42和下侧料仓保管架43切换搬入架和搬出架。而且,也可以在保管库4中设置一个料仓保管架。并且,上侧料仓保管架42以及下侧料仓保管架43也可以与保管库4分开。
搬运料仓45是能够收纳并搬运多个托板PT的搬运用器具。搬运料仓45与前述的料仓(21、22)一样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在沿上下方向排列的多个插槽中分别收纳托板PT。通过使用搬运料仓45,使多个托板PT的补给作业容易化。搬运料仓45在外换产区域95(参照图6)中设置有使用预定的托板PT来进行换产。并且,搬运料仓45也可以保管于在元件供给装置1的外部设置的元件仓库96(参照图6)。元件仓库96是保管元件(托盘TY)的仓库,能够将元件(托盘TY)与托板PT以及搬运料仓45一起保管。
将搬运料仓45在元件供给装置1、外换产区域95以及元件仓库96这三处之间搬运的搬运作业通过无人搬运车97来实施。无人搬运车97装载一个或多个搬运料仓45并自动行驶,到达元件供给装置1的保管库4的正后方的位置。由此,使多个托板PT的补给作业自动化。并不限定于此,搬运料仓45也可以通过作业者的挪动来搬运。
搬运料仓45的收纳多个托板PT的收纳构造以及收纳数中的至少一方与料仓(21、22)不同。因此,不适用将搬运料仓45与料仓(21、22)更换的现有技术。例示具体的不同点的话,搬运料仓45为从后方存取托板PT的构造,料仓(21、22)为能够从前后两方向存取托板PT的构造。
并且,搬运料仓45的托板收纳数考虑元件装配机91中的托板PT的补给要求频率来设计。搬运料仓45的托板收纳数还受到无人搬运车97的装载重量、搬运频率等的制约以及保管库4的高度尺寸等的制约。例如,在元件装配机91装配的元件种类较少或循环时间较长的情况、换产调整的频率较低的情况下,要求托板PT的补给的频率比较低。因此,搬运料仓45的托板收纳数可以比料仓(21、22)的托板收纳数少。另一方面,在元件装配机91装配的元件种类较多或循环时间较快且托板的更换频率较高的情况、换产调整的频率较高且频繁地变更元件种类的情况下,要求托板PT的补给的频率变高。因此,在无人搬运车97以及保管库4的制约允许的范围内,使搬运料仓45的托板收纳数比料仓(21、22)的托板收纳数多。据此,能够抑制托板PT的补给延迟。
返回保管库4的说明,在作为搬入架使用的上侧料仓保管架42中设有RFID阅读器46(参照图3)。RFID阅读器46接收从保管于上侧料仓保管架42中的搬运料仓45内的各托板PT的RFID标签发送的无线信号并识别托板编号。由此,对于搬运料仓45内的各托板PT,能够建立托板编号与搬运料仓45内的插槽位置之间的对应。需要说明的是,设置RFID阅读器46的位置与前述的搬入架的变形例对应地适当变更。
在将上侧料仓保管架42和下侧料仓保管架43中的某一个作为搬入架并将另一个作为搬出架来固定使用的情况下,RFID阅读器46可以只在搬入架上设置一个,节约经济。并且,在不确定搬入架以及搬出架的用途区分的情况下,通过相对于两个料仓保管架(42、43)分别设置RFID阅读器46,能够进行根据状况的应对,不过设备成本上升。并且,RFID阅读器46与其他种类的标签阅读器相比是小型的,且具有设置位置、设置姿势的制约较少这样的优点。因此,虽然设有RFID阅读器46,但是元件供给装置1不会大型化。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RFID阅读器46设于其他的部位。例如,可以构成为将RFID阅读器46设于后述的托板操作部53,接收从操作期间的托板PT的RFID标签发送的无线信号。并且,在使用除RFID标签以外的标签作为识别标签的情况下,将能够读取该识别标签的标签阅读器设于保管库4或更换机构5。
更换机构5配置于外装壳体7的内部空间的后部。换言之,更换机构5以能够从料仓单元2将托板PT向后方拉出的方式共用地配置于料仓单元2以及所述保管库4的后侧。更换机构5在料仓(21、22)与保管库4之间更换托板PT。而且,更换机构5在保管库4以及料仓(21、22)中的至少一方与保管于上侧料仓保管架42中的搬运料仓45之间更换托板PT。如图1以及图5所示,更换机构5由升降台51、升降驱动机构52、托板操作部53以及料仓操作部54等构成。
升降台51是沿水平配置的大致长方形板状的部件。升降台51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具有对于在左右排列的料仓单元2与保管库4之间后述的托板操作部53在升降台51上进行水平移动并进行托板更换动作而言充分的长度。升降台51以能够升降的方式架装于沿着外装壳体7的左右的内侧面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四条升降轨道511。在升降台51的上表面上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前后一对导轨512。
升降驱动机构52以使升降台51进行升降动作的方式进行驱动。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升降驱动机构52为在外装壳体7的内侧面上配置的左右一对滚珠丝杠进给机构。详细而言,在升降台51的右缘以及左缘分别将滚珠螺母521设置成具有铅垂方向的中心线的姿势。另一方面,将滚珠丝杠522以沿铅垂方向延伸并且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外装壳体7的内侧面。滚珠丝杠522经由降低摩擦用的滚珠而与滚珠螺母521螺纹结合。在滚珠丝杠522的下端部设有驱动电动机523(参照图4)。通过左右一对驱动电动机523分别使滚珠丝杠522进行正转以及反转,在螺纹结合的作用下滚珠螺母521向上方以及下方移动,升降台51保持水平姿势并且进行升降动作。
托板操作部53配置于升降台51的上表面。托板操作部53是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与料仓单元2、保管库4相同程度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部位。托板操作部53具备省略附图标记的水平移动机构,沿着升降台51的上表面的导轨512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由此,托板操作部53在料仓单元2的后侧与保管库4的后侧之间往返。
