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94550A - 旋转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旋转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94550A
CN113994550A CN202080044022.1A CN202080044022A CN113994550A CN 113994550 A CN113994550 A CN 113994550A CN 202080044022 A CN202080044022 A CN 202080044022A CN 113994550 A CN113994550 A CN 1139945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der
external connection
rotary connector
terminal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4402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远藤祐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9945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9455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5/00Flexible or turnable line connectors, i.e. the rotation angle being limited
    • H01R35/04Turnable line connectors with limited rotation angle with frictional 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5/00Flexible or turnable line connectors, i.e. the rotation angle being limit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6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assembled by snap action of the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26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s

Abstract

一种旋转连接器,具有:壳体,具有外筒部;转子,具有配置于外筒部的容纳空间内的内筒部,并且被壳体保持为能够旋转;挠性电缆,以卷绕状态容纳于容纳空间内的外筒部与内筒部之间;外部连接端子,设置在挠性电缆的端部;以及端子保持部,将外部连接端子保持为能够分别沿相互交叉的第一轴向和第二轴向移动且能够以沿第一轴向延伸的旋转中心轴为中心转动。

Description

旋转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旋转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在汽车等车辆中,设置于方向盘的各种电气部件(例如,开关、传感器等。以下简称“转向侧电气部件”)和设置于车辆主体的各种电气部件(例如,ECU(Electronic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等。以下简称“车辆侧电气部件”)通过设置在方向盘和车辆主体之间的旋转连接器进行电连接。
例如,旋转连接器构成为具有:壳体,固定地安装于车辆主体;转子,相对于壳体能够自由旋转,并且供方向盘安装;以及柔性电缆(例如,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柔性印刷电路)、扁平电缆等),以卷绕状态设置于壳体的容纳空间内,将转向侧电气部件与车辆侧电气部件电连接。由此,在进行方向盘旋的转操作时,旋转连接器一边使转子与方向盘一起旋转一边使柔性电缆进行收卷动作和放卷动作,由此,能够使转向侧电气部件和车辆侧电气部件通过柔性电缆保持相互电连接的状态。
另外,这样的旋转连接器在柔性电缆的端部设置有固定于壳体的外部连接端子,并且在壳体安装于车辆主体的同时使该外部连接端子与连接对象(例如,车辆主体侧的连接器)连接,由此能够将柔性电缆与车辆侧电气部件电连接。
另外,关于这样的旋转连接器,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技术:由固定主扁平电缆的第一模块和固定外部端子的第二模块这两个部件构成保持外部端子的引线模块,并且能够使第二模块相对于第一模块转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9/038992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中,在将壳体安装于车辆主体时,难以使外部连接端子相对于连接对象(例如,车辆主体侧的连接器)准确地对位。特别是在外部连接端子或连接对象产生制造误差的情况下,随着其制造误差变大,外部连接端子的准确的对位变得更加困难。
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一实施方式的旋转连接器,具有:壳体,具有外筒部;转子,具有配置于外筒部的容纳空间内的内筒部,并且被壳体保持为能够旋转;挠性电缆,以卷绕状态容纳在容纳空间内的外筒部与内筒部之间;外部连接端子,设置在挠性电缆的端部;以及端子保持部,将外部连接端子保持为能够分别沿相互交叉的第一轴向和第二轴向移动且能够以沿第一轴向延伸的旋转中心轴为中心转动。
发明效果
根据一实施方式,能够容易地将旋转连接器所具有的外部连接端子相对于连接对象进行对位。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旋转连接器(方向盘侧)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一实施方式的旋转连接器(车辆主体侧)的外观立体图。
图3A是用于说明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组装方法的图。
图3B是用于说明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组装方法的图。
图4是一实施方式的旋转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用于说明一实施方式的FPC单元所具有的外部连接端子的动作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一实施方式的FPC单元所具有的外部连接端子的动作的图。
图7是一实施方式的端子部的从上方且前方观察的外观立体图。
图8是一实施方式的端子部的从下方且后方观察的外观立体图。
图9是一实施方式的端子部的立体分解图。
