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74876A - 轿厢框架 - Google Patents

轿厢框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74876A
CN114074876A CN202110834091.9A CN202110834091A CN114074876A CN 114074876 A CN114074876 A CN 114074876A CN 202110834091 A CN202110834091 A CN 202110834091A CN 114074876 A CN114074876 A CN 1140748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pair
support frames
frame
guide rai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3409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平井壮太
石川佳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Elevator and Building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0748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7487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2Guideways; Guides
    • B66B7/023Mounting mean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2Cages, i.e. cars
    • B66B11/0206Car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2Cages, i.e. cars
    • B66B11/0226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walls assembly, decorative panels, comfort equipment, thermal or sound insul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7/00Hoistway equipment
    • B66B17/12Counterpoi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9/00Mining-hoist operation
    • B66B19/002Mining-hoist operation installing or exchanging guide ra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2Guideways; Guides
    • B66B7/023Mounting means therefor
    • B66B7/026Interconnec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2Guideways; Guides
    • B66B7/04Riding means, e.g. Shoes, Rollers, between car and guiding means, e.g. rails, ropes
    • B66B7/046Ro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9/00Kinds or type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轿厢框架,其在电梯的轿厢中能够容易地进行搬运和施工。一种在电梯的轿厢导轨上进行升降的轿厢的轿厢框架,其中,该轿厢框架具备:由轿厢导轨引导升降的一对支承框架;载置轿厢室并且转动自如地设于一对支承框架的轿厢室载置部;以及将轿厢室载置部折叠自如地连结于一对支承框架的折叠机构,一对支承框架分别卡合于对应的轿厢导轨而进行升降,折叠机构能够使轿厢室载置部转动至与一对支承框架重合的关闭位置和相对于一对支承框架突出设置并载置轿厢室的打开位置。

Description

轿厢框架
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2020-137546(申请日:2020年8月17日)为基础,从该申请享受优先的利益。本申请通过参照该申请而包含该申请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构成电梯的轿厢的轿厢框架。
背景技术
公知有将轿厢设于电梯的井道内的电梯。
但是,在从工厂搬运轿厢并设置于施工现场时,希望搬运性、施工性优异。
发明内容
本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就电梯的轿厢而言能够容易地进行搬运和施工的轿厢框架。
本实施方式为一种在电梯的轿厢导轨上进行升降的轿厢的轿厢框架,其中,该轿厢框架具备:一对支承框架,由所述轿厢导轨引导升降;轿厢室载置部,载置轿厢室,并且转动自如地设于所述一对支承框架;以及折叠机构,将所述轿厢室载置部折叠自如地连结于所述一对支承框架,所述一对支承框架分别与对应的所述轿厢导轨卡合而进行升降,所述折叠机构能够使所述轿厢室载置部转动至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在所述关闭位置所述轿厢室载置部与所述一对支承框架重合,在所述打开位置所述轿厢室载置部相对于所述一对支承框架突出设置并载置所述轿厢室。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的概略构成的立体图。