而且,托板操作部53具有对托板PT沿前后方向进行驱动的直动驱动部531。作为直动驱动部531,可以例示具有对托板PT沿前后方向进行引导的导轨、把持托板PT的操作突起HT并将托板PT保持在导轨上的把持部和通过对把持部沿前后方向进行驱动而使托板PT沿着导轨移动的驱动源的结构。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托板操作部53只要能够将位于前侧的料仓单元2以及保管库4作为对象并进行托板PT的存取即可,不需要朝向后方存取托板PT的功能。
料仓操作部54配置于升降台51的下表面的左侧。即,料仓操作部54位于保管库4的后侧并且位于已到达的无人搬运车97的前侧。料仓操作部54是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与料仓单元2、保管库4相同程度且高度尺寸比搬运料仓45的高度尺寸大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部位。
料仓操作部54具有对搬运料仓45沿前后方向进行驱动的直动驱动部541。作为直动驱动部541,可以例示具有能够收纳搬运料仓45的内部空间542、设于内部空间542的下侧并自由地旋转的多个辊部件543和省略图示的驱动源的结构。驱动源通过对至少一个辊部件543进行旋转驱动而相对于内部空间542存取搬运料仓45。料仓操作部54从已到达元件供给装置1的后侧的无人搬运车97卸下搬运料仓45并搬入到装置内,或者反过来将搬运料仓45搬出并装到无人搬运车97上。而且,料仓操作部54相对于位于前侧的保管库4的料仓保管架(42、43)来进行搬运料仓45的存取。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与直动驱动部541相同的结构或者与多个辊部件543相同的部件设于无人搬运车97以及料仓保管架(42、43),能够使搬运料仓45的移动顺利化。
外装壳体7使用金属制板材来形成为箱体形状。外装壳体7将料仓单元2、保管库4以及更换机构5覆盖。在外装壳体7的前侧下部,进入元件装配机91的下侧的角钢材料71沿水平朝前延伸。并且,外装壳体7在壳体主体以及角钢材料71的下侧具有多个车轮72,实现移动的便利。外装壳体7的宽度尺寸比元件装配机91的宽度尺寸小。元件供给装置1以处于元件装配机91的基板搬运方向的宽度尺寸的范围内的方式配置。据此,即便在将元件装配机91与其他的对基板作业机排列配置的情况下产生使其他的对基板作业机的罩开闭等作业时,元件供给装置1也不与其他的对基板作业机发生干扰。
在外装壳体7的前表面的中间高度附近设有能够将托板PT向托板拉出机构3拉出的省略图示的开口部。如图2所示,在外装壳体7的后表面的中间高度附近的保管库4的正后方的位置设有下侧插入用门75。下侧插入用门75向下方滑动移动而打开,向上方滑动移动而关闭。下侧插入用门75平时关闭来防止尘埃的侵入并且确保安全。无人搬运车97到达以后,为了在无人搬运车97与元件供给装置1之间使搬运料仓45相互移动,下侧插入用门75打开。下侧插入用门75的开闭动作由控制部6控制。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托板PT向元件供给装置1的搬入在通常时使用搬运料仓45以及无人搬运车97来进行。尽管如此,也可能经常产生作业者将单个的托板PT插入到装置内的必要性。作为其对策,在适合于作业者的插入作业的外装壳体7的高度位置设置上侧插入用门76。具体而言,上侧插入用门76配置于外装壳体7的后表面中的下侧插入用门75的正上方的位置。上侧插入用门76平时关闭而防止尘埃的侵入并且确保安全。
上侧插入用门76是通过铰链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左缘的单开门。上侧插入用门76具有对作业者的打开操作进行限制的省略图示的锁定机构。锁定机构在通过更换机构5将搬运料仓45上升驱动至上侧插入用门76的正后方时解除锁定状态并容许打开操作。因此,上侧插入用门76容许作业者将托板PT插入到搬运料仓45,且限制作业者将托板PT插入到保管库4。
如前述那样,构成为作业者将托板PT从上侧插入用门76插入到搬运料仓45,因此对于以单个插入的托板PT,也能够进行使用RFID阅读器46的RFID标签的读取。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操作性稍微下降,但是也可以容许作业者将托板PT从下侧插入用门75插入到搬运料仓45。在该方案下,能够省略上侧插入用门76。
2.与元件供给装置1的控制有关的结构
接着,参考图6来说明与元件供给装置1的控制有关的结构。对元件供给装置1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6使用计算机装置来构成,具有省略图示的输入部、显示部、通信接口部等。如图示那样,控制部6与元件装配机91的装配控制部61通信连接。并且,控制部6与配置于外换产区域95并管理换产作业的换产控制部65以及配置于元件仓库96并管理部件的保管状况的保管控制部66通信连接。而且,控制部6与进行无人搬运车97的无线控制的搬运控制部67通信连接。通过这些通信连接来双向传递各种信息。
控制部6通过与装配控制部61的协调控制来对料仓升降机构24以及托板拉出机构3进行控制。由此,顺利地推进元件供给装置1的元件供给作业以及元件装配机91的元件装配作业。并且,控制部6在按照来自装配控制部61的指令来更换料仓(21、22)内的托板PT的情况下,对更换机构5进行控制,在料仓(21、22)与保管库4之间更换托板PT。
而且,控制部6在保管于保管库4中的有使用预定的托板PT减少而使用完的托板PT增加时,向换产控制部65以及保管控制部66中的至少一方请求托板PT的补给。根据请求而作业者对搬运料仓45进行换产并装到无人搬运车97上时,搬运控制部67对无人搬运车97的行驶进行控制,将换产的搬运料仓45搬运至元件供给装置1。搬运控制部67向控制部6通知无人搬运车97已到达元件供给装置1。
接收到通知的控制部6进行将搬运料仓45从无人搬运车97卸下并保管于上侧料仓保管架42(搬入架)的控制。以保管于上侧料仓保管架42中的搬运料仓45为对象,RFID阅读器46进行动作。由此,针对搬运料仓45内的多个托板PT,将托板编号与搬运料仓45内的插槽位置建立对应。建立对应的信息向控制部6发送。