图10是表示未相互连结的状态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相互连结的状态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相互连结的状态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俯视图。
图13是用于说明限制第二支架的转动角度的结构的图。
图14是表示未相互连结的状态的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第三支架的X轴负侧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6A是表示第三支架安装于第二支架的过程的剖视图。
图16B是表示第三支架安装于第二支架的过程的剖视图。
图16C是表示第三支架安装于第二支架的过程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相互连结的状态的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的立体图。
图18是图17所示的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的A-A剖视图。
图19是表示未相互结合的状态的第三支架、外部连接端子以及中继用FPC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相互结合的状态的第三支架、外部连接端子以及中继用FPC的立体图。
图21是用于说明中继用FPC的配置的端子部的外观立体图。
图22是用于说明中继用FPC的配置的端子部的外观立体图。
图23是图22所示的端子部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将图中Z轴正方向设为上方向,将图中Z轴负方向设为下方向。另外,将图中X轴正方向设为后方向(方向盘12侧),将图中X轴负方向设为前方向(车辆主体14侧)。另外,将图中Y轴正方向设为左方向,将图中Y轴负方向设为右方向。另外,将Y轴方向作为“第一轴向”的一例,将Z轴方向作为“第二轴向”的一例。
(旋转连接器10的概要)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旋转连接器10(方向盘12侧)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一实施方式的旋转连接器10(车辆主体14侧)的外观立体图。
图1和图2所示的旋转连接器10组装于汽车等车辆的转向装置20(参照图3),用于将设置于方向盘12(参照图3)的各种转向侧电气部件(例如,拨片开关、各种操作开关、安全气囊、各种检测传感器、振动发生装置、加热器等)与设置于车辆主体14(参照图3)的各种车辆侧电气部件(例如,ECU等)电连接。
如图1和图2所示,旋转连接器10整体呈大致薄型的圆柱形状。旋转连接器10在其中央形成有沿着旋转中心轴AX1延伸的圆筒形状的贯通孔10A。转向轴16(参照图3)插通贯通孔10A。
另外,旋转连接器10具有连接面10B和连接面10C。连接面10B是方向盘12侧(图中X轴正侧)的连接面。连接面10B是大致呈圆形状的平面,其中央部通过上述贯通孔10A呈圆形状开口。在连接面10B,连接器10E向方向盘12侧(图中X轴正侧)突出地设置,该连接器10E具有外部连接端子134A,该外部连接端子134A贯通设置于构成连接器10E的连接器壳体部116的突出部的内底面的开口部116A(参照图4)并向突出部内突出。连接器10E通过连接器壳体部116的突出部的内壁保持设置于方向盘12的连接器,并与外部连接端子134A连接。
连接面10C是外壳150所具有的车辆主体14侧(图中X轴负侧)的连接面,通过未图示的固定部固定于车辆主体14。连接面10C的中央部通过上述贯通孔10A呈圆形状地开口。在连接面10C,连接器10F向方向盘12侧(图中X轴正侧)凹陷地设置。连接器10F具有:凹部152,形成于外壳150;以及外部连接端子165,贯通凹部152的内底面并向凹部152内突出地设置。连接器10F通过凹部152的内壁保持设置于车辆主体14的连接器,并与外部连接端子165连接。
设置于连接面10B的连接器10E和设置于连接面10C的连接器10F通过设置于旋转连接器10的内部的FPC(柔性印刷电路)单元130(参照图4)而相互电连接。此外,以下将FPC(柔性印刷电路)简单地记载为FPC。
(转向装置20的组装方法)
图3是用于说明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20的组装方法的图。如图3所示,转向装置20具有旋转连接器10、方向盘12、车辆主体14以及转向轴16。转向轴16是从车辆主体14沿着旋转中心轴AX1朝向方向盘12在图中X轴正方向上延伸的圆棒状的构件。
在转向装置20中,旋转连接器10使转向轴16沿旋转中心轴AX1方向插通贯通孔10A的内部。然后,旋转连接器10以使连接面10C与车辆主体14的连接面14A接合的方式固定地安装于车辆主体14。此时,设置于连接面10C的连接器10F与设置于车辆主体14的连接器(省略图示)连接。由此,旋转连接器10与车辆侧电气部件电连接。
另外,旋转连接器10以使连接面10B与方向盘12的连接面12A接合的方式供方向盘12固定地安装。此时,设置于连接面10B的连接器10E与设置于方向盘12的连接器(省略图示)连接。由此,旋转连接器10与转向侧电气部件电连接。
此外,旋转连接器10构成为使连接面10B相对于外壳150的连接面10C能够以旋转中心轴AX1为中心(图中箭头A方向)自由旋转。由此,旋转连接器10在组装于转向装置20的状态下,在进行方向盘12的旋转操作时,能够在使连接面10C固定于车辆主体14的状态下,使供方向盘12安装的连接面10B与方向盘12一起旋转。由此,旋转连接器10能够在不妨碍方向盘12的旋转操作的情况下将转向侧电气部件与车辆侧电气部件电连接。
(旋转连接器10的结构)
图4是一实施方式的旋转连接器10的立体分解图。如图4所示,旋转连接器10构成为从方向盘12侧(图中X轴正侧)依次具有转子110、壳体主体120、FPC单元130、壳体罩140以及外壳150而构成。
转子110是供方向盘12安装并与方向盘12一体旋转的构件。转子110具有平板部112和内筒部114。平板部112是在与旋转中心轴AX1垂直的方向上延伸且其表面成为旋转连接器10的连接面10B的圆盘状的部分。在平板部112中,在成为其连接面10B的表面以向方向盘12侧突出的方式设置有构成连接器10E的连接器壳体部116。在连接器壳体部116的内底面形成有开口部116A。FPC单元130的端子部134所具有的外部连接端子134A从车辆主体14侧(图中X轴负侧)嵌入开口部116A。由此,端子部134所具有的外部连接端子134A相对于开口部116A被定位。并且,外部连接端子134A所具有的金属端子组以从连接器壳体部116的内底面突出的状态配置于连接器壳体部116内。如图1所示,平板部112在其中央通过上述贯通孔10A形成有圆形的开口部112A。内筒部114是在平板部112的背面侧从开口部112A的周缘部向车辆主体14方向(图中X轴负方向)突出设置的圆筒状的部分。转向轴16插通内筒部114的内筒部的内侧。由此,内筒部114作为转子110的旋转轴发挥功能。转子110通过平板部112封闭壳体主体120的方向盘12侧(图中X轴正侧)的开口,并且相对于壳体主体120旋转自如地安装。