图2是导轨单元的图,(a)为主视图,(b)为侧视图,(c)为俯视图,(d)为立体图。
图3是驱动单元的图,(a)为主视图,(b)为俯视图,(c)为后视图,(d)为侧视图,(e)为立体图。
图4是轿厢的立体图。
图5是轿厢框架、并且是轿厢室载置部处于打开位置的状态的图,(a)为主视图,(b)为侧视图,(c)为俯视图,(d)为立体图。
图6是轿厢框架、并且是轿厢室载置部处于关闭位置的状态的图,(a)为主视图,(b)为侧视图,(c)为俯视图,(d)为立体图。
图7是表示轿厢框架的辊引导件卡合于导轨单元的状态的立体图。在用单点划线抽出表示的部分中,(a)为从内侧观察的立体图,(b)为从背面侧观察的立体图,(c)为俯视图。
图8为缓冲单元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导轨单元的变形例的图,(a)为立体图,(b)为俯视图。
图10是表示导轨单元的其他变形例的图,(a)为立体图,(b)为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图8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电梯1设于电梯建筑的井道3中,具备轿厢5、引导轿厢5的升降的轿厢导轨7、配重(C/W)9、引导配重9的升降的配重导轨11(以下,称作“C/W导轨”)11、卷扬机13以及缓冲器(buffer)15。
电梯1由各种单元构成,在井道3内组装设置各种单元。
在构成电梯1的单元的种类中有导轨单元21、驱动单元23、轿厢框架(轿厢框架单元)25以及缓冲单元27。以下,对这些各种单元分别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导轨单元21具备:构成一对轿厢导轨7(参照图1)的整体长度的一部分的一对分割轿厢导轨29、29,分割一对轿厢导轨7而成;构成一对C/W导轨11(参照图1)的整体长度的一部分的一对分割C/W导轨31、31,分割一对C/W导轨11而成;以及,连结部件33。
分割轿厢导轨29、29与分割C/W导轨31、31相邻地固定于连结部件33。
在一对分割轿厢导轨29、29上分别形成有引导轿厢辊引导件51、53(后述)的引导槽29a,这些引导槽29a、29a相互对置。
在一对分割C/W导轨31、31上分别形成有引导C/W辊引导件19(参照图3的(e))的引导槽31a、31a,这些引导槽31a、31a相互对置。
如图2的(c)所示,分割轿厢导轨29、29间的间隔W1比分割C/W导轨31、31间的间隔W2大。
分割轿厢导轨29、29以及分割C/W导轨31、31的长度L可任意地设定,例如为约5m。
连结部件33为带状的板材,沿上下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各连结部件33分别由分割轿厢导轨29、29与分割C/W导轨31、31夹持,在一面侧通过焊接等固定分割轿厢导轨29、29,在另一面侧通过焊接等固定分割C/W导轨31、31。
如图2的(c)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在连结部件33的一面固定有分割轿厢导轨29、29的一侧的槽壁30,在连结部件33的另一面固定有分割C/W导轨31、31的另一侧的槽壁32。
如图3所示,驱动单元23以上述的导轨单元21为基础,在导轨单元21中设有卷扬机13和配重9。
在驱动单元23中,导轨单元21具备架设于一对分割轿厢导轨29、29的上端的上端部件35。
卷扬机13载置并固定于上端部件35的上表面,具备马达13a和卷挂有主绳索37的主滑轮13b。
如图3的(a)、(c)所示,在上端部件35设有主绳索37的结索37a。
在配重9上设有卷挂主绳索37的两个滑轮39。该配重9通过主绳索37的卷起而上下移动。
另外,虽然在图3中未详细示出,但卷挂于卷扬机13的主滑轮13b的主绳索37的一端侧被保持,在组装了轿厢5时卷挂于轿厢5的滑轮41(后述)。
接下来,参照图4~图7对轿厢框架25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在轿厢框架25载置轿厢室43而构成了轿厢5。
轿厢室43在正面安装有门,但在图1以及图4中,示出了安装门之前的状态。另外,轿厢室43由地板面、顶棚以及侧壁形成为箱状。
如图5以及图6所示,轿厢框架25具备:一对支承框架47、47;轿厢室载置部45;以及连结各支承框架47与轿厢室载置部45的折叠机构49、49。
轿厢室载置部45通过转动而自如折叠,图5表示处于打开位置的状态,图6表示折叠到关闭位置的状态。
如图5所示,支承框架47是截面呈L字状的角钢部件。
各支承框架47在其上端与下端分别设有与轿厢导轨7卡合的一组辊引导件51、53。
一对支承框架47、47分别与对应的轿厢导轨7卡合而升降。
如图7所示,一方的辊引导件51进入分割轿厢导轨29的引导槽29a,另一方的辊引导件53抵接于槽底29b,一方的辊引导件51与另一方的辊引导件53相互正交地设置。
如图4所示,在一对支承框架47、47的上侧设有连结一对支承框架47、47的连结梁55。在连结梁55上,彼此左右隔开间隔地设有两个卷挂主绳索37的滑轮41。另外,在图5~图7中,省略了图4所示的滑轮41。
滑轮41在吊索(roping)式电梯中,在2:1吊索的情况下被安装于连结梁55,而在1:1吊索的情况下不设置滑轮41,直接固定主绳索37的轿厢侧端。
如图5所示,轿厢室载置部45为板状,形成有将左右的边部弯折而立起的弯曲部45a、45a。
在各弯曲部45a、45a中,支承框架47侧的端部通过轴45b、45b(参照图5的(d))转动自如地轴支承于支承框架47。
折叠机构49将轿厢室载置部45折叠自如地连结于支承框架47。
即,折叠机构49能够使轿厢室载置部45转动至相对于一对支承框架47、47突出设置并载置轿厢室43(参照图4)的打开位置、以及如图6所示那样与一对支承框架47、47重合的关闭位置。
如图5的(d)所示,该折叠机构49为连杆机构,具备第一连杆49a与第二连杆49b。第一连杆49a的一端由轴57轴支承于支承框架47,第二连杆49b的一端由轴59轴支承于轿厢室载置部45的前端部。第一连杆49a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49b的另一端重叠并由轴61轴支承。