在此,控制部6执行信息管理部63的功能。详细而言,作业者在外换产区域95内对搬运料仓45进行换产时,在换产控制部65内制作将与托板PT保持的元件的种类、余数、配置以及使用顺序中的至少一个项目有关的信息和确定该托板的托板编号建立对应的对应建立信息。该对应建立信息在换产控制部65、保管控制部66以及信息管理部63中共享。因此,信息管理部63基于RFID阅读器46的读取结果,针对保管于上侧料仓保管架42中的搬运料仓45内的各托板PT,能够识别插槽位置、托板编号以及对应建立信息。
由此,信息管理部63能够持续地管理以后托板PT移动的经过、使用的经过。并且,信息管理部63在变更了信息的一部分的情况下依次更新对应建立信息。对应建立信息的依次更新在装配控制部61、换产控制部65以及保管控制部66中也实施并共享。因此,能够在工厂内的整体中准确地管理托板PT的移动状况、使用状况。
3.元件供给装置1的动作
转移到元件供给装置1的动作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元件供给装置1的动作开始前的时刻,在保管库4中保管有足够的数量的托板PT。以后说明的动作通过来自控制部6的控制来执行。首先,参考图7来说明元件供给装置1进行的元件供给作业。如图7所示,在元件供给作业中,两个料仓(21、22)交替地在使用期间以及待机期间分别使用。
详细而言,在图7中,上侧料仓21位于上端位置,下侧料仓22位于下端位置。上侧料仓21在设定为使用期间时,通过料仓升降机构24如箭头A1所示的那样进行升降驱动,使作为拉出操作的对象的托板PT的高度与托板拉出机构3的拉出高度一致。接着,托板拉出机构3将该托板PT拉出至元件供给位置并供给元件PA,在元件装配件拾取了元件PA之后使该托板PT返回至上侧料仓21。
接着,上侧料仓21进行升降并选择其它托板PT,托板拉出机构3再次进行动作并供给其它托板PT的元件PA。在将上侧料仓21设定为使用期间的期间内,下侧料仓22被设定为待机期间,停止于下端位置并待机。反之,在将上侧料仓21设定为待机期间并将下侧料仓22设定为使用期间时,上侧料仓21停止于上端位置并待机。另一方面,下侧料仓22通过料仓升降机构24如箭头A2所示的那样进行升降驱动,进行托板PT的拉出以及返回。
在元件装配机91实施相当于多品种少量生产的元件装配作业时,按照基板的每个种类来分配料仓(21、22)。箭头A1所示的使用期间的上侧料仓21收纳了与元件装配机91当前生产的第一种基板对应的托板PT。另一方面,待机期间的下侧料仓22在待机期间的期间内收纳与元件装配机91接下来生产的第二种(其它种类)基板对应的托板PT。在向第一种基板的元件装配作业结束时,将上侧料仓21变更设定为待机期间,将下侧料仓22变更设定为使用期间。
在此,需要将变成待机期间的上侧料仓21收纳的托板PT的至少一部分更换为与第二种基板的接下来生产的第三种基板对应的其它托板PT。另一方面,下侧料仓22处于使用期间,供给与第二种基板对应的元件PA。在向第二种基板的元件装配作业结束后,需要将变成待机期间的下侧料仓22收纳的托板PT的至少一部分更换成与第四种基板对应的其它托板PT。
另一方面,在元件装配机91实施相当于单品种大量生产的元件装配作业时,两个料仓(21、22)收纳对同种元件PA进行保持的托板PT,不过交替地在使用期间以及待机期间分别使用的点不变。并且,在使用期间的一个料仓(21、22)中元件PA不断消耗而元件用尽时,将该料仓(21、22)变更设定为待机期间,将到目前为止处于待机期间的另一个料仓(22、21)变成设定为使用期间。并且,在变成待机期间的料仓(21、22)中,需要进行托板PT的更换。即,不管在多品种少量生产以及单品种大量生产的哪个情况下,都需要对于待机期间的料仓(21、22)进行托板PT的更换。
如上述那样,通过交替地在使用期间以及待机期间分别使用两个料仓(21、22),能够使变更基板的种类时以及元件用尽发生时的生产中断时间缩短化。因此,能够较高地维持元件装配机91的运转率。并且,在料仓单元2具有一个料仓的结构中,在元件用尽发生的时刻该料仓必然处于待机期间,需要进行托板PT的更换。
接着,针对基于更换机构5的托板PT的更换作业,以在向第一种基板的元件装配作业结束之后将处于上端位置且待机期间的上侧料仓21作为对象的情况为例来进行说明。从上侧料仓21取出的托板PT为使用完的托板PT。使用完的托板PT是指在向第一种基板的元件装配作业中用尽元件PA的托板PT或虽然使用于第一种基板但是相对于第三种基板没有使用预定的托板PT。并且,放入上侧料仓21的托板PT是相对于第三种基板有使用预定的托板PT。
在更换作业的最初,升降驱动机构52使升降台51进行升降动作,使托板操作部53的高度与最初拉出的使用完的第一托板PT的高度一致。接着,托板操作部53水平移动至上侧料仓21的后侧并与第一托板PT正对。需要说明的是,升降台51的升降动作以及托板操作部53的水平移动也可以在时间上同时进行。接着,托板操作部53的直动驱动部531将第一托板PT从上侧料仓21取出并保持。接着,升降台51进行升降动作,托板操作部53进行水平移动并与保管库4的空的托板保管架41正对。接着,直动驱动部531将第一托板PT放入托板保管架41。
接着,升降台51进行升降动作,托板操作部53与保管库4的有使用预定的第二托板PT正对。接着,直动驱动部531将第二托板PT取出并保持。接着,升降台51进行升降动作,托板操作部53进行水平移动,与上侧料仓21的第一托板PT存在过的位置正对。接着,直动驱动部531将第二托板PT放入第一托板PT存在过的位置。由此,更换一个托板PT的单位更换作业结束。
更换机构5通过重复多次单位更换作业来进行上侧料仓21需要的全部的托板PT的更换作业。然后,在向第二种基板的元件装配作业结束后,更换机构5将处于下端位置且待机期间的下侧料仓22作为对象来进行托板PT的更换作业。以下侧料仓22为对象的更换作业的作业步骤、动作内容除了料仓(21、22)的高度位置不同的点以外,与以上侧料仓21为对象的更换作业没有不同,因此省略说明。在交替地重复以上侧料仓21以及下侧料仓22为对象的更换作业时,保管于保管库4中的有使用予定的托板PT减少而产生补给的需要。
接着,对基于无人搬运车97以及更换机构5的托板PT的补给作业进行说明。如前述那样,控制部6根据需要来请求托板PT的补给。根据请求来换产的搬运料仓45通过无人搬运车97搬运至元件供给装置1。当然,搬运料仓45收纳有使用预定的多个托板PT。在无人搬运车97到达元件供给装置1时,控制部6以将下侧插入用门75打开的方式进行控制。