壳体主体120是“壳体”的一例。壳体主体120是固定于外壳150且具有大致呈圆筒状的外筒部120A的构件。壳体主体120在转子110的内筒部114与外筒部120A之间具有圆环状的容纳空间120B。在容纳空间120B的内部容纳有FPC单元130。壳体主体120的容纳空间120B的方向盘12侧(图中X轴正侧)成为在与X轴正交的平面上扩展的圆环状的开口,通过以X轴为旋转中心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壳体主体120的转子110的圆环状的平板部112封闭。此外,实际上,在壳体主体120的容纳空间120B中,除了FPC单元130之外,还组装有伴随着方向盘12的旋转动作而对FPCI32的收卷动作、放卷动作进行引导的多个辊、以及将多个辊保持为旋转自如的辊支架,但省略图示。
FPC单元130具有FPC132、端子部134以及端子部160。FPC132是“挠性电缆”的一例,是通过将带状的导体配线(例如铜箔等)的两表面用具有挠性及绝缘性的原材料(例如聚酰亚胺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Polyethylene tead)等)覆盖而构成的、具有挠性的带状的配线构件。FPCI32以卷绕状态设置于壳体主体120的容纳空间120B内,将端子部134与端子部160电连接。端子部134设置于FPC132的一端,经由外部连接端子134A与转向侧电气部件电连接。端子部160设置于FPC132的另一端,经由外部连接端子165与车辆侧电气部件电连接。
壳体罩140是在壳体主体120的容纳空间120B的车辆主体14侧(图中X轴负侧)具有封闭在与X轴正交的平面上扩展的圆环状的开口的、大致呈圆环状的盖的构件。在壳体罩140的周缘部设置有爪状的多个钩142。多个钩142中的每一个分别与设置于壳体主体120的周壁部的多个卡合爪122中的每一个卡合。由此,壳体罩140固定地结合于壳体主体120。在壳体罩140中以转子110的旋转中心轴(X轴)为中心形成有圆形的开口部140A。转向轴16插通开口部140A。在壳体罩140的车辆主体14侧(图中X轴负侧)的表面,以向车辆主体14侧(图中X轴负侧)突出的方式设置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连接器壳体部144。连接器壳体部144的方向盘12侧(图中X轴正侧)开口。另外,连接器壳体部144在车辆主体14侧(图中X轴负侧)的面具有矩形状的开口部144A。在连接器壳体部144内,FPC单元130的端子部160从方向盘12侧(图中X轴正侧)的开口插入配置。此时,端子部160所具有的外部连接端子165贯通开口部144A,并从连接器壳体部144的车辆主体14侧(图中X轴负侧)的面向车辆主体14侧(图中X轴负侧)突出。
外壳150是根据供旋转连接器10安装的车辆主体14的种类而具有任意形状的构件。在外壳150的方向盘12侧(图中X轴正侧)固定有组装了转子110、FPC单元130和壳体罩140的状态的壳体主体120。外壳150的车辆主体14侧(图中X轴负侧)的表面成为旋转连接器10的连接面10C,即与车辆主体14的连接面14A(参照图3)接合。在外壳150中形成有圆形的开口部150A。转向轴16插通开口部150A。在外壳150的车辆主体14侧(图中X轴负侧)的表面以向方向盘12侧(图中X轴正侧)凹陷的方式形成有构成连接器10F的凹部152。在凹部152的内底面形成有矩形状的开口部152A。FPC单元130的端子部160所具有的外部连接端子165的终端模块165A(参照图7~图9)从方向盘12侧(图中X轴正侧)嵌入开口部152A。由此,外部连接端子165相对于开口部152A被定位。并且,外部连接端子165所具有的金属端子组165B(参照图7~图9)以从凹部152的内底面突出的状态配置于凹部152内。
(外部连接端子165的动作)
图5和图6是用于说明一实施方式的FPC单元130所具有的外部连接端子165的动作的图。在图5中,表示FPC单元130容纳于壳体主体120的状态。在图6中,表示FPC单元130容纳于壳体主体120的状态且壳体罩140安装于壳体主体120的状态。
如图5所示,FPC单元130所具有的端子部160整体具有从壳体主体120的下部向车辆主体14侧(图中X轴负侧)突出的形状。端子部160构成为从车辆主体14侧(图中X轴负侧)起依次具有外部连接端子165、中继用FPC164以及端子保持部166。
在端子部160中,外部连接端子165的底部(X轴正侧的部分)由端子保持部166保持,能够分别沿Z轴正方向(图中D1方向)、Z轴负方向(图中D2方向)、Y轴正方向(图中D3方向)以及Y轴负方向(图中D4方向)移动。另外,从Y轴负侧观察,外部连接端子165能够以Y轴为转动中心分别沿逆时针(图中的D5方向)和顺时针(图中的D6方向)转动。此外,外部连接端子165的能够移动以及转动的结构的详细说明将在后面描述。
因此,如图6所示,外部连接端子165在从连接器壳体部144的开口部144A向车辆主体14侧(图中X轴负侧)突出地配置的状态下,能够在开口部144A内分别沿Z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移动,并且,从Y轴负侧观察,能够分别以Y轴为转动中心沿逆时针和顺时针转动。
由此,本实施方式的旋转连接器10在将壳体主体120安装于外壳150时,能够使外部连接端子165的位置以及姿势灵活地变化,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外部连接端子165与设置于外壳150的凹部152的基准位置的开口部152A对位,并嵌入保持在该开口部152A。由此,本实施方式的旋转连接器10即使在壳体主体120与外壳150结合时的开口部152A的位置等产生了关联的全部部件尺寸的公差的累积和/或组装时的制造误差的情况下,也使外部连接端子165灵活地移动位置并且转动来进行姿势变化,从而吸收该累积公差和/或制造误差,从而能够容易地将外部连接端子165与位于外壳150的凹部152的基准位置的开口部152A对位,并嵌入保持在该开口部152A内。
(端子部160的部件结构)
接着,参照图7~图9,对端子部160的部件结构进行说明。图7是从一实施方式的端子部160的上方(Z轴正方向)且前方(X轴负方向)观察的外观立体图。图8是从一实施方式的端子部160的下方(Z轴负方向)且后方(X轴正方向)观察的外观立体图。图9是一实施方式的端子部160的立体分解图。
如图7至图9所示,端子部160构成为具有:第一支架161、第二支架162、第三支架163、中继用FPC164和外部连接端子165。
第一支架161是“第一保持构件”的一例,是固定于壳体主体120的树脂制的构件。第一支架161在前侧(X轴负侧)的端部具有在左右方向(Y轴方向)的同轴上延伸的一对轴部161A。
第二支架162是“第二保持构件”的一例,是在上端部具有在左右方向(Y轴方向)的同轴上延伸的一对保持臂162D的树脂制的构件。通过使第一支架161所具有的一对轴部161A中的每一个分别嵌入一对保持臂162D中的每一个,第二支架162被第一支架161保持为能够沿Y轴方向移动且能够以通过轴部161A的中心的旋转中心轴AX2(参照图10)为中心转动。
第三支架163是“第三保持构件”的一例,是被第二支架162保持为能够沿Z轴方向移动的树脂制的构件。第三支架163在前侧(X轴负侧)具有设置面163a。在设置面163a设置有相互在Y轴方向上相对的一对卡合爪163C。
