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08703A - 压电发声部件 - Google Patents
压电发声部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008703A CN114008703A CN202080044770.XA CN202080044770A CN114008703A CN 114008703 A CN114008703 A CN 114008703A CN 202080044770 A CN202080044770 A CN 202080044770A CN 114008703 A CN114008703 A CN 11400870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ezoelectric
- resin layer
- conductive resin
- electrode
- termi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7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9000011231 conductive fill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7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4
- 238000007747 pl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lead(0) Chemical compound [Pb]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906 Bronz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Phosphorus Chemical compound [P]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74 bronz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KUNSUQLRTQLHQQ-UHFFFAOYSA-N copper tin Chemical compound [Cu].[Sn] KUNSUQLRTQLHQ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647 oxi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254 oxi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073 vulcan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1369 Brass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51 br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86 sulfid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593 Epox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71 impai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57 mal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590 oxid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K—SOUND-PRODUCING DEVICES; 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ACOUSTIC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10K9/00—Devices in which sound is produced by vibrating a diaphragm or analogous element, e.g. fog horns, vehicle hooters or buzzers
- G10K9/12—Devices in which sound is produced by vibrating a diaphragm or analogous element, e.g. fog horns, vehicle hooters or buzzers electrically operated
- G10K9/122—Devices in which sound is produced by vibrating a diaphragm or analogous element, e.g. fog horns, vehicle hooters or buzzers electrically operated using piezoelectric driving means
-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K—SOUND-PRODUCING DEVICES; 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ACOUSTIC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10K9/00—Devices in which sound is produced by vibrating a diaphragm or analogous element, e.g. fog horns, vehicle hooters or buzzers
- G10K9/18—Details, e.g. bulbs, pumps, pistons, switches or casings
- G10K9/20—Sounding members