通过第一连杆49a与第二连杆49b相对于支承框架47支承轿厢室载置部45。
根据这样的折叠机构49的构成,通过如图5的(b)中双点划线所示那样进行折叠,如图6所示,能够将轿厢室载置部45自如折叠到与支承框架47、47重合的关闭位置。
如图6的(b)、(c)所示,在将轿厢室载置部45折叠了的状态下,轿厢室载置部45收进支承框架47、47的厚度尺寸内。
如图8所示,缓冲单元27由导轨单元21、下端部件63以及安装于下端部件63的缓冲器(buffer)15(参照图1)构成。
下端部件63遍及一对分割轿厢导轨29、29的下端以及一对分割C/W导轨31、31的下端而架设。
另外,下端部件63遍及上述导轨单元21的相互对置的分割轿厢导轨29、29间和相互对置的分割C/W导轨31、31间而设置,并覆盖导轨单元21的下表面而设置。
缓冲器15在轿厢5或配重9急速下降时对轿厢5或配重9的冲击进行缓冲,例如为油压缓冲器。
在该实施方式中,缓冲器15的承受部15a在下端部件63中,遍及分割轿厢导轨29、29间与分割C/W导轨31、31间而设置,轿厢5以及配重9均会被承受。
接下来,对电梯1的组装进行说明。
首先,在工厂分别组装各单元,即导轨单元21、驱动单元23、轿厢框架(轿厢框架单元)25、轿厢室43、以及缓冲单元27。组装通过调整分割轿厢导轨29、分割C/W导轨31等的各尺寸、卷扬机13、配重9、缓冲器15等的各部件而进行。
之后,将各单元21、23、27、轿厢框架25以及轿厢室43搬入施工现场。
在轿厢框架25的搬运以及向施工现场的搬入时,如图6所示,将折叠机构49折叠(参照图5的(b)),使轿厢室载置部45处于关闭位置而成为与支承框架47重合的状态。
在搬入施工现场后,如图5所示,使轿厢室载置部45转动至打开位置,打开折叠机构49,伸展第一连杆49a与第二连杆49b。
然后,如图1所示,以从井道3的下方起堆装一个缓冲单元27、根据需要的数量的导轨单元21的方式,依次进行组装,并固定于井道3的壁面。
另外,上下邻接的分割轿厢导轨29、29以及上下邻接的分割C/W导轨31、31由连接件(未图示)连接在一起。
之后,如图7所示,将轿厢框架25的支承框架47卡合于任意的导轨单元21,但卡合是将一方及另一方的辊引导件51、53插入对应的分割轿厢导轨29的引导槽29a而进行的。然后,如图4所示,于轿厢框架25的轿厢室载置部45上载置并固定轿厢室43。
如图1所示,在最上方位置组装驱动单元23,在卷扬机13的主滑轮13b、配重9的滑轮39、以及轿厢5的滑轮41上卷挂主绳索37(参照图3的(a)、(c))。
另外,主绳索37的卷挂通过将轿厢5与配重9调整到上下的适当位置而进行。
接下来,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梯1的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导轨单元21通过连结部件33将一对分割轿厢导轨29、29与一对分割C/W导轨31、31连结,因此在施工现场,仅通过在井道3内堆装并固定导轨单元21就能够对轿厢导轨7与C/W导轨11进行施工,因此施工容易。
如图1所示,由于用分割了长度的导轨单元21将轿厢导轨7与C/W导轨11单元化,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搬运和搬入。另外,由于只要将导轨单元21堆装至所需的高度即可,因此对设置电梯1的建筑物没有限制。
由于分割轿厢导轨29、29、分割C/W导轨31、31、卷扬机13、缓冲器15等各构件和部件的尺寸调整等能够在工厂进行,因此不需要在施工现场进行调整,在这一点上施工也容易。
如图2所示,导轨单元21一体地具有一对分割轿厢导轨29、29与一对分割C/W导轨31、31,因此通过设置导轨单元21,能够同时设置轿厢导轨7与C/W导轨11,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施工且施工效率良好。
在导轨单元21中,分割轿厢导轨29、29固定在连结部件33的一面,分割C/导轨31、31固定在连结部件33的另一面,因此能够使结构紧凑。
由于连结部件33将多个板材在分割轿厢导轨29、29的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因此与一张板的情况相比,轻量且能够削减材料。
如图3所示,驱动单元23在设于导轨单元21的上端部件35上设有卷扬机13,因此在施工现场不需要另外设置卷扬机13,因此施工容易。另外,能够在工厂完成卷扬机13的调整。
如图1所示,对于轿厢5与配重9并用缓冲器15,因此无需分别对应地设置,因而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如图4所示,轿厢5由轿厢室43与轿厢框架25构成,轿厢框架25通过折叠机构49(参照图5的(b)),能够使轿厢室载置部45处于与支承框架47、47重合的关闭位置而进行输送,因此搬运容易。
另外,轿厢5由轿厢室43与轿厢框架25构成,在将轿厢框架25设于轿厢导轨7之后,能够将轿厢室43固定于轿厢框架25的轿厢室载置部45,因此能够在施工现场容易地进行轿厢5的施工。
如图5所示,折叠机构49由将一端轴支承于支承框架47的第一连杆49a和将一端轴支承于轿厢室载置部45的第二连杆49b构成,形成为轴支承第一连杆49a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49b的另一端的连杆机构,因此结构简单。
如图4所示,由于在轿厢框架25设有卷挂主绳索37的滑轮41,因此与设于轿厢室43的情况相比,设置容易且也容易进行位置调整。
轿厢框架25的滑轮41利用连结支承框架47、47的连结梁55并设于连结梁55,因此不需要另外的用于安装滑轮41的部件,因此结构简单。