中继用FPC164是“中继用挠性电缆”的一例,是通过将带状的导体配线(例如铜箔等)的两表面用具有挠性和绝缘性的原材料(例如聚酰亚胺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Polyethylene tead)等)覆盖而构成的、具有挠性的薄膜状的配线构件。中继用FPC164的一端与FPC132的端部连接,另一端与外部连接端子165连接。中继用FPC164具有沿着配置有该中继用FPC164的端子保持部166(第一支架161、第二支架162以及第三支架163)的表面弯折的形状。
外部连接端子165具有终端模块165A及金属端子组165B。金属端子组165B的一端部从终端模块165A的前侧(X轴负侧)的面突出地设置,另一端部以从终端模块165A的后侧(X轴正侧)的面向Z轴方向弯折的状态设置。金属端子组165B的另一端部与中继用FPCI64所具有的多个配线(省略图示)中的每一个分别电连接。终端模块165A是在金属端子组165B对齐的状态下保持金属端子组165B的中间部的树脂制的构件。终端模块165A与金属端子组165B一起通过回流方式的焊接固定于中继用FPC164的第一平面部164A的配线上。终端模块165A与中继用FPC164的第一平面部164A一起设置在第三支架163的设置面163a上。通过使在终端模块165A的左右两侧面形成的卡合槽165C与竖立设置在设置面163a上的一对卡合爪163C卡合,固定并成为一体的终端模块165A和中继用FPC164的第一平面部164A通过第三支架163被一同保持。
(第一支架161和第二支架162的连接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10至图13,对第一支架161和第二支架162的连结结构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未相互连结的状态的第一支架161和第二支架162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相互连结的状态的第一支架161和第二支架162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相互连结的状态的第一支架161和第二支架162的俯视图。图13是用于说明限制第二支架162的转动角度的结构的图。
如图10所示,在第一支架161的顶端部,在沿Y轴方向延伸的旋转中心轴AX2的同轴上具有一定的间隔地排列设置有一对轴部161A。另一方面,在第二支架162的平面部162A的上端部,具有一定的间隔地在Y轴方向上排列设置有在Y轴方向的同轴上延伸的一对圆筒状的保持臂162D。在每个保持臂162D的上部形成有在X轴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宽度地沿Y轴方向延伸的切口部162E。
第一支架161的轴部161A与第二支架162的保持臂162D通过所谓的卡扣配合结构而连结。在将第二支架162安装于第一支架161时,将保持臂162D的切口部162E压靠在轴部161A,进而将保持臂162D朝向轴部161A压入。由此,切口部162E因弹性变形而扩张,如图11所示,轴部161A被嵌入保持臂162D。由此,第二支架162被第一支架保持为从Y轴负侧观察能够以旋转中心轴AX2为中心分别沿顺时针(图11中的D5方向)和逆时针(图11中的D6方向)转动。
在此,如图12所示,各保持臂162D的Y轴方向的长度L2小于各轴部161A的Y轴方向的长度L1。即,在第一支架161中,支撑轴部161A两端部的一对壁面与保持臂162D的两端部之间设有间隙(长度=L1-L2),保持臂162D(即,第二支架162)能够沿Y轴方向移动与该间隙量对应的距离。
此外,第二支架162经由第三支架163保持外部连接端子165。因此,第二支架162相对于第一支架161能够沿Y轴方向移动且能够以旋转中心轴AX2为中心转动,由此,外部连接端子165相对于第一支架161也能够沿Y轴方向移动且能够以旋转中心轴AX2为中心转动。
另外,如图10~图13所示,在第二支架162的Y轴方向上的两端部设置的侧壁部162B、162C各自的上端面具有抵接面162F和抵接面162G。
如图13所示,抵接面162F在从Y轴负侧观察第二支架162沿顺时针旋转动到最大的状态下,与第一支架161的底面161a(Z轴负侧的面)抵接。由此,抵接面162F限制第二支架162顺时针的转动角度。
抵接面162G设置于抵接面162F的前侧(X轴负侧),如图13所示,在从Y轴负侧观察第二支架162逆时针旋转大致90°的状态下,与形成于第一支架161的限制面161B抵接。由此,抵接面162G将第二支架162的逆时针的转动角度限制为大致90°。
另外,在侧壁部162B、162C各自的下端面的后侧(X轴正侧)的端部设置有向下方(Z轴负侧)突出的钩162J。如图5所示,在端子部160组装于壳体主体120的状态下,各钩162J以规定量的间隙(未图示)与在壳体主体120的下部向上方(Z轴正方向)突出地设置的各钩124卡合,由此,在第二支架162的前后方向(X轴方向)的规定量以上的移动和从Y轴侧观察规定量以上的转动被限制了的状态下被保持在壳体主体12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二支架162的可转动角度设为大致90°,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变更限制面161B、抵接面162F和抵接面162G中的至少任一个的形成位置来将第二支架162的可转动角度设为90°以上。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端子部160通过所谓的卡扣结构,仅通过将第一支架161的轴部161A相对于第二支架162的保持臂162D压入并嵌入,就能够实现轴部161A与保持臂162D相互连结、外部连接端子165能够向Y轴方向移动的结构、以及外部连接端子165能够以旋转中心轴AX2为中心转动的结构。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端子部160通过使第二支架162能够相对于第一支架161旋转90°,例如,如参照图21~图23后述那样,在第一支架161的底面161a(Z轴负侧的面),在为了将FPC132和中继用FPC164以与销161C重叠的状态固定而利用铆接装置进行从下方(Z轴负侧)的按压铆接作业时、或者在为了将FPC132与中继用FPC164的配线彼此焊接连接而在利用加热装置进行从下方(Z轴负侧)的按压加热作业时,如图13所示,通过使第二支架162逆时针旋转大致90°,可以使底面161a的工作区域变大,因此,能够使铆接装置以及加热装置不与端子部160的各构成部件(第二支架162、第三支架163、中继用FPC164和外部连接端子165)干扰。
(第二支架162和第三支架163的连接结构)
接着,参照图14~图18,对第二支架162和第三支架163的连结结构进行说明。图14是表示未相互连结的状态的第二支架162和第三支架163的立体图。图15是表示第三支架163的X轴正侧的结构的立体图。
如图14和图15所示,第三支架163具有与YZ平面大致平行的平板状的平面部163A。平面部163A的X轴负侧的表面成为供外部连接端子165设置的设置面163a。如图14所示,在设置面163a上设置有朝向X轴负侧立设的一对卡合爪163C。另外,在平面部163A的Y轴正侧的侧面以及Y轴负侧的侧面分别设置有向外侧突出的突起163B。另外,在平面部163A的大致中央,向与设置面163a相反的一侧(X轴正侧)突出地设置有杆部163D。另外,在平面部163A的X轴正侧的表面上形成有沿Z轴方向延伸的一对引导肋163E。