-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K—SOUND-PRODUCING DEVICES; 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ACOUSTIC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10K9/00—Devices in which sound is produced by vibrating a diaphragm or analogous element, e.g. fog horns, vehicle hooters or buzzers
- G10K9/18—Details, e.g. bulbs, pumps, pistons, switches or casings
- G10K9/22—Mountings; Casing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7/00—Piezoelectric transducers; Electrostrictive transducer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30/00—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 H10N30/20—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with electrical input and mechanical output, e.g. functioning as actuators or vibra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iezo-Electric Transducers For Audible Bands (AREA)
Abstract
一种压电发声部件(1),其具备:振动板(2),其具有基板(10)、压电板(23)以及一对电极(24),并通过对一对电极(24)施加电压而振动;壳体(6),其具备具有壳体主体(3)和将壳体主体(3)的开口部(33)闭合地设置的盖(4),并在由壳体主体(3)和盖(4)构成的内部空间(30)收纳振动板(2);以及多个引脚端子(5),其设置于盖(4),在一对电极(24)中的第一电极(21)与多个引脚端子(5)中的第一引脚端子(51)之间夹设有导电性树脂层(25)。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压电发声部件。
背景技术
压电发声部件例如在家电产品或火灾报警设备等民用和商用电子设备或汽车等中,作为产生警报音或动作音的声电转换器进行使用。压电发声部件中,具备被称为所谓引脚式的针形的安装端子的压电发声部件例如具备压电振动板、基底、以及嵌合于基底的外侧并与基底一起容纳压电振动板的壳体。此时,压电振动板被基底与壳体夹持外周部,由此被保持于在基底的底壁部与壳体的顶壁部之间形成的内部空间。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压电发声部件,其具备:压电振动板;壳体,其具备具有开口的壳体主体和闭合壳体主体的开口地固定于壳体主体的背盖,并且在内部收纳压电振动板;以及一对金属端子,其固定于背盖,与压电振动板电连接,并且被引出至壳体外,各金属端子具有:端子引出部,其贯穿背盖并延伸至壳体外;端子固定部,其在端子引出部的靠背盖内表面侧的端部处相对于端子引出部折弯,并且沿着背盖内表面配置;以及连接部,其从端子固定部的内侧端起弯曲,在从上方观察时,弯曲的部分为大致U字形,并且连接部的顶端侧离开背盖内表面,而且,连接部与压电振动板抵接。
另外,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压电发声部件,其使用在内部具有凹部并在凹部的内周形成有台阶部的树脂壳体、和在将在两个主表面具有电极的压电陶瓷元件载置于金属振动板的一个主表面的状态下将它们粘合形成的发声体而构成,将金属振动板的另一个主表面的周缘部以载置于台阶部的状态下进行固定,由此树脂壳体的内部以发声体为边界分割为前气室和后气室,在该压电发声部件中,在形成树脂壳体的凹部的壁面上形成有贯穿壁面并与前气室连通的放声孔,并且在放声孔的形成面上形成有与后气室连通的空气孔,并且在树脂壳体的壁面上形成有与压电陶瓷元件和金属振动板分别连接的一对外部电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11438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7-028472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示的引脚式压电发声部件中,引脚状金属端子的顶端利用适当的压力作用而与电极抵接,从而实现两者的电连接。另一方面,在这种结构中,有时因分别构成金属端子和电极的材料的特性(例如金属的种类、硬度、尺寸、形状等),而使金属端子与电极容易磨损。另外,若产生这种接触磨损,则金属端子和电极各自的材料变得容易变质(氧化、硫化等)。其结果是,有金属端子与电极之间的接触电阻的增大、电连接的不良、压电发声部件的频率的变动、或者压电发声部件的发声障碍等可靠性受损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形成发明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用简易的结构获得良好的可靠性的压电发声部件。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压电发声部件具备:振动板,其具有基板、压电板、以及设置于压电板中的对置的主表面的一对电极,并通过对一对电极施加电压而振动;壳体,其具备具有开口的壳体主体和将壳体主体的开口闭合地设置的盖,并在由壳体主体和盖构成的内部空间收纳振动板;以及多个引脚端子,其设置于盖,在一对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极与多个引脚端子中的任一个引脚端子之间夹设有导电性树脂层。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使用简易的结构获得良好的可靠性的压电发声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压电发声部件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用于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压电发声部件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3是图2的III-III线剖视图。