然后,更换机构5进行托板PT的补给作业。首先,升降驱动机构52使升降台51进行升降动作,使料仓操作部54的高度与无人搬运车97中装载的搬运料仓45的高度一致。接着,料仓操作部54的直动驱动部541从无人搬运车97卸下搬运料仓45并收纳于内部空间542。接着,升降台51进行升降动作,使料仓操作部54的高度与上侧料仓保管架42(搬入架)一致。需要说明的是,在无人搬运车97的载台高度和上侧料仓保管架42的高度一致的结构中,不需要升降台51的升降动作。接着,直动驱动部541将搬运料仓45保管于上侧料仓保管架42。
在此,RFID阅读器46进行动作。由此,信息管理部63对于搬运料仓45内的各托板PT,将包含托板编号的对应建立信息与搬运料仓45内的插槽位置组合并存储。信息管理部63根据作业者的要求等来在控制部6的显示部中显示对应建立信息。图8中例示的显示画面的显示形式由左下的托板编号栏CN、左上的元件信息栏CP、右上的使用顺序栏CJ以及右下的使用开始位置栏CS构成。
托板编号栏CN是显示例为“No.123”且显示托板编号的一栏。元件信息栏CP通过基于控制部6的输入部的选择操作(点击操作等)而转变成其它详细信息显示画面。在详细信息显示画面中,显示与该托板PT保持的元件PA有关的详细的信息、具体而言为元件的种类、制造者、插槽编号、置办时期、形状、电气特性等。使用顺序栏CJ是显示托盘TY中保持的多个元件PA的使用顺序的一栏。在显示例中,在托盘TY的图像上重叠显示了粗线折弯的箭头B1。
关于箭头B1的意义,参考图9来进行说明。在安装于托板PT的托盘TY中,使用局部的(x,y)坐标系来表示多个保持分区。在图9中,右下的保持分区用(1,1)表示,右上的保持分区用(1,m)表示,左下的保持分区用(n,1)表示,左上的保持分区用(n,m)。箭头B1表示的使用顺序表示从(1,1)按照(1,2)、(1,3)、……的顺序前进至(1,m),接着向(2,1)移动,再从(2,m)向(3,1)移动,最后从(n,m-1)向(n,m)前进并结束。需要说明的是,也有时用除箭头B1以外的显示方式例如使箭头B1旋转90°的方式显示元件PA的使用顺序。
使用开始位置栏CS的显示例为(2,4),表示从图9所示的(2,4)的保持分区开始拾取元件。即,表示从(1,1)到(2,3)的保持分区为止元件PA(标上虚线的影线来表示)被拾取而已是空的、从(2,4)到(n,m)的保持分区为止保持有元件PA。在以后的托板PT的移动、使用期间,参照例示的对应建立信息,并且依次更新对应建立信息。
更换机构5在将搬运料仓45保管于上侧料仓保管架42(搬入架)之后,进行托板PT的更换作业。详细而言,托板操作部53将有使用预定的托板PT从搬运料仓45取出并保持,由升降驱动机构52驱动而上升,将保持的托板PT保管于空的托板保管架41。并且,托板操作部53将使用完的托板PT从托板保管架41取出并保持,由升降驱动机构52驱动而下降,将保持的托板PT搬入到搬运料仓45。需要说明的是,也容许更换机构5在搬运料仓45与料仓(21、22)之间更换托板PT。
在更换作业结束后,搬运料仓45内的有使用预定的托板PT的全数被放入托板保管架41并保管。并且,搬运料仓45处于仅收纳使用完的托板PT的状态。于是,料仓操作部54将在保管于上侧料仓保管架42的状态下完成了托板PT的更换的搬运料仓45移动到下侧料仓保管架43(搬出架)。由此,上侧料仓保管架42变成空的,做好对其它搬运料仓45进行保管的准备。
在装载了其它搬运料仓45的无人搬运车97到达元件供给装置1时,料仓操作部54从无人搬运车97接收其它搬运料仓45并保管于上侧料仓保管架42。并且,料仓操作部54将保管于下侧料仓保管架43中的最初的搬运料仓45搬出并装载于无人搬运车97。由此,仅收纳使用完的托板PT的最初的搬运料仓45被搬运到外换产区域95并进行接下来的换产,或者被搬运到元件仓库96并保管。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1,在对料仓(21、22)内的托板PT进行更换的情况下,更换机构5在料仓(21、22)与保管库4之间更换托板PT。在此,保管库4与料仓单元2相比能够保管数量多的托板PT,在保管的托板PT全部被使用之前不需要托板PT的换产调整作业。因此,通过使用搬运料仓45在适当的时期进行托板PT的补给作业,不产生托板PT的补给延迟而能够维持元件装配机91的较高的运转率。
而且,构成为在保管库4中设置对搬运料仓45进行保管的料仓保管架(42、43),无人搬运车97对搬运料仓45进行搬运,因此自动地进行托板PT的补给作业。由此,作业者只要在外换产区域95进行换产作业即可,不需要移动至元件供给装置1。因此,与以往相比进一步减轻作业者的负担。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简化。简化的最小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1具备省略了下侧料仓22的料仓单元2、托板拉出机构3、省略了料仓保管架(42、43)的保管库4、省略了料仓操作部54的更换机构5。在最小实施方式中,未使用搬运料仓45、无人搬运车97、RFID阅读器46、其他种类的标签阅读器以及信息管理部63。
因此,作业者进行将保管库4内的托板PT更换成其它托板PT的换产调整作业。在此,保管库4与料仓单元2相比能够保管数量多的托板PT,在保管的托板PT全部使用之前不需要托板PT的换产调整作业。因此,最小实施方式中的换产调整作业与更换料仓(21、22)的以往的换产调整作业相比为低频率。即,作业者能够以比以往低的频率进行一次更换比以往多的托板PT的换产调整作业。由此,与以往相比进一步减轻作业者的负担。
4.第二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1A
接着,对于第二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1A,参考图10并主要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保管库4A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配置于料仓单元2的左侧。然而,在例如使用比第一实施方式大型的托盘TY或者在托板PT上排列搭载多个托盘TY等目的下使托板PT的宽度变大的情况下,保管库4A配置成比元件装配机91的左侧面向左侧突出。伴随于此,更换机构5A以及外装壳体7比元件装配机91的左侧面向左侧超出。需要说明的是,保管库4A并不限于料仓单元2的左侧,也可以配置于右侧。在将料仓单元2配置于右侧的情况下,料仓操作部54设于更换机构5A的右侧。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元件供给装置1A的动作、作用以及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不过,在将元件装配机91以与其他的对基板作业机相接的方式排列配置时,可能产生元件供给装置1A与其他的对基板作业机发生干扰的情况。作为该情况下的对策,将元件装配机91与其他的对基板作业机分隔配置,在分隔的间隔内设置用于搬运基板的中间搬运装置。