另一方面,如图14所示,第二支架162具有平面部162A、侧壁部162B和侧壁部162C。平面部162A是与YZ平面大致平行的平板状的部分。侧壁部162B是设置于平面部162A的Y轴正侧的端部的、与XZ平面大致平行的壁状的部分。侧壁部162C是设置于平面部162A的Y轴负侧的端部的、与XZ平面大致平行的壁状的部分。
在第二支架162中,在平面部162A的上端部设置有一对保持臂162D。另外,在第二支架162中,在平面部162A的X轴负侧的表面上形成有沿Z轴方向延伸的一对引导肋162H。另外,在第二支架162中,在平面部162A的Y轴方向上的两端部形成有沿Z轴方向延伸的一对引导槽162I。另外,在第二支架162中,在平面部162A的Y轴方向上的中央部且Z轴方向上的下端部附近形成有突起162K。
图16是表示第三支架163安装于第二支架162的过程的剖视图。在将第三支架163安装于第二支架162时,使第三支架163从第二支架162的下侧向上方(Z轴正方向)滑动。此时,使设置于第二支架162的一对引导肋162H的外壁面相对于设置于第三支架163的一对引导肋163E的内壁面滑动。另外,将设置于第三支架163的一对突起163B插入设置于第二支架162的一对引导槽162I内,并使其滑动。由此,第三支架163向上方(Z轴正方向)的滑动动作沿Y轴方向和X轴方向上被引导,从而以正确的位置及姿势向上方(Z轴正方向)滑动。即,一对引导肋163E和一对引导肋162H是“引导机构”的一例。另外,一对引导槽162I和一对突起163B是“引导机构”的另一例。
在此,如图16A所示,当第三支架163相对于第二支架162滑动到规定的位置时,第三支架163的杆部163D的上侧(Z轴正侧)的倾斜面与第二支架162的突起162K的下侧(Z轴负侧)的倾斜面抵接。
此外,如图16B所示,当第三支架163向上方被推入时,杆部163D一边弹性变形一边越过突起162K。
然后,如图16C所示,当杆部163D相比突起162K位于上侧(Z轴正侧)时,杆部163D返回到原来的状态,成为第二支架162嵌入第三支架163的状态,由此,完成第三支架163相对于第二支架162的安装。
图17是表示相互连结的状态的第二支架162和第三支架163的立体图。图18是图17所示的第二支架162和第三支架163的A-A剖视图。
如图17和图18所示,在第三支架163安装于第二支架162的状态下,第三支架163向下方的移动通过使杆部163D的顶端面(Z轴负侧的面)与突起162K的上侧的面(Z轴正侧的面)抵接而被限制。由此,第三支架163不容易从第二支架162向下方脱落。
在此,如图17所示,在杆部163D的顶端面与突起162K的上侧的面之间设置有间隙L3。由此,第三支架163相对于第二支架162,将杆部163D的顶端面与突起162K的上侧的面抵接的位置作为下限位置,从而能够向上方向(Z轴正方向、图中D1方向)和下方向(Z轴负方向、图中D2方向)移动相当于该间隙L3的距离。
在该第三支架163的上下方向的移动中,也与第三支架163的安装时同样地,第三支架163的上下方向的移动通过第二支架162和第三支架163所具有的引导机构被引导。
此外,第三支架163保持外部连接端子165。因此,第三支架163被第二支架162保持为能够沿Z轴方向移动,由此,由第三支架163保持的外部连接端子165也能够相对于第二支架162沿Z轴方向移动。
此外,组装作业者能够在第三支架163从第二支架162卸下的状态下,将外部连接端子165和中继用FPC164安装于第三支架163。由此,组装作业者能够容易地进行外部连接端子165和中继用FPC164相对于第三支架163的安装。并且,组装作业者能够将第三支架163、外部连接端子165以及中继用FPC164一并安装于第二支架162。
接下来,参照图19和图20,对外部连接端子165和中继用FPC164相对于第三支架163的安装结构进行说明。图19是表示未相互结合的状态的第三支架163、外部连接端子165和中继用FPC164的立体图。图20是表示相互连结的状态的第三支架163、外部连接端子165和中继用FPC164的立体图。
如图19所示,中继用FPC164构成为从外部连接端子165侧起依次具有第一平面部164A、第二平面部164B、第三平面部164C、第四平面部164D。
第一平面部164A是平行于YZ平面的平面状的部分。在第一平面部164A,通过回流方式的焊接固定地设置有外部连接端子165。第二平面部164B是从第一平面部164A的下端部向后方延伸的、与XY平面平行的平面状的部分。第三平面部164C是从第二平面部164B的后端部向上方延伸的、与YZ平面平行的平面状的部分。第四平面部164D是从第三平面部164C的上端部向后方延伸的、与XY平面平行的平面状的部分。
在将与中继用FPC164成为一体的外部连接端子165安装于第三支架163时,如图19所示,将第三支架163所具有的一对卡合爪163C从X轴正侧向X轴负侧贯通形成于第一平面部164A的一对开口部164a,同时将第三支架163配置于被中继用FPCI64的第一平面部164A、第二平面部164B和第三平面部164C包围的配置区域164b内。此时,由于中继用FPC164具有挠性,所以如果需要,则为了在配置区域164b内配置第三支架163,能够容易地扩大配置区域164b。
由此,如图20所示,一对卡合爪163C与形成于终端模块165A的左右两侧面的卡合槽165C卡合。其结果,如图20所示,外部连接端子165与中继用FPC164的第一平面部164A一起被固定在第三支架163的设置面163a上,被第三支架163保持。即,外部连接端子165与中继用FPC164一起与第三支架163一体化。因此,在将第三支架163安装于第二支架162时,如图20所示,在第三支架163与外部连接端子165和中继用FPC164一体化的状态下,能够将这些结构部件一并安装于第二支架162。
接着,参照图21~图23,对端子部160中的中继用FPC164的配置进行说明。图21和图22是用于说明中继用FPC164的配置的端子部160的外观立体图。图23是图22所示的端子部160的局部放大图。在图21中,为了表示端子保持部166(第一支架161、第二支架162和第三支架163)中的中继用FPC164的设置面,省略了中继用FPCI64的图示。
如图21所示,在第一支架161的底面161a(Z轴负侧的面),向下方(Z轴负方向)突出地设置有多个圆柱状的销161C。此外,图中的销161C显示初始状态(铆接作业前),因此,为直径从根部到顶端相同的圆柱状,但在组装了FPC132、中继用FPCI64的状态(铆接作业后)下,具有顶端部被压扁而直径比根部大的防脱形状部(未图示)。另外,在第三支架163的后表面(X轴正侧的面)的下端部,向后方(X轴正方向)突出地设置有一对圆柱状的销163F。
如图22所示,中继用FPC164沿着端子保持部166(第一支架161、第二支架162和第三支架163)的表面配置。
具体而言,中继用FPC164的第一平面部164A配置于第三支架163的前侧(X轴负侧)的面即设置面163a上。
另外,中继用FPC164的第二平面部164B与第三支架163的下表面(Z轴负侧的面)稍微分离地配置。
另外,中继用FPC164的第三平面部164C配置在第三支架163的后表面(X轴正侧的面)上以及第二支架162的后表面(X轴正侧的面)上。
另外,中继用FPC164的第四平面部164D配置在第一支架161的底面161a上。