图4是用于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振动板的局部结构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5是用于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振动板的局部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6是图5的VI-VI线剖视图。
图7是用于对第三实施方式的引脚端子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8是图7的VIII-VIII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附图的记载中,用相同或者类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者类似的结构元件。附图为例示,各部分的尺寸、形状为示意性描述,不应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限定理解为该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压电发声部件1>
首先,参照图1~图3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压电发声部件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用于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压电发声部件1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用于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压电发声部件1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剖视图。图3是图2的III-III线剖视图。此外,在图1~图3中,提取对压电发声部件1的构造中的特征的至少局部进行说明所需的结构进行了记载,但不妨碍压电发声部件1具备未图示的结构。
压电发声部件1为引脚式发声部件的一个例子,具备振动板2、收纳振动板2的壳体6、以及通过与振动板2抵接而向振动板2施加电压的两个引脚端子5。
壳体6具有壳体主体3和盖4。盖4通过安装于该壳体主体3并闭合壳体主体3的开口来构成壳体6。另外,壳体6具有内部空间30。内部空间30由壳体主体3和盖4分别相互朝向壳体6的内部侧的面构成。
此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通过组装振动板2、壳体主体3、盖4以及两个引脚端子5而构成了压电发声部件1的状态称为“组装状态”。将在沿压电发声部件1或者振动板2等的厚度方向俯视这些部件的结构的情况下的振动板2等的俯视形状称为“俯视形状”。另外,如图2所示,在组装状态下,在压电发声部件1的厚度方向上,将从壳体主体3朝向盖4侧的方向称为“第一方向”,将从盖4朝向后述壳体主体3的顶壁部31侧的方向称为“第二方向”。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振动板2、壳体主体3以及盖4的俯视形状均为圆形。在组装状态下,振动板2、壳体主体3以及盖4配置为彼此的俯视形状的圆心以大致一条直线状存在。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振动板2设置(收纳)于壳体主体3的内部之后,盖4固定为闭合壳体主体3的开口(后述开口部33),并与壳体主体3(后述支承面353)一起夹住振动板2。这样一来,振动板2收纳于壳体6的内部空间30。另外,在组装状态下,两个引脚端子5设置于盖4,位于内部空间30的顶端与振动板2抵接。
(振动板2)
振动板2具有基板10、振动元件20以及导电性树脂层25。在组装状态下,基板10、振动元件20以及导电性树脂层25配置为沿第一方向按照基板10、振动元件20以及导电性树脂层25的顺序重叠。
另外,基板10、振动元件20以及导电性树脂层25的俯视形状均为圆形。基板10的直径大于振动元件20和导电性树脂层25的直径。在组装状态下,基板10、振动元件20以及导电性树脂层25彼此的俯视形状的圆心配置为以大致一条直线状存在。
具体而言,振动元件20通过导电性粘合剂粘贴于基板10的朝向第一方向的主表面(后述第一基板主表面11)的中央。另外,导电性树脂层25通过导电性粘合剂粘贴于振动元件20的朝向第一方向的主表面的中央。
基板10由具有良导电性和弹簧弹性(例如弹性模量为1GPa以上)的金属材质构成,具体而言,基板10优选由42合金、SUS(不锈钢)、黄铜、磷青铜等构成。此外,除了金属以外,基板10的材料例如可以为弹性模量为1GPa以上的玻璃环氧基板等树脂系材料,也可以为层叠了多个材料的多层构造。
另外,基板10具有位于厚度方向的两侧的第一基板主表面11和第二基板主表面12。在组装状态下,第一基板主表面11朝向第一方向,第二基板主表面12朝向第二方向。
振动元件20具有压电板23和夹住压电板23地设置于压电板23的两个主表面的一对电极24。
压电板23由PZT等压电陶瓷构成。该压电板23为圆板状部件,并具有位于厚度方向两侧的第一主表面231和第二主表面232。在组装状态下,第一主表面231朝向第一方向,第二主表面232朝向第二方向。
一对电极24为用于通过对压电板23施加电压而使振动板2振动的元件。另外,一对电极24包括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均为圆形的薄膜,具有相同的结构。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的材料均为Ag(烧结银)。