5.第三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1B
接着,对于第三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1B,参考图11并主要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1B中,在元件装配机91的后侧配置料仓单元2,在料仓单元2的后侧配置更换机构5B,在更换机构5B的后侧配置保管库4B。即,沿与托板拉出机构3从料仓单元2拉出托板PT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按照料仓单元2、更换机构5B、保管库4B的顺序直列地排列配置。
保管库4B的前侧开口,保管库4B以能够从前方存取托板PT的方式保管托板PT。并且,更换机构5B的托板操作部53在不具备水平移动机构的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而且,托板操作部53朝向前方的料仓(21、22)存取托板PT,并且朝向后方的保管库4B存取托板PT。
并且,无人搬运车97到达更换机构5B的右侧面或左侧面的位置。因此,更换机构5B的料仓操作部54具备取代直动驱动部541的直角方向驱动部。直角方向驱动部进行从右侧或左侧的无人搬运车97卸下搬运料仓45并搬入到装置内,使搬运料仓45的移动方向变更90°并且使搬运料仓45的朝向与保管库4B的上侧料仓保管架42(搬入架)一致并进行保管的搬入动作。并且,直角方向驱动部通过反向的动作而按反向路线从下侧料仓保管架43(搬出架)进行搬运料仓45的搬出动作。通过从更换机构5B的侧面存取搬运料仓45,不再需要在元件供给装置1B的后方确保无人搬运车97进行作业的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更换机构5B的料仓操作部54具备的也可以为直动驱动部541。在该情况下,预先与元件供给装置1B中的托板PT的朝向一致,无人搬运车97决定对搬运料仓45进行搬运时的搭载方向。并且,无人搬运车97也可以到达保管库4B的后方。在该情况下,更换机构5B的料仓操作部54与托板操作部53分开地配置于保管库4B的后方。通过从保管库4B的后方存取搬运料仓45,不再需要在元件供给装置1B的侧面确保无人搬运车97进行作业的空间。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保管库4B的配置和托板PT以及搬运料仓45的移动方向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不过作用以及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并且,元件供给装置1B以处于元件装配机91的宽度尺寸的范围内的方式配置。尽管如此,在将元件装配机91以与其他的对基板作业机相邻的方式排列配置时,也存在无人搬运车97在到达元件供给装置1B的侧面时与到达的一侧的对基板作业机发生干扰的可能性。作为该情况下的对策,与第二实施方式一样也可以设置中间搬运装置。
6.第四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1C
接着,对于第四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1C,参考图12以及图13并主要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在第四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1C中,在元件装配机91的后侧配置料仓单元2C。而且,在元件装配机91的左侧配置保管库4C,在保管库4C的后侧配置更换机构5C,在更换机构5C的后侧配置料仓更换机构8。料仓更换机构8位于料仓单元2C的左侧。
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不同,料仓单元2C在内部设置一个料仓25。不过,该料仓25能够更换。料仓单元2C的料仓升降机构24对第一料仓25进行升降驱动,使作为拉出操作的对象的托板PT的高度与托板拉出机构3的拉出高度一致。
料仓更换机构8对设于料仓单元2C的第一料仓25和未设于料仓单元2C的第二料仓26进行更换。详细而言,料仓更换机构8具有保持料仓(25、26)的三个位置即下位置M1、中位置M2以及上位置M3。在图12中,保持于下位置M1的第二料仓26用实线表示。料仓更换机构8具有使料仓(25、26)在下位置M1与中位置M2之间以及中位置M2与上位置M3之间进行升降移动的升降移动机构。而且,料仓更换机构8具有使料仓(25、26)在中位置M2与料仓单元2C之间进行水平移动的水平移动机构。
更换机构5C的托板操作部53与第三实施方式一样不具备水平移动机构,且具有朝向前后两方向存取托板PT的功能。由此,更换机构5C能够在前侧的保管库4C与后侧的下位置M1处保持的第二料仓26之间进行托板PT的更换。而且,更换机构5C能够在前侧的保管库4C与移动到后侧的上位置M3处的料仓25之间进行托板PT的更换。
接着,对第四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1C的动作进行说明。料仓单元2C对收纳了与生产期间的第一种基板对应的托板PT的第一料仓25进行升降驱动并推进元件供给作业。在该期间内,更换机构5C将与接下来生产的第二种基板对应的托板PT放入下位置M1处保持的第二料仓26并进行换产。
在第一种基板的生产结束后,料仓更换机构8进行动作。首先,料仓更换机构8的水平移动机构使料仓单元2C内的第一料仓25移动至中位置M2,接着升降移动机构使料仓25上升至上位置M3。接着,升降移动机构使下位置M1的第二料仓26上升至中位置M2,接着水平移动机构使料仓26移动至料仓单元2C内。由此,料仓单元2C对料仓26进行升降驱动并进行元件供给作业,推进第二种基板的生产。