如图22和图23所示,在第一支架161的底面161a上,中继用FPC164的第四平面部164D和FPC132的端部以相互正交的方式重叠设置。而且,使在中继用FPC164的第四平面部164D形成的圆形状的多个开口部164Da中的每一个和在FPC132的端部形成的圆形状的多个开口部132a中的每一个分别嵌入设置在第一支架161的底面161a(Z轴负侧的面)的多个销161C中的每一个。
由此,中继用FPC164的第四平面部164D与FPC132的端部在相互重合的状态下相对于第一支架161的底面161a准确地定位。进而,多个销161C各自的顶端部从下方被铆接装置压扁而使顶端部的直径比根部的直径大(未图示),由此,中继用FPC164的第四平面部164D与FPC132的端部以紧贴的状态可靠地固定于第一支架161的底面161a。此时,如图13所示,通过使第二支架162逆时针旋转大致90°,能够使铆接装置不与第二支架162和其他结构部件(第三支架163、中继用FPC164、以及外部连接端子165)干扰。
在该状态下,以露出于中继用FPCI64的第四平面部164D的状态设置的多个配线的端子(省略图示)与以露出于FPCI32的端部的状态设置的多个配线的端子(省略图示)相互接触,并且预先对各端子实施焊接加工。因此,通过利用加热装置从下方对各端子的周边的区域进行按压加热,能够通过焊接将中继用FPC164的各端子与FPC132的各端子彼此连接。此时,如图13所示,通过使第二支架162逆时针旋转大致90°,能够使加热装置不与第二支架162和其他构成部件(第三支架163、中继用FPCI64、以及外部连接端子165)干扰。
另外,如图22和图23所示,通过使形成于该第三平面部164C的长孔形状的一对开口部164Ca中的每一个分别嵌入设置在第三支架163的后表面(X轴正侧的面)的一对销163F中的每一个,由此,中继用FPC164的第三平面部164C相对于第三支架163的后表面被定位以及保持。
在此,在销163F的外周面设置有向Y轴方向突出的一对突起部163Fa。因此,销163F的Y轴方向的最大宽度比开口部164Ca的Y轴方向的宽度大。因此,在配置第三平面部164C时,相对于销163F使开口部164Ca扩张的同时压入到比突起部163Fa靠里侧的位置。由此,突起部163Fa成为防脱并相对于销163F嵌入开口部164Ca,其结果,通过销163F使第三平面部164C被定位和保持。
另外,开口部164Ca具有以上下方向(Z轴方向)为长度方向的长孔形状。由此,第三支架163的销163F能够在保持第三平面部164C的同时在开口部164Ca内沿上下方向(Z轴方向)移动。根据本结构,在第三支架163相对于第二支架162沿上下方向(Z轴方向)滑动时,能够抑制销163F对第三平面部164C施加上下方向(Z轴方向)的负荷。
另外,如图23所示,在第三支架163的下表面(Z轴负侧的面)与中继用FPC164的第二平面部164B之间设置有间隙L4。根据本结构,在第三支架163相对于第二支架162向下方向(Z轴负方向)滑动时,能够抑制第三支架163的下表面对第二平面部164B施加下方向(Z轴负方向)的负荷。
另外,如图22和图23所示,在中继用FPC164中的第三平面部164C与第四平面部164D所成的角部形成有沿X轴方向和Z轴方向延伸的多个狭缝164E。根据本结构,在第二支架162相对于第一支架161沿左右方向(Y轴方向)滑动时,能够利用多个狭缝164E使施加于第三平面部164C以及第四平面部164D的左右方向(Y轴方向)的负荷释放。
通过实施上述的各组装工序完成端子部160的组装。但是,上述各组装工序也可以按照与上述顺序不同的顺序来实施。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一实施方式的旋转连接器10具有:壳体主体120,具有外筒部120A;转子110,具有配置于外筒部120A的容纳空间120B内的内筒部114,并被壳体主体120保持为能够旋转;FPC132,以卷绕状态容纳于容纳空间120B内的外筒部120A与内筒部114之间;外部连接端子165,设置于FPC132的端部;以及端子保持部166,将外部连接端子165保持为能够分别沿相互交叉的Y轴方向(第一轴向)和Z轴方向(第二轴向)移动且能够以沿Y轴方向延伸的旋转中心轴AX2转动。
由此,一实施方式的旋转连接器10的外部连接端子165能够分别沿Y轴方向和Z轴方向移动,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外部连接端子165相对于连接对象(在实施方式中,为设置于外壳150的凹部152的基准位置的开口部152A)进行对位。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旋转连接器10中,外部连接端子165具有金属端子组165B和将金属端子组165B以对齐状态保持的终端模块165A。
由此,一实施方式的旋转连接器10能够将金属端子组165B一并地相对于连接对象(在实施方式中为外壳150的开口部152A)容易地对位。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旋转连接器10中,端子保持部166具有:第一支架161;第二支架162,被第一支架161保持为相对于第一支架161能够沿Y轴方向移动且能够以沿Y轴方向延伸的旋转中心轴AX2为中心转动;以及第三支架163,被第二支架162保持为相对于第二支架162能够沿Z轴方向移动,并且保持外部连接端子165。
由此,一实施方式的旋转连接器10能够通过将三个部件(第一支架161、第二支架162和第三支架163)组合,来以比较简单的结构实现外部连接端子165能够分别沿Y轴方向和Z轴方向移动且能够以沿Y轴方向延伸的旋转中心轴AX2为中心转动的结构。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旋转连接器10中,第一支架161具有沿旋转中心轴AX2方向延伸的轴部161A,第二支架162具有保持臂162D,该保持臂162D通过卡扣结构与轴部161A可转动地连结。
由此,一实施方式的旋转连接器10能够容易且可靠地进行第二支架162相对于第一支架161的安装作业。另外,能够通过比较简单的结构实现外部连接端子165能够转动的结构。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旋转连接器10中,第二支架162的保持臂162D能够相对于第一支架161的轴部161A沿Y轴方向滑动。
因此,一实施方式的旋转连接器10能够通过比较简单的结构实现外部连接端子165能够沿Y轴方向移动的结构。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旋转连接器10中,第二支架162和第三支架163具有对第三支架163相对于第二支架162沿Z轴方向的滑动进行引导的引导机构(一对引导肋163E和一对引导肋162H、以及一对引导槽162I和一对突起163B),第三支架163能够通过跟随引导机构沿Z轴方向滑动来安装于第二支架162。
由此,一实施方式的旋转连接器10能够容易且可靠地进行第三支架163相对于第二支架162的安装作业。
另外,一实施方式的旋转连接器10还具有对外部连接端子165与FPC132进行中继的中继用FPC164,第一支架161具有对FPC132的端部与中继用FPC164的端部重叠的部分进行定位并保持的多个销161C。
由此,一实施方式的旋转连接器10能够容易且可靠地进行FPC132的端部以及中继用FPC164的端部的定位和固定、以及FPC132的端部与中继用FPCI64的端部的连接。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旋转连接器10中,中继用FPC164具有在与Y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狭缝164E。