在组装状态下,第一电极21设置于压电板23的第一主表面231,第二电极22设置于压电板23的第二主表面232。换言之,第一电极21为朝向与压电板23相反的面侧即导电性树脂层25侧的电极。此外,第一电极21为设置于压电板的金属层的一个例子。第二电极为朝向基板10那侧的电极。
导电性树脂层25由导电树脂构成。该导电性树脂层25被设置为在第一电极21中的与压电板23相反的面处例如覆盖该面的几乎整个面。另外,在组装状态下,导电性树脂层25夹设于第一电极21与第一引脚端子51之间。换言之,在组装状态下,第一引脚端子51抵接于导电性树脂层25。对导电性树脂层25的详细结构进行后述。
(壳体主体3)
壳体主体3由陶瓷或树脂等绝缘性材料构成。另外,壳体主体3形成为箱状。该壳体主体3具有顶壁部31、从顶壁部31的周缘突起的周壁部32、以及向周壁部32突起的方向的顶端侧开口的开口部33。
顶壁部31形成为圆板状。该顶壁部31具有位于厚度方向的两侧的第一顶壁主表面311和第二顶壁主表面312。在组装状态下,第一顶壁主表面311朝向第一方向,第二顶壁主表面312朝向第二方向。
另外,在顶壁部31的中央设置有放声孔313。该放声孔313在厚度方向上贯穿顶壁部31,将壳体主体3的内部与外部连通。这样一来,在组装状态下,放声孔313在振动板2振动时将产生的声音向壳体6的外部放出。
周壁部32形成为圆筒状。另外,周壁部32具有内周面35和外周面36。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周壁部32从顶壁部31突起的方向称为“突起方向”,将突起方向上的顶壁部31侧称为“根侧”,将突起方向上的开口部33侧称为“顶端侧”。另外,将周壁部32中的根侧的部分称为“根部”,将周壁部32中的顶端侧的部分称为“顶端部”。
内周面35具有从周壁部32的突起方向的根侧朝向顶端侧按顺序配置的第二内周面352和第一内周面351。另外,内周面35具有将第二内周面352与第一内周面351连结并与顶壁部31平行地存在的支承面353。换言之,支承面353为第二内周面352与第一内周面351之间的台阶面。
支承面353为在收纳振动板2时与振动板2的基板10中的第二基板主表面12接触的面。具体而言,支承面353与后述盖4的上表面423一起从振动板2的厚度方向的两侧夹住振动板2并对振动板2进行支承。另外,支承面353的俯视形状形成为环形,外周缘的直径形成为大于基板10的直径,内周缘的直径形成为小于基板10的直径。
第二内周面352的根部与顶壁部31连接,顶端部与支承面353的内周连接。该第二内周面352与第一顶壁主表面311一起构成内部空间30的位于第二方向侧的音响空间302。
第一内周面351的根部与支承面353的外周缘连接,顶端部与周壁部32的上表面37连接。该第一内周面351在组装状态即盖4安装于壳体主体3的状态下构成收纳盖4的空间。另外,在第一内周面351的顶端侧设置有后述的用于与盖4的爪部44卡合的槽部354。
(盖4)
盖4例如由与壳体主体3相同的材料即陶瓷或树脂等绝缘性材料构成。另外,盖4形成为箱状。该盖4具有顶壁部41、从顶壁部41的周缘突起的周壁部42、以及向周壁部42突起的方向的顶端侧开口的开口部43。
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周壁部42从顶壁部41突起的方向称为“突起方向”,将突起方向的顶壁部41侧称为“根侧”,将突起方向的开口部43侧称为“顶端侧”。另外,将周壁部42中的靠根侧的部分称为“根部”,将周壁部42中的靠顶端侧的部分称为“顶端部”。此外,如图2所示,在组装状态下,盖4的“根侧(根部)”和“顶端侧(顶端部)”与上述的壳体主体3的“根侧(根部)”和“顶端侧(顶端部)”相反。
顶壁部41形成为圆板状。该顶壁部41具有位于厚度方向的两侧的第一顶壁主表面411和第二顶壁主表面412。在组装状态下,第一顶壁主表面411朝向第一方向,第二顶壁主表面412朝向第二方向。
另外,在顶壁部41设置有用于固定两个引脚端子5的两个贯穿孔413。上述贯穿孔413在厚度方向上贯穿顶壁部41,将盖4的内部与外部连通。
周壁部42形成为圆筒状。另外,周壁部42具有内周面45和外周面46。在组装状态下,周壁部42的内周面45与第二顶壁主表面412一起构成内部空间30的位于第二方向侧的音响空间301。
另外,内周面45在周壁部42的上表面423侧设置有用于使内周面45不对两个引脚端子5的设置、该两个引脚端子5在组装状态下的动作构成干扰的避让部451。
在外周面46的根侧设置有爪部44。该爪部44在组装时被推入壳体主体3的槽部354,由此与壳体主体3的槽部354卡合。这样,通过爪部44与槽部354的卡合,而将盖4安装于壳体主体3,将壳体主体3的开口部33闭合,由此构成壳体6。
(引脚端子5)
两个引脚端子5包括第一引脚端子51和第二引脚端子52。第一引脚端子51和第二引脚端子52是分别通过将横截面形状为近似圆形的导线折弯而构成的。通过这种折弯的形状,从而第一引脚端子51和第二引脚端子52能够获得弹簧性能。
另外,第一引脚端子51和第二引脚端子52分别经由设置于盖4的顶壁部41的两个贯穿孔413而固定于盖4。在组装状态下,第一引脚端子51和第二引脚端子52分别与振动板2抵接,从而与该振动板2电连接。
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两个引脚端子5的位于开口部43侧的端部称为“顶端”,将位于壳体6的外部的端部称为“后端”。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引脚端子51和第二引脚端子52具有几乎相同的结构(形状和材质等)。具体而言,第一引脚端子51与第二引脚端子52的不同点为组装状态下的配置位置。因此,以下,以第一引脚端子51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此外,对于第二引脚端子52能够应用第一引脚端子51的说明,因而以下简化其结构的说明。
第一引脚端子51形成为大致U字形。若沿导线的线方向(导线的延伸方向)获取该第一引脚端子51的结构,则如图2所示,第一引脚端子51从顶端朝向后端具有端子主体部511、安装部513以及引出部512。
在组装状态下,端子主体部511是位于音响空间301,并与振动板2抵接的部分。安装部513是经由盖4的贯穿孔413和第二顶壁主表面412而固定于盖4的部分。引出部512是向壳体6的外部暴露,并安装于外部基板(未图示)的部分。
另外,若沿与导线的线方向(导线的延材方向)交叉的方向捕捉第一引脚端子51的结构,则如图3所示,第一引脚端子51从内部(芯部)朝向表面(外周)具有芯部514和被覆盖芯部514整体地实施的镀敷层515。