在生产第二种基板的期间内,更换机构5C将与第二种基板的接下来生产的第三种基板对应的托板PT放入上位置M3处保持的料仓25并进行换产。在第二种基板的生产结束后,使料仓单元2C内的料仓26返回到下位置M1,上位置M3的料仓25再次移动至料仓单元2C内。如此,两个料仓(25、26)交替地重复料仓单元2C中的使用和下位置M1或上位置M3处的换产。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1C,更换机构5C能够在料仓(25、26)与保管库4C之间更换托板PT。在此,保管库4C与料仓(25、26)相比能够保管数量多的托板PT,在保管的托板PT全部使用之前不需要托板PT的换产调整作业。因此,在与通过无人搬运车97对搬运料仓45进行搬运的补给作业组合的方案中,不发生托板PT的补给延迟,能够维持元件装配机91的较高的运转率。并且,在不使用无人搬运车97、搬运料仓45而作业者向保管库4C补给托板PT的方案中,与作业者更换料仓(25、26)的现有技术相比较,补给作业为低频率。由此,与以往相比进一步减轻作业者的负担。
7.第五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1D
接着,对于第五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1D,参考图14并主要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第五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1D具备两个供给单元31,保管库4D以及更换机构5D由两个供给单元31共用。供给单元31分别构成为包括前述的料仓单元2和托板拉出机构3。供给单元31分别单独地设于并排配置的两个元件装配机91。
保管库4D如图14所示的那样配置于在右侧的元件装配机91的后侧配置的料仓单元2的右侧。并且,更换机构5D的升降台51D以横穿两个料仓单元2以及保管库4D的后侧的方式配置。在升降台51D的上表面上配置的托板操作部53D向用实线以及虚线表示的三个位置水平移动,在两个料仓单元2与保管库4D之间更换托板PT。并且,无人搬运车97的到达位置设定于保管库4D的正后方,在该到达位置与保管库4D之间的升降台51D的下表面上配置料仓操作部54D。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与元件供给装置1D的元件供给作业、托板PT的更换、补给作业关联的动作以及作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省略说明。在第五实施方式中,通过使保管库4D以及更换机构5D在两个供给单元31中共用,与在两个元件装配机91中分别设置第一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1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设备成本。而且,能够有助于省空间化。需要说明的是,保管库4D以及更换机构5D也可以由三个以上的供给单元31共用。
8.第六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1E
接着,对于第六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1E,参考图15并主要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第六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1E将两组供给单元31以及保管库4分别单独地设于并排配置的两个元件装配机91。按照每个元件供给装置1E设置的保管库4主要保管该元件装配机91中使用的托板PT。元件供给装置1E的更换机构5E由两组供给单元31以及保管库4共用。
在图15中,在两个保管库4之间配置有两个供给单元31,不过该配置顺序能够变更。更换机构5E的升降台51E以横穿两个供给单元31以及两个保管库4的后侧的方式配置。在升降台51E的上表面上配置的托板操作部53E向用实线以及虚线表示的四个位置水平移动,针对每个元件装配机91来在料仓单元2与保管库4之间更换托板PT。而且,元件供给装置1E能够在两个保管库4之间使托板PT相互通融。
并且,无人搬运车97的到达位置设定于两个保管库4的正后方,在该到达位置与保管库4之间的升降台51E的下表面上配置两个料仓操作部54E。到达位置以及料仓操作部54E也可以分别为一个。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元件供给装置1E的动作、作用以及效果与第五实施方式相同,省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更换机构5E也可以由三组以上的供给单元31以及保管库4共用。
9.实施方式的应用以及变形
能够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最小实施方式中追加下侧料仓22而形成为第一应用方式,而且能够形成为将两个料仓(21、22)在使用期间以及待机期间分别使用的第二应用方式。并且,能够在最小实施方式中追加料仓保管架(42、43)以及料仓操作部54,形成为作业者将搬运料仓45向元件供给装置1搬运的第三应用方式。而且,能够在第三应用方式中追加无人搬运车97而形成为第四应用方式。并且,能够在最小实施方式中追加RFID阅读器46或其他种类的标签阅读器而形成为第五应用方式,而且能够追加信息管理部63而形成为第六应用方式。
并且,将上述的第一~第六应用方式适当组合并实施的组合方式是可能的。而且,上述的第一~第六应用方式以及组合方式能够适用于第二~第六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1A~1E)。并且,在使用条形码作为托板PT的识别标签的情况下,在外装壳体7的内表面上设置相当于标签阅读器的条形码阅读器。该条形码阅读器通过更换机构5使搬运料仓45进行升降而能够按顺序读取在收纳于搬运料仓45的多个托板PT上分别附有的条形码。第一~第六实施方式除此以外还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应用、变形。