由此,一实施方式的旋转连接器10能够通过狭缝164E在外部连接端子165沿Y轴方向移动时释放中继用FPC164的负荷。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或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于FPC132的车辆主体14侧的端部的外部连接端子165具有能够移动且能够转动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例如,设置于FPC132的方向盘12侧的端部的外部连接端子也可以具有能够移动且能够转动的结构。
本国际申请主张基于2019年6月1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9-113911号的优先权,并将该申请的全部内容引用于本国际申请。
附图文字的说明:
10:旋转连接器
10A:贯通孔
10B、10C:连接面
10E:连接器
10F:连接器
12:方向盘
12A:连接面
14:车辆主体
14A:连接面
20:转向装置
110:转子
112:平板部
114:内筒部
116:连接器壳体部
120:壳体主体(壳体)
120A:外筒部
120B:容纳空间
122:卡合爪
130:FPC单元
132:FPC(挠性电缆)
134:端子部
140:壳体罩
142:钩
144:连接器壳体部
150:外壳
152:凹部
160:端子部
161:第一支架(第一保持构件)
161A:轴部
161C:销
162:第二支架(第二保持构件)
162D:保持臂
162H:引导肋
162I:引导槽
162J:钩
163:第三支架(第三保持构件)
163E:引导肋
163B:突起
164:中继用FPC(中继用挠性电缆)
164E:狭缝
165:外部连接端子
165A:终端模块
165B:金属端子组(多个金属端子)
166:端子保持部
AX1、AX2:旋转中心轴

Claims (8)

1.一种旋转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具有:
壳体,具有外筒部;
转子,具有配置于所述外筒部的容纳空间内的内筒部,并且被所述壳体保持为能够旋转;
挠性电缆,以卷绕状态容纳在所述容纳空间内的所述外筒部与所述内筒部之间;
外部连接端子,设置在所述挠性电缆的端部;以及
端子保持部,将所述外部连接端子保持为能够分别沿相互交叉的第一轴向和第二轴向移动且能够以沿所述第一轴向延伸的旋转中心轴为中心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部连接端子具有:
多个金属端子;以及
终端模块,将所述多个金属端子以对齐状态保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保持部具有:
第一保持构件;
第二保持构件,被所述第一保持构件保持为能够沿所述第一轴向移动且能够以沿所述第一轴向延伸的旋转中心轴为中心转动,
第三保持构件,被所述第二保持构件保持为能够沿所述第二轴向移动,并且保持所述外部连接端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保持构件具有沿所述旋转中心轴的轴向延伸的轴部,
所述第二保持构件具有保持臂,该保持臂通过卡扣结构与所述轴部可转动地连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转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保持构件的所述保持臂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保持构件的所述轴部沿所述第一轴向滑动。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保持构件和所述第三保持构件具有引导机构,该引导机构对所述第三保持构件相对于所述第二保持构件沿所述第二轴向的滑动进行引导,
所述第三保持构件通过跟随所述引导机构沿所述第二轴向滑动,能够安装于所述第二保持构件。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连接器还具有对所述外部连接端子与所述挠性电缆进行中继的中继用挠性电缆,
所述第一保持构件具有对所述挠性电缆的端部与中继用挠性电缆的端部重叠的部分进行定位并保持的多个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旋转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继用挠性电缆具有沿与所述第一轴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狭缝。
CN202080044022.1A 2019-06-19 2020-06-15 旋转连接器 Pending CN11399455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13911 2019-06-19
JP2019-113911 2019-06-19
PCT/JP2020/023474 WO2020255935A1 (ja) 2019-06-19 2020-06-15 回転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94550A true CN113994550A (zh) 2022-01-28

Family

ID=740402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44022.1A Pending CN113994550A (zh) 2019-06-19 2020-06-15 旋转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09276A1 (zh)
JP (1) JP7259031B2 (zh)
CN (1) CN113994550A (zh)
DE (1) DE112020002937T5 (zh)
WO (1) WO202025593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08414A1 (ja) * 2021-07-28 2023-02-02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コネクタ装置および回転コネクタ装置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60004A (ja) * 1996-03-19 1997-10-03 Alps Electric Co Ltd 電気的接続装置
JP2005302650A (ja) * 2004-04-15 2005-10-27 Alps Electric Co Ltd 回転コネクタ
JP2011148366A (ja) * 2010-01-20 2011-08-04 Alps Electric Co Ltd 回転コネクタ