芯部514的材质例如为磷青铜。镀敷层515的材质例如为Sn。在组装状态下,第一引脚端子51的镀敷层515具体而言是镀敷层515的与端子主体部511的顶端对应的部分,与振动板2的导电性树脂层25直接电抵接。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镀敷层515的与端子主体部511的顶端对应的部分”简化为“第一引脚端子51的顶端”或者“端子主体部511的顶端”。
同样,若沿导线中的线方向(导线的延伸方向)观察第二引脚端子52的结构,则如图2所示,第二引脚端子52具有端子主体部521、安装部523以及引出部522。另外,若沿与该导线的线方向(导线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观察第二引脚端子52的结构,则第二引脚端子52具有磷青铜的芯部524(未图示)和Sn的镀敷层525(未图示)。
在组装状态下,镀敷层515的与第二引脚端子52的端子主体部521的顶端对应的部分与振动板2的基板10的第一基板主表面11直接电抵接。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镀敷层525的与端子主体部521的顶端对应的部分”简化为“第二引脚端子52的顶端”或者“端子主体部521的顶端”。这样一来,第二引脚端子52的顶端经由第一基板主表面11而电连接于与该第一基板主表面11电连接的第二电极22。
这样,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压电发声部件1中,若经由第一引脚端子51和第二引脚端子52对振动板2的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施加交流电压,则振动板2在音响空间301和音响空间302中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往复地振动而发声(鸣动)。另外,发出的声音主要经由放声孔313向壳体6的外侧放出。
<导电性树脂层25的详细情况>
这里,在对导电性树脂层25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之前,一边与在组装状态下未设置有导电性树脂层25的情况做对比,一边对本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组装状态中,第一引脚端子51的顶端与导电性树脂层25抵接。具体而言,若盖4与壳体主体3卡合,则第一引脚端子51的顶端与设置于振动板2的第一电极21的导电性树脂层25抵接,从而端子主体部511的顶端同固定于盖4的安装部513之间的距离变小。这样一来,在组装状态下,第一引脚端子51以被压缩的状态安装。另外,端子主体部511为可动的部分。具体而言,通过振动板2的振动,而端子主体部511以固定的安装部513为中心摆动,从而端子主体部511的顶端在导电性树脂层25的表面(第一方向侧的面)上进行滑动。换言之,第一引脚端子51的顶端伴随振动板2的振动而在导电性树脂层25的表面中的第一可动范围内进行滑动。该第一可动范围形成于导电性树脂层25的俯视形状的圆周侧处。另外,盖4向壳体主体3安装的安装方向不被特定,因此该第一可动范围的俯视形状形成为大致环形。
与此相对,在组装状态下未设置有导电性树脂层25的情况下,第一引脚端子51的顶端伴随振动板2的振动而在第一电极21的表面(第一方向侧的面)中的第一可动范围内进行滑动。这样,在振动板2的鸣动状态下,第一引脚端子51的顶端相对于第一电极21进行滑动,由此有在两者抵接的第一可动范围内产生压力和机械应力的可能性。
为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导电性树脂层25夹设于第一引脚端子51与第一电极21之间,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接触磨损,从而能够实现压电发声部件1的可靠性提高。
此外,第二引脚端子52的顶端与第一基板主表面11之间的抵接例如相当于第二引脚端子52的顶端的材料的Sn与第一基板主表面11的材料的42合金、SUS(不锈钢)、黄铜或者磷青铜等之间的抵接。因此,对于该第二引脚端子52的顶端与第一基板主表面11之间的抵接所引起的接触磨损,不易产生双方的接触磨损。
这里,对接触磨损所引起的压电发声部件1的可靠性降低进行说明。若产生接触磨损,则存在第一电极21与第一引脚端子51的顶端各自的材料变质(氧化、硫化等)这种情况。具体而言,若第一引脚端子51的顶端的镀敷层515磨损,则芯部514暴露而氧化。由于该芯部514的氧化变质,而第一引脚端子51与第一电极21之间的接触电阻增大。其结果是,有时无法维持第一引脚端子51与第一电极21之间的电连接。另外,由于镀敷层515等磨损,从而产生HS或SO2等腐蚀性气体。若产生这种腐蚀性气体,则促进第一电极21所包含的Ag的硫化。另外,有时由于第一电极21所包含的Ag的硫化变质,而产生第一电极21的使用寿命变短的问题。并且,由于构成上述第一电极21和第一引脚端子51的材料的变质等,而有压电发声部件1的频率变动,最坏的情况是产生发声障碍等的担忧,从而有对压电发声部件1的可靠性给予大影响的担忧。
为此,在本发明中,通过采用具有以下特征的导电性树脂层25而抑制接触磨损,由此实现压电发声部件1的可靠性降低的问题的解决。
接着,参照图2和图4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图4是用于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振动板2的局部结构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例如,导电性树脂层25的材料为耐接触(滑动)磨损性比第一电极21和第一引脚端子51各自的材料高的材料。
另外,为了抑制第一引脚端子51与第一电极21之间的接触磨损所引起的材料变质(氧化、硫化等)的产生,优选导电性树脂层25的材料采用具有高耐接触磨损性并且具有高耐腐蚀性的材料。
并且,为了抑制第一引脚端子51与第一电极21各自的材料变质(氧化、硫化等)所引起的第一引脚端子51与第一电极21之间的接触电阻的增大,优选导电性树脂层25的材料采用具有高耐滑动磨损性和高耐腐蚀性并且具有低接触电阻的材料。
另外,为了抑制导电性树脂层25的电阻值的增大,优选导电性树脂层25的导电性树脂层通过印刷等较薄地形成。