以下,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但在以下说明的变形例中,通过对起到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该部分的详细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主要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在图9中示出了导轨单元21的变形例。在该变形例中,导轨单元21使一对分割轿厢导轨29、29间的间隔W1和一对分割C/W导轨31、31间的间隔W2相同,将分割轿厢导轨29与分割C/W导轨31相邻地安装于连结部件33。
在图10中示出了导轨单元21的其他变形例。在该变形例中,导轨单元21构成为,由导轨部件67一体地形成分割轿厢导轨29与分割C/W导轨31,由连结部件33连结一对导轨部件67。
上述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出的,并不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主旨中,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效的范围中。
例如,在导轨单元21中,连结部件33不限于作为带状板而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也可以作为一张板而设于分割轿厢导轨29、29间以及分割C/W导轨31、31间。通过使连结部件33为一张板,在井道3暴露于外部空气中的情况下,能够防止风吹到主绳索37,能够使轿厢5稳定。
另外,连结部件33也可以是桁架构造体或框架(日文:ラーメン)构造体。在连结部件33为桁架构造体或框架构造体的情况下,连结部件33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沿分割轿厢导轨29、29间以及分割C/W导轨31、31而设置多个。
图5所示的折叠机构49并不限于连杆机构,也可以代替第一连杆49a、第二连杆49b,用钢索连结支承框架47与轿厢室载置部45而使轿厢室载置部45折叠自如。
也可以在图4所示的轿厢室载置部45、辊引导件51、53上设置防振橡胶,实现轿厢5的防振。
另外,也可以在轿厢室载置部45的下表面装入安全装置,在急剧落下时利用安全装置夹住轿厢导轨7而使轿厢5停止。

Claims (5)

1.一种轿厢框架,其为在电梯的轿厢导轨上进行升降的轿厢的轿厢框架,其中,该轿厢框架具备:
一对支承框架,由所述轿厢导轨引导升降;
轿厢室载置部,载置轿厢室,并且转动自如地设于所述一对支承框架;以及
折叠机构,将所述轿厢室载置部折叠自如地连结于所述一对支承框架,
所述一对支承框架分别与对应的所述轿厢导轨卡合而进行升降,
所述折叠机构能够使所述轿厢室载置部转动至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在所述关闭位置所述轿厢室载置部与所述一对支承框架重合,在所述打开位置所述轿厢室载置部相对于所述一对支承框架突出设置并载置所述轿厢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轿厢框架,其中,
所述折叠机构具备:将一端轴支承于所述支承框架的第一连杆、和将一端轴支承于所述轿厢室载置部的第二连杆,并轴支承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将所述轿厢室载置部支承于所述支承框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轿厢框架,其中,
所述轿厢框架具有轿厢滑轮,该轿厢滑轮被由卷扬机驱动的绳索卷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轿厢框架,其中,
所述轿厢框架具有连结梁,该连结梁连结所述一对支承框架,所述轿厢滑轮设于所述连结梁。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轿厢框架,其中,
所述轿厢框架具有连结梁,该连结梁连结所述一对支承框架,在所述连结梁上固定有由卷扬机驱动的绳索的一端。
CN202110834091.9A 2020-08-17 2021-07-23 轿厢框架 Pending CN11407487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37546 2020-08-17
JP2020137546A JP7341961B2 (ja) 2020-08-17 2020-08-17 かご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74876A true CN114074876A (zh) 2022-02-22

Family

ID=802831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34091.9A Pending CN114074876A (zh) 2020-08-17 2021-07-23 轿厢框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341961B2 (zh)
CN (1) CN114074876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79930B1 (ja) * 2021-08-06 2022-11-29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枠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61502B2 (zh) * 1980-12-22 1987-12-22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
JPH10139316A (ja) * 1996-11-14 1998-05-26 Otis Elevator Co サイドフォーク型ホームエレベーターのかご構造
JP2002535221A (ja) * 1999-01-27 2002-10-22 コネ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トラクションシーブエレベータ