附图标记说明
1、1A、1B、1C、1D、1E:元件供给装置2、2C:料仓单元21:上侧料仓22:下侧料仓25、26:料仓3:托板拉出机构31:供给单元4、4A、4B、4C、4D:保管库41:托板保管架42:上侧料仓保管架43:下侧料仓保管架45:搬运料仓46:RFID阅读器5、5A、5B、5C、5D、5E:更换机构51、51D、51E:升降台52:升降驱动机构53、53D、53E:托板操作部531:直动驱动部54、54D、54E:料仓操作部541:直动驱动部6:控制部63:信息管理部7:外装壳体75:下侧插入用门76:上侧插入用门91:元件装配机92:元件供给位置95:外换产区域96:元件仓库97:无人搬运车PT:托板TY:托盘PA:元件

Claims (19)

1.一种元件供给装置,具备:
料仓单元,设有收纳对多个元件分别进行保持的多个托板的料仓;
托板拉出机构,从所述料仓选择性地拉出所述托板并移送至元件装配机的元件供给位置;
保管库,与所述料仓单元相比能够保管数量多的多个所述托板;以及
更换机构,在所述料仓与所述保管库之间更换所述托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料仓单元以及所述保管库在所述元件装配机搬运基板的基板搬运方向上排列配置,
所述更换机构以能够沿与所述托板拉出机构从所述料仓单元拉出所述托板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从所述料仓单元拉出托板的方式由所述料仓单元以及所述保管库共用地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元件供给装置以处于所述基板搬运方向上的所述元件装配机的宽度内的方式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沿与所述托板拉出机构从所述料仓单元拉出托板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按照所述料仓单元、所述更换机构、所述保管库的顺序直列地排列配置。
5.一种元件供给装置,具备:
料仓单元,将收纳对多个元件分别进行保持的多个托板的料仓设置成能够更换;
托板拉出机构,从设于所述料仓单元的第一所述料仓选择性地拉出所述托板并移送至元件装配机的元件供给位置;
保管库,与所述料仓单元相比能够保管数量多的多个所述托板;
更换机构,在未设于所述料仓单元的第二所述料仓与所述保管库之间更换所述托板;以及
料仓更换机构,对所述第一所述料仓和所述第二所述料仓进行更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料仓能够相对于所述托板拉出机构相对地进行升降,且包括在使用期间进行升降的所述料仓和在待机期间不进行升降的其它所述料仓,
所述更换机构从待机期间的所述料仓取出用尽所述元件的所述托板或无使用预定的所述托板并放入所述保管库,并且从所述保管库取出有使用预定的所述托板并放入待机期间的所述料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元件供给装置具备对能够收纳并搬运多个所述托板的搬运料仓进行保管的料仓保管架,
所述更换机构在所述保管库以及所述料仓中的至少一方与保管于所述料仓保管架中的所述搬运料仓之间更换所述托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搬运料仓的收纳多个所述托板的收纳构造以及收纳数中的至少一方与所述料仓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搬运料仓在设于所述元件供给装置的外部的外换产区域或能够将所述元件与所述托板以及所述搬运料仓一起保管的元件仓库与所述元件供给装置之间由无人搬运车进行搬运。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更换机构具有:相对于所述料仓以及所述保管库而存取所述托板的托板操作部;和相对于所述料仓保管架而存取所述搬运料仓的料仓操作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保管库具有:对多个所述托板分别进行保管并沿上下方向排列的多个托板保管架;和沿上下方向排列的多个所述料仓保管架,
所述更换机构具有对所述托板操作部以及所述料仓操作部沿上下方向进行驱动的升降驱动部,
所述托板操作部具有对所述托板沿前后方向进行驱动的直动驱动部,
所述料仓操作部具有对所述搬运料仓沿前后方向进行驱动的直动驱动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料仓保管架为多个,包括:对搬入到所述元件供给装置的所述搬运料仓进行保管的搬入架;和对从所述元件供给装置搬出的所述搬运料仓进行保管的搬出架,
所述托板操作部从保管于所述搬入架中的所述搬运料仓取出有使用预定的所述托板并放入所述保管库或所述料仓,并且从所述保管库取出用尽所述元件的所述托板或无使用预定的所述托板并放入保管于所述搬入架中的所述搬运料仓,
所述料仓操作部将在保管于所述搬入架的状态下完成了所述托板的更换的所述搬运料仓移动到所述搬出架。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料仓保管架为多个,包括:对搬入到所述元件供给装置的所述搬运料仓进行保管的搬入架;和对从所述元件供给装置搬出的所述搬运料仓进行保管的搬出架,
所述更换机构从所述无人搬运车接收所述搬运料仓并搬入到所述搬入架,将保管于搬出架中的所述搬运料仓搬出到所述无人搬运车。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托板附有表示确定所述托板的托板编号的识别标签,
所述保管库或所述更换机构具有读取所述识别标签并识别所述托板编号的标签阅读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元件供给装置具备信息管理部,所述信息管理部基于所述标签阅读器的读取结果,将与所述托板所保持的所述元件的种类、余数、配置以及使用顺序中的至少一个项目有关的信息和确定所述托板的所述托板编号建立对应来进行管理。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托板内置有利用无线信号发送确定所述托板的托板编号的识别标签,