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电性树脂层25为固化膜。导电性树脂层25的材料包含导电填料和树脂。另外,导电性树脂层25所含有的导电填料能够包含Au、Ag、Cu以及C中至少一者。构成导电性树脂层25的基底的树脂为耐环境性强的树脂。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电性树脂层25是通过印刷等较薄地形成的膜厚为例如10μm以下的膜。
这样,与未设置有导电性树脂层25的情况相比,采用了导电性树脂层25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压电发声部件1能够抑制以Sn为材料的第一引脚端子51的顶端与以Ag为材料的第一电极21之间产生接触磨损。另外,压电发声部件1对压电板23的两个主表面采用以Ag为材料的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由此能够抑制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与压电板23之间的接触电阻值的增大,从而能够维持良好的振动特性。其结果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压电发声部件1实现使用简易的结构维持良好的振动特性并且获得高可靠性的效果。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5和图6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导电性树脂层25的结构进行说明。图5是用于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振动板2的局部结构进行说明的图。图6是图5的VI-VI线剖视图。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第二实施方式的与第一实施方式共有的技术特征省略记述,对不同点即导电性树脂层25的结构进行说明。特别是,不谈论相同结构所获得的相同作用效果。
如图5和图6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电性树脂层25相比,第二实施方式的导电性树脂层25的形状不同。具体而言,第二实施方式的导电性树脂层25并非是如第一实施方式那样覆盖第一电极21中与压电板23相反的面的整个面地形成,而仅设置于伴随振动板2的振动而包括第一引脚端子51的第一可动范围的区域。换言之,导电性树脂层25的俯视形状与第一可动范围的俯视形状相同,即为环形。
根据这种第二实施方式的导电性树脂层25,导电性树脂层25自身的质量和电阻值减少。由此,能够抑制振动板2的质量和电阻值等增大。并且,用于形成导电性树脂层25的材料的使用量大幅度减少,由此能够实现减少压电发声部件1的制造成本等的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7和图8对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引脚端子5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7是用于对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引脚端子51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图8是图7的VIII-VIII线剖视图。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第三实施方式的与第一实施方式共有的技术特征省略记述,仅对不同点即第一引脚端子51的结构进行说明。特别是,不谈论相同结构所获得的相同作用效果。
如图7和图8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引脚端子51相比,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引脚端子51至少在顶端的镀敷层515的外部具有导电性树脂层516。另外,该导电性树脂层516的材料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电性树脂层25相同。
通过采用这种第三实施方式的导电性树脂层516,能够可靠地抑制第一电极21与第一引脚端子51的顶端之间的接触磨损的产生,从而能够实现获得高可靠性的效果。
以上,对本发明的例示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压电发声部件1中,具备:振动板2,其具有基板10、压电板23、以及设置于压电板23中对置的主表面的一对电极24,并通过对一对电极24施加电压而振动;壳体6,其具有壳体主体3和将壳体主体3的开口部33闭合地设置的盖4,并在由壳体主体3和盖4构成的内部空间30收纳振动板2;以及多个引脚端子5,其设置于盖4,在一对电极24中的第一电极21与多个引脚端子中第一引脚端子51之间夹设有导电性树脂层25。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用简易的结构获得良好的可靠性。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至少第一电极21具有作为设置于压电板23的金属层一个例子的第一电极21,导电性树脂层25设置于第一电极21中与压电板23相反的面,并且夹设于第一电极21与多个引脚端子5中第一引脚端子51之间。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接触磨损的产生,从而能够实现可靠性的提高。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在俯视压电板23的主表面时导电性树脂层25设置于伴随振动板2的振动而包括多个引脚端子5中第一引脚端子51的第一可动范围的区域。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可靠地抑制接触磨损的产生,能够实现获得高可靠性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在俯视压电板23的主表面时,导电性树脂层25被设置为环形。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接触磨损的产生并且能够实现振动特性的维持、制造成本等的减少。