JP2010241563A (ja) * 2009-04-07 2010-10-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振れ止め装置
JP2012006695A (ja) * 2010-06-23 2012-01-12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乗りかごおよびエレベータ
EP3176120A1 (de) * 2015-10-12 2017-06-07 Inventio AG Treibscheibenaufzug in rucksackbauweis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128253U (zh) * 1978-02-27 1979-09-06
JPH04341478A (ja) * 1991-05-20 1992-11-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吊り車取付装置
JP4341478B2 (ja) 2004-06-04 2009-10-07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始動装置
KR200445290Y1 (ko) * 2007-08-23 2009-07-16 코오롱건설주식회사 엘리베이터에 장착되는 물건 거치대.
FR2979595B1 (fr) 2011-09-07 2016-01-08 Valeo Vision Module optique pour projecteur de vehicule automobil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61502B2 (zh) * 1980-12-22 1987-12-22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
JPH10139316A (ja) * 1996-11-14 1998-05-26 Otis Elevator Co サイドフォーク型ホームエレベーターのかご構造
JP2002535221A (ja) * 1999-01-27 2002-10-22 コネ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トラクションシーブエレベータ
JP2010241563A (ja) * 2009-04-07 2010-10-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振れ止め装置
JP2012006695A (ja) * 2010-06-23 2012-01-12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乗りかごおよびエレベータ
EP3176120A1 (de) * 2015-10-12 2017-06-07 Inventio AG Treibscheibenaufzug in rucksackbauweis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41961B2 (ja) 2023-09-11
JP2022033573A (ja) 2022-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297123B1 (ko) 엘리베이터
EA014743B1 (ru) Лифт с канатоведущим шкивом без противовеса
JP2001518434A (ja) ケーブル/ロープエレベータ
JP2014526427A (ja) エレベータの懸架構造およびガイドシュー構造
KR101994433B1 (ko) 직각 관통형 엘리베이터
JP4255523B2 (ja) エレベーター
CN114074876A (zh) 轿厢框架
KR100870389B1 (ko) 승강기 장치
JP2001302138A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主索装置
JP2012056773A (ja) 機械室レスエレベータ
EP1828044A1 (en) Elevator roping arrangement
CN114074877A (zh) 导轨单元
JP5081593B2 (ja) 階高調整式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の移動ケーブル装置
JP2003020176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11051736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6684473B2 (ja) 複数の釣合い錘を備えるエレベータ
JP2002241070A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5253285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4195063B2 (ja) エレベーター
JP6694598B2 (ja)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KR101432451B1 (ko) 엘리베이터 장치
JP4056475B2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2001048443A (ja) エレベータ
KR102414241B1 (ko) 엘리베이터 케이지의 진동저감장치
JP4914030B2 (ja) 機械室レスエレベータ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