所述搬入架具有标签阅读器,所述标签阅读器接收从收纳于所述搬运料仓中的所述托板的所述识别标签发送的所述无线信号并识别所述托板编号,并且能够建立与所述搬运料仓内的收纳位置之间的对应。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元件供给装置具备外装壳体,所述外装壳体将所述保管库以及所述更换机构覆盖,并且具有容许作业者插入所述托板的插入用门。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元件供给装置具备外装壳体,所述外装壳体将所述保管库以及所述更换机构覆盖,并且具有插入用门,所述插入用门容许作业者将所述托板插入于所述搬运料仓且限制所述作业者将所述托板插入于所述保管库。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元件供给装置具备多个供给单元,所述供给单元包括所述料仓单元和所述托板拉出机构,
所述保管库以及所述更换机构中的至少一方由多个所述供给单元共用。
CN202310402455.5A 2022-04-22 2023-04-14 元件供给装置 Pending CN11693999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70838A JP2023160449A (ja) 2022-04-22 2022-04-22 部品供給装置
JP2022-070838 2022-04-2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39993A true CN116939993A (zh) 2023-10-24

Family

ID=882382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402455.5A Pending CN116939993A (zh) 2022-04-22 2023-04-14 元件供给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45688A1 (zh)
JP (1) JP2023160449A (zh)
CN (1) CN116939993A (zh)
DE (1) DE10202310975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093174A4 (en) * 2020-01-14 2023-01-04 Fuji Corporation PARTS SUPPLY UNIT SHELF SERVICE UNIT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0219A (ja) 1990-05-25 1992-02-03 Fujitsu Ltd データ・リロケート処理方法
JP2603719Y2 (ja) 1993-07-08 2000-03-21 信一 酒井 自動車等の修理作業用寝板装置
TWM442725U (en) 2012-08-21 2012-12-11 Well & David Corp Multi-functional cloth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160449A (ja) 2023-11-02
US20230345688A1 (en) 2023-10-26
DE102023109756A1 (de) 2023-10-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184569B1 (ko) 부품 배치 장치, 부품 공급 장치 및 방법
CN114868466B (zh) 元件供给单元的换产调整系统
CN116939993A (zh) 元件供给装置
KR101110172B1 (ko) 부품이송장치 및 방법
KR101604044B1 (ko) 멀티 스택 구조의 트레이 피더
EP3614819B1 (en) Component suppl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oving pallet
CN114056911B (zh) 装载组件
JP2010098134A (ja) 電子部品供給方法及び装置
WO2021144864A1 (ja) 部品供給ユニットの段取りシステム
KR101427084B1 (ko) 트레이 피더
CN114762471B (zh) 元件供给单元的入库出库系统
CN114097312B (zh) 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
CN107182196B (zh) 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供给方法
JP2017163004A (ja)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部品供給方法
JP7500848B2 (ja) 部品供給ユニットのメンテナンスシステム
CN215438108U (zh) 一种Miniload箱式存取系统
JP2023161182A (ja) 自動保管装置、自動保管システム及びマガジン
WO2022079799A1 (ja) 部品収容体保管庫、及び、部品収容体の管理方法
CN115088403B (zh) 元件仓库
JP2024053806A (ja)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基板生産システム
JP2023049598A (ja) 部品ストック装置および部品装着システム
JP2023049597A (ja) 部品ストック装置および部品搬送システム
CN116584161A (zh) 部件存放装置和部件安装系统
CN118253955A (zh) 部件安装系统以及部件储备装置
JPH05278805A (ja) 部品供給方法とこれに用いる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作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