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导电性树脂层25为10μm以下。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可靠地减少接触电阻值的增大。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在多个引脚端子5中第一引脚端子51的表面设置有导电性树脂层25。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可靠地抑制接触磨损的产生,从而能够实现获得高可靠性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导电性树脂层25包含树脂和树脂所含有的导电填料。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接触磨损的产生并且能够减少接触电阻值的增大。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第一电极21的材料为Ag,多个引脚端子中第一引脚端子51的表面的材料为Sn,导电填料包含Au、Ag、Cu以及C中至少一者。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维持良好的振动特性并且能够减少接触电阻值的增大,从而能够获得良好的可靠性。
[变形例]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而能够以各种变形进行应用。以下,对本发明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的材料为Ag,导电性树脂层25的材料为包含含有Au、Ag、Cu以及C中至少一者的导电填料和树脂(例如耐环境性树脂)的导电性树脂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的材料也可以为Ag以外的材料。另外,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也可以由不同材料构成。另外,导电性树脂层25的材料为任意的接触磨损性比Sn之类硬度低的材料高的导电性树脂即可。另外,导电性树脂层25的材料优选具有高耐接触磨损性并且具有高滑动磨损性和低接触电阻。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具有两个引脚端子5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例如也可以具有两个以外的数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为一层结构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例如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也可以为多层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振动板2具有第二电极2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例如也可以代替第二电极22,使基板10具有第二电极22的功能进行利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与电极抵接的金属端子为引脚端子5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例如也可以为薄板状的端子等具有其他形状的端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压电发声部件1的各结构的俯视形状形成为圆形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例如,也可以采用矩形状、正方形等任意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导电性树脂层25为通过印刷构成的薄膜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例如也可以为其他种类的膜。
此外,以上说明的各实施方式用于容易理解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解释本发明。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前提下进行变更/改进,并且本发明也包括其等价物。即,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各实施方式适当地施加设计变更的情况而言,只要具备本发明的特征,就也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例如,各实施方式所具备的各元件及其配置、材料、条件、形状、尺寸等并不限定于例示的情况而能够适当地变更。另外,各实施方式为例示,当然能够进行不同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的局部替换或者组合,对于这些情况而言,只要包括本发明的特征,就也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附图标记说明:
1…压电发声部件;2…振动板;3…壳体主体;4…盖;5…引脚端子;6…壳体;10…基板;20…振动元件;21…第一电极;22…第二电极;23…压电板;25…导电性树脂层;51…第一引脚端子;52…第二引脚端子。
Claims (8)
1.一种压电发声部件,其中,具备:
振动板,其具有基板、压电板、以及设置于所述压电板中的对置的主表面的一对电极,并通过对所述一对电极施加电压而振动;
壳体,其具备具有开口的壳体主体和将所述壳体主体的开口闭合地设置的盖,并在由所述壳体主体和所述盖构成的内部空间收纳所述振动板;以及
多个引脚端子,其设置于所述盖,
在所述一对电极中至少一个电极与所述多个引脚端子中任一个引脚端子之间夹设有导电性树脂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电发声部件,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电极具有设置于所述压电板的金属层,