WO2019038992A1 (ja) * 2017-08-22 2019-02-28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回転コネクタ及びその組み立て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38866Y2 (ja) * 1991-11-15 1997-06-18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コネクタ
JP3259818B2 (ja) * 1996-03-06 2002-02-2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モジュールの回路接続装置
KR100295231B1 (ko) * 1996-06-28 2001-09-17 스즈키 다케토시 회전 코넥터장치
JP3412799B2 (ja) * 1997-03-31 2003-06-0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相対回転部材間継電装置
JPH11187553A (ja) * 1997-12-17 1999-07-09 Harness Syst Tech Res Ltd 回転接続装置
JP2002093531A (ja) 2000-09-11 2002-03-29 Yazaki Corp 自動調心型の電気コネクタ
TW490091U (en) * 2001-02-27 2002-06-01 Delta Electronics Inc Connector with a rotatable plug
US6854977B2 (en) 2002-09-13 2005-02-15 Trw Inc. Steering wheel rotary connector
CN2598205Y (zh) * 2003-01-24 2004-01-07 深圳市宝安区松岗富量电器制品厂 接插部件可收折的适配器
CN201781112U (zh) * 2010-07-22 2011-03-30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US9401574B2 (en) * 2014-08-25 2016-07-26 Dell Products L.P.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 multi-axis power adapter
JP6293088B2 (ja) * 2015-05-11 2018-03-14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回転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DE102015114570A1 (de) * 2015-09-01 2017-03-02 Rittal Gmbh & Co. Kg Elektrisches Gerät für die Montage im Innern eines Schaltschranks
EP3467966B1 (en) * 2016-05-31 2021-08-18 Alps Alpine Co., Ltd. Rotary connector
JP2019113911A (ja) 2017-12-21 2019-07-11 Gmoグローバルサイン株式会社 カード読取システム及びカード読取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60004A (ja) * 1996-03-19 1997-10-03 Alps Electric Co Ltd 電気的接続装置
JP2005302650A (ja) * 2004-04-15 2005-10-27 Alps Electric Co Ltd 回転コネクタ
JP2011148366A (ja) * 2010-01-20 2011-08-04 Alps Electric Co Ltd 回転コネクタ
WO2019038992A1 (ja) * 2017-08-22 2019-02-28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回転コネクタ及びその組み立て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59031B2 (ja) 2023-04-17
WO2020255935A1 (ja) 2020-12-24
US20220109276A1 (en) 2022-04-07
DE112020002937T5 (de) 2022-03-03
JPWO2020255935A1 (zh) 2020-1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01891B2 (ja) 電気接続箱
WO2006108119A1 (en) Electronic part connector
CN107482361B (zh)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US10651617B1 (en) Rotary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same
WO2010063022A1 (en) Wire-to-board connector
CN113994550A (zh) 旋转连接器
US20190363466A1 (en) Circuit connection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device
CN105981232B (zh) 用于马达单元的插入式模块
CN110854769B (zh) 锁定结构、电气连接箱以及线束
JP2019175612A (ja) コネクタ
KR101431411B1 (ko) 레버식 커넥터
KR20150110249A (ko) 케이블 어셈블리, 카메라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차량용 카메라 장치
JP3700484B2 (ja) 回転コネクタ
EP4071941A1 (en) Connector
KR200438157Y1 (ko) 차량용 정션박스
CN111313341B (zh) 电连接部位的罩结构
CN114079188A (zh) 内壳组装时的基板保护结构
JP6431778B2 (ja) 車両用電動格納式ドアミラー
JP2018063928A (ja) ヒューズボックス
EP3648260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wire harness
US9985370B2 (en) Connector which is configured to electrically connect a flat cable to a circuit board
CN210779164U (zh) 电子控制单元的连接器结构
JP5710280B2 (ja) 電気接続箱
JP2002246097A (ja) 電気接続装置、電気接続方法、及び部品実装装置
KR200454821Y1 (ko) 차량용 커넥터 조립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