所述导电性树脂层设置于所述金属层中与所述压电板相反的面,并且夹设于所述金属层与所述多个引脚端子中任一个引脚端子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电发声部件,其中,
在俯视所述压电板的主表面时,所述导电性树脂层设置于伴随所述振动板的振动而包括所述多个引脚端子中任一个引脚端子的可动范围的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电发声部件,其中,
在俯视所述压电板的主表面时,所述导电性树脂层被设置为环形。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压电发声部件,其中,
所述导电性树脂层为10μm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压电发声部件,其中,
在所述多个引脚端子中任一个引脚端子的表面设置有所述导电性树脂层。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压电发声部件,其中,
所述导电性树脂层包含树脂和所述树脂所含有的导电填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电发声部件,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电极所具有的设置于所述压电板的金属层的材料为Ag,
所述多个引脚端子中任一个引脚端子的表面的材料为Sn,
所述导电填料包含Au、Ag、Cu以及C中至少一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181819 | 2019-10-02 | ||
JP2019-181819 | 2019-10-02 | ||
PCT/JP2020/026733 WO2021065142A1 (ja) | 2019-10-02 | 2020-07-08 | 圧電発音部品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008703A true CN114008703A (zh) | 2022-02-01 |
Family
ID=753380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80044770.XA Pending CN114008703A (zh) | 2019-10-02 | 2020-07-08 | 压电发声部件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008703A (zh) |
WO (1) | WO2021065142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4144895A (en) * | 1978-05-02 | 1979-11-12 | Seikosha Kk | Piezooelectric buzzer |
JPH0548496U (ja) * | 1991-11-29 | 1993-06-25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電気音響変換器 |
JP3310010B2 (ja) * | 1992-03-25 | 2002-07-29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正特性サーミスタ装置 |
JP4737081B2 (ja) * | 2006-12-28 | 2011-07-27 | Tdk株式会社 | 圧電発音体 |
JP5984981B2 (ja) * | 2015-02-24 | 2016-09-06 | Jx金属株式会社 | 電子部品用Snめっき材 |
-
2020
- 2020-07-08 CN CN202080044770.XA patent/CN114008703A/zh active Pending
- 2020-07-08 WO PCT/JP2020/026733 patent/WO202106514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1065142A1 (ja) | 2021-04-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671516B2 (en) | Ultrasonic actuator | |
JPH09307997A (ja) | 圧電音響変換器 | |
US20210337315A1 (en) | Piezoelectric sound-producing component | |
CN108141675B (zh) | 压电发声部件 | |
CN114008703A (zh) | 压电发声部件 | |
CN108141676B (zh) | 压电发声部件 | |
JP5589902B2 (ja) | 圧電ブザー | |
CN114450976B (zh) | 压电发声部件 | |
JP4040328B2 (ja) | エレクトレットコンデンサマイクロホン | |
JP2021057858A (ja) | 圧電発音部品 | |
CN115176308A (zh) | 压电发声部件 | |
JP4737081B2 (ja) | 圧電発音体 | |
JP4997366B2 (ja) | 電磁誘導型アクチュエータ装置の取付構造 | |
WO2022190459A1 (ja) | 圧電発音部品 | |
JP4737082B2 (ja) | 圧電発音体 | |
CN114208212B (zh) | 压电发声部件用外壳以及压电发声部件 | |
JP2023179051A (ja) | 超音波トランスデューサ | |
JP2023178719A (ja) | 超音波トランスデューサ | |
JP6264340B2 (ja) | 圧電発音体 | |
JP2522202Y2 (ja) | 電気音響変換器 | |
JPWO2022009473A5 (zh) | ||
JPH054697U (ja) | 圧電発音体 | |
JP2021141491A (ja) | 圧電デバイス | |
JPH0944165A (ja) | 電気音